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网格化管理

高校网格化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网格化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网格化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011

一、大学生网格化管理

大学生网格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管理高校学生的时候应用网格化管理这个理念,这种学生管理模式是非常新颖的,所以人们对其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是在学校的信息系统以及电子专网这个基础上,进行信息和编码技术的合理利用,在学生管理中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技术以及合作模式,完成学生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共享以及联动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网格化管理就是在管理中使用单元网格这种管理方法,将各种数字技术整合起来并应用,优化学生管理模式使其得到全方位的覆盖并且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还有一种观点提出,大学生网格化管理就是将各种管理资源综合起来,然后通过信息化的方法在校园网格内得以应用,有问题出现及时发现并且进行解决,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以及管理的一种管理机制。上文中所说的观点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概括方法、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但是拥有相同的基本认识。大学生网格化管理虽然没有对学校目前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变,但是重新对其管理的结构以及具体的功能进行了规划和设计,通过对管理的划分形成了最小管理单位,对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进行了明确以及规范,并进行对应的组织保障体系的建立。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一)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有效推行“学生为本”理念的手段

如今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高校也将其招生规模一再扩大,加上具有很大不定性的大学生群体特征,如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学生数量过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且没有形成完善的团队、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思想交流不够有效等,而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对其进行保障,所以只能依靠自发行为。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将学校的众多资源高效地整合起来,打开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对于学生管理来说可以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将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这种理念,使服务和教育可以通过管理体现出来,更加系统化、信息化并且规范化的进行学生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以及教育引导。

(二)探索高校网格化的理论基础为其他领域的应用成果

目前在城市建设、管理社区等领域都已经应用了网格化管理,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果,而且如今的专家和学者们还在对高校网格化管理的定义进行进一步的诠释和完善,这种理论方面的基础为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条件。

(三)管理大学生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是实践网格化的平台保障

在大学生管理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早已是常态,并且应用的技术种类越来越多,学校都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学生教学、管理以及党建等方面的信息化平台。学校更加熟练地掌握并且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为推广和应用网格化管理提供了一个足够坚强的技术保障。

(四)影响网格化管理推行的重要因素是如今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的优缺点

篇2

“网格化管理模式”最初产生并应用于城市和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革命和创新。这种管理模式依托科学化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将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并以此为标准将城市管理区域划分成为独立的单元网格(实践中一般把一个社区划分为一至若干个网格),实施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服务管理。

随着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网格化管理模式”渐渐频繁出现在创新讨论声中。高校安全管理创新要求各高校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运用现有资源和经验,对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平安校园”的建设,而“网格化管理”这一新兴模式的出现和推广,正迎合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改革趋势,对其极具借鉴意义。

一、高校推广“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复杂社会环境与确保高校安全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安全环境日益复杂,高校作为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安全形势和棘手的保卫任务。安全责任无小事,人员、区域、场所、设备网罗广泛的现代校园环境,需要一种多元化参与,多部门、多层次联动,能够实现职责明确、管理精细、全面覆盖、有效防控的管理方式,而“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准确地符合了这一要求。

(二)静态管理现状与动态管理需求的矛盾。大部分高校都属于开放式区域,人员流动性大、监管情况复杂,目前一般是由单一责任部门以静态方式观察,以事后整改方式应对突发问题,对于隐性安全问题无法做到及时甄别,使得安全防控工作面临较大困难。“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可以将各责任区域细化至校内各部门,最终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由此建立多级防控体系,扩大人员参与面,更有效地反映学校安全稳定信息变化情况,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抓住重点,有效防控。

(三)强制性管理与服务性期望的矛盾。更好地保障高校师生安全就是保障国家的未来。随着90后学生的入校,高校的安全管理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大师生对安全管理有了更多的期望,对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高校从强制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是顺应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可以从人员组织、专业培训多方面建立标准化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改善校园管理水平,逐渐变强制性管理为服务性管理。

