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的方法

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风险管理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管理的方法

篇1

一、急诊护理常见风险种类

1.急诊护理人员方面 ①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护士不能识别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医院的利益。②急诊护理业务质量不高:a.护士急救技术不熟练,不能熟练使用急救仪器;b.护士操作不规范;c.危重病人病情观察不及时;d.送病人检查过程监护不够;e.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涂改。③告知行为不及时:急救时侵入性操作未及时告知病人或家属注意事项。

2.护理管理方面 急诊科护士配备不足,新护士未轮转就进入急诊科工作,培训不到位。急救物品及药品管理不善,影响抢救工作。

3.患方因素 媒体与社会舆论对医疗机构服务的宣教不够全面,使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危机。另外,“120”送来的弃婴、无名氏、流浪汉等,滞留于急诊科,因其无家属及陪护,也增加了护理风险。

二、管理思路

1.树立护理风险意识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了解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护理核心制度,组织差错讨论分析会,目的是掌握护理风险的识别及评估的方法,提高对风险的认识水平[3]。通过教育,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慎独精神、敬业精神[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急诊与病房转科交接记录单》、《急诊与手术室交接记录单》等表格记录。建立护理告知制度,执行封存、保留实物及报告的规范程序。

2.加强急救专科培训 我科制定护理计划,每月对护士进行理论监护水平、操作技能、应急能力培训及考核。要求人人掌握呼吸机、洗胃机、电除颤仪、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对新护士进行急救知识、各种抢救仪器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新护士急救技术水平。加强业务学习,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操作规程尤为重要。每年对全科护士进行心肺复苏考核以及急救演练。排班时根据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新老护士合理配置,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求急诊科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操作的同时,还要有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素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预测病人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5]。

3.做好抢救仪器管理 加强抢救物品和仪器的管理,实行“五定制度”。每台仪器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仪器的运转、清洁及保养等,并设使用记录本做好登记。每天由专班护士负责清点、检查仪器,并做好登记。发现仪器有缺损或故障,立即报告护士长或院设备科急诊仪器负责人员,尽快排除故障。各台仪器绘制简单的操作流程图,悬挂在仪器车或仪器上,便于仪器的学习和应用。救护车物品专人管理,每周检查。每天每班护士清点,及时补充使用的物品。

4.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在急诊接待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语言文明,态度诚恳。护士做到“请”、“对不起”当头,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语言。患者或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发生冲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是提高告知效果的基础,掌握告知的技巧,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保护病人隐私,体现关爱,构建新型的护患关系。

5.规范护理文件记录 急诊护理文件是护理人员为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人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件[6]。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记录内容包括病人来科的时间、状况、采取的抢救方法、护理措施及效果、病情转归等,尤其对“三无”人员更应高度重视。对阳性体征及疾病危险性一定要告知患者或家属,且要签名。留观病历要存档,每月对病历再次审查,及时、有效的防止护理风险发生。

6.实行反馈、监控及改进 科室不断细化质量检查内容,深化质量检查范围,做到每日检查,每月点评,人人到位,严格要求工作中每个人、每个班次、每个环节都按标准去做。科室成立安全小组,指派安全员,每月参加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例会。并反馈到科室例会上,安全员对现存的高风险护理项目和隐患提出分析,全体护理人员讨论,制订有效的解决办法,持续追踪纠正情况,进行风险预报,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7]。

总之,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不仅降低了差错、纠纷发生率,而且把相关人员的差错、事故、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护士与患者互利的效果。急诊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需要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查找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重视风险各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正确化解并处理风险。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2]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575.

[3]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4]张安琴.将“5S”活动引入护理管理的思考[J].四川医学,2004,25(11):1270-1271.

篇2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持续改进思想被引入到项目风险管理,这离不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9000 标准和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贡献。这二者对于项目管理不仅体现在标准方面,更体现管理思想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比如 ISO9000 提出管理的八项原则,CMM 提出 5 个层次的持续改进。它们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管理。但是它们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者是确定一个质量体系的最低要求,而 CMM 强调持续的过程改进。尽管 ISO/DIS9000:2000 版也增加了持续改进原则,但仍属于单一层次的标准,而 CMM 模型分成 5 个等级,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CMM把管理内容定义为若干关键过程任务,并设立了初始化、可重复性管理工作、识别组织基本能力的管理工作、确立企业竞争力管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方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目前来看,引入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在 ISO/DIS9000:2000 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CMM 持续改进方面的优势,建立起一套规范化并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循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2 面向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优点

