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前景

生态旅游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旅游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旅游前景

篇1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2

元阳县地处我国云南南部,近年来,其由于所具有的大量原生态森林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元阳为核心的哈尼梯田是非常典型的一类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价值极高。但是,其森林生态旅游却发展迟缓。对此,就需要我们在对元阳地理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以良好措施的应用获得更好的旅游业发展。

1.元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森林资源

1.1地理概况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东南与金平县接壤,西南与绿春县交界,西与红河县相邻。县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山地起伏,无平川,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峡谷区以及中山等。气候方面,元阳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山区县,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会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使气温具有多样性,具有6种气候类型,有着干湿季分明、终年多雾的气候特点。同时,因为该地区地形形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存在较大差距,该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地貌还是气候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1.2森林资源

元阳县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根据200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全县林业用地111203.8hm2,其中公益林45444.2hm2,占林业用地38.8%;商品林71759.6 hm2,占61.2%。在商品林面积中有林地82701.8hm2,占70.6%;疏林地316.5 hm2,占0.3%;灌木林地18015.0hm2,占15.4%;未成林地2141.3hm2,占1.8%;无林地13983.9hm2,占11.9%;苗圃地45.3hm2。在公益林中,有林地23507.1 hm2,占51.7%;灌木林地12471.0hm2,占27.4%;疏林地1433hm2,占3.2%;未成林造林地46.3hm2,占0.1%;宜林地7986.8hm2,占17.6%;全县活立木蓄积8441610m3,公益林为2984849m3,占全县总活立木蓄积的35.4%;商品林蓄积54567611m3,占64.6%;全县森林覆盖率41%,林业总产值4934万元。同时,境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多种类型的生物资源,具有多种具有保护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濒危动、植物,在山体构造方面,具有奇、险的特征,旅游价值极高。

2.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2.1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元阳县的梯田文化、梯田景观小有名气,但是水生植物景观与森林景观资源却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凸显。元阳县旅游产品单一,对于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一定的缺乏与缓慢性,没有达到人们旅游的更高需求,在娱乐活动、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2.2缺乏整合与提升

景点在建设方面比较粗放,且景区在设计方面缺乏主题与特色,基础设施也不能够满足往来游客的需求,应适当整合现有基础设施与功能资源。

2.3保护意识淡薄

在梯田与保护区附近,存在挖沙、采石以及无序建房的情况,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当地对外来文化涌入的现象缺少一定的防范意识,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

3.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3.1创新开发理念

根据市场化、产业化、服务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将完善、创新与开发作为元阳县森林资源的发展核心方针,并充分挖掘现有森林景观以及梯田资源,对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做好相关的升级与转型工作。其次,需要将全面发展作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主线,在巩固开发现有梯田资源景观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发县内原始森林生态景观产品,通过原始森林资源的发展,逐步开发出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并大力营造当地的旅游品牌以及旅游环境,以此在资源旅游的基础上能够为往来游客的休闲、体验与观光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3.2转变旅游结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单一化、固定化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旅游的需要。对此,需要元阳县能够积极地开发完善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并从以往单纯对森林资源“观光性”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观光同休闲兼具”的发展方式,以此在创新旅游方式、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也能够使元阳县的旅游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3完善管理机制

通过科学、合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合理管理机构的建立,才能够帮助元阳县旅游业在有序的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此,需要当地政府牵头,在本地区建立起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对整个管理区内的旅游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开发,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文卫、治安、项目建设、防灾以及旅游等系列工作。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来做好森林资源的防灾救援以及生态保育等工作,以进一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强队伍建设

篇3

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篇4

    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庐山石门涧景区

    生态旅游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被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生态旅游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本文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其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策略,以便为其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提供依据。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南墨西哥的Ceba一110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后来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人们到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以探求和欣赏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特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景区概念生态旅游景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景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旅游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综合了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景区是指由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吸引生态旅游者前往游览的吸引力因素及明确地域界限,并能提供各种必要的旅游附属设施、服务及环境保育措施,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综合平衡的旅游经营管理系统。生态旅游景区在中国通常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旅游景区内资源为主,贯彻“保护、利用、保护”的方针,坚持以自然为主,景观协调,工程设施具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效益性,以促进景区自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任何生态旅游的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作为首要的出发点,这是生态旅游景区别于大众旅游旅游景区的核心所在。

