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统计学笔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作为生活事件与应激反应的中介变量,共同影响个体的心理应激和反应过程,也影响身心健康的症状表现。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被支持者)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作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某个特定人群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个体社会支持状况与应对策略存在显著的相关。
大学阶段是生理心理发育及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压力的高发时期,因此大学生常被作为研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对象,只是以往的研究多从性别、生源地、专业等角度进行比较,对年级差异的探讨相对较少。研究证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压力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特点的年级差异将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3所高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的本科生,发放问卷400份,获得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为94.75%。其中,男生122人,女生157人;大一111人。大二93人,大三95人,大四80人。
1.2 方法
1.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2、6、7题),主观支持(1、3、4、5题)和支持的利用度(8、9、10)3个维度。本研究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删去“儿女”一项;第6、7题中的“配偶”分别改成“恋人”,并且均加入“教师支持”一项。已有研究表明修订后的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应对方式问卷 该量表共62个题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种应对方式。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SPSS 11.0统计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单因素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差异分析 见表1。
表1显示,不同年级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总分支持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主观支持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年级大学生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见表2。
表2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4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在问题解决、求助两个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两两分析比较见表3。
表3显示,在客观支持方面,大二的均值显著低于其它年级(P<0.01),大三也显著低于大四(P<0.05),这说明大四、大一获得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各年级两两比较的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这说明大一学生支持利用度最高,其后依次是大二、大三、大四;在总分支持方面,大一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二、大三(p<0.01),大四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二(P<0.05),说明大一、大四获得的总支持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二学生自责应对均值相对于其它年级都高,具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大三学生的自责应对均值显著高于大四(P<0.05);大一学生幻想应对方式的均值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三、四年级)(P<0.01或P<0.05);大二学生退避应对方式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学生(P<0.01或P<0.05),大二学生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学生(P<0.01)。
2.4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见表4。
表4显示,在各年级水平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总分支持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其中,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总分支持与解决问题的相关系数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而客观支持与解决问题的相关系数均不具有显著意义。社会支持各因子与求助应对的相关系数在4个年级水平上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支持利用度与求助的相关程度均高于其它支持因子与求助的相关程度,且大一、大四年级的相关程度高于大二、大三。在各年级水平上,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多呈无显著意义的负相关,仅大一学生的幻想应对与社会支持呈无显著意义的正相关,在大一和大四年级水平上,退避和客观支持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意义(P<0.05)。与其它社会支持因子元显著相关;合理化的应对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在4个年级水平上均无显著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总分支持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主观支持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年级也是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大一和大四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以及总支持高于大二和大三,这与各年级的任务相关:大一学生面临许多的适应问题,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考研等重大事宜,因此相比而言这两个年级更能获、得外界的关注和支持;支持利用度随年级升高而具有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自我意识、自立需要的发展相关,高年级学生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本研究还表明,不同年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4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其中,大一学生中采用幻想应对方式的人多于高年级学生,大二、大三学生中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的人多于一、四年级学生。这可能与各年级所处时期以及各时期面临的处境有关:大一年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均不够成熟,因此采用幻想应对的可能性更高,这与有关研究结果类似;大学二三年级是学业压力增大、外界给予的关注减少的时期,加之正处于应对能力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因此在面对压力时心理更脆弱,更易采取些消极的应对方式(自责、退避、合理化),许多研究都表明大学二、三年级是心理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
1.2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微信群授课前后护理业务学习听课笔记记录和课后考核成绩合格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3.1有效提高了听课笔记记录合格率“好记忆不及烂笔头”,课堂笔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维持注意力②优化感知③易于记忆④深化思维⑤强化概括[2]等优势,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品质。因此护理部每年年底都会检查统计全院不同职称护士的院内业务知识培训学分册、学习笔记和课后考核的合格情况,发现学习笔记和课后考核合格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历年的扣罚作用收效甚微。针对该问题,护理部征求意见,于2013年7月对全院护士建立了以护理学习为目的的二级微信群,分护士长群和科室群,以微信为平台,把每月课件提前3天发到护士长群,再由护士长转发至科室群中,使每位护士及时提前获取学习内容选择参加听课,来听课者提前做好内容大纲笔记,听课时追加记录详细内容。微信群是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极具实用性、趣味性,能准确无误地把信息传递,通讯费用低[3],是现代年轻人热门的交流方式,能调动她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统计证明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笔记记录的合格率。
3.2有效提高了课后考核成绩合格率每次课后都会根据授课内容重点出考核试卷,可以对照自己的学习笔记,交卷时核对试卷盖学分章。以往学习笔记记录不全,重点内容短时间内难以正确作答;使用微信群后,对照笔记很快作答交卷。通过统计证明有效地提高了课后考核成绩的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方法在金融、管理、证券、营销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运用统计方法和进行数量分析。国家教育部将《统计学原理》课程列为高等财经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得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完全是作为方法论的身份出现,应该强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学校在统计教育上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因此,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目前的统计学原理教学目标,仍然强调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内容局限在概念、原理、公式推导以及数据计算等方面,不能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相结合,致使学生把统计学视同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大学的学生一直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因此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乏味且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更不知该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感觉统计学没什么用处。枯燥的内容、单调的形式,使得学生们厌学统计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这种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无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挂。近年来,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改进不多,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填鸭式”的单一灌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而且也使得教师缺乏授课积极性,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干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统计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笔试内容,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题型,这些题目大多偏重于对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和简单的公式计算。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上课时抄笔记(或考前复印别人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
统计实践教学就是在课堂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利用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
