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行政管理的知识

行政管理的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行政管理的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行政管理的知识

篇1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人类通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概括地讲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为载体,通过人类社会活动将知识信息激发、传递及应用的全过程,创造知识经济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是支持知识经济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同传统的土地或资金要素有本质区别。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

1.知识经济推动企业行政管理发展

首先,企业要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求发展,需要不断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方法,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行政管理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行政管理在企业行政部门被误解为简单的执行过程,行政管理人员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新形势下知识经济时代彻底结束了此行政管理模式,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行政管理活动必须具有创新性,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有创新能力。此外,随着知识经济快速更新,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可见,原有的企业人才管理关键将发生质变。其次,知识经济规避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摒弃了。受到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影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且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代名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企业行政管理也势必会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融合,当前企业管理已经被深深打下信息化管理的烙印。再次,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行政管理资源优化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例如,计算机网络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减少人的管理强度,在原来的企业会议中需要人们现场参加,这样就会消耗许多人力和时间成本,在信息社会里,许多会议都可以用网络形势代替,这样就能实现资源优化的目标。最后,知识经济时代切实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创新能力,要求他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融入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什么事都要生搬硬套,由以前的混日子转化为主动地投入到管理中,这样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各项行政管理得以落实的保障,最终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的实效性。

2.知识经济带给企业行政管理的挑战

第一,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都离不开人类活动,也正是人类活动推动了社会进步,这是社会发展遵守的必然规律。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新形势下,企业行政管理活动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也就是说行政管理人员更新传统的管理观念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创新,原有的"按部就班"行政管理观念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没有创新意识的行政管理人员即将被淘汰,总之现代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办公科技最新动态有所了解。例如,在企业日常行政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应用计算机网络来处理实际问题。然而,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仍是中老年龄同志占比重较大,他们缺乏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对现代企业网络管理一窍不通。第二,知识经济使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面临巨大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就是信息激增,大多数行政人员对更新的知识不能及时了解,此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行政人员主观获意识淡薄;二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认为行政人员是闲职,所有人都能从事行政管理,但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行政管理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并且他们的个人能力及素质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企业行政管理在知识经济下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新形势下,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的行政管理,而企业行政管理的好坏最终取决于行政管理人员。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行政管理对人才的需求量会增加,并通过不同渠道来引进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人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得到改革,企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敢于挑战、脑袋灵活、擅于发现特质的人才。第二,用才方面。企业将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他们自由地去创造,并尽可能提供条件去支持。第三,育才方面。在不影响人才个人创造的前提下,安排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去引导新人学习,让他们在实践工作中充实自我培养创造能力。第四,留才方面。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和界定新角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着更多机遇与挑战。企业行政管理要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就必须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等,建立可靠、系统、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切实提高企业行政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行政管理;企业;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成为重点的改革领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行政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体系在推动和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销售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慢,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我国政府主要推行了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政企分开、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等等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主要表现为:

1.政府的管理职能缩减。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管理的特点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包揽一切的工作,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也承担着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还直接从事着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还执掌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的权利,政府角色错位,职责混杂。因此,规范政府管理职能,调整政府管理范围成为改革的重点。主要的措施有:推进放权让利,把不宜政府管理的事务交给企业自己管理,采取多种方式扩大事业单位的自;推进政企分开,政府部门与所办的直属企业和经济实体脱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政资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推进政事企分开,推进完善选拔任用和政绩考核,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这些措施里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管理范围得到了积极的调整,实现了政府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观念的提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观念已经出现了重大的转变:首先是体现在改变了国有经济公有制的唯一形式,政府从单纯的服务于国有经济转变为向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成分提供服务。其次是该拜年了发展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观念,政府开始重视经济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开拓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放宽市场准入,健全法律法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些改革和调整,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3.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完善。

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不断完善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退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是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缩小行政审批范围。二是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经济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三是强化民主决策,推行政务公开,对重大问题建立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把决策和管理的制度转变为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发扬民意的过程。

4.政府行为日益规范化。

自1982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进行了5次不同力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减少了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强化了从事经济调节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有效地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不断完善了政府规范履行职能的法律基础,完善了行政法规体系,约束了政府的行政行为。

三、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1.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企业通过转变管理理念,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源动力,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的对固有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摒弃,对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吸收,企业才能够找到印有自己烙印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从而才能够让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好的企业行政管理理念对企业行政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和高度。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优秀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2.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大力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合民主化,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首先,要积极完善重大决策的程序和规则,以民主决策为核心,使政府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涉及到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时,相关部门要进行协商解决;遇到同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时,相关部门要组织听证会,广泛争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政府决策部门的透明度。进一步强化对决策权力的制约和控制,进而明确决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权利和责任。再次,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加强决策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3.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政府转型相对滞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出现缺位现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选择。首先,政府要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模式,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强调政府要面向市场,能够有利于明确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其次,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社会本位和民本位。服务性政府的本质就是社会本位和民本位,政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政府职能的定位,从而克服以往的“官本位”思想。再次,要创造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在保证公共目标的前提下,把效率最优作为重要标准,采取直接生产、购买服务等方式。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性政府。

