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65-02

一、前言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笼罩下,大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坚固的“重课堂,轻课外”教育观念,在此传统教育观念的驱使下,教师通常都会将整节课堂时间用于开展教学活动,而对课堂之外的延伸教育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无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由此可见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充分应用教学资源,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环境中所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从而使课本内容生动化、灵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一)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当下教学大纲的定制逐渐向贴近学生真实诉求靠拢。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注意力分散时期,因此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难以达到深入认知和牢固掌握,然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好感与亲密度,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主动探索语文知识,并能够随着课外活动的累积,逐渐建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爱好,使学生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快速吸收教师所传达的知识信息,加强语文教学效果,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人们逐渐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真实诉求,同时也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充分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真正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并通过灵活化、多元化的途径学习语文知识,打破传统教育中语文知识学习框架,使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延伸到课堂之外,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在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学习主动性逐渐被弱化,在此影响下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也在慢慢流失。针对此情况,只有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并在生活细节中去体会语文知识,吸收语文知识,同时能够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枷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去了解教材之外的语文知识,初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体会世界。另外,在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能够有效转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其能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积极起来,与教师、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及交流,反映到真实的教学课堂之上就是积极主动地发表自我见解,充分发挥和锻炼其思想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意识及其临场应变能力,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能够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教育行业开始实施大面积的创新、改革措施,这也为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此教育环境下学生视野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课余生活也变得丰富而又充实,长此以往知识累积和独立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语文学科,并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三、全面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根据教材大纲内容以及教学需要积极开展课外主题活动

若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大纲及教材内容设计和开展课外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呼应。综上所述,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在课外活动中有效渗透语文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加强语文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充分重视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同时还需要充分呼应课堂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活动主题,并能够设计出一套系统的活动流程。比如:在进行《我爱你,汉字》的学习过程中,若要强化学生对中国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知、感悟,同时能够更深层次地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介绍汉字的形成、发展以及整个变化历程,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热爱汉字,从而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并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正确的学习风气。不仅如此,在进行《坐井观天》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等形式,为学生演示教材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设计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深化语文教学效果。

(二)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要充分实现优化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就必须要根据课堂教学进度科学设计课外教学活动,并在进行课外教学活动之前落实好教学材料与教学设备等各方面问题,为课外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有效优化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与认知。在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提升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效果,就必须要使课外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全方位、多元化的学习竞赛活动,比如:写作比赛、古诗词背诵、课文生字默写、成语默写、课文朗读竞赛等,通过以上多种竞赛形式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并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从细节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针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错别字和错误读音较多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下,设计识字游戏、默写竞赛以及听写竞赛等各方面教学活动,通过轻松、愉悦、紧张、活泼的游戏形式,使学生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发音和错误读写方式,并顺利朗读、背诵和默写教材生字及词组,更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和记忆。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有效延伸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促使其能够及时巩固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并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在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改善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语文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好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针对学生在朗读教材过程中出现缺乏感情以及唱读等情况,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渗透,在课堂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朗读习惯并进行及时的纠正,全面普及朗读技巧,强化学生朗读能力。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开展诗歌朗读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训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朗读意识和朗读规范,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掌握正确朗读的技巧,从而有效加强其语文学习能力。最后,针对部分在课堂中的畏难及惧场等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即兴作文、口头作文等课外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正确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游戏氛围中大胆抒发内心真实情感,提高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兴趣及写作能力,优化作文教学效果。

(三)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科目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教学内容是作文写作。通过加强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的锻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生字及词组的应用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然而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会采取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指导,长以此往,学生逐渐对作文写作形成一定的抗拒心理,作文写作水平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状态,因此缺乏生活方面的累积和感悟,写作素材局限性较大,因而在实际作文写作过程中普遍会出现缺乏感情、下笔困难和东拼西凑等情况。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具体来讲也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观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全面累积作文写作素材,使学生能够书写出文笔流畅、感情真挚的作文。比如: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帮助父母完成一些家务琐事,如打扫、洗衣、买菜等,通过完成各种家务琐事能够充分体会父母的辛苦,从而能够进一步孝敬和尊重父母,用实际行动用功学习去回馈父母的养育,与此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累积生活感悟与生活经验,使学生收获成长,并为作文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全面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更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本质作用。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要利用更科学更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小学语文的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如何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促进全面发展是教学的重点。课外拓展活动的出现对于培养学生更加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1.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新时期素质教育下,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制订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对知识掌握程度不牢等特点,开展了课外拓展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起小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语文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使学生愉悦地接受课堂知识,积极踊跃的发言,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日渐增长的需求,课外拓展活动逐渐被重视起来。语文课堂上通过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到语文知识,开阔知识面,进而有效延伸语文课堂,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2.语文课外拓展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主动性,被动接受课堂知识,逐渐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各种课外拓展活动会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世界的广阔等等。