持续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来源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持续风险管理指南”(CRM),在项目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为项目风险能力成熟度模型(RMMM),这个框架基于成熟程度、文化和组织的其他相关属性,由一系列与项目有关风险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组成,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主动管理的合理环境。它主要针对:一是对可能会出现错误(风险)的部分持续评估。二是决定哪类风险最主要,并且进行重要程度描述。三是实施处理风险的战略。

这种基于过程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事件风险管理方法显著不同。后者所要实施的策略要等到风险事件发生,然后再有所反应,接下来再采取措施来阻止它再次发生。相反,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在问题发生前预防。二是改进产品质量。三是使得资源更好地被利用。四是增进团队合作。五是为投资决策设立预期目标,并且提供解决方案。

2、基于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2.1 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与项目管理的其他知识域不同,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风险管理程序属于与项目管理程序相互交叉的双维度结构。同时,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形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第 3 个维度,这 3 个维度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RMMM)。RMMM 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的子集, RMMM 在 SEI 中也被称作 CRM.尽管 PMMM 的研究起源于欧洲,但是其核心仍然是 CMM.CMM 模型主要通过项目生命周期,设置可以持续改进的关键管理流程域(KPA)来进行项目管理。CMM 目前已应用到多个研究和实践领域,比如面向系统开发的 SD—CMM,面向系统工程的 SE—CMM,面向项目团队的 P—CMM 等等。但是不可否认,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 PMI 对 PMMM 开发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并且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

2.2 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层次

PMMM 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为不同的项目或者公司定制用以测评成熟度各层次的方法。同样,RMMM(CRM)也为项目定义测评风险管理成熟度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其特征是可定制的,其核心是围绕项目生命周期阶段所进行的持续改进,即风险流程改进(RPI)。应该注意到,流程改进是过程,而不是目标。RMMM(CRM),采用 CMM 的1至5级来描述项目风险及相关流程,因为CMM 是一切成熟度模型的基础和根本,可以说是元模型。RMMM(CRM)包括5个层次:

第1层次为通用术语。组织第一次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学习风险管理知识、语言和术语。第2层次为通用过程。组织运用风险管理,开发相应的可重复利用的通用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第3层次为方法集成。把所有风险管理方法集成为单一方法,可以最好地实现风险管理协同效应和过程控制。第4层次为基准比较。确定风险管理基准点与比较的指标和内容,基准比较必须连续进行,改进风险管理构成及执行方法,并增强竞争优势。第5层次为持续改进。组织评估通过风险管理基准比较获得的信息,然后决定是否能改进单一方法。

2.3 持续风险改进通用风险域

RMMM(CRM)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利用工作分解结构图(WBS)设立不同的可用于持续改进的通用风险域。比如考虑到建设项目为系统运营就绪的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造、进度和成本、每个项目的合同样本等等。一般说来,大型工程项目可用一个3层的风险识别流程描述出来:

(1)全局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项目整体并且会导致全程项目成本/进度全部策略的改变或者再评估)。

(2)项目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每一个基本项目并且对实现项目目标有潜在影响或者要求项目范围或者个别合同水平上变化以及它与其他项目界面关系上)。

(3)个别合同风险域(这些风险对个别合同中的域有潜在影响,而且具体到特别合同上,直接影响成本、进度和具体合同的效率)。

3、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与步骤

3.1 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

尽管RMMM(CRM)有5个层次,但是所有工作不是必须被依次鱼贯地完成,而是可以重叠进行的,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组愿意承担的风险大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MMM 是柔性的,适应性很强,能够与传统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知识域紧密结合。在实施中风险应该用重要程度来计划,这依赖于项目、管理者和个体的目标和限制条件。这意味着,虽然一个风险管理模型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可以通过 RMMM 的持续改进与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知识域的适应性组合、动态调整,就能够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并提供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与功能。通常,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主要有:

(1)识别。在风险成为问题前,搜寻并定位风险。

(2)分析。通过系统化分类、估计和理解以降低不确定性并提供计划和行动框架的流程,把风险转换成决策信息。

(3)计划。把风险信息转化为决策和适当的消减行动(现在与未来)以及实施。

(4)跟踪。通过项目生命周期来监控风险指标和风险消减计划。

(5)控制。纠正与计划执行的偏差。

(6)沟通。贯穿所有以上提供信息和反馈的功能给所有项目相关利益人。

关于风险活动以及当前和新产生风险在这些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相关利益人和管理层次的差异,特别是相关利益人应该理解风险管理是如何适应整体项目管理流程的。这些流程之间以及与其他项目管理知识域之间交互作用,并要求不同阶段不同项目团队成员参与到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中来。所以说,面向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必须因项目管理阶段不同、主体间差异而有所不同,贯穿于项目管理始终。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应该通过相关利益人和项目组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的职责、指标和风险的分配来实施,具体如下:一是风险经理。检查、批准和提供与风险计划和行动有关的资金。二是用户识别风险。三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设计风险管理和行动计划,跟踪、沟通与风险管理计划对应的项目绩效。四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且设计消减风险选择方法。五是项目组成员识别风险。

3.2 持续风险管理的步骤

持续改进过程的步骤是一种基于 PDCA 循环的系统化问题解决方法,改进通常是阶段性的,要观察每个阶段各个过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分散进行。不然的话,分散优化会降低整个项目的效率。具体的步骤如下:

(1)识别项目风险流程改进机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选择适当的项目风险流程用于改进。例如,工程实施中土地使用权获取、建筑设计、融资分析的关键环节和过程,对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效果和目标影响重大,因此作为关键的风险流程用于改进。

(2)评价需改进的风险流程。这一阶段目标是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及确定改进的指标。重点就是把需改进的项目风险流程的具体指标细化,并确定改进的具体目标。

(3)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目标是识别目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有关工具和方法找出原因。

(4)采取措施。计划并采取适当措施改正不规范的做法,针对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改正,以达到目的,消除存在的问题。

(5)确认改进的结果。评价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否达到了目标。

(6)改进方法标准化。这一阶段主要目标就是确保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维持,要确保已经改进的工作效果通过制定的管理流程图、程序、制度、标准等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可以把这一阶段的规范化管理成果推广到其他过程或部门。

(7)为下一阶段或未来项目进行计划。主要针对遗留问题制定计划并评价其效果,通过学习其他部门的经验为下阶段工作和未来项目提供规范化管理的知识。

4、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4.1 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目标

持续改进是 RMMM(CRM)的核心,因此,风险流程改进业务(RPI)是降低项目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一般的项目经理只是相信看得见的投资收益,而不是采纳 RPI 及所能带来的非显而易见的收益。传统的风险流程改进计划目标是通过很高的风险管理成本,从而取得项目高绩效和高可靠性。现行的风险资源型管理方法,是把风险当作获取收益的资源,通过风险预算的低成本,取得项目的中等绩效和中等可靠性。但是利用风险预算,来弥补流程环境的不足是不能获得期望收益的。相反,虽然 RPI没有较明显的满意投资收益,但是用定量方法仍然是能够度量成本和收益。这是由于 RPI 能够形成良好的风险流程,可以降低与不良流程相关的风险。RPI 是可以用 CMM 第2层次的工作来实施,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绩效、高可靠性的目标。

4.2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成本

RPI 的成本是决定项目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方面。RPI 成本模型主要包括:风险流程基础设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实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技术路线成本和风险流程评估成本。

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和收益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成本被归因于与生产低劣产品相关的现存不合理流程的成本。这可能导致客户不满意或者丧失未来商机,这些成本如客户满意度下降、瑕疵纠正成本、返工成本,以及由于违约而导致的业务损失成本等。利用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把定性因素转换为定量成本,这可以通过评估不同因素相关风险,然后为每一项分配风险预算来实现。风险预算是规避风险的成本乘以风险发生概率。要建立 RPI 投资的成本收益模型的一种方法是,定义关键指标以期能够跟踪和度量项目。这些关键指标以关键质量指标(KQI)形式出现,与 TQM 项目所定义的部分指标相一致。还可以体现为关键性能指标(KPI),与项目经理和职员的设想一致。其他指标能够体现为项目健康指标(PHI),与项目规划阶段的相一致,而且易于在项目跟踪活动中被定期检查。

