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数学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数学问题

篇1

能提出问题就其意义来说,确实不亚于解决问题。以往课堂教学中多存在教师向学生提问题,却很少看到学生向教师提问题,往往是教师把学生能产生的疑问都想到了,有序提出来了,学生只好依问而答,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不会问的现象,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发现、尝试、体验,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使得课堂活跃起来,为学生求知提供平台。

1.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创造,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生活情境,采用各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说出问题。例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用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有一天,猴妈妈只有一个苹果要分给两个猴娃娃,这回猴妈妈难住了,你能帮助她吗?学生立刻沸腾起来个个抢着要说,有的是“从中间切开,一人一半”,有的“你一口我一口把它吃完”。我接着问这样的一份该怎么表示呢?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依据情境中的信息,联系主动发现数学问题,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当我提出分数时,学生立即提问“为什么用分数,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注意问题的质量,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或异想天开,与知识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重视问题的质量,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也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来自生活,通过问题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挑战性,即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通过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积极探索,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教师还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也就是要将问题再放到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乐趣,使学生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学习。

二、采取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是指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又缺乏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探索处理办法的心理活动。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理解问题―寻求问题―实施解答―检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观点,认识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的个性,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意志力。

1.在教学中要鼓励个体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潜力。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包办、不提示,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即使学生是错误的、不成熟的,也应该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2.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在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中有很多具有思考性,单凭个人的能力是不容易解决的。这就要求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同桌间,小组内,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出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小组间讨论,讨论也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认识或方法上的不一致,这就形成矛盾,需要小组间共同讨论,攻克难点,达成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及时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篇2

问题的设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一来就能使得学生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能够变的更加主动,从而使得学生能通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小学数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也使得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一、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时必须要按照相关的原则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得创设的情境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针对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得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使得学生能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且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有这样才能使得问题情境能够很好的为教学服务,从而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也要本着一个趣味性的原则,从而使得通过这个问题情境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顺利的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的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使得问题情境有一定的趣味性,对学生产生一些吸引力从而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情境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

3、层次性原则。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有相对比较丰富的内涵。要以点带面,通过问题情境逐渐的进行深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情境的分析可以使得自身的相关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一来就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精缩,从而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来设置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得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从而使得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升。

二、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得问题情境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用下面的方法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1、问题情境活动化。

利用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很好的利用活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活动学习到的知识可以掌握的更加深刻。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很多种感官,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样往往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将教学和生活很好的联系可以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也能使得他们会用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玩年月日这些章节后,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小明的妈妈在外地出差,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家,小明每天都要给妈妈写一封信,那么在这两个月里小明一共写了多少封信呢。这样的问题就要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虑,学生要充分的了解哪个月有31天30天等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3、利用游戏进行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游戏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得小学数学的课堂更加充满趣味,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比如,在讲解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时,我就分别把计算题和结果写到不同的卡片上,然后发给全班的学生,这样让学生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无味的乘法教学就变的有趣,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学中更加积极,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就自然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们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很好地运用生活实例,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热情。为此,数学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情境,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探究数学问题,培养起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二、仿真情境丰富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丰富和表象积累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数学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变化多端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对数学认识的丰富感性材料和经验。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看、听、想、记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中丰富数学的表象,产生对数学的真切感受,由此促进他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具体而言,学生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可以感悟到数学知识。比如,周围景物、事物的运动蕴含着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树叶、蝴蝶、房屋的形状及人体等,可以感受什么是“对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汽车途中的交汇,感知什么是“相遇”;引导学生观察公共汽车上乘客的上下车情况,可以体会上下车人数与车上人数的增减关系……这些许许多多的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亲眼目睹来完成直接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也可以悟得数学知识。比如说学生在逛街时听到某商场为促销衣服而播的广告“本商场全部衣服五折起出售”,可以从中感知理解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悟得原价、现价与打折的关系,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篇4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什么是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感情,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分析各部分知识的内在结构与联系,最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意义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引出学习的课题。数学有时显得枯燥无味,教师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身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途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要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

(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生活模拟

新课标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也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与低年级数学相比,更多的是缺少趣味性,有些内容就需要教师从生活实际入手,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根据所授知识给学生创设模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而且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所以对于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多的不是讲故事、做游戏,而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牲,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模拟的场景。

