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课题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课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课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课题

篇1

1、开辟花木实践基地,开展幼儿劳动教育。

我园的幼儿绝大部分是农民的子女,对一些花木有所认识,因此,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儿童的重要任务,而且还需要为加泽镇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学习种植、栽培花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块特色内容。

首先,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花木的种植栽培有了一点小小的认识,于是,我就请当地在种植方面能力强的农民对幼儿进行讲解,之后,还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分别设立了不同的学习专题:例如:“花木的认识”“花木的种植” “花木的扦插” 、“花木嫁接”、“花木剪枝的学问”、“花木的管理”等。在确立了学习专题之后,我园劳动特色教育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解决劳动场所的问题。我园内有一块空地,我们便将它开辟为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命名为“花木实验基地”,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我们各个班分别认养了其中的一块地,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小朋友利用课余的时间在实践基地上开垦、种植、管理,有一次在种植花木时,我班的施琪突然问我:“王老师,我们种的花什么时候会开呢?”我听了笑笑说:“只要你们每天都能来关心它、爱护它,给它浇水、施肥,我想它肯定会很快就开花了”。听了我的话,小朋友们劳动的更积极了。从而在劳动中体验到了的劳动带来的苦乐酸甜。

在小朋友的辛勤劳动下,我们的实践基地上的花木一派欣欣向荣。小朋友看着自己种植的花木这么好,每个人的小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心里流淌着幸福的歌。

在这几年里,我们的小朋友在这块小小的“自留地”上忙碌着,幸福着,在愉快的学习体验中获得了花木种植和栽培的学问和技能,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劳动的情感,小朋友坦言:原来劳动可以更美的!

2、利用园内外绿色资源,开展幼儿环保教育。

我园地处加泽,这里处处绿树成茵,季季花开不败。我们着手利用这样的有利资源来开展环保教育。

我们与远近闻名的“艺林园”、“大树园”、“夏溪镇花木市场”、“紫薇园”等单位进行联系,将其设立为我园的实践基地,我们的小朋友定期到这些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时小朋友总会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会问:“王老师,这棵树怎么会这么高、怎么粗呢?”有的会问:“王老师,这棵树的树叶怎么是红色的呢?”对于幼儿的提问,我们也是耐心的一一回答。在每次参观时,小朋友的身影总是活跃在其中,他们还会向旁人宣传环保的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展环保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我们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它对幼儿园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我们积极开发园内文化资源让幼儿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地、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对小朋友的环境品德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幼儿园还设立了环保岗位并轮流值日,小朋友个个都有自己的劳动服务岗位,争当“护绿小卫士”。当看到有人乱扔纸屑杂物等违反等行为进行监督批评,小朋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们又从班级和幼儿园两个不同的层面,以营建班级文化人手,每个幼儿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幼儿小阵地,种植角、卫生角、常规角、环保星星榜等独特的幼儿小阵地大放异彩,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教育氛围,小朋友在各个小阵地的建设和维护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劳动体验中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劳动体验中小朋友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花木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奥秘无穷。在种植和栽培中,我们请来的农民专家们引导幼儿开展了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引导幼儿们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开展实验,深入探究,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

我们的幼儿在小课题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他们深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开发花木文化审美功能,开展幼儿艺术教育。

花木文化内涵丰富,它能陶冶幼儿的性情,启迪幼儿们的心灵。开发其审美功能,在幼儿中开展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活跃幼儿的文化生活,还能培养幼儿们追求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艺术才能。

为此,我们特别开设了花木艺术兴趣小组。“花木绘画”、“花木拓印创作”、“树叶贴画创作”、“标本制作”、等兴趣小组已为幼儿们深深喜爱。小朋友在花木的艺术天地中尽情畅游,大胆创作,一幅幅质朴却灵气十足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下转第27页)(上接第25页)

篇2

幼儿园的值日生工作是幼儿在园为集体服务的一种形式,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其次,可使幼儿处于一种必须完成集体所委托的工作任务的状态下,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再次,可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那么,目前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呢?

