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对德育教育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德育教育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篇1

因为学生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开展的,所以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和主导者。每个班主任都必须学会做德育工作,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符合教育规律,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特别是针对各学生的心理实际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心态。对学生的思想也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正确引导他们。特别是这些刚步入中专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幼稚,不能充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班主任就必须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有一个新的起点。由于班上有不少学生都是来自农村,而且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家求学,因此班主任要多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即使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其人格,谆谆教导,从而取得教育实效。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害学生。教师尊重学生,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在情感教育中,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班集体中,教师可以用集体荣誉感来创设积极向上的良好情境。一个良好的集体,往往凝聚着一种活泼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力量。班主任可以利用这力量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教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举行形式多样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及一些兴趣活动等,让学生切实感到在班集体中有着积极奋进的力量。教师还可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很强。叶圣陶说:“要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是认识的主体。因此,量化管理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量化管理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专生守则》和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最终目的。如迟到的问题,班级有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制度,自觉安排好上课学习的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外,还要家庭、社会一起实现,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专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好班风的建设,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积极向上。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因为良好的环境可促进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而对于普通班,要搞好班风建设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有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比如上课喜欢说话、睡觉、看小说,平时非常懒散,不能按时到课,按时交作业,等等。所以必须先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时间的宝贵,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思想,鼓励他们基础差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自己要努力要刻苦,要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成绩好的同学应主动帮助成绩差的同学,使得整个班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竞争。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我们在班级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学生间开展友谊竞争,从小组开展竞争,到好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中等同学之间开展竞争,较差的同学也不愿落后,使比、学、赶、帮在班级形成风气。每个学生都愿意向上,都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生,有竞争就可以不断产生动力,就能激励每个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促进学生的德育素质不断提高。

学习知识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从而让学生逐步感受到“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劳动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到“劳动最光荣”的意义;班集体的活动实践能够让学生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逐步形成“我是集体的一员”,“我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奉献精神。

教师工作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创设出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建设积极、健康、文明的良好的班集体风貌,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当好教学工作中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学管理的组织者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好伙伴。

参考文献:

[1].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跨实纪探索[J].教育研究,1999,(4).

篇2

语文课是中职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不仅要教育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教育学生认知真善美,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真真正正学会做人的道理。

一、认真分析中职学生思想特点,把握德育教学的主动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中职学校的生源状况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我校学生现状可窥见全貌:

1、学习习惯差。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基础薄弱。

2、行为习惯差。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借钱不还、满口脏话、撒谎成习、偷学吸烟、上网成瘾这些行为在很多学生身上都有表现。十五六岁本该花季的年龄,蓬勃的朝气、灿烂的笑脸却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踪影。

3、自卑心理严重。很多中职学生对自已、对未来缺乏信心,有的同学根本看不到自己有什么前途,甚至有学生用“地狱”这样偏激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现在的状态,既让人震惊又令人痛惜。

4、不重视公共基础学科。进入职校后,很多学生在以就业为主导的思想下,对语文这样的基础文化课主观上就更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与今后的就业无关,可有可无。因此给教学上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气氛差等表现。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编中职《语文》教材在“利教便学”思想主导下,既继承了过去中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开拓创新,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对中职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语文课教师,既不能单纯的将中职语文教学定位为知识的灌输,更不能忽视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而应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正是中职语文课教学所担负的宗旨和责任。

二、改进教学内容,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职学校学生虽然底子薄,基础差,但本质是好的,每个人都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语文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穿插是进行德育教育最好、最直接的切入点。在学习《中国的牛》一课时,我通过讲授中国牛与外国牛的许多不同:礼让、忠厚、勤勉、付出多,索取少。让学生领悟课文名为刻画中国牛的美好品质,实为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由衷赞美、对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的浓烈挚爱。正是基于对祖国的深深挚爱,才更能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积极性。

2、对学生进行担当责任、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诗人流沙河有这样的诗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受过挫折,幸福生活似乎来的太容易。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远大的理想树立崇高的目标。在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时,我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让学生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加深学生历史责任感,并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为国家、为社会的大目标。有了大目标,才不会在意一时的成就,才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3、对学生进行不懈进取、永不止步的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中职学生年龄构成一般在十五、六岁,甚而有的更小。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迎合时代要求,更具有创新意识,这是他们的优势。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持久性。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讲授《创造宣言》这篇陶行知先生的名作时,向学生们热切呼唤“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自信,不懈进取,用辛勤汗水和自身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和崭新生活。

4、对学生进行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爱心教育。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属于90后的一代,这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呵护有佳,养成了事事由我、事事为我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导致了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和父母相处时关系紧张。在讲授《祝福》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祥林嫂对孩子的爱,进而阐发每一位母亲对孩子无私、博大的爱。让学生认识到有父母的爱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让学生善待父母,感恩父母,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才是今后在社会上行事做人的根本。继而在课后提出问题“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回报父母?”这个问题既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并激发起学生积极进取的斗志,从而以感恩父母为出发点,积极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对周围的人有用的人。

5、对学生进行“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书育人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注重的是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确立学生们做人行事的准则和原则。在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强调闻一多先生在完成了一个学者向民主革命者的身份转变后,他不仅仅说了,发表了慷慨淋漓的《最后一次演讲》;他也切切实实做了,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甚至为了捍卫真理民主,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个鲜活的问题就放在学生们面前:我们应该怎么“说和做”。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让学生深刻感悟人生哲理,学到做人的道理,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堂堂正正的人。

6、对学生进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老话,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他人,宽容他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中职学生由于受生长环境、特定年龄、自身素质所限,凡事多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更不用讲“推己及人”了。在讲授《一碗清汤荞麦面》一课时,我没有忽略面馆老板对待母子三人的真诚、宽容的态度,而是引导学生深挖在面馆老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并继而引出问题“如果你在大年夜遇到类似母子三人的客人该怎样对待?”小问题蕴含大道理,学生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挖掘和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处世信条,就在潜移默化中移植于学生们的内心。

