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的方法

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管理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管理的方法

篇1

一、急诊护理常见风险种类

1.急诊护理人员方面 ①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护士不能识别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医院的利益。②急诊护理业务质量不高:a.护士急救技术不熟练,不能熟练使用急救仪器;b.护士操作不规范;c.危重病人病情观察不及时;d.送病人检查过程监护不够;e.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涂改。③告知行为不及时:急救时侵入性操作未及时告知病人或家属注意事项。

2.护理管理方面 急诊科护士配备不足,新护士未轮转就进入急诊科工作,培训不到位。急救物品及药品管理不善,影响抢救工作。

3.患方因素 媒体与社会舆论对医疗机构服务的宣教不够全面,使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危机。另外,“120”送来的弃婴、无名氏、流浪汉等,滞留于急诊科,因其无家属及陪护,也增加了护理风险。

二、管理思路

1.树立护理风险意识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了解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护理核心制度,组织差错讨论分析会,目的是掌握护理风险的识别及评估的方法,提高对风险的认识水平[3]。通过教育,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慎独精神、敬业精神[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急诊与病房转科交接记录单》、《急诊与手术室交接记录单》等表格记录。建立护理告知制度,执行封存、保留实物及报告的规范程序。

2.加强急救专科培训 我科制定护理计划,每月对护士进行理论监护水平、操作技能、应急能力培训及考核。要求人人掌握呼吸机、洗胃机、电除颤仪、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对新护士进行急救知识、各种抢救仪器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新护士急救技术水平。加强业务学习,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操作规程尤为重要。每年对全科护士进行心肺复苏考核以及急救演练。排班时根据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新老护士合理配置,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求急诊科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操作的同时,还要有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素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预测病人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5]。

3.做好抢救仪器管理 加强抢救物品和仪器的管理,实行“五定制度”。每台仪器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仪器的运转、清洁及保养等,并设使用记录本做好登记。每天由专班护士负责清点、检查仪器,并做好登记。发现仪器有缺损或故障,立即报告护士长或院设备科急诊仪器负责人员,尽快排除故障。各台仪器绘制简单的操作流程图,悬挂在仪器车或仪器上,便于仪器的学习和应用。救护车物品专人管理,每周检查。每天每班护士清点,及时补充使用的物品。

4.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在急诊接待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语言文明,态度诚恳。护士做到“请”、“对不起”当头,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语言。患者或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发生冲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是提高告知效果的基础,掌握告知的技巧,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保护病人隐私,体现关爱,构建新型的护患关系。

5.规范护理文件记录 急诊护理文件是护理人员为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人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件[6]。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记录内容包括病人来科的时间、状况、采取的抢救方法、护理措施及效果、病情转归等,尤其对“三无”人员更应高度重视。对阳性体征及疾病危险性一定要告知患者或家属,且要签名。留观病历要存档,每月对病历再次审查,及时、有效的防止护理风险发生。

6.实行反馈、监控及改进 科室不断细化质量检查内容,深化质量检查范围,做到每日检查,每月点评,人人到位,严格要求工作中每个人、每个班次、每个环节都按标准去做。科室成立安全小组,指派安全员,每月参加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例会。并反馈到科室例会上,安全员对现存的高风险护理项目和隐患提出分析,全体护理人员讨论,制订有效的解决办法,持续追踪纠正情况,进行风险预报,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7]。

总之,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不仅降低了差错、纠纷发生率,而且把相关人员的差错、事故、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护士与患者互利的效果。急诊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需要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查找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重视风险各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正确化解并处理风险。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2]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575.

[3]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4]张安琴.将“5S”活动引入护理管理的思考[J].四川医学,2004,25(11):1270-1271.

篇2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持续改进思想被引入到项目风险管理,这离不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9000 标准和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贡献。这二者对于项目管理不仅体现在标准方面,更体现管理思想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比如 ISO9000 提出管理的八项原则,CMM 提出 5 个层次的持续改进。它们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管理。但是它们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者是确定一个质量体系的最低要求,而 CMM 强调持续的过程改进。尽管 ISO/DIS9000:2000 版也增加了持续改进原则,但仍属于单一层次的标准,而 CMM 模型分成 5 个等级,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CMM把管理内容定义为若干关键过程任务,并设立了初始化、可重复性管理工作、识别组织基本能力的管理工作、确立企业竞争力管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方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目前来看,引入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在 ISO/DIS9000:2000 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CMM 持续改进方面的优势,建立起一套规范化并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循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2 面向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优点

持续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来源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持续风险管理指南”(CRM),在项目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为项目风险能力成熟度模型(RMMM),这个框架基于成熟程度、文化和组织的其他相关属性,由一系列与项目有关风险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组成,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主动管理的合理环境。它主要针对:一是对可能会出现错误(风险)的部分持续评估。二是决定哪类风险最主要,并且进行重要程度描述。三是实施处理风险的战略。

这种基于过程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事件风险管理方法显著不同。后者所要实施的策略要等到风险事件发生,然后再有所反应,接下来再采取措施来阻止它再次发生。相反,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在问题发生前预防。二是改进产品质量。三是使得资源更好地被利用。四是增进团队合作。五是为投资决策设立预期目标,并且提供解决方案。

2、基于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2.1 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与项目管理的其他知识域不同,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风险管理程序属于与项目管理程序相互交叉的双维度结构。同时,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形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第 3 个维度,这 3 个维度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RMMM)。RMMM 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的子集, RMMM 在 SEI 中也被称作 CRM.尽管 PMMM 的研究起源于欧洲,但是其核心仍然是 CMM.CMM 模型主要通过项目生命周期,设置可以持续改进的关键管理流程域(KPA)来进行项目管理。CMM 目前已应用到多个研究和实践领域,比如面向系统开发的 SD—CMM,面向系统工程的 SE—CMM,面向项目团队的 P—CMM 等等。但是不可否认,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 PMI 对 PMMM 开发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并且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

2.2 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层次

PMMM 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为不同的项目或者公司定制用以测评成熟度各层次的方法。同样,RMMM(CRM)也为项目定义测评风险管理成熟度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其特征是可定制的,其核心是围绕项目生命周期阶段所进行的持续改进,即风险流程改进(RPI)。应该注意到,流程改进是过程,而不是目标。RMMM(CRM),采用 CMM 的1至5级来描述项目风险及相关流程,因为CMM 是一切成熟度模型的基础和根本,可以说是元模型。RMMM(CRM)包括5个层次:

第1层次为通用术语。组织第一次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学习风险管理知识、语言和术语。第2层次为通用过程。组织运用风险管理,开发相应的可重复利用的通用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第3层次为方法集成。把所有风险管理方法集成为单一方法,可以最好地实现风险管理协同效应和过程控制。第4层次为基准比较。确定风险管理基准点与比较的指标和内容,基准比较必须连续进行,改进风险管理构成及执行方法,并增强竞争优势。第5层次为持续改进。组织评估通过风险管理基准比较获得的信息,然后决定是否能改进单一方法。

2.3 持续风险改进通用风险域

RMMM(CRM)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利用工作分解结构图(WBS)设立不同的可用于持续改进的通用风险域。比如考虑到建设项目为系统运营就绪的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造、进度和成本、每个项目的合同样本等等。一般说来,大型工程项目可用一个3层的风险识别流程描述出来:

(1)全局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项目整体并且会导致全程项目成本/进度全部策略的改变或者再评估)。

(2)项目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每一个基本项目并且对实现项目目标有潜在影响或者要求项目范围或者个别合同水平上变化以及它与其他项目界面关系上)。

