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表面热闹的“满堂问”,有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也有不少花架子,这些都是对课程标准的一种曲解。不得当的方法使教学陷入了一种单一、低效的状态。寻求一系列实效的新意的语文教学方法,需要了解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一、小学生的阅读现状

经过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调查,当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

1.阅读兴趣不够浓厚;

2.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范围有限;

3.阅读习惯培养不够。

二、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

目前,阅读教学存在如下弊端,导致阅读课支离破碎,实效不高。当前阅读教学还是“听师由命”的非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对文本的自主阅读付之阙如,其学习更多靠的是学得而非习得。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针对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和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实效性: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

但是预习不能停留在表面。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要求提得具体,而且要做好对预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确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阅读教学总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主要关注两个目标:一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

其次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对话”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学生为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2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百分之六七十,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优劣。阅读首先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是一种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同人的眼耳。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灌给学生,但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自己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阅读。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的能力。多进行阅读,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词汇。另外,通过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因此,阅读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有利于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表达的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就说明读书与写作、表达的密切关系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看多了、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花大气力改进阅读教学,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会飞的蒲公英》这类涉及自然中的植物等的教学内容,我会创设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快乐王子》一文时,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王子和燕子在高空中对话的情境,王子后面藏着一些词语,接着小燕子答应了王子的请求,巧妙地引出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有力的佐证。

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篇3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4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92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最基础又极其重要的课程,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其中的阅读教学,只有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够真正形成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更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尝试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接下来我将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得不到明确的体现

在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与努力。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希望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轻松双赢的局面。但是因为部分教师还不能够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真正轻松把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时引导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越来越长,讨论的话题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结果课堂气氛看起来很热闹,教学的目标却不能得以实现,学生当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针对性

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从参考书或者互联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教案直接照搬照用,可是这些教学内容可能并不能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接受能力匹配,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呆板,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不知所云而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理念就是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知识。虽然这些先进理念不断被提及,但还是有些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学模式依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会让其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加之教师一味地讲解,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更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显的体现,可想而知,阅读教学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之外,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只有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同时,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设计好阅读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课上学有所获。

(二)运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诵读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让学生能够感知课文的内容,就必须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出来。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融入作者描绘的相关情境中,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境,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朗读桑娜与她丈夫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善良,让学生能够带着积极的情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2.比较法

比较法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将两种或者多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比较法就是修辞方法的比较。分析比较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句式在描述同一种事物时的不同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比如在小学语文测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就是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等,同一个意思却能够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出来,让学生学会分析其中的巧妙用法,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真正促进学生对语文的驾驭能力。

3.想象法

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束缚之后,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名家的朗诵视频,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假设自己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在登高望远的时候思念远方的亲人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在诗词的意境中加入了自己头脑中的场景,这些独特感悟更加深化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心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在阅读中学生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乐趣,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篇4

对于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我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不断更新观念。开始,我尝试顺着课文思路解读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利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阅读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我先引导学生由题质疑: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我”发生了哪些变化?老教授的哪些语言、神态,让“我”发生很大变化?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内容了解透彻,读得投入。但仔细一想:课堂没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在老师的牵引下一步步进行,不能体现他们自读自悟的个性,因此觉得缺乏灵活性。

此后,我认真细读了语文新课标,得到新的启发:尽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空间,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学习自己认为印象深的或感兴趣的部分。再次教学《唯一的听众》时,我先让学生阅读首尾两段,自由质疑,从而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进一步对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品味,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收获。整堂课,学生学得主动,并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但美中不足的是: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即每位学生只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分,整篇文章有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之感。加上交流时,部分听与说的学生步调不一致,往往出现说的投入,听的只想着自己的内容。因此,文章的整体美感,结构特色,表达的巧妙就不能被领悟。

二、学习中不断汲取经验,却迷失自我

由于存在许多疑惑,所以我认真学习,阅读相关书籍,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观摩名师的教学时,感觉异彩纷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充满教学智慧,蕴含教学内容。可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却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反而是今天模仿这一招,明天学习那一式,自己的教学无一点特色。带着迷惘,到书中、网络上寻找帮助,但又觉得百家争鸣,各有道理。

