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篇1

现代世界要求呼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认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类和自然资源、人类和环境、人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让人类明白,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给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概述

1.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概念。地理教学案例是指具有特定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的教学案例。地理案例就是用于地理知识有关的事例,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一般是按照描述式或者叙述式的格式进行介绍。二是在案例中不会出现具体和详细的相关原理的概念,只是在其中隐约地包含着。三是地理学科的教学案例出了具有真实的特点以外,还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案例会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这样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案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了解到不同的地理环境。1.2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案例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发展。因为案例可以使非常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深刻的理解知识。案例可以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变得内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可以终身的利用和学习知识。案例使相似的地理知识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模式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观念。案例可以引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带动老师专业化的发展。老师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老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使老师的地理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简言之,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1.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案例开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材之外范围涉及很少。这样还是无法带领学生脱离教材的视野。其次,接近教学的案例使学生所认知和熟悉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案例开发都是由老师整理的,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其开发原则

2.1理论依据。首先,因为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教材知识,所以还是要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案例开发,要注意教材知识结构的核心层次特征。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也要注意教材只是一个素材,要加入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开发的活动也要符合认知规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其次,要发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注意加入学生的参与,这样才会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要注意案例开发的系统化。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整体性,然后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关的联系。教学案例的开发要注意各个组成组分之间的联系,使得各个知识形成系统的框架。2.2开发原则。首先,要开发地理教学案例就得具有地理特点,所以要符合地理性原则。其中案例素材要有地理意义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够客观的反应地理规律,反应地理现象和地理样貌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符合参与性原则。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开发案例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再次,要符合教学性原则,要注意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开发。开发的案例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内容,拥有多样性。最后,要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可行性原则。要注意案例开发的可行性,因为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也不能随便找一地方进行简单,粗略的研究,那样得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3.1了解开发主体是开发的必备起点。高中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参与地理案例开发的前提。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他对案例教学所持的比较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构成。它既是先前地理案例教学的结果,也是后续参与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前提。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有效参与案例开发的保证。学生已有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只与原有背景中的某些观念相联系,才能够被保持并加以利用。学生优化的智能结构决定参与的最佳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智能结构,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设置会发挥其优势。3.2明确开发目标是开发的必要前提。首先,案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开发目标。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开发目标。总之,地理教学案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地理知识的逻辑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教学规律。3.3熟悉开发渠道是开发的重要途径。开发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渠道包括: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辅资料、乡土地理资源、报刊杂志和网络及其它信息化资源、社会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案例的可靠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4掌握开发方法是开发的有力支撑。这种方法的信息是师生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搜到的,由于所搜集的信息是现成的,因此成为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最容易实施的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社会调查获得地理信息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再用案例分析来进行地理原理学习,一般侧重于社会性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地理实验观测或野外考察法。地理研究离不开科学地观测,所以需要这两种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

4结束语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地性质,地理案例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科研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案例开发的行动研究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对于促进学生更充分的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进行案例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争取发挥案例开发最大的效果。

作者:乌日娜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8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内容,使用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地理的案例教学利用一些较为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合作探究这些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独立性不够。在案例教学法中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结论。虽然很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但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还是过多地依赖于老师给出问题和答案,自己不爱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就达不到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

2.案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中课改及相关意见的出台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更具特色,而案例教学法的推广使用则是重要的课改体现之一。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堂为每节课四十分钟的模式,在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入内容十分丰富的教学案例,就显得课堂较为紧凑,不利于学生的课堂理解。因此,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地理课堂更加生动而高效。

3.案例的选择缺乏本地特色。案例的选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案例能够结合当地特色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之后,教材的编写更注重结合乡土地理。而从鲁教版的教材来看,教材中的案例还不尽如人意,其中大部分的案例没有任何改变,特别是必修三的地理教材,其中的案例基本上全是沿袭之前没有改版的老教材,忽视了结合本地的地理特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让学生自主对案例进行探讨。教师应该在提供相关材料如照片、文字以及视频等情况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教学内容中的原理和规则。同时,案例教学也高度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在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强调让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对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也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甚至可以让学生质疑书本的解释和表达中存在的不到位、不合理的内容。

