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重点

三年级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三年级语文教学重点

篇1

在我国的强大教育背景下,教育行业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了。对于不同教育层次阶段的教学方法、模式的相关探究和创新,也是教育水平的一种提升。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具体阶段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研究,也关系到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传承,也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小学三年级是小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对本阶段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现阶段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探析

1.小学三年级总体特征

(1)教学特征

我国的具体教育环境和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整体的呈现还是比较传统,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课堂面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模式也是比较被动单一,因为都是以教师为主线来引导学生学习。另外,课堂氛围也是比较单调,这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是不利的,显示出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成为学习中的“朋友”。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重点。针对课程特点,具体分析出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互动,掌握并学习到新知识。

(2)学生特征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总体呈现出比较积极的面貌。他们脱离刚进小学的那份稚气,思维语言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相对年龄比较小,对外界的好奇和感知能力十分强烈,喜欢自己探索事物。所以,此阶段也是一个关键教育时期,对于品德培养和人格素养十分重要,教师应加以引导。

另外,在小学三年级阶段,孩子除了思维的活跃,个性的养成,还反映了性格方面,比较情绪化,自尊心也很强,很在乎外界对他们自身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都会引起他们情绪的变化,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2.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现状

综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三年级教师和学生特征的了解,也显示出了一些教学缺陷。因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模式是固定的,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现阶段,小学三年级语文教育的目标是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于此,教程目标一般分为:语言写作能力的培养、古诗词理解能力的培养、思维素质涵养的培养三个模块,也是新时期教育不断改革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和要求。但是具体到实际课堂中,也显而易见,所以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教师来说,应该结合课标要求不断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二、情境教学方法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引入

1.情境教学的含义

顾名思义,情境教学是一种在课堂中假设出“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的一种方法,简单明了。而且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小学三年级非常适用,也是教学的一种创新。

2.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的意义

(1)促进知识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讲都是比较被动单一的,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方法,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因为活动是教师组织发起的,教师抓好主线,带动学生思考发挥,变被动为主动。

(2)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

在三年级语文课程中已经编入了很多优秀人文类的文章和诗词,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对于文章和诗词的学习自身能力是有限的,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启蒙,但是毕竟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对于情境教学的引入,例如,分角色表演等能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性强,适用场合广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可分为以下几点:(1)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这个也是比较常见的,像对于课文中的任务进行角色扮演,抓住人物特征和内心,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2)影音视频,此种方法也比较新颖,结合课文主要内容背景,放映相关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3)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说,例如,对于课文或者古诗词中提到的情节,教师可结合现实学生案例进行讲解,对于民族故事或者道德孝义之类的故事可与学生直接互动,让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不仅使学生便于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素质。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62-01

一、问题的提出

三年级学生初入作文课堂,在学会说话写话的基础上刚开始练习写作文,存在许多问题,总的来说还是主要归于“不知道怎么写,写些什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手段。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强调用词造句的规范性、谋篇布局的合理性,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写作的基础。

二、词句是文章的必备建材

1、重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三年级学生已拥有一定的词汇量,若新的词语没理解就进入学生的词语库,很容易与已学词语发生混淆,出现写作时乱用词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遇到难以理解或词义容易混淆的词语时,教师一定要深入浅出,形象具体地将词语讲清楚,经常运用,才能巩固消化。练习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用辨析比较的方法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通过归类,积累词语等。巩固词语的方法也很多:选词填空,词语搭配,口语书面造句式练习,给定词语,练写短文等。

2、重视句子教学。训练学生语言连贯的表达能力,是句子教学的重要方面。针对这一问题,经常做的练习:出示一段打乱句子顺序的话,学生根据理解,整理通顺后读一读;运用文中的重点词造句;模仿一定的句式写句子等等。

标点能帮助我们确切地表达书面语言的意思,在教学句子的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标点符号的运用,养成加标点的习惯。

三、学会观察,为写作提供感官材料

1、有序观察,使写作更有条理。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没有头绪,导致写作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观察进行分解,让学生懂得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然后再进行综合,从而得出完整的事物形象。例如:在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适时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观察插图。操场上,树枝摇曳,小鸟歌唱,蝴蝶飞舞,猴子嬉戏;教室里,孩子们在快乐地学习,传出朗朗书声,一幅快乐和谐的画面。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思维得以展开,写作条理性也会得到提高。

