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8009)08-0077-08

1 五峰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属于湖北宜昌市。

五峰是典型的农业型山区小县。历史上主要生产苞谷、黄豆、洋芋。短缺经济年代,曾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但终因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仍然是农业的主要品种。

五峰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盛产特产的地方。并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共有特产资源11类160个品种,其中年产茶叶2800多吨,如“天麻剑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以优良的内质享誉海内外;境内还盛产核桃、板栗、柿子、猕猴桃等土特产品。

随着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多种经营开始“由副转正”,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熏从“八五”期末的49.6:25.0:25.4上升到33.0:41.6:25.4,传统大宗产品基本稳定,特色名优产品有较快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和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随着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理念的提出,该县农业正处于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转换时期。

2 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对实施产业化的切入点把握不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传统的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已经基本实现了总量平衡,在丰年时还会出现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产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有些地方,一提产业化就是建大企业,大市场,大基地,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受资源禀赋限制和市场分析失误。没能准确定位本地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中造成产业化发展缓慢或的发展不起来。要使的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必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对已经形成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能够得到较高的农业利润。

(2)主导产业产品优势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

五峰县主导产业多而散,形不成大的规模和气候,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化现象,同时主导产业,产品不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差。就全县目前来将,除采花毛尖茶,天麻剑毫茶。长峡茶酒外,在县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产品为数极少。

(3)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这已成为制约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最突出问题。目前该县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仅3家(山山林业集团、长峡酒业公司、宏力魔芋公司)。全县仅有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没有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不足100万美元,仅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1%。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产品格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外向度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只有宏力魔芋。同时,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质量档次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受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制约,影响了农产品出口,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关系不完善。

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加销各环节连接松散,仅有少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多是市场买卖关系,即便签订收购合同,也是“带而不连”,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关系。产业化诸环节的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为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主题对产业化经营缺乏战略合作和长期预测。

(5)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薄弱。

作为贫困山区,有些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农业机械化使用率不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导致整体农业产量经常出现仿佛。

3 加快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里。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抓手,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综合效益。按照“纵抓龙头,系列延伸;横抓基地,规模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1)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培植规模化生产基地。

依据市场,资源和趣味优势,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激越化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要把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防到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来。全县要按照“高山主攻林药烟,中山主攻魔菜畜,低山主攻茶薯粮”的规划要求,建设采花茶叶经济带,牛庄湾潭药材经济带,长乐坪蔬菜经济带,仁和坪傅家堰养殖经济带,渔洋关五峰镇加工经济带。坚持以扩大面积。增加总量的外延调整为主向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的内涵调整为主转变,努力压缩土地密集型传统产品,重点培育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名特优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和聚集度,形成产业化格局。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凄切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规模一般偏小,难以发挥组织带动作用。五峰县要采取有力措施引进“三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资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将农民与市场联结起来,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将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3)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①要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开发,高薪聘请专家,建示范基地,买断技术等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开展紧密的科技合作。②要大力培植农业科技载体,建立科技示范园。通过建立1-2个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光,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园区,把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员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带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提挡升级。③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利用党成校等载体,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和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技术,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构建市场体系。

市场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附和辐射能力影响着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五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东部地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滞后。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大力度进行专业市场建设,通过农产品市场,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农户专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建立以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为重点,包括劳动力市场、土地流转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

(5)完善利益连接机智,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篇2

一、农民行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行为是指行为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所确定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活动过程。农民的经济行为,指农民为了满足自身经济需要所确定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严瑞珍,1997)。为了研究农民的经济行为,严瑞珍(1997)将农民分为三类: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农民以及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经过10几年的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都纳入到了商品经济的范围内,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已只占有很小的规模。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中所需要的现代农民,但是在我国仍然只占有很小的比例。我国当前农民最主要还是属于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农民。为了与现代农民进行对比研究,也可将其称为传统农民。

由于现代农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资本和科技投入为主,生产工具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投入品科技含量高(例如,良种、全价配合饲料等)。因此,对现代农民的要求即是: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是一批“职业化”的农民,他们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专门劳动技能,还懂得农场的经营管理。他们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新一代劳动者。他们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是属于完全的市场经济行为:具有自主性、趋利性、竞争性、科技性等特征。

而我国的现实是,传统农民是我国农民的主体,传统农民的经济行为通常表现为投资行为上的乏力性和随意性、生产经营上的局限性和弱质性、市场行为上的分散性和脆弱性以及科技行为上的被动性和狭小性。因此,如何改变传统农民的行为特征,使其向现代农民转变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农户经济行为的特点与影响

我国对于农户行为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究的内容包括农户经营决策行为、农户投资行为、农户生产行为等等。总的来看,都是属于农户经济行为的研究范畴。从相关研究来看,农户经济行为的特点主要有:农户经济行为的双重性、农户经营目标的兼业性、农户生产经营的多样性、农户经济行为的趋同性。

总的来看,农户的经济行为与农业产业化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王风兰,1998)。其特点有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大多却是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1.农户经济行为的双重性

农户经济行为的双重性体现在,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并存(韩耀,1995)。因为,农户是一个生产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和社会单位,兼有纯粹生产者如现代企业和纯粹消费者如城市家庭的双重特征(康云海,1998)。一方面农户利用已有的家庭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首先满足自我消费,达到小富即安的低水准经济状态(王风兰,1998)。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的进步,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到农村地区,商品性的消费品在农村逐渐增多,农户为了获得更多的购买现代消费品的资金,必须要将其农产品更多的在市场上出售,最终供应家庭的商品性消费。这时,农户经营的内在动力是生活消费商品化。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需求,农户将选择更有竞争性的、比较收益较好的产业进行投资。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户正参与到边际效率相对较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康云海,1998)。但是,他们仍不愿把全部资源投入到为卖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中去。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要保证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又要获取货币收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这两部分的份额也因条件的变化而异。当市场风险较小,商品经济显示较大利润时,自给自足的生产就会给挤占,商品生产的份额就会加大;反之,自给自足的份额就会加大,市场经济就会萎缩,农民的经济行为就在这两者之间游移(严瑞珍,1997)。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农民虽然不断的加入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来,但是却是不稳定的,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随时面临倒退的可能。因为他们不像现代农民完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他们的行为动机仍然是自给或半自给,而现代农民的行为动机则是价值增值或利润获取。

2.农户经营目标的兼业性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兼业农民比例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据统计2001年,我国农户兼业率已达59.23%(梁謇,200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就业待遇,农民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产生了兼业行为。此外,兼业行为的出现还与农业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我国土地经营规模的超小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生产劳动的季节性与土地经营规模的超小型都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而我国农村尚未建立非农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则使得农民保留一部分土地,靠兼营农业作为失业保险的手段。

兼业这种倾向在微观农户角度来看,极具合理性,并且与农户双重目标相吻合,但从宏观层面看,却容易造成农村稀缺资源利用上的低效率(张广胜,2000),同时也与农业产业化的方向相矛盾。因为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农业专业化的一个过程,要求农户以专业投资的身份进入产业化过程(康云海,1998)。而开展兼业的农户由于较小的土地规模,只愿意生产出满足自身需求的各种农产品,因此并不需要对农业进行过多的投入。这不仅使得农户经营的商品率低,更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中对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

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这种资源高度分散型农户兼业化的模式只能作为我国农户兼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模式,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以适度规模的主业农户(由专业农户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户构成)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格局。

3.农户生产经营多样化

多数农户为了确保生产和有效供给,特别是基本食物供给的稳定性。或者说,为了抵挡社会大市场突变的风险,降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他们在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时都考虑生产内容的多样性(康云海,1998)。高新才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户进行多样性生产经营是为了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风险,不同的农户根据承受风险的不同能力会选择不同的经营组合,这使得我国本来超小规模农业生产更加细碎化,使本来就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分散投入,减弱农业生产的能力。

从农业产业化专业化与规模化的要求来看,无疑农户生产经营的多样化是与之背道而驰。但是,从农民的劳作能力来看,他们积累和拥有了大量用于日常生活的乡土知识实践经验,对于农业生产的各种品种和环节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无论当地选择了发展何种农业品种,当地农民都能从以往的经验中很快地开展生产。

4.农户生产行为的趋同性

林海(2003)认为农民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往往是看到别人选择某个项目获利大,就选择某个项目。这种行为有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农民盲目跟风、赶潮流,最终导致市场上农产品饱和,造成谷贱伤农的局面。另一种则是在跟风中进行创新,使得当地形成了某农产品专业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规模发展的效应,成为开始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在模仿中创新与提高的很少。大多数情况是随意的“羊群”行为,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这也造成了农民生产行为的短期性,在种植或养殖的农产品品种上经常变化的现象。

