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篇1

1.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启发式教学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靠课堂提问而得以实现的,提问是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的不二法门,而离开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选择配套,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空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寄寓于正确选择的教学手段中,当然也包括寄寓于恰当的课堂提问中,是可以感知到、捉摸到的。但是并非必设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并非提问得越多越好。提问必须有个度,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必须讲求效果,必须注意提问的科学严谨性,这样才能产生提问的正效应。自始至终,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2. 提问是课堂开展和实现的主渠道

在数学教学中,一般是以“设问―求解―反馈―拓展延伸”为思维训练主线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总是从问题开始,当发现了疑难问题后,必然会引起学生提问。根据教材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提问以及由提问者去指定另一个学生作答、解难、阐释,由学生去评价,最后由教师收网点睛,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提问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的又一个渠道。后一渠道的开发利用,必须慎重,教师应能切实驾驭操纵课堂态势。否则流于形式,满堂哄闹,一发不可收拾,事与愿违。

总之,不管选择哪一条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都是建立在精心设计、积极引导的基础上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的利用,表现在教师问答中,贯穿于讲读、演示、练习、质疑等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提问形式,都要有个周密精巧的安排。

二、原则与规范:课堂提问艺术之导向

课堂提问,切忌为问而问,空泛无边,流于形式,徒凑热闹,学生却无甚得益。所谓精心设计提问,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从利于目标达成出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纲,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依据。离开教学目标达成的目的来空谈课堂提问,是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目标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合宜地分布教学时间。乱设提问,不分场合,只能空耗时间,于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无益。

2. 从利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

独立性、发散性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三大支柱,“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也就是说,课堂提问要真正具有启发式教学的效力。反对提问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这样只会浪费时间,冲淡气氛,降低效益,亵渎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3. 从利于知识巩固出发

复习和练习时,贯彻恰当和巧妙的提问,可以刺激学生迅速地回忆起已学内容,加深识记和理解,同时在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架起一座跨越新知识彼岸的桥梁。若提问不科学不精巧,学生思维梗阻,达不到巩固旧知识和开启新的知识大门的目的,更加不必说培养能力和修造“桥梁”了。

4. 从利于探求激发出发

研究新知识的兴趣,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课堂教学必须时时注意的工作。生动活泼的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思维的自由王国。

5. 从利于全面照顾出发

提问的角度要合适,要求解答阐释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必须切中肯綮、确切实际,注意使学生普遍都能领会,通过积极深入思考后能在不同程度作答。问得太深,绝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望而却步;问得太浅,无思考价值,根本用不着伸手,更加不用跳一跳,果子就在嘴边,激不起劳动收获的热情和兴奋。这些都会导致兴趣疲劳,导致课堂提问和作答低效,导致答问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大部分学生不关心。

三、技巧与实战:课堂提问艺术之灵魂

课堂教学提问是需要预先设计的,但也需视教学进程而随机应变的,即使是随机应变,临时创造提问,也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师还要充分地运用自己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进程,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

1. 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并告诉他们:“一张纸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 启发式提问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上,笔者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数学的图形教学往往通过画草图帮助理解,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环的面积时,简单的基础题型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但当笔者抛出这道题时,学生难住了:“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2米,在花坛的四周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这条小路的面积。”笔者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题目给了什么条件?还差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小圆的半径,还有环宽。”笔者继续问道:“对,环宽,你们可以在本子上画出草D,标出环宽吗?”学生纷纷动手画草图,标出环宽,然后恍然大悟:“大圆的半径便是3+1米。”笔者再继续问道:“哪假如花坛给的是直径2米,哪大圆的直径又怎求?”启发式提问,加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草图,就让学生融会贯通了。

