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变化特征

化学变化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化学变化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变化特征

篇1

颅咽管瘤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起源于拉特克囊的残余上皮细胞。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囊内放、化疗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据统计,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85%以上[1]。众多学者发现,患者术后出现性格情绪方面的改变将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2]。Sainte-Rose等[3]将颅咽管瘤分为3级,type0级为肿瘤与下丘脑无毗邻关系;type1级肿瘤已经压迫下丘脑,但磁共振成像(MRI)正中矢状位上仍可看见下丘脑;type2级为MRI正中矢状位上肿瘤侵袭压迫无法看清下丘脑。为探究颅咽管瘤患者的人格情况与健康人的异同,以及通过手术治疗颅咽管瘤后患者心理性格的改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将颅咽瘤患者分为3组(type0、type1、type2组),选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对患者术前与术后的人格特征进行检测,并与中国常模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断颅咽管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1.2纳入标准

(1)术后病理诊断为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程度以术后复查MRI为准;(2)根据量表年龄标准选取年龄为16岁以上的患者;(3)思维能力正常,能读懂测验表上的每一个问题并自愿参加本组测试;(4)低龄患者征求父母或监护人同意独立完成该测验。

1.3排除标准

(1)并发其他肿瘤疾病者;(2)根据MMPI年龄最低要求小于16岁的患者;(3)文盲或患有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无法完成该项测试者。

1.4方法

进行系列调查问卷前,由心理医学专科医师给患者详细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及问卷调查过程中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填写的资料准确可靠。术后4~12个月(平均6个月)进行随访再次测试。对于心理测定选取中国版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该测验适用于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没有影响测试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包括3个基本效度量表,撒谎(L)、掩饰(F)、防御(K);10个临床量表,疑病(Hs)、抑郁(D)、癔病(Hy)、精神病态(Pd)、男子气或女子气(Mf)、妄想狂(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症(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详细完整记录各量表测试结果,计算各组T分并与中国常模(<70分)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分布,采用t检验比较颅咽管瘤术前、术后与常模三者之间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率表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肿瘤分级与各分量表之间的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资料

术前共筛选24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颅咽管瘤22例。1例颅咽管瘤患者术后3d内因严重下丘脑反应死亡,1例患者术后视力下降严重无法完成术后测试,1例患者术后长期患有躁狂症无法继续测试。故共19例有术前、术后完整资料。其中男性12例(占63.2%),女7例(占36.8%);年龄16~48岁,中位年龄27岁;已婚12例(占63.2%),未婚4例(占21.1%),离异3例(占15.8%);职业方面,农民7例(占36.8%),个体3例(占15.8%),学生3例(占15.8%),职员及公务员例6例(占31.6%);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占31.6%),高中及大专7例(占36.8%),本科及以上6例(占31.6%)。通过术前MRI诊断,分type0组5例(占26.31%),type1组6例(占31.58%),type2组8例(占42.11%)。Sainte-Rose分级下的type0级术前、术后肿瘤与下丘脑无毗邻关系;type1级术前、术后肿瘤已经压迫下丘脑,但MRI正中矢状位上仍可看见下丘脑;type2级术前、术后MRI正中矢状位上肿瘤侵袭压迫无法看清下丘脑。手术方式选择翼点结合终版入路,改良翼点入路的视野开阔,以最小的脑牵拉可获得更好地显露[4-5],3例为复发颅咽管瘤再次手术,以上患者初次测试前均未行放疗。

