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78
科学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科学更加注重对于科学素养的建立和培养。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极其重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需要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这才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追求和目标。
笔者认为科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关键,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准备优化的实验器材
好的实验器材是学习科学的利器,只有将实验器材利用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准备了不恰当的器材,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和实践。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一节化学(变化)课,课前要准备充足的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能动手操作并观察变化的状态,从而了解到两者混合产生的变化;《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还知之甚少,因此不同的材料对于这个实验至关重要。在上课前,需要反复实验寻找合适的材料,而且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也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在实验之后能试着寻找原因,从而慢慢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探究
三年级刚接触科学,学生对科学的前概念来源于生活。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始,开展学习探究。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过渡到科学世界,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月相变化》这一课,让学生每晚观察月相,在生活中了解月相的变化过程,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月相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小开始画月亮,听月亮有关的故事,玩月亮婆婆的游戏。科学课揭开了月相变化的神秘面纱,使学生了解月相形成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明白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具有科学真理的世界,很多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凭空猜测出来的,以此奠定学生树立科学概念的基础。
三、开展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欲望的带领下积极探索。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使是课堂内容的前提,为更好的开始学习铺路,也可以是课本知识的衍生,巩固提高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让学生对科学有进一步的感悟。
《点亮小灯泡》是一个充分开放的探索课。老师可以将这一内容留在课外,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摸索,课堂四十分钟对于探究而言过于短暂,仓促的探究会让学生减少对于探究的乐趣。因此,将必要的课堂探究活动转变成为课外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还能有充分的摸索时间,从而达到最好的探究效果。《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课也能成为一节很好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掌握如何骑自行车的良好时期,将这一课放在课外,让学生围绕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展开观察和探究,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轮轴、杠杆等简单机械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自行车上真真切切的存在,这么多简单的机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辆自行车,这是机械之美,是科学之美。学生能不为此心动吗?
四、给学生开放的探究课堂
课堂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包括实验场地、实验器材,以及老师对学生课堂思考的真正放手,不再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结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互相质疑、互相解决问题。
《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的教学若在教室中进行会影响教室的整洁,不如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将课堂搬至花坛,在土壤边进行。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更能大胆展开实验的探究,对土壤中的物质进行细致专心地观察,回到课堂再进行总结,教学效果甚好。这就是开放课堂的魅力。《宇宙》这一单元中,很多是对于宇宙概念性的掌握,与其老师独自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不如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前布置分组作业,分小组在课外寻找宇宙相关知识资料,做成PPT,准备文字资料、图片或者视频等,课堂上为同学介绍小组成员共同学习了解的宇宙知识。这使得学生更加积极的准备材料,查找筛选合理的内容,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也让其他学生听讲的兴趣更加浓厚。如此,学生在一教一学中掌握了知识,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胆识,增强了小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开展发明创造比赛
学生的思维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学习的深入,高年级的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开始尝试一定的发明创造。顺势而为,给学生一个展示发明创造的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发明创造比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这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树立信心。
《运动和力》单元,让学生使用各种力让小车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等都能让小车动起来,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思维就立刻跳动起来。动用身边的各种方法,问老师、问家长、问书本,能想到的都用上,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发明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以及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
六、推荐科普读物、杂志及小说
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已经扩展至科学课本之外。这时候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科普读物、杂志及小说是最恰到好处的。科普类书籍能够帮助学生对于科学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让所学的知识得到理解和升华。让学生从这些科学的知识海洋中对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拥有更系统的理论支撑。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国家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是接下来课程改革深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改革基础教育的指导,地位极其重要。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中,综合探究存在于每个单元,为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知识延伸拓展的平台,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积极引导。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我们要重新解读教学实践研究。
一、核心素养概述
