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319-01

1 引言

众所周知:"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中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中学物理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是每个中学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开展物理教学的主要依据,中学物理教师应加强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努力探索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此我认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有效地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

2 理论依据

2.1 科学素养的涵义和内容。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所谓科学素养也叫科学素质,是指个人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对于科学素养的内涵或基本要素,国内外学者由于文化、教育及宗教的背景不同,表述也不同. 我国大多学者提出大众科学素养应由四个方面组成: 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

可见,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要素。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其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2 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适当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需要。在中学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一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于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应该尝试将现代物理前沿知识较多地渗透到中学物理中去,建构一个开放的、多支点的物理知识体系,起到优化中学生物理知识结构的作用,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到物理学发展前沿的东西,提高大众科学素养,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2.3 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必要性。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首先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中学物理教学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又是青少年接受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起着突击的作用。

其次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同样中学物理素质教育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物理素质教育,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维、物理能力以及物理兴趣的培养等等。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时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生的初步探究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且在知识快捷更替和发展的今天让中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是十分必要的。

3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

3.1 探索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不仅要求内容上使学生容易接受,在教学方法上更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中最先进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讲授,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的特点,例如:讲人造卫星时,可以播放录像材料,让学生观看卫星发射、运行等过程,可以将抽象的物理前沿知识化为直观易懂又简单生动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关于人造卫星与宇宙飞船变轨问题,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利用视频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过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变轨问题有了深刻的感受,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增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开展中学物理科普讲座。

中学物理科普讲座是活动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开展纳米技术讲座等,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前景,纳米技术的应用等,特别是学生看到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将48个铁原子排列到铜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围栏,感到很神奇,学生从物理科普讲座中能学到许多新鲜的知识,把课堂学到的知识深入、具体,使知识面拓宽,使物理学习更丰富多彩。

3.3 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篇2

中职物理课程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后续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教师迫在眉睫的事。

1 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1.1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的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2对转变教育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必须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物理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既学到基础知识,也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3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通过科学教育途径。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都经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过程,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这需要我们教师经过勤奋努力厚积薄发才能在教学的常理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物理教学在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2.1物理教学大纲核心内容决定了物理教学在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新大纲强调了中职物理相关“能力”的培养、训练和提高,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物理教学在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物理实验教学在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和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上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2.3物理教学是提高中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物理学既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又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学科。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中职物理教学,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以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结合教材挖掘素质教育的典型事例,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会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因此物理教学是提高中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3 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

2011年6月,本人曾对兴安师范在校的312名中职学生进行了基本科学素养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被试学生的试卷正确率比同龄人群的平均水平低,与高中生相比,明显偏低。尽管有近74%的中职生表示对科学技术的话题“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但在对感兴趣的学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才发现他们也只是一时的兴趣而已。在对科学技术基本常识的掌握方面,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情况的制约,中职生在获得和掌握科技信息方面缺乏信心,学习比较被动。

3.2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生源问题

自2000年起,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开始取消了分数线的限制,我国近几年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九年义务阶段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群体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部分人群,导致在中职学生群体形成了不仅文化成绩偏低,而且综合素质较低的不良局面。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中职教育根本目标的达成。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物理学科就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习后,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更加感到概念抽象、内容多而杂、知识很难领悟和掌握。因此,学生普遍对上物理课存在惧怕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3.2.2教材问题

我国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仍未摆脱基础教育按学科设课方式的模式,不少中职学校使用的物理课教材基本为本科教材的压缩,导致教材的理论偏深偏难。课程模式陈旧,教材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缺少职教特色,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4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4.1 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中职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科学,它不仅真实记载描述了物理科学形成发展的历程,而且解释与分析了历程的形成背景与规律,不仅包含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的过程,也包括科学家们探索追求真理的事实与故事。因此,在学史中蕴藏着科学家――人,研究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它仍具有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的功能、培养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功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4.2 通过物理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实验教学那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过分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通过实验探究未知、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4.3 通过物理研究性学习培养中职生的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科学过程和方法有真实的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得到结果表明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中职开设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施科学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而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绝对优势。

4.4因材施教,构建学生发展与表现空间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及个性特点,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从横向方面提高学生总体的科学素养。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教师应承认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着差别,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没有优生、差生之分,因而也就能够公平地对待每名学生。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用心去体察学生的心灵,在学习中、生活中深入了解他们所想、所需,从而获取他们身上较多的个性信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且追求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使学生个性在教师的关爱中、坦诚相待中得到张扬。

