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工艺概论教案

化学工艺概论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工艺概论教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工艺概论教案

篇1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计划”。其宗旨是使培养的人才能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产业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第一批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院校,2011年10月19日,又新增133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实施高校。

苏州大学是第二批新增的“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染整)”专业都是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染整概论》是国内轻纺院校非轻化工程专业包括纺织、服装、非织造及皮革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多数专业将本门课程设置为必选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纺织材料染整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工内容及工艺过程;了解染整的质量要求;染整加工新技术;印染废水及处理等,使学生对纺织品的完整加工过程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本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的工程技术人才。我校的《染整概论》课程主要开设对象为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工程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共讲授3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技术有鲜明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的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启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笔者根据历次讲授本门课程的经验,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及设想。

一、合理安排选用及编排教材,根据授课对象设计教案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面对众多琳琅满目的教科

书,如何选择并组织教学内容非常重要。本课只有36学时,但传送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包括印染用水、各种纤维的前处理、染色(包括颜色的产生及配色原理、染料基本知识、禁用染料、各种纤维的染色原理及方法、染色产品的质量要求)、印花(印花糊料、印花方法及工艺、特种印花、印花产品的质量要求)、后整理(一般整理和功能整理)、印染废水及节能减排新技术。我的经验是选择几本好的相关教材,比如蔡再生编著的《染整概论》论述非常全面;陈国强编著的《新编丝织物染整》则对丝绸产品的染整加工作了全面的论述;而郑光洪编著的《印染概论》则对纱线和针织物的染整有相当篇幅的介绍。综合几本教材,重点突出设计教学内容,争取让学生了解常规纺织面料染整加工的基本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将最新的前沿技术整合在相应篇章及时传达给学生。而且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内容的侧重不同,如对纺织工程专业来说,学生熟悉纺织过程及各种纤维的性能,授课以讲授纺织过程给染整加工带来的影响为主,如前处理直接受纺织加工影响的工序需重点讲解,对于新型纤维的染整加工特点亦需要涉及;对服装工程专业,重点放在功能性面料的加工方法、特种印花的讲授,多介绍不同风格及功能的面料,以激发其设计灵感以及染整加工对服装制作的影响,并增加成衣染整的内容;对于非织造工程专业,可根据非织造布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染色主要讲授原液着色法、泡沫染色、微胶囊染色等,整理部分可根据非织造材料的主要用途设置,如抗菌、阻燃、拒水等。

二、模块教学

时间短,任务重,为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设计了模块教学法。第一为理论课模块。按印染环节顺序设置课程,依次为水在染整加工中的作用、漂、染、印、整、废水处理。第二为参观实践教学模块。为激发学生兴趣,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合理安排参观活动、实践环节非常必要。开始本课讲述前先组织学生参观轻化工程实验室,让大家对轻化工程专业有感性认识,然后再开始课堂教学。对于实践,主要是提高兴趣,针对非轻化工程专业学生有的无化学基础,所以统一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特种印花中的蜡染等。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概论课强有力的工具,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有限的时间内让非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对染整加工有所了解及认识并非易事,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所学知识。如提到平幅连续练漂,可能难以想像,我们将重要的的加工过程制作成教学录像短片,让学生观看,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这个过程。再如制版、制网及圆网印花,教师的讲解配合教学录像,学生很容易了解整个过程。

(二)直观演示法。

对一些抽象理论,可能学生听起来较难理解,但辅之以相应的实物,便会事半功倍。比如讲到烂花印花,原理是利用两种纤维组分耐酸性的不同加工而成,从而在纤维上呈现透明或凸凹有致的花形效果,比如涤棉、丝粘混纺或交织,准备几块实物样品,让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就对烂花印花的原理及效果有了充分的理解,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良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注意搜集相关资料,注意积累,以备教学之用。整理积累实物样品是一个长期工程,只有坚持不懈,处处留心,才能丰富教学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