篇3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开发策略

课堂上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应该是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具备直接联系,并具备实际的代表性,具备说服力以及可靠地支撑点,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例如海啸,可以向学生展示印尼海啸的相关情报,和讯息以及新闻报道,让学生从相关的已有讯息中总结出已知的知识,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述和讯息,讲述海啸的破坏,破坏范围,再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海啸以什么样的发生速度,为什么沿海地区的居住人群没有及时的做出相应措施,海啸的持续时间,还小的征兆,当地政府对于海啸的相应预防工作是什么样的,海啸带来的附带性的自然灾害是怎么样的,每年地球上会发生多少次海啸,海啸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回答,或者根据其他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质疑或者肯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再调动课堂,让学生一起总结出,与海啸相关的地理自然科学知识(海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底发生了地震、海底的火山爆发或者地面上火山爆发、海底发生滑坡现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通常会在地震高发带形成海啸,并对沿海的设施及居民带来危害。海啸的速度高达700~800千米/小时,几个小时内就能波及整个大洋,海啸的波浪长度长达数百公里,并可在以很小的能量损失几千公里持续几小时,本身在海内的高度并不足一米,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沿岸地区,就会由于岸边的阻力作用,导致海啸的波浪大幅度增加,形成高达10多米的海浪,并且每隔数分钟就会有下一波新的海浪更新力量,波浪的内部作用力也是十分剧烈的,能够将沿海地区的堤坝摧毁,沿海地区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都可以被海啸铺平。海浪的形成,大体主要是因为海底的地壳发生了变形或堆积交错。据可靠统计,全球发生海啸的高发地区多是因为深处地震带的原因,也就是说,地震因为海底的地壳形变可以较高几率的带来海啸,比较具有规模,并且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打击的海啸,大约有270次左右,每年都会有6次左右大规模的海啸灾难,海啸多发生在环太平洋海域,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高发岛群,日本相关海域发生海啸的总数占环太平洋区域发生的海啸总数的半数以上)。教师要从全部的信息网络中搜寻到具备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和书本内容直接相关的讯息,未必非要局限与地理自然科学里,也可以从财经,政治,生物,历史或者生活等等其他方面开发新的讯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素材。

3.教学案例开发的研究核心

自然科学类文化知识这种最接近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动机意识类知识,其实是最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知识,应该是作为常识了解熟知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索和研究也正式标示着人类思想进步与否的参考依据,实际上错过了这些知识文化的普及,或者说是以错误的方式普及,使得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识变得让人抵触实在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是类似于改变现有状况的革新动作,也希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带动当代教育的发展与更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借助对一件具体的地理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该情景作出观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并能够对自己目前所知道的东西所质疑,或者与他人进行探讨,这是一种开放思维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接收到教师所传达的讯息。所以结合以上表述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并让学生学会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与他人交流,获得新的内容,通过质疑,得到相应的参考依据,变为新的知识。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55-02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虽然较受重视也较为普遍,但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地理实验教学多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的阶段,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提供正确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资料;地理实验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设计和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怎样使地理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通过地理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

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看,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整理。教师们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往往把实验教学视频、动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进行演示,只是在备课中遇到了需要进行的实验才去了解、查询与研究,教学结束后,无暇对本次实验的效果进行思考与评估,也很少将每次的实验方案、实验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更少谈及系统的改进与创新。基于此,我们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过程。

一、资料搜集与整理

(一)制定详细的研究和实施计划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特点按年级分设两个研究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集体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集中讨论研究进展及出现的问题,这些为我们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研究需要的资料

主要有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的实验教学案例,高考和模拟考试试题中的现有实验设计,网络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则通过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印刷品、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出版物来获得,然后对所搜集到的地理实验进行分类整理。

二、师生协同完善现有实验

(一)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应用整理好的实验案例

教师参阅实验案例准备实验器材,多次操作实验,认真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确定实验是否科学可行,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将每次操作过程进行记录。例如:热力环流、地质构造、水土流失、水循环等。教师把可操作的实验引入课堂。对有实验操作的班级与通过视频展示实验的班级进行比较,比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兴趣、质疑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例:证明地转偏向力的教法比较:

根据对比数据看出: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地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质疑程度,学会了学习,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是很好。

(二)学生将完善的实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演示并讲解地理实验,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照片、视频)。学生完善的实验举例:

学生在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倾听着同伴们的肯定和赞许。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增强了自身的创造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三)师生精心设计创新实验

例如:昼夜交替、温室效应、密度流、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设计创新实验,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设计创新实验可以根据地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次序,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大胆假设、逆向推导实验步骤。遵循设计步骤反复试验进行论证,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完成整个实验的实施。