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变得积极活泼,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不但能增进友谊,促进成绩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倾听别人诉说的好习惯。通过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有利于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

新课改下,课外拓展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逐渐形成较好的预感,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加深教育改革。

二、如何使课外拓展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各项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如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在同学面前演讲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交流。或者设立专门的书柜,将学生喜爱的书籍装进去,方便学生阅读。

2.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各项兴趣活动

通过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如,学生对诗歌兴趣浓厚,教师便可在教学中利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通过教师的指导,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热情

在教学中,不单单是通过教师的督促、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竞赛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创造浓厚的竞争氛围。教师可以组织书法比赛、作文比赛、默写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组织各项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之对语文逐渐产生好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情况,不断学习、摸索各种语文课外拓展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3

二、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7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7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张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贺永琴(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郑健成(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彩凤(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7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严格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严格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7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将参评论文的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 。

4.子邮件格式要求:邮件主题请写:学校+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名请写: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全文宋体、小四号、两端对齐、1.5倍行距。在发送电子文档前,请删除论文中的学校名称和导师姓名,以及页眉、页脚及致谢页中有可能涉及学校、导师、作者本人的相关信息。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7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篇4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内容越来越丰富,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又要求教师必须注重语文审美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审美教育的开展,更有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过于枯燥无味,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不利于提高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2.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充分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水平不高或者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充分,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师的威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指导,使得学生并没有及时地掌握教学内容。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并没有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至于导致学生选择一些毫无价值的课外读物,更是难以避免一些低俗的小说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不利于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

3.不注重审美教育

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对教育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误区,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育任务,让学生考入一个好的大学就算成功,从而忽略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或者备课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侧重于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的讲解,并没有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逐渐使审美教育边缘化,不利于开展审美教育。

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现阶段,在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以便于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活动,进而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逐步开展素养教育活动

众所周知,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努力,也需要教师制订出一个明确的教学计划,逐步开展素养教育活动。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高中阶段分成三个部分,高一、高二、高三阶段进行教学。如,在高一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一阶段重点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人教版《再别康桥》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意味以及诗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便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简单的背诵课文,而是应该了解其中的意思。而在高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先将学生的感知能力扩大化,然后拓展学生的丰富知识。而在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两年的积累与沉淀,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审美能力已经逐渐成熟,但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给学生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以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2.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因该技术不仅可以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环境,还可以将学生快速地带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与语文知识产生共鸣。譬如,在教学人教版《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小段荷塘月色的视频或者给学生展示出相关的图片,先将学生带入教学活动中,然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引出正文内容,以便于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篇5

前言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是当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既能够同时满足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的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推行。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

生活化教学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一些生活方面的元素。一方面,以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文本叙述,化难为简,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语文育于生活百态之中,拉近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语文教学的距离,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

(2)丰富学习内涵,拓展教学领域

我们说的教学是指狭义上的学校教学与课堂教学,而生活化教学无疑打破了这一限制,它开始引导学生思索课堂学习与社会感悟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法,既丰富了学习活动的深刻内涵,同时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领域。初中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此时世界观的拓展、学习方法的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因素,都对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化教学是真正“立人”的教学模式[1]。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2.1.教材联系实际,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皆是名家名篇,其事迹与人物皆具有典型性特征,因而很容易引起中学生的联想和感触。生活化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摒弃传统的课本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的错误观念,而是将课文中所记叙的事件视之为活生生的生活场景[2]。例如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的《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朴实无华的文字由于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广泛引起阅读者的共鸣。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不妨进行思维发散,从朱自清说到自己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再将话题抛向学生,让学生回忆起父母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一系列感人的事迹,通过将不断升华内心的这种感恩之情,最后重新回到文本,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朱自清在看到自己父亲那蹒跚背影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在循环往复中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并指导学生们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鼓励他们多多孝敬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2.道理直观化表达,着重塑造人格

对于一些比较贴合中学生实际生活阅历的课文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会,将课文中所想表达的观点、态度暂时隐藏起来,通过询问学生或者课堂谈论的形式盘敲侧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总结出相关道理、观念时,此时将课文中心思想引入,就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以人教版高一语文(上)的《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为例,它主要叙述两个好朋友围绕着一只羚羊木雕所发生的故事。初中生正处于敏感、心理活动丰富的年龄阶段,会结交大量的朋友,也自然而然会发生各种事件。羚羊木雕的故事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回忆起自己和朋友的交往经历。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回忆自己与朋友们曾经发生过的矛盾与冲突。文章当中两个小伙伴最后和好如初,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产生珍惜朋友、重视友情的观念。当然,由于这篇文章比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来“刁难”学生,例如“爸爸妈妈让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种行为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也有助于科学塑造孩子们的完整人格,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2.3.课后社会实践作业的布置

