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地理辅导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

篇1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开始向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转变,为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地理学识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教育中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就成为其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环境与条件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要,将该模式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能合理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推动学生理解、掌握地理学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分类为研究出发点,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构建方法和手段,做详细的探究分析。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述

具体来说,“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其含义是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育进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类功用做充分的互动交流,令二者均能发挥出各自最大功能的教学方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知识学习活动中,在对学识的探究进程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双动”教学主要是通过地理课堂上教师的指引辅导,由学生展开自主性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思考中收获地理知识技能的教学手段。“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涵盖教师所用的教案与学生学习时使用的学案两大部分,其中教案是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后,依据班级学生特点与课程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整合课程知识内容,并编制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方法、教授流程等内容的教学活动方案。而学案则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依照班级学生的学识基础与学习特点,教师主导设计的便于学生进行学习求知、完成学习任务的导学方案。学案即是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观看与使用的教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经由教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在求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经由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教案与学案的双重辅导下,带动学生地理学识的学习效率与水平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具体构建方法分析

(一)学案与教案的编写设计

要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有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首先就需要教师为课程教学编写、设计适宜的学案与教案,作为“双动两案”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之一,对学案的编写设计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学案的编写应把握教学之间的互动联系。学案在设计上应沿袭“双动”教学的思路方向,遵循课堂教学作为主导,而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教学准则,在学案编制中为学生设计出更多自主学习、思考与练习的契机与方式。令学生通过自身的研究求知,加深对地理学识的认知理解深度,提高其学习效率与质量。

2.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启发性的特点,即在学案中积极指引学生不依赖于教师讲解,而是努力独立追寻知识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其自主求知进程中不仅收获学识,更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其今后素质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而教案的编写则是为了配合学生对学案的应用,便于教师做课堂教学的活动方案。其教案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为其编制各类学案预习、课堂自学、练习巩固等学习流程,以强化学生对学案的使用与学习成果,进而在教案与学案的协作整合中,确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双动两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流程与步骤

1.课前预习。

如在教学洋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设计好本堂课学案与教案后,应在课前将学案发放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内容,展开对本堂课的课本知识内容的独立预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从中找出对洋流知识的疑问,并带着疑问参与该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指引下解疑释惑并继续进行自主学习,逐渐发展自主学习意识与自学能力。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前预习所得出的疑问与收获,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令课堂教学形式更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与掌握。课前预习阶段是实施“双动两案”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也是高效发挥学案导学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功用的重要环节。

2.课堂教学与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应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一些地理基础性知识时,可由教师向学生设问,或是由学生向教师提问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在师生交流、教师释疑中实现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认知理解。而对一些重难点知识问题,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经由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得出初步的判断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探讨结论可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学生点拨其结论上的不足与缺陷,并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思路与方向。教师在课堂设问中还应尽可能给出带有诱导性或指引性的提问,让学生就问题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以地理知识与学案预习结果解决教师设问,并从中有效掌握课程知识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思维与学习的能力。

3.课堂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在学案中所设计的练习题应交由学生做自主求解,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堂学习训练,巩固其所学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存在于记忆中,更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另一方面可依据学生的独立做题结果,获知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为其在课后的指导教学与未来学案编写改进,提供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教案与学案的设计运用中,经由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互动实施,令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教学进程中获得有效的结合,并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龙涛.如何打造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30.