三、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和建立地理实验室

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试用本),一方面,利用好已有的实验案例;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可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教学实践,精心设计创新实验。在教材的编写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所选编的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

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实验步骤要严谨,实验时间要适当,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

(二)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在具备实验特点的教学重难点处,以及学生的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三)针对所教学生选编地理实验

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修改和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实验体系

研究成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周边环境、学校设施和教师构成等,开发符合本校实情且具有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的地理实验,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体系。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65-01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及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探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的日常地理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现状

地理教学模式已经迫切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或单纯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转变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当前,很多国家已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教育的重要方面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我国研究者也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理论方面的研究。段玉山教授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一书中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详细阐述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行之有效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林培英在《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分析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并提出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些知名教育机构和研发部门也开始对教育教学软件和平台进行开发,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将GPS从地理信息技术中单独列出,并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李晓燕以“认识地理网线与地图”为教学案例,对GPS与地理教学融合应用进行研究,认为GPS对强化学生认知概念有所帮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张伟强则利用智能手机内置的GPS信号接收模块的导航与定位作用,为教学提供可靠的地理信息数据。地理新课程标准则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重要价值,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灵活应用。因此,地理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灵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描述,必修模块有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描述,分别对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进行了讲解;而选修模块主要涉及海洋、旅游、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其中每个模块的应用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导航定位系统的使用,如对于防灾减灾来说,高新科学技术在其中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讲解仅停留在理论讲解中,对教科书内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仅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卫星导航等地理信息技术,也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忽视了自身对新技术掌握,不能很好地跟上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其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

因此,在当前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以我国自主研发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探究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作为其他地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更好地促进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日常教学的融合,引导教师、学生对新技术进行了解与探究,将理论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首先,对学校而言,这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新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以地理学科为模板,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融入教学内容,有助于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现状。同时,将理论与新技术、理论与实践等结合起来,并且拓展开来,并将其他学科的新技术与当前理论教育进行融合教学,对于创新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其次,对教师而言,这是转变教学观念、提供教学参考的良好途径。在收集整理北斗导航相关发展应用概况,并且与当前地理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拓宽了自身知识范围,提升了自身素质,加深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将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于教学,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参考,丰富了教学内容。再次,ρ生而言,这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单纯学习地理理论知识不免有些单调,将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于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对于高科技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日渐浓厚,而且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有利于其自身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总之,地理是一门认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案例,研究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对地理教学过程的探索,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均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和用途,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内涵,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素娟.对中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篇6

一、结合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的案例教学法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笔者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人教版)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发现用案例教学法来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效果非常好。

二、结合地理高考、高中地理会考,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地位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纲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地理高考考纲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例如,2010年聊城质检就有一题,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这道试题就明确提出对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进行考查。此外,在高考和高考模拟考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考查,多数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三、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

作用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模块必修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讲述,使学生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其他章节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教学,教师通常先对课本的图片进行分析,按照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生产特点、主要农作物的教学思路逐一呈现知识点。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思路思维的清晰度不够。这是因为学生对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另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区位条件分析。而且在分析农业区位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区位条件分析,而忽略了农业地域的分布,因此,导致农业地域类型这一模块的学习思路不清晰或者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为此,笔者从农业区位的概念出发,对原来的教学思路稍做调整,教学思路如下图:

这个教学思路是先进行农业地域的生产特点分析,之后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区位。这样就把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出了前后顺序。由于对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且是分开呈现的,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能快速掌握知识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了。

经过这样的教学思路调整,明确了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并非可有可无,并且在教学中应首先呈现,它也是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成败的重要基础。为了讲好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笔者通过阅读多个版本的教材、参考多位同行的设计和课件,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要讲好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首选案例分析法。

四、以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应用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一般有三个方面:(1)用案例引述一个地理问题;(2)用案例印证一些地理原理;(3)用案例探究某种地理规律。下面用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施教案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效性应用。

在进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时,笔者注意到案例分析法能快速达到教学目标。以下就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说明。