一、幼儿园值日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教师对值日生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用一种新的理念来看待,那么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值日生教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1.值日生教育目的性不强。

教师在开展值日生工作时,只求幼儿会做,能做,对值日生教育可培养幼儿哪些能力,发展幼儿哪些品质,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哪些事可让幼儿做,哪些事不可让幼儿做都弄不清楚,缺乏对值日生教育作用的真正认识。只是把幼儿当作一种劳动力来使用。

2.值日生教育缺乏计划性。

教师在安排值日生工作时,没有周密详细的计划,有的幼儿做的多,有的做的少,有的事情抢着做,有的事情没人做。有时老师临时有事还会请其他小朋友做。不少值日生能做的事情还是由老师和保育员来做,由于对值日生在一日活动中可参加哪些活动,缺乏全面安排和明确的任务要求,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应有的计划性。

3.值日生工作变成奖惩的手段。

有的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把值日生作为一种奖惩手段。一种是教师喜欢或“表现较好”的幼儿,教师为了奖励,经常请其帮忙做事,做小老师,无形中减少了其他值日生的劳动机会;而老师不喜欢或“表现较差”的幼儿,教师为了惩罚,则随便取消值日生资格;另一种则是为了惩罚和加强控制“表现不好”的幼儿,变相地增加其值日任务,而剥夺了其他幼儿当值日生的权利。

4.值日生工作的随意性。

值日生工作的随意性必然会出现教育的误差,有的幼儿一星期做几次值日生;有的幼阂恍瞧诨棺霾坏揭淮巍U庑┫窒蟮拇嬖诙杂锥产生严重的影响,多做的幼儿认为自己有特权,高人一等,傲视同伴,甚至会出现值日生“滥用私权”的现象,助长了幼儿自私自利的心理。少做或罚做的幼儿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默认自己的不聪明,不能干,从而产生退缩、胆小、冷漠、自卑的不良心理。

二、幼儿园值日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1.明确工作内容。

在刚开展值日生工作的时候,孩子们都没有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根据这些情况,可通过谈话、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值日生的工作内容,建立起值日生工作制度。例如:幼儿故事《森林幼儿园的值日生》,和孩子们一起熟悉理解故事内容,森林幼儿园里的小动物轮流当值日生,皮皮猪担任值日生一点也不认真,造成不整洁的后果。和孩子讨论正确的做法,明确值日生的一些工作内容:扫清地上的垃圾、擦干净桌子上的灰尘等,并且知道到做事情要认真对待具体的工作任务,不能像皮皮猪一样马虎,在集体中要尽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对值日生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都知道的常规项目有: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拿饼干、发擦桌布、发筷子、发盘子、排鞋子、整理图书等一系列任务,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他们热衷为班级、为同伴、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2.轮流做值日生。

在日常生活中,值日生这一职务是很抢手的,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了值日生而脸上有光,并希望经常有这殊荣。为此活动中采取轮流担任值日生的形式,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管理能力。实践中一般发现以下两种情况: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很好的胜任这项工作,有条理地为同伴服务,同时也规范了一定的学习秩序;能力弱的幼儿,第一次时表现得不太理想,但几次锻炼之后,管理能力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地提高,并得到了同伴的认可。

3.评最佳值日生。

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成长的,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的,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为此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最佳值日生”的标准:发碗整齐;自然角照料好;按时参加值日生来园;擦桌子干净;把鞋子排整齐;能和小朋友商量不吵架;认真检查洗手;对小朋友的服务态度好;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完成;做完事情不影响大家等等。根据在值日过程中的表现相互评价,评出“最佳值日生”,如果被评到就可以多担任一天值日,孩子们就会把掌声送给“最佳值日生”,有了这样的荣誉之后,更加激发了孩子们担任好值日生的热情。

在每一次的轮流值日中,孩子们领会到荣誉和工作的积极态度是成正比的,他们意识到担任值日生工作时要认真负责,每项任务尽量做的细致,做得好了才会得到同伴们的认可,也为成长后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埋下了优良的种子。

4.教师科学实施。

篇3

一、以日常教学为主轴,加大德育工作的密度。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随机性、非系统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品德教育的随机性,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抓住幼儿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教育机遇,随时随地进行幼儿的习惯养成和品德教育,做到德育工作全覆盖。

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各类活动对幼儿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从每个小细节中让幼儿领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德育要求。

第一,从常规教育入手,在点点滴滴中确立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自主和自制、自律的品质。比如,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幼儿与幼儿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因此在洗手、上厕所、吃点心、喝水、玩玩具、午餐、午睡等等环节时,老师都能及时提醒幼儿互相谦让、有序排队、安静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的方式相处,避免因拥挤、争抢而造成的伤害。