二、高校推广“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整合,职责明确。“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推行,是将管理对象按照人、地、物、事、组织等进行网格划分,明确安全责任主体,有助于高校实现对不同区域和工作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具体即,将高校内的教职工、学生、流动人口等划入所属单位管理,将建筑、房屋、场所、公共设施等划入使用部门管理范畴。由相应责任部门通过教育培训、监督提醒、定期检查、安全防范等方式确保其所属所管人员及公共环境安全,使管理力量下沉,实现资源整合,做到职责明确。

(二)实时监控,响应及时。“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依靠信息平台,通过台账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的方式,对重点人员动态监测、对重点区域或设施实时监控、对隐患矛盾及时化解,最大程度地弥补管理漏洞。信息平台配备手持设备,通过语音、短信、图片、表单、群呼、无线定位、录音传送和视频传送等功能实现信息互通,相关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反馈至平台,有利于问题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

“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构筑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全覆盖”、师生诉求“全响应”,对于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极具优势。

三、高校推广“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路径及问题分析

虽然“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一些领域的运用已经释放出了有效产能,且存在其他管理方式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将其用于高校安全管理领域仍需不断摸索及修正。

(一)新兴模式,无章可循。虽然“网格化”一词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将其应用于高校并成功落地实践为数不多。现实推广缺乏经验指导,所以我们倡导建立高校间网格化安全管理交流体制,从成功案例中总结经验,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稳步落实并摸索修正,建立起完整的推广模式。

(二)数据支持,不可或缺。“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需要以科技信息为支撑,建设和完善校园网格化信息平台,快速、有效调度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力量,提高校园综合防控响应能力。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是信息数据,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包罗万象,其数据的分类、采集、更新以及科技手段的支持都将影响到信息平台的实际效果。如何科学、合理的划分校园网格,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数据的汇集、整合将是“网格化安全管理”推行的一项重要挑战。

(三)摸索前进,循序渐进。“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应避免成为一项临时性的专项整治活动,目前固有的管理中,多以专项性的突击整治代替长效管理,致使“网格化安全管理”难以建立长效机制。对固有管理思想的渗透和改变需要时间,从安全构成的各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预案,使高校安全管理朝着规范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推行奠定基础。

四、结语

“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入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是高校安全管理方式的进步,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护航中国梦的实现,是每个高校安全管理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学生住宿社区化条件下构建 “双网格化”团建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校共青团组织主要还是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开展各类团学活动,通过不断完善班级团支工作机制、加大对院班团组织的管理力度来提升校共青团的凝聚力、号召力。组织架构为:校团委—院团总支(分团委)—班级团支部。活动模式以班级团支部、团员或其他组织形式开展。随着高校网络渐趋全方位覆盖、学生住宿逐步社区化的新形势下,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需求。

首先,随着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少固定活动场所,彼此间沟通交流减少,高年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团组织凝聚力集聚下降。其次,随着学生住宿社区化的不断深入、社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社区逐步成为学生生活、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平均超过11小时,占到一天时间的45.8%。除社区文化节等传统文化活动还在传承,还产生了一系列以社区为依托的特色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这为共青团工作进入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我校于2010已全部实现了校区有线、无线网络的全方位双层覆盖。据统计,我校学生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拥有率达100%,网络已彻底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学习、交流的主要途径,这为我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提供了巨大空间。

2 “双网格化”团建模式的实践探索

2.1 以传统班级团支部为基础,建立传统团组织与公寓特色团组织相结合的网格化模式

公寓特色组织指打破行政班级界限,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特色团总支、以楼栋为单位建立特色团支部,以楼层为单位成立特色团小组。特色团组织采取精英化管理模式,由优秀团员担任支部书记,通过吸收优秀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等先进团员组成的精英化团组织。它与班级团支部相辅相成,更是班级团支部的补充、提高,旨在通过建立精英式的公寓特色团组织参与公寓自治管理、开展特色公寓文化活动、带动文明寝室建设,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团组织的时代感和影响力。