1.使用文字案例与图片案例相结合的实例分析

(1)施教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图片案例和一段文字案例。首先呈现的是图片案例――“水稻的种植过程”共15张图片,分别展示了泡种、育秧、犁地、插秧、田间管理等,在展示过程中还对照图片特别讲解了地少人多的特点、地块小的原因、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的特点。由于图片展示直观性强,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季风水田农业投入劳动力多的基本原理。之后呈现的是文字案例――“李守田一家的水稻种植简介”,案例如下: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①全家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守田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②李守田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脱粒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田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用0.1公顷田种单季稻,用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③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每0.1公顷,单季稻产量为650千克每0.5公顷),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通过对文字案例的解读,学生可以自主归纳出季风水田的特点。对照①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小农经营,地少人多;对照②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对照③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单位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此外,回顾之前的图片,可知季风水田农业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水利工程量大。

(2)施教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首先选取呈现一幅潘帕斯草原的放牧图,指图对比潘帕斯草原的牧草与我国乡间常见的牧草,学生能马上得出潘帕斯草原水草肥美的结论。接着从图上看到放牧牛羊众多,学生可以基本获得一个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之后呈现两个文字案例,如下:

文字案例1:“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它位于阿根廷的中、东部,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平坦的沃野无边无际。阿根廷人总是夸耀这块富饶的土地,说从大西洋岸边一直耕到西边的安第斯山麓,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牧草丰美的草原到处是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良种牛群。

文字案例2:草原上种植的玉米,大部分用来饲养牛羊,牛肉产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杀1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是阿根廷的主食,菜市上最热闹的地方是牛肉铺,宴席上大都是用牛肉做成的佳肴。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南美的粮仓。这里有着阿根廷全国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业,以及许多重要铁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脏。

通过对文字案例1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其中一个特点:生产规模大;通过对文字案例2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另外两个特点: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2.仅使用图片案例教学的实例分析

(1)施教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一幅广阔的麦田图片,在金色的麦浪中,零星分布着两三台收割机,图片上的情景已经强烈地表达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施教乳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多幅图片案例,首先是各种奶制品的图片,以此说明乳畜业生产特点之一是商品率高。然后呈现的图片是“利拉伐”AMR全自动机器人转台挤奶系统,由此说明乳畜业的其他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单元的几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笔者深深体会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施教过程中的强大魅力。

篇7

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对课堂进行有效驾驭,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及组织教学探究活动、开展师生角色互换等,让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更加高效投入。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营造浓厚氛围激发课堂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言,积极的情感兴趣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如果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氛围将会十分沉闷枯燥和单调。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千方百计营造浓厚氛围,让学生学得更感兴趣。以《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学中,笔者通过播放一些洪灾的场景、救灾的场面这样的资料视频,调动学生对人类抗争自然、战胜自然的探究欲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结合教学内容造浓教学氛围,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帮助。同时,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将更多的趣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二、改革课堂教学流程提高参与程度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流程进行变革。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地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然后就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活动流程单一单向,学生参与度不高,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对教学流程进行了优化,将单向灌输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出示了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然后开展师生互动。在《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方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向学生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什么特点,不同发达程度国家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城市化对乡村耕地、水资源等方面带来了什么影响,对城市交通、住房、就业、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大家分小组合作讨论、相互交流,并推选代表在班级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善。大家不仅相互交流,而且辩论辨析,对城市发展的进程有了更加精准的把握,对城市化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不同角度层面的分析,不仅讨论热烈,而且掌握得更加全面深刻,还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运用先进手段打造生动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一定要充满生动的气息,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活泼的氛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信息进行补充,不仅要增加信息量,而且要改变信息演示的方式,将影音展示等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生动演示。一方面运用折线图与图表相结合的演示方式,向学生形象的揭示了近百年来气候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有了初步的印象。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示的一组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画面上两只小北极熊站在浮冰上诚惶诚恐、进退两难,这些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演示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对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分析。有了生动的课堂演示作为基础,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解难度、互动效果、学生兴趣度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能够让地理课堂更加生动。

四、组织专题探究加深学习理解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难点要点需要进行巩固,特别是其中一些难点,还要组织专题探究活动,重点突出加深学生的分析理解效果。例如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中,针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理解难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在班级开展了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剧增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压力,环境承载力是什么样的内涵,让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进行对比,并结合具体案例分别进行阐述。学生在这样的整体探究中各自独立思考,结合搜集的案例认真分析教材,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对地理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学生而言,地理课堂上形成重点难点攻坚突破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地理学习成效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五、互换师生角色增强新颖学习体验

