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1

(一)教?W目标缺乏明确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不断实施,教育部门也提高了对学生的教育标准。但由于绝大多数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对自身所设定的目标过于宽泛,而且很大一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实施这些目标。加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一些较为新颖的教育想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了一定阻碍,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缺乏一定的明确性,教师的教学思路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故而阅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1]。

(二)教学模式单一且无趣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学生及教师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的围绕阅读文本,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极度缺乏交流。故而无法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三)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忽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及兴趣的培养,将其关注点放置在阅读文本的基础知识上。换言之,给学生提供的阅读范围只是单纯地局限在课本当中,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非常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的思维习惯,这样一来极大地降低了其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四)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阅读内容的兴趣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及质量。对学生而言,如果教材本文内容没有趣味性,就难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学生也无法有效地配合教师的阅读教学思路。这样一来,就无法深入理解阅读内涵[2]。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增强学生参与度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积极地鼓励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还可以积极组织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辩论,有效地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使其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如《窃读记》这篇文章朴实且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为此教师可采用《送别》这首歌来开始新课。通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共鸣,跟着其合唱,之后引入《城南旧事》的电影,娓娓地为学生讲述英子的故事,进而有效地引出《窃读记》的作者林海音,并为学生介绍作者。与此同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有效地揣摩文中人物的神情、语言以及形态,并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有效地丰富本堂课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及兴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使其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增加教学趣味

叶圣陶先生曾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往往触发学生的情感,都与情境有一定的关系。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问等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阅读,有效启发思维,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阅读教学情境,进一步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爱上阅读,进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显著的提升。

比如教师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提问等方式,如:文中“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要用“借”呢?具体是怎样用的呢?通过一个“借”字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通过上述提问可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使其快速地进入情境中。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自主性探究了解到诸葛亮的胆识及智慧,进而更好地对诸葛亮产生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教师为了更好营造教学情境,还可以邀请几个学生来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及体会,有效地融入情境当中,进而更好地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导入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阅读,比如提问学生,你看到课题之后想到了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一些悬念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阅读兴趣。

(三)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出教材文本的魅力,教师必须要深入地挖掘教材文本材料,捕捉文本里的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文章的脉络,充分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现及写作意图,进而更好地掌握课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更好地实现自身同文章之间的快速对话。

教师在进行《伯牙绝弦》的教学前,必须要熟读课本及教辅材料,了解及查阅伯牙绝弦的有关资料以及伯牙绝弦故事的起因和背景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制作出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进而更好地为学生呈现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形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悲痛不已,同时也为学生传播了文本魅力,诱发其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索、理解、感受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充分体会教材文本的内涵及语言之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这样阅读,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词语。

篇2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学生求知的重要也是主要途径。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人们对语言的兴趣,还可以扩大词汇量。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不仅可以学习文字、增加知识储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增强学生自制力。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样也是学生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获取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增长个人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都与阅读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应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在学习语文方面,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把阅读能力当做一种能力来培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阅读的实施者,书本是阅读内容,通过书本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而不是依靠教师对所阅读文章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语文教学是以读写为主的,所以自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以来,便成为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实施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新理念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在积极倡导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小学,主要问题有:1、多数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对学生在课堂上仅有零碎的提问,仅仅下功夫在教材的理解及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挖掘上,让活泼形象的课文变成了鼓励的汉字、词语、句子,与文章的整体背景相脱离。2、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形式上愈加活泼,且一些公开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亮点多、追求新意,但本质上看,在学生语言发展上有促进作用的课堂教学并不多。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语文教学也发生着意义深远的变革,而变革所产生的问题也接踵而出。就阅读教育而言,存在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1、 语文教学的复杂性造成了教学中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新课程改革后产生的新问题与老问题叠加在一起,在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又要兼顾本身的老问题,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