(三)部分内容采用“双语教学”。

英语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基于目前经济全球

化的形势,实施双语教育,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他们可能从事科研工作需要获取信息、有的出国深造、有的在合资企业就职,据近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会进入外贸行业,而即使是进入工厂,也与国外企业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了解印染专业的相关英语表达,对于非轻化工程专业学生人才今后的工作及再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授课中,建议采用“双语教学”,此处的双语教学与我国现行的双语教学并不完全一样,而是仅给学生标出主要关键术语的英文表达,授课语言仍主要以汉语为主,与“保留式双语教学”有类似之处。比如:丝光(mercerizing),吊染(dip dyeing),拒水整理(warte repellent finishing),阻燃整理(flame retardancy finishing)等等。

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篇2

在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资源日益呈现开放性的特征,教师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已没有必然的优势,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愈来愈丰富、更具选择性。因此,信息化也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效率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教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成为日常教学准备的基础工作。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将丰富、生动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域美术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突破公共艺术教育一成不变的内容、直线式美术史知识灌输的积弊,已成为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之一。作为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其传承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施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佳资源之一。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是极具潜在价值的教育基点,具备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优越条件,应当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中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那些蕴涵了丰富的美术学科知识、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地域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并逐步转换成基于网络进行存储、传输的数字形态,完成其信息化构建,以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仅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拓展和应用的途径。

一、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体系的构成

西北地区是中国美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彩陶、壁画、石窟、岩画等均是中国原创艺术的载体和宝库,也是西北各民族在历史、文化、民俗形成等方面的宝贵纪录。合理利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这一宝库,将其引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梳理这些珍贵资源的基本内容,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来归纳,初步构建资源体系的框架。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来概括,这些独特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石窟艺术资源群

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和桥梁,西北地区石窟艺术的遗存,有着比内地、沿海地区更加广泛的资源分布,而且体系完整、衔接紧密,保存相对较好,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特征。石窟艺术带自东向西知名度较高的有庆阳的南石窟、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等,形成了从北魏到明清时期近千余石窟窟龛和雕塑,壁画达6万多平方米。这些石窟在从关中、陇东到河西走廊、新疆绵延数千公里地域中,构成了跨越了1000余年时间的石窟艺术带资源群,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石窟艺术长廊,真实地记录了西北地区宗教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以及宗教、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面貌,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2. 美术文物和考古资源群

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汇集之地,数千年间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址和珍贵的美术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武威的铜奔马、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美术文物类资源中较突出的有莫高窟藏经洞文献和彩陶艺术。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半山文化彩陶,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记载了中华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等诸多因素看,都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美术考古类资源中较著名的历史遗迹有横贯东西的岩画艺术带和星罗棋布的各种历史遗存。闻名遐迩的岩画艺术带由新疆的阿尔泰山岩画、天山岩画、昆仑山岩画、嘉峪关黑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组成,其他的古代遗存如关中地区的历代皇室墓葬、大地湾地画、河西地区的汉、魏、晋墓壁画及画像砖、嘉峪关、阳关城址、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以及各地的长城、峰火台等等,都是西北得天独厚的美术资源宝库。

3. 工艺美术资源群

工艺美术“通过与其物质功能相适应的抽象物态和形式组合来概括地反映生活,从而侧重于表现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主观感受和情感”,[2]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应用性艺术,与所在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息息相关。西北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历史上曾是手工艺最先发展、繁荣的地区,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西北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包含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工艺品两大类,实用工艺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必需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器皿、腰刀、编织等;装饰工艺品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手工制品,如雕漆、洮砚、剪纸、皮影、刺绣、面具、砖雕、各类草编、鼓艺、各种石艺、布艺、毡艺和藏族的堆绣、酥油花等。这些工艺美术资源风格独特,历史悠久,颇负盛名,共同汇聚成繁花似锦的西北“工艺美术资源群”,许多品种已形成了新兴的传统工艺产业,成为一方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共享的网络资源库系统,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并接入校园网,使资源库得以在高校内顺畅地运行,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在确保指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立项资金、专业协调、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专业资源库建设有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让教师了解本资源库的设计框架、功能及工作流程;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尝试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把生动、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根据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要求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实现信息化转换,资源的采集是关键的环节,首先需要明确采集的种类和分工合作方式。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构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专题资源数据库,其在高校的应用部分包含系统管理、教师教学和学习资源三大模块,由政府牵头,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和教师共同进行分类资源采集,并进行权限分级管理,以确保资源库能够顺畅地运用到课程教学活动中。[3]