(一)统计调查实践教学。统计调查是得到统计数据的实践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怎样确定调查目的;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怎样选择合适的调查项目,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表;什么是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如何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可以自行选题,或者老师命题学生选择,内容一般与学生有关,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方案设计、大学生生活费用收支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图书馆利用状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学生每周上网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等,锻炼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系统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补充,即可成为一份比较完善的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完毕后,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方案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由学生自行印制和发放问卷,调查信息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必须面对不同的被调查者,如何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与配合,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诚恳的态度和一定的调研技巧,更需要遇事不气馁的勇气和灵活的工作方法。通过实践,学生的调查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断统计实践教学。推断统计就是在搜集、整理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有关总体作出推断,主要有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单纯地背公式、计算数据没有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结合实践调查数据进行讲解,比如学习参数估计一章时,可以利用前文提到的“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取得的样本数据,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价格和每月话费支出总额进行区间估计,估计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拥有率、某种品牌的手机所占比重、短信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等等。学习假设检验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与大家相关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比如,判断某种罐装饮料的容量或某种洗涤剂的重量是否与标注相符,某品牌手机的待机时间是否达到标准等。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利用小样本进行抽样推断。这样做,可以将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实施与推断统计等一系列工作紧密衔接起来,各知识点的联系性与系统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统计学研究的是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适用于统计教学的计算机软件有SAS、SPSS、EXCEL等,前两种属于专业统计软件,需要使用者熟悉它们的语言,并进行专门的培训,这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不太适合。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EX-CEL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它的统计功能涵盖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如进行统计分组,编制变量数列,求平均数、标准差,绘制统计图表,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为时间数列配合趋势方程等。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项目时,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率。
比如。在学习相关与回归分析时,可以利用统计年鉴提供的某几个省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水平等数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并分析其实际意义。如果用手工计算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工作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做好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回归分析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结果、怎样与实际问题结合使用,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三、开展实践教学应注意的环节
(一)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课时都比较少,要同时完成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在课堂上主要是完成理论的学习及少量的讨论,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主要靠课余时间来完成,课堂教学与课余调查进度要衔接。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效果,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打破各章节的限制,将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安排,充分考虑实用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1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 三多两难” ,即概念多 、 原理多、 公式多、 难理解、 难记忆。二是高度抽象性。 统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抽象, 如果不和统计实践紧密联系, 往往是很难理解的, 如置信区间、 参数检验等。 一般来说 ,统计学课程主要阐明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 :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前三个阶段所占比重较小,真正的难点在第四阶段, 当然在学习统计分析前, 必须弄清相关基础概念。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经济与管理问题 但目前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却没能实现这一目的,还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 各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单一,严重阻碍了统计教育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教学目的单一
许多统计教师在制定管理类专业教学目的时,往往只注重统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传授, 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模式、 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 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水平。
1.1.2 教学内容单一
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学内容多是抽象地介绍定义、 理论和方法, 很少涉及统计在各专业的具体应用。大多数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由于缺乏恰当的应用背景, 对于统计理论和统计意识的理解 、 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学生学完统计学之后,既难以理解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具体的应用更是无从着手,统计学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帮助也就无从谈起。
1.1.3 教学方式单一
填鸭式的满堂灌仍普遍存在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功能仅仅停留在统计知识的传授上,上课记笔记 ,复习背笔记 。课后做作业也只是为了掌握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考试还是考笔记 ,这样往往缩小了学生思考、 判断、 发挥、 创新的空间, 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学习难度大,学生兴趣不足
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断层,由于接触的社会经济现象少,事物显得抽象 , 难理解,加上传统统计学教学中大量冗长的数学计算,使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枯燥,缺乏兴趣。 而且,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底子较差,有些院校管理类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招的,在文科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看到数字和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式的排斥 ,缺乏学习信心。
(1)统计学课程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 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
(2)对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其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
1.3 考核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
统计学多为考试课 ,考试形式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 、 多项选择 、 判断、 简答和计算, 考核内容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 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 。在这样的考核设计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短期突击和强化也往往能够在考试中奏效, 甚至取得不错的成绩, 而对统计综合应用能力却缺乏客观真实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在某种程度上像一根指挥棒指引学生的学习 。 这就需要教师在考核方式和方法上多动脑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一些综合性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缺乏与统计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 、 统计方法时缺乏针对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强调统计的应用 ,但主要是从概念 、公式 、定理出发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介绍, 而不是从现实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说明统计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 应用的条件等,由此造成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较差,不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和科研问题。同时,现有的统计学教材中统计案例很少,即使有也是过于简单的设例, 或是纯“ 编写 ” 的案例 ,基本上都与实际的经济 、管理工作脱节, 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了统计学课程,却难以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不会利用统计方法和技术对专业问题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预测 。 2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建议
2.1 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统计学教学, 不但避免了枯燥的板书和讲解 ,而且降低了教学的抽象性 ,使一贯以枯燥 、难懂而著称的统计学变得生动而充满现实生活气息 ,还增加了课堂容量。学生的积极性 、接受程度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必须注意师生传统教学,即: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 、实物演示等,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2)在教学内容上, 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 电子表格功能 、 数据分析功能, 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统计软件的使用, 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 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 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学生不仅会使用普通函数计算器进行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还会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 电子表格功能 、 数据分析功能,提高学生实际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
