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1

相关部门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 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会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有些家长,他们非常重视孩子数学知识的学习,然而,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抽象性. 在许多幼儿家庭的数学教育中,有的家长每天会出许多数学计算题,让孩子进行反复的运算练习;有的家长盲目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当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责怪孩子……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反而会使他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再配合家长和教师学习数学.

中国有句俗语“拔苗助长”,用到这里,就是指有些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而进行数学教育. 如有的孩子才3岁半,刚上幼儿园小班,可父母却早已要求孩子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如孩子不会,就又打又骂,责怪自己的孩子没出息. 其实在小班上学期,幼儿园根本就不开设单独的计算课. 对孩子们的数学启蒙,是贯穿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中的. 家长求胜心切,这样做,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数学反感、厌恶、弃学. 了解孩子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家长开展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以“数的概念”和“逻辑关系的概念”为例:幼儿年龄不同,其能力发展就不相同. 2岁的孩子会判别数的多和少. 3岁的孩子会从1数到5,并且知道大小、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5;会做简单的分类和单纯的序列游戏. 而5岁的孩子则会从1数到1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10;会明确的分类并说出原因;可以做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7岁的孩子就会从1数到2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也会用实物表示,还会做10以内的合成分解;会按照实物的特征做精细的分类并说明原因,会完成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由此可见,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和幼儿的年龄成正比的.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如同上台阶总得从下往上一步一步地走,想一脚跨越两步、三步,不小心就会摔跟头.

二、结合幼儿生活,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意义”. 可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家长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生活适当地进行数学教育.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提炼后最终形成的. 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 如果所学的新知识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和理解. 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孩子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 通过日常生活“数学化”,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增进了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从生活中走进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内容. 家长贴近孩子生活开展数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育走出单纯传授枯燥知识的框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教育

操作材料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幼儿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 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意义的学习才会产生. 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 所以操作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择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材料. 如家里常见的物品,如:水果、积木、茶杯、纸牌、筷子等. 这些日常用品,随处可见,随时可用. 而且对孩子来说很熟悉、亲切,能引起孩子学习分类、计数、排序等的兴趣. 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与孩子一起学数学,吃饭、分水果、玩积木、打纸牌、逛超市、菜场……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数学.

篇2

虽说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描红数字本,但是其最大的弊端是整体呈现,学生只能看出数字是从哪里起笔,哪里落笔,脱离描红本后,孩子只对数字起笔、落笔的位置有一定了解,每个数字必须经过的关键位置却不能正确把握。所以经过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描红练习后,脱离描红本,学生规范的数字书写依然存在问题。而且学生数字书写是一个持续练习的过程,回家后需要练习,而家长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往往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数字写出来仍不够规范,达不到书写要求。

明白了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指导孩子写好数字,我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在实践中,我发现其实每个数字书写时都要经过一些关键点,如果这些关键点的位置学生清楚了,对书写规范、美观的数字必然有帮助。起初我教学时只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因此在书写时,我给每个学生的生字本上写出几个字头,让学生模仿练习。在实践中,我感觉到,这样做既加重了我的负担,学生练习成效也不明显。于是,我又进行了改进,设计出标有数字关键点的《数字描点练字卡》(如下图),每个数字都标有数字书写关键点,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数字的正确方法,让每个学生复印后进行数字书写练习。这样既能让学生对数字书写进行规范的练习,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便于家长的辅导,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写出规范数字的目的。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34-01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学习往往更受兴趣的支配。如果有兴趣,孩子的精力集中,就能学得好、记得牢;反之,孩子不但学不好,而且还会觉得心理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损伤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皮亚杰曾经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幼儿智力具有促进作用。兴趣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呢?

一 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如果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音乐游戏《乘火车》,可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号1、2、3,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幼儿在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音乐一停,幼儿依照车票号码快速找座位坐下,教师当列车员进行查票,看谁找得又对又快,这们不仅满足了幼儿的竞赛心理,而且能促进幼儿更准确、迅速地加深了对序数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以游戏激发兴趣的策略时,所选用的游戏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年龄越小的,应该以直观地、带有情节性的、能把幼儿带入角色的游戏为主。

二 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我想,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三 在一日活动中萌发兴趣

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我们人类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十分惊奇的口吻告诉幼儿: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

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再如带孩子观赏生活中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中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 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玩玩具时,引导幼儿按颜色规律拼插,拼完后边欣赏边说说:你拼的物体美吗?为什么你觉得它美?数一数拼了几个?引导幼儿看看时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说说自己什么时候生日,如果要在日历上找出来,会是在哪一月的哪一日呢?让他们初步感知时间概念。

四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故事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幼儿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内容的要求,我讲了一些既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如:小班学数字“4”。我讲了《4的故事》:小白兔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认什么字呢?”兔妈妈拿起一张写有“4”的卡片,说:“教你认'4',1、2、3、4的4”。小白兔看了看卡片,说:“妈妈,我会认4了。”兔妈妈说:“你去找一找4的朋友吧!”小白兔走呀走,遇到一张桌子。桌子问:“小白兔,到哪儿去?”“我去找4的朋友。”“我就是呀,你数一数我的腿吧!”小白兔钻到桌下数起来:“1、2、3、4,你有4条腿,对,你是4的朋友。”讲到这里,我开始问:谁还是4的朋友?小朋友很自然地就回答出:椅子、床、小狗、小兔……4条腿,都是4的朋友。这样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篇4