1.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本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以保障资源库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及对并发访问的控制。对于非特定的用户访问,可采取限定IP地址的方法,控制访问本资源库系统的用户数量,而资源库的特定用户组,则按照类别赋予其不同的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上传信息的质量。

2. 教师教学模块:这个模块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和交互式教学平台,由二级管理员和教师管理员共同维护。资源管理平台可以使教师用户实现教学资源信息的浏览、下载、查询、更新,上传信息的审核、入库、分类,保证应用过程中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统计分析资源的使用率。交互式教学平台可以提供虚拟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模式,选用网络教材、电子教案或教学视频、共享桌面、共享白板、常见问题解答、BBS进行教学,教师在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双边和多边的专题研讨,还可以通过作业组件、解答问题组件、测验组件和教学效果分析组件来开展教学工作。

3. 学习资源模块:本模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导航平台和丰富的学习内容链接。学习导航平台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索引、地域美术资源分类明细、搜索引擎、个性收藏等。学习内容链接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有教师教学资料和相关资源信息。学生可以查看授课教师的网络教材、课件、电子教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视频、演示和案例等,在线学习、做笔记,也可以直接查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或根据网址资源库提供的相关链接,展开拓展型的学习。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数据库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综合的角度去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文化系统和各高校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使之不断得以充实和更新,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相应的地域美术资源尽管范围很广,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资源才具备研究和利用的价值,需要围绕课程目标选择能够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社会生活、理论认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整体地感知艺术与生活,增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三、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资源的优越性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应体现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超越。网络的虚拟性与多元性特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资讯传播形态,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克服了文本语言无法超越的障碍,建立了全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1.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基于网络环境的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4]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营造生动的情境学习环境。网络艺术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创造情境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传媒手段来讲授课程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使用。[5]例如关于敦煌艺术的内容,可以引入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实施的“数字敦煌”项目成果,即梅隆基金会在国际上率先开发的基于ArtStor艺术数据库的“梅隆国际敦煌档案”, 主要内容是22个莫高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资料,以及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使学生们在校园内就能获得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和身临其境的视觉震撼。

3. 开拓全新的师生互动渠道。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课程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尊重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课程提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计划都放在网页上,可供学生随时参考,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电子邮件和开辟BBS讨论区,教师则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流、辅导、考核,获取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也很方便易行。

四、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

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把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1.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合理地进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并进一步推广到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相关理论课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对西北地域美术资源布局与内容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和分析整理,完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框架体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采集第一手的文字、数据、照片、影像、实物等原始素材,充实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内容,并不断更新,尤其是及时补充那些因工艺、材料或其他原因濒临流失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种、新的美术文物考古发现以及近代美术的精华部分。

3. 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时代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开发专题数据库,尽快建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专业网站或网页,使各资源所在地、各院校、专家学者拥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得以存储、展示,并与专业研究机构、博物馆等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地区间、校际间、教师间教育成果的交流。利用国际互联网真正让西北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进入更为普及的教育领域,从而扩大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影响,开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4.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内容。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选编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并提升教师的网络技能水平。教材的选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三大美术资源群的内容纳入课程范畴,使学生既能学到全国统编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又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从而适应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在精通学科内容的同时,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学会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会WebQuest、Blog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技术,并自如地驾驭网络平台,汇集专题资源,高效地组织教学。

结 语

由三个资源群为框架构建的西北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是西北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借助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把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地域美术资源进入主体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更是一个对地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15.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