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篇1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出版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版业数字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将带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践新一轮的调整和改革。

目前,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数字出版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其出版物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由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构成。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既能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又懂得设计艺术,既有扎实的出版理论素养,又要具备数字出版实践操作技能。高等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在“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的要求下,以“大出版”、“大传播”为目标培养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传播多元化趋势,拥有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在数字出版领域从事网络出版、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与管理、数字装帧设计、媒体运营、数字版权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因此,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应积极适应出版业现代化、网络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做出相应调整。

一、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媒介融合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当前出版产业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成为核心;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版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各个环节对从业人员的信息技能有了更高要求[2]。对此,一些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应对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带来的变革(见表1)。

从表1可以大致看出:一是与其他学源背景相比,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具有图书情报学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体系数字化更加明显;二是脱胎于印刷专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的技术色彩更加浓厚;三是与大陆相比,港台地区更为重视数字出版技能的传授。

武汉大学与南京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因此课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向更为明显。相比较之下,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较多沿袭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则不仅新设了更多有针对性的数字出版课程,如数字出版导论、网络编辑、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等,并从2008年开始实行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2011年,教育部公布年度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同意武汉大学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武汉大学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原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之外独立招收数字出版专业本科生,以适应转型升级后的出版行业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级专门出版人才的需求。这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高等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变化并不大,但是它于2008年新增了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其课程以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内容加工与传播类课程为主,而以传统编辑出版学课程为辅。大陆其他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往往只是增开“网络与电子出版”“电子出版技术”等较少量的数字出版课程,似乎尚未形成出版学课程体系数字化。此外,台湾世新大学的出版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设在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下的数位出版学专业也脱胎于原来的印刷专业,因此其课程设置特点与北京印刷学院非常相似,其中网络信息媒体相关课程与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比例不相上下。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代表性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媒介融合以及出版数字化的冲击下,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多对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数字化调整,但是仍需加强和拓展。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作者简介]张宏英(197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及设计教学。(河北唐山 06302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Q13701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47-01

在许多以艺术设计为主的高职院校中,主要注重设计的实用性,中国画就显得无足轻重。随着对设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画是传统文化的精粹。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和课时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问题。因此,高职艺术专业的中国画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学以致用。

一、建构符合高职特色的教学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应当将中国画作为提升艺术素养的媒介、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艺术素养不高,设计作品缺乏内涵。艺术素养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构成,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画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能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文明、传统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绘画形式。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设计创意的根本,它决定着设计质量的高低。思维是中国画认识与表现物象的思维方式,是经过主观意念对客观物象加工、提炼后形成的精神产品,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带有主观意趣,中国画的笔墨元素同样具有意象性。中国画意象的思维方法能够给创新设计思维一定的启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中国画的笔墨元素形式独特、变化多样,笔墨造型的训练和应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上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规划。

(一)调整教学内容,重视理论教学

基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情况,应重视中国画的理论教学。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审美特点、笔墨形式等是理论的组成部分,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融合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讲解当中。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构建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审美能力、感受文化的精髓,形成设计理念并应用到设计中。

(二)分析专业特点,调整学时比例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一般包括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中国画课程为各专业方向的必修基础课。因每个专业方向与中国画结合的角度不同,理论与造型技法训练课时比例也应有所区别,应根据各专业方向特点合理配置课时比例。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不同专业方向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1.平面设计专业方向的比较式教学。平面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学,可以将中国画的原理与平面设计原理作比较:中国画由描绘物象、题诗、印章等画面元素组成,用主次、开合、疏密、聚散、虚实等形式来经营画面;同样,平面设计是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要素组成,并按对比、调和、主次、疏密等法则来布局,两者都能归纳为点、线、面,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组合。中国画以高超的笔墨技法和深远的意境来打动观众,而平面设计则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内涵来吸引读者。从这些方面看,中国画原理与设计原理是相通的。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作品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原理,注重设计符号之间的疏密、虚实及对比关系,利用大面积的空白与小面积的图形或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中国画中“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等章法布局原则。另外,在平面设计中巧妙引入笔墨元素,会为作品增添新的活力。传统的笔墨训练基本上是写实性的,平面设计专业的笔墨训练可以结合现代构成形式,将自然空间转换为画面空间,将自然形态变为艺术形态。构成形式的笔墨训练,可以开拓思路、加强创造意识。

2.环艺与装潢设计专业方向的布局原理式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中国画的布局原理上。

中国画在环境艺术和装潢艺术设计中应用相当广泛,应用形式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利用中国画原理进行空间布局,一种是将中国画作为装饰品引入设计中。在环境空间布局上,可以借鉴中国画布局章法,比如中国画中的“留白”就是环境空间布局常用的手法,对空间进行整体把握,营造空间的延伸感。中国画有很强的装饰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古典中国画技法纯熟、意境深远,现代中国画形式感强、肌理丰富。

3.动画专业方向的水墨动画教学。水墨动画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形式,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国水墨动画作品,如《哪吒闹海》《螳螂捕蝉》《牧笛》等。《哪吒闹海》主要以线描、平涂为主要表现手法,这种手法与中国画中的工笔手法较为相似;《螳螂捕蝉》为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花卉、石头、树木等背景采用写意手法、昆虫则采用工笔的手法,有收有放、相得益彰。中国画的各种表现手法,都可以成为动画的表现形式。首先对中国画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动画内容,进行相应题材的工笔、写意等造型技法训练。

4.其他专业方向的中国画教学。在一些职业院校还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如陶瓷、染织、服装等。从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自古以来陶瓷就与中国画有着密切的联系。青花瓷是中国水墨在陶瓷上最形象的体现,水墨形式在青花瓷中体现出变化无穷的笔墨意蕴。在服装和染织产品中,水墨风格的设计作品举不胜举,在丝绸图案、服装设计中,中国画元素成了流行的“中国风”中不可或缺的设计符号。这类专业要对中国画发展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丰富设计思维,同时还要掌握造型技法进行装饰设计。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将中国画的发展史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以历代优秀作品为载体进行美学分析,再进行相应装饰技法的训练。

(二)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中国画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继应用到教学中,中国画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信息的传达。在现代教学手段中,多媒体课件已成为较为普及的形式,以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展现,利用作品的赏析对相关内容进行超链接,扩大了课堂信息量。

2.网络教学便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网络是现代人沟通的桥梁,成为相互交流的便捷手段,也逐渐成为中国画教学重要媒介。在理论教学中,可以搜索任何朝代的名作、画家及其历史背景;可以欣赏中国画名作,诠释美学理论,还能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进行讨论、答疑等。

3.为创作提供大量素材。学生在进行中国画创作训练时,需要有大量的创作素材,根据不同创作要求搜集名山大川、花鸟鱼虫、人物建筑等图片,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搜索,还可以找到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来作参考。

中国画为设计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丰富的表现技法,在高职院校探索合理的中国画的教学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更好地将中国画的艺术元素融入设计实践中,使设计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33-02

数学规划是应用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简称信计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包括线性规划、运输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内容。数学规划是一门应用科学,自1947年美国数学家丹捷格提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单纯形法之后,数学规划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成千上万约束条件和变量的数学规划问题得到快速处理,数学规划在工业、农业、商业、军事、金融、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结合我校信计专业的具体特点,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探讨应用型大学信计专业数学规划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提出基于PMAP(问题-模型-算法-实践)过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思路。