(3)个别合同风险域(这些风险对个别合同中的域有潜在影响,而且具体到特别合同上,直接影响成本、进度和具体合同的效率)。

3、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与步骤

3.1 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

尽管RMMM(CRM)有5个层次,但是所有工作不是必须被依次鱼贯地完成,而是可以重叠进行的,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组愿意承担的风险大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MMM 是柔性的,适应性很强,能够与传统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知识域紧密结合。在实施中风险应该用重要程度来计划,这依赖于项目、管理者和个体的目标和限制条件。这意味着,虽然一个风险管理模型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可以通过 RMMM 的持续改进与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知识域的适应性组合、动态调整,就能够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并提供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与功能。通常,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主要有:

(1)识别。在风险成为问题前,搜寻并定位风险。

(2)分析。通过系统化分类、估计和理解以降低不确定性并提供计划和行动框架的流程,把风险转换成决策信息。

(3)计划。把风险信息转化为决策和适当的消减行动(现在与未来)以及实施。

(4)跟踪。通过项目生命周期来监控风险指标和风险消减计划。

(5)控制。纠正与计划执行的偏差。

(6)沟通。贯穿所有以上提供信息和反馈的功能给所有项目相关利益人。

关于风险活动以及当前和新产生风险在这些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相关利益人和管理层次的差异,特别是相关利益人应该理解风险管理是如何适应整体项目管理流程的。这些流程之间以及与其他项目管理知识域之间交互作用,并要求不同阶段不同项目团队成员参与到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中来。所以说,面向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必须因项目管理阶段不同、主体间差异而有所不同,贯穿于项目管理始终。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应该通过相关利益人和项目组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的职责、指标和风险的分配来实施,具体如下:一是风险经理。检查、批准和提供与风险计划和行动有关的资金。二是用户识别风险。三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设计风险管理和行动计划,跟踪、沟通与风险管理计划对应的项目绩效。四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且设计消减风险选择方法。五是项目组成员识别风险。

3.2 持续风险管理的步骤

持续改进过程的步骤是一种基于 PDCA 循环的系统化问题解决方法,改进通常是阶段性的,要观察每个阶段各个过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分散进行。不然的话,分散优化会降低整个项目的效率。具体的步骤如下:

(1)识别项目风险流程改进机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选择适当的项目风险流程用于改进。例如,工程实施中土地使用权获取、建筑设计、融资分析的关键环节和过程,对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效果和目标影响重大,因此作为关键的风险流程用于改进。

(2)评价需改进的风险流程。这一阶段目标是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及确定改进的指标。重点就是把需改进的项目风险流程的具体指标细化,并确定改进的具体目标。

(3)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目标是识别目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有关工具和方法找出原因。

(4)采取措施。计划并采取适当措施改正不规范的做法,针对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改正,以达到目的,消除存在的问题。

(5)确认改进的结果。评价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否达到了目标。

(6)改进方法标准化。这一阶段主要目标就是确保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维持,要确保已经改进的工作效果通过制定的管理流程图、程序、制度、标准等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可以把这一阶段的规范化管理成果推广到其他过程或部门。

(7)为下一阶段或未来项目进行计划。主要针对遗留问题制定计划并评价其效果,通过学习其他部门的经验为下阶段工作和未来项目提供规范化管理的知识。

4、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4.1 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目标

持续改进是 RMMM(CRM)的核心,因此,风险流程改进业务(RPI)是降低项目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一般的项目经理只是相信看得见的投资收益,而不是采纳 RPI 及所能带来的非显而易见的收益。传统的风险流程改进计划目标是通过很高的风险管理成本,从而取得项目高绩效和高可靠性。现行的风险资源型管理方法,是把风险当作获取收益的资源,通过风险预算的低成本,取得项目的中等绩效和中等可靠性。但是利用风险预算,来弥补流程环境的不足是不能获得期望收益的。相反,虽然 RPI没有较明显的满意投资收益,但是用定量方法仍然是能够度量成本和收益。这是由于 RPI 能够形成良好的风险流程,可以降低与不良流程相关的风险。RPI 是可以用 CMM 第2层次的工作来实施,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绩效、高可靠性的目标。

4.2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成本

RPI 的成本是决定项目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方面。RPI 成本模型主要包括:风险流程基础设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实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技术路线成本和风险流程评估成本。

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和收益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成本被归因于与生产低劣产品相关的现存不合理流程的成本。这可能导致客户不满意或者丧失未来商机,这些成本如客户满意度下降、瑕疵纠正成本、返工成本,以及由于违约而导致的业务损失成本等。利用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把定性因素转换为定量成本,这可以通过评估不同因素相关风险,然后为每一项分配风险预算来实现。风险预算是规避风险的成本乘以风险发生概率。要建立 RPI 投资的成本收益模型的一种方法是,定义关键指标以期能够跟踪和度量项目。这些关键指标以关键质量指标(KQI)形式出现,与 TQM 项目所定义的部分指标相一致。还可以体现为关键性能指标(KPI),与项目经理和职员的设想一致。其他指标能够体现为项目健康指标(PHI),与项目规划阶段的相一致,而且易于在项目跟踪活动中被定期检查。

4.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风险流程改进价值包括建立合理风险流程的直接结果以及改进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结果。有关可定量化价值包括:增加生产力、降低产品周期、降低开发与维护成本等。不可定量化价值包括:改进客户服务水平、适应需求,以及降低维护的努力。这些定性化价值可以通过特定方法来转换成定量价值。在实施 RPI 过程中,应当建立统一的成本价值模型。利用可以为不同组织所使用的统一模型,可以很方便用于结果和价值比较,也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可能的标杆或基准(Benchmark)。这个模型的另外一个价值是提供一个度量 RPI 努力的基准。通常,流程改进要至少经历一个完整的 RPI 周期,平均需要18~36个月。但是目前没有通用或标准模型来进行 RPI 的收益成本验证,因为处理定量化的部分较容易,但处理RPI定性化成本和收益方面很难。为了证明RPI的成本收益,对项目风险域改进的潜在收益需要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并定量化,如利用项目风险分析管理模(PRAM)。

PRAM 现在已经被很多欧洲公司用于识别、分析和减低与系统集成项目有关的风险。PRAM 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关键流程持续的风险识别和叠代工作,该方法核心概念是风险预算,它通过把预算价值加在潜在的 RPI 收益上,来度量 RMMM(CRM)的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效果。

总之,随ISO9000:2000 和CMM 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对 RMMM 或者 CRM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因此,要想提高项目运转效率和可靠性,有效地降低风险,应通过持续改进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 凯西。施瓦贝尔。 IT 项目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90.

[2] Stephen Grey. Comparison of Three Approaches to Project Risk Management[R]. PMI Melbourne Chapter. Broadleaf Capital International Pty Ltd, 2000.

[3]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best business practice: Risk Management[S]. Standards Austrlia,1999.

[4] AS/NZS4360(1999)[R]——Risk Management.

[5] Zahran Sami .Business and cost justification of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Quality and Process Consultancy “QPC”[J], UK SP96,Software Process, Brighton, Dec, 1996: 2-6 .