2.2临床学资料

术前视力下降3例(tpye1级1例,type2级2例,占15.79%),激素水平异常4例(type0级1例,type1级1例,type2级2例,占21.05%)。术前尿崩症2例(占10.53%);术后患者视力下降新增2例(type1级1例,type2级1例,占21.05%),缓解1例(占5.26%);术后激素水皮异常新增8例(type0级2例,type1级3例,type2级3例,占42.11%),术后短期电解质紊乱6例(占31.58%),术后短期尿崩症14例(占73.68%)。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术前患者各项指标与术后4~12个月(平均6个月)各项指标,并分析相关差异。MMPI各分量表正常值均为小于70分,颅咽管瘤患者MMPI各分量表为L(61.02±9.43)分,F(69.51±10.47)分,K(53.25±9.49)分,Hs(80.32±12.61)分,D(86.08±11.16)分,Hy(74.17±10.88)分,Pd(67.61±11.79)分,Mf(64.00±8.31)分,Pa(67.45±10.70)分,Pt(73.15±11.33)分,Sc(82.60±14.75)分,Ma(59.04±10.65)分,Si(62.07±7.10)分。术前患者各分量表在Hs、D、Hy、Pd、Pt、Sc指标上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在D、Si指标上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得分的主要组合类别为:12/21测图6例(占31.57%)、28/82测图6例(占31.57%)、18/81测图2例(占10.53%)。肿瘤分级与MMPI各分量表之间的关系,见表2。以各临床分量表大于70分为因变量,以肿瘤的分级为自变量,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pe2级与临床分量表的Hy、Pd、Ma分值增高有关。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将注意力投入于对颅咽管瘤电解质紊乱、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视力下降等常见的并发症当中,但容易忽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客观评价[6]。现代医学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诊治疾病时应当从现代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病情,注意各方面相互影响。基于本研究研究结果,人格特征的改变也应包括在患者发病与手术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中。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量表中,绝大部分颅咽管瘤患者的测试结果都存在异常。特别是颅咽管瘤患者的MMPI心理测评分量表在Hs、D、Hy、Pd、Pt、Sc指标上与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能力,伴有忧郁、焦虑情绪,对身体抱有极端的关心,身体稍有不适就显出过分反应或在紧张时容易出现某些身体的症候,以及具有早期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这种人格特征可能是对轻度智能损伤的反映,这与Mueller等[7]得出的结果相类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患者在D、Si指标上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通过额叶颅底手术治疗颅咽管瘤后变得更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变得缓慢,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紧张、固执及自罪[8-9]。但这究竟是由于手术本身带来的脑功能损伤,还是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如视力下降、长期因为激素水平低下而口服激素造成的肥胖或尿崩症的困扰等诸多原因)造成,仍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证实[10]。有学者提出,下丘脑性精神综合征这一概念[11],临床表现出短期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动机障碍、抑郁、攻击、易激惹、情绪化、进食异常等症状[11]。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侵袭压迫下丘脑或手术损伤导致下丘脑受损造成。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特别是在type2级患者群体中,Hy、Pd、Ma分值增高显著,提示患者肿瘤侵袭下丘脑严重程度和情绪异常变化存在相关性。众多学者一致认为,颅咽管瘤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肿瘤生长对下丘脑的侵袭性[12]。有学者提出,Papez环路和边缘系统受损导致出现下丘脑精神综合征[13],Papez环路是将即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重要结构,而边缘系统参与情感调节[14],这些组织受损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及人格异常变化。综上所述,颅咽管瘤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往往感到自卑、内向、抑郁、烦躁易怒甚至有精神分裂的情况,术后也将因为性格的改变,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带来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需要临床医师在不同疾病阶段采取不同的心理学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柏建军,姜涛,张玉琪,等.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2):1201-1205.

[2]张庭荣,周凯,王国柱,等.颅咽管瘤手术人路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8):693-695.

[3]漆松涛,骆实,张喜安,等.颅咽管瘤侵袭第三脑室的方式对手术切除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6):588-591.

篇2

中图分类号:G8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101-0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CAO Zhi-fei,LI Shi-ming,ZHU Hong-h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video shooting and synchronous 3D force measuremen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instant force at the end of buffering, peak jumping force, average jumping power and impulse gradually diminished with the elapse of the time of continuously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P

Key words: human body kinetics;vertical jumping in situ;volleyball player

纵跳起跳动作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依靠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发挥下肢肌群的最大爆发力,以达到最佳纵向起跳效果的技术动作[1]。目前国内外有关纵跳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2-13],基本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许多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蹦床、竞技健美操、艺术体操等等)对运动员弹跳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需要良好的弹跳能力,而且更需要多次连续起跳能力(弹跳耐力),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发展弹跳耐力素质。与此同时,由于不同项目、同一项目不同技术下的运动节奏是不同的,运动员在不同运动节奏下纵跳的起跳效果也是不同的,有关连续纵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13-19]。通过查阅和检索国内外有关连续纵跳的文献资料显示,相对于纵跳动作的特征及力学机制等的研究,有关连续纵跳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内在的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8名男子排球运动员均接受过长时间系统训练,运动等级均在2级以上。年龄(23.14±1.07) 岁;身高(178.43±3.41) cm;体重(71.00±5.77) kg。