总之,语文这门课博大精深,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中职语文课教材本身,针对中职学生自身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

[2]王青昭:《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和方法》

[3]刘庆云:《中职语文教学,催开人文教育的绚丽花朵》

篇3

1.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在我国古代,“教”和“育”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渗透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一词才得以出现,指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活动。查阅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大多可概括为“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生除了学习科学知识,更应该学习人生之道,道德乃做人之根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学会辨是非、明真伪,学习社会道德标准,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心的人,为学生进入社会,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奠定基础。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形象地比喻过:“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学阶段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期,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品德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将难于进行道德的提升,因此,学校从小学阶段开始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规范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极为必要。

二、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几种方法

1.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认知即让学生明白道德概念,小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能够分辨是非真伪,做出道德判断。道德认知和教学密不可分,各学科都包含德育的内容,语文学科尤为明显。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喜闻乐见,其间蕴含着无限的德育因素――爱国爱家、尊老爱幼、与人友善、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等。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争吵”一课,讲述了一对好朋友由于一点微不足道的事发生了争吵,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重新和好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借助这一故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同学相处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正确处理。

每一个学科,除了文化知识,还含有很多道德因素。各学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科学的知识,还应该让所学的知识指导其行为。为此,各学科教师应提高洞察道德认知的敏感性,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内容,深入研究教材,灵活选择教学形式,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做事情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是一样。下面就这一点谈谈自己亲身感受。

教师在教育学生做事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你应该怎样做”、“你不应该怎样做”;而是要告诉他们:“你应该怎样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你不应该怎样做,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这样做了有什么危害”。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当教师仅仅要求他们不去做的时候,他们更想去做,想去看看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的强制性要求反而促使他们去做错误的尝试。初到蓟县支教,我发现这里的学生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部分学生上课时总是习惯于把笔、橡皮、尺子之类的东西往嘴里放,这一行为他们已经习于为常,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动作。作为教师,我及时地告诫他们不要这样做。但是,他们对我的告诫却无动于衷,我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在他们身上无济于事,他们不但没有纠正错误的行为,反而比之前更喜欢往嘴里放东西。看到学生们随意地“吃”这些学习用品,我心急如焚,怎样才能尽快地制止他们这种不讲卫生的行为?为了让学生彻底纠正这个坏习惯,我从科学实验室借来了显微镜,让学生们在显微镜下观察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我发现当他们亲眼看到学习用具上的细菌之后,他们稚嫩的脸上显出了恐惧的神色。这时,我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对他们讲解了细菌对人体的危害,如何做一个讲究卫生的孩子,他们听了我的讲解,茅塞顿开。自此之后,他们上课“吃”文具的现象越来越少,上课的时候只要不需要文具,他们也不拿在手里把玩了。通过这件事情,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能使学生打消好奇冒险的想法,从根本上促进其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3.重视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提升道德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密切交织在一起,其交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即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学习。这一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人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有赖于选择什么样的榜样。小学生的心灵单纯如水,其行为极易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周围学生的影响,当同学们之间出现了某一好的榜样,教师对这一同学的行为及时进行了正强化,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此同学,教师的行为就是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机会。同样,当某一同学犯了错误,教师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批评,当其他学生看到这一同学的行为受到了教师的惩罚时,他自己也就不会这样做了。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时刻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善于发现学生们中间的榜样,及时对学生给予正面或负面的反馈,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机会,在教师的有意引导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榜样,教师言行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里,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品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示范,严格要求自己,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德育的保障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亲其师,信其道”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融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对提高教学效率还是实现德育目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只有让学生认可和接受,教师的教育作用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蔓延,否则,师生对立,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此,教师要走到学生的心里去,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当师生建立了相亲相爱的关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便会水到渠成。

5.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内化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篇4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教材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

一、教材的特色

1. 教材设计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可以为后面讲述认清基本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所以,教材设计了很多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知道:责任伴随着他(她),成长的过程就是承担责任的过程。只不过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被动的。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这样让学生既感受到压力,又能体会成长的喜悦。教材的这种处理完全符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教材中的很多实例都来自于生活,来自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很多活动中学生都会踊跃参加,都想说,都有话说,都能说真话、心里话,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为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这正是新教材的生命力所在。

2. 教材内容编排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和认知规律。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责任也逐步扩展。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呼唤,自觉地承担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重任,是每一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就必须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必须对我国当前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有所了解,必须知道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必须要有祟高而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单元是对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种课程设计,符合初中生的生活逻辑,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吻合。 、

二、教材的问题

教材固然有很多闪光点,体系编排也很科学,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

1.同旧版教材相比,知识点和目标不是很明确、清晰。教材中,有些道理没有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如《坚持对外开放》中,对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教材处理得就有点简单。教师很困惑,不讲学生又理解不了,一讲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内容中,略显单薄,可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这样可能会使内容显得丰满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理论太强,学生感觉离生活很远,有点晦涩难懂。

篇5

近年来,未成年人早恋、流产、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现象不光给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性道德方面的教育缺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现状,对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缺失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缺失

1.未成年人性生理发展现象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是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此时的孩子们要经历躯体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首先,是身高迅速增长。其次,是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内脏各个器官也都发达起来。第三,是性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成熟。但生理的发育并不必然伴发心理的成熟,未成年人青春期是易发生性心理偏差、性道德失范和性犯罪的时期。由于目前性教育普遍不能满足中小学生性心理发展,未成年人在性心理上存在种种困惑和障碍,如:性知识的匮乏、性道德认识模糊、性道德意志薄弱。

