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院病区环境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5-0127-03
Application of fragmented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wards 6S management
SHAO Hong XU Ju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Center, the Second Hospital of Ningbo City, Ningbo 315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ragmented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wards 6S management. Methods The conventional wards 6S management method from August to December 2015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he wards 6S management metho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ragmented responsibility system from January to May 2016 as the study group. The ward environmental clean completion rate and complianc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nurses in this ward were compared. The form of on-site inspection of special post was used monthly, and then ward nurses were scored according to ward management quality score standard table, finally the obtained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s The first 5 months and the last 5 months of the completion rates and compliance rates of the wards clean environment implemented by nurses in the ward were compared,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Fragmented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6S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clean completion rate; Compliance rate
6S管理即6SF代企业管理模式[1],起源日本的5S企业管理法[2],是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环境, 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3]。6S管理法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的管理, 并于近年引入到医院管理当中,对医院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质量、确保安全,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4]。同时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础与关键,其核心的要求是员工素质的提升,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本质[5]。6S管理法包含整理(Seiri)、清扫(Seico)、清洁(Seiketsu)、整顿(Seiton)、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6项内容[6]。它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具有广泛性、潜隐性、持久性、直观性、全员性的特点[7]。环境管理是6S管理的中间重要环节,起着承接各环节的作用,本研究从2015年8月实施6S管理法对病区进行管理后,病区的环境面貌较前有不少改善,但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细节上,特别是实施环境整洁时仍有不少缺陷,为了改善这个局面,更好地完善病区的6S管理,从2016年1月起,本病区采用分片分段责任制法,即:将治疗室、换药室、护士站、护士办公室、储藏室、无菌储藏室、病房等进行区域划分,白天落实到各个班次包干负责,晚上由值班护士管理的方法。实施这种方法后,本病区环境清洁完成率和达标率有显著改善,有效保证了6S管理在病区的顺利开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病区现代化管理,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5年8~12月的本病区全体护士执行的病区环境清洁完成率和达标率作为对照组,2016年1~5月本病区全体护士执行的病区环境清洁完成率和达标率作为研究组,两组进行比较。参与被检查的两组护士和被检查的总例数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本病区的全体护士进行6S管理相关知识培训。以护理部《病房管理质量评分标准》的检查项目为依据设纵列,以各位护士姓名为横列,制定《骨-脊柱外科病房管理质量评分标准》。每月10、20日进行检查、记录。以实地查看形式进行评核。由两位责总长负责本病区护士的检查。同时两位责总长两人相互检查。未检查到的护士,在以后的日期内及时补充检查,并定期反馈。
1.2.1 对照组 根据护理部的规定,实行护理部制订护理单元病房、办公区域(治疗室、换药室、护士站、护士办公室、储藏室、无菌储藏室)管理规范。规范办公区域物品及病房物品放置。规范陪护人员用物放置,规范输液架放置,及时查收硬纸板等用物,餐板专用,换洗衣物统一挂于晾衣室,病区护士做好宣教。
1.2.2 研究组 除按照观察组的要求继续执行的基础上,使用分片分段责任制法,即:将治疗室、换药室、护士站、护士办公室、储藏室、无菌储藏室等区域白天落实到各个班次包干负责,晚上由值班护士管理。本病区白天工作框架共分为6个责任组和1位主班护士,责任组由责总组,责1a、1b组,责2a、2b、2c 组三部分组成。具体分区:(1)主班负责护士站中段、换药室、储藏室、无菌储藏室;(2)作息8:00~17:00的责1、责2护士分别负责护士站东段、西段;(3)治疗室由作息8:00~16:00的责1、责2护士负责,16:00~17:00由责总长负责;(4)护士会议室由责2c 负责;(5)值班房由夜间值班护士负责。(6)病房及相的廊区由对应的当值各组责任护士分别负责管理。