家庭数学启蒙教育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原型随机进行,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内容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呆板的几加几、几减几,而是有趣的、有用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很多已经在上小学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缺少对生活中数学原型的接触和理解。家长不妨也给孩子补上这一课,增加孩子的直接经验,将会在数学学习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镜头一:

二年级学生家长:最近学了乘法后,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错误情况明显增多了,有的时候该用加法的用乘法,有的时候该用乘法的却又用加法,根本就不理解题目的意思。

任课教师:这说明孩子在学了乘法这个知识以后,没有能够及时的与前面的加法知识区分清楚。另外一方面,说明了孩子对情境的不理解,导致了思考错误。虽然现在的数学课堂上强调情境的创设,但毕竟只是创设。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着很多实实在在的情境,不需要去创设,只需要去利用起来。

像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吃饭时所用的筷子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例如:第一次拿了几根筷子,第二次又拿了几根筷子,一共拿了几根?这就是用加法计算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型。而换一个角度,一个人拿2根筷子,3个人拿几根筷子?5个人?8个人呢?这又是乘法计算的一个基本的原型,也能促进学生对“倍”的认识。

镜头二:

三年级学生家长:孩子总是分不清从哪儿到哪儿要乘几站?经过几站?一共有几个站点?

任课教师: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而三年级孩子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如果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这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不仅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反感和厌烦。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子女的随机交谈中寓教于乐,将孩子轻松地引入数学领域,而且一旦理解,经久不忘。

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带孩子乘坐公交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例如:节假日你带着孩子外出,乘公共汽车,首先可以借助公交站台上的站牌,来理解乘一站、经过一站、一个站点各是什么意思,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数车站,若要乘12站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可让孩子说说现在乘过了几站,还要乘几站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是熟悉的路还可以让孩子逐一将每站的站名报出来。

以上两个镜头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找准机会,通过交谈的方式便可自然而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孩子的直接经验,让孩子牢牢掌握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镜头三:

一年级学生家长:孩子刚上小学,有点厌学,数学课上什么都不懂,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师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啊。

任课老师: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只有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的概念。

你们目前应该为孩子提供学习数的操作材料。就地取材的话,家中常玩的扑克牌也可以,把它作为孩子认数的操作材料之一。可以让孩子先将数字牌和人头牌分开,再按数字牌上的花式分开,然后,分别从1排到10。在这简单的理牌中就使孩子进行了分类练习,并掌握从小到大的顺序。爸爸、妈妈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牌,比如,让爸爸出一张“5”,孩子必须出“4”和“6”,并将“4”放在“5”的前面,“6”放在“5”的后面,说出与5相邻的两个数是4和6,出对、说对,则牌归自己。最后,比比谁的牌总张数多,多几张。也可玩抽牌游戏,相互抽对方一张数字牌,说出合起来是几,相差几,说得又对又快者可得对方的牌。家长切莫错过在玩牌中帮助孩子感知数的实际意义、数序、数的组成和相邻数等数的概念。

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知识的混淆,是对两类知识的区分度不够,这就涉及到知识分类的能力。而分类的基本原型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只是现在的家长过于宠爱孩子,承包了所有的家务劳动,殊不知这样反到是对孩子不利的一种举动。

篇5

数字与数学是幼儿接触最早的知识,也是家长与老师对幼儿启蒙教学常用的内容, 所以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1~3]的培养好坏关系到孩子智育发展,也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基本要求。目前在教学方法上部分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尤其对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培养上滞后于幼儿智力发展速度,客观上带来幼儿对数学理解与认识的不足,限制了幼儿的智育水平的突破。要实现科学教育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抓好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旨在为如何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提供有益的建议和依据。

1幼儿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部分老师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把教育目标仅指向于粗浅知识的传授,且认为知识的传授过程是单向的,这种认识导致了教师直接把数学知识,概念教给幼儿,并采用集体“上课”教学模式,教师讲概念、幼儿看教具、回答问题、背诵知识,然后是反复练习,巩固,使大部分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突出表现在:教师主要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理论知识欠缺,对数学教育目标认识不够,缺乏对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同时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很少,使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没有很好地将教学活动贯穿于幼儿生活、游戏、周围环境和一日生活中,缺少对差异幼儿个体进行因人施教。幼儿主要年龄偏小、能力偏弱,对数学中的数、形、量、时间、空间的认识理解在概念上,平时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的机会较少,导致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弱。

