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变化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颅咽管瘤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起源于拉特克囊的残余上皮细胞。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囊内放、化疗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据统计,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85%以上[1]。众多学者发现,患者术后出现性格情绪方面的改变将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2]。Sainte-Rose等[3]将颅咽管瘤分为3级,type0级为肿瘤与下丘脑无毗邻关系;type1级肿瘤已经压迫下丘脑,但磁共振成像(MRI)正中矢状位上仍可看见下丘脑;type2级为MRI正中矢状位上肿瘤侵袭压迫无法看清下丘脑。为探究颅咽管瘤患者的人格情况与健康人的异同,以及通过手术治疗颅咽管瘤后患者心理性格的改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将颅咽瘤患者分为3组(type0、type1、type2组),选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对患者术前与术后的人格特征进行检测,并与中国常模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断颅咽管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1.2纳入标准
(1)术后病理诊断为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程度以术后复查MRI为准;(2)根据量表年龄标准选取年龄为16岁以上的患者;(3)思维能力正常,能读懂测验表上的每一个问题并自愿参加本组测试;(4)低龄患者征求父母或监护人同意独立完成该测验。
1.3排除标准
(1)并发其他肿瘤疾病者;(2)根据MMPI年龄最低要求小于16岁的患者;(3)文盲或患有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无法完成该项测试者。
1.4方法
进行系列调查问卷前,由心理医学专科医师给患者详细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及问卷调查过程中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填写的资料准确可靠。术后4~12个月(平均6个月)进行随访再次测试。对于心理测定选取中国版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该测验适用于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没有影响测试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包括3个基本效度量表,撒谎(L)、掩饰(F)、防御(K);10个临床量表,疑病(Hs)、抑郁(D)、癔病(Hy)、精神病态(Pd)、男子气或女子气(Mf)、妄想狂(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症(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详细完整记录各量表测试结果,计算各组T分并与中国常模(<70分)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分布,采用t检验比较颅咽管瘤术前、术后与常模三者之间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率表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肿瘤分级与各分量表之间的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资料
术前共筛选24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颅咽管瘤22例。1例颅咽管瘤患者术后3d内因严重下丘脑反应死亡,1例患者术后视力下降严重无法完成术后测试,1例患者术后长期患有躁狂症无法继续测试。故共19例有术前、术后完整资料。其中男性12例(占63.2%),女7例(占36.8%);年龄16~48岁,中位年龄27岁;已婚12例(占63.2%),未婚4例(占21.1%),离异3例(占15.8%);职业方面,农民7例(占36.8%),个体3例(占15.8%),学生3例(占15.8%),职员及公务员例6例(占31.6%);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占31.6%),高中及大专7例(占36.8%),本科及以上6例(占31.6%)。通过术前MRI诊断,分type0组5例(占26.31%),type1组6例(占31.58%),type2组8例(占42.11%)。Sainte-Rose分级下的type0级术前、术后肿瘤与下丘脑无毗邻关系;type1级术前、术后肿瘤已经压迫下丘脑,但MRI正中矢状位上仍可看见下丘脑;type2级术前、术后MRI正中矢状位上肿瘤侵袭压迫无法看清下丘脑。手术方式选择翼点结合终版入路,改良翼点入路的视野开阔,以最小的脑牵拉可获得更好地显露[4-5],3例为复发颅咽管瘤再次手术,以上患者初次测试前均未行放疗。
2.2临床学资料
术前视力下降3例(tpye1级1例,type2级2例,占15.79%),激素水平异常4例(type0级1例,type1级1例,type2级2例,占21.05%)。术前尿崩症2例(占10.53%);术后患者视力下降新增2例(type1级1例,type2级1例,占21.05%),缓解1例(占5.26%);术后激素水皮异常新增8例(type0级2例,type1级3例,type2级3例,占42.11%),术后短期电解质紊乱6例(占31.58%),术后短期尿崩症14例(占73.68%)。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术前患者各项指标与术后4~12个月(平均6个月)各项指标,并分析相关差异。MMPI各分量表正常值均为小于70分,颅咽管瘤患者MMPI各分量表为L(61.02±9.43)分,F(69.51±10.47)分,K(53.25±9.49)分,Hs(80.32±12.61)分,D(86.08±11.16)分,Hy(74.17±10.88)分,Pd(67.61±11.79)分,Mf(64.00±8.31)分,Pa(67.45±10.70)分,Pt(73.15±11.33)分,Sc(82.60±14.75)分,Ma(59.04±10.65)分,Si(62.07±7.10)分。术前患者各分量表在Hs、D、Hy、Pd、Pt、Sc指标上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在D、Si指标上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得分的主要组合类别为:12/21测图6例(占31.57%)、28/82测图6例(占31.57%)、18/81测图2例(占10.53%)。肿瘤分级与MMPI各分量表之间的关系,见表2。以各临床分量表大于70分为因变量,以肿瘤的分级为自变量,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pe2级与临床分量表的Hy、Pd、Ma分值增高有关。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将注意力投入于对颅咽管瘤电解质紊乱、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视力下降等常见的并发症当中,但容易忽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客观评价[6]。现代医学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诊治疾病时应当从现代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病情,注意各方面相互影响。基于本研究研究结果,人格特征的改变也应包括在患者发病与手术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中。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量表中,绝大部分颅咽管瘤患者的测试结果都存在异常。特别是颅咽管瘤患者的MMPI心理测评分量表在Hs、D、Hy、Pd、Pt、Sc指标上与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能力,伴有忧郁、焦虑情绪,对身体抱有极端的关心,身体稍有不适就显出过分反应或在紧张时容易出现某些身体的症候,以及具有早期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这种人格特征可能是对轻度智能损伤的反映,这与Mueller等[7]得出的结果相类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患者在D、Si指标上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通过额叶颅底手术治疗颅咽管瘤后变得更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变得缓慢,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紧张、固执及自罪[8-9]。但这究竟是由于手术本身带来的脑功能损伤,还是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如视力下降、长期因为激素水平低下而口服激素造成的肥胖或尿崩症的困扰等诸多原因)造成,仍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证实[10]。有学者提出,下丘脑性精神综合征这一概念[11],临床表现出短期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动机障碍、抑郁、攻击、易激惹、情绪化、进食异常等症状[11]。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侵袭压迫下丘脑或手术损伤导致下丘脑受损造成。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特别是在type2级患者群体中,Hy、Pd、Ma分值增高显著,提示患者肿瘤侵袭下丘脑严重程度和情绪异常变化存在相关性。众多学者一致认为,颅咽管瘤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肿瘤生长对下丘脑的侵袭性[12]。有学者提出,Papez环路和边缘系统受损导致出现下丘脑精神综合征[13],Papez环路是将即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重要结构,而边缘系统参与情感调节[14],这些组织受损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及人格异常变化。综上所述,颅咽管瘤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往往感到自卑、内向、抑郁、烦躁易怒甚至有精神分裂的情况,术后也将因为性格的改变,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带来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需要临床医师在不同疾病阶段采取不同的心理学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柏建军,姜涛,张玉琪,等.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2):1201-1205.
[2]张庭荣,周凯,王国柱,等.颅咽管瘤手术人路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8):693-695.
[3]漆松涛,骆实,张喜安,等.颅咽管瘤侵袭第三脑室的方式对手术切除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6):588-591.
