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篇1

供应链融资前景广阔

金融海啸过后,国内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问题。2012年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老板跑路潮就折射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面对资金压力,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信用借款为主,其次分别是担保借款和供应链融资。

三类融资方式的获取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获取融资占有一定比例,但远非主流,而通过物流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相比大型企业要高,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还是相对稀缺。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延展或缩短账期、提供预付款、赊销等方式帮助上下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互助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应链社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具备,发展前景广阔: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并且合作稳定;同时,在上下游开展合作共赢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形成共识。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需合作共赢;同时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上都希望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

体制是根本制约

阻碍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体制性因素是首因,这其中包括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供应链管理组织的设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专项资金的投入。

调查显示,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访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而只有10%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以快速应对客户需求。大型企业已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占受访大型企业的44%,该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一倍。

另外,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暗示我国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上较为领先。

从三方面修炼内功

中国企业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组织、人才培养,还是供应链的可视化、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们从本次供应链管理调查中看到了国内企业在组织、成本、融资、风险、可视化、外包等方面的现状和困境,建议从组织建制、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加以强化。

篇2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规范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需要指出,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应采用“了解、领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宜采用“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缺陷。

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精选课程内容就成为完善该课程内容体系的关键。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提高,也要把供应链管理战略作为供应链管理概述的一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为了体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些课程内容中都要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等形式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合理分配学时

学时分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总学时的分配,二是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学时的分配。总学时方面,鉴于各高校的做法以及“供应链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建议给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3学时,总学时为48学时~54学时;而给非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2学时,总学时为32学时~36学时。具体总学时数的多少还取决于每学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周数。在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的学时方面,具体学时的分配不仅取决于总学时,而且还要看课程具体内容、相应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具体环节以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交叉程度等。就前面的12部分课程内容来说,如果总学时分别为32学时和48学时,则建议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分配如下:

供应链管理概述为4学时~6学时;供应链构建为3学时~5学时;供应链业务外包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合作伙伴为4学时~6学时;供应链采购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物流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库存管理为3学时~4学时;供应链信息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管理方法为3学时~4学时;供应链绩效管理为3学时~5学时。其中,前面的数字为32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后面的数字为48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当总学时为48学时时,各教学单元(每章)可根据需要扩充理论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安排课程设计、现场参观、实验等。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篇3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4

1.3  研究方法 6

1.3.1文献综述法 6

1.3.2模糊综合评判法 6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8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 10

