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合规教育体系

合规教育体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合规教育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合规教育体系

篇1

1.引言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课堂常规认真关注教学细节,分析实施课堂常规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堂组织,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没有从细节上抓住学生的课堂常规,导致很多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下面我举几个例子,通过分析,提出关注教学细节的看法。

2、讨论分析

2.1现象分析。

例1:在一次优质体育课的评比过程中,我发现几节课中,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清晰地听到学生在议论参赛教师的外貌、上课方式,更有甚者在谈论网络游戏、衣服、发型等,而部分参赛教师并没有及时制止。例2: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时将排球踢向天空并引来大家的阵阵惊叫;学生玩累时将篮球坐到屁股下。例3:在某些学校发现有部分体育教师穿便服和皮鞋上课,学生中也有部分穿牛仔裤,有个别高年级女同学穿低腰牛仔裤和靴子上课,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能够清晰地看到这部分女学生露出腹背部等不雅的现象。

2.2问题分析。

上述三个问题反映都是体育课堂常规问题,这些情况在我们身边是很容易发现的,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及时制止这些现象,体育课何谈井然秩序,何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在例1中,大部分参赛教师关注教学内容的展开,注重了教学技巧,却忽视了课堂教学常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分情况采取制止、暗示、提示的方法,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在例2中,学生没有爱护体育器材,并且在自由活动中接二连三地将排球踢向空中,任课教师却听之任之,这样发展下去,会有几个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课堂组织也将凌乱不堪,这样的任课教师是很不负责任的。在例3中,任课教师都没有做好着装工作,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其身不正何以正人?由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穿着不适合运动的衣物,而发生运动伤害的事情屡见不鲜,女学生穿低腰牛仔裤很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出现“走光”现象,而且穿低腰的牛仔裤容易引起肠胃病、关节炎、风湿等疾病,不利于身体健康。

3.关注教学细节的措施

体育实践课中由于学生处于动态中,受外界干扰大,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常规约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即使勉强进行体育教学,上课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为了保证体育课有组织、有纪律和安全地进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关心他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建立周到细致的课堂常规。

针对如何做好体育课课堂常规的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3.1坚定不移地执行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体育教学良性地进行下去,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之初就强调课堂常规,让学生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尤其在教师刚接手班级时,一定要狠抓课堂常规,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及时批评教育,绝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随意违反课堂常规的习惯。只有让学生逐渐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才有利于正常的体育教学。

3.2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时刻做好表率。

正如例3中的情况,教师自己都没有按规定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上课,又怎么要求学生呢?当学生在课上随意接嘴、讲话、打闹时,你不在意,那就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结果。当你在课上漫不经心、没精打采的时候,怎么用你的激情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呢?当你没有精心备课却急匆匆地上课时,何谈安排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呢?

在学生违反课堂常规时,我们应反思:我们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让学生感兴趣,吻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讲解时声音是否偏低,讲解是否充满激情;我们在教学示范面的选择上是否得体;我们在教学组织、教学场地、器材的利用上是否合理,是否要求太严,教学手段是否简单、不灵活,对学生的训斥是否过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学生自然不愿配合教师;我们在平时是否给学生树立了健康的形象。当我们及时找到学生违反体育课堂常规的症结时,我们处理的效果才会立竿见影。

3.3及时合理地“处理”违纪学生。

很多违反课堂常规的现象是学生在老师的“宽容”下养成的,例如:教师刚刚接手班级的时候,学生会做些试探性的小动作来考验一下教师,如果教师严厉地勒令禁止,并把要求及惩治措施说明白的话,学生则感觉老师是有规矩的,比其他老师严厉,“不好惹”。这样的严厉态度一定要坚持,学生是很会琢磨老师的心理的。如果老师听之任之的话,学生就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

3.4坚持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

我们发现上课违反纪律的学生有部分是体育学困生,他们平时表现很好,可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被同学取笑,追究其原因就是在体育学习上的“习得无助”,自我效能低下,再加上有些体育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不到位,导致他们对体育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出现逃课等行为,即使勉强来上课,在课堂上也不配合老师,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关注他们,对他们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多些交流,少些冷漠,在体育活动中为他们设立分级目标,实现评价体系多元化,逐步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

表扬与批评是维持纪律、管理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不可以随便表扬和批评学生,要让学生知道“扬之有理,批之有道”,当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教师的表扬时,教师要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等方法;当惩罚学生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学生自己。

3.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习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体育课的正常教学,当教师批评学生时,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批评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学生个人,要让接受批评的学生心悦诚服,切不可将矛盾、冲突积累下去,而出现“我和老师有过节,我就不想上课,我就是不配合他,我就是故意套乱”的现象。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主动和学生融为一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对教学提出的问题,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4.结语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常规教学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有句话说得好:“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关注细节,注重课堂常规,注重习惯的养成,才能收获你的命运。让我们共同注重课堂常规的养成,关注每一个细节吧。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才能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价值判断的多元化,是非感日渐模糊,道德标准失衡及人生观的混乱等等问题不断涌现。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无需信守游戏规则的行为一度为自己找到了借口,曾几何时那高悬于公堂之上的“公正清廉,正大光明”,在利令智昏的灰尘里成为仅供观赏的卷轴。伴随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金融市场的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局面。由于过度追求经营利润或出于其他目的,也出现了个别机构个别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违背市场秩序、违反制度规定,导致直接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出现,使银行的声誉、信用、利益等诸方面受到负面影响。

