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就业趋势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下,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工作环境,现状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对未来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变得尤为重要。尤其针对会计专业,历来是一个高温不下的热门专业。很多大学生对会计的了解仅存于校园的灌输,对真实的社会状况了解仍是留于皮表,一头雾水。
一、男女典型思维方式差异
(1)男人是单一思维,女人则是多重思维。男人往往每次只思考一件事,而女人则会同时考虑很多件事。换言之,男人比女人更专注。
(2)男人的逻辑思维更强。女人往往充满感性地思考问题,遇到问题时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而男人可以“关闭”他们的情感,理性且逻辑地解决问题。
(3)男人思考得更慢。大多数女人很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能很快做出反应。而男人并不是这样,在作出决定之前,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认真咀嚼。
(4)男人更擅长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分析问题,他们天生有种能力,可以清晰地看出事物的本质、辨别真伪,他们仿佛是一个局外人,能更冷静地观察形势。而女人往往被自己的感情所左右,这会使她分心,从而使对事物的看法出现偏差。
(5)男人更一针见血。男人可以很轻松地洞悉到问题的核心,相比之下,女人虽然可以发现主要问题,却不知道它确切是什么。
二、会计行业职业特点及职业发展前景
会计行业的职业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原有的观念---基础做账,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电算化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的从业方向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做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专家或ERP专家――侧重于企业信息化,和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信息化,了解会计和财务软件。理财顾问或财务顾问――侧重对企业实践进行策划,指导,辅助,咨询。财务总监,基金经理或CFA(财务经理),内部审计师或内部控制经理,CPA或合伙人或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经理或保险经济人等。
三、不同职位适合的人群
随着会计职业的多样化,对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仅存于原有的细心,谨慎,经验多。更要求从业人员思维谨慎,知识面广泛,决断力强,从宏观角度看问题,比如从事内部控制,财务总监等工作。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男性通常逻辑思维,判断力,分析能力较女性强;在做企业预算,财务决策会更加果断,理性思维控制,判断更加客观。所以一些CFO,事务所合伙人,财务高层通常男性居多。但由于一些基础财务工作较稳定,较枯燥,机械性比较强,所以在性格和作风上要求工作踏实,忠实可靠,稳重细心。因此,出纳及基础财务人员为女性居多,偏爱那些规章制度明确的工作环境。
四、建议
据ACCA官方2011-2014年会员数据表明:女性占会员总数的63%左右,男性仅占23%。所以女性会计从业者仍是较多。其原因主要是会计行业的稳定性。例如会计人考上公务员或被招进高校做老师,有稳定、压力小的优势,亦或不用面临像做市场,销售的从业者的业绩压力。而在女性从业者居多的环境下,财会类院校也为女生居多,其他学校的会计专业生也是如此。所以面临如此大的竞争压力,通过我向专家学者调查,给出的建议进行总结,希望对即将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1)首先,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关注自我素养的提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2)同时,随着会计市场的不断扩大,要注意与时俱进,掌握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备必要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视野;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积累一定的相关知识,如现代管理知识,审计、税务等,并充分利用自身性别的能力优势,逐步把自己锻炼成为应用型和管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3)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明确的职业目标,既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动力,也是大学生就业准备行为的方向。做好职业规划,不仅可以增强女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女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会计学专业的女大学生,应该结合就业环境及自我优势,尽早确定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做好职业规划。
(4)客观面对性别的因素所产生的差异。女性往往比较感性,而男士们相对比较理性,女士们往往更注重细节,而男士们却可能在宏观方面考虑更多。既然如此,那么一方面在选择工作时,可以适当扬长避短,发挥耐心细致的优点,另一方面,可以在平日里多注意培养自己的理性全局思维。
(5)增强自信心。选择职业的道路上也作出更多的牺牲, 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面对竞争时努力学会更加大度更加坦然的面对竞争。
五、总结
本文先对会计的职业发展前景及职位特点,不同男女思维方式进行介绍,并分析不同职位适合的性别;再根据已搜集的数据,调查问卷及个别专家观点得出结论;最后表明了我个人观点及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和探讨,能够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择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实训内容:
以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为实训资料,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系统操作实验,包括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签订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总体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运用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主要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最后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鉴别、汇总,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
3、实训总结:
两个星期紧张的审计实训,时间就这样在忙碌中匆匆过去了,留给我的都是丰富的经验和深深的体会。
我们实训的目的是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对审计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审计知识的灵活运用以便于在以后的就业不至于“手慌脚乱”!
在这次实训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对一个企业进行审计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工作,一个小组必须要有一个有序的分工,然后再综合大家的工作成果,最后才能做出最后的结果。
我们的实训总共分为7大模块,分为:
1、计划阶段审计实务操作;
2、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3、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4、生产与服务循环的审计;
5、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
6、货币资金的审计;
7、审计报考。
由于我们小组的人数较多,为了工作更有效率,所以我们采用了抽签的方法进行了分组和分配工作,针对前面6个模块,平均2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阶段,第7个阶段就根据各组的工作底稿等资料进行整理并出具审计报告。
我和另外一位小组成员主要负责第一阶段即“计划阶段审计实务操作”。我们“简单”而似乎又 “繁琐”的实训步骤如下:
1、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
2、通过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
3、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实施的程序;
4、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5、编制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
根据实训的步骤,我们填制的表格有:基本情况表、承接业务的风险初步评价表、审计业务约定书、横向趋势分析表、纵向趋势分析表、比率趋势分析表、分析性测试情况汇总表、识别并评价与审计相关的重要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审计风险初步评价表、审计总体工作计划表。以上表格统称为“计划阶段审计工作底稿”。
我的专业是审计实务,但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了解到审计是做什么的。怀着一份新鲜和好奇感开始了实训的第一天。虽然之前有参加过会计模拟手工记账的实训,但这次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尤其是那个工作氛围,几乎全靠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刚开始时,面对着一堆的委托单位的资料,我竟然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久久不知如何开始,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开始有了一点头绪,一个上午4节课,就在分组,分配工作,和一堆疑问中飞速过去了,但手中的工作还远远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要求进度。由于上午已经进行了分工,其他组员是没有理由帮你的,所以下午3节课,几乎都在看资料,眼睛看到生疼,非常枯燥,也很累,但是看到开始有点进步了,虽然只是填了一张基本情况表,但看到成果,感觉很充实!