    (二)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旅游的场所不仅有生物和环境条件因素,还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多因子、多层次组成的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因此应该从整体}}{发、综合衡量、全面考虑,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是以当地自然资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其保护。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这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首要原则。

    (四)特色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股的旅游景区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规划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点。以便在以后的开发中能保持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坚持以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等资源的开发为主,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以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游览要求。

    (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原则

    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才能使规划切合实际,才能被当地居民接受。

    三、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

    (一)确立地方风格

    确立地方风格是制定旅游开发方案的第一步。任何旅游地的开发都要根据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背景和旅游资源特征,寻求国际、国内或区域的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和区域经济环境的条件,确定旅游开

    发的层次和风格。

    (二)功能分区。

    最早的分区模式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Forster(1973)提出的同心圆模式。141后来,Nieuwkamp(1996)提出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这些分区模式都在保护景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旅游地担负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同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必须根据目的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层次与特点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区。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提供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但盲目地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会明显改变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导致景区严重的城市化。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建筑,与景区景观相融性很差,由此会给生态旅游景区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上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动植物群落分布及地理因素,充分体现生态原理。

    (四)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产品规划一般包括旅游线路的设计组织,各种游乐活动规划以及专项旅游规划。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项目都适宜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展,而是必须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五)生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商品是指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健康安全的旅游商品,它除具有普通旅游商品的地方性、民族性之外,还具有环保性和生态性。因此,生态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综合考虑可能给景区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除注重地方性和民族性外,应突出其生态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六)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游客接受环境教育,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解说是指通过人员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向公众介绍有关生态旅游景区知识的宣传过程,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有关景区生态环境知识及其价值,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悉知并遵守旅游行为准则,积极配合与支持旅游管理工作。

    (七)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有一批具有专业生态保护知识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因此,人才培训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录用时要经过考察、考试,把好聘任第一关。人员录用后,要分层次抓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培训,实施生态旅游培训上岗制度,普及有关科普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态保

    护素质。

    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一)庐山石门涧景区资源

    庐山石门涧景区位于庐山西麓,距九江市区12公里,距京九铁路庐山站7公里,为庐山的西大门,因有海拔近千米的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高悬垂落形成壮丽多姿、长达3000余米溪涧大峡谷而得名。景区最高点海拔950米,景区最大落差160米,景区面积600公顷、景观百余处。景区内有高等植物3900余种,昆虫2500余种,鸟类200余种,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320余种,为国家4A级景区。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

    (二)庐山石门涧景区规划的现状

    1.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目前庐山石门涧景区有食宿点各一个,餐饮点为“石门山庄”,主要供应地方特色小菜,其中以苗家风格的“竹筒烧饭”最为着名。住宿点为“风情竹吊楼”,可提供床位50张,旅社的建筑采用竹制材料,与景区的天然风格相互呼应。景区内共有公共劂所6处,全部采用免冲式建设,采用化粪池的方式处理产生的垃圾。景区内建有电站大坝,由于庐山地势东高西低,因此庐山的三大水库芦林湖、如琴湖和莲花台的水全部流入电站。无洪期电站大坝主要提供周边居民饮用水以及供庐山发电厂发电:雨量超过100毫米时,则进行泄洪。

    2.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迄今为止,庐山石门涧景区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景区进行了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夕阳红》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快乐中国学汉语》栏目中都有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身影出现。除了对景区本身的宣传之外,景区内还制定了许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对生态旅游的常识进行了宣传,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防火管理制度》、《导游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同时,景区内还设置了多处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及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

    3.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篇5

秦岭从青海省的西倾山起,经陇南、陕西,到鄂豫皖的大别山,总长1,500 km,南北宽20~180 km,曾经历多次造山运动,海拔多在1,000 m以上,并有不少2,500 m以上甚至3,000m以上的山峰,主峰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 m,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位于陕西眉县城南20公里,东距西安100多千米,西距宝鸡90多千米,横贯陕西省南部,自然条件复杂独特,气候瞬息万变,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太白山以其高、寒、险、奇、秀富饶和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太白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雄、奇、高、险、秀、幽、古”于一体,丰富多样的天象气候、森林群落、冰川遗迹、山岳地貌、源泉秀水、生态环境景观,构成了完美的旅游景观体系,是最佳的生态旅游景区。