2.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现状

长久以来,国人一直是“谈性色变”,性对未成年人更是绝对。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对性知识教育应付了事,性道德、性伦理教育则是一片空白。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中小学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主要讲解人体结构知识,对青春期出现的性心理和性困惑解答甚少,完全没有性道德、性伦理、性法制等内容。并且,生理卫生老师对有关性知识的章节多半不作讲解,要求学生们自学,这使未成年人对自己的生理结构和性知识依然懵懵懂懂,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家长们对孩子羞于言性,无法坦然地教授他们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与学校和家长的缄默恰恰相反,科技的进步促使网络和媒体迅猛发展,给未成年人获得性知识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但随之而来的是黄色文化成为互联网上肆意蔓延的毒虫,像烈性毒药一样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理。未成年人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当接触到不良观念甚至黄色毒害时,他们很难辨别和抵抗,基本上会照单全收。另一方面,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匮乏使他们缺少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心灵逐渐被这些不良的性观念填满,最终形成扭曲的性道德。一项由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5.5%的高中生赞成或比较赞成婚前。赞成中学阶段谈恋爱的高中生占23.8%,男生占28.7%,女生占17.1%。种种事实显示,当今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与缺失。

二、寻求符合时代需求的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对策

1.构建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性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课程设置中唯一涉及相关知识的只有初三时的《生理卫生》,且介绍的也只是简单的生理发育知识,没有涉及性伦理、性道德等重要的内容。由于没有基本的课程体系保证,再加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特别在绝大部分的乡村学校性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鉴于目前性道德教育的缺失,教育部门应尽快把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2.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性道德教育的合力

要尽快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防护保障机制,为未成年人性道德成长提供良好和谐机制。

(1)学校层面。学校是未成年人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未成年人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

(2)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帮助孩子走出疑团。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3)社会层面。当今未成年人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以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

3.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性保护法,为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大力加强社会法制监管力度,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性法制教育,使说理教育与法律干预相结合,严肃处理未成年人害事件,肃清不良社会风气,加强网络立法,建立绿色网络空间。教育、行政、司法、文化等部门联合起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推动和保障性道德教育的顺利、深入开展。与此同时,呼吁我国尽快出台未成年人性保护法,促进未成年人性教育早日纳入法制轨道。

总之,加强未成年人的性道德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构筑未成年人性道德建设的和谐机制,使教育的外部规范逐渐内化为人的内在意识和自觉行为,使未成年人性的道德水准逐渐达到社会规范的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性之和谐。

参考文献:

[1]詹文度.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从当代西方学校的经验教训谈起.当代青年研究,2001,1.

篇6

大学生是构建未来社会的主要动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和谐面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从小刻苦学习,立志献身事业、报效祖国,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但少数大学思想道德观念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脱离了常轨,发生了错位。通过对孔子仁爱思想研究,促进“仁爱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的仁爱品质,让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身体力行,做到高素质人才知行合一。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爱亲,孔子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出仁爱思想

人一出生就处在家庭父母兄弟关系中,父母对子女宽厚的慈爱,子女对父母浓浓的敬爱,兄弟、姐妹、平辈之间的互敬互爱,在亲人间互相关爱中,萌生亲情爱。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离开了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谈;爱众,仁爱始于爱亲,爱亲就要孝悌,对父母孝敬对兄长尊敬。打破血缘关系将孝悌推及社会就是泛爱众,爱广大民众。对此,孔子基本的方法就是忠恕:忠,主要是真心诚意待人,一视同仁。恕就是宽恕待人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具体化,体现着换位思考的道理,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在孔子看来,除了做到忠恕,还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博施于民而济众,才是仁爱;爱万物。在孔子看来,应将爱人推及关爱一切生命,鸟兽昆虫也是值得关爱的。对于人,珍惜和关爱人的生命。对万物,也要仁厚宽待。孔子看到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界的各物种都有其内在价值的,两者间有着和谐共处、不可分割的生命联系。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人本精神

孔子仁爱思想始终以人为本位和核心,不仅注重人的感性认识,也同样注重感性的社会实践,即仁者的仁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方显现出来。孔子仁爱思想站立在实践的高度,以仁爱为立足点来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既“仁者爱人”并确立了仁爱的道德地位。孔子仁爱思想经过后世儒家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三)孔子仁爱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源流

1.孔子仁爱思想为大学生道德认知奠定传统理论基石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积极上进,敢于开拓创新,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环境,若加以正确引导,定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强大正能量,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一代。目前他们的思想道德认知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缺陷,如缺乏集体意识、拜金享乐盛行、道德观念淡漠等现象。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中之重。孔子的仁爱思想内容丰富且和实际情况相联系,为大学生塑造仁爱行为提供思想源头,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增强感恩、责任意识,启迪他们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生活与人生。思政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仁者爱人”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将仁者爱人作为他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

2.孔子仁爱思想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孕育提供了思想源泉

仁爱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家庭内部人员间的慈爱孝梯的自然情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直接源泉,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友爱兄弟姐妹,他也不会爱社会,也不会爱祖国和人民。仁爱思想是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源泉。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作用,必须将思想道德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实践。通过实践使大学生进一步内化仁爱为自我认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信念,深化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把受教育者内化的道德意识转变为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孔子仁爱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大学生调整道德认知、培养高尚的道德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奠定传统理论基石。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

大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风貌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他们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稳定、健康;社会责任感较强;关注自身发展,价值观念趋向务实;向往健全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等,但也有缺失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一)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体生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按照利己主义的标准,一切为自己着想,不考虑他人和集体,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合作、互助等精神。