有了第一天的经验,第二天就比较容易上手了,一整天都是看资料,填表,讨论,研究,有一种工作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如果是自己一个人的话是很困难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几乎都按照第二天的模式进行。
本文旨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总体状况和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和发现我校开设GIS专业以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规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学校GIS专业今后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大一新生的学习提供参考,希望可以对我校GIS专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分布结构分析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基本现状
统计数字表明,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就业、读研和出国3大类(详见表2-1)。
从表2-1可以看出,我校 GIS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就业,其次是读研。这是因为GIS专业所学知识专业性更强,更易就业;在读研的毕业生中,考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研究生。
(二)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析
从就业地域看
从毕业生就业区域看,本文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将其分为河南省,北、上、广、深和其他三大类(详见表2-2)。
从表2-2可以明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充分说明了我校GIS专业学生更大程度上愿意留在中原大地上,为中原经济建设和家乡建设,贡献知识和力量的决心。其次为北、上、广、深,一是一线大城市经济发达,本来就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一线大城市地理信息产业较发达,市场需求更大,平台更高,毕业生更愿前往发展。同时,也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前往除省内,北、上、广、深以外的其他地区打拼。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将其分为公司企业,党政机关,金融业和学校、科研院所四大类(详见表2-3)。
从表2-3可以明显看出,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占比位居次席。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辅修了金融学或会计学而从事金融业,当然也有个别毕业生选择了在学校、科研院所的稳定工作。
从性别差异看
性别也是影响毕业生去向分布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GIS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对女生来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相对困难,多数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女生的学习成绩整体好于男生,在考研方面具有优势。从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报考的专业来看,考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方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同学考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产生这个现象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GIS方向研究生相对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难考;二是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而女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较男生更吃力。
二、结论与思考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我校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读研和出国。
2>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其次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
3> 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也有较少部分到党政机关、金融业、学校、科研院所工作,在读研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4>从读研的毕业生报考专业来看,除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外,绝大多数报考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报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同学很少。
(二)思考建议
总体看来, 我校GIS专业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为了使办学更上一层楼,本文提出 3 点建议作为参考。
1> 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
毕业生的成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其他许多与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 比如,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立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和反馈的一个漫长过程。毕业生就业, 对学校来说并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学校应定期做好毕业生质量反馈工作,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在校生的就业辅导具有了针对性。
2> 改革完善课程设置
通过对我校GIS专业个别已就业毕业生访谈,听取他们的感受和建议,笔者认为GIS专业作为地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应该加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扎实的运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分析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学生也要也要注重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质学等基础地理学科的学习,但有些实践性较弱、对动手能力要求较低,须死记硬背的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2014年10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始,到2016年6月财政部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得到不断推进,为我国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很好的战略管理思路。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的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会计分支,其前身是预算会计与成本会计。
实务中,管理会计更多应用于企业,服务于企业高管,但其提出的绩效管理、战略管理同样适用于高校。随着高校办学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与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化,高校已经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这对高校财务管理及提供决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转向分析型、管理型。而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不足,不能完全达到这些要求,应用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则能弥补不足,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是学校战略管理具体落地的工具之一,但高校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的管理和控制较弱,难以发挥预算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1.高校对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现在很多高校是采用增量预算法来编制预算,即由学校各单位在年初自行申报当年的收支计划,再由财务处依据上一年的数据用“增量”的办法审定,最后上报学校党委会通过后执行。这种方法简单但不够严谨,项目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如果预算基数不合理,那继续增量则不科学,也缺乏战略性导向,无法从学校整体层面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对预算的执行缺乏制约和监督。很多高校并没有对预算建立起一套奖惩控制机制,对于节约预算经费的部门没有奖励措施,对于预算经费超支的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惩罚。这使预算执行单位容易有“不花白不花”的心态,擅自扩大开支标准和范围,造成资源的浪费。
3.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预算评价体系。现实中很多高校只重视预算的投入情况,而不重视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反馈。在工作中仅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通报,对于预算经费的使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效果并没有考核评价,使得高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能得到准确反映。
(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对于成本管理的动力不足,再加上高校会计偏于财务会计,高校较少进行成本管理。
1.成本管理意识淡薄。高校有其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责任,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并没有压低成本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压力。再加上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下拨给高校的资金是无偿使用的,这也导致高校没有成本核算的内在动力和意识,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
2.成本核算难以操作。高校提供的产品是教学和科研服务。服务性的产品难以计量,自然也没有利润指标,无法准确计算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特别是高校大量的行政管理费用属于间接费用,难以在成本对象即服务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在高校现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上难以操作。
3.成本数据不准确。虽然2014年开始实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对高校经济业务的核算基础进行了部分权责发生制的修正,但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基础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教育成本无法进入账务系统,因而财务报告提供的成本数据并不准确。
(三)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供高校的综合财务状况,还能为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财务分析尚有不足,无法满足高校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1.财务分析趋于简单化。一方面,财务分析方法过于简单,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都是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忽视了对其他分析方法的应用。另一方面,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有限。财务分析的数据来源于高校财务报表,但报表提供的是学校整体的汇总数据,做趋势分析和比率分析时尚可,但做比较分析时只是总量上的简单比较,对于引起数字变动的深层次原因没有挖掘,财务状况的变动也难以判断是由哪个部门、哪种原因引起的。
2.仅做事后分析,缺乏事中的控制性分析和事前的预测分析。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都是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后开始的。它侧重于对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停留在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上,而对于未来高校发生的各项业务活动没有进行财务信息预测,无法对学校的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也没有对进行中的事项进行分析控制,起不到内部监控和预警的功能。
3.财务分析重“量”不重“质”,忽视对财务以外的信息进行分析。高校的财务报告是会计理论的产物,有其局限性,如同一经济事项在不同的会计理解下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因此财务分析的原始资料不能仅靠会计报表,还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来取证。但目前高校的财务分析报告较少结合业务部门的信息数据,起不到改善业务流程的作用,不利于高校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
(四)决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决策是管理会计的职能之一,高校会计参与学校决策的程度近年来也在逐渐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会计参与决策的能力不强。我国高校会计长期以来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是传统的审核、记账、出报表式的“账房先生”会计,对财务信息的管理也都是事后的记录、分析和总结,较难实现对单位经济活动的事前预测,也难以利用财务数据对高校进行高度精细化管理,为管理层提供财务决策支持。
2.决策对成本考量不准确。决策的目的在于选取一个最优方案,这个最优方案可以多角度衡量,从会计角度来说是价值最大化,因此很多决策都是基于成本的决策。但是,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所依据的成本仍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成本,对成本的测算没有考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3.会计为决策服务时缺乏战略观。高校的决策应有利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但现实中,在进行方案选择时,财务人员提供的信息支持更侧重于研究经济上的可行性,较少体现高校的战略目标,没有从整体层面上结合内外环境对方案进行评估分析,缺少全局性、长远性的视角。高校会计在经济评价中,方案的取舍所依据的是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财务指标,但高校管理者在做决策时,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还应考虑政治、社会等其他因素。
二、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新思路
(一)在预算管理中实行绩效预算
2015年公布的新预算法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概念,这也是管理会计的应用方法之一,有利于提高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科学编制预算,加强预算管理。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对于一般预算,需科学测算各部门下一年度的人员经费与办公经费,综合应用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等方法来编制,增强相关性。对于专项预算,则要体现高校的战略性导向,做好战略分析,联合学术委员会和各相关部门及专家一起论证,避免资金分配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高校应把预算管理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建立起以预算编制为起点,预算问责为终点,中间涉及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年度决算、绩效评价、绩效报告等环节的封闭式预算管理链条。
2.加入绩效目标,引导部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预算单位要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申报绩效目标,通过主管部门审核后将绩效目标列入预算方案。预算方案经预算管理部门通过后,与各部门当年需完成的绩效目标同时下发,这意味着将资金的拨付与资金使用的责任同时下达到校内各单位各部门,有利于引导各部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完成既定目标。
3.注重预算结果反馈,建立评价体系。在预算执行中需注意预算分析,如进行差异分析、对比分析等,目的是通过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性建议。在预算考核时应结合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来设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做到科学合理,量化可考,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并纳入整体绩效考评系统,对预算单位执行人进行问责问效。
总之,将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各环节,纳入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全过程,可以实现资金运行和管理的效益最大化,提升部门管理水平,增强单位责任意识。
(二)在成本管理中试行作业成本管理
高校的教学活动具有周期性、重复性的特点,且日常开支不少为间接费用,比较适合作业成本管理法,因其“相关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精确度,避免了传统成本核算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晰的不足。
1.依据高校各业务活动确定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中心,第二步是将作业中心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其逻辑依据是作业耗用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首先依据高校内为了提供教育和科研服账产生的不同业务活动确定作业,如教学作业、行政管理作业、后勤作业、科研作业等,同性质的作业可归集为作业中心,具体可分为:教学中心、教辅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学生管理中心、科研服务中心,之后才开始作业成本核算。
2.把成本费用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中心。从高校的账务系统中可直接取得各项资源耗用的成本数据,如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学校正常开支的水电费、仪器设备的购置费和维修费、教学办公楼的折旧费和修缮费等。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可以只对间接费用进行资源动因分配。对于直接费用,即专为特定作业消耗的资源项目可以直接计入作业中心成本库,如某学院发生的教师课酬,或是教学人员发生的办公和差旅费,还有专为教学购买的仪器设备等都可以直接将成本计入教学中心成本库,而无需再按资源动因来分配。对于无法直观区分归属作业的间接费用则选取合适的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如日常耗用的水电费可以按各中心的场地面积来分配,公共用建筑物的折旧费和修缮费按使用面积分配,公用设备的购置费和维修费按使用工时来归集成本到各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