2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对策与措施

积极为幼儿营造环境,使幼儿从生活、游戏和周围环境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关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促使幼儿自觉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为了孩子识数字1~10,就制作了数字连线,例如,绘制多个鱼缸里有不同数量小鱼卡片,让幼儿把鱼缸有多少条小于与其对应的数字用线连接起来;还可以进行在开赛车送小朋友回家,每个小朋友手里拿不同数字,赛车每次挂不同一个或多个数字,数字相同小朋友才可以上车坐车回家。利用此方法教师可以绘制多重实物卡片。如:房子、蘑菇、船、大树、水果等,让幼儿就相应数量实物卡片上粘贴相应的数字,活动还可以倒过来,不同数字让幼儿粘贴相应数量的实物卡片。这样幼儿从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不仅认识了数字,还分清了数字的次序性以及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并从中获得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加强幼儿对几何图形认知学习,幼儿的几何图形的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几何图形是对客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念,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作出辨认和区分,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例如,通过观察和触摸,让幼儿在充分感知图形的基础上,配以说出图形名称,最终达到正确命名图形的要求,同时通过图形和图形比较认识图形,让幼儿区别不同图形的特点,找出两个相近图形的相同点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掌握新的图形名称及其特征。在以上基础上,持续反复巩固和复习对数字与图形认识,并让幼儿找出不同几何形状物体的实物,从而达到从抽象概括回到具体的物体,进而扩大幼儿的视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幼儿学习过程是集体化、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必须积极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活动,比如:开设《开心超市》区角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的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通过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购买物品的同时,将数学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同时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又学会了与人的交往、协调能力,知道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等等。为了使幼儿对数学不在感到枯燥和乏味,运用语言、艺术等形式通过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利用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旋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针对差异幼儿个体要保护其富有的个性,并与家长互动,共同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计划,必要时进行单独的辅导,确保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其自身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 结束语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教师改变了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教学实效为关注点,绘制和设计多种多样的操作学具,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课堂强调师生互动,课余强调与家长互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主动地观察、探索、发现、操作等,本班幼儿对数字和数学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明显优于同龄幼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 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47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9

篇6

谈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事件当中的应用,可能更多的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在超市和商店购买物品的时候,对于支付和找零的计算,可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始终是生活在数字计算的空间的,而这些计算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低年级数学教师尤其是承担一年级数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都会时常听到学生家长对于孩子最近学习状况表现的评述,其中频数最高的就是孩子回家之后总是想方设法的找各种机会进行数学计算,甚至有时候还要求家长出题,自己进行计算,这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计算,充满了好奇,所以总是寻求一些生活事件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家长和数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个机会,把生活事件引入数学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当中,帮助孩子提升该能力,笔者在这里就自己的一些认识进行简单的阐述。

生活事件可以说是孩子身边每天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对孩子有诸多好处,首先是生活事件可以提升孩子的生活自主能力。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周边商店购买物品的经历,购买的物品可大可小,也许是吃的也许是用的,但是无论用途是什么,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一次购买物品的经历。其次是这次生活事件让学生把单纯的数字赋予了一定的含义之后懂得了换算。最后是这些生活事件的发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具体我们展开来探讨,比如说教师给学生教授了1到10的加减法,并把加减法的含义很清楚的告诉了学生,那么学生在对加减法的应用过程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单纯的数字加减法,这个阶段的加减法相对比较容易,学生也很容易就能够学会,相对比较难的是第二个阶段的加减法,因为这时候这些数字赋予了一定的含义,甚至数字和数字之间因为单位的差异性而不能之间计算,就比如前面所讲到的商店物品购买,也许在这次计算中,会涉及到1元的物品和五角的物品合起来需要给商店支付多少钱的问题,也会涉及到支付五元钱,找回多少钱的问题,这对于很多孩子而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所以如果教师在授课当中,孩子在生活事件上有很多经历,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懂得识别人民币的大小,这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成长阶段,孩子的经历让他们学会了这些。

生活事件让学生更加重视数学的学习。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解之前,都会首先讲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而无不例外的都会把这些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作为重点内容和意义进行阐述,这说明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而是把这些知识能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大量的例举让学生把这些生活事件与我们授课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对于学生理解问题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说春节结束之后,学生压岁钱的多少,学生一年前的身高和体重与现在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最常见的生活问题了,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也愿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对于学生的广泛应用,反过来也说明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讲到分数的含义时,很多学生开始很难明白,也很难理解“1”的内涵,我们可以给学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桌子上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弟弟妹妹都要吃这个苹果,那么自己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呢,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说把苹果掰成两半,一人吃一半,很公平也很合理,那么原本一个完整的苹果,现在一人一半,这就是1/2,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就可以把繁杂的问题很简单的解释清楚,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欲望,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

当然,在生活事件的各种举例中,教师也要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简单和大多数学生都应该经历过的事件,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如果教师的举例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那么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事件上,甚至一些学生会误认为其他同学都经历过,而自己没有经历过,回家之后对父母提出要求,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欲望。这不单纯会给家庭教育带来负担,也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程度,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把握好例举的分寸,我们举例的目的并非是给大家讲述生活事件,而是这个生活事件当中所涉及到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为学生创造一个有价值的学习环境,涉及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原本生硬的课本知识转化成活灵活现的生活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生活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背景出发,同时教师在生活情景中展现新的知识,进而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篇7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00-01

数学知识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逻辑知识,它深入到各项科学以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如何做好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其数学思维,为小学和其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教幼儿掌握 一 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幼儿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数学的意义。于是,我们试图以游戏和环境为主体与生活经验客观事实出发,让幼儿在学习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接触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1 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学活动

所谓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重视幼儿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幼儿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情景化。 如:《学习5的加减――小兔的萝卜》:教师以小故事导入:小白兔从野外采来5个萝卜,被猪小弟看见了,猪小弟想和小兔开个玩笑,就偷偷的藏起几个萝卜。小兔回家一看,只剩下2个萝卜了,那么小猪藏起了几个萝卜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又如:《序数――排排队》用幼儿生活中排队的情景,找一找第几个小朋友戴帽子;第几个小朋友手里拿着花;更好的学会了使用序数。

2 结合班级特点,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提倡,“做”为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这就强调了我们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数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可操作性的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我们结合自身蒙氏教学特点,力求给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不受干扰的环境。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进一步让幼儿借实物及对蒙氏教具的接触,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由少到多,进入简单加、减的计算,逐渐培养孩子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比如:小班的数学操作材料有砂数字板、数字与筹码、数棒、纺锤棒与纺锤棒箱。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幼儿认识了0到10的数字,感知了0到10量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抽象的数概念。