古人云: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也就是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问朋友们:您是否希望一场运动式的教育活动之后,违规操作的问题卷土重来;是否希望因为个别人的随意操作和小问题不断,使我们的利益受到牵连;是否希望再有惊天动地的案件发生,却只能在事后感慨万千。答案当然是“不”。谁不希望在人人遵规守纪的环境下工作?谁不希望没有暗箱操做,依靠努力终获成功?那么从现在做起,从你、你、你,从我们自身做起,作一名“廉洁自律,从心开始”的金融人。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作为银行人员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模范遵守国家和银行有关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一个人如果平时不学习,放松了自我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思想上就会慢慢放松警惕,贪欲的思想可能就会逐渐滋长。学习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和必要的,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可不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淘冶人的情操,但有的人平时常以工作忙,没空等理由而不参加集体政治理论学习,这样不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一个人经常不学习头脑很容易产生麻木,逐渐丧失警惕性,从而可能向犯罪迈出第一步。所以政治理论学习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作为一个银行更要挤出时间自觉参加政治学习,这样才能在思想上筑好防腐第一道防线。

二、端正思想,增强道德观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会去干好本职工作,心思也不会放在银行发展上,而是会想方设法如何为自己捞好处,见利就图,有乐就亨,这种人最终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银行。我作为一名银行人员,能干到银行岗位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不要把银行岗位当作捞钱的本钱,为一时的贪欲而毁了自己。所以一定要端正好从业道德思想,要有道德廉耻观念,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在人生上要淡泊名利,淡定从容面对一切;在工作上要向上对得起银行向下对得起员工,尽心尽力为银行发展干好本职工作。

三、知足常乐,保持平衡心态

作为银行的银行,个人的收入在银行中属于中上以上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者为乐,不要一味去攀比虚荣、奢华,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要老把报酬看得很重。人活着不能一直欲望金钱、一味追求虚荣和奢华,这样会为了一时贪欲而断送前程,连累家庭、老婆孩子。要知足常乐,俗话说:为人不贪一身轻松。

四、管住小节,守好情操品质

现在有的人认为这个年代吃吃喝喝不算啥,收点小礼没什么,生活作风随便一点不要太认真。这些人正是平时在小事小节上放松了自我约束,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从很多反腐教育反面教育片和教材来看,许多银行人员走上犯罪道路,正是从“小恩小惠”、小节开始,慢慢放松警惕,一步一步被拖下水,最后成为阶下囚。从这些人的身上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这些反面教材跟吸取教训,并以此为戒,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做到见诱惑心不动,见财物心不痒,君子取财取之有道,不是我们劳动所得就不要拿,要用健康的体魄、好的心态去干好我们的工作,拿我们该拿的劳动所得,与妻子孩子共享家庭快乐。

篇3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法律法规 职业教育

课?题: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2013年立项课题“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体系研究”项目成果,课题编号:201323。

校企合作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应有相应的政策,特别是法律法规来调解、规范和推动。对校企合作的规范仅仅通过通知、决定、办法、意见等一般性的政策支持是不够的,对有些重要的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实训安全、企业接受学生实训等方面必须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才有强制性。将校企合作政策法制化,才能使政府、企业及行业、学校在法律框架内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发展现状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尚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相配套,而且地方各级政府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的具体实施条例还很少,没有从法律层面上真正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对各方利益的保护还不够。具体来看有如下两方面的表现。

1.政策文件多,法律法规少

目前我国倡导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不少,但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文件则不多,而且涉及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也比较少。目前,我国涉及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第三章第十九条、二十条、二十三条,第四章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三十七条,分别规定行业企业有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实施的办法以及实施的保障条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条、四十六、四十七条,规定企事业组织应对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鼓励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事业组织协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只对职业培训做了简单规定。而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通常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2.现有法律规定明显滞后于现实

(1)目前校企合作中,在学校与企业间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双方的校企合作协议。由于缺乏法律的强行规定,双方协议内容也多为原则性内容,对具体权利义务规定常常不明确也不具体。特别是学生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含糊,一旦遇到学生安全事故,处理难度就会很大,还有可能会导致校企合作关系的破裂。同时,如果企业毁约的惩罚性条款也缺失,企业在缺乏硬性约束的情况下,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自然不高。

(2)企业的本质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果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得不到预期的利益,他们自然不会主动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也很难往深化发展。目前,我国法律层面,对于保护、鼓励校企合作中利益的规定少之又少,且多是原则性规定,没有配套实施细则,严重挫伤了企业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积极性的发挥。

(3)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必然涉及劳动者的权益。由于目前法规规定,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之间并无劳动关系,但是学生在实习中从事的工作,面临的风险与企业员工几乎没有差别,因此学生实习中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劳动保护等都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实中,有些企业打着为学生提供见习岗位的幌子,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严重破坏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二、几项立法建议

1.尽快制定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政府在政策、财政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企业也全程参与其中,或以企业为主,或以院校为主,或以行业为主,校企合作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德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颁布了《职业教育法》《高等学校总纲法》《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促进法》等10多项法律法规,为德国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美国、挪威、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是通过建立大量职业教育立法,明确相关权利义务关系,才使校企合作得到极大发展的。因此,我国应加大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建设。例如,制定全国性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等。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1)明确校企合作的内涵和范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才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校企合作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日本的“产学官合作”等先进的国外模式中,校企合作的核心都是使学生得到系统教育的同时又具备职业能力。因此,校企合作的内容应包括职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

(2)明确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学校的权利主要体现在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资助和政策优惠。学校的义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自身的义务,学校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开展课程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当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学校应当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制订可行的合作计划;学校因校企合作而购置的资产,应列入学校财产统一管理等。第二,学校对企业的义务,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协调企业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内容承担合作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与技能提升;对校企合作资产按照相关制度严格管理,使其保值增值。第三,学校对学生的义务,应在进厂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按照有关规定维护好学生实习权益,指派实习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应为学生统一办理实习安全保险。