2.1 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 10

2.2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 10

2.3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

2.4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12

2.4.1 供应链管理实现了节点企业的同步化运作 12

2.4.2 供应链管理增强了节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

2.5 品牌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13

2.5.1 产品类型和供应链模式之间的匹配 13

2.5.2 以消费者为中心 14

2.5.3 服装供应链具有复杂性 14

2.5.4 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性 14

2.5.5 服装供应链的动态性 15

2.5.6 服装供应链的交叉性 15

2.6 品牌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不足 16

2.6.1 供应商管理的不足 16

2.6.2 库存管理的不足 17

2.6.3 供应链管理缺乏信息支撑 18

2.6.4 缺乏对供应链设计的整体思考 19

第三章 A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21

3.1 A企业及其供应链管理介绍 21

3.1.1 A企业简介 21

3.1.2 A企业供应链管理介绍 21

3.1.2.1 生产外包 21

3.1.2.2 特许经营运作方式 22

3.1.2.3 有效整合企业资源 22

3.2 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22

3.2.1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 22

3.2.1.1采购模型 23

3.2.1.2库存模型 23

3.2.1.3 小结 27

3.2.2品牌服装供应链的现状调查分析 27

3.2.2.1服装企业供应链基本形式 27

3.2.2.2雅戈尔企业的供应链分析 29

3.2.2.3 ZARA的供应链分析 30

3.2.2.4美特斯·邦威的企业供应链分析 31

3.2.2.5 小结 31

3.3 A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32

3.3.1 A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评价分析 32

3.3.2 A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35

3.3.3 A企业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37

3.4 A企业品牌服务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39

3.4.1 A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 39

3.4.1.1 实施供应商库存管理和联合库存管理 40

3.4.1.2建立协同合作关系 41

3.4.1.3构建库存优化保障机制 41

3.4.1.4构建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42

3.4.2 A企业供应商管理的优化策略 43

3.4.2.1 制定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 43

3.4.2.2 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供应商 43

3.4.2.3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44

3.4.2.4 控制供应商管理的风险 45

第四章 我国品牌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议 47

4.1 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 47

4.2 增强合作意识和共赢意识 47

4.3 提升库存管理水平 47

4.4 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 48

第五章  总结 49

篇4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IT,moreandmorepracticeshasshownthatthesupplychainofagriculturalproductsshouldrelyon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Thepaperintroducesthemeaningsandcharacteristicsofsupplychainmanagementofkeysofusinginsupplychainmanage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improvetheefficiencyofsupplychainmanage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agriculturalproducts;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

转贴于 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供链的管理是种信息化、综合化、集成化的管理思想,供应链在现代的物流产业中直接促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生产与发展。因为,电力企业拥有独特的经营手段,使得供应链的系统能给物资提供有效地解决方法。本人通过对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做出如下分析,希望能给我国电力企业供应链以后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内涵

现如今,供应链已成为我国最为新型的管理理念,同时也受到了各界的重要关注。在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不只有物料的流动,还有资金与信息的流动。简单的说,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包括采购、供应、再流向需求端(客户)物流。同时,这也是有计划的操作供应链的整体系统的优化、协调、控制等相关的各项活动,其中主要的重点就是达到需求端(客户)的要求,将需求端(客户)所需要的货物,将货物在准确的时间内,确保货物的数量要求,同时保证质量,一流的服务态度,直到交至需求端(客户),同时也将成本降到最低。

二、电力行业供应链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利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主要掌控,对主体的交易进行计划、组织、沟通、协调的形成一体化的管理过程,在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管理目标后就是建议的成本,和对需求端(客户)均衡的服务水平,将供应链中的优势进行整合,并将供应链的整体重新配置,促使供应链整体合力发挥其作用,将物资采购与其他业务进行统一管理。一直以来电力行业都属于由国家控制和垄断的公用事业,这是种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相关供应链的采购链方面最普通的电力企业采购链主要包括需求链、采购链、供给链、运输链、仓储链等多个链节,由于,链长节的原因导致了链节权归于不同的产业主体,在客观主义角度来讲,以上的链节之间增强了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

三、电力行业改革后供应链管理会产生的影响

1.垂直一体化垄断

在电力行业改革的过程中,主要的重点核心就是打破垄断机制,其中,很多家公司都被垄断了,由于被垄断的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致使环节的分解,因此,引来许多的参与者与竞争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也得到了调节。更合理的分配利润,使整个电力行业的运行利益最终得到有效提高的目的。由于,相关供应行业门槛的降低,因此,引来很多有关的参与者,以此打破了之前被垄断的局面,供应业务就变成了竞价的环节。

2.物资管理的影响

电力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中,多数零库存管理属于伪零库存类型。为了提升电力企业中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库存物资的运输成本以及存货量,经常会运用零库存管理理念,在电力企业的要求下将物资原料由供应商送到指定的地方,资金的流向方面应按照实际的消耗成本进行计算,物资供应商拥有路存的所有权,而电力企业拥有库存的管理权与决策权,在这种管理理念下,来及时地提供物资供应。但是,其中维持运营和财务费用主要由供应商持有,电力企业需要承担的将是消耗后计入企业财务成本费用中的一部分,用此类方式实现原材料库存管理的目的。