3. 游戏式提问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而且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 一般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大概在15---20分钟左右,如果是遇上概念教学,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干吧,学生兴趣更淡,更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懂得搞搞课堂气氛,增加学生活跃度。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的质数和合数这节内容,概念枯燥,学生容易混淆。而当学生理解了合数与质数的意义时已觉疲倦。于是笔者为活跃课堂气氛,请学号1―20 的学生站起来,让认为自己学号是合数的学生坐下,让认为自己学号是质数的学生也坐下,结果还有一个学生没坐下,问他为什么不坐下。他回答道:“我是1号。”笔者继续问道:“同学们,你能帮他找找理由,为什么他不能坐下吗?”学生交头接耳,纷纷翻书查找、互相讨论,最后得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不能坐下”的结论。

篇2

初中一年的语文是学生之后学习的基础课程,应当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热情,语文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汉语本身就是我们的母语,应当能够善加利用,要让信息技术不断有效应用到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成绩,学习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取得高分,很多对课文的理解过程就成为非常机械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乐趣,很多的文章都采用总分结构,学生学习时教师强调总的部分,对作者写作主旨的理解,学生也渐渐以获得高分为目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渐渐被消磨。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对课文的内容有更加生动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拓宽知识面。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很多的课程内容上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在课程当中可能有很多知识延伸的机会,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前,这些知识面的拓展能力取决于教师的视野范围,教师本身对很多知识都感兴趣,就能做到更多的引导,让学生看见多的求知空间,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面不够宽广,那么可能也无法进行延伸,学生能收获的内容就很少了[1]。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和信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化,学生想要了解课堂中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不再拘泥于教师和课堂,完全可以自己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查询,对于自己好奇的地方进行探索,这无疑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地更加顺利。

3.提高效率。语文课堂的内容比较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框架往往需要很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提前设置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还能进行习题练习的投放,让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等等,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2]。

二.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

1.网络课堂。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而校园网中有很多尚未被开发的资源,比如网络课堂。语文老师可以在校园网上成立自己班级的网络课堂,在上面定时公布一些课程的预习内容,让学生自行学习,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再设立一些检测的小测试,并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测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和了解,在课堂的资料中还应当做出一些指导性建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课上主要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针对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消化和吸收重难点知识。还要在网络课堂上设立学生反馈的意见,收集学生的建议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应当进行考量并积极改正,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

2.专题讨论。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不能真正地拥有知识,除非他加以驳斥。”可以看出,ξ侍饨行自己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为我所用,而初一语文的学习过程正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时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组织语言,对自己的论点收集论证的依据,并发表出出来,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有效提升。在每节课程之后,教师要让学生针对学过课文中的某一个论点,或是某种表达技巧进行深思和讨论,以及提出反对意见,也可以提出支持意见,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自己的整个文章,整篇文章要求有理有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课外阅读。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学业水平并不太繁重的阶段,学生应当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有益身心的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课外阅读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教师建立班级电子图书馆,在里面设置一些推荐阅读的电子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阅读这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然后写出自己的的读后感,对于大家的读后感,教师可以进行筛选,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要在班级里面进行推荐,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对提升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然后介绍了具体的实施内容,希望能够对初一的学生语文素养地提升有所帮助,信息技术功能强大,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大力推进,并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体现在学生道德品质、学习意识和文化素养方面。英语教学作为教学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语教W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初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中,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劳,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受校内校外多方竞争的影响,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一味让学生做题目,而且任务量巨大,有时候还占用一大半课堂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造成学生压力大,还容易让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对初中英语教材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不细致,教师至始至终都是围绕考试题目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被带入到英语学习的情景中去,在课后又过多关注学生对题目解答正确与否,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知识将英语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做出及的反馈,教师也不能针对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做到着重讲解,导致教与学脱节,英语学科本身对交流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课堂上积极有效的交流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开展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可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加以实现。通过情境教学设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应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英语演讲比赛的形式,老师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例如:在对“如何介绍一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一一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等,让学生按照这一框架开展演讲。在实际教学中对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在语言品质以及思维品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英语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和对语言语法的精通,更在于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侧重于说和写的能力,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生动准确的语言,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有趣不呆板,这需要英语教师长期实践,灵活运用语言组织教学。