2、 阅读教育局限性、封闭性,阅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这个封闭的教学空间内,这样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学习兴趣磨灭。新课程阅读教育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不再使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开拓学习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 学生阅读兴趣淡薄。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有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才会有动力完成。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玩心相对比较重,对一些新鲜事物有时只有三分钟热度。且大多教师的传统教学是在让学生被迫接受新知识,忽略了文章情感的培养,提不起学生对学习文章的兴趣,学生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没有共鸣,学习起来也就困难重重了。

三、应对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对于阅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教育者应当积极改革阅读教育方式,学会变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人水平的提高。

1、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与心灵的对话

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心灵舒畅的可以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得学生学会用心去参加阅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解放,学生才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所学内容,从而优化阅读教育。

摒弃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错误理念,给学生以自由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利,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觉得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习惯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需扮演引导者,并且是简单的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并非代替。

2、 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与他人对话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教师以及同学。与教师合作是阅读教学中对话的重要形式。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方式,更是师生共同的互动方法,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合作,也要引导鼓励学生与教师合作。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鞋子、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交流学习问题,还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对学生学习中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积极但委婉的进行指出,及时让学生进行纠正。与学生合作是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主要形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与自己互动,也要让学生之间实现学习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交流、分享。开阔学生思维,充实学生知识结构。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是指阅读的对象是超文本,二是指以超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超文本就是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文本线性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即教材)为基点,辐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参与――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范畴。从理念上说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要通过参与、体验,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以达到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联系,校内外沟通,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的“大语文”格局,建立全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模式。

2.“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的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超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本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策略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解读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或物进行评价,体现一种价值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范;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策略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看,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策略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用资源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策略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五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六年级不少于150万字”,仅凭薄薄的几册教科书,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规定要求的。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网络阅读等。

(1)延展性阅读。即把文本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观照文本意思,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纵深感和广阔感。

(2)拓展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一些内容所包含的道理有某种领悟,进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取出来,对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评说。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来俯瞰文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3)积累性阅读。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而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创新也就由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学生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这部“活书”的习惯,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注意观察,随处可以学到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三、结束语

“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强调保护学生的个体感受,保护学生批判文本、创新文本的意识。但在运用“超文本”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超文本”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离开文本,“超文本”就是镜花水月。要正确对待学生那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超文本,一旦学生在评价行为中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理念,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超文本”阅读思想,是每个语文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小学语文教学,2001.6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篇4

关键词 精选;专研;能力;误区

任何一种成功都是没有捷径的,但是任何一种成功都是有方法的。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

第一、精选阅读资源,满足阅读需求

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行为,首先需要保障的是学生的阅读资源,教师在筛选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秉承以下三个原则:

1.分层递进性。小学生处于一个阅读的起步阶段,无论是低年级学生的绘本阅读还是高年级的文本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搜集信息能力都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我们所选的材料必须迎合孩子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资源进行分层分类,让学生在资源的递增下,逐渐完成阅读,提升阅读。

2.精品典范性。学生当下的阅读资源非常广泛,方式也非常广泛,不仅有纸质阅读材料,还有很多的电子阅读材料。而学生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充分达成学生阅读效果,我们必须为学生推荐相应的精品典范的阅读材料,教师个人的阅读面和采集面也比较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和同行交流他们所推荐的阅读材料,还要借助教材、专家的推荐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筛选,最终选出最符合本班学生阅读的精品典范的阅读资源。

3.兴趣激发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材料的选取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精选绘本阅读材料,让绘本的内容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比如把童话故事和图像相结合的绘本阅读就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第二、专研阅读文本,感悟阅读价值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文本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用心去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文字信息,并学会去感悟和思考自己搜集到的信息,通过字里行间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系列的阅读参与,不仅仅是通过文本的阅读而获取的,而是依托于文本的专研来达成的。而这个专研过程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两个环节:

1.蹲下心,走进孩子的世界。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阅读不是老师的阅读,而是学生自发的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强行地灌输给孩子,让孩子通过记录、背诵等方式来强行消化相应的内容。而是站在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去分析文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揣摩文本所能达到的思维、情感高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全面钻研阅读材料。

