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教育宣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产妇拒绝自然分娩的原因,主要有担心疼痛不能忍受,担心生殖道的裂伤会影响性生活或者不利于形体恢复,等等。我院在临床路径理论和实施方法的启发下,对孕妇进行系统健康教育规划,制订了健康教育路径表。在2012年1~12月间,对200例临床上无剖宫产医学指征的孕妇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预产期在2012年1-12月间在我院进行孕产妇保健系统登记建册的200例临床上无剖宫产医学指征孕妇所组成的观察组,年龄:23~34岁;文化程度:中学12例,大学140例,研究生48例;年均收入:4~10万,均为初产妇。对照组为2011年1-12月间200例相同的年龄段、文化背景及经济收入的孕妇。
1.2 健康教育方法
由妇科门诊医生、妇保医生兼职心理咨询师组成。根据在门诊建册问询中有打算选择剖宫产分娩孕妇及对自然分娩无信心的孕妇的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的系统规划,共同制订出健康教育路径,由妇保医生负责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表1)。
1.3 结果
对照组的200例孕妇,正常分娩的78例,剖宫产122例,剖宫产率61%。观察组的200例孕妇,正常分娩106例,剖宫产94例,剖宫产率47%, 较2011年的对照组,下降14个百分点。比较两组,新生儿死亡率及产妇死亡率无变化。P
2讨论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2002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同时也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10余年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也提高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热情,但我们还是不可否认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现状,高校体育课程也存在一些诸如:大学生1000米测试结束后猝死、田径运动会长跑项目的取消等的困惑。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应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完成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任务。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解析
1、生活环境是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诱因
中学生是在家长、老师的严格管理中学习、成长,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家长、老师的束缚,中学生在校期间相对来说只有升学单方面的压力。进入高等学校后,学生依靠自己来管理自己,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高校生活再也不强迫学生必须去做什么,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弱,就会让学生产生懒惰思想,比如“晚上游戏到深夜,早上带饭去课堂”现象就会发生,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思想意识的变化,学生不仅不会去关心自己的发展,不去关心自己的学业,也就无从谈起体育锻炼。
2、体育课程改革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体育课程改革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对于课程改革的投入非常有限。国家非常重视课程改革,但课程改革的深度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理念在不断提升,但在操作平面,受制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各种原因,先进的理念很难在实践层面落实。现代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知识的迅速增长,以及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更多的学生希望能够接触新兴体育项目,更多的是对于流行体育方式的追求。对于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内容,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厌烦情绪,更多的是在应付体育课。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说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适应了高校的发展,满足了高校学生的体育需求。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对大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学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课程的影响、校园体育竞赛、校园体育俱乐部及各种体育社团组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校园的广义体育文化,与其它文化形态存在着拉力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文化形态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空间向高校学生渗透,当今,网络虚拟社会、游戏、狗仔新闻、名人绯闻、各种杂志、小说等文化的吸引力对体育文化形成巨大冲击,如果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很低,其它文化形态就会取而代之。很多文献的研究,面对于体质健康下降、体育锻炼参与率低、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等问题时,其对策总是从领导重视、制定政策、增加限定措施来解决问题,比较少从体育文化建设来吸引学生,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由于文化吸引力的拉力而投向了其它领域。
二、高校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的对策
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可轻视,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认识,不仅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及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教学过程有教师、学生、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构成,最将上述因素综合考虑,进行最优化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实现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活动方式为中心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向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教育和发展转变;合理、科学地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关系,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建立一个有效可行的教学过程优化结构,才能做到真正地提高高职体育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都对新世纪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在众多因素当中,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各种观念中又以学生观、老师观和师生观为主,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教育质量,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前途。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设计,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还有其更深刻的根椐。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对于解决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来说,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任务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教学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客器。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
3、加强体育教学管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隐蔽课程内容、民俗体育内容,更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课程更好的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资源。在进行体育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建立一支富有活力、工作能力强的管理队伍,使管理渗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4、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体质
体育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关键是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依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去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要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教学的功能,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进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能够促进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
5、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教学环境是顺利实施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动机、课堂行为、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对于教学环境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可以分为物质和心理两部分,评价的标准也可以从物质的、心理的、物质与心理的锲合程度进行评价,根据体育教学环境的功能,譬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陶冶功能、凝聚功能、美育功能、健康功能,进行教学环境的优化,在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性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值得深入的研究。重视体育教学的环境调控与优化,促进体育教学环境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将是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比其它课程更易受教学环境的影响。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应根据社会大环境、体育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课堂教学情境的要求而组织和设计的,它体现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望,这些要求和期望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各种环境因素之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教育和启示意义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体育改革纵深发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性、主体性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应当引起体育教育界以及社会各部门的重视。
三、结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竞争、对人类自身认识的加深,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体质健康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建设,我们应该关注、关心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让祖国的未来建设主力军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
[2] 董翠香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 冉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6) .