20世纪70年代,“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的理念”,由罗马俱乐部提出。以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被提倡。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素质教育开始进行改革实践。这些改革的思想和方式都以培养人才为目标。21世纪以后,人们才更多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核心素养是什么的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特级教师傅禄建老师的理解是:奠定良好公民和终身健康的基础,是学生素养的培养目标。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和阅读素养都需要提高。这样他们才能会劳动、会表达、会沟通、学会应对危机。教学的使命和目标就是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我们要教给学生可以受益终生的智慧、方法和能力。窦桂梅老师指出,课程改革的进行要采用整合的方式,因为学生的素养受课程质量的影响。学生的素养结构受课程的结构影响,但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是那么乐观。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因为对学习感兴趣而去学习的孩子只有百分之十,喜欢和自己的朋友或同学讨论学习内容。喜欢和老师一起上课的人数还不足百分之十。通过现实的经验可知,如果对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动机不加以改变,教师教学的方式不进行更新,那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将会难上加难。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1.学习方式体验在先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可能没有使用过火柴,没有拔过电线,不经常使用刀具,甚至连玻璃器皿都没有清洗过,对大部分的生活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学生没有经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也无法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先把一些没有危险的实验交给学生去体验、去尝试,其次,再去讨论和改正,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相符合。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第一单元“电”的学习中,学生面对眼前的导线,灯泡和电池会茫然,这时候教师要鼓励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学生体验过后,再对新的任务进行布置,有助于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合作小组这一话题看似十分陈旧,但对这些学习小组仔细观察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过于优秀的组长可能掩盖了很多学生的光芒,讨论变成形式,只能看组长进行实验操作,这与生为本的理念相违背。建立切实有效的学习小组,首先学习单位的组建应该以自愿为原则,小组内也不应该有职权和分工。其次,讨论时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一切的操作活动都由全体组员合作进行完成,不对每个人进行分工。小组中的分工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用心引导和精心呵护,是由于这和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热情切实相关。在“电”这一单元的第三或第四课时中,我们可以让小组对研究方向进行自由选择。其中串联电路被大部分小组选择,并联电路被小部分小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发展学生多素养结构
科学教师在“电”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以电的发展历程制作一个视频短片,在短片中加入语言故事,加入技术分析,使得课堂生动性得以提升。单元最后两堂实践课要融入设计美术,技术表演等内容。材料测量和制作的问题是学生要完成一件与电有关的作品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可以让学生将完成后的作品进行美化,把这些作品都放进一个表演或者相关的故事里。还可以通过分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科学大讨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将设计辩论提纲、收集有关资料数据和撰写辩词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学生们就要走出课堂,通过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辩论赛要达到理想效果,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合理掌控和精彩点评,对于辩论的过程,教师要时刻关注,确保其不偏题,当与主题出现偏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校正。依据双方辩手的发言,教师要肯定双方的正确之处,同时指出学生在认识上的缺点并就此加以完善,使得学生加深学习印象。辩论赛对学生组织语言和舞台表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对孩子们来说,电子世界是一种发光的现象,是一场五彩斑斓的梦。这样的课程方式,对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会有所培养和提升。
4.以课标为导向,重组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来说,科学教师可以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将教学内容重组。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电”这一单元,由于“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模块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可以将“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模块调整为“我是小电工”,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将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同时可以更好地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电”这一单元进行调整后,通过这条线索进行思维发展。在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将各自想要研究的概念和问题用大部分时间来提出,教师将单元教学中加入学前准备和学后拓展。总的来说,笔者通过这篇论文解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析了当前科学教学的一些问题。科学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这一科目的热情来达到目标。完善体验在先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多素养的结构和进行教学内容重组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要将科学课程的实际效果进行发挥,就一定要坚持开放、实践、合作的原则。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课堂导入,探究内容要对课标要求进行体现,设计那些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活动。上述要求的有效落实,对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必然要求。教师必须要正视教学过程之中的问题,并以此寻求解决方法,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摸索。
参考文献:
[1]王玉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质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7):13-14.
[2]苏明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视界,2016(12):22-23.
一、引言
英语教学应如何顺应课改的要求,将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接轨,在教学中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呢?笔者尝试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提出个人的拙见。
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
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四个“I”和四个“H”,是有效提高小学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途径。
1.着重教学活动四个“I”,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 Individual(个性化的)
―To think or do things in their own ways,rather than imitating other people.