2.究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阅读活动开展的前提是我们的阅读材料满足阅读对象的需要、能力、情感。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走进作者的创作世界,了解作者的出发点,了解作者所要渗透的情感和态度,了解作者所要诠释的精神和价值观。

只有深入钻研阅读文本才能体会文本的真正价值,才能真正收获阅读的效果,而这也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达成的关键一点。

第三、综合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力采集文本中的信息,并试着去理解文字所要表达的表象意思,比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比如一件事物的形、状、色、态等等。其次需要学生去感受文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文字中所要表露的情感态度。再次,学生还要去理解文字所要表达之中心思想和价值观。最后,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评价。而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历多个真实的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评,比如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评价文字的表达水平和效果达成情况,还有引导学生去评价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文本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背景等等,即引导学生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能力。

通过真实的综合体验过程,通过学生把阅读材料中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学素养、情感积淀来真正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并以此带动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真正需要追求和实践的。

第四、谨慎阅读误区,保障健康阅读

小学的阅读教学还有一点是有别于其他学段的阅读的,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形成,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价值性不明确。他们所进行的很多阅读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受教师的牵制。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误区:

1.严禁死记硬背、剥夺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教师为了达成短期的阅读效果或者应试效果,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部分好词好句,甚至是默写,效仿等等。采用这样的阅读教学很快就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严重限制了学生在阅读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20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环节,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按照人文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性不能被激发;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比较枯燥,甚至有的老师采用了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导致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很大的压力。所以,应该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中不能长时间地集中精力,所以,老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应该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使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平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例如在讲解《祖国多么广大》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我国山水风光的图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壮观。在这种阅读方式下,其阅读兴趣得到很好的提升,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创设各类情境的方式,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图片中的景色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描述中得到深化。

二、丰富阅读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经常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进行阅读,往往不能长期坚持。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而且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比较单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例如,学生在阅读描写景色的美文时,可以选择默读的方式,让学生默读中进行思考;在阅读科技类的文章时,老师应该让学生精读,感受文章的简洁和精练之处;在阅读长篇小说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泛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并且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涵,抓住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在阅读中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了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示范的方式,用优美的语言先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行文章的阅读,陶醉在优美的文章中,学生才能对文章进行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符合文章的情境,使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增强。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表演的方式或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老师在讲述课文前,可以编排剧本,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学生在表演中就会融入自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趣,并且可以让班级上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观看表演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表演对人物的性格有所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而且完善学生对阅读学习的接受能力。老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运用更加理性的思维去感受文章。

四、组织拓展延伸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除了在课堂教学外,老师还应该借助课外的组织形式,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在课上讲解后,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文类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由于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很难将所有的知识消化,所以,要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深化学习的知识。老师布置拓展阅读任务时,原则上文本要适合小学生阅读,并且在拓展阅读前,老师应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后,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将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结语

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可以让学生形成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因此,老师应该针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汲取知识。阅读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反映了教师、文本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虽然耗费了较多精力,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获得较大提高。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关注的重点。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学习的前提是拥有较浓厚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探索阅读中的乐趣。因此,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多种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为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阅读前,教师可利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谜语或歌曲做铺垫,在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后,再自然地导入阅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快速投入到阅读情境中。

(2)创设阅读教学情境。针对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阅读能力,创设形式新颖且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所长。通过营造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学生能更自信地阅读,进而提高阅读兴趣。

(3)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让阅读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图画、音频等载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将学生更好地引入阅读情境中,并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其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颐和园》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美丽风景,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通过视频或图片所看到、感受到的颐和园的美,再对比文中内容,以此让阅读教学过程变得更有趣。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根据阅读主题,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评等,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灵活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教学效果,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与技巧的传授,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良阅读习惯。

(1)引导学生阅读中的勤动笔、善思考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巧妙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形成的疑问或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配备相关纸、笔,用于阅读要点摘抄及重点标注。通过这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勤动笔、善思考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并鼓励小学生尝试自主预习、自主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难题。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能力,传授学生字典、词典等工具的应用技巧。