一、数学规划在信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信计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一个数学专业,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到来,本专业是顺应应用数学与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我校信计专业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计算机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建模与优化和软件设计与开发三个专业基本能力。数学规划课程以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数学课程为基础,同时也是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先期课程,是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与算法分析能力有较强的要求。数学规划课程对于我专业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建模与优化和软件设计与开发三个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PMAP的教学过程

基于PMAP的教学过程是指按照数学规划自有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特点,针对各类优化问题,使学生按照认识和处理事物的客观规律,完成从问题引入(Problem)、建立模型(Model)、理解和设计算法(Algorithm)到应用实践(Practice)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优化技术应用能力与高端算法设计能力,并结合具体行业背景,综合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问题(Problem)的引入。数学规划很多问题来源于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总结,具有重要的应用背景。但是一般教材在讲解过程中,重视对数学理论和求解过程的讲授,对问题的引入和建模讲解不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例如在讲解0-1规划过程中,教材中往往直接从模型开始讲起,对于0-1整数规划的应用背景讲解不多,学生缺乏对0-1规划的全面了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0-1规划所能解决的问题入手,这些问题包括背包问题、大型医院的布点问题、手机基站的信号覆盖问题等,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将0-1规划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而不是枯燥地讲解数学理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模型(Model)。在问题引入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对问题建立数学描述方法,对问题进行数学模型。正如前面所说,传统的数学规划课程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但是数学建模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完成信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对问题建模的教学,在引入实际问题后,让学生针对该问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分析、简化、抽象和归纳。建模过程为数学的实际应用打开了通道,提供了有效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起了显著效果,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3.理解和设计算法(Algorithm)。数学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生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的部分。以往数学规划课程教学往往过于偏重理论分析能力,但是无法将理论分析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因此,在数学规划课程教学中,应将促进学生对于算法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作为主要目标,使大部分同学掌握该课程单纯性法、表上作业法、分枝定界法等数学算法的思想,能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自带软件包对数学规划问题进行求解。将数学规划算法的程序设计方法纳入教学过程,详细、完整、规范地给出各种优化方法的算法步骤。对于部分较优秀的同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设计计算机算法,编写程序,实现算法功能。

4.应用实践(Practice)。应用实践环节是PMAP教学过程的一个综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完成从了解问题、建立模型、算法设计及应用求解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在社会生活、企业管理、金融经济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和提炼,形成若干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使学生感觉生动、有趣。把这些实践项目的教学贯穿融合在数学规划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从问题入手,完成PMAP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实际工程实践成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PMAP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在PMAP的实施过程中,从问题引入、数学建模、算法设计到应用实践,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要求。

1.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摆脱长期以来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局面。在数学规划课程教学中,我们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信计专业三个基本能力培养的角度,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重视Matlab编程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传统编程语言相比,Matlab具有学生学习门槛较低、实现方便等特点。而且Matlab已集成了很多优秀高效的数学软件包,为求解具体数学规划问题,学生可以直接调用而不用自己重新编写,能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数学算法的实现和求解上,学习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学习的信心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

3.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PMAP教学过程要求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由理论教授为主转为算法训练和动手实践为主。在数学规划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布置大作业、设置答辩等环节,要求学生主动搜寻资料,查找解决方案,完成实践任务。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加强,学习效果得到保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信息时展的趋势。数学规划课程的讲解采用传统的理论讲解方式无法有效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不知如何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导致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本文结合我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对应用型大学信计专业数学规划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探讨。按照数学规划课程自有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特点,提出了基于PMAP(问题-模型-算法-实践)过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思路,对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尝试。

篇4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高科技企业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缓慢,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严重。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了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从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研究融资比较少。笔者希望能从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阶段的划分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新技术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因此可以按照它的特点把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验室阶段,是指按照新的构思进行实验研究,或者进行新配方、新工艺探索,目的是研制出样机、样品,或新配方、新工艺;二是产品化阶段,是指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将其放大,进行工艺完善、产品定型、设备整合、流程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等,并将中试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或有关部门的检验,以便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三是商业化阶段,是指完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控制、监测、保障体系,从而形成能够顺利进入市场的节能、低耗、高效的新生产线,为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打下基础;四是产业化阶段,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创新理念为基础,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成就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获得与传统经济相比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难原因分析

从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来看,资金需求可以分为:研究开发阶段的资金需求、产品化阶段的资金需求、商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和产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为这四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总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每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基本保持在3万项左右,但能转化为商品、形成规模效益的技术成果只有10~15%,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每个行业及每一项成果的资金需求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随着技术成果的不断转化而成十倍地增加,我国这三者的资金比例约为1∶1∶100,有许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由于不能得到资金的支持而不能有效地转化。另外,科研机构认为中间试验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自己不直接从事产业活动,缺乏应有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要承担中间试验风险,但是企业认为科研机构应当向企业提供成熟的科技成果,即经过中间试验的科技成果,科研机构要承担中间试验风险。造成在中间试验阶段,科研机构和企业都不愿投入资金,资金投入明显偏少,许多创新项目在完成技术开发后因经费不足而被搁置一旁,许多技术成果的中间试验阶段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造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的中断,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

技术成果和资金也不能有机结合。一方面国家科研单位目前主要仍以项目形式从国家拿钱,试图形成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各上市公司从股市筹钱和一些投资公司手上拿着钱到处找项目,项目又成为稀缺资源。这在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了一个“怪圈”。形成这个 “怪圈”的一个原因是资金和技术成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造成了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

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业务模式的成熟度及管理的规范性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高科技企业的风险较高,存在着融资困难,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融资尤为困难。据调查,我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资金靠自筹的占56.8%,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高科技产业投资仅占2.3%。这说明,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过于依赖内源融资,内源融资是高科技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重要反映。

三、扩大融资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如果能很好地解决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难问题,那么就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证,在其他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技术成果就可由实验室阶段顺利地进入产业化阶段,就会促进高科技企业很好地发展,因此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解决高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首先,高科技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与融资模式有着高度的联系,融资模式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和运作。投资者坚信拥有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往往在长期表现较好,建立良好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促进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高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世界上高科技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其资本市场都比较发达,具备功能完备、层次多等特点。例如,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条块结合、功能完备、层次多样,既有统一、集中的全国性市场,又有区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场,同时市场还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不同需求的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获得发展。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融资经验,应运用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发展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有利于促进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篇5

当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状况

2005年,贵州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88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63.36亿元;新产品产值212.8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18.84亿元;出货值0.24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8.79亿元;利润额达到12.48亿元;从业人员达9.416万人。工业总产值等7项指标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100.86%、418.49%、15.56%、98.53%、13.94%、131.97%和22.6%。

近年来,我省立足实际、提高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逐步显现出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贵州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动力。但我省现有的高新技术及产业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们的高新技术及产业水平从总体上看却相当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较发达省区,差距还非常大。2005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值仅占全国高新技术总产值的0.48%,其原因是长期困扰我省经济建设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建设尚未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资源整合的机制及体制