(3)鼓励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企业有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但它只是一种原则性规定,如该法第六条、第十九条和第三十六条对行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和开展校企合作的义务、行为都有明确规定,但对企业未承担相应义务的法律后果并未做出规定,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对不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没有任何强制措施。这显然是不可取的,通过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确保有法可依。因此,我国应尽快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4)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鼓励,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倾斜和优先支持等。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引导和鼓励该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强化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促进学校与行业之间的紧密联合,实现资源共享。政府可以通过减免赋税、增加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评价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招生就业工作,为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专业深造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把校企合作作为企业未来人力资本的投资,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5)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我国目前尚未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权利屡受侵犯。学生的权益只能依赖国家法律的外部强制力量来保障。第一,完善实习人员获取报酬的法规。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实习人员是否该获取报酬做出硬性规定,各地方对实习生劳动报酬问题规定的也不全面,迫切需要相关立法出台。第二,完善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保障法规。学生顶岗实习中出现人身伤害的问题没有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当前我国国家法律法规层面还尚未对此类问题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明确将实习生排除在外。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学校、学生的权益得不到维护,还会影响实习单位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我国应通过建立预防和妥善处理实习学生意外伤害机制,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在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时,需要明确学校和企业的安全义务划分,要求学校或企业为学生统一办理实习伤害保险,在实习事故发生时可以有序处理,政府可以补助部分保险费用,以减轻学校压力。

参考文献:

篇4

使用恰当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导学生使用体育运动项目的规范性,严格要求学生体育动作的准确性,不但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要领,更能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打下扎实基础,避免因为体育运动不当造成的损伤。

一、当前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

1.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现今,有的学校体育课只是组织学生活动或是让学生自己挑选体育器材进行练习,没有规范性地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体育器材。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不到真正实用的体育项目的学习方法,体育课堂俨然成了学生的休闲娱乐课。

2.体育教学模式陈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教会学生运动动作后进行重复练习,在学生重复动作的时间里,个别的指出问题,学生在重复的动作中,自行摸索体育动作的准确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如何规范、准确地使用体育教学方法

1.有步骤、有方式的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放任式”教学上,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方法的安排体育课程。让学生在每节体育课上都能有所学、有所获,能在体育课上发展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体育课程,让学生感觉到体育课程的充实性。合理有效的安排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在每个体育项目的教学阶段中能有所收获,让体育课不再成为一节可有可无的“休闲课”。例如:在跑步训练、广播体操等一些枯燥的肢体型的体育项目课程中,穿插一些羽毛球、排球、篮球等游戏性的体育项目课程,让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跑步训练后可以用一些球类的活动来调节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让体育课程变得充实而具有娱乐性。

2.规范的开展体育项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其规范的使用动作,若是不认真、规范的教导学生怎样正确的使用体育器材或练习体育动作,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更容易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受到伤害。例如跑步运动,跑步是锻炼人的体力、耐力和意志的很好途径,也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一件事,但是如何在跑步训练中提升自己的速度则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在训练学生中长跑的过程中,可以先教给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调节呼吸,掌握好跑步的节奏。通过变速训练,锻炼学生的耐力。让学生从盲目的跑步变为有效率有作用的锻炼。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一次次的超越自己,能从枯燥的跑步训练中获得满足与自信。再如:教师在教学生打羽毛球时,可以先介绍羽毛球的来源,告知学生适当的羽毛球活动可以提高运动者的耐久力,进行肩周的运动和颈椎的活动。接着向学生规范的演示打羽毛球的持拍技术和跳杀技术,讲解这些运动技巧在羽毛球运动中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步练习。学生正确、熟练的掌握了基本动作之后,进行互相练习,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要领,并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3.严格要求,增强体育动作的准确性

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会使用、能做到的基础上,应该向更高层次上发展。让体育动作更趋于准确性就是体育教学向上发展的途径。做到一个动作不能展现该体育项目的风采与美感,准确规范的做好每一个动作,不仅能让运动者得到锻炼,也能吸引旁观者的目光,带动旁观者的运动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生广播体操时,每一个动作都有标准的动作要求,教师应该在教会学生广播体操动作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只有整体统一的做到体操动作所要求的标准,才能展现出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而准确的动作标准不只是为了展现运动的力量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运动中不受到伤害。广播体操动作不标准,可能会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但在一些难度较大的竞技运动,例如排球等,不标准的动作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教师可以在训练前,带领学生进行规范的准备动作训练,如慢跑、伸张操等。而传球、发球、垫球、扣球等一系列动作,更要求教师严格准确的按照教学方法教给学生,避免学生在运动中受到损伤。只有准确的把握每个动作的要领,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学好体育课。

4.将体育行为升级为体育精神

篇5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61-0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征有三个: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结构调体系建设要求,遵循职业人才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创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就要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规范和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理念:以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理念奠定人才培养的基础。

创新管理理念,

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高职院校的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现实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应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发展。

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教学内容要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要求一致,符合职业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体现职业性、工作性、实际性,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一体化”教学的知识连续性和“分段式”教学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在任务实施、项目推进过程中规范实施步骤和实施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坚决摒弃学科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环境的设立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目标,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基础、专业能力、创新理念等内容贯彻到教学内容中来。

实习实训教学的规范性 规范专业教学中的实习实训项目、程序、过程、目标、效果,紧密联系企业车间的生产管理过程,强化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良好工作习惯的形成。学生到企业实习要以教育教学为目的,规范实习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教学的特点,培养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教学考核的规范性 (1)课堂教学考核。课堂教学方面考核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基础素质。(2)实习实训考核。实习实训方面注重在规范的实习教学过程中设定过程考核目标,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就是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过程。(3)到企业实习目标考核。以工作任务的完成、工作结果的质量、实习效果提升和应用作为考核目标。(4)毕业设计的素质考核。以实物制作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发展、创新理念建立为考核重点,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创新建设标准,

