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态旅游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元阳县地处我国云南南部,近年来,其由于所具有的大量原生态森林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元阳为核心的哈尼梯田是非常典型的一类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价值极高。但是,其森林生态旅游却发展迟缓。对此,就需要我们在对元阳地理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以良好措施的应用获得更好的旅游业发展。
1.元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森林资源
1.1地理概况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东南与金平县接壤,西南与绿春县交界,西与红河县相邻。县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山地起伏,无平川,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峡谷区以及中山等。气候方面,元阳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山区县,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会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使气温具有多样性,具有6种气候类型,有着干湿季分明、终年多雾的气候特点。同时,因为该地区地形形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存在较大差距,该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地貌还是气候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1.2森林资源
元阳县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根据200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全县林业用地111203.8hm2,其中公益林45444.2hm2,占林业用地38.8%;商品林71759.6 hm2,占61.2%。在商品林面积中有林地82701.8hm2,占70.6%;疏林地316.5 hm2,占0.3%;灌木林地18015.0hm2,占15.4%;未成林地2141.3hm2,占1.8%;无林地13983.9hm2,占11.9%;苗圃地45.3hm2。在公益林中,有林地23507.1 hm2,占51.7%;灌木林地12471.0hm2,占27.4%;疏林地1433hm2,占3.2%;未成林造林地46.3hm2,占0.1%;宜林地7986.8hm2,占17.6%;全县活立木蓄积8441610m3,公益林为2984849m3,占全县总活立木蓄积的35.4%;商品林蓄积54567611m3,占64.6%;全县森林覆盖率41%,林业总产值4934万元。同时,境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多种类型的生物资源,具有多种具有保护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濒危动、植物,在山体构造方面,具有奇、险的特征,旅游价值极高。
2.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2.1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元阳县的梯田文化、梯田景观小有名气,但是水生植物景观与森林景观资源却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凸显。元阳县旅游产品单一,对于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一定的缺乏与缓慢性,没有达到人们旅游的更高需求,在娱乐活动、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2.2缺乏整合与提升
景点在建设方面比较粗放,且景区在设计方面缺乏主题与特色,基础设施也不能够满足往来游客的需求,应适当整合现有基础设施与功能资源。
2.3保护意识淡薄
在梯田与保护区附近,存在挖沙、采石以及无序建房的情况,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当地对外来文化涌入的现象缺少一定的防范意识,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
3.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3.1创新开发理念
根据市场化、产业化、服务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将完善、创新与开发作为元阳县森林资源的发展核心方针,并充分挖掘现有森林景观以及梯田资源,对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做好相关的升级与转型工作。其次,需要将全面发展作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主线,在巩固开发现有梯田资源景观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发县内原始森林生态景观产品,通过原始森林资源的发展,逐步开发出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并大力营造当地的旅游品牌以及旅游环境,以此在资源旅游的基础上能够为往来游客的休闲、体验与观光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3.2转变旅游结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单一化、固定化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旅游的需要。对此,需要元阳县能够积极地开发完善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并从以往单纯对森林资源“观光性”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观光同休闲兼具”的发展方式,以此在创新旅游方式、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也能够使元阳县的旅游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3完善管理机制
通过科学、合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合理管理机构的建立,才能够帮助元阳县旅游业在有序的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此,需要当地政府牵头,在本地区建立起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对整个管理区内的旅游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开发,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文卫、治安、项目建设、防灾以及旅游等系列工作。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来做好森林资源的防灾救援以及生态保育等工作,以进一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强队伍建设
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庐山石门涧景区
生态旅游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被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生态旅游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本文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其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策略,以便为其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提供依据。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南墨西哥的Ceba一110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后来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人们到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以探求和欣赏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特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景区概念生态旅游景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景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旅游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综合了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景区是指由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吸引生态旅游者前往游览的吸引力因素及明确地域界限,并能提供各种必要的旅游附属设施、服务及环境保育措施,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综合平衡的旅游经营管理系统。生态旅游景区在中国通常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旅游景区内资源为主,贯彻“保护、利用、保护”的方针,坚持以自然为主,景观协调,工程设施具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效益性,以促进景区自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任何生态旅游的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作为首要的出发点,这是生态旅游景区别于大众旅游旅游景区的核心所在。