4.积极建立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积极建立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是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起适应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行政部门的法律秩序。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健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机制,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行政共同促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篇3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的缘起大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他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业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优厚的入股及分红制度。如今如何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员工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站在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员工作无法比拟,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流失,或透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了事,并未对其过去工作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而这将不利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经营特色,主要表现于知识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竞争的主力,善于管理知识者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推动企业经营的思维,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运作历程,透过参与、整合与落实的系统思考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人才管理策略,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建立具有共同愿景,讲求主动、效率、适用、创新的精神团队,将企业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综合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来推动企业经营,必须做好企业内优秀人才的管理,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再次认识到建构推动企业发展的方案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永久性投资,除了关系着企业兴盛未来的发展,也肩负着企业员工在工作、管理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任务,是企业发展扎根的百年大计,必须积极周详的运用企业的行政管理策略,创建一个具有优质的文化氛围的企业,经营优质企业。

篇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变革逐步加快,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为了促使我国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探讨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促进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科学治教,便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含义及作用

教育行政管理,是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对教育事务的管理活动,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则体现了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是指通过法律对教育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进行调节和规范,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和法律化,以便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指教育管理要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律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使其具有权威性和效能性,以保证教育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二,是公民受教育权、学校办学权以及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

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就意味着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和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和其它非理性因素的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干扰。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将会对教育公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和行为进行明确地规定,对教育机关的内部结构、人员编制、从属关系、职权和责任、工作程序以及具体人员的法律地位都进行了规范,这样可以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促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更高、责任更明确、行政行为更加简洁。

其次,它有利于推进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教育行政管理现代化,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的观念、组织、人员、方法和技术工具都要达到现代的先进水平。教育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正在逐步地改革中,许多旧的观念和体制需要突破,众多的既得利益问题需要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教育的改革和其领域的改革一样都需要一个稳定的改革环境,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恰恰可以创造稳定的改革环境,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推进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它有利于理顺和协调教育行政内部和外部关系。在目前的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内部,不同等级教育的比例不是很科学合理,不同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还不是很流畅;在外部,办学自的扩大,让许多学校都开始争抢生源,因此也出现了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在内部,有肋于调整好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比例,使各层次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外部,有助于调整好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纠正来自不正当竞争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必要性

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以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为代表的,三者是相互促进的。目前,教育行政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不足,只有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才能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目前的教育行政管理需要强制性的保障。作为国家行为的一种,教育行政管理也是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体现,需要有强制力的保证才能更好地付诸实施。从这一方面来说,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通过法制化的形式来保证它的行政行为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借此巩固和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效能。

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也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之后,教育行政管理的必然趋势。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可以很好地杜绝“人治”因素在整个教育领域中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教育事业沿着理性和科学的道路前进,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实现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措施

重视法律的约束作用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最重要体现,把法律作为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最高标准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的首要要求。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将会对教育公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和行为进行明确地规定,对教育机关的内部结构、人员编制、从属关系、职权和责任、工作程序以及具体人员的法律地位都进行了规范,这样不会出现“为法制化而法制化”的现象,从真正意义上对教育行政管理的每一个实施法制化,可以促使促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更高、责任更明确、行政行为更加简洁。

要做好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快教育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有法可依”是实行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前提。只有把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纳入到法制的轨道,才能在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活动得到法律上的保障,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立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制定出相当超前的法律法规,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出现“小脚传大鞋”的尴尬情形,当然更不能一心要求立法的稳定性而过度守旧,不仅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使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裹足不前,最终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立法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研究分析工作,力求立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需求。

其次,对教育行政管理实行严格的执法监督。由概念意义上的法律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法律需要经过法律执行这一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法律而言,难度最大的就是法律的执行。法律的执行难是目前我国在法治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既头疼又尴尬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出了加强法律执行制度的建设之外,还要严格落实法律的监督制度。

在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中,在外部,要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人民监督以及官方监督机构(如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作用,保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严格依法办事;在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并充分发挥教育教育检查机关和教育审计机关的监督作用,此外实行行政监察的财务审计,做好对本级教育部门行政情况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黄勇荣.论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J].法制与社会,2008,(09):286-287.

[2]申来津,吴冰.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依法行政[J].行政与法,2007,(03):52-54.

篇5

随着高职院校对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目的就是不断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服务,这种转变充分体现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要求上。这种转变也使得高职院校管理与教学逐渐走上专家治校、双师型教师等发展方向,而因学者、教授等人员成为了办公室的领导岗位,这也充分体现了办公室要为学校党政领导提供服务的功能。除此之外,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还必须全面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原则,才能更高效地完成管理工作。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多、长期、繁琐的工作,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就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思路,明确轻重缓急,合理地规划与安排,做到紧张但有序。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要积极思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与意识,以此来提高办公室行政工作效率。

2提高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拥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实际管理经验。但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各高职院校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情况大多都是来自机关干部、辅导员兼任或者教师兼任等,这些人员虽然拥有管理学生的经验,但缺乏专业训练与服务意识。因此,想要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求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对办公室政策性文件内容的学习,熟悉办公室上传与下达文件、内外事务的处理以及各关系方面的细条等等工作内容,根据国家以及学校的相关方针与规定,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地掌握管理知识。明确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

所谓创新管理理念,不仅是要创新管理方式,更要针对管理理念与过程进行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就是将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科学管理,运用理论知识与宽阔的事业,以运营的方式来进行办公室管理工作。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说通过对新知识与新经验的学习,并通过合理的手段表现出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反映出来,培养和加强个人的知识与及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还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共享,运用智慧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篇6