总的来看,传统的农民经济行为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存在利弊两方面的影响,充分抓住特点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将农民经济行为中的落后因素转变为有利条件。

三、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因素

要想利用农户经济行为的有利特征,达到改变农户行为与态度的目的,首先需要了解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因素。从内外因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农民自身态度与外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从各研究者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可将内因归为农民对利益与风险博弈的选择,以及农民的个人能力问题。外因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与环境条件对农民的影响,以及信息因素对农民的影响。

1.利益与风险的博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自主经营的经济活动主体。提高经济效益,追求最大利润是其基本目的。但是农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风险型产业,面临自然条件、市场、合同、资金和技术等多种风险。农民的经济行为往往是利益与风险博弈的结果。詹姆斯·斯科特认为农民经济的主导动机是“回避风险,安全第一”。利润越大,往往风险也越大,而农民不愿意冒风险经营,因此往往会选择风险较小、利润也较小的经营方式。农民的这种心理导致了农民在生产经营的产品大都数量少、种类多而全。为了规避风险,农户多倾向于选择多元化、兼业化的生产经营形式。

2.农民的个人能力

农民的个人能力包括劳动生产技能、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文化水平与传统价值观等等。高启杰(2001)对农民采用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中发现,阻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个人要素有传统的价值观与信仰、技术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经济状况落后等原因。徐薇(1998)认为我国农民在传统的生产技能上具有优势,但是在专门生产技能(实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或者是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的能力)上呈现较大的差异。目前,我国农村中具有专门生产技能的农民占的比例较小,与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以高效、优质农产品占领市场很不适应。

王云飞等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为传统文化对农民能力的建构产生了很多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的表现为:分散性和封闭性,缺少现代管理制度,缺乏现代精神,没有权利意识等,在微观上则表现为:社会成员的柔顺与固执,质朴与保守,短视语狭隘,惰性与冷漠等等。这些特点都限制了农民适应现代社会能力的发展,当然也影响着农民进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总的来看,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浓厚阻碍了农民快速加入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农民对自身能力的发展。

3.政策与环境因素

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对农业的现行政策主要有三点,号召发展主导产业、生态农业、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处在一个极好的政策环境下,这个政策不仅影响到传统农民的农业生产行为,还使得更多的城市人口关注农业的发展,或者直接加入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

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硬环境,包括交通、通讯、电力、水利设施等。其优劣情况直接地影响着社区内部农户的生产活动,基础设施好的,可促进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提高生产率,反之,则抑制生产发展(徐薇,1998)。基础设施通畅还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渗入,以及各种信息的获取,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资源。

4.信息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张广胜,2000)。在满足利益和权力因素的条件下,农户对外部环境反映与否及速度如何,完全取决于接受信息与否及速度(宋鸿远,1994)。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保持信息的快捷畅通对农民经营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耿劲松(2001)对农民信息需求的分析中,认为农民特别需要了解有关的惠农政策,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包括市场预测、价格走势等,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保持销售的畅通性;了解农资信息以购到货真价实的农用生产资料。另外,保持信息的畅通与快捷还有利于农民在与“龙头”组织的博弈中,保持平等的地位与谈判水平。

但是,我国农村大多处于半封闭状态,特别是西部农村,信息不畅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之一。

四、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策略分析

从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来看,传统农民的经济行为受到农民个人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最终对农业产业化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要转变农民行为需要将传统农民改造为现代农民,这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龙头”组织等投入与支持。

1.正确认识农民行为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

传统经济学认为农民是愚笨的、顽固的,在现代化过程中,他们是改造、限制的对象。但事实上,农户是最有理性的经营者,他们能充分地应用理性的效用性、创造性和均衡性来确定他们的行为目标(康云海,1998)。因此,要把农户看成是平等的经营者,尊重他们的选择,决不能采用强迫欺骗的手段强迫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要让农户看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带来更的效率与利益(王风兰,1998),通过真正的利益获得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产业化的进程中。

2.政府明确定位,立足服务建设

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已经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应当是导向、协调和服务,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加以干预。简小鹰(2010)认为政府应该在三个层次上有所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一,政府要研究和制定农业产业化政策,形成体现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化发展规划,整合政府、社会和农民的资源,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有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第二,“招才引智”,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第三,营造同农业产业化运行相适应的社会环境。

具体而言,梁謇(2004)提出政府要加大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政策力度、建立农村就业保障制度、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使剩余劳动力可以完全转移到非农产业,逐渐减少兼业化现象,并给予具有农业经营优势的主业农户以政策扶持,促进农业专业化的发展。何伟(2009)则建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户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提高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政府还可设立农业风险基金,使从事种养业的农户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从风险基金中申请一些主动防范资金、补救资金和补偿资金(何伟,2009),有利于农民投资风险较大、利润较高的生产经营行为。林海(2003)认为资金是制约农民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系统,调整对农户的信贷政策,为农民积极进行生产经营提供保障。康云海(1998)提出应该建立规范农业产业化参与主体的经营制度,主要是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律法规、秉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调整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强合同管理,确保参与主体利益的真正实现。

3.“龙头”组织让利农民,建立互信机制

作为“龙头”组织应充分理解农户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初期的经济行为,具有长远眼光,从合同意识就注重保障农户的既得利益,与农户结成一个较为紧密的联合体(高新才,2001)。不过,他们同传统农民的关系模式也不应简单地定位在利益关系上,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成功运行以及现代农业的建设,他们更应承担起对传统农民的教育功能(简小鹰,2010)。因此,“龙头”组织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功能,与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肯定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协调和完善“龙头”组织与农民的关系。

4.对农民进行分类管理,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的基本特点是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拥有较强的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勇于接受农业新思想、新观念,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农业产业化充满着实践的激情与活力(何伟,2009)。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民已经出现分化的局面,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与规格去培训不同层次的农民。因此,李录堂(1999)提出了农户分类管理持续激励机制。他将农户按竞争力大小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实行分级管理。具体而言是由县农业局管理高级农户(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性农户)、乡级机构管理初级农户(竞争性自给自足式农户)、村级机构管理中级农户(半自给半竞争性农户)。简小鹰(2010)从其自身对农民的划分来看,提出了转移传统农民、改造兼业农民、教育专业农民和培训职业农民的建议。不管针对哪种建议都指出了对农民的培训需要分层次进行,不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简小鹰(2010)还提出了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农民的价值观进行改造,开展有关诚信的教育,构建现代农民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包括信息能力、谈判能力、合作能力、生产技术能力和协调能力等。

5.提高农民组织程度

何伟(2009)提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博弈时,由于双方实力、资金、信息、组织结构不对称,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出现矛盾和纠纷时,最终受损的往往是农户。如果能够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合作社、农民协会或股份制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代表入社农户与公司商谈农产品购销合同,监督公司履约行为,向法院违约公司,就可以节约农户交易成本,规避公司道德风险,避免由企业单方毁约给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六、研究评述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文献的分析,我国现有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对传统农民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较为全面;其次,从农民决策行为、投资行为、生产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量化的分析,还用到了经济学模型进行客观的论证;第三,研究了传统农民与农业产业化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措施。但是,现有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空白区域。比如,对现代农民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境研究较少,对现代农民的特征描述不清晰,对现代农民的认识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与验证指标。

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还有必要对现代农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其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农业生产需求等,有利于判定传统农民如何才到达了向现代农民的成功过渡,并制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培训措施与方式,最终顺利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成功转变。

参考文献

[1] 董冠鹏,郭腾云,基于农业产业化视角的农户分化行为研究——以鄢陵县花木种植村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

[2] 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1(1)

[3] 高新才,杨林.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4)

[4] 耿劲松.农民的信息需求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5)

[5] 谷树忠.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生产经营行为,农村经济,1993(6)

[6] 韩耀.中国农户生产行为研究,经济纵横,1995(5)

[7] 何伟.农业产业化中农户经营风险因素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19)

[8] 黄安胜.国内外农户投资行为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08(14)

[9] 简小鹰.中国现代农业的组织结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0

[10] 康云海.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为分析,云南社会科学,1998(1)

[11] 李录堂.农户分类管理持续激励机制研究,科技导报,1999.11

[12] 梁謇,咸立双.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讨,理论探讨,2004(5)