真正地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还应该着重从社会实践入手,只有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中掌握到的知识或者道理真正作用于实践,这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执行力。以上述两篇文章为例,教师在课堂可以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给父母洗脚、对父母说“我爱你”,向自己的朋友道歉、坦诚与朋友聊天等……学生们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这些实践活动,才能够透彻地理解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学会怎样做学问的同时也学会怎样去做人。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教师应不断加大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的力度,不断创新拓展生活化教学新方法和新思维,真正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寓教于乐、影响长远的新时代新课堂。

参考文献

篇6

一、口语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从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口语训练刻不容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表达与交流”要求:“(语文教学)培强人际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同时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却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诵、解释,而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课堂。

2.社会呼唤一个个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的人才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素养”。我们的学生以后回到社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许多时候都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当代的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败。

3.学生长期处于哑巴语文状态中,加强口语训练万分紧迫

我们经常看到或遇到大学毕业生都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自我表达,甚至表达完全错误。这是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恶性循环,即心理上封闭,语言上封闭,导致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口语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口语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本学科和外学科相交叉,因时因地进行口语教学训练:

1.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

课前三分钟,对能说的人来讲,当然是太短,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相当漫长的。所以,每一位语言教师都要能充分利用好这三分钟。即利用这三分钟,让学生在达到“敢”“能”“要”的地步。首先,敢,即我们要能让学生敢于开口说。一般来说,高一新生的差异是很明显的。自由活泼的学生,一上讲台,便能让自我介绍讲得很到位,可以赢得阵阵掌声。但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一看他们的情形,那些低头、拧衣角、抠手指,腿打抖、音沙哑等现象,就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了。结结巴巴说了几句,就盼着老师说可以了,而真正听到这话就如听到大赦一般飞奔而去。所以,我们要多让这样的学生上讲台,即使一言不发也可以。只有这样才能使胆小的学生敢于开口,敢于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其次,在课前,老师可以先布置下一个学生的说话题目以及范围,然后让学生在课外先准备。可以让他们查相关的资料,也可以请问别的同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先形成文字,只要在说话的时候不拿出来念就可以了。到说话时,只要学生能够把个人的观点表达得清楚就行。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

2.上课过程中落实在学生读、思、答、问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备课时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制定相关的朗读目标。这个朗读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读准字音或理顺思路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能以自己的语言复叙所读的文章,甚而能溶入即朗读文章营造的思想情感的氛围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在体会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意境美中提高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贯彻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调用普通话来思考。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但基于我国的社会现状,在各个地方都有着自我方言,而这也导致了多数学生从小甚至从初生那刻起,因受了方言的影响,一直都以方言来思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是使得众多学生能想到很多描绘事物的语言,但这些语言只能用方言来表达,若要用普通话来表达则要大打折扣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好普通话的推广,坚决调用普通话来思考。

3.课堂之外尽量多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

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编话剧,以提高说话能力。如《高一语文》(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言文我就曾经让学生对此故事改编了一番。先是让学生以文言文的方式表演了一遍,然后是用现代汉语的方式表演了一遍,效果都还不错,至少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有了一定兴趣,并提高了思想的认识。其次,多组织一些朗诵比赛,可以是同班或两个至多个班举行。也可以规模大些,但一定要频繁些,目的就是从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次,则是可以多找些有关辩论赛的资料给学生看,如辩论赛的文章,还有则是辩论赛的实况录相。总而言之,我们开展这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的,最终实现我们长期以来所提到的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这学期开学以来,我校大力推行实施高效课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还处在摸索、尝试的阶段。语文课堂实行小组合作自主管理以来,一改“满堂灌”的模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变得很热闹。但我们透过热闹发现许多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形式,根本就没有体现“高效”二字。

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听了几节示范课,感慨很多。学生分成小组之后便于交流,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讨论发言,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在资料书上找答案,应付式,被动式的讨论,缺乏沟通和交流,更缺乏思想火花的碰撞,这种课堂教学高效体现在何处?有些老师一节课忙于评价打分,老师成立计分员,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背离了我们教学的初衷。也有些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赶着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只会泛泛而谈,浅尝辄止。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表层的肤浅、甚至是虚假的自主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怎样上好一节课才能符合我们自身特点有我校特色呢?怎样才能践行自主管理呢?怎样才能上好一节高效率的课呢?