体现专业建设的动态性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核心是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是动态的专业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应发挥地方企业在专业设置、调整、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形成专业建设的动态机制。

专业建设基础 专业建设的基础就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区域产业的特点,要求在专业建设上要有新思路,打造专业建设动态机制。

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动加强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部门、行业内部的龙头企业的合作,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开阔专业就业方向,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建设师资 专业师资队伍应是“技能”和“知识”不断更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心内容,把教师企业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建设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并形成长效机制,聘请企业研发、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不断优化的动态建设制度。

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外在体现,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人民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服务性。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平台,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服务、技术推广。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成为继续教育和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的基地和学习平台,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成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融合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推动专业教育与素质养成的协调发展。

创新校企合作内涵,实现

课程建设的普适性和针对性

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核心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深化校企合作,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原则,实现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促进企业对在职员工素质的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交流新行业、新技术、新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向学院发出人才需求信号,培养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新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庭、社会多赢的局面。

课程建设的普适性、针对性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切入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基础,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学生个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普适性,要体现学生就业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针对性,建设创新型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把就业教育与成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对接,实际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建设能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学生就业、订单培养、社会要求的实用课程。

创新实习实训思路,体现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的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实现学生职场能力的提升。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专业性、真实性,通过校企对接产业平台,建立与产业紧密联系与融合,根据企业创新方向,导入真实的生产项目,设计仿真项目,把行业的先进设备和企业真实的生产设备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结合起来。条件成熟后,学生课堂就建在产业园区、企业生产车间,实现实践教学的“真实性”。

校内实训基地环境要有企业文化特点,应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高职实训基地的理念应具备企业精神的某些特质,企业精神中的主人翁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务实精神等,也应当成为实训基地精神理念的重要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应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引入、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使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最终落实到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上来。

学生在校外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的阶段,是学生与企业之间互相了解的有利时机,学生通过对企业的了解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全面考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专长和特点,为每个学生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岗位,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创新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成才指导、心理指导、就业指导、生活帮助、人际交流帮助、生活服务等方面提升层次。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学生生活的益友、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就业的指导者、学生成功的支持者。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提炼学校特色,明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坚利.再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2011-12-16].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6112727828&cata_id=N195.

[2]王俊,薛建荣,王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1):109.

篇6

关键词:体育模块 运动迁移 选项教学

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将“模块”概念引进体育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小单元单个技术教学模式,建立大单元体育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将与某项运动相关的系列知识技能作为一个整体,视为一个教与学的“模块”,进行有目标,有系列的教学活动。每一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单位,能突出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变静态的、分割的、单一的技术教学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为提高体育教学法的综合效应探索出一条新路。所以我们把高中教学的内容进行模块化,那么每一个模块之间就可以去寻找他们的共同要素,然后进行迁移的这种教学方法是遵循教学规律的。

一、高中体育模块的构建

高中体育新课标的实施,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育健康观和全面育人的功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根据学校的体育资源和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基础,建立高一年级基础必修课与高二、三年级选项上课相并列的体育模块教学。

高中体育模块教学课程设置(图1)

(图2)

根据上图所示,可以把所有的体育项目按迁移类型分类,然后再细分到每一个模块教学当中,使学生产生技术的迁移,从而掌握这项技术。在单元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设置各阶段教学模块的水平学习等级目标,例如:

排球学习水平目标1:注重垫球、传球等基本技术的学习,学生下手发球,体会如何自学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互助能力的培养。

排球学习水平目标2:巩固已学的垫、传、发球技术,学会上手发球等发球技术,基本领悟扣球技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自我评价、评价他人的能力。

排球学习水平目标3:能熟练掌握各种排球技术,并能在比赛中应用,了解简单的裁判法,学会小组间协作,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由上所述,根据每一个模块制定出相应的学习水平目标,突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情感目标的培养,最终实现单元学习目标。

二、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迁移现象,动作知识、动作技能、身体素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迁移现象,迁移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在动作知识的认识过程,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上。

2.1 动作知识的认识与迁移

学生对动作原理的学习,是掌握动作技能、形成运动技术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认知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知识原理越多,学习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所以为了更好的教学中产生迁移,在教学中应注意:(1)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认知结构,加强基本原理知识的教学,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2)一种知识不应只强调从低级到高级的局限中,而是在向高级发展的同时,注意多方面的横向联系,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性,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2.2 运动技能与迁移

运动技能是人体运动掌握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学生掌握的动作越多、越巩固,建立暂时神经联系也就越多越牢固,在学习新动作时,就容易引起迁移。当一个动作还未完全掌握或不巩固时,学习另一新动作或同时学习两个新动作,将会产生干扰。如:足球运动中脚内侧踢球与脚背内侧踢球两种脚法,对初学者容易产生相互影响。教学中把这类容易相互干扰的动作,分开学段或学期学习,而把能引起积极迁移的主要环节相同的动作,按难易程度排列在一起,促进相互间的正迁移。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考虑:(1)原有起固定作用技能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如果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不稳定而且模糊不清,不仅不能为学习新技能提供适当的影响,而且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基本动作的掌握应是牢固的。(2)教材安排的连贯性。应该把技能迁移价值较大的教材安排连贯起来,把已掌握的技能运用到新教材技能的学习上来,以实现运动技能的积极迁移。(3)两种技能的学习时间和掌握熟练程度。学习一动作技能直至熟练牢固后,再学新动作,虽然在学习初期相互干扰,但随时间的延长和新动作的熟练和巩固,就不会相互干扰了。因而,在学习一些容易相互干扰的动作时,一定要熟练掌握之后,再学另一动作。

2.3 教学内容与迁移

在教学内容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迁移现象,例如:乒乓球就是通过网球迁移而来,把音乐和武术整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泰搏操等。在教学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迁移的类型(图1)来开发民间的体育,如,我们可以跳绳、踢建、滚铁环、舞龙灯等民间体育项目引起体育课堂,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资源,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体育课的教学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三、体育模块如何运动迁移效应