太白山像一道高大宽厚的巨壁,阻挡着南来北往的气流,使南北气候有了产生明显的差异。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原始森林广布,景色绚丽;典型清晰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景观绝无仅有,古迹文物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奇观胜景:拔仙绝顶、千年冰洞、天池明珠、冰川奇石、太白积雪、垂直景观、平安云海、斗母奇峰、七彩幽静、铁甲古树等构成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精品景观。

太白山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了一幅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生动画卷,这里山峦重叠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静瑰丽,曲流溪涧晶莹碧透,烟雾浩渺,吐珠溅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画。

太白山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七个类型:

一、生态环境清幽

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林茂草丰,山青水秀,没有污染,空气清新,人为干扰少,森林生态系统稳定,自然环境优美,保持着良好的原始生态环境。有关资料表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量符合国家一类水标准,声学环境质量良好。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蓄水、保土、吸尘、制氧、分泌杀菌素、净化等功能。

二、森林景色绚丽

太白山植被区系复杂,起源古老,残存有许多孑遗植物,森林植物群落多样,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7个群系和54个群丛。中高山区集中分布有:太白红杉、巴山冷杉、牛皮桦、红桦、栎类原始森林,面积3.7万公顷,尤以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红杉林为秦岭特有,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其树干尖削,树冠“旗形”,虬曲多姿,宛如天然盆景,极具观赏价值。由于山地气候、土壤和海拔高度等自然要素的差异,自下而上有序地分布着:栓皮栎、锐齿栎、辽东栎、红桦、牛皮桦、巴山冷杉、太白红杉和高山灌丛草甸8个垂直景观带,色调分明,绚丽多彩,四季景色各异。

三、生物多样珍奇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主峰太白山雄伟高大,是野生动植物的交汇地,物种多样而珍奇。森林植物以华北区系为主,兼有华中、华西、青藏高原区系成份,具有明显的过度性。有种子植物122科,671属,1899种,有世界性单种属37个,少种属60个,中国特有属23个,还有蕨类植物120种,藓类植物253种。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植物2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独叶草、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有:太白红杉、大果青e、连香树、秦岭冷杉、水青树、水曲柳、野大豆;省级保护植物20种。

野生动物以古北界和东洋界为主,兼有广布种,野生脊椎动物有285种,其中兽类64种,鸟类192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4种,鱼类6种,还有森林昆虫1435种,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33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四、冰川地貌奇特

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保存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成了多种冰川地貌,景观奇特,引人入胜。大太白海、二太白海、三太白海、玉皇池、三清池、佛爷池等冰斗湖、冰蚀湖及冰碛湖,清澈碧绿,水色如黛,波光粼粼,湖光山色,被誉为“太白明珠”。

五、山水风光峻秀

太白山是我国最大的山字形构造体系――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构造体系的弧顶,受南北强烈挤压,褶皱、断裂极为发育,形成北坡陡峻河流短,南坡较缓河流长的特点。以太白山主脊为轴,分别向南北延伸,形成一系列梳状山脊,北坡中山地区山势峻峭,奇峰林立,梁脊狭长,怪石嶙峋,峡谷深邃,水流湍急,飞瀑碧潭较多,具有很好的游赏价值。斗母奇峰、麦摞石、双狮峰、老君仙掌、观音崖、五台列峙、莲花岩、千年冰洞、古龙洞、古龙瀑布、梯崖飞瀑等,都是对游人有很强吸引力的奇观胜景。

六、天象景观奇妙

太白山高差悬殊,自下而上分布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5个气候带,素有“一日经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中低山区四季分明,高山区冬长夏短,寒冷期9个月,天气变化无常。夏季最高气温20℃左右,日平均气温5―10℃,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有诗云:“早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百里春花秋月路,四季风光一日间。”高山地带时常云雾缭绕,尤以平安云海最为壮观,身临其境,飘然若仙。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云蒸霞G,光芒四射,绚丽多彩。高山区偶见七彩光圈,瞬息万变,光环随人动,人在光圈中,宛如海市蜃楼,奇妙无比,令人赞叹。

