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的音乐教育

幼儿的音乐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幼儿的音乐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幼儿的音乐教育

篇1

美妙的音乐能够使孩子心情愉快,而这种愉快的情绪,能够有效地改善和调整大脑皮层及边缘叶的生理功能,从而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加完善,也能进一步促进孩子的记忆、理解、想象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这种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也说明了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幼儿的音乐活动包括唱歌、音乐欣赏、节奏乐器、音乐游戏及舞蹈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使孩子们增强了音乐的欣赏能力,开阔了知识眼界。这不仅仅是对于一般孩子而言,就算是对弱智的孩子也有着令人惊奇的效果。就拿指挥家舟舟来说,他今年24岁,但智力仅相当于几岁儿童的水平。他出生在武汉,出生的日子是4月1日,那天正是西方的愚人节。两岁以后,舟舟智力上的缺陷显露出来,快3岁的时候,他的病因确诊了,是先天愚型儿,属于重度弱智,大量脑细胞坏死。正常人的智商在70以上,他只有健全人的30%。幸运的是,舟舟有一位好父亲。他从来不愿意让舟舟放弃生活和快乐的权利,他知道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舟舟有权利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快乐,作为亲人更应该为他创造和争取他应有的快乐。3岁的舟舟,跟着父亲走进武汉交响乐团的排练厅,从此,舟舟的生命之舟,就载着他的梦,在音乐的海洋里起航了,现在的他成了一名非常有名的指挥家。而一些对音乐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也会在这一时期突出地显露出来。如西方音乐家莫扎特等“音乐神童”式的人物就是在他们人生的这一时期绽露其非同常人的音乐才华的。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起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因此也要十分注重对于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特点: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缺乏耐心,因此幼儿是不可以“学习”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要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本身具有“自娱”的特性,正是这个特点能够吸引儿童参与进来,他们在“玩乐”当中懂了音乐。

儿童作为演奏者主动参与其间,可以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们之间的合作、与他人交往以及群体意识。音乐活动内容的需要多样化,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把音乐和游戏结合在一起,游戏完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童心本性,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很完美的选择。

而要让幼儿在每次音乐活动中能够保持长久和浓厚的兴趣,需要采取以下步骤:

重视音乐活动材料的选择。如选一些旋律简单、歌词易懂、生动活泼的歌曲,或是具有游戏性质的歌曲。因为只有选取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材,才能吸引住幼儿,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48

因为幼儿的天性比较好动,仍处在对周围世界好奇的阶段中,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若形式比较单一死板的模式很可能让幼儿感到压抑。幼儿不配合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易完成教学任务,幼儿也感受不到音乐的乐趣所在。教师应该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这一现象为重要参考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为幼儿创造出符合他们这一阶段多动好奇状态的课程。

一、音乐游戏对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增加音乐游戏,能够让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以及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幼儿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学会跟其他人沟通,并且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抢椅子”的音乐游戏。教师在开始这一游戏之前,要选好背景音乐。那些童声歌唱、曲调轻快的音乐比较适宜。游戏开始时,教师要播放音乐,播放短短三十秒左右就可以将音乐停止,幼涸谝衾滞V沟哪且豢蹋要坐在距离自己最近的椅子上,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就要被淘汰了。幼儿在仔细听音乐并判断音乐几时停的过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在抢坐椅子时,需要幼儿以最快的、灵敏的反应能力坐在椅子上,这也锻炼了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观察力。几轮游戏下来,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参与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也在游戏过程中训练了大脑的反应速度。当然,除了这类对肢体积极作用更大的游戏,还可以开展对思维和幼儿脑力有益的游戏。通过游戏,能够提升他们的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更加有助于他们的成长。通过一些益智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想象力,也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进一步融合音乐和游戏

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音乐教育,能够训练幼儿的听力和反应能力,还能陶冶情操,让幼儿在音乐包围的环境中成长。为了保证音乐教育中,音乐和游戏的良好结合,需要幼儿在游戏的体会音乐,在音乐中快乐玩耍。

1.幼儿是音乐教育的重点。幼儿处在比较多动、好奇的成长阶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增加音乐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在选择游戏方式、规划游戏内容、设置游戏背景音乐的前提下,应该明确游戏的主体,在游戏过程中应该集中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音乐游戏中设置相关情节,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交流,让他们互相了解,并对音乐游戏和音乐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在音乐游戏中,幼儿会将自己的个性和喜好表现出来,其实幼儿的音乐游戏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比如,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皮筋,让学生四人一组、自由组合跳皮筋。这个游戏有非常明确的人数要求,幼儿在规定内要和其他幼儿进行沟通,在四个人都愿意的情况下才能组成小组。沟通过程是幼儿自发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幼儿自主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幼儿还可以在游戏时间内跟小组其他伙伴商量怎们玩皮筋。有的小组选择了“马兰开花”,有的小组选择了别的游戏。选择游戏类型、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让幼儿处在游戏的主置中,能够让幼儿在愉快的玩耍中增加对游戏的兴趣。

