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观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对流行趋势的变化,更是了如指掌。面对庞大的流行数据,设计师为了能够随之对其进行运用,建立时尚知识管理系统十分必要,以该系统为前提的服装概念设计也更加能够体现流行趋势。但是当前阶段对于该系统的创建依然存在相关不足,基于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时尚知识管理
按照相关定义可以将时尚知识管理理解为以时尚、集成等为基础的,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支持的数据集合。时尚知识管理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 主题性。这里所提到的主题性,也就是时尚知识管理中所具备的所有知识与数据都是以相应主题为基础的,针对服装设计风格、颜色、面料、款式等,选择合适的服装设计元素[1];② 集成性。时尚知识管理中所具备的数据来源十分多样化,但是原始数据格式却不相同,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集成。将知识列入管理系统中进行转换,再次格式化并排列,以此获得具有单一性的物理映像;③ 时变性。所谓时变性,也就是时尚知识管理系统中所包含的数据都会受时间的变化而更新,为了很好的适应这一变化,数据需要通过更高层次进行综合;④ 非易失性。时尚知识所标志的时间与地点等均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数据,并且会被长时间的保存下来,在知识管理系统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加载、查询等。
按照时尚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的一般性,可以将其体系结构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时尚知识词典。这一环节为整个系统的数据库,主要是对时尚知识的体现形式与规则进行规范;② 时尚知识来源。这一环节是对来自于不同途径的时尚知识进行采集;③ 时尚知识整理。这一环节是对不同的时尚数据进行抽取、转换与储存;④ 时尚知识发掘。这一环节主要作用是发掘时尚知识;⑤ 前端决策支持。这一环节是对时尚知识决策支持交互界面进行提供。
(一)构建时尚知识决策结构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向服装设计师提供智能化的基础知识,通过对相关信息、模型的利用,真正实现对人机交互系统的创建。为了有效构建这一系统,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① 该系统的使用对象为决策人员;② 该系统主要强调了支持这一概念,也就是能够帮助决策人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③ 该系统重点强调了交互这一处理形式,因此需要认识到与人有关因素在决策结果上的影响。
(二)形成服装概念设计
(1)决策支持
一方面,要形成服装时尚风格。时尚这一因素是通过不断的演变而进步的,每一时间段的时尚均是以之前时尚为前提,且可以将其看作之前服装风格的延伸。各种时尚潮流的兴起均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对于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不同的时尚都可以实现自由发展,进而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丰富的内容[2]。针对现如今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几乎所有的服装品牌都会在新一个季度推出多个风格的时装主题,这些主题有些是对之前的延续,而有些则是全新的设计风格。由此看来,越来越多样化的服装主题不仅创造了时尚风格多变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要在时尚风格的基础上推荐排序基本原则。其一是时尚的引入阶段,也就是时尚刚刚兴起的阶段,还未满足大部分人对于时尚的需求时,却可以为人们带来新鲜感的时期;其二为接受时尚阶段,即时尚已经广为人知却被接受的时期,这一阶段是时尚风格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阶段,同时也是服装产品获利最高的阶段。
因为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对于时尚的敏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系统决策所支持的时尚风格推荐排序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一般会将服装品牌划分为以下几种,即时尚引领品牌、市场追随品牌两种。前者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时尚敏感度的消费群体,而后者则主要指的是紧跟潮流的消费群体。
(二)服装元素概念设计决策支持
服装设计元素即组成服装设计风格最为基础的单位,其中主要涵盖了色彩、面料、造型以及图案等元素。而服装概念设计则具体包含了对风格主体对应的时尚色彩概念、时尚面料概念、时尚造型概念以及时尚图案概念等。
这一项工作现阶段主要是由设计师按照设计主题搜集图片,并通过图文的形式将故事进行表述,尽管这种表述形式十分直观,然而因为多数服装企业中缺乏系统的时尚知识管理观念,致使一些无效操作存在,很难对概念设计效率进行控制,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文章中所提到的时尚知识管理当中,都是在不同的渠道搜集时尚信息,另外则是依靠不断积累所得服装知识欤其中储存了诸多服装设计风格色彩、面料、图案以及款式的相关信息,以此为服装元素概念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一旦明确了新服装产品的时尚设计风格之后,便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支持系统快速捕捉到与之相对应的色彩、面料、图案与款式,随后再利用筛选和排序形成不同类型的服装元素设计界面。
(三)决策人机交互系统
利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对服装概念进行设计,主要是以用户与系统互动为前提,获得服装时尚风格色彩、面料、图案、款式等概念的决策支持,通常包含了以下设计流程:① 选择关键词;② 选择设计主题;③ 选择时尚数据信息;④ 概念整理;⑤ 终端形成。
在选择关键词方面,用户需要限定概念设计的年份、季节与分类等关键词,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选择。在排列主题概念方面,则需要在系统中设置时尚风格主体信息字典,将时尚风格主题倾向与风格主体进行连接。一般一个品牌一个季度仅需要确定5个主题即可,用户便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风格主题选择设定的概念主题。随后,将系统中所有的主题概念进行整理,以此为用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时尚主题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升的基础上,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服装概念设计也需要向信息数字化方向创新,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时尚知识管理系统,为服装概念设计方法提高智能化支持。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服装的选择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在服装设计选择当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与自我观念,从而使得服装概念设计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驱。
参考文献: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 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 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 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 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1
1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说实话,美国职业体育的庞大市场和高校乃至中学竞技体育的庞大体系是我们无法不正视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始终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这个问题看似是选材局限、教练员水平、训练和比赛经费等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体育体制没有提供足够的土壤;整个学校尚未产生正确而可持续的体育发展理念。
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整个4级体系足够强势,体育系统内封闭运行的惯性足够大,社会各界对于运动成绩和金牌的渴望足够强烈,家长对于孩子从事竞技体育的经济动机足够强劲。这些因素使得学校要想从夹缝中走出一条路异常艰难。所以,我们看到,优秀的苗子很难进入普通学校,企业的赞助很难投到学校运动队,学校学生代表国家参加比赛并不容易,运动员一有成绩就可能被家长推上挣钱的道路。所以,我推测,如果这次大坪中学女足获取的世界冠军不是靠自身的力量,那其背后肯定有不小的经济利益在其中。