篇2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把问题解决作为其学习的基本策略。它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学生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实际上,“问题导学法”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精神。是一种巩固所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2、布鲁纳的教与学理论美国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倡导“发现法”。从学生好奇、好学、好问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解答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像当初地理学家发现地理知识那样去发现知识,以便培养他们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能力。“问题导学法”是贯彻发现式教学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去发现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原理或知识的学习模式。他要求教师淡化“讲”,强调学生“学”。3、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问题能力”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性文件。(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国把“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做为2003课标评价地理课程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地理课程目标淤。(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们地理教学要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于(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盂。很显然,在我国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无一不把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总而言之,我们高中地理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入新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来开展活动,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堂用问题或者一系列的问题串来引导、指导、辅导、督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以问题为主导”和“学生怎样沿着问题来学习”的关系。传统教学教师总是“讲”,以致于学生得不到思维训练的机会,而“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则更注重“学”,它基本上是全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应当通过课堂,多方面都得到最大效度的发展。美国加州教委顾问大卫•坦西博士说:“当学生横向的影响大于教师的直接影响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会进入最佳状态。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是教师的“宠儿”,大部分学生却是学习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中差等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问题导学法”它却能使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而且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成绩不好的学生。2、问题是主线“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联结的纽带的。是问题驱动导学,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学习,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问题导学有两种形式:导学案的静态导学和教师上课临时生成的问题动态导学两种。教学要想顺利地实施,问题的设置是核心。“再次提问”是升华。3、教师是“主导”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控制课堂,通过“讲”构建“教”为中心的课堂。它重视“是什么”,而往往忽略了“为什么”,所以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学生也得不到发问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时间一长,以至学生对于教师的后续的“讲”越听越糊涂。最后,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导”的功能有引导、指导、辅导、督导等四个方面“引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向导和带领的作用。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指导”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指点,以使学生能够得到准确的认知和规范的结论。“辅导”,是教师针对学生不会解答的问题而进行的必要的辅导,为学生认知活动排除障碍。“督导”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督促、评估。“导”的水平决定堂课上的优劣。“问题导学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教法,它要求课堂由“教为中心”转移到“学为中心”上,教师重心由“教”转移到“导”上,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上。

作者:张春燕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地理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相衔接的[1]。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初三不开设地理课,使得中学地理教学在初二和高一之间出现了一个断档期,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并进行有效的衔接是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总体定位为区域地理,这是考虑到区域知识相对简单,可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较抽象的理论探究,又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地”,主要介绍“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点介绍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其课程不在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和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侧重点是“理”主要介绍“为什么”,即在介绍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归纳地理规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学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少,每周两个课时,课时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训练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课时量紧张,每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讲授法,重在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此外,学习方法上也有差异。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强化,不注重理解,归纳和运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不能适用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学情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教学和学生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进入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听课和评课,参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所不同,教学水平更是层次不齐,所以高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地理水平测验、问卷调查、统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谈话等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地理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地理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类,及时找出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并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部分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以及和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地理课程基本是“零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进行及时的补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堆砌[3],也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重复一遍,必须是有机的结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单独利用几周时间来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显然不可行。借助导学案,衔接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课之前,找出需要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精心设计衔接内容,并将衔接内容与导学案相结合,以自主预习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复习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一个过渡的台阶,减缓“坡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等知识点,设计成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完成。

3.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多数初中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初中甚至没有专业地理任课教师,即使有专业的地理教师任课,也经常被被数学、英语等大家眼中的“主课”占据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会沿袭了以前的观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门“副科”,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这是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合理安排地理课时,优化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4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方式,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而言,便于教学问题的直观展现,加强对地理知识内容的分析,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将地理知识与相关案例要点相互融合,强化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在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学习任务优化设计、问题思考创设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还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强化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故此,文章将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展开分析,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建议。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不同的形式展开,所发挥的教学作用也不尽相同。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知识难度逐渐加深,特别针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难题,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1]。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更新与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同时,不断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新颖的教学元素,便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将地理知识形成有关的教学案例,就是一次教学创新的伟大尝试,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引用多个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相比单一的知识分析,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强化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促使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构建高效地理课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变成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帮助学生消除认知上的障碍。通过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此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达到增强实效的教学作用。以人教版《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由于我国人口逐渐由西部向东部沿海区域发生转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节课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引用孔雀南飞的实例,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掌握实际生活中空缺的生活习惯,联想人们迁移的规律特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往东部沿海区域迁移的内在意义。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优势十分多元,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效率,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地理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地理学习视野的主要路径。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的地理规律,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突出地理学科学习的实效性。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相对复杂多变,但是由于教材篇幅有限,知识内容只能浅层次介绍,针对值得探究分析的地理问题,无法深入探究[2]。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扩展,引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体会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案例教学方法是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相互连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开端。高中地理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需要扩展延伸不同的内容,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起到辅助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有目的性、有组织性的选取案例内容,将案例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使学生收获更多,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为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十分有限,难以切身体会全球各地的国家文化与居民特点。此时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在课下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索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将其引用到案例教学之中,将枯燥单一的知识内容,转变成形象真实的视频动画,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印象,使学生通过领略世界各地的国家文化、居民特点,开阔自身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实现地理教学预期目标。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实现开放式教学