4.5走出课堂,开发社会课程资源

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在学完“热机”后,组织他们参观柳微汽车厂,请总工程师给我们讲热机的工作原理;参观火力发电厂,请总工程师给我们讲热机工作的专题报告。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有意识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寻找生活、生产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方法,或用物理学的知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进一步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加强了对物理知识、规律的应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养成、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因此在整个物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在渗透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阅读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强人文精神的学习,而且还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第一,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课件、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开始慢慢进入到现代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触动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拓展课内外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科学常识。多阅读科普类读物,文章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天文、生物及宇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些方面的内容,增强他们的科学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他们了解更多、更广的科学内容,从而提高科学常识。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课的练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老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中要有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倾听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一,提高注意力,学会倾听。在口语交际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学生发言被打断或者是不愿意听别人发言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阻碍。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认真的倾听,通过相互的倾听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第二,交流、合作、睿智、创新。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语言而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通过语言的发展进步可以促进人的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因此,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量、培养创新地思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篇4

1.总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近年来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较低年龄段高于较高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于农村。

3.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近年来科学素养较低的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农村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

4.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

5.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还存在一些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二、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是持续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化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强调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的系统学习,强调知识的占有和积累,而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要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行为上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即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结合教育实践,试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他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能力、思维方式,乃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知、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精神等”。因此科学素养教育观要求培养的学生是“能理解科学技术并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分析、探究和处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出科学的判断、解释和结论”的人。

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的教育目标,必须注重知识的选取以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构建科学知识框架时,我们要用未来的眼光分析未来人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是什么,摈弃“以过去的经验为现在人做准备”的做法,预测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基础知识,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现代化程度高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能够对于今后的学习起支持作用的知识;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知识;具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知识;具有现代化程度高的新知识。

获得最多的知识不是老师以填鸭式“硬塞”给学生的一些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学生毫无意义地死记或是为了考试而机械地掌握的某些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建构起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对话、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达到“知识的高丰度、结构化、方法化、现代化、综合化”等五项指标。这样建构知识,才会使学生具有学力,学生才会因习得了知识而变得“聪慧”、有灵气,并为创新、发展、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事业及认识科学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奠定基础。

2.注重科学方法教育,积极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分析、处理与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应用。但我国青少年基本上是通过书本来学习科学知识,并不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而这种学习方式正是造成学生科学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知识。充分体验“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并能生成更多的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要素,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作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3.从生活走进化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将带来的重大影响,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意识。人类社会在文明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就人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作出决策和评价,这是培养科学意识的最佳切入点。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挥教师优势和特长,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孙蔚萍.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教学策略.

篇5

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基础。那么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师如何把科学素养这一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

1.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国内生物科学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叙述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概况。

一方面,通过改革生物课程结构和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就是说,打破单一的必修课结构,形成必修课选修课及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将基础和必备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生物科学的创新能力。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必修课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生物知识,以及培养能力夯实基础;接着就是必修课向选修课转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操作的训练;辅修课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能够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虽然有些老师意识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堂教学,以便培养其主动性、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但是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没有能够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例如:学生虽然参与了课堂学习与教学活动,但是整体课堂的设计者还是老师,并且讲解的内容还不能突破大纲的界限,采用的讲解方法还是单一的口头传授与黑板板书,不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2.1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功。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容易与大自然接触,感性知识比较丰富。而学生对生物缺乏仔细观察和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好,让学生在自然界中多观察,就能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生物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优势。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境,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2注重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态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由深入浅,适当选取或处理相关史料,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融入单元课题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使学生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乃至创造性思维方面多些感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将验证性试验转变为探究性试验,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的内容很多,如“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研究种子的呼吸方式”等,类似的实验教学,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方案的独特和新颖之处。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生物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还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生物学科学素养。

2.4联系实际生活,了解学科应用。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出生、成长、衰老过程都涉及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后,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相关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与生活相联系。比如人们在吃了比较咸的食物后,会感到口渴;在腌制咸菜时,把盐洒在新鲜的蔬菜上,过一段时间,蔬菜中会有水分渗出等。

总之,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篇6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培养新世纪高水平复合型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之一。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学生,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目前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科学素养,是指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在科学方面获得的技巧和能力。美国人约翰博士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定义:首先,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其次,是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第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的基本了解。

大学生是当前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群体,是我国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大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这些科学素养。具体表现在: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精神来看待事物。

通过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的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比社会公众的平均水平还是普遍高一些的。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具备较丰富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对科技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能够利用获取科技信息的多种渠道来学习知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能够辩证地认识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认清科技的积极作用及局限。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1.对一些基本的科学术语与原理的理解较差,甚至有的学生对一些基础常识不清楚