四、电力企业中相关供应链管理的对策与有效措施

1.对组织结构设计的改进对策

现如今,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是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的生产是需要有相关组织保障的,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下,原有的供应链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供应链的管理需求。所以,需要按照计划将原有的供应链组织进行改革,升级原有的管理激励机制,确保供应链管理更好的实施与应用。将供应链管理建立新的流程,新组织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其中也具有一定的区别,建立不同的供应链管理形态,促使改革后的供应链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其中主要的重点也在于所运用的措施。

2.引入与培养供应链的管理人才

因为各方面的不断影响下,相关的电力企业已经严重的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供应链方面主要缺乏的人员部门有物流、采购、库存管理等多数有关生产方面的主要人才。建立供应链管理方面人才知识方面的培训,运营方面也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人才。在供应链中,物流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根据需求端(客户)的要求为基础,对货物、服务和相关的信息制定计划、执行与流程的控制。根据事物不同管理职责,供应链管理具体包括有主管、管理人员、流程优化、供应链分析等相关的专业人员。

五、结束语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在未来的电力市场竞争中如何才能获得优势,如何确保电力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现如今,我国的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也有了在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如果想要不断的升级与发展,就应当一直保持水平与能力的提高,现代的管理理念能够保证传统企业竞争力有效的提高,改革传统的保守思想,以市场要求为重点,为供应链的更好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能达到需求端(客户)的要求标准,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保障我国的发电企业供应链在市场上的稳定地位。

参考文献:

[1]赵柱文.基于电力企业物资供应的供应链管理整合[J].物流技术,2009,02:125-126+139.

[2]杨海贤,李新威.电力企业应提升供应链管理战略[J].开放导报,2005,03:130-131.

篇7

协调三大要素(物流、信息和资金)能够使企业运营更加流畅,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如今,供应链管理者担负着更加综合性的职责,他们必须积极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客户的客户。

在管理复杂的供应链环境时,企业需要及时地获得有助于迅速、高效决策的信息。生产流程必须最优化,从而实现最佳的效率、产量和响应时间。库存必须降至最低,同时还要达到支持客户服务目标的最佳水平。分销计划必须慎重,从而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成本确保适当的产品位于适当的地点。另外,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还需要全局观念的支持。供应链管理者必须能够洞察每件事情和改变任何事情,并能够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考虑到方方面面。

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重新定义供应链或是涵盖这些要素。如果企业没有协调物流、信息和资金的管理,那么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说,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是执行。它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密切注意商业流程,任何供应链管理的本质都是重新设计现有的商业流程,并持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二步是从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着手,比如降低库存、提高需求预报的准确性、降低内部物流成本以及工厂维护成本等。供应链管理开始时未必是大型项目,其成功与否是通过实际商业效果来衡量的。

二、从端到端的角度来看,供应链已经成为所有行业的焦点

人们通常认为,高科技企业在因特网供应链联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实际上,虽然这些企业在内部跨功能整合和建立有序的内部供应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他们与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所建立的关系并不理想。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许多企业强化了内部整合,并构筑了电子链接,从而使供应链更加紧密。

人们开始意识到,供应链管理能够消除购置和内部增长策略所需资金的压力,能够支持市场推广和销售活动,能够提供卓越的客户服务。

尽管不同行业对供应链有不同的需求,但无论哪个行业,供应链管理都会涉及内部流程最优化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整合,其成果始终会归结为各种衡量标准的考核指标,比如库存、周期以及总成本(至少包含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

在规划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时,决策者通常会考虑高层次的策略和体系结构问题。然而,任何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方案时,事实上都是从解决特定商业问题的特定项目开始。因此,这类项目在执行层面上通常分为一系列策略性的规划项目,比如采购的重新设计和需求预报的最优化等。

可靠、迅速的交货要求是供应链整合的关键推动因素之一,这也是许多生产商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制造方面,只有半数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交货周期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在分销方面,认为自己达到世界水平的企业更少。然而,大多数企业已经制定了提高交货性能的宏伟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优异的供应链管理性能。