2.音乐游戏须多种多样。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在音乐教学中使用音乐游戏增加幼儿对音乐课的兴趣。音乐和游戏的良好结合利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音乐游戏中的游戏,形式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单一的游戏既不能体现音乐的多样性,又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趣味性,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也没有太大效用。选择多样的游戏,能够让幼儿在不同的背景音乐的配合中感知音乐。

3.重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状态。利用音乐游戏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要密切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状态。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专注力等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对其给予正确指导。幼儿在玩耍中掌握音乐知识,比单纯的音乐教育更有效率。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在游戏中积极正确的引导幼儿,帮助他们学到正确的音乐知识。比如,教师组织幼儿玩“丢手绢”游戏。幼儿在玩耍过程中会表现出真实状态,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密切关注幼儿的状态及变化。对于幼儿的做游戏时的状态和唱歌的状态,教师要敏锐观察。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游戏当中,在与幼儿进行游戏时,能够将二者的距离拉近,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

三、在音乐教育中添加音乐游戏的前提

1.物质基础。在音乐教育中添加音乐游戏,游戏中所用的装备和道具等物质条件是开展游戏的重要前提。有些游戏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绿色草地。有些游戏则需要制备大量的乐器。有些歌曲游戏需要准备多份节奏图。游戏结束后还需要给获胜的幼儿颁发奖品。装备或者道具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幼儿处在比较稚嫩的阶段,要给予他们同等份量的呵护。游戏时应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道具。当然,重视数量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质量,保证游戏道具或者装备不会伤害幼儿。只有良好的物质基础的支撑,才能保证音乐游戏的正常开展。

篇3

作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创始人,他同样是世界范围内十分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由奥尔夫开创的“原本性”教育思想受到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重视,这种思想着重强调将音乐教育与多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即,将音乐与舞蹈、语言等形式相结合,充分表达人类原始情感。更是是感情的自然流淌。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同时也符合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奥尔夫教育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被带入台湾,一个名叫苏恩世的神父首先将并开始推广,这名神父漂洋过海,从比利时来到台湾,不辞辛苦的开始了奥尔夫教育思想的传播。直到30多年后,台湾第一个奥尔夫教育学会成立,奥尔夫教育思想才真正开始应用在儿童教学中。由于台湾学者对大陆儿童的音乐教育的关注,一大批学者来到大陆讲学,两岸音乐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奥尔夫教育思想也在中国传播开来。在这之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多次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音乐教育方式。在多年的研究、探索后,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所认同,并实际应用到很多幼儿的音乐学习中。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对幼儿学习音乐兴趣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主张让孩子参与到游戏中感受音乐,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与功利性的音乐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相比传统的教育的生硬模仿、反复练习,奥尔夫教育法更加灵活,也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奥尔夫教育给孩子“零负担”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自己找到音乐中的美好,体会到快乐,畅享未来,成为音乐真正的主人。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懵懂的他们刚刚要了解这个世界,很多意识要在这个时期建立,枯燥的学习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想法,对以后的学习是及其不利的。奥尔夫教育法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幼儿园在幼儿音乐学习中运用游戏的方法,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个孩子都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学习。游戏教学的范式锻炼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能力。

(二)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各种感官共同参是他们进行审美感知的方式。音乐、动作的统一给孩子带来新的新音乐感受,这种教育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戏剧、文学的教学中,让孩子对艺术产生自然的感受。这种“唱、跳、说、演”共同参与的感知过程与幼儿喜欢生动教学的特点不谋而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也符合幼儿时期生理发育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特点。这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非常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学习,为他们感知艺术的魅力,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提升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对幼儿的创造潜能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转变了幼儿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应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教堂上,用作画形式表示 mi、sol、la 的音高时,有的小朋友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高高的天线是 la,开关按钮是 sol,机脚是 mi;有的小朋友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其中最小的泡泡是 mi,中间泡泡是 sol,最大的泡泡是 la,鱼儿们唱着 356 356| 356 356 |的歌……面对幼儿这些天真的创造,老师都予以肯定并鼓励,并引导他们用语言、动作等当众表现。