2.2 改革教学方式,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多做一些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 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 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什么问题 , 如何解决, 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 需要什么数据, 怎样解读计算结果, 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3 增加统计实践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应用种学习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优势明显,但仅仅采用多媒体演示 ,还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要真正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讲解分层抽样的时候 。 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 , 每组独立抽样 , 然后计算样本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并对总体均值作出区间估计 , 最后将各组的结果汇总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分析。这样 , 可以把一节原本比较枯燥的课上得立体、生动。还可以就某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问卷设计 、 抽样和数据收集、 数据处理、 分析方法的选择、 撰写分析报告等几个环节, 可先由学生 自己完成 , 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这种边学边用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 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 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 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 减轻学生课余学习压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存在若干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较低,缺乏互动性,枯燥乏味的听、记、 背、默,常常使一些学生逐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1.1 教学形式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学的重要形式,在一节课50分钟的时间里,一般教师讲课的时间约占90%左右,剩下10%的时间才属于学生自己;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师开展的,教师多半是站在讲台上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1.2 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方面
教师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即间接经验;学生偶尔也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获得直接经验,但这些直接经验的获得多半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为了验证和加深对这部分间接经验的理解。它将教学视为一个漏斗,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但是,根据艾宾浩斯得出的遗忘规律,这种方式所记住的大部分内容都将在短时期内被遗忘掉。
传统的教育方法比较强调学生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注意和记忆等方式进行学习,具体体现在学生往往更注重记忆的方式,乃至形成了所谓的上课记笔记、下课整理笔记,一个阶段之后复习笔记,临考之前背诵笔记,考试之中默写笔记、考完之后忘记笔记的现象。
1.3 教师的作用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每个教师通过形象的、生动的逻辑语言,将其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然,在不少的场合,教师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从总体上来说,教师主要承担的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由于是教师讲、学生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往往是单向的。教师在台前授课,但学生有没有听课,是否认真地听课,教师往往很难判断。
1.4 质量控制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质量控制多为单一的,绝大多数的控制行为都归结为考试,而且主要是笔试。现行的考试制度,对于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和多少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核显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而,这种质量控制的方式很难适应当今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
2.1 教学形式的改变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性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解决问题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开展的,教师可以站在学生中间, 学生通过自身独立的活动,其积极性和创作性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2.2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直接经验,而这些直接经验的获得,是由学校通向社会的必经桥梁。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记忆方式掌握间接经验,由通过手和脑的结合获得直接经验,两者的有机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3 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并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作为其唯一的任务,而主要是准备教学情境、构筑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教师当然也是知识的传授者,也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多的时候,教师是在学生中间,当学生任务完成得好的时候,可以点点头,或者微笑给予肯定;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时,教师就给予具体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碰到问题时候的咨询者,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双向的。教师主要讲课和指导,学生主要听课和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得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教师还可以对那些掌握信息较少和较浅的同学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补充信息,直至他们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只有双向传递的信息,只有不断得到信息的反馈,才是真正有效率的信息传递。
2.4 质量控制的多样化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质量控制是多方面的。有比较常见的笔试方式和口试方式。口试对于改变个别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方法,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乃至学生的整个综合职业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3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水文统计学》是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准确、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理论联系实践,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3.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水文统计》课程的核心教学环节,由于课程基本概念较多,又不易理解,因此,每堂课都有明确的重点,根据讲课的内容,设计合适的例子,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必须讲清、讲透,并注意归纳各章节之间、各概念与方法之间的共同点及差异点。
3.1.1 授课艺术增加教学效果
授课时尽量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要求语言精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绝不使用容易误解和模棱两可的词语。幽默的语言增强教学感染力、适当的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适时的反问造成悬念、刺激学生追根究底、适当的反复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加深印象。
3.1.2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
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吸引学生等优点,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抽象内容用动态的图像和动画演示,以视频和图像背景资料支持并配音来阐述一些重要理论和概念,效果较好。但是传统的黑板也有现代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就必须能够实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求教师能利用黑板,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解释清楚,有些复杂的推导和证明,利用黑板效果更好。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3.1.3 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有问有答,平等讨论,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充满乐趣和吸引力。
3.2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水文统计》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绪论中明确告知《水文统计》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使得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教学进行中,始终贯彻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思路,尽可能多举一些与专业有关和有趣的实例,使得同学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性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解决问题的余地,根据水文统计内容及学科发展,给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到书本及参考资料中去寻求答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3 专题讨论课
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水文统计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讨论课事先布置讨论题,同学预先收集资料,准备发言内容,由同学作主题发言,然后在讨论中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启发思维,争辩中取得共识,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为了保证专题讨论课的质量,一般采用小班课的形式。
3.4 发挥互联网功能
借助于互联网,通过学生自学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最常用的网上交互功能主要包括:①通过网上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按规定时间进行辅导答疑;②通过网络,教师向学生布置课程练习,学生通过网络提交,教师对练习进行评判后再返回学生。
3.5 作业、考核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的实践能力,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应用式教学。在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较多地偏向了统计学方法的数学推导和例题演示计算,更多是一种研究式教学,无法展示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与之相对应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为辅助手段进行案例教学,如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对大规模案例数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等,直观、生动地进行统计方法的应用教学,更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授课信息量大、节约时间,能够提高《统计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在传统板书教学中需要教师板书的内容也就很多,而多媒体教学由于将这些内容事先制作成演示课件,这就大大节约了板书所占用的时间,给教师充分的时间讲解。同时,还可以补充相关案例应用,授课信息量非常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3.高效率和实践性特征,更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改革
近年来,适应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各高校纷纷展开了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面、培养创新人才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为此,各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调整,通过压缩原有课程课时增加或调高实践教学比例,等等。而这些改革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多媒体教学所天然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其教学的高效性也能很好地完成压缩课时下的基本教学任务。