学校对于发展体育的理念也相当关键。长期以来,教育系统内还存在过搞竞技运动容易使学生受伤和培养虚荣心等思想,一些学校曾反对竞技运动进课堂甚至进学校业余活动。这些年来,另外一个极端现象开始出现,为了给学校争名次和名气,有些学校把有限的体育经费用到少数尖子运动员身上,甚至不惜在学籍和学分上做手脚,延长优秀运动员的学习年限,帮助他们顺利毕业。在这种功利思想的驱动下,普遍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水的鱼难以生存,失去文化依托的所谓运动明星自然难以在校园里立足。当然,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诸多活动正在强烈地扭转这种现象,但我们还是不无担忧地看到:一些学校领导乃至教育部门负责人,还是把出风头和创名气作为体育工作的最高目标。所以,只要我们的学校和教育部门不把体育文化的营造和广大学子的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体育比赛中的虚假现象还会绵延不绝地出现。
[关键词]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群体 社会管理 公共管理
在社会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中,“非正式组织”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但人们对于这个概念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一下梳理和厘清。
一、语词“组织”一词
非正式组织不仅在国内还是国外,在具体界定上都存在争论,而且话语系统也不统一。在英文中指向非正式组织的语词有:Informal Groups、Informal Organization、Small Groups、Group、Potential Organization、Potential Group、Coterie等,通常用的是Informal Groups和Informal Organization。在中文中指向非正式组织的语词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群体”、“非正式团体”、“小团体”、“非正式小群体”、“小集团”、“小圈子”等,通常使用的是“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可以与Informal Groups和Informal Organization分别对应。
“组织”(对应于英文organize或organization)是一个源于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学中,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就称为组织。这是动词语义,组织也有名词语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同,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这样的细胞群称做组织。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许多器官联系起来,成为能完成一系列连续性生理机能体系,称为系统。例如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以及肝、胆、胰等一系列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组成了消化系统。此外,还有运动、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神经、感觉和内分泌八个系统。这八个系统就构成了“人的生命”,使人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生物学的普及,“组织”(指organization或organize)一词应用到社会科学中或社会生活中应该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我国古代汉语中的“组织”一词完全没有生物学的含义,主要是指“织成的织物”、“经纬相交、织作布帛”,尽管后来也引申为“安排”、“整顿”、“管理”等含义。大概是在西方文化传入我国的18-19世纪,我国已经开始普及使用“组织”一词了。
“组织”(指organization或organize)一词,最早可能是在社会学中被作为学术用语使用的,后来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普及使用了。
在管理学中,“组织”一词的涵义也有名称和动词两个方面。从名词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协调配合的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词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在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的和小集体的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1]
二、“群体”与“组织”
对于不同的课程观念,是人们对于多种教学主张的看法,人们在不同观念中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观,这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结果与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这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一些院校依然存在着阻碍课程改革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出适应于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现代高职院校课程观念的提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于课程的解释是“课程学业的进程”,也就是教师所需要教授的课业内容与教学大纲进度的总和。教育学家石伟平先生对于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的定义是“能够实现师生教学计划的教育环境,并且在这个环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课程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理论与操作技能基础的总和,是教师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总体的安排。我们教学中,课程是最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完成学生的学业,首先是高校教育的改革起始点与终点站。曾经姜大源先生说过,“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任何一种教育体系都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必然与课程改革相关联。”其次,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联,并且以载体的角色出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学生入学要选择专业的方向,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要接触的是每一门具体的课程,这是他们能够获得专业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教育质量提升的直接体现。第三,它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是学生整体能力建构的奠定者,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课程是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岗位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让自身得到发展。
反观当前课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因此课程甚至已经难以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有着巨大的矛盾。为此,许多教育专家针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多种看法,虽然形式不一,但是都有着相同的核心,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比如以西方国家为例,高职院校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培养出主动性,而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放在次要地位。在美国的七十年代开始,就有了人文主义的学习课程,认为教学需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尤其对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培养与引导,通过课程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而不只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扩充。由于学习是一件主观性的事情,是以内部动机为基础的,因此高职院校课程需要以学生兴趣相联系,通过课程来影响学生的人格与态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现代的课程观念,教育学家认为在高职院校中,课程设置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教学任务与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核心的内涵应该是在高职院校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课程设置不只是针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灌输,而是给予学生能够主观学习的机会,并且是课程资源配置的支配者,而不只是一个被动的课程内容的接受者。我们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将当前的理论成果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素质与操作技能的提升,进而自信地走向日后的工作岗位。