我认为要实现语文课堂的自主管理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听

在语文教学中,听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语文老师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学生刚接触,老师可以播放诗歌的范读录音。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体悟《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学生通过初步的感知听来收获情感,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启迪思想。为下文的学习蓄积力量。

让学生在组与组之间比赛朗读,其他小组成员在听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和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的自主管理。

语文老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听新闻,尽可能多的积累新闻标题和素材。听名人励志故事,尽可能多的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听百家讲坛,尽可能多的积累哲思名句。通过听对语文感兴趣,让自主管理体现在课堂之外。

二、说

要实现语文课堂的自主管理,营造说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单元后面安排有“口语交际”这一部分内容,可见“说”的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发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教材,旁征博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说话的本领。在课堂上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增强学生说话的本领,长期轮流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可以克服一些同学上课不敢发言的胆怯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外,老师可以鼓励同学之间就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辩论。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每天和家长做好沟通交流,把每天听到、看到、经历与家人分享,增进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教学的亮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是一种美妙的享受。鼓励那些在读的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上传媒大学,早立志,激发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章都是经过科学筛选的范文,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如我在上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后,为了加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我组织了一场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参加,请班主任和每组代表打分。安排两位主持人,还准备了奖品。我提前两周布置下去。朗诵比赛的效果出乎意料,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做了充分的准备,主持词也符合诗歌的意境――精炼优美。

在平时老师强调学生多读高考必背篇目,为高考做准备。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优秀的中外作家,利用寒暑假读一些文学名著。课余鼓励学生去阅览室阅读,扩大阅读量。写阅读感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篇8

如今,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的航标,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能力之一,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大纲也将它列为考查的六种能力之一,并列为最高能力层级F级。新课标高考语文大纲中的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性学习是求是和致用的最好实践形式。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这应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然而,我们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设置问题,然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一个个解决,学生像排除地雷一样,一个个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以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孰不知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提问看似轰轰烈烈,课堂上热闹纷纷,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另外,学生在语文课堂也时时感到一种压力,甚至有如坐针毡的感觉。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是直线下降,那些原来对语文稍有兴趣的同学也兴味索然。

其实,抓住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培养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浅显的文章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片没开垦的处女地,只要他们还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一颗质疑的心,就能找到发现问题的钥匙。如某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教师应对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你们还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并对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例如,我在教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让每个学生准备2-3个问题,学生提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既然已将河内之民移于河东,还为何移其粟于河内呢?学生真正地阅读了原文,且对原文已作出思考,才会有这样的思维火花,如果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接受能力,教师云亦云,学生哪敢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是我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但我和学生共同探讨,发现孟子的话不够周全,可能是移其部分之民于河东,古人的文章为了简练,有些内容可能省略了。

二、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

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并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教师要改变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动态模拟,组织一些有激烈竞争的趣味游戏和智力比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允许学生走曲折路线

我们老师和家长总希望学生解决问题时,思路正确,最好不发生错误,其实,这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轻。

我们教师每到高考复习时,自己做大量的习题,尤其是重点题,难题,做得非常简洁,概括,选择最捷径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走最短的路线,然而学生一到考场,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仍然发生错误,这让我们很多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我们让学生失去了发生错误的体验,学生自己不会有失败的体验,不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哪里有成功的收获?我们给学生的是一条最短的路线。其实,任何正确的答案或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得到的,探索的过程是一条曲线。其实想想,我们教师的解题过程很多情况下也是经历了失败的检验,才最终找到一条捷径。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留有空间,要去开发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宽松的空间里成长。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大胆采用“教师走下来,学生走上去”的方案,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备课小组,由学生选择课文,设计教学方案,学生自己当老师,学生上讲台教学,其他同学可以就自己有关问题向讲台上的学生提问,学生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都暴露出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直至问题解决。教师在整个过程,全心下放权利,变“大权独揽”为“全权分散”,当学生的朋友、听从、合作者、指导者,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共同探索、分享。

篇9

一、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具备很高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就是能够为学校、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驱赶走心灵中的阴霾,帮助学生走出心灵困境、与之带来无量的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一个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心理上扶困济贫,嘘寒问暖,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要无微不至,让不幸的学生化悲伤为力量,走出困境,自强不息,从事正常学习并获得发展;让顺利的再接再厉,学习得更快更好,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为学校奉献更多的光和热;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教学的价值理想,尽自己之所能,学习和掌握好开展教学工作的技能与方法,联合学校的力量,开展教学服务,完善教学功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创新是是进步的前提,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和不朽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我们应以激发创造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形成创造能力为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新。当前,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情境,诱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语文教师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在学校的理论学习,我们回到学校进行教学,在这里,个人的才能得以发挥,工作的价值、教学的理想得以实现。