实施企业行政管理的新体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使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受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局势日益激烈,如果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不随着市场形势做出更新与调整,就必然无法与市场环境相适应。

实施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竞争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能够使企业在核心管理水平上明显提升。进而为企业的市场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持,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行政管理新体制还是企业对未来发展进行有效把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在处理各种发展问题时科学性更强,进而能够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不断深人和落实。

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是实施新体制建设时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一,要求对行政组织部门进行合理化设计。第二,要求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第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方案。

二、企业行政管理新休制的建设策略

1. 加强新体制的建设力度

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要想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就必然要明确新体制的建设任务,并且从这些任务依次人手加大逐一加大建设力度,这样就能够使新体制建设的成效尽快实现。

首先,应当明确行政管理新体制的最基本任务,即建立起优化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这是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也是加强新体制建设力度中的首要任务。

其次,根据新体制的改革需求将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加大监督力度,进而获得更加优秀的落实效果。

最后,在对新体制中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完善,在行政管理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人员的精简与合理的职责安排。

2. 加强新体制管理手段的改革

行政管理新体制必然要求从管理手段上进行大力改革,面对传统行政管理中的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的问题,应当建立起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并且通过有效的改革创新使管理手段的可应用性更强,这样才能为新体制的建设提供有效动力。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能够使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种管理手段及方法效率更高,所以采用现代管理手段来处理行政管理中的部分任务是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持,信息的储存与管理,多媒体的传播形式,都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支持。

3. 实施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各企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新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无法运用传统的职责分配体系支撑。因此,在建设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工作中,以新的管理职责分配方案为前提,是提高新体制实施效果的必要条件。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首先应当在职能分配上进行调整,建立起创新的职能分配框架。以当前企业的运营特点为依据,对各种岗位进行职能划分。其次建立创新的责任体系划分,根据经过调整的职能分配方案,建立起相应的责任体系,使各项行政管理事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行政管理的职责体系有效落实。

4.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行政管理职责划分固然能够为企业各项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管理任务有效落实提供必要支持,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无法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所以,在进行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职责体系创新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与之知识的激励机制,以推进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不断加强落实,进而获得更好的建设成效。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以管理制度与职责体系为基础,从物质上与精神上两个方面实施合理的人员或部门激励。激励手段以薪酬增加为主,使企业对外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应当从福利制度上加以完善。

篇7

关键词:

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行政决策

城市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与新时代的适应性也比较弱,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加强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创新工作。所以,笔者今天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以此为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1城市管理体制的概念分析

城市管理体制具有广义与狭义概念之分,广义上主要有科教、卫生以及政治、金融、财务等管理体制;而相对于广义概念而言,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还称做城市政府管理体制,也就是城市行政管理机构体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的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从普遍方面来讲,城市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具有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行政领导体制,而且在市政府行政机构中所表现的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而且在市政府的其余机构与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它主要包括城市各自管理幅度与层次、各个机构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等;②它也具体指城市行政管理中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与职能,而且需要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支持,职能体系决定了其权责机构;③它还包括“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就是市、区、街道。一方面,关于三级管理的职能划分问题;另一方面,管理原则与事权分配等;④对于相同层级中的每个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另外一方面,就是指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等。作为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对政、事、企之间的错综关系具有一定影响。在城市管理中的内容中包含了许多社会福利性质的服务,而且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补贴,不具有盈利的目的;另外,城市管理中需要执行作业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关系都属于城市管理的范畴之中。

2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职能划分的交叉性,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从目前来看,我国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空间规划体系,在空间规划方面的职能划分存在一定问题,职能交叉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对法律的认识与衔接还不到位,更有甚者出现与法律矛盾的地方,从而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例如,如果同时违反了《城市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对于这类违法行为的处理,各个部门之间就会出现职能交叉的矛盾问题;另外,在城市规划管理内部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区内对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广告牌的规划管理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完善,而且履行得也不够彻底;另外,还存在着对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相脱离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处理清楚。

2.2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尽管我国在城市发展早期就已经建立了监督体系机制,而且监督层级与部门建设也比较全面。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监督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到位,大部分权力都集中在某些部门与岗位手中,而且权力的分解与分工都做得不够合理,造成设置的权力不平衡,不能明确划分事权问题等,而且相应的制度规范比较欠缺,从而造成“边缘地带”的存在;另外,一些部门公务人员不能进行依法行政,执法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致使现象比较突出。

2.3管理土地有偿使用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我国的实行,出现一系列的出让、转让土地活动的现象,造成使用城市土地的复杂情况。然而,纵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仍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且宏观调控能力在国家手中发挥得不尽合理,造成不能有效管理城市土地的转让与出让活动的现象。诸如供应城市土地缺乏城市规划的积极指导,不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选择合适的土地投放规模与位置。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城市规划部门没能积极参与土地出让计划的制定工作,而且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出让要求在合同中也没能积极体现出来,而且无视城市规划部门的作用而制定合同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当前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已经开始注重这类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城市规划管理在土地供应与投放方面的指导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彻底,从而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合理举措