3.确定成本对象,选择作业动因,将作业中心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由于高校内部各院系差异较大,所占用的资源也不同,因此将成本对象细化到各个学院更为妥当。如以某学院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为成本对象,则可用课时数、学生数等作为作业动因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率(也称作业率),并据该专业学生所耗用的作业量和作业率,计算出该学院学生的教育成本。这样计算出的生均教育成本既可直观看出耗用各项作业资源的多少,比传统算法下的生均成本信息更为精细和准确,又可以在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进行成本比较,进行成本分析。这样的成本计算虽然繁琐,但有利于管理层利用作业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管理决策,改进各项作业,优化资源配置。
(三)提高财务分析质量
财务分析首先应确定它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若是为管理层服务的,则相当于是单位经营的“把脉者”,要从数据分析中发现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前预警风险并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若是为监管层服务的,则要对其提供资源的政府部门、学生家长、科研经费出资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关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分析报告。二者目的不同,分析的重点也不同,本文仅对服务于高校内部管理决策的财务分析提出建议。
1.完善高校报表体系,增加管理报表。高校目前的财务分析主要还是集中在财务报表层面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对于管理决策所需的支持信息如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成本效益分析没有体现,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建议。建议完善高校的报表体系,在对外的财务报表体系基础上增加对内的管理报表体系,如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每月统计表,可以对预算偏差进行分析和控制;教学成本分析表,依据之前所做的作业成本基础管理,可以对比各个学院甚至各个专业学生的成本信息,找出差异,改进教学流程。通过定期对固定资产的报废率和维修概率进行报告和分析,可以有效监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总之,对内的管理报表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多样的设置,以服务于管理决策的需要。
2.灵活应用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除了做同期比、预算比外,还可以做同行业的标杆对比分析,但鉴于各高校的财务信息披露情况不同,较难取得其他高校的精确财务数据,可尝试建立高校财务的行业标准值,以便各高校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作出客观判断。趋势分析是通过对比高校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变动趋势。具体应用于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和会计报表及其项目构成的比较,但须注意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以反映正常的经营状况。比率分析则可以在不同规模的会计主体之间进行比较,其指标包括构成比率、效率比率和相关比率,基本涵括所有的财务分析指标及方法,包括杜邦分析体系、因素分析法。财务分析的基本工具都是类似的,关键是要根据财务分析服务对象和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3.结合业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重“量”也重“质”。财务分析不仅要重视定量分析,也要重视定性分析。对引起财务状况变动的内外因素都要进行分析,挖掘数据,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会计人员应以财务数据做依托,分析背后的业务,找出症结所在,才能起到财务管理的作用。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必须熟悉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活动,深入了解各个职能部门,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融合,才能做好财务分析,提出有实际价值的改进建议。另外,在实践中还可以进行一些前瞻性的工作,利用趋势分析法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对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济事项做出事前预测。
(四)积极实现会计决策支持职能
1.在高校投资决策中的应用。高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少投资活动,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时,高校主要考虑的应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而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有不同的内含价值,所以对成本的测算应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如学生公寓建设的筹资方式是选择银行贷款还是与其他方合作建设,对于这种长期决策应考虑到利息因素,在成本的计算上加入货币时间价值的考量,用折现后的成本来比较投资收益才准确。可以采用折现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多种会计工具来测算项目的收益。同时考虑到投资的风险价值,把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合理衡量项目的风险,若风险过高,则应对项目进行适当调整。
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还应考虑该投资项目对高校其他项目的影响,并将会计部门对该项目的评价与其他部门的评价有机联系在一起,综合考虑投资效益。对高校的大额、长期投资决策还应注意充分、科学的论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时当地的经济环境,树立长远规划,把握投资时机,以确保决策科学有效。
2.在高校融资决策中的应用。在融资决策中,会计部门应以投资决策为依据,合理测算融资需要量即Y金缺口,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可以选择吸引直接投资,如校友捐赠,也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如校企合作,还可以选择银行贷款,进行债务融资。若多种融资方式皆有可行性,则应选择融资成本最低的方案,以提升项目的投资价值。这里有两点需注意,在测算资金缺口时,应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因素。从现金流角度,折旧属于“非付现成本”,可以为单位提供内部资本,所以在测算融资需要量时应将年度折旧额扣除。另一点,高校的融资要控制财务风险。在融资决策时除了将融资成本作为核心财务标准外,还应将财务风险水平作为重要标准,明确高校的可承担负债量,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
3.在高校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指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一种会计管理办法,在高校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能为财务管理带来新思路。一方面,战略管理涉及全局,需要会计人员跳出“会计人”的圈子,熟悉其他部门的业务流程,善于沟通,与其他部门相互关联并共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战略管理涉及整体,要求突破单一会计主体的限制,站在学校整体的层面上考察外部发展环境和竞争对手。
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关注、收集和分析的信息有财务的也有非财务的,有内部环境的也有外部环境的,难点在于如何搜集非财务的信息,如政府对教育产业的整合思路,同等高校之间的竞争程度和本校争夺优秀生源的竞争能力,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率和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等,这些信息对高校的自身定位、经营管理计划以及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管理会计应整合这些信息并做好战略分析提供给高校管理者,以便高校管理层作出战略决策。
三、结束语
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从事后的记录、分析、总结模式转变为事前预测和决策、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改进的新模式。但管理会计在高校中的应用还属短板,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和人才资源支持,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融合也是一大难题,因此管理会计在高校中推广应用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抓住财政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历史机遇,提高学校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建立与业务数据对接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X
参考文献:
[1]郑海鹰.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J].商业会计,2016,(14):64-66.
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方式灵活,机动性非常强,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产品供给,具有转型迅速,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吸纳我国就业人口、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布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对中小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鼓励和扶植,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和规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扩张,发展相对缓慢;不少企业不能够选聘更为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会计管理就只能着眼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期规划,企业领导只重视财务收支状况,而不重视财务会计管理。由此导致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会计账目非常混乱,会计管理人员也不能从中获取更为全面的有效信息,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决策,更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制度规章管理缺失。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是保障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需要一定的制度,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且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法律和企业制度,这样才能保障工作的合法性、有序性和有效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加剧,不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非常手忙脚乱。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提升,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同时,现代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不少企业经营存在很多的思想理念与方式问题,工作效率较低。不少企业为了能够生存,甚至受利益驱使,为了规避一些税收等方面的问题,不少中小企业不能严格按照我国国家法律进行生产和市场销售,也就不能从财务会计上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一些企业为了能够逃税漏税,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更是不能够做到依法工作,出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市场正常秩序,也影响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影响企业的决策和长远发展,更给国家经济运行带来诸多的隐患。
(二)企业过分重视财务核算忽视会计管理。中小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及侧重点倾向决定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内容和管理方式,很多企业财务会计重视核算,忽视财务会计的综合管理,造成财务部门工作单一,与其他不能不能形成信息共享,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很多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人员都是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能与其他部门做好深入合作,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都是单向从采购、生产和销售环节获取的数量,反映企业经营和营收状况。而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经营过程通过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做好成本控制,这样根据市场变化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合理安排生产规模数量,如何通过采购先进生产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这些都需要财务会计部门做好各种数据信息的分析。
(三)企业不能应用现代会计手段。科技在生产和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会计发展越来越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现代大型企业非常重视财务会计管理,重视现代会计手段的应用,积极采购先进的会计管理设备,更新先进的会计应用软件。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受到认识程度、管理理念、资金状况、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不少企业不能充分重视和应用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一些企业还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不仅记账核算非常繁琐,而且效率低下,同时不能从中更好地进行综合分析,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好地的参考。另一方面,虽然有些企业重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了会计电算化设备,但是,受到人才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和束缚,不能发挥企业价值和作用,只是从方式上做了改变,由原来的手工变成了现在的电子器或者计算机,不能应用现代化的会计管理软件,进行各种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也就不能得出最为科学的企业经营信息,不能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不能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我国中小企业加强会计工作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全面认识企业财务会计功能和作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相对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企业不能对财务会计做好定位,不能摆正会计管理部门的地位,没有全面认识到企业财会会计工作的功能和作用。这样,也就不能让财务会计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无法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也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企业管理者全面认识财务会计的功能和作用,让其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根据财务会计功能合理安排其工作,将企业财务会计部门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管理者多与财务会计部门沟通,研究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分析,在企业管理决策和战略定位方面做好充分参考。
(二)做好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企业管理中一定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与统筹工作,形成部门的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挥其作用。尤其是要协调好财务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为各个部门提供最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帮助各个部门积极有效地开展具体工作。与采购部门做好沟通,不仅要为其提供采购资金,还要为其提供采购价格变化趋势分析,原材料的市场变动情况,确保采购部门能够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需要合理安排采购数量,做好价格控制。与研发设计部门做好沟通,为其提供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市场反应以及行业发展现状,帮助研发设计部门做好产品调整和新产品开发。与销售部门配合,根据销售数量、价格以及销售额变化趋势,合理分析市场需求和动向,确保销售部门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保障市场供应,提高市场销售质量。从整体上分析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为领导层提供较为全面的数据分析,确保决策者能够根据中小企业的现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三)充分发挥现代会计科技手段的积极作用。会计电算化是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企业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期中小企业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选择。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好应对,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财务会计管理,发挥财务会计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如果中小企业仍然停留过去的模式阶段,企业一定会在参考的竞争面前失去活力。电算化是发展趋势,也是中小企业提升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突破点。为此,中小企业首先应该做好基础设施改革,改变传统的手工模式,引进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或者利用我国人才丰富的现实,积极引进会计专业毕业人才,引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既能够改变会计部门的工作思想,更有利于推进企业会计电算化进程。