案例内容的选编是展开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案例内容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的选取要想突出其案例的思辨性特征,才能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拥有充足的学习空间,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3]。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前精心编选案例内容,具体方法如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内容,通过案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教材更加多元化,对于一个知识内容的讲解,常常可应用不同的案例。另外,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是十分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只需要分析案例内容,即可了解地理知识,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材案例的应用。第二,视选取学生熟知的案例内容,相比于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大多数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案例的熟知度更高,也了解其有关的背景内容。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应用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为学生选取耳濡目染的案例内容,加强教学案例和知识原理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角色之中,让学生全面把握地理知识内在本质,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产业转移》为例,教材中引用的案例主要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难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引用学生较为熟知的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纺织工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四、利用案例教学法,强化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只是片面地“讲案例”,通过细致整合与耐心讲解案例内容,不仅与案例教学的目的相悖,还深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误区,此种教学方式和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该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用案例教”的效果。其中,“用案例教”主要针对以案例作为学习导向,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4]。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只是教学媒介,并非教学的侧重点,也不需要让学生多加留意和具体掌握,只需要利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本质,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作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有效性的作用特点,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地理课堂之中,激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非案例内容的具体掌控,而是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迁移、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启迪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地理学习基础,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加以重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更新与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认知思想,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为学生耐心讲解地理知识,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满足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内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水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35):296.

[2]张勇.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82.

篇5

地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地理上的很多知识,对于日常生活极有帮助。当前,我国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地理学科被边缘化的现状依然存在,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和学生都选择提高考试成绩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致使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地理知识,并确保这些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难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采取古板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滔滔不绝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在课堂下只能记笔记,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学生还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学效果,源于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没有认真学习一些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创意。地理学科被边缘化,使得部分教师失去积极性,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没有动力,所以课堂教学才会出现草草了事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对自己、对学生的极为不负责任,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对地理学习失去应有兴趣,从而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干巴巴地在课堂上讲解,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教师很少提问,学生很少发言,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没有思考,没有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很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充分建立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自己的授课群体没有充分了解,势必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迎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部分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应当抽时间个别辅导,及时了解学生所接受知识的程度,并改进教学手段。

2.师生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互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氛围,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堂结束之后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观点和见解,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在这种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喜欢发言,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师无法用语言展示的教学内容。例如:中国的各种地理地貌特征、气流的形成过程等,这些都是静态的图片或者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但通过多媒体,就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的技巧

1.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并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做一个标记,这样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有疑惑的地方,重点听讲,这样,教师的课堂结束以后,学生的疑惑就会得到释然,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认真听讲

听课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大致了解。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听课的环节只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及时明白自己预习中不了解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共同探讨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夯实知识基础。

3.课后练习巩固

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还需要通过一些课后小作业,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加以练习和巩固。当然,课后练习不是题海战术,学生只需要将一些课本后面的习题做完即可。此外,学生还需要在脑海里对课堂内容做系统回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总之,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认真分析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在我国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们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兴趣教学,以保证让高中课堂从枯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感知、实践、体验以及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成功。由此,“生成性动态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课堂教学生成性概述

生成性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指生长和构建,即师生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相互作用,或者在师生对话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相当于“接受”,是教师转变教学方法的结果,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在“生成”中可以擦出师生互动的火花,从而有效地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二、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深入,我国高中地理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新的内容和方法,但是,这些内容和方法又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等状况,导致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并不够。

现在的新教材,对旧教材中存在的繁琐的知识点进行了删除,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例如,新版中案例和活动的增多,在对学生的知识实践接收能力锻炼的同时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新课改教学内容的改变,很多学生和教师也都显得很不适应。