地理教学一定不能枯燥乏味,教师要想方设法为沉闷的课堂注入新鲜的因子,要让学生产生新颖的学习体验,产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笔者在教学中根据一些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安排师生角色互换活动。例如在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教学中,可以经过事先的精心准备,安排一到两名学生在部分内容教学中,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讲解,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分析问题,教给学生记忆理解的技巧,对如何学好地理进行现身说法。这样的新颖教学模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另外,在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这些新颖的模式引入教学,安排学生分别负责一部分的地理知识复习教学。从如何加深地理概念理解,如何准确把握地理发展规律,如何将地理知识点之间建立横向框架联系,如何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等方面进行引导。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赋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提升。综上所述,有效驾驭高中地理课堂,需要充分研究各种因素、不同环节予以改进和优化,从而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慧君.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2]苗博.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J].才智,2017(22).

[3]尹延雷.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7(24).

篇8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的开发已日趋深入。网络教学的作用和潜能日益显现出来,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的运用已经是箭在弦上。《在地理教学方面,信息技术尤其是运用越来越广泛的地理信息技术,它与高中地理教学有较高的整合度,开始以领军的姿态渗入高中地理教学。

一、利用Google Earth辅助地理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现在美国、以色列等国普遍使用Google Earth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Google Earth是一款虚拟的免费的地球搜索软件,兼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它以三维地球的形式把大量的卫星照片、航拍照片和模拟3D图像组织在一起,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转动地球,缩放地球,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地物,大到海陆山川分布,小到某个城市街道上的车辆,都可以尽收眼底,涵盖了气象、天文、地貌、水文、植被、景观、城市、交通等方面的信息,就像是地球的雏形。Google Earth能提供高质、专业性强的教学资料,其中不仅有文字、图形、图像等、还有视频、动画与虚拟现实等教学资源,其丰富的超链接设置,可以将有关问题直接链接到专业的研究机构数据库,Google Earth具有图片导出功能,能将所需的图片方便的导出。Google Earth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操作简单,易于上手,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获得大量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地理思维,并对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怎样恰当地使用Google Earth来辅助教学

Google Earth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地理信息显示功能,所以从推出到现在,已经被大量的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来。当前电脑爱好者注重对其基本功能方面的研究,而一线的地理教师则在此基础上把Google Earth资源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地球地图章节的应用,该部分尤为抽象,利用Google Earth构建经纬网、晨昏线和光照图,通过任意角度的缩放和三维展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理解地球及其运动的地理意义。再如,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应用,Google Earth软件可以替代一部分传统的挂图与地球仪的使用, Google Earth能够从整体出发,观察地理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还可以展示地貌、河流湖泊等地理事物;更可以细致的展示某个城市的道路系统、标志性建筑、港口设施等。

应该如何恰当地使用Google Earth来辅助教学?笔者认为:在案例的设计上应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易学易实施为准则,以建构性教学为导向、以内容的典型性为要求、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前提。笔者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在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第三章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做了尝试和实践。

教学案例:小组合作,利用Google Earth并结合材料探究城市空间形态。

材料一:1930年的邕江北岸,只有少数的船只在江面上漂泊,人们靠摆渡往来于这个城市的南北两岸。“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是当时城区的真实写照。1951年湘桂铁路延伸经过南宁,建立了火车站,随后陆续修建了朝阳路、华东路、华西路等多条道路,带动了城市的发展。1987年民族大道全线贯通,南宁在不断地向四周扩大……如今,民族大道不断延长,快速环道、外环高速、高架桥、地铁、高速铁路不断地改变着城市形态。

材料二:梧州,扼“三江总汇”,把“两广咽喉”,在古代被称为“广西水上门户”。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梧州直到近几年才与南宁、桂林通高速。

(1)结合材料,在软件上搜索南宁市和梧州市:观察它们的空间形态,请从地形、河流和交通线等方面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

(2)你还能列举出广西区内空间形态分别属于以上两种类型的城市吗?

(3)从交通运输方式改变的角度分析近代梧州市发展速度减慢的原因。梧州要进一步发展,应如何在交通方面做文章?