(四)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制度建设,改变传统的依靠人管人的模式,转向以制度来管人的现代体制,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也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以制度为准绳,严格执行相关的企业法和会计管理制度,工作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做到权责分明。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工作实际,结合财务会计行业发展实际,不断改进和优化管理制度,能够以先进的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以先进的管理思想引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企业决策和战略调整。总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积极分子,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专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中小企业强化财务会计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陈铭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分析是对高校一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后得到的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推向市场,面对市场经济高风险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它要求会计工作要提供准确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高校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机遇,避开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顺利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必须认清这几大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
1.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主要表现在:(1)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长期以来一直仅仅以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高校的全部实际情况,因此,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不能仅靠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进行“量”上的分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取证分析。(2)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今年收入多少,收入预算完成多少,支出多少,支出经费组成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等总体“量”上的财务分析,而对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的财务分析很少。
2.重视“内部”分析,忽视“外部”分析。主要表现在:(1)重视高校内部财务指标、财务行为和财务管理状况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忽视外部同行业竞争形势、金融政策、市场状况、国家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体制等的外部因素分析。(2)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运用内部的会计报表、预算方案及相关资料对本高校内的收支基本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很少与同行业其他高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不便于了解自己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
3.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即使分析也着重于会计报表(主要是年终决算)作事后的分析,这种分析只能总结过去,探测未来,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即使发现也只能后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高校的财务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许多潜在指标信息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4.重视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忽视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高校的日常财务分析通常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具有确定性性质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高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具有不确定性质的风险因素则很少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等学校在这种大市场环境中当然也不例外,特别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办学及基建投资,负债数额巨增,使高校具备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不应仅停留在一些确定性因素分析上,而应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宏观财务管理,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5.重视现象分析,忽视实质分析。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月、季、年报表上的分析,只停留在预算完成程度和预算效果的考核方面,而对一些实质性问题,如财产物资管理、资金管理及费用开支范围标准等实质方面的分析却流于形式,这样就难以找出资金流失漏洞,难以及时发现财务活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问题。
6.重视旧体制分析模式,忽视新体制分析模式。主要表现在:(1)分析手段上:目前不少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要靠繁琐的手工抄、写、算来完成财务分析工作,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分析手段远远滞后于高校现代化、信息化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财务分析应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以高质量地完成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2)分析规范上: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记帐、算帐、报帐上,对财务分析工作愿意做时就做,最多也就是年终一次财务工作总结报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与流程,面对新形势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规章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时定期规范地完成财务分析工作。(3)分析资料来源上: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大部分是以已发生过的数字为基础进行期初与期末、预算与执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而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以及潜在性的信息资料来源则很少分析。(4)分析的主体上: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侧重于以高校自我分析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财务分析,而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的来源途径越来越宽,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分析主体应包括校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家、捐赠者等在内的多重主体。(5)分析的方法与范围上: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仍然主要是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并且主要以学校整体的大收大支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而对可解决比较分析法许多弱点的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则基本不用,另外,对高校许多专项资金来源及许多特殊性项目支出很少单列进行财务分析。
二、改变高校财务分析误区的对策
1.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列举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生均支出增减率、经费自给率等部分财务指标,而对一些反映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如融资分析、投资分析、教育成本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情况、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分析等则没有列举,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给财务分析工作的全面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
2.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资金运用情况表、资金筹集情况表等,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效益及绩效情况分析时就无法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原始资料,故应完善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增加如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报表,为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数据来源空间。
3.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校在这种大环境下,当然也不例外,高校的事业在发展的同时,银行贷款的数额也在日益加大,导致高校发展面临财务风险,财务危机也时有发生。因此,应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从财务预警系统的角度出发,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高校宏观财务管理,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4.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
财务分析人员的能力、经验及知识水平决定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质量的高低,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财务分析的方法、手段、范围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工作存在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王德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天津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的外包服务商的管理
借鉴OECD国家税制,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税制结构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评价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范围经济的研究视角
构建客户忠诚度模型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小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离职动因分析及对策
基于灰色聚类模型的纺织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
论制度包容性增长
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新经济下我国电信产业管制政策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分析
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分析
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价值评估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
农产品质量安全宏观环境综述
我国IPO定价多因数模型设计实证研究
大、小股东和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
本刊稿约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及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
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研究
走出内外环境的困扰推动和实现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探析——基于“创新—知识人”假设的认知视角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理论和实践:回顾与展望
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对我国就业影响分析
基于顾客满意的顾客忠诚培育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熵权法综合评价研究
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
后危机时代应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制约消费扩张的制度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经验借鉴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供销合作社的流程再造
论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制寿险营销模式:现状评估与改革建议
从基金经理高流动看基金公司的制度创新
美国市场利率对基准利率的反应研究
突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委托理论的家族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企业家生命周期战略演化研究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互动分析框架的理论模型构建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
公共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实现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对策研究
对外贸易与新疆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税政管理博弈均衡分析
我国增值税转型分析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探析
商品房成交量下降的供求原因
关键词:会计专业群 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为贯彻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要求,结合学院会计专业群建设的任务,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群建设的紧迫性,坚持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为主线、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项目化课程结构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着眼调结构、促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了解会计岗位群的设置、岗位群职责、岗位群对会计人员素质、能力结构的需求变化,为会计专业群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二)调研对象
1.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及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的项目经理。
2.会计专业群的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选取我校毕业生安置率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地区以江苏省居多,毕业生选取2014、2015届学生。
3.同类高职院校,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南京高职分院、常州刘国钧分院等学校。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会计专业群2014、2015届毕业生,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主要了解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及具体职业、专业相关度、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同时关注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后续招聘计划。
2.访谈法。主要针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及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的项目经理和同类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负责人进行,和企业负责人主要探讨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学生跟岗顶岗实习安排、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负责人主要探讨会计专业群建设的方法、路径,课程改革的方法、校企合作的方法,师资培养及技能大赛、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现状分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截至2010年底,江苏省有107万会计人员,其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大约在35万人左右,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只具有从业资格,预计到2020年,会计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160万,初级以上职称的将达65万人,为江苏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会计人才基础。从五年制高职培养的学生来看,主要面向的就是培养初级及以下会计人才,空间很大。
(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2015年以来,商事改革红利持续放大。据江苏省工商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江苏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106.5万户,同比增长12.8%,增幅迅猛,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数(含分支机构)601.17万户;据徐州市工商部门统计,2015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9 834户,截至2015年底,徐州市市场主体总数已达473 064户,每年新增的企业数以万计。有企业产生,就有对会计的需求,从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会计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三种方向,一是对于广大企事业单位,会计从算账报账逐步发展到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二是对于小微企业,主要依靠会计服务公司进行记账,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会计服务公司,公司业务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帮助企业记账及申报纳税,侧重于基本税务知识的运用;三是会计师事务所,这类企业主要从事审计、咨询、税务策划服务。根据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学生主要就业的对象为广大企事业单位和会计服务公司。