第二,结合开展的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开展每个主题活动时,老师都能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因素,有机渗透到活动中,丰富主题教育的内容,如“各种各样的桥”主题中,我们组织幼儿收集祖国各地桥的图片,让家长与孩子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家乡古代的桥、现代的桥等,促进幼儿进一步了解我国各种各样的桥梁建筑、桥梁设计师和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第三,利用游戏活动实践道德行为。游戏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为幼儿提供了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如在开展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时,老师都能创设社会情境,把一些正面的人物角色,通过道具或者语言让幼儿去扮演,让他们付诸行动,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有道德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让幼儿逐步领会合作、互助、分享等道德要求,通过不断调整和选择自身的行为规范,将道德认知付诸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以节日活动为节点,挖掘德育工作的深度。

节假日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日子,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节点。我园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培养幼儿的美好品德。

一年当中有许多与幼儿相关的重要节日,我们结合节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三八”节开展爱妈妈、爱奶奶、爱阿姨的活动,“五一”节开展爱劳动教育,“六一”节开展好儿童教育,国庆节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等,如利用重阳节邀请小朋友的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老师教小朋友制作礼物送给爷爷奶奶,让爷爷奶奶给小朋友讲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故事,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加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幼儿尊敬老人的情感,深受老人们的欢迎,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活动,挖掘德育工作的深度。

三、以课题教研为推手,维护德育工作的鲜度。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喜新厌旧,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懒于理会。通过课题教研可以不断开发幼儿德育的新领域,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我以省级德育课题《国学经典教育与幼儿德育的有效结合》为推手,挖掘德育工作的鲜度:每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韵律美;编写国学情景剧《或饮食》和《一饭千金》等,在大班的表演游戏中深受幼儿喜欢。幼儿通过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实践了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认真读书的良好品德行为。

除大型的省级课题外,也提倡开展短小灵活的县级课题、校级课题。它们团队小,周期短,见效快,更有利于及时更新德育课堂的内容和途径,保持幼儿德育工作的鲜度。

篇4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幼儿教育主要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所以很多东西需要从这个时期为其培养好,以便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与生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从以下方面对幼儿教育的方法进行阐述与论证。

一、对幼儿教育的日常习惯进行引导与教育

幼儿的日常行为伴随幼儿的成长,生活与学习中,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使一个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石。由于幼儿的身体及智力等未发育完全,对很多事情判断不了好坏,自身比较缺乏判断力,所以很多情况下,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就比较重大,要适当地进行教育与引导幼儿的发展。在众多幼儿的日常行为中,幼儿的说谎行为是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幼儿说谎行为方式及其教育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个人刚出生时,是不知道说谎话的。从幼儿期以后,他也逐渐开始从同伴那里学习说谎,到少年期以后,同伴成了他说谎的主要来源。

怎样才能使孩子不说谎?首先,作为父母不要随便以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责难孩子。幼小的孩子说谎的动机不一定是为了损人利己、伤害别人或掩盖自己的错误,而是现实与臆想混淆不清的表现,甚至从不道德的方面去说谎。

要想让孩子不说谎,作为父母应该要言而有信。父母要先检讨自己平时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法。我们不仅“不教给”孩子说谎,而且要营造一种环境,尽量少地引发孩子们的说谎行为。例如:我们在处理孩子们一些并非故意的或偶然的过失行为(如打碎了或丢了东西等)时,如果我们做的合乎人道,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孩子会变得像我们一样以诚实、人道态度对待别人的。

幼儿可塑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苏霍姆林斯基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让我们以此为鉴,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更加重视幼儿的日常行为教育吧!