我省虽然出台过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的政策措施,但由于促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相关政策不配套,这些措施往往难以落实到位,同时我省又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和配置的制度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创新主体缺乏相互之间形成合力的机制和体制,各种资源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现有省级科研院所包袱沉重,改制进展缓慢,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实力弱,观念落后,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其结果,一是表现在科技成果、专利申报数量少;二是表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表现在项目孵化速度慢、成果转化速度慢。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高新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我省国有企业尤其是三大军工基地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集中了全省主要的科技资源,包括技术装备、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滞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甚至创新能力缺失。一方面,受追求速度、扩大投资、追求外延、扩大规模的影响,使得企业宁愿低水平复制生产,却吝啬于对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宁愿在同类档次产品上持续进行低成本恶性竞争,而不愿采取异化战略,通过创新,实施品牌和服务战略;宁愿引进、再引进,而不愿意走消化再创新之路。其次,在现有企业高管人员聘用制度下,近期业绩往往是企业主要经营者最迫切的追求,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几乎谁也不愿意“我这一届自主研发,下一届或再一下届赢得收获”。再则,一些企业经不住眼前利润的诱惑,美名“多元化”经营,实则主业已经模糊不清,技术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

2005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值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值的0.48%,新产品产值仅占全国的0.8%,出货值0.45%,产品销售收入占0.43%,利润总额占0.43%,从我省三大优势产业来看,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仅为全国的1.37%,航空航天制造业占6.3%,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占0.18%。从全省企业技术中心R&D支出和研发机构看,全省高新技术产业R&D支出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27.5%,较小的企业规模,注定自主创新能力先天不足。

科技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缺乏

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我省科技人才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在密度上,与其它省市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2004年全省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59万人,仅为同期全国水平的23.7%,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仅占0.3%。从学历层次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全省科技人才总量的13.9%,高端人才更为缺乏。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化资金缺口大

2004年我省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3个百分点,贵州省由于经济总量小,长期以来在科技投入上严重不足,使得科技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均显得乏力,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民营企业更是资金匮乏。部分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因缺乏担保而难以得到金融支持。

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大量分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要使高新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一是要求提供更多的先进科学适用技术成果,以满足高新技术行业需求;二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以抢占市场或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三是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对经济社会有更大贡献;四是要求提供含核心技术相应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挥更大作用。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是高新技术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要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大量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以适应我省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这是决定高新技术产业能否站住脚的大问题。

抓好一批重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切实抓好几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工程,集中力量促转化,并组建一批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集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要形成规模占领市场。

强化观念创新,健全激励机制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特别是我省科研单位和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要尽快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创造的业绩和贡献与个人利益挂钩,充分体现个人价值。

加强产业、研发合作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和高校结合,形成长期合作、资源共享的战略联盟。积极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中介组织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桥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全省高新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扩大投入渠道,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保证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种投入往往还有风险。目前科研院所虽有大量科技成果,却缺乏成果转化的资金。科研院所应主动加强与财政、金融、信贷和企业等单位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争取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投入体系,扩大经费来源,为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要重视培养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管理的人才

加强高新技术及产业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利用,大力营造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以满足全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化迅猛发展的需要。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科技要素及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加强对国内外、省内外科技投资的整合、集成和有效利用

篇6

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2012年3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当前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整装成套环境技术十分缺乏,新兴环保产业发展机制亟待完善。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认为,现有环保科技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成熟的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环保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即环境技术产业化,它须以市场为终点,使环境技术成果由知识形态转变为商品并最终进入市场。环境技术成果转化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采取措施鼓励高水平的环境技术创新;如何推进环境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如何推广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技术和产品。

 

不论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都能说明,环保产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不仅包括研发能力,还包括成果应用和转化能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我国现行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政策

 

我国最早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始于1993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1999年修订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该《办法》确立了国家推广重点环保实用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强调了市场机制、杜会化服务体系在环保技术推广中的主要作用。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建立了先进环保技术制度,每年向杜会《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以鼓励新环保技术的应用。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满足对环保技术装备的需求,工信部和科技部于2011年《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境技术装备目录》,以引导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方向。

 

卢章平和王晓晶等对我国1980-2011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可以分为权益归属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政策和政府资助政策四个类目,我国使用政府资助政策最多,其次为权益归属政策和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较少;从政策功能看,我国使用供给型政策工具最多,环境型政策工具其次,需求型政策工具最少。

 

具体到环境保护科技,国家环保部门主要通过以下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定期颁布规划(如《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设立发展目标;每年开展“环保科技成果登记”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以调动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环保科技成果管理的规范性;定期颁布重点技术推广目录(如环保产业协会每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宣传新技术,促进新成果应用;对于意义重大的污染治理问题,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如国家环境保护工业烟气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开展相关环保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工作;制定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利政策环境,间接促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各省市自治区基本没有针对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单独出台相关政策或实施细则。总体上看,我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主要包括奖励政策和政府资助政策,主要使用了供给型政策工具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尚未形成完善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现有体系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技术推广多停留在示范工程阶段,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导向作用不突出;虽定期公布重点环保实用技术名录,但尚未建立杜会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成果持有者和需求方不能有效对接;环境技术管理较粗放,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当前污染防治中无技术可用、有技术不用、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2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各行各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环境保护科学工作中也都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研选题与企业需求脱节,研发经费多来自国家财政,科研单位研发的目的不是产业化,而是完成政府任务。第二,成果鉴定是科技成果的主要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更侧重于和申请专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成果的实用价值。第三,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科研单位定价过高使企业购买意愿降低;缺少信息共享平台,科研单位和企业不能有效对接,双方往往互不知情;第四,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导致利润降低,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风险。

 

环保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形成机制不同,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也有其个性原因。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资源具有公共属性,环境污染具有负外部特征,环境保护具有正外部特征4。我国现行依靠行政规定来确定排污收费和超标罚款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企业对环境治理的需求转变为政府对污染治理的需求,产生出市场对环境服务需求不足的问题5。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不足,是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个性原因。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缓慢,环保企业不能有效发展使得对新环境技术需求不足,最终造成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发展两张皮,使得我国污染防治中无技术可用、有技术不用、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6。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经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以上诸多问题,政府有必要通过“有形的手”鼓励和推动环境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环保产业向高端发展。

 

3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

 

许健等通过对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现状研究认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环境技术本身应在技术、工艺和经济上具备可行性,即环境技术应该能够提供新方法解决特定的环境问题,能够形成具有可重复性的固定工艺,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人才是关键,环保企业中不仅要有善研究的科学家,还要有懂经营的企业家,需要一批科学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资金不足是制约环境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必须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环境技术研发风险;稳定的市场需求是环境技术成果转化的必备条件。

 

环保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需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环境技术成果转化,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环保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中引进环境污染防治技术验证制度,不能以论文和专利数量作为环保科技成果的主要评价指标。环境技术验证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在加拿大和美国推行的新型环境技术评估制度。该制度指对具有商业化潜力的创新环境技术进行第三方科学、公正的测试和评价,其核心是向技术潜在购买者、技术开发者、咨询机构等提供科学可靠的新技术性能数据和技术特征,为企业投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客观依据,降低企业投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提高环保企业投资积极性。

 

第二,重视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应用。政府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作用应表现在为环保新产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稳定市场需求,而不是直接参与其中。不断修订并完善环境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执法力度,将工业企业的排污行为与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全面挂钩,逐步开征环境税,为环保企业提供稳定市场需求;出台环保产业相应税费优惠政策,减轻环保企业运营的经济压力,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第三,现阶段,环保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仍是环保科技的创新主体,建立健全杜会化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尤其重要。现有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多是职能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政府应给予环保科技成果中介机构足够的重视,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和规范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为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一支专业化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队伍。