(三)会计从业人员能力现状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会计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会计职业岗位属于管理性岗位,是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素养综合性要求高的非第一线技能岗位,是企业技术管理岗位。(2)会计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密切,国家经济政策、单位经济行为的变化直接导致会计行为的变化,会计职业的知识更新快、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要求强。(3)会计职业入门资格要求严,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严格,考核标准规范,过关率严格控制,并实行每年继续教育年审制度。(4)会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与职业道德要求高,会计岗位是管理层面岗位,工作对象既要核算监督各类经济活动,又要面对企业内外部的复杂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四)会计各核算岗位技能能力分析与课程选择
1.会计收银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商场和超市调研中看到,大多收银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收取货款,严格遵守唱收唱付的原则,并主动、热情地回答顾客。对会计收银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对开具发票的规范要求及对收银机、点钞机、税控机等操作的熟练应用。(2)对假币的快速识别。(3)与顾客沟通的能力、交流、口头表达能力。(4)自觉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本岗位的纪律要求,要做到诚实、信用、操守第一。
主要对应课程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收银岗位实训、会计职业素养等。
2.会计出纳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对企业会计出纳岗位的调研中发现,企业对会计出纳岗位人员的选任十分慎重,企业注重选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执行费用开支标准,复核原始报销单,登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2)对库存现金确保完整无缺,对于超出库存限额规定的现金,及时解缴银行,如有发生被偷盗等情况,造成的损失,要承担赔偿责任。(3)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严禁出纳人员白条顶库和坐支,不得套取现金。(4)注重对出纳人员的日常性工作监督,实行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实行银行预留印鉴与支票分开保管,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对日记账进行抽查,对现金不定期地抽查盘点等,确保现金的安全、完整,起到事中的监督作用。(5)熟知有关的会计法规和财经纪律等方面知识。
主要对应课程为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货币资金核算)、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
3.材料核算和仓库保管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会计材料核算和仓库保管岗位调研时注意到,材料核算和仓库保管岗位是实施存货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岗位,是企业培养会计的重要场所,而不仅仅承担保管员的角色,其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认真验收入库,实行分类管理,根据物资类别、型号、规格,做好材料账的登账工作。(2)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收发货物,执行收发制度,及时反映库存物资的动态信息,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委派采购人员组织采购,仓库管理人员验收入库、填写“材料入库单”,质检部门进行质量鉴定,出示质量检验报告,财会部门审核材料发票等有关票据,经主管领导批准,承付货款。(3)库存物资做到物、账、卡、资金四相符,确保安全生产。(4)切实按照规定标准,做好库存物资的保管保养工作。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只注重材料收发凭证的填制,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以及材料的采购、验收入库的核算,缺乏对材料采购与保管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的讲授,学生也缺乏对材料计划员、采购员、验收员、稽核员和保管员岗位职责的了解,不懂得按程序进行材料收发业务操作。主要τ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存货核算)、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
4.往来业务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开展会计往来业务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企业对往来业务主要技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根据销售客户档案建立客户财务信息档案,关注债权类账户和债务账户容易出现的问题,防止企业高估应收款项,低估应付款项。(2)应收账款的检查和监督,对应收账款所附的原始凭证要相互验证核对,验证所发生经济业务的真实性。(3)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报告,对客户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判断,当应收账款账龄在三年以上的款项较大时,要判断是不是企业为完成产品销售任务、出现盲目的赊销行为,造成大量的款项收不回来。目前,各企业都有比较严格的信用政策,严控赊销行为。
在会计教学中,平时过多地注重债权和债务的核算教学,对债权债务的管理与控制讲解较少。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往来业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实务、会计应用技术实训等课程。
5.固定资产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固定资产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固定资产取得重点关注:取得决策和审批程序是否明确、计价是否正确,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保证账卡相符。(2)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情况:是否按规定计提,计提方法选择是否正确。(3)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否控制,核算是否正确。(4)固定资产盘点、清查、盘亏、报废、投资、销售等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
6.薪酬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会计薪酬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会计工资核算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配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做好职工薪酬的核算及发放标准的核定工作。(2)审核工资计算表,报请负责人审批工资计算表,会计提工资、发放工资的账务处理及代扣“三险一金”、 个人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月末计提“五险一金”、职工福利、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的账务处理。(3)理解职工的范围,职工薪酬的构成,熟悉薪酬发放的业务程序。
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薪酬核算岗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
7.资金管理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会计资金管理岗位调研时注意到,资金管理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参与企业筹资、投资管理、资本运作、税收筹划等具有高素质企业理财能力。(2)拓宽对国家财经法规、税收制度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融资工具的应用,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方案的选择。(3)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能及时办理银行贷款、还款及付息等基本业务,为企业培养出理财、筹资方面的专家。
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重点加强。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资金管理核算岗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
8.总账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总账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总账核算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七个方面:(1)审核记账凭证,登记各类明细账,并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汇总、登记总账。(2)指导会计人员做好记账、结账和对账工作。(3)定期对总账与各类明细账进行结账,并进行总账与明细账的对账,保证账账相符。(4)月底负责结转损益类账户,并据以登账。(5)编制财务报表,编写附注,进行财务分析并上报高层管理人员。(6)编制企业财务预算,为管理人员及时提供相关财务数据。(7)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建议。
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会计岗位项目实训(总账核算岗位)等课程。
9.成本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在企业成本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成本核算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编制各种成本报表,及时提供成本信息。(2)优化成本决策,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严格控制成本,促进增产节约,尤其注意不要将各项费用支出、营业外支出控制计入成本。(4)建立并落实成本责任制度,将完成成本降低任务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层次和责任人,使职工的责、权、利相结合。
主要对应课程为成本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
三、招生就业与用人规格分析
(一)会计专业是传统热门专业
会计专业具有专业技术性强、适用行业广泛、在职场中收入稳定、工作环境相对较舒适等优势,因此,一直广受考生家长青睐,每年报考人数众多,是传统热门专业。由于长期受到家长和学生欢迎,生源充足、稳定。以我校2015年会计类专业招生为例,徐州市五年制高职专业最低招生分数线为400分,我校会计类专业招生分数线为460分以上,采取了限分限人的措施,从而也保证了该专业的品牌质量。除此以外,招生生源还扩展到江苏省以外的五个省市、自治区(山东、河南、内蒙、安徽、等)。
(二)就业方向中小微企业是首选
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银行保险证券行业、事务所及会计服务公司。但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中小微企业是首选,一是这类公司对会计知识的要求不是很高;二是这类企业数量众多,对会计需要量大;三是主要从事基础性会计工作,难度较小,对企业管理的参与度不高,但会计人员从事的工作较全面,便于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整体情况较好,但学生收入不高,低层次就业严重。但应该看到,会计行业更加注重经验,持续性较好,这也是会计专业每年招生量大的主要原因。
(三)江苏省中小企业用人要求分析
在学历要求的调查中(见表1),需要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15.06%,需要本科学历的占30.98%,需要大专学历的占41.16%,这意味着会计专业高职毕业生存在着较广阔的就业市场,学历对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除收银岗位外,一般会计岗位都要求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四、调研结论
经过调研,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财经教育办学的主体非常多,几乎达到了“无校不财”的程度,但如何结合学校的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财经教育改革调整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定位及业面向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是培养面向中小微企业一线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就业岗位有:中小微企业的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人力资源岗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助理岗位及会计咨询服务公司记账人员岗位。
(二)人才培养途径
1.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课独特育人优势,把育人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3.实现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构建“会计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色是将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通过徐州鹏程财经职教集团,整合优质企业资源,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定期到企业实践,把企业文化、敬业守信、崇尚劳动、创新务实的精神与学生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增强本领、服务企业的理念,增强职业责任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毕业后直接就业。
(三)教学改革建议
1.构建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所谓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岗位群工作领域,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时,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公共课程严格执行省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时,会计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满足各专业公共需要的培养,按照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最基础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录入、点钞、珠算)、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它实现了各专业底层共享,同时该课程体系将学历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既能满足其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能帮助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取从事会计职业的资格。专业群提升平台则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和基础,其他都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拓展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应该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底层共享。
“模块”是根据会计专业群中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领域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领域“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充分考虑专业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烙印,实现中层分立。同时,会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线性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相互沟通和支撑,通过会计核心专业的带动及各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在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以后,根据学生升学、就业、考取证书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实现高层互选。
2.充分考虑“互联网+”的影响,开发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互联网+”将倒逼教育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变化,教育更应以人为本,以知识的应用为本,以工作实际为本,通过搭建平台,开发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搜集与开发优质微课资源,用于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翻转课堂将成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同时也要注意,新型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虽然学习的广度有所增加,但深度却大大折扣,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但它对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促进教育的评价方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3.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思路,打造“云实训”平台,为智慧教学提供平台。“互联网+”新思路建设打造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实现软硬件的跨界融合。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学生统一用户登录,方便又快捷。教师登陆个人教学空间,学习任务、制作数字化资源、搭建实训及作业平台、构建智能化考核系统、解决学生实时提问;学生通过登陆数字校园个人学习空间,可以学习教师在“云实训”平台上的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及作业任务,实现自我检测,实现在“云”上的便捷学习。“云实训”采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纸质教材通过PPT课件、动画视频、流程演示等现代化的手段,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及选用相应的数字资源进行学习,并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修正,最终达成技能教学目标。X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72-74.
[2]梁文鑫.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将迎来真正的变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4-16.