1.2研究方法

运用三维测力台与录像拍摄同步测试的方法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进行监测,受试者直接在三维测力台上进行动作,采样频率为500 Hz。采用1台索尼摄像机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的整个运动过程进行拍摄,拍摄速度为50 场/s,设置曝光时间为0.001 s,摄像机高度为1.2 m,垂直放于受试者的正侧方向,距离约为10 m。

测试前,受试者进行10~20 min的热身活动。热身以后,受试者站在测力台上按照节拍器发出的提示音进行原地连续纵跳动作预练习。在受试者充分熟悉节拍器发出的频率,能够跟上运动节奏后开始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进行同步监测,直到受试者连续5次明显不能跟上节拍器发出的运动节奏时停止。在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要求受试者双手叉腰,每次必须跟上运动节奏,并且每次都要尽最大力量起跳。

为了减少受试者疲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将受试者进行随机编号。实验从第1种频率(40 次/min)开始,每个受试者按照编号的顺序依次完成原地连续纵跳实验,24 h后再进行第2种频率(50 次/min)实验,24 h后再进行第3种频率(60 次/min)实验。频率的选择是前期反复进行预实验最终确定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受试者能够以最大力量或接近最大力量起跳,二是受试者能够连贯完成动作。在前期预实验中发现低于40 次/min频率时,受试者为了按照节奏进行动作,在缓冲与蹬伸转换时出现停顿现象,而高于60 次/min频率时,受试者就不能以最大力量起跳,因此最终选择了40 次/min (f1)、50 次/min(f2)、60次/min(f3)3种频率进行实验。

通过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腾空高度的观察发现,随着运动时间的逐渐延长,腾空高度明显逐渐降低。由于不同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纵跳次数存在差异,为了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信息变化特征,分别选取每个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腾空高度最大的跳次和腾空高度最小的跳次作为基准点,并分别定义为J1和J5,然后再依次选取腾空最大高度的25%、50%、75%作为3个中间跳次,分别为J2、J3、J4,共5个跳次进行研究。

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参数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参数之间的差异性,若存在差异性,再运用多重比较的方法(方差齐性:LSD;方差不齐:Games-Howell)判断参数之间的差异性[20]。

2结果与分析

2.1原地连续纵跳缓冲阶段动力学特征

1)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特征。

缓冲结束瞬时力值的大小是表征缓冲阶段人体与地面作用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前人研究表明,人体在纵跳过程中下肢肌肉储能与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15]。本研究中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与腾空高度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1r=0.781;f2r=0.639;f3r=0.827),说明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可以作为评价起跳效果重要的动力学指标。

60 次/min频率作用下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要明显大于其它两种频率,根据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可知,60 次/min频率作用下人体纵跳过程中的踏跳效果应该要好于其它两种频率,然而实际却恰恰相反(见表1、2)。

表1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缓冲结束瞬时力值 N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875±0.087 1.811±0.096 1.763±0.086 1.658±0.112 1.566±0.095

f2 8 1.906±0.076 1.823±0.082 1.751±0.121 1.698±0.135 1.525±0.108

f3 8 2.107±0.195 1.952±0.213 1.896±0.121 1.777±0.135 1.588±0.099

表2原地连续纵跳腾空高度m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360±0.057 0.285±0.015 0.224±0.032 0.170±0.033 0.125±0.022

f2 8 0.362±0.061 0.294±0.044 0.218±0.038 0.168±0.021 0.116±0.024

f3 8 0.313±0.053 0.252±0.046 0.186±0.035 0.138±0.025 0.099±0.021

通过进一步结合拍摄的录像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动力学曲线的分析发现,60 次/min频率作用下人体在纵跳过程中几乎没有缓冲,人体与地面碰撞结束后便进入了蹬伸阶段,该频率作用下缓冲结束瞬时力值是在人体与地面碰撞的基础上获得的,人体下肢肌群储存的弹性能很小,这是导致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大,腾空高度却低的主要原因。由表1也可以看出,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都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存在显著性(P