篇3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而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桥梁施工也不例外,与一般建筑项目相比,其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复杂,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基于桥梁施工特点,深入研究其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求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工程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与处理,以期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利益。而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不仅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无形性等特征,而且影响因素复杂,一旦出现风险,其损失往往难以计量。为便于管理桥梁施工风险,通常将其风险概括为成本风险、质量风险和进度风险,而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又因管理步骤和对象的不同有所差异,如借助流程图法分析、识别桥梁施工的潜在风险,通过构建模型、统计数据用于评估桥梁施工的风险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借助转移、规避、缓解等方法用于应对桥梁施工风险等,下面就其常见风险管理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2 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2.1 桥梁施工风险识别方法

在风险识别中,我们可以借助检查表法对其风险进行初步识别,如与施工材料价格、用工标准、施工合同、工程变更等相关的成本风险,与材料质量、机械性能、技术水平、监管力度等相关的质量风险,以及与施工条件、项目设计、资金划拨、现场管理等有关的进度风险,然后可以利用流程图法罗列施工具体情况细化风险;或利用幕景分析法详细分析风险因素,以此筛选、监测、判定施工风险;或利用表上作业法将桥梁施工中的局部和整体、内部与外部、可控和不可控等风险汇成表格,以此较为准确、全面的识别风险。

为保证桥梁施工风险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建议先后采用故障树分析、头脑风暴和德尔菲法,即首先对桥梁施工组织计划进行层层分解,列出其风险因素,便于直观、清晰展现潜在风险,然后以小组会议的形式集思广益,完善风险识别,最后结合德尔菲法中的专家意见,整合风险因素,确定风险事件,编写风险报告。

2.2 桥梁施工风险估计方法

风险估计是指对识别的桥梁施工风险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进行估计,此时估计的风险对象为单个风险,而非整个桥梁工程风险,具体包括汇总数据、构建模型、预测概率、估计后果几个环节。

通常在估计桥梁施工风险事件概率时,可利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如考虑到当地降雨量对桥梁施工影响较大,便可收集近年来施工时间段内的气象资料用于计算概率;可基于一定的规律,进行理论概率分析,如常见的数学期望值、方差等参数;也可利用等可能、主观测验、统计估算、专家估计等主观概率法进行估计,但在这之后,尽量辅以贝叶斯法,即,以此提高概率估计的准确性。同时针对桥梁风险事件损失,可利用盈亏平衡、敏感性等方法估计确定风险损失,利用折中准则、最大数学期望、等概率法等估计不确定风险损失。其中经济损失可以货币形式加以估计,如融合直接经济损失、第三者责任损失以及工程修复、加固、返工费用用于估计桥梁施工质量损失等。

2.3 桥梁施工风险评价方法

合理的风险评价是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基于风险事件的识别和确定,概率大小和风险后果的估计,对桥梁施工风险事件的重要等级等加以客观评价。

该环节常见的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即罗列风险事件,经专家加以科学评价,最后得出总体风险程度,其虽然便于操作和使用,但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评价标准和打分的可信度;模糊评价法,若在桥梁实际施工中很少有资料值得参考,则可采用模糊评价法,主要是基于对所有风险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合理划分其权重,然后构建模型用于推算风险等级;层次分析法是应用十分广泛的风险评价方法,具体应立足于评价目标和准则的确定建立模型,随后两两比较构造矩阵式判断图表,最后计算对象的相对权重,并就其一致性进行检验。此外,MC法、PERT法、等风险图也在风险等级评价中有所应用。

2.4 桥梁施工风险应对方法

风险应对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最后环节,此时需要做的是如何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或者将其转化为机会,而涉及的风险应对方法有很多,如风险转移、规避、利用、缓解、自留等,具体选择何种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桥梁施工的实际情况。

如在风险转移中,可以协议或合同的形式将部分风险损失转移至第三方身上,可以是项目分包、出具履约保函或进行担保,也可以合理利用合同条件和计价方式,或进行投保,一般适用于风险概率不高但损失巨大,或资源有限、风险难以预防等情况;若采取风险规避方法可以消除潜在风险,或免受风险影响,具体可以借助强化技术管理、进行风险管理教育、认真执行方针计划、放弃实施项目等方法改变风险概率或后果;若在桥梁施工过程中遇到投机性质风险,可基于对价值和代价的合理分析采取风险利用策略;有时风险事件的影响并不会影响大局,甚至纵观全局而言,被动接受风险最为省钱省事,故可采取风险自留方法;此外针对已知风险,可优化项目资源配置加以控制,而对于难以预测和控制的风险,则需深入研究制定方案,此时只能缓解风险用于降低其概率和损失。

3 结语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风险,至于风险的具体成因、表现形式、发生概率、影响范围等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我们有必要结合桥梁施工特点,就其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探讨,以此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工程功能,增加企业效益,推动桥梁建设事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锡奎.桥梁施工的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科技风,2013(12).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18-02

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常常会受到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的限制[1]。新生儿病区患儿具有无陪护、病情较快变化、不典型等基本特征,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因此,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80例,女220例,年龄在0~9d,平均年龄在(3.2±1.1)d,体质量在2.2~5.3kg,平均为(3.5±1.0)kg。本组研究对象中300例剖宫产,200例顺产。

1.2方法

1.2.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做好讲评护理质量的工作,及时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的原因,构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问题。另外,还应该全面修订、审视护理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工作责任能够确切的规范,根据新生儿病区常见的突发缺陷,制定应急方案,使操作流程得以完善。

1.2.2环境的优化措施:需要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用品以及病房,减少医护人员由于奔波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全面健全仪器的检测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给护理设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另外,还应该严格定量、定位急救器械、药品以及设备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保养以及检查。在没有使用设备仪器时,则将电源关掉,防止有着过重的用电负荷。

1.2.3重视隔离消毒避免感染: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工作时,应该要换鞋、更衣、戴口罩、戴帽子等,同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避免将细菌带入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还应该重点管理交叉感染的薄弱环节以及高危因素,新生儿所使用过的物品,均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等措施,采用紫外线消毒新生儿的洗澡间、操作间、陪奶间进行消毒处理。倘若新生儿存在传染疾病、特殊感染等情况,则应该设置分离式,将新生儿隔离,将标记挂在窗栏位置。相关部门要应该严格做好监测感染的工作,给生物学指标与要求互相符合提供保障。

1.3统计学原理: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结果

2.1对比干预前、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 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前,发生缺陷的概率为20%,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为7%,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讨论

因为新生儿病情有着较快的变化,且相对复杂,属于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对潜在风险因素、易疏忽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健全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过对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环境优化、预防感染、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再一定程度提高护理人员避免风险的能力。医护人员在强化风险防范思想后,一旦发现新生儿病区中隐藏的风险,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理,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新生儿出现臀红、渗出液体、留置套管针脱出等缺陷的概率为7%,相对于干预前明显降低(P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在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进行干预时,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贯彻风险管理,降低病区发生缺陷的概率,从根本上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程度。

篇5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072-02

延长石油直罗探区由于过去一直采用天然能量开采,不仅导致了产量低、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这种开采方式结束时,仍有大量原油滞留在地层中。这对于直罗探区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加快储量向产量、资源向效益的转化,同时尽量延长油藏的生产期,对探区进行注水开发是必须选择的道路。但是,由于注水开发技术复杂、投资大,又是一个隐蔽性很强的地下作业工程,因此在注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着风险。既给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又对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在注水过程中风险问题,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石油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就延长石油直罗探区注水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1 注水项目风险特点

注水项目是油田开采项目工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压力、地质、水文、人员、技术、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注水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与一般的建筑工程所面临的风险不同的是,注水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

①注水具有隐蔽性。注水即是利用注水井将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进而提高采收率的措施。由于注水是在地下进行,因此注水的风险常常不易被发觉。

②注水项目施工风险的后果严重性,特别是注水站,由于工作环境为高电压、高水压和高噪声,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导致人员伤亡。

③注水的水一般采用油气开采产出量污水,但是污水中含有多种溶解物质,对于设备易造成腐蚀,对设备的安全性和寿命造成风险,另外,化学药品的储存及使用,都会对环境及工作人员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预防注水项目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必须对注水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对存在及潜在的风险充分的认识和分析,然后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对已发现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才能保证人员、环境、项目的良好发展。