3 在与幼儿的相处中,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细节着手,渗透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比如:认识时间、认识钱币,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通过一两个教育活动也是不能完成其认知目标的。但是它恰恰又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发现,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给孩子,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重要性。认识时间时,我们可以在每进入一个生活环节的时候,给幼儿看钟表,告诉幼儿:“现在是几点几分,该做什么事情了。给幼儿一个对钟表的初步认知。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告诉幼儿:“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走得最快的针叫秒针。看表时,先看时针,后看分针”。然后在生活中尝试让幼儿来说一说,现在是几点几分。也许,会有一些孩子比较快地认识的时间,有一些孩子一时还不能够理解。这时候老师要有意识的寻找机会,请一个小朋友去帮助老师看一看现在几点了,如果该幼儿不能完成。可以请他帮老师看一看时针指哪里,分针指到哪里。待幼儿说出来,老师就要根据幼儿说的把一个完整的、正确的时间告诉幼儿。反复如此进行,幼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看时间,这样没有压力,也不枯燥。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1 新颖而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构建生态高效课堂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课堂研究,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的方式和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新的内涵。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当前教育。例如,英语、音乐等课程,由于科目及内容特殊性的原因,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确实能令人耳目一新,能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很难达到的。可以说,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打破了几十年来的常规教学模式,亦将课堂形式进行了颠覆。对比起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学生们更喜欢新颖而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堂内容变得有趣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对于小学生来讲,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而数学的确是一门较为乏味的课程。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呢?我想多媒体可以帮大忙。利用PPT把一个个数字变成动态的、颜色绚丽的,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把“3+7=?”这样的问题演化成3个苹果加七个苹果让孩子们来算,这样就把课堂内容变得丰富有趣。孩子们的眼睛都盯在教学内容上,还愁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不高吗?

1.2 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生态高效课堂

数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特别是小学数学,教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得很紧密。例如,认钱币、钟表,还有分清年月日、度量衡等这样的常识性问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缺乏演示效果,课堂效果可能就不会很好。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操作性就很强。就拿认识时间来说,讲到时针、分针、秒针的时候就可以在多媒体上清晰地将各个针的走动情况放出来,图文并茂地让孩子们认识和学习,甚至还可以在演示的时候给不同的针加上不同的颜色,寓教于乐。这样的生活常识在孩子们学习后马上就可以将这份热情带进生活中去,十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这也是数学这门学科广泛性的体现。

1.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构建生态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课堂效率的提高,对于教学效率同样有很大的提高。它亦可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转而把课堂内容增加。对于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要比传统教学省时省力。特别是数学,需要不停的板书和演示,如果能够把这一过程放到大屏幕上,自动化地播放出来,既能让每个步骤清晰,又增加学生的印象,一举两得,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生态高效课堂。

2 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构建高效生态课堂

2.1 综合运用多媒体构建高效生态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那么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上,每一位教师也都应该大胆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利用多媒体的一大好处就是综合性很强,可用视频、PPT、音乐等给学生做一个视听方面的全方位的展示。我们教数学的也不应过多的拘泥于原来的模式套路。例如,在讲应用题之前,完全可以根据题意把题目用一个简单的小动画展示出来,再让学生进行计算和演练,在最大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又例如,在进行数字教学的时候,可以把数字和音乐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根据音乐来判断数字,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我认为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创新和体现。

2.2 给予学生生态的人文环境

上课的模式也不一定是单一的教师演示、学生听课。在步骤简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展示。亦可以在教案上留白,让学生当堂根据课堂内容去填写。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展示个人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将计算机与学习相结合的能力,这从当前的教育情况看是普遍缺乏的。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构建生态高效课堂的具体方法,体现了生态高效的内涵。通过这样的互动,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学着让他们走在教师的前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除此之外,从情感角度讲,这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配合,增强责任意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感情。

2.3 营造充满爱的生态课堂

教书的最终目标是育人,这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谨记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我们应该在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它只是我们传道授业的工具,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抹杀教学。从教学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际教学和课本的结合,不要把课本知识抛掉,本末倒置。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还应该注重德育,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所以在多媒体这个强大的工具下,我们要把教学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01-01

蒙台梭利数学领域教具可以说是蒙氏教育的精髓所在,4岁的幼儿已经进入了数学的敏感期,如何引导幼儿进入数学领域,怎样让幼儿对数学工作产生兴趣,寻找出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使他们顺利的进入数学领域。是摆在我们每一名蒙氏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丰富活动材料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喜欢游戏,喜欢操作性强的教具,作为教师应该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在蒙氏教具的基础上为幼儿准备了一些丰富的活动材料,辅助蒙氏教具来达到教育目标。

3~4周岁的幼儿已经进入数学的敏感期,那么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为他提供喜欢的教具材料,给他们反复练习操作活动材料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的摆弄具体形象的学具的过程中渐渐的去理解数量、数字与数词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现有的蒙氏教具的基础上为幼儿设计了一些辅助教具。例如:100板的工作。为了每次展示后教师给幼儿充分练习、巩固的机会就设计了相应的延伸工作,我们为幼儿提供按“1~30数字穿线板的工作”,穿线板在生活领域中幼儿就比较喜欢,在线板上无序贴上数字,幼儿在穿线的时候要按数的排列顺序进行穿线。(图一);还可为幼儿提供1~50数字“连线工作”,幼儿连到最后能够连成幼儿喜爱的卡通小动物的图案;在1~80的连续数练习中,我们又采用了在铁钉上“饶线绳的工作”,操作性强,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图二)。针对这项100板的工作我们就由易到难设计了不同的材料,使幼儿对抽象的数字产生兴趣并对 100板的工作进行了巩固,很好的完成了它的教育目标。