1.3 评价指标
病区环境清洁完成率=实际完成的例数/应完成的例数×100%;病区环境清洁达标率=达标例数/检查总例数×100%。病区环境清洁达标例数的定义:病房、办公区域(治疗室、换药室、护士站、护士办公室、储藏室、无菌储藏室)检查标准≥90分为达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区环境清洁完成率与病区环境清洁达标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病区实施6S管理的必然性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的发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为主要内容5S管理是提升各单位管理水平的基本方法,也已经成功地发展成为一种有效提高企业业绩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8]。同时在现代管理中,安全也开始纳入5S管理,形成6S管理模式,其可以提升效率,也能保障管理的安全性,在病房管理中有其特有的优势[9]。6S管理活动是医院骨科病区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措施[10]。6S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的简称。(1)整理:就是区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现场不放置非必需品,将混乱的状态整理为井然有序的状态[11]。物品根据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12]。及时整理和丢弃护理站、治疗室、病房、无菌室等区域内不必需的物品,做到供需适宜,尽可能减少必要物品的库存。(2)整顿:将必要物品归类分区放置[13]。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用处、生产日期等进行统一排放,“定点、定容、定量”[14]统一管理。并做好物品取用原则标识,做到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方式取用物品,能方便有效取用物品,减少物品的堆积。各类抢救仪器设备处于备用状态,有专门的仪器设备清点登记本,每日专人清点。(3)清扫: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15]。及时处理垃圾,美化环境,保持工作场所及其他空间整洁,设备保养良好[16]。各个空间的设备、通道的前后左右,每个无菌柜和储藏箱都要彻底搜寻和清理,做到病区中无不用之物。护士站、治疗室、无菌室、值班房、移动查房车是重点,要做到台面清洁整齐,表面无灰尘和废弃杂物,移动查房车定点放置,车内配置整洁,病历夹定期擦拭消毒。(4)清洁:将整理、整顿、清扫等3S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后,清扫病区环境,保持清洁。(5)素养:组织培训,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是6S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院内、科内培训等方法,提高全病区各层级护士的自身职业素质,提高慎独精神。(6)安全:病区内提高预防意识,坚持安全第一,确保病区各人员、设备、设施安全。消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工作流程、质量标准张贴上墙,制订各种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17]。应用6S管理模式,可以提升科室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和谐科室关系,增加满意度,提高护理安全[18]。本病区实行6S管理后,病区的物品存放更加井然有序,减少了不必要物品的存放和堆积,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病区环境有效地得到了改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有效减少,住院日期明显缩短,有效保证了病区各类人员的安全,提升了患者的住院满意度。
3.2 分片分段责任制法应用于病区6S管理中的重要性
病区是实施医疗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其环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19]。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患者对住院期间病房环境要求也相应提高[20]。前5个月本病区在开展6S管理过程中,虽然较以前病区环境面貌有所改善,但未能明确落实到点到人,有些细节把握不好,造成病区环境仍然存在部分区域未进行打扫,清洁整理不到位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病区6S管理的全面进行。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本病区采取了改进方案,全面推行分片分段责任制法,做到责任到个人,分工明确,对各清洁区域进行划分,让每个人能明确了解各自的清洁区域,避免了重复清洁和遗漏清洁的弊端。而且采用人性化的手段,使用了分时段的方法,做到班班有人清洁,日日有人维护,在完成了清洁病区的基础上使环境的优化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随时接受责任总长的检查和评估,提高了护士管理的责任性,同时工作环境的整洁、规范也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心情,极大的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21]。分片分段责任制法应用推动了6S管理病区的步伐,有效地维护了6S管理在病区中的应用,两者互为推动,使病区管理更为系统化、现代化,巩固了6S管理在病区的核心地位。
3.3 分片分段责任制法应用于病区6S管理中有改进的空间
本病区通过5个月的实践推广,将分片分段责任制法应用于病区6S管理中,使病区环境清洁完成率提高了12.13个百分点,病区环境清洁达标率提升了14.96个百分点,但是仍未达到100%,多是因为承担各区域或者各时间段的病区护士,由于病区日常工作繁忙,分管床位的患者病情重,手术、出入院患者多,导致了无暇顾及自身负责区域的清洁到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对分片分段责任制法提出了需改进的空间,本病区正在积极完善这种方法,使得病区环境清洁完成率与病区环境清洁达标率能更有效的提升,保证病区6S管理的全面完善。
综上所述,分片分段责任制法在病区6S管理中能有效改善病区环境,更好地促进病区6S管理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石少辉,吴国平,李茂廷. 6S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诊疗过程中的教学应用[J]. 中国临床医师杂志,2015,9(10):228-230.