2 注水项目风险管理的步骤

①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是进行风险管理其他工作的第一步,是对风险主体所表现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认识分析的过程。具体来说,风险识别具有两个环节,首先是感知风险,即对风险的了解,对注水项目的腐蚀事故、安全事故、污染事故等造成的影响重视起来。第二个阶段是分析风险阶段,即是对造成项目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注水项目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确定,分析这些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项目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另外,风险识别具有个别性、复杂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风险识别本身也可以说是一个风险,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好风险识别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由粗及细、由细及粗,先怀疑后排除、必要时做实验验证的原则,结合其他部门的数据报表,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杜绝风险识别误差。

②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注水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风险衡量时,风险的大小的考察必须将损失频率的高低与损失幅度的大小结合起来。对风险进行处理,必然要发生费用。只有通过风险评价,才能判定为处理风险所支出的费用是否有效益。风险衡量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遗患,它不仅使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选择最佳管理技术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③风险应对。它是指当注水项目施工风险发生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和应对。制定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主要依据项目风险的特性、抗风险能力及可供选择的风险应对措施的实际情况来定。风险应对措施应坚持有效性、先进性、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对于注水项目所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风险,可以采用成熟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项目早期,可以采取风险减轻,以降低风险后果影响达到所能够接受的范围。对不可避免的或者不可预见的风险,积极采取应急措施,使风险的后果影响降到最低。

④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在注水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的处理效果进行监视和控制,风险监控应该贯穿于注水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并且需要连续进行,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

3 注水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

①加强风险管理的识别,为风险管理做好准备。在注水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可以从主观信息源和客观信息源两个角度来加强风险管理的识别。由于主观意识随着受到个人意识的不同而不同,很有可能造成夸大或者识别不足。而客观信息源由于是事实的产物,具有的准确性比较高,但是,却缺少主观能动的分析和预估。因此,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最好的办法是把从主观信息源和客观信息源所获得的风险识别观念,进行科学的整合,才能对风险准确的识别,从而知道风险管理的后续工作。

②提高注水项目的风险管理认识,建立健全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注水项目工作过去往往只重视效益和技术,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重视度不足,另外,由于重视度不够,注水项目对于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也就没有进行认真的制定,没有风险制度又进一步降低了风险管理在项目工作人员心中的地位。因此,两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导致了项目风险管理得不到落实,也造成注水项目的效益没有大的突破。因此,必须对注水项目的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必须结合项目实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执行,注重落实,这样才能使注水项目各方面全面提升。

③建立风险管理评估机制,对施工各阶段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由于注水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注水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是分很多的阶段进行的,如对基础资料的分析阶段、注水试验阶段等,存在的风险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就不能一层不变,需要对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建立风险管理评估机制是保证安全保障程度最大化必不可少的。注水项目按照长短期的经营目标,结合国家政策、技术变革等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评估机制,对于注水项目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之后,必须坚决的贯彻落实,对于注水项目施工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对注水技术水平与生产实际进行准确的评估,使风险管理评估机制贯穿注水项目的各个阶段,才能使注水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安全最大化。

4 结 语

篇6

中图分类号:X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监理制度的全面推广,工程监理在我国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工程监理企业作为工程建设的主体之一,但在当前建设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的大环境下,所承担的各类风险系数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各类风险时有发生,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建设工程的监理企业,要重视风险管理,还要做好对其控制与处理。

1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内、外部两大风险,即由非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和监理企业自身引起的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又可以分为建设单位引起、施工单位引起和建筑市场环境引起的风险。

1.1由建设单位引起的风险

建设单位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因此,建设单位的行为是否规范对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1)部分建设单位一味追求工程进度,将工程工期压缩至不合理的水平。在未取得施工许可甚至规划许可的情况下要求施工单位强行开工,这将给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带来很大的行政违规甚至法律风险;还可能在未经设计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工程设计变更而后补办变更手续。不合理压缩工期的背后,是风险的迅速扩大。

(2)个别建设单位为节省投资,默许施工单位自行采购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设备或构配件;部分建设单位或将工程肢解发包、或刻意压低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造成施工单位在安全防护措施方面的投入不足,这有可能直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受现行监理制度的制约,工程监理单位由建设单位直接委托承担监理工作,部分建设单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对监理工作进行不合理的干涉。比如,监理单位在工程例会上提出的、且已写入会议纪要的负面内容常被建设单位删除;在现场严格履行监理职责的人员容易受到排挤甚至调换等,这给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带来诸多潜在风险。

1.2由施工单位引起的风险

承包商是工程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承包商的错误或过失往往会直接导致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给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带来风险。

(1)施工单位的质保体系、安保体系有欠缺,方案审批流于形式;现场主要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到位、素质差、信誉代差等,导致质量问题频发。

(2)某些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关系密切,管理者为同一个人、亲属同一个集团或有其他利益关系,导致监理的指令无法得到有效实施,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监理的责任不容推卸。

(3)为了节约成本,某些施工单位故意减少或挪用在安全防护方面的措施费,工人在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施工,现场安全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隐患多。

(4)施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工程中使用不合格材料。

(5)施工单位的分包单位实力不强或工程被非法分包、转包,致监理人员难以有效管理。

(6)施工单位故意向监理隐瞒工程实际情况或以不正当手段收买个别监理人员,造成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风险。

1.3由建设工程监理企业自身引起的风险

由建设工程监理企业自身引起的风险,涉及生产、经营、人员招聘、注册等诸阶段。

(1)部分监理企业由于管理不严或片面追求经营效益,招投标时,使用不合法的业绩证明材料。发生此类事件,轻则对公司信誉造成影响,重则可能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

(2)招投标阶段恶意竞价,导致报价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取费标准甚至正常的监理成本;通过和建设单位签订阴阳合同来规避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而过低的监理费必将影响项目人员的安排和监理工作的质量,为工程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3)由于工程建设监理的项目属性,造成工程监理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大,部分企业在急于需要人员时疏于考察,对聘用人员在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失察;而项目结束时,又缺乏对监理人员的后续安排和继续教育,导致监理队伍不稳定,这些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对企业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工程施工监理阶段,监理组织机构存在人员不足、专业不匹配等问题。部分监理企业的总监不到位、总监授权委托的总监代表不能胜任岗位,部分工程监理人员不恰当地履行职责甚至不作为。比如,工程监理人员未按设计文件或相关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技术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未按照规定对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审批;发现重大危险源的施工事故苗头时,未能及时正确地采取措施予以规避。

(5)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在新业务领域承揽业务时的风险。比如,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在涉足代建制和项目管理业务时,因业务不熟悉,往往在合同签订、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理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1.4其他外部原因引起的风险

其他风险主要包括,工程参建单位引起的风险、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和建筑市场法律法规变化引起的风险等。比如,设计单位设计错误,审图单位未能发现并提出,图纸会审时包括监理单位在内的各方又均未发现并提出;再如,深基坑施工阶段,工程监测单位提供的监测数据失真或错误,而监理未能及时发现并指出;再如,地震、海啸等导致工程暂停,到重新恢复建设,监理企业将可能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还有,建筑市场突然萎缩或扩张,导致监理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问题或难以筹集足够的资源加以应对。

2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过程。一般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处理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

2.1风险识别

风险的识别可以采用流程图、专家调查等方法,本文的第一部分即为在流程图的基础上进行专家调查,以对建设工程监理企业进行风险识别。

2.2风险评估

在风险清单列表的基础之上,应对所有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基于知识和模型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等。本文将识别的部分风险事件依专家意见(Delphi方法)的定性分析结果(以风险程度高、中、低表示)进行列表(见表1)。

2.3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策略调整。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及时发现新的风险点,及时反馈,并根据其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管理。