在组织归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团员可以在多个基层团组织参加活动。在公寓区充分发挥“先进团员”的作用,实行“公寓特色团组织结队传统班级团组织”,开展家园“周末沙龙”、“师生茶叙会”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在团员“推优”和评优中,采取由传统班级团组织—公寓特色团组织—优秀团员的层层推优制。通过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公寓特色团组织的尖兵带头作用,使公寓特色团组织逐步成为学校基层团组织“红旗团支部”,最终使公寓建团工作实现“建团”到“团建”的转变,它延伸了团的手臂,扩大了团组织覆盖面,有效地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2 以微博等新媒体为载体,形成 “网络团组织”与“网下团组织”相结合的网上、网下团学工作模式

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指出: “在工作手段上,要特别注意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青年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团组织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思想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

“网络团组织”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运用集群网站技术,采取“网站集群+手机”捆绑、“网络信息+手机短信”互动的方式,打造了一个覆盖全校各级团组织和团员的数字团建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高校各级团组织和团员积极参与,通过实名注册制建立与“网下团组织”相对应的“网络团组织”。通过实名“网络团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的支部、团员微博平台、短信平台、QQ群等,充分发挥网络覆盖面广、快速、高效等功能,积极开展“团员网络日志”、“团支部电子板报”、“网上选举”等无纸化办公。使“网上团组织”逐渐成为高校团建工作的新载体、团组织服务广大团员的新阵地、共青团员交流互动的新家园、团员干部服务学生的新平台”。

2.3 “双网格化”模式下的团员身份采取证档分离、交叉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

为避免团员身份混淆、管理上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传统班级团组织和公寓特色团组织由校团委、学院团总支(分团委)统一管理。并将负责注册管理、日常教育、团员素质拓展等工作的学院团组织与承担公寓自治管理、丰富课外文化生活等职能的公寓团组织适当分离、互为补充。团员的教育管理实行“一个身份,两个舞台”,按照证档分离、交叉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在组织归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团员可以在多个基层团组织参加活动。

3 结语

目前,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在积极开展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初步建立以公寓6为核心的“机电家园”生活社区,实现了学工办、院团总支进社区,并积极开展学生党建、团建、社团进社区工作。希望通过不断探索、比较、修正来完善“双网格化”团建工作新模式,从本质上填充学生公寓团建存在的盲区,扩大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

探索“双网格化”团建工作新模式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填补现有团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盲区”,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困惑,需要在摸索中慢慢的推进,逐步开创一种高校团工作的新机制,促进高校团建工作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基金项目: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思想政治专项研究课题,新形势下以学生社区为核心的学生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Y201122232)

参考文献

[1] 赵凯.关于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团建工作思考[J].商业文化,2012.3:296-297.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1-02

2016年4月,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呈井喷式增长,从2010年到2014年年底,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57%。由此可见,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推动了我国高校的高速发展,也使高校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方法相对滞后,不论是宏观的体制机制建设上,还是平时的管理细节上,都很难适应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当代高校新型信息化教育重要的辅助手段,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的科学配置和最大利用率,促进高校资产管理的科学水平;如何建立起与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是高校高速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高校在管理上过于涣散,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组织不力、落实不严,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不够,导致固定资产不能科学管理,造成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存在漏洞,这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有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严格按照“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进行资产管理,存在固定资产采购合理性较差、入库登记保管手续不健全、领用及调拨处置不科学等现象,造成固定资产随意放置,甚至造成固定资产流失,间接地导致高校的经济损失。