中图分类号:G8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101-0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CAO Zhi-fei,LI Shi-ming,ZHU Hong-h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video shooting and synchronous 3D force measuremen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instant force at the end of buffering, peak jumping force, average jumping power and impulse gradually diminished with the elapse of the time of continuously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P
Key words: human body kinetics;vertical jumping in situ;volleyball player
纵跳起跳动作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依靠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发挥下肢肌群的最大爆发力,以达到最佳纵向起跳效果的技术动作[1]。目前国内外有关纵跳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2-13],基本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许多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蹦床、竞技健美操、艺术体操等等)对运动员弹跳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需要良好的弹跳能力,而且更需要多次连续起跳能力(弹跳耐力),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发展弹跳耐力素质。与此同时,由于不同项目、同一项目不同技术下的运动节奏是不同的,运动员在不同运动节奏下纵跳的起跳效果也是不同的,有关连续纵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13-19]。通过查阅和检索国内外有关连续纵跳的文献资料显示,相对于纵跳动作的特征及力学机制等的研究,有关连续纵跳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内在的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8名男子排球运动员均接受过长时间系统训练,运动等级均在2级以上。年龄(23.14±1.07) 岁;身高(178.43±3.41) cm;体重(71.00±5.77) kg。
1.2研究方法
运用三维测力台与录像拍摄同步测试的方法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进行监测,受试者直接在三维测力台上进行动作,采样频率为500 Hz。采用1台索尼摄像机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的整个运动过程进行拍摄,拍摄速度为50 场/s,设置曝光时间为0.001 s,摄像机高度为1.2 m,垂直放于受试者的正侧方向,距离约为10 m。
测试前,受试者进行10~20 min的热身活动。热身以后,受试者站在测力台上按照节拍器发出的提示音进行原地连续纵跳动作预练习。在受试者充分熟悉节拍器发出的频率,能够跟上运动节奏后开始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进行同步监测,直到受试者连续5次明显不能跟上节拍器发出的运动节奏时停止。在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要求受试者双手叉腰,每次必须跟上运动节奏,并且每次都要尽最大力量起跳。
为了减少受试者疲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将受试者进行随机编号。实验从第1种频率(40 次/min)开始,每个受试者按照编号的顺序依次完成原地连续纵跳实验,24 h后再进行第2种频率(50 次/min)实验,24 h后再进行第3种频率(60 次/min)实验。频率的选择是前期反复进行预实验最终确定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受试者能够以最大力量或接近最大力量起跳,二是受试者能够连贯完成动作。在前期预实验中发现低于40 次/min频率时,受试者为了按照节奏进行动作,在缓冲与蹬伸转换时出现停顿现象,而高于60 次/min频率时,受试者就不能以最大力量起跳,因此最终选择了40 次/min (f1)、50 次/min(f2)、60次/min(f3)3种频率进行实验。
通过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腾空高度的观察发现,随着运动时间的逐渐延长,腾空高度明显逐渐降低。由于不同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纵跳次数存在差异,为了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信息变化特征,分别选取每个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腾空高度最大的跳次和腾空高度最小的跳次作为基准点,并分别定义为J1和J5,然后再依次选取腾空最大高度的25%、50%、75%作为3个中间跳次,分别为J2、J3、J4,共5个跳次进行研究。
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参数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参数之间的差异性,若存在差异性,再运用多重比较的方法(方差齐性:LSD;方差不齐:Games-Howell)判断参数之间的差异性[20]。
2结果与分析
2.1原地连续纵跳缓冲阶段动力学特征
1)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特征。
缓冲结束瞬时力值的大小是表征缓冲阶段人体与地面作用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前人研究表明,人体在纵跳过程中下肢肌肉储能与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15]。本研究中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与腾空高度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1r=0.781;f2r=0.639;f3r=0.827),说明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可以作为评价起跳效果重要的动力学指标。
60 次/min频率作用下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要明显大于其它两种频率,根据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可知,60 次/min频率作用下人体纵跳过程中的踏跳效果应该要好于其它两种频率,然而实际却恰恰相反(见表1、2)。
表1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缓冲结束瞬时力值 N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875±0.087 1.811±0.096 1.763±0.086 1.658±0.112 1.566±0.095
f2 8 1.906±0.076 1.823±0.082 1.751±0.121 1.698±0.135 1.525±0.108
f3 8 2.107±0.195 1.952±0.213 1.896±0.121 1.777±0.135 1.588±0.099
表2原地连续纵跳腾空高度m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360±0.057 0.285±0.015 0.224±0.032 0.170±0.033 0.125±0.022
f2 8 0.362±0.061 0.294±0.044 0.218±0.038 0.168±0.021 0.116±0.024
f3 8 0.313±0.053 0.252±0.046 0.186±0.035 0.138±0.025 0.099±0.021
通过进一步结合拍摄的录像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动力学曲线的分析发现,60 次/min频率作用下人体在纵跳过程中几乎没有缓冲,人体与地面碰撞结束后便进入了蹬伸阶段,该频率作用下缓冲结束瞬时力值是在人体与地面碰撞的基础上获得的,人体下肢肌群储存的弹性能很小,这是导致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大,腾空高度却低的主要原因。由表1也可以看出,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都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存在显著性(P
2)原地连续纵跳缓冲冲量特征。
缓冲冲量是纵跳过程中缓冲阶段人体所受合外力产生的冲量。由表3可知,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缓冲冲量整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频率对缓冲冲量的影响较小。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随着跳次的不断增加,缓冲冲量都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表明,3种频率不同跳次之间缓冲冲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 (P
表3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缓冲冲量 N•s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72±0.021 0.245±0.020 0.220±0.025 0.212±0.019 0.188±0.015
f2 8 0.271±0.030 0.261±0.029 0.234±0.034 0.202±0.014 0.183±0.019
f3 8 0.259±0.025 0.240±0.022 0.225±0.028 0.205±0.019 0.176±0.030
2.2原地连续纵跳蹬伸阶段动力学特征
1)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特征。
在纵跳的起跳阶段,由于下肢的积极蹬伸以及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在动力曲线上产生了蹬伸力峰值。蹬伸力峰值是反映人体在完成纵跳过程中,蹬伸阶段各环节垂直向上加速运动时地面反作用力的最大值,它是蹬伸阶段快速释放缓冲阶段下肢主要工作肌群储存的弹性能的具体体现,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各环节运动的协调加速以及下肢肌肉的活动效率[14]。对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1r=0.824;f2r=0.509;f3r=0.890),说明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蹬伸力峰值也是影响起跳效果的重要动力学指标。由表4可知,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之间的蹬伸力峰值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60 次/min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的蹬伸力峰值要大于其它两种频率(P
表4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 N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2.207±0.083 2.048±0.060 1.942±0.068 1.875±0.094 1.817±0.095
f2 8 2.129±0.076 2.015±0.122 1.916±0.161 1.914±0.155 1.768±0.131
f3 8 2.499±0.295 2.251±0.348 2.094±0.141 1.950±0.137 1.775±0.091
由蹬伸力峰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可知,蹬伸力峰值越大,腾空高度越高。然而对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腾空高度的分析已知,60 次/min频率作用下纵跳的高度要明显低于其它两种频率(表2),这似乎存在矛盾。通过对3种频率原地纵跳动力曲线(见图1)分析发现,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人体在获得蹬伸力峰值后短时间内就腾离地面,而6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蹬伸力峰值出现到人体离开地面的时间长于其它两种频率。这说明人体在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下从蹬伸力峰值出现到人体离开地面时间梯度大于60 次/min频率,这可能是6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蹬伸力峰值最大,而腾空高度却最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拍摄的录像与测力台同步数据进一步分析认为,60 次/min频率下人体与地面接触时间很短,着地碰撞后不久就进入了蹬伸阶段,下肢主要关节的缓冲幅度很小,缓冲结束后约0.02 s蹬伸力就达到了峰值,这说明蹬伸力峰值很大程度上是人体在与地面碰撞的基础上获得,而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人体在着地碰撞后有充分时间完成缓冲,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牵拉充分,储存了大量的弹性能,蹬伸阶段能够快速释放能量,蹬伸力达到峰值后不久人体腾离地面,这说明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蹬伸力峰值的获得主要是依靠人体下肢主要工作肌群收缩产生的,而60 次/min频率下人体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活动较小,导致腾空高度低于其它两种频率。因此,在分析蹬伸力峰值对腾空高度的影响时应该结合其他影响因素。