[13] 林海.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决策机制分析,理论导刊,2003.4

[14] 王凤兰,吴明远等.农户经济行为与农业产业化关系研究,农村经济,1998(10)

[15] 王云飞,李远行.农民能力发挥制约因素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1(1)

[16] 谢成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户决策行为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2005(5)

[17] 熊云飚.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18] 徐薇.农业产业化与农户生产行为,天府新论,1998年第1期

[19] 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1997(10)

篇3

如何建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内部合理利益机制呢?有必要先认识一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过程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组织建设就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农副产品项目的生产经营而组织各方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农业产业化从形式上看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济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

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结构的发育都是由各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活动促成的。在经济结构发育的可能性中,永远都存在潜在的经济利益。如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额的增加、新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运用,都会使某些成本的增率递减,或者在成本方面作等量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有更大程度的增长。这就要求变革现存的经济组织方式去获取潜在的利益。于是,主体利益集团中一些人看到了这些潜在的利益,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些人(或是个人、集团,也可是政府部门)组成行动集团,根据最大利润原则进行几种创新方案的比较选择,并充分估计到预期成本后开始制度创新。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原因的最好注解。

农业产业化按组织结合的特点分有三种表现形式:一为松散式,二为过渡式,三为紧密式。松散式表现为,农户和龙头的结合没有任何经济约束,某一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纯粹的、偶然的市场活动进行的。这种关系既不稳定也互相不负责任,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易的对象随时可能变化。过渡型表现为各经济主体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进行交易活动,这些约束常常是合同或契约,期限可长可短。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协约由各方协商,经营和管理职能仍保持在各个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内,但龙头企业起制导作用。紧密式的产业化除具有上述过渡式的特点外,参与的各方不仅有经济约束,更重要的是各方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已经丧失,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各自的经营管理权部分或全部丧失,生产计划、组织管理、经营策略、利益分配等为总公司或集团决定,各方进行统一的活动。在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时,很多经济联系都只是简单的甚至是无任何约束力的协议。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这些经济关系都必须按照规范方式进行规定,以理顺经济责任和权利。同理,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必将促使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由松散式向过渡式、紧密式发展。

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必然要求。在产业化中,各利益群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自动地取得相互间的利益平衡。在利益总和既定的前提下,各利益群体将依据其所处的地位对利益进行分割,而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农民的竞争力总是最弱的。这就决定了各种以减少农民以外的利益群体拥有的利益来增加农民利益的办法,肯定会遇到种种阻力。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建立和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平衡工具或者手段往往是以利益在各环节上的分配是否合理为依据的。

利益机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如何创造,二是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依据;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是利益机制的关键。创造利益的最直接主体,分为农户和加工、运销企业两级,他们都为整个体系的利益形成做出了贡献,都有必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水平,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农业产业化初期,在产业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对广大缺技术、少资本的农户的培训、扶持尤为重要。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的不断壮大是整个产业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但影响体系利益规模的还有其他外部的因素,如市场环境、产业风险、经济区位等。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常常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加工和运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投入多,周转快,利润较大,资金利润率常高于农业生产。为扶持农户生产,与之签定经济合作协议是分配利益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在这里,通过协调渠道或中介组织进行相应的监督,对于协议的公平合理是必要的。关于其他相关的经济技术服务部门如畜牧部门,其参与利益分配的方式常常是与产业化的结合方式有关。在松散式或过渡式的产业化形式中,服务费用往往是直接向农户收取,农户把它计入生产成本并转入农产品收购价中;或者是龙头企业与之签定协议,按协议收取费用。而在紧密式的产业化中,服务部门的服务支出作为一种投资入伙,按协议或按股份分取所得利益。

另一方面,在利益的分配上,除了要求公平合理外,还要求从产业整体出发,使得一定规模的利益刺激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使整个系统创造的效益最大化。这其中应该还包括为提高经济效率而相互寻找代表更高生产力的主体,并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结合活动,这就是效率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在发展之初,龙头企业资金报酬率是最高的,而农户与各服务环节的资金报酬率相对要小,这是由工业化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一般生产率水平差异决定的。所以在此阶段,利益分配偏向于加工厂,而当加工厂达到一定发展水平时,其边际报酬率会下降。为稳定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利益分配就应向农户和各服务组织倾斜。这是一体化建设中利益分配总是难以平衡的根本原因。

任何成熟的农业产业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共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共同体或农工贸一体化。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下几项是关键性的工作:

1.明确各主体的职能和义务,划分各方权、责、利在农业产业系统中的关系。从性质上划分,所谓主体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政府部门。组织发动一个项目,特别是在当地商品经济尚不发达,龙头企业十分缺乏,国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单位经济力量薄弱的时候,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作用表现在:①组织有关部门就某一项目进行市场分析和可行性论证,资金、信贷、人员的安排和计划;②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管理,在龙头企业建设与管理、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给予财税支持;③作为产业化体系各方利益的监督者和协调者,对一体化内部各组织间的经济协议和利益分配提出建议,对经济纠纷进行公正的裁决;④对职能部门进行相应改革,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指出的是,用政府行政命令组织服务组织会使产业内部交易费用过高,这已被相当多的实践所证实。所以,政府部门的角色、作用必须慎重处理。当农业产业化充分发展,或者跨越行政区域时,政府部门的这些行政性作用将逐步被觉悟的、有经济能力的各“经济人”之间的理性协作所取代。

企事业单位。作为投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单位本身,而且影响到从事这一行业的广大农户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加工厂在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原料供应者——农户的生产也进行相应扶持,以取得农户的长期信任,获得稳定的货源。

篇4

如何建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内部合理利益机制呢?有必要先认识一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过程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组织建设就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农副产品项目的生产经营而组织各方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农业产业化从形式上看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济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

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结构的发育都是由各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活动促成的。在经济结构发育的可能性中,永远都存在潜在的经济利益。如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额的增加、新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运用,都会使某些成本的增率递减,或者在成本方面作等量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有更大程度的增长。这就要求变革现存的经济组织方式去获取潜在的利益。于是,主体利益集团中一些人看到了这些潜在的利益,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些人(或是个人、集团,也可是政府部门)组成行动集团,根据最大利润原则进行几种创新方案的比较选择,并充分估计到预期成本后开始制度创新。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原因的最好注解。

农业产业化按组织结合的特点分有三种表现形式:一为松散式,二为过渡式,三为紧密式。松散式表现为,农户和龙头的结合没有任何经济约束,某一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纯粹的、偶然的市场活动进行的。这种关系既不稳定也互相不负责任,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易的对象随时可能变化。过渡型表现为各经济主体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进行交易活动,这些约束常常是合同或契约,期限可长可短。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协约由各方协商,经营和管理职能仍保持在各个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内,但龙头企业起制导作用。紧密式的产业化除具有上述过渡式的特点外,参与的各方不仅有经济约束,更重要的是各方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已经丧失,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各自的经营管理权部分或全部丧失,生产计划、组织管理、经营策略、利益分配等为总公司或集团决定,各方进行统一的活动。在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时,很多经济联系都只是简单的甚至是无任何约束力的协议。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这些经济关系都必须按照规范方式进行规定,以理顺经济责任和权利。同理,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必将促使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由松散式向过渡式、紧密式发展。

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必然要求。在产业化中,各利益群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自动地取得相互间的利益平衡。在利益总和既定的前提下,各利益群体将依据其所处的地位对利益进行分割,而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农民的竞争力总是最弱的。这就决定了各种以减少农民以外的利益群体拥有的利益来增加农民利益的办法,肯定会遇到种种阻力。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建立和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平衡工具或者手段往往是以利益在各环节上的分配是否合理为依据的。

利益机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如何创造,二是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依据;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是利益机制的关键。创造利益的最直接主体,分为农户和加工、运销企业两级,他们都为整个体系的利益形成做出了贡献,都有必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水平,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农业产业化初期,在产业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对广大缺技术、少资本的农户的培训、扶持尤为重要。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的不断壮大是整个产业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但影响体系利益规模的还有其他外部的因素,如市场环境、产业风险、经济区位等。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常常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加工和运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投入多,周转快,利润较大,资金利润率常高于农业生产。为扶持农户生产,与之签定经济合作协议是分配利益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在这里,通过协调渠道或中介组织进行相应的监督,对于协议的公平合理是必要的。关于其他相关的经济技术服务部门如畜牧部门,其参与利益分配的方式常常是与产业化的结合方式有关。在松散式或过渡式的产业化形式中,服务费用往往是直接向农户收取,农户把它计入生产成本并转入农产品收购价中;或者是龙头企业与之签定协议,按协议收取费用。而在紧密式的产业化中,服务部门的服务支出作为一种投资入伙,按协议或按股份分取所得利益。

另一方面,在利益的分配上,除了要求公平合理外,还要求从产业整体出发,使得一定规模的利益刺激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使整个系统创造的效益最大化。这其中应该还包括为提高经济效率而相互寻找代表更高生产力的主体,并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结合活动,这就是效率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在发展之初,龙头企业资金报酬率是最高的,而农户与各服务环节的资金报酬率相对要小,这是由工业化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一般生产率水平差异决定的。所以在此阶段,利益分配偏向于加工厂,而当加工厂达到一定发展水平时,其边际报酬率会下降。为稳定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利益分配就应向农户和各服务组织倾斜。这是一体化建设中利益分配总是难以平衡的根本原因.