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当前教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每个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课改方式与模式,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起步较晚,因此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改进: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协调性较差。由于与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表现出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一些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兴趣不高。学生在进行岗位技能实践的时候,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因而减少了一些选修课程的比例,学生在选择方面较窄,缺乏主动权,进而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授课方式上,学校一般都是采取基础靠前,专业靠后的授课模式,在最后才施行实践的课程,这使得课程内容相互衔接松散,内容脱节。
其次,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符。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去考虑社会需求,让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作。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升级转变来的,因此在教学计划与内容上缺乏自身的特色。一些原有的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简单转变内容继续教授的,比如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机械类的专业就将中专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科目合并转变为新的课程《机械制造技术与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满足对技能的需求,难以胜任生产一线的工作,有些毕业生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闹出了笑话。
第三,教师综合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只有少数人曾经在生产一线从业过,而大部分教师也是高校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动手能力较差,在课程教授的内容中缺乏与生产一线的信息内容,并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实践得出结论传授给学生,也无法将企业最新的信息与工作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高职院校课程理念改革策略探讨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设置课程。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岗位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可以说教学的基本方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原则就要将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岗位需求相挂钩。首先,职位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着成果验收的职能。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都是靠学生就业来进行验收,对于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有着反馈性的作用。其次,就业导向能够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有着准确的定位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应当围绕就业情况进行调整,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第三,就业能够对高职课程改革有着调整优化的效果。如果课程改革成功,就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如果改革失败就会影响就业率。因此我们需要对就业状况来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四,就业岗位的需求能够引领课程改革的特色施行。课程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改革中应当针对岗位的适应性进行调整,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其次,优化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应当注重课程主体改革的多元化。我们对课程转变过程中,要以企业需求为开发主体,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企业的领导者的专业指导机构,能够让专家定期来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课程建设之中。在另一方面,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立体化,对专门的职业进行剖析,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等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实现课程的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就业适应性。
第三,坚持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一般将理论过于偏重,却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操作;而有的学校由于认识到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忽视理论的教授,因此我们对于理论教学的度需要重新进行考量。在前不久,教育部提出了对高职教育的意见中,认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理论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只有把握好理论教学的分寸,多与少都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如果理论所占比例较多,则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操作能力较差;如果理论较为贫乏,则不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因此必须要坚持理论适度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当前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需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整。在当前的课程观念中,需要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顺应市场岗位的客观需要。首先,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让学生能通过考试,这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许多教师都认真备课,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多地被灌输专业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很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学生需要的,在当前的新型课程观念中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是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使得教师难以适应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学校也要及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水准与要求。