4.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风险流程改进价值包括建立合理风险流程的直接结果以及改进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结果。有关可定量化价值包括:增加生产力、降低产品周期、降低开发与维护成本等。不可定量化价值包括:改进客户服务水平、适应需求,以及降低维护的努力。这些定性化价值可以通过特定方法来转换成定量价值。在实施 RPI 过程中,应当建立统一的成本价值模型。利用可以为不同组织所使用的统一模型,可以很方便用于结果和价值比较,也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可能的标杆或基准(Benchmark)。这个模型的另外一个价值是提供一个度量 RPI 努力的基准。通常,流程改进要至少经历一个完整的 RPI 周期,平均需要18~36个月。但是目前没有通用或标准模型来进行 RPI 的收益成本验证,因为处理定量化的部分较容易,但处理RPI定性化成本和收益方面很难。为了证明RPI的成本收益,对项目风险域改进的潜在收益需要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并定量化,如利用项目风险分析管理模(PRAM)。

PRAM 现在已经被很多欧洲公司用于识别、分析和减低与系统集成项目有关的风险。PRAM 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关键流程持续的风险识别和叠代工作,该方法核心概念是风险预算,它通过把预算价值加在潜在的 RPI 收益上,来度量 RMMM(CRM)的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效果。

总之,随ISO9000:2000 和CMM 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对 RMMM 或者 CRM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因此,要想提高项目运转效率和可靠性,有效地降低风险,应通过持续改进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 凯西。施瓦贝尔。 IT 项目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90.

[2] Stephen Grey. Comparison of Three Approaches to Project Risk Management[R]. PMI Melbourne Chapter. Broadleaf Capital International Pty Ltd, 2000.

[3]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best business practice: Risk Management[S]. Standards Austrlia,1999.

[4] AS/NZS4360(1999)[R]——Risk Management.

[5] Zahran Sami .Business and cost justification of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Quality and Process Consultancy “QPC”[J], UK SP96,Software Process, Brighton, Dec, 1996: 2-6 .

篇3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而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桥梁施工也不例外,与一般建筑项目相比,其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复杂,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基于桥梁施工特点,深入研究其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求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工程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与处理,以期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利益。而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不仅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无形性等特征,而且影响因素复杂,一旦出现风险,其损失往往难以计量。为便于管理桥梁施工风险,通常将其风险概括为成本风险、质量风险和进度风险,而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又因管理步骤和对象的不同有所差异,如借助流程图法分析、识别桥梁施工的潜在风险,通过构建模型、统计数据用于评估桥梁施工的风险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借助转移、规避、缓解等方法用于应对桥梁施工风险等,下面就其常见风险管理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2 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2.1 桥梁施工风险识别方法

在风险识别中,我们可以借助检查表法对其风险进行初步识别,如与施工材料价格、用工标准、施工合同、工程变更等相关的成本风险,与材料质量、机械性能、技术水平、监管力度等相关的质量风险,以及与施工条件、项目设计、资金划拨、现场管理等有关的进度风险,然后可以利用流程图法罗列施工具体情况细化风险;或利用幕景分析法详细分析风险因素,以此筛选、监测、判定施工风险;或利用表上作业法将桥梁施工中的局部和整体、内部与外部、可控和不可控等风险汇成表格,以此较为准确、全面的识别风险。

为保证桥梁施工风险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建议先后采用故障树分析、头脑风暴和德尔菲法,即首先对桥梁施工组织计划进行层层分解,列出其风险因素,便于直观、清晰展现潜在风险,然后以小组会议的形式集思广益,完善风险识别,最后结合德尔菲法中的专家意见,整合风险因素,确定风险事件,编写风险报告。

2.2 桥梁施工风险估计方法

风险估计是指对识别的桥梁施工风险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进行估计,此时估计的风险对象为单个风险,而非整个桥梁工程风险,具体包括汇总数据、构建模型、预测概率、估计后果几个环节。

通常在估计桥梁施工风险事件概率时,可利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如考虑到当地降雨量对桥梁施工影响较大,便可收集近年来施工时间段内的气象资料用于计算概率;可基于一定的规律,进行理论概率分析,如常见的数学期望值、方差等参数;也可利用等可能、主观测验、统计估算、专家估计等主观概率法进行估计,但在这之后,尽量辅以贝叶斯法,即,以此提高概率估计的准确性。同时针对桥梁风险事件损失,可利用盈亏平衡、敏感性等方法估计确定风险损失,利用折中准则、最大数学期望、等概率法等估计不确定风险损失。其中经济损失可以货币形式加以估计,如融合直接经济损失、第三者责任损失以及工程修复、加固、返工费用用于估计桥梁施工质量损失等。