大部分的学生对科技前沿知识也是知之甚少。部分文科学生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造成基础性、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严重匮乏。

2.对伪科学及新时期迷信的分析辨别能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对旧社会的封建迷信是坚决反对的,但会相信一些新时期的迷信。例如,相信星座论、血型论等伪科学论调,在分析辨别认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等教育下的一些限制与不足

笔者从事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数年,主要是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针对本校学生的课程开设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一些问题与不足。

1.入校时学生基础与能力参差不平

由于目前的高考政策,学生在高中阶段开始文理分科。而独立学院在招生时,对生源没有文理科的限制。由此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具有文理科不同背景,有的学生由于高中阶段基础扎实,在学习新课程时接受知识能力较强,学习进度较快。有的学生则学习比较吃力,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差一些。

2.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在应试教育观点的影响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使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题型的讲解上面,学生可以学到的信息量少,而且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不利于他们主动地思考问题。这造成了学生缺乏对课程的真正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与教师、学生、学校和教育体制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

1.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平时上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要不断充实科学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管理、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当代大学生要有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对基本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强化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以科学的观点看问题,注重培养科学素养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已经不是获得科技信息的唯一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除了课堂学习,还可以拓展第二课堂。比如,举行科技知识辩论赛、讨论活动等。

3.当前的教育体制需要进行一些改革,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营造发展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作为高校,首先应该注重营造勤奋学习、学术自由、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要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就相关的大学物理课程而言,可以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理工科学生将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必修课,还可以开设选修课,选修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文科作为公共选修课,学习基础科学知识。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科学知识概论公共课。同时,还要加快课程和教材建设步伐,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4.高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校内外实践

例如,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组建一些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刊物,或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等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不定期地开设科普讲座,讨论紧跟社会热点、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0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当在达到中学语文学科主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特点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当地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 增强意识,充分认识科学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素养通常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语文教育所说的科学素养与自然科学所说的科学素养有着较大的区别,前者所说的科学知识,主要是指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阅读知识以及文史常用知识等。至于文选中的科普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应让学生读懂,但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语文学科应达到发展语言能力,提升写作水平,拓展思维能力等基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全面培养科学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行动能力。目前,中学生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了解较少,中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正处于逐步培养养成阶段。中学生对于伪科学及封建迷信的辨别能力不强,对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的理解了解程度较低,对于科学素养养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紧迫的意识,往往认为那是上大学以后才要考虑的事项。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科学素养知识,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能力,在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志向安排上显得很盲目,出现了上大学后对所选择的学校、专业兴趣不浓,甚至出现许多厌学、改专业,甚至退学的情况。因此,在高中教学阶段,有必要利用适当的时间、渠道与方式,渗透科学素养养成教育。

二 见缝插针,探索利用多渠道教育的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养成教育渗透的途径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堂,综合施教;可以通过老师教学备课,有意识地筛选科学素养的教育信息,扩展科学技术知识阅读内容;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落实科技知识教学内容;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技术新颖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升计算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上网观,要把网络作为了解科学知识,获取科学信息的来源渠道等。

当前,由于中学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学生在校学习较少参与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阅读、写作、讨论、论坛、班级管理、社团组织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寻求科学真理,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及创造意识等。教师可配合教材设计,组织结合科学素养能力培养的内容,还可与家长联合起来,让学生参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实践、探索、质疑、创造。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勇于质疑批判、积极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 关注生态,全方位践行科学素养培养

篇8

初中生物学新课程的终极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生物课程标准》强调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要在“双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针对生物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几个层面,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对生物教学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生物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但并非教得越多、越难越好。新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知识和观念,不求全面,减少重复,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点。认真研究新教材会发现,初中生物教材选取的是初中学生必需的、能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一些基础的现代化科学知识,以利于以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放在中心位置,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最常用、最基础、学生能接受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摈弃过去那种拼命给学生灌输全、高、深、难的知识和题海战术的做法。

二、加强观察和实验训练

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观察常常是满足于新奇的现象,这种出于好奇心的观察,其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性较差。所以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彩图、结构图和示意图等各结构的名称、组成、特点和功能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要求弄清楚实验仪器和各部件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等。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如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等)。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指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在学生做实验前,应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目的、正确选择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等。在学生实验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正确使用仪器,仔细观察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加强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并要求学生对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实验原理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制作等。

三、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

加强知识应用是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强知识应用训练最重要的方法是把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知识应用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因素学习生物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体验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如“生物特征”一节的学习,老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树叶、石头、鸡毛、蚂蚁、菜豆种子、马铃薯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实物进行分类: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让学生讨论并说出分类原因。这种把学生熟悉的东西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

2.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是否违反了《婚姻法》?宝玉和黛玉能结婚吗?