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认知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并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说话人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另一个是写作所构建的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享一个框架结构,即两个思想家的不同观点、表达方式、表达语言等。然后把1、2两个心理空间的元素在第三个输入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对接,最后把相互对应的元素有选择地输入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合成,具体合成大体要通过三种方式运作:配置、匹配和发展。配置是把每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包括来自输入空间的各信息元素的“融合”。匹配是将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和知识相互配合。输入空间的结构一经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联系就会产生新的概念,使话语(文章)得到解释。
2、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语言现象的解释及广泛运用
语言学家胡文仲指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不能脱离价值观。通过概念整合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可以我出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所在,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共同性与民族性。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四个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运作,能充分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语言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此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二种不同的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可以更明确地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之处。下面我们以英汉死亡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为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理解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解释过程,从而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点。
3、中西方相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对于英语死亡委婉语“paassed away”以及汉语死亡委婉语“去了”有着相同的意义,请看例句,“这个老人昨晚去了。”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其意“这个老人昨晚已经死了”。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可以解释人们理解这句话的认知过程。输入空间1中,是有关“人死”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出生,长大,死亡,不可能复活”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旅行”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启程、路程、目的地、不再回来”等元素。类属空间中的结构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向合成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可能性,其内容包括了“开始、过程、目的地、结果”等元素。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的认知过程得到一些新型的对应关系,这些新型的对应关系是两个输入空间里所没有的。“人死”和“旅行”的认知域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帮助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因此,“人死亡”结果同样在“人启程”的结果之间起作用。
4、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4.1例如:天崩vs.hit the rocks(撞暗礁)
(1)天崩
同样,在此有二个不同的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一个帝王死了)和输入空间2(天塌了,天崩了)。输入空间1包含的元素有:“帝王”、“至高无尚的权利”、“死亡”、“统治国家的灾难”等。输入空间2包括“天”、“主宰万物的权利”、“崩塌”、“人类的灾难”等元素。类属空间包含了施为者(帝王,天)、主体特征(皇权、主宰万物的权利)、行为(死亡、崩塌)、行为的后果(统治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等实体。这些由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元素决定了两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
&n
bsp; 合成空间的元素:帝王死亡的后果=天崩的后果。其中新型的对应关系包括:“帝王”和“天”相对应,“至高无尚的权利”和“主宰万物的权利”相对应,“死亡”和“崩塌”相对应,“统治国家的灾难”和“人类的灾难”相对应。这就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元素“帝王”和“天”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完成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扩展最后一步:“天崩意指帝王死亡”。这种意义的解读就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该委婉语暗指帝王的死亡犹如国家的灾难。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即封建等级制度下重身份的价值观。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很重视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儒家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秩序,其核心是严格的等级制,早在周代,便把人分为“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2)hit the rocks(撞暗礁)
在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中的结构是“施为者、行动、后果”。输入空间1是有关人的认知域,其中包括的元索有“人、难以预料的灾难、死亡”,输入空间2是有关航海的认知域,其中包括“船、撞暗礁、沉入海底”。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一一对应,比如:“人”对应“船”,“难以预料的灾难”对应“撞暗礁”,“死亡”对应“沉入海底”。这就完成了整合过程的第一步:组合。关于“船撞暗礁”以及“的背景知识,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扩展中构建了新的意义:船撞暗礁后消失=人遇到灾难后死亡。
生YXY:零点的含义是: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方程f(x)=0的根叫做函数y=f(x)的零点。零点与方程的关系: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方程f(x)=0有实数根,等价于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等价于函数y=f(x)有零点。
师:“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这个是零点与方程之间的关系,“零点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这个是不是零点与方程的关系?
生(众):不是。
师: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零点与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板书连接语)。这两个分开,一个是零点与方程的关系,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另一个是零点与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零点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YXY:函数y=f(x)在区间[a,b]内零点的图象:这个图象(手指图象)有一个零点,这个图象有两个零点,这个图象有三个零点,这个图象有无数个零点。