体育运动技术间的“共同要素”是产生迁移效应的重要条件。对某一单元模块动作理解、概括深刻,掌握熟练,那么在学习同类板块时,就易产生迁移效应。而基本单元模块是组成完整动作技术的“基础”,抓住了单元模块就抓住了各类复杂技术的“共同要素”,而且学习的基本技术越多越扎实,在复杂的新技术学习时,就越能触类旁通,并能运用丰富的动作技能储备,这样同类知识衔接,迁移运用,就能顺理成章。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顺序、搭配教材上,应以促进迁移效应为基本准则。把具有同类因素的技术动作按顺序由易到难的排列,形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模块。同时,搭配一些辅练习手段,使学生在学会前一个动作技术之后通过专门性辅助练习,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模块动作的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体育模块教学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具备“共同要素”的教学模块,因为根据项群理论,它们之间是有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只要我们体育老师在备每堂课的模块的时候,都能找出与之相类似的技术进行迁移,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体育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篇7

二、安全系统基本知识:

安全是地铁的生命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作中保证安全,就需要对安全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分析,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出一系列的安全控制方法。

(一)安全概念

在目前情况下,安全的概念可分为两种:①绝对安全;②相对安全。绝对安全是极端理想的状态,由于过分强调安全的绝对性,使其应有范围受到很大限制。相对安全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相对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系统的安全性是指其确保安全的程度,即衡量系统安全程度的客观量,与安全性对立的概念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指标风险(危险性)。假定系统的安全性为S,危险性为R 。则有S=1-R。显然,若在一定程度削减危险因素就等于确保了安全性。从相对安全的定义可知,安全是在具有一定危险条件的状态,并非决无事故。由此引发出观点,即:事故与安全对立,但事故并非不安全的全部内容。它是安全与不安全这对矛盾斗争过程中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安全与危险都是与生产过程并存的连续型过程状态。

(二)安全风险

任何系统均存在风险,风险度(R)以其危险程度来衡量。有两种表达方式:

1.R以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为基础,测算系统可能发生事故概率P及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C。 可以得出R=P*C

2.以系统危险影响因素出发可表示为其函数形式,即:R=(R1,R2, R3,R4,R5)

式中,R1 人为因素,R2设备因素,R3─环境因素,R4管理因素 R5其他因素

经上述分析可见,要做好安全工作,就必须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实施风险控制,不断地尽可能削弱其危险性。

三、安全系统的特殊性:

调度/行车安全除具普遍性外,更具有其特殊性质,主要表现在:

(一)动态性

地铁的特点在于机车、车辆在固定的钢轨上移动,行车的安全问题也是伴随起空间位移而产生的。另外,运营系统是由各种设备的运转功能来保证的,任一设备的问题都将导致运营的中断或事故。这不仅是设备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运营基础设备不可忽视的动态性。

(二)事故后果严重性

调度员在方案的决策、执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允许有一丝失误。对于高速移动状态的列车,也伴随着安全的高风险,一旦瞬间设备异常或违规操作,可供纠正和避免事故的时间很短,可供选择的方式也有限,况且地铁硬件设备成本极高,加之运送大批乘客,列车一旦失控,所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作业形式的反复性

调度岗位中,必须重视施工、行车作业的安全管理,施工、行车作业是多工种的联合作业,周而复始,昼夜不断,因而在行车作业中各种不安全事件重复发生,可能发生的时段大都可预知。在暑运、冬运、广交会,包括每天晚上的施工组织等各种安全问题也是反复存在的。我们可以针对其反复特性,对不安全现象做出预警,提前做好安全风险判断。

(四)调度安全对管理的依赖性

行车作业由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完成,要求多工种、多部门联合协同作业,其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这样庞大的人机动态系统结合外部环境的安全运行,离不开管理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的有效性及安全制度建立的有效性。要求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具有全局意识与预见意识。

(五)受环境影响的特殊性

调度工作中,行车、施工作业是一种涉及时间和空间的生产方式,运营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同一过程,也是对外开放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这就决定了它既受外部自然环境影响,也受社会环境条件影响。同时,地铁列车大都处于地下运行,处于半封闭状态的特性,也决定了无论对行车安全与起造成事故后果及其恢复都有很大影响,极易造成扩大。以上特性也导致对地铁行车安全的预测和控制有很大难度。

五、调度安全系统风险控制

作好调度安全工作,首先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安全基础建设,其重要环节在于:

(一)调度安全系统风险控制首要条件

突出管理职能及专业技术是控制系统风险的首要条件,以“大联动机”著称的行车系统本身是以管理贯穿的。对于安全工作也是一样,没有其管理衔接和制约,系统的安全就无从控制。地铁是城市的开放系统,特别是在新线建设以及新设备的引用上,不仅要突出人、设备、环境等相关因素间的系统内部管理,同时,对设计系统的诸多因素也必须严格管理衔接,全面降低系统危险性,确保系统安全,正常运作。

此外,随地铁企业发展和各种新技术设备的采用,突出专业技术职能还在于:①充分重视设备质量的保证作用,大力引进有利于安全的技术设备。②正确掌握其使用方法,并注意辨识各种异常情况,提高其安全可操作性。③先进的技术设备必须与现代管理方式和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相匹配。保证其可靠性的基础上,确保其安全性,削弱或彻底消除对系统的影响。

(二)安全风险控制关键

做好安全工作,保障系统安全性,加强综合治理是必不可少的。预想各种情况,加强整个环境的多方治理犹为重要。国外有许多地铁都有沉痛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警醒和借鉴的。忽视综合治理,会导致系统风险的进一步加大,而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三)建立安全预警体系辨识系统必要性