三、七点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

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都会有所差别。调查发现,相对于亚太地区的管理人员而言,北美和欧洲的管理人员更加注重与原料供应商或供货商的整合。工业化市场中复杂的分销渠道以及缩短市场周期形成的巨大压力,迫使管理人员必须区分供货商整合的优先次序。在改进与分销商的关系方面,拉美地区表现出众。在这一地区,超过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员高度重视与零售商的整合,这反映了该地区分销渠道的迅速扩张以及不断增长的复杂度。

那么,针对中国的企业,如何实现更好的供应链管理呢?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审查针对供应链的策略计划。企业需要从供应链的定义开始,确定该定义是否过时、是否具有局限性、在当今竞争性环境中是否会失效,从而确保供应链计划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并包含达到供应链总体目标的商业流程、机构和系统需求。

第二,评估组织结构,确定供应链高级管理人员是否真正担负着适当的职责。以流程为导向的结构能够将潜在的功能障碍最小化,并改进整个企业的通信状况。评估用于衡量供应链性能的工具,设法开发供应链记分卡,从而为衡量供应链的总体性能提供依据,并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

第三,不要对尝试供应链新程序过分担忧,这有助于更好地阐明企业的策略,并为将来更为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能。

第四,调查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协作联盟,确定他们在为企业及其客户创造效益方面具有所期望的优势。如果没有,企业就要考虑是否需要改变对合作伙伴的定义,包括共享信息的新方法、流程以及横跨供应链交付商品的责任。

篇8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9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铁路系统面临的外部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为企业间供应链的竞争。后勤物资采购在铁路部门的市场运行体系中作为最终的环节,必须要顺应外部的发展变化,积极地探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速我国铁路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邱林,戴强,胡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探讨[J].中国储运,2010(1).

[2]刘洪民.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篇9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邱林,戴强,胡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探讨[J].中国储运,2010(1).

    [2]刘洪民.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篇10

关键词 :煤炭销售 供应链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把企业作为核心,通过控制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把供应商、分销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的用户连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链接的结构模式。作为核心的企业可能是制造厂商、零售商或者是供应商。核心企业就是对供应链信息进行交换的中心,对物流进行集散以及调度的中心,对供应链企业是否能够形成比较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是经过反馈的信息流以及反馈的物料流以及信息流等,把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零售商直到最后的用户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整体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煤炭在生产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经过了开采、洗选加工、销售、运输以及用户配煤加工利用等很多个环节,需要煤矿部门、铁路运输部门、公路运输部门、港口、钢铁部门以及电力部门等众多管理部门密切的进行配合,煤炭产品的运输涉及到电力行业、冶金行业、建材行业以及化工行业等比较多的行业。煤矿、运输厂商、中间商以及煤炭用户等信息都会集中在煤炭销售的企业中,煤炭企业的销售也是对煤炭物流进行集散以及调度的中心。对此,企业要重视煤炭销售的重要性,结合供应链进行管理的要求对煤炭销售企业工作的流程进行管理,把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把煤炭的开采、加工、运输、电力、煤化以及钢铁等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二、煤炭销售供应链中主要的环节进行分析和管理方法

本文主要对煤炭供应链中最主要的环节以及需要利用的供应链管理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强化对市场信息的反馈,对煤炭生产进行合理的引导

煤炭在销售与供应链环节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各个矿业公司的煤炭开采,开采出来原煤的质量会对洗精煤的质量、价格以及在市场中的份额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只有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对煤炭进行合理的开采,并且在井下的各个生产环节中采取比较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管理措施才能生产出质量比较稳定、符合评价标准、高质量的洗精煤。