同样,书写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也很重要,教师的书写美观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也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感受教师在黑板上优美飘逸的书写,能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其次,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学生在对教师英语书法的模仿时,增进了和英语的亲近感,再者学生英语书写的提高,对今后在答题以及工作上都有好处。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在关于核心素养体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引进多媒体教学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演示方式,多媒体信息量丰富,有图有声音,还包括动画和影视,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非常便捷,针对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在老师反复的播放中彻底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另外多媒体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上效果显著,多媒体的声音更接近口语上需要达到的发音,这给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参考标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初中英语学习重点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主题意义,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和将实践技能相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篇5

一、加强学校管理机制建设

学校应该把体育教学管理放在首要的发展战略,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健康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活动比体育更能培养学生的各项品质。为此,我校制订了以下几条激励体育教师成长的措施。

1.确立体育学科的公平待遇。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平等教学量化、教学奖评比、荣誉评选的权利,并享受国家规定岗位待遇。

2.每位体育教师都要规定教学任务,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根据学校制订的《核心计划》,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辅导学生一项体育特色项目。在运动会、体育节等大型校园赛事中展示。例如,一年级拍球比多(或小球操)、二年级沙包掷准、三年级跳绳(或花样跳绳)、四年级踢毽子、五年级武术、六年级足球(或篮、拍球)等特色体育项目。

3.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师德、业务等工作培训。

4.依据《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测试与健康档案》,结合《小学体育核心计划》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考核、公平量化。

5.与体育教师签订《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单》,把学校体育事项依据任务单的要求承包到人,完成任务的方才合格,完不成任务的不予评比。

以上几项政策,让体育教师有事可干、有依据评价,极大地激励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与教研

加强体育教学与教研工作的研究,每周让体育教师集体交流工作中的障碍与学校管理不足、条件不足等影响体育教学的原因,并探索破解之道。通过这种发现式的交流与探讨,解决了很多的教学问题和体育教研问题。例如:小场地破解冬季长跑的案例,以每个班级为单位,站成一个椭圆,循环跑动,只要上操能站队做操就能让全校学生参加冬季长跑。此项“椭圆式长跑方案”在全区很多学校得到推广。经过一年的探讨,我们总结出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要加强以下建设。

1.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材体系的建设。

小学体育教学应该注重教材的研究与建设,只有有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教学才能实施,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性。

2.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师素养的提升。

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体育教师的职业比较清苦,由于社会的偏见,体育还没有真正被社会所认识,体育教师付出的较多,而在精神、物资、待遇方面获得较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片面追求达标率和体育升学成绩,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应该顶住压力,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3.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

体育教师要认真编写教案,并准备好场地、器材等。面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从容面对。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课堂常规的建设。

体育课课堂常规是完成正常教学的基本保障,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前提,更是学生安全进行体育学练的基本保证。为了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制订课堂教学规范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严格执行,抓好课堂常规,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

5.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学方法的合理得当。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不断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6.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科学的评价机制建设。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篇6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认识[1]。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体育活动最能打破阶层的限制,任何人在体育面前都是平等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平、法治等概念的深刻含义,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参与和观赏体育比赛,还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1.2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2002年开始在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该纲要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既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课程之中。学生要通过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纲要》明确规定要通过大学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精神,为通过公共体育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隐蔽课程来实现的。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3]。体育隐蔽课程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情意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寓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使隐蔽课程发挥应有的价值,应当对以下要素进行安排和设计。

2.1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

要通过公共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执行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教学,保证公共体育课的课时,真正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同时,注重对体育场地的环境进行美化,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标语或者宣传画的形式在体育建筑和场地中进行布置,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陶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

2.2尊重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模糊,他们认为公共体育课不重要或者处于次要地位。而教师对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也不充分,部分高校一直未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公共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公共体育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中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的宣传栏等渠道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教育,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授,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

2.3发挥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课中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是公共体育课的主导者,只有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师不但要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育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育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再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体育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真正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2.4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

学校应当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中国体育文化注重强调整体,把整体放在首位,培养人的民族气节与伦理道德的理念[4]。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传统意识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地域和民族的特点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舆论宣传,鼓励学生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校运会等体育赛事和活动中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大学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技能,同时也应当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其中蕴含的道德修养、伦理规范进行深入理解,深刻领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5注重发挥课外体育竞赛的积极作用