在进行加法板之前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小猴子吃桃子》的工作,可提供两只猴子玩具,每只猴子配一个小碟,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题卡进行操作:“一只猴子摘了4个桃子,(幼儿在这只猴子的盘子里点数4个桃子),另一只摘了5个桃子(幼儿同样点数5个桃子),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呢?”把两只猴子碟中的桃子合到一个大盘中,(注:一定要有一个合成的过程),数一数得出答案。在进行除法板之前可进行《小狗分糖果》的工作,可提供4只小狗玩具,各配4个小碟,碗里装上8块玩具糖果,平均的分给4只小狗……分完之后数一数每只小狗得到多少块糖,在这里为了便于幼儿理解糖和小狗谁是除数、被除数的关系,我们在题卡中可加入形象的图,8的后面画上糖,4的后面画上小狗,幼儿拿到题卡后就会明白8块糖要平均分给4只小狗,使孩子们很容易的理解了题意。幼儿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不觉得是在做数学题,而是在做游戏。

二、丰富有趣的纸张工作

4四左右的幼儿已经进入书写的敏感期,纸张工作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那么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纸张工作才能够满足幼儿的需求呢?

我们在不断的研究、推敲之后,为数学教具配备了一些延伸的纸张工作。如在纺锤棒箱之后,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母鸡下蛋的纸张工作》:母鸡身上都标有数字,含有数字0,幼儿根据母鸡身上的数字在她的下面画出相应数量的鸡蛋,标有数字0的母鸡没有下蛋,这样就加强了对0的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巩固了数与量的对应。再有在塞根板之后的纸张工作,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学习量与代表数量的符号的一致性,我们为幼儿制作了相应的纸张工作,幼儿根据所给的平面串珠棒的数量,写出相应的数字,对于喜欢绘画的幼儿可以提供几种数字,在相应的数字上涂上颜色。方法随幼儿的兴趣可随意调整。还有

在分数小人之后,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分数含义,我们制作了贴近幼儿生活的《小动物吃饼干》的纸张工作,最初我们以分数小人为基础提供的都是圆形,每只小动物下面都放有一块圆形的“饼干”,在旁标上1/4、1/2等的分数作为吃掉的部分,每一只小动物下面都有与它对应的被平均分成几份的圆形作为饼干,如吃掉1/2就把吃掉的1/2用笔涂掉……孩子在掌握了已圆为整体的平均分后我又结合构成三角形中的三角形盒设计了三角形饼干让幼儿练习,这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纸张工作大大增加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在涂涂画画中更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如图三、图四)通过对纸张工作的操作,幼儿养成了书写的好习惯。

三、拓宽蒙氏数学领域的范围

蒙氏数学教具能够使幼儿理解数与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进一步进行了补充。例如:(1)倒数的认知: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火箭发射倒记时的纸张工作,幼儿根据火箭发射倒记时这一现象,了解倒数,也可根据红绿灯的现象进行倒数的练习。(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首先让幼儿进行量的比较,之后进行数的大小的比较。(图五)(3)量角器的运用:在幼儿对较大的数认识之后,可以为幼儿提供量角器。

让他们通过操作了解“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图六) (4)相邻数:中间的房子里住着数字宝宝5,那么它前面和后面的房子里住着哪个数字宝宝呢?……。这些教具虽然不是蒙氏教具中的内容,但是它们也能够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

这些教具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将抽象的数概念变的直观而具体。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培养儿童学习数学,并不是让儿童掌握计算能力,而是让儿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我们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最适宜的解决问题烦人方法,让幼儿从小开启幼儿数学心智,在数学领域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篇10

我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尝试设计运用一些数学游戏,以此来促进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枯燥、抽象的数学世界中体验快乐和满足。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数学活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中,我设计了一个“搭宝塔”的游戏情节。让孩子分别选择球体或圆柱体来“搭宝塔”,目的是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感知球体是不能堆高的,而圆柱体能堆高的特点。孩子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也把整个活动推向了。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不仅获得了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点的经验,更在操作、观察中获得了形、空间等一些其他的数学经验也从情感上得到了满足。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在教学中我发现:桃核、杏核、冰糕棒、圆点卡片、套玩具、数字棋类、可操作的序列卡片、图形拼板以及一些可供分类或配对的材料等都是数学游戏的好材料。利用了彩色皮筋和钉子板这一可操作的玩具材料,来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分析图形特征,幼儿通过两两合作、创新孩子既玩得尽兴,又能快速分析掌握图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桃核、杏核收集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幼儿按颜色分类;有的玩具本身就要求幼儿运用数学知识,如套玩具,主要用于辨别大小、分类和排序,圆点接龙可用于认数、数的组成和加减等。我尽量让幼儿充分地运用这些材料“玩”从事数学活动,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下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

二、让各种感官“活”起来。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游戏,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活动中,如何区别球体和圆柱体,我设计了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球体和圆柱体的游戏环节,让孩子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各种感知觉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外形特征的不同以及运动方面的不同,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经验。