因为幼儿的思维没有受到过多的复杂社会的干扰,所以他们创造的潜能巨大,在即兴参与中,他们兴趣盎然,全身性的投入音乐,自然的领悟到音乐自身的美。同时,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幼儿在情境中融入了自己的大量的情感和想象,在喜悦的感情影响下领悟了音乐的规律。幼儿在幻想的美丽世界里自由翱翔[1,他们在参与中可能会提出幼稚的问题,但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了探索的欲望,收获到精彩的情感体验。

(四)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奥尔夫积极倡导的“原本性”与当今世纪注重人格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不谋而合,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与我国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幼儿人格的和谐发展,它强调对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的孩子,并且每个孩子产生不同的感受,关注孩子对文化精神的感受,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阐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要求教学要与幼儿生活实际的联系,并要求教师应该为幼儿的表现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自由的学习艺术,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鼓励他们的进行创造,使他们充分体验艺术美的感受,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

四、结语

篇4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仅在上课时进行,也可以在幼儿进园后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使幼儿经常生活在音乐环境之中,如在幼儿进餐、活动前,入厕后,以及游戏时间等,都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配以不同的活动。

音乐活动的形式不仅仅是孩子们会唱了几支歌,会跳了几个儿童舞,会做几个音乐游戏,而应该是丰富、多样且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是个大舞台,会提供许多形形的艺术形式,让孩子们大显身手。音乐源于生活,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许多日常生活物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如果我们能别具匠心地加以利用就可以使幼儿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更具多样性,从而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首先,幼儿对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对什么东西都想去琢磨、探索。通过教师有意地引导和幼儿亲自体验,让幼儿认识到原来生活中也蕴藏着如此美妙的音乐,从而增强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松鼠进行曲》时,从钻山洞―过小溪―摘果子―洗水果―做果酱,带领孩子们来到小松鼠的秋天学校,接着又随着《蝴蝶花》的音乐从人物的表演,变化成一只只可爱的小蝴蝶,挥舞着美丽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孩子们乐此不疲,在玩中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并学会了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在追追跑跑、蹦蹦跳跳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

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感受音乐的好机会,在孩子们三三两两的交谈中,在孩子们不经意的模仿中,在孩子们看似平常的一日活动中,常常隐藏着孩子们的兴趣点。这来自于孩子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兴趣点是幼儿园进行音乐活动很好的音乐素材。如律动《猫和老鼠》,首先让她们倾听感受欢快的的音乐,在倾听音乐的同时创编动作,幼儿在学时兴趣明显的提高。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我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孩子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的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

二、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3―6岁是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期,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音乐最好的时期,成年人学习听音远比孩子们学起来要难得多,因为我们错过了最佳时期,每天三餐之前我们都会组织孩子进行听音活动,孩子们通过听音活动进行唱音阶、歌曲、打立体节奏、唱谱子,还要进行听辨单音、音程、和弦等,单纯的听会让孩子们感到单调乏味,我们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他们来分辨高音低音,当讲到大灰狼来了的时候老师弹低音,孩子们听到这种声音马上蹲下知道大灰狼来了小兔子们很害怕,当小兔子打败大灰狼胜利了的时候老师弹高音,孩子们向小兔子一样欢快的跳了起来,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简单又清楚的分辨出了高音低音。

拍打生活中的节奏,使音乐生活化。我在这方面借鉴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将节奏放在首位,利用身体做打击乐器(如拍手,跺脚,拍膝盖等)。结合语言,借助这些形体动作来进行练习,激发幼儿的兴趣。

篇5

创始于20世纪初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传入我国,受到一大批学者的追捧,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从音乐的起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精髓。奥尔夫对“原本的音乐”是这样描述的:“原本的……意即属于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奏唱者参与其中的。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和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所追求的并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借助音乐手段去寻找人们的心中已经失去的或即将失去本质的,最珍贵的东西,只有通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才能达到这种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发展

奥尔夫教学即兴性原则,提倡幼儿在音乐学习中即兴发挥,自由思考。奥尔夫教学中奥尔夫乐器、生活教具、科学教具等多元化的教具;节奏训练、即兴创作、律动舞蹈等多种教学活动为幼儿的发散思维培养提供了充足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发展的基础,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训练培养幼儿灵活思维的能力,结合丰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奥尔夫音乐教育之绝妙就在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反应。让幼儿自由创作的关键是给予孩子自由充分的发挥。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老师只是提出了关键问题,给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孩子自由即兴的创作在活动中所有的环节都有体现,通过这种即兴性的奥尔夫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启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门,让幼儿在想象、幻想的自由天际翱翔。