二、《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授课模式单一
《统计学》引入多媒体教学主要原因在于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多样,除了以计算机投影教学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以外,还需要以板书进行必要的公式推导、计算演示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相关的统计软件操作演示,以培养学生在实际中的统计分析能力,这些才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而在实际教学中,目前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课件演示,过多地依赖投影课件使得多媒体变成了单媒体,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板书对《统计学》中的部分公式进行必要的推导、计算演示,教学过程完全变成单一的教学课件展示,更不用提结合相关统计软件给学生演示统计分析过程了,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思考理解《统计学》中各种方法的思想和应用。
2.教学内容单一
《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主要是为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本学科、专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对统计方法的应用和理解也就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形式上有所区别和侧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制作《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内容时,对所有专业基本一样,没有区分,教学内容整齐划一,与专业结合不够,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作用,而往往把统计学看做一门数学课,更难以理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个问题在目前许多高校《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在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模式、方法大多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而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在课程考核方面,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仍然停留在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期末考试+平时作业”的模式,期末考试的比例一般多为70%甚至更高,考试内容也基本上以教材理论内容为主,平时考核主要是考勤加课后习题作业。这种传统的“轻平时、重期末”课程考核模式对于《统计学》这样强调应用的课程来说弊端重重:
首先,平时考核以课堂考勤和课后习题为主,课堂考勤只是点名查到课情况,课后习题作业一般是学生课后完成,也可以通过照抄、拷贝完成,这就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和动力,无法有效督导学生的学习。
其次,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改进。
第三,这种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与《统计学》的实践性要求相去甚远,难以锻炼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信息量过大、教学密度过高
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设备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大授课信息量。但是这一点优势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就会适得其反。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部分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过多加大了授课信息量,却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同时,教学信息量的加大使得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不能引起学生特别重视,这些都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5.课件播放速度过快
主要是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输入与学生接收效果的关系,授课节奏掌握不够好,经常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授,课件播放速度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要么忙于记笔记,而无法听教师讲解;要么听教师讲授而记不了笔记,上课成了“满堂灌”,严重影响《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这一点可以说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通病”。
三、提高《统计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思考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接受者,也是教学效果的最权威评价人,因此,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注意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演示、统计软件操作和内容讲解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节奏与信息量,同时,在课间和课后要深入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授课情况,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2.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发现问题、激发教学创新,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具体的,对于《统计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统计学》的授课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经验。
3.加强统计学实践、实训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统计学》教学效果。而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其价值,吸引学生学习。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安排一定的实践、实训教学内容和时间,如让学生课余就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亲身完成问卷设计和调查工作,并运用统计软件实践操作,完成调查数据的搜集、整理、展示、概括性描述、模型分析等,体验完整的统计研究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统计学方法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统计学》多媒体教学效果。
4.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建立和完善有侧重的《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体系
一、统计学教育现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一般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存在于众多学科教育中间,统计学课程的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对于很多会计、经济方面专业的中职学生,统计学是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如今,统计学科目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统计学现今的不良发展状况除了由于统计法规宣传不够、专业人才质量和实际社会需求不成正比、统计数据质量不好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教育模式、机构、功能、标准、资源、过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础知识水平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在理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再有是因为不是主要专业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育的质量,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问题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职学校统计学科目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中职统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学教育目的不明确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统计学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动手实践管理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低。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现在国内的统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讲授为主,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相交流。在统计学的教育中,对理论内容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教学发展变化方面的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没有新意
现在统计学考试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或许可以促进学生明确的发展过程,使教学组织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因为考试内容严格依照大纲要求,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 完善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统计学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记课堂笔记,几乎没有思考知识的时间,虽然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识与并能实际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细致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部分,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致。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与多门学科存在联系,包括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计算机等学科都有关系,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帮助其他课程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统计教学教育中的财务应用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市场营销的统计教育时要提高对市场调查统计的教学内容,以此扩大知识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进而构建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实践的互相融合
中职统计学教师应该将多种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基本的讲授,课堂的启发,问题的探寻,实践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 手段的应用几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样本,确定设计模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自行进行小组分配,自行进行调查统计。包括调查目的,对象,单位以及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合
,最后的计算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撰写调查报告,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学生参与,掌握工作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加强理解认识,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将课本所讲和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最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
(三)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的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尤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介绍的方法,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和学习的书本有关,正确的回答出书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统计应用能力,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涵盖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普通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一般统计学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组成,所以考核也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统计学知识理论,这方面的概念、定义、统计作用、研究方法、特点、原则、工作步骤等都是考试的内容,最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通过实际问题体现出来,保证学生通过理解概念来回答问题。