实践过程:①打开Google Earth软件,通过放大,找到中国广西南宁、梧州等城市。②在图层选项中选取政区、地形、河流、交通、居民点等图层。③得到南宁市、梧州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图,进行比较探究。④通过Google Earth自主查找广西内其他城市。

得出结论:玉林、贵港等城市,地形为平原,较为完整,交通线较多,城市形态呈团块状;河池、百色等山区,地形破碎、交通线较稀少,城市形态呈带状。而柳州市(如图)由于而受地形限制和河流阻隔或人为规划影响明显,则在一块块地形相对平坦的地方,形成一个个较大的聚落,这样的城市空间形态称为组团状。

三、利用Google Earth给课堂带来的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Google Earth能把世界的任意一角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景观图文声像并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容易接受,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了地理实践能力,提升了地理素养。另外,它还能使学生从中了解基本的地理分析原理、体验到地理信息技术的简单操作,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对于教师而言,Google Earth就是一个海量的地理素材库,教学所需的任何地球表面的图片,都可以通过Google Earth来获取;它的地图展示、叠置分析、虚拟现实、空间分析等,能有效地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它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地理知R的展现形式,为地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样的途径和资源;教师掌握Google Earth的基本操作还是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要求,也是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篇9

地理课堂是学生们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利用率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地理成绩是否能够提高。地理这门学科和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但是又有很多抽象的知识,很多教师没能处理好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只是利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强行让学生记忆,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们吸收理解了多少。因此,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这门学科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比较规范、学术化的语言,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要深入的研究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转化,找出地理知识和生活的契合点,并利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主动意识。同时,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还能引导学生们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体会到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这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节内容,课文中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的,并对鲁尔区开发区位因素、存在问题及整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就当下北方京津冀地区雾霾严重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们掌握分析某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能力。利用这种当下较热的话题,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感受到地理这门知识的价值。

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既没有脱离了教材,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对于提高课堂利用率,创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课堂之所以不能称之为高效的课堂,是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多,学生们消化的少。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师讲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们即使有疑问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处于一个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试化的教育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即使他们记住再多的知识,取得再高的分数也不能称之为高效的课堂教学。

要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师就需要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教学手段,不仅要帮助学生们掌握地理知识,还要利用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们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并且,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们勇于质疑,多让学生们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学习地理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主动性,而且还能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一个有效的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切忌一直向学生们灌输知识,可以适当地放慢讲解速度,给予学生们一些讨论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理解常见的大气现象的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并且,教师还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们将疑问及时地提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师开展地理教学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化静为动,并能利用课件帮助学生们图片重难点知识,有效地解决一些通过板书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可以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到地理课堂,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唤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利用率,为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讲解“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不能有效地区分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演示一些动态的图示,帮助学生们有效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这些难点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们跨学科迁移能力,增强他的分析和应用意识。此时,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这样的地理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的课堂。

总之,要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学生们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10

引言

素质教育伴随教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变化,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新颖、丰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案例教学因其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联系逐渐被引入高中的地理教学课堂,使高中地理课由枯燥的理论基础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富有魅力。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调动课堂分为,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断清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已经接近于成人,智力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形成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看待事物发展的方向。地理案例教学是采用案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次,选用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将当前的社会要点问题加入其中,通过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讨论总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最后,案例内容的选择要丰富、饱满,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开放性

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对于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得到解决,与教学大纲进度相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递进加深。同时,背景问题要巧妙的设置,以合适的方式引入,能够激发灵感,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成绩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地震》这一课时时,可以将5.12汶川地震、昭通地震等引入教学案例,进而讲述、震源、横波、纵波、地震的形成,世界上的几大地震带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后,可以将地震区的气候变化、民族宗教、矿产资源等知识加入其中,使课堂更加饱满、生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教师的引导

课堂是师生共同配合互动完成的,对课程采用合适的案例进行预设后,要加强引导,促进生成。通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展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在实践运用中不足的缺点。通过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方式,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天气系统》这一课时时,此课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然后再讲述冷锋、暖锋及其过境前后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指导层次。

三、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案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案例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选择案例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地理教学的要求,遵循教学大纲的设定目标;其次,选择的案例是源自于自然界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客观存在的具体实例,例如《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最具代表性;最后,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突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并且能够反应出地理规律,《气候》可选用地中海、热带雨林气候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剖面图等多种丰富多彩又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二)明确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身的角色要有一个清楚的认定。通过改变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精细讲解,讲透彻、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完成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要彰显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具有客观典型性,同时要与课时要求的教学内容相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分析讨论,处理好设定的具体问题。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新旧知识点融合,使课堂具有真实感,充满活力。

四、总结

地理是一个系统,是相互影响与作用分体的合并,大气系统,季风洋流、气候环境、地址地貌、自然灾害,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案例教学加以引导,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的为升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梅.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才智,2014.15:186

篇11

作者简介:王晓青,男,1955-,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自然地理;E-mail:wxq922@sohu.com.近二三十年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充分发挥人类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在对物质资源的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起到催化作用”[1].因此,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推动了各个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才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教育事业的革新迫在眉睫.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奠基阶段,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1研究的相关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同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加以改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而且这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从辅助教转向辅助学,即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这个阶段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第三阶段是计算机革新学习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个阶段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2].