事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首先,事件对系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其次,一旦发生恶性事件导致重大影响,最终落脚点也必波及于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由行车安全的特殊性可知,任一岗位、任一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事件的发生甚至扩大。只有根据系统实际,扩大管理视野,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系统危险性辨识,并纳于正常的安全管理轨道,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系统风险,实现安全关前移,做好安全工作。

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分部对所有线路该调度工种的调度员进行安全隐患的思想教育,从意识上提高,并针对业务流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关调度员进行业务规章的考试,使调度员从意识上、业务上达到要求。

由安全管理部门对发生问题的线路进行跟岗检查特别是针对夜班情况,进行加强检查。线网控制中心加强对重点调度班组或调度人员进行跟岗检查,通过调度员的言、行、举、止发现调度员的调度习惯及安全隐患,及时帮助调度员改正、整改。

篇8

1.思想观念陈旧

思想观念问题是影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走访发现,无论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学校领导,或者是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部分领导、教师(甚至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不重视,观念陈旧、认识落伍,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领导者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其发展。如果领导者重视,那这个地区或者这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开展得比较好;如果领导者不重视,那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那么这个学校的其他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态度也不会很认真。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的限制,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学校领导甚至是教育局领导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太重视的,他们大部分都关注升学率,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不重视,也不重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对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学校领导对信心技术教育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的职业认同感就低,特别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还兼职打印、复印、排版,维护学校的网站,有时还得帮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等等,信息技术教师任务重,做的都是一些杂活,课时经常被占用。其他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一个杂工,对信息技术教师不尊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也不同: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虽重要,应该认真学习;也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很重要,但和升学比起来,信息技术可以以后再学;还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根本就没用,上课就是玩,浪费时间。

2.资金不足

对于农村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农村中小学。加之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加一块黑板再加一支粉笔就可以进行的,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这个投入不是一次性就可以解决,它还需要后续源源不断的投入才可以有效进行教学。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在前期需要买设备,中后期需要进行设备维护,软硬件的升级,软件的开发,等等,这些都需要不少资金,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高消费的课程。有的中小学还没有开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每学期只是将课本发给学生;有的学校甚至连信息技术课都没有排,课本发给学生自己看;有的学校排课,但是无上机安排,仅仅是照本宣科。有一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室,供大家使用。走访发现,大部分学校计算机数量少并且性能低,兼容性差,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如此差,软件资源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硬件设施不到位,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有的是用光盘、幻灯片和磁带等形式进行,有的学校就只能“照本宣科”,有少部分学校不开展,让学生自学。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的经费问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3.师资短缺问题严重

农村师资短缺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最大因素之一,也是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的难题之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地理条件限制,教师待遇等因素,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一直很难。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专门师资,且在城郊、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也可能会有专门负责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但是在农村中小学就很少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师。农村教师招聘难,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真正学教育技术专业或者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很少。因此,存在很多教师即担任语文或者其它科目的教学,又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他们只是凭借自学或者是在职培训时所学到的一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就开始给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知识、设备维护、教学资源的开发技能,等等,都比较的缺乏。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难,以至于数量少,师资短缺。年轻教师,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发展,造成年龄大的教师多,年轻教师少,缺乏新鲜血液,创新也就少。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空前的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凭借以前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兼职教师。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迫在眉睫。

4.教学资源匮乏

我国农村很多基础设施都落后于城市,这是经济落后所造成的,也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城市的脚步,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技术的软件资源也自然落后,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兼容性差,教师基本上不是教育技术专业出身,甚至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很少。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或者有少数计算机却没有联网。在这种条件下,由于没有专业理论的支撑,教师购买现成软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求教师自行开发教育资源又是强人所难。贵州很多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造成外面的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无法通过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送到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无法共享。

5.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材的零起点,使得教师忽视了一些已经学过相关知识的学生。现在农村有的家庭已经安装了计算机,这些家庭的孩子还没上学就开始操作计算机,而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有的条件好一点的乡镇小学就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村里的小学没有开设,也就是说有的孩子小学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而有的到初中才开始,甚至有的到高中了才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我国信息技术教材绝大部分都是采取零起点 设置,这使得很多孩子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没意思,那些课程都学过,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从而产生上课等于玩游戏的想法。

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操作和使用,教学模式单一,很少做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同时发展。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操作和使用,比如:动画制作,让学生跟着一步步做,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却闭口不谈。其实不是不谈,是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理论知识匮乏,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对计算机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知之甚少,导致所教的学生也是依葫芦画瓢,机械学习,很难培养学生自主的获取、加工信息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型为主,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

转变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道路。对于领导者和教师,我们应组织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到信息技术开展得好的学校参观和学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也是一种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根本需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改变他们唯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当今知识量剧增,一个人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唯一判断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社会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他们的观念。

2.加大资金的投入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要有效地开展起来,必须解决资金问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普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贵州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仅仅靠政府拨款是不能快速有效解决资金问题的,必须由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筹集资金,使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能尽早建设好,让信息技术教育尽早开展。经费不足造成农村学校在购买设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远远不及城市,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政府对于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尤其应该加大投入,尽量缩减信息鸿沟。农村学校也不能坐等政府的拨款,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应想办法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并尽可能地筹集资金,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常规设备的配置、设备的更新、软件的配备、设备维修等,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刀刃上。