七、古迹文物众多

自古名山僧道多,太白山是佛道共存的圣地。隋、唐时期,寺庙增多,历代均有兴建修葺,主要分布于黑虎关――菩萨大殿――拔仙台――铁甲树一线,大殿以下以佛教为主,以上以道教为主,现存庙宇及遗址30余处,中低山寺庙多系土木结构,泥塑神像,高山区寺庙多为石墙铁瓦或石洞,铁铸、木刻或石雕神像,还留存许多石碑、铁碑、铁钟、铁磬等文物。药王孙思邈曾三上太白山隐居,从事中草药、养生学研究和为民治病 ,留下了药王殿、药王坪、药王庙等多处遗迹。相传,拔仙台是姜子牙斩将封神之地、东汉刘秀曾在跑马梁Z马练兵、汉大将军韩信曾在点兵场演练兵马、杨广上山求医等传说美丽动听。

太白山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文化,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山上寺庙建筑风格迥异,既有明清古建,又有当代修复的仿古建筑和民居形式,规模较小,有的年久失修,残破败落。一些庙宇还保存有许多楹联、匾牌、画像等,是研究太白山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漫步山中,踩着如茵的绿地,林海茫茫,浓阴匝地,灿烂的阳光透过如伞的树冠,金黄的光斑洒满蜿蜒的小径;呼啸的山风掠过头顶的树梢,遥远的呼吁声在林中回荡。脚下,古道蜿蜒、曲径通幽。鸟儿在耳边鸣唱,秋虫在溪边弹琴。而或乘坐缆车在林间穿行,远望山岭青翠,层峦叠嶂,飞瀑流泉,风光宜人。近看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莺飞燕舞,风光诱人。此时此刻,脱凡超俗之感油然而生,思古怀幽之情悄然而至。宁静深沉的森林,清新湿润的空气,怎不令人陶醉与神往。

参考文献:

[1]《陕西旅游指南》 黑枫 中国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7年

篇6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约25.1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而且,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每年降雨量平均达到1636毫米,自然环境非常好。所以有诗写道:“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试问,在长江黄河日益被搁浅的今天,谁还能看此景象而“坐怀不乱”呢?

鄱阳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下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供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的生态功能。这里的环境和气温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到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而且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到4000多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素有“白鹤世界”“珍禽王国”之美誉。如此美景您能熟视无睹、不为心动吗?

我们再看看鄱阳湖的离奇传说吧。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鄱阳湖有着八九亿年的历史,如此悠久的历史,自然不缺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有历史名人陶渊明、洪适、江万里、林士弘、刘恕、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有王勃苏轼为鄱阳湖写诗,有瑶池玉女与鱼郎胡春的大孤山传说,,有东吴督都周瑜在点将台点将的历史故事,有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

篇7

【abstract】for keeping tour industry of can keep on develop, full exertive tour industry of economy performance and society performance, in the development should attention protection prosperity area of ecosystem environment, strongly development ecosystem tour, the government want strict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 management laws of relevant request carry on tour resources of development make use of, strengthen to tou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macro view adjust to control, enlargement devotion.strengthen in the meantim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ity, exaltation tour and management the governo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make it full understanding arrive environment valid protection to keep on develop tour the industry have it importance meaning.

【key words】tour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ep on a development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 健全旅游环保的 法律 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依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 政府要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就必须采取 科学 的管理办法,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和旅游者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调度,建立预防、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实现预警与调节双保护。即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信息接收、处理 网络 ,及时监测各主要旅游线路及主要景点旅游活动状况、接待能力变化情况、环境生态变化、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心理感知度情况,准确及时地反映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为管理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为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3.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 企业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通过旅游企业、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及景区固定标示牌等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 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 自然 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6. 对旅游区的经营管理者和导游要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素质景区内要配备齐全的环保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景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7.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 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的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 旅游 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 发展 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 自然 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 理学 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8. 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9. 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篇8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依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 政府要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和旅游者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调度,建立预防、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实现预警与调节双保护。即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信息接收、处理网络,及时监测各主要旅游线路及主要景点旅游活动状况、接待能力变化情况、环境生态变化、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心理感知度情况,准确及时地反映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为管理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为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3.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通过旅游企业、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及景区固定标示牌等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 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6. 对旅游区的经营管理者和导游要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素质景区内要配备齐全的环保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景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7.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的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8. 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篇9

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将更为明显。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旅游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旅游业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社会就业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外旅游交流人数将达到2亿多人次,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旅游交流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可以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境外旅游花费可达1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减少我国国际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旅游业将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磨擦的剂作用。