就这样,带着对别人的羡慕,对别人的模仿,我在不断寻找自己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虽然仍缺乏自己的特色,但不懈追求的我相信,只要不断探索,总会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金,上出自己的特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学习与摸索,我初步找到问题的症结――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教学艺术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教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因此,要想上好阅读课就得深入研究学生。

对策一: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钻研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然后启发学生学习重点段,却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切入点,因此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重难点是理解父子了不起的原因及“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设计时,教师容易从成人的角度来考虑,容易把父亲的了不起加以突出,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多数从阿曼达被埋在废墟底下与父亲对话中感受儿子的了不起。仔细思考一下,学生的思路才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面对勇敢的阿曼达,他们既佩服又喜欢,当然首先提到“儿子的了不起”啦。如果我们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儿子的了不起”入手,学生会有许多话要说,课堂学习气氛当然很浓。然后再问:是谁让阿曼达这么了不起?就自然进入父亲的“了不起”的学习内容。由学生的思路入手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让他们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会更足,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对策二:带更多的东西进入课堂

单调乏味的游戏孩子尚不肯做,那老生常谈的阅读课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呢?因此,要多带些东西进课堂,让学生有看魔术一样的期待,有听相声一样的享受,获得辩论家的口才、作家的文笔;学生在小小的课堂里,学天文习地理,闻国内知国外。所以,教师要让更多的东西进入课堂,使小小的舞台,展现无限的精彩。

篇5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可见,在当前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注重阅读教学,并在教学进程中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现笔者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小学低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在想象中走进课文的天地

(一)演教材剧,在情境中体验

教材剧是在对教材中选取的某些童话或者寓言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串演故事中出现的角色。这样有交流有互动的学习可以刺激学生主动阅读,感悟作者的创作激情。这种教材剧式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儿童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基础之上的,迎合了小学低学段学生的游戏心理,对于促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低学段学生为了适应角色要求,必定会加强对童话寓言的阅读。在进入角色之前,为了演绎出作品中所描绘的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学生无形之中,会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及不断思考与原著之间的差异。由此,简单的游戏性质的编排话剧,成了刺激学生主动思考,并形成自我独立意识的有益过程。

(二)角色替换,在模拟中体验

表演教材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互换角色可以帮助学生对各个角色进行全面理解,可以教会学生换位思考,而且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作为小团队的一份子,应该建立的价值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以及如何培养自己与人相处的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这对于学生以后融入新环境、步入社会后建立良好的行为处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阅读活动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态度、行为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单纯化,用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决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从而将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灌输到儿童的思想中。这不仅实现了对儿童独立意识及人格的尊重,还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教师而言,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一门艺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若是表现出相应的积极情绪,则可以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这是因为教师生动有趣的表达会给小学低学段学生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良好发挥。相反,教师言语的生硬,会阻碍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入课题

好的开端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小学低学段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常常通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实物等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境。教师通过对本节课教学主题的提炼,确定话题,在轻松愉悦的谈话过程中进入阅读课的学习。

(一)确定话题。话题是具体的,是课文内容的核心。在《静夜思》一课中,教师通过月夜美丽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并以“说说你眼中的乡愁”这个话题引入课题。引入课题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便是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的事物,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二)各抒己见。围绕话题,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学生的看法,带动更多的学生进入话题,肯定鼓励学生的看法。这一环节在一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都有,并不新鲜,但一般的Z文阅读课往往只是“走过场”,一般走过这个环节,参与的人数并不多,生本教育理念主张最大限度地依靠学生的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充分的发言,尽可能的给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进入课堂教学。

三、从生活出发,让阅读课堂趣味盎然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生动有趣,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也有个别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存在理解的障碍,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情趣,让课堂真正成为人的课堂,而不是让作为主体的人淹没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之中。刘腮在《文心雕龙》中说:“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入情”也就是引起了兴趣。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就其本身而言是死的,只有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并将自身对生活的

体验与情感融入文本之中,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碰撞,相互对话,学生才不会只游离在文本的表层,才不会只是一个以角略过文本的“看客”,总的来说,源于生活,课堂充满生活情趣就是要学文前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情境,把教学内容直接指向生活,面对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表达生活。学文中联系生活理解字、词、句。学文后联系生活,内化延伸课文,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在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始至终地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生活情景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调动起来,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明白词语的意思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词语的使用语境,理解和体验自然加深,实现从文本走向生活,以整合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思想、性情,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真实提高。