3.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教师不仅自身需要生存和发展,同时还肩负着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责任,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才能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迫在眉睫。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当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急需建设一支数量多、素质较高,愿意在农村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引进时就必须招聘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招聘适合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才。对于在职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培训,且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培训前调查教师希望提升哪些方面,从而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改进培训计划,培训过后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以后培训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4.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教育资源旨在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质、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力和人力的优化组合,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含非生命的各类实物,还包括具有能动性的有生命的人力资源。?眼2?演教师应该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且教师在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本地区特有的课程资源、学习资源的利用。为了避免教师劳动的重复性,教师应该多沟通,分工合作,共同开发。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和地理因素的限制,可以以地区为单位,一个地区的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对于开发出来的劳动成果,应放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库中,这样,这个地区甚至是所有人员都可以享用,又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劳动。或者也可以几个或者几十个学校共同开发一个教育资源库,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这几个或几十个学校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供这些学校共享。毕竟让农村每个学校做一个教育资源库是不现实的,这样以地区或者以学校联合而共同开发的教育资源库,可以包含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源。当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借鉴这些优秀的资源,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继续学习。

5.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农村中小学因为经济因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因此,如果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就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有的学生没有学习过,因此,零起点的教材编写是很好的,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怎么教学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地采取讲授型的模式,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虽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但并不等于信息技术课程就只是操作练习,从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会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阻碍了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积极解决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尽早实现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篇9

农村远程教育网的资源共享,信息化现代化的城市班班通建设,当代教师再不是处在只能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三大教具时代。“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也再不是现代教师的真实写照,“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不再是句口号,每年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红火场面足以向世人昭示教师职业的巨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开始青睐教育事业,“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更加稳定了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

篇10

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递增。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生自身的个人发展意识的滞后和职业意识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对大学生理性认知自我,挖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竞争力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但是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成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而言,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为滞后,并且存在着一些问题。

1.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普及度不高,社会对其理解度和认同度不高,高校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构设置、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上都明显不足,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多也是流于形式。而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在大学阶段也未能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并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1.2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亟需完善

与西方国家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都没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咨询机构。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但是也是作为选修课而存在,没有形成“理念导入一职业测评一个性咨询一生涯辅导”的完整体系。就业指导也仅仅是提供一些面试技巧、写作培训等基本服务,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了。

1.3高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

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需要拥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经过相关领域培训。但是目前各高校都缺少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基本上都是高校的学生工作方面的老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而这些老师由于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训指导,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1.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内容空洞、形式单一

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这方面的经验较少。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理论化和教条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式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必要地实践课程,采用“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难以激起同学的兴趣,无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2.加强和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分析

2.1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应该充分深入、正确地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人生发展和职场就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而调动大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积极性。

2.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生入学伊始,就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引导大学生尽快树立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也不能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要根据其兴趣爱好、性格、认知能力、职业倾向等因素,客观正确地引导其认知自我,科学地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作为保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各个专业的知识和相关培训,这样才能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能力。

2.4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设置。高校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在课程内容上,不仅需要包涵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还应该涉及性格探索、兴趣探索、技能探索、价值观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管理和反馈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还应该增加案例分析、互动等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社会各方面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改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大学生更加顺利地就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58-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据此,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例,介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昆明市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加以体现。同时,科学的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自2013年4月以来,地铁1、2号线南段开通,昆明正式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同时,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我院紧密结合昆明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依据地区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主动出击寻求与昆明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作途径,共同探索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密切关注地区轨道交通的发

展现状和动态,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基本原则。我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典型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和目的性进行职责分析,同时对职业能力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职业分析,从而确定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定位,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定位实现了“无缝结合”。首先,学院成立了以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及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专业定位,共同开发课程,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其次,规范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学院教学团队按顺序分别进行专业论证、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技能分析、知识技能模块重组等工作,根据专业定位、典型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构建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专家优势资源,全面分析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深入研究涉及的各种岗位和各项岗位能力,突出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按企业需求来设置,随企业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加强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从企业入手,并以岗位设置为依据,聘请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或实习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与审议专业教学设计和研究课程设置等工作。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构建“德、技、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课程模块已基本构建成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论证,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社会、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从而调整和精简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增设了兼顾学生多方向就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创业指导、基础会计、物流管理、公共关系等,这一举措既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灵活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职育人特点,注重岗位技能培养,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模拟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岗位训练和企业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实训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效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善、高度仿真、符合课程改革方向和职业认知规律的实训环境,充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在这种职业环境氛围下的训练和熏陶,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快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质有效的帮助。

四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改变以往企业投入设备在学校建实训室的模式,学院与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该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厂中校”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其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当地企业需求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从性;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破解了学校“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总之,“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能使实训基地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后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规定了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另外,校企共同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学生实习手册等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共同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考勤和考核,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五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

篇12

(二)职业生涯选择理论。目前职业教育行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通常以西方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MBTI的“人格理论”等为主,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人与职业的长期规划与匹配,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基于资金、政府部门、企业相互支持的互惠互利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企业和社会需求型的人才。

(四)职业生涯发展学说。职业发展理论是职业规划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强调年龄、阅历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金斯伯格、舒伯、格林豪斯、萨柏、施恩等。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从目前的职业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发展情况看,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其一,基于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就业情况,多数高职生职业追求过于功利化,价值取向偏颇,主观能动性不强,职业规划缺失;其二,受限于知识储备、阅历经验、职业教育的确实等因素,高职生的职业目标模糊,多数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其三,对职业认识的匮乏导致高职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其四,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过重、实践教育过轻导致高职生实践能力不足。

(二)原因分析。针对高职教育模式下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体制落后、地方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高职教育的课程教育不足、高职教育的专业化不足、高职生职业能力不强、职业教育财力支持不足等。

三、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一)基本理念与目标。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从实际出发,选择自身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从理论的真实有效性和职业规划的现实性出发,将职业规划超出校园范畴,贯彻终生规划;主要目标是塑造高职生的“会择业、可就业、能创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帮助他们打造具有立足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能服务、能管理、能生产”的核心竞争本领。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内容。体系内容分为基础内容、培训职能、企业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基础内容包括学生职业需求、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可分年级进行,每个年级阶段制定详细的职业规划测评、职业能力训练、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岗位实践、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择业观、创业能力培养、就业市场适应能力等,基础内容的重点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思想观念,提升职业挑战能力。培训职能是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多种合作方式,运用有效的职业测评,提高学生探索职业目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企业环境,实现高职教育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建立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注重对高职生职业环境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9.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117-04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XIE Jing