任何成熟的农业产业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共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共同体或农工贸一体化。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下几项是关键性的工作:

1.明确各主体的职能和义务,划分各方权、责、利在农业产业系统中的关系。从性质上划分,所谓主体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政府部门。组织发动一个项目,特别是在当地商品经济尚不发达,龙头企业十分缺乏,国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单位经济力量薄弱的时候,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作用表现在:①组织有关部门就某一项目进行市场分析和可

行性论证,资金、信贷、人员的安排和计划;②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管理,在龙头企业建设与管理、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给予财税支持;③作为产业化体系各方利益的监督者和协调者,对一体化内部各组织间的经济协议和利益分配提出建议,对经济纠纷进行公正的裁决;④对职能部门进行相应改革,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指出的是,用政府行政命令组织服务组织会使产业内部交易费用过高,这已被相当多的实践所证实。所以,政府部门的角色、作用必须慎重处理。当农业产业化充分发展,或者跨越行政区域时,政府部门的这些行政性作用将逐步被觉悟的、有经济能力的各“经济人”之间的理性协作所取代。

企事业单位。作为投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单位本身,而且影响到从事这一行业的广大农户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加工厂在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原料供应者——农户的生产也进行相应扶持,以取得农户的长期信任,获得稳定的货源。

篇5

五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盛产特产的地方,并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共有特产资源11类160个品种,其中年产茶叶2,800多吨,如“天麻剑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以优良的内质享誉海内外;年产白肋烟8~10万担,是全国白肋烟出口供货县;境内生长中药材195类812种,年产700~800吨;年产香菌200多吨。境内还盛产核桃、板栗、柿子、猕猴桃等土特产品。

五峰水能资源和矿产丰富,拥有可开发利用的河流13条,理论蕴藏量达30万千瓦以上;已探明的矿种有20多种,其中重晶石、方解石、白云石、硫铁矿、石英石、高岭土、原煤等非金属矿都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其中方解石储量6,000多万吨,可年产30万吨以上品质优良的稀有矿泉水。经江汉石油管理局石油勘探队勘探,初步确定五峰为建始等八县市贮油中心地带。

五峰更是“纯天然”旅游胜地,境内青山秀水,气候宜人。被誉为长江三峡后花园的百里柴埠溪,集大小景点122处,奇山异石,山水相依,风景秀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植物基因库”的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于第四纪冰川时期,距今约1.3亿多年,其内珍稀树种群落被称为生物活化石,保存着几十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以长生洞为代表的神秘地下溶洞群遍布全境,被国际洞穴组织誉为“溶洞王国”。神奇的白溢寨暑天冰穴,冬天热气蒸腾,夏天冰冻三尺,为地球同纬度地区所罕见。

五峰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自治县成立以来,以水能和山地资源开发为先导,形成水电、林特为机翼的经济起飞格局,使今天的五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速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林特资源得到利用,财政收入达到7,000万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1,40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63元,城乡居民储蓄2.2亿元,人均存款过千元。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五峰经过全县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集中反映在:工业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后续财源项目严重短缺。今后一个时期,五峰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全县“一龙两翼三角四县”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开放活县、调整强县战略,着力打好财源建设、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攻坚战役,使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把一个繁荣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五峰全面推向21世纪。

二、五峰农业现状

五峰是典型的农业型山区小县,历史上主要生产包谷、黄豆、洋芋。短缺经济年代,曾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但终因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仍然是农业的主要品种。“八五”时期,随着该县粮食生产能力的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念好粮、烟、茶“三字经”的农业发展战略,种植业结构开始得到有效调整。进入“九五”时期以后,农林牧副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粮经作物产值比达到35:65,多种经营产值比重达到70%,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十五”期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多种经营开始“由副转正”,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从“八五”期末的49.6:25.0:25.4上升到33.0:41.6:25.4,传统大宗产品基本稳定,特色名优产品有较快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和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随着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理念的提出,该县农业正处于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转换时期。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主导产业日趋明显、生产基地逐步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利益连接机制得到重视并开始探索。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以上12家,年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7%,提供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县围绕龙头企业建设绿色基地100多万亩,90%的农户进入产业链,每年可获取收入2亿元以上。但就总体而言,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周边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和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工作切入点把握不准。产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有些地方,一提产业化就是建大企业、大市场、大基地,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受资源禀赋限制和市场分析失误,没能准确定位本地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中造成产业化发展缓慢或发展不起来。一些地方,对产业化经营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在主导产业和产品的确立和培植上,停留于相同产业布局调整和量的增减,开发和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和名优特产品的力度不够;在龙头企业建设上,思路狭窄,畏难发愁,缺乏用改革的思路探索解决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的办法。

(二)主导产业、产品优势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主导产业多而散,形不成大的规模和气候,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化现象,主导产业、产品不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差。就全县目前来说,除采花毛尖茶、天麻剑毫茶、长峡茶酒外,在县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产品为数极少。

(三)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这已成为制约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最突出问题。目前,该县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仅3家(山山林业集团、长峡酒业公司、宏力魔芋公司);全县仅有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没有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不足100万美元,仅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1%。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产品格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外向度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只有宏力魔芋。同时,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档次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受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制约,影响了农产品出口,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关系不完善。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加销各环节连接松散,仅有少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多是市场买卖关系,即便签订收购合同,也是“带而不连”,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关系。产业化诸环节的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为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对产业化经营缺乏战略合作和长期预测。

(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产业化载体缺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以高效率的组织载体为依托,有赖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受多方面因素限制,该县缺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真正能够代表和维护农民利益,把分散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的中介服务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抓手,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按照“纵抓龙头,系列延伸;横抓基地,规模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培植规模化生产基地。依据市场、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要把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到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来。全县要按照“高山主攻林药烟,中山主攻魔菜畜,低山主攻茶薯粮”的规划要求,建设采花茶叶经济带、牛庄湾潭药材经济带、长乐坪蔬菜经济带、仁和坪傅家堰养殖经济带、渔洋关五峰镇加工经济带。坚持以扩大面积、增加总量的外延调整为主向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内涵调整为主转变,努力压缩土地密集型传统产品,重点培育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名特优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形成产业化格局。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按照“大、高、外、多”要求,采取“改、建、扩、联”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集信息、技术、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群体和产业化经营集团。加快龙头企业建设,要突出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与整合资源相结合。集中抓好五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营销、经营等项目,积极推进山山林业集团、采花中心茶站等龙头企业的改制,加快民营化进程。三是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立足资源优势,对外招商引资,把渔洋关食品加工工业园区、五峰镇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采花名优茶加工工业园区“盘大盘强”,发展板块经济,形成聚集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篇6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大农业是高度产业化的社会化生产,农业企业化的经营对资本的需求量大,融资形式多样化,新的农业技术研制和推广也要借助金融的力量。同时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季节性、周期性闲置资金,农村社会的各种游资也需要金融机构吸纳形成资本,推动农业经济不断成长和农村经济增长。金融介入农业及农村经济不仅起到融通资金的媒介作用,还发挥了经济调节的职能。

2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村信贷资金质量低下与支农资金需求面扩大的矛盾

农村金融组织高比重产生不良贷款严重地制约着支农资金量的扩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市扩大了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推广优质畜产品和特种养殖,确立和规划了主导产业,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出了增加技术含量、扩大经营规模的目标,这一切,都需要农村金融组织注入大量的资金。但由于信贷资金质量低,使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制约着农村金融组织支农信贷投入的加入。

2.2支持农业产业化与寻求安全信贷的矛盾

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过去农产品短缺年代的单纯追求数量,转移到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上来,把农产品变为最终商品推向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而我国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薄弱,产业化条件还不够充分,结构调整需要巨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投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相当多的农民仍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不知该种什么和养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上马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可能导致效益不佳,资金风险大。