2)原地连续纵跳缓冲冲量特征。

缓冲冲量是纵跳过程中缓冲阶段人体所受合外力产生的冲量。由表3可知,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缓冲冲量整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频率对缓冲冲量的影响较小。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随着跳次的不断增加,缓冲冲量都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表明,3种频率不同跳次之间缓冲冲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 (P

表3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缓冲冲量 N•s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72±0.021 0.245±0.020 0.220±0.025 0.212±0.019 0.188±0.015

f2 8 0.271±0.030 0.261±0.029 0.234±0.034 0.202±0.014 0.183±0.019

f3 8 0.259±0.025 0.240±0.022 0.225±0.028 0.205±0.019 0.176±0.030

2.2原地连续纵跳蹬伸阶段动力学特征

1)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特征。

在纵跳的起跳阶段,由于下肢的积极蹬伸以及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在动力曲线上产生了蹬伸力峰值。蹬伸力峰值是反映人体在完成纵跳过程中,蹬伸阶段各环节垂直向上加速运动时地面反作用力的最大值,它是蹬伸阶段快速释放缓冲阶段下肢主要工作肌群储存的弹性能的具体体现,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各环节运动的协调加速以及下肢肌肉的活动效率[14]。对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1r=0.824;f2r=0.509;f3r=0.890),说明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蹬伸力峰值也是影响起跳效果的重要动力学指标。由表4可知,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之间的蹬伸力峰值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60 次/min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的蹬伸力峰值要大于其它两种频率(P

表4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 N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2.207±0.083 2.048±0.060 1.942±0.068 1.875±0.094 1.817±0.095

f2 8 2.129±0.076 2.015±0.122 1.916±0.161 1.914±0.155 1.768±0.131

f3 8 2.499±0.295 2.251±0.348 2.094±0.141 1.950±0.137 1.775±0.091

由蹬伸力峰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可知,蹬伸力峰值越大,腾空高度越高。然而对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腾空高度的分析已知,60 次/min频率作用下纵跳的高度要明显低于其它两种频率(表2),这似乎存在矛盾。通过对3种频率原地纵跳动力曲线(见图1)分析发现,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人体在获得蹬伸力峰值后短时间内就腾离地面,而6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蹬伸力峰值出现到人体离开地面的时间长于其它两种频率。这说明人体在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下从蹬伸力峰值出现到人体离开地面时间梯度大于60 次/min频率,这可能是6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蹬伸力峰值最大,而腾空高度却最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拍摄的录像与测力台同步数据进一步分析认为,60 次/min频率下人体与地面接触时间很短,着地碰撞后不久就进入了蹬伸阶段,下肢主要关节的缓冲幅度很小,缓冲结束后约0.02 s蹬伸力就达到了峰值,这说明蹬伸力峰值很大程度上是人体在与地面碰撞的基础上获得,而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人体在着地碰撞后有充分时间完成缓冲,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牵拉充分,储存了大量的弹性能,蹬伸阶段能够快速释放能量,蹬伸力达到峰值后不久人体腾离地面,这说明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蹬伸力峰值的获得主要是依靠人体下肢主要工作肌群收缩产生的,而60 次/min频率下人体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活动较小,导致腾空高度低于其它两种频率。因此,在分析蹬伸力峰值对腾空高度的影响时应该结合其他影响因素。

图1三种频率原地纵跳典型的动力曲线图

由表4也可以看出,原地连续纵跳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蹬伸力峰值表现出明显逐渐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表明,3种频率不同跳次间蹬伸力峰值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P

2)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冲量特征。

蹬伸冲量是纵跳过程中蹬伸阶段人体所受合外力产生的冲量。由表5可知,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在蹬伸冲量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频率对冲量参数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信海[15]对不同快慢节奏对连续性原地纵跳的实验研究发现,随着纵跳节奏的加快,人体从地面获得的冲量显著下降,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本研究实验过程中在频率的选择上与单信海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随着跳次的不断增加,蹬伸冲量参数都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统计学分析发现,3种频率不同跳次的蹬伸冲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P