(二)联结新旧知识,进行知识延伸

数学学习并不只是接受并记住一些可以传递的信息,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真正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时,数学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由于数学本身的强逻辑性,因此,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相对更为密切,于是联结新旧知识,进行知识延伸便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进行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又一个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既考虑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知识的补充、延伸,又考虑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知识,形成新旧知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利用联结新旧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不要太难也不要太简单。太难,超越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失去信心,难以构建新知;太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同样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实验,进行过程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识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探索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一样,只靠两只耳朵听,即使高智商的学生也收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需要,特别是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设计一定的数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利用数学实验,进行过程体验来设问题情境,要注意:设计的实验要尊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要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同时也要安排好授课时间。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无所谓对与错,只要学生敢于动口、动手,敢于质疑都要有所鼓励。

(四)设置数学悬念,进行新知探索

思维来源于疑问,来自好奇心,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让学生伴随疑问和好奇心去大胆的思考与探索。正如爱因斯坦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告诉我,让我去思考吧”。 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经历从未知到已知,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同样如此,原本不知道的知识经过努力探索,最终解答知识蕴含的奥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下,解开悬念、解开疑问,达到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利用设置悬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提一些较高要求,给其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具有激励性又要具有挑战性。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97-01

一、小学数学“问题场”创设“无效”因素是剖析

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问题场”的教学方式,总是会想办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场”。但尽管如此,部分老师通常都会在创设“问题场”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应用中却没有发挥“问题场”的作用效果。

1、“问题场”缺乏典型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把“问题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场”中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充分理解“问题场”中的问题是有帮助的,他能够让学生在体验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有些老师没有利用好“问题场”的教学方式,认为把“生活原型”融入教学中是一种时髦。例如:在“倒数”的教学课上,老师举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倒过来。比如,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过来杯口朝下放在桌子上,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些吗?”接着,学生们踊跃的回答这个问题,列出了很多的例子,就在这时,老师给出了这堂课的主题内容:倒数。“大家猜猜看,什么是倒数?”基于老师的开场白,同学们就简单的认为:“就是把数倒过来”或者“倒着数”。老师课前只在“倒”字上做了功夫,用这种与教学内容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来引入新课,忽视了“倒数”真实的数学含义,这样的举例根本就无法很好的引导学生掌握“倒数”。

2、“问题场”缺乏思考性。我们创设“问题场”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探索。部分老师在利用“问题场”的教学方法时,忽视了“问题场”应有的数学思考,只是单纯的追求它能带来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追求它的直观形象。

3、“问题场”滥用多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教室大多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条件下,部分老师单纯地以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问题场”的创设是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在听觉和视觉效果上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他们却没能重视学生在思维上的数学思考。

二、创设的“问题场”怎样才是“有效”的

“问题场”的设置效果是否得当,要通过是否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帮助来评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教材来设置“问题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场”创设要有目的性。老师在创设“问题场”时要从教学的目的出发,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求学欲,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习惯,提高学生在自由思考和立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如果老师只是设置了一个好的“问题场”,但是却毫无目的性,甚至不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话,那么就达不到老师期望的教学效果。

师:小熊家的房子漂亮吗?

生:漂亮。

师:看了小熊的房子,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熊家的房子漂亮吗?

生:漂亮。

师:看了小熊的房子,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观察了很久也没有发现什么东西)隔了一会儿,终于有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发现了小熊家的房子是没有窗户的。

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老师很欣慰,并把他好好表扬了一番:非常棒,你观察得很细心!

老师紧接着又问:你们还有谁发现了什么吗?

又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道:老师,我发现了小熊家的房子没有锁。看这么久都没有学生找出自己想要的来,老师有些着急了,不知道是否应该表扬他。后来这位老师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学生们的思维拉回正题(观察图形)。

2、“问题场”创设要有针对性。在对“问题场”进行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材内容,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而且根绝教学年级的不同,“问题场”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有所变化。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色彩亮丽、对比鲜明的动画风格,而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为他们设计一些激发他们探索、思考热情的“问题场”。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北京的纪晓村老师就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机器人和孙悟空比赛的“问题场”,而且一直以这个“问题场”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在这节课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场”创设要有趣味性。学生会主动积极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能够轻松愉快的去学,这样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高了。一般而言,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接触到的新事物还不够多,他们对那些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就会特别感兴趣。

总之,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问题解决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在“问题场”的设计上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并且强调学生利用数学独立地思考、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越来越推崇学生以“做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在问题解决的问题上,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问题,并达到“再创造”数学的目标的过程才是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小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40-03