2.有助于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提高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形式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充分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借助这些游戏活动, 使幼儿兴趣浓厚地注意力集中地投人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主动开动脑筋。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幼儿身体各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

3.有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具有游戏性质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各种声势律动及器乐教学,吸引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主动、快乐地在音乐中畅游。以即兴开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正是体现探索性的教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声音,尝试用文字、语言和动作去表现,音乐奥尔夫音乐活动是开放式的,允许任何答案的出现,只要孩子做了就是好的。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那么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孩子天生具有探究精神,奥尔夫音乐教学,挖掘了幼儿的内在音乐潜能,让幼儿在活动中积极的去发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给予了幼儿探索的空间。

4.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和表现力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情感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可以触动人的情感。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幼儿时期表现欲就已存在,大多数幼儿会在鼓励下很好地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等因素阻碍了幼儿的表现欲,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合理设计表现的内容并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潜力得到充分的施展,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的表现力。

5.有利于促进幼儿手脑协调发展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形成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节奏教学是最基本的部分,也是最常见的最广泛使用的元素。声势通常是和节奏相结合的,声势教学使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出动作,放松、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而且需要大脑不断的支配和灵活运用身体各部位。通过左右手拍击不同的节奏,促进行双手平衡、相互协调。在活动过程中满足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幼儿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与紧张感的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手脑的协调发展。

三、提高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育成效的建议

1.开展幼儿园师资培训,加强教师对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学习和理解

幼儿园领导应支持、鼓励幼儿教师参加一些奥尔夫音乐教法培训,提高自身的奥尔夫音乐教学能力,经常组织幼儿教师进行奥尔夫教学法的业务交流,可有效的使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料及工具,是教育目标的直接体现,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意义重大。但短时间内编出一套适合幼儿的教材绝非易事,目前在现行条件下,可以使用相关书籍里的具体课例。如李妲娜、修海林、尹爱清编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就有大量的课例,将这些课例整合、修改,编订成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的教材是完全可能的。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根植于西方音乐文化之中的,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习惯和音乐教育传统存在某些离异之处。因此,在具体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直接取之来用,而要将其 “本土化”,取其合理成分,在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资源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量力而行。目前,我国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尚且处于“阶段性”状态,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这都需要我们的音乐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41-01

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音乐教育规律,借助游戏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音乐知识技能培养、音乐天性引导和音乐艺术熏陶的过程。通过游戏化音乐教育的开展,能促进幼儿在身心、情感、智力、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加强改革创新,有效实施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多样化模式:游戏化音乐教育与多重教学模式的整合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1]根据有关研究[2],游戏化音乐教育模式是由体验感悟模式、情感同构模式、抒情表现模式、支架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创造模式等组成的多元化模式。其中,体验感悟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激趣―感悟兴发―表达外化;情感同构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感受体验―情感沟通―艺术创造;抒情表现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情感激发―引导创编―表达交流;支架学习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丰富体验―支架学习―探索发现;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个人体验―分组探究―集体交流―合作表现;探索创造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创造表现。

2 多元智能渗透:游戏化音乐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多元智能主要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智能。音乐智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智能之一,且每个人的音乐智能是多元的,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劣势智能。音乐智能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多元化智能理论则对幼儿音乐教育提出了多元渗透的要求。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中歌唱活动、打击乐器演奏、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等各个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和谐发展。

2.1 歌唱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歌唱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幼儿感受、表现歌曲的情趣,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合唱、对唱、轮唱等歌唱表演形式能促进幼儿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歌唱的歌词理解和表达能促进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和语言智能,歌唱节奏学习可以发展幼儿数理逻辑智能等。

2.2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幼儿打击乐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体验节拍、节奏以及掌握使用各种乐器的技能,并学会手眼协调地进行演奏。打击乐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培养幼儿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等等,并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欢快、成功的体验。

2.3 韵律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韵律活动的教学是幼儿用身体来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运用身体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的艺术造型活动。它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通过语言或动作来发展幼儿的节奏感,以此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艺术的节奏美。在幼儿阶段,个体不但可以运用身体来感知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事物,而且也可以运用身体来感知音乐,所以,学会更好地使用身体动作来感知音乐的能力是幼儿音乐智能开发的必不可少的内容。[3]

2.4 音乐欣赏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音乐欣赏是指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幼儿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扩大其音乐视眼;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理解能力,丰富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