四、结束语

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倘若小学语文教师在低学段阅读教学中能根据上述建议展开教学,定能创设快乐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袁兰芬(1979-),女(汉族),湖南衡东λ镇踏庄完小,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

参考文献:

[1]于家静.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2]胡丽芳.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篇6

为更好实现我国教育的改革,解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要分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交流方式问题

现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相对单一,师生之间交流的问题更主要停留在表面,通常情况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般出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语文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能否说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忽视了小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是否有自己特别的观点,在该篇阅读上是否存在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等,交流方式和内容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学校及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当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虽然各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存在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学习过程中,就会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师管理过于严格,不能使学生进行更好的自由发挥,同时也影响了阅读教学课堂的琥珀阅读,使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不能使该方法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二、小学语文教师过于放任学生,只管提出相应阅读问题,不对小学生做出任何引导,这一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分析阅读能力。

1.3 忽视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除上述两项问题,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存在忽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这一问题,使学生不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影响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影响了学生今后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

2.解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2.1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小学生更需要家长及教师的关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与语文教师的信任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更近,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上语文阅读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教师讲授知识以及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天时》,语文教师就可以适当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认为的最难忘的一天,通过学生对自身经历的回想,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对该片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到一种阅读技巧,当学生在日后阅读过程中发现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讨论文章时,学生就会采用该种方法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2.2改变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阅读技巧,教师除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外,还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由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吸收教师讲授的阅读技能及知识。

例如,在讲授一年级语文下册《月亮得心愿》一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式教学方法,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讲授该篇文章前,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猜想月亮得心愿,使学生对该篇文章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认真的态度,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知识。

2.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并不相同,语文阅读更注重学生自身对阅读的理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主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其他学习阶段坚持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篇7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语义学视界中的文本解读,它通过对作品“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及运用能力。它强调的是从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品读入手,细致分析语言的表达艺术,层层解剖语言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语言的丰富内涵。

本文以人教版《孤独之旅》为例,从小说文本细读的必要性、实施原则和具体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力图探索文本细读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一、小说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小说尤其是经典小说,都十分在意于细微处见精神,具有丰富的意蕴和价值,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但初中生阅读小说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他们阅读的小说来源极为有限,几乎只是教材而已;另一方面,阅读时多数人也是囫囵吞枣,简单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基本无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初中阅读教学的功利化使得师生的阅读心态变得浮躁。跟教学其他文体一样,我们习惯于寻找小说的意义,偏向于主题先行地进行教学;至于那些充满“语文味”的内容则被遗忘在了角落,无人问津。因此,学生只能在苍白封闭的言语世界里停留徘徊,他们的思维、想象、情感自始至终没得到真正的激发,领略不到文字之美、文本之妙也就可想而知了。

备课时,我满脑子是“暴风雨”“磨难”“坚强”这些词汇,巴不得参考资料中能多一些专家学者对“成长”的解读,对孩子们该如何面对苦难的教诲,仿佛学生不从这篇成长小说中收获一点人生启迪就会浪费了文本的价值似的。好在后来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以及对小说教学理念有所了解,我豁然开朗。小说毕竟是审美艺术,一味纠缠于小说的思想意义,离开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运用,小说欣赏课就成了“思想品德课”或“主题班会课”。

让语文课洋溢着“语文味”的芳香,让文本散发出潜在的魅力,让学生细读小说的习惯得到培养,审美能力有所提高,才是小说阅读教学的目标所在。而引导学生多关注文本本身,进行有意思的文本细读,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不二法门。

二、小说文本细读的实施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它有个前提条件,就是细节服从全局。文本细读与整体感知并不矛盾,在整体感知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去细读,才不会迷失方向。而为了教学之便破坏小说整体框架的细读是一种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的读,会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在教《孤独之旅》一开始,我相机引入杜小康遭遇家庭变故之初,去芦荡放鸭之前的优越生活,然后提问:对杜小康来说,这该是一趟怎样的旅程啊?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马上和题目联系起来,有的说是“无奈之旅”“艰辛之旅”“苦难之旅”等。正是这最原始、最直接的整体感知,为我的教学指引了方向,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个性化原则