(与其模仿他人,不如展示自己的独特)
(2)Imagination(想象力)
―To make the students’ imagination run wild.(放飞W生的想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适当地放飞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
(3) Interactive(互动的)
―To have the students to talk or discuss in groups,so that they can learn or influence each other.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学习)
我经常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自然的互动环境。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与人交往。
(4) Inspiring(激励的/启发灵感的)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eel strongly interested and enthusiastic.
(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个名人也曾说过:“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进行教学就像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
2.践行四个“H”,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Humanity(人文)
学习环境人文化,构建和谐课堂。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新课改的灵魂是要挖掘、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师生之间应该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情实感的、鲜活的知识,并获得人格的陶冶和健全。在教学过程中,我每次都试图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2)Harmony(和谐/融洽)
―To hav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和谐关系) with the students,so we won’t get harm.(不会受到伤害)
(3)Horizon(眼界)
―To broaden(开阔) the students’ horizon(视野),enlarge their vocabulary (扩大词汇量),so that they can learn more things besides the knowledge from the textbooks.
(4) Humor(幽默)
―To be humorous can help us win the students’ hearts.(幽默可以迷倒众生)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赫修特在《教学艺术》中,把幽默规定为一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幽默是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的结晶。
3.深入钻研英语教材,挖掘隐含的素养因素。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目标、浓厚的兴趣、愉悦达观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当学到词组:walk the dog
(遛狗) 时,我告诫学生在户外遛狗的时候要清理狗狗的“便便”,因为没有人喜欢这样的“狗屎运”;当学到“throw
(扔)”的时候,我指出高空砸物的危险性,因为没有人想要这样的“头等奖”;学到教make a lot of money(赚大钱)时,我讲述了另外一些表达:make handsome money(赚大钱),make easy/dirty money(发横财).以此教育学生诚实做人:Don’t make easy/dirty (肮脏的)money. Make decent(正当的) money;当学到到“angry”和“worry”的时候,教育孩子们在生气或者担心的时候,该用什么方式去发泄怒气,该如何缓解压力,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当学到“乔布斯”的故事的时候,我教育学生要学习乔布斯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也要学会如何“keep healthy(保持健康)”;当学到词组wait in line(排队)时,我给学生讲了一则关于明星鹿晗的新闻:鹿晗在微博上一张在上海与一个路边邮筒合影的照片。
4.开展多样活动,搭建素养培养平台。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组织看英文电影、每日名言、创编英文“三字经”、“唱英文歌”等多层面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一定学习成就,进而获得素养的熏陶。
(1)传统文化课。为了教育学生该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我专门上了两节校级公开课,分别讲述关于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和paper-cutting(剪纸)的历史,并让学生当场包粽子和剪纸,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艺。
(2)看英文电影。我经常利用托管课给学生看英文电影。如我给学生看了《里约大冒险》,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和大自然,刚好符合了六年级下册U4的内容:We have only one earth(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3)每日名言。我让学生在黑板上每天更新一句英文名言或警句,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学知识也学做人。
(4)创编英文“三字经”。我指导学生学习林克妈妈编写的《英文三字经》,利用早读的时间教学生读这些有趣的“三字经”。然后让孩子们自创“英文三字经”,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5)唱英文歌。我经常教学生唱课外英文歌,特别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例如:我曾教学生唱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拯救地球),这首歌被誉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曲”,是一首呼唤世界和平的歌曲。
三、结语
一、获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有助于学生较好地适应社会
积极主动是秘书人员的基本品质。秘书是因为领导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主动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提供辅的信息服务是其职责所在,因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本专业“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
速记是通过运用系统的、简单的符号及各种有规则的省略方法来达到快速、准确记录讲话、起草文稿和传导语言信息的目的的。?W生学会并熟练运用这些速记方法就能提高书写速度,并成为自身的专业技能。但如果机械地练习,相对枯燥,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呢?