2.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的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客观上也产生了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全方位的需求。如“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拓宽了龙头企业的业务领域,其对结算、票据贴现、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只要求农村信用社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环节提供全过程信贷、结算等服务,甚至还对农村信贷人员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实用农业科技指导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3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信用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层央行要加大窗口指导力度,疏通货币政策传播渠道,引导信用社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存量和结构。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扩大和增强基层信用社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信贷营销力度,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在坚持信贷原则前提下,不惜贷、不惧贷,主动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增强信用社风险防范意识,努力盘活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资产比例。

3.2改进金融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要发挥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在结算、汇兑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理财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搞好市场分析,了解金融政策,提高经营决策水平。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涉外业务,减轻企业负担。要积极推进城市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地方信用社扩大规模,增强资金实力。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吸引民间资金;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培育优秀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要依靠大量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支撑,才能有效提高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制造到创造的产业升级除了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外,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为确保产品和技术成果顺利占领市场,也迫切需要大量懂市场会营销的一线营销人员。

广东农垦是国家农业部直属垦区,在国内拥有南亚作物生产、加工(农场)企业200多家,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贝宁、北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许多实业项目,橡胶、剑麻和蔗糖生产位居国内前三名,松香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已发展成为拥有260多家企业总资产150多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内最大、最强的南亚作物产业集团。广东农垦以“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为发展理念,现已拥有广垦橡胶、丰收糖业、燕塘乳业等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东方剑麻、广垦糖业、广垦畜牧、华海糖业等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广东农垦对农产品商贸流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极为重视,近年来,广东农垦对农产品商贸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特别是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扩大。广东农垦正在全面迈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轨道。市场经济环境下,垦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既需要大龙头企业做载体,也需要大量熟悉南亚热带作物,掌握现代营销技术和服务手段的农产品营销和现代服务业营销一线岗位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广东从2004年起约有3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广东一直处于需求的前列。随着农产品商贸流通在广东的快速发展,农工品方向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升温。而省内本专业开设农产品营销方向的院校寥寥无几,农产品营销人才培养滞后不仅影响省内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而且制约广东农垦企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各类农产品贸易企业对具备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产品销售、客户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农产品营销方向专业人才形成了大量需求。

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由行业、企业和院校共同组建一个集教学、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综合性的校内工学结合的农产品营销中心,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供销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以服务“三农”和提升供销行业为目标,以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端技能型商贸营销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校企“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效益共增”为运行机制,以项目建设为合作纽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下面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中心为例,以市场营销为核心的商贸流通类专业农产品营销方向所开展的实训项目,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开创性地成立了农产品流通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在此方面的建设发展过程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建设目标:使学院的农产品实践基地和广东农垦企业合作,成为其线上(农产品网络营销)和线下(农产品营销中心)展示中心和农产品营销实体之一。

主要功能:满足农产品专业教学实训、实习需要,可以同时提供200个学生的实训和实践,进行农产品实体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冷链物流等技能训练;能够进行农产品实体营销、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和冷链物流等科研活动;能为社会和广东农垦企业提供农产品实体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等培训服务。

建设内容:建立学院农产品基地和农垦企业新产品展示推广区,主销产品销售区、网络农产品销售区;农产品加工区和农产品储藏区;冷链物流区。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是由农产品流通运营实训中心和农产品流通岗前实训中心组成。结合学院地处广州市商业中心和依托广东农垦企业的优势,随着农业产业蓬勃兴起,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中心特色,就是培养服务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营销人才,能够进行农产品实体营销、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和冷链物流等科研活动;能为社会和广东农垦企业提供农产品实体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等培训服务。为了强化学生的市场营销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农产品营销的实际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关注特色,即要求学生认真研究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和涉农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提炼,做好记录。凡是参与的时间活动,学生都应该详细记录实习的主题、时间、地点、方式、参与人、心得等内容,形成工作日记。

学院通过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建立学院农产品基地和农垦企业新产品展示推广区,主销产品销售区、网络农产品销售区,分设了茶叶经营、农特产品展销、网络营销、生鲜经营等四大区域。农产品实训基地运行遵循“校企一体”的运行机制,采用理事会管理模式,由学院和参与企业共同成立了理事会,实行共同经营,共同管理。管理人员由企业管理骨干和学院挂职的专任教师组成,员工则由市场营销(农产品营销)专业的学生担任,由企业一线专家和学院专任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指导工作。农产品实训基地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实现学生即员工,教学即经营,学业即创业。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学院农产品营销专业群学生进行各类农产品营销、店面经营管理、网络营销等相关专业技能生产性实训和举办各种相关技能竞赛、进行顶岗实习的场所。同时,基地还可以成为专任教师挂职锻炼、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的良好平台,不但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网点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而且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与真实工作岗位脱节的难题,实现了专业发展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使学生掌握了农产品营销学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又了解了农产品营销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篇8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88-1

梨树县县域土地总面积3757平方公里,地势从南到北逐渐降低,南部是山地丘陵,中部是波状平原,西北部是科尔沁沙地。南部是森林暗棕壤,中部是栗钙土,西北部是风沙土。项目区有耕地面积281.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9%;林业用地面积98.9万亩,占17.55%。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项目区内共有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6.116万亩,适宜能源林营造的面积有3.02万亩,适宜种植中草药的有1800亩(详见表1)。可进行沟系开发进行绿色养殖的沟系面积有6800亩。

1 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现状

梨树属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县,近年来通过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粮食生产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之而来的养殖业也蓬勃兴起,猪、牛、羊等多销售到南方大中城市。白蘑、榛蘑等天然食用菌供不应求,生物制药项目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有年产6.1万吨食用酒精的九丰酒业集团公司和年产8万吨的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的天成植物油厂等。农产品加工业年总产值为280288万元,年实现利税17318万元。杨木为主的工业原料木材每年产量7万立方米;加工成成品和半成品近6万立方米,年总产值达2440万元,年实现利税170万元,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市场分析,通过考查论证,结合本县的土地资源特色,确定了发展以紫穗槐为主的能源林营造基地,以野猪、梅花鹿、山鸡、林蛙为主的绿色养殖基地,以香菇、草菇、白蘑、榛蘑为主食用菌培育基地,以培育紫穗槐、毛榛为主要树种的种苗繁育基地等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2 产品市场条件

新造紫穗槐能源林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升紫穗槐价格,刺激林农营造和管理紫穗槐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生物能源林是目前新兴的工业原料林,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也是生物发电的主要能源,在国内外能源短缺的市场条件下,发展可再生的能源是大势所趋,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3 建设内容

3.1 木材加工

根据项目区丰富的木材资源,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选择项目区内木材产量较多的乡镇建设木材加工厂,使所有的木材加工厂在技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规模上名列全省木材加工业前茅,质量上达到产品过关。

3.2 沟系开发

利用县内项目区现有的优越的气候资源、自然条件,选择条件适宜、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沟系开发。建设适宜本地区自然条件的以白蘑、榛蘑、蕨菜等为主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以养鹿、养野猪、野鸡和林蛙为主的养殖业基地;建设以黄芪、桔梗、地龙骨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3.3 基地建设

利用现有的退耕还林有林地进行林下开发,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物能源基地,营造以紫穗槐和毛榛为主的能源林;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种苗基地,实现苗木的自产自销,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以满足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需要。

3.4 职业技能培训

计划培训退耕农民1500人,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4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4.1 经济效益

根据当地农林业生产的调查数据及市场价格,木材加工、生物质能源林(紫穗槐)、沟系开发、种苗基地等产量产值测算如下:预计总收入63221万元,年均收入21073.7万元,年均成本1354.8万元,年均利润748.9万元,覆盖退耕农户户均年增收1176元,投资利润率22.3%。

4.2 社会效益

篇9

一是“铁订单”,即签约规范履约率高的订单,其品种为烤烟和甜菜。由于我国烟草实行专卖制度,烟叶种植收购统一由烟草商业企业县级公司下属的烟叶基层依据国家下达的烟叶种植收购计划,与烟农签定合同。2006年宁安全市优质烟叶种植100%实现基地化订单生产,种植面积4万亩。烟叶基层站按合同约定面积发放烟苗,烟叶生产的大宗物资,公司可以出资垫付,免费为烟农化验土壤,实施科学配肥,并提供烟叶生产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为规范化烤烟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合同履约率接近100%。