3.1促进决策机制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发展要想积极促进城市规划决策质量的提升,需要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对科学、历史、行业专家意见与建议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与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积极发展,应该在积极学习与了解各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时代信息的发展脉络,使高效的大脑系统构建起来,促进决策的科学性。由于城市规划建设问题事关城市的总体建设与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对城市规划这一复杂工程加强其自身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例如,可以采取公众集体参与形式。作为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性需要借助各类专家的集体意见,通过集思广益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另外,还需要积极设置社会听证制度与公示制度,发挥专家咨询制度的作用,完善技术审查制度等,从而有效防止决策的失误,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2加强服务型管理方式的运用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具有“指挥式”与“控制式”的特点,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而要想加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发挥政府服务型的宗旨与作用。在我国未来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中需要积极借鉴国际改革的方式,促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发展,从而提升城市规划与治理的水平。①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促进公共服务意识宣传与培养,转变以往的服务理念与形式,积极实现服务型的管理方式;②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引者作用,改变政府“划桨型”的角色,向“掌舵型”的角色转变,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的深化;③还要积极拓展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渠道与方式。加强意见途径的有效性,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集中民间群众的力量,促进共同治理结构的形成;另外,还要加强履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并且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借助市场中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扮演好承担公共服务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

3.3加强监督机制的完善化与法制化作为积极管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加强自身责任与权力的统一。所以,可以建立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城市规划活动与管理内容,促进城市建设的法制化倾向;另外,需要积极借助立法等措施,使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起来,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法律效力,保证城市规划部门规划与管理职能的积极发挥,以此促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规划的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一定要发挥好城市规划与行政管理的作用,积极构建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结构框架,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发展,并积极推进法制化与规范化的城市规划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及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现状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是指相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在遵循法定程序和运用法定行政手段的前提下, 依法处理各种知识产权纠纷、维护知识产权秩序和提高知识产权社会保护意识, 从而有利于知识产权制度扬长避短的一种保护方式。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内容。知识产权虽然属于民事权利, 但它同时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内容, 大多数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 而且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因此有必要对知识产权给予行政保护。行政管理与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一大特色, 但并非独有。

按照TRIPS协议对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的基本态度来看, 对各成员采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持积极肯定的扬弃态度, 即:既肯定行政保护的有益性又适当予以限制, 同时要求已有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传统的成员, 倘若放弃这一制度, 必须受到TRIPS协议不降低已有保护水平原则的限制。

1.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优势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优势明显:第一, 由于行政权具有主动性对知识产权实施行政保护能主动、及时恢复权利人的权利;第二,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时程序相对简便快捷, 能加快案件的处理, 有效降低权利人的维权成本;第三, 对知识产权实施行政保护能充分发挥行政专业管理部门的专业优势, 科学处理涉及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第四, 通过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可以建立一种对侵权行为的有效威慑, 从而起到侵权预防作用。

可以说, 行政保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特色制度。

2.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基本制度形式

(1)对知识产权民事纠纷的行政裁决制度。一般认为,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授权, 并依照法定程序, 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相关但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的一种行政行为。传统行政裁决理论认为, 行政裁决权尽管具有司法权的属性, 但由于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该项权力, 因此其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行政权, 而经过行政裁决的民事纠纷就已经包含了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双重法律关系, 这时如果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服,那么应当依据行政诉讼程序对行政主体提起行政诉讼, 而不应是就原来的民事纠纷提起民事诉讼。

有鉴于此, 一些学者认为行政裁决制度的存在混淆了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分工。因此,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知识产权管理领域行政裁决权的行使应不断弱化, 直至完全取消, 并被司法保护方式所取代;在司法保护还确有困难, 不能完全担当此任务之时, 行政裁决仍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应将其定位于作为司法保护的补充方式。

(2)行政调解制度。从广义上理解, 行政调解是指行政主体参与主持的, 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公序良俗为依据, 以受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前提, 通过劝说、调停、斡旋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友好协商, 达成协议, 消除纠纷的一种调解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解方式, 行政调解必须遵循当事人自愿接受行政调解、行政调解应当合法和符合法定程序等原则。行政调解制度能起到节约司法资源、有效补充司法保护的作用。

二、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及管理机构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 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工作由诸多专门部门来分别负责。这种制度设计的优点在于分工较细, 相应的机构职责也较为明确, 加之行政执法自身高效、简便的特点, 对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意义重大。然而, 由于这种分散管理形式对执法权的分配过于专业和细致, 导致执法主体过多, 不易协调, 且行政管理成本过高, 显然会影响执法的效率, 笔者认为, 这恰恰是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领域存在的最大症结。

三、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执法机制的基本构想

(一)重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体系的必要性

有效的行政管理活动有赖于有效的行政机构设置, 健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是行政管理科学研究生中第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的合理的行政机构设置是提高行政效率和实现行政职能的开端和基础。我国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 实行工作责任制, 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反对官僚主义。而我国目前关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状况很难体现精简和效率。

篇9

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路政管理则是伴随着公路的发展,延伸出来的为保证公路的通行质量、维护路产路权、以实现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路政管理,就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其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为维护公路管理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实施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的行政管理。

1.我国目前路政管理的现状

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区域的扩大,对公路交通的依赖和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维护路产路权,确保公路良好的通行环境,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就目前我国路政管理现状来看,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1.1 部门间缺乏相互交叉且制约的管理机制