[2] 马小芳,邓春艳,杨春霞,等. 6S管理法在ICU仪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8):101-104.
[3] 章西萍,王慧琴,邵在宏,等. “6S管理”结合目视管理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进展研究[J]. 中西结合护理,2015, 1(1):136-138.
[4] 郑尚英. 论6S管理方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5,1(18):118-119.
[5] 胡敏,詹芳. 6S管理在病房物资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四川医学,2014,35(4):517-518.
[6] 付晓玲. 6S管理法在提高药品管理安全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2):16-17.
[7] 谈超,吴开智,李D,等. “6S管理”理论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药事,2014,28(10):1153-1157.
[8] 蒋晓莲. 护理理论[J]. 护士进修杂志,2010,19(11):963.
[9] 朱昊. 如何进行现场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7-58.
[10] 师娟. 6S管理法在普外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4,35(14):3144-3145.
[11] 刘海燕. 6S管理法提高ICU用药安全的实践[J]. 护理学杂志,2013,28(11):44-46.
[12] 倪斐琳,祝亚男. 6S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3(4):778-779.
[13] 李克佳. “6S”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107-108.
[14] 周兴平,屈伟娇,方仙芬. 6S管理在基层医院骨科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健康研究,2014,34(5):580-583.
[15] 徐小雅,刘瑜霞,宋瑞润,等. 6S管理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西部医学,2011,23(7):1376-1378.
[16] 周旋,张琳. 6S管理模式在胸外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4):101-102.
[17] 曾德春,温永芬. 6S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5):173-175.
[18] 陈玉荣,赵雪莲. 6S管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观察[J]. 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127-128.
[19] 欧伯英. 开展病房环境管理,提高护理优质服务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287-288.
品管圈(QCC)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个人, 为了解决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 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 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与的方式, 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1],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2]。为了给患者提供安全可信的就医环境, 给员工提供优美舒适工作环境, 本科2013年11月~2014年3月应用品管圈活动进行病区环境管理,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科有21名执业护士, 年龄23~40岁, 其中本科10名, 大专11名, 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1名, 护师6名, 护士13名。
1. 2 方法
1. 2. 1 品管圈组成 由辅导员、圈长、圈员等8人组成, 辅导员负责对品管圈活动进行指导, 圈长负责管理和安排品管圈活动的进度, 圈员参与各个步骤的实施, 轮流负责某一步骤的计划安排。
1. 2. 2 活动安排 按照PDCA的步骤, 即P阶段:主题确定, 活动计划拟定, 现状把握, 目标设定, 解析、对策执行;D阶段:对策实施与检讨;C阶段:效果确认;A阶段:标准化、检讨与改进, 共10个步骤。
1. 2. 3 主题选定 每位圈员根据工作体会, 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 依据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级政策的原因确定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提高病区环境满意度”。
1. 2. 4 把握现状, 目标设定 为了对本科病区环境的现状进行把握, 设定了病区环境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本科全体员工, 结果对病区环境满意度总体评分为50.13分(总分100分), 确定治疗室、护士站、护士值班室为重点整改区域。
1. 2. 5 要因分析 全体圈员经过要因分析, 通过绘制鱼骨图确定了环境、机器、人、材料、方法五个方向。共统计出18个小要因, 每人对其进行打分, 确定医务人员习惯不良, 物品放置不合理, 监管制度缺乏为改善方向。
1. 2. 6 对策实施 组织科内全体人员参观病区管理先进科室, 感受环境管理成效, 激发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确定了一个日期进行彻底整理, 摒弃“万一有用”的思想, 丢弃无利用价值的物品, 有利用价值而科室不需要的调剂到其他需要的科室, 腾出了更多的可利用空间, 并进行保持。将病区环境分成7个区域, 每个区域设负责人, 每个成员都有包干区。员工间互相督促, 互相提醒。治疗车、抢救车等物品设置地标, 放置在规定地点不乱放。使用电线管理器, 将零散的电线及心电监护仪导联线捆成一圈, 更整洁有序。本科质控小组每月不定期检查2次, 加强监管。
2 结果
再次进行员工对病区环境满意度调查, 总体评分为89.92分。与改进前相比, 明显提高, 病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通过品管圈对病区的环境管理, 加强了员工的责任心、自觉性, 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有利于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避免了物品准备不全或时间延长而忙乱的现象。规范的病区环境管理, 创建安全、高效、整洁、舒适的空间, 既为患者提供了安全可信的就医环境, 也为员工提供了高效舒适的工作环境, 增加员工的成就感, 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缓解工作压力[3]。通过品管圈活动, 小组成员能够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各项工作内容, 各种品管手法从不懂到熟练应用, 使小组成员的自身价值得到发挥, 增加了自信心。培养了大家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颜波儿.品管圈活动在ICU医护人员手消毒管理中的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2(10):2154-2155.