以课外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也是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一种组织形式。竞技体育是法治的,其规则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竞技体育又是德治的,参与者必须自律,要以既合理又合法的方式取得胜利[5]。课余体育竞赛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因此,通过大学体育课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重视课外体育竞赛的地位和作用,而课外体育竞赛因其时间和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组织各种课外体育竞赛等活动,大学生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地观看比赛,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竞赛中的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规则的理解,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法治的含义,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特别是集体类的体育竞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6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

要使大学体育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重视对大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评价,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组织性、纪律性等情意目标进行评价。由于这一类目标大都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体现,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当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除此之外,还要针对此类教学目标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类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重视,从而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导作用。

3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各类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中。要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既需要高等学校提高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也需要发挥公共体育隐蔽课程的优势,优化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李理 蒋宏宇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细谦,陈琦.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7-69.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篇7

2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优势

2.1体育课程能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塑造人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同时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运动的竞争性、对抗性、应变性、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此外,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机体得到锻炼,还能舒缓学习上的紧张压力,对生活充满信心。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爱人,以完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造就人格之美。

2.2体育课程能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体育课堂关注学生生命,灌输学生生命意识,是尊重学生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真正体现[3]。正因如此,体育课程要发挥自身特有优势,通过体育课堂建立起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树立学生健康意识,给学生提供认识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使得个体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健康”。同时体育课程的体验性决定了与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存在着必然联系,要担负起树立学生生命意识的职责,科学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善待生命。

2.3体育课程能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树立公平、公正观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处”,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运动中的竞争与对抗,不仅体现竞技上的交锋,更是对手间情感与思想上的交融。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协调合作与公平竞争并存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否则体育运动的规则与标准将变得毫无意义,竞技场上将会毫无秩序,竞技风气也会失去正义和诚信。因此体育课程中要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公平竞争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3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人文意蕴之构想

3.1“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追求“以人为本”为灵魂,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完整性发展。体育来源于人文精神,又反过来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体育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4]。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不仅只关乎学生“健康第一”,而且更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原则,尊重学生主体,丰富学生内在,重视学生自身修养,最终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确立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重视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强调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

3.2倡导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体育课程目标要培养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就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目标的融合,不要局限在科学教育层面,而更要重视精神层面,体现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当然体育课程的人文价值也离不开体育知识技能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加以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更好地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奋斗。因此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强调科学性,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性,这就需要体育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彰显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3.3呼吁重视学生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目标因为有生命的存在,教育才具有意义,生命教育则更能体现出教育的本质。然而我国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吸毒、自杀、自残等对自身生命的漠视;施暴于他人等对他人生命的轻视;虐待动物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等[5]。这些不良行为都源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折射出我国青少年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当代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体育课程表现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正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具体途径。因而要培养学生懂得生命安全防范意识、救护知识,提高生命认识,加强生命意识,增强生命活力,领悟生命之美,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3.4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儒家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人文素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文资源是促进全民族人文素养提升的选择,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核心思想,既要学会爱人、学会尊重人,又要有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还要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要树立起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所以学生要从中汲取营养,滋养中寻觅人生存在的价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升华自身价值,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所带给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篇8

2以教学比赛为载体,塑造输赢观

篇9

第一,对教学目标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剔除虚空的教学目标,着眼于评价授课者所定的教学目标:一是否具体,即学生能否清楚自己在体育课上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这可以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判定;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即设计的体育活动是不是学生努力一下就能达成的,这可以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判定;三根据课堂结束时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判定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第二,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审视授课者如何规划一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体育活动的选择与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及教材对活动设置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对于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选择与使用是否合理,对于向学生提出的运动是否具有合理的技术难度等。其中还必须进行前瞻性的估测与评价,即根据授课者的教学设计,预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没有可能真正接受运动技术教学以及相应的身体练习。