图1三种频率原地纵跳典型的动力曲线图
由表4也可以看出,原地连续纵跳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蹬伸力峰值表现出明显逐渐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表明,3种频率不同跳次间蹬伸力峰值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P
2)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冲量特征。
蹬伸冲量是纵跳过程中蹬伸阶段人体所受合外力产生的冲量。由表5可知,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在蹬伸冲量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频率对冲量参数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信海[15]对不同快慢节奏对连续性原地纵跳的实验研究发现,随着纵跳节奏的加快,人体从地面获得的冲量显著下降,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本研究实验过程中在频率的选择上与单信海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随着跳次的不断增加,蹬伸冲量参数都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统计学分析发现,3种频率不同跳次的蹬伸冲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P
表5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蹬伸冲量 统计表 N•s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81±0.016 0.249±0.027 0.219±0.016 0.203±0.025 0.179±0.018
f2 8 0.291±0.024 0.270±0.027 0.226±0.016 0.192±0.013 0.172±0.022
f3 8 0.278±0.020 0.250±0.026 0.219±0.012 0.196±0.008 0.161±0.016
3)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特征。
原地纵跳过程中起跳功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受试者人体重心的垂直速度乘以作用在人体垂直方向的力值,它可以反映人体起跳时下肢肌群速度力量的发挥水平。本研究认为蹬伸功率峰值只是反映该时刻功率对蹬伸效果的影响,不能反映整个蹬伸过程中人体下肢工作肌群的工作情况,因此我们引入了蹬伸平均功率指标,以求能全面地反映原地连续纵跳蹬伸阶段下肢主要肌群的工作情况。蹬伸平均功率是人体在整个蹬伸阶段下肢肌群做功速率的综合体现。
由表6可以看出,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相差不大,60次/min频率作用下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整体上明显小于其它两种频率(P
表6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蹬伸平均功率 W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189±0.121 1.029±0.149 0.673±0.122 0.399±0.108 0.341±0.082
f2 8 1.192±0.218 1.015±0.258 0.701±0.100 0.448±0.068 0.328±0.076
f3 8 0.981±0.128 0.786±0.221 0.581±0.133 0.374±0.037 0.285±0.069
2.3原地连续纵跳缓冲-蹬伸动力学特征
为了更进一步讨论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从缓冲阶段到蹬伸阶段人体动力学信息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引入了恢复系数(I2/I1)的概念。人体起跳的缓冲和蹬伸阶段与物理学中碰撞试验的压缩和恢复阶段尽管在形式上极为相似,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由于人体是一个由各种生物组织构成的有机活体,因而人体起跳的恢复系数除了受到接触介质性质的影响,还受到人体在动作过程中的机能状况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刘北湘[13]认为上步纵跳和跳深过程中由于人体肌肉的并联弹性成分是一些不良的弹性成分,使人体与地面的碰撞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弹性碰撞,因此人体自身的生理特点使得碰撞冲量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人体向上运动的动量,其中存在机械能的损失,这就形成了人体重心腾空高度的差值,因而恢复系数e也就小于1。本研究在对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恢复系数的研究发现,连续纵跳过程恢复系数并不一定都小于1、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J1与J2恢复系数都出现大于1的情况。分析原因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本研究在实验设计中要求受试者每次必须争取最大腾空高度,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在腾空高度上出现反复的现象,即相邻两跳次之间前一次的腾空高度小于后一次的腾空高度,而研究中是根据受试者最大高度和最低高度作为基点来选取的跳次,在跳次的选取上就难免选取了相邻两个跳次中腾空高度较高的一次,因此恢复系数大于1;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体在运动初期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运动能力较强,碰撞过程中缓冲效果较好,能量损失很小,而蹬伸过程中能够快速释放缓冲阶段储存的弹性能,以及整个人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获得了较大的蹬伸冲量。而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人体出现局部疲劳以后,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工作能力出现下降,人体与地面碰撞过程中缓冲效果较差,损失的能量较多,储存的弹性能较小,在后继的向心收缩阶段没有足够的能量释放以增强下肢伸肌群的正功效果,同时整个人体的运动速率也出现下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增加蹬伸冲量的积累,因此恢复系数小于1。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运动时间是影响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恢复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表7可以看出,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不同跳次的恢复系数都随着连续纵跳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
表7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恢复系数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038±0.035 1.016±0.066 1.010±0.131 0.957±0.071 0.952±0.043
f2 8 1.081±0.093 1.039±0.057 0.972±0.020 0.949±0.020 0.943±0.129
f3 8 1.078±0.095 1.050±0.154 0.987±0.131 0.964±0.095 0.925±0.104
3结论与建议
缓冲结束瞬时力值、蹬伸力峰值、蹬伸平均功率及冲量是影响原地连续纵跳起跳效果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在不同频率作用下、不同运动时间纵跳的动力学参数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不同条件下起跳的效果差异非常大。因此,在许多运动项目(如排球、篮球等)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起跳时应该注意一定的运动节奏及运动时间的影响。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应该参照不同条件下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动力力学信息变化特征,依据不同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改进和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加强运动员连续纵跳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弹跳耐力。
参考文献:
[1] 李世明,刘学贞. 纵跳理论研究进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65-67.
[2] Dowling. Identification of kinetic and temporal factors related to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3,9:95-110.
[3] 郑亦华. 影响起跳效果诸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学,1983,3(2):68-73.
[4] 张家正. 对纵跳运动规律的初步探讨[G]//运动生物力学论文选,1990:267-289.
[5] 禹小明. 试论跳跃动力的力学依据[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6(2):91-93.
[6] Aragon-Vargas. Kinesiological factors i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difference within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7,13:45-65.
[7] Hudson. Coordination of segments in the vertical jump[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86,2:242-251.
[8] Bobbert. Coordination in vertical jumping[J]. Biomechanics,1998,3:249-262.
[9] 周成之. 人体起跳机制和起跳效果之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5,2(4):1-11.
[10] 王宝成. 起跳过程肌肉工作特点之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7,4(1):24-27.
[11] 王法信. 对弹跳原理及其应用的探讨[J]. 山东体育科技,1982(1):29-34.
[12] 单信海. 不同弹跳能力的3名运动员其原地纵跳的运动生物力学指标的比较[J]. 体育与科学,1997,18(4):22-26.
[13] 刘北湘. 初探人体跳跃过程中的能量利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8(2):70-75.
[14] 陆阿明. 连续纵跳及其疲劳的生物力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3):3-6.
[15] 单信海. 不同快慢节奏对连续性原地纵跳影响的实验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228-230.
[16] 郑亦华. 体育系学生连续跳跃的实验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9(4):352-356.
[17] 丁世聪.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连续起跳能力的分析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3):75-77.