3.结合生物学知识介绍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领域十分广阔,联系生物学教学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和渗透,如结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介绍“基因世纪”、选择和培育新品种等知识。

四、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生物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习初中生物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讨论交流、了解现象、取得数据或资料、发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和上升为理论,最后应用知识来说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深入领会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按照“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分析与结论―应用与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章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特征,并尝试着对常见植物、动物进行分类。

五、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科技资料,培养科学态度,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教师要操作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不敷衍了事,在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等。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篇9

新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的新课程改革。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

做法。

一、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注意化学现象到认真观察实验开始,从有意义地思考到热烈地讨论,学生能自觉进行知识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只有“动”,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细节。对于观察到的小细节、小现象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就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在陈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最终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培养创造兴趣。

2.把化学实验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实验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分析现象及处理结果,这样学生可以独立地积极思维,

也可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抓住关键点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创新思维才能产生。

二、合理设计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实施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把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备课中合理设计三维目标,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

三、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自主实验课程

学校化学实验室可以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安排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仪器、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之后,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使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设计能力。自主实验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践课程

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如,学习了获取洁净的水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县城的污水处理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污水的处理过程和净化原理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学习了乙酸的酸性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用厨房的常用物质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并比较实验的效果和观察到的现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到化学,体味到化学,加深了对化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合理利用练习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习题的教学中,把习题作为载体进行思维方法方面的培养,对养成学生如何思维、敢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具有深远意义,对学生终身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对那些一题多解的问题,要鼓励从多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根据性质判断某物质的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

以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有关社会、自然、科技的题目,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0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也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目的。教师无法像教知识那样将科学素养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将生物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将两方面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来实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中学生来说,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创造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对科学的兴趣来自于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把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对于生物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诚实、合作、创新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生物群落”后,让学生走出课堂,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生物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生物现象的本质。探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加上各人不同的探究角度和探究方法,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学习热情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许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渗透生物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与物理、化学、资源、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生物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生物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基因工程时可,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用于环境监测的DNA探针、用于净化环境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等;学习细胞工程时,介绍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在畜牧业生产的应用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生物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四、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11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通过教学,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表现在学生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态度、观念和理解,树立一种科学的求知、认知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思考模式;二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与技能。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要领,要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多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各版本的实验教材不仅增加了实验数量,而且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三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与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学素养不仅是生物学领域科学家的事,而是“人人有责”,不仅局限于生物实验室,而是全社会都是生物学实验室;四是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解释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具备科学素养是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素质,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有很多途径与方法。一是认真开齐开好实验课。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的做法是压缩实验课内容,专注于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实验操作,因此,操作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现象十分普遍;二是要根据新课标精神,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验课题是“探究”还是“验证”。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要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转为探究性实验,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尝试提出探究性问题,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模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是要多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生命系统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世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实际调查广泛接触社会,能够提高学生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需要各方面的保障与配合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是生物学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并给予多方面的保障。一是政策理论引导方面,从国家的导向方面已经很明显,国家教育工作会议都有过相关论述和强调,教育部也多次出台过政策文件,相关业务部门也有专门的期刊进行理论研讨,呼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并进行试点,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理论体系;二是搭建实验教学交流研讨平台,征求各一线教师意见,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建言献策机会,寻求有效意见措施,各种积极成果,促进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培养;三是条件保障方面要积极到位,各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站在推动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沿,积极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在软硬件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抓好生物实验教室的标准化建设,配齐配好相关设备和资源,尤其是现代教育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要跟上,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及时应用到教学一线。探讨实验教学的检验检测效果,加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讨实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篇12

作者简介:郁雯(1963-),女,浙江鄞县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准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编号11YB032;主持人:郁文)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91-02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不同国家的学术界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如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第一位:应理解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我国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认识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科学素养“包含几大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1]。

(二)科学素养的教育理论

科学素养的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和思维方法,发展科学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2]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外,面对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众的科学素养。

1.具有丰富的幼儿科学教育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首先应积极主动去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吸取现代科技的前沿成果,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要更多掌握相关的知识背景。其次,要掌握好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幼儿教育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做到会操作、能考察、善制造。

3.具有幼儿科学设计与指导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需要,能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反映随时调整活动的目标。在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的选择中,要以幼儿的兴趣或能引发幼儿积极进行探索的活动材料为前题,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幼儿认知兴趣与需要的活动过程,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去。