关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描述的:“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其中,“自己的”一词十分关键。它强调了小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各不相同,他们的感受存在差异,他们的理解五花八门,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快结束时,我告诉学生:“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杜小康失学了,但他却在人生最好的大学――苦难中成长了。”我想让学生知道,有些苦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本以为学生会欣然接受此类“心灵鸡汤”,不料他们竟无动于衷。原因何在?细思之后,我才发现是自己过于强势所致,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硬生生地塞给他们一些我认为重要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的知识,这实在是教学的一厢情愿。

后来,我问学生是否愿意经历像杜小康这样的苦难,绝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愿意”。原来如此!谁不希望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呢?谁会乐意在肉体和精神上总是接受苦难的折磨呢?拒绝苦难是人的本能反应啊!可是,后知后觉的我竟一心盯着既定的教学目标,眼中没有了学生。我茅塞顿开,在小结中作了调整:“诚然,追求幸福、拒绝苦难是人的本能反应,但是,人生路上,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就像有些苦难,比如天灾,比如人祸,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实在无法预料到它们会不会来临或什么时候来临。而一旦真的遇到,我们也未必能做到处变不惊、泰然自若。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学着自己长大,学着像杜小康那样,坦然地去面对生活出给你的一道道难题,像他那样纯粹地前行下去……”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在细读小说文本时,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化、多元化文本解读。而不是局限在预设的或权威的答案中,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埋没了他们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体悟。

3.纯粹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但是,不管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多么重要,都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身份――读者,教师在考虑如何将自身的解读体验转化为小说教学策略之前,首先应该以一个纯粹的阅读者的身份进入到小说中去,撇开各种传授的技巧,纯粹地感知、品味、体悟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脚踏实地,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文本交流的阻碍。

三、小说文本细读的方法

1.以直面文本为前提

直面文本,是最基础也是最本色的小说细读方法。直面文本,就是要绕过教参上的资料、绕过各种现成的教学设计,不带任何成见、“素面朝天”地与小说本身直接晤面。直面小说时,应该秉持从容不迫的心态,潜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读。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而要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目的何在?正是在反复的阅读思考中,我读熟了《孤独之旅》,于是不再被他人之见所左右,而是有了自己的发现和创意,在看似平淡的地方读出了精彩。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这是《孤独之旅》第一段,看似闲笔的叙述,实则别有洞天。比如,“一落千丈”这个词就耐人寻味。这个词什么意思呢?从千丈高的地方急剧落下。那么,杜小康当初千丈之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有一条油汪汪的皮裤带,有一年四季可以脱换的衣服,还有一辆自行车,是一班之长……”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课堂气氛变得格外活跃。不经意间,我便引领着学生走进了文本,让他们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体验逐渐丰富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品味了语言。

2.以品味语言为核心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小说则是语言艺术的集中表现。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情感;再从思想情感出发,重新回归语言文字。”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唯一表达。”所以,我在教《孤独之旅》时,就以语言作为文本解读的出发点,并让学生始终徜徉在语言之途,且读且思。

(1)借助题目巧突破

细读文章后,我发现题目中的“孤独”一词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整个放鸭之旅中,杜小康的心里不只有孤独,他有过无奈、想家、茫然、恐惧、真正的害怕、孤独、惊喜等情绪的变化。可为什么作者要命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别的呢?孤独这个最大的敌人到底强大、可怕在哪里?文中哪一部分内容最能表现出杜小康走出了孤独呢?就这样,“孤独”不仅是我教学的起点,更成了文本解读的突破口,它像是一个支点,使我撬起了整篇小说。“走进孤独”“研读孤独”“走出孤独”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泾渭分明,避免了一切枝枝蔓蔓的牵绊,为文本细读扫清了障碍。

(2)利用比较细琢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品味小说语言的一条捷径。比较可以从词语入手,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也可以是前后内容的对比,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还可以是通过语言形式的揣摩,破译语言密码。