二、对幼儿教育的日常习惯进行培养

近年来,从习惯入手来研究幼儿教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在幼儿园的教科研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一直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我们不光注重研究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更注重探索为家长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从而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环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活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

现在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差。有些家长只注重让幼儿识字、学算术,梦想将来如何,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劳动。因此,在3~5岁这段人的智力、个性、劳动意识等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作为教师,对幼儿劳动观念的培养更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他们对劳动感到渴望,知道劳动是光荣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幼儿日常行为劳动进行培养:

1.让幼儿了解劳动的内涵,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2.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学会劳动,并坚持劳动。

3.加强家园联系,共同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时期是人的情感发展奠基时期,也是一个人情感发展与培养的最佳时期,及早培养幼儿同情、分享、关心、热爱等良好的情感品质,促使幼儿情感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是家长与教师的重要职责。

1.幼儿情感的发展及特点

幼儿期的儿童随着活动内容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需要也逐渐扩大,因此,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也变得越发丰富,表现出以下特点:

(1)情感复杂化

幼儿情感复杂化表现在体验的层次增加、涉及的范围扩大、指向的目的明确和表现的形式多样化。

(2)情感社会化

幼儿时期的儿童与周围人们的社会交往增加,尤其当语言表达发生困难时,幼儿往往采用表情和动作来补充。在实际的交往中,幼儿还能比较正确地领会别人表露的情感,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种交往能力不仅反映出幼儿认识能力发展,也反映了他们的情感交往能力的提高。

(3)情感个别化

幼儿的情感包括一系列基本的情绪体验,如:快乐、痛苦、愤怒、惧怕、害羞、悲伤等等。但是,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与他们各自的神经类型、经验特点以及具体的情境刺激有关。一种情感与某种具体的情景和特定的认识反复结合,便可以形成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更反映出幼儿情感的个别化。

幼儿情感的个别化不仅影响着个性的形成,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智力的发展。幼儿期与婴儿期相比较,虽然情感发展的倾向更多地显现出成人化的特点,但是在培养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幼儿的情感正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和婴儿相比较,幼儿的情感只是开始复杂化、社会化和个别化。因此,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如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受感染、比较外露等。

2.理解、接受幼儿的情感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就是要理解接受幼儿的情感。我们每个人在儿时都会有妒忌、仇恨或敌对情绪,这样的情感当年都是成人不允许表达出来的,例如:我们必须作出疼爱小妹妹的样子,愿意让她玩我们的娃娃或让邻居的男孩骑我们的小车子既然真实存在,我们就应该接受和理解,但接受和理解不是赞成,而是接受后要引导幼儿把这情况表达出来,而不是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做更多的工作帮助幼儿克服这些不健康的情感。

3.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感

幼儿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需要依靠成人的指导和帮助。成人一定要乐意接受幼儿的微笑,一定要热情地握住他们伸过来的小手,把他们亲热地抱在怀中,在他们需要与人亲热时一定要和他们说说话。总之,成人对幼儿的热情和友好必须作出反应,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

篇5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概述

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严重危害了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中的不良方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工作。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其实就是对幼儿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

前几年,我国幼教工作者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基本精神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目标的大致框架:一是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的价值感、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二是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感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心、好奇心与兴趣。三是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四是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的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等。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基本活动。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集教、学、玩于一体,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道路,是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幼儿与伙伴一起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教师不能老是组织孩子上课、画画等,要创造条件让幼儿与小伙伴一起玩各种他们感兴趣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能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谦让、宽容、忍耐、克制,学会合作,提高交往能力,促进社会性发展,这实际上是为孩子们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

角色游戏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重要途径,通过让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让幼儿逐步了解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做到有礼貌,学会了热情为他人服务。而在游戏中诸如对角色分配、材料选择、情节发展等,幼儿因意见不合发生争吵,先让其自行协调,老师则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2.开展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就是让幼儿走人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其目的是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能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从中获得对社会的感性经验,而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性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识等方面的能力。如:与人说话时音量是否适中,与别人交谈时眼睛要注视对方,不打断别人的话等等。蒙台梭瑞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幼儿天天生活在社会交往的气氛里。如与别人合作完成工作,观看别人的工作,给别人提供帮助,遇到困难请求帮助,和别人一块聊天、一起分享零食等等。

3.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

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是社会性教育的必修课。在日本,幼儿园是非常重视幼儿生存能力的培养的,他们的孩子经常参加游泳班、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类项目,相比于北京、上海孩子的绘画班,日本的孩子学到了很多的生存技巧。所以他们能更好的保护自己,而我们的孩子跌了不会自己爬起来,懂得照顾自己,有起码的自理能力。如天还未冷,们的家长就使劲给孩子添加衣服,幼儿园不小心摔跤,家长不是找园长老师论理,就是心疼地哭。由于过分宠爱,养成了一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