(3)传授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的文章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不同。对此,教师可利用不同文章体裁的差异,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层层递进地传授学生朗读、默读、复述等多种阅读方法,待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精读、略读,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其中,精读法作为阅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对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有着较大帮助。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其具备一定阅读经验及知识量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精读法,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并同时要求其做好阅读批注、笔记等。

3.以语文教材课文为基础,课内外结合拓展课外阅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局限于课堂阅读教学,还可通过课外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因此,教师可将课文作为学生阅读培养的基础,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采取有效方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达到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良性阅读效果。其中,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作为学生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本文章都是相关教育学者精心挑选、编排的文章,语句优美、情感真挚、内容充实,符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学习发展特征。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以课文阅读为主,结合课文主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此更好地积累语文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小学生存在的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是非辨别能力弱等特征,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挑选最合适的读物,如在学习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又如在完成《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学习后,教师也可推荐学生阅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此外,教师还要着重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学会自主选择学习价值较高的读物,避免沉迷于庸俗、低级趣味的书籍或刊物。鼓励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并肯定其阅读成果,更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小学生处于最具好奇心的年龄段,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把握其好奇心理,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将现有的阅读教学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在阅读教学方法下习得更多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创新课程导入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自控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好课程导入,力求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将所授课程的背景及相关信息进行查阅,尽量多搜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一个导入来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将课程导入部分设置成各种小游戏。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保证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家的宠物、动物园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特别是它们的脚印,并在授课之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升对这一课文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学习这篇课文。这一导入,还能够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生活,让他们喜爱动物、爱护动物。这样的导入不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降低了授课的难度。

二、创新情境创设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的方法。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就需要教师运用好各种教学工具。现代小学的教学设施基本完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教学设施进行合理地利用。情境创设首先离不开文字的描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准备,将所需要创设的情景进行自我模拟,对其所需要的语言不断进行完善,力求选择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句。这样才能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同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背景音乐、图片、道具、视频等物品的配合。小学生的情境创设可以选择多种道具,从而更好地帮助其理解课文。

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或者安排学生制作小白兔、小灰兔、老山羊的头像,并准备关于白菜的图片,并用课件制作出菜园、小车、白菜的生长过程等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逼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分角色表演,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并逐渐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这一情境的创设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阅读教学。

三、创新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真正的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首先教师要转变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不断地融入新的教学手段,使阅读教学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选择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课本剧编排、师生合作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并激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例如,《晏子使楚》一课就十分适合进行课本剧的编排。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晏子出使楚国的过程分段进行情景表演,并选出表现最好的“晏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进行课本剧的编排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故事更感兴趣,从而帮助教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创新课后作业

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无法给其安排高强度的家庭作业。而为了保证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需要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创新,力求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习。课后作业并不一定要以纸质形式呈献给学校和家长,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掌握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这样不仅方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能加深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并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一些课文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扩充与改编,从而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过《小摄影师》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搜集高尔基的其他作品,并进行阅读,在下节课上课时讲给其他同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尔基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体会人间疾苦。同时,也要注意跳出这篇课文,让每位学生都体验一下摄影师这一职位,回家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或者大自然中拍摄下自己喜欢的景物。也可以拍摄自己的家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来。并在全班进行展示,选择出被更多同学喜欢的作品进行一个小型的展览。这样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教学并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生动灵活并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手段、课后作业几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篇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有助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元认知策略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要点,达到高效率学习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理性支持。

一、元认知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976年,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即反省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活动的认知。元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内容,大致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实质上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一方面,元认知是包含静态认知能力和动态认知活动的一个认知实体,另一方面,元认知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和调节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元认知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调节、监控和反思,使学生加深阅读理解,节省学习时间。