【作者简介】巢洪政,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江苏江阴,214433),二级教师。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高层次的学习类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已经将过去的“应用题”扩展为“问题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在明确小学数学“问题”和“问题解决”概念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小学数学问题的类型。如此,才能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为教师科学地实施和优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与“问题”“问题解决”概念分析

周玉仁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数量关系并求解的题目。”“应用题”的名称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解释了。

“问题”是我们的日常用语,但在心理学中,“问题”具有特定的内涵。为了界定“问题”的概念,心理学家针对某一情境进行了如下区分:该情境的初始状态,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阻止从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障碍。并据此将“问题”界定为:在事物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障碍。早在1945年,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就指出:“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这个定义至今仍然具有使用价值。“问题”是一种相对存在。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题,对一位数学教师来说不是问题,但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问题,如果这位数学教师想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进行教学,如何设计教学就是这位教师面临的问题。这就是说,问题具有目标指向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概念,笔者认为可以参照上面的含义进行理解。小学数学问题也是一种问题,具备问题的基本特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小学数学问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学习障碍。

有了对“问题”概念的认识,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理解心理学中对“问题解决”的定义。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在某种情境的初始状态和期望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前提下,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扫除障碍,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周玉仁教授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这类问题并非是平时遇到的一般练习题……问题一旦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所获得的新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便可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已知的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途径……总之,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应该具有以上的特点,否则就成为一种练习性的作业。”这里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认识,就是新课程中对“问题解决”的认识。在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论和课程论的专著中,其他专家也有类似的论述。

二、小学数学问题的主要类型

就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问题的类型,我们通常可以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如下划分:

1.界定良好的问题和界定不良的问题。

依据问题所给条件的明确程度,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划分为界定良好的问题和界定不良的问题。界定良好的问题又叫清晰的问题,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用于转换的方法均已清楚(即已经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的问题。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这样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又叫模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转换方法中的一项或几项缺乏明确的界定(即缺少解决问题的算子和限制条件)的问题。如:以点O为圆心画圆,这个圆是怎样的?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规定半径的大小,虽然圆的位置确定了,但大小是任意的,所以它是一个界定不良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界定良好的问题大多表现为封闭的问题和常规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多表现为开放的问题。

2.一般领域的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

依据问题中包含知识内容的复杂程度,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划分为一般领域的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一般领域的问题又叫语义贫乏的问题,是问题解决者不具有与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的问题。专门领域的问题又叫语义丰富的问题,即知识含量高的问题,是指问题解决者具有与问题有关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如:对学生来说,数学乘法题“205×38=”就是一般领域的问题;对数学家来说,“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专门领域的数学问题。

3.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依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程度,我们把数学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常规问题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使用已有的、一般的和通常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中,第七层次的学习类型,即应用已知的规则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常规问题。反之,不能应用现成的规则来解决的、学生首次接触的问题就是非常规问题,在加涅的理论中主要是指第八层次的学习类型,即高级规则的学习。非常规问题和常规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例如:对于“甲乙两地相距85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现在剩下的路程比已经行驶的路程多100千米,这辆汽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小时?”这个数学问题,如果学生初次学习解答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是非常规问题;如果学生解答类似问题的次数多了,而且对解题思路比较熟悉了,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常规问题了。

4.封闭问题与开放问题。

依据问题答案的数量,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划分为封闭问题与开放问题。只有一个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封闭问题。答案不唯一,有多个甚至无数个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开放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封闭问题,这里就不举例了。而像这样的问题:小明用4个长7厘米、宽4厘米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可以怎样拼?请你先画出各种不同的拼法,再计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这个问题有三个不同的答案,所以,它是一道开放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根据某个数学问题是否存在确定的答案来划分,还可以把数学问题划分为有解题和无解题。有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有解题;没有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无解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都是有解题,而像著名的“船长年龄问题”,即“一条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请问这条船上的船长年龄是多少?”就是无解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较多的是界定良好的数学专门领域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常规问题和封闭问题。