(二)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旅游的场所不仅有生物和环境条件因素,还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多因子、多层次组成的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因此应该从整体}}{发、综合衡量、全面考虑,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是以当地自然资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其保护。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这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首要原则。
(四)特色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股的旅游景区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规划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点。以便在以后的开发中能保持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坚持以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等资源的开发为主,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以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游览要求。
(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原则
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才能使规划切合实际,才能被当地居民接受。
三、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
(一)确立地方风格
确立地方风格是制定旅游开发方案的第一步。任何旅游地的开发都要根据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背景和旅游资源特征,寻求国际、国内或区域的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和区域经济环境的条件,确定旅游开
发的层次和风格。
(二)功能分区。
最早的分区模式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Forster(1973)提出的同心圆模式。141后来,Nieuwkamp(1996)提出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这些分区模式都在保护景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旅游地担负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同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必须根据目的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层次与特点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区。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提供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但盲目地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会明显改变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导致景区严重的城市化。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建筑,与景区景观相融性很差,由此会给生态旅游景区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上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动植物群落分布及地理因素,充分体现生态原理。
(四)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产品规划一般包括旅游线路的设计组织,各种游乐活动规划以及专项旅游规划。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项目都适宜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展,而是必须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五)生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商品是指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健康安全的旅游商品,它除具有普通旅游商品的地方性、民族性之外,还具有环保性和生态性。因此,生态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综合考虑可能给景区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除注重地方性和民族性外,应突出其生态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六)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游客接受环境教育,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解说是指通过人员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向公众介绍有关生态旅游景区知识的宣传过程,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有关景区生态环境知识及其价值,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悉知并遵守旅游行为准则,积极配合与支持旅游管理工作。
(七)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有一批具有专业生态保护知识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因此,人才培训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录用时要经过考察、考试,把好聘任第一关。人员录用后,要分层次抓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培训,实施生态旅游培训上岗制度,普及有关科普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态保
护素质。
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一)庐山石门涧景区资源
庐山石门涧景区位于庐山西麓,距九江市区12公里,距京九铁路庐山站7公里,为庐山的西大门,因有海拔近千米的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高悬垂落形成壮丽多姿、长达3000余米溪涧大峡谷而得名。景区最高点海拔950米,景区最大落差160米,景区面积600公顷、景观百余处。景区内有高等植物3900余种,昆虫2500余种,鸟类200余种,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320余种,为国家4A级景区。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
(二)庐山石门涧景区规划的现状
1.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目前庐山石门涧景区有食宿点各一个,餐饮点为“石门山庄”,主要供应地方特色小菜,其中以苗家风格的“竹筒烧饭”最为着名。住宿点为“风情竹吊楼”,可提供床位50张,旅社的建筑采用竹制材料,与景区的天然风格相互呼应。景区内共有公共劂所6处,全部采用免冲式建设,采用化粪池的方式处理产生的垃圾。景区内建有电站大坝,由于庐山地势东高西低,因此庐山的三大水库芦林湖、如琴湖和莲花台的水全部流入电站。无洪期电站大坝主要提供周边居民饮用水以及供庐山发电厂发电:雨量超过100毫米时,则进行泄洪。
