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篇1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新课程强调,教学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

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历史教师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历史教育观里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即强制学生接受所谓的历史使命感和注重对历史的大思考。由于课本里充斥的思想与学生生活离的太远,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因而课堂生活十分琐屑、平庸、贫乏和沉闷。正因为传统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因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关系到我们学生能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

三、“合作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新教材把中国古代历史划分成了9个主题,以中华文明起源为基本原则和线索,增强了形象性,强调了历史延续性,强调了人性化(以人为中心,以有利于人的发展为目标),强调了整体性,具有综合特征,强调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出发点去感受古代生活,增加了感性认识;以中国古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侧面特征的统一为主要内容;以宪法和国家现行法律为主导。其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三者之间的联系;其次要能读懂历史事件图,正确使用历史记年方法,了解中国古代的基本内容;在情感态度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与老教材相比知识的连续性就相对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探索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四、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力图将以往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成全方位的培养人的教学。新课程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扣人心弦的导语、饶有趣味的材料,活动课的设置,这些无疑都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旋转舞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质性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现,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培养探究意识

要学会发现问题,因为人不只是知识的容器。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所以每上课之前,要求学生们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及观点,并且要求同学们能在每节课教材里发现1—2个与现实联系较紧或自已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心目中有自己的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2、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的特定场景,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

篇2

新课程标准为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及理论。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也对教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教学实践,可以说是永远通用,浓厚的兴趣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乐此不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于历史学科的热爱。初中学生的低龄化特征,决定了初中生的“少年儿童特点”仍比较突出。初中阶段的学习仍属于启蒙教育,而启蒙教育可以从游戏开始,即在游戏中学习,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从游戏中开始历史教学活动。比如,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史明智”的重大意义,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即先说明游戏“规则”,再指导学生进入游戏过程。在游戏中,先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确保他(她)看不到任何东西,并让他(她)暂时原地不动,等待“指令”。与此同时,教师让其他同学悄悄地把一张桌子抬放在该同学的前面不远处。安排妥当后,教师发出“开步走”的“指令”。无疑,该同学在向前走的过程当中,撞到了那张桌子。这时,教师允许他(她)取下眼罩,并让其他同学记下这个“历史事件”:“某时某人在某地撞到桌子。”并向该同学发问:“从这个‘历史事件’所吸取的‘经验教训’,如果给你机会再走一遍,你会如何做?……”然后,根据该同学的个人意愿,重新走一遍,或者让其他同学来走一遍。这个游戏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过程充满了乐趣,并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学史明智”的含义:“学习历史,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而少走弯路。”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内容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罗列和讲解,势必引起初中学生的厌倦心理,并分散注意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据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做足准备,精选一些“方言版”音像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实时翻译”。结果可想而知,同学们对某些方言的表达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从而使学生在领略到各地方言的新奇感之余,对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优化了历史课堂教学。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却不能发挥其主动性,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心不在焉,教师口干舌燥,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枯燥,教师抱怨学生难教。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采取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低龄特点,巧妙借用教学辅助设备等予以具体实施。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一章节中的“北京人”这一块历史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北京人”的动作、台词和活动场景等,并组织同学们进行集体表演,以“真实再现北京人一天的生产、生活等”,促使同学们在表演情境中,增加感悟和体验,并有效凸现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成功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营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篇3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我们知道,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进行良好的品位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就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秀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用这些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具有良好品德的文明人,比如:历史教材中所介绍的墨子主张“节俭”,典型事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勤劳俭朴的良好品德的极好素材。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的善行,罗盛教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就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这些优良品德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发扬光大。

三、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到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组织观看影视录相,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珍视生命教育,感受生命意义

赵亚夫在《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中说,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为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中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不管是战争前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是林肯总统的作为,都是善待生命、种族平等思想的体现,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在导入部分我结合实事热点,即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当选,让学生感受南北战争在种族平等上的深远影响。在讲述战争背景时,我让学生理解“一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小说,挑起了一场战争”这句话的含义,也让学生从小说的内容中感受到种族歧视下的美国黑人的生命遭到严重践踏,人格尊严更无从说起。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让黑人的生命得到尊重,他们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美国政界、体育界、影视圈中杰出的黑人代表。