三、让竞赛性的数学游戏“活”起来。

这种游戏主要是增加竞赛性质于数学游戏之中,以增强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大班孩子尤其喜欢这类游戏,我们一般在活动的复习阶段经常运用此类游戏,如在“复习相邻数”的活动中,我把孩子们分成了红、黄、蓝三队,设计了三轮答题机会,分别是必答题、抢答题和操作题,让孩子通过组内的团结协作获得荣誉,一方面这种竞赛的形式增强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四、让一日活动“活”起来。

1.结构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积木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形体的再现,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其中包括了空间、几何图形、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以及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故意请幼儿帮忙找出三角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和幼儿一起拼搭建筑物,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我又作为支持、引导、帮助者的身份适时渗透数学知识。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并运用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如:我请幼儿将积木按形状、长短、大小分类收拾到玩具柜或玩具柜上,比一比哪组放的又快又整齐;请幼儿讲讲某种形状积木的数量,长方形的有几个?梯形的有几个等等;请幼儿按某种顺序摆放,按照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正方形的顺序摆放,还请幼儿想想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摆放?孩子们想出了许多不同于我的有规则和无规则的摆放方法;我还请幼儿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分别放在玩具柜的上中下格内,将幼儿分成:青蛙队、蝴蝶队、小熊队等进行比赛,幼儿很感兴趣。

2.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角色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我发现也可以不同程度的运用数学知识的技能,从而促进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例如在开文具店的游戏中,我让幼儿首先将物品分类摆好,确定出他们的价格,和幼儿一起制作价目牌并贴在物品上。出售时请幼儿数一数物品和收回的“钱款”数量,在收钱和找钱时请幼儿进行一些加减运算,我经常扮演售货员假装不知找多少钱给幼儿,问:一盒水彩笔6元钱,你给我7元钱,我该找你多少钱呢?本来很难掌握的加减法口头应用题出现在开商店的游戏中很容易就掌握了。

3.亲近大自然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在孩子眼里什么都具有吸引力。除了玩具、掉落的树叶、路边的石子等等,玩沙、玩水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游戏。玩沙时,我请幼儿动动自己的手和脚,通过触摸沙石,来感受沙的性质,我又给幼儿提供各种玩沙的玩具,利用形状的模子、瓶盖、碗请幼儿当“糕点师”,制作出不同形状的“糕点”,最后请大家一起边说边品尝各种精美“糕点”,孩子们乐此不疲。玩水时,我给幼儿提供许多大小不同的瓶子,请幼儿在感受装水以及翻倒的过程中,比较容量的大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形状、大小、多少等数学知识。

篇11

一、在一日活动中萌发兴趣

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我们人类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十分惊奇的口吻告诉幼儿: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好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带孩子观赏生活中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哪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的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玩玩具时,引导幼儿按颜色规律拼插,拼完后边欣赏边说说你拼的物体美吗?为什么你觉得它美?数一数拼了几个?;引导幼儿看看时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说说自己什么时候生日,如果要在日历上找出来,会是在哪一月的哪一日呢?让他们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户外活动时,引导他们通过滚、拍、摸球,感知球体的特征,增添玩的乐趣;利用一切时间,如散步、劳动、散游等,随机引导幼儿数数、感知图形……幼儿发现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着这么多的有趣的数学,从而萌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体验中激发兴趣

《纲要》指出,应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和有趣…”。教师可通过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生活。因此,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及手段: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揪尾巴》等,让幼儿练习数数、比较谁揪的尾巴最多,如果不懂得数数就体验不到比赛的乐趣;在角色游戏(超市)中的买卖游戏,让幼儿通过买卖、找钱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关系、复习加减运算;在结构游戏玩沙、玩水中,幼儿用不同形状、容量的杯子、碗等容器装水装沙,通过探索感知量的守恒,也体验了其中的乐趣;在“过生日”的活动中,引导幼儿等分蛋糕、等分苹果等食品,并把等分好的食品与同伴分享,每人一份,需要怎么分呢?在这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等分的作用、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活动因有了数学而变得有趣、新奇,也使幼儿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体验到数、形、量在活动中的乐趣。

三、在运用中培养兴趣

《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数学活动或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让幼儿互相影响、启发、交流,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例:在《买图书》的数学活动,通过让幼儿拿票乘车(两张车票上的数字合起来必须为10)──买图书(10元可以买几本书?)──分享,在活动中幼儿必须运用到10以内加减的数学知识,如车票应凑齐10才能上车,而买图书时应买价格是10元或10元以下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表现得十分充分;在认识人民币的活动中,通过开设专卖店(1元、2元、5元的专卖店),让幼儿带上10元钱到超市购物,让幼儿在购物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中使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摆脱了数学枯燥、单调、抽象的现象,在运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四、在操作中培养数学兴趣

1、操作材料的趣味性材料有趣才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我们应努力挖掘材料的趣味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提供击球玩具,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比一比谁击得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感受编码的特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2、通过观察、对比、推理探索编码的含义,体验数字编码的方法,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编码,在编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探索邮政编码的意义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编码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

过渡:这些编码到底是怎么编出来的呢?我们先来重点研究一下“邮政编码”。

二、自主研究,交流汇报

1.编码的方法、结构 分析归纳:“四级六位制”。

2.质疑:省、邮区、邮局、投递局四级信息,为什么不只用四位数字,而用六位呢?