2.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迄今为止,庐山石门涧景区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景区进行了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夕阳红》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快乐中国学汉语》栏目中都有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身影出现。除了对景区本身的宣传之外,景区内还制定了许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对生态旅游的常识进行了宣传,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防火管理制度》、《导游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同时,景区内还设置了多处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及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
3.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秦岭从青海省的西倾山起,经陇南、陕西,到鄂豫皖的大别山,总长1,500 km,南北宽20~180 km,曾经历多次造山运动,海拔多在1,000 m以上,并有不少2,500 m以上甚至3,000m以上的山峰,主峰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 m,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位于陕西眉县城南20公里,东距西安100多千米,西距宝鸡90多千米,横贯陕西省南部,自然条件复杂独特,气候瞬息万变,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太白山以其高、寒、险、奇、秀富饶和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太白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雄、奇、高、险、秀、幽、古”于一体,丰富多样的天象气候、森林群落、冰川遗迹、山岳地貌、源泉秀水、生态环境景观,构成了完美的旅游景观体系,是最佳的生态旅游景区。
太白山像一道高大宽厚的巨壁,阻挡着南来北往的气流,使南北气候有了产生明显的差异。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原始森林广布,景色绚丽;典型清晰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景观绝无仅有,古迹文物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奇观胜景:拔仙绝顶、千年冰洞、天池明珠、冰川奇石、太白积雪、垂直景观、平安云海、斗母奇峰、七彩幽静、铁甲古树等构成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精品景观。
太白山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了一幅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生动画卷,这里山峦重叠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静瑰丽,曲流溪涧晶莹碧透,烟雾浩渺,吐珠溅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画。
太白山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七个类型:
一、生态环境清幽
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林茂草丰,山青水秀,没有污染,空气清新,人为干扰少,森林生态系统稳定,自然环境优美,保持着良好的原始生态环境。有关资料表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量符合国家一类水标准,声学环境质量良好。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蓄水、保土、吸尘、制氧、分泌杀菌素、净化等功能。
二、森林景色绚丽
太白山植被区系复杂,起源古老,残存有许多孑遗植物,森林植物群落多样,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7个群系和54个群丛。中高山区集中分布有:太白红杉、巴山冷杉、牛皮桦、红桦、栎类原始森林,面积3.7万公顷,尤以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红杉林为秦岭特有,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其树干尖削,树冠“旗形”,虬曲多姿,宛如天然盆景,极具观赏价值。由于山地气候、土壤和海拔高度等自然要素的差异,自下而上有序地分布着:栓皮栎、锐齿栎、辽东栎、红桦、牛皮桦、巴山冷杉、太白红杉和高山灌丛草甸8个垂直景观带,色调分明,绚丽多彩,四季景色各异。
三、生物多样珍奇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主峰太白山雄伟高大,是野生动植物的交汇地,物种多样而珍奇。森林植物以华北区系为主,兼有华中、华西、青藏高原区系成份,具有明显的过度性。有种子植物122科,671属,1899种,有世界性单种属37个,少种属60个,中国特有属23个,还有蕨类植物120种,藓类植物253种。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植物2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独叶草、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有:太白红杉、大果青e、连香树、秦岭冷杉、水青树、水曲柳、野大豆;省级保护植物20种。
野生动物以古北界和东洋界为主,兼有广布种,野生脊椎动物有285种,其中兽类64种,鸟类192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4种,鱼类6种,还有森林昆虫1435种,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33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四、冰川地貌奇特
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保存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成了多种冰川地貌,景观奇特,引人入胜。大太白海、二太白海、三太白海、玉皇池、三清池、佛爷池等冰斗湖、冰蚀湖及冰碛湖,清澈碧绿,水色如黛,波光粼粼,湖光山色,被誉为“太白明珠”。
五、山水风光峻秀
太白山是我国最大的山字形构造体系――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构造体系的弧顶,受南北强烈挤压,褶皱、断裂极为发育,形成北坡陡峻河流短,南坡较缓河流长的特点。以太白山主脊为轴,分别向南北延伸,形成一系列梳状山脊,北坡中山地区山势峻峭,奇峰林立,梁脊狭长,怪石嶙峋,峡谷深邃,水流湍急,飞瀑碧潭较多,具有很好的游赏价值。斗母奇峰、麦摞石、双狮峰、老君仙掌、观音崖、五台列峙、莲花岩、千年冰洞、古龙洞、古龙瀑布、梯崖飞瀑等,都是对游人有很强吸引力的奇观胜景。
六、天象景观奇妙
太白山高差悬殊,自下而上分布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5个气候带,素有“一日经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中低山区四季分明,高山区冬长夏短,寒冷期9个月,天气变化无常。夏季最高气温20℃左右,日平均气温5―10℃,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有诗云:“早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百里春花秋月路,四季风光一日间。”高山地带时常云雾缭绕,尤以平安云海最为壮观,身临其境,飘然若仙。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云蒸霞G,光芒四射,绚丽多彩。高山区偶见七彩光圈,瞬息万变,光环随人动,人在光圈中,宛如海市蜃楼,奇妙无比,令人赞叹。
七、古迹文物众多
自古名山僧道多,太白山是佛道共存的圣地。隋、唐时期,寺庙增多,历代均有兴建修葺,主要分布于黑虎关――菩萨大殿――拔仙台――铁甲树一线,大殿以下以佛教为主,以上以道教为主,现存庙宇及遗址30余处,中低山寺庙多系土木结构,泥塑神像,高山区寺庙多为石墙铁瓦或石洞,铁铸、木刻或石雕神像,还留存许多石碑、铁碑、铁钟、铁磬等文物。药王孙思邈曾三上太白山隐居,从事中草药、养生学研究和为民治病 ,留下了药王殿、药王坪、药王庙等多处遗迹。相传,拔仙台是姜子牙斩将封神之地、东汉刘秀曾在跑马梁Z马练兵、汉大将军韩信曾在点兵场演练兵马、杨广上山求医等传说美丽动听。
太白山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文化,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山上寺庙建筑风格迥异,既有明清古建,又有当代修复的仿古建筑和民居形式,规模较小,有的年久失修,残破败落。一些庙宇还保存有许多楹联、匾牌、画像等,是研究太白山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漫步山中,踩着如茵的绿地,林海茫茫,浓阴匝地,灿烂的阳光透过如伞的树冠,金黄的光斑洒满蜿蜒的小径;呼啸的山风掠过头顶的树梢,遥远的呼吁声在林中回荡。脚下,古道蜿蜒、曲径通幽。鸟儿在耳边鸣唱,秋虫在溪边弹琴。而或乘坐缆车在林间穿行,远望山岭青翠,层峦叠嶂,飞瀑流泉,风光宜人。近看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莺飞燕舞,风光诱人。此时此刻,脱凡超俗之感油然而生,思古怀幽之情悄然而至。宁静深沉的森林,清新湿润的空气,怎不令人陶醉与神往。
参考文献:
[1]《陕西旅游指南》 黑枫 中国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