篇7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这种认识差距主要体现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管理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贪污受贿、挪用、盗窃公款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企业控制环境不理想、控制活动不当。主要体现为公司治理结构权责不分、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人员兼任、人事政策不相匹配、独立董事制度不落实、内部审计虚设等,导致较多会计信息失真,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缺乏与内控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于风险管理的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借助数据库和相关管理软件进行集成管理,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务中,由于重视不够,投入成本高,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

对公司内部控制及风险控制的监督薄弱。企业监管机构不健全,一些企业的内审机构,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领导,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作为外部监督体系,也不尽如人意。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各自拥有其不同的发展历程,但二者在2004年COSO的整合框架中实现了融合,笔者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如下:第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其本质都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而服务的。第二,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 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都是为了控制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而产生的。早期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物侵吞和信息欺诈风险,风险控制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财产安全和信息真实,而现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已转变为市场竞争风险,所以风险控制就更加关注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强化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法

(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管理

1.建设有效的企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体系。风险识别就是企业在风险潜伏期就要识别出其危害行为, 是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阶段;简单推测出风险之后,要对此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风险评估应符合全面客观的原则,对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规划风险预防的措施方案,规避企业风险。

2.控制战略风险。企业对战略风险的控制,应选择恰当的总体战略,控制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企业并购风险;控制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方面的风险;控制投资、融资、担保等财务方面的风险。

3.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条件的可以构建电子信息系统,没有条件的,应建立风险信息收集、识别、分析、评估的内部制度,理顺风险信息流程,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到达管理层,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风险信息依据。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构建以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推进和改进激励和约束机制、及时准确披露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设立董事会决策与监管的支持系统、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等。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自身和其职权行为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明确职责,把公司的财务治理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合理配置。

2.加强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首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主体明确,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以内发力推动内部控制。其次,完善企业全员培训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加强风险意识培训、监督和考核。

3.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contracting there is risk, is a fact of life. Engineering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as a engineering project contracting a kind of form, there are also inevitable risk. But because the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decision than general project is more big, more extensive risk, if not to prevent, lead to the loss will be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appear when risk loss will be minimized, do well the risk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总承包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可能存在的不确定事件进行识别、评估、预防和风险发生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全过程。总承包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提前识别预测、提前做好应对的方案,控制风险不发生或当风险出现时将损失控制到最小的程度。基本方法如下:

一、 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对总承包风险有前瞻性

总承包风险管理与防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贯穿于工程总承包的全过程,但是进行总承包风险管理必须强调前瞻性和预见性,前瞻性有赖于对事物的了解、分析和经验。不难理解只有良好的愿望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对总承包的项目进行仔细的研究,充分考虑到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的特点,甚至对项目运作工程进行模拟计算,做到“知己知彼”、“了如指掌”,才有可能准确识别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 总承包风险管理必须融入日常的经营活动

风险管理不是一次性的管理行为,不能一蹴而就。就每一个项目而言,风险管理要贯穿于项目周期的始终,不是孤立的管理行为与工程总承包的其他管理工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角度,提出对风险的监控措施,而绝大多数风险防范措施都是通过总承包的各个管理系统实现的;不是某个部门或少数人单独完成的,必须依靠总承包管理单位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风险管理关系到总承包项目的成败、不能走过场、摆花架子。只有确实把握住风险发生的规律,提前做好防范,总承包项目才能顺利完成。

三、 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总承包风险的识别可以按照风险的类别进行识别,也可以按照总承包工程的进程分阶段进行识别。无论从哪个角度,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识别,都必须力图分析清楚点在何处,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一旦风险发生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损失有多大。

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后,应对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根据工程实践总结,风险分类可以分为特大风险、重大风险、较大风险和一般风险。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极大且后果严重,应及时终止以规避风险。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大但后果不是很严重或者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但后果比较严重,就应列为风险防范的重点,制定有效措施,进行严密的监控,以阻止风险的发生或者降低后果的严重性。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且不良后果一般,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或避免。如果经过评估属于发生的概率极小或引起的不良后果极小的风险,则可以列为一般风险,只作监控,不必采取专门的措施。

四、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做好风险的阶段性控制与动态管理

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风险,而风险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生概率,进行风险管理不可能自始至终采用一种模式、一种策略,通常采用阶段性控制与动态管理。

在总承包项目开始之前或开始之初进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使总承包管理者对项目全过程潜在的风险有一个比较完整和清醒的认识,便于从总结的高度和全过程的角度对风险防范进行安排。但随着项目的展开,情况会不断地变化,原来预计的风险可能没有出现,而新的风险又会产生;原来预测概率较低的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提高了。所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也要不断的进行,必要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补充。风险管理采用阶段性控制的好处在于每个阶段的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把管理的力量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阶段性控制的主要工作除了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外,要点是分析清楚该阶段主要存在哪些风险?表现形式是什么?风险发生的条件是什么?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主要防范管理措施是什么以及组织落实。

阶段性控制突出了各阶段风险的特点和工作重点,但容易忽略对其他阶段以及总体的影响,因此还要强调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就是要瞻前顾后,有大局意识,着眼全局,立足当前。

五、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做好风险预案与应急处理

现代管理科学强调预见性与控制能力。针对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结果,应该就特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制定专项风险预案,对于一般风险可以制定使用于一般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案。一旦发生了风险,切忌慌乱无序。应该立即启动风险预案,按照事先预定的的原则,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处理。首先,应急指挥系统应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尤其是主要负责人员应立即承担已经指挥的责任。当预案中规定的第一责任人不在现场,无法履行职责时,应按预案的规定由替补人员担负起应急指挥的责任。信息传递系统在处理风险事件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这个系统负责收集所有的情况信息,提供给指挥系统进行决策,同时把指挥系统的决定及时准确地传达下去。应急指挥系统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处理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和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篇9

追踪方法学是ICI评定的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其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患者的就医过程,对医院内各部门以及各专业之间的沟通以及合作是否能够满足患者的医疗需要以及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是否达到高标准要求做出评价[1],最终使得患者能够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追踪方法学是一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适用性的过程管理方法,在2012年新一轮的一员等级评审也将追踪方法学这一创新的评价工具纳入其中,追踪方法学最要的两种追踪方式为个案追踪以及系统追踪[2]。该研究同时应用了这两种追踪模式,对ICU压疮进行个案追踪,系统地回顾患者出现压疮的原因,从而不断完善预防压疮方式的措施,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断改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ICU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Braden评分≤12分的压疮高危患者110例,将已出现压疮、合并有糖尿病以及营养不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观察组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52.51±22.14)岁,压疮评分(8.34±2.75)分,住院时间(8.68±3.45)d;对照组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1.16±10.38)岁,压疮评分(9.15±1.68)分,住院时间(8.32±4.67)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压疮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①每2 h翻身1次,采取平卧位以及左右侧卧位交替的方式进行,病情严重不能够翻身患者,每隔2 h将其臀部抬高1次;②保持患者的床铺整洁;③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皮肤摩擦;④加强营养。观察组采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具体如下。

 

1.2.1 应用追踪方法学查找出压疮的原因 (1)追踪责任护士:①是否对患者进行了Braden评分同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将护理措施记录在护理单上;②患者是否属于出现压疮的高危人群;③责任护士是否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了关于压疮的健康宣传教育;④每班之间是否有认真交班;⑤患者各导管是否护理到位;⑥各个患者的床单是否做好清洁工作。

 

(2)追踪患者家属:①对患者的生活护理中有无拖拽,有无保持患者的外清洁;②在患者的床上是否放置其余的物品;是否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如:仰卧位时好发于肘、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枕骨粗隆、肩胛部、足跟等,侧卧位好发于耳部、肩峰、肘部、肋骨、髋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及、内外踝等,给予保护。

 