 

篇7

产业化科技成果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是经济成长的推进器,是实现和维持经济增长最有效的工具。将科技成果成功地转化为商品,并将商品经营成巨大的产业,会对社会进步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我们把握研究开发模式、评价体系、投资机制、服务体系及保险体系五个方向。

一、开创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模式

目前,我国研究开发模式占主导地位是供给模式,供给模式是研究经费由研究开发机构和政府供给,开发项目由研究开发机构确定,然后通过一些渠道取得成功结果后,采取策略将成果进行转化。进行供给模式科学研究,研究机构通常把研究的科学意义放在重要位置,却忽略了研究成果的市场需求,导致大部分研究成果失去了市场价值,而变成样品、观赏品、甚至是废品。而转化科技成果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转化,我国开创的研究开发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们必须要做好市场调查,顺应市场需求,真正了解消费者的所思所想,开发研究消费者所需的产品,从而扩大市场需求。

二、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的社会化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成熟低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科技成果成熟度取决社会对成果的价值和作用的评价。当今现行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是某项科技成果研究成功后即给予研究者奖励和职位晋升,而并不考察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这样导致很多科技研究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是按“课题-申报-研究-鉴定-归档”的模式,为了科研、获奖、晋升而科研,忽略成果的市场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性,导致科技成果成熟度的降低。同时,由于这种模式的实行,使那些真正致力于研究具有应用价值成果的科技研究人员很难获得奖励,严重削弱了研究的积极性,以致轻应用重理论,轻推广重研究的风气愈演越烈。

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和完善成果成熟度高、社会需求量大、应用性强、研究前景好为主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于研究的科技成果的鉴定和奖励的评价主体必须是社会应用主体,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应用价值的成果。对已进入应用阶段的成果在鉴定时要对其应用效益作出明确的评价,对未进入应用阶段的成果不受理鉴定。

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政府科技计划投资机制

我国每年的科技研究项目,五分之四都属于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因此,投资者只能在科研与政府相对平均水平,其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要明显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科技计划在投入、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三个不同实体:以企业为导向的工业化实体、政府为导向的投资实体、研究结构和科学院的课题研究实体。三个主体是互相分离的,研发主体,只管研发,不管产业化;产业化主体,对研发和投资只有期待,没有制约。投资主体,只管理投资,不管受益;三个主体缺乏合作和制约,很难保证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质量,影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因此为了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我们要计划在组织投资机制时建立研究机构和政府联合的投资机制,并建立多渠道、范围广泛的科技研究投资机制。

四、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

科学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是指以维护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成果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起中间媒介作用的机构和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降低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为提高了技术交易的成功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我国科学和技术成果的转化,目前的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和健全,导致科技成果不能产业化,这也是影响一些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和市场需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低的速度缓慢的情况下,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积极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其具体措施如下:

1、大力培养技术市场专业人才,提高全体技术市场从业人员的能力及素质。

2、完善技术市场经营机制,规范技术市场管理,保持技术市场良好秩序。

3、加强中介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实现科技服务的服务产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企业化,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

4、大力发展民营中介服务,促进中介机构向企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险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往往面临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高风险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在极大程度上使成果的经济效益得到较低的预期回报,导致企业对科技成果有效需求的降低。阻碍科学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执行情况,从而影响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保险制度纳入科技成果转化中,可以有效降低成果转化的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商业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成果的需求方通过保险,可以有效地减少失败的风险,提高需求方对科技成果需求、吸收和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科技成果的供应方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保险,可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保证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安全和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这可以提高供应方提供科学和技术成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技术成果的供应和需求方建立有效的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调动了供应和需求的积极性,提高转化速度科学和技术成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牛西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8;1

篇8

中图分类号:F287.6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科技成果现状

(一)成果体现形式:以新技术、新产品为主。从表1可以看出,2005年大专院校完成的科技成果以新技术、新产品为主,两项之和占其全部完成成果的61.75%。(表1)

(二)大专院校获得知识产权的专利应用技术比重较高。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获得知识产权的专利应用技术成果中,大专院校占13.46%,比重是较高的。(表2)

(三)大专院校完成科技成果占全国的比例一直都比较高。从表3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大专院校完成的科技成果占全国的比例一直都比较高,并且在2005年比例上升到23.08%,超过独立科研机构18.97%的比例,仅次于企业35.62%的比例。表明大专院校完成的科技成果在全国的地位在不断上升。(表3)

(四)大专院校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一直都比较高。从表4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大专院校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占全国的比例一直都比较高,仅次于企业;从表5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大专院校科技成果累计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一直都比较高,并于2003年超过独立科研机构比例,仅次于企业的比例,同时与企业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表明大专院校科技成果经费投入在不断上升。(表4、表5)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比例相对较低。由图1可以看出,从全国来看,2005年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稳定应用的应用技术成果比例达90.90%,未应用和应用后停用成果比例分别为8.58%和0.52%。不同属性成果完成单位稳定应用的成果比例中,企业的比例最高,达到96.51%;大专院校的比例相对较低,为80.34%。(图1)

(二)大专院校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停用原因。从表6可以看出,2005年大专院校科技成果未应用的原因仍以资金问题为主,其次为市场问题,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资金问题所占比例为57.59%,该问题尤为严重,其次是市场问题,占17.73%。表明资金和市场仍然是制约大专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原因。(表6)

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地位。从上述分析已知:无论从大专院校获

得知识产权的专利应用技术比重、完成科技成果占全国的比例还是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来看,高校科技成果在全国科技成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其科技成果转化也应得到高度重视,充分认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资金、市场和政策等方面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提高其转化率。

(二)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因素,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资金问题已成为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大障碍,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问题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要务。应建立由政府、企业、银行、社会等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政府要在确保科技三项费用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1%的同时,调整科技拨款结构,加大成果转化投入比重。金融机构要搞好信贷服务,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贷款规模,要从信贷政策及资金投向上向科技倾斜。企业是投入的主体,应坚持将不少于年销售额1%的经费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不能少于4%。还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及创办官民合股的科技投资股份公司等形式,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建立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加强风险防范。高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事业,要推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建立高科技风险基金。

(三)高校应积极开拓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一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原则,开展选题立项工作;二是对已获得的科技成果,学校和课题组应积极开拓市场,尽快使其投入到生产实践。从选题立项来看,选择具有市场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是保证其成果实现市场转化的关键一环。如果选题错误,后面的工作做得再多、再好,都难以改变其无法被市场应用或难以被市场应用的命运。对市场转化来说,这种成果属于先天不足型,从选题时就已决定其难以市场化。因此,在选题立项时,就应具有市场意识。那么,是否具备市场价值的选题和研究成果就能自动实现市场转化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具备市场价值的选题和研究成果仍然需要成果拥有者做大量的市场开拓工作,才可能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但要有市场意识,还要将这种市场意识转化成市场行动,才能最终实现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的目的。

(四)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

1、财政税收政策。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但还不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均从财政税收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作了一些激励性的规定,但还不系统、不完善,激励力度也不够。