二、元认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想要使学生在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课堂内达到省时、高效、准确的学习,势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策略体系。元认知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背后最适合的理论支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元认知的融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收获学习成果,而且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规划能力也能得以提高。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元认知策略探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策略,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提高学习效率。元认知策略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构建了有效的教学体系。阅读教学计划策略、阅读教学监控策略、教学后自我评价策略三个部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一一探讨这三个策略。

1.阅读教学计划策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可以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堂内容,事半功倍。小学阅读教学计划策略大致包括设定文章的学习目标、泛读阅读材料、标记有疑惑的地方,认真分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几个方面。例如在《与时间赛跑》一课中,教师可以改变“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采用制定阅读教学计划的策略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做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并且要理解课文中的启示。”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目标下展开阅读,在不懂或者认为重点的地方进行勾画,像日月如梭的意思,可以将它圈出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因为事先的计划,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最后学生要与老师给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查看字词是否全部理解掌握,是否理解了时间的珍贵,得到珍惜时间,养成好好运用时间习惯的启示。这里的学习计划可以是,首先会写课后生字词,会读文中出现的所有字词,之后要理解篇章段落的大意,最后得到文章给予的启示。为教学制定计划,就像是在篮球比赛前,教练根据对方球队中队员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出场情况制定自己的作战策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建立好一份完善的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完成预习、学习、复习,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可以学有所获奠定基础。有效的阅读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减少了解题过程中的盲目性以及冲动性,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监控策略

在元认知策略中,学会使用监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地把握课堂内容。在学习《匆匆》时,因为课文的意义很深刻,与之前学的文章相比有些难度。教师:“在阅读课文时我们需要放慢速度,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先跳过去或者进行适当的猜测,因为往往在文章的后面会有答案。对于叙述过的重点段落最好重读三遍,看看是否可以理解透彻。”学生齐读。这是让学生理解领会监控的意义。之后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在讲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时,教师需要提升音调,警示学生本段的重要性,或者可以在重要段落之前提前告诉学生,“下面是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认真听讲。之后提问学生,“请说出本句中的比喻”。使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以认真听讲。最后让学生模仿例子造句,进行小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般情况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方法的实际应用。有时,教师也可以在授课完成一部分后,通过向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了吗?我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吗?我的笔记做好了吗?我完全理解这些知识了吗?”这些问题, (下转58页)(上接48页)使学生回顾课堂内容,追踪自己的学习意识,达到对自己学习过程监督与控制,促使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进行下半节的学习。合理运用监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做得不好的地方,创造机会将错误及时改正,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堂内容,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教学后自我评价策略

在元认知策略中,教学后的自我评价是最后一步。教学后的自我评价就是通过对阅读结果进行检查,根据反馈,设法采取补救的措施,弥补出现问题的地方。教学后的自我评价应该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辅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在完成阅读教学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后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学习报告的方式,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通过评语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引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以此判断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成果是否牢固,通过反思找到方法,使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进步。拿破仑曾说过:“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报告上设立以下几个问题,“我是否达到了计划中的学习目标?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什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次的学习中,我哪方面能力不足?”等等。在检查学生学习报告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比较差的部分,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像《少年闰土》一课完成教学后,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及上课状态进行回顾,例如,“请同学们告诉我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闰土的人物特点有哪些?以及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表现,想一想自己有哪些地方值得表扬,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之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通过询问老师、同学等方式解决遗留的问题,记录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及表现出色的地方,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复述或提出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随堂进行小测,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状态。教学后及时的反思反馈,可以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使学生的阅读技巧更加具有目的性和科学性。在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总结学生认知能力的情况下,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及闪光点,及时弥补不够完善的地方,巩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策略正是体现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使教学活动向着轻松活泼的方向发展。元认知策略的有效实施不仅会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得具有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锻炼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效率以及成功的可能性。

篇9

1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2 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2.1 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2 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2.3 巧用评价,激活阅读。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篇10

1引言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自主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让语文阅读教学精彩纷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活动中,通过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不仅强化了独立思考的技能,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现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谈谈如何提高文本阅读的效率。