表5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蹬伸冲量 统计表 N•s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81±0.016 0.249±0.027 0.219±0.016 0.203±0.025 0.179±0.018

f2 8 0.291±0.024 0.270±0.027 0.226±0.016 0.192±0.013 0.172±0.022

f3 8 0.278±0.020 0.250±0.026 0.219±0.012 0.196±0.008 0.161±0.016

3)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特征。

原地纵跳过程中起跳功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受试者人体重心的垂直速度乘以作用在人体垂直方向的力值,它可以反映人体起跳时下肢肌群速度力量的发挥水平。本研究认为蹬伸功率峰值只是反映该时刻功率对蹬伸效果的影响,不能反映整个蹬伸过程中人体下肢工作肌群的工作情况,因此我们引入了蹬伸平均功率指标,以求能全面地反映原地连续纵跳蹬伸阶段下肢主要肌群的工作情况。蹬伸平均功率是人体在整个蹬伸阶段下肢肌群做功速率的综合体现。

由表6可以看出,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相差不大,60次/min频率作用下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整体上明显小于其它两种频率(P

表6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蹬伸平均功率 W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189±0.121 1.029±0.149 0.673±0.122 0.399±0.108 0.341±0.082

f2 8 1.192±0.218 1.015±0.258 0.701±0.100 0.448±0.068 0.328±0.076

f3 8 0.981±0.128 0.786±0.221 0.581±0.133 0.374±0.037 0.285±0.069

2.3原地连续纵跳缓冲-蹬伸动力学特征

为了更进一步讨论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从缓冲阶段到蹬伸阶段人体动力学信息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引入了恢复系数(I2/I1)的概念。人体起跳的缓冲和蹬伸阶段与物理学中碰撞试验的压缩和恢复阶段尽管在形式上极为相似,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由于人体是一个由各种生物组织构成的有机活体,因而人体起跳的恢复系数除了受到接触介质性质的影响,还受到人体在动作过程中的机能状况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刘北湘[13]认为上步纵跳和跳深过程中由于人体肌肉的并联弹性成分是一些不良的弹性成分,使人体与地面的碰撞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弹性碰撞,因此人体自身的生理特点使得碰撞冲量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人体向上运动的动量,其中存在机械能的损失,这就形成了人体重心腾空高度的差值,因而恢复系数e也就小于1。本研究在对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恢复系数的研究发现,连续纵跳过程恢复系数并不一定都小于1、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J1与J2恢复系数都出现大于1的情况。分析原因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本研究在实验设计中要求受试者每次必须争取最大腾空高度,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在腾空高度上出现反复的现象,即相邻两跳次之间前一次的腾空高度小于后一次的腾空高度,而研究中是根据受试者最大高度和最低高度作为基点来选取的跳次,在跳次的选取上就难免选取了相邻两个跳次中腾空高度较高的一次,因此恢复系数大于1;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体在运动初期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运动能力较强,碰撞过程中缓冲效果较好,能量损失很小,而蹬伸过程中能够快速释放缓冲阶段储存的弹性能,以及整个人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获得了较大的蹬伸冲量。而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人体出现局部疲劳以后,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工作能力出现下降,人体与地面碰撞过程中缓冲效果较差,损失的能量较多,储存的弹性能较小,在后继的向心收缩阶段没有足够的能量释放以增强下肢伸肌群的正功效果,同时整个人体的运动速率也出现下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增加蹬伸冲量的积累,因此恢复系数小于1。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运动时间是影响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恢复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表7可以看出,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不同跳次的恢复系数都随着连续纵跳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

表7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恢复系数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038±0.035 1.016±0.066 1.010±0.131 0.957±0.071 0.952±0.043

f2 8 1.081±0.093 1.039±0.057 0.972±0.020 0.949±0.020 0.943±0.129

f3 8 1.078±0.095 1.050±0.154 0.987±0.131 0.964±0.095 0.925±0.104

3结论与建议

缓冲结束瞬时力值、蹬伸力峰值、蹬伸平均功率及冲量是影响原地连续纵跳起跳效果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在不同频率作用下、不同运动时间纵跳的动力学参数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不同条件下起跳的效果差异非常大。因此,在许多运动项目(如排球、篮球等)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起跳时应该注意一定的运动节奏及运动时间的影响。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应该参照不同条件下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动力力学信息变化特征,依据不同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改进和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加强运动员连续纵跳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弹跳耐力。

参考文献:

[1] 李世明,刘学贞. 纵跳理论研究进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65-67.