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还有许多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贝多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德国音乐家,通过给学生讲述贝多芬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和痛苦,沉醉于音乐创作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故事,通过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敬佩他对生命的热爱及其与病魔作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五、进行崇高远大理想的教育

在历史学科中,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别的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中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又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要通过历史人物生动感人的言行加强对学生进行崇高远大理想和优秀思想品德的教育。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他和妻子待奉吴王三年,回国后,每天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打败吴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虽然身受腐刑,仍旧没有动摇创作《史记》的决心,历时十四载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唐朝时期的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失败了,但他仍旧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日本时,双目失明,且66岁高龄,最终取得成功,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名扬千古,流芳百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遇到再大的困难也知志不渝,心中拥有崇高理想。

篇4

人是创新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空间。例如在学习“盛世经济的繁荣”时,让学生用泥巴模仿唐三彩做一件动物俑,感受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文化的精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样,学生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挥。

针对创新思维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

创新思维既包含聚合思维,又包含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均习惯于以聚合思维思考问题,所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发散思维的训练。直觉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不借助推理形式而直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并非胡乱猜想,而是个体长期积累的有关知识经验,在瞬间被调动起来产生快速综合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笔者引导启发学生编小故事,条件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旁观者身份,也可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还可以以美国总统华盛顿的身份……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快乐,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倡探究学习,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教,还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探究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与被动的重复性学习相比,主动学习含有明显的创造成分。探究学习是独立发现、独立探究的过程,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少,便于形成个人独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它还强调学习兴趣与动机的作用。探究学习动力不是来自教师的督促和考试的压力,而是来自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历史学科的内容不像哲学那样深奥、抽象,也不像数理化那样有较多的概念、原理。历史教材是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叙述的,内容生动而具体,所以更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来掌握知识,借以训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以师生交往为中心设计课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新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交往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职责在于参与师生之间的“商谈”。教师是倾听者、帮助者、伴奏者。课型设计可分为2种基本情形。第一是生问师答式。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生问师答式”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历史教科书文本后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发现问题,将其置于课堂之中,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种是师问生答式。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给予鼓励式的点评,师生之间可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论,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篇5

1.义务教育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坚持两方面的原则,一是提高教学的普及率,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二是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自身的优点。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加入了人文主义、民主平等、可持续发展等体现时代精神的特色因素。学生在赞扬先人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可以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帮助;通过了解我国社会体制的演变历程,认识到民主与平等对人民的影响力;通过学习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材料,掌握世界格局的变更,认识到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初中课程标准更加重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2.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课堂标准注意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时间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线索,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自主学习的模块。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并针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探讨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历史课程标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3.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新增加了交流讨论的模块,例如,教材设置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成败的讨论课题,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找出王安石变法没有商鞅变法效果明显的原因。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个环节,及时地总结每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分析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制度,归纳出两者取得不同效果的原因。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掌握变法的内容对当时社会体制的影响,分清这两次变法的功过是非,并且清楚两次变法效果不同的原因。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熟练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初中历史标准中已经剔除了以往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重视课本知识学习,忽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核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历史教学的评价一直是广受教师和学生家长关注的话题,对于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有着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对传统教学评价方法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做出了评判,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确定了教学评价的指导地位,以此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促使教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鼓励教师不断进取、认真工作。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方法不仅考查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和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评价方法不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重点,而是作为评价的一部分,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

二、实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意义

篇6

初高中历史教学这两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是统一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衔接,但笔者认真研读了二者的主要内容,发现其差异性亦非常明显,本文就此做一初步探讨。

一 “课程性质”的差异性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从其对课程性质的定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和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所承担的任务迥然不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二 “基本理念”的差异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历史知识,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见,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具有统一性。但在教育理念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更多地注重其“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体现的是“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原则,“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坚持的是“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历史课程改革方向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强调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是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是为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由此可见,在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上,尽管有其内在的联系性,但体现更多的却是其差异性,普通高中阶段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三 “课程目标”的差异性