(3)沉入词语

所谓“沉入词语”,就是要抓住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进行细读。对“沉入”的理解,王崧舟老师有过精辟的解释,他认为:第一,“沉入”意味着词语就是“水”,品味词语,可以使读者有所“浸润”“滋养”“积淀”;第二,“沉入”是水没过头顶,整个身体都没入水中,它是一个慢慢浸入的过程,也就是说,读者品味词语时,应该本着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比如,“一天一天、一步一步”与“一天天、一步步”;“注满了的孤独”与“充满了的孤独”是有区别的,一个人越孤独,他的感觉往往越敏锐、越细致,“一天一天”十分微妙地表现出了一个无比孤独的人紧绷着神经,度日如年的状态。“注满了的孤独”表明孤独是一点一点注射进人内心的,可见杜小康深受孤独的煎熬,其表现力是“充满了的孤独”所不及的。

文学大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诚哉斯言!语文的教学就是字词的教学,对小说文本的细读就要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4)比较内容

我提醒学生在细读文本时,不仅要将目光集聚到此文本上,也应该借由比较,深入到与之对应的彼文本上。于是,他们欣喜地发现,小说中杜小康前后两次哭着要回家是不一样的,刚离开油麻地时,杜小康只是“带着哭腔”,他的心情是想家;而后来是“在梦中哇哇大哭”着要回家,是忍受不了孤独的折磨所致,可见程度更深,孤独感更强烈。对此,父亲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之前,父亲沉着脸,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后来,父亲感到自责、愧疚,除了安抚杜小康之外,别无他法。两处内容一经比较,孤独之可怕可见一斑。

(5)揣摩形式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此处所谓的形式,就是语言形式。它是一个让人浑然不觉的存在,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杜小康发现第一颗鸭蛋时惊喜的样子。如果将语序稍作调整,变为“蛋!鸭蛋!爸!鸭下蛋了!”效果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也能反映人物的惊喜之情,却缺少了来自生活的真实,中规中矩的语言形式无法表现出杜小康惊喜程度之深――他已经语无伦次了。

事实上,每种语言形式的背后都包含着很多东西,需要读者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在每次文本细读时都能保持对小说语言的高度敏感,把它们从文本的地层下面拽出来,这样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3.以拓展延伸为辅助

虽然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是经典,但是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当前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有时即便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无济于事。这时,适当地拓展延伸便是很好的刺激物,能促进文本细读走向深入。

比如,我让学生设想如果杜小康再遇到生活的苦难,他会怎样去面对?为什么?虽然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却不是肺腑之言。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呢?我设置了“和名著面对面”环节。

“后来,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入人家的鱼塘……杜家又陷入了一贫如洗的绝望。”“杜小康挎着一只大柳篮子,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摊子。”“他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当幻灯片上陆续呈现之后的情节时,学生有了触动,特别是读到当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桑乔说“今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就是杜小康了”时,学生陷入了沉思,仿佛真的与杜小康同呼吸、共命运了。

直面文本,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这些都是文本细读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当然,小说文本的细读是一种多姿态、多层次的个性化阅读,方法肯定不止这些。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的训练,训练读者对文学语言和文学美感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进而洞见人性的丰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丰富滋润起来。让我们通过小说文本细读,不断培养和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不断丰厚我们自身的底蕴,实现教学的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黄海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细读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3(4):85.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语文教学通讯,2009(Z3):11-16.

篇8

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很重要。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实际就是一种输入性语言,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应时刻注意调整修饰自己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师生 “问”和“答”的“双向交流”,进而促进学生阅读学习中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内容要有挑战性,即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形成挑战。如果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注意力分散,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问题如果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也容易让学生放弃思考,逃避学习,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以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

如在Christmas Day一课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为:(1)Does it take 40 minutes to walk from Sunshine Town to the centre of Beijing on foot? (2)Do Millie and Simon live in the same floor?(3)Can you buy anything at half past nine in most shopping malls? (4)Can you try Sichuan food in Star Shopping Mall? 

以上问题的设计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学习水平来确定,难度适中,学生需要简单思考才能回答出来,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动口动脑,踊跃发言。设想如果把(1)、(2)问题分别设计为“Is it only 40 minutes from the centre of Beijing by underground?”和“Do Millie and Simon live in the same building?” 显然就显得平淡且简单了,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的。

三、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教学问题的设计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来确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真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要为学生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难中有易,繁中有简,在环环相扣中逐步实现问题的解决。

如在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为:(1)Who is Simon? (2)What does Simon enjoy doing? (3)Why does Simon want to get some advice? (4)Why does Simon feel stressed? (5)How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schoolwork and hobbies? 