(二)价值观多元化、诚信观念淡薄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由此滋生一些负面因素,如损人利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这种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的正在形成的价值观难免会表现为多元性和易变性。部分大学生还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少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缺乏对道德义务的理性思考,缺乏社会责任感,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开来。如大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但有些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会希望别人让座,自己却不行动,甚至有的人还为此发生争执。

(四)面对挫折,情感脆弱,甚至漠视生命

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一些大学生面对挫折心理压力大,状态调整不过来,常感到烦闷,压抑,焦虑,情绪低落的状态。个别人甚至对生命出现冷漠。如自我轻生,虐猫事件,和室友相处遇不愉快,发生报复事件的复旦大学投毒案。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偏差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常常家中所人员的核心,一家人围绕着这个核心转,这种过分溺爱使得不少学生已习惯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时间久了孤僻,自高自大等不好的习惯。而且一些家长观念存在不合理的一面,认为再苦不能苦孩,自己吃多大苦受多少累都没关系,只要孩子生活的舒服、快乐就好。无疑,部分家长的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和做法,滋生孩子的享乐主义思想,不利于孩子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二)学校教育的失误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部分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仍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没有与实践层面作良好的接洽融合,也无法适应社会新变化,在对大学生实践行为引导方面失去了意义。学校道德教育也有错位与失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是以理论讲解、知识灌输为主,这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在德育教育方面还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

(三)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日益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多元化。社会大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团结竞争等意识,但社会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如社会责任感减弱、服务意识下降,不顾其他为个人的前途捞资本。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部分大学生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忽略了对高尚精神的追求。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现代大学生缺少磨难的成长,过于在乎成绩,追求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不注重个人品性人格的修养,造成某些大学生诚信程度低下。还有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也是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危机的原因之一。

四、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启示

以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仁爱品质,只有在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渠道多管齐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仁爱品质,使孔子仁爱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一)构建家庭教育的仁爱环境

孔子仁爱思想是我国传统道德的瑰宝,养成仁爱思想的起点应当从家庭教育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都是在父母直接影响下长大的,家长的言行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希望子女成长成人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思想教育的传承。家长一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二是要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引导他们爱亲爱众;三是要去除对子女过分溺爱,培养子女自立,自强,自主精神;四是要通过仁爱思想教育,让子女学会共处,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家庭的仁爱教育在子女的仁爱品格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大学生仁心爱心养成相当关键。

(二)高校多渠道多途径培育大学生的仁爱品质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培育大学生仁爱思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传承仁爱精神,就要高校多途径让教育教学环境渗透着仁爱思想。一是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者的仁爱素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注重提升自身的仁爱素养,切实关心学生,真正走入他们心中,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践行仁爱的楷模。二是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如学校在管理上更加人性化,积极努力为师生建立美好的和谐氛围;开展仁爱教育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仁爱践行活动。三是优化校园网站,加大相关仁爱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将校园网打造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四是将仁爱思想贯彻到大学生思政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对大学生多形式多渠道灌输仁爱思想,要打破以往思政教育简单粗暴、重专业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方法,有效进行仁爱思想道德思想的教育。

篇7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36-02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目前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迅速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是社会结构。它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起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并且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网络在“网上的一代”的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为人类以及人的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其中的未成年人已经成为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0年7月15日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了4.2亿之多,较2009年底增加了3600万人。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已攀升至31.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目前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网络的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它对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以学生为主体)的健康成长也有一些消极影响。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由于他们具有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和社会经验少等特点,所以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己,所以他们在网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就表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角色错位、情感冷漠、道德意识淡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等。网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在未成年人中出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对之加以应对。

一、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品质,增强未成年人网上践行道德的自觉性

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重要形式,它是一个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确立起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都是必须的,只有对网络行为主体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塑造出他们的在网络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进而才能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网络上的道德风尚。与网络道德教育相比,网络道德修养更加不容忽视。道德教育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在网络行为主体的网络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只是外在条件,而他们的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则是内部根据,才具有决定意义。

二、高度重视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力度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应能了解和把握网络发展的态势,洞察网络对未成年学生的影响。应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德育教育,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内容。要将未成年学生上网的动机和网上行为作为重要的德育课题来研究。加强正面引导,务求收到实效。学校还要设法改进在主渠道上的教育方法:1)要将传统的灌输式的德育变为参与式的德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未成年人自觉地践行网络道德规范。2)要改进教学方式,设法利用网络以增强教学效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德育的目标。3)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未成年人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环境之中,以让他们能阅读到更有益的书刊,促进其思想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校园信息网,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网上德育阵地

对校园信息网,学校可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本校的财力状况对网络进行跨学校与跨区域的连接。这在技术上是不会有困难的,难点在于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政府可以站在教育产业化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办法以吸引企业或相关学校来投资。校园网的具体形式有:1)开设传统的德育网站。这种网站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必须变“灌输”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内容也必须以精简好用为原则。要把点击与访问人数的多少而不是上级领导是否赞扬作为衡量网站办得如何的标准,要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的资讯手段在网上能找到结合点。2)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在网络信息时代,由于网络具有迅速和隐秘等特点,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心理咨询比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更有利于未成年人打开自己的心扉,从而也更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3)开设网上论坛。在网上论坛中,通过电子邮件让未成年人就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利用网络特点为他们创设一种平等与信任的情景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未成年人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建立德育信息资料库。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他们的道德观念及网络行为也会影响到人们在网络上的道德表现,会影响到社会。信息库的建立将有助于我们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将会使学校的德育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四、增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意识,为未成年人开设相关课程

要在未成年人中开设网络道德课。要使未成年人把网络道德与网络技术置于同样的地位加以学习和掌握。要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条件来对未成年人进行网风、网德和网纪的教育。要以“两课”为主渠道,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起网络道德的意识。在网络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法纪,应遵守社会共同规则,树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使自己成为网络上有道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从中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的趋向。对于网上的一些“灰色”和“黄色”的所谓讨论,要及时地加以引导。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网络组织他们就相关问题开展讨论或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道德是否需要以及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