路政管理的政策性很强,一方面与公路有关的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存在着职责或职权交叉,另一方面一些部门从自身部门利益出发,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着误解,忽视了法律普遍适用的原则。如土地部门认为本部门只适用于《土地法》,《公路法》对土地部门不适用;规划部门认为本部门只适用《城市规划法》,《公路法》对规划部门不适用。[1]经贸部门在审批公路两侧加油站时,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镇、村庄规划时,也不考虑《公路法》中关于建筑控制区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特殊路段的特殊技术要求,不论是否为弯道,不论是否在建筑控制区内。

1.2路政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

路政管理是代表国家实施公路行政管理权的执法行为。我国现行的路政管理机构几乎都不具备执法主体的资格,即不以自身的名义实施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其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力。[2]如何明确路政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规范行政主体的法律资格是路政管理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3执法队伍及执法人员的整体执法意识有待提高

交通主管部门是公路行政主体,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独立拥有行政职权与职责。交通主管部门属于职权性行政主体,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属于授权性行政主体,负责其主管范围内的公路交通工作,包括转让权益前,公路经营企业的招投标及行政审批监督,转让后的公路养护管理及收入使用的监督。[3]公路经营企业的行政主体资格由行政授权取得。[4]行政主体依据技术上、专业上的需要,为提高行政效率和维护社会利益及社会秩序,依法行驶相应行政职权的同时承担法律责任。

2. 我国的路政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

路政管理工作涉及到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等很多方面,其管理的内容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且相互制约、相互交叉,其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就导致了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2.1公路的“街道化”现象严重

公路的发展,使公路两侧的“新兴产业”也相继产生,但却给公路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公路两侧建筑尚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有不少地方任意在公路两侧红线内兴建餐馆、商店、旅社、停车场等。 [4]这些问题的发生和存在,严重侵占了公路路产和路权,造成了路产的不明晰和路权的不完整,给以后的公路养护、绿化、美化、净化以及公路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法搭建难以控制。

2.2新建公路遗留问题造成路政管理难度增大

新建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没有引起重视,按照法律规定,已规划的公路都可以依照《公路法》进行路政管理。但路政管理部门思想上不重视。建设办也只顾抓生产建设,不重视路政问题,造成新建公路建设与管理不同步,加大了对违法建房的控制难度。新建公路路政管理工作要提前介入,做到同步进行,这是正确处理新建公路路政问题,降低管理难度,管好新建公路的重要一环。

2.3管理技术手段较滞后

公路路政管理一直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手段来从事日常的管理工作。行政手段是动用行政资源,利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利进行路政管理;经济手段是通过征收费用、处以罚款等经济杠杆进行路政管理;法律手段是严格依法办事,通过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义务进行路政管理;技术手段是依靠科技的力量进行路政管理。 管理技术的先进化关系到了公路后期管理工作是否能正常有效地开展,技术更新是发展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必经之路。

3.构建路政管理联动机制的适应性对策

做好公路路政管理是提高公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公路路政管理要符合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保障公路安全畅通。以下是关于加强路政建设长效机制方面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3.1提高加快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处理难度大,提高路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树立良好的风纪,是各级路政管理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各级路政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廉政建设和监督机制,使每个工作人员自觉接受法律法规和纪律的约束;应坚持不懈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廉洁自律教育,把路政管理的目的、职业道德和修养、工作纪律等作为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抓,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管理队伍,是路政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3.2提高人们保护公路的意识和法制观念

公路对于我国的交通行业的发展起着较大支撑作用。然而,一条公路建成后,由于管理的不善、宣传工作的不到位以及人们缺乏对公路的正确认识,缺乏护路意识和法制观念,造成认识上的盲点,导致破坏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现象无法杜绝。[5]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大力宣传有关高速公路的法律知识,并与执法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一是通过法律宣传,增加人们对高速公路有关法规的认识。

3.3构建部门间的路政联动长效机制

构建部门间的路政联动长效机制,关键是要把路政同交通安全、公路养护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协调关系,建立联合办公制度。路政管理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充分依靠地方各级政府,搞好路民共建工作,使沿线群众爱路护路;充分依靠当地各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维护好路产路权;充分依靠当地各级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车匪路霸;充分依靠路政队伍自己的努力和依靠法律的权威,搞好路政管理与建设。

4.结束语

公路是国家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何建立路政管理的长效机制,使路政管理水平与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搞好路政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路产路权,保护公路畅通完好;有利于保障公路的使用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路交通环境,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有利于收费公路征费工作的正常进行等。

参考文献:

[1] 依靠地方政府 加强路政管理[J]. 公路 , 1982, (02)

[2] 李彦武. 认真学习贯彻《路政管理规定》 全面提高我国公路管理水平[J]. 公路 , 2003,(03)

[3] 侯苏华. 谈实现路政管理新突破的几个问题──路政管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之我见[J]. 江苏交通 , 2000,(09)

篇10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行政改革的不断深人推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行政管理学要不断深化对政府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逐步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因此,该课程的研究内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深人研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要全面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因为课程的教学时数在大多数学校的安排是48课时或是64课时。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段里,要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一介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一)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大胆地引进西方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立足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对西方行政管理思想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加强对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实践表明,坚持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前提。

2.坚持学科建设的规范性原则。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以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有其特定的范畴和方法体系。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要注意其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规律性,要注意其基本理论问题和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其所固有的规律性。