二、小学数学问题类型分析的教学启示

1.要重视学生解决常规数学问题的知识技能的教学。

数学问题解决属于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的范畴,其解答条件也需要符合问题解决的条件。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充分说明了基础知识等低级类型的学习对高级规则或问题解决(创造)的奠基作用。加涅被公认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派的折中主义者,他从各种理论流派中汲取他所需的成分,区分了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学习。通过描述八个学习层次来研究学生理智技能的累积方式,这八个学习层次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后四类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还指出:人类的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基础上的;每一类学习都以前面类型的学习为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高级规则学习或问题解决(即创造)”的重要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规则的学习中有许多技能的训练,学生利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解决了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就说明学生具有某些能力。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由三种基本能力构成的:第一种能力是学生借助其认知结构中储存的问题图式,把新的问题情境纳入原有问题图式中,从而迅速理解问题的能力。第二种能力是学生运用认知策略,对新问题进行适当改编,使新问题情境适合原有问题类型图式的能力。第三种能力是执行解题的技能,在这里是指四则运算技能。第一种能力指的是知识,第三种能力指的是技能,可见,问题解决离不开知识和技能。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南京长江大桥南、北两个桥头堡大约相距1573米。红红、军军分别从南、北桥头堡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3分钟相遇,军军的速度是每分钟63米,红红的速度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理解“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北”等名称和方向的知识,需要具备“相遇问题”的图式,还需要具有计算的技能,通过正确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时还需要借助“画图”的策略来分析问题。

从上述两个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和常规问题的学习,因为这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运算能力和厘清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即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要重视开放问题的教学。

如前所述,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封闭的常规问题,对开放问题重视不够。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今后应该作出一些调整,加强开放问题的教学。由于开放问题的解答步骤比较多,已经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范围,因此,可以在每册教材中设置5道左右的开放题作为思考题。当然,在现行教材中,编入个别的无解题,笔者认为也是有必要的,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要处理好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教学的关系。

在新课改初期,一些舆论批评我们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套类型定解答模式的问题,即过分重视常规问题的教学,影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样的指责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是相互联系、不断转化的,某个新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规问题,但他们接触这样的问题的机会多了,这类问题对他来说就可能成为常规问题了。而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是常规问题,大部分人学习数学将来需要解决的也多为常规问题,因此,常规问题也有一定的价值。有些常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常规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主要学习的应该是常规问题的解决,并兼顾非常规问题的学习。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对非常规问题多有忽视,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另外,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教学的过程也有明显的区别。非常规问题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而常规问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明确某类问题特征和解答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应用已有的规律进行解答。

综上所述,明确小学数学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概念,掌握数学问题的类型,将有助于我们教学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从而不断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7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6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60

一、“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的含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研究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教师从整体上去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是为了求得教学模式的特色性和概括性的较好统一,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情景,以及探索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研究出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层面与结构框架。教学结构框架如下:

这一教学结构框架具体描述为:问题的呈现知识化、问题的探索民主化、问题的解决多项化。

这一教学结构框架的特点是:有一定层次的概括性,因而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它以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为基础、以认知教学心理为依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突出学习主体,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突显新课改教学论核心;(2)改革课堂教学,民主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环节

实施“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活动过程大致经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测尝试、验论交流;归纳优化、变化开拓三个环节。而要优化这三个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教师采用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索质疑,并提供给学生交流探索成果的时间与空间等。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想要“尝试”一下,“探索”一下,以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研究、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三、“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的操作程序

(一)创设问题,引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创设的问题得当,就可以起到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的作用。尤其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备创新意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问题要有新意、有趣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创设问题应难易适度,符合教学实际情况;(3)创设问题要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广泛思考,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发问。

(二)引导探索,深化思维

学生要认识与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发现蕴含于教材中的创造因素,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观察、类比、联想、归纳等活动,让他们亲自探究与发现知识的结论、规律与方法等。学生通过探索所获得的知识才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并应用于实践。

(三)问题解决,聚散思维

“问题解决”是美国在即“现代数学”和“回到基础”之后提出的又一个新口号,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始终是数学教育的中心课题,其核心是使学生去探索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的目的在于巩固探索新获得的知识,反馈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为此,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一道题的实质与功能,可将问题的条件、结论进行交换,也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或者将一个数学问题变化出其他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再思考、再创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探索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在实施中确实有成效,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念不改变,重 “教”的思想放不下,学生的“学”就不能落到实处,他们的学习能力难以提高,创新能力也难以形成。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保证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

(三)激发学生参与是关键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一句好的导语能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唤起学生探索热情,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活动。