3.创想:如果你是国家邮政总局局长,现在想对原来的邮政编码进行修改,改得更加科学,你会怎么改?

4.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认识身份证 自编身份证。

2.编学号

总结提升:邮政编码、身份证、学号,在编制的过程中有什么相通的地方?都要注意什么?

3.游戏:破译密码“数学王国”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为了避免把这节课上成普及邮政编码的常识课,体现数学味,我对例题进行了一些处理,出示几组材料,引导学生去观察、对比、推理。自己去发现邮政编码是怎么编的。也就是给出一组材料自己进行解码。在解码的过程中感受编码的简洁性、唯一性、统一性。

一年以后,再上这节课,我再次去解读这个内容,重新思考以下问题:

数字编码到底要教什么?是努力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邮政编码或身份证或其他一些编码所提供的信息,还是应该集中于这样一些问题:人们为什么要采用编码这样一种方式来传递信息?应当如何去编码?我们又应如何由各种编码去提取相关的信息?

这是一节数学课而不是一节身份证或者邮政编码知识的普及课。既然是编码,人为性较强,所以要充分给予学生编的机会。要是引导学生去设计简单的编码,并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明白数字编码的规则的话,编学号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它可以体现编码的规范性、简洁性、有序性、唯一性、时效性。是不是可以解码为重点转向编码,以编码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充分渗透编码的思想呢?于是就有了新的目标定位与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在具体情景中,经历设计编码和解读编码的过程,初步掌握编码的方法,能够解读编码所蕴含的信息,体验数字编码的简洁性和唯一性。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在交流、观察、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编码思想,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数字编码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解读编码蕴含的信息。

难点:深刻感受数字在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

1.创设情境,感知编码。

感受位数与总数的关系。

小结:数可以用来表示数量,还可以用来表示顺序,也可以用来编号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数字编号码。

2.联系生活,举出实例

(1)生举例

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会用到用数字来编号码呢?

(2)出示图片,感知生活中的编码现象。

二、独立尝试学——尝试编码,探索方法。

1.提出问题: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编码的现象,没有了号码,我们有时候就像不存在似的……

你知道吗,在我们学校档案室里,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学号。你知道是怎么编的吗?你能编出你自己的学号吗?

2.出示要求:准备在这个号码里表达哪些信息?

3.学生编号。教师巡视,收集材料。

三、展示辩论学——在质辩中逐步归纳方法与原则

1.反馈:(角色异位)

经过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辩证,逐步调整完善编码。

反馈围绕三个点:简洁、准确、不变。

2.归纳方法

四、再编巩固学——初步运用,完善方法

五、拓展延伸学——解码、了解课外知识

1.在浙江省内,每个同学都有一个自己的学籍号,你想知道吗?

那就是你的身份证号码。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2.解码游戏

六.回顾总结,谈收获

编码课外知识介绍、好书推荐

经历编学号的过程不单单就是为了获得编码的知识与技能,活动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启迪智慧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成功编码所带来的愉悦的精神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层面目标的落实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更为重要。

接下来,我想结合这节课的具体设计与实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基于儿童立场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

一、数学好玩

数学学习要有好玩的学习内容,有好玩的学习过程,有好玩的学习方式。如果数学好玩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回到课堂上,愿意走进数学世界。教师要努力让每个孩子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而不是沉重的负担。第一次设计中的“邮政编码”已经离学生非常遥远,孩子很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很困难,但是教材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材料?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套教材是2001年编的,当时人们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信件,邮政编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编者认为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身边生活中的材料。第二、通过对邮政编码的分析解读,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编码的方法与原则,它需要有序、简洁、统一、准确、唯一。但是,时隔十几年,教材怎么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与普及,邮政编码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课堂上孩子们对这个陌生的生硬的数据没有共鸣,觉得非常抽象非常遥远,因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也就大大减弱。

这次设计中选择的编学号,就是孩子非常熟悉的一个材料,而且让他们自己编,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编码的思想,而不是记忆方法,我让学生通过编学号,在活动中获得自己个性化的体验,生成对编码知识的独特感受。孩子觉得好玩,他就愿意主动去编,其实编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数学发展是一个包含着猜测、错误和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数学并非是无可怀疑的真理在数量上的多次积累,数学家们更强调探索过程中的“过程性和可误性”,而不强调结果的绝对正确性。编学号有趣,挑战这一任务很刺激哪怕编不出来,听同学怎么编也挺有意思!有学生用妈妈的手机号,有同学用自己的生日编,有学生用一串有规律的数编自己的学号……好玩!课堂中,孩子们快乐地编着、分享着……快乐是儿童最大的哲学,小学就应该让孩子笑着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成的内容是丰富的,深刻的。生成丰富内容后,教师将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他们交流,最后形成共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展示自己,得到教师和同伴的鼓励,我希望发现和分享成为课堂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小学阶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被誉为全美最优秀的教师罗恩.克拉克:“我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热爱学习,并且有志于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罗恩说:“绝不能让枯燥进入课堂,要通过自己——一位教师,把任何知识、技能的有趣点展示给学生。如果老师强迫孩子去学一些很难懂的概念和知识时,你却不为这些很难懂的概念和知识增加一些乐趣和实践的机会,那么你们就会错失让孩子一生热爱学习的机遇。