如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激励方式,往往偏重乃至局限于税率式优惠方式与税额减免而较少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迟支付、税收信贷、技术开发基金等手段与举措。因此,主要受惠对象是那些已经和能够获得技术开发收益的企业,而对那些尚未或正在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的企业、高校则无税收刺激可言。因此,还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税收政策,特别是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的突出问题,应考虑单独出台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以满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

2、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才能更好地保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然而,目前大量存在的各种非法知识产权盗用、仿造、侵占等现象,对高校科技成果正常转化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各种非法侵占知识产权的现象。

3、高校也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一是要健全制度,鼓励高校老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包括在工作量计算、精神物质待遇等方面给予激励,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高校老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利用校园网、中国教育计算机科研网等资源,定期向社会公开高校科技成果信息以便市场选择。高校科技成果应主动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的筛选,以寻求更多的市场机会。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篇9

Abstract:Technical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arebothindispensabletotransformscienceintoproductivity.Sciencetechnicalizationmeanstheprocessoftransformingscientifictheoriesintotechnicalpracticetomakethempragmaticsoastominimizethegapbetweenscienceandproduction,thuscreatingan“artificialnature”.However,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isaprofitableprocessoftransformingproductivetechniquesintoindustrialpracticesoastorealizethesocialfunctionofproductivityfromscienceandtechnology,thusforminga“socialnature”.Todifferentiateconceptuallytheprocessofsciencetechnicalizationfrom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isimportantinchangingpeople''''sideafortheimplementationof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

Keywords:sciencetechnicalization;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philosophyofindustry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似乎是一个不争的命题,无需赘言。但是如果“穷根究底”地追问一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问题似乎又不那么简单。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肇始于19世纪中叶,兴盛于整个20世纪,至今方兴未艾。然而自人类社会产生直到近代产业革命(包括第一次产业革命在内)的几千年时间里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始终是“生产—技术—科学”,而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那么紧密。只是自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科学开始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到了20世纪,越来越多的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以科学为基础”(science-based),而“以知识为基础”(knowledge-based)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联系,以至于“科学—技术—生产”这一过程成为一种天经地义。但是,从技术哲学或者产业哲学的角度来看,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发明再到经济效益却是一种近乎于脱胎换骨式的飞跃,其中任何一个转化环节发生间断或阻塞,再好的创意(idea)也无法变成效益(return)。本文试图从科学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这一命题进行形而上的解读。

一、以实用为价值取向的科学技术化

历史上,科学不是或主要不是作为生产力出现的。“科学不仅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虽然它既不能达到真理,也不能达到概率,但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仍然是科学发现最有力的动机。”[2]相信波普尔的上述观点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对自然界奥秘无限的好奇心永远是科学家努力工作的原动力。尽管科学认识本身并不就是真理,它随时都有被证伪的危险,但被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长期检验正确的科学认识具有真理性,真理性的知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尽管要想说明当时的万有引力定律、质能方程式和日后的发射宇宙飞船、爆炸原子弹之间的关系相当困难,但科学原理中蕴涵的巨大、长远的经济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化的出现愈发突出。

科学(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必须经过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科学理论要转化为生产力,一般首先要经历一个向技术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可定义为科学技术化。”[3]因此,科学技术化就是从科学理论向技术实践、从认识自然物向创造人工物的转化过程。这不仅是科学知识形态转化为技术发明形态的过程,而且是缩短科学与生产之间的距离,使一般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所以,科学技术化的实质就是以实用为价值取向,把“虚”的科学物化为“实”的技术的过程。

不管科学和技术存在着多少种定义,但科学主要是一种知识体系、技术主要是一种工具体系是公认的观点。所以科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务虚”或“求真”,科学成果主要是理论或观念上的东西;技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务实”或“致用”,技术成果主要是发明或实物上的东西。生产力中包括的科学一定是技术化或者是物化了的科学,所以,科学技术化是一个由虚到实、由理论到实践、由解释到创造、由抽象到具体、由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至少可分为科学原理的对象化和技术原理的实物化两个阶段。

1.科学原理对象化

科学原理对象化就是从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原理的过程。作为关于实现一定技术目的的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理论规范,技术原理也要表现为知识或理论的形态,也要采用概念、符号、公式、流程图等理论形式。但是与普适的科学原理不同,此时的技术原理已经是与实际的技术对象、技术过程、工艺流程等直接相对应,具有很强的对象性和具体性。如果把科学原理看成是普遍性的原理,技术原理就是与具体对象相联系的特殊性的原理。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技术原理的根本性突破主要是人们生产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在科学突飞猛进的现代,技术原理的重大变革无一不是科学原理对象化的产物。只有在深入研究固体物理学的基础上,半导体晶体管的技术原理才得以建立;只有发现了受激辐射原理,激光器的技术原理才最终提出。如果说科学原理所揭示的是天然自然的规律,那么技术原理揭示的就是技术系统即人工自然的规律。所以,从技术发明的内在机制来看,新的科学理论所预示的技术端倪并不能直接导致技术发明,它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逐步把科学原理的普遍规律转化为技术原理的特殊规律,从而为技术发明提供最直接的理论支撑。

2.技术原理实物化

然而,有了技术原理、设计方案还不等于就有了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没有实现技术原理所必须的物质手段和工艺方法,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技术原理实物化就是从技术原理转化为技术发明和物质手段的过程。内容再丰富、原理再正确仍旧是知识、学理,没有技术装备和生产条件就不成其为现实技术。从本质上说,技术就是方法、手段和工具,它不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更为重要的是把技术原理落实在物质材料上,制造出新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电流把灯丝加热就会发光,这样简单的白炽灯技术原理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已经明了,但白炽灯泡的改进使用金属钨丝做灯丝,充入惰性气体防止灯丝烧断直到20世纪初才告完成;热核聚变的物理学原理是人们已知的,20世纪50年代也曾尝试爆炸过氢弹,但如何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用于发电,至今尚未找到实用化的具体条件。因此,物质材料对于科学技术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技术原理能否最终转化为实用技术。目前新材料研究的前沿是纳米技术,有人甚至预言,纳米技术不仅会带来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而且可能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化。

总之,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发明的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过程。科学技术化需要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也需要经历一些时间。如果具备了这些中间环节并且具有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条件,科学就能较快地转化为技术并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化缩短了科学与生产之间的距离,使知识转化为商品进而通过产业化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科学技术化也是创造人工物形成人工自然的过程。相对于天然自然(第一自然)来说,我们把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叫做人工自然(第二自然)。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化是控制和变革天然自然的过程,是创建和加工人工自然的过程。如果说科学原理是反映天然自然的规律,主要是以解释世界为己任,技术原理反映着人工自然的规律,为改造世界做好理论准备,那么技术发明和物质工具本身就已经作为人工物成为人工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譬如,自20世纪50年代贝尔实验室成功推出晶体管以来,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一代代地发展,乃至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以微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电子人工自然中。归根结底,科学技术化的价值取向是实用,是满足人的需要。当物质生产和生活遇到技术困难而停滞不前时,必然要寻求更加实用更高效率的途径。正如齐曼所言,进入博物馆或成为化石的技术(器物层面的技术)不见得不好,只是因为用起来成本太高[4]。