二、生态旅游对城市民收入的影响

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即旅游业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旅游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用于生产性投资和生活消费的数量会随着每次分配而增加,最终形成乘数效应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长。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可以表现为旅游收入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由于旅游者的消费支出给当地政府或居民所带来的收入构成直接影响,而由旅游地的直接收入诱发形成的收入构成间接影响。比如,由于旅游目的地游客所带来的旅游收入使得当地政府的财政税收得以增加,当地政府又把这些财政税收用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拉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样就对旅游目的地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构成间接影响。

三、生态旅游经济效应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

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

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三)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

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沈虹.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王辉,姜斌.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5)

篇10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每年给全球带来至少200亿美元的产值。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出发,三江源生态旅游完全有望培育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

青海省位处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上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就发源于此。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地表水总径流量2700亿立方米,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于高原和山地,来自青藏高原的约1000亿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37%,源区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

青海湖是青海省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古丝绸之路青海南道上的一颗明珠。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受阻于河西走廊的使者和商队,就是从古长安出发向南转向,取道青海湖开辟出丝绸之路南线。这条线自甘肃兰州起经西宁、湟源、茶卡、格尔木到甘肃敦煌至中亚,又被称为古羌中道。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将直接维系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被誉为对全国、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是珍贵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

青海的生态文化非常丰富,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历史遗存源远流长,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宗教文化神秘独特。特别是“中华水塔”三江源、“鸟类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圣地”塔尔寺、昆仑“始祖”、绚丽盐湖、热贡艺术、西海镇原子城以及藏族、土族、撒拉族风情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为青海的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15年该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5.45%。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

未来为了更进一步促进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规划先行,制定青海省生态旅游规划。

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条件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全面发动社会气力,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政府主导并非不要市场机制的调解,而是以市场为主体,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回根结底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达到经济效率的进步。通过一系列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法规,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约束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参考借鉴我国自然保护区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有利于三江源地区资源环境的科学管理规划,促进多部门包括政府、企业、保护管理机构、科教单位以及投资方之间的协作。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进进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本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题目已成为旅游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三、优化内外部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

篇11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20-01

秦岭是亘横于我国中部的著名山脉,它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华北、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和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份的交汇地。这里蕴藏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羚牛、林麝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具有世界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1 秦岭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1.1 景观资源

秦岭以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森林植被典型性而闻名,其高山草甸、瀑布、野生动植物景观独具特色,各类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秦岭山体高大,雄伟壮观,尤其是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我国内陆最高峰,也是闻名世界的生态旅游胜地。

1.1.1山地景观。秦岭逶迤绵亘,素以雄、奇、险、幽、峻而闻名于世。这里可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别有一番天然情趣。可以说秦岭的山岳景观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游人至此,大有“两山夹明镜,人在画中游”之感觉。诸如:太白山、红河谷、金丝大峡谷、柞水溶洞等著名景区。

1.1.2水域景观。山因水活,因水成景。秦岭山势高大,植被茂盛,故而形成了多彩多姿、水量充沛的河、瀑、潭、溪、泉等自然景观,构成清澈秀美的水体旅游资源。主要有丹江、汉江、渭河等大江大河的支流60余条,河流大都发源于秦岭主脊,水流湍急,水量充沛,河中怪石层叠,水击浪起,波澜回旋。

1.1.3生物景观。秦岭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具有多种观赏价值,其中许多珍贵植物、孑遗植物,又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据调查,秦岭分布有种子植物157科、894属、3370 种,苔藓植物180种,蕨类植物111种。森林景观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季相分明,一年四季,各有特色。

1.2 区位优势

1.2.1 地理区位。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是我国东西向最长的山脉,地理环境复杂而独特,也是我国10大生态功能区之一、还是全球最优先保护地区之一。

1.2.2 生物区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秦岭是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秦岭山地北坡属于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最南部,南坡为华中西部山地亚区最北部,该区域动物区系成分复杂,是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1.2.3 生态区位。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华北、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和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分的交汇地。

1.2.4 社会经济条件。秦岭地处我国中部,由于地势险要、山高坡陡、河谷深切,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人烟稀少是秦岭的典型特点。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

自1998年以来,秦岭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天然林采伐,实行封山育林,大力开展公益林建设。保护天然林、管好自然资源是秦岭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天职。对生态旅游缺乏认识,只看到旅游可能对资源保护管理不利的一面,而对生态旅游带给人类的益处还不甚了解。