面对高考,高中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他们对所学的每个学科都要全面地进行复习,这就要求他们能够有效合理地分配好紧张而宝贵的复习时间。现在,高考试题的出题方向由传统的方向逐渐地向灵活性知识的考查进行转变,导致学生很难适应。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成性的促进措施

1.尊重学生,实现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教育的技巧,指的是针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作出教学方法的调整,不只针对课文中的细节过程进行预测。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简单地按照课程编排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但是,按照生成性教学理念,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地进行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引导作用。因此,通过运用“生成法”,将枯燥无味的高中地理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立体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运用意外,创造生成。有人说过,学生出现的错误都具有价值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犯错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过程中是必然存在的情况。错误是学生学习中的财富,只有在不断发现错误和解决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才能提高学习能力,加强情感体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喜欢提问题、好奇心强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该遵循自主教育的原则,以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积极地鼓励学生敢问、积极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索新事物,观察发现新问题。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提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教师要做好回答任何问题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3.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促进地理教学的生成。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着重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类似于学术研究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以及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方式,促进自身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发展,尤其是精神探索与能力创新的发展。例如在对“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进行教学时,说其“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而有学生提出“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不是热带雨林”,这时,教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进而促进地理教学的生成。这要比教师简单地说出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更有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成”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其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能够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成绩,要运用“生成”法,实现高中地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的最终目的。

篇7

引言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表现出来。地图中隐藏着浩瀚的知识,仔细读图,众多的地理特点和规律都能在地图上找到。地理教学有一大特点就是离不开地图,这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它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殊功能。纵观历年的高考题,地理图表题型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重要。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现状

一方面,在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相关数据表明,大部分高中地理老师对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在许多老师的认知下,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背下来,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地理学习,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图能力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其实,地理图标作为地理语言的一部分,可以清晰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概括和表达[1]。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缺乏重视,将地理学科划为副科范畴,没有给予重视,受这样的思想影响,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地理学习,对于地理读图分析也缺乏练习,由此一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活跃,不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读图技巧

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提升其读图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熟练掌握教材中与地图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对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进行识别、记忆。学习地图是学习高中地理这门课程的基础,对地图中相关信息的解读在地理综合测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识别并记忆地图中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并对相关的地图基础知识充分理解与把握,例如,引导学生对比识别与记忆一些分布图、地形地势图、统计图以及景观图等。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逐步树立识图意识,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将地图作为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逐步使用图例、比例尺、指向标等相关要素,并对地图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注。通过这样的方式,高中生可以逐步养成学地理这门课程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中绘图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读图的升华阶段,它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识图、析图、记图能力。动手绘图,既能强化记忆,又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一,自编制图。在地理教学中,在预习或复习阶段,学生可以自己编制地图,把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文字内容变成图,把繁杂的知识变得直观有条理,易于记忆。比如在复习“地球公转”这一章节内容,学生可以绘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图和地球公转图,通过图清晰地看到,在春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夏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到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南移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第二,拼图、补图、填充图。利用填充图熟练绘制重要地图。比如在世界经纬网格上描绘世界轮廓、各大洲地形图;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河流、山脉、平原、高原;在中国政区图上填上各省的省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世界政区图上画出世界的洋流和四大渔场;用拼板拼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读图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

在当今社会信息不断发展的潮流中,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老师在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在网络上搜集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将清晰的地理图文提供给学生,教导学生在分析地图时,注重图中包含的隐性信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注重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比如老师在讲授《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这节课时,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放水资源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结束语

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良好读图习惯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图、使用地图、绘制地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2-01

前言:美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时,将其定义为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现阶段微课程的界定有所改变,将教师在准确、全面掌握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分解并将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的形式视为微课程,可见微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一方面可以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提供依据,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一)推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程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的编排形成相应的知识构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1]。例如在课前自主学气循环内容时,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观看时段以及观看的速度等,对大气环流的知识体系产生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讲述与自身对微课程内容的理解相结合,更加深刻的把握大气循环知识点,明确大气循环知识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高中地理学科。