1.“知识与能力”方面

在知识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选取微观和宏观双向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加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

在能力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如历史年代的正确计算、历史图表的识别使用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外,更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过程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强调“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方法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学习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及实践性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更侧重于自主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相应知识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意识进行引导;高中阶段则通过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认知、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但二者在对学生历史知识培养的目标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但不能根除。

四 “课程内容”的差异性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历史分为42个主题,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先中后外的次第,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新的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编排体系的局限性,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课包括三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文明历程(9个专题)、经济成长历程(8个专题)、文化发展历程(8个专题);选修课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样,既避免了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又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不管是初中的主题还是高中的专题,都力求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打破过去的‘通史’模式,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五 “实施建议”的差异性

1.教学建议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都提出了落实课程目标、把握好课程内容、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的转变等三方面的要求,都积极倡导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这说明了学科不同层次间具有相似性。而义务教育阶段更“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而高中阶段则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在探究学习上,义务教育阶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高中阶段则要求“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义务教育阶段建议“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高中阶段还提出了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建议。

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截然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建议尚停留在认知层面,而高中阶段则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建议。

2.“评价建议”方面

在评价建议的表现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两个教学阶段的要求差别较大。在历史教学评价的性质和功能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在高中教育阶段,历史教学评价则要求“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发挥“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评价的性质和功能上,两个教学阶段的差别较大。

在评价方法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历史教学评价可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学年教学评价等”,比较实用的评价方法有“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测验法”等;高中教学阶段更注重“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主要通过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方法对历史教学做出客观评价。在评价方法上,看似高中阶段比初中阶段显得单一,其实更多地注重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综上所述,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课程标准的编制时考虑到了初高中各方面的衔接性,但由于其教学性质、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还有很多衔接不到位的地方,这就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教材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这也成为一些步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感觉知识出现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地消弭这种鸿沟,这就需要任教于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同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寻求适用于本地域教学的方式。

参考文献

篇7

初中物理有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内容涉及面广。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也是帮助学生总结和验证物理规律,更好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措施。实验在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以及知识的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自己分析总结,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的过程。实验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诸多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创新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所安排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和器材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物理教材中所提供的方法和器材。例如在讲到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采用条形磁体下垫两跟铅笔的方式,实验效果很好(课本插图使用的方法是把条形磁体悬挂起来,这样虽然磁体受到的阻力较小,但磁体不易控制,会出现旋转情况)。再如在讲到内能的利用——做功时,把课本水沸腾时水蒸气冲开软木塞的演示实验换成“模型火箭”(用一种俗称“上天炮”的爆竹改装制作效果很好),效果非常理想。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所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篇8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较原来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面对新课程、新“课标”,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如何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搞好初中物理教学,达到物理教育的目的即培养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将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观的问题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由实验和理论组成。旧教学大纲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虽然有实验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没提及科学研究,也没提及科学过程。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按此方式培养出的物理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二、搞好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为了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要及时指出。教师要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科学探究形式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如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教师都要适时指导。通过一定数量的探究实验积累,就可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逐步为后面独立完成涉及更多探究要素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式教学虽然能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应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噪声时,可以让学生到附近调查噪声的来源、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并在班上展开讨论,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大致有四种不同的层次,即直觉兴趣占31%,操作性兴趣占37%,探究联系兴趣占13%,概括认识兴趣占13%。直觉层面的兴趣是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往往只停留于现象本身,有操作兴趣的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施结果施加影响,但实验操作完了,学习兴趣就随之消失;探究因果联系兴趣的学生喜欢探究出所学物理现象的本质原因;有概括认识兴趣的同学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喜欢做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物理习题。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新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正好适应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见到现象后,都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找到原因,所以我们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科学探究因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对课本上安排的每一个探究实验,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课前认真准备器材,备好课,对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课上根据学生探究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指导。有些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的探究环节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