2创建愉悦的教学氛围

2.1转变师生关系

在网络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互动的,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在教学必须摈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和导引者,而不仅仅是传授者。

2.2创新组织形式

同样一本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有的班级学生爱学学得好,而有的班级学生不肯学,学习效果差,我认为很大的因是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吸引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愉悦地全身心地投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在这一形式中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天游的扫路人》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究竟累不累?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的认为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累;反方认为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很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找各自的理由,再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生在强烈的辩论中,唇枪舌剑,妙语连珠,闪现出当今儿童的思观念。

3情境写作,优化效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增加情境写作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实现以读导写,由写促读,读写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后,我们要注意组织引导学生课外练笔,拓展练笔是对文本对话的延伸。我们可以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扩、缩、续、改、仿等训练。以苏教版课文为例,如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扣住结尾续写《如果渔夫的老婆不贪婪》,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练笔的典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吸收文本的精华,让学生依托文本,才能在拓展练笔中巩固运用,达到质的飞跃,使读与写得到均衡发展。

4激发阅读兴趣,乐意参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孩子们能专注地在一堆沙子前兴高采烈地玩一天?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在电脑前一连玩上好几个小时?就因为他们对沙子、网游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对待所学的知识如对待沙子、网游那么着迷的话,还怕学生不会自主阅读吗?新课标教材有许多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我们要善于抓住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文本。如《哪吒闹海》《航天飞机》等等,文章本身的趣味性就强,教师只要稍稍激情,学生就会有急于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学生有兴趣,就会主动去阅读课文了。明确阅读目标,有效参与阅读学生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是否有自主性。明确自己的阅读与理解的目标,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这个自主学习的目标,要让学生自己来确立,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主动去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跟着教师走。对于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我们应该加以表扬;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应将合理之处吸收过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参与讨论;对于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排除思想障碍,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参与讨论,然后相机把学生的思路往正确的轨道上引导,让学生再次参与进来,去思考,去讨论,这样学生又有了一次自主阅读的机会。我们应该记住:课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独特体验必须建立在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

5积极阅读评价,推动阅读发展

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以往我们的阅读评价中,常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朗读、默读、略读、精读、探究性阅读的水平,总是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同时,对于学生毫无激情的朗读,教者并没有给予评价及指导,如此阅读评价的缺失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的评价,倡导教育评价应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从而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学实践表明,我们的阅读评价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积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加以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共同提高,缩小差距,形成阅读教学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协商,了解学生的处境与需要;应指导学生学会自评或互评,让学生参与阅读学习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成为一个自律学习者。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源于生活,每一道习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如果题目涉及到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听到、经历到的实际情境,学生就会身临其境,与其说是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例如,学生们经常议论老师的汽车牌照谁的更好,我就向学生介绍车牌号码的相关知识,和学生一起编出相应的题目,然后再完成解答,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觉地完成应用能力的迁移。学生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应该构建灵活多样的阅读平台,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讲究点策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真正地、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篇11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二、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我们都明白,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完成一些词汇、句式、语法等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学生的情感、精神领域的扩充和培育。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满足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

阅读不是言语符号的简单传递,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文本激活、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表象与情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与文本所表现的表象、情感融合,形成新的鲜明的意象,并不断反思回味,从个体的生命、情感需要出发,对文本进行整体的知觉的把握,感受领悟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揭示文本的独特意义,并从中感受到自己个人的生命意蕴。体验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阅读主客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自己丰富生动的心灵世界,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力量、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独立与自由。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体验的阅读状态下,学生可以豁然开朗、悠然心会,在一种妙不可言、百感交集的状态中,通过自己的想象、神思、移情、悟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汇、碰撞、融合,跨越时空,点燃、激活已有的,甚至是并未意识到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新的意义。由于这些知识经验经过体验状态,整合了情感、精神因素,很容易内化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使原来相对处于静止和凝固状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中被激活、催化。并且体验越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个体加以灵活调遣和运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样,这些知识经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情感的内化