(二)建档立卡不到位。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以部门管理为主,难以明确谁对国有资产管理负责。同时,不少高校的固定资产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依旧停留在手工登记造册,工作效率不高,也无法全面反映资产的闲置状况、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另外,由于资产主管部门与资产使用的职能部门缺乏一体化的管理手段,不能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起唯一有效的“身份证”标识,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难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三)动态监控不到位。高校存在校区分散、人员分散且缺乏专人管理,导致资产无法实现全方位动态监控。有的高校仅由学校财务部门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电子价值的数字管理,有的高校仅由后勤管理部门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登记造册的管理。在现实运作中,各类固定资产又分散到各使用部门管理,导致管理松散、责任不清、追责不明。这不但影响了学校领导的整体决策,也影响了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二、构建高校“互联网+”资产管理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适应潮流发展,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然而,作为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固定资产,在我国一些高校尚以简单手工记录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造册管理,并未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实时化的管理目标。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大量的教学设备不断购进,基建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越来越跟不上高校发展的步伐。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而实现固定资产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将是“互联网+”环境下探索与实践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的创新模式。

三、“互联网+”环境下打造平台构建高校资产管理新模式

(一)运用“互联网+”打造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能够实时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整体状况,具备查询和跟踪功能,确保固定资产安全,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能够起到“时时、处处、人人”的作用。高校运用“互联网+”打造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借助平台相关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高校各个部门也可以通过平台资产需求、库存、报废等信息,实现固定资产的“流动”管理。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的自身内部管理模式,促进固定资产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进而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水平。

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业务需求,通过平台数据接口将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连接到平台上来,形成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平台要重点开发以下模块:建筑管理模块、国土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图书管理模块、文物管理模块、家具管理模块、办公管理模块、植物管理模块等。同时,为了更好地支撑固定资产的互联互通管理,平台要具备无形资产管理、采购管理、报修报废管理、共享使用管理、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等应用和协调功能。

(二)以平台搭建为抓手构建网格化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高校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将为高校实施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高校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就是用数字信息化方式管理固定资产,在全校范围内,主要将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设备、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家具、行政办公设备等不同类型资产分为相对独立的“格”,确定每一“格”的管理专员及管理权限,负责管理“格”内资产业务,将网格的管理职责落实到人,进而建立起全覆盖、无盲区的高校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体系。

同时,高校要充分依托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基于手机的固定资产管理APP动态监管平台。手机APP动态监管平台将强化高校上下沟通和联动,所有固定资产管理员能够“时时、处处、人人”为师生提供资产使用、申请维修、报废处置等业务的手机平台处理,一揽子解决教职工多部门奔波签字之苦。通过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及手机APP管理平台互为补充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网络化、业务分析信息化、资产指标实时化、动态监控常态化,从而构建新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模式。

四、加强“互联网+”高校资产管理平台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在制度上要完善资产管理配套制度体系建设。高校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和处置的规章制度,才能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校要制定一套科学、严密、系统、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根据《高等学校新会计制度》精神,要及时完善及制订出台相对应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细则》等制度,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制度、购置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报废核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保管、移交、处置及损坏赔偿等各环节都有章可循,切实做到用制度管理固定资产。

(二)在管理上要加强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使用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后,对高校内部的资产管理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其一,高校要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明确学校一级与院、系及职能部门等二级使用部门之间的固定资产管理关系,建立结构简单、通俗易操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其二,要改变固定资产数字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相符的情况,加强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与财务平台的有效对接,实现全校固定资产调配处置与财务平台同步更新、账目一致。

(三)在宣传上要加强资产保值增值的宣传。要通过门户网站设立专栏、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固定资产清查等形式,宣传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让广大教职员工了解固定资产对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和保障性,提高依法管理和自觉遵守固定资产管理法规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观宏.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学习,2016(15)

[2]丁连勇.浅谈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4)

[3]代惠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商,2015(52)

[4]黄忠林.《高等学校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管理[J].内江科技,2015(11)

篇5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高校信息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普遍低下,而信息中心的管理费用却逐年上升。传统的信息化管理,只是用一台电脑运行一个服务平台,使得处理器的应用效率低下,期间的维护工作也很困难,造成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