二、以盈利为价值取向的技术产业化

技术,特别是以工具或机器为代表的物质性技术无疑是生产力,“不以生产为基础的技术和没有技术的生产都是不可能的”[5]。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些很好的技术成果因缺乏资金躺在专利局里无法向生产和盈利转化,而另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又因缺乏好的技术项目找不到新的投资方向,这就造成了科技资源和生产资本的双重浪费。因此,技术与生产并不是完全同一的东西,这里还有一个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和技术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问题。技术发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实践性,是以实用为价值取向的人类活动,这一点和科学发现、科学理论的提出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但是在技术发明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探索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这一点与科学活动又是相似的。所以,实验室里的技术只有形成产业链才能真正得到推广应用,企业也真正获得主导产品的支撑从而实实在在地盈利。“新技术始于发明,成于研制,终于应用;而新的产业始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于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定型,终于批量的产品和效益的产出。”[6]因此,技术产业化就是基于“有利可图”或者是以盈利为价值取向,把专利技术、实验室技术转化成商品或产业技术的过程。

由单纯的技术运作方式转向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运作方式是技术产业化的本质变化。通过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把单一功能的技术研发部门变成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借助市场营销把尚不能直接为人类所利用的技术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并由此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做好产品只是第一步,产业化的关键是形成一个包括研发、扩散、生产、营销、售后服务诸环节在内的产业链。这一过程至少可分为技术的商品化和商品的社会化两个阶段。

1.技术商品化

技术商品化是指把专利或实验室形态的技术(技术发明、样品或样机)转化为进入市场的现实商品的过程。技术上可行的产品在生产上未必可行,换句话说,实验室诞生的技术产品不等于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技术商品,二者之间还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或“二次开发”。技术成果首要的是先进性,而技术商品首要的是经济性,是需要考虑成本和利润的技术。实验室技术往往只考虑到技术原理的正确性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为了取得预期效果往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商品化的技术必须是“用得起”和“划得来”的技术,既能让大多数消费者买得起又能给生产企业带来利润。海水淡化尽管在实验室里已是成熟技术,但是提取一吨淡水的费用远远高于用火车或轮船从远处调一吨水的费用,这种技术就无法商品化。我国的一些技术成果(特别是环境保护技术)难于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应用成本过高。其次,技术的商品化还要考虑到使用上的方便性。实验室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往往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专业人员,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对于他们是专业知识的合理延伸。但是商品化的技术是面向各种层次和知识背景的消费者的,操作过于复杂(例如,有些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好像专业书籍)的技术就难以商品化。第三,技术的商品化还应考虑到适应性。一项技术成果被纳入生产生活系统必须有其他相关环节与之配套,否则就会由于“短板效应”形成不了现实生产力。我国在技术成果扩散应用上常见的困难就是“不配套”,自主研发乃至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项目因原材料、能源甚至生产和管理人员素质等原因无法正常生产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技术的商品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缺乏经济性、方便性和适应性的技术只有潜在价值,而不会变成生产力,更不会带来经济效益。

2.商品社会化

技术的商品化完成了科学技术从一般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飞跃,为技术产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技术的商品化阶段并没有把追求转化的最大效益作为目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还仅仅局限于物质层次和较小范围。而我们不仅希望技术成果能够成功地转化为商品,更希望把小商品经营成大产业(譬如,围绕着移动电话衍生出彩铃业、短信业等新兴产业)。作为技术产业化的第二阶段,商品社会化是指以追求产业经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技术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的批量化和社会化过程。如果说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原理、从技术发明和样品到技术商品的过程都是从“虚”到“实”,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形成的过程,那么,商品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从“实”到“虚”,即商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蕴含在商品中的人类科技复杂劳动还原成巨大价值并获得价值增值是产业化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把此前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助跑”,运用产业化规律去推动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则是“最后一跃”,只有跳过这个“龙门”,科技企业才能从鱼变成龙,科学技术才能真正转化成巨大的产业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技术的商品化和商品的社会化、产业化也不是一回事。商品化可以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来完成,社会化必须由形成一个产业链的企业群来完成。商品化主要的“瓶颈”是技术成果的成熟程度,社会化主要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发育成熟程度。商品化的标志是生产出可以进入市场的商品,社会化的标志是把技术发明转变成巨大的产业并获得最大的效益。商品化过程的主角仍旧是拥有技术优势的发明家和工程师,社会化过程的主角则是拥有资本优势的投资家和企业家。商品化过程中企业生产的规模小、批量小,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文明的推动力小,而产业化了的企业群经营的规模大、批量大,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文明的推动力大。尽管如此,技术产业化这两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是相对的。就像提出技术原理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实现原理的物质条件一样,在技术商品化的阶段必然要对市场需求和盈利前景进行预测。

三、从科学技术化到技术产业化:确立技术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看,产业就是人工物的社会性生产和扩散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技术化”主要是致力于“人工之物”,控制天然自然和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那么,“技术产业化”就是致力于“社会之物”,大规模地生产人工物和创造社会自然的过程。全面深刻地认识从天然自然经由人工自然走向社会自然,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化、技术产业化的规律和机制,积极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正是产业哲学旨趣之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和产生最大效益,当然要以该成果符合规律、技术先进和经济实用为前提,但这种转化的条件却不在于科技成果本身,而是在于科技成果之外的社会经济条件。要转换观念,区别科学技术化与技术产业化过程,确立技术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1.转化的融资渠道从以科研基金为主转向以社会基金为主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渠道是不同的。由于科技研发之初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甚至有些基础科学研究本身就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科学研究直至技术化的整个过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基金(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政府部门管辖的基金)支持。但是随着技术产业化过程的加深,不仅资金的需求量和面临的风险加大,与高风险相对的高盈利的预期也在加大。而这正是利用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基金(这方面一般是风险投资基金)作用的最好时机。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收回投资:一种是找一家大的优势企业集团以合适的价格收购,从股票转让中收回投资;另一种则是在专门的证券市场(比如美国的NASDAQ)帮助公司上市,在企业的股票大幅升值时出售自己持有的股票,收回投资。到了这个时候,高科技创新企业也已经成为一个度过了风险期的高成长型企业。所以,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如何使技术这个鸡蛋孵化出成千上万的小鸡,技术的问题已经解决,关键是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和发挥资本运作的智慧。

2.转化的主体从以科技人员为主转向以企业家为主

科学技术化主要靠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把科学和技术原理变成实用的技术产品。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决定着能否向生产转化以及转化的成功率,所以要为此时的“主角”即发明家和科技人员创造出宽松的科研环境。但技术产业化的“主角”应该转向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机遇,规避各种风险,扩大市场占有率直至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我们要重视科技人员的创新劳动,也要尊重经营者和决策者高超的管理劳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尤其要完善技术市场、中介市场和资本市场,政府要为发明家和企业家的联姻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发明家和企业家才能像接力赛一样把科技的“火种”转化成熊熊的产业之火。

3.转化的载体从科研机构转向生产营销企业

在我国,科学技术成果多数诞生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因为这里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选择竞争战略以及怎样进行盈利和成本核算又是这些技术专家所不擅长的。因此,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必须从科研机构转向企业(或者是把科研机构企业化并推船入海),使科技成果从受智力支撑转向受资本支撑。为了保障发明人和所在单位的权益,可以把科技专利折算成股本金作为出资额来分配收益并承担风险。在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各个相关企业都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会使产业化功亏一篑。无论是科技项目的所有者单位,还是资本所有者企业都无法独自完成产业化任务,唯有紧密结合、精诚合作才能使转化成功。

4.转化成功的评价标准从先进性转向盈利性

技术发明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从而满足人类需求的实践活动。先进性和实用性是评价技术价值的首要标准,在实验室或中试基地做出新的样品就是科学技术化的成功标志。然而产业化的评价标准则是创利,这是产业化的目的决定的。技术成果在实验室里问世仅仅是产业化的开始,把这颗“种子”打造成商品并规模化地生产和销售,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产业化成功的标志。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了关键时期,不仅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更要使科技研发面向产业调整和升级,不仅追求科技成果的高与新,而且要把产业化和经济效益置于优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2]波普尔K.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42-243.