师:“函数y=f(x)在区间[a,b]内零点的图象”,图象是指函数图象,零点没有图象,应该是零点个数。这是(手指零点)一个零点、两个零点、三个零点、无数个零点。这里有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就是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条件: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连续,并且f(a)・f(b)
师:在第三章第一大节《函数与方程》,核心概念有两个:零点和二分法。以这两个核心概念为中心,进行联想、发散。看概念图的时候,首先看核心概念对不对。如果核心概念错,那么概念图就没办法修改。零点的实例,注意实例一定要画上,概念图评分时实例占1/3。节点大家都会,书上有,很简单,关键是连接语。二分法与零点的关系:二分法是求零点近似值的方法。注意箭头,往哪儿指?(停顿)念的时候,二分法求零点近似值,箭头指向零点。
二、规范概念图后学生的变化
自习时学生构造概念图过程中,教师对发现的问题要加以强调,及时纠正;课堂上对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课后让学生对概念图中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学生概念图,可以做到所有连线上都有连接语,大部分连接语正确地反映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实例。
前言 :心血管疾病目前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是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所包括的疾病种类较多,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心衰以及高血脂等。当疾病发生或复发时,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影响。故而,该疾病的护理成了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下面本文将以在社区接受舒适护理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来探讨舒适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以2011.1.1.~2012.1.1之间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受舒适护理服务的7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的年龄在49--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6岁,病程发展为3个月~15年,平均病程为8.5年,患者的收缩压在160 mm Hg以上,舒张压在95 mm Hg以上,心率在每分钟80次以上,平均每月会发生6次以上的心绞痛等情况。
2/护理方法 社区在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收治之后,就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并给予患者舒适护理,主要包括了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缓解患者因疾病困扰所产生的担忧和焦虑,消除负面情绪,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以及基础医学知识的了解,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再者就是为患者构建舒适的治疗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如食用营养、清淡、无刺激性的食物,并且将体重严格控制。再次就是每日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用药情况、脉搏、运动锻炼情况、饮食起居、自我感觉以及体重进行测量和详细记录,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有序的进行,促进患者的舒适度提升。
3、观察指标 对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前后的心血管疾病控制时间、躯体疾病、治疗效果、社会能力、生理功能、治疗时间、精神状况、情感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分的改善幅度进行对比。
4、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3.0系统对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以均数±表示计量资料,当P
二、结果
患者接受舒适护理服务前后,治疗成效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患者的忧郁和焦虑程度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很显著提升,社会能力、生理功能、情感能力以及精神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治疗时间和病情控制时间有效缩短,舒适护理前后在差异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南丁格尔在早期提出了保证病房内的条件舒适、空气清新、环境安静、清洁,是舒适护理的萌芽阶段,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Kofcaba完成了由实践与理论的过渡,并提出了关于舒适护理的理论概念,他认为舒适护理应该是整体化护理艺术的过程以及追求的结果。同时Jones在生殖技术护理中对整体化护理做了强调,将服务做到有的放矢。在1998年,又由台湾华杏出版社总裁萧丰富提出了具体的舒适护理模式,即萧式双C护理模式。他强调了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将患者的舒适作为工作的重点,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受,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舒适护理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创造性、高效性以及整体性的护理模式,与一般护理相比,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使患者心理健康情况、生理情况达到最佳状态,同时有效缩减患者的 不适程度,但是更加注重患者的身心感受,具有操作性更强的特点。同时也将护理工作领域的广泛性突出,使护理人员的身份既是管理者、研究者、服务者、组织者,又是健康维护者,并且护理的范围也更加的全面和广泛。
舒适护理在护理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了对患者心理、生理、灵魂上的护理,使患者将不愉快的程度最大化的降低,进而达到最愉快的状态,具体如下:尊重患者的,使灵魂处于舒适的状态;和谐家庭、学校、人际以及职业等方面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关系舒适;再者就是满足和理解患者的安全感、尊重感以及满足感,使他们心理舒适;最后就是营造适宜的温度、光线、音响以及湿度,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使他们心理舒适。Janice指出,舒适的环境是使舒适护理得以有序、顺利开展的关键,以适当的感受刺激来促进患者的康复。目前我国对舒适护理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运用于整体护理的创新思维方法,对深入专业研究和拓展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相关学者调查表明,患者将无痛作为生理舒适的首要目标,护理服务人员的态度则是患者心理舒适的首选,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将护理人员的预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才能够给予患者最为舒适和周到的护理,同时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的深入,护理的内容和方向更加的明确,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通过以上的调查显示,舒适护理模式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作用,使患者的生理状况得到缓解,同时情感能力、社会功能、身心健康、治疗时间以及精神状况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在社区护理过程中,我们应将舒适护理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幼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由此势在必行。
一、幼师生不适应幼儿园改革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委员会主任钟启泉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于是,用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幼师生无法适应幼儿园的教改,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改革滞后,忽略复合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进行了八次改革.而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师还没开展力度较大的课程改革,影响了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目前,高师的课程设置忽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幼师生的知识广度不够,且缺乏前瞻性。加上,针对幼儿冈实际的教育类课程少,导致技能单一,缺乏复合性.适应性较差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基本技能训练不够长期以来.高师课堂教学把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幼师生缺少主动、互动、讨论式学习,忽视了幼师生肢体表达能力训练。由于受传统高校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高师对新形势下幼师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使技能训练实效性不强。