利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入院介绍、护士穿刺技术、服务态度、生活护理情况、病区环境及设施、疼痛管理、护士和患者的沟通时间、药物知识讲解、补液巡视、功能锻炼指导等10项内容,各项满分为10分,总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
1.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展开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x±s)形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病区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生活、文化、精神及情感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确保护理工作能够与患者、临床及社会紧密贴合,构建护士良好职业形象,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模式。目前优质护理服务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实践证实,而其在病区护理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还少见报道。我院为提高病区护理水平及管理质量,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①提高服务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在科室内业务培训会议上由护士长宣讲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文件,全体护理人员共同探讨并提出问题,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将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引入其中,培养所有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制定陪护、查房、探视制度、健康宣教制度及护理责任制,确保所有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制度。
②落实护理责任制:按照责任护士工作能力分配适量患者,由其为指定患者展开与护理等级规范相符的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根据病区床位数量成立护理小组,给予患者全程、全面护理服务。
③加强病区环境管理:对病区各种标识加以统一,确保病区环境良好,同时在病区和病室中摆放绿色植物、壁画或花卉,制定定时清洁计划并做好病区消毒工作。
④合理制定排班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及患者需求量对护士人数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按照各科室特征,在小夜班、中午班等重点时段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确保护理质量。
⑤严格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制度:制定“优质服务之星”和“优质护理先进科室”评选标准,每月展开护理满意度调查,并将获奖个人及科室向全院通报,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保证优劳优酬、多劳多得,从而对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予以有效激发。
1.1医院环境卫生概述 医院环境是患者用于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场所,它保证了每天都要进行的医疗性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各项常规和专科检查,手术,病情观察,相应症状的治疗和护理,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管道、气道护理,伤口的护理,静脉治疗的护理等等。
医院环境卫生包括卫生空气环境,各场所地面及物体表面卫生,以及医务人员及保洁人员的手及个人装置卫生等,良好的医院环境卫生对于患者而言既是利于康复的重要环境依托,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1.2良好的医院环境卫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住院患者疾病的痊愈与健康的恢复必须在健康卫生的环境下才能获得。舒莉[1]在《噪声与人的身心健康》研究中认为噪声不仅对听力、血压、睡眠等有不良影响,还会诱发人的烦恼、习得性无助,容易造成儿童的认知障碍等。孙发碧[2]研究表明安静的病房环境给人舒适的感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而噪音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韩静[3]研究表明污浊的空气会干扰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使人出现烦躁、头晕、倦怠、食欲减退等表现,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国外文献显示[4],环境污染与某些心肺疾病的入院率有关联。
1.3良好的医院环境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媒介物传播,这三者都与医院内环境因素密不可分。Eickhoff[4]报道医院感染约有10%是通过空气传播引起的。
2 医院环境卫生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病房环境是否舒适主要受国家政策制定、医院政策制定、护士管理、后勤部门对清洁人员的培训与督导以及由患者公共卫生意识外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制约来实现。
2.1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宏观调控 卫生部在总结1996年颁布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施行7年的情况和对全国28个省市206所综合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经修订,于2004年推出的《综合医院建筑标准》里对病房每床建筑面积及每床净使用面积有着明确的标准,同时对建筑装修和环境设计的要求也有着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的标准。
2011年卫生部应医改要求重新制定的《2011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对医院环境建设和医院感染管理均有明确要求。对医院病房物理环境建设和维护均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对全国医院进行的感染监控,对于病房环境管理提出了硬性的要求。
2.2医院对国家卫生政策的响应落实