1我国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财务分析产生于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预算管理也就是目标管理,所以预算执行情况是各层次经营者和部门首要关心的信息。因此,财务分析是一种常规的、制度化的分析,一般由企业财务部门直接依托于会计报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一些变动异常的指标加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在季度和半年度时则进行详细的指标分析和趋势分析。同时,自半年度后,每月的分析都要预测年度的完成情况,以便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
1.2我国公司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2.1财务报表的局限目前,我国财务报表的编制采取历史成本原则,以货币计量。这不免忽略了货币本身所隐含的超值或贬值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影响下,币值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但是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以货币稳定为假设前提的,这必然会使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其次,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核算程序,这就造成了不同企业的同类数据可能会缺乏相比性。
1.2.2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现有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四种: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虽然这些方法都给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以供他们作出管理决策的信息,但是由于分析时间和报表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其固有的局限性也很显著。比如,数据都是过去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过去经营活动的结果,对与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只有参考价值。而且,数据也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可能并未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传统的财务分析的重点放在了为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财务和经营,而忽视了财务分析对支持公司管理决策方面的作用。
1.2.3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大都重视定量分析而忽视了定性分析,这就使得财务报表无法揭示详细的描述性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人员不能得到如存货结构、资产结构、批量大小、季节性变化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其次,在我国,传统的财务分析一般从企业资本运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回报性三个方面进行,反映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及存货周转率等,这些指标都涉及资产总量的相关数据,但是却忽视了资产的质量。如果资产的数量不实、质量不准,那么指标值可能带有一定的虚假性,由此产生的财务分析结论可能不正确。
1.2.4现有财务分析体系的局限现在企业使用的财务分析体系大都为杜邦分析体系,该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龙头,以总资产利润率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前因后果。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具体体现在:忽视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不能反映上市公司重要财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因此,完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公司治理与财务分析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会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林毅夫认为“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而所有者对公司经营管理绩效的评价则需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以评价公司治理的好坏。随着经济环境和理财技术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直接制衡和影响着企业的理财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因其利益立场不同,对财务分析的要求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这就对企业的财务分析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以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需要。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的财务分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立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而影响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分析要求;而财务分析反过来又为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治理作出评价提供依据。
3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分析体系
3.1各利益主体与财务分析财务分析为评价企业的治理提供了相关依据,基于理性生人的假设,各利益主体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现行经济环境中,任何一家公司的治理都离不开各利益主体的影响。因此,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公司财务分析受到以下几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股东。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在制定企业财务目标时所考虑因素也最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在财务分析时,往往会选择影响股东利益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指标来体现。我们知道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数,每股净资产二股东权益谱通股数。每股收益高低反映潜在的经营实绩和盈利预测,并且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而每股净资产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其高低仅为每股市价提供参照。所以对于普通股东来讲,为了多得眼前利益,就不考虑企业长远利益。往往在税后利润分配中很难做到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的合理兼顾,也不关注公司的资产质量,特别是对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顾及不够。债权人。债权人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但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该债权本金和收益能否如数归还的问题。所以债权人希望企业保守性经营,只能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稳健型的项目或行业,同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因此,债权人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关注有关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年末流动负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从资产负债表的静态角度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而现金流动负债比则从现金流量表的动态角度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长期负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本负债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现金债务总额(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总额),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此外,股东和债权人还共同关注企业的获利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累计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职工和政府来说,其对公司财务分析的关注程度要低于股东和债权人。职工。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其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对职工来说,他们需要的能够使自己获得更大收益的企业利润的保障。政府。在倡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展必须考虑员工就业、国家税收、资源配置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因素。基于此,企业应考虑社会效益,注重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该财务目标,既要做到投资者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薪金收入最大化,还要满足政府期望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公众期望的社会责任与绩效最大化。 3.2财务分析体系的优化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作为一种用来评价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方法,广泛运用于企业的财务分析和业绩,但是要全面衡量公司的治理状况,体现各利益主体的财务要求,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若要更好的全面的客观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现金流量指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是权益报酬率,通过对该指标的逐层分解,形成多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财务比率指标的乘积,从而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首先,没有对企业的发展能力进行分析,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公司治理层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决策。其次,忽视了对先进流量的分析,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降低。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所使用的指标都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静态指标,而没有使用现金流量表的动态指标,因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动态分析指标,可以增强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最后,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用净利润来反映企业收益并不科学,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以更好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应包括对现金流量的分析,用现金流量来代替利润指标。其合理性如下
3.2.1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制基础编制的,可以减少人为操作会计数据的可能性,增强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动态分析指标,可以更好地客观评价企业实际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
3.2.2从股东和债权人的角度来看,股东投资、债权人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现金流,取得投资回报,而股东的财富和债权人取得的本金和利息,主要是通过货币来衡量,这又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树立现金流至上的观念。
一、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及双语人才供需分析
“双语教学”一经产生,就引起理论界的争论,经过不断探讨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一是在我国,双语教学通常指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二是双语教学应分层次、按计划逐步展开。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为了适应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要求产生的。经济活动全球化也要求教育国际化、会计人才国际化、就业范围的全球化,广泛开展专业双语教学是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一)客观形势对双语人才需求方面
从我国经济形势来看,加入WTO后,国际资本不断涌入,众多企业也走出国门,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国外,都需要双语会计人才,加上全球一次又一次的并购浪潮提供了广阔的会计服务市场,跨国公司的涌现、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需要大量的专业会计人才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从1999年我国第一次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至今,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已有500余起,且近两年呈增长趋势,每年都在30起以上,多时可达40-50起。有关部门估算,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每年平均损失800多亿人民币。排除其他原因,懂得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匮乏是主要的原因。“企业败诉的很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的准确会计资料。”一位长年研究国际贸易的人士说,例如彩电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调查时,必须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做好账,必须及时提供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单据,但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而在目前,能熟练应用英语并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级财会人才需求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同时,世界著名的安永、德勤、普华永道、毕马威“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又在中国不断加强既懂会计又懂外语的人才竞争。
(二)双语会计人才的供给方面
1.双语会计人才供给方面:目前,我国双语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由于这类人才高校教育供给不足和滞后,国外的一些会计行业的资格考试及培训涌入我国,如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又称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以英国为基地的国际会计师公会AIA(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CCNA(CISCO职业认证)、CCIE(国内互联网专业证书)等国际认证,受到就业者的普遍欢迎。自ACCA在国内启动以来,到2001年中国内地仅有2800人注册成为ACCA的学员,到目前也不到1万人;中国目前持有AIA证书的约有200人。可见会计双语人才培养的空间很大,高校会计专业双语人才培养也该提上日程。
2.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状况
我国许多高校在2000年之前没有明确提出双语教学,但是会计专业英语确实一直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专业英语处于一种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中间状态,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过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000年之后,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多,不少硬条件和软条件都好的重点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开展了英文授课,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院校;当2001年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明确提出双语教学要求和评估指标体系后,几乎所有设有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想尽办法争取开设会计双语教学课程,但很多高校处于试点和实验阶段,只是选择部分年级部分班级来开展;同时部分院校积极联络境外高校合作办学、互派师生;有的还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国际通用会计考证班等,全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翻开众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招生简章,可以看出双语课程逐年增多,这预示着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由于各地高校所处地域不同或教育实力差异悬殊,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良莠不齐。
3.高校学生的就业选择
根据笔者的口头调查,会计专业的双语课程很受学生欢迎,85%的学生希望更多的会计课程利用双语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比如进入外资企业。根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中国会计视野网近日的《2004财会行业从业人员薪资调查分析报告》。调查显示:依据单位所有制性质、所有制类型的不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差距很大。工资收入最高的是欧美外资企业,最低的是事业单位/团体及行政单位,其平均数及中位数均不及欧美外企的一半。外企的起薪一般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其低位数一般高于1万元,其他类型企业低位数均不超过1万元。 如果学生毕业后要想进入欧美外企,起码应具备双语课程的知识储备,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双语教学是教育向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必要选择,也是顺应学生主观意愿的。
(三)总体趋势分析
在未来的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人才位居榜首。据有关人士估计,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双语会计人才,双语人才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需求缺口巨大,供给却处于短缺状态。
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大学中基本上都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和条件。所以在外界经济环境不断全球化形势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重大而深远,高校会计课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二、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教育、教学规律表明,师资、学生、教材是最基本的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师资因素
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合格师资。会计本科教育层次中,双语教学师资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1.在专业知识方面:全面深入掌握本专业各科的基础知识,并在某些学科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掌握本专业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2.在外语语言能力方面:除了扎实地掌握一门基础外语以外,还具有用中外文流畅地表达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交流能力。双语教学与一般专业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表达的双重性。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练习本专业各种词语的中外文表达方式,达到应用自如的境地。3.要求会计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应尊重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合理安排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高校中主要由两部分教师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一部分教师在英语国家获得过学位,并在国外的有关学科领域开展过前沿的研究工作。他们非常适合双语教学工作,但这种教师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另一部分教师虽然没有在英语国家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但他们同样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他们在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加强运用外语能力的训练。
(二)学生因素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根据笔者观察,绝大多数学习英语的学生尽管能通过国家组织的四级六级考试,但是听说能力明显不足。用汉语学习和理解会计相关课程尚有一定难度,如果改用纯英语授课恐怕学习效果和理解知识点的难度更高。用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考托福和GRE去美、英、加等国家留学,他们应该代表了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英语的最高水平。可是,这些大学生和研究生到了英美国家却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几个月)才能适应课堂教学,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带着录音机走进课堂,以便能记录下自己听不懂的地方,课后再重听。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完全清楚他们是否真正具有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以这样的英语基础去接受用不熟练的、甚至是充满语法错误的英语进行的专业课教学,我们还能期望他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吗?我们还能期望他们基于此准确获得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吗?