1 什么是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一种资源信息管理技术,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BM系统,并在70年代的System370系列中逐渐流行。这些机器利用VMM,也就是虚拟机监控器的程序来生成多个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的虚拟机。

近年来,随着多核系统、集群甚至是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和部署,虚拟化技术在校园和商业应用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它不仅降低了IT成本,还加强了服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使虚拟化这一概念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虚拟化技术对于不同职业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打个比方说,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虚拟化不仅仅局限于虚拟机,它还对计算机资源进行抽象处理,比如运用虚拟化技术对物理内存的抽象,就可以使应用程序认为它本身拥有连续可用的空间,就算物理内存不足,应用程序也能在虚拟化技术下顺利运行。

它可以让计算机相关模块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也能把固定资源按照不同的需求重新规划和整合,以达到提高处理器利用效率的目的。

现在的虚拟化技术不仅仅包括虚拟服务器,我们已经发展出了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CPU虚拟化等技术。它成功地使人们可以用一台服务器做到几台甚至几十台服务器都做不到的事,为一些高校信息中心管理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2 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信息化的新要求

高校信息化建设在逐步深入到日常校园生活中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1)信息中心服务器的资源和数据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规划,使信息中心的资源利用率不高;

(2)维持系统的服务平台数量过多,日常维护难度大、成本高,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不能够保证;

(3)信息中心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维护和实施相对分散,很难做到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4)每当有新的服务系统实施时,系统安装的成本高、安装到实施的周期长等等。

适当的运用虚拟化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以上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整个信息中心的管理和维护成本,为高校建设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

3 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虚拟化的技术方向

在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中,主要是从两个方向来合理的分配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中的庞大资源。

一种方向就是化整为零,把一个物理的服务器虚拟成一个或者若干个独立的逻辑服务器,使用户可以在这些看似独立的逻辑服务器上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而这个方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分区。分区可以将物理服务器上的资源划分到若干个虚拟的逻辑服务器上,使各个服务器能够独立操作。

另一种方向就是化零为整,把一个或者若干个分散的物理服务器虚拟成为一个大的逻辑服务器,使用户在一台服务器上可以同时使用和支配若干个物理服务器,而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就是网格。网格化这一创新模式就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全面、准确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高校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整合信息中心服务器的所有资源,为高校内的所有学生和老师提供便利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4 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的运用

4.1 存储虚拟化在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的应用

存储虚拟化,简单的来说,就是将一个或多个存储设备整合成一个容量很大的存储空间,并统一的对外提供便捷的存储功能服务。存储虚拟化将所有的存储资源虚拟成一个“存储池”,将许多零散的存储资源整合起来,进行资源分配,统一管理,能大大的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有效的降低系统管理和维护的费用。

4.2 系统虚拟化在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的应用

系统虚拟化,就是在一台计算机上,虚拟出一个或多个操作系统。每个虚拟操作系统可以占用比较低的资源来运行更多的应用程序;在运行虚拟操作系统时,还可以快速的启动和停止,而不会影响其他任务;减少维护系统造成的中断时间,加强系统恢复能力,极大的保证了信息中心的数据安全。

4.3 网络虚拟化在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的应用

网络虚拟化,就是在一个固定的物理网络上虚拟出一个或多个逻辑网络来。目前,比较常见的网络虚拟技术包括虚拟专用网络(VPN)、虚拟局域网(VLAN)和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LS)等。

近年来,通过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学生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访问校内资源和校内图书馆的电子期刊,老师们也可以通过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办公的资源共享。使高校在提供网络信息化服务的同时,加大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5 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运用中的优点和缺点

5.1 服务器虚拟化的优点

5.1.1 节省能源损耗

虚拟化技术可以将一个或者若干个不同功能的服务器整合到一台物理的服务器上,充分彻底的利用多核多线程CPU的性能,来达到国家提倡的节能环保的目的;