首先,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非常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一语可以杀人,一语也可以救世。古往今来语言的大师,文字的巧匠层出不穷,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商鞅舌战群臣,得以顺利变法;诸葛亮舌战群儒,得以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这些故事时至今日仍然激动人心。

人类需要交际,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即便是自己和自己也需要内部沟通,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巨大价值,更不用说在讲坛上,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相信语言的力量,要充分使用犀利的语言这一利器。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面对糟糕的环境,如果自己不能和自己沟通,如果说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那么就会消磨掉他的意志,就会耗费他的大量精力,他就会感觉到疲惫不堪,他的神经系统和潜意识就接受了失败、灰心、沮丧等不良信号。这时候最需要有人对他进行心理帮助,引领他走出心理误区,作为一个高中的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那必然是对学生爱莫能助。反之,如果语文教师语言具备高超的艺术性,那么学生就非常喜欢学习语文,学生就会老师的语言艺术魅力所折服,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够专心听讲。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很多人很多事情很不服气,如果老师不能技高一筹,是很难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的,这一点非常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注意。

三、语文教学要提倡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则是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它分为5个步骤:确定选题,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处理信息,撰写报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和加工处理信息,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成果展示,交流分享。在展示交流中,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辩论,学会交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课堂就显得特别的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非常死板的知识。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活生生的人,并非学习的奴隶,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要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四、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真正了悟生命的意义

宇宙的奥秘与人生的真谛,无数哲人巨匠千百次地追寻,都不能穷其究竟。一个人,只有了解生命,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丰富了知识,他才能够掌握命运、给别人带来帮助,给社会带来奉献。在追求的漫漫人生路中,成功的快船不等待迟来之客,这就需要每个人在知识的寻求中精益求精孜孜不倦。

在人生的旅途上,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了而没有被击垮更是难能可贵。要知道,眼泪和欢笑加在一起方使生活更精彩;任何时候都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乐观能够扩展生命的意义,悲观只能让生活黯淡无光。

真正的人生意义需要用一生的行动来回答和夯实。价值和功利的区别有的时候混淆不清,好坏善恶有的时候是转身之变。这需要每一个年轻人认真对待,仔细甄别。

价值想的是能为别人做什么,功利想的是能为自己挣多少。作为一个信息化时代年轻人,要心存高远,志向须如宇宙恢弘,心灵要似莲花高洁。人生短暂,时刻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回光返照。匆匆地来,偶然生在人世;碌碌地去,必定愧对此生。

篇10

二、实习进行时

每天早晨不到06:00就在校园广播的歌声中渐渐苏醒过来,简单收拾过后便走、向餐厅,满足的吃过早饭就径直走向办公室。每逢一、三、五都是语文早读,我们也跟随指导老师去班里,有时抽查背诵,有时在教室里走动,看学生是否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监督他们学习,维持早读秩序。每次抽查背诵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如果有人没有背会就把他先挑出来,之后再去考。每次班里总有几个学生背诵不过关。我的指导老师的惩罚措施是让他们把课文抄写五遍并交上来,之后还要考察,直到每个人都完成任务。这种方法做到了对班上的每一个人都负责,特别是对于后进生,让他们努力赶上,不落在后面。高一刚开始就培养他们布置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没有人例外的习惯,这对他们日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

记得第一天去听课,我就听了三个不同老师的课堂,他们所带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分别是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而我也收获颇多。我发现现在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和补充的作用,大多数课堂时间都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这与传统的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大不相同,启发式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了三个班级,我也听出了区别,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的上课氛围大不相同。前两个班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勇于发言,而后面这个班的生与老师的配合不太好,学生做不到积极主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也启示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多与学生互动,抓住课堂环节,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自信、大胆地为自己代言。

那天正好是周四,我参加了他们的“语文教研组会议”,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严谨性,体会到了学校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高度负责,这个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我一直以为老师教什么内容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孰不知他们也要遵循年级组规定的一系列要求,如果违反了,处罚力度也是相当大的。其中请病假都要扣分,我顿时觉得要当一个语文老师也是很不容易的。从会议中了解到高一年级的教学主要在搞一个叫“课课清”的目标,就是每节课上课前把学习任务和内容以“导学案”的形式设计出来,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上面的习题。这样既明确了每天的学习任务,又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每个周的周一下午,语文组的所有老师还要开一个“互研会”,主要是对上周教学工作在形式和方法上的总结,每个老师都要说自己的情况。同时,对于这个周所讲课程的进度、方式等进行探讨。我觉得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值得学习。