近年,随着各大高校内院系、学科的快速建设以及高考录取人数比率及录取分数线的调整,高校的育人目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精英式教育转变到今天的普及式教育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广大师生乃至社会群体已经接受并认可这个事实,然而笔者从1996年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到2006年再次返回到大学校园任职从教,却发现这近十年的大学教育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师教授的内容及方式仍然大同小异,更确切地说,不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管理制度上,大学教育似乎有固若磐石,一劳永逸之嫌,让人不得不诧异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居然还保留有这样一块“世外桃源”,这不知是高校教育界之幸还是之不幸。
作为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大学生,在经历了经济迅猛发展的这十年,其个性特征及其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已经远远不同于十年前的大学生。用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如今的大学生,未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难怪,即便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理论探讨以及蜂拥而至的新编教材充斥着大学校园,但矛盾依旧,问题依然存在。大学生一届比一届更迷惘,一届比一届更惶恐,在被尊称为“象牙塔”的校园中被动地接受早已过时的教学方式及与时代不甚搭调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疲于应对着紧跟时展变化的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抱怨是必然的。大学教育在此起彼伏的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地寻找出路。寻求突破口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然而,在呼声一片的教改过程中,教师紧紧地围绕着教学大纲、学院自身的发展需要、学科建设来寻求突破,却忽略了大学教育的主体对象大学生其求学愿景及诉求的变化。为了应对教学改革,教师更愿意主观地、从容且乐此不疲地在教学方式的花样多变性上出出论文或循规蹈矩地编编教材;更有甚者在不了解学生能力倾向及其就业愿景的情况下,单单凭借与用人单位进行业务上的沟通与往来,就简单地叫嚣应该将大学教育变身为更高级别的职业性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这未免裹读了大学教育之本身且更难以发挥其独到之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90后与80后的交替期,相比上个世纪末的70后大学生更是有了突出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其自我意识、价值观方面,更反映在其综合能力及素质与经济、技术发展的同步进展上。
首先,信息量的接受多元化。由于网络及商贸的飞速发展,以前冠之为教育圣地、教育源泉、知识海洋的大学校园在知识的给与上逐步丧失了其独到的优势。大多数的专业知识及相应问题,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其相应的解释或者答案,而不再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及授课老师。并且,教材、教科书的获取也不再局限于教务处、教材科的供给。网上购书不仅更加便捷、具有可比性,且搜索面更广,同时也涵盖了很多国外的原版专业书籍以供其所需。更为重要的是,解答知识及相关问题不再局限于本门课程、本门专业的授课教师,也不再局限于大学校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的提问吧、相关论坛提出相应的问题以获得很多专业性的建议及回答,在这些反馈中,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及分析从而获得最佳解决方案。相比单纯地询问老师获得解答的途径,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果说求教老师获得解答是“得鱼”,那么搜索多渠道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获得解答则是“得渔”!相比70后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仅仅限于学校而言,现今的大学生熟悉电脑及接触网络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得对于他们来说,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有了更广阔地天地,多方信息、多方意见被悉数尽收眼底。
其次,自我意识化。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于个性的独特化、鲜明化,不愿意从众,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喜好而强迫学习。虽然在人大学之前还处于惜懂时期,与十几年前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异,但当他们一旦进人大学,开始接触全新的东西,这种意识会迅速崛起,他们会自主进行选择,甚至放弃之前父母为其做出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so后不被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原因。他们更看重于自身的成长及个性的培养,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再之,就是社会赋予的成功标准的多样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层面,这一系列的变化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和成功标准的多样化。对于60后、70后的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意味着端上一个铁饭碗,意味着国家包分配等等尘埃落定事宜,只要简简单单在大学学习,顺利毕业即万事大吉。与十几年前考上大学即意味着成功一大半的前辈不同,在高校大范围扩招的今天,80后、90后考上大学不再意味着前途似锦的明朗化道路。大学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似乎只是高中过后一个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他们的整个人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功幸福感而言。在这个阶段中,他们还要不断地自我发展、努力找寻成功的路径,而不再如其前辈一样坐等毕业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个路径的寻找似乎并不太容易。
综合大学生自身及外界条件的种种发展变化,大学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授予转型为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育,也就是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提高以及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育。这种能力是涵盖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它包括了信息的获取,专业人脉的了解,思考分析、逻辑处理、问题解决能力,整合资源、调动周围可用资源,团队建设等等综合素质。这种能力远远高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单纯掌握,倾向于行业敏感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生产管理、产品设计的通用型人才培育,而力图避免人才单一化,即所谓单纯性科研人才或普通操作型人员的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意识及教学方式上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作为新导向,注重大学生的所学所得,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教学产品。换句话说不仅“注重产品质量”,更要注重“售后质量”;而不能只管教学,不管效果,只管课时,不管质量。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不能仅把教材作为授课依据,仅把教学计划作为教学指导,认为按照教学计划授之以课程,就做好了教学,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将知识进行机械地灌输或简单地套搬相关专业的课程,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它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的交叉及应用,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教学的整体优化。根据专业的最新发展、市场导向、人才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将最新信息带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市场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共个阶段的自我要求。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82-02
【关键词】 行为障碍;精神卫生;学生;城市人口
儿童行为问题会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能、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甚至可能会成为成年期精神疾病及犯罪行为的根源。笔者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13个省市8 076名城市小学生进行行为问题现状调查,以了解我国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开展小学生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使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参照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按照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七大地理区域人口比例,抽取13个省市城市6~11岁小学生共9 296名。在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指导下,问卷由学生家长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8 076份,有效率为86.9%,其中男生4 078名,女生3 998名。
1.2 研究工具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表)[1]。该量表包括113个问题,每一条行为问题根据程度轻重分别赋值(无、轻度或有时有、明显或经常有此表现,分别赋0,1和2分)。6~11岁年龄组儿童的行为条目根据性别各分为9个因子。若有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该因子全国常模的分数(第98百分位数)[2],即被定为有行为问题。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4.0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583名,检出率为7.2%。其中男生362人,问题检出率为8.9%;女生221人,问题检出率为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09,P<0.01)。男生检出率前3位的问题是交往不良(4.0%)、强迫性(2.9%)和抑郁(2.6%),女生检出率前3位问题依次是分裂样强迫性(1.9%)、社交退缩(1.3%)和抑郁(1.3%)。
2.2 6~11岁男女儿童行为问题常模与全国和深圳常模比较本次调查按照第98百分位得分计算出6~11岁城市儿童的行为问题常模,与忻仁娥等[3]制作的国内常模以及李志勇[4]2006年制作的深圳常模比较。见表1,2。
3 讨论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2%,与已有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5%~30%)的研究报道符合[5]。其中男生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李志勇等[4]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男生较女生身心成熟较晚所导致。
从检出率最高的前3位因子来看,男生和女生问题比较类似,集中体现在社会交往和不良情绪2个方面。一方面小学生的自制力还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社会化程度不高,正在学习人际规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和人际交往不良的情况;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现代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强调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导致家长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健康要求较高,对孩子的相关问题评分较为严格。提示在小学阶段,应该加强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习处理不良情绪的技巧。
通过对3次研究所得到的常模比较发现,小学男生在交往不良和强迫性2个因子得分有增高趋势,女生抑郁、体诉、多动、攻击性和残忍因子得分有降低趋势。国内常模制定于1992年,随着年代的变化,儿童的行为问题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女孩行为问题的5个因子得分均下降,可能与现代城市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逐渐改变了重男轻女的思想。男生只有体诉因子得分有下降趋势,其余表现为增高和持平趋势,表明在小学阶段,男生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
男生和女生的体诉因子得分都呈现下降趋势。出现这种趋势可能有2个原因:(1)相对于1992年的国内常模制定时期,现在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儿童营养和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儿童体质增强;(2)现在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较为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所以对孩子体诉的容忍度提高。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2] 唐慧琴,忻仁娥.全国22省市24 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之二:4 727名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上海精神医学,1993,新5(1):9-11.