3.理论教学一定要和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行政管理学“贵在实用”,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和行政管理实践结合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这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行政理论去分析当前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具体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学科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根据上面的原则,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作了一系列的调整。从学科体系上看,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组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领导、行政权力、行政信息、行政决策、公共财政、行政伦理、政府公关关系、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改革等。在这些基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我们管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政治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这样,一方面补充了学生在行政管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让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理论深度,让他们对政府管理的规律有了更深刻透彻的把握。

2.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在时间的把握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主要涉及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重点问题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教学内容或学科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很好地把握每个章节中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时间安排恰当。最好在每次授课时均有个重点,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每一次课的内容。难点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难点和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于理论体系中的难点问题要举一反三,深刻论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难点,要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政府职能这一章,不仅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理解的难点章节之一,是学习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改革的内容基础。这一章节中,重点依次是政府职能基本内容、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历史演变、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其中最难的就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上的难点,其实也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要多花时间,灵活交叉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授课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增加行政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突出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举措,以及现实行政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政府职能这一章节中,根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我们都会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增加相关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内容。在行政组织这一章节中,目前大部分的教材中没有较好地介绍大部制改革的内容,较好的是在教材中提及了大部制这一个名词(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第四版,最后一章提及了大部制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用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对我国大部制改革作一番分析。这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探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利弊、难点、改革的措施等,真正让学生把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在行政领导这一章节中,增加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也让他们明白了领导干部选拔的程序、透明性、必要性,等等。另外在这一章节中,也可以适当增加行政问责制的相关知识内容。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节中,补充在我国现行的一种政府工作人员的用人制度,即政府雇员制。在政府公共关系这一章节中,补充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内容。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关注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另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行政管理学不是一门静止的学科,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会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观点涌现。该课程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授课内容要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常新。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行政管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认识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和范式架构,了解基础的行政管理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以后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改进传统的讲授法,提升教学效果

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教学法就是讲授法。这也是我们当前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相结合进行。所以讲授法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授法,并不是“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法。而是一种积极的讲授法。首先,要讲清楚。对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理论要讲解、论证清楚,条理要清晰,分析要全面,逻辑思维要周密。其次,要趣味、生动形象。行政管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死板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旁征博引、深人浅出、举一反三,紧密结合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的实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再次,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激情,语言要生动形象,做到抑扬顿挫,引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徜徉在行政管理学知识的海洋中。在这里,作为教师还要注意非语言行为,增强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最后,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输人给学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这种积极的讲授法,有助于改变过去的那种被动式的吸收知识的情况,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法

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行政管理现实结合较紧密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专题式授课法进行教学。专题式教学,能在某一问题上不断深人探讨下去,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及时了解行政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更是提升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教学中难点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专题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讲授某一专题前,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思考有关现实问题。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专题: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及路径依赖分析;我国当前从事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有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等。行政管理学中能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过多地采用。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现在众多课程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适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另外,本科生甚至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没有任何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行政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太抽象了,很难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事实上,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可以有一个到两个案例,案例不宜多,在于精、新、有代表性。最好是和行政管理理论上相关的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案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分析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让他们能把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收集行政案例,如果有老师亲身经历的案例就更好。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引领者,尽量调动学生分析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分析完了后,要编写行政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案例分析完了后,再梳理案例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采用课堂式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在讲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针对一个讨论主题,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整个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安排讨论课,大概在4次左右为宜。在正式的讨论课之前,首先老师应该精心选择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可以是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某一现象、某个事例或案例。其次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老师应该把讨论主题布置给学生,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讨论课时,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人讨论主题,不偏离讨论主题,注意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于讨论的主题的认识能够达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对于讨论的主题能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采用的,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交叉运用。比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会运用到课堂式讨论教学法,在专题授课时,会交叉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和课堂式讨论法。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并不是很刻板和僵化的。

篇11

一、引言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暴露出了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部门,他们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探讨分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安全职能履行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履行的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监管中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工商行政管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职能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中,主要需要履行以下基本职能。

1.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经营主体必须进行登记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先检查食品经营场所,如果各项指标合格,则下发 《食品流通许可证》,然后再审核其他经营条件,如果合格,就颁发《营业执照》。也就是说,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才能成为合法的食品经营主体。如果没有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核准,则不能成为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擅自进行食品经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取缔。

2.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工商行政管理应该做好对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部门应当对流通领域内的食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应该责令召回。对于出现的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该立即进行处理,以降低社会危害。同时,工商行政部门在行使监管过程中,还应该建立应急机制,以妥善处理和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

3.食品经营行为监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食品经营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有权进行监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检查经营者持证经营的情况,对于食品经营者,其《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都应该具备;检查经营者经营范围符合相关规定,应该在核准的范围内经营,不能超出经营范围;检查经营者食品质量和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保证经营者严格执行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制度,保障食品安全;检查经营者商标使用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保障商标使用不违法。广告宣传真实,不存在欺诈行为。

4.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经营活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位于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查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查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查处,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仿造他人商标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以维护商标的专利权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欺诈广告宣传进行查处,以促进广告宣传的健康发展,维护有序的食品经营秩序。