首先,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当然希望在校期间能有一技之长,为自己的求职应聘增加优势。基于学生这种心理需求,我在开学初期,将速记在现实工作中的实际作用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直观感受速记课程的实用性,在学生心中种下“我要好好学”的种子。再通过秘书界的实际案例如沈安娜的故事,告诉学生,速记学得好不仅可成就个人事业,而且对保存、传承历史文献资料也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其次,制定学习记录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当看到自己的良好成绩时,每个人都会产生成就感,从而促使自己有更高的追求。基于此,我设计了速记测试记录卡,卡片上包括测试时间、测试文种、总字数、速记速度(即每分钟能记下的字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记录的准确率等要素。随着教学的推进,定期开展速录测试并在记录卡上记下学生每次测试的成绩,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速记技能提高的过程,这种积极的暗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更加勤奋地练习,并不断挑战自己。当然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是老师要控制好的,根据学期初学生的速度来设计训练材料的语速与文字渐近速度,这样才能保证“我要学”的种子在有序的教学活动中茁壮成长。学生速记的能力随着平时训练数量的增多而逐渐提升,速度的提升又可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最后,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于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老师也不要吝啬表扬;相反,要极力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如有的学生的草书写得美,可以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这样既表扬了学生,又在班上树立了学习榜样;有的学生有好的记录方法和习惯,可以开展经验介绍会,既让记录快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又让其他学生进行会议记录的实战演习。总之,鼓励方式应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最大的鼓励和赞扬来自自身的实际运用。在授课期间,我设计过许多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有关的调查,要求学生以访谈的方式进行,边问边记,促使学生将平时所学的速记方法运用起来;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速记的实用价值和运用范围的广泛性,从而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速记课程中培养起来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内在品质,必将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是个人的终身发展。
二、塑造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的良好职业发展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的综合体,是能满足个体成功适应社会的必需品格。因此,速记课程应当既是一种能力训练,也是一种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速记教学相结合,在训练学生速记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以本国文化瑰宝为荣的民族自豪感,才是针对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活动,才是有助于学生适应文秘职业的需要。
秘书工作烦琐,人际复杂, 没有坚毅的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担当重任的。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美的仪表、美的服装、美的心灵。用这句话来要求秘书人员也是恰当的[1]。秘书是企业上传下达文件的“枢纽”,也是企业对外的“窗口”,秘书的言行举止及仪表仪态毫无疑问是职业规范的表率。从一位秘书的表现就能感觉得出其所在单位的品质特征,及其上司的品质特征,因此秘书应有良好的职业形象。
首先,要把速记训练作为锤炼品质的过程。速记是脑、手、耳三者并用的技能,用耳朵听、脑袋记、手指记录,三者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若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很难将三者协调起来。尤其是一旦进入提速训练阶段,就更需要学生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才能攻克提速训练的瓶颈。要想汉字速记既好又快,就得在学习临摹时敏锐地观察范字的形态与布局,缜密地分析笔画的来龙去脉,果断地下笔模仿,静心沉稳地反复练习。速记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坚毅果敢、沉稳冷静等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
其次,要把速记训练作为培养审美情趣的过程。汉字本身就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和发展的。书法又把汉字的美发挥到极致。汉字快写借助的草书更是行如流水,变化多端。可以说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历史上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帖,其内容本身就是优美的诗文。阅读记诵原帖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与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记忆,有利于临写时气脉贯通。在指导学生练习快写草书时,可展示名家作品,如皇象的《急就章》、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的《自叙帖》等,引导学生用眼感受作品的章法布局和整体气势,用心领略从形质到神采的内在美,用笔实践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质与神采之美[2]。练习草书的过程就是学生审美水平提高的过程。
最后,要把速记训练作为灵活变通艺术培养的过程。中国的汉字尤其是书法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协调,崇尚整体和谐,其中古人的“和为贵”文化哲理为处理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提供了智慧。在速记草书训练过程中,我一边讲解草书的运笔方法,一边结合秘书的工作案例,告诉学生,秘书的工作也应像草书的运笔一样,讲究疏密适宜,轻重互异,张弛有度;草书作品讲究整体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指简单的线条粗细一致,也不是单个字的重心平稳,而是笔画的参差错落、色调的浓淡搭配、运笔的充实留白、笔意的形断实连而达到的一种总体上的平衡,在注重笔画字体自身的同时,兼顾与周边的相处关系[3]。草书中的“和谐、平衡、包容”恰恰是工作人员处理好自身工作的法宝。秘书只有将秘书本职工作放到组织、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局中,才能胸有成竹,在人事处理上既能做到坚守原则,又能灵活变通。
三、培养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价值
现如今,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反映了知识经济对创新的强烈要求。我国核心素养框架中也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速记》虽是一门技能课,但也能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功能。
一、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阶段的教育任务,一般都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就需要增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以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学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首先,教师就可以利用政治课本中的一些经典语录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些经典语录中,蕴含了非常深刻的人生道理,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政治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吸收,而是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最后,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得他们在掌握政治文化的时候,也应该学会怎样去应用这些知识,以此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说明,学生要善于去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也包含了许多人文精神方面的知识点,如“企业形象”和“良好的信誉”等,让学生明白诚信也是人文素养中的一部分。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程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要同时代相互接轨,通过互联网+政治课堂的教师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充分吸取外部的优秀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造一个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去扩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每一位公民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就需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还能增强高中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的教学要点,通过情景导入,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情怀的公民。例如,在“外交”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用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外交活动的相关内容和政策,加深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去深入的思考学科社会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精神,也能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分析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且将一些疑难点都提出来,最后在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一个最正确的答案。