五、建设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设法形成抵御不良文化影响的网络环境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在思想文化乃至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已成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如果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就会去占领,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设。第一,要加大经费投入以创建一批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中文网站及专门的教育网站,在该网站上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播,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的影响力。第二,要注重各类网络信息产品的开发。从源头上抓起,是搞好网络信息产品开发、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从而优化网络环境的关键,只要能在网络信息的源头上把住关,在其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未成年网民就会从中受益。因此,要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

合,要制作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等信息产品。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网络信息产品开发商的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正本清源、净化网络环境的目标。

六、树立开放的心态,学习先进国家对网络进行管理的经验

网络是对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扩大和延伸,人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所以在网络社会中也需要并且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各网络主体的行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听任网络上的无序或不讲道德的状况存在。一些国家甚至企业都有他们自己的明确而详细的网络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例如,美国的计算机协会就为其成员制定出了如下的行为规范:1)为祖国和人类做出贡献;2)避免伤害他人;3)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4)要尊重他人的隐私:5)要保守机密。当前,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国际的共识,所以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以进一步规范我国国民的网上行为,毕竟他们在这方面已有多年的经验。因此,我们应制定并完善我们网络上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应设法提高网民遵守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以使他们能自觉地按照网络上的公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来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

七、未雨绸缪。做好未成年人上网前的心理辅导工作

进入网络空间就好比是进入了一个浩瀚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迷宫,致使有些来成年人会花大量时间把自己沉浸在这种虚拟的空间之中而不能自拔,会成为人们所说的“网虫”,有的甚至还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能视网络如洪水猛兽,而应对未成年人作恰当引导。一方面,为防患于未然,在未成年人上网之前我们就应向他们宣传有关上网可能导致人的心理障碍等方面的知识,宣传防止产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使他们尽量避免因上网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对已因上网而产生心理障碍的未成年人进行及时的矫治,如告诫他们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他们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与父母及与老师的交往。同时,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以便与家长配合,引导与指导未成年学生的网上活动。

篇8

1我国高校体育现状

1.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我国的现代化教育目标本来是希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体育在如今的校园中被更多地赋予“闲散”、“体能”的内涵,体育是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锻炼人的意志力等优秀品格的特点被大家忽略。2016年10月,全国大中专高等院校迎来了全国学生身体素质测评抽查,长沙某高校被抽中在全校范围内对正常的在校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评。为此,学校停止了全校的体育选修课,把体育课的时间安排用来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但所有训练都是针对教育局要抽查的项目,而且对于每一个学生训练的目标只是及格,此训练持续到测评结束为止。学生们本来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体育选修课,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所选的体育科目很感兴趣,并希望从体育课上学到一些运动知识,提高运动技能或者提高身体素质,没想到却被枯燥无味的体育测评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都被硬性规定无情地抹杀。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育中应有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等人文精神目标都变为一句空谈。

1.2我国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现状的认识

虽然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人包括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也只是把体育当作锻炼身体的一种工具,虽然他们也认识到体育的确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认识并不具体,清晰,系统化。笔者通过询问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了解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得到的有关社会群众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认识,结合自己在校外实习和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得到的反馈是大部分社会中的人还是认为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文化成绩不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人们对这些学生的关注较以前更多但是对于他们在高校接受的教育仍停留在以前“不感兴趣”、“不关注”的层面;仅有少数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家里有体育生的群众表现出对高校体育的关注,了解体育生接受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的辛苦。这样的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做更多努力吸引社会民众的目光、关注高校体育教育,了解、认识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2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缺乏关注的原因

2.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自科举制出现以来,一直提倡“学而优则仕”,其中的“学”就是学习书本知识。首先,通过“范进中举”事件,可以充分反映出自古以来人们对为官之路的向往导致社会对书本或文化知识的认同多于身体锻炼;对卷面成绩的关注多于运动成果。其次,人文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被政治教育所取代;再次,“应试教育”导致人们只看分数和智育教育,轻视体育和德育教育。这些就导致了高校体育教育一开始就偏离了体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初衷。

2.2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导向偏离

我国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应该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积极地锻炼身体,掌握现代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增加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为身心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合理地创造条件,提高有发展前途的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竞技人才。但从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来看,无论从教材还是具体的教授环节,都存在着重视结果轻视过程,重视技能和成绩轻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提倡“全民健身”,学校为表现积极性,开设的体育课程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但也为了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拿好的名次,夺得更多奖项甚至对金牌的过多关注,导致学校不惜花重金组建各种各样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不惜违反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训练学生,为的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拿到好的名次,为校争光,同时拿到更多的奖金。很多学生在退出运动队时都是一身伤,并表示以后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进这种运动队。学校和教练的这种“金牌价值观”指导着他们训练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但是没有人关注学生的具体身体情况,退出运动队后的恢复情况。体育生花过多的时间进行训练,文化成绩差是一个典型的特点,更严重的是学生缺乏文化素质的学习,在以展示身体能力的平台上经常暴露出为人处世中礼仪的缺乏,他们在公众场合讲话声音过大、爆粗口的形象被人们了解,在校内或外出比赛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也成为社会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评价偏低的原因之一。

3反思与解决措施

我国普通社会民众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认识的缺乏反应和表现出他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抗拒和不认同心理。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与任何一门学科教育一样都在其轨道上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要改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并让普通民众认识到这些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如今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采取措施,需要做到以下这下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要改变高校体育的教育模式: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体育专业、运动队的门槛,对文化成绩太差的学生设限,引导他们接受与普通学生一样的文化知识学习。第二是加强素质教育,不论是体育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运动队以及非运动队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体育课程地学习,充分地认识和提升自己、学会关怀他人,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感受,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建立与他人的友谊,同时更加坚定自己的意志,培养健全人格,挑战自我,放飞自我,还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以规范自身的品行,肩负起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崭新地面貌行走于校园,于社会,从根本上塑造以及改变高校学生的形象。第三是需要引导人们客观地评价高校体育教育。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在网络传播分享他们的体育教育经验、教训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导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关注,客观地评价高校体育教育,并让每一个社会人有机会参与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状况、存在问题的讨论,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法,让普通民众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共同改变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偏见,解决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关注缺失问题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对这个问题关注并提出解决方案并身体力行进行改善,相信我国的学校体育会越来越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施霏霏.新世纪的学校体育与人本精神的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122-124.