因此,煤炭的销售部门要把市场的动态信息以及用户对于产品质量、数量等的需求对生产单位进行及时的反馈,结合销售的基本流向以及市场中的变化,对生产的单位及时的提供比较合理的煤炭指标以及要求。要对各个生产单位提前进行衔接和安排,对生产衔接各个阶段的煤层、工作面的变化等可能对煤炭的指标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煤炭的生产质量、产量的具体情况进行长期的预测和分析,结合预测的结果对采矿井提出一些进行生产衔接的安排和建议。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对生产单位进行督促,强化生产组织对质量的管理力度,把煤炭质量当做进行采掘和衔接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地质的变化提前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煤炭的质量,在各个煤层的工作面中进行合理的配合开采。经过对生产单位的建议对生产的半期进行调整,把原煤的成分、挥发的份等煤炭产品的重要指标进行调节。对各个煤的种类在市场中的销量情况以及价格的基本走向进行及时的反馈,为生产矿井对不同时期的不同产品以及产量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保障洗煤产品的质量,增加产能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

强化对洗煤精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洗选的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是煤炭在销售供应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用户在对产品进行使用的时候如果出现质量上的问题,就要对销售公司进行反馈,对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销售公司协同质量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共同进行分析,查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对生产的流程、工艺以及改进的建议以及要求进行监督。

结合设计的能力,增加煤精的产量,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保障内部的资源全部能够入洗的情况下,销售部门为了能够对不同用户以及不同产品的需求进行满足,要针对性的对不同地方煤矿的原煤进行采购,为有很多富余能力的洗煤厂提供原煤,把内部的跨矿以及洗煤相互结合,把选煤厂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结合用户对质量的需求,销售部门要对洗煤厂及时的提出产品指标以及要求,销售部门要对用用户反馈的产品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向洗煤厂的配洗比例提供建议。保障精煤的质量,维护品牌的信誉,最大程度的减少各个煤层以及煤矿中煤炭质量的差异对洗煤回收的效率以及煤精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要按照要求对生产单位进行分时、分段、分采以及分运搭配或者单独的入洗,要生产出合格并有销路的产品,对生产单位的配洗比例进行监督,单独的进行销售。

(三)充分发挥运输的优势,拓宽物流业务的领域

为了使煤炭运输的环节保持通畅,销售部门要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调度,与铁路部门进行沟通,结合销售的计划,对铁路的装车车号安装识别的系统,提高铁路装车运输的效率,和交通部门做好沟通工作。

强化对外雇汽车对煤炭运输的车队进行协调管理以及信誉跟踪,预防因为对运输车队的监督管理出现漏洞而导致货物出现调换、发生亏吨等事故,把运输环节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加强煤炭运输车队的入股,强化煤炭公路运输的监管和控制。

结语

煤炭销售供应链中有着非常多的环节,环节中存在的业务也非常多,需要对各个环节的业务以及工作特征进行简要地分析,让其与销售工作建立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把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让煤炭销售在煤炭行业的供应链中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凤廷,侯云先.粮食供应链整合研究——基于链内、链间交互整合的概念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01:5-12.

[2]汪传雷,王艳,胡梦文.“平台+基地+金融”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及其应用——以A物流公司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04:78-84.

[3]吕莉俐.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战略的分析研究——以苏宁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7:132-133.

篇11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36-01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 供应链内涵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见图1)。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在大多数商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的价值与供应链营利紧密相关,供应链营利越高,供应链也就越成功。

1、2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理论是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领域,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SCM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分配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周期,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而笔者将这几个方面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2、1 货物的实际流动

货物在物流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是供应链活动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在分析供应链时,要分析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

2、2 供应链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2、3 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精要,是对管理供应链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一同去面对市场竞争。

3 中外控制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对比与分析

3、1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可以说,国外的企业发展,很注重企业环境的发展,以下笔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结构的解决思想。

(1)归核化战略:美国在与日本很多企业都实施归核化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包括多个环节,在众多环节中,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供应商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3、2 国内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目前,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的”领导者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国关于这方面的先进措施。例如,①中国卫通的全面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2006年,中国卫通加强了集群通信业务的专业化管理,同时对IP业务进行了积极调整,已经见到成效,中国卫通在2006年顺利扭亏为盈,并为2007年归核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2003年,红塔集团从中国烟草产业状况、烟草业的演化规律出发,开始了红塔“以烟草为主业,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归核化战略的定位,在中国烟草业引起较大反响。红塔在2003年提前实现了三年内止跌回升‘的目标,而同时,红塔卷烟产品也成功进入东南亚、非洲、欧美和中东等地市场。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可以说在我国普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在探索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结构的改造道路。并且解决的方向与国外有所相似,例如都开始意识到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3 国内关于控制供应链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式的建议