2.2 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不足

目前,在秦岭林区已开展生态旅游的景区,大多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诱惑力。

2.3 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到位

由于秦岭地域广阔,涉及面广,仅在陕西涉及渭南、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州等6个地市、30余个区县,管理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生态旅游规划。

2.4 投资力度小,有些森林公园存在批而不建现象

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财力不足,对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道路等缺乏必要的投资,有些森林公园虽建立多年,但因缺乏前期资金投入,启动缓慢,存在批而不建现象;秦岭林区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少,然而真正开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区并不多。致使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闲置,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效益。

3 开展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

3.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生态旅游对人们的益处很多。首先是休闲:置身于浓荫蔽天,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使神经得到放松,身心感到愉悦。其次是健体:到山岳林区可降温避暑,同时林区可吸尘杀菌。许多植物散发的芳香物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从而改善游人的身体状况。三是疗疾:林区的树叶含有较多的负离子,故国内外纷纷出现“森林浴场”、“森林医院”, 是最好的天然“氧吧”。四是益智:面积辽阔,地形复杂的大自然,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吸引人们去探索许多神秘奇特的自然奥秘。秦岭太白山高差达2891米,地跨5个垂直气候带,具有重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价值。

3.2坚持原则 适度开发

3.2.1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必须服从于保护、立足于保护,即“保护第一,旅游第二”。

3.2.2综合发展的原则。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事业。发展旅游业既要开发旅游资源,又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服务设施。

3.2.3 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不同,旅游区建设也要根据各自条件建设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3.2.4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点,就是要增加经济收入。只有在周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才能确定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3.3 加强游客管理,强化宣传教育

3.3.1科学管理。根据保护区内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利用门票等经济手段,以及线路设计、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以达到不破坏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

3.3.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是通过利用保护区的展览馆(厅)、宣传牌以及导游讲解对游客进行直接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通过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工具进行范围更广泛的宣传教育。

3.3.3强化法律意识。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4树立长远观念,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1保护生态资源,科学编制总体规划,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4.2森林公园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在生态效益之上,以市场为向导,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篇12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路径选择

Key word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path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88-02

0引言

生态旅游是20世纪为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目前全球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共建“生态、和谐”世界的愿望的强烈,生态旅游成为当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与必然趋势。2002年,联合国将其作为生态旅游年的做法更是将生态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生态旅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价值,另外,通过生态旅游宣传环境保护的思想,具有教育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集多重功能与价值于一身。我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生态旅游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在国内发展也比较迅猛,但是由于基础比较差,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够重视等原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本文基于此进行探析,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新的路径选择。

1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1.1 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指“利用区域固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进行旅游观光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不对资源形成损害,而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保护;在地域资源健康存续的基础上实现对地域经济的波及效应,从而形成资源保护+观光旅游+地域振兴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形态”,可以“给旅游者提供一种持续的、具有魅力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并能做到保护资源,使得地域居民有安定的生活”。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与原则;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具有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及其他需求的各种特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系统地了解自然生态及地域文化等知识,尽情地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激发起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提高了旅游者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其他需求这里不提及。鉴于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其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与政府介入相协调的原则;通过信息传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从国家与地方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出发,制定和颁布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贯彻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和平衡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问的矛盾,避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环境建设的盲目性,规范生态旅游发展。维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制止环境质量的有害变化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2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一般是伴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而进行的,随着生态旅游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生态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笔者根据生态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五个层面,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宏观决策管理层面,缺乏科学的管理决策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并不健全,缺乏国家层面宏观的旅游战略。在我国,生态旅游一般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国内唯一一部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仅有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并不能满足当前问题的解决及旅游的管理,导致科学管理决策缺乏。另外,自然保护区管理实行行政主管与业务主管相分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管理决策的不统一,也极容易造成尤为政绩或直接收益过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如浙江天目山、江苏盐城湿地等生态旅游区均存在这样的问题。

2.2 旅游区管理机构层面,缺乏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对其开发缺少科学规划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旅游管理机构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不充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也不透彻,这样直接导致管理机构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规划。很多数旅游区重产品开发和销售,轻环境保护,重利益轻生态,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生态旅游的本质。而缺乏科学规划将会造成旅游开发的过度或不当开发现象,同时也会造成生态旅游管理的不规范。最后,管理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生态旅游管理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06年,我国生态旅游区管理总体文化水平比较低,有近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员只具备高中及以下学历,另外接受培训的管理人员比例也不大。