3 多个实施环节:游戏化音乐教育与幼儿教学环节的结合

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变革主要包括教育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评价及环境创设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实施工作,具体而言,要把握好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音乐性、趣味性、规则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一是明确活动目标。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活动目标要将教育目标与音乐游戏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游戏;活动目标要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规则要清晰、明确,要考虑实际能力,以保障游戏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二是设计活动内容。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与音乐教育规律,从幼儿易于理解的环境和事物中界定教学课程的题材,内容的安排要立题鲜明、新颖别致、简明易行、富有情趣。三是安排活动过程。活动中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互动,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参与,使幼儿快乐学习;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根据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对游戏角色的认识,创造性地做游戏动作、扮演游戏角色,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四是创设活动环境。可以根据各班幼儿年龄段的特点设置音乐角,选择幼儿喜欢的音乐,将各种打击乐器等放在区角中,让幼儿能够自主地拿取,自由表现。五是进行活动评价。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于用音乐来开发儿童的智力,音乐教育不仅能从音乐素养上给予幼儿所需的艺术才能,还能使幼儿开发大脑,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许多家长大力投资于幼儿的音乐教育事业,买音乐器材、请音乐教师、寻求短时有效地音乐教育方法。20世纪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办的“铃木教育法”,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小提琴教育法,“莫扎特教育风暴”等曾经风靡全世界,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

一、铃木音乐教育法

铃木音乐教育法发明者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17岁铃木镇一开始学习小提琴,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学习小提琴。后回到日本与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创办了音乐学院,集中致力于对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索和钻研。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总结出一套培养少年儿童乐器演奏才能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被称作“铃木音乐才能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掀起了广泛的影响。

1.锦绣人生,靠才能――才能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铃木镇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儿童是有望能够发展出那种在语言中体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才能的。教育者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使其才能都可以达到语言发展这一水准,那么也就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创建良好的基础。而音乐也是展现人才能的一个方面。

如果幼儿可以将语言学的那么好,那么只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各个方面,儿童就能很好的发展其才能,从而成功。铃木将这一想法运用在音乐教学上,特别是小提琴的授课中,从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到小提琴的技能的掌握,其道理都是相同的,这也是铃木才能教育的主要思想。

2.教育从现在开始。铃木主张儿童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童年过多的智力发展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虚弱或影响大脑的发展。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过早的进行教育会有碍于大脑的发展,但通过铃木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发现,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两兄弟,一个从小就不断地思考问题,而另一个则沉溺于关爱之中,无心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世界。从小不断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孩子大脑尽早的得到了训练,而另一个则未受到训练。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同一父母所养的同胞兄弟,如果他们的大脑在早期教育中接受了不同的训练程度,那么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早开始训练孩子的大脑。

3.母语式的教学。铃木认为,语言学习是一般认知的反映,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认知掌握的原则,即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语言学习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一般特征。最终,铃木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迁移到学习音乐上来。对于学习母语来说,孩子的一般经验是由“听”到“说”,再到“读写”。基于这一规律,铃木也将学习音乐的过程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因为音乐学习是一种声波传递,所以在学习中,要首先对音乐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聆听之后才能进入演奏阶段。

二、铃木音乐教育法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启示

铃木音乐教育法在总结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为许多的家庭及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符合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注重幼儿早期发展,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能具备卓越的才能。因此,在铃木镇一的教育理念中,把早期教育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现代社会来看,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的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期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形成一定的性格、才能之后,对未来进入学校及潜能、智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教育者及家长也要做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不能采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技能的学习与不断重复的练习,会使幼儿觉得音乐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之情。所以如何能够使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氛围,都应该尽量做到趣味化。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的互动,不但能够拉近亲子间的关系,还能充分加入到幼儿的教育当中。家长还可以创造机会,多带幼儿参加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铃木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器乐。正如在父母及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呀呀学语一样,要想让儿童更好更快地学好音乐,就要为他们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以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音乐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幼儿从基础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而最基础的感知就是“听”。家长可以多给幼儿放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听开始,只有听得顺了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够唱得出来、弹得出来甚至最后创作出音乐来。

铃木教育法不仅为培养孩子能力提供了方法,还为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导。对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音乐才能、深挖其潜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篇8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歌曲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不一样也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过,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用身体动作方面的游戏对歌词进行诠释。运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够很好地掌握歌曲的节拍,能够编排学生参与到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来,使音乐元素能够得到和谐完美的表达。方法二:设置情境游戏。不只是歌词的内容,而是从总体上把握音乐歌曲的风格,营造一种氛围,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升幼儿对音乐歌曲的领悟力、感受力以及鉴赏能力。