5.1.2 节省空间

由于网络应用的不断更新和增加,服务器的数量也在增长,这就使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空间压力增大。而虚拟化技术可以将这些服务器进行整合,极大的降低了IDC成本;

5.1.3 保证操作的连续性

信息中心有很多服务都是24小时运行,但是只要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就势必会中断服务业务,造成数据流失,而虚拟化技术可以在某台物理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让所有的虚拟机可以安全迅速的迁移到集群中的其他设备上,而不会中断任意操作;

5.1.4 缩短新系统的部署时间

一台新系统从提出建议到最终的应用,要经历规划、申请经费、采购新服务器、安装服务器、配置服务器和测试服务器等几个阶段,而虚拟化技术可以在新服务器还没有到货时,利用集群中剩余的资源来进行先行配置并测试,等新服务器到货后稍微调整一下就能投入使用;

5.1.5 减少硬件支出

虚拟化技术可以将多余出来的计算资源整合到一起,加以利用,而且生成的虚拟机也不用单独购买光纤卡等附件,极大地减少了硬件支出;等等。

相信在以后的使用中,虚拟化技术的优点会被更多地发掘出来,为高校信息中心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技术支持。

5.2 服务器虚拟化的缺点和漏洞

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彻底解决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出现的全部问题,虚拟化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和漏洞。它主要可以影响以下几个方面:

5.2.1 虚拟机性能比不上物理服务器

目前最好的虚拟机技术也会或多或少的给系统带来性能损失,所以说,现有的虚拟机性能不可能超越物理机;

5.2.2 增压维护成本

使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虚拟化,考验的不仅是管理人员的水平,还必须提高技术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这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维护成本。

5.2.3 故障判断比较复杂

传统方式下出现故障时,技术人员只需要检查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就能发现故障原因,而使用了虚拟化技术后,除了检查硬件和软件以外,还要确定虚拟化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这就为故障排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5.2.4 增加学校许可证成本

由于每个虚拟机上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要求是正版的,所以,一旦无节制的建立虚拟机,会极大地增加学校许可证的成本,并且在许可证的管理上带来许多的困难。

虚拟化技术在运用中虽然存在很多漏洞,但是它为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运作提供的便利是不可忽视的。

6 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虚拟化方案

为了更加合理的实现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的虚拟化,在虚拟服务器部署之前,首先将原有的服务器硬件重新规划,改变用途,集成必要的硬件组成部分,随后集成网络和存储系统。当这些都准备就绪以后,就可以安装虚拟化软件了,安装完毕后,将现有的应用程序迁移到虚拟系统中,并投入使用。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来建立相对应的虚拟服务器,了解物理服务器的各项参数,如存储空间、平台负载量及最大用户在线量等,来建设虚拟服务器,并为各个服务器分配对应的CPU、内存及网络类型等,来满足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诸多优势,高校可以分期投入建设,先把访问量最大的服务系统迁移到该平台,比如说校园网、邮件和教务系统等。等到老师、学生和技术维护人员习惯和熟悉了该应用之后,再考虑在信息中心全面实行虚拟化。而替换下来的老旧服务器也能够作为备份存储,用于日常的数据备份,减少硬件资源的浪费。

通过管理软件也可以快速的对现有的操作系统进行复制,大大缩短了新程序的建设与实施;对服务器平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既能降低管理难度,又提高了信息中心服务器资源的使用率。

7 结语

合理的利用虚拟化技术,对于整个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是很必要的。它不仅降低了物理设备的采购成本,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节省了运行设备的能源消耗,统一管理和维护,还能以较小的成本来提供更好地网络服务,对建立智慧节约型的大学校园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亚威,刘志龙.浅析高校信息中心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J].价值工程,2015,(10):268-269,270.

[2]徐琦.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高校校园网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3,(1):66-68.

[3]李敏,刘振宇,许文明等.服务器虚拟化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3,21(3):50-52.

[4]苏冠东,李勇胜,车树炎等.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高校网络中心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2,(10):1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