[2] Dowling. Identification of kinetic and temporal factors related to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3,9:95-110.

[3] 郑亦华. 影响起跳效果诸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学,1983,3(2):68-73.

[4] 张家正. 对纵跳运动规律的初步探讨[G]//运动生物力学论文选,1990:267-289.

[5] 禹小明. 试论跳跃动力的力学依据[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6(2):91-93.

[6] Aragon-Vargas. Kinesiological factors i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difference within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7,13:45-65.

[7] Hudson. Coordination of segments in the vertical jump[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86,2:242-251.

[8] Bobbert. Coordination in vertical jumping[J]. Biomechanics,1998,3:249-262.

[9] 周成之. 人体起跳机制和起跳效果之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5,2(4):1-11.

[10] 王宝成. 起跳过程肌肉工作特点之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7,4(1):24-27.

[11] 王法信. 对弹跳原理及其应用的探讨[J]. 山东体育科技,1982(1):29-34.

[12] 单信海. 不同弹跳能力的3名运动员其原地纵跳的运动生物力学指标的比较[J]. 体育与科学,1997,18(4):22-26.

[13] 刘北湘. 初探人体跳跃过程中的能量利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8(2):70-75.

[14] 陆阿明. 连续纵跳及其疲劳的生物力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3):3-6.

[15] 单信海. 不同快慢节奏对连续性原地纵跳影响的实验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228-230.

[16] 郑亦华. 体育系学生连续跳跃的实验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9(4):352-356.

[17] 丁世聪.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连续起跳能力的分析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3):75-77.

篇3

近年,随着各大高校内院系、学科的快速建设以及高考录取人数比率及录取分数线的调整,高校的育人目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精英式教育转变到今天的普及式教育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广大师生乃至社会群体已经接受并认可这个事实,然而笔者从1996年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到2006年再次返回到大学校园任职从教,却发现这近十年的大学教育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师教授的内容及方式仍然大同小异,更确切地说,不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管理制度上,大学教育似乎有固若磐石,一劳永逸之嫌,让人不得不诧异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居然还保留有这样一块“世外桃源”,这不知是高校教育界之幸还是之不幸。

作为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大学生,在经历了经济迅猛发展的这十年,其个性特征及其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已经远远不同于十年前的大学生。用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如今的大学生,未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难怪,即便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理论探讨以及蜂拥而至的新编教材充斥着大学校园,但矛盾依旧,问题依然存在。大学生一届比一届更迷惘,一届比一届更惶恐,在被尊称为“象牙塔”的校园中被动地接受早已过时的教学方式及与时代不甚搭调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疲于应对着紧跟时展变化的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抱怨是必然的。大学教育在此起彼伏的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地寻找出路。寻求突破口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然而,在呼声一片的教改过程中,教师紧紧地围绕着教学大纲、学院自身的发展需要、学科建设来寻求突破,却忽略了大学教育的主体对象大学生其求学愿景及诉求的变化。为了应对教学改革,教师更愿意主观地、从容且乐此不疲地在教学方式的花样多变性上出出论文或循规蹈矩地编编教材;更有甚者在不了解学生能力倾向及其就业愿景的情况下,单单凭借与用人单位进行业务上的沟通与往来,就简单地叫嚣应该将大学教育变身为更高级别的职业性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这未免裹读了大学教育之本身且更难以发挥其独到之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90后与80后的交替期,相比上个世纪末的70后大学生更是有了突出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其自我意识、价值观方面,更反映在其综合能力及素质与经济、技术发展的同步进展上。