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从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着手,在浅显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难度,使学生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渐进的难题实现了对文章主题的了解,进而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

四、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

篇9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改革中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新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逐渐被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但由于长期存在的传统式教学的影响,当代小学生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有待改进。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学行为阻碍着学生的发展与进步,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不平衡,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的阅读培养经常停留在形式化,不能将训练做到实处。阅读教学也需要强调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培养,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漏洞,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关乎着学生以后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10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接受正规系统语文知识的开始阶段,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有效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性

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环节,语文教需要将读写教学有效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将阅读与书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强化其参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对于有效的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互为里表,学生通过写作活动可以锻炼自身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训练活动中,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有:在阅读中批注,随时思考随时记录;开发想象能力,提倡续写练习;根据课本教材,进行仿写训练;增强学生体验,发挥日记的作用等内容。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在阅读中批注,随时思考随时记录

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注重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读写意识。例如,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中,语文教师通过阅读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小组的方式,限时完成阅读文章的任务,在阅读中批注,随时思考随时记录,并写下读后感,并要求小组之间互换读后感,最后进行阅读主题探究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意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的密切性。

(二)开发想象能力,提倡续写练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想象能力,提倡续写练习,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的主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结合阅读教学的目标,合理设置教学任务,重视开发想象能力,提倡续写练习,在讲解完新课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并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的想法,对阅读的文章进行续写练习,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写作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开发学生想象能力,提倡续写练习。

(三)根据课本教材,进行仿写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本教材,进行仿写训练,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环节,需要根据课本教材的要求,进行仿写训练活动,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仿写的乐趣。同时,根据课本教材,进行仿写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充分的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根据课本教材,进行仿写训练这一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增强学生体验,发挥日记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体验,发挥日记的作用,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需要重视的一点内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写日记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也是记录生活的一种良好习惯。语文教师应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阅读学习与写日记有效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将每天发生的事情或者阅读学习的心得写下来。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增强学生体验,发挥日记的作用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基本前提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通过增强学生体验,发挥日记的作用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非常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的语文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优化教学方案,促使语文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的应用读写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张霞.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

[2]吕中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中旬),2016,(09).

[3]兰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

篇11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往往过于追求营造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上对一些话题的铺垫和延伸过于繁多,因而出现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混乱现象,从而忽视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优化和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

2.阅读教学课前备课缺乏针对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前期备课缺乏针对性。前期的备课形式不够科学,一般是以语文老师的教学用书为参考依据写出教案,甚至是照抄现成的教学方案,没有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备课,因此教学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3.没有一套合适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受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的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没办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没有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阅读教学缺乏实效性,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偏离。

4.没有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老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要载体。许多语文老师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不够到位,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太少,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对知识的接受学习程度来推进课程,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比较低。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阅读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内容的结合点,准确的把握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阅读教学的目标,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让学生在阅读的体验中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规律,合理的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兴趣爱好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的难以程度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也要坚持语文老师的主导地位,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阅读教学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不断的创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小学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对小学生进行扎实的“双基”训练;并且从文章的段落大意、重点段的剖析、中心思想方面进行“精讲”,加强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整体感悟;此外,还要注意讲练结合,比如进行句子的仿写、词语的扩展、段的练习等,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根据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直观、互动性强的特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大纲内容,适当地补充语文信息,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表达能力。

3.开展自学交流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12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整体教育环境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讲具有深刻的意义,可以保障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以及文学素养,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材也在不断改进。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偏向于单元阅读教学。单元阅读教学的实质便是指将特定主题的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组成在一起,同时提供给学生阅读学习。单元阅读教学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将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思路进行了规范,有助于深化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小学生构建完整的阅读学习体系。