从国内来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正在蓬勃开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湖南师范大学王先明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2]和山东师范大学赵修雪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教学实践研究》[3],奠定了主要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2)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有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余言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和河北滦县一中李建荣的《信息技术视野中的地理教学》[5],在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案例和学科教学模式.

1.2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很好的把握了高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师的备课过程与授课实践,拓宽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资源搜集渠道,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地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上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其他高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轮训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有的放矢.

2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我们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问题方式,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在小范围进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测试,以反映我们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在东部沿海省区随机抽出了500家高级中学,抽取的学校包括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日照一中、温州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0份,有效调查问卷310份.在这310份调查问卷中,省级规范化学校150家,市级规范化学校100家,其他等级的学校60家.从图1中看出,省级规范化学校有150所,占调查总数的49%;市级规范化学校有100所,占调查总数的32%;其他类型的学校有60所,占调查总数的19%;符合调查的预期.

从表1中得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课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课比重在19%以下占到总数的35.5%,说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过半数.短短十几年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具开始有质的飞跃,从刚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狼来了”式的恐惧,到接受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状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与形式丰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不再捉襟见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下进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与创新.

地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理教师平均要带175个学生,最高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432个学生,最低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24个学生.

从图3中得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修课程需求的前三位的为《电教技术前沿》、《信息检索》、《课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为20%,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为11%,《电子白板应用》的需求为10%,呈现出多样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术投入与课堂效率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5,为中等程度相关,生均信息技术的投入和课堂效率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引导我们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投入.

2.3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数据整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投入

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级中学的等级以及高级中学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级中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预算,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弹性.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采购和教师培养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增加经费的投入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的合理搭配,班级结构和师生比例,是经费投入落到实处的影响条件.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给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以及师生关系所带来的变革已经远远超出了既定的预期.

(2)教育观念

教育是当今信息时代各国谋求生存、发展、争雄的第一位的战略性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国际竞争紧密相联;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即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争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

(3)教师配置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教学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都需要教师的操作,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应用起来还要注意时机和分寸,只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具,才能使高中学生在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时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去,这个进程中高中地理教师是主导.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策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形成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可实施性方案.

3.1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耳朵与眼睛是主要的互动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高中学生听与看的机会,专家做过实验,听与看相结合来帮助接受信息时的效率是普通教学效率的十倍以上.图与表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仅让高中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与应用的能力.

3.2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管理,通过对高中拥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地理教师,以便进行正确的备课,不断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效益.

3.3地理教学与科研人才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篇12

包括乡土地理在内的高中地理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将高中地理知识理论和乡土地理中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学习,是农村地区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高中地理、乡土地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就是要理清三者内在的,彼此衔接、融合的关系,我们认为三者间的关系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托,乡土地理素材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进课堂教学,使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有禆益。

一、高中地理的理论知识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依托

研究性学习是类似科学研究形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选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选题,制订调查、观测、资料搜集的方案,对调查、观测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论点、观点和看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总结所依托的理论知识就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所获得的。因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需的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及其延伸和拓展的部分,如在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生产活动”学习中,我们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开展了“本县主要商品性农业产品区位因素的研究”,首先,学习小组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手段,把目标确定为当地主要的农产品市场。调查出了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商品种类。然后通过访问当地农业专家、农民,查阅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料,获取了一手材料。再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出了影响当地商品性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讨研究的乐趣,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指导生产活动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其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避免了学生被动地记忆理解所带来的厌学情绪,弥补了传统学习方法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把研究性学习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对传统的讲解法、接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乡土地理是农村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乡土地理素材就在学生身边,既为学生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以地理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是农村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模式。它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亲自观察研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还把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理论、知识与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现象、生活、生产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乡土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乡土实际的内容,收集乡土地理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经教师点拨,才能言传。教学中要贯彻“互动性原则”,采用集中讨论方式、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乡土地理现象中的问题。例如,在高一地理必修2学习城市区位因素时,我们结合本县实际,课前让学生以本县县城为例,调查、研究县城的选址的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在课堂教学中以这些乡土素材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研究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走出课堂,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实施研究性学习