首先,信息量的接受多元化。由于网络及商贸的飞速发展,以前冠之为教育圣地、教育源泉、知识海洋的大学校园在知识的给与上逐步丧失了其独到的优势。大多数的专业知识及相应问题,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其相应的解释或者答案,而不再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及授课老师。并且,教材、教科书的获取也不再局限于教务处、教材科的供给。网上购书不仅更加便捷、具有可比性,且搜索面更广,同时也涵盖了很多国外的原版专业书籍以供其所需。更为重要的是,解答知识及相关问题不再局限于本门课程、本门专业的授课教师,也不再局限于大学校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的提问吧、相关论坛提出相应的问题以获得很多专业性的建议及回答,在这些反馈中,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及分析从而获得最佳解决方案。相比单纯地询问老师获得解答的途径,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果说求教老师获得解答是“得鱼”,那么搜索多渠道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获得解答则是“得渔”!相比70后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仅仅限于学校而言,现今的大学生熟悉电脑及接触网络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得对于他们来说,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有了更广阔地天地,多方信息、多方意见被悉数尽收眼底。

其次,自我意识化。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于个性的独特化、鲜明化,不愿意从众,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喜好而强迫学习。虽然在人大学之前还处于惜懂时期,与十几年前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异,但当他们一旦进人大学,开始接触全新的东西,这种意识会迅速崛起,他们会自主进行选择,甚至放弃之前父母为其做出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so后不被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原因。他们更看重于自身的成长及个性的培养,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再之,就是社会赋予的成功标准的多样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层面,这一系列的变化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和成功标准的多样化。对于60后、70后的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意味着端上一个铁饭碗,意味着国家包分配等等尘埃落定事宜,只要简简单单在大学学习,顺利毕业即万事大吉。与十几年前考上大学即意味着成功一大半的前辈不同,在高校大范围扩招的今天,80后、90后考上大学不再意味着前途似锦的明朗化道路。大学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似乎只是高中过后一个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他们的整个人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功幸福感而言。在这个阶段中,他们还要不断地自我发展、努力找寻成功的路径,而不再如其前辈一样坐等毕业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个路径的寻找似乎并不太容易。

综合大学生自身及外界条件的种种发展变化,大学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授予转型为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育,也就是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提高以及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育。这种能力是涵盖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它包括了信息的获取,专业人脉的了解,思考分析、逻辑处理、问题解决能力,整合资源、调动周围可用资源,团队建设等等综合素质。这种能力远远高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单纯掌握,倾向于行业敏感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生产管理、产品设计的通用型人才培育,而力图避免人才单一化,即所谓单纯性科研人才或普通操作型人员的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意识及教学方式上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作为新导向,注重大学生的所学所得,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教学产品。换句话说不仅“注重产品质量”,更要注重“售后质量”;而不能只管教学,不管效果,只管课时,不管质量。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不能仅把教材作为授课依据,仅把教学计划作为教学指导,认为按照教学计划授之以课程,就做好了教学,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将知识进行机械地灌输或简单地套搬相关专业的课程,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它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的交叉及应用,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教学的整体优化。根据专业的最新发展、市场导向、人才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将最新信息带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市场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共个阶段的自我要求。

篇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82-02

【关键词】 行为障碍;精神卫生;学生;城市人口

儿童行为问题会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能、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甚至可能会成为成年期精神疾病及犯罪行为的根源。笔者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13个省市8 076名城市小学生进行行为问题现状调查,以了解我国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开展小学生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使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参照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按照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七大地理区域人口比例,抽取13个省市城市6~11岁小学生共9 296名。在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指导下,问卷由学生家长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8 076份,有效率为86.9%,其中男生4 078名,女生3 998名。

1.2 研究工具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表)[1]。该量表包括113个问题,每一条行为问题根据程度轻重分别赋值(无、轻度或有时有、明显或经常有此表现,分别赋0,1和2分)。6~11岁年龄组儿童的行为条目根据性别各分为9个因子。若有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该因子全国常模的分数(第98百分位数)[2],即被定为有行为问题。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4.0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583名,检出率为7.2%。其中男生362人,问题检出率为8.9%;女生221人,问题检出率为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09,P<0.01)。男生检出率前3位的问题是交往不良(4.0%)、强迫性(2.9%)和抑郁(2.6%),女生检出率前3位问题依次是分裂样强迫性(1.9%)、社交退缩(1.3%)和抑郁(1.3%)。