其次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调查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不管在什么地方,调查报告是最好体现事物根本特征和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写作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现代教育教学工具的辅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统计学教育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除了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理论,还要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照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进行图表绘制,计算统计指标,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所以,在对统计学知识能力进行考察的时候,将是否能使用计算机类的现代办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项,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职学校中普及并提升统计学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才有可能实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学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方式细节的看法。
第一,要强调统计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统计学教育中将抽样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断、非参数统计与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争取可以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统计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一般学校的统计学教育都是以《应用统计方法》作为选修课,以培养塑造学生的统计意识,传授学生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教育把课时控制在五十四到七十二小时为宜。第三,是统计学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从基础上了解统计学,构建基本的统计意识,可以采用兼得的统计方法,将应用广泛的表格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工作中。第四,是统计学教育题材的选取,这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目的,学生水平,教育实践自行确定,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进行统计学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更新。最后要进行统计学习评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学到做,由理论到实践,变革传统考试方式,将调查报告的制作撰写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可以从统计的各个方面掌握统计要点,提升统计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学习成果。
结论
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过程中,专业构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这一点被独立出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统计学的社会教育进程。另外,加强统计学教育可以实现统计工作者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对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当今统计学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成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
2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教学方式上,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多媒体传统教学。而在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对照组的实验课程仍旧沿袭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即“回顾理论课知识点练习教科书中对应的思考练习题课后复习”,学生被动参与。实验组在实验课程中则以案例讨论分析为核心,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复习理论知识提出案例互动交流分析案例解析教师总结”,通过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同学们有机会运用理论知识对文献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探讨,达到从实践层面上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调查方法
教学效果主观层面学生自我评价: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以及对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意见。经预调查后,调查表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统一发放,学生当场填完,经核实无漏项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98%。教学效果客观层面评价:为客观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老师特意命制了具有调查目的的试卷,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试卷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后半部分为综合运用部分,满分100分,由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除两人缓考外,其他所有试卷当场收回,回收率98%。
4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经统一编码后实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的方法,2人分别录入再进行对比,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后经整理形成最终数据库,数据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包括算数平均数、标准差、等统计描述,以及统计推断如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
5结果
5.1一般情况比较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实验组49人,对照组50人。两组同学入学前的性别、来源地、户籍构成、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资料人口特征上有可比性,均衡性好。
5.2理论知识认知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情况,包括T检验、方差分、统计图表、直线相关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3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情况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中,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而学习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4期末成绩客观指标
为客观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老师特意命制了具有调查目的的试卷。试卷分为两部分,前50分为基础题,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基础;后50分为实际运用题,需要灵活运用书本知识,难度相对较大。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知识部分得分、综合运用部分得分、总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
6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案例问题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下,通过对不同实验教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对统计学知识认知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学在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学习效率方面自我评价,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同学期末考各方面得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分析可能原因如下:
(1)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进行案例分析。其前提是需要对书本理论知识要有一的理解。学生由于缺乏主动性,在上实验课程之前,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在实验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习,包括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全面透彻的理解书本知识。致使在实验课程中不能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之中。同学们应在课下即使巩固知识,在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才能融会贯通地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
(2)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医学统计学理论和系统性较强,章节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公式难以辨别和识记,同时同学们的数学演算和推理能力较弱,因此同学们对统计学的认同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畏难和烦躁情绪,案例分析要求每个同学都积极加入到讨论中,同时主动发言,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组同学普遍反应压力较大,学习负担重,这样更能激起同学们的排斥情绪。可见,同学们的不良情绪对本次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3)实验组缺乏课后的巩固练习:
对照组的实验教学模式以课后练习为重心,在理论课程之后,对具体的课后练习题进行解答,这有助于同学们对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实验教学采取案例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但是仅仅通过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步够的。学好统计学除了需要识记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而适量的课后练习则是通向融会贯通的桥梁。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实验教学组同学在案列分析之后,要做适量的练习题巩固知识,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7结语
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使得学生在交流、表达、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主要归功于案例分析给予了同学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同学们畅所欲言,个人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但是在改革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除了教学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笔者认为可以着眼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分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部门统计学也称专业统计学,它是研究旅游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旅游部门指标体系的性质,以及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问,从基础数据的采集到综合处理,从数据的分析研究到最终服务于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统计管理办法》的规定:旅游统计是国家统计的组成部分,是提供旅游信息的主体。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属于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包括旅游定期报表制度、旅游抽样调查和旅游专项调查。实际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这门学科实践性很强,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还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在各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都陆续开设了旅游统计学课程,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以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旅游统计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旅游统计学开设的时间不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样对旅游统计学学科的建设和改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旅游统计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材的建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建设