在阅读教学中, 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文本所包含的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向主体的内部心灵展开和演进的过程, 是读者通过感受、领悟、欣赏等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还原,使作者的情感世界与自己已有的情感世界融合、汇集在一起的过程。 不仅如此,对文本情感精神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还会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从而超越具体的作品,不断涌现生成新的更深刻的意义,而这正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主揣摩、感受、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实现“自我教育”。那么,在阅读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乐于体验

学生对学语文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阅读期待。

(二)驰骋想象,形成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学生触感,唤起记忆,激起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真情回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时的心理活动和具体动作,可以让学生想象 “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时的心理活动等等,学生想象到我诚实劳动的心理与动作,想象到我在下雨下雪天送报的困难,理解了诚实的劳动背后的艰辛。在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通过联想、想象和品味,作品的情感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互动对话,角色体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验的个人性特征,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界融合,呈现出阅读的多样性。但这种阅读也存在着不足,因为个体所得的知识往往是个别的、无序的,甚至是偶然的。这就需要阅读个体不断与同学、教师进行精神交往,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共同的理性的认识。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与方式方法上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开展有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四)感情朗读,语感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为,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60-02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找寻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进而有效地为后续的语文阅读学习过程提供参考指标。但截至到目前为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制定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语文教学的明确目标,对于目标制定的参考原则也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游戏和阅读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目标制定和方法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 教学内容不够规范。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课本教儿童学习相应的词语概念,让学生加强对相应文章的理解程度。内容的单调和游戏精神的缺失会导致儿童的学习方式也缺少游戏性,只是机械地学习,而没有真正理解,这也导致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

3. 教学方式尚需调整。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引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难以充分地调动小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快速提升。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1.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我国还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名家巨著无数。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在我国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核心就是“以教师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导致小学生难以将阅读能力转化为自身能力,进而导致小学生在进行阅读习题演练的过程中,难以从开放的视角进行思考,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相对比较浅显。

2. 应试教育课程内容繁多。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数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但是目前的中国教育主要采用的还是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应试教育最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应试教育所考核的教育内容十分复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也体现不出教学的创新性精神。

3. 相关教育部门鼓励教学创新的措施不到位。在应试教育的考核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师最关注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从而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敢擅自创新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感受的考虑,这就导致有效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在小学语文阅读之中得到普及。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

1. 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为了有效发挥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长处,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出适度的、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的创新性。目标适度就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科书编排的要求,适合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具体就是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即目标指向明确,可操作,可检测。提倡宁少勿多“跳一跳,摘到桃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体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例如,《匆匆》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陈述:“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裸。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至于“指导”、“培养”、“启发”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不应该出现在教学目标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儿童学会阅读,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首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又如,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进行文章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延伸,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偏离教学的中心目标,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兴趣。

2. 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考虑好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先进,教学的质量、教学的实效性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与自己愿望相反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创新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点,就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充分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其次,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最后,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考虑到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3. 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创新性地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尽可能关照到每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课堂行为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服务,力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例如,我们在执教低年级《去年的树》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揣摩文本思想和体会大树与小鸟之间的真挚友情,可采用以指导小学生自学的方式为主,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安排一个小组的学生展示完预习情况后,便可叫学生拿出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再由学生汇报展示。学生展示时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力争让更多的学生都来亮一亮。只有教师高度重视了学生的展示环节,学生才会认真参与课堂,也才会充分体现出其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若能像这样大胆放手,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进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评价可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和阅读综合素质评价。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学生的交流展示,我们一定要评价适当、适度,具有激励性,不应简单地评价为“好”、“非常好”,或者直截了当地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等等,还应避免重复评价。例如,一位教师执教高年级《梦想的力量》这篇阅读课文时,在学生展示环节中,一个学生回答完“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后,这位教师评价到:“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因为教师知道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就能找到,她把展示的机会交给了这位阅读理解能力一般的孩子,并这样评价,就是要增强他的阅读信心,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另一个孩子在回答完“为什么梦想的力量如此巨大?”这个问题后,教师没有直接评价,而是转身问孩子们:“某某同学的回答怎么样?”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送上了掌声,并纷纷点赞这位同学回答得好的理由,教室里面顿时热闹了起来!由此可见,教师机智地点评和学生真实地互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阅读综合素质评价的命题应加强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教学目标之间的整合,在努力考查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应在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人生观等深层次的素质方面进行考查。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以试卷考查为主,以分项测试为辅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考查。分项测试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测评方式主要包括口试与笔试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测试内容主要包括说话、朗读、背诵、综合测试四个方面。这种试卷考查和分项测试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实际操作等能力,从而对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作出科学评价。