再次是学习缺乏创新精神,实习实践较少。由于高师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传统教育思想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学生时代他们受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模式的教育,教学中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创新精神幼师生在学习中也必然形成依赖性。幼师生缺少在幼儿园体验、适应、熟悉、提高和自我培训的过程.尤其是缺少对幼儿园教改的感受,导致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弱.实践能力不强。
二、新教改对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一是综合性。《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幼儿提出的问题来自于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技能应涵盖文学、科学和艺术技能等领域,切忌传统的教育内容学科化和片面化。
二是示范性。《纲要》要求幼儿园杜绝“小学化”的倾向.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向幼儿传授知识,而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所以.幼儿教师要增强示范性,向儿童展现可供模仿的行为.使幼儿发现和获得新经验。切忌传统教育以向幼儿传授知识为主倾向。
三是趣味性。《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他们主要凭兴趣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尽量直观、生动、具体,多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学习.增强趣味性和艺术性.切忌传统教育让幼儿死记硬背的弊端。
四是操作性。《纲要》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就要求教师杜绝传统教育照本宣科.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做法.让幼儿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五是实践性。《纲要》提倡:“幼儿同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幼儿教师学会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六是情感性。《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老师每天和幼儿在一起学习、活动、生活.教师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和知识的广度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幼儿.甚至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为此.幼儿教师还要具备情感性和人文性。
三、加强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项目
1.口语表达技能。幼儿教师加强El语表达.主要目的是要与正处于语言发展阶段的幼儿进行交往,与幼儿进行情感、心灵的沟通。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诚恳、温和、妥帖、幽默和语言的规范。
2.“写”和“画”的技能。“写”是写字和写作,由掌握规范化汉字、书写技能和常用文体写作技能三部分组成:画”主要是绘画和简笔画。教师应该会写一手好字.会画幼儿喜欢的图画.还要善于在各种绘画素材中寻找优美的作品.提供给幼儿欣赏.塑造孩子的审美情趣。
3.唱歌、跳舞和弹琴技能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加上幼儿园活动大都伴随着音乐旋律.所以应该把唱歌、跳舞和弹琴等音乐技能作为幼儿教师的主要技能。
4.组织幼儿在“玩”中学习的技能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是儿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纲要》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习教师与孩子一起玩.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能力。
5.幼儿园教具制作、计算机操作技能。《纲要》要求教师根据本地、本园的条件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具制作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尤其是掌握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深受幼儿喜爱的自制玩教具和计算机课件制作技能。
6.科学探索、观察技能。《纲要》要求:“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问、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与科学”幼儿教师应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教师还应善于指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应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7.护理、保健技能。《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身体、心理各方面比较稚嫩.容易受损,儿童需要运动.儿童热爱运动。为此.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健康意识、护理和保健能力.包括对幼儿常见及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能力。
(二)训练途径
1.特色学科教学中增加技术训练的内容特色学科是与幼儿园联系紧密的学科,例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指导》和《学前教育学》等课程涉及幼儿园教法的内容较多.要把有关课程整合起来.并增加技训练的内容。
2.一般学科教学中体现技能训练的环节这里着重阐述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可以首先让幼师生进行课前练教.即课前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题演讲。其次是幼师生课中阐述教师要创设幼师生回答问题的情景,比如让幼师生讲解习题的解题方法.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等:然后是幼师生“题讲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讲授教材中难度小的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讲解习题课。
3.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加技能训练的课时幼师生的见习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贯穿整个学程.实习可以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半开始.先讲课一周.使学生尽早知道讲课的重要性和难度.从而自觉提高教学能力要增加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集中组织见实习.便于学校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
4.学生课外活动时安排技能训练的时间要关注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是每天的早自习、下午上课前以及晚自习的时间.要根据年级不同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5.鼓励幼师生进行家教家教不仅是勤工俭学.而且是学生教学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不论学生家庭条件如何.都要尽可能尝试家教家教的时间最好在寒暑假或双休日,以免影响幼师生上课。
(三)训练评价
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要按年级、分阶段、分类别(专业)层层考核.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评价的方式可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院系评价与学校评价有机地相结合。