2、重点观察,使写作更加周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其发展状况,对需要有一定深度的观察内容应抓住重点,由浅入深。如在一次听音作文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及背景音乐进行联想写一则故事。如果只让学生泛泛而听,很可能难以写出动人的故事。所以教师分三遍给学生听,每次听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遍,只要求辨别录音里的各种声音;第二遍,寻找这些不同声音之间的联系,发挥相象;第三遍,想象一个故事,根据这些声音安排故事重点,并确定故事基本结构。听音作文的设计使学生思维更周到,对学生接下来融入音乐、创作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四、模仿让作文不再是难事

1、局部模仿范文――点仿。点仿比较适合在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思维广度和思维周到性还不完善,要进行全篇仿写是比较困难的,局部模仿适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局部模仿,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总起分述,或是分述总结,或是空间叙述清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段,就可以作为模仿的“点”进行训练。仿写时,教师必须细致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徇,有例可仿。比如,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写话,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三年级课本中,除了总分段式外,还有并列、因果、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方式。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种典型段落分层次、按计划地进行模仿训练。

2、整体模仿范文――全仿。全仿比较适合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点仿那么多片断的基础上,学生已积累不少技巧,这时可以将这些技巧融合在一起进行整篇文章的模仿。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安排全文,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参考文献

篇3

深入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立足于三年级教学情况的实际,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展开听课、说课、评课一体化的教研活动,加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改革,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标准为标准实施教学。

2、认真贯彻《教学常规》,督促组内开展集体备课,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3、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有效的听课、评课活动。

4、定期开展教学情况分析、交流研讨活动,做到经验分享,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5、三年级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年级段,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的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新要求,在明确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弄清本年级段的具体教学要求,熟悉、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各部分教材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根据三年级语文教材特点,加强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大面积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堂研究。

(二)重视常规,提高质量。

1、以教材为凭借,尝试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掌握中段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会学生默读、品读、研读,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抓好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段作文教学,扎实教学,夯实基础。

重视写字教学,指导学生写好字;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听,边听边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多读、认真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说话完整、清楚的习惯;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为以后的篇章作文打好基础。

2、作业要求全批全改,教师批改规范,重视学生作业订正辅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班级的图书角和图书馆图书借阅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4、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关注学困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做到共同发展、进步。

(三)加强研讨,共同进步。

1、教研组每位教师均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充分利用周三教研活动时间,教师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及时沟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难题,使教研活动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教研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形成更为浓厚的教研风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教师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

四、具体安排:

九月:(1)制定三年级组语文教学计划,做好开学工作。

(2)规范教学常规,正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3)组织学习研讨三年级教材特点、目标。

(4)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5)优秀老师开一节先行课,组织年级组的各位老师听课和评课。

十月:(1)教学常规检查、反馈。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展语文教学的研讨课。

十一月(1)继续组织学习《山东省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本年级部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建议。

(2)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3)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其他教研活动。

(4)期中能力自测。做好相关的质量分析.

(5)抽查备课。

十二月:(1)研讨展示课。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继续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5)针对期中自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

一月:(1)研究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2)期末能力诊断(要求同期中)。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而对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就重点将口语交际作为一项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人沟通交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能够用深刻的语言魅力打动他人。

一、学会说话,促进语文教学的双向发展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一句话作文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书面表达很好,但在口语表达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这也是我们语文学科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不但从理论上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增加了一些口语训练的内容,对学生口语和与别人交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材料。

另外,让学生敢于说话,学会说话,就是要让学生从课堂上的“不敢高声语”,能写不会说的现象中走出来,敢于去表达自己的设想,敢于去与人沟通和交谈。学会说话,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课堂上有的学生不爱发言、不爱表达的沉闷教学氛围,更提高了学生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从更长远的角度上来讲,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双向发展。

二、沟通交流,打开人际交往的大门

在实际生活中,要想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就必须要先跟别人说话。通过课堂提问、课文诵读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增加口语训练、与人交际的尝试实践。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但还不完善、不流畅,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可以更顺利的、更自如的与人交际。