来到实习学校,除了每天批改“导学案”、小作文等日常工作外,还有一件工程量很大的任务,就是大作文的批改。从去那后到离开的二十多天时间里,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完成这一任务。我跟的老师带的是两个班,加起来有104人。因为是普通班,学生比较差,作文中的错别字特别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也很多,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因此,批改起来很费事。为了鼓励他们,我给每本作文都认真批改出有问题的地方,给了分数,评语也都在一百多至两百多字,主要是鼓励的话语多一点。

三、班主任养成中

实习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另一个同学向赵老师一起申请了高一(8)班的见习班主任。赵老师是高一(8)班的班主任,也是体育老师,人挺好的,也很热情。于是,每天早上06:20就和赵老师一起到操场负责班内学生的到位情况,督促他们快点整队,拿出小卡片在操场上学习。06:30的时候开始伴着广播中的节奏绕着操场跑步,每天都跑四圈,结束后以各班为单位列队在操场做广播体操。做操结束后,他们还得待到07:10才可以离开,这期间他们被要求在操场看书。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早上07:50就开始上早读课,班主任要提前五分钟到教室查人以及班务打扫情况。这样的形式一天有三次,中午数学辅导前,以及晚上理化辅导前也得进行这些检查。这样,每天的生活都是忙碌而充实的,这也让我体会到了班主任老师的辛苦。

四、别后思忆深

篇11

过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稍显陈旧,部分教师满堂灌,忽略了语文课的理性;课堂观念没改变,部分教师高高在上,缺乏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意识;部分教师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以致不少学生私下议论:语文课真没劲;不少的老师也抱怨,学生不活跃,课堂太沉闷。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除旧更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活跃高中语文课堂呢?

一、从导语入手,好的导语,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如果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是“新课标”的双翼,那么,教师要是能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巧妙地设计导语,合理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将不愧为一个搏动语文“新课标”双翼的好方法。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不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教学高一语文教材(上册)庄子的《秋水》一文时,用同学们小学时就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导入,效果非常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秋水》的兴趣。因为两文虽不同,但思想境界却一致。好的导语仿佛是散发着神秘魅力的音符,引诱着听众;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智慧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钥匙品种多,样式多,年轻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必定能打造出一把又一把与众不同熠熠生辉的金钥匙。

二、从课堂入手,好课堂最真实的价值体现就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苍白无力、缺乏生机。教师应以正确的思想熏陶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感染学生,以健康的行为影响学生。面对行为,我们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益友。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央视“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她作为主考官,在提问前先和选手的几句闲聊,寥寥数语消除了选手的紧张心理,拉近了主考与被考问间的情感距离。教学活动也应这样,作为老师,要善于走下讲台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主动接近学生,将自己和学生看作一个教学的整体,使学生感到教师和他们之间,仿佛是在一起探索,一起学习。“下讲台”是一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新理念。用这样的理念指导课堂,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手段入手,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做到声图文并茂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现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减轻课堂劳动强度,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做到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师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38-02

作者简介:马书生(1980―),河南叶县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朱家角中学语文备课组长。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一、对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考

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让笔者看到了语文学科所面临的严峻现实。首先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其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被割裂开来,教师往往侧重其工具性而忽略了教书是为了“育人”这一根本宗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若即若离,对中华民族精神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改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两纲”教育与语文教学水融。当然,语文教师不是牧师,不是布道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特点,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通过体验性、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感受母语文化的魅力中,培养他们的语文兴趣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下面就拿笔者的一次拓展课教学为例,阐述笔者对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两纲”教育的粗浅认识。

二、课例分析

《千古吟唱始》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语文拓展型课程综合学习教材,该单元由《诗经》和《楚辞》的部分篇目及朱自清的《谈谈诗经》、范曾的《少年读诗从骚始》组成。由于《诗经》和《楚辞》创作年代距今久远,学生接触较少,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一定的障碍,再加上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对于《诗经》《楚辞》,无论是文字的疏通还是内容的理解都会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单元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其语文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基于上述分析与思考,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楚辞》的基本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的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熟悉并学习欣赏《诗经》《楚辞》中的部分作品,并能熟读、背诵。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角度,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走近《诗经》和《楚辞》,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