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没有活动没有“做”,就不会形成学习。自己编过了,思考过了,体验才会更深刻。数学的学习过程必须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小学阶段的学习重点不能在学习内容本身上,关键是学习行为,要让孩子们建立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让他们成为一个会终身学习的人,这才是小学教育给人生的大礼,而不是加减乘除或者之乎者也。

二、珍贵的好奇心

贝利波伯镇的人们是怎么解决生活中的麻烦的?学校档案室给学生的编号到底是怎么样的?在全市、全省范围内我们的学号又是怎么编的?计算机为什么是最强大的编码人?怎样破译密码?等等等等,我希望这些问题能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奇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闭上了那双好奇的眼睛,回避着、沉睡着,那么。昨天、今天和明天又有什么不同呢?你还能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吗?好奇心是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它能使学习变得愉快、有效,而且不依赖于外在的报偿。

在剑桥大学,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好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的时候,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教育要留住那些珍贵的好奇心,就不能违背人成长的规律。在生命的早期,好奇心的生长需要充分的自由和时间。踏进学校以后,教师的教育行为就成为学生好奇心发展的关键。

三、等待花开

课堂中,一定要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思考的空间,要学会等待,不要急着给出答案,之前,在上“邮政编码”时,我也已经想到让学生尝试编学号,但是还是怕学生在编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状况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要是编不出来该怎么办?

其实,课堂上,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时,如果老师不急于把答案和结论告诉学生,给学生一些时间去静心思索,去讨论、去合作,很多时候学生都能自己顺利解决,有时候方法还会出人意料。一个对数学一窍不通的孩子,某天他在解某道习题的时候,可能会突然撞破他和数学之间的那道屏障,进入一个豁然开朗的数学世界。教育能做的,就是陪伴学生等待那一刻的豁然开朗。美国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81岁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在领奖台上说“我是秋天里的一朵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篇13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63-02

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那么,如何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数学知识?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有了些许收获。

一、挖掘多元的数学内容,自主积累数学经验,将数学融于生活场景中

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数学活动内容,把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充实到数学教学中来。

1.在一日生活中寻找。由于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等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

2.在区域游戏中渗透。①专门的生活化数学区。生活化数学区讲究从生活中取材,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比如,我们提供各种图形进行“形状对对碰”,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开展“穿项链”游戏,练习排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内容,使幼儿在有趣的操作中,快乐地学习,体验到数学游戏的乐趣。②与其他游戏区的整合。区域游戏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各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如在银行游戏中,设计存钱、领钱表格,帮助孩子练习点数和巩固数物对应等技能;在“医院”游戏中“制作药片”,练习“看两个标记画图形”;在“巧手坊”开展装饰画活动,让幼儿学习按事物的规律排序等。

3.在主题活动中开展。我们的园本课程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我们以现有课程为载体,尝试在不同的主题中渗透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更生活化。如在“亲亲秋天”主题中,我们组织孩子们按照一定规律用树叶设计项链,用图形和颜色标记给树叶做“身份证”;在“春天悄悄的来”中,设计了“数学宝宝去春游”,将练习顺数、倒数、接着往下数等技能融入春天的美景中。

二、开发生活化操作材料,自主进行数练习,将数学渗透在游戏材料中

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在探索中,我们尽可能就地取材,选取生活化的材料,把学习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操作材料,省时省力。幼儿园数学教育实际上是数与形的教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就能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提供的数学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如,教师可让孩子观察桌面的不同形状;测量桌边的长短;在学习“数数”活动时,让幼儿观察活动室墙壁上的窗户数量,楼梯台阶的多少等。这些皆可以作为幼儿有意义的数学材料。

2.有效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对废旧材料的利用和开发也是增添幼儿操作材料的好途径。如收集各种形状、大小的饮料瓶等等,进行观察、比较、数物匹配等活动。数学操作材料除了实物操作材料外,还有半具体、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如:圆点卡片)和完全抽象的操作材料(数卡、分合号、加减符号、等号等),这些抽象和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可以用废弃的硬纸盒来制作。

3.巧妙利用幼儿巧手,自主创造。《纲要》中“科学”部分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我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活动材料。例如:制作各种图形和设计标记,获得长短、粗细、大小、形状等知识;有的活动中所需材料的数量很多,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寻找材料。孩子提供的数学活动材料,比教师准备的现成材料在操作中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数学,将数学融于教学情境中

1.环境暗示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神秘难测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而,我们充分利用环境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如认识时钟时,我们就挂了一块大钟表,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时间概念;在“超市游戏”中设计了小标记,按图形、颜色让孩子一一对应摆放,让他们逐渐形成整理玩具、物归原处的行为习惯。

2.生活情境法。培养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是《纲要》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我们根据《纲要》精神,让幼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幼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学写数字了,但总是重复地让幼儿练习,他们的兴趣不大,于是,我们改变方法,让幼儿回家统计家里物品的数量,这样既练习了数字,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让幼儿在实践中灵活地练习了书写数字,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练习了较抽象的统计。

3.游戏探究法。幼儿喜欢模仿,拟人化心理特征明显,需要教师经常与他们一起游戏,以拟人化的活动形式理解参与活动。在“图形宝宝找妈妈”活动中,幼儿扮演“图形宝宝”,教师扮演“妈妈”进行游戏,幼儿在拟人化的集体游戏中认识了图形。

通过这些有益的尝试,幼儿的能力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也在提高。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把握时机及时地引导,让自己有一双能挖掘生活中隐含的数学教育内容的慧眼,帮孩子营造一个自主、快乐的生活空间,就能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全身心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