(3)追踪患者:①患者的感知水平;②患者的潮湿度;③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④患者的移动能力及其所能够承受的摩擦力和患者坐位与床是否存在剪切力;⑤患者的营养摄取情况,不能进食的患者给予鼻饲,对于创面渗出较多的患者给予及时更换敷料;⑥患者的配合治疗的程度;

 

(4)追踪护理组长:是否向患者及其家属询问有关于压疮的预防措施并对其做出评价。

 

(5)追踪护士长:①科室有无对每一个患者都进行了Braden评分;②科室有无压疮的相关应急预案以及上报流程;③是否有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及考核;④是否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1.2.2 追踪结果 (1)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后每日均有对患者进行Braden评分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也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属预防压疮的措施;但是对于患者病情转好时的皮肤关注度下降。同样,每日均做好认真交接班并填写翻身卡,但患者病情转好时未对患者的皮肤情况进行交接,护士有认真做好患者的清晨以及午间护理。

 

(2)患者家属:对于部分体型较胖的患者在移动过程中存在拖拉拽等行为,没有很强的安全观念意识,未在患者的床上放置多余的物品。没有注意保护容易受压的部位。

 

(3)患者:转入我科时,第1天的Braden评分为15分,拔除尿管时Braden评分为 8分,转入后第7 d的Braden评分为20分,患者的配合程度较好。

 

(4)护理组:前期积极对护士的健康宣教做出评价,但是患者病情转好时对患者的关注度下降。

 

(5)护士长:有与Braden评分相关的表格以及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的制度,有预防压疮的急性流程和应激处理,也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1.2.3 改进措施 (1)进行Braden评分:在患者转科、改变护理级别或病情变化等情况下,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的Braden评分进行评估,ICU患者因体质消耗、疼痛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压疮,所以即使Braden评分大于18分,由于属于出现压疮的高危人群,仍应每周进行2次评估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2)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在交接班时根据患者的护理等级要求,巡视病房,即使协助 患者翻身拍背,保持床面整洁,减少摩擦力以及剪切力的作用,按时、详细交接班。

 

(3)健康宣教:对于压疮的高危人群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指导患者预防压疮的措施,若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床头摆放安全意识标志,如放压疮等,告知患者标识的意义,提醒患者要预防压疮。

 

(4)定期护理指控检查:护士长每周进行护理质控检查,对患者的Braden评分以及预防压疮的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护理组织集中责任护士每月进行护理差错分析一次,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出现压疮的例数、发生时间以及严重度,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包括操作以及服务两方面),十分满意:90~100分,比较满意80~9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低于60分。满意度=(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n×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压疮的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压疮的例数明显多于观察组,严重度明显升高,发生时间明显提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55%(52/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45%(36/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追踪方法学是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患者的就医过程,评价医院内部各部门、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运用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强管理方法最终使患者获得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3]。个案追踪是对单个患者的就医经历进行追踪,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护理治疗全过程进行连续追踪,特别是那些相对独立但是过程相关过程之间的整合以及协调,对整个过程之间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识别[4],主要采用了逆向追踪的方式(翻看记录-谁做的记录-询问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规范是否要求需要这样做),根据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的路径进行追踪,系统追踪则是在此基础上,对高风险的流程以及项目进行关注,围绕降低压疮方式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情况进行考察[5-7]。

 

应用追踪护理方法学能够发现传统护理中未发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对患者在ICU住院期间的每隔环节进行追踪,观察护理人员在各个环节的护理行为,有利于发现问题,如护理人员不知晓患者的病情,不知道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等,经讨论后由护士长向护理人员提问患者的病情并督促其了解。

 

应用追踪护理方法能够发现患者在交接时所存在的问题,发现很多时候护士在床头交接班时,注重患者的临床症状交接,而忽视了皮肤的交接,经过分析讨论,确定主要原因为无床边交接流程,因此制定了相关流程,,修订了交接班制度,病房和病房之间的交接制度,并严格督促落实。

 

追踪方法学能够及时发现护理管理系统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追踪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之后,可以帮我们进一步查找问题的诱因,不断进行追踪,发现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组织专科小组成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考核和监测。通过追踪方法学的评价,检查我院整个护理团队的沟通和相互合作,使整个服务流程做到衔接紧密和无缝隙链接,护理工作人员通过访查患者整个就医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反馈追踪长效机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篇10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工程项目规模大、建设时间长、资金投入多、技术要求高等显著特点。因此,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方法对降低工程风险、节约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探究其主要风险要素,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办法。

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主要风险要素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从策划立项到工程完工,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要素,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风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工程建设实践表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2.1社会环境风险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面临的社会环境风险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风险,即因专业技术工艺进步(如施工技术标准或设计标准更新)或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或者法律法规变更(如环保要求和文明工地建设要求加强等)而带来的风险;二是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地震、海啸、洪水、台风等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力量所引发的风险。 2.2工程进度风险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风险,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影响工作进度,未能准时按照工期交付完工。造成工程进度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技术因素,因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素养和业务素质不过关,而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指导工程建设或者设计方案达不到施工要求,从而影响工程进度;二是工程策划因素,不完善和不合理的项目策划因为未考虑工程中意外情况及其处置办法,比如施工道路不通,材料供应不及时,图纸供应不到位等,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2.3资金风险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费用风险,即资金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项目自身设计的变更,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主建方或者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原因(比如局部山体滑坡),造成工程量增多,成本提高,从而形成资金风险;二是经济因素,由于经济突发事件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地方保护主义等所引起的费用增加而带来的资金风险。三是成本估算失误,在工程建设之前,因预算方法不成熟、信息收集不全或其他原因,导致成本估算失误,从而引发工程项目的资金风险。

2.4管理风险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一是管理组织风险,是否设置了合理完善的管理机构,是否制定了符合工作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直接影响工程的完成效率和质量。二是人员管理风险,对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分别进行教育培训和严格的管理,是避免管理风险的必经之路。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职责不清、履行不力,必定会给整个工程造成损失,带来一定的管理风险。

3 探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办法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承建单位应在在分析探究项目潜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实际,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手段,以减少或消除损失。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风险预估、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几个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

3.1风险预估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预估,是在项目开建之前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而事先对潜在风险进行客观的预测和评估,进而回避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某一地块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进行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有可能引发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可以采取避让措施,另选厂(场)址,从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3.2风险控制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控制,指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风险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控制好风险的影响程度,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这就需要参建单位建立完整且符合项目特点的应急措施或风险预案,项目实施过程中落实有关应急组织和措施、物资准备,平时加强应急演练,以备风险发生后及时控制风险并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3.3风险转移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转移,是指在发生工程建设风险时,将因风险而带来的损失转移给他人或其他组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践中,建设单位可能通过承包合同风险总价包干等措施将未知风险转移给承包商;而承包商可能对无法控制的风险,选择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或更有实力的同类大公司来承担风险后果,如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转移可以采取购买工程保险或者技术转让等方法。 3.险保留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保留,指的是当某一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并且这种风险造成损失较小时,可以在全面分析研究工程项目情况之后,主动担负起一部分风险和损失,如建设单位在合同清单中列入暂定金或风险备用金,用于可能发生但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变更支出。

4结语 在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同的项目,存在的风险也不同,要根据项目的具体建设特点,对项目进行具体的风险分析,并列出详细的风险事件清单。风险分析清楚后,就要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及时规避风险,最大化地减少风险产生所造成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存在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应在项目前、中、后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工作实际,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勇,栗保山,刘亚丽.浅谈工程保险在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05):32-33