2.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法是不胜枚举的,主要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幼儿日常爱玩的游戏、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改编他们喜欢的故事等。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在此重点介绍如下三种方法:方法一:角色扮演。如教师进行《水族馆》这首歌的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做出自己所扮演角色应该做出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握歌曲的风格、熟悉乐曲的结构,让幼儿体会到音乐跟所歌唱的实体之间的联系。方法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如很多人都熟悉的“丢手绢”的游戏,就是音乐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的有机结合。方法三:情境渲染游戏法。在介绍歌曲的时候,通过一系到极富诗意的句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营造出歌曲的前奏氛围。如在教授幼儿学习《茉莉花》这首歌的时候,幼儿音乐教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在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那里河水清清,生长着一大片美丽的茉莉花,他们迎着阳光伸展身子,对着微风微笑……”创设情境,把幼儿带入对于美丽的茉莉花的向往之中,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3.幼儿音乐韵律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情绪对比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在韵律教学中,要注意伴奏音乐多短小、方整,节奏鲜明,旋律便于幼儿哼唱。同时,动作要以基本动作为主,结构简单,多重复,变化规律明确,从而易学易记。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6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思维和语言的重要发展期,表现出活泼好动,爱玩、会玩、喜欢成功、会模仿等特征。因此,在教学时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投其所好,强制性地知识传授并不能为之所接受。幼儿天生爱游戏,游戏的趣味性特征顺应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游戏中,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帮助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篇9

从小到大,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中慢慢长大,音乐和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不可分离的。幼儿天生有韵律感,他们对音乐有着不可言喻的感觉,音乐对于幼儿成长亦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本文将从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三方面对如何利用游戏化教学进行分析。

一、音乐教学内容游戏化

1.多样的音乐活动内容

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小游戏与相关的音乐内容相结合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例如在《波浪舞》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在中间放一块布,将双手往上举,随着音乐节奏摆动双手,当音乐停止的时候,幼儿可以一同抢布,看谁抢得更快。这种游戏看似非常简单,但对于提高幼儿的音乐学习热情却有着显著的帮助。

2.情节化音乐教学内容

如果直接灌输音乐知识,幼儿对于音乐的接受效率会降低,所以,音乐教师需要将音乐情节化和游戏化。比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可以通过网络搜寻有关的动画视频,在幼儿观看过后可以请一些幼儿扮演歌词中的警察和小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活跃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还可以让幼儿在扮演游戏中找到乐趣。

3.游戏化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发声可以更好地开嗓,它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所以,音乐教师可以做一些声音模仿、即兴创作的小游戏进行发声的教学。

二、音乐教学形式游戏化

1.利用音乐器材

音乐教师要在教室中准备好各种音乐玩具器材,让幼儿在玩这些器材的时候可以认识各种不一样的声音,还可以提升幼儿的节奏感。例如拨浪鼓这个幼儿较喜欢的乐器,不难发现幼儿在玩拨浪鼓的时候都是具有节奏的,所以,音乐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器材提高幼儿的节奏感。

2.利用特殊符号

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可以要求幼儿伴随音乐播放尝试用一些简单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了解。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特殊符号演绎一首歌曲,幼儿跟着教师的节奏就可以更清晰地记住歌曲。

3.利用生活实物

音乐教师可以让幼儿将各种节拍器比喻成生活中的实物,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幼儿对于节拍的记忆。还可以利用各种事物代表不同的音调,幼儿因为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实物,所以在理解和记忆上更加容易。

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小游戏,幼儿会在游戏的欢乐中逐渐接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他们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音乐。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水平,而且对幼儿各方面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教学方法游戏化

1.在玩游戏中学习音乐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到音乐知识,并严格遵守音乐游戏活动的规则。幼儿喜欢玩耍,他们会因为想要继续玩游戏而遵守游戏的要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游戏和游戏规则中加入音乐的元素。

2.进行模仿小游戏

每个幼儿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他们也乐于去模仿别人,所以,如何很好地利用幼儿的模仿天性对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对自己的动作或者表情进行模仿,谁做的最标准谁就能获得奖励。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幼儿会更乐于跟着音乐教师学东西,而教师最重要的是做好正确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音乐作品的含义。但是,音乐教师在做模仿游戏的同时也要做好幼儿创造力的提升,必须对于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鼓励。

3.利用小游戏教学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小游戏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在游戏中加入音乐歌曲,让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听到音乐,享受音乐。例如在玩团团抱的游戏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放不同节奏的歌,当歌曲节奏快幼儿就得走得快;当歌曲节奏慢的时候幼儿就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当歌曲停的时候游戏就停止。