2.3 桥梁施工风险评价方法

合理的风险评价是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基于风险事件的识别和确定,概率大小和风险后果的估计,对桥梁施工风险事件的重要等级等加以客观评价。

该环节常见的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即罗列风险事件,经专家加以科学评价,最后得出总体风险程度,其虽然便于操作和使用,但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评价标准和打分的可信度;模糊评价法,若在桥梁实际施工中很少有资料值得参考,则可采用模糊评价法,主要是基于对所有风险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合理划分其权重,然后构建模型用于推算风险等级;层次分析法是应用十分广泛的风险评价方法,具体应立足于评价目标和准则的确定建立模型,随后两两比较构造矩阵式判断图表,最后计算对象的相对权重,并就其一致性进行检验。此外,MC法、PERT法、等风险图也在风险等级评价中有所应用。

2.4 桥梁施工风险应对方法

风险应对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最后环节,此时需要做的是如何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或者将其转化为机会,而涉及的风险应对方法有很多,如风险转移、规避、利用、缓解、自留等,具体选择何种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桥梁施工的实际情况。

如在风险转移中,可以协议或合同的形式将部分风险损失转移至第三方身上,可以是项目分包、出具履约保函或进行担保,也可以合理利用合同条件和计价方式,或进行投保,一般适用于风险概率不高但损失巨大,或资源有限、风险难以预防等情况;若采取风险规避方法可以消除潜在风险,或免受风险影响,具体可以借助强化技术管理、进行风险管理教育、认真执行方针计划、放弃实施项目等方法改变风险概率或后果;若在桥梁施工过程中遇到投机性质风险,可基于对价值和代价的合理分析采取风险利用策略;有时风险事件的影响并不会影响大局,甚至纵观全局而言,被动接受风险最为省钱省事,故可采取风险自留方法;此外针对已知风险,可优化项目资源配置加以控制,而对于难以预测和控制的风险,则需深入研究制定方案,此时只能缓解风险用于降低其概率和损失。

3 结语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风险,至于风险的具体成因、表现形式、发生概率、影响范围等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我们有必要结合桥梁施工特点,就其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探讨,以此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工程功能,增加企业效益,推动桥梁建设事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锡奎.桥梁施工的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科技风,2013(12).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18-02

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常常会受到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的限制[1]。新生儿病区患儿具有无陪护、病情较快变化、不典型等基本特征,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因此,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80例,女220例,年龄在0~9d,平均年龄在(3.2±1.1)d,体质量在2.2~5.3kg,平均为(3.5±1.0)kg。本组研究对象中300例剖宫产,200例顺产。

1.2方法

1.2.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做好讲评护理质量的工作,及时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的原因,构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问题。另外,还应该全面修订、审视护理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工作责任能够确切的规范,根据新生儿病区常见的突发缺陷,制定应急方案,使操作流程得以完善。

1.2.2环境的优化措施:需要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用品以及病房,减少医护人员由于奔波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全面健全仪器的检测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给护理设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另外,还应该严格定量、定位急救器械、药品以及设备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保养以及检查。在没有使用设备仪器时,则将电源关掉,防止有着过重的用电负荷。

1.2.3重视隔离消毒避免感染: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工作时,应该要换鞋、更衣、戴口罩、戴帽子等,同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避免将细菌带入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还应该重点管理交叉感染的薄弱环节以及高危因素,新生儿所使用过的物品,均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等措施,采用紫外线消毒新生儿的洗澡间、操作间、陪奶间进行消毒处理。倘若新生儿存在传染疾病、特殊感染等情况,则应该设置分离式,将新生儿隔离,将标记挂在窗栏位置。相关部门要应该严格做好监测感染的工作,给生物学指标与要求互相符合提供保障。

1.3统计学原理: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结果

2.1对比干预前、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 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前,发生缺陷的概率为20%,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为7%,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讨论

因为新生儿病情有着较快的变化,且相对复杂,属于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对潜在风险因素、易疏忽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健全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过对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环境优化、预防感染、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再一定程度提高护理人员避免风险的能力。医护人员在强化风险防范思想后,一旦发现新生儿病区中隐藏的风险,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理,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新生儿出现臀红、渗出液体、留置套管针脱出等缺陷的概率为7%,相对于干预前明显降低(P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在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进行干预时,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贯彻风险管理,降低病区发生缺陷的概率,从根本上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程度。