二是相对较为稳定的农业订单,其品种为玉米和水稻。黑龙江省镜泊湖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也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年加工玉米15万吨。公司牵头成立了宁安市渤海玉米产业协会,近2000农户为会员。公司通过协会为农户提供包括玉米品种的选定和示范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生产资金的垫付等多种服务。除在春播前与农民签订玉米购销合同外(价格为收购当期市场价,玉米协会成员优先收购),在秋收时为解决企业收购资金紧缺的困难,又与农户签订玉米赊销合同,平均每市斤让利三分钱,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农民增加近千万元收入,农民称之为“玉米银行”。

宁安市渤海供销社水稻专业协会会员3860户,订单面积5万多亩,占宁安市水稻种植面积的35%以上,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协会代表会员与龙头企业签订水稻购销面积合同,成为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在协会指导下,每年就可为农民节约交易成本200万元,每亩增收近300-500元。

三是较为松散的订单形式,其品种为洋葱、西瓜等经济作物。宁安市富龙洋葱有限公司,对广大种植户实行种子、育苗、技术培训、田间管理、农资供应、收购、加工、贮存、销售一条龙全方位服务扶持,使洋葱生产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轨道。公司与种植户签订合同,公司统一育苗并为资金短缺的农户垫苗或为其贷款提供担保。但经过两年运作发现,订单的履约率并不高,出现农民当价高时将洋葱卖给商贩,价低时才将洋葱卖给公司。因此,目前,公司基本不与农户签订合同,只是为其种植洋葱提供种子、技术服务等。

二、宁安市订单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烟草收购主体是各级烟草专卖部门所属的烟草公司,对烟草种植面积和数量实行“双控”,对烤烟收购合同实行统一管理,签了“铁订单”烟草公司就收购,未签订单的烤烟公司不予收购。这虽然保证了农民有稳定的订单和收入,但也限制了农民自由选择买主的可能。同时。为促进烤烟和甜菜的发展,市农委专门设置了烤烟甜菜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农民与烟草公司和糖厂种植收购合同的签订,保证了烤烟和甜菜种植收购合同的顺利履行。为保证农民种烟的数量和质量,烟草公司对新建烤房的农户给予5000元补贴,并给予生产技术费指导和机器设备使用。这些补贴性措施密切了烟农与烟草公司的关系,促进了订单的履行。

黑龙江省镜泊湖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工能力强,产品市场销路好,与农民签订玉米购销订单,价格实惠,玉米水分要求降低,并采取赊销合同,既缓解了企业收购资金的压力,也为农民闲散资金找到了投资渠道,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宁安市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响水大米闻名全国。宁安市渤海水稻专业协会通过为会员提供技术服务,代表会员与龙头企业签订水稻种植面积合同,成为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在牡丹江响水米业有限公司的强大吸收下,水稻订单的履约率也很高。

宁安市洋葱、西瓜等经济作物,因销售对象缺少市场细化,且不稳定,经销单位又不是生产加工企业,因此,在订单履行过程中,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体制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影响非常大,受利益驱动,订单履约率较低。

从上述正反两方面例证可以看出,对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产品,要提高订单的履约率,使农业订单发挥促进和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就必须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

三、促进订单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订单农业发展的障碍集中表现为高违约率。违约行为表面上是农户与企业的短期行为,而内在的根源则是利益风险机制不健全。订单农业的高违约率不仅与转型期农业风险的特点有关,更是由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身的组织制度、契约关系、要素规模、技术水平以及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等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只有从更深层次分析农业产业化中的契约关系,才有可能真正解释并进而消除订单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市场方向,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农产品市场化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诸多风险。而作为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单枪匹马的农户要强得多。同时,由于企业产品是农产品的下游产品,下游产品的销路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市场转化的程度。因此。订单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扩大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而这需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

2.有效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增加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效益,以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大豆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很重要的原因是大豆的分散种植,造成生产成本和收购成本的增加。分散的家庭生产给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一个大豆品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实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为必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为农户自行转包、种养大户承包、集体反租转包、参股或股份合作及农村集体收回土地另行转包等。尤其是利用土地参股或股份合作制形式,农民可以分享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利润,使农民的农产品生产成为农业加工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使原来的农民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单纯收购的对立关系变为有共同利益的“共生、共享、共赢”的关系。

3.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方抵御风险的能力

农产品生产中,由于家庭生产的自主分散决策,产品信息的不畅等诸多因素,造成生产的波动性非常大,农产品价格调控的滞后作用,导致农产品生产大、小年的存在,这就为订单的履行产生了障碍。因此,在农业

产业化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充分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增加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拓展交易平台。一方面减少因价格波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引导农产品的按需生产。另外,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风险基金的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提高农业订单的履约率。

4.建立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单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生产成为有计划的按订单生产,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进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且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的劳动、技术、资金以及产加销各环节有机联结在一起,通过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增强农业生产分工的细密程度,有助于更好地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与龙头企业对接,使双方在产业化经营中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可以直接创办和经营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创办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给企业,延长产业链,获得农产品的增值利润,进一步分享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扩大农民的增收空间,从而使农民的利益与加工企业的利益融为一体,这样,使作为农业订单的双方受自身利益驱动违约的概率大大降低。

在不能通过合作制建立农民与加工企业的利益一致关系情况下,非合作制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合同收购、附加保护价。企业与农民之间签订合同,农民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要求向企业交售原料,企业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要求收购农民的原料,当市场价低于合同规定的保护价时则按保护价收购。二是一次买断、二次决算。企业按市场价一次买断原料并兑付货款,但保留农民再次分配的权力,如果企业盈利则按一定比例向农民加付货款。三是内部定价、利润返还。企业的收购价与市场价不直接挂钩,可能低于也可能高于市场价,农民交售原料时先得到货款,然后由企业返还一定的利润。

5.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市场推广等服务

表面上看,订单农业的高违约率是订单农业运行过程中诸多风险而引起的,然而诸多风险的产生又是与信息不对称相联系。销售风险或购买风险是由于不能准确预测市场的需求量或需求品种而产生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源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因此,订单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准确信息。除国家要给予支持外,还需一些专业的社会中介组织包括农村经纪人提供信息服务。

农业生产表现为先期的一次性投入较大,而资金的回收周期较长且依赖于农产品的一次性销售收入。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经济基础很弱的农民,因此,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订单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保险事业,提高农民的融资和抗风险能力。

我国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已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已成为必然趋势。除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外,加强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提高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不啻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宁安为例:这里除与黑龙江省其他地方一样具有众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外,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其完全具备使用地理标志及集体商标、绿色食品等证明商标的条件,以及凭借优良的品质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优势,此种优势必须依靠协会或龙头企业才能发挥。

篇10

[关键词]白象环境市场策略

方便面行业的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品牌竞争自然很激烈。白象集团作为我国一家主要生产方便面的民营企业,竞争是其必要面对的问题。进入该市场的品牌多,即使在同一品牌下还有不同的品种,培养高的品牌忠诚度并不容易,加上差异化程度不高,要想在某方面脱颖而出实属难上加难。从白象最初的建立到现在,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审时度势,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来适应市场发展。

一、市场分析

准确的市场分析是成功营销策略的首要任务,下面主要是宏观和微观环境两个角度进行的:

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包含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5个方面的内容。

(1)人口环境。有份数据公报中曾提到,截止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中国已经具备了构成大市场的第一基本因素。事实证明对于白象集团而言,这正是其所瞄准的市场机会。

(2)经济环境。从经济环境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增涨,人均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虽然现全球都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但按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所给出的“恩格尔定律”来看,对食品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据康师傅去年的财务数据,其方便面、饮品及糕饼的营业额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40.10%、26.65%及36.72%。这也恰恰被证明!营销专家李志起对CBN记者表示:“经济衰退对快速消费品行业没有很大影响。”所以从经济大环境来看,是有利白象发展的。

(3)科学技术环境。从1992年康师傅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中国人对方便面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到近两年面体创新的新宠——五谷道场的出现。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业内两种主要创新方式:一是以大企业为主的对油炸方便面调味料的价值提升。二是非油炸面的成功上市。主要体现为对面体的结构性创新。科技将使已经成长壮大的中国方便面行业,获得更健康的长久发展。