[3]周春彦.科学技术化技术时代的科学基础[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1.

篇10

一、导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和构建创新型经济模式有重要意义。美国经济学家埃冈・纽伯格和威廉・达菲提出了DIM法,即决策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决策结构:决策权是能够做出为自己目的服务的决策性决定的可能性;信息结构:是由信息流的方向、信息的集中和决策的协调三部分构成;动力结构:实质是当事人能够借以贯彻自己决策的机制,即能使其他当事人服从自己愿望的方法。只有这三个部分协调运行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地位和其良好的运行需要各方面有机协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与经济体制的比较分析决策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借用DIM方法对我国高校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分析。

二、DIM分析

1.决策结构分析。在成果转化决策结构中高校和企业是两个最主要的决策者,共同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否顺利实现和转化效果。首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不到十分之一。科研成果的审查、立项局限于理论性的探讨与现实应用脱节严重。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独立的机构协调运作。第二,企业方面,许多中小型企业科学技术需求强烈,又苦于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大型企业的决策者对技术开发风险估计过高,研究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竞争力贫弱。从产权角度来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两种途径:科技成果转移和校办企业。第一,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是最为普遍的形式。但科研成果产生于小单位的实验室理想状态,与产业化仍有很大距离。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小规模试产等才能实现产业化。虽然开发决策过程中可根据未来期望收益和成本进行风险决策,但这种理性风险决策更多受企业家的知识结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影响。第二,高校自办企业。优势在于学校可以利用高校优势为市场推广打下基础,在二次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方面也有先天优势,还能节约交易成本。但企业经营需要企业家,这类人却极少存在于学校当中。学校在管理、运营和营销等方面会变得捉襟见肘。学校官僚作风容易转播到企业让新生企业未老先衰。

2.信息结构分析。信息结构是由信息流的方向、信息的集中和协调三部分构成。包括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经济数据的机制和渠道。决策者不可能完全了解面临的行动选择。因些,信息结构就要最大限度给各方决策者提供信息。校企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所需信息上存在着不对称。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需求不了解,选择科技研究项目时并不能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接轨。一些学校寻找合作企业时也多是通过关系与企业接洽,很难完全匹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东西不能反映到高校课题研究中去。当科技成果存在转化的可能性时,转化的复杂过程中校企业双方的共同知识很少,这样的博弈过程中极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失败。

校企双方信息缺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起着协调的作用。这类中介机构主要从事收集、处理、传导科技成果的供求信息,为高校和企业合作提供便利。与国外相比,我国中介机构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首先,中介机构数量有限、功能单调,在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不能有效地协调。而且没有足够的动力机制促进中介机构有效运作。纠纷发生时,中介服务机构的权益也无法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

3.动力结构分析。高校成果转化动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激励部分。成果转化过程中个人在贡献的同时也要有自身需求的满足;学校希望成果转化能够换回利益;而企业追求的是技术成果产业化后获得的利润。当激励机制对三方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保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实现。研发阶段,企业急需的项目在高校没有生存空间。企业也很少资助高校的项目研究,这与西方国家企业大力资助高校科研对比鲜明。其中项目审查立项与市场结合的激励机制缺位是主要原因。转化阶段,风险投资服务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等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转化的风险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其不敢轻易提供担保或资金。同时高校和企业不履约、专利被侵权和利益分配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双方获得的收益。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体系、科技转化模式、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仍不完善。最近我国修改了《专利法》,显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但积习已久要与西方国家接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成果转化后,利益分配问题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专利和成果转移的所得归校方或国家所有。如果不考虑研究人员等各方面利益,很难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三、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对策

对高校而言,第一,要加快科研项目选择体系的改革,充分了解企业需要,使项目选择与产业化应用紧密结合。第二,“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应给企业提供帮助解决技术难道,向企业推销自己的科学技术成果。第三,大学自建的科技园模式是一条提高成果转化效率的途径。第四,高校要考虑到有关人员对成果转化的贡献,保证他们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切实地推动激励机制的建设。第五,科技成果转化有许多路子可走如:高校用技术入股,高校也可自建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成果转化速度。

企业方面,第一,大型科技企业要转变思想,重视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中小科技企业没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力,应积极拓宽科学技术来源渠道。第二,有实力的企业要加大对高校研究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研究到产业化各阶段与高校展开合作,提升企业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埃岗・纽伯格威廉・达菲:比较经济体制[M].商务印书馆,1984

篇11

(一)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不再设立科学技术奖。

第三条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原则。

第四条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授予,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奖励委员会)。市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市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选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奖励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

第六条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授予下列个人:

(一)在科学技术领域有创造性的、重大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

(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第七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下列个人、组织:

(一)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二)在推广、应用、普及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中,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三)在实施基础和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与技术管理研究、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

(四)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解决大量复杂、关键技术问题,保障工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本市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

前款第(四)项奖仅授予组织。

第八条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下列外国人、外国组织:

(一)同本市个人或者组织合作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

(二)向本市个人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或者为本市培养人才,成效显著的;

(三)为促进本市同国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作出突出贡献的。

第九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一)一等奖。具有科学技术独创性或者填补国内空白,技术难度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者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成果推广应用中转化快,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二)二等奖。技术难度较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对促进我市科学技术进步有较大作用,取得较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

(三)三等奖。有一定技术难度,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促进本市科学技术进步有积极作用,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和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

第十条市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

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每年只授予一人。没有符合条件的人选,可以空缺。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40项。

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每年授奖人数或者组织总数不超过4个。

第十一条市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及其完成项目由下列单位推荐:

(一)市人民政府有关组成部门;

(二)县、区科学技术行政部门;

(三)经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规定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

第十二条推荐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方面的科学技术专家的评审结论,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指定的限额推荐市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及其完成项目;推荐时,应当填写推荐书,并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三条市评审委员会应当按照市科学技术奖的评价标准和评审规则,对推荐的候选人及其完成项目进行评审,作出认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结论,并向市奖励委员会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种类、等级的建议。市科学技术奖评价标准、评审规则由市奖励委员会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市奖励委员会根据市评审委员会的建议,对获奖人选和奖励种类、等级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向社会公告。任何组织和个人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告的异议期内提出。对无异议或者异议在规定期限内已解决的,由市奖励委员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由市长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为50万元,其中10万元归获奖者个人所得;40万无用于获奖者自主选题的科学研究。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和奖金。一等奖奖金为2万元,二等奖奖金为8000元,三等奖奖金为4000元。获奖项目属个人完成的,奖金全部发给个人;属组织完成的,按照贡献大小分配,主要完成人员所得的奖金不得低于奖金总额的80%。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证书。