2.2.1医院病房设计对温控系统、通风系统、水暖系统等的考虑。良好的温控系统可使患者保持稳定的基础代谢率,保持良好的住院感受。适度的通风可改善病房空气质量。良好的水暖系统可保证病房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基本清洁工作的展开。汪强[5]在浅议医院空调系统与病房室内环境控制中针对医院病房室内空气质量不佳的问题研究中指出空调系统的使用形成了对室内空气的二次污染,要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可从污染源控制、通风和空调净化3个方面着手,从而提出了利用独立新风空调系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设计要点。
项志f[6]在SARS病房空调通风系统设计探讨中认为洁净室空调系统及SARS病房空调系统均应考虑温湿度控制,气流控制,气压控制,节能措施等方面问题。
2.2.2探视制度和家属陪护制度的制定有利于病房物环境卫生的维护。王云波等[7]探视者对医院病房空气污染影响的初步研究认为探视者是探视时间内病房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可通过调整探视时间和控制探视人数降低病房空气污染。
2.2.3医院对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对基础护理措施内容的凸显对于维护病房物理环境的意义。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考虑,护士的生活护理内容不断得到细节的填充,护士对于晨晚间护理的工作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落实。
2.2.4医院对保洁人员的管理对于维护病房物理环境的意义。
医院保洁员是为医院创造安全、整洁环境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基本医学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却与医护人员一样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物质,张红艳[8]加强医院保洁管理预防医院感染认为对医院保洁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监督、检查、管理不仅给医院带来了整洁舒适的医疗环境,还为预防控制医院交叉感染作出了相应的贡献。然而刘喜萍[9]医院保洁人员手卫生情况调查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手卫生已引起院方足够重视,而保洁人员手卫生仍为薄弱环节。
2.2.5医院院感部门对病房环境消毒效果的监测 陈祖云[10]研究结果表明对从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上报、微生物标本的送检以及重要部位的感染控制等质控关键环节进行强化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收到一定的成效。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主要是针对产房、母婴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监测。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环境分为四类:I类为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II类主要为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区、普通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Ⅲ类包括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洁净区、急诊室、化验室、儿科病房及各类普通病房;IV类包括传染病科及病房。
2.3护士对病房环境卫生的管理 吴晓敏[11]在“5s”理论在病房环境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认为应用5s理论,即通过整理(seiri)、存放(seiton)、清洁(seiso)、标准(seikeetsu)、修养(shitsuke)的模式对病房环境进行持续管理,可有效改善护理质量,减少因物品混放造成的医疗差错;增加了工作环境的舒适感和美感,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护士的三级质量控制对于病区管理的环境质量标准均有明确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均纳入PDCA循环持续改进。
2.4患者对病房环境的评价对病房环境卫生的维护有着促进作用。韩静[3]在对一次三级甲等医院的患者展开的舒适度抽样调查发现30.5%的住院患者认为病房物理环境不舒适,其中7.6%的患者认为病房的空气质量较差,因而建议医院管理者对病房空气质量差等问题展开整改促进活动。
2.5患者公共卫生意识的外化对于维持病房物理环境卫生的意义重大。
2.5.1公共卫生意识的内涵 公民公共卫生意识状态与其自身的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资源有限,而人口密度则空前巨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具备公共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
2.5.2公民公共卫生意识的可塑性 文清秀在[1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和卫生意识影响的分析的调查研究显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可使居民健康和卫生意识得到显著提高。而张雪等[13]在公共卫生与全民的健康意识探究中提出SARS、禽流感、炭疽生物恐怖事件等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也促进了全民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
2.5.3公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在医院环境的体现 医院环境内患者公共卫生意识的成熟则表现为: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合护士对病区环境管理进行检查督导,保持“三短九洁”的良好卫生习惯;遵守医院的探视和陪护制度,不喧哗,保持病室环境的安静,减少噪音对其他病友造成的影响;有成熟的健康责任观,对于保洁人员和护士未对患者进行环境管理的时间段,自觉维护病室安静、整洁,即患者公共卫生意识的外化可帮助维持病房环境的安静、整洁。
2.5.4患者在医院的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 患者的公共卫生意识既沿袭于自身的卫生修养和在院外获得的零散的公共卫生知识的塑造,同时也受到医院内公共卫生知识健康宣教的熏陶。医院健康教育较社会而言更为集中,专业性也更强。个人对于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不一而足,这与患者的理解认知能力、接受公共卫生教育的经历、自身重视程度等因素均有关系,而影响患者在医院公共卫生意识的因素和机制尚不明确,需收集基本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调查。
3 保持病房环境卫生的方法
3.1空气消毒 空气消毒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臭氧、紫外线和化学药剂。
3.2物品表面消毒 常规采用含氯消毒剂(健之素牌消毒泡腾片)含有效氯500 mg/L的抹布擦拭。