由于本单元容量较大,课堂时间有限,笔者把本单元的学习分为四个环节: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查阅有关《诗经》《楚辞》和屈原的资料;2.课内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师生解读教材;3.课外拓展,学生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理性升华,形成成果;4.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其中第2、4环节主要在课堂进行,约4课时。第1、3环节学生查找资料,确立具体研究内容,完成研究,总共需要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整个过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自主学习、自主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第2环节是课内学习时间,课堂上学生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上网查阅的资料交流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对屈原这一人物的评价,二是对几首诗的鉴赏。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学生对屈原的评价比较中肯,即爱国主义和人格峻洁是屈原身上所具备的两种最主要的精神品质,“就是对于恶势力所施加的压迫、摧残所表现的无畏抗争精神,和即使蒙受多大冤屈、遭受多大摧残,也决不背弃祖国、民族的忠贞精神”。《改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使他们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不断依据自己已有的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来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思考。”鉴于此,笔者引导学生再举一些体现屈原精神的人物事例。根据已有的积累和课外阅读基础,大家举出了鲁迅、钱学森、等人的事例,来阐明屈原精神实质上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完成知识的由此及彼的迁移。”当研究第二个问题“到底如何鉴赏诗歌”时,许多学生都是照本宣科地念查到的资料,笔者适时提醒他们可根据学过的诗词的鉴赏方法(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来赏析。经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同学质疑,笔者发现学生对诗歌鉴赏渐渐入门了。当然,了解鉴赏方法不是唯一目的,阅读诗歌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作者的精神境界,在此前提下所进行的诗歌鉴赏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活动。此时,学生在对作者精神的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对作品产生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经过这样的体验性学习,再加上以后第3阶段的深入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还培育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

三、实践效果和体会

经过前3环节的学习,在成果展示阶段,笔者看到了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些许成效。一位学生在他的随笔《无处立足的蝙蝠――我心目中的屈原》里面写到:“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在经过多次磨难之后,仍然能够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他身上我找到了答案。”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中学生写到:“爸爸,原谅女儿以前的幼稚与任性,您放心吧,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让您少为心……您将以您的女儿为骄傲……”像这样通过运用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我们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这样的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尽管是尝试,但学生获益匪浅,笔者也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

(一)教师要有育人意识,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去教书。我们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把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

篇1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7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中职语文在改革中,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以现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高一语文教材为例,共两册,要求开展十二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每单元后都配备了和单元内容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中职语文课时偏少,教学地位尴尬。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人才,课程安排上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北京市中职语文高一周课时5节,高二每周只有2课时。每学期还要去掉专业实习、德育活动的影响,所剩课时往往不足以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材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同虚设。

2.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较差,相比于普高学生,他们的文化课非常薄弱,学习能力和意愿不强。就语文学科而言,往往语言表述能力弱,言不成文、错字连篇,对古诗词、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缺乏比较分析与鉴赏能力,并且不愿阅读而使知识面狭窄。所以,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受到冷遇。

3.教师观念不强,活动设计偏德育化。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目标很模糊,加上缺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方法,故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避而不谈、敬而远之,或以德育课班会的形式开展。内容的设计也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真正参与,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呈现

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参加第二届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教学设计二等奖的“中华古诗诵读比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教社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学习重点是古诗文诵读。通过本单元选取的多篇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诗文进行诵读方法学习。“表达与交流”部分是通过介绍事物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古代诗文的韵味,运用初步掌握的诵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水平。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者情感,陶冶情操,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对象是软件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心理特征:个性鲜明,敢于求新,不爱阅读,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对古诗学习有排斥感。

已有知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古诗诵读的节奏、语音语调、朗诵者的仪表形象要求等注意事项有所了解和掌握。

不足:认识古诗比较表面化,诵读还停留在泛读上。学生或不能读诵,或不敢当众诵读,或不爱诵读。诵读中对作者情感和作品内涵缺乏掌握,不能从整体上梳理诗歌的诵读方法,对古诗学习和诵读缺乏激情与热爱。

(三)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学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古典诗词诵读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诵读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活动过程设计:本次活动计划为2课时。

1.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从大量的古诗中筛选出适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选定唐宋诗词诵读为活动载体。按照活动设计的思路予以整合,完成活动课件。教师预测学生情况,制作“预习作业评分表”及标准,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有效课堂。

2.活动准备。

请结合学生专业课平面设计选择自己喜欢的唐诗制作插画,共分四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每人一个作品,并组内交流推荐展示2首最佳作品。小组分工过程中,遵从学生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要求为诵读展示环节制作的图片背景插图、文字的选择符合诗歌意境。每组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结合作品配乐朗诵,解说诗人、诗歌意境和创作意图等,每组限时5-7分钟。

(1)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讨论。(5分钟)

a.情境导入。

教师深情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的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唐宋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

b.激趣讨论。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为此,活动开始播放歌曲《读唐诗》,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审美情境。

设计意图:教师的深情导入与听音乐讨论的效果相互弥补,更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调动学生活动的热情。

(2)环节(二)唐诗诵读赛(自选项目展示)。

活动前,教师简要交待活动步骤、要求及评分办法。每组派学生代表进行现场讲解和诵读展示。

a.活动一、唐诗诵读赛

b.自选唐诗展示(20分钟)

比赛要求:活动组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并讲解本组的作品,并说明作品作者、作品情感、制作思路、分工情况,再进行诵读展示。

评比结果:评审团派代表汇报评审意见和结果,公布比赛结果。

设计意图:把诗歌诵读活动与平面设计课有机结合,发挥职校语文课的作用。通过解说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考察了学生对所选诗歌的掌握程度。

d.大众超级评判团(10分钟)

评判标准:大众评审结合记录的评价意见表,组间交流互评。

预设问题:结合评价标准诵读表演者的诵读如何,请点评并提出建议?