篇13

对于当下所存在的众多教学理论而言,发源于我国且对教学领域具有关键影响作用的理论――情景教学理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其的探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对于国外而言,对其探究是构建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情境认识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流传到我国,最初被运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因为其具备广泛性以及可操作性,所以,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教学过程会具备广泛性以及借鉴意义,所以众多学科持续采用此理论对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指导,在这当中就包含地理学科。因此,以下笔者将首先针对地理教学的案例进行相关分析。

一、高一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案例

教学情境的是否良好,关系着学生是否可以主动高效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让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尽量达到最佳状态,促进整个教学的总体效果能够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笔者在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之上,综合类型探究结合办法,试着去进行高一地理课堂情境教学实例的综合开发,以下是我对于案例开发的总体设计流程。

二、案例设计流程

对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言,要求所创设的方式十分开放。可最为本质的目的还是要为课堂教学进行相关的服务。但是,本文作者通过对高一地理课堂情境教学实例的行动进行总的探究,归纳总结了相关的情境教学总流程,具体是:掌握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中情境的实际运用小结。

(1)掌握课程标准,前提是对于课程标准进行相应的解读。是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为主要发展参照,主要是对于标准摘录和活动相关建议进行全面而仔细的解读,使学生学习的方法、内容以及所需掌握的层次和达到的效果具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总体意义。

(2)确定明确的教学总体目标,首先进行分析阐述的对象是三维目标,除此之外的教学目标是对于课程总体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分类,从对教材的整体解析到对整个课程标准的全面解读,再从过程以及方法、挖掘知识以及技能、情感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作为出发点非常重要。

(3)教学中情境的实际运用,这是对于之前掌握课程标准以及确立教学目标的总体说明,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情境设计主要分为三个不同流程:营造情境明确问题学习活动。营造情境,综合全面的学情分析,创设一个适合学习者学习综合需要的学习情境。比如营造问题情境,主要指的是通过内部问题以及外部问题知识经验在契合构成中所产生的矛盾,借此来引起学习主导者的强烈思考目的以及最积极向上的思维倾向从而达到的一类心理状态。明确问题所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主要是指教师在营造学生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或者协作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达到的学习任务。通过一定的情境,选取出和目前学习息息相关的事件或者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解决。在情境创设之下,学习活动主要指的是可以引发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以及沟通。能够选择的学习方式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比如,通过图片营造一个独具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全情投入,进行观看。要对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即使是简单问题的提出。让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倘若提出较难的问题,应该激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沟通来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可进行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合作交流,进而确保活动内容的进一步完成。(4)归纳总结,主要指的是在情境教学之后,对某一案例的总体归纳总结,具体包含学生的反应、达到的效果还有对相关问题进行的思考。

三、具体案例分析

通过综合情景教学的案例设计总体过程,以我校使用的地理教材的部分能容为例,列出以下案例:

(1)活动情境教学为主的案例

案例・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

课程标准

解析工业区位的相关元素,通过具体实例总结说明工业区域的构成条件以及发展特色。不管从部门上来说,还是从布局来说,工业生产都非常复杂。可因为工业的“非天然性”十分突出,教学中更适合使用“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制约工业区位选择的三个主要因素。

2.过程和方法

在对角色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更深层次探究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使用辩证的、整体的、联系和进步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活动情境:把握问题:淮河流域关闭了数量庞大、污染严重的造纸厂,部分人认为淮河的水质得到了改善,部分人却认为这样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加准确?比较淮河流域前后的各种变化状况,对淮河流域智力的可行性举措以及策略进行相关的探究。

角色分配:政府官员,列出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探寻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协调进步的相关举措;分析环保专家,调研造纸厂对于环境的污染的相关数据。

总结:请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完整的结论。

归纳总结:角色扮演主要指的是教师依照教学内容模拟各种现实工作以及生活情境,通过学生或教师和学生一起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借此来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及其人际关系进行了解掌握,并探寻出详细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的基础上,可以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笔者在前人已有的关于地理情境教学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进行的地理情境教学问卷调查,然后得出了当前中学地理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笔者对地理情境教学的一些思考和看法,最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来说明地理情境教学的实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