综上所述,创新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有利于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更能给学生营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小养成多读善思、多读善悟、多读善写的好习惯,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并努力达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13

阅读是指从书面的语言中获得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是最典型、最基本的学习形式。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的能力,这是一个彼此无限循环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情况较不乐观,基本上表现在重视阅读,忽视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耗费时间和经历不少,但是效果却不明显等。下面本文阐述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

针对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仍占据着主体的位置,学生的参与极少,成为了教师的忠实听众,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阻碍。随着新课改的逐渐实施,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一时之间还难以转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时间的如此,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阅读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们不举手,而是异口同声的进行回答。这样的课堂缺乏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不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学生对此文的理解情况,学生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就注定学生要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自主学习、探究的角色并没有有效落实。

(二)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这块没有浓厚兴趣,或者有的学生看也是走马观花的一扫而过,做摘录的更是少之又少。课上的阅读亦是如此,每每都有这样的情况,一遇到阅读题学生就放弃,或是乱答一通,真正耐心的去读、去领悟的更少。此外,从学生们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来看,他们在上课的时候阅读也是很少的,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

(三)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不够充分

由于小学生是初次接触到阅读这方面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的效果好,那这个班级的阅读情况就比较好,不论是在阅读数量、范围还是阅读习惯上都会高于其他的班级。教师平时注意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资料上引导,指导他们有选择的、有目的的去阅读,那么就会大大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老师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这方面的引导,也就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

由此可见,我国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状况实在不乐观,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者,要想办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就要改变教育的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更改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学由之前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定位,使阅读呈现出对话式、开放式的状态,打破原来的封闭式教学,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动态、多元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突破空间的束缚,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在这种氛围下进行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格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质量就必须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学生自发性的学习动机的基本就是兴趣,当他们对这件事物产生了兴趣,自然的也就带动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让其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这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传授给学生关于阅读的解答方法,让他们带着方法自己去探究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有成就感,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三)根据学生的阶段不同确定不同的阅读模式

虽然小学语文阅读都是面向小学生的,但是由于小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阅读的要求也有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年段的确定阅读的主题。例如,小学二年级到三年级,这是小学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大都刚刚接触阅读,不宜涉及过深的阅读知识,基本上以“快乐阅读”模式为主,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四年级到六年级,属于小学的高级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有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独立的解决问题,因此,此时期的阅读要以“广泛阅读”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广泛的从书籍中汲取知识,拓宽视野,逐渐的深化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为语文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根据调查发现,许多小学生并不是不喜欢阅读,而是缺少阅读所需要的条件,诸如阅读的时间、书籍和方法等等。因此,教师要安排好学生阅读的时间,指导学生购买相应阅读书籍,并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缺少时间、书籍和方法的阅读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阅读。对于阅读书籍的准备方面,学校可以购买一些,也可以让学生互换阅读书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五)定期组织开展语文阅读方面的竞赛

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类的阅读竞赛等有关阅读方面的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再者,班集体也可以适当的组织类似的活动,像是手抄报、组织学生讲故事等。这些都可以使枯燥的阅读课丰富起来,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三、结论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在基础方面的知识,还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魅力,实现与教学材料的交流。语文教师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工作,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