2结果
88例患者有79例肺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重度及危重度急性发作次数也大大减少,同时住院天数也逐渐减少以及治疗费用明显降低。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85-03
健康教育是增强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非正常死亡、有效减少疾病和残疾发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是医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妇产科作为直接面对孕产妇及婴儿的临床科室,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使孕产妇及家属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促进母乳喂养、降低剖宫产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我院自1987年以来,大力开展妇产科领域的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健康教育的过程
1.1 入院教育
入院教育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起始阶段。内容包括对病情的交代、病室人员、环境、工作与休息时间、住院规则等内容的介绍等。其目的是使住院患者积极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及早康复。
1.2 孕期的健康教育
开设孕妇课堂,利用集体座谈和定期在产前病房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和操作示范,让孕妇了解妊娠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指导孕期营养与保健,告知剖宫产的适应症、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状及护理知识,引导其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
1.3 产前的健康教育
指导孕妇做好胎儿的自我监护,根据孕妇已掌握的知识情况,正确指导胎动自测的注意点和关键点,正确数胎动。同时,做好产前的心理护理。对孕妇进行持续性的心理上安慰、感情上支持、生理上帮助,减轻和消除孕妇的恐惧心理;稳定孕妇和家属的情绪;减少分娩时的各种干扰;使孕妇增加安全感和自信心,取得积极的配合。使孕妇在产时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使孕妇愉快地度过分娩期,确保母婴身心健康。
1.4 产时的健康指导
孕妇进入分娩室时由责任护士陪伴,开展“一对一”的教育,指导孕妇如何减轻宫缩带来的痛苦,同时给予安慰和抚摸,使孕妇消除紧张情绪。及时报告产程进展情况,开设导乐分娩,让家属陪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使之顺利完成分娩过程。胎儿娩出后热情祝贺产妇初为人母,把新生儿放在母亲胸前进行第一次接触,并行早吸吮,建立母子感情。
1.5 产后的健康教育内容
由于产妇经历了艰苦的分娩过程,身心处于极度疲惫状态,护士应对产妇的身心进行评估,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在产后24h(剖宫产后48h),产妇的精神、体力逐渐恢复后,指导和讲解如下知识:(1)合理的膳食营养:指导产妇饮用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饮料和汤汁,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适当的滋补食品,如芝麻、鱼汤、鸡汤等,促进产妇的体力恢复和乳汁的分泌,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在术后三天内适当控制汤汁摄入量,以免引起奶胀。对于自然分娩的产妇,主要是转变家属(尤其是老人)的错误观念,搞好个人卫生,及早进食营养丰富的各类食物。(2) 母乳喂养知识: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和喂奶的具体姿势,指导产妇及时掌握并做到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按需哺乳和有效吸吮,使之掌握有效吸吮的特点和重要性,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1.6 出院时的健康指导
指导产妇合理搭配饮食、注意休息,提供促进产后机体恢复的方法,给予必要的性生活和计划生育指导。如在哺乳期告诫产妇注意采取适当的节育措施等。同时使其了解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情况和婴儿预防接种的时间、去处,并告之产后检查的时间和重要性。
2健康教育的方法[2]
2.1 口头宣传
因情况的不同,采取“一对一”或集中宣讲的方式。
2.2 现场指导
到床头面对面宣讲或以点带面进行宣讲。
2.3 图文教育
利用健教挂图进行宣讲。
3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3.1 提高了孕产妇的认知水平
通过及时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孕产妇围产期保健质量。减少了产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了产褥期感染。
3.2 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通过健康教育,产妇对母乳喂养的益处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出生婴儿的母乳喂养率在90%以上。另外,产妇掌握了正确的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喂奶姿势正确,减少了皲裂及乳汁淤积的发生,乳腺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
3.3 促进了新生儿的健康护理
通过健康教育,产妇及家属学会了新生儿健康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促进了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通过产后42天复检时的调查得知新生儿健康护理方法掌握家庭达到了85%以上[1]。
3.4 改善了护患关系
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进了护患间的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满意度。由于开展了“一对一”的产时指导等,护士对产妇在康复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指导与交流,护士及时了解了孕产妇的健康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孕产妇的实际问题,使孕产妇感觉到护士在认真考虑她们的问题,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融洽了护患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信誉。
3.5 护理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起到教育、指导、评价作用。不仅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而且激发了她们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的上进心和对患者的责任感。护士在具有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学习了行为科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学及管理学、教育学等,成为具备T型结构(既有本专业知识又有相关学科知识)的人才。
4体会
医护人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处处为病人着想,并充分认识妇产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做好妇产科的健康教育工作。
医护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和保健知识,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在健教工作开展过程中,面对各式各样的人和事,特别是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给予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答复。