[3] 忻仁娥,唐慧琴,张志雄,等.全国22省市26个单位24 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30-02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Zhang Yumei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widely us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modern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ode, especially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the computer network for the teaching mode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center.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yang, China 110034
1 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育专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有效整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化教学模式的优长,建构一种混合型教学模式。”[1]这是基于网络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考虑。对于教师来说,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只是增强教学效果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教师的角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使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在单纯的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力量被削弱了,教学往往会因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课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等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这是网络教学难以替代的。好教师可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而网络教学却不能代替好的教师,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高新科学技术这一元素作为教学手段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也是必然趋势。可是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加上粗浅线条式的应试考核方式,都与教学初衷相悖,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载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1 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学生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主体性加强
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资源的掌握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有些情况下甚至优先于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课程学习、下载学习软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发送电子邮件或BBS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途径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和协作性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更加自由,对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也有更大的自主性。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也为教师主导作用的提升和拓展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资源的组织、建设、维护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指导等方面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传统教学媒体发生变革
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多种获取途径,使教学内容的表现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更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为传统教学媒体的更新奠定了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教材、粉笔等载体和手段,正在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信息学习系统、资源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所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立体化、集成式教材体系正在形成。
1.3 传统教学资源发生变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超越时空性、资源更新的及时性和快捷性是网络化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课程及时提供极大容量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内容的及时补充和更新提供支持。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迅速而广泛的信息传播使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获取最新、最具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2]。
2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征
2.1 处理数字化
它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2 存储光盘化
光盘存储数字信息容量大,且体积小,一张光盘可以存储A4纸文体65万页,全屏动态图像1小时12分钟,调频立体声5个小时。
2.3 显示信息
这是指利用信息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2.4 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5 学习资源系列化
它是指对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提供各种形式的系列教学软件。
2.6 教学过程智能化
它包括教学软件的专家系统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使用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提供帮助等机制。
3 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3.1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网络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量,通过多种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量,使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为学习者创设了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率。
3.2 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究。
3.3 可以自主化学习,学生在意义建构的环境中有选择性地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
3.4 信息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学习上互助互动,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知识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局域网可以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
总之,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媒体呈现、真实的环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文化学;浅层水;矿化度;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东部,河套断陷盆地最东北部,北有大青山天然屏障,东及东南被蛮汉山环抱,盆地三面环山呈簸箕形状,向西南敞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412 m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问题是该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关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已有少量报道,但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以及砷氟等地方病方面,如2002年,刘怡敏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009年杨亮平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2009年李浩,梁秀芬等对呼和浩特市(地区)高砷地下水进行调查研究,查明地下高砷水的形成机制,以期控制地方性砷中毒。而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迅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及频发的供水安全事件,迫切需要对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质量评价,而地下水水化学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分析了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特征,探讨了1988年以来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目的是研究随着工农业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促使开采量的增大以及多年来气候变化对矿化度变化趋势的影响,旨在为呼和浩特市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是指呼和浩特行政区内的平原区(包括山前倾斜平原、黄河和大黑河冲积平原),呼包平原的东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呼和浩特市所辖规划区(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及武川县。研究区范围:x:530 500~591 000;y:4 493 500~4 540 500,土地总面积17 224 km2,气候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1]。
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开放系统。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黄河冲湖积平原和湖积台地4个水文地质区;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
2 采样及测试方法
2.1 采样及测试
在研究区共布置了46个浅层水取样点,其中包括水文化学剖面(沿地下水流方向)上的8个观测井(图1),分别在2009年的9月份取样,TDS是使用上海雷磁水质分析仪现场测试完成。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综合采用了统计软件SPSS 17.0对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进行了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2],同时绘制了折线图和圆形图对地下水流方向上离子化学特征和浅层水矿化度演化进行了直观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2009年呼和浩特市范围内的46个观测井水样的有关水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地下水主要离子特征见表1。Table 1 Statistics of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groundwater for Hohhot County in 2009 (n=46)
水化学参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水温(℃)8.02112.9889.837320.9584990.097435
TDS/(g·L-1)0.270.820.44880.171240.381551
K+/(mg·L-1)0.627.592.361.431480.606559
Na+/(mg·L-1)13.3165.244.46138.46850.865219
Ca2+/(mg·L-1)39.7915882.970431.834110.38368
Mg2+/(mg·L-1)15.3467.5131.344613.440090.428785
Cl-/(mg·L-1)7.79138.344.812935.584010.794057
SO.42-/(mg·L-1)4.53233.158.354652.257880.895523
HCO.3-(mg·L-1)215.2651.5333.52595.33640.285845
CO.32-/(mg·L-1)0203.426.4131.875146
F-/(mg·L-1)0.11.160.4350.228850.526092
溶解性总固体/(mg·L-1)262.4952.7495.6207.24010.41816
pH值7.578.687.99710.372390.046566
NO.3-/(mg·L-1)0.2155.537.667195.33642.53102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阳离子(Ca2+、Mg2+、 K+、Na+)中Ca2+的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82970 4 mg/L,K+的含量最低,平均为236 mg/L;对于阴离子HCO.3-的平均值达到了333525 mg/L,标准差为95336 4,两值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反映了其在地下水中的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阴离子。而CO.32-的平均值仅为3.42 mg/L,即其在地下水中相对其他阴离子含量最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下水中碳酸存在的形态受pH影响, 在偏酸、偏碱及中性水中HCO.3-占优势,且在pH=834时,HCO.32-达到最高值。本次现场测试结果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pH在8.19~775之间, K+、Na+、Cl-、SO.42-和CO.3-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表明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幅较大,表明它们是地下水中随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决定地下水盐化的作用的主要变量。HCO.3-和 Ca2+的变异系数相对都较小,表明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3.2 离子相关性
表2为呼和浩特市平原区2009年地下水中8大离子(CO.32-、HCO.3-、Cl-、SO.42-、Ca2+、Mg2+、K+、Na+),F-、pH值、矿化度、水温和溶解性总固体的Pearson相关系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阴离子HCO.3-、Cl-和SO.42-、与阳离子Na+和Mg2+的相关性显着,相关系数在0.7以上,这表明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阴离子Cl-、和SO.42-与阳离子Ca2+的相关性也是比较显着,相关系数在0.5以上,表明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pH值与CO.32-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96,即表明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TDS与Mg2+和Cl-的相关关系最为显着,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与CO.32-之间呈负相关性,并且与K+、F-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说明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3.3 补给水流方向上水化学特征
2009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采集46个观测井水样,采样过程中用GPS记录样点的地理坐标。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为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地下水运动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根据采样点的位置,沿地下水补给水流方向选取8个观测井水样(分别是:①西黄合少乡黑沙兔村②黄合少乡添密湾村③金河镇后三突村④金河镇八拜村⑤金河镇后白庙村⑥小黑河镇杨家营村⑦小黑河镇郭家营村⑧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进行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分析。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4-6]。地下水中水温、pH值及主要离子浓度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2009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水温及pH值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
Fig.2 Changing trends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temperature and PH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in 2009
从图2可见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着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着,即温度越低时,离子的浓度反而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区地层主要以碳酸盐地层为主,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这两种矿物组成。因此,碳酸盐岩地区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和沉淀控制,而在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下,地下水的温度控制着这两种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但这两种矿物与大多数矿物不同,它们的溶解度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反,温度越低,溶解度越高,故出现了温度越低的取样点,HCO.32-和Ca2+离子含量越高的现象。
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沿地下水流方向所有的取样点,阴离子都以HCO.3-为主,其次是SO.42-,而Cl-离子浓度很低,这也完全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研究区所有水样的pH值,均在7~8之间,说明该地区含水层为开系统。
4 结论
①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Ca2+的含量相对较高,阴离子HCO.3-含量最高,说明研究区范围内的地下水中主要离子为HCO.3-和Ca2+。且HCO.3-和Ca2+也是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的离子。
②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③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着地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着,这一特点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
参考文献