(四)培养学生的学力是根本

篇8

在小学阶段进行教学时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对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小学阶段学生思维逻辑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基础,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具体直观阶段,高年级逻辑思维尚处于由具体直观向抽象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把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认识到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情境下,小学阶段概念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把握,新手教师更是如此。一方面,害怕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避开概念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能意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难以将概念教学以正确方式实施,造成教学效果整体下降。笔者要指出的是,尽管小学阶段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对新鲜事物保持新鲜感,难以对概念这些具有枯燥无味性质的知识学习提起兴趣,就算学生不排斥,终究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性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在概念教学问题上多花一些精力,用心思考这方面教学内容,就能容易地让学生接受这方面知识学习,并将它运用到下一过程学习中。此外,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地把握概念教学又能意识到概念教学重要性的教师,应该多从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从其他教师或者自身教学实践中分析总结,这都是可取的途径。总之,只要教师能认识到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能用心思考这一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问题还是不难实施,也不会影响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教学。

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概念学习阴影

小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对新奇事物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他们了解未知事物的愿望是其他年龄阶段学习者无法与之比较的,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质,解决数学问题就像侦探破案的过程,学生享受这一学习过程,因此,一开始总能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学习者尚处于薄弱兴趣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者这一发展特点,以此促进数学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者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然而,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似乎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消除,对当前教育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应试教育观下的概念教学只会生硬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降低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因此,教师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应该先消除学生心理上对概念的恐惧感,以更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形式展开概念教学。

三、注重概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趣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经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别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软件工具和网络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然而,在实际数学课堂上,教师总是以枯燥无味、单一的形式进行概念教学,或多或少地让学习者兴趣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是教师很容易找到原因的问题,因为对于年龄较大学习者来说都是如此,更何况对于缺乏一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小学生来说。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注重教学形式多样性、有趣性,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新奇特点展开概念教学,在教学中融入动画等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元素,让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不断向前迈进的趋势,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师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发生很大转变。在当前教育模式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是大多数教师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既害怕“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形式禁锢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创新意识,又害怕基础概念教学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学生知识结构产生一定缺陷,不利于数学知识整体性形成。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熟悉学科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多积累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点特征选取适当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教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邵光华、章建跃.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07).

[2]胡福海.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篇9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教学的时候,也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小学数学教学更好地进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根据需要找到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多样性欠缺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认为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不需要将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进来,仅仅需要将相关知识点讲清楚便可以,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比较忽视。并且,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很多教师教学的时候,没有将数学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比较的陈旧,没有切实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开展教学,这也导致了情感体验的欠缺,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和长远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授,并没有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互动和思考,也没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仅仅通过成绩进行,和学生的互动很少,这也直接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淡薄,学生学习的时候兴趣很难真正的提高,主体地位也无法发挥出来。

(三)课堂互动交流较少

合作交流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掌握一些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得到更多活动经验,但是实际教学的时候,互动交流比较少,或者是有交流和互动但是有效性差,这也影响了数学教学效果。

(四)评价不够全面

进行课堂评价指的是根据教育价值观,采取可行的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评价的全面性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评价比较片面,往往仅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以及情感体验不够重视。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预设和生成,从而保证教学有效性

教师进行教学方案预设的时候,应该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知识资源的收集,选择一些价值和趣味性都比较强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力,将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出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质量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师生关系和谐相处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并且能够做好沟通,教学目标才可能达到。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做好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师生能够相互尊重,真正的做到民主,课堂教学才能够进行得更加顺利。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认真地分析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个体差异足够的尊重,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效率才能够真正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方面的能力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学生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才可能主动地学习,这对学生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重视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比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的时候,学生通过自己的验证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之后,教师并没有马上进行拓展,而是问自己的学生,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之后有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思考后很容易提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一些问题。这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四)多元化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新课改要求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全面地考虑到这一点,评价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切实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并且教师评价的时候,应该侧重对学生的鼓励,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并且教师评价的时候,还必须做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绝对不能够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特点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切实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这样才可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并且,教师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努力地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关注学生心理情况,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发挥出来,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给其将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白先玲.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探讨[J].成功(教育),2013,(23):70.

[2]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67-71.