(三)教材
教材是教育活动实施的载体,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根据实验教学和对双语实践的调查,会计专业双语课程使用教材比较容易解决的是直接源于西方的一些课程如《西方财务会计》、《国际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市面上书店里能直接购买到,甚至还配有中译本、习题集及答案、光盘、教学PPT文件;而对于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专业课如《预算会计》、《村合作组织会计》则比较困难;特别是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一致,比如我们开设有《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入门课程,西方则无,还需要花费人力、财力编译开发适宜我国教学体系的教材。此外,外文教材价格比较高,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三、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优势和困难
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国际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特别是会遇到更多的会计国际协调问题,这就给担当桥梁的双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双语教学也会显示出其优势与不足。
(一)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优势
毫无疑问,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了外语运用能力的训练,还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拓展型人才,有助于国内企业顺利走出国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能够增强高校师生查阅前沿外文科研成果,借鉴运用于我国会计实践工作中。
(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困难及克服
尽管在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无论于国家、于学校、还是于学生将来都受益,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双语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其表现为:一是缺乏语境气氛,学生在外语环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只是就教师布置的用英文表达的练习或作业用母语理解处理再翻译为英语,即:难以形成异语思维方式、容易死记硬背;二是会计专业学习上的“夹生饭”现象,英文授课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中文知识体系不全面、不协调,根据安徽工业大学对实施会计双语教学的相关教师的调查表明,有一半的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所担忧,怕不适应中国的会计制度,它对考研究生、考注册会计师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缺点应该是可以寻找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克服的;三是把会计专业课上成了外语课,学生所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不够。如何让会计双语课更充分地发挥优势,避免其弊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于语境气氛不够的问题。可以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基于环境变化和交流的需要的产物,我国绝大多数人说汉语,汉语母语就像我们大部分人使用右手那样相当熟练,不用刻意去营造母语气氛。外语语境相对少一些,用外语就像用左手一样不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外语角、收听外语广播、听外文歌曲、广泛阅读外文专业材料、撰写外文论文等途径进入到外文语境中潜移默化,使外语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2.会计专业学习上的“夹生饭”问题。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指望把所有的专业知识都灌输给学生,并且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双语教学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会计双语教学中应注重把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讲授、讨论互动等形式吃透,不能贪多求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推向市场,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高校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高校的财务分析尤为重要,而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高校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从而提高高校的财务分析水平。
一、高校财务分析的含义和内容
高校财务分析是指高校的财务人员以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研究,并对财务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和评价。是学校管理层了解、评价现状,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为优化、强化管理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服务。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发现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财务分析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财务分析可以帮助财政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握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宏观信息和财务风险,为科学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二、当前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校对财务分析普遍都不太重视。有些学校甚至还根本谈不上有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目前,不少学校领导认为财务分析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是上级主管单位了解和检查其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不是高校管理所必须的。因此,对财务分析有两种态度:要么不重视,要么管之过严,只做表面文章。
2、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加上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等“量”上分析,而对影响收入娈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外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分析很少。
3、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行业标准。现行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中只列举的财务分析指标内容不全面,没有筹资分析、投资分析和反映净资产构成的指标;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反映经营成果分析的指标不准确,还缺乏反映社会效益的量化指标;不提供现金流量表,缺乏以现金进行财务分析的财务指标,难以反映当前和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
4、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会计报表的事后分析。而对于事前分析几乎没有做。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才能使高校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诸多指标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5、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财务分析人员除具备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应用数学、概率论、统计、投入产出理论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高校一方面没有专职的财务分析人员,另一方面,财务分析人员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平时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记账、算账、报账上,很少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作财务分析只是表面化地反映情况,缺少对学校全局的认识和分析,财务分析质量不高。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存在上述几个问题,已经影响了财务分析的结果,也制约了高校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高校财会工作者在未来的财务管理中,一定要适应时展的特点,打破传统会计观念的束缚和传统的会计模式的思维定式,进行会计创新,借鉴企业财务分析的经验,构建高校财务分析体系,寻求和总结财务分析中的方式和方法。
三、高校如何做好财务分析
(一)做好财务分析必须坚持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进行财务分析时一定要从学校财务活动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用来分析的资料要客观、真实可靠。
2、时效性原则。高校的财务分析一般都在期末进行,但是,财务分析的结果对学校改善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指导作用,时效性极为重要。如果财务分析滞后,失误已成事实,浪费无法弥补。因此,财务分析要抓住时机,努力使失误、浪费消灭在发生之前,使正在发生的偏差得以纠正。
3、效益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效益,高校财务分析的指导思想应以效益为中心,全面强化财务管理,提高当家理财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可比性原则。在对学校财务状况中各数字进行分析研究时,必须注意财务分析指标的可比性和会计核算范围、会计政策等的前后一致性,不要对个别数字作孤立地分析,必须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整体财务状况联系起来考虑;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不要片面看问题;必须发展地看问题,要注重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可能出现的片面性,从而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
(三)选择适合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
为了正确评价学校的财务状况,财务人员应尽可能收集有关详细资料,在多种分析方法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分析方法。目前高校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财务分析人员必须根据分析要求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再运用财务管理手段进行控制和调整,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取最佳的效益。下面笔者着重介绍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相关可比数据进行对比,从客观联系中认识财务工作的状况,以揭示差异和矛盾。(1)它可以用现在的指标与前期指标,甚至前几期指标进行纵向对比,来揭示学校各项业务的完成情况,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为下一期的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也可以用当前本校的财务指标与其他高校同一指标进行横向对比,来分析学校在高校系统中的地位,找出自已的成绩和差距。(2)在进行对比时可以用绝对数进行对比,也可以用相对数进行对比。
2、因素分析法是将有关的财务指标与影响财务状况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合在一起,综合分析学校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分析方法。财务分析一定要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不是财务数据上的简单拼凑和加工,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金额增减、费用发生、负债偿还等。财务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同时不应参考财务管理、金额、法律、市场信息及有关资料,使财务分析资料更加真实、完整。来剖析学校当前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产生的原因,为领导者作出决策和控制提供有力依据。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用动态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专题分析法等,把几种财务分析方法相互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将财务活动的各项指标与其相关的因素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克服片面性,形成对财务活动与财务状况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清晰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在财务活动分析中,还要注重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的结合,在对学校全部经济活动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时,还要对那些影响学校财务活动的主要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有的放矢,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以便制定有效措施。
(四)做好财务分析必须建立科学的分析体系
财务分析是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做出若干方面的分析。一般有决算分析、阶段性分析和专项分析等。要做好以上各项分析,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它包括分析的内容。如:效益的分析;偿债能力的分析;收支结构的分析;发展能力的分析等。笔者认为高校的财务分析应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1、预算执行情况。包括实际收入、实际支出与预算(计划)差异,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利用这些指标分析预算收支的实际完成情况、实际与预算产生的差异以及原因。
2、收入、支出情况。包括年末总收入与总支出之比、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生均事业支出、教职工人均事业支出、现金流入流出比等,利用这些指标分析收入、支出构成和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支出结构合理性等。
3、资产使用情况。包括各类资产比重、设备利用率、投资收益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资料等,分析单位的资产构成的合理性和资产的利用情况,考核是否合理配置资源,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4、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到期负债比率,通过这些指标来分析负债水平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负债水平是否合理、负债构成和负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负债风险承受能力等。
5、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包括近几年各类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生均事业支出增长率等,根据发展情况进行趋势分析,预测发展前景。
财务分析指标的设置应具有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符合单位特性。当上述指标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和面临的财务风险时,财务人员应选用、设计能反映本单位财务状况和实际的指标体系,以客观反映财务的真实状况。另外还要注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横向指标与纵向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发挥财务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五)做好财务分析领导重视是关键
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了学校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财务部门要做好财务分析,还需要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有很多会计资料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把财务分析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有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财务人员才会无顾忌、有信心,这是做好财务分析的组织保证。
(六)做好财务分析,要有高素质的、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
从事财务工作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品质,特别是财务分析工作,专业技术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除具备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应用数学、概率论、统计、投入产出理论等。同时还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因此,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为学校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领导当好参谋、把好关。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对于加强财务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使用的社会贡献总额主要由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组成。
一、研究背景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市公司除自身取得长足发展外,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问题,使得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这些负面影响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会计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发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一词,由此而拉开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系统化研究的序幕,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实践领域的发展。法国政府于1977年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至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出版《公司报告》,鼓励企业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除股东外其他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提出《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经济优先权委员会于2001年发表了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SA8000。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了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两个评价指标。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相对西方国家较滞后。但在2007年12月29日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2008年5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后,我们应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