(4)政治法律环境。解决三农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分析,河南是全国的粮食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河南的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迅速,白象集团作为一个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30多亿元,是目前国内方便面最大的民族企业。为河南和全国的粮食深加工转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并直接带动的面粉厂、造纸厂、纸箱厂、精装纸公司、机械制造厂、调味料公司、运输公司等相关企业数千家,拉长了产业链,在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社会文化环境。面食是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炸酱面、拉面、烩面等面食类食品一直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居民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饮食生活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快捷、简单、美味和廉价的方便面迅速适应了时展的要求。

2.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主要是从企业自身、消费者、竞争者、行业四个方面来分析。

(1)企业自身分析。就白象而言,始终坚持“食泽民众、业润社会”的经营理念,专心食品,专注品质,以人为本,以食为天,创新领先,塑造健康的行业典范,不断刷新面食主张,引领新食界。白象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粮食深加工转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并直接带动了面粉厂、造纸厂、纸箱厂、精装纸公司、机械制造厂、调味料公司和运输公司等近千家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白象集团为促进国家的“三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消费者分析。很多消费者离不开方便面,那他们追求的核心产品是什么呢?两“便”和健康。一“便”是方便。例如,网吧中有很大一部分喜欢游戏或者学习电脑软件,这部分人对着电脑就不愿意离开,很多时候会选择方便面这种快餐式的食品;有些单身人士,不喜欢单独去吃饭,会选择方便面。二“便”就是便宜。随着人们对营养膳食愈加重视,消费者对方便面的需要已不仅限于两“便”的简单概念。伴随食品产业近期此起彼伏的“健康“呼声,人们对方便面的健康营养也更加重视起来,究竟怎样才能在保证方便的前提下,使方便面更加符合人们追求营养的需求,已经成为方便面企业和消费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3)竞争者分析。方便面市场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仅康师傅和统一两个品牌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60%。康师傅在市场份额(在全国占有34%以上的市场份额)和忠诚度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很难有快速消费品的忠诚度能达到康师傅的76%这么高。统一是惟一一个有实力能与康师傅抗衡的品牌,但它的品牌忠诚度与康师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二者的产品线非常相似,不仅在方便面市场上,在茶饮料等其他市场上他们也是强劲的竞争对手。

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19日,是河北华龙面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日清食品株式会社“强强联合”组建成立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同时更要正确认识现在的竞争——双赢。从而使自己占有有利之势。

(4)行业分析。2001年~2003年方便面年度产量

通过以上的市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白象是有发展空间的。从宏观环境来看,虽然面对一定的威胁,但机会是非常多的;从微观环境来看,白象更是拥有很多自身的发展优势。

二、营销策略

结合以上的市场分析,当务之急就是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来适应市场的发展。我们在这里主要是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来制定营销组合策略。

1.产品策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过去的吃饱,很多人在吃方便面时会加入鸡蛋、火腿肠等食品,这说明方便面没营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曾有企业对消费者在营养与价格的选择上做过一个测试,即消费者是否会购买高价位的营养型方便面,发现人们对方便面的营养价值越来越重视,有超过三成的消费者表示肯定会或会购买营养型的方便面。技术要进步,工艺要改进,产品要出新,这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规律,也是时代的要求。

(1)新营养。基于目前我国居民的慢性病增长较快,年轻人患高血压、高血脂的数量明显增多,均衡营养成为现代都市人面临的重要问题等现实情况。企业可以生产象粗粮,野菜,鱼,中药(亮桑面),儿童面(含儿童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等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的需求。

(2)新面饼。大部分的方便面都是方形的,也有圆形,形状上很单一。作为白象而言,是不是结合白象的企业文化,作成象形的呢。还有就是方便面的面饼颜色,可以作成绿色(加入绿色蔬菜汁)菊黄色(加入胡萝卜汁)。从视觉上给消费者以冲击。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1)-0070-03

近年来,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银行杨凌支行依托“绿色杨凌”的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努力探索辖区金融支持订单农业发展的可行之路,积极引导并推动辖内首批订单农业贷款成功发放,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对杨凌订单农业模式的分析,总结其特点和优势,可以从中获得有助于订单农业广泛推广的经验。

一、杨凌首批订单农业贷款的基本情况

2012年7月3日,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以订单农业项目为载体,向两户农户各发放了50万元的专项贷款,标志着金融直接介入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在杨凌辖区成功运行。杨凌订单农业的基本模式是“农户+企业+超市+信贷”,通过签订两个合同实现四方利益结盟。首先由农户、企业、超市签订指定农产品的订单合同,建立完整、顺畅的产购销链条,再由农户、企业、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信用担保合同,由发单企业向签单农户提供信用担保,实现信贷资金的介入。其中订单合同在通用条款外还就土地承包、统一用种、先期资金垫付、农机设备无偿使用、技术支持等内容进行了约定;信用担保贷款合同对信贷资金必须专款专用,贷款农户必须按订单履约,发单企业对农户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承担不可抗风险连带责任,销售回笼资金必须首先转入贷款银行指定账户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约定。

二、杨凌订单农业模式的突出特点

(一)农户种植规模化。此案例中的两个农户都是通过向发单企业租赁土地进行指定蔬菜品种的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分别为300亩和400亩,订单保底收购量分别为780吨和900吨。农户规模生产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户具有一定的规模种植经验和农业技术水平,同时有着较强的创业意识和科学化管理经营理念,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使管理风险最小化;二是规模化种植,可以实现批量购入种苗、化肥等农用物资,合理调配农机、农业设施及物资的购建和使用,便于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为农产品质量达标提供保障,从而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或经营损失,有利于经营性风险控制;三是较大规模的成本投入决定了农户的经营目标更趋向于长期性,可以有效抑制零散种植、短期经营中因趋利心理导致的违约风险,有利于稳固订单关系,能够更好的与发单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四是较大的产量使农户对销售渠道的依赖性增强,必须通过维护现有的订单模式保证农产品的顺利销售,使农户违约风险大幅降低;五是对于大额订单,若发生违约行为,诉诸法律的可行性和依法追偿的可能性都将得到更大的保障。

(二)企业经营专业化。在杨凌首批订单农业中,发单企业为杨凌巨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农产品种植、包装、储存、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与陕西麦德龙、宝商佳外佳、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了长期供销合作关系,可以为订单农产品提供可靠的销售渠道。其专业化的经营性质为订单农业的生产模式提供了充分保障:一是对农产品的品质特性、市场供需变化、价格波动等信息掌握的更为准确,市场需求分析及价格预估能力较高,能够更好的指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生产、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弥补农户因信息缺失造成的经营风险;二是具有较强的农业技术优势,能够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户农技水平,实现农户增产增收;三是具有农产品包装、储存等经营业务,在有利于农产品增值销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短期存储来规避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或实现收益最大化,减小企业因回避利益损失导致的违约风险;四是具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通过帮助农户实现收益成为订单农业模式的核心环节,同时专业化经营更有利于产生品牌效应,为稳固订单关系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提供了保障。

(三)农户、企业与金融机构三方利益紧密关联。首先,农户租赁发单企业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企业采取先期生产资料资金垫付、提供技术支持、无偿提供农机设备供农户使用、为农户提供信用担保等方式对农户进行扶持,建立了相互制约、互为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保障模式。其次,农户的规模化种植与企业的专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双方在利益目标、利益获取途径等方面更加趋于一致,为其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更加密切了双方的利益关系。作为发单企业的杨凌巨农科技有限公司除了以良好的社会信用向农户提供担保外,又与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企业赛德高科为同一法人,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为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可控性提供了高度保障。

三、几点启示

信贷资金介入订单农业生产,可以有效解决农户规模经营启动资金不足、“农超对接”过程中因超市清付款项滞后带给发单企业的资金压力等突出问题。其重要作用体现于促进订单农业产业链的完整、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之间流动资金的紧密衔接。由于信贷资金投放必须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因此根据杨凌订单农业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从降低风险、稳固订单关系的角度,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着力培育专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促进订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订单农业生产模式中,发单企业更是各方利益联络的中心环节,因此要发展和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必须首先着力培育订单农业的龙头企业。一是要走“三产融合”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使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专业化;二是走“技术领先”之路,要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科技示范优势,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企业技术革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走“科学管理”之路,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现代管理人才储备,要具备市场分析和预判能力,不断完善产品结构,树立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理念,上规模、创品牌,以品牌优势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才能以点带面、更为有效的促进订单农业健康、持续、规模化发展。

(二)规模化经营的“大农户”生产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订单农业中,大农户较之零散农户,在生产经营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合作关系的稳固性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其现实意义可以反映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固有特征,培育“大农户”进行规模化经营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高龄农民无力耕作导致耕地产能低下甚至荒芜流失,必然会引发整合耕地资源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三是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农业,通过“土地银行”等模式实现了农地流转,使零散土地连片集中、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因此以订单农业模式为平台,扶持培育高知高能的“大农户”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将成为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合理选择。