在健教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受到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的影响,有些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孕产妇文化知识欠缺,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是想当然或者是上一代传下来的习惯,所以接受能力也相对较低。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耐心细致的进行施教,才能使他们认识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79-02
正常人的血压总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但是随着年龄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化,人体的血压会超出正常范围,这就是所谓的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的代谢疾病。其诱发因素有很多,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生活节奏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近些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1]。在预防高血压的方面入手,应在人群众中开展有关高血压知识的健康教育,做到人人熟悉高血压,人人不怕高血压。本文根据某院收集到62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治疗康复过程资料,分析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时间为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患者已经被确诊为高血压,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将两组的资料进行对比,对照组共有男患者19例,女患者12例,年龄在46--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7岁左右。治疗组共有男患者21例,女患者10例,年龄在44--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岁左右。因为整个分组过程是随机的,所以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程症状等都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患者进行的护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2.1 护理评估 首先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身体状况、饮食习惯、运动能力等。
1.2.2 护理计划 在了解到患者的一般情况后,护士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该计划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1.2.3 护理实施 对治疗组的患者,除了要给其进行药物治疗外,还要对其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对其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病因、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还有如何鉴定高血压,如何在第一时间接受治疗等。除此之外,还会发放《高血压保健》、《高血压防治》等小册子,为患者提供基础知识。对对照组的患者,则只对其进行基础治疗,不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2]。
1.3 数据收集和处理
两组患者在经过一个月治疗后,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检测以提取数据。检测主要包括:个人病情的恢复程度、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等,调查表经过多个专家审定,效度合理,信度可靠。
最后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统计学概念,对其进行相关检验。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了基础治疗后,基本病情都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的病情改善率为93.5%,对照组病情改善率为80.6%。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对照组为100.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0.6%,出院6个月后治疗组的血压基本平稳,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一例突发不良事件。但对照组有6.4%患者突发脑血栓,还有19.3%患者有高血压复发。
3 讨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治疗组的患者在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上要远远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对治疗组的患者采取的健康教育可以成为“KWL”策略,其中K代表what I Know,W为what I Kant know,L 为what I Leaned。也就是“我知道了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和“我学到了什么”三个方面出发,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教育安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3.1 护理评估中的健康教育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之前,应该和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目的是了解患者的相关资料。同时在进行交流过程中,护士也要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资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宣讲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中哪些不良习惯可能诱发高血压,哪些不良习惯可能加重高血压,初期的高血压有哪些症状,在突发高血压时要做哪些急救措施等,同时还要求患者对每日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记录,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趋势。
3.2 护理诊断中的健康教育
在护理诊断中,护士要切实做好补充和指导工作。由于个体的差异,治疗恢复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患者易产生烦躁抑郁的心情,护士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通,讲解高血压的个体差异性、对疾病的耐受等因素,使患者可以正确的认识问题,积极乐观的接受治疗,帮助提高其治疗效果[3]。
3.3 护理计划实施中的健康教育
无论是在制定计划阶段还是在计划实施阶段,护士都要做好健康知识的宣讲工作,要帮助患者做好疾病的评估工作,为患者耐心讲解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醒患者要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等。
3.4 护理后期的健康教育
在患者掌握了相关的高血压知识后,要对患者进行调查、随访等,记录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病情复发或突变情况等,要讲解好高血压可能诱发的其他病症,及预防方法等。要使患者可以全面的认知高血压,不再恐惧而是积极乐观的预防和治疗。
综上所述,两组患者通过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虽然前期的恢复程度相差不大,但是后期的复发以及对高血压的认识程度等有很大的差别,显然接受健康知识护理的治疗组的情况要远远好于对照组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时一定要做好健康知识的宣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对高血压有清楚全面的认识,才能帮助提高其治疗和康复效果,大大减少相关并发症和高血压复发的概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