2.2 6~11岁男女儿童行为问题常模与全国和深圳常模比较本次调查按照第98百分位得分计算出6~11岁城市儿童的行为问题常模,与忻仁娥等[3]制作的国内常模以及李志勇[4]2006年制作的深圳常模比较。见表1,2。

3 讨论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2%,与已有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5%~30%)的研究报道符合[5]。其中男生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李志勇等[4]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男生较女生身心成熟较晚所导致。

从检出率最高的前3位因子来看,男生和女生问题比较类似,集中体现在社会交往和不良情绪2个方面。一方面小学生的自制力还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社会化程度不高,正在学习人际规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和人际交往不良的情况;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现代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强调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导致家长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健康要求较高,对孩子的相关问题评分较为严格。提示在小学阶段,应该加强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习处理不良情绪的技巧。

通过对3次研究所得到的常模比较发现,小学男生在交往不良和强迫性2个因子得分有增高趋势,女生抑郁、体诉、多动、攻击性和残忍因子得分有降低趋势。国内常模制定于1992年,随着年代的变化,儿童的行为问题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女孩行为问题的5个因子得分均下降,可能与现代城市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逐渐改变了重男轻女的思想。男生只有体诉因子得分有下降趋势,其余表现为增高和持平趋势,表明在小学阶段,男生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

男生和女生的体诉因子得分都呈现下降趋势。出现这种趋势可能有2个原因:(1)相对于1992年的国内常模制定时期,现在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儿童营养和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儿童体质增强;(2)现在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较为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所以对孩子体诉的容忍度提高。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2] 唐慧琴,忻仁娥.全国22省市24 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之二:4 727名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上海精神医学,1993,新5(1):9-11.

[3] 忻仁娥,唐慧琴,张志雄,等.全国22省市26个单位24 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5.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30-02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Zhang Yumei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widely us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modern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ode, especially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the computer network for the teaching mode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center.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yang, China 110034

1 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育专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有效整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化教学模式的优长,建构一种混合型教学模式。”[1]这是基于网络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考虑。对于教师来说,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只是增强教学效果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教师的角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使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在单纯的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力量被削弱了,教学往往会因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课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等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这是网络教学难以替代的。好教师可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而网络教学却不能代替好的教师,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高新科学技术这一元素作为教学手段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也是必然趋势。可是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加上粗浅线条式的应试考核方式,都与教学初衷相悖,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载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1 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学生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主体性加强

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资源的掌握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有些情况下甚至优先于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课程学习、下载学习软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发送电子邮件或BBS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途径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和协作性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更加自由,对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也有更大的自主性。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也为教师主导作用的提升和拓展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资源的组织、建设、维护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指导等方面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传统教学媒体发生变革

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多种获取途径,使教学内容的表现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更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为传统教学媒体的更新奠定了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教材、粉笔等载体和手段,正在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信息学习系统、资源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所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立体化、集成式教材体系正在形成。

1.3 传统教学资源发生变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超越时空性、资源更新的及时性和快捷性是网络化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课程及时提供极大容量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内容的及时补充和更新提供支持。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迅速而广泛的信息传播使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获取最新、最具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2]。

2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征

2.1 处理数字化

它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2 存储光盘化

光盘存储数字信息容量大,且体积小,一张光盘可以存储A4纸文体65万页,全屏动态图像1小时12分钟,调频立体声5个小时。

2.3 显示信息

这是指利用信息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2.4 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5 学习资源系列化

它是指对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提供各种形式的系列教学软件。

2.6 教学过程智能化

它包括教学软件的专家系统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使用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提供帮助等机制。

3 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3.1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网络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量,通过多种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量,使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为学习者创设了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率。

3.2 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究。

3.3 可以自主化学习,学生在意义建构的环境中有选择性地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

3.4 信息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学习上互助互动,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知识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局域网可以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

总之,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媒体呈现、真实的环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