[2]周平,李泽群,李骅.高校体育人本精神构建的教育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3.

[3]陈德敏,向勇.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本精神的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99-101.

[4]覃刚.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

[5]汤万松.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

[6]陈德敏,向勇.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99-102.

[7]周竟.我国学校体育之回望[J].四川体育科学,1995,(4):27-29.

篇9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35-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作出了这样的表述:“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由此可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我看来,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功能。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的。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死背历史,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历史教师在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强调“某某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背”“某某问题特别重要,一定要死死地背”等等。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了僵死的东西。这就难怪,为什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历史就等于机械地死记硬背了。可是,恰恰相反,事实上“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与你我的人生紧紧相连的。

第一,历史是涉及社会多样性的人类发展写照。我们可以借助历史从各种角度描述、记录个人、群体乃至全球人类的经历。事实是历史存在(历史信息)的根本。时间、地点、人物构成事实的支架。在历史学习中,我们承认事实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历史事实密切联系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孕育着丰富的文明发展信息、人的力量和美德。所以我们说: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第二,历史是帮助人们记忆和认同人类文化遗产的学科。如果所有以往的知识都被彻底排除掉的话,任何个人、群体还是社会都不能生存。尤其是群体或社会的记忆。如果失去记忆,个体将很难去理解和同情别人,很难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难作出明智的决定,因为他们失去了作为个体所应有的对自己特性的感觉。因此,历史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更不是只具有政治功能的学科。历史是人们学会思考和行动,提升人们的教养,特别是关怀人们的身心自由的学科。

第三,在人文学科中,历史是最实际且实用的学科之一。因为它讲事实、讲实证,更因为它是一门理解人类行为的学科。所以,学习历史有助于理解现实,有助于思考,有助于发展批判思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历史教科书应该和我们使用的其他知识类书籍一样,它是一个信息的源泉,相似或不同的信息在别的书中也能够找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应该提供大量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领会学科的学习方法,它是社会调查、学问探究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刺激文本。我们应该把教科书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它还应该是开辟学习新途径的工具。

第五,历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它提供给学生历史的感觉:对历史的前后关系、继承与传统的正确评价能力,对变化过程的理解能力,培养对现实文化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历史不仅是有趣的,它还能够培养一种理解当今世界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历史研究对于培养见识多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来说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探究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学生将会利用它们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权利、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该做出何种贡献”。总之,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们可以利用它能够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人类,能够利用它形成对于当今国内、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而这一切都与灌输无缘,“灌输有理”的看法只会实际削弱学生的历史求知欲,使人们曲解历史学习的功能。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具有开放的、民主的性格。它是一门学会思考的学科,是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素养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会学生如何生活的学科,教导学生走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人生道路的学科,而非驯养或教化的学科。

篇10

一、背景知识介绍

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义务教育的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

笔者作为所在学校唯一的一位体育教师班主任,结合自己任教以来的感受与体会,全面分析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徳育的影响和作用。不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教师任班主任持何种态度,学校若任某位教师担任班主任,那么对其个人的能力与素质首先应该是肯定的。而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其担任班主任对学生德育教育优势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更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为德育教育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贫困地区以外的小学生营养补给普遍充足且有过剩的趋势,而环境的日益恶化又时刻威胁着孩子的健康。因此,让学生加强锻炼身体,既避免了因营养过剩而导致的肥胖症问题,又增强了学生抵御病毒的抵抗力。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能更直接地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教师的责任感会加强,能更自觉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一般只注重体育教学,只要学生学会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可,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则不够重视。而作为班主任对教师自身和对学生的要求都会提高,不仅要改进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和细致。相比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会更加了解班里每个学生的特点,更有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体育项目众多,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规则和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不同的品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1.球类项目。球类项目通常具有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通过此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遵守规则、努力拼搏和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学生的纪律性。2.耐力跑项目。耐力跑项目很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耐力教学教育学生要不怕吃苦,在无法坚持的时候再坚持一下,成功往往就是因为你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会儿。3.短跑项目。通过以秒计算的短跑项目教学教育学生要惜时守时,时间是很宝贵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浪费别人的生命。相较于刻板的说教教育,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生动活泼,也更易于被小学生所接受。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三)体育教师是体育精神的传达者。

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奥运会包含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精神内涵,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以追求和平与友谊为特征的精神,为我们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锻炼体能、展示健与美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体育教师作为班主任,能在平时日常工作学习中更多地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拓展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胸怀,灌输奥林匹克精神,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12年,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即将举行,届时通过观看奥运会比赛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能更形象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达公平的体育竞技精神。

(四)体育教师更能以身作则,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

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盼也越来越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仍是家长们乐此不疲的兴趣。虽然是小学生,却常常被父母要求参加各种兴趣班的学习,长期以往的压力如果不及时得到排解可能会使孩子性格压抑,甚至患上抑郁症。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位班主任的职责,而体育班主任则在这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体育老师通常是阳光和健康的代表,其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教态,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舒畅心情,也容易使少年儿童产生崇拜并模仿的兴趣。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后,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发现了解学生的问题,并更多地向学生传输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