(三)订单农业参与各方的稳固合作关系应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加以巩固。目前订单农业的主要问题是契约困境,其根源是由于利益实现的不确定性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杨凌的订单农业模式中,通过土地租赁的契约关系来加强农户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是一种企业对农户的单向制约机制,农户明显处于弱势,不利于农户的权利主张和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制约。如果在产业化基础上引入股份合作等形式,就能在产权结构上结成相互关系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由相互制约变相互促进,形成更为有利的良性循环体制。尤其对于管理相对松散的农村合作组织,农民入股将有利于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管理机制,也为信贷资金的介入疏通了渠道、分散了风险。

(四)涉农金融机构要勇于开展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全面把握订单农业信贷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开展专业农户登记和信用等级评定,制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户培育扶持计划,推行科技成果转化信贷产品,并将订单农业贷款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业促就业等重点政策扶持项目相对接,实现扶持政策、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机制对订单农业项目的全面覆盖。同时要注重金融服务及时跟进,更为有效地发挥好金融支持订单农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侯宪英.浅谈订单农业机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3):32-33。

[2]李彬.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的订单农业契约风险管理[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1):91-95。

篇12

加强土地保护,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攻单产,粮油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种植粮油作物13.55万hm2,比2010年增加0.70万hm2,粮油总产60.75万t,比2010年增加4.69万t。

1.2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名、特、优、新、稀、缺、淡”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黄花、柑桔、蔬菜三大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县柑桔、黄花、蔬菜、茶叶、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4.33万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万hm2,增幅达44.29%。

1.3现代农业发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聘请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进行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中滩、渠南2个“万亩柑桔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建成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并由省农业厅认证命名。同时,在渠南乡全力打造渠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植物组培工厂,集成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休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延展服务功能。

1.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财政现代农业生产(水稻)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0.84万hm2。农机化综合水平大幅提高。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农户超过1.8万户,带动农民投入超过9000万元,共购置各类机具超过1.8万台(套)。全县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95个,农机大户87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31212人。机耕、机电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脱粒、机收、机插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1%。

1.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市场主体带动能力增强。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渠县已培育壮大宕府王、华橙酒业、天一蒙山、秀岭春天等省、市龙头企业12家,企业自主创建“渠县呷酒”“渠县黄花”“秀岭龙芽”“华橙原酿”等知名品牌10余个。二是专合组织规范建立。2015年底,全县已建立黄花、柑桔、红粮、油菜、蔬菜、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9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三板柑桔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三是种植大户大量涌现。全县工商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00余个,种粮大户300余户。

1.6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6.52万hm2耕地已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渠县黄花”商标、“渠县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和认证,有9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创建了渠县黄花、三汇特醋、渠县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2面临困难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机化程度不高。渠县的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1%,与四川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全县工程蓄水及库容严重不足,病塘库堰数量大,提灌设施量少、渠系垮塌损毁重,全县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时间长,超龄服役,设备严重老化,现有200处提灌站带病作业,220处提灌站己经损毁和瘫痪,全县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饭”,被动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三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渠县有中低产田土4.65万hm2,占总耕地的75.15%,近年虽新建高标准农田0.84万hm2,但仍有3.81万hm2中低产田土待改造,较大程度制约着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2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渠县属川东丘陵伏旱区,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和频发,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发展。S|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年5期|

2.3规模经营比例较低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季节性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2.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实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农民为会员、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专业合作社少,专合组织带动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发展思路

1)坚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油生产,推进蔬菜、黄花、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2)坚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领域,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3)坚持产村互动相融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精准扶贫、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既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又综合配套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产村相融协调发展。4)坚持“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形成“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工作良好氛围。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5)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6)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篇13

1 青海树莓的发展现状

自2006年开始,青海从北欧、北美等地区的树莓主产区引进了十个栽培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开辟了立体高效和绿色果品生产新模式,不断积累经验,探索适宜青海的生产技术和产品优势,通过项目的示范作用和对周摘要发现,树莓是目前正风靡世界的“第三代水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黄金水果,有“水果之王”的称谓,也将成为我国新兴水果的先锋树种。青海的冷凉气候条件很适合树莓的生长,树莓在青海东部、南部的森林区和河谷脑山、半脑山地区有广泛分布。树莓果有多种用途,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深加工附加值高,生态和经济效益好。立足青海优势,大力发展树莓产业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聚力建设小康社会。

周边农户的带动和技术培训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和销售网络,农民得以增收,公司得以发展,为青海省脑山、半脑山地区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2 青海发展树莓的主要优势

2.1 气候、环境和地缘优势

2.1.1 树莓分布十分广泛

全世界树莓品种有450种以上,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寒带和温带。中国约有201种,广泛分布于寒带、温带,中国的南北各地均有野生树莓分布,青海的东部、南部的森林区和河谷脑山、半脑山地区广泛分布着树莓,该地处于亚洲野生树莓分布的中心地带。

2.1.2 青海气候适宜树莓发展

青海属高海拔冷凉气候,最具开发价值的红树莓是极其耐寒的寒带小浆果树种,其天然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的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地区,许多品种能耐-30℃~-40℃ 度的低温,其最佳的生长温度在10℃~25℃ ,这个气温范围正好是青海农区夏季的温度范围,冷凉的气候为红树莓生长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极有利于青海发展树莓。

2.1.3 青海广阔的地域适宜发展树莓

树莓耐旱耐瘠、抗旱性强,在平地、庭院、丘陵山地、荒坡荒沟均可种植,即可集约种植,又可在庭院种植或作植物绿篱。有的树莓品种特别耐旱耐寒耐瘠,根孽萌发特别发达,可与沙棘、枸杞并列为水土保持三大先锋灌木类树种。青海特有的气候、土壤条件与树莓生产所需的条件很吻合,而且野生的树莓在青海就有生长,因而树莓的适应性强,可按树莓栽培品种的不同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大面积引种栽培,在荒山荒坡、退耕地、沟边渠旁大面积种植树莓,这样既绿化了土地,有可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产业。

2.1.4 青海土地资源丰富,为树莓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青海具有丰富的荒山荒地资源,退耕还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山区发展脱贫致富工程等要绿化大批荒山荒地,急需有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佳的植物,而树莓同时具有很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且对立地条件要求不是很严,在脑山、半脑山的荒山、荒坡均可种植,不与农业争地,这些都有利于树莓产业的发展。最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脑山、半脑山的耕地产量逐年下降,加之种植成本的增加,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逐年下降,出现了大量的撂荒地,而这些原本是耕地的土地大多种植条件较好,这为发展树莓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2.2 效益、政策和市场优势

2.2.1 经济效益比较高,利于群众致富

树莓栽培当年即可挂果,第二年进入盛果期,其经济寿命可达20年,毎667㎡产量可达800~1000kg,按每千克6元计,每667㎡收入可达4800~6000元,若加工企业全部收购,实行订单种植,则不仅易销售还增收高。一次性投入,多年收益,加之栽培比较粗放,省工节水,抗病虫性强,生产管理成本低,农民容易接受,因此可大面积栽植,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实现农民、企业双赢的良好效果。

2.2.2 产业化扶贫,需要树莓产业助力

树莓生长对冷凉气候条件的需求,决定了其在青海脑山、半脑山地区较强的适应性;其次,本地有野生树莓的生长,当地农民也有采集鲜食的习惯,这为发展树莓产业提供了地缘优势。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扶贫方式上重点扶持产业,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广大群众急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支持,而树莓很适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由企业租地种植,或农民种植企业收购的方式进行,由企业加工销售,解除了农民所种作物难销、难挣钱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2.2.3 适应时展,用途十分广泛

树莓是目前正风靡世界的“第三代水果”中的佼佼者,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黄金水果,有“水果之王”的称谓,也将成为我国新兴水果的先锋树种。特别是红树莓,因其色美味香、口感独特,且对多种现代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欧美人称其为“贵族水果”。 红树莓实为红色小核果组合而成的聚合浆果,醇香、色泽宜人、风味独特,具有众多的利用价值和加工用途。树莓除可鲜食外,还可生产果酱、果汁、果酒、果冻、冰淇淋、橡皮糖、口香糖、果茶、等多种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也可用作药品、生物制品、保健品和化妆品。

2.2.4 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