三、能说会道,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信心

我们经常会把能说会道当作一个人外在能力的一种表现。其实,现在社会中,在实际的工作与人相处中,能说会道也是一个人的优点和突出的闪光点。尤其在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困难局面中,显得就尤为重要了。能说会道不是一时之功,从小的语言积累和说话训练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也会发现,班上有一大部分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新思想,书面表达能力也不错,但真正的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下发言,或者实际与人交流时,就会退缩,表现出不足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差。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学科中口语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敢说话,会说话,敢于在人面前表达自己,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语水平,更能以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的标准要求下,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内容。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与人交际的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并且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快速地组织语言应对实际交流中的问题,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本类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以上从学会说话、沟通交流以及能说会道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将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有其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要的沟通交流的一种能力的体现。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基础后,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面向实际化、应用化,更贴近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与人交际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文明与人交流的素养,提高与人沟通的技巧,逐步提升口语表达和现场演讲的水平,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将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认识到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而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活动,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这也是我们本研究课题的初衷。

参考文献:

[1]赵雪梅.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2(34).

[2]王新景.浅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2(35).

篇5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Case Study of Third Grade Deaf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blems

ZENG Xianzhi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today's schoo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education stage, language training for deaf camp is a favorable language classroom, emphasi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 deaf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of the problems of language and may an effective response measures in special education in basic education is crucial. For the deaf, the hearing on the existence of obstacles, language teachers need to teach the language of knowledge, when able to observe some more nuanced and timely detection of problems, through the deaf humane care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are growth. Taking third grade deaf object as this case study, start from language teaching aspects of the problems, talking about several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third grade deaf students; Chinese learning; problem inquiry; case analysis; solutions

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对于身体或者智力因素健全的学生的教育上,亦应当体现在对于特殊学生成员实施教育后所收获的成效水平上。基于这点考虑,将教育的视角关注到对于聋生的语文教育,提升特殊群体对于祖国文字的热爱,并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是很重要的。

1 个案研究具体情况

作为特殊教育对象的三年级聋生,其心理认知能力相对于身体因素健全的同龄孩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教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系统性的调研以了解三年级聋生在接受语文教师授课存在的阻力,达到提高特教语文授课实效性的目的。

1.1 选取三年级聋生作为研究切入口

过了三年的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活,大部分的聋生具备了感悟语言文字的一些技巧,这也为进一步实施聋生语文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国内外的相关的资料之中,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正常孩子的语言感悟能力通过听觉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初见雏形,但是聋生由于其失去了捕获声音的最佳媒介,其建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心理理解能力的时间都晚于普通学生。

三年级的聋生,正处于语言知识结构构建的重要时期,重视其语文知识传达的成效性尤为重要。本次个案研究所选取的某特教学校参加个案研究10名三年级聋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并不是很强,语文教师在教授文字知识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提升聋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是教师的授课着眼点所在。

1.2 采用的主要的研究方式

搜集学生资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通过深入聋生中间,了解到这10名特殊的孩子中,很多孩子性格较为内向,他们的年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语言表达水平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在这10名聋生之中,父母为听力正常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要高于父母听力存在问题的学生。6名女生中性格较为活泼的聋生,其利用语言传达自我思想的欲望要高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

整理特教语文教师教学经验。通过与特教语文教师建立沟通机制,以及在参与听课之后,笔者发现,聋生由于听力上存在的阻碍,其在接收语言符号的时候并不是很顺畅,有时候在教授同一个词语或者字音的时候,就需要语文教师重复很多遍。在教师批改的聋生的作业本中,学生的错题点比较多,语文教师需要付出比普通教师更多的精力去认真批改。聋生也需要语文教师创设更多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够引起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构建与家长沟通机制。家庭环境也是聋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聋生更需要来自家庭与学校环境的人文关怀。本次个案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家长交谈的方式,系统掌握了聋生在家长身边所接受的语言表达熏陶,为在学校进一步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

2 对三年级聋生实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因循传统,脱离生活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中,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教授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将语文读本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聋生们由于听觉受损,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住一些字、词的发音规律,他们所依托的往往是视觉、触觉的感知,但是,语文教师单纯地依托于教材,不利于调动聋生们学习文字的积极性。三年级大约要学习七八百的汉字,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学生而言已经有相当大的难度,脱离了生活场景的单纯传授更不利于聋生智力的开发。