(五)体育教师更注重均衡发展,担任班主任能更好地起到纽带作用。

班主任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相对于其他担任主科教学的班主任来讲,体育教师不会像其他主科教师那样无形之中更注重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而是更注重学生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因此,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能在各学科老师之间起到更好的纽带作用,能够全面了解班级的各种不足并加以调整优化,从而做到整体提高班级学生的各方面成绩。

当然,体育教师作为班主任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一)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体育教师更多的是注重体育方面的教学,其他学科知识相对来讲不够全面深入,在教育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二)体育课不是主课,节数较少,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也较少,不容易深入及全面了解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为此,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后应更加勤奋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做到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并增加课余时间与学生的沟通,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及时教育。

三、小结

学校教育的目地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其中,德育和体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德育是诸育之首,是体育教育的目标,对体育教育起着指导的作用,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对德育有促进作用。

教育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一种艺术。实际上,不管是语文教师还是数学教师,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经验当中肯定有一条,那就是热爱学生。班主任既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地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更需要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教书育人。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既可以通过个人品格的展现影响学生学会做人,又可以通过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发挥优势,用体育精神鼓舞学生,也要注重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教学水平,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的成长,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篇11

1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概述

2010年10月份对学院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此次普查采用电脑网络测评方式,心理问卷方法,参与调查的学生有3167人,收回有效问卷2958份,回收率为93.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2份问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主要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大学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受试者,以便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轻度适应性困难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生,在调查中发现:从高中到大学环境的转变以及生活学习方式的不同导致60%的学生有轻度的适应性困难,脱离了以往埋头题海的状态,面对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文科生学理科的课程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1.2中度人际关系不和谐

两份问卷调查的相关项目显示,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自卑、迷茫,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经历了高考,昔日的天之骄子聚集到一起,势必会重新分出高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保持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而相比之下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就变得极为敏感。调查学生中有56.3%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开朗,但仅有39.1%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好、受欢迎。

1.3个别重度自虐倾向

调查中有个别问卷显示出有严重的自虐倾向,根据相关调查项目分析主要是曾遭遇过突发创伤事件的学生为主,这些突发事件有的来自家庭,如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等,这些学生长期缺少亲情或关爱,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极易产生怨世愤俗和嫉妒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扭曲人的灵魂,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容易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也有的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关系,认为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背景,必将在各个方面输给其它同学。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隐患,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各类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选聘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此种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而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一般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区分开来。

2.1工作环境特殊。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尤其是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外乎一间布置温馨的独立的房间,周围都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而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处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应与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有所区别。

2.2工作对象特殊。社会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是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行业不同,概括来说是不同的职业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已经产生问题的还是出现征兆的,他们年冷层次单一,共同生活在校园里,概括来说是在校的大学生。

2.3工作身份特殊。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身份应先是高校教师,而后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特殊的身份要求在工作中不能向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那样被动的等待来访者,而应主动出击,及时发现有异样的学生。

3有效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举措

3.1建立一支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将学生普通的日常行为与特殊行为混在一起,尤其是夹杂个人情感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如果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虽然所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都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有时候需加以分辨,才能对症下药,不是任何行为都是心理问题的反应。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接触人,也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的教师群体,因而也最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异常状况和行为。

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寻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就业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从入校开始给予指导和帮助。兼备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同时掌握职业指导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建立一支兼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的特殊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3.2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采用"三级网络"模式。院系同学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校医院心理门诊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那么与三级网络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班级设立心育委员,系部学生组织设立心育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现问题及时往上级反馈,全方位检查监督学生的异常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有效实施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篇12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技师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无论从办学规模、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大量的资金支持,从而保证了技能教育的优先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果腹向追求健康、营养方面转变,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好。在此情况下,烹饪专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全能复合型烹饪人才也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正因如此,现有的烹饪教育亦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技师院校烹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在现行的烹饪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即教师把所需要传授的知识以PPT的形式做成课件,辅助以教材内容、图片、视频进行授课。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能适用对操作性要求极高的烹饪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使学生增加了厌学的情绪。

(二)实训教学内容未适应行业发展

实训教学在烹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教学的好坏。烹饪实训教学内容的制定,主要突出在菜肴安排上。学校教学计划制定过于混乱,有些实训菜肴的品种还停留在10年前,学生并没有从相应的菜肴中学会相应的烹饪技法,从而举一反三,学会更多的菜肴作法。有些饭店的流行菜肴,并没有及时更新到教学计划中。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烹饪而去学菜,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训教学内容的安排,并没有与行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促使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学内容的更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现在菜肴的摆盘造型追求简单精练、造型新颖、美观大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利用传统的雕花鸟等来装饰,即费时费力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师进修机会少,与行业脱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更新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老教师知识陈旧,老教师90年代学的知识与技能,现在依旧在用,教起来顺手,但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新教师思想进步快,接受能力强,但动手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独当一面。教师想进修,但教学任务紧,单位指标少。这就造成了教师想提高,但没有机会。在教学中教授的知识陈旧老化,跟不上行业的进步,这就从某些方面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双师型教师少

所谓“双师型”教师,即在教学中既能文又能武。文是指能精彩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武是能专注于实操教学的讲解与示范性操作。F在技师院校的教师要求既要会讲理论,又要会操作。一是科班出身,正规专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这类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行业工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在实训教学时并不能独当一面。二是行业产生,有着丰厚的行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技术出众,但理论水平相对落后,在教学中,并不能运用专业的理论讲解。真正的理论技术型教师相对较少,这就阻碍了烹饪教育的发展。