(二)推动异步式教学的实现

高中生个体在理解能力、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的全面授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差异,所以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程适当的引入,可以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实现分层授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大气运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视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需要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进而通过理解和消化直观的视频图像和语言对大气运动规律产生较全面的认识,达到异步式教学的效果。

(三)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科细节知识点

微课程虽然实践较短,但其教学重点突出,所以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较准确、全面的讲授与设置重点相关的细节问题,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使模糊的细节问题不断清晰,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的运用[3]。例如,大气环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地图册或黑板简图等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大气环流过程,此类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单一的图像想象具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师对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是否准确无法给予评价和引导;而将微课程引入,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对大气环流的过程、现象等准确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细节可以直观的把握,消除细节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片段式学习

所谓片段式学习策略,即将高中地理学科中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针对性较强片段,通过学生对片段逐个学习全面的掌握整体知识。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微课程分别向学生讲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问题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动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微课程的互动优势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两方面实现,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程设置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或规律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后者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层次划分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压缩设计,并上传到班级内部沟通平台,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应的微课程进行观看并向教师反馈学习心得等,这两种互动策略均有利于巩固和扩充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监督式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监督,例如,教师在布置观看微视频不少于两遍等“软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加准确的把握,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的主次内容把握科学性以及对学生观看微视频效果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微课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微课程特点和高中生特点对保证微课程辅助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应在不断深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以应试为目的,然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新课程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风貌。作为新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地理教师,其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信息条件下高中地理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教学方法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高中地理教学主体没有明确。以传授知识为主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中的内容,有的甚至连课本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以致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中要讲的内容,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意识,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成地理教学的主体,明确教育对象,争取取得理想的效果。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复杂烦琐。高中地理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枯燥乏味、复杂烦琐的工作,如果教师不能把教材简化,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把学习地理当成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不是心情愉快地学习。原本用一种很简单的解释方式就能阐明的,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反而添枝加叶地描述,最后成了用好多语言才表达清楚的内容。针对这一点,地理教师应该把复杂烦琐的课程变得简洁清晰,让学生容易消化吸收,从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应学生的弱项,进而起到一定的效果。

(3)课堂缺乏互动环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有明显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听课,并且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没有进行很好地互动,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以致学生听课变得乏味、吃力、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制造气氛,让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增添课堂的氛围。而不是单纯地只是教师在讲课、授课,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听课,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探讨和交流课堂中的问题和新的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转变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课堂组织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现在地理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改变信息条件下地理教学方法,给学生一种充满希望和动力的能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爱好和性格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活动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趣味性。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的差异,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培养他们。比如课堂后单独和学生做思想工作,就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和教育,指出他们的弱项和强项。使学生在心里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学习当中要注意什么,重点掌握什么,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学好地理这一科目。

(2)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用在教学过程和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机互交学习,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课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增加了课堂的乐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各式各样、不同地域的实际地理图片,这样使学生不在感觉地理知识枯燥,单调,而是充满了色彩,布满了奇异的形状。再加上学生在空间上的想象,就给地理知识增添了生趣,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3)开展趣味性学习。在现在的学习中,学生普遍认为,只看书或者只听,印象不深刻,运用时不能很好地利用学到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形,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世界地图时,要让他们记住各个国家的地形状态,这可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教师拿着地图,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建议,有兴趣可以用不同物品来组建一张地图,把这个学习当成一个游戏。很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和灵感,给课堂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教师应该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来推进地理教学的变革。以育人为本,勇于尝试,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新信息,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分析学生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而不是在单纯地完成一项任务。应通过多方面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特长,利用他们的优势,开启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微课教学方法的出现给传统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触动。高中地理生活化强,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综合性很高,因其在应用中的效果较为良好,遂本文在此针对微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总结了些许微课应用经验。

一、微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缩短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时间

微课教学主要是以灵活运用视频为主,它能在开展地理课程教学时极大地缩短教学时间,并且还具有容量小、针对性强、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师使用微课教学,从开始到结束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也正因如此,此教学方法多被运用。