3.3医院工作人员手消毒 消毒时机: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处理药物或配餐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血液、体液污染后,摘手套后。消毒方法:使用流动水或速干手消毒剂进行七步洗手法洗手。
4 病房环境卫生监测手段
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对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后或使用中,病房工作人员手进行采样生物监测。空气采样用平板暴露法,采样过程:清洁后第1、7、l4、21、28 d,启动净化空调,由半循环运行到全循环后15、30、45、60 min。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用直径9 cm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皿,对各级LAOR采用“5点法”取样,上述过程重复10次。病房工作人员手和物体表面采样用棉拭子法。
5 病房环境卫生的评价
目前医院及国家感染监测网在病房卫生评价研究中对医院感染的研究较多,有着较全面的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资料。医院环境卫生的不合格必然导致院感率的上升。然而病房环境卫生的合格并不意味着院感率的下降,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6 结论
综上所述,病房的环境管理需要多方人员的参与,包括医院职能部门的长期监管,也包括护士及保洁人员的长期维护,同时还离不开患者自身公共卫生意识的外化、。医院职能部门对病房环境中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监管力度较大,其中对医务人员的相关院感知识的培训和督导比较到位,而对于医疗边缘人群如保洁人员监管和培训力度较弱。患者成熟的公共卫生意识可帮助维护病房环境的安静、整洁,但其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熟公共卫生意识的影响因素和具体机制仍尚待研究。患者对病房卫生环境的评价研究较为表浅,且缺乏对其评价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舒莉,吴建平.噪声与人的身心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64-666.
[2]孙发碧.浅谈声音在病房中的应用[J].药物与人,2014,27(320):77-78
[3]韩静,李新辉,杨琴.住院患者对病房物理环境舒适感的评价[J].护理杂志,2012,29(21):13-15,19.
[4]A P,Rw S,L T,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outdoor air pollution and hospital admissions in Brisbane,Australia[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2001,56(1):37-52.
[5]汪强.浅议医院空调系统与病房室内环境控制[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3):50-52.
[6]项志f.SARS病房空调通风系统设计探讨[J].医药工程设计,2004,25(4):35-38.
[7]王云波,潘京海,李宗麟,et al.探视者对医院病房空气污染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0):915-917.
[8]张红艳,赵惠云.加强医院保洁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6):96.
[9]刘喜萍,于晓芬.医院保洁人员手卫生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8):38-40.
[10]陈祖云.质控关键环节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4,38(2):212-213.
睡眠障碍是精神病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精神病患者往往由于各种精神症状引起不良心理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如睡眠颠倒、入睡困难、早醒、中间易醒等临床表现[1]。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目前有15%~35%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2]。在本院救治病区接受治疗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常会由于睡眠障碍而出现紧张、焦虑,在病区吵扰,对医护工作不配合等现象。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积极干预来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以帮助其提高睡眠质量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入住本院流浪救治病区的50例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70(45±5.65)岁,研究对象均满足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定标准。使用ICD-10的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25例,兴奋状态15例,缄默状态10例。睡眠障碍形式:入睡困难20例,间断睡眠12例,睡眠过度6例,早醒8例,不眠4例。选取患者均自主同意接受本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用于评定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量表有7部分构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每部分0~3分,0分“没有困难”,3分“非常困难”,累计各部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l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被试者完成试问时间为15~20 min。
1.2.2 发放问卷 实施干预前后均进行问卷发放,选取患者均自主同意接受本问卷调查。由工作人员统一收回,干预前后共发放有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护理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常规使用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给予实施护理干预,药物主要有利培酮片(剂量3~6 mg/d)、阿立哌唑片口腔崩解片(剂量10~30 mg/d)、氯氮平、碳酸锂等临床常用药物。选取的患者入院后即进行PSQI量表测定[3],按计划实施严格的护理干预。