(五)缺少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

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餐饮企业的需求密不可分,餐饮企业是学生直接的就业基地。学校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让企业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但在现行职业教育中,往往忽视了与企业发展的联系,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在现在的职业教育中,学生入校后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教学,但真正进入到企业以后,很多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这给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的困惑,并不能做到毕业即高质量就业。

(六)学生起点低素质差,影响教学质量

一直来,初中毕业生都是技师院校的生源之本。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家长往往希望孩子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只有那些厌学或者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技工院校。许多学生都是抱着不想过早进入社会而来混日子的态度进入技工院校学习,无所谓学不学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技工院校的学生素质偏低,接受能力差的现状。加之技工院校入学门槛低,管理相对松弛,教育模式注重职业培训而不是培养文化素养的,这就给管理和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三、技师院校烹饪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理论教学应与实练、实训相结合

目前的烹饪技能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理论教学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及多媒体进行视频图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呆板,在烹饪教学中并不见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烹饪教学中有烹饪原料学这门课程,我们讲授到某一类别的原料时,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去到相应的市场,以参观的方法进行社会化的教学。学校也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一些供理论教学的原料标本实验室,通过图片、视频及实物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同时,在讲授一些烹饪当中相对难以理解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带学生进入相关的实验室,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学。这样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更加的容易。

(二)教学课程及内容的设置应与行业发展相结合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饮食需求的不断提高,餐饮业在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新的经营理念、烹饪技法的产生,使菜肴不断地推陈出新。学校作为教学机构,并不能完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行业所带来的更新,所传授的知识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性发展。那么,学校可以聘请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拔尖人才定期来学校进行系统化授课及学校年轻骨干教师到行业中进行交流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提高对行业的发展认识,从而不断创新与变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适用行业的发展与需要。

(三)定期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避免知识陈旧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拿出必要的经费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知识更新,技能提高,以适应时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在学校教书育人,更能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

(四)加强与优秀餐饮企业合作,做到学生入学即就业

技师院校的学生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良好的就业是职教发展的基本保障。作为烹饪专业,就业空间较大,那么学校应该与当地及全国甚至国外的优秀餐饮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全部实行订单式培养,保证学生入校即能就业,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学生临近毕业再四处奔波,去寻找就业机会。职教要把学生就业当作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德育教育与技术同行,学厨先学做人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职教学生的成绩普遍不好或者品行较差,我们在提高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除了正常的德育课程以外,可以多举办一些社会化的公益类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例如“学雷锋、助人为乐”“敬老院、关爱老人”“帮助贫困山区儿童” 等等,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烹饪教育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存在诸多的弊端,现在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应该根据行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改变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并大胆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教育模式,即学校教师进入行业交流,企业优秀员工进入学校讲课,使学校教学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慎淼.中职烹饪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02):104-105.

篇13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智商的培养,而对于非智力因素却没有引起重视,甚至有时还被一些教育者无意间压制了孩子非智力的发展。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美国人的结论是,神童往往趋向平庸和卓越两极,平庸与卓越在智商上没差别,区别在情商上。具有坚毅精神,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好胜、谨慎的人往往成为卓越者。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说过:“搞数学无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近代“控制论”奠基人,大数学家维纳在自传中说,和他幼年同时被称为神童的三四个人,由于不勤奋上进,以及其他条件等多种关系,长大后都无所作为;相反,有些人幼年时表现平凡,但由于后来的勤奋和环境的熏陶,最终成为科技史上的伟人。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曾经找了一家全球餐饮公司,把领导者分成高情商和低情商两组进行研究。他的结论是,情商高的一组,有87%的人业绩突出,所领导的分部销售业绩高于指标的15%~20%;而情商低的一组,年终考评很少优秀,所领导的分部销售业绩低于指标的20%。为什么高情商的领导带领的团队的工作业绩高?因为一个低情商的领导,如果受了上级的气,他就会无端向下属发火,下属就会感到委屈,牢骚满腹,工作没有积极性,一级传一级,团队绩效就会差。所以在高压状态下,阳光心态和高情商是使你保持不断进步的基础。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情商就是人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牛津词典对情绪的定义:心灵、感觉或感情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越或兴奋的心理状态。情商包括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共十五条特性。恃强性指的是找到自己的强点,坚强地站起来;兴奋性指的是容易进入状态;有恒性指的是坚持一贯;敢为性指的是敢作敢为,不瞻前顾后;敏感性指的是对别人的情绪变化、需求敏感;怀疑性指的是经常提出问题;幻想性指的是喜欢想象,世界是被想象力推动的;世故性指的是知道的很多;忧虑性指的是知道、躲避自己的弱点;实验性指的是动手能力强;独立性指的是有人陪伴开心,没人陪伴高兴;紧张性指的是遇到急迫的事情能够紧张起来;自律性指的是自我约束能力强,定力强。

智商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也是测量智力水平常用的方法,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智力,具体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记忆等能力。某种意义上智商就像电脑的硬件如CPU,一个智商高的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很复杂的事情,就像酷睿级I7一类的CPU能够运转windows7这样的大型软件,而386、486只能运转DOS之类的小型软件一样。构成智商有五种因素:

1.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3.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4.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我们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知识外,会花大量时间在智商训练方面。学数学来锻炼数字计算、空间想像、逻辑推理能力,用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锻炼词汇、记忆能力。高考,可以说就是对人们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大检阅。

由于考试是限时进行的,对人们短时间记忆、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高智商的人在考试时特别占便宜。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个人有个好记性是让大家非常羡慕的事情。因为大部分考试考查的内容有一大部分都是需要牢牢记住的东西。所以对于考生来说,记忆力好是高分的基础。如果有了好的记性,好的运算能力,好的语言能力,如果再用功一些的话,考上好大学不在话下。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