2.3 旅游区与社区关系层面,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冲突日益明显旅游区的开发与经营和社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实现。目前,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互动比较少,且互动随机性比较大,规模比较小,性质多为自发。社区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及出售特产从中获益。缺乏有效地机制让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同时缺乏一定的利益分享保障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另外,两者在旅游区内关于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冲突日益加剧,很大程度上区内居民的利益被限制或者剥削,这些因素也极大地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实现。

2.4 旅游区与游客关系层面,教育功能尚缺,管理不到位生态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及环保理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区大部分在游客的科普宣教方面不到位,另外管理方面也存在着缺陷。据统计,我国生态旅游区采用标识牌进行宣传的占66%,采用宣教中心的占40%,采用专业导游占30%,这些数据显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功能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差距。旅游区与游客之间关系不和谐还表现在对游客行为的限制和管理不够到位,目前在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保护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保护区制定了游客行为规范守则,这不能说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2.5 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关系层面,两者并不和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十分不和谐,发展生态旅游目的在于宣传环境保护理念,而旅游过程中却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这显然违背了初衷。对于监测是否造成了环境破坏国内技术并没有达到有效性,包括开展的旅游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一般而言,旅游区的旅游活动不同程度商都将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据统计,有大约七成左右的保护区展开了监测和调查,但是技术并不达标,对于深层次的各种指标分析,还不能有效进行。国内仍有三成左右的保护区尚未开展监测,仅从感性角度判断旅游活动给保护区带来的环境影响,缺乏科学性。

3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路径选择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旅游管理也显得具有丰富的价值和内涵。上文可知,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

3.1 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宏观层面上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政府必须要在宏观方面加强推进生态旅游管理。将生态旅游上升为国家策略的高度,在制度方面,成立从上至下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另外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让所有人都认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提高旅游相关主体对其的认识和重视,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笔者认为日本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可以借鉴,日本在2004年提出推进生态旅游五项政策,其中便是制定通俗易懂地宣传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与方针,另外便是开设网页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帮助。

3.2 旅游管理机构要重视“生态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的中心工作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是否可行,开发价值评估等都是旅游管理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管理机构应该要树立“生态开发”理念,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应从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来考虑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考虑到当地资源承载力,具体而言,需要因地制宜、把握适度的原则,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价值功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共赢的局面。

3.3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并协调好生态旅游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笔者认为,任何一项管理都离不开合理规划,因此必须要做好旅游业开发与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不管是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还是资源开发建设方面,要做好科学设想,科学设计。如在武夷山保护区,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必须考虑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等,避免盲目性。此外要协调好旅游区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的关系,承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游客自身性格特点、资源配比、社会经济财富发展水平等。众多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当地承载力问题必须成为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中重要的指导方针。

3.4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还在于要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如果缺乏这类人才,那么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管理只能是空谈,故笔者认为要加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管理服务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必须对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了解比较透彻,另外也要熟悉旅游管理方面的运作。只有从人才方面大力投入,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不断提供新的血液,才能更好地位生态旅游发展献智献策提供保障。

总之,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明确生态旅游管理丰富的内涵,树立“生态旅游,生态开发”的理念, 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文化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9,(10).

[2]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

篇13

一、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3]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为准则,全面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对于黔东南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突破发展,是一次前途与命运的抉择。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4]第一阶段为示范建设期(2013年-2015年),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文明建设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期(2016年-2020年),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成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黔东南,全面达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的要求。

二、黔东南旅游业资源现状与发展方向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其坐拥苗、侗等33个民族和两个未知民族,民族多样性形成了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加之发展缓慢,原生人文生态系统保持完整,拥有A级型(绝品型)40处,B级型(精品型)55处,C级型(重要型)31处,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基础差、文化水平低、封建思想严重等因素,大量的资源被长期搁置。除此,已发展的旅游资源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升级,呈现出诸多问题。如民族文化不够单纯,许多文化被“移花接木”、开发过程不够科学,环境破坏严重、景区管理不规范,环保意识薄弱等严重问题。

三、黔东南旅游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 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旅游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 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点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科学论证,合理规划

实际上,只要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完善各种管理措施, 对生态环境的各种不利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健全和成立旅游景观管理机构,加强对风景区及其环境保护。制定和完善各种旅游资源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把环境资源的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旅游客流强度,制定客流控制标准和措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落实保护职责。

(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做好四个方面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2、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