第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这一环节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方法评价的核心,因为本研究更多的是面向教师而言的,是以促进更为科学的教学行为发生为目标的。这一环节评价的内容较多,例如教师的口令是否洪亮清晰,示范行为是否准确优美,语言指导是否到位易懂,保护是否合理有效等等。评价方法关键在于判断授课者能否通过自身的教学实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合理地渗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能否结合学生个体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及时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等等。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环节的评价还体现在对教师即时智慧的判断上,即对授课者能否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突况)作出恰当的教学选择,如果能,我们就可以给予本节体育课以较高的评价。从体育课的整体架构与效果上讲,评价的重点在于能否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这是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评价主题。

第四,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一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不仅仅在于教师单向传授的水平,更应该通过学生的收获来评价,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质量”好与差的唯一依据。这一环节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精神状态与运动水平,评价他们能否熟练地应用新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

笔者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在常态的体育课堂上坚持从以上四个维度对体育课堂进行评价、反思,则我们的体育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更高的水平。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方法摘要

作为理论准备与铺垫,文献资料法是离不开的,根据笔者的研究经验,这一研究方法绝非所谓的虚的方法,而是具有实实在在指导作用的方法,不经历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审读,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也很难知道类似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而作为一种实证研究,实验法与调查法也是两个重要的方法,通过对实验课、研究课的思考,我们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产生切实的感知经验。而调查法更多地面向学生,通过调查可以知道学生的需要,可以知道学生经过一节体育课后有哪些真实的收获。只有基于实验与调查,才有可能得到真实可信的数据与结论。

三、研究总结与反思

篇10

怎样才能用好体育教材,不至于出现为了教材而教教材的现象,是基层体育教师重点探索的话题。叶海辉老师《站立式起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一教材的核心价值,教学中的踩脚尖、拍手掌、拍小腿等辅助游戏练习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快速启动能力服务的,高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潘雪峰老师《毽球发球》的教学设计则抓住了“提高学生空间感知觉和判断能力”这一教材的核心价值。体育教材只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载体或媒介,是体育教学内容呈现的一种方式。“篮球的传接球”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能根据防守的情况快速选择合理的传递方式,更好的为同伴创造机会;“原地侧向推铅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快速蹬地挺髋推手的协调用力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技术的本身。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体育教材或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体育课变得有价值、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终生体育锻炼能力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手段,渗透游戏趣味因素,让技能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和充满价值

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体育课中找不到快乐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枯燥的竞训式的教学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对体育课的厌烦情绪。让技能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和充满价值是潘雪峰老师《毽球发球》教学设计最主要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从不会踢到踢得远和准的成功感受。体育课应该培养体育的爱好者,而不是体育的“敌人”。因此,体育教学的设计一定要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练习手段和充满趣味的练习方式上下工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技能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和充满价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和练习。这也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爱之者”的培养学生兴趣的真实体现。

三、增加游戏和比赛中的或然性因素,让比赛的结果变得充满偶然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在分组比赛的时候,往往在比赛没有结束时结果可能已经明了,可能两组因为体育天赋的原因在实力上本身就相差悬殊。在最后宣布比赛成绩时,四组同学中获得第一名的队欢天喜地,欢呼雀跃;第二名的队偶尔会有几个同学高兴一下,更多的是抱怨一些拖全组“后腿”的同学;第三名的队只有叹息和“不公平”的抱怨;第四名的队就只剩下低头无语的份儿。叶海辉老师在设计接力跑比赛中创造性地加入了猜拳的游戏环节,让比赛马上变得不可预知,原来体育天赋和素质比较好的队也不一定准赢,每个组都有获胜的机会,这就让体育天赋相对较差的同学有了获胜和成功的可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一个事件为随机事件,那么我们就称这个事件具有或然性,也就是不确定性。只有当比赛结果变得不确定,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比赛。这就好比观看比赛,当两队实力悬殊时,比赛时间就会变成垃圾时间,比赛也不具有观赏性。只有两队实力差不多时,比赛结果充满不确定性,运动员才会积极比赛,比赛才具有观赏性。因此,在设计体育教学比赛游戏时要尽量增加比赛结果的或然性因素,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四、目标升级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学生因为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强弱差异。所以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制定,定高了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定低了则无法调动学习热情。新时代的网络游戏受到了学生如此的亲睐,主要是因为网游找准了学生的兴趣和原动力的激发点。潘雪峰老师在《毽球发球》的教学中引入了现代网络游戏中的目标升级和身份升级的游戏因素,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练习,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达到练习的要求,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毽球的兴趣。同时在学生升级到高一层次组时又实时地提高了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针对学生的不同素质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才是培养体育爱好者的最佳方法。