三、构建一个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感
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应该以教材为依据,根据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将知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但是需要注意的时候,确保教学内容的结构性与逻辑性,最好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真正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该明白的是,政治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过于的枯燥和范围,很难产生兴趣。因此,教师采用情景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种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情境中,也能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以此来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屠呦呦获奖”为主题情境,然后设置相应的研究性问题,其一,从哲学意义的角度上去思考和分析,青蒿素为何被评为送给世界人们的礼物?其二,如何看待屠呦呦是怎样看待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第一个问题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去得到相应的结论,要明白价值对事物主体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人同事物之间的属性也是价值的一部分。在第二个问题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社会性质的问题,更能提升他们思考的能力。
四、关注生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思想品德课是完善学生道德的主要阵地,要关注培养学生思想情操方面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公民的义务”一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公民要履行哪些义务,还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让他们意识到自觉履行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什么事例能和课文联系起来理解。有学生提出:“我家邻居买彩票中奖,他们却想要逃避税收,所以想让孩子去领奖,认为未成年人就可以免税。但是最后才知道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未成年人彩票中奖也要依法缴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大家从这个故事里能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回答:“虽然我们还是未成年人,但是也要履行义务,这也是爱国的体现。”
教师也要认真收集各种社会信息,并组织学生联系学习的内容分析这些信息,尝试从思想道德的角度来探讨,这也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起到陶冶作用。
二、求异扩展,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学习方法过于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却忽略了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想象力丰富,教师不可压抑他们的想象,可以让他们针对某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隐私和隐私权”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某地的飞机场为了加强安检,增加了透视仪,你认为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畅想,有的提出:“我不同意这种做法,因为这样侵犯了我的隐私。”也有学生持反对意见:“可是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有可能会让成为漏网之鱼,造成危险。”还有学生提出了创新想法:“我认为可以研究一种仪器,在既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又能够保护大家的安全,这样就能够两全其美。”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并在最后进行总结。
创新思维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大胆提出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三、合作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探究某些社会问题,试着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知识内化。
“财产留给谁”一课讨论的是财产继承权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尝试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如果某人遭受车祸致死,他的妻子在丈夫发生车祸的时候已经怀孕,你认为胎儿是否有财产继承权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思索该孩子还是胎儿,并未出生,是否能够继承财产,如果胎儿胎死腹中或出生时死亡,又该如何处理。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查询了很多法律文件,从《继承法》中找到了答案,胎儿也应有属于他的继承份额,但是胎儿出生的时候是死体,则原本属于他的那部分财产按照法定继承处理。这个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在合作讨论后找到了答案,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60-01
我校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课改工作,高中新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是指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现在计算机网络已经演变为一种生活要素,渗透在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时代要求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具有运用计算机、网络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二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三是信息技术在一般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而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行为、信息意识与素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高效地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性地应用信息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信息及其特征”一节时,不能简单地谈信息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而应把信息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分析信息的基本传输过程给学生讲透,或者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进行解答,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并确立主动关注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信息特征有感性认识,教师并能针对实例进行分析出典型的特征,及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我认为,作为21世纪的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的信息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应用,更应该把握好教材思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意识。