[1] 岳勇,郝芳华,马桂芬.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4):87-90.(YUE Yong,HAO Fang-hua,MA Gui-f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neralization space-tme 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e Tao irrigati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J].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1(4):87-90.(in Chinese))
[2] 张裕凤,庄元,左志敏.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03-610.(ZHANG Yu-feng,ZHUANG Yuan,ZUO Zhi-m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Hohh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603-610.(in Chinese))
[3] 何兴江,张信贵,易念平.基于SPSS的城市区域地下水变异Factor Analysis过程[J].地质与勘探,2006,42(1):93-96.(HE Xing-jian,ZHANG Xin-gui,YI Nian-ping.City Groundwater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Process base on SPSS[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6,42(1):93-96.(in Chinese))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Core and Edge: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Case Analysis of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of Learners
ZHU Yuling
(School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Fuzhou No.34 Middle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9)
Abstract Adopt document data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of fuzhou middle school third grade in a class of 40 students in chemistry classroom students core edge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clas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emistry classroom learners community at the heart of the edge structure and less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ommunity at the heart of the position, more students in the edge position; Core position students' between mutual learning density is higher, and the edge position between students study together density is small that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take proper teaching measures to encourage more students to the core of the community of learners, to strengthen the core position and the edge position the knowledg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Key words core edge structure; community of learners; chemistry classroom
0 前言
面对社会变革对教育的挑战,今天的学生必须学会引导自己的学习,学会鉴赏并与具有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合作,学会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①因此,在“学校”和“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的儿童们应当充分利用集体所拥有的教育力,与同学之间进行彼此了解,彼此切磋。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目标,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到化学的学科教学中,新课程提出了协作式探究活动的教学,并十分重视教学中学习者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者共同体是指由共享着知识,价值和目标的学习者组成的社会性学习组织形式。③
由于人的社会总是与其社会性的人际结构位置相关联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者共同体中的不同位置,将会影响学生在共同体中的知识互动行为。具体来说,处于共同体核心位置的学生,其参与知识互动行为将会更积极,学习效果也将更显著,而处于边缘位置的学生,其参与知识互动行为和效果,都将不如核心位置的学生。因此,对学生在学习者共同体中位置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已有的对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和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于什么是“核心”,什么是“边缘”等,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操作化的定量标准,这使得对学习者共同体的研究无法推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化学教学中的学习者共同体,可以是一个班级,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也可以是不同班级或者学校之间学生组成的学习伙伴等。基于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途径,因此,本研究界定班级为学习者共同体的单位,并对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中的位置进行定量的分析,以期发现中学化学课堂中学习者共同体的特点与问题,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证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福州市某中学初三随机抽取的1个班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主要查阅了有关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的相关书籍,为本研究的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通过查阅社会学有关“核心—边缘”结构的研究资料与书籍,为本研究数据的测量与分析方法提供方法的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核心—边缘结构的测量特点,本研究利用社会测量法设计了调查问卷1份。实施调查时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数据统计法
使用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对本研究所测得的“核心—边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是由加州大学欧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网络分析者编写的。现在对该软件进行扩展的团队是由史蒂芬·博加提(Stephen Borgatti),马丁·埃弗里特(Martin·Everett)和林顿·弗里曼(Linton Freeman)组成的。④
2 数据的预处理
为了能利用计算机对被试班级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对调查问卷的结构进行计算机输入、编码,并导入到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得到表1的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数据矩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为了了解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对数据矩阵进行“核心—边缘”分析,分析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对被试班级的数据矩阵进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模型的初始拟合值为0.000,而最后的拟合值为0.868,表明被试班级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显著。从图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被试班级的学习者共同体中,节点6、19、3、36、25、10的6位学生处于化学知识互动的核心位置,而其他的34位学生,则处于化学知识互动的边缘位置。
运用Netdraw程序对该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拓扑图,具体见图2。
图2直观地显示了被试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所有学生的结构位置。从图2可以看出,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处在共同体的核心位置,进行较为频繁的化学知识互动,而较多的学生游离于共同体的知识互动核心之外,没有参与到化学知识的互动中来。
从本质上讲,一个学习者共同体营造了一种“相互学习”的文化。⑤在学习者共同体中,由于成员之间的知识背景不同,对学习问题所持的分析方法和观点往往也不同,因此,一个生动的学习者共同体,应该是一个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积极互动的团体,在这样的团体中,每一个成员都能与其他成员产生人际的交互,思想的碰撞,从而对每一个只个体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团体。被试班级的学习者共同体中,知识的互动与交流至发生在少数的个别核心成员之间,这不利于化学知识在学生之间的传播,也不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动产生有创造性的学习结果。这个现象提示化学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改变以前“知识的专卖者”角色,构建“活动的主导者”角色,鼓励边缘学生多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协作性探究互动与交流中来,引导边缘位置的学生进入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位置,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2 不同结构位置学生间的互动强度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一般重视分析所分成的不同位置内部的关系密度,不太重视不同位置间的关系密度。而教育应面向每一位学生,本研究是在学校情景中进行的,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分析不同位置学生之间的互动密度。对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所分成的4个块分别进行块密度分析,结果见图3。
对于网络结构的分析,密度是最常用的一种测度。对于一个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来说,密度就是实际发生的化学知识活动交流的数量与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互动交流总数的比值。具体地说,密度是一个集体中各个个体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
图3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中4个块的密度分别是:核心块密度为0.900,边缘块密度为0.004,核心到边缘块的密度为0.000,边缘到核心块的密度为0.000。参考其他的一些研究,⑥可以认为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成员之间的互动密度较高,但边缘位置的成员之间互动密度较低,从核心到边缘以及从边缘到核心位置的成员之间的密度也较低。由于人际互动过程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个现象提示化学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边缘学生以及核心与边缘学生之间更多地进行化学知识的互动,促进良好学习风气和氛围的形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被试班级的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中,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现象。(2)在被试班级的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学生之间互动紧密,但与边缘学生以及边缘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4.2 建议
化学教师应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改变自身的传统角色,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核心学生与边缘学生以及边缘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化学知识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注释
① 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8.
②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6.
③ 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8.
由于血液的特殊性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目前临床用血只能来自健康人体,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1]。近年来,多个地区出现了"血荒"现象,这给采供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制定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和完善的无偿献血人员招募措施是开展有效采血,保证临床血液供应的前提[3],而了解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近年来变化趋势能够为下一步制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无偿献血宣传方式和招募途径提供参考依据[4]。本研究拟通过对长沙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为往后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长沙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为研究对象,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采血前经过血比重、谷丙转氨酶和乙肝表面抗原快速筛查合格。2011年~2015年分别有130712、127443、134315、132909、135732人,共66万多人次。
1.2研究方法 将长沙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资料从长沙市血液中心现代血站管理系统中导出,该资料来源于献血者本人所填写的《无偿献血登记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率和构成比对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分布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年份之间的特征进行比较;以P
2结果
2.1性别特征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共有661111人次。其中男性413432人次(62.5%),女性247679人次(37.5%),不同年份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729,P
2.2 年龄特征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年龄分布主要以18~25岁为主,有301023人次(占45.5%);其次为26~35岁人群,有176946人次(占26.8%)。不同年份无偿献血人群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8.911,P
2.3 文化程度特征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文化程度分布主要以本科为主,有212483人次(占32.1%);其次为高中/中专,有161785人次(占24.5%)。不同年份无偿献血人群文化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8.179,P
2.4 职业特征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职业分布主要以学生为主,有173571人次(占26.3%)。不同年份无偿献血人群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1.253,P
3讨论
了解本地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有利于完善献血宣传教育和献血人员的招募。本研究对长沙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男性413432人次(62.5%),女性247679人次(37.5%),男女献血比例为 1.680:1,此结果与高勇等[5]研究报道一致,但明显高于2011年人口普查长沙市男女比例(1.034:1),提示长沙市女性人群无偿献血情况低于男性人群。造成这种差异可能是[6]:①女性特有的生理状况导致其献血有效期较男性短;②女性体重较轻,初筛血红蛋白低,淘汰率较高;③女性担心献血后发胖或贫血,献血意愿低。但本研究同时发现,从2011年到2015年长沙市女性无偿献血人群所占比例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这可能与近两年我中心针对女性开展的专题宣讲有关。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年龄分布主要以18~25岁(占45.5%)和26~35岁(占26.8%)人群为主,此结果与既往报道一致[7],表明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以年轻人为主。这可能是因为:①年轻人易于接受新事物,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强,热衷于扶危救困;②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献血宣传教育并参与其中;③年轻人身体状况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自身感觉有更充沛的精力献血。从2011年~2015年46岁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卫生部2012年将无偿献血年龄上限由55岁延长至60岁有关。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文化程度以本科和高中/中专人群为主(占32.1%和24.5%),这一结果与既往报道一致[8],不同年份无偿献血人群文化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基于上述结果,在今后的采血过程中可实施针对性的措施:①加强女性献血宣传教育,针对女性可能存在的紧张情绪和顾虑进行重点讲解,增强其献血的勇气;②根据不同职业人群的特点及分布,在社区、农村、校园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献血知识宣传,增强各类人员献血意愿;③现在校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出生并生长在网络时代,对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接受度较高,可借助网络工具进行宣传,提高宣传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宫本兰,张薇,孟庆丽,等.全国357家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临床供血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248-1250.
[2]姚建华,姚军.血站发生血荒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处方药, 2014,12(3):98-99.
[3]李慧文,杨宝成,朱为刚,等.中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0):953-956.
[4]陈红,胡维,陈慧敏,等.构建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J].中国输血杂志, 2013,26(1):90-91.
[5]高勇,毕名杰,李宁.大连地区 2012~2013年无偿献血人群状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1):1244-1246.
[6]任蓉,毛学锋.玉林市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5,21(5):351-352.