五、具有针对性的课堂观测统计分析,助推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本次观摩展示,丽水市莲都区年轻体育教师学习小组对四节课进行了课堂教学观察和统计,主要从执教教师的讲解示范时间、队伍调动时间、学生练习时间、等待练习时间、心率变化情况和掌握各技术的情况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全程跟踪观察和统计。统计数据充分反映了执教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的时间分配和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为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调控是否合理提供了一系列真实可依的参考数据,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意义。这样的课堂诊断教研方法更为直观、量化地呈现了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有利于体育教师根据数据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和不合理的设计,从而实现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完善,是体育教研中一项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教研方法。

篇11

一、精心设计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准备充分设计到位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以我教授“鱼跃前滚翻”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先分析教材:鱼跃前滚翻是中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三年制新授教材,是在小学教材各式滚翻的技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滚翻技术动作项目,训练身体的灵巧性、柔韧性,促进全身韧带关节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因此学好鱼跃前滚翻可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偶发事件中,如滑倒、摔倒、跌倒时学生会采用滚翻动作进行自我保护,减少损伤。再分析学情:技巧技术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校学生来自不同小学,有一半外地来兰借读生,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要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首先必须从前滚翻开始学习。在前两节课中学习了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技术,有85%到90%能很好完成。大部分学生对技巧的学习是有兴趣的,且积极性高,这对技巧的教学是一种促进,也是技巧教学的有利因素。而女生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相对较困难,所以要适当降低要求或者教给她们一些形体上的技术,以此来调动女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初中生行为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动作比较鲁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然后设计教学目标、方法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掌握鱼跃前滚翻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跳跃、灵巧、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空间定向和平衡能力并能克服害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信、顽强向前的精神。

二、优化课堂教学科学施教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1.加强课堂常规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规范学生上下课集合整队、变换队形、整理服装、学生练习、课堂讨论、收拾器材等,持之以恒的课题常规,有利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落实和提高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教师首先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这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体育课堂上,“欲”与“施”应该是一致的。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不会感到体育课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掌握和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快乐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富有创造性的课堂会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信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调整课堂状态,加强科学学法指导

高效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投入学习和运用。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脚蹬、脑后着垫 ”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使抽象概念更生动、具体、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由想象,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当然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可局限于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语言激励等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调整好课堂状态,让学生不仅思维动起来,思想也要动起来。同时要加强科学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寻求方法,遇到突发事件随机应变,从容应对,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三、和谐的师生情感是高效课堂的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认同中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班级动态,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一视同仁,多参与学生活动,共同分享体育带来的乐趣,以活动为载体,去触摸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认同体育课、认同教师。还可以及时倾听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信其道”,从而更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四、课后反思总结是高效课堂的升华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写教学后记感悟、教学反思总结等,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课堂逐步达到高效的有力手段。只有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体育课要达到高效课堂,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高效教学的理念,确立高效教学的学生观,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的核心理念,并把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知识有梯度地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去,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都得到有效地提高,体验到体育教学的美感和,这样的体育课堂才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篇12

一、个人形象艺术

人往往凭借第一印象就对他人做以评价,如果对某人没有一个好的印象,那接下来的工作往往很难展开,这个奇怪的说法对于教师也同样适用。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艺术,是心理活动、语言活动、形象外在的共同综合表现,但学生最直观的感觉则是对老师形象外在的感觉,一个风度翩翩、潇洒健壮、体态匀称的老师,肯定比慵懒脏乱、萎靡不振、胡子拉碴的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好很多,那么前者也就为自己以后课堂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老师的外在形象对自己的教学也是有影响的。所以,作为小学体育老师,也应该对自己的仪容仪表进行一个改善,加之美化自己的形态动作、谈吐举止,力求留给学生好印象,注重个人形象艺术。