二、采用主题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采用主题教学,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探究合作与创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实践或创新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先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提高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然而,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鉴别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化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老师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形成化学素养,发现化学的本质,培养化学思维能力。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背诵概念与原理上,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自然受到了影响。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有的物质性质没有掌握清楚,引发了很多笑话。比如有学生因“一氧化二氢”可能引发呕吐而呼吁禁止它;有学生因“二氧化碳”可能导致温室效应而认为其没有使用价值。随着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进行启蒙教育,重点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构建。核素素养包含着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自主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一般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能力、化学信息素养与化学精神。化学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育人,老师在化学素养的培养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要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理解其中的原理。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他们一方面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不具备化学思维。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化学课程的特点,在设计上多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化学中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具备化学素养,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化学精神。
二、目前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在很多学生看来,化学属于化学家的研究范畴,与自己的生活关联性不大。部分学生虽然认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也不会过多研究化学,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化学,对化学还不是很了解。因种种原因,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果不明显,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背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但是因学生没有与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学生在记忆过程中非常困难,即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记住,如果长时间不用,也会很快忘掉。另外,学生对教材中的很多物质都不认识,教材中的化学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记住了其化学性质,但是很难在生活中应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很难用化学知识解释。初中学生的基础薄弱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二)缺乏学习氛围化学体系非常庞大,但是初中化学课程开设得比较晚,与其他科目相比,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非常少。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们掌握,但是部分老师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学心态比较急躁,他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总结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老师的计划学习,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以教材为主,带领学生们学习一些浅层次的东西,不断灌输化学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实验教学则没有充分利用[1]。众所周知,化学离不开实验,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是部分学校因实验器材设备的缺乏,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验操作。另外,部分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想在实验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初中化学课堂本应该发挥启蒙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没有灵活性。
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措施
(一)培养化学意识与观念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与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化学思想是学生认识物质的重要基础,学生们通过化学学习,化学理念便慢慢养成了,对各种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通过常见的一些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化学的思想去解释造成各种问题的原因。比如,在学习“燃烧”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蜡烛燃烧的反应,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蜡烛燃烧会产生什么样的物质呢?”学生们在下面思考开了,老师接着提问:“蜡烛产生的这种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发现化学中的每一个现象都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学生们明白化学反应的规律,还会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与观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也形成了。
(二)培养化学思维与能力虽然初中学生在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但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老师仅仅是引路人。因此,老师要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在探索中得到开阔。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用化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2]。例如,在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中,为了探讨氧化铜是否已经消耗完,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不仅会增加,还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到达真正启发学生的作用[3]。
(三)培养化学学科精神初中化学属于启蒙教育,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物质的结构与形式,最终的目标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学科精神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化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们看到化学对我们生活的贡献。为达到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树立科学精神[4]。首先,老师要用化学中的重要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门捷列夫、侯德榜等人物,让学生们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对化学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探索、坚持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其次,老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时,老师要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条件,总结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化学启蒙教育,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喜欢上化学。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时期,学生们对化学的了解不多。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打好基础,通过引导,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让学生在化学的领域中主动探索。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生活的意义,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并给学生创建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妙,提高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宏林.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31.