该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不长,教材缺乏,现有的教材中原创性教材很少。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继承内容多、创新内容少。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它融合了两部分知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旅游统计学,现有的教材结构基本都是分为两部分,前篇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后篇是旅游统计学的内容,只是将两部分内容分别罗列在一本书中,实质就是一册合订本。前篇讲述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本的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基本内容与一般的社会经济统计原理无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将原理中的内容冠以“旅游”的字样。而后篇旅游统计学部分则又将前篇所讲的原理内容,按例题的形式应用于旅游领域。前篇的公式、原理等理论内容枯燥无目的性,学生不感兴趣,后篇又独立讲述旅游统计领域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和内容上的重复性,前篇和后篇不能融合成一体,前篇和后篇内容相互脱离使学生难于理解。
教材应体现旅游业最新的发展前沿问题,体现实际发展状况,紧跟实践,注重基础应用型知识。为了使该课程前后贯通,建议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充分体现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存在,以旅游业所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实际统计工作过程为顺序,按照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顺序分别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并同时讲述在旅游业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
旅游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目前该课程开设的学时数过少,而其内容又多,包括统计学原理部分、旅游统计学部分、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内容。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课时数是32学时、48学时,在有限的课堂上不能深入讲解原理的内容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深入,对实际的应用能力差。在国家教委下达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54学时的旅游统计学课程,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建议增加学时设置。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并且该学科作为专业基础课重在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方法论学科,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总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往往加大专业课的比例,而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偏少,这样会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对基本方法掌握的欠缺,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考虑到课程的衔接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建议该课程应安排在第2学年的春季,以64学时为宜。在专业课之前紧接基础课之后,为开设专业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或者分别开设两门课:基础课统计学原理和专业基础课旅游统计学,学时分别为48学时和32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目前的旅游统计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旅游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在原理部分中往往是无所不包地介绍所有内容,不能体现旅游业的特点,而在旅游统计部分中又过多地介绍了旅游专业的术语,与一些专业课相冲突。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过多内容,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内容。根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旅游业的统计范围,有选择地分重点地进行讲解。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重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在教学中只要讲清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能解读统计数据的含义即可,而大量的计算则由计算机完成,不必花费有限的课时进行讲解。在旅游统计学中计算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对指标和数据的解释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研究方法论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发挥统计学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的工具的作用。建议加强对旅游市场统计调查相关内容的分量和学时分配,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从提出问题、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过程的实施、调查问卷的回收、问卷整理提纲的制定、整理汇总表的编制、统计分析表格的编制直到完成统计分析报告的全过程的练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师仅仅教授相对滞后的教材上的内容是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要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以致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该行业的动向,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补充到教学中。目前一些大型的外资、合资饭店进行经理培训时,都增加了饭店管理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也要紧跟社会实践的需求。建议在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层次中增加关于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内容,上机授课,讲授电子表格图形的处理、基本统计指标的应用,如:EXCEL、SPSS、SAS、MINITAB等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统计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势必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多数高校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的几年里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强调应用性的旅游统计学课程来讲,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原因是该课程的特点是多有运算和公式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分步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忙于记笔记,而不能集中精力理解老师对于指标的讲解。而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虽然在板书上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更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二级学院的出现,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往往是将多个班级合在一起上,对于一些公共课和纯理论课,较易自学的课程来讲效果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自学理解有难度的课程来讲,适合进行小班制教学。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大班课和小班课也证明了其效果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多,讨论和案例少,练习少,学生是被动学习,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学习国外的经验,使用案例教学,增加讨论课,开展“一小时教师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教师,讲授一个问题、一个章节或者一个专题,然后回答学生和教师的提问。“一小时教师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实践的机会。
五、实践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而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由于缺乏实际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练习,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时,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分析、解决问题,不能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这显然是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学到的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的。因此建议在该课程结束后增加1周的实践环节,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从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以及调查对象的确定,到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到分析指标的设计到完成分析报告的实践。这样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掌握实证研究的主要步骤和基本规范,并能够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
目前在饭店、旅行社的管理机构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计报表制度,在大型旅游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统计部门,有称统计部、计划统计部、统计规划部的,还有在财务部门设有专人负责的统计综合分析岗位的,教师可以利用或收集使用这些部门的具体工作资料,对学生进行实证教育,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没有多少人预见到黑色星期二的到来,遑论这一天对未来有何意义。也没有多少人抱怨像费雪那样的以经济学之名预言未来的人。巴黎的纨绔子弟萨克斯只是阖上了他的笔记本,赶紧去找一生中第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多年后,他以日记为底稿写了一本书,来缅怀自己从1919年到1929年的锦绣年华,书名叫《充满幻觉的浮华时代》。而他本人的悲剧似乎在他结束日记后才上演:身为犹太珠宝商的儿子,却受雇于盖世太保,从事黑市交易。后因弄虚作假被捕入狱。1945年德国战败前,在监狱的一次转移行动中他手脚略有迟缓,即遭看守击毙。
1919至1929,那是一战结束后的十年,以中产阶级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生活似乎焕发着晚霞一般耀眼的余辉。可是,“幻觉,幻觉”,萨克斯不时嗫嚅的字眼,像挥之不去的噪音,构成了他所追忆的时代背景。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嘲弄了人们的政治理性,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将嘲弄一次。然而,被大萧条嘲弄的经济理性,受到嘲弄的次数远不止一两回。不甘失败的经济学家发明了“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之类的概念,试图用它来给混乱套上秩序的辔头。但没有人能够借助这样的“规律”准确地预知未来。1987年的股市崩盘,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1年的网络泡沫,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规律”是安慰创伤的致幻剂,除了产生更多的幻觉,对未来毫无意义。
经济学家无能,历史学家也没用。他们掌握的数据无疑最多,面对一次次失败的预言却丧失了自信。所以他们分化成了两类,一类是借古讽今的寓言家,另一类是擅写故事的说书人。概率论者和统计学家或许有些用处。可惜,在他们看来,就数据收集而言,现代社会的失败和成功都不够多。心理学家干脆重复,幻觉,幻觉。哪儿有什么未来?根本全是偏执造成的幻觉。(《一个幻觉的未来》,弗洛伊德著)他们的重复不无道理,对正常的痴迷,对反常的焦虑,使得人们格外迷恋钟形曲线的对称性,波峰波谷的节奏感。而这些很可能全是幻觉。
在今天,在你我周围,预言的失败已经造成两大后果。一个是对未来的麻木不仁,另一个是对现实的疑神疑鬼—过于剧烈的社会变化,让人误以为每一个事件都像是导火索。不约而同地,几位教授朋友都对我说,最近有“风雨欲来的感觉”。我忍不住就反问,这种感觉是不是年年都有?