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尽量多做实验,提倡他们多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例如: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材料木头梳子,金属笔帽、硬币、头发、棉线、纸张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用两手的食指顶住塑料笔杆的两端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等。

物理教学知识联系生活,会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用生活中的俗语提出物理问题:

1.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 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3. 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篇9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变化

1.教师在驾驭教材上的转变。首先,新课程带来了教材的更新和转型。教材的设计突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要求,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教材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从2009年和2010年江苏省中考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纲要(试行)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课程资源,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取舍,使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设计者。

2.教师在知识传授方式上的转变。新课程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对语言学习的研究已经指明听说不分家,以听为基础,发展学生说的能力,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教学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教师应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即创设听说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语言力求生动幽默,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建立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

3.教师的工作方式上的转变。新的课程理念给英语课堂带来了新的变化,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索式学习和任务驱动型学习为主,要求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网络、电视、报刊),同时要求涉及文化、情感态度等跨学科的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最基本能力是听懂理解别人所说内容。听力理解能力实际上一种信息加工能力,听者信息加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们对语音输入的刺激的处理是否成功。

二、听力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英语听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听,在人们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作用最大。说话者将信息传递给了听话者,听者只有通过听来获得信息,并对信息主动积极地加工处理,最后做出反馈,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交际行为,同时也是读和写的基础。为此,英语听力已被正式列入中学课程表,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成为英语教学的一大重点。但听一直上英语学习者的一大薄弱环节,如何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已成为英语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很现实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的听力训练过程

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重复放录音―做练习一对答案”的“三部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唱主角,教师统一上课进度;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学习主动性不强;过分依赖教师和课堂,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四、自动化考试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

江苏省于2009年和2010年中考英语听力、口语考试统一实行了自动化考试,即人机智能对话,具体说就是使用计算机进行考试的全过程控制,包括发卷、答题、收卷、判分、分析和检验等;考试满分30分,时间仅有20分钟,此举引起了数以万计的师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笔者在亲身经历后,全面考察了影响考生考试成绩的外界因素及考生的应试能力、水平和技巧对成绩的影响。

五、人机对话的测试形式对英语听力教学的新要求

人机对话是利用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口语测试的,试题主要包括朗读短文、回答问题、话题简述等,考试形式是将试题内容投影在屏幕上,考生在规定的准备时间内进行信息处理,然后按指令答题,在短短几分钟的答题过程中,考杳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即听力、快速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因此。人机对话的测试形式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以及训练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实践来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训练方法进行人机对话测试的模拟训练。

1.教师操控下的模拟训练。

在平时教学中,充分挖掘牛津英语教材中的各种信息,特别是Comic strip and Inte-grated skills资源,进行模拟训练。

2.学生自主进行的人机对话训练。

大班教学中,教师难以照顾每个同学的需要,训练光盘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将训练后的语音作业利用网络或软盘、U盘等形式上交英语老师,老师评价后再点评。学生通过这种接近口语考试的系统,在虚拟的语言环境下自我检测,电脑可以把学生每次的训练录下来,作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档案,有利于学生作阶段性的总结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而且,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时间进行自主训练,这样有利于家长督促配合,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课余时间。

3.利用录音机进行人机对话训练。

这种训练模式的录音带是完全仿照“人机对话”口语考试的形式和要求录制的。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普及率还不高,即使在沿海城市,学校的计算机室也在超负荷运作的状态,很多设备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与更新。在这种情况下,英语的“人机对话”训练只能是见缝插针,能安排多少是多少。再者,英语课的课时比较紧,而用录音带操作的人机对话训练每套题所需时间大概在6分钟左右,因此,利用录音带进行人机训练在目前来说是有效的补充。

4.激发学生创作潜能,指导学生开发人机对话训练题库。

很多学生都讨厌担当被考查的角色,这种呆板的训练方式及定势思维对双方都不利。如果换个角度来处理,让学生担当命题者,也就是考查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初三上学期布置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以小组为制作单位,学生自由组合,让他们各显所长,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结果学生的创意带给我很大的惊喜,上交的作品均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数作品无论是听觉方面还是视觉方面都给人赏心悦目的享受,部分作品还有一定的深度。