篇11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解、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为了控制与处理风险,减少和避免损失,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现实社会中,人力资源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答案是:在企业经营目标的指引下,探索出各种识别风险类型、估计风险的大小的方法和工具,然后采用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控制、规避以及转嫁风险,实施风险管理,最后进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此外,企业应该建市起一套合理、完整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预警体系,把握风险的动态,以实现风险管理。COSO委员会把企业风险管理归纳为七要素: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同样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七要素引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

董事会和管理层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实施目标的战略以及实施该目标的计划,这些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要素,也提供了其他要素运行的框架。在考虑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时,管理层主要关注外部环境因素、内部(流程)因素、与这些因素相关的信息,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结合与互动,来勾勒出人力资源风险状况或轮廓。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在理解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战略和计划,以及当前面临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之后,识别所有可能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状况。事件识别非常重要,因为未被识别的事件不可能在风险反应及风险接受计划中得到处理,因而会导致意外的风险。人事部门要根据了解的客观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形成风险识别列表,这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比如员工管理中,主要业务骨干离职风险可能会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待遇、满足感、成就感、人际关系、公平感、地位、信心、沟通、关心、认同,其他的如有可能因为结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原因离职。识别这些风险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人力资源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理解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决策中的风险成分。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一是,根据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二是,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用百分比表示发生可能性的程度。三是,根据程度排定优先队列。风险评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定量的方法是风险评估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人事经理可以通过与当事人交谈、发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确定该员工在各类风险识别条目中离职的可能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反应

管理者要针对每一风险,要做出风险与收益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做出接受、规避或缓解的风险反应。通常步骤是:一是,针对预知风险进行进一步调研。二是,根据调研结果,草拟消除风险方案。三是,将该方案与相关人员讨论,并报上级批准。四是,实施该方案。人事经理可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专项交谈或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草拟相应的方案。例如,在解决公平问题时,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参与制度的制定,员工误认为制度本身不公平,因此在制定公司规章制度前,应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通过调查发现,误认为其他部门工作轻松,而自己是最辛苦的,也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因此,应增加部门间交流的机会。

五、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1)签订合同进行约束。企业可以与员工在合同中阐明责任、权利和义务,一旦出现问题可诉诸于法律。如双方事先签订“竞业禁止”协定,规定员工在离职后一定期限内(一般不超过3年)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员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2)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企业对每个岗位尤其是重要岗位应有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一旦出现人员流动而发生的岗位空缺,后备人员能迅速地适应工作,从而尽可能减少因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带来的风险。(3)签订担保协议。担保实质上是转移风险的一种形式,企业在接受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推荐的人选时,要求他们承诺对所推荐的人在应聘、工作、离职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失误或违约等行为负间接责任。(4)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信息,二是企业外部信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将企业内外部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集成为一个信息包,可以方便和增强管理者对这些信息的管理。通过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随时了解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根据企业以往的平均离职率,可以预测这一阶段的离职人数,提前从人才储备库中挑选后备人员进行培训,更好地制定用人、留人政策。(5)如果因为人员流失等问题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则要做出公开声明,挽回其社会声誉。优秀人才的流失是对企业形象的巨大打击,在优秀人才的周围,往往集结了一些甚至一大批人才,他们往往引以为荣的是能与这些优秀人才为伍、因与优秀人才共同工作而努力奋斗。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的优秀人才已经在企业之外建立了亲密的、庞大的关系网并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因此如果这样的优秀人才流失,不仅将在外界造成该企业不容人才的恶劣影响,使该企业形象受损,元气大伤,而且也将可能引起企业内部强烈的震动,因此要针对此事做出公开的解释说明,使企业的名誉、地位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

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传递与沟通

风险信息必须以某种形式在一定期间传递,使员工、管理层及董事会能各行其职。有效的沟通包括信息向下流动(将管理层的计划及已知的风险传递给员工),平行流动(员工在部门间传递生产和销售信息),以及向上流动(员工将意外情况告知高级管理层),使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和风险控制活动等各个层面的风险信息能够在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及时传递,使各职能部门有效沟通。

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主要是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并识别新的风险,确保项目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评估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监控是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种持续过程,随着项目逐渐的推进,风险会不断变化,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预期的风险也可能消失。这需要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时,随时进行风险监控。

由于人的复杂性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防范和化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风险,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须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王垒.离职因素的研究:结构及预测模型.新资本.2004(3)

[2]郑强.如何避免绩效考核打分失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5)

篇12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意义

1. 促进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计划管理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实施计划管理,可以促进工程项目有计划、按顺序、有条不紊地展开开发建设。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制定并且使用一个动态计划管理,将工程项目的全部开发活动归到计划管理中,并且实行全过程管理,使工程项目能够有条不紊地达到预期目标。

2.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协调管理

协调管理可以为开发项目提供和谐的公共环境,保证项目开发建设顺利进行。协调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开发项目与外部环境、项目各子系统之间,以及项目不同阶段、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这种沟通与协调将更有利于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广揽优秀设计、施工队伍,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产品的良好销售。

3.减小项目风险

房地产的项目方案开发阶段对项目风险能产生相应的影响。房地产的开发项目阶段开发过程中由于设计公司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选择适当或是严格考核相应的设计公司则能充分保证房地产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的安全性从而更深层次地保障居住者的安全。在设计开发房地产项目之时加强对开发项目的管理则能加强相应的风险意识减小房地产项目的风险实际上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实际上是开发商实施开发过程中固有的风险,在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定位风险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包括项目的产品定位、建筑产品的质量定位、建设环境的品质定位,都是根据市场调查、项目的经济技术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的,是指导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等前期工作的依据。

2.项目的投资支持能力风险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台前后,由于对市场定位的认识模糊或者自相矛盾;或者是对企业资金筹措(自有资金)和融资能力过高地估计,或者项目成本分析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或者没有吃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业政策,对大的经济环境把握的不准;或者是成本过程控制严重失控(突发性事件)、意外因素过多等等原因,导致的项目资金支付能力达不到计划要求,给项目建设造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和决策风险)。

3.项目的质量风险

包括:在项目决策阶段由于经济技术分析失误,出现品质与价格矛盾导致的质量问题;在设计阶段,向设计提出违反设计规范、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又通过“关系”关照通过造成的“投机性”质量问题;施工阶段,从业人员对设计知识认识有重大错误,擅自改变设计造成的质量风险;施工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关键部位和关键过程的跟踪检查处理,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结构安全,特别是一些虽不影响结构安全,但对正常使用功能有严重影响的问题,处理不及时,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的“永久性缺陷”或者给售出交房后造成的质量“隐患”。

4.项目的合约履行能力风险

在项目运作和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地转让、融资、设计、监理、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勘察设计成果审核、招标、施工、材料设备供应、质量检测、销售委托、购房等合同或协议签约、履约过程,由于项目的一次性特点,建设周期又比较长,涉及的方方面面又比较多,如果在关键的过程出现控制失误,那将给项目造成相当大的麻烦。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

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根据风险预测评价,经过权衡利弊得失,采取放弃、中止开发项目,或改变开发项目条件,以避开风险源地,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的措施。通常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或可能损失后果太严重,又无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可用时,常采用风险回避。采用风险回避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种是放弃或终止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另一种是改变活动方案,或改变工作方法。在选取风险应对措施时最好慎用风险回避这种防范手段。

2. 风险损失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采取的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缩小风险损失程度的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前者以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为目的;后者以缩小风险的损失程度为目的。风险损失控制从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入手,消除和减少风险隐患,降低损失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因而,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风险控制措施成本低、效益好,不会产生不良后遗症。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风险,应优先采用风险控制措施。

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所采取的措施。风险转移与风险回避不同,它不是放弃或中止项目开发,而是将开发活动中风险可能所致损失的法律责任转嫁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也不同于风险控制,它不像风险控制那样是直接调节风险因素达到降低风险损失概率和程度,而是将风脸转移出去而间接达到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