三、食品安全监管中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履行的现状

1.现状。从1982年开始,工商部门便具有了监督检查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职能。此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食品监管的需要,保证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工商行政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不断完善。2008年,国务院重新修正了工商行政部门的职能,在机构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工商行政部门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商品监管的职能。食品安全作为工商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被得到肯定。随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工商行政部门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主要包括建立了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制度,建立食品销售进货台账制度,加大取缔食品无证无照经营的力度,对保证食品安全,净化食品生产经营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第一,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辖区内食品经营的数目把握不清,一些经营者没有登记入册,一些小摊小贩的经营地点经常变动,难以全面排查,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第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不系统。对于抽检工作不清楚,不了解,专业知识缺乏,检验人员水平较低,对于抽查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对食品进行封存和对经营者进行罚款,忽视食品召回,留下了安全隐患。第三,对食品经营的监管不科学。巡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忽视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样性,造成有些问题不能被发现。对于边远地区的食品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难以有保障。第四、查处各类违法经营活动不规范。执法人员重罚款,轻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执法现象,办案缺乏相应的工具和经费,使得食品监管不能落到实处。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中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对策

为了应对当前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履行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结合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强化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管理。经营主体市场准入是更好地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握好市场准入这一关,才能使得食品经营主体符合相关规定,才能使符合要求的食品进入流通领域,为人们所使用,真正保障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者的准入,另一类是食品的准入,工商行政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对于这二者必须齐抓共管,严格《食品流通许可证》的颁发,规范市场准入,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食品安全。

2.健全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健全抽样检验制度,加强日常巡查,规范抽检行为,发挥上下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合力,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根据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抽检,避免重复抽检情况的发生。建立起消费者送检、工商部门抽检、经营者送检机制,对于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较多的食品经营场所,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抽样检验。此外,检验机构应该具有检验资质认证的专业机构,对于流通中的任何食品,都应该进行检验。

3.深化食品经营行为监管。重视日常巡查和监管,并做好巡查的记录工作,对于信用度较低的经营者加大巡查力度;建立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对于超市、批发商、农村集贸市场等等,根据其经营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另外,由于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工商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食品监管,例如,推行所村挂钩监管模式,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等等,切实保障农村的食品安全。

4.严格规范执法活动。重视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掌握办案技巧和办案方法,提高办案效率。要对行政执法办案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行政的合力,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办案效率。

五、结束语

总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部门,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认识到当前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完善自己的职能履行,以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任荣.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马建敏.工商行政管理概论[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3]唐刚.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12

篇12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质量问题突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官本位的思想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在实际高校的运作管理过程中,在各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上是管理者起主导作用。对于教学科研岗位具体是如何设置和聘任的,大多数的规定都是比较详尽的,但是,对于类似于党政管理等岗位对于这些条件的规定就相对来说比较粗糙。

本文从情绪劳动层面,研究高校行政管理者的组织管理质量,力求对组织管理质量和情绪劳动建造模型,并根据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提出提高高校组织管理质量的策略。

二、理论基础

1. 情绪劳动的概念

1979年,霍奇德(Hochschild)提出了情绪劳动的概念,同时在1983年《The Managed Heart》一书中将空姐的工作进行描述,提出情绪劳动在空姐工作中的应用。Hochschild认为情绪劳动是指劳动者为了获得组织给予的报酬,展现给大家的是对自己情绪控制管理后展现的面部或者身体动作。情绪劳动主要应用于情感密集型的行业,行业中的劳动者属于高情绪劳动者。

随后,Ashforth Humphrey(1993)认为情绪劳动是“采取适当的情绪表达”,强调个体表达符合组织要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Morris Feldman(1996)提出情绪的产生依赖特定的社会情景,员工通过付出努力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符合组织需要的情绪;Jones(1998)认为情绪劳动是通过调节自身情绪使之符合组织的要求;Grandey(2000)认为情绪劳动是员工个体对自己的自然情绪与需要表达情绪之间的平衡,其目的仍是完成组织要求;Glomb(2004)则将情绪劳动分为情绪的压抑、伪装的情绪以及自然情绪;DlefendorffeGosserand(2005)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情绪劳动是员工个人对情绪进行管理从而与组织要求的情绪表现规则相符。

2. 情绪劳动的自我管理策略

研究者对于情绪劳动提出了以下四种策略。

(1)自主调节。这种策略无需当事人可以扮演,而是以自动模式来完成情绪的表达。(2)表面扮演。表面扮演是指员工尽可能的调控表情行为来满足组织所要求的情绪,但内心并不发生改变。(3)深层扮演。深层扮演指的是为了完成组织的情绪表现规则,员工通过对情绪的调节控制体验组织提出的表现规则,精心调控情绪,做到表里如一。(4)失调扮演。这种策略要求员工能够保持平常心去应对各种刺激环境,以集中精力完成组织目标和要求。

本文用情绪劳动策略来对情绪劳动进行测量,同时结合高校行政管理者的特点,选取自主调节、表面扮演、深层扮演其中三个策略测量的三个维度。

3. 组织管理的概念

组织管理也称为组织职能,目的是更有效率的实现组织目标,途径是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清晰的职务(职位)说明书、明确的权利责任;效果是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劳动。

4. 组织管理的内容

组织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按专业化的分工,设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来实现组织目标;第二,设置完善的组织结构;第三,有明确的职位(职务)说明书,同时规范权责;第四,制定详细清楚的规章制度。