2.强化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

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点较多而且复杂,教师利用微课教学时可以在备课环节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将所要教学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凌乱的知识点有序地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尤其是高三学生在复习、利用微课强化地理知识的重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让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具综合性。

3.增加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图像、文字和视频等元素融于微课教学中,继而将地理课中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在大屏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力,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实现具体化。采用如此教学方式,既能使高中生快速、准确地接受地理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实现地理教学的高效性。

二、微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

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宇宙、大气层、强对流天气、气压带等,这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高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学生对地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流失,进而让学生对之后的地理教学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果真如此,则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此时,教师需要借助微课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地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开展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课《人类认识的宇宙》教学活动时,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宇宙”这一概念,可以利用微课教学将图1在计算机上制作成一个简单的三维动画,并加入声音、文字的元素,使之看起来更加形象、活泼、有趣,通过图1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宇宙”的概念,领略到地理知识的博大和深远,并加强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

2.强化了高中生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微课教学方法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教学模式,还能强化高中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可积极运用这一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地球昼夜交替”知识时,地理教师可以通过连续不断地播放地球自转的相关视频来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在一边观看视频的同时,一边思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具体原因,培养高中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索能力再进一步强化,唯有如此,学生才可知道自己哪些知识掌握得熟练,哪些知识有待提高,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系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

要想增强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做到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个性学习知识,进而实现全面发展。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每位学生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所以,在接受地理知识上也就有深有浅。理解能力稍强的学生学习进度快,探索得也深,对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需要实行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教学,微课教学实现了这一点,通过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针对这些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如此一来,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就有了兴趣,也有了动力。

例如,在开展“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地理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微课教学,搜集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微课教学,对于理解能力好一点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预习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辅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理解这一自然现象,甚至利用课外时间重复观看微课,逐步接受新知识,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微课的开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运用微课教学,缩短了地理课堂教学时间,强化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增加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帮助高中生学好地理课,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0 前言

地理学科中区位知识的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能够用区位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真心希望本次探究能为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搭建一个平台。

1 区位内涵

区位一词用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指区位和相关地理现象的联系。高中教材对其解释是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二是该事物他事物空间上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区位、相对区位。简单的说就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与具体分布情况。

2 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的现状

2012年,有笔者就选河南为目的地,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方式对河南部分市、县级的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听课60节,访问20人,问卷100人,收回80份。通过数据显示,存在以下弊端

2.1 教学主要环节—目标设计存在不足

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不足,教师对于区位知识不能很好地贯彻到目标中,具体教学中也就似是而非,蜻蜓点水,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只是迎合考试设计目标,缺少了情感教育,忽略了过程方法,抛弃了三个维度。使目标达成不符合大纲要求。例如: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有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如何根据区位因素选择工业区。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实例,搜集中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观念。

该目标没有很好地将三个维度系统起来,各自分离,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这一最终目标。

2.2 高中教师本身区位知识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目标,教师本身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区位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以期待取得更好地效果,教师只有厚积才可以薄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否则学生没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调查显示,教师并没有备足水源。而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材体系的表面,对于区位的概念自己都搞不清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3 打破不足现状,不断更新提高。

3.1 设计教学目标要合理:

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顾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紧密结合。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是重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情感是知识的升华,三者不可分割开来。

如对于区位知识的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为例。要在第一目标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所涉及的区位知识,即哪些区位因素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第二目标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调查,访问得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结果。第三目标要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以及当地区位因素的现状拟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既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又能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3.2 高中地理教师的区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要改进

要熟练掌握区位知识,对于教材的设计原则,安排意图,培养目标等要逻辑系统的掌握整合。注意各个知识点的横向纵向地联系,在长期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形成一定的线状知识体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养的提升,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因为只有具有了高储备的知识量才能把教材驾驭的得心应手,也只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才可教的生动多彩。

3.3 教育理念要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严重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区位知识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多种形式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仍然以《工业区位选择和区位因素》一节为例,要打破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变牵着学生走为放手学生飞。要让学生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不要单单靠教师画画要点,学生背背内容,这种暂时记忆最容易遗忘。应该让学生先调查访问,参与到活动中,有自己的收获体验之后再融合整理,课堂上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区位知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瓶颈,对区位知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仍有待改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度不够。因此区位知识教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教师不断更新思想,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 旋晓伟.王林,王晓青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1):125-128.