统计学课程是统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科的基础课和必修课,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市场对各种社会经济信息需求日益增加, 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相关信息的取得及相应的数量分析,这些都高度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和社会经济实践活动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何在统计学的教学中培养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必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
一、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成在的主要问题及负面影响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大部分学生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思考,在回避或者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2、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较差。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提档线就可以录取,所以其文化课基础可想而知。
3、统计学课程的计算太复杂。如组距数列的编制,其资料中的数据有几十至上百,要将其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再分组,光凭眼睛观察是不行的,还有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曲线趋势模型、多元回归预测等等,这些计算都很复杂,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进行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
4、教师教学重理论,实践教学深广度不够。有些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所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加上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太多,本来他们的基础就不是那么好,无法听懂这些理论知识。
还有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统计学课程一般每周4~6节,总学时约60~70节,而实践课只占10%左右。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践操作,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了。
5、过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有许多高职院校对考试和毕业制度放得较宽,考试只是以期末成绩为主,而平时的表现、成绩和实作等所占的比例较少。有不少学生平时不上课,到期末考试时才参加,也能顺利过关。毕业过关也较容易,只要每一门课程都及格就可以毕业,而忽略了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
由于教与学脱离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过、接触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程序,走入社会后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无从入手,企业还得花精力、资金和很长时间进行培训,学生还得从头学起。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誉,直接导致学校生源减少,许多教师无课可上。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关对策
1、制定切实有效的人生规划,为学生提供强劲动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让学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使学生能充分利用上课学习时间、课外活动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有师生的充分交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将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变为大众参与;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只重视课堂学习变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引导学生自主地经过课前预习、课堂听讲与双向互动、课后复习、作业实践、总结规律、重点记忆去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
3、强化实践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方法。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也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技能等知识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选择的进行实践教学。比如对于财会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利用加权平均数和加权系数来进行顾客满意程度调查统计分析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调查、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面的实例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4、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认知结构、活动效率、活动效果和感官上的突破,形象思维的增强,被大量使用于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学会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有了它,教师可以节约时间,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有了它,教师可以将语言难以完全表达的内容,用视屏或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达到启发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1前言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多种要素,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样教,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它直接体现教与学的关系及教学活动方式,反映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教学方法不仅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而月教学方法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就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大课讲授是最传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在高等医学院校里,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医学理论课的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可以同时向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学生传授知识。可见,大课这种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地传授大量知识。但该方法其明显的缺点是学生学习被动;教师也很容易“满堂灌”,以“填鸭”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对大课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改革,以充分发挥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目前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探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医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分析。
2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文被调查对象为四月}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发出调查问卷41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404,回收率为97.3%。在40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106份来自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3%;108份来自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7%;119份来自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占29.5%;29份来自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占7.2%;42份来自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占10.4%.
2.2调查问卷
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包括7个问题,它们分别是:1)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2)我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3)我很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出的问题;4)我希望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问,但不喜欢主动回答提问;5)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但被点名回答时,我还是乐意回答;6)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喜欢被点名回答;7)我很喜欢在理论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每个问题下面,都有5个备选项,即:A.完全同意,B.同意,C.无意见,D.不同意,E.完全不同意。在回答问卷时,要求学生就每个问题在5个备选项中选择1项,作为学生对该问题的选择,以表达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或态度。
2.3结果分析
404名被调查学生对7个调查问题的五个备选项的选择结果用计数法获得,用百分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选择上差异性的显著性检验采用x2分析。
3结果
3.1各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
为了解被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我们采用5级Likert计分法对每个被选答案进行赋值后,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各问题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表1为各问题间的相关系数及相应的P值。21个相关系数中,1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多数的问题间,学生的选择相关。除自身的相关系数为1外,这些相关系数偏离1或一1都较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在0.5以下,最大为0.48。表明相关问题间没有重复,没有两个相关问题含义相同的情况发生。
3.2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对404名被调查学生就7个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3.3不同层次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我们对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3.4不同性别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性别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可能影响医学生参与大课教学的主动性。我们对男性和女性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4讨论
受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医学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传统医学大课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首要目的,所以在大课教学方式上采取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信息只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方向流动,而不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流动,也没有在学生之间的多向流动。形成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的刻板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创新思维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缺乏,严重违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这一医学教育目标。随着现代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以及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受到教育界、医学界较广泛的批判。