1.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在京单位2000公积金年度住房公积金职工个人缴存比例与单位缴存比例均为8%。有条件的单位可适当提高缴存比例,但最高不能超过10%,高于规定比例8%的单位缴存部分不得列入成本或使用财政拨款。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1知识管理评估的必要性
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评估是指组织为了解决知识获取、开发、利用、共享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以促进知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1社会发展需求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共享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而知识管理评估作为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样不可低估。只有知识管理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知识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知识也才能在共享的时代突显出自身的重要性。
1.2组织机构提升需求
评估是组织机构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遵循的重要流程之一。知识管理评估的开展,它可以帮助指导和调整知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在知识管理项目中得到的经验,为领导层制定合理准确的目标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以加快企业知识创新的进程,同时也是有效挖掘信息,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方法之一。
2知识管理评估的原则
2.1及时性
评估不仅是对事物发展结果的衡量同时也包括各进度的汇报与分析。因此,知识管理活动的评估要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定期进行,这样不仅能对前一阶段的工作有一个优良评定,同时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创新出谋划策。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则是该及时性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
2.2专业性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尚未发展成熟的理念,很多组织机构对知识管理的评估仍处在摸索阶段。大部分组织机构都以现有人员兼任知识管理专员在内部小范围开展试点项目。但正是因为知识管理本身的新颖性和知识管理评估的借鉴经验少,我们才更应该配置最权威的专家组成最专业的团队来从事评估。
2.3预见性
规划是一个组织机构开展某项活动前的必要步骤之一,知识管理评估也不例外。事先有对应的计划和预期成果,活动开展中和结束后的评估都与先前的预期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发现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好的开展下一步工作。
3知识管理发展阶段的评估
根据知识管理从无到有的发展特点,笔者将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评估总结为以下5个等级:
3.1传统阶段
该阶段是指组织机构处在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中,只是简单的对文件、档案或者信息按部就班管理,上至领导下至基层员工,没有任何“知识”甚至“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评估更是无从谈起。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零基础”“零意识”“零应用”。
3.2萌芽阶段
组织机构知识管理开始进入萌芽阶段一般是在在外界因素的推动下,“知识”、“知识挖掘”“知识管理”等概念逐步深入组织机构的改革创新思潮中。知识管理的萌芽阶段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领导先行意识到上述概念,并试图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尝试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并在结果看这种“新型概念”――知识管理,究竟是否值得引荐,究竟能否对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员工开始注意到上述有关知识的概念,并通过个人负责的具体工作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体现出来。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概念察觉,谨慎保守,以小范围的试点为主。
3.3初始阶段
知识管理的初始阶段是指组织机构内部对知识管理的成本效益已基本达成共识,各级领导与员工都希望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来优化组织机构职能,合理配置资源。该阶段仅仅是意识阶段的共识,对于知识管理的具体流程、各种资源投入比例以及最后的评估都没有准确的定位与最终的方案,其特点是蓄势待发,全力支持。
3.4发展阶段
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如成功的进入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那么就意味着组织机构在知识管理领域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而这还远不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最高级别,组织机构若想使得知识管理取得进一步进展,就必须成功的处理好摆在面前的是两项重要任务。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反思成果,改革创新。
3.5成熟阶段
成熟意味着事物或行为发展到完善的程度。目前来看,几乎还没有任何组织机构上升到知识管理的成熟阶段,因此该阶段被视为知识管理的理想阶段。知识管理进入成熟阶段就说明与知识管理有关的意识层面、员工参与层面、技术层面等每一项指标都满足了知识管理整个流程的发展条件。
4未来发展方向
4.1个性化
目前来看,组织机构在具体的知识管理评估中都愿意借鉴自身成熟的经验或外部成功的案例。但在如今这样一个个性化的时代,“特色”是一个组织机构永葆活力经久不衰的灵丹妙药。知识管理亦如此,每一个员的知识构成不尽相同,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知识来源与管理方法也各有特点。
4.2现代化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而社交媒体工具则是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时借以利用的工具。知识的逐渐移动化要求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管理评估都要与时俱进,这也就意味着知识管理评估空间时间范围的扩大化和评估方法更加的多样化。
4.3精细化
1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知识管理
1.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提升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二是教师在一种积极的、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个体专业成长,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1]。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整理各个观点后教师专业发展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在此,我们采用叶澜教授的观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含: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2个人知识管理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有不同观点。例如,美国Paul A.Dorsey教授曾提出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个人知识管理是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2]”田志刚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体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论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指个体以自身兴趣或工作需要为出发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获取、存储、应用、共享和创新自身知识的管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博客,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持续推动,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相互循环的。我们可以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看做是一种手段、方法或策略,而教师专业发展是目的、结果或目标。