风险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合同、保证、期货和保险。合同形式有固定总价合同、成本报酬合同、单价合同等;保险有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人身险。各种合同的对开发商和承包商的风险影响程度不同,开发商可以根据项目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合同形式,合理转移风险。

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房地产开发者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是从企业内部财务的角度应对风险。在房地产开发中,对一些无法回避,难以控制和转移的风险,或因冒该风险可能获得较大利益时,在不影响开发者根本利益、大局利益的前提下,常采取风险自留措施。风险自留可分成两大类: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主动风险自留,其具体措施有:(l)自己保险;(2)专属保险;(3)损失摊销;(4)借款补偿;(5)自负额保险。非计划自留是被动自留,通过风险应急准备金来应对。风险自留对策应与风险控制对策结合使用,实行风险自留对策时,应尽可能地保证重大项目风险己经保险或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风险自留对策也应与保险对策相比较,以便做出更利于节约风险管理成本的决定。

5.风险利用

风险利用是指开发商利用人们惧怕风险、追求安全的心理,通过参与确实存在风险的开发活动,依靠自身扎实的风险管理工作,兴利抑弊,谋求自身最大收益的行为。风险利用是风险管理的较高层次,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应变能力,才能对风险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价值进行分析,有效利用。

四、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的项目会面临很多风险,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寻找最佳对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房地产业。对于的风险的应对,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因材施教,可以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篇13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之一,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面对企业亟需加强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该如何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内部审计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1、内部审计的概念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修订《内部审计实物标准》中,这样定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管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可以看到,内部审计不仅仅是组织内的监督、评价,而且是以提高机构的效率来增加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定义的修订就是将内部审计功能由鉴证转向价值增值。

2、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以上风险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2)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3)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关注是在对传统的内部控制的关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与企业经营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是风险理念与内部审计结合的成果,也是内部审计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发挥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的重要内容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的对象不仅仅是内部控制,而是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内审人员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一点在我国企业界表现的尚不明显,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继续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同时,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对企业各个领域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如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把为支持企业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评价和建议服务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杜邦(Du Pont)公司在全球六大地区设立了20个战略经营机构,其内部审计部门在这六个地区分别派驻一个审计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准确的了解业务运做情况,找出固有风险,评估对这些风险所实施管理的有效性程度,进而向内部审计主管提出对哪些领域或项目开展风险审计的建议,以便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部审计的目标之一是增加企业的价值,而增加价值的前提之一就是企业风险的管理――准确的识别、恰当的评估、合理的反映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而这个过程正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核心所在,因此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将决定着内部审计的目标能否实现。同时内部审计又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的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查、评价和建议,维护着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此外,风险管理还决定着内部审计的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资源配置、审计技术水平和审计报告内容等具体工作。IIA认为,审计执行主管应根据风险制定计划,确定符合机构目标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应使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程序之间协调一致,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

内部审计中的风险管理方法

1、按业务全过程管理的方法

企业业务的发生过程都存在事前准备、事中实施、事后评价的环节,内部审计就是要参与各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全过程风险审查。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因为风险不是由你们来承担(至少不是单独承担),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就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内部审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一是促进企业稳定而长足的发展,提升企业价值,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二是打破职能部门各自管理的界限,将其各职能部门面临的风险和机会加以集中化,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按风险来源管理的方法

企业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有: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自然灾害等。内部风险可以归纳为业务风险、财务风险、诚信风险、战略风险、信息处理与技术风险。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于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人帮助管理层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角度着手,识别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类型及潜在的风险因素,深入分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战略目标的现实影响程充的潜在影响程度,定性和定量地评估风险水平,确定尖对风险的策略,关注新的风险环境,监控现行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为风险防范的应对提供帮助。

按风险性质管理的方法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了解可能威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或未能被企业识别的风险。为了全面评估风险,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运用一种被整合的、以经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评估风险,区别不同性质的风险,分别设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按照风险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关注企业内外部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服务职能,以协助企业管理层进行预防、检查和报告企业存在的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恰当的审查程序,以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水平,评价内容包括: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企业文化的内容及企业成员对此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各层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关键岗位人员的工作胜任能力;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等。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1)、预防舞弊。识别、检查舞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执行审计项目时警惕相关方面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在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时,应当关注以下主要内容以协助组织预防:组织目标的可行性;控制意识和态度的科学性;员工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经营活动授权制度的适当性;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2)、识别舞弊。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时发现的舞弊迹象或从其他来源获取的信息,识别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并向企业管理层报告,同时提出建议。(3)、检查舞弊。检查的内容包括:评估舞弊涉及的范围及复杂程度,避免对可能涉及舞弊的人员提供信息或被其所提供的信息误导;对参与舞弊检查人员的资格、技能和独立性进行评估;设计适当的舞弊检查程序,以确定舞弊者、舞弊程度、舞弊手段及舞弊原因。在舞弊检查过程中与组织适当管理层、专业舞弊调查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保持必要的沟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避免损害相关组织或人员的合法权益。(4)、报告舞弊。 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必要的舞弊检查程序后,应从舞弊行为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考虑其严重程度,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舞弊行为的性质、涉及人员、舞弊手段及原因、检查结论、处理意见、提出的建议及纠正措施。若发现的舞弊行为性质较轻且金额较小时,可一并纳入常规审计报告,若发现的舞弊行为性质严重或金额较大,应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如果涉及敏感的或对公众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应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

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还要了解是否因地下资源的变化、重大项目或政策影响其规划实施;

专项规划,注意有无资源供应或产业政策(如气源、电源)以及拟建项目产品市场的变动;

2.广为掌握全市土地利用状况,特别受政策或人为影响所产生的改变。

3.掌握土地权属、除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大类外,新疆还需要注意兵团、军区、中央驻新疆单位等某些特有的土地管理体制。

4.掌握政策、法令、法规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如投资导向目录(别墅类房屋从“禁建到限建”)保障性住房、集资建房、棚户区改造、村改居、新农村建设等政策规定。节约能源或限制某种能源的规定,突发事件后对综合防灾避灾场所的安排。

5.掌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6、重大项目分期实施等各种原因“预留”或“控制”的土地。

7、某些特殊项目的安全防护要求(如无线电环境、爆炸安全区、化工生产安全区)不但“无形”而且范围大(甚至可达数公里)。我院长期以来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较多的研究③。

8、由于上述各种信息都有可能影响选址论证,所以用地选址要多方案进行比选;以使其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

由此可见,建设项目用地,必然会涉及拟选用地周边一些部门,互相间会发生业务联系、协作关系、生活联系、邻里关系等,还会产生各种矛盾和互相干扰或影响,因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该建设项目用地的性质、规模、发展情况,决定向哪些部门、单位征询意见。常见的有:军事管理部门的意见;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压占矿产和用地的意见,环保部门关于环境评价的意见;水利部门关于防洪和水土保持的意见;民航部门关于民航净空和导航台站保护的意见;文物管理部门关于地下地面文物保护的意见等。如遇生产、储存、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单位的选址,还要征求公安消防部门的意见;需要征用土地的,则需要征询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五、结论

选址是城市规划管理中技术性、综合性、地方性都十分强的一项为行政许可做技术准备的,极具特色的城市规划业务。从程序上看,选址论证报告的质量将影响后续行政许可环节的办理及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从技术层面看选址工作是将法定规划的意图贯彻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充分了解法定规划的内容,还要根据动态的信息来完善和补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建设工作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实际上是要建立一个能掌握的动态更新的“信息库”才能做到这一点的,无论是具有属地管理职责的规划局,还是编制选址论证报告的城市规划设计机构,都必须如此。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