第十六条市科学技术奖的奖励经费由市财政列支,专款专用。

第十七条社会力量在本市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社会力量经登记设立的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八条剽窃、侵夺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市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撤销奖励,追回证书和奖金。

篇12

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成果转化的着力点,体现了政府为企业公共服务的宗旨,联结了政府各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支持,打开了绿色通道,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架起一座桥梁。

1.1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现状

我国专利成果转化工作与国外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源整合还未完成,有许多问题需探讨解决。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提高专利成果转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专利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现状还不尽人意,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还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目前,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率平均为15%,实现产业化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水平。我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机构很少,政策也需完善,据统计,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科技对经济的贡献高于70%。如教育部研究课题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专利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lO。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而且国内申请的专利仅有18%是发明专利,而国外企业86%为发明专利。无形资产或者说技术资产的交易处于初级的阶段。我国江浙等沿海发达省份也建立了专利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完善的信息流通渠道和灵活的运营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各省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专利成果服务网络,技术服务力度较弱,而作为科技大省,各省无论从人才还是科技实力方面都很强,位于国内前列水平,通过搭建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国外和其它省份先进经验将各方资源有效整合满足产学研各领域需求是当务之急,时机已成熟。

1.2国外专利成果转化现状

从国外专利成果转化工作情况看,发达国家均有完善有效的专利体系和战略,这些体系与战略在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美国德国日本在专利技术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有健全的法制保障和成功经验,美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其不仅是当今世界创新能力最强并且最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其知识产权制度也根据本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德国的科技发展奉行“科学自由、科研自治、国家干预为辅、联邦与各州分权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创造公平合理的创新环境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专利成果向市场转化。

1.3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具有深远现实的意义

专利技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部门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潜在的产业竞争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自身价值,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加速各省科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建立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将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开发区以及各部门的优势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共享互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专利成果转化进程,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降低专利成果转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耗、低能耗、低成本和高效益,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制定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规章和制度的同时,创建专利成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迫在眉睫。这一平台的建设,将会对提高我国专利成果转化产生巨大作用并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促进各省经济腾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搭建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探索一条适用于各省专利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建立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国外和其它省份先进经验,将各省各方资源有效整合满足产学研各领域需求时机已成熟。这一平台的建设,将会对提高各省专利成果转化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并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各省可主要从以下进行工作:

2.1先期调研对比

考察发达省份和地区,查阅国内外专利成果转化情况资料,调研的主要内容分为:关于各省专利成果转化现状的研究:关于各省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专利成果转化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的人员、具有研究的经历和完成研究的基础和能力。

2.2提出网络平台建设框架方案

2.3提出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型

2.4专家论证

从各省专利成果转化现状、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专利成果转化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分层叙述,从专利转化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专利技术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模型建设两个大方向进行论述,可以达到预期研究结果。采用通俗易懂的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方法,借鉴国外和我国发达省份先进经验,结合各省省情,通过分析专利成果转化现状,找出症结所在,探索出一条适合各省专利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长期发展的平台服务体系模式,选择具有前期工作基础的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预期结果

3.1形成专题报告,以资借鉴

专题报告可作为政府官员的决策借鉴,也可作为企业与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结的平台。平台建设后将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提高成果转化率加速转化进程,早日实现产品的产业化规模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13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42-01

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体现一个科研单位科研任务完成质量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新项目立项申请的技术基础。科技成果的申报和奖励对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促进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和选拔优秀人才、打造知名专家、培养创新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激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申报的管理工作做得如何,在直接影响着成果的获奖等级,甚至影响到成果的获奖率。如何使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相应的奖励,提高成果获奖率,是科技成果管理人员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从掌握政策动向,拓宽报奖渠道,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成果获奖率,完善保障机制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就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掌握政策动向,拓宽报奖渠道

科技成果管理的法律法规是科技成果管理的依据和前提,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提供各种有力的支撑条件。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的本质是社会对科技成果的承认,也是对科技工作者能力、水平的承认。科技成果奖励无疑具有鼓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作用。对科技成果奖励的管理,就是要体现上述科技奖励的原则、功能、方针和政策,以使科技成果奖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随着科技创新地位的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鼓励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国家及各省科技奖励政策都在完善,科技奖励、评审办法、鉴定细则等在不断修订。例如:2009年3月,国防科工局对《国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2010年7月,工信部的新版《国防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开始实施;2009年,国家能源局了《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及《国家能源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管理办法》,并于2010年开始组织国家重大能源成果的鉴定及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对于科技成果管理人员来说,首先应该及时学习并掌握这些相关的政策,并根据这些管理条例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工作,将最新的政策及时通报给科技工作者,结合本单位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指导并帮助他们进行科技成果奖励的申报,积极拓宽报奖渠道,借助不同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申报的平台,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为促进市场转化打下基础。

2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科技成果获奖率

提高科技成果管理的成效,提高科技成果获奖率,就应优化工作流程,及时总结归纳管理上的经验和教训,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积极做好科技成果申报的策划工作

在科研项目立项或签订合同时,就应对整个项目全周期的成果进行报奖策划,避免被动申报和仓促申报,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更要提前进行成果树的梳理,理清成果的层次和脉络。在做好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资料积累和收集整理工作,包括与成果相关的数据、影像资料等,同时中注意成果专利的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应用证明的出具等对成果的申报有利的支撑材料。有的成果虽然不错,但在报奖时因准备工作不充分,申报材料粗糙,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或创新点及先进性不突出,或层次不分明等种种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成果的评审和获奖结果。同时要选择恰当的报奖时机,避免报奖无序、冲突或因小失大,同类技术成果应均衡申报,以避免在同一年度一批同类成果同时申报,导致自我撞车、自我竞争的局面出现。

2.2 严把鉴定及报奖材料关

科技成果鉴定和报奖材料是专家评价成果的重要依据,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成果水平的体现[1]。在成果管理的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把握好申报过程的每一环节。为申报项目的通过率,不仅组织专家要对技术内容进行审查,还要根据报奖软件的填写说明和形式审查要求,对各项申报材料进行细致的形式审查,做好报奖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第一关。

3 完善成果管理的保障机制

成果的申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鉴定到报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报奖周期长,申报材料格式要求高,不少科研人员认为费劲申报后还不一定能评上奖,导致科技人员报奖的积极性不高,或申报过程中敷衍了事。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充分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完善推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可配套相应的奖励政策,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激励,以提高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申报成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及对成果的推广、应用及申报奖励等作为对科技人员进行绩效定量考核指标之一,发挥其约束作用,让科技人员感到危机与压力,增强科研活动的竞争活力,这也是提高科技成果管理的有效措施。

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国有科研院所,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大批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一般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成果转化属于政府主导型或研究单位供给型,研发什么、谁来投资、谁来评价、谁来应用等一系列问题,都预先做好了安排。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能力、取得的其他应用性成果,以及成果的二次转化应用等等,其开发与应用往往被束之高阁,面对市场需求“无动于衷”,多年无法产生经济效益,造成成果“等待”转化、能力“等待”开发的现象。知识创新没有在市场经济活动产生它本应该发挥的功效、创造出它本应该有的效益。因此,在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形成的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好科技成果管理体系和平台,转换管理模式,确立市场意识,加强效益观念、专利意识,注重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科研成果通向市场应用的路径问题解决好,是科研事业单位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