篇10

一、老师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就是老师,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老师就是知识的权威和标准,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的的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需要与其他的一些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大大的削弱了音乐教师的专业优势,使教师感觉自身所具备知识的有限性。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老师的角色就要进行适当的转变,不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学生唯一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共同学习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把音乐知识与网络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吸纳更多的新知识,做到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学习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求。

二、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老师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音乐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甚至会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在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下,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培养自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品质,吸引学生去模仿学习并超越自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重课堂语言的灵活运用,用精妙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的学习。此外,在音乐教学中,歌曲表演是课堂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演唱表演歌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能深入的理解并感受音乐的魅力。比如在学习歌曲《青春舞曲》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新疆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的改编,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加上一些舞蹈动作或者表情,也可以配备手鼓、竖笛等乐器设备进行表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充分的感受新疆歌舞的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由注重老师“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是以老师教授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程的改革,老师的角色要进行大幅度的转变,老师的职能不再只是教授现有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的了解学生们的兴趣,并根据他们的兴趣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是要把握好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年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充分的了解学生并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对音乐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对那些音乐领悟能力较差或者五音不全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大胆的尝试和锻炼自己,勇于去展示自己。

四、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融洽”

篇11

实验教学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技能、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场所。加强化学实验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才能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呢?

一、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实验教学的改革,强调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沿阵地。实验室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对于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 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做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实验管理工作的策略

1、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完备的实验制度是实验室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要使实验室成为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场所。首先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证实验仪器完好,药品能用、够用,实验材料充足,以使实验室处于随时可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主要有:①实验教师工作职责;②实验用品请购制度;③仪器出借制度;④议器损坏赔偿制度;⑤报损制度;⑥实验教学管理制度;⑦实验准备,记录和仪器维修制度;⑧安全防护制度和学生实验守则等九项。为了实施好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仪器出借制度和赔偿制度,应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与课任老师相互沟通,取得任课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制订分组实验计划,做好学生损坏仪器的登记;实验后仪器的清理及药品的复位工作;以学生为根本,以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原则,适当增加部分制度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

2、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环境是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特点是:玻璃仪器多,易破损,化学药品多,大多是腐蚀,剧,零碎东西多而杂。如何合理安排才能做到摆设分明,有条不紊,使用方便。在保管和使用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仪器设备的管理

建立固定资产和低值耐用品的工作明细账,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登,实验前后对使用的仪器要进行检查清洁维护、并集中放置。对于出现故障的仪器要写明原因,以便及时维修。定期盘点,确保仪器设备完好,整洁,并做到账、物、卡相符。

(2)玻璃仪器的管理

实验中玻璃仪器大多使用频繁,种类多、数量大、易碰碎,如果管理不善,就会给实验教学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管理势在必行。玻璃仪器应按分类存放,在仪器柜的贴上标签,写明品名、型号,以便取放。每次按实验要求成套分发给学生保管使用,明确责任,实验中如有丢失、损坏玻璃仪器及时填写记录单,既方便学生,又减少仪器的损耗。以便实验技术人员将丢失、破损的仪器补齐。

(3)化学试剂的管理

化学试剂品种多,性质复杂,大多试剂易挥发、易燃,有毒,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根据试剂的毒性、易燃性、腐蚀性、氧化性、挥发性等特征,采取相应的保管方式,在放置时,可按要实验开出顺序摆放,将常用的危险试剂单独管理,定期检查,以防万一。配制的化学试剂瓶要贴上标签,注明名称、浓度及配制时间,方便取用。同时在购置试剂时不宜太多,否则会给保存带来困难或在长期贮存中失效,对实验室安全也构成的一定危险。