(1)注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的改善。要推进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协议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

(2)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开放思想提高合作意识,努力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3)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重要问题的改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在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做好项目评估,减少企业高成本的业务和冗余的投入,集中企业核心资源,充分应用业务外包。

篇1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自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首次把物流领域称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以及随后爆发的石油危机,物流这一环节的增值效益就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甚至被称为企业发展的“第三利润源”。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企业物流活动的范围变的越来越广,可以说已经从传统物流阶段逐步进入到了供应链时代。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我国企业物流目前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就立足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提出如何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几点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物流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模式仍然广泛采用仓储运输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等传统的运作方式,企业基本依靠自身完成采购、仓储和配送等业务。这种模式将物流看作对企业主营业务的一种支持活动,一种辅功能。由于对物流活动不够重视且专业化程度不足,必然导致物流管理水平也相对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个供应链物流的效率,这将会导致企业在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难有立足之地。

 

(2)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普遍重视物流设备的自动化及信息化建设,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物流设备基本上是半机械化为主,物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工作效率较低;此外,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也极度不平衡,在整个供应链上,实体的流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只有了解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时动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然而由于企业引入信息系统高昂的成本费用,致使很多企业望而生畏,以致信息无法在供应链上进行良好的传递,阻碍了企业高效率地开展各种物流活动。

 

(3)物流网络不健全。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推行,要求供应商、生产商及分销商等经营主体彼此间紧密配合、长期合作,这就要求每一个成员之间的合作渠道最优,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及时供货,快速响应,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供应链上企业各行其是,没有实现统一的存货和库存管理,导致库存量高、而且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配送运输更是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的规划导致运输线路不尽合理,并且配送率低,而回车空驶率高,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运力,而且增加了运输成本。

 

综上,目前的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已经与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格格不入,如何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促进供应链的良性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我国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几点建议

 

(1)创新观念,注重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在向客户提供满意物流服务的同时,尽量的降低物流成本,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求企业从战略层面上去认识供应链物流管理,把做好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当成企业的战略来抓。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必须给予供应链物流管理足够的重视,同时积极和其他企业展开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此外,还要树立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企业物流服务理念,将客户服务取代传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物流管理创新的原动力。并且付诸行动,在运输、配送、仓库存储等具体物流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既要快速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又要不断引领客户需求。

 

(2)注重基础,加快建设物流信息网络。企业物流的高效运作离不开高技术含量的物流设备。因此企业应该有意识的淘汰陈旧落后效率差、安全性能低,尤其是具有安全隐患的物流设备,配置先进物流机械设施,如运输系统中的新型机车、车辆、大型汽车、特种专用车辆,仓储系统中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高层货架,搬运系统中的起重机、叉车、集装箱搬运设备、自动分拣和监测设备等。此外,还应加强物流网络的建设。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成网络式传递,因此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处理变的十分重要。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快速掌握供应链上企业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避免信息失真从而做出快速响应。现代物流只有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才能真正促进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化。但是由于物流基础设备及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中小企业而言,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企业未尝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即进行了非核心业务的剥离,整合了资源,同时也促进了物流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3)强调整合,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配送中心和网络。物的流动终究离不开运输网络,实体产品是否能够快速、准确的通过供应链达到目的地,与是否有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的配送中心和网络紧密相连。同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不再是企业内部生产、销售、采购部门的事,甚至是单个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供应链内相关企业的共同活动。因此配送中心及网络需要各企业能达成共识从整个供应链全局的角度去构建,这里尤其要发挥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影响力,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