[2] 陈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4):96.

篇12

引言: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及归纳的教学手法。案例分析教学已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于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探索

1.利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躁厌烦心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知识点杂,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致使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活跃,不能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笔者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针对这一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寻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们都知道哪些地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2)我们所在的城市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哪些?(3)不同的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都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更好的掌握地理教材。

2.利用案例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案例应具有详细的资料与数据,并且贴近生活,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即找到案例的关键点,根据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先给出一组土地荒漠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反映了怎样的环境现象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决这一现象时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怎样具体实施这些措施等。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案例证明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即地理规律,是指所有地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必然会产生的规律现象。地理原理有难有易,因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设定不同的地理案例情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正确且普遍存在的地理规律。另外,教师也可改变传统教学策略,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分析与教学,为已有地理原理进行验证,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2012年12月7日于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道路交通严重受阻,日本地震厅还发出了海啸预警。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板块运动规律及地震的成因,加深学生对于地震这一地理现象的了解。

二、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反思

1.受教材版本、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的影响,有些教学案例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种局限性为课堂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要适时调节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案例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的现象。

2.案例教学是通过几种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但是对整个知识系统很难全面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争取做到以点带面,由一个知识点引出所有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3.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更好的讨论与研究,就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计算好进行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4.有些教师授课时过于注重案例的数量而忽略了案例分析所带来的实际效应。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其时代感与现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避免了教师对于这些地理现象的枯燥陈述,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不断探索的学习状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3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相衔接,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对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实力具有关键作用。地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可以有效指导高中生进行深入学习和生活。因此,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就被提上日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倡现代化教学方式,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教学效果。高中美术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更多学生喜欢上地理课。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拓展地理内容,遵循新课程的要求,培养高中生地理应用技能。但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地理教学效果,需要引起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高中地理教学经验,通过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地理教学脱离实际,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地理教师教学脱离实际,没有按照实际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往往会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题目,让基础差的学生找不到学习方向,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一些地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缺乏创新,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枯燥的课堂让高中生感到昏昏欲睡,无法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地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比如太阳方位、风向、算时差、天气等都与地理密不可分,因此只有高中生学好地理知识才能够在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

(二)教师指导不全面,学生学习地理没方法。

一些高中地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地理成绩,缺乏对学生学习技巧的指导,根据学生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差别对待上等生和下等生,造成差等生学习地理方法不对,学习效率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才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一些学生认为地理学科只要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行了,平时不用学,把精力都放到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学习上,这给地理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使教学无法正常有序的开展。

(三)教学观念落后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以来,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是一些地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氛围沉闷,地理教师以自我为主,认为教师比学生高一级,在课堂上对学生发号施令,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成了学习的工具。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案一用就是好几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和创新。高中生思想成熟、个性强烈,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地理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地理教学时要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给高中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实践表明,具有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更能够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挖掘高中生的潜能。地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符合高中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地理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比如在学习时差的知识时,我提问:“同学们,现在是几点?”学生回答的都是北京时间,之后我会问:“那乌鲁木齐现在的时间是几点?”学生继续回答(都知道减去两小时),然后我会继续追问:“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减去两小时吗?”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进行激烈讨论。这种把身边的事物与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理解教材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及时指导,帮助高中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课前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探究的习惯,这样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扩大知识面。课后要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由于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地理教师要不断钻研和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高中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提高地理学习兴趣,使高中生终身受益。比如对于教材中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我会让中下等生试着总结归纳,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找到学习方法。对于需要拓展和延伸的地理知识,我会让优等生探究,发散思维,拓宽思路。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教学过程评价

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成了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在高中地理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脱出来,通过对学生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刺激,让高中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还要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利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讲《地球的公转》时,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易考点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挂图、模型等方式给学生讲解,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习兴趣下降。我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Flash课件。在大屏幕上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等现象,并指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和原因。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高中生形成了空间概念,增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正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