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注重以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协调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带领或引导下主动学习;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传统观念认为,优秀学生和学习努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是专心听教师讲,认真做好记录。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表2),仅13.9%的被调查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76.5%的学生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表明学生并不满意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希望课堂教学只有信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他(她)们希望在课堂上有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希望课堂信息不仅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也有从学生到教师和从学生到学生的双向和多向流动。
摘 要:统计学思维与方法已渗透到生物学、农学、药学及临床实验等,但许多生物医药学专业学生对统计学重视不足,影响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应用统计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文章根据生物医药学专业特点,重新定位统计学课程目标,设计适当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提出生物医学专业学生统计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统计素养;生物医药;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88-02
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1],现在,统计学思维和方法学已经渗透到理工农医及社会科学等各学科的研究和决策之中。生物学、农学、生物产品工程工艺条件、药物生物活性实验及临床实验等都寻求统计学家的合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基金申请明确要求生物医学科研项目要有统计人员参与,生物或药物实验及产品内容都需详尽的统计设计与分析。
实际工作中,很多生物学、医学科研工作者对统计学的作用重视不足,突出表现在分析时盲目套用分析方法,对分析结果轻描淡写,把统计学当作简单的修饰工具,甚至把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变成一个黑箱,那就有可能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garbage out),严重影响了统计学应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为此各高校生物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注重统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等[3-5],以期通过本课程教学,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笔者所在学院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今后这些学生将继续从事本专业研究及生产实践工作,生物或医药统计学课程将作为重要的工具课,对这些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及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十分重要,但这些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学生谈“数”色变,提高学生统计素养也因此难度增加。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问卷相结合,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生物医学专业学生统计素养提出一些思考。
一、增加主动性——树立数学应用意识,降低难度
课堂教学和调查问卷结果均显示多数生物医学类的学生对数学、概率论统计等相关课程兴趣不浓,很多学生是因为学分或学院要求等才选修本课程。尽管大于70%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学很重要,认为统计学有用的学生占比例也很高,但问及是否喜欢统计学课程时,则喜欢程度为“一般般”甚至“不喜欢”的比率达到58%,这种想学但不敢学矛盾的心理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数学相关课程似乎是陡峻的山,在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可能会对统计学课程的畏惧心理转变为抵触心理,兴趣几乎变为零。
因此教师首先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否则学生会停滞在山脚下。具体教学中讲明统计学课程注重应用且应用面广,可提高学生兴趣;点明统计学公式及运算简单,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介绍现在统计学发展特点,统计软件应用情况,改善学生的情绪;增加互动教学,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体验统计学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高山,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和降低学习难度,具体方法在以下各小节探讨。
二、定位准确——强调应用,降低难度
定位准确可使学生学习具有目的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意识,降低统计学类课程教学难度,本课程是生物医学类应用工具课程,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只会增加学习难度;实际应用中数据分析可避开公式推导,直接根据统计学的试验方案、条件及相应的理论公式分析。基于以上思考,可将其定位为培养学生在生物医学科研或生产实践中的统计学应用能力,减少公式推导及公式死记硬背过程,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
课程定位后可根据调查问卷和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思考: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都需要进行调整。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类教材从中优选出适合学生专业的应用型教材;教学过程可用多媒体展示案例,提出问题[6],板书主要公式,师生互动分析案例的应用条件,确定统计分析方法,并完成案例计算过程;学生也希望教师适当留一些作业,考核方式采用适当宽松的“一纸开卷”方式进行。系统改革思路确定后,学生压力减轻,积极性极大提高,也期待着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统计素养。
三、实践出真知——实例互动与软件应用整合
既然将本课程作为应用课程对待,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调查显示学生非常关心案例教学和软件使用教学,高达87%的学生认为需要软件教学,这也表明学生有对提高自己统计学素养及知识应用的渴望;实践证明这些教学环节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往往理论教学花费很长时间,而采用案例或者软件使用教学,短时间学生即可领悟。
案例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内容提出案例,如生物学专业则主要以生物学的实验分析为主,药学专业则以药物生产、实验或临床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分析为主,因两学科交叉性强,许多教学案例可通用,因此也扩展了学生视野。根据实例教学,学生会结合专业学习课程,更易主动运用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软件教学可让学生抛开简单但繁重的计算过程,如方差分析计算量很大,整个教学过程冗长,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应用条件、计算过程,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并对进行结果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案例导向教学:提出案例案例解析统计方法上机实验结果报告课堂练习互动辨析常见疑问教师总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软件应用操作充分调动同学们听课以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中运用统计学思维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注重软件实践而忽视了原理理解与掌握,学生也难以形成统计学思维甚至滥用统计学方法,因此,软件教学最好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引入。软件实践教学时间过长、过早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会误认为软件能够解决一切,而忽视理论的学习,统计素养的培养和正确的统计运用也陷入空谈。
四、适当增加难度——实施“一纸开卷”考核
考核不是目的,是手段,考核的实际目的是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进一步扎实地掌握知识。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是喜欢“吃跳一下够得着的桃子”,即赞成考试难度适当高一些,包括“一纸开卷”和闭卷考试。课程若采用闭卷考试,学生会死记硬背统计学公式,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目前统计学软件发展迅速,应用统计学课程中公式并不复杂,没有必要让学生完全记忆公式,闭卷考试偏难,对学生是一个负担;但若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可能会不复习而直接上考场,稀里糊涂做题,学习效果较差。笔者根据本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和调查回馈,建议选择开卷和闭卷考核之间的形式:“一纸开卷”。
“一纸开卷”方法是让学生复习时把知识点总结到一张给定的纸张上,考试时,学生只能携带这一张纸参加考试。这一考试形式可以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统计学知识,又避免了死记硬背上考场的情况。学生在总结知识过程中,如果不认真看书或笔记,不认真将关键知识点记录在纸上,若想在考场上能顺利完成题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考核方法可以适度的“推一把”,让学生学好基础的统计理论知识。
调查显示学生通过以上学习过程只有15%学生感觉有较大压力,大多数学生感觉有些压力或压力一般,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有益于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统计学思维,表明上述教学过程基本实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统计素养的目的。
五、更上一层楼——注重创新课题与毕业设计应用
统计素养培养只限制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在其他过程学习中应用。学生在专业实验课中会得到许多实验数据,但因是常规实验,分析方法固定,学生被动分析实验数据,扩展运用机会极少。大学生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统计素养的最佳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有大量的机会自主运用统计学原理设计试验方案、搜集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应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统计学不免有纸上谈兵之嫌,而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运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的需求较多,此机会恰可以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也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设计创新课题或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可以考虑相关试验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在具体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学目的就是科学地设计生物医药学试验并对所得数据分析,力求减少试验次数、节约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试验方案或数学模型[7],学生在自行根据统计学知识设计实验时,理论指导实践过程增加,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统计素养也自然更易培养形成。
总之,统计学课程把数学语言引入生物医药学领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对生物医药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有重要作用。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特点,系统优化应用类统计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例互动、讨论式学习中培养思辨能力,培养理工专业学生的统计素养,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王素平.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
[2]易东,刘岭等.关于“医学统计学”学习问题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2,(41).
[3]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
[4]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