篇10

现代幼儿音乐教育具备特殊力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关键影响,因为音乐是影响情感,理解音乐并非孤立的句子,也不是單一的词汇在发挥作用,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获得音乐感受,所以音乐教育对幼儿提高综合能力、获得全面发展有利。同时,幼儿通过体验音乐能更好地了解环境,辨别音乐的声音和一般的声音,从而发展幼儿的听觉,使幼儿增长知识。音乐还能帮助幼儿平衡情感,消除内心紧张,因为幼儿唱歌、听音乐能慢慢镇静或振奋,在表现情绪不同的音乐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幼儿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和年龄有直接关系,而音乐教育对材料的科学选择有助于直接激发出幼儿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另外,现代幼儿音乐教育能帮助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感受自身价值的能力等,为幼儿营造适宜成长的环境,从模仿、实验、探索中体验音乐,进一步形成并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为发挥现代幼儿音乐教育具有的这一系列作用,探索现代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现代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策略

(一)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在现代幼儿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所以不能将幼儿音乐教育局限在幼儿园教师专门组织的音乐活动之中,还要讲起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幼儿园可设计并实施幼儿音乐化的一日生活,科学选择经典名曲、童谣,在幼儿入园、早操、游戏、午餐、午休、起床、散步以及离园等环节播放,让班内、园内的每一个角落均充满和谐的、优美的音乐,促使幼儿从入园开始就感受到浓烈的音乐气息,进而以饱满的情绪和愉悦的情感投入到一日生活之中。在被美好音乐熏陶的同时,幼儿能慢慢了解听到某乐曲时应该做什么,伴随音乐自然而然产生积极的情绪。当幼儿在一段时间里熟悉一组贯穿一日生活的乐曲之后,教师可更换另一组乐曲,以便幼儿接触大量乐曲、歌曲,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过度,形成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依托小故事铺垫好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时幼儿依托音乐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一种,即教师指导幼儿倾听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使幼儿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形成对音乐的兴趣和美的情操。而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将抽象的音乐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时幼儿心灵被打动的关键,这就离不开小故事的铺垫。例如:在教幼儿欣赏歌曲《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就可依托小故事进行铺垫。即:浩浩的家门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他有一天来到小溪边玩耍,一只小蝌蚪突然孤孤单单地游过来,哭着问浩浩能不能帮它找一找妈妈,浩浩安慰小蝌蚪,答应帮它找妈妈,于是浩浩问小溪里的小鱼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小鱼说它不是,浩浩又问小螃蟹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螃蟹也说不是,浩浩急得大哭起来,他的奶奶此时走过来,提醒浩浩去问一问小溪对面的青蛙,所以浩浩急忙找到青蛙,问它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青蛙说它是,而此时浩浩发现找他帮忙的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它很感谢浩浩的帮忙。通过这个小故事,幼儿们对浩浩、小蝌蚪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教师再播放匹配故事主题的音乐《小蝌蚪找妈妈》,从幼儿们侧耳倾听的样子可以看出,依托小故事为音乐欣赏活动做铺垫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

(三)在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中深化幼儿体验

篇11

音乐作为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更要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来开展。在幼儿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基本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提升幼儿音乐教育的生活化水平,是实现幼儿园学习环境、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影响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幼儿园音乐教育作为研究的主题,结合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究。[1]

二、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开展策略

1.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实施的理论依据是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在幼儿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会在不断的增长,其对不同乐曲的感知有其特有的情绪反应。同时,幼儿早期对自然界等各种声音的模仿,也是判断其感知能力的标准。鉴于幼儿早期的思维特点的直观性,其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和教师要为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生活化素材、环境、教育等方面的支持。让幼儿在逐步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和培养幼儿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技能。在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一天在园的不同时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播放与幼儿学习、活动、课间等相关的音乐。例如:结合幼儿广播体操播放《世界真美好》这首歌曲,幼儿在做操的同时,也学会了歌曲的,同时有助于幼儿体验以拟人化的语言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艺术。又如:结合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播放《办家家》这一音乐,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友好的相处,此类音乐的使用让幼儿的音乐表象积累更加的丰富。[2]

2.以日常生活物品,引导幼儿对音乐的感知

音乐是源自生活的艺术,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丰富物品来表现音乐的效果。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击打乐器的模仿和创新,以常见的锅碗等作为素材,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中不同物品的声音。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各种物品的好奇心强等,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用茶杯、碟子、盆子等物品,为幼儿演奏出不同的声音,让幼儿在听觉识别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和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音乐其本质是听觉展开的艺术,因此听觉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自然生源的教学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在感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声音高低、悦耳程度的分析。由于这些声音都是源于生活的,幼儿在接受了此类训练以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变得对自然界的声音更加有心。这也为幼儿音乐教育的后期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根据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构建幼儿音乐教育环境