妊娠期是妇女生理负担最重的时期,为适应胎儿的正常生长,妊娠妇女的血脂含量会有所增加,妊娠期血脂含量的变化对妊娠妇女的保健以及膳食指导有非常重要意义。为探讨正常妊娠期妇女不同孕期血脂变化的特点,本文对我院开展正常孕产妇系统管理监测中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正常妊娠妇女361例作为观察组,所有妊娠妇女的身体健康,排除伴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系统、糖尿病、肾病、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妊娠妇女。年龄(28.4±7.4)岁,跟踪随访不同孕期妊娠妇女,分别在不同孕期和产后1~2个月检测妊娠妇女的血脂变化(妊娠8~12周为早孕期,妊娠20~28周为中孕期,妊娠32周以上为晚孕期)。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正常非妊娠期妇女234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具有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妇女,年龄(29.1±9.4)岁。
方法:两组在血脂检测的前一晚禁止食用高脂类食物,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在2h内完成血清分离。血清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采用酶法进行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蛋白胆固醇采用直接法进行测定。
统计学分析:妊娠妇女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均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结果
正常妊娠不同时期血脂含量与对照组人群血脂水平比较:观察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讨论
妊娠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在妊娠期间会发生一系列的各个器官的改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血脂的变化。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组成比较复杂,广泛存在于人体中,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妊娠时期出现血脂升高是一种正常情况。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的增加能够帮助妊娠期妇女减少蛋白质的消耗,从而将这些物质传输给胎儿。妊娠期妇女血清血脂升高有助于胎儿从血液中吸收足够的营养,为发育提供物质条件。妊娠期妇女脂肪降解作用会产生很多的酮体,这些产生的酮体能够为胎盘组织提供可利用的物质,因此血脂含量的升高也是胎盘组织的需求。在妊娠晚期,血脂的升高有助于脂肪的存储,为分娩提供必要的能量。
正常情况下,在血液循环运输中,脂类主要是以溶解度较大的脂蛋白复合体存在。不少的研究报告,在妊娠后期,妊娠期妇女的血脂水平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本研究中也验证了这一点,孕晚期的妊娠妇女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妇女(P
目前,鲍曼不动杆菌(ABA)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已经有所提升,且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菌种,这在临床治疗中,造成了较为困难的局面。本文借组对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变化趋势的分析,对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了探究,具体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选取某医院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从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7031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为902株。
1.2 方法 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细菌进行培养。采用美国Wal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实施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运用K-B纸片扩散法对多粘菌素、米诺环素、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操作,其与则使用MIC法进行操作。用于进行质量控制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通过CLSI标准,对所得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1.3 统计学处理 菌株和药敏数据通过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对SPSS13.0软件的应用,利用x2对细菌耐药率进行检验。
2 结 果
2.1 分离率变迁 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住院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具体见表1。
2.2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 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306例和183例,占62.58%、37.42%,由此可知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另外,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的来源为痰为,其次为创面分泌物、尿等,具体见表2。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489例患者中,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骨科分别为33.33%,19.02%、10.84%、9.00%,具体见表3。
2.3 药敏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的共有23种,且耐药率的变化比较快。其中单环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008年,这些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到了80%以上。2005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1%、8.25%、4.35%。2008年,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为44.44%,同时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很高。
3 讨 论
对于患者的治疗,只有通过基础疾病治疗的加强, 对病情进行稳定控制,进而促使抵抗力的提高和感染机会的减少。同时也可通过患者管路的管理、气管插管时间的缩短、环境的有效监测、无菌技术观念的强化、消毒器械的正确应用等手段进行有效治疗。调查结果显示,重症病人频繁出入于外科、神经内、骨科等科室,而这与ABA的大量生长繁殖有关。当ICU患者转到其它科室时,应非常到位地进行消毒隔离,有效地控制感染的传播。
2005年至2008年,ABA对常见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其中,ABA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的药物分别为单环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青霉素类。但对ABA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则包括多粘菌素、米诺环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据敏试验结果显示,多粘菌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米诺环素,而这则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应用有一定的联系。2005年至2008年4年之间,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上升速度较慢,这是因为舒巴坦能够对β-内酰胺酶进行抑制, 同时能够对青霉素结合蛋白进行作用,具有杀菌活性。所以,亚胺培南耐药ABA感染治疗中,对其进行选择是不错的治疗方法。
抗ABA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多粘菌素,相关研究表明,多粘菌素B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但是多粘菌素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为此在 临床中的应用比较的少。如果将亚胺培南、多粘菌素B、利福平联合进行杀菌治疗,则是目前临床治疗中的新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春雨,张正.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与主动外排作用关系的研究[J].北京医学,2007,29(6):356.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110-03
【关键词】精神卫生;行为,成瘾;因特网;人格;学生
大量研究显示,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危机。如何有效地帮助成瘾大学生摆脱心理危机,是教育和卫生部门重点面对的问题。笔者对江西省两所高校79名网络成瘾学生在军事训练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网络成瘾学生军训前后心理及人格特征变化,验证军事训练这种方式对网瘾大学生改善心理品质是否有效,从而为开展网络成瘾的群体预防和个体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病例来自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2所高校的2009级大学生,按照美国因特网成瘾支持小组(Internet Ad-diction Support Group,IASG)形成并公认的7项网络成瘾(IAD)诊断标准,确定79名网络成瘾患者进行测试,其中轻度成瘾41例(51.9%),中度成瘾26例(32.9%),重度成瘾12例(15.2%);男生56名(70.9%),女生23名(29.1%)。年龄为17~24岁,平均网龄(4.13±5.15)a,平均上网时间(5.43±3.11)h。
1.2方法 军训前,将选取的79名学生以不同成瘾程度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进行军事训练,时间为40d。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军事基础训练、体能训练、野战生存训练、校际军训比赛等。训练结束后立即对他们再进行一次测试,分别将2次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两次测试均采用盲测,资料严格保密。
1.3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因特网成瘾支持小组”等研究组织和学者在研究和争论的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同的7项网络成瘾诊断标准,7项诊断标准分别为:耐受性、脱瘾综合征、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为上述7个因素中有3个因素以上得高分,就可诊断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可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轻度者在3~4个因素上得分较高,但没有极端高分。中度者不仅在4个以上因素上得高分,且在1~2个因素上有极端高分。重度者不仅在所有因素上得高分,而且有3个及以上因素上有极端高分。
1.4测试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计90个项目,内容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各因子分的大小是评定被测试者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共分5级(1=无,2=较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2)卡特尔16 PF量表:由美国卡特尔教授所编制,主要功能是对个体的人格因素做出分析,从16个方面描述个体的人格特征。本调查主要采用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12种人格因素,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题组成的量表来测量,共12个分量表。
1.5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不同程度成瘾组军训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从总体上来看,不同程度成瘾组在军事训练前、后各因子都有变化,但偏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轻度成瘾组而言,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不同程度成瘾组军事训练前后卡特尔16PF量表人格测试得分比较各组军训前后卡特尔测试因子均有变化。轻度成瘾组和中度成瘾组除恃强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程度成瘾组军事训练前后多数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军事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网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网瘾大学生因为沉溺于网络,正常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必然会被破坏,时间一久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而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也容易导致肌肉酸痛、头昏头疼等躯体症状。本研究表明,通过军事训练,大学生能够强身健体,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从而使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常见疾病。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但正常和老龄化是基本的因素,目前内分泌失调学说、前列腺生长因子学说及受体学说比较有说服力[1,2,3]。
有鉴于此,选用血清性相关激素做为观察指标,并以补肾祛瘀的中药加以影响,来进一步观察BPH与血清性相关激素的关系,探讨BPH的发病因素和治疗途径,成为本系统研究的一个部分,现于以报告。
1 一般材料