三、模型设计与假设提出

1. 模型的构建。本文是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查询国内外关于情绪劳动研究和组织管理质量研究的文献,同时综合了高校行政管理者的特点,提出并设计了本研究的模型,如图1所示。

2. 提出假设

根据研究模型,提出以下假设:

情绪劳动会对组织管理质量产生影响,并且情绪劳动的各个维度会对组织管理质量的各个维度产生影响。

A、表面扮演与组织管理质量之间存在负向影响关系

B、深层扮演与组织管理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

C、自主调节与组织管理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

3. 数据分析运用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分析数据。其中SPSS软件是对情绪劳动量表和组织管理质量量表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AMOS软件用于结构方程建模的分析提出的假设。

四、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1. 调研对象的界定

高校行政管理者:指在高校各级机关从事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包括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各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人事处、学校(党委)办公室、学生处、后勤中心等部门的所有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行政人员。

本文主要是财务处、人事处等行政部门的服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同时还包括学院基层辅导员。

2. 数据收集与样本分析

本研究在2015年7月正式开始发放问卷,主要通过面对面填写、电子邮件填写、网上调查三种方式进行调研,研究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问卷525份,通过对问卷进行筛选,最终有效问卷4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1%。

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根据对问卷的信度检验,Cronbach信度系数均大于0.7,整理问卷的信度达到了0.754。因而,说明正式问卷的信度比较高,具备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研究使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结果KMO为0.668,说明调研的样本是充分的,同时,卡方值为1042.478,自由度为387,显著性为0,远远小于0.001,这说明各个项之间不存在相互的联系,因此,此样本适宜做因子分析。

4. 模型的验证分析

(1)验证性的因素分析

结构方程建模的首要就是验证性因素分析,其用来分析假设模型中数据是否适配。本研究运用AMOS软件进行了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包含回归系数估计结果、残差变异估计值和拟合指数分析。

A.未标准化回归分析

进行为标准化回归分析,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假设七个潜变量的初始参数,我们将其设置为1,同时计算临界比值(CR),即CR=参数估计值/估计值标准误差

根据数据分析,样本数据CR>1.96,则说明参数估计值达到0.05,因而呈显著水平。

B.残差变异量估计值

通过分析潜变量与残差项的变异量,得到如下结果:①测量变量的误差估计大于零,而且在0.05的水平以下呈现显著性;②同时有比较小的标准误差估计值。因此,研究模型对于变量的界定比较准确,模型的适配度情况比较好。

C.拟合指数

本研究通过对CMIN、GFI、RMR进行适配度测量,结果表明模型设置的变量拟合度符合标准;同时还说明本次样本与研究设计的假设模型匹配。

(2) 模型的拟合优度评估

本次研究的假设模型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AMOS软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判断。主要步骤有:将假设模型的显变量、因变量等模型总体输入AMOS;将样本收集的数据输入到适当的位置,同时设置参数;运行AMOS的估算程序,就能得到各个变量的估计值。最后经过对估计值和实际值的比对,说明假设的模型拟合度良好。

(3)模型的修正和结果分析

根据对情绪劳动各个维度与组织管理质量各个维度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表1的模型假设检验结果表。

现在假设进行修正。假设:情绪劳动整体会对组织管理质量整体产生影响,同时情绪劳动的三个维度会对组织管理质量的四个维度分别产生影响。

A、表面扮演与组织管理质量的各个维度间呈负相关

B、深层扮演与组织管理质量的各个维度间呈正相关

C、自主调节与组织管理质量的各个维度间呈正相关

运用AMOS软件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为基础,现将模型进行修正

修正A:表面扮演与组织管理质量的各个维度间之间呈正相关

修正B:深层扮演与组织管理质量的各个维度之间呈负相关

五、对策性建议

根据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情绪劳动与组织管理质量的关系的研究得知,情绪劳动的扮演策略不同,组织管理质量也会不同。为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质量,我们需要在恰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情绪劳动策略。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管理质量,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

1. 组织相关培训,提高行政管理者的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

由于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属于高情绪劳动者,如果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会造成工作倦怠,严重会产生心理失调。因此,作为高校,应该增加情绪管理的培训课程,通过课程培来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情绪进行干预,并且锻炼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的情绪劳动策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组织管理的质量,还能让行政管理者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失衡。

2. 搭建各类平台,促进行政管理者之间的交流

篇13

1 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意识

随着高职院校对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目的就是不断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服务,这种转变充分体现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要求上。这种转变也使得高职院校管理与教学逐渐走上专家治校、双师型教师等发展方向,而因学者、教授等人员成为了办公室的领导岗位,这也充分体现了办公室要为学校党政领导提供服务的功能。除此之外,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还必须全面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原则,才能更高效地完成管理工作。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多、长期、繁琐的工作,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就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思路,明确轻重缓急,合理地规划与安排,做到紧张但有序。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要积极思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与意识,以此来提高办公室行政工作效率。

2 提高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拥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实际管理经验。但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各高职院校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情况大多都是来自机关干部、辅导员兼任或者教师兼任等,这些人员虽然拥有管理学生的经验,但缺乏专业训练与服务意识。因此,想要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求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修养。

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对办公室政策性文件内容的学习,熟悉办公室上传与下达文件、内外事务的处理以及各关系方面的细条等等工作内容,根据国家以及学校的相关方针与规定,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地掌握管理知识。明确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 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