[3]胡庆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J].才智,2015,(18):4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91-01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关于图形旋转的知识,只是一些最基础的问题,例如:小学生会对图形有初步的认识,以及会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多边形、角、射线、线段、直线等有初步的认知,对于图形的概念会基本的了解掌握。小学阶段对于数学图形旋转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一定的培养,同时判断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如果可以灵活的运用图形知识,还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图形特性的简单问题。但是,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也存在着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目标偏差、组织设计欠缺、难点重点混同等教学问题,所以必须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数学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

图形的旋转是轴对称、平移等图形变换的延伸,是另外一种形式基本的图形变换,同时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学习图形的旋转,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图形变化,同时也是之后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对于图形的旋转这堂课,它的教学内容比较灵活,且内容丰富,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图形问题会起到帮助。小学阶段的图形旋转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图形及旋转有一定的基本概念例如:图形在旋转前和旋转后是等同的;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对应点和旋转中心连接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角度是同等的。学生学会图形旋转的问题,就可以对图案做一些基本的设计。数学图形旋转是“空间与图形”方面最基础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起着衔接的作用。

二、数学图形旋转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图形旋转教学的偏差

教师教学生学习数学图形旋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形,并可以运用适当的图形旋转方式去处理图形,进一步的了解,图形在顺时针旋转90度的过程,以及图形在逆时针旋转90度的全过程的变换,并且可以在纸上对图形进行90度的旋转,是对数学图形旋转学习的最基本内容。且最主要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让学生对空间观念的意识增强,培养学生对图形旋转的兴趣,让图形旋转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但是,我们的小学教师在教授数学图形旋转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对图形旋转的兴趣和主动学习性,教师往往以学生是否正确作答习题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不重视学生对图形旋转学习的创造性。这样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起到了很消极的影响,教师在教授图形旋转课堂上,在创造情境教学方面没有做到位,致使学生不能进入对图形旋转情境的处理过程中,空间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缺少主动探究的动力,教学效率低,达不到要求。

2、图形旋转的重点和难点混为一谈

教师在教授数学图形旋转的过程中,没有将图形旋转的重点和难点区分开来,将二者混为一谈。教师应该明确教授数学图形旋转的重点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要让学生完全理解及掌握知识点。教学难点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理解,难以运用的知识点。教学难点存在与教学重点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重点中都有教学难点。

三、问题的解决策略

1、联系生活,创造学习情境

带动学生去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图形、物体的旋转,进一步的感知旋转,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物体的旋转,如:钟表的指针总在不停的旋转,炎热的夏季用的电风扇的叶片也是不停的旋转,通过这些实例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了旋转,并能很好的理解旋转的概念,会让学生对图形旋转存满好奇,从而很好的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深入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

充分的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创造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更深度的掌握图形旋转变换的规律,学生与教师可以很好的配合起来,教师还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大胆的思考,这样不仅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很好的带动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和态度,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应该从直观的观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动手操作,更进一步的深化理解,这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将图形旋转的基本思想方法深入到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型旋转体系,而不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做习题来掌握知识。总之,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教师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小学数学的主线,根据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心里特征,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对小学数学图形旋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发现创造。

篇11

(一)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问题的解决时块“心病”,所以,牢牢把握数学课堂气氛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育心理学认为,构成课堂教学气氛有三方面因素教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以及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方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的愉快情境之中。

(二)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这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发明和创造活动。因此,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与教育实践来看,那些富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也就是那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他们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怪问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想的积极性。探究知识的奥秘,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另外,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可以从具有挑战性的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内在动机。显然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的不叙影响效果,往往是教育者单纯的说教和知识传授所不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为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问题教学的途径

(一)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哪怕是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二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敢问的先决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习——这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首先是教生的关系来决定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倾吐心声、大胆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感。

(二)问题的源头——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各刺激和诱因。要真正解决问题的源头问题,还应该关注细节,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藉料,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立足教材。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契机。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进程中,使他们在心理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如围绕重点问题让学生提问,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提问,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提问。

2、链接生活,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如结合储蓄与购买国债的问题让学生调查父母是如何处理余款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一些问题,比方“哪种方式更合算”,“两种方式各自的优越之处”等等。

(三)问题的质量——让学生会问问题。问题教学离不开问题。但绝不等于问题越多越好。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低劣的问题则会浪费时间。因此,在打开学生问题源头的基础上。要注重问题质量,竭力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

1、方法的指导。在问题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一些提问的方法必不可少。如“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什么叫百分数?”“学百分数有什么用?…百分数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这里其实并非要教给学生提问的固定模式,而是要让学生把握住了解一个事物常用的思维角度。