某组选的诗歌中诗人蕴含了怎样的情感?某组制作的诗歌背景插画能否表现诗歌的意境及情感,你的建议是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评判标准参赛小组自评,组间互评,获得朗诵方法与技巧的的提升。

e.师生总结归纳(5分钟)。

预设问题:小组交流活动准备及作品制作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诵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从诵读要求、诵读技巧等多方面归纳。

设计意图:了解并掌握诵读的技巧与要求,鼓励学生们在交流与互评中扩充思维,互相学习,促进提高。

f.诵读《声声慢》(5分钟)。

学生初读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情感。教师范读《声声慢》。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更好的诠释如何在诵读中表达诗人的情感。

(3)环节三“宋词擂台赛”。

a.合作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5分钟)

小组可以浏览学习资源库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运用电脑、手机等移动中端在线学习,

“我是辛弃疾”为吟诵主题,诵读词人心声。

设计意图:对陌生的宋词如何通过对字面的第一印象,抓住关键词把握情感,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尝试。

2.组内pk推优(10分钟)。

通过组内个人展示交流pk,选出1名代表本组最高水平者参加“宋词擂台赛”。

设计意图:为了集体荣誉活动中人人得以展示,组内交流互促提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积极性。

b.宋词擂台赛(15分钟)。

展开组间擂台赛,再度分组展示。含情诵读《破阵子》。全班投票选出谁读出了词中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成为最终擂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注重朗诵技巧与要求,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走近宋词,走近词人。

c.师生共同吟唱《破阵子》(5分钟)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悟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诗词的情感。

(4)环节四、活动总结,提炼收获:(8分钟)。

a.通过本次活动你有何收获?教师引领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本次活动的收获,推选一名学生代表,用三句话进行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本节活动课,我们理解了,我们明白了,我们收获了。

各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

b.师生共同回顾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对学生提出期望。

c.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在落实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梳理诵读方法和技巧的过程。通过谈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2分钟)

(a)基础作业:根据师生的评点,通过书写周记形式从个人角度总结活动的收获与体会。

(b)拓展作业:完善平面设计作品,以班级为单位制作唐宋诗词鉴赏电子诗集,在校电子阅览图书馆展示。

d.设计意图:通过周记从个人角度谈收获,说体会或反思不足,使学生巩固提高课上所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总结提升的过程。

三、如何有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重视综合学科,体现职业性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语文课要服务于学生所学专业。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和学生的专业情景相融通,结合学生专业课程,模拟学生未来职业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技能。。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适当添加专业课知识,从而实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目标。同时,通过活动实现由课堂到社会的有效对接与整合,为学生将来顺利进入企业就业做准备。

(二)重视学生活动,体现主体性

中职语文课堂的主体是老师,久而久之,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给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参与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学生整体参与,使全体学生在全程参与中获得体验与提升。而教师在活动中主要采取引导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每位学生通过全程参与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的基本能力,如筛选信息、交流表达等,更可以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培养探究精神,增强实践性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充足的学科资源和丰富的活动形式,学生也有参与活动的时间。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开展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应力戒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轻实质的现象,始终把握住活动的本质特征――语文特色。可以开展课前课后分组探究、课上展示梳理探究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精神。

(四)坚持多元评价,强调有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考察三个方面。一是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基本应用能力;二是考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意志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三是考察学生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活动中进行多元评价,在激励中追求师生的共同进步。坚持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探究体验。及时的过程性评价和有效的终结性评价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有效动力。

(五)信息化手段,辅助语文教学

当今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可以利用音乐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在活动课上展示学生作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技能又可以使学习在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设师生交互平台如微信群、微博、qq群、信息化交互平台等多种手段,拓展交流展示的渠道,更能共享资源,获得深度学习的机会。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会为学生打开学习语文的另一扇窗。教师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精心设计语文活动,开辟多种成果呈现方式让学生展现自我,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从而深入语文; 使学生在搭设的各种舞台上唱语言的戏,从而更加重视语文; 倡导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会更加热爱语文。

参考文献

[1] 张莉.谈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J].职教通讯, 2015年(第12期).

[2] 杨晓燕.“学习材料”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J].江苏教育, 2012年(第10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