二、选择语言艺术

语言是师生交流的基本工具,教师语言艺术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师生关系。体育教师不像其他课程老师受地域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语言上更具优势,为什么这样讲呢?体育老师授课环境大部分在教室之外,且学生来上体育课的心情大多爽朗,所以老师稍微注重语言艺术的话,便可以收到不一般的效果。老师的语言素养主要包括发音、语调、语法、声调,辅之必要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手势,体育老师可以将这些注意要素运用到运动技能的讲解、基础知识的传授、技术要领的要求等多方面,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富感染力、穿透力、吸引力,同时还应注意文明用语,切不可粗话、脏话连篇,力求将语言艺术运用到极致。

三、提高课堂组织艺术

体育老师教学环境的多样化,使得老师可以借用多样化的环境道具布置多样化的课堂,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的艺术组织。小学体育课堂是丰富多变的,教师无法预料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但是却可以引导下一分钟的事件活动,所以,体育老师组织的课堂必须富有弹性,并且可以随时调整更换课堂模式,避免传统死板无趣的课堂活动。同时,还应创设新颖的锻炼内容和锻炼形式,满足各类学生需求,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老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根据学生性别、学生体能、学生兴趣进行多种活动的设计,突出每个活动的目的,展现自己多样的教学手段,巧妙通过提高课堂组织艺术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四、把握学习任务艺术

作为体育老师,虽然致力于教学的创新、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但还是需谨记:各种艺术手段均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万不可只顾娱乐,忽视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应了“捡了芝麻,漏了西瓜”这句俗话的深意。因此,体育教师还是应该时刻掌握自己教学目的――学习为主、娱乐为辅,切实锻炼学生的体能技能,保证小学生真正可以从体育课堂获益,也保证自己的体育课堂发挥真正的实效,而不是流于低俗。这才是整个课堂艺术的核心点,只有完美做好这一点,才能真正掌握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

篇13

高效课堂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构建初中高效体育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准备充分设计到位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以我教授“鱼跃前滚翻”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先分析教材:鱼跃前滚翻是中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三年制新授教材,是在小学教材各式滚翻的技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滚翻技术动作项目,训练身体的灵巧性、柔韧性,促进全身韧带关节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因此学好鱼跃前滚翻可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偶发事件中,如滑倒、摔倒、跌倒时学生会采用滚翻动作进行自我保护,减少损伤。再分析学情:技巧技术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校学生来自不同小学,有一半外地来兰借读生,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要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首先必须从前滚翻开始学习。在前两节课中学习了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技术,有85%到90%能很好完成。大部分学生对技巧的学习是有兴趣的,且积极性高,这对技巧的教学是一种促进,也是技巧教学的有利因素。而女生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相对较困难,所以要适当降低要求或者教给她们一些形体上的技术,以此来调动女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初中生行为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动作比较鲁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然后设计教学目标、方法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掌握鱼跃前滚翻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跳跃、灵巧、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空间定向和平衡能力并能克服害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信、顽强向前的精神。

二、优化课堂教学科学施教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1.加强课堂常规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规范学生上下课集合整队、变换队形、整理服装、学生练习、课堂讨论、收拾器材等,持之以恒的课题常规,有利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落实和提高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教师首先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这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体育课堂上,“欲”与“施”应该是一致的。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不会感到体育课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掌握和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碓銮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快乐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富有创造性的课堂会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信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调整课堂状态,加强科学学法指导

高效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投入学习和运用。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脚蹬、脑后着垫 ”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使抽象概念更生动、具体、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由想象,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当然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可局限于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语言激励等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调整好课堂状态,让学生不仅思维动起来,思想也要动起来。同时要加强科学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寻求方法,遇到突发事件随机应变,从容应对,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