[2]丁丹丹.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8(001):15-19.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10-01
为了展示常州市高中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统摄下所形成的教学特色,引导高中教师研究如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的良性高位运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性教学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八所高中联校主题教研活动”,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开设了研究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在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以后,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结合活动主题,作如下研究。
一、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引人关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教授在谈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刘逸冲同学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时,给出了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 ‘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由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关系着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政治认同教育既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达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后创设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如“共享发展”“两会热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个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
(2)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这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在本节课“公平之路”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面现实:概括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出谋划策:谈谈你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措施”的三个环节。一事一议,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经济道理,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融入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建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亲历政治”的课堂氛围。在“公平之路”环节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更是设计了“模拟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就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交自己的“议案”。
三、结束语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政治教师,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愿景。
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养培养是从人文、社会等角度对接受素质教育的学生进行品质素养方面的培养。培养的过程是通过相关课程内容体现出来的。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其未来的成长。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 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针对时代和现代年轻人的特点所需的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充分了解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落实教学改革措施。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与教学要求,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四大方面:(1)物理观念。物理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物理观念应包括基本的物质观念、能量观念、运动观念以及相互作用观念等。在物理观念的作用下,有助于学习者在脑海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解与运用。(2)科学思维。以物理学科视角来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及关系。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构建模型、质疑推理、科学论证共三个方面,在科学思维的指引下运用分析、推理、论证等物理方法获得结论。(3)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事实证据、解释交流等环节,即提出具体的物理问题并列举假设,收集相关信息、整理证据,获得结论,同时还要进一步解释与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最终成果。(4)科学态度。在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大要素关系的基础上,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技术形成初步认知。
通过分析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与重要性;围绕核心素养实施实验改革办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求知欲望,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外,核心素养与物理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物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物理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培养核心素养符合物理教学改革需要,也是落实物理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2 完善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1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有趣的物理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因此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笔者在物理课堂创新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1)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要注重演示过程的规范性、趣味性和有效性,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除了演示实验以外,还要以分组实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产生直观认识,加深印象。(2)引入趣味性与探究性实验内容。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活创新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地位,设计丰富有趣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把握学习物理的真谛。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知识时,布置学生自制“水气压计”,用来观察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学生拿到实验任务后,根据已学的物理知识点,整合实验室的器械设备与原材料,设计各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通过不断完善与调整实验过程,获得了可靠的测量结果。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操作过程中,养成了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遇到难题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课外小实验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一直以来,物理实验教学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完成,在物理实验改革中,教师可通过组织课外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实验制作、完成实验课题。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有意义的课外实验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实验现象、运用物理知识,体验实验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学生虽然已学习了杠杆和轮轴,也熟悉了摩擦和压强的知识,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比较欠缺。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构造。有的学生回家自己拆装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构造,观察它是如何运动的,运动的时候会有什么力;有的学生到修理自行车的摊位上去观察,看修车师傅如何修理自行车,如何轻松省力地将一辆自行车修好。学生每人交了一份实践报告,这种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2 理论结合实际,实验内容关联现实生活
初中物理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实用价值。所以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要多引入生活化的内容,将实验关联现实生活,介绍物理新理论、新技术,以此增强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1)教师要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从生产和生活中寻找物理要素,围绕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内容。在讲《电路》时,布置学生仿照小实验利用一个电池组、一个小灯泡、两个单刀双掷开关和一些导线设计一个楼梯开关电路,使行人上下楼都能控制电灯的开和关。通过这样的实验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可引导学生了解、体会、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充分感知实验操作的过程,利用多种感官感受实验中的各种刺激,激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2)物理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吸引学生的兴趣。改变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多给学生介绍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新能源的利用,让学生感受物理给生活带来的变化。(3)展示物理新理论与新技术,通过翻阅专业书籍、浏览网络资源等渠道,随时把握物理教育与物理技术的新动向,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开阔视野。
2.3 强化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 北师大严土健教授曾谈到“虽然我国的数学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至今数学并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人们的数学意识一般还相当淡薄. ”这一问题对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认真反思.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按照“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 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 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可以让学生记数学日记、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用收集的数据和情境改编成一道数学题积累起来、制作数学小报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归类、整理,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猜想,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以下意识: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自主的思维习惯;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形成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中还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不断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意识.