单元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习和成长的重点阶段,同时语文学科是小学生学习的关键与基础。因此,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构成,阅读教学的开展可以保障小学生收获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使小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水平得到提升。然而,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开展的阅读教学存在局限。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将有效的阅读知识传授给小学生。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讲解的阅读知识过于松散,缺乏连贯性,导致了阅读教学的内容无法发挥出关键的价值。同时,阅读教学的方式与内容都存在枯燥的弊端,不利于激发起小学生对于阅读课堂的兴趣。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单元阅读教学的开展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单元阅读教学将传统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局限进行了突破。单元阅读教学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加连贯的阅读学习内容,使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思路得到了发散培养,有助于为小学生构建完善高效的阅读学习体系。同时,单元阅读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有助于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阅读教学的效率显著提升。总之,单元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开展具有必要性。

基于单元的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确立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

为了确保单元阅读教学的实践得到顺利开展,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就是将明确的单元阅读教学目标进行确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单元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单元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将教学方向具有一致性的课本为学生进行整合,保障阅读文章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类似的。同时,教师可以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可以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培养学习能力。比如,在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二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开展《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等文章的阅读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几篇文章的特点,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单元的文章为自然科普类,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确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向更加明确。

开展比较式阅读

在单元阅读教学的语文课堂中,虽然每一个单元的阅读文章在整体的教学方向上有着一致性,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阅读文章传递出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手法都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将比较式阅读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单元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单元阅读教学中的文章进行思考和整理,并指导学生从中探索比较出文章之间存在的差异。比如,在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四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主义是神话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分别带领小学生完成《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文章的阅读。同时,教师鼓励小学生自主地完成对阅读文章思想主题的分析,使比较式阅读顺利开展。比较式阅读可以深化小学生的阅读学习,使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已经能力得到强化。

基于单元阅读教学拓展阅读内容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育政策在我国教育界中的全面落实,当前小学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内容,教师还需要为小学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知识内容。当前的教育环境更加需要综合全面的素质人才。因此,小学生需要积极地完成课外阅读知识的积累,确保学生的阅读视野得到开阔,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帮助。比如,在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五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阅读文章后,可以为学生拓展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如《故宫》、《苏州园林》、《桂林山水》等文章内容。通过课外阅读内容的丰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视野得到了开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结束语:

总之,单元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可以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体系进行完善,应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应用。

篇13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也应该更加注重课后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

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上课备课不充分,对于教材的分析理解并不深入,教学中对于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程度过高,依照参考书的知识体系传授学生知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没有自己的分析与理解,更是没有与自己教育理念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得到培养。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便是传授授业解惑,要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于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分析,从教学参考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水平与教学目标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学目标因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但是阅读方法不正确,读书无法抓住重点难点,读书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读书心得,不善于从文章中学习文章的写法与汲取文章中的营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都不能得到实现,教学中存在着“虚效”的现象,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因素。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中存在一些弊端。首先,阅读教学缺乏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上课表面上形式丰富多样,在于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动形象,但是过于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引用过多的课外资源,远离文本内容,学生对于文本的语言与内容没有深入的研究与理解,其次,在部分阅读课上教师注重对于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朗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于语言理解、读书方法以及思维的训练微乎其微。最后,在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阅读教学陷于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教师阅读教学的方式就是进行单一的训练、教学方法便是乙脑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虽然会在考试中获取高分,但是会存在低能的现象。这些都影响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教师要注重文本的理解分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对于文本的理解有更加深切的体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感受。首先,教师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的独特性,还要注重学生对于文本的共同认识,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对象,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读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节中引导学生对于生命的关怀和人文的意义。小学时期的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时期,性格中有许多可塑造、可发展的地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独特的理解与深刻的分析表示支持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偏颇支持给与帮助,让学生的思维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肤浅走向深刻。这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想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将学生当做一个学习机器,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操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无法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学习《乐山大佛》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全班氛围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若干成员,由成绩比较好好学生、一般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学生在讨论中要仅仅围绕着与阅读相关的问题来进行,如:文中是如何描写大佛的大?为什么乐山大佛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小组中进行积极的讨论,再又各组代表来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且给与表扬与支持,进行指点与帮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郑加深了对于课文的理解,主动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是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这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基础,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去勇敢实践。

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需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重中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在学生陷于迷雾使指点迷津,在关键处给与点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认真的思索,让学生体验语言,感悟情感,让学生知道文章中这种写作方法是否好?好在哪里?让学生有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对于文章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思考与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诵教学,在朗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早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大量训练。

总而言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正确的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个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小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