(4)实验室安全卫生的管理。

篇12

2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理念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再是一种吸收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的教学问题上,产生了一些迷茫,进而导致教育方法上的失误。一些教师或许是因为操之过急,或许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对,出现了让人尴尬的教育状况:既不能像原来授课时那样踏实地讲解基础知识,也未能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重点表现在,设计情境问题时,材料的选取以及运用不恰当,在探讨性活动中,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氛围颇为活跃,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收效甚微,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过多,致使学生们疲干应付,跟着教师忙活了一堂课,累得不轻,却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而有些教师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过干注重过程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寻求新奇,使教学过程最后变成了无效的过程>另有一些教师在新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过于寻求新奇、生硬讲解、天马行空随意指导;甚至有些教师离开了课本和教案就不知道该如何讲课了。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认真思考、研究并努力解决这些在新课标下产生的问题,是必须的。

3解决办法

3.1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和理解

初中历史教师只有在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性质、理念、计划、教学方式.授课目的、初中历史科目的范围规定、教学意见以及评测意见等。只有在充分掌握了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教师们只有在明确了课目规范的关键所在后,才能正确的运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3.2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

合作练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问题讨论多样化,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但是,在小组研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教师刚布置完合作练习作业,学生们就立刻围在一起研究.讨论开来。这就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某些学生完全缺乏思考,沉默不语,而某些学生却离开关注范围,天马行空,随意讨论。致使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浮于表象,认识不到问题的实质。因此,在合作练习之前必须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在解决好独立练习与合作练习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合作练习时出现“浮、泛”等情况的发生。

3.3想法设法提髙课堂的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该让学生转变受教观念,真正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从而深切感受到这一学科的魅力所在。笔者根据自身体会认为,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该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等,和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比如在正式授课前,提出几个能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简单介绍并且讲述几个简单又精彩的小故事,既有趣味,又能让学生明白历史故事中的道理与涵义。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分寸,点到为止,达到授课目的就行。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许多其它的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唱历史歌曲,编写并且讲述历史故事,等等。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情趣,从而充分全面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出浓厚的教学氛围,并且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渐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更好地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目的,

篇13

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生本教育观念,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情景教学法是众多教学实践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其他教学方式而言,在生动形象还原教学内容及素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及情景教学应用必要性分析

课程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历史课程也随之进行了系列的调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目前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学生兴趣程度不足

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是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逐渐增多,历史教材的信息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足够的诱惑力,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总是难以激起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离

除了学生学习兴趣程度不足的问题之外,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现实关系的脱离。以史明鉴指的是透过历史现象对现今的情形以及形势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时间,通常都是利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并不对教学途径进行创新设计,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建立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同时,还缺乏一定的现实感,进而加重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厌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虽然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点课程,但是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现状,情景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不仅是丰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手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历史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必然途径。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情景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那么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措施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充分利用呢?

(一)材料的充分收集

情景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模式不同,它重在对当时当地情景的还原,具有生动形象、深刻明了的特点。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虽然情景教学法具备这样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材料收集不够充分,准备不到位的话,极有可能收到相反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一不确定性,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问题入手丰富情景题材和素材,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充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情景教学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比如就《文成公主入藏》这一活动课程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来说,建议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文成公主入藏历史时期的背景和主要的大事;除此之外,最好能从现阶段友好外交的典型事例出发,奠定学生对"和亲"一词的认识,从而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及氛围的合理营造创造基础。

(二)氛围的良好营造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除了上文提高的策略和措施之外,教师还应从情景教学的氛围入手,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紧张程度,为情景教学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比如就《模拟实时报道》这一教学内容情景教学的开展来说,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实时报道闹笑话选集,让学生娱乐放松的同时,提醒学生实时报道中应注意的系列问题,既能发挥教育功能,同时也能起到缓和氛围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评价环节的有效开展,作为情景教学评价来说,建议教师应坚持鼓励为主的评价原则,促进评价的灵活性和激励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总结

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是从历史课程本身特点出发,生动呈现教材内容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新课程标准条件下,课程教育改革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模式的客观要求。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生本教育观念,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法的积极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问题入手丰富情景题材和素材,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充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情景教学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从情景教学的氛围入手,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紧张程度,为情景教学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争取为初中历史课程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建勋.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杨译. 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