英语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影响重大。当前,随着社会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关注与重视,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植根于课堂,立足于生本,依托于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有效传承与尝试创新。
一、核心素养概述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解“素质教育”基础之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理念开始流传于社会各界并获得广泛认可。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简单的说:应试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才”。社会进入21世纪,竞争更加激烈。应试教育要求加强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培训,从而保障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取得竞争优势。与应试教育相反,素质教育认为应“德才并举”。学生只有在全面学习,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之下,才能发展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应试教育重实践,缺乏人文情怀;素质教育呼吁全面发展,却又难以操作。“核心素养”,在价值理念上继承素质教育,在具体操作上与课程体系相互结合,因而扎根更深,更为有效。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一)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不言而喻,高中英语学习的首要关键,即是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作为英语学科素养重要构成部分的语言能力,应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一,教学氛围营造。语言学习,与周围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追本溯源,营造语言教学氛围的关键核心,是要全面、深入、及时、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热情洋溢。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聪明有余,而柔韧性不足。英语学习循序渐进,想要显著提升英语水平,并不能快速性、跳跃式的达到,需要学生意志坚定、肯下苦功。许多学生告知笔者:“英语学习事实上并不困难,但长期的背诵、记忆过于枯燥,因此很难坚持下去。”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转变教学风格,摒弃“一言堂”模式,让学生切实的参与进来。其次,整合学习内容。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中英语学习并没有固定统一的学习方法,而学习的内容也应拓展性的向外延伸。例如,阅读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英文报刊、英语成语、名人轶事、英语故事,乃至英语笑话等。听力教学中,可鼓励学生观看英语歌剧、歌曲、电影(最好是中英双字幕)等,扩大听力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素养必备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一,鼓励独立思考。理学大儒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高中英语学习,尤其是阅读教学,要做到此“三到”。然而,许多学生“眼到心不到”,只是盲目性的浏览,对于重点词汇、句型不加记录、思考。阅读过程中,遇见晦涩的词汇,不愿意翻动词典,也不联系上下文猜测,而只是一味依赖他人。为此,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心到”。其次,小组学习模式。一方面,小组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组间同伴也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小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深远。构建小组成员时,教师应秉承“组间相似、组内相异”的原则。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确保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切实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例如,教学Module1 Unit3 Celebration Lesson1 Festivals时,笔者事前让各组成员,分别搜集各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上课伊始,笔者先作出示范,讲述了Mid-autumn Festival的来源,以及后世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在此之后,笔者让各小组学生模仿性的开展演讲,用英语讲述Lanter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等学生喜欢或熟悉的节日,让学生在在语境、活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当一个小组演讲之后,笔者要求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打分并补充。
(三)问题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品质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英语学习并非单一的死记硬背。相反,英语学习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塑造,对逻辑思维的发散作用十分明显。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求知的第一步,即是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以问题为载体,进而才能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之外,还应重视课堂节奏的把握。比如,课堂应有“留白”,在客观上保证学生有思考、提问的机会。又如,课堂教学应尽量“放松”,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认真、浪嗟幕卮稹J率瞪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往往为教师的一句口头赞扬、一个鼓励眼神所触动。而相比较“万马齐喑”的课堂现状,笔者更喜欢学生个性张扬。例如,教学Module1 Unit1 Lifestyles Lesson4 City and Country时,笔者让高一学生续写及演绎续写故事。活动开始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笔者震惊,出现了各种离奇的结局。至于表演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每当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余小组及笔者会为其评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通过表演让其他小组同学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及合作的平台,学生尝试了角色,也取得了很多收获。
(四)加强交际,拓宽学生的文化意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学,除了加强学生英语素养之外,还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意识渗透。从教育理念角度分析:教育应“德才并举”。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育人”的功能不可或缺。社会的进步,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精英。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正是完善学生“素质组建”的重要环节。从学生角度分析:青春期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再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因素,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引导航。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当前的高中英语教材,收录有诸多涉及“文化”的文本主题。如关于人生、爱情、友情、历史等等。例如,对Module3 Unit9 Wheels Lesson 1 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的教学,该章节讲述的主题为环境保护等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人文价值理念。对于该章节教学,笔者在讲述教材内容之外,还借助网络搜集了许多相关图片、视频、文本等,希望能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更多环节“刺激”学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加深感知。教学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谈论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行为,以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合理整合教材资源,筛选教材中与 “文化”主题相关的内容并加于丰富补充,组织学生以小品、戏曲等形式,来演绎或是诠释文本,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重视,是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作为一线教师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探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英语的学习及应对全球化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