(Deans Office, Nei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eijiang 641100,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collectivized school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Dual System

Abstract: The perfe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Germany and its dual-system are efficient, which accelerates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promotes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resulting in the suc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dual system. Taking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s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laws,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glomeracy should be promoted,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近年来,国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已有很多,但主要是对德国职业教育特点的描述。前不久,笔者有幸到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学习,学习期间,还有幸到一些企业参观,使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特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管理运行体制等有了直观的了解,对德国政府、企业、学校、协会以及学生在职业培训体系中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长期萦绕在脑中的疑惑由此得到了解决,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等产生了一些想法。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1.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实行12年制(幼儿园3年、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2年)义务教育,其中将进行三次分流。而在高中毕业后的第三次分流时,学生可选择进入5年制综合大学、3~4年制专科大学或3年制职业学院。由于德国不存在我国的“普高热”、“学历热”,所以有70%的学生会选择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德国法律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且两者呈“H”型互通,即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学生在入学两年后,其生源可以互动,普通高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转入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而职业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文化知识,为今后上大学做准备。

在德国,人们最看重的是“工作资格”,而绝大多数人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自己的工作梦想的,所以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业学校。目前德国有2000多所双元制职业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明显地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并与企业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在这一教育合作体系中,企业承担着首要责任,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

2.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保障

德国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保障法》、各个职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以及各协会制定的《考试条例》等法律法规。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规定,凡从业人员超过10人的企业,若其接受的培训学员不到从业人员的7%,则必须交纳“培训税”,凡提供的培训人员超过7%且全部签订培训合同的企业,则将得到相应的经费补偿。行业协会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具有监督企业职业教育运行的职能。而德国联邦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行会的地位,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负责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证书发放以及企业培训资格的认定。

3.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存在企业和学校两种培训机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二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纲要和培训条例。三是围绕综合素质培养设计了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教学内容。四是企业实训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是品格好(指未违犯职业教育法)、业务精(指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考试,有该职业实践经验),并通过相应考试(如技师考试)。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进门难、学历和资历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具有硕士学位证、实习证、职业教师资格证。五是两种培训身份,受训者在学校的身份是学生,在企业的身份是学徒。六是要参加两类考试,受训者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七是要具有两类证书,受训者最后应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布的世界认可的资格证书和由学校与企业联合颁发的毕业证书。

4.集团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独特之处。从办学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集团内成员的人才培养和一些技术合作;从办学特点来看,主要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调控管理,多元主体联盟;从办学模式来看,主要有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政府、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组成的联合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多个应用科技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或技术创新中心,这些中心通常依托学校实行企业化运作,为企业特别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1〕。

5.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学习期间,经历了该集团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对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体验。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查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企业经营理念;开展企业基础经营模拟实训,让学生体验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如何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以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列举企业倒闭、企业股票上市等真实案例,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资本运营等等。此外,德国的职业教育机构为适应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金融等专业学生的实习需要,还建立了近千家商务模拟公司,形成了一个模拟市场,实施仿真式的教学,让学生得到和在现实工作岗位上一样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采用“谈话教学法”,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和分析问题,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了师生的双向互动。如爱科特教育集团在教学实践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能力本位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把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突出了“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驱动”三个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打下了基础。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转型、社会服务功能和校企合作等环节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2〕。为改变该状况,今后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不完整、体系不健全,这导致了教育结构整体失衡。由于受传统观念、教育理念和教育行政制度等的影响,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渗透比较困难、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不紧密,这些成为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协调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3〕。

因此,要健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把终身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和通融性,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必须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目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多元化办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制定与教育体制、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等相适应的政策法规。还需加强执法监督,以改变单一的行政办学模式,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

我国是从20世纪初开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职业教育事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和推动下得到了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立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立法的完整性不够,缺乏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法规,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不明确,政府在资金投入上责任不清等;现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应该健全和完善。

要推动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必须健全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应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健全和完善现行《职业教育法》,使其内容更全面,更符合我国国情。如在职业资格鉴定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双师队伍建设以及集团化办学等方面的相关法规应尽快完善;应建立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以地方和部门立法为补充的内容完整、层次分明、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的保障机制,以加大《职业教育法》的执行力度。

3.加强校企间的互动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职业院校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创建了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如:“海南模式”、“河南模式”、“天津模式”等①。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其办学体制、机制还缺乏活力。为此,应加大政府的协调与监督力度,使行业企业都积极参与到集团化办学中来。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其重要环节就在于学校与企业的成功合作。我国应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把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加强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政府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校企互动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明确校企合作的内涵,在集团内组建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构建有层次重延续的学制系统,并通过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认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的方式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同时,还需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校际合作、跨区域合作,使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提高集团整体办学效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突出、连锁互动、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4.注重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主要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场所不足、实践机会有限、引进和稳定“双师型”教师难等问题。因此,“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高等职业院校要针对目前教师实践技能较差的现状,出台一些激励机制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办法,如可派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一些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的对口企业或生产第一线单位定期顶岗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吸引行业企业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建立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双师”队伍素质。

5.把握高职课程改革方向,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要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而现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原则,那种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重理轻实的课程结构和以书面形式反映评估结果的课程评价等都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今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三是要注重“五导向”的统一,即导向职业岗位(群)而非学科体系、导向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而非逻辑推导、导向理实一体化而非理实分离、导向学生主体而非教师主体。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根据工作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以构建“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注释:

①参见教职成〔200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网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