篇5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072-02

延长石油直罗探区由于过去一直采用天然能量开采,不仅导致了产量低、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这种开采方式结束时,仍有大量原油滞留在地层中。这对于直罗探区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加快储量向产量、资源向效益的转化,同时尽量延长油藏的生产期,对探区进行注水开发是必须选择的道路。但是,由于注水开发技术复杂、投资大,又是一个隐蔽性很强的地下作业工程,因此在注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着风险。既给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又对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在注水过程中风险问题,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石油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就延长石油直罗探区注水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1 注水项目风险特点

注水项目是油田开采项目工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压力、地质、水文、人员、技术、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注水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与一般的建筑工程所面临的风险不同的是,注水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

①注水具有隐蔽性。注水即是利用注水井将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进而提高采收率的措施。由于注水是在地下进行,因此注水的风险常常不易被发觉。

②注水项目施工风险的后果严重性,特别是注水站,由于工作环境为高电压、高水压和高噪声,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导致人员伤亡。

③注水的水一般采用油气开采产出量污水,但是污水中含有多种溶解物质,对于设备易造成腐蚀,对设备的安全性和寿命造成风险,另外,化学药品的储存及使用,都会对环境及工作人员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预防注水项目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必须对注水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对存在及潜在的风险充分的认识和分析,然后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对已发现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才能保证人员、环境、项目的良好发展。

2 注水项目风险管理的步骤

①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是进行风险管理其他工作的第一步,是对风险主体所表现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认识分析的过程。具体来说,风险识别具有两个环节,首先是感知风险,即对风险的了解,对注水项目的腐蚀事故、安全事故、污染事故等造成的影响重视起来。第二个阶段是分析风险阶段,即是对造成项目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注水项目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确定,分析这些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项目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另外,风险识别具有个别性、复杂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风险识别本身也可以说是一个风险,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好风险识别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由粗及细、由细及粗,先怀疑后排除、必要时做实验验证的原则,结合其他部门的数据报表,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杜绝风险识别误差。

②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注水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风险衡量时,风险的大小的考察必须将损失频率的高低与损失幅度的大小结合起来。对风险进行处理,必然要发生费用。只有通过风险评价,才能判定为处理风险所支出的费用是否有效益。风险衡量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遗患,它不仅使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选择最佳管理技术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③风险应对。它是指当注水项目施工风险发生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和应对。制定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主要依据项目风险的特性、抗风险能力及可供选择的风险应对措施的实际情况来定。风险应对措施应坚持有效性、先进性、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对于注水项目所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风险,可以采用成熟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项目早期,可以采取风险减轻,以降低风险后果影响达到所能够接受的范围。对不可避免的或者不可预见的风险,积极采取应急措施,使风险的后果影响降到最低。

④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在注水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的处理效果进行监视和控制,风险监控应该贯穿于注水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并且需要连续进行,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

3 注水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

①加强风险管理的识别,为风险管理做好准备。在注水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可以从主观信息源和客观信息源两个角度来加强风险管理的识别。由于主观意识随着受到个人意识的不同而不同,很有可能造成夸大或者识别不足。而客观信息源由于是事实的产物,具有的准确性比较高,但是,却缺少主观能动的分析和预估。因此,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最好的办法是把从主观信息源和客观信息源所获得的风险识别观念,进行科学的整合,才能对风险准确的识别,从而知道风险管理的后续工作。

②提高注水项目的风险管理认识,建立健全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注水项目工作过去往往只重视效益和技术,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重视度不足,另外,由于重视度不够,注水项目对于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也就没有进行认真的制定,没有风险制度又进一步降低了风险管理在项目工作人员心中的地位。因此,两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导致了项目风险管理得不到落实,也造成注水项目的效益没有大的突破。因此,必须对注水项目的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必须结合项目实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执行,注重落实,这样才能使注水项目各方面全面提升。

③建立风险管理评估机制,对施工各阶段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由于注水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注水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是分很多的阶段进行的,如对基础资料的分析阶段、注水试验阶段等,存在的风险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就不能一层不变,需要对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建立风险管理评估机制是保证安全保障程度最大化必不可少的。注水项目按照长短期的经营目标,结合国家政策、技术变革等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评估机制,对于注水项目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之后,必须坚决的贯彻落实,对于注水项目施工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对注水技术水平与生产实际进行准确的评估,使风险管理评估机制贯穿注水项目的各个阶段,才能使注水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安全最大化。

4 结 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