2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此次调查问卷发放的地区包括宁夏、陕西、重庆、河南四省,共发出160份问卷,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100%。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表1
您了解知识管理吗:
人数
所占百分比
很熟悉,还使用过相关工具
25
15.6%
了解,但没有使用过相关工具
58
36.3%
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还不清楚
60
37.5%
[分类号]F350
1 引言
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知识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现有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开始暴露:企业不能迅速地从外部获得与企业战略发展相符的知识;知识获取、共享与实践之间具有一定的时间延迟,大大降低了知识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时间竞争理论、实时生产理论(JIT)和实时企业理论(RET)的出现促使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思考如何根据企业员工(客户)的知识需求向其提供准确的知识。在此背景下,知识管理中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企业实时知识管理应运而生。本文着重从实时供需和快速反应两个层面展开综述。
2 实时知识管理的术语及界定
目前,实时知识管理相关的英文术语有:Just-in-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和Real-time KnowledgeManagement。笔者认为:“实时知识管理”对应的英文表达是“Just-in-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内涵是实现知识在企业中个人、群体间的通畅和高效流动,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正确的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传递的零延迟;二是按需进行知识传递。知识传递的零延迟是相对于知识获取和传递的时滞性而言,当知识需求产生的时候,知识的供应就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到达需求方;按需进行知识传递则是相对于原有知识管理只考虑供应不考虑需求而言,只有当传递的知识和需求者的情境要求一致时才会体现出对需求者的价值。知识需求的零延迟强调知识传输渠道的高效性,按需传递知识则要求知识传输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Real-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强调“知识――学习――行动――知识”循环实现“零延迟”。该观点与“Just-in-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都强调知识获取的及时性,但没有提出“知识需求”的概念,主要强调“突发的知识情况”。因此,本文认为实时知识管理与Just-in-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相对应,但也应将Real-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纳入到实时知识管理理论体系中。
3 实时供需层面的实时知识管理
实时供需层面的企业实时知识管理研究是在知识管理活动中指出知识需求和知识供应,并强调知识供应的快速和准确。主要观点如下:
・IBM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的知识管理研究所主任Dave Snowden在1999年首次使用“Just-in-TimeKM”,认为实时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推动知识的自然流动,而不是将理性模型强加于人,赋予其“自然而然获得”的含义。同时提出通过知识分享的多渠道化和人际网络等措施来促进知识自然流动。Snowden的“JIT-KM”思想强调知识的自然流动,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自然化,知识交流和共享的背景是其自然实现的基础。
・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的科斯伯格(Larry Kersehberg)和约翰(nanjo Jeong)认为“Just-in―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为决策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的行动,强调理解用户的偏好、需求和决策背景。该观点从企业流程角度出发,对知识和流程进行跟踪描述,以此实现知识与员工需求的实时匹配。其中的“需求”观点是狭义的,指员工在业务流程中产生的知识需求。
・Davenport和Glaser John认为传统的知识分享具有延迟性,将知识嵌入员工日常使用的工具中可使知识管理不再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知识管理JIT思想是将知识融入企业流程和员工日常工作中,也是基于狭义流程的狭义知识需求满足论。
・赛德曼(William Seidman)和马克考利(MichaelMcCauley)将企业员工对应于需求方,员工的知识需求对应于产品或服务需求,知识库等知识源对应于供应方,将JIT中的供需链和企业员工的知识供需链结合起来,但仍局限于狭义的知识需求,且需要第三方执行,员工仍处于被动地位。
・欧洲Telematica Institute实施的“METIS”项目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JIT-KM研究。该项目认为只有“零库存”思想才适应于知识管理中的供求分析,JIT-KM是寻求组织内知识需求和知识提供之间的最佳匹配流程,把来自不同流程的不同知识需求与组织内的知识源进行实时匹配。此外还建立了实时知识管理模型(见图1)。该研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J1T―KM理论框架,包括理论来源分析、应用分析、具体模式分析,同时将组织战略、人、组织结构、技术与知识需求和供应结合起来,是广义上的知识供应与需求。
・新西兰Twente大学的卫金哈文(Fons wijn―hoven)将“知识物流(knowledge logistics)”引入知识管理,认为知识物流同时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主要涉及知识的传播和存贮以及此背景下人的意识和认知,知识物流中的传递时间是指员工在某一特定时间需要某一特定知识。这种观点是原汁原味的JIT思想在KM中应用的先驱。
・德国的埃克梅尔(Claus Eikemeier)提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实时交流弥补非实时交流的缺陷,将“问题”和“专家知识”匹配。这种观点将JIT供需零延迟的思想引入到知识管理中,却局限于“问题”和“专家知识”之间的实时匹配。
4 快速反应层面的实时知识管理
快速反应层面的企业实时知识管理研究强调知识管理中对外部知识以及内部知识的快速反应和快速传递。主要观点如下:
・美国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萨卫(Omar A.EISawy)和马吉科扎克(Ann Majchrzak)强调实时知识管理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而是其特定状态下的一个阶段或某一种态势,认为知识需求不仅来自内部流程,还来自企业外部未知的环境。此外还强调知识管理与企业行为之间的互动和紧密配合。
・吉拉德(Ghilardi)和梅勒(Fiona J.Mellor)认为知识管理系统应以“提供应该知道的知识”为目标,应该在知识以正式文件形式得以明示之前对其进行实时捕获和整理。这种观点强调以隐性知识来实现知识需
求的实时满足。
5 知识供需及其他层面的实时知识管理
・莫瑞(Daryl Morey)认为应该找出对企业目标有关键作用的环节,采用持续的组织学习过程加速此节点上的知识转化和利用。这种观点中体现出“知识管理整体”与“企业目标”之间的供需关系。
・崔(Eric Tsui)提出的知识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中明确指出知识获取和共享将会日益实时化,即知识按需提供和实时供应。
・陈菊红等人首次将“JIT-KM”的概念引入国内,介绍了JIT-KM的概念、模式以及知识供需的分析方法。梁昌勇等人研究企业如何通过知识流管理来达到“实时”目标,但没有涉及知识需求。张红波等人认为企业采取JIT方式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及时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加强内部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充分共享,提高企业员工获取知识的效率,增加企业整体知识存量与价值。王平分析了实时知识管理的理论来源(时间竞争理论)、知识共享理念、价值、研究方向和定位。曾福胜等人根据活动和个人知识需求的不同,提出了预定义知识供应和运行时知识供应的概念,强调由知识需求确定知识供应,但无论是知识需求的内容还是知识供应的手段都是狭义的,且强调知识供应。
6 结语
以上企业实时知识管理观点都是从知识需求和知识供应的角度解释和管理知识活动,且主要从知识需求的角度来改进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即倡导知识管理“以需定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