1.3.1 做好病区环境管理 救治病区属于封闭病区,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区环境介绍以消除患者对病区的陌生感,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创造一个“生活家庭化的氛围”促进患者情绪尽快稳定[4]。尽量给患者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夜间减少灯光对患者睡眠的影响,给患者晚上发药及巡视查房时要做到说话轻、关门轻、走路轻、操作轻,减少外界活动对患者睡眠的刺激。尽量将护理治疗放在白天进行,晚上必须进行的护理工作尽量在患者未入睡前进行,以减轻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夜间巡视查房时做好患者的睡眠记录,建立睡眠登记本,以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睡眠模式,恢复正常的睡眠结构[5],详细了解患者的睡眠规律以便能对患者的失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3.2 加强沟通,鼓励疏导 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而且焦虑占比例较大[6]。患者的不适主诉要认真倾听,告知患者的病情状况,治疗程度及关于这种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赢得患者的信任,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及时向患者解释说明原因,取得患者理解。鼓励患者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倾诉对象,尽量消除患者对自己疾病的焦虑,紧张情绪,树立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
1.3.3 合理的服药安排 调查显示,流浪精神患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7],这与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具有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的特点有关[8]。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及时向患者解释每种药物对疾病的作用及对他病情恢复的影响,药物可能会出现的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对严重失眠的患者按医嘱使用镇静剂,对于调整患者的生物钟及改善睡眠护理非常有利,但必须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9]。对于一些特殊的精神病药物,如碳酸锂,氯氮平等要告知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以免由于患者的不良服药习惯和方式而影响睡眠,对于彻夜不眠的患者应告诉医生,按医嘱予其服用镇静安眠的药物,积极控制病情,消除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的失眠。
1.3.4 行为矫正 流浪精神患者是个特殊的患病群体,在本院治疗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均无家属探视,患者最主要的诉求是要求出院回家。这种愿望由于晚上没有人诉说而更加强烈,从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①医护人员认真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本市的流浪患者救助政策,告诉患者在这里住院,医护人员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会尽快联系你的家属或核实家庭住址,让患者早日出院,增强患者对病区的归属感和对住院治疗的认同感。②矫正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态度: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在外面长期露宿,居无定所,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无法实现,养成了非常不好的睡眠习惯,护士在进行行为矫正时采取刺激控制法,让患者在只有睡意时上床,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卧床20 min后仍不能入睡就离开床等[10]。告知患者睡觉时要脱掉鞋子、外套上床;夜间查房时给患者盖好被子,纠正患者认为睡眠要有8 h才是正常睡眠的看法。③对于过度睡眠的患者应减少患者日间睡眠时间及次数,鼓励患者多参加病区的康复活动,如下象棋、看报、打乒乓球等。
1.3.5 良好的睡眠技巧 制订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改变懒惰的生活习惯,培养患者睡前小便、漱口、洗脚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兴奋躁动引起失眠的患者,在使用镇静药物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弯曲双臂,用力绷紧双臂的肌肉,持续10 s,感受双臂的紧张,放松后再来一次。对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失眠的患者,让患者在床上深呼吸,吸气到一定程度再均匀呼出,持续10 s,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动作上,并结合一些传统方法给患者泡足[11],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分别在实施干预前、后30 d测定患者的PSQI得分,与干预前比较,患者干预后的PSQI总得分下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往往由于其大多处于严重的精神疲劳状态而存在睡眠障碍[12]。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失眠的患病率高到47%,远高于正常人群10%~15%的患病率。Breslau等[13]报道,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社会支持系统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基本属于“三无”人员,其睡眠质量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除积极的医疗干预外,为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应加强对患者睡眠环境的管理和适时的心理干预。
3.1 流浪救治精神患者睡眠情况的特殊性
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流浪救治精神患者在外面习惯了自由流浪的生活,而住院期间需要接受医院的管理;②对救助政策的不了解:很多精神患者认为是政府把他们隔离起来了,不给他们自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③病情较复杂,不稳定:由于救治流浪精神患者大部分病情严重,病情的控制需要较长的时间;④对家人的思念:医院对于患者的管理是封闭的,住院精神患者基本上无家人的探视,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这就造成了很多流浪精神患者只能长期待在医院,因此,保证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应因人而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