篇12

二、抓住知识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导学生进入新的数学知识学习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根据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易于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认识”这一数学知识时,我是这样引导的:1.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旧知——平均分的方法。出示平均分问题:8个梨子2人平均分,每人可以分得几个梨子呢?4个桃子2人平分,每人又可以分得几个桃子?2.在学生完成上面相关平均分的问题后,再由此引入创设的问题情景:如果是1个梨子2人平均分,每人又分得几个呢?这样,教师便抓住新学数学知识——“分数的认识”与旧知平均分的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兴趣高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教学第四册《找规律》时,教师可在开课伊始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即用课件出示聪聪和明明的房间,看看他们的房间布置得有什么规律?其中,聪聪的房间是用第二册的《找规律》所学的规律布置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聪聪房间的布置规律,而明明的房间学生感到有点乱,这时教师提问:“明明的房间一点儿规律也没有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很快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更引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数学抽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而多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文字、声音、图像与活动画面融于一体,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图像等,既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参与学习,又能够让学生高效率地理解、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针对数学知识特点,依据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所具有的直观性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数学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可以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点,我是按照如下步骤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的:1.运用课件演示把圆进行8等分,分成8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小扇形,并由此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如果把这8个小扇形互相交叉拼凑在一起,会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2.在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是如何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再由此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如果把圆进行16等分,分成16个小扇形,再互相交叉拼凑在一起,又会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3.在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是如何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接着又由此创设第三个问题情景:把圆进行8等分和16等分后的小扇形分别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哪个图形更加接行四边形呢?你们从中会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样,通过这一系列的动态演示,学生在脑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圆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充满兴趣地参与探究。

五、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知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把相关数学知识的教学巧妙地渗透于活动中,也可以在活动中创设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如教学第四册《找规律》时,新课学完后,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的数学知识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我创设“给小手帕设计美丽的花边和图案”这个情境活动,在这活动中,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大家个个做起了小小设计师,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把这节课推向。并比一比“谁设计得最漂亮?”这一设计既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开放性,挑战性,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13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106-01

对小学教育的关注一直有着明确的主题,除了培养兴趣之外,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无法将具体的解决技巧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自然也无法对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灵活解决。随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深入,这种需求日渐强烈,小学数学作为对灵活性解决问题能力要求比较普遍的科目,必然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决技巧,实现数学能力的综合提升。

1 小学数学问题多样化解决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多样化解决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有着较强的逻辑性特点,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有相应的逻辑原则,如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单调的数学符合所困扰,必然会引起学习兴趣低下。多样化解决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时选择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使学生能够对题目有多样化的理解,进而掌握更加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过程,实现兴趣学习和主动学习。此外,新课标对教学行为的综合性要求已经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其它学科的知识,这样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1.2 多样化解决方法能够实现学生思维发散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过程要拥有发散思维,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解决思路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问题内涵,实现思维发散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种类仍然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普遍都会选择一个符合常理和常规的解决方法,缺少思维创新,当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数学题目时最需要的就是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多样化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可以使这种能力得以实现,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1.3 多样化解决方法能够优化教学效果

多样化解决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了更多的可选择空间,在解决问题时的效率和准确性更高。比如学生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对常用的方法掌握较全面,且对其它的解决方法也有清晰的思路,那么就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多样化解决问题方法学习时的具体接受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方法设计。

2 小学数学问题多样化解决教学策略

2.1 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

多样化教学的意义对当前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尤其重要,如果不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课程设计必然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保证多样化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对多样化教学的理论和技巧的全面理解。情境教学对数学来说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最佳手段,通过将学生带入某一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们能够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

例如,以小学数学中“倍数”的问题多样化教学为主题进行问题设计。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对可爱事物有着极大兴趣,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展开,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身份设置成“熊妈妈”,选择两位学生扮演熊宝宝A和B,“熊妈妈”用小筐里的20个球当做苹果来为“熊宝宝”A和B分苹果,要求是A分得苹果数目为B的2倍,让其它学生来分“苹果”,看学生一共能够有几种分法。这种教学设计必然能够增加小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设计悬念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设计非常重要,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对多样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进行适合的问题设计,要让问题解决方法有多种可能,这是多样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时向学生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思考,以悬念的形式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取得有效的课堂气氛调节效果。例如有关乘除法的应用,教师问题设计如下:一位同学在超市选购日记本时一共花费了18元,日记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2元一本,另一种稍大些是3元一本,请学生们回答这位同学共选购了多少本日记本?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应当对所有正确的答案予以肯定,学生对于不同答案的理解方式不同,而每一种不同答案又都是正确的,学生心中的悬念自然建立起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