二、文献综述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诸多学者是从规范的角度来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或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如阳秋林(2005)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原则,并在国外披露模式的基础上,慎重地提出架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以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邬娟(2005)则在分析科学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可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李健(2006)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落的现状及原因,指出我国应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并提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内容。
相比之下,有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如陈玉清、马丽丽(2005)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贡献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迥异[5]。刘长翠、孔晓婷(2006)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的关系来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6],本文主要借鉴此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在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样本总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本文分行业随机选取沪深两市10%的A股上市公司,能源行业5家,原材料行业29家,工业38家,非日常生活消费品25家,日常消费品10家,医疗保健11家,信息技术行业14家,电信服务行业1家,公用事业6家(为研究方便,将后两个行业合并为电信公用7家),共139家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06年―2008年。剔除了2006―2008年中ST公司和金融类公司。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万得wind金融数据库。
(二) 变量定义
■
(三) 研究假设
1.营业收入增长率能够表明一个公司的成长能力, 如果公司有良好的成长前景, 就有可能对社会贡献更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2.企业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会减少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信息披露也会受到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水平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中综合性最强的指标。因此:
假设二:社会贡献率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3.刘长翠、孔晓婷(2006)在其研究中提出:通过资产负债率研究公司财务状况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6]。本文采用此观点且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社会贡献率与公司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过程
(一) 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
从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V1)三年的平均值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看,样本公司资产对社会提供的贡献很少,只有资产总额的2.33% ,且不同上市公司社会贡献率的差异不大。
(二) 相关回归分析
1.样本总体回归分析与检验。
通过Pearson相关性可以看出自变量V3和因变量V1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同时,通过回归检验:相关系数R=0.244,判定系数R2=0.60,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039,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为2.427。可以看出,样本回归效果不好。并经方差分析看出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但经回归系数分析看出,只有V4与V1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另外,通过使用spss软件分别与社会贡献率做单变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三个自变量的统计分析结果看出,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拟合度都不是很好,但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拟合度要好于另外两个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还是显著的(低于0.05),而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相关性不理想。这表明,假设二和假设三与研究结果不相符,假设一有一定合理性。
2.区分行业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根据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行业社会贡献率指标与其他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如表2),发现大多数行业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只有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区分不同的行业使用spss软件作回归分析,如下表3所示,其中电信公用行业、能源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样本公司的三个自变量和该行业的社会贡献率拟合度较好,都超过了0.5;工业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和原材料行业的拟合度也较好;其中医疗保健与原材料行业的相关性要好于其他行业类型。
(三) 趋势分析
本文从2006年至2008年样本公司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披露文件中,查找样本公司是否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结果如表4。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模式主要有独立报告、年报中单独列出、董事会报告和公司网站上公布,且逐年倾向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四) 研究结论与原因分析
1. 通过对样本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资产的利用倾向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较少考虑对社会的贡献。
2. 通过分析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发现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相关关系,且拟合度要好于另两个指标。同时,本文分行业研究了社会贡献率与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发现不同行业所反映的相关性大相径庭,且与样本总体的分析结果相接近。
3. 从近三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较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且在披露的内容上逐渐趋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说明社会各界的呼吁得到了回应,但规范的披露制度约束仍必不可少。
五、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我国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SA8000。另外,由于我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未全面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体操作带来麻烦。
第二,提高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容易忽略其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程度却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培养企业及其会计人员的自愿披露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降低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要比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复杂,要想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况且大多还处于生存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第四,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很不利于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此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则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如果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那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监管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Davial・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
[2]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审计与会计研究,2005;3
[3]邬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与完善.四川省情,2005;10
[4]李健.略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11
[6]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10
[7]杨亚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财会月刊(综合),2006;7
摘 要: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历程.倾听故事,思考探究,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诸多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反思存在问题的根源.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求职经历;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5;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43-02
1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相关研究概述
1.1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的招聘会人头攒动,但真正能找到满意的职业岗位的毕业生寥寥无几.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更看重应聘者的经历和经验,这恰恰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经过统计,2014届共有727万左右的毕业生,而2013届的毕业生699万左右,增长了28万人,根据一些招聘网站的统计,尽管毕业生数量上涨,但2014年面向毕业生职位的数量也比去年增长了10.14%,因此实际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有所缓解,就业率低并不是由于求职市场的饱和,而是毕业生自身并没有对自己的求职以及未来的人生做好规划和准备.
1.2 相关研究概述
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彭义泰认为,就业竞争力包括内在竞争力和外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内在竞争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获得的求职能力,而外在竞争力是指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外部因素;阮美飞在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中总结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1)学生的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性格与价值观、选定的目标与需求、情商、工作经验、学历与能力、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2)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的方向标,也是地方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3)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4)学生的期望与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差距较大;闫大伟提出了就业能力“亚健康”的观点,他认为就业能力“亚健康”现状为:缺乏就业形势分析能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缺乏求职应聘能力,缺乏就业心理素质.产生的原因是:“家庭温室教育”与“高考风向标”的影响,高等教育体制与学校培养模式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落后的影响.
2 求职故事
2.1 窦同学:求职让我成长
窦同学,男,合肥某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毕业,1990年出生,安徽合肥人,现就职于安徽某营销咨询公司,从事文案策划类工作.
窦同学开始也并不准备毕业就走向职场,他从大四开始就认真为考研做准备,和很多人一样,一方面为了逃避暂时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从而寻求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窦同学选取了新闻学作为考研的方向,属于跨专业考研,由于专业课知识储备不足,他考研失利了.
之后便踏上求职之路,他先确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类型,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是文科性质,窦同学给自己的岗位定位在文案方面,在网站上投了多份简历,最终被一家营销咨询公司录用.营销咨询类公司近几年比较热,市场需求量大,因为是文科生,有写文案的底子,所以在公司实习了一个月之后就决定签约了.窦同学的求职过程似乎很简单也比较顺利,他原本打算仅在这个公司锻炼一下自己,然后寻求更好的发展,而现在他仍在这家公司就职,虽然他很忙,经常出差,熬夜写策划,但是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成长了很多,到目前他没有跳槽,还是踏踏实实地工作着.
2.2 任同学:我还在前行
任同学,女,安徽安庆人,父亲在北京做茶叶生意.大四毕业直接保研,仍就读于我们本科母校,她在本科时辅修了一门会计专业,因此保研的专业方向是农村与区域发展经济学类专业硕士,现在,她已经研二,正在求学求职的路途上.
任同学辅修会计学是当时其父亲的建议,觉得中文专业太不好就业,经济学类比较好找工作,而他也有一些人脉关系可以帮忙.保研也是因为想找一份不错的工作,研究生学历会在就业市场占优势,所以她并没有像那些专心想走学术路线的同学一样努力备考,选择保研仅仅是为了文凭.“现在她研究生也快毕业了,除了忙着写毕业论文,也在忙着找工作.”
3 分析与反思
3.1 影响求职的因素有哪些
根据两位同学的求职经历,可以看出不同的因素差异影响到了他们的求职目标、求职准备和最终的求职结果.那么到底哪些因素比较关键呢,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3.1.1 求职意识和目标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积极的毕业生求职者,较早就有了求职意识,并且有较明确的求职目标.例如,任同学是在本科二年级时就开始为找工作而辅修一门课程,增加一项技能,尽管这种意识和动机产生的原因是父亲的督促和提醒.而被动的应届毕业生求职者,往往没有提前规划过自己的职业道路,或者对自己的求职方向不明确,后来的决定可能是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临时做出的,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3.1.2 求职行动方面
在求职行动方面,有的应届毕业生求职者锁定一个目标和方向,除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外,其他不再尝试,如窦同学;而有的应届毕业生求职者则是大致确定一个方向,即工作的基本类型和条件后采取多管齐下的求职方式,多准备,多尝试,尽可能抓住更多的求职机会,如任同学.这两种方式因人而异,如果自己在某一项工作技能上比较有竞争力,可以为自己确定非常具体的求职目标;如果不是以自己的爱好或特长来找工作,而比较注重工作条件或相关附属条件的话,可以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
3.1.3 求职历程的主观学习体验方面
在求职历程的主观学习体验方面,主动的毕业生求职者会抓住机会锻炼自己,为真正踏上职业岗位做足准备,如任同学,在大四空余时间实习,积累经验;而窦同学就业目标的思考并不成熟,是仓促之下就选定了一个自己虽然有兴趣,但并不熟悉的职业,所谓的文科生的文案写作底子只是一种自我心理安慰,也并没有实践经验.
3.2 我们应该怎样做
3.2.1 亟待解决的问题
求职意识薄弱,求职准备不够充分.尽管步入大学但一些大学生仍然意识不到大学所学的知识及社会实践活动和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怎样的关联,他们不会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以及各类社会实践,尤其是一些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一直守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意识,更不会为自己几年后的求职提前做准备.事实证明充分的求职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掌握了专业的知识素养,并且多进行实践训练,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取得历功.因此,高校应该提早安排职业规划及就业辅导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求职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及实习,让学生提早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熟悉社会.
在进行求职之前,不少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一定的规划,他们没有认真仔细地思考自己喜欢的职业类型、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到找工作之时只能四处投简历,只要有单位接收都可以.出现“病急乱投医”频繁的现象,这样所导致的结果是:大学生跳槽现象多,很多毕业生情急之下进了某公司,进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很不喜欢或者不太适合这样的职业,不到一年就跳槽,两年下来并没有为自己积累有用的工作经验,想换个自己满意的职业也是难上加难.虽然“广撒网,钓大鱼”也是一种方法,但是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范围,所以需要大学生提前对自身的优势以及兴趣爱好等做详尽的分析,在求职之时有大致的方向和目标,不至于太过分散精力,求职的成功几率也会提高.当然职场如战场,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这时候需要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评估、调整自己的求职目标和求职策略,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2.2 正确合理的对策
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包括兴趣、性格、能力等等;其次要通过实习等形式了解实际的职场,熟悉某一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另外,求职信息和资源的获取非常关键.大学生要善于利用各类信息平台,关注对自己有价值的求职信息,在求职之前对自己的求职方向有大致的定位,并对职业概况较为熟悉.而高校也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实习机会和信息平台.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变通,在求职中成长.在求职过程中,要根据职业市场的情况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预期目标、求职策略,并保持积极的求职心态,尤其是在面临一些挫折时,需要提醒自己求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和学习的过程,只有在求职过程中学会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