2.2 教具陈旧,不利授课

特殊教育学校本身就是一所实施特殊教育的教育机构,它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援助。但是,目前很多聋校的教具却很陈旧,往往还是依托于挂图,录音机等基础的教学用具。比如三年级语文教师在讲解文章《庄稼的好朋友》的时候,任然停留在单纯的挂图展示以及教师亲手在黑板上绘制图画的方式,这样就不利于打造灵动的语文授课氛围,不利于调动聋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3 照本宣科,忽略朗读

聋生虽然说听力受到了损害,但是其却仍然具备放声诵读的内在因素。三年级的聋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没有声音的世界更是其探求的空间。但是,聋校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授课的时候,却往往将视角放在了对于个别字、词的识记上,而忽略了对于聋生的诵读训练。在语文教师讲解《到海边去》的时候,这10名聋生都充满了对于诵读的表现欲望,渴望将自己的诵读展示给其他的同学,但是教师却将课堂之中大部分的授课时间耗在了本课时的讲授汉字方面,最终聋生中只能沉浸在一种失落的氛围中。

2.4 沟通较少,课堂呆板

对三年级的聋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很多教师往往单纯将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却忽略了这个阶段的聋生在情感上所渴望的是来自外界的温暖。很多聋生的父母由于工作而将孩子交给了上一代人看管,长辈们给予孩子的爱往往夹杂着一种隔代人的溺爱成分,所以很多孩子在学校之中更需要教师给予的爱的熏陶。

3 提升聋生语文水平的策略

3.1 融生活情景,创新聋生语文

聋生由于其感官当中的听觉器官存在着接收声音的障碍,在接收语文知识的时候就主要借助眼睛以及观察能力来补助教师传达的文字知识。因此,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三年级特教语文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年级的聋生他们接触不到有声的世界,传授课本中的抽象文字知识就需要语文教师研究聋生心理,将贴近其身边的生活场景活化到课堂授课之中。比如在讲授文章《观赏冰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具为学生们展现来源于生活的画面,让孩子们用眼睛捕捉到银装素裹的雪的世界,观赏艺术家为人们呈现的海豚、远帆等冰雕作品。这样既让学生领会了本课时的授课内容,又会成为激发这些特殊学生对美好未来向往的助推器。

3.2 引进先进教具,活化语文课堂

语文中所蕴含的文字的无穷魅力是需要教师借助相关的教学用具形象化地传达给受教主体。对于三年级聋生而言,传统的教学用具反复地应用于一些篇章之中,自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得课堂的氛围也会变得过于枯燥。

如,特教教师在讲授一些文字,比如“鸡”、“牛”,“笑”、“哭”等字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依托教师伴随着手势语的反复的诵读,让学生感觉教师口型,或者通过几张简单的“卡片”,让聋生感觉这些生字的发音规律。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特教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画面直观,灵活多变的特点,通过制作flas或者制作幻灯片的形式,来把握住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边观看动画或者图片的同时,直观地观察到闪烁于屏幕当中的文字,进而活化这个特殊的教学空间。

3.3 强化诵读教学,提升聋生口语水平

在调查研究的这些聋生中,很多学生都感觉在语文课堂上自己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他们更渴望获得自我阅读的空间。作为特殊教育的施教者,语文教师也感觉由于聋生的接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普遍偏弱,短短的40分钟要让这些特殊学生掌握授课内容,课时压力较大,因此也就压缩了对于学生的诵读训练的时间。但是,诵读对于提升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聋生自信心却是相当重要的。例如,教师在讲授《帮助李奶奶大扫除》的时候,可以分成三课时,通过扫清个别生字的障碍,以及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应到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悟发音技巧。同时,可以以此课为契机,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语言表达自己曾经做过的“助人为乐”的事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升了聋生的情感水平。

3.4 实施爱的教育,打造和谐授课氛围

聋生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从心理学角度考虑,十来岁的聋生,他们的理解能力要低于同龄的正常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所接触到的外界的事物不断增多,这些孩子逐渐意识到自身听力的缺陷,如果不能给予多一点的关爱,这些特殊的孩子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自闭心理,自然也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实施。因此,教师除了进行日常的授课之外,还应当走近学生,通过游戏或者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爱的温暖。

通过这次对于三年级聋生的个案研究,笔者深深感触到了“教无定法”的内涵。对于这些特殊的教育群体,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授课的环节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众多的授课难点,这就需要特教语文教师积极研究适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落实语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于江霞.用爱心撑起一片蓝天[J],教书育人,201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