4.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它包括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探索、测量工具的运用及课题的选择、论文的撰写等。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我们对江西省南昌市近几届在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大专生和五年一贯制高职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随机结构型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科学技术术语了解、对科学观点的了解、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以及学前专业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情况。分别用于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对科技的兴趣态度、科学信息来源、对高新科技领域的了解、对科技利弊的认识、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了解等方面的信息。

在对科学技术术语了解程度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选用了分子、Internet、DNA、纳米,四个科学技术术语了解学生对它们的理解程度,绝大部分学生对DNA、纳米不了解。在对科学知识和观点的了解调查中,我们沿用了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16个测试题,三种学历的平均得分为66.3%,其中本科学历的学生为81.7%高于大专学历的学生,而大专学生则高于五年一贯制高职生,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科学知识和观点的理解程度越高的趋势。在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的调查中,我们设置了3道题,一是对“科学研究”一词的理解,其余两道题是对实验方法和概率的理解,三种学历对其理解程度普遍较低,均低于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平均为24.3%。在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根据我国迷信形式复杂的具体国情,将中国城乡普遍流行的迷信现想象进行了归纳,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种迷信现象设计为测试题进行测试,五年制大专生为35.7%,三年制大专为28.4%,说明认识科学与社会关系与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对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统计我们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掌握程度做了一定的要求而得出的,三种学历平均得分为5.86%,低于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大专学历科学素养得分10.7%。

通过对不同学历的学前教育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调查,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很不乐观,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对科学素养的学习不重视,在高中阶段受升学利益的驱动,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天文、宇宙等方面的常识“无暇顾及”。到了大学阶段就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前沿知识,涉及不多,甚至毫不关心,文科学生在这方面更是薄弱,对科学探究、思考、创新及实践能力较弱。从学生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出学生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精神的认识上有缺陷。

同时,调查也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科技活动兴趣不大,主动参与的科技活动较少,如经常参观省市科技馆活动的人数平均只有18.5%,81.5%的没参加过;在阅读科普读物方面23.1%的人经常阅读,76.9%的人不阅读。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相关课程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科学的启蒙主要是科学兴趣的培育,要激起幼儿的科学兴趣首先必须唤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兴趣。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基本性和基础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认知结构,抓住知识生长点,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教育的内容,为学生获得能真正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学生只有认识到所学习的内容是自己当前或未来所必须了解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才能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价值,充满对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在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勤思善问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巧妙设疑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善于研究和探讨。并且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验证自我的想法,最终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养成良好的探究科学习惯。把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做更多的探索。

(二)加强科教类课程的设置

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课程的学习,而对科学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重视不够,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开设一个学期,除此之外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学生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养成也不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今后开展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来提升其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认为:第一,学前专业必须开设一定数量的如《现代科技概论》、《科学史》、《现代科技发展前沿》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第二,开设一定数量的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领域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如《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其它系里面向全校开设的有利于科学素养培养的选修课程,如《电工基础》、《地球知识概论》、《生物制药》等。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位为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三)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教育环境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浓厚的科学氛围和教育环境,在校园文化中,要不断强化科学导向,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使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兴趣,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前教育系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建设多元立体的科技教育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宣传资源,如宣传橱窗、校园网。介绍科学名人名家、科学新知识、科技新发现和新成果。二是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设学生科技作品展览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类科技作品展出并存放,开放理、化、生等实验室,并指派老师进行辅导,使实验室成为学生的科技操做室以达到自然地渗透科技教育的目的。三是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如举办科技讲座、学生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竞赛科技文化展览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不断提高。四是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科普宣传活动,宣传科学知识,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到科技馆、科普报告团做讲解员,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技相关的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篇13

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途径,也是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初中化学教材中知识涉及面广,没有太大的难度。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化学教学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和知识图示,最后获得化学知识建构。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试验技能,形成较强的科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谈谈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讨。

一、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85项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该注重实验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注意实验的直观性和安全性,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实验的基本操作,并且保证学生操作中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就是科学素养的标志和体现。教师要在一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学生探究、研究的习惯,在预设和假定中进行真理的验证,从而获得真实而正确的化学知识。

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分析提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

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

化学教学要启蒙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这种意识也属于科学素养的范畴。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就证明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实验的设计和成功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善于设计和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这样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将会得到形成和提高。比如学习氧气后,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鉴别氧气?学生设计很多的方法,其中包括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的方法。这是学生经过比较后形成的决定。有人提出用燃烧的木条和硫进行试验,后来经过分析,硫会产生有害气体,燃烧的木条不安全,最后决定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这样的讨论过程和实验过程,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在教学中一点一点培养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