鉴于幼儿思维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在幼儿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从感受入手,帮助幼儿全面的感受音乐所表现出的内容和情感。在这一前提下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歌曲《办家家》的时候,教师通过安排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愉悦感。在学习《小猫窍门》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小猫窍门时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从而为幼儿教育的开展创设更为真实的内容和环境。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生活环境等情况,来选取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通过借助音乐教育来强化幼儿生活中的健康、积极的情绪表现。其次,音乐教育也可以改正幼儿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习惯,让幼儿在活动中接受良好的习惯教育。比如:针对小班学生依赖性较强、玩具乱扔等问题,可以选择《爱劳动》等歌曲作为小班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也可以让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的情感。[3]

4.以丰富的生活化音乐教育方式,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

篇12

音乐能力虽然涉及的面广,是表现在听的、唱的、动的、奏的等多个方面的多种能力,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之中的。我所观摩的几个音乐活动都表现出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

一、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二、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

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三、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

篇13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71-0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幼儿教育阶段属于启蒙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要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要正确引导幼儿养成对音乐的欣赏、感知能力。目前的幼儿音乐教育只是一种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启迪幼儿对音乐进行深入了解,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本文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对幼儿音乐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一 幼儿音乐教育的特征

幼儿音乐教育不同于幼儿常识性与文学性知识的传授。这是由幼儿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以及音乐的独特性决定的。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具体手段来分析,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对孩子乐器演奏能力与声音表现能力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艺术思维以及欣赏能力。唯有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

第一,音乐教育是欣赏性、知识性以及思想品德性的有机结合。一首乐曲进行欣赏的过程中,能有效降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压力,进而让心情更加轻松、愉快,而且有时还能从歌曲中得到激励。而幼儿音乐教育不仅包含了这些内容,还应在知识性方面下足工夫: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孩子有美的欣赏,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而且还要一定程度上渗透一些乐理知识、乐器知识,尤其是歌词方面,很多歌词都蕴含了做人的简单道理。

第二,幼儿音乐教育一定要同幼儿的身心发展程度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对幼儿的实际智力水平进行评估;另外,对幼儿的理解能力也必须充分进行掌握。教学方式尽量直观易懂,必须将孩子的喜好融入进去,通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三,幼儿音乐教育寓教于乐。音乐对于孩子具有很大吸引力,而且学与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在音乐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在孩子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孩子通常不会将学习音乐当成一种累赘,而是很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且玩与学的教学模式,孩子更容易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调节课堂气氛,将孩子天真烂漫的特质挖掘出来。

二 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

第一,集体性教学与单独性辅导的结合,通常幼儿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应在幼儿园完成,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一般是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在幼儿教师的组织下开展,所有孩子都要参与。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孩子才会有自己表现的机会,并且可以得到集体的帮助。教师要特别关注一些有天赋或较落后的孩子,并采取对应的辅导措施。要保持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家庭应对有天赋的孩子提供专业辅导的机会,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第二,加强教学的层次性,幼儿音乐教育要逐步开展,从简单开始,逐步深入,层层开展。尤其在教学中,要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通过独立的教材,将学习强度与难易程度进行有效的安排,并将不同的教学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积极利用预知学习方法来对音乐教学活动进行指导。教师要注意自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换,多对孩子进行启发,多设计一些问题,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积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幼儿音乐教学涉及的内容综合性较强,针对这些情况,在音乐教育编排上,要尤其注意这些问题,让相关元素能充分结合起来,酿造课堂气氛,让孩子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道具、乐器等教学工具,这样才能保障给予孩子全面的音乐感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音乐剧、舞蹈等等,将孩子的关注度牢牢抓住,进而确保孩子积极参与。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将幼儿音乐教育的引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第四,音乐教学与其他教学的融合。笔者推荐图谱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让孩子更加直观、形象、具体地去了解歌词内容。每一首歌都有一个背景故事,并且还能形成一个舞台剧,甚至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因此,教师要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接受音乐教学。

在孩子的启蒙阶段音乐对孩子的身心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要高度重视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集合孩子的身心特征,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对相关教案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力求为孩子推出真正适合的音乐教学内容。另外,笔者还建议构建全面的教学体系,覆盖家庭、学校、社会,保障孩子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受到艺术的感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目标,教育讲究的是内涵,表面性的东西始终是短暂的,因此,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才是幼儿教育工作的真正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