从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深圳医学培训中心门诊部的BPH患者共38例。平均年龄62.33岁,最大80岁,最小50岁,病程平均4.41年,最长12年,最短半年。诊断标准按文献[4,5,6]。纳入标准为年龄在50~80岁的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重在Ⅰ、Ⅱ 期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排异标准为:(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作为观察对象:①年龄在50岁以下或80岁以上者;②对观察药物过敏者;③正在使用其它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药物者;④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⑤不符合入选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者。(2)有下列情况者在控制严重并发症后可列入观察对象:①急性尿潴留,服用药物无效,需留置导尿者;②严重泌尿系及全身感染者。临床随机分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10例。两组基本情况比较X2 检验表明(年龄P>0.975,病程≥0.05)说明分组基本合理。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所有38例BPH患者在给药前均采血做放免法检测血清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H2(雌二醇)、T(睾酮)、PRL(催乳素)、P(孕酮),在经过观察组(前列舒通)和对照组(前列康)30天1疗程,连续服用1~3疗程给药后再予同样方法检测上述血清相关激素,以观察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清性相关激素与垂体-性腺轴的变化。
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X2检验及计量资料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为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5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结果
血清FSH、LH、E2、T、PRL、P、T/E2比较结果见表1。
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表明:①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给药前FSH、LH、E2、T、PRL、P及T/E2各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分组均衡,基本合理;②观察组给药前后各值比较,FSH、LH、E2、T及T/E2等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值P<0.05)。给药前与给药后,FSH、LH、E2显著升高,给药后下降;T及T/E2比值降低,给药后显著升高。提示在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似有FSH、LH、E2升高,T及T/E2比值下降的内分泌性激素失调,补肾祛瘀的前列舒通可以调节以上环节的性激素失调;③观察组与对照组给药后比较,LH、E2、T及T/E2等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P<0.05)。提示补肾祛瘀的前列舒通具有较为明显的调节性激素失调,特别是具有升高T/E2比值,降低LH、E2的作用,而对照组药物则无这一作用;④对照组给药前后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观察组比较它似对E2有升高作用,同时FSH、LH在绝对值上亦有所下降。这与其他学者所作的有关蜂花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报道有一定的相似之处[7,8] :⑤观察组和对照组给药前后PRL、P值变化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PRL、P在前列腺增生症发生中可能不具有直接的作用。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凡是PRL绝对值升高的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5ng/ml,共6例)均伴有明显的以障碍为主要改变的障碍,这与许多学者的报道[9]及临床相一致。由于样本太少只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讨论
生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到老年性激素的合成与代谢首先减少,随之其他激素也逐渐减少,激素的作用也就日益消退[10]。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内分泌衰老的最早过程,而神经内分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系统,这与中医天癸及肾虚理论相吻合。性激素的分泌除受大脑皮质的间接影响外,直接受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的调节。
睾酮经5α-还原酶作用转变成生物效应更强的二氢睾酮(DHT),刺激前列腺、阴囊、尿道发育。DHT是前列腺发育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现多数学者认为二氢睾酮在前列腺内的异常堆积或其受体增多,是内分泌多环节影响最终作用前列腺,是老年男性出现前列腺增生的主要因素[11,12,13]。
LH控制睾酮的分泌,反过来血中睾酮与雌激素又通过反馈控制垂体LH与下脑GnRH的分泌。FSH使支持细胞中的T经芳香化酶作用转变成雌二醇,以使男子体内有少量雌激素,间质细胞上存在有雌二醇受体,这一点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因为人类前列腺增生症是以间质增生为主,且雌激素与睾酮合用比单用T更能快速的复制出动物前列腺增生模型[14,15],运用抗雌激素治疗会使增生的前列腺受到抑制[16]。至于在增生的前列腺间质是否较正常的前列腺间质有更多的雌激素受体,各家的研究结果不一[17,18]。雌激素可能对睾酮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将T的分泌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它还可刺激垂体释放PRL,PRL可直接作用于前列腺使其增生,雌激素似可诱发、增加前列腺的雄激素受体。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老年BPH患者的血清T下降,而中医辨证研究则以证实在老年男性肾虚患者的E2/T比值升高,T下降,E2升高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且随着肾虚症状的改善,这一倒置比例亦得到调节[19,20]。运用肾气丸之类补肾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肾虚症状与尿路症状改善常常是同步的。
催乳素(PRL)作用较多,在作用上与生长素有交叉。现已证实PRL可以增强LH对间质细胞的作用,这些细胞有其受体[11,16]。亦发现PRL升高可以导致男、女性低下、障碍,有学者发现PRL与血清T呈负相关[21]。运用抗催乳素药物治疗BPH有效[22]。
孕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及乳腺腺泡及导管的发育,对血管和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可作用于黄体细胞,调节该组织PG的合成。目前许多孕酮制剂被试用于治疗BPH,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伴发的阳痿等副作用限制其发展[23]。β-内啡肽(β-END、β-EP)是主要由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样肽,亦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β-EP作用复杂,现已证实它通过多重环节影响腺垂体功能,它可以抑制体外培养下丘脑释出生长抑素[24]。
本课题对38例BPH患者的血清FSH、LH、E2、T、PRL、P及T/E2比值的监测分析表明,给药前患者血清T下降,E2上升,T/E2比值降低,同时FSH、LH升高,PRL虽无显著变化,但其6例>15ng/ml者伴有明显的障碍,P无显著变化。给药后T上升,E2、LH、FSH下降,T/E2比值升高。提示老年BPH患者存在血清LH、FSH、E2升高及T和T/E2比值下降,其分泌失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一致[1,24,25]。
提示老年BPH的发生似与血清T、T/E2比值下降,FSH、LH、E2上升,及前列腺血清DTH升高,DTH血清下降有关。亦可认为是由于伴随老年现象,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的直接结果。现已证实,肾虚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在男性主要表现在T及T/E2比值下降,且老年男性随着增龄,T及T/E2比值较年轻人下降[19,20,26]。本题研究表明老年BPH患者伴有明显的腺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同时伴有明显的肾虚症状。与《素问•上古天真论》:“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的论述相一致,进一步证实老年BPH患者具有天癸渐少、肾气渐虚、伴随衰老而发病的规律。这种规律表现在神经内分泌就是(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失调。
参考文献
1 蔡松良整理.前列腺疾病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3,14(5):323.
2 谢桐,吴阶平主编.前列腺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1.
3 马永江,等.良性前列腺增生病发病机理研究进展.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4,5(6):356.
4 吴阶平主编.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38-948.
5 顾方六.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3(6):46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171.
7 内弘幸,他.前列腺肥大症に对ずるCerniltonの治疗效果に关ずる计量的检讨[J].泌尿纪要,1981,(27):317.
8 刘雪莉,等.蜂花粉治疗老龄犬前列腺增生的形态学观察[J].中草药,1990,21(4):20.
9 伊伯元主编.放射免疫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98.
10 周衍椒,张镜如主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35-481.
11 谢启方主编.神经内分泌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52.
12 姚泽贤,等.良性增生与正常前列腺组织睾酮与二氢睾酮的含量[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1,10(3):131.
13 段建敏,等.性激素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J].中华试验外科杂志,1989,6(2):59.
14 McNeal JE. Theprostate hland: morphology andpathobiology[J]. Monnogr Urol, 1983,(9)36.
15 Boccon-Gibod L. Etio-pathogenie de lhypertrophie benigne de laprostate[J]. Ann Vrol, 1988,(22):3.
16 马腾骧,等.前列腺增生症病因学探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9,10(1):44.
17 陈青,等.良性增生前列腺组织上皮和间质细胞雄激素受体测定[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2,30(3):181.
18 胡笑克.前列腺组织雄激素受体的测定[J].核技术,1992,15(5):257.
19 王之健,等.补肾法对老年男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86,(27):272.
20 沈自尹.论补肾药对对虚症的多环节、多途径的整体调节作用[J].中医杂志,1988,29(10):64.
21 尹伯元主编.放射免疫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146.
22 熊九林译.内分泌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新概念[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3,8(4):250..
23 敏江摘译.良性前列腺增生:药物和非药物治疗[J].国外医学情报,1993,(13):13.
24 赵忠文,等.性激素及其受体和和催乳素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1993,73(8):489.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重、难点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教师设疑]: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讲解]: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活动]: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实验3]:镁带的燃烧、[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
[学生活动]: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2.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发热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板书]:(1)特征:变化是生成其他物质。
(2)现象:发热、发光、变色、发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a.镁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镁和氧气———氧化镁
b.加热碱式碳酸铜:
点燃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讲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讲解]: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板书]: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
[讨论]: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板书]: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
[板书]: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3.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