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纠纷的途径

经济纠纷的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纠纷的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纠纷的途径

篇1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 权利救济

《物权法》是私法公法化的重要体现,作为物权法重要内容的不动产登记行为亦不例外,同时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由其引发的案件经常呈现出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相互交织的状态。选择不同的权利救济途径往往造成不同的裁判结果,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力,给当事人造成了诉累。如何解决此类问题首先应当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一、冲突产生的根源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动产变动的特殊规则,即基础民事行为+登记的模式,因法律行为所引起的不动产物权的变动,除了债权行为成立且有效,尚需到不动产登记机关践行登记程序,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方才发生。即:不动产登记涉及到两个法律关系,一个是行政法律关系,一个是民事法律关系。由此可见,公私交织是不动产登记案件中民事行政争议交织产生的根源。

1.公私交织

我国就不动产物权变动立法上采取的是债权形式主义为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债权行为对物权变动起着决定作用。

不动产登记是国家行政权力对不动产物权的合理干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晰不动产的权属关系,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动产登记属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公法渗入私法的结果,具有公定力。一旦当事人变动物权时,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了登记公示,那么信赖该物权存在并与之交易的人,法律就应承认其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

然而,不动产登记行为并不直接处分相对人的权益,登记的内容只是基础的债权行为,仅是对平等主体之间不动产物权变动情况的一种确认,并赋予其对抗第三人的效力。登记机关只做表面的审查而不审查基础债权行为是否合法,这就导致了登记机关登记的内容与真实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那么必然就会与登记行为的公定力产生矛盾。

2.两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对于民事诉讼而言,其以维护交易安全为己任,强调保护不动产交易的动态安全及安定性,在民事审判中,更多的是考量第三人是否构成善意取得的问题;而行政诉讼对不动产登记行为的司法审查,则遵循合法性审查原则,任何实体程序上的错误都可能导致登记行为被撤销,强调保护不动产的静态安全,私法自治原则要求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仅作形式审查,而法院对登记机关登记行为的审查则是实质审查,登记权属与实际权属不符即为违法。

由此可见,对于无权处分的不动产变动问题,如果真正权利人提起行政诉讼,登记行为的公定力要求法院撤销登记行为,而如果提起民事诉讼,登记行为的公信力要求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那么登记行为的效力应当得到维持。这样,当事人选择不同的救济路径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二、解决之道

对于不动产登记案件中行政与民事交叉问题,应该如何进行审查,适用何种程序和方式进行审理,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做法:

1.先民后行模式

采用此种模式的理由是认为登记机关的登记颁证行为并不直接使申请人获得权利,登记机构不能依自己的意志设立、变更或者消灭申请人相应的民事权利,所以公示性的登记情况应当作为一种证据使用,在行政民事交叉诉讼时,民事诉讼不应中止。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登记情况虽然是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但如何检验该证据的合法性又是民事诉讼不能解决的问题,且民事诉讼不能解决因登记错误导致的赔偿问题。

2.先行后民模式

这种观点能解决上述先民后行模式的弊端,且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一经作出对任何人具有被推定合法有效并获得社会尊重和信任的法律效力。但此种观点仍然会遭到质疑,因为在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时,必须会审查到转移登记的原因性民事法律关系是否真实、合法的问题,这显然又是民事审判的范畴,不管行政审判对行政登记的物权变动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实践中会导致当事人“行政庭审起了民事案”的责难。

3.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这种模式最主要的障碍是没有立法支持,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虽然规定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但主要是针对被告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违法,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法院一并解决的,法院可以一并审理。

笔者认为,不动产登记案件的实质争议是不动产的权属问题,其实质是一个私法问题,因此,不动产登记纠纷的司法救济路径应该通过修改法律或法规以单一的民事诉讼机制来解决。因为:

1.行政诉讼不能解决当事人的实质争议。物权变动的焦点在于基础性的民事行为,只有通过解决民事诉讼才能解决实质争议。

2.民事诉讼可以直接对不动产的权利归属作出认定和裁判。首先,登记行为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其本身不创设新的权利义务。其次,登记行为的公定力与民事诉讼并无冲突。从公定力的角度看,它是对行政行为合法的一种推定,是一种假设的法律效力,在当事人提出反证证明该民事法律关系存在异议时,法院当然可以直接对民事法律关系进行认定。再次,民事审判中,审查对象是基础民事法律关系,若另一方能举出反证且能证明登记的内容与权力的真实状态不一致,那么法院就可直接依据反证认定争议房屋的归属。若另一方举不出反证,法院则可直接按登记的内容来判断。尽管民事判决了登记的内容,但其实质是了登记对基础民事关系的认定,本身并没有登记行为的效力。

3.真正权力人可依据生效判决申请登记机关变更权属登记。民事判决确定了不动产真正的权利人后,登记的内容被了,根据司法最终原则,民事判决的效力要高于登记行为。此时,真正的权利人可通过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来废止前一登记行为。若真正权利人担心不撤证,登记名义人会将诉争房屋进行转让,那么其可向登记部门提出异议登记。

综上,笔者认为单一的民事诉讼就可解决不动产登记案件。鉴于当事人对不动产登记纠纷救济路径的困惑,法院可以在立案阶段给予当事人一定的指引,引导其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篇2

对兼有民事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合同,其属性应以居于主导、核心地位的那一种法律关系来认定。如果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导,则是行政合同;如以民事法律关系为主导,则是民事合同。毋庸置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必然具有契约性,即具有合同的性质。合同双方法律地位平等,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遵循要约、承诺的有关规定签订合同,合同的履行也要遵循适当、全面、及时的原则。但是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作为签约的一方,土地管理部门不以通常形式的民事主体而存在,而保持其原有公权力主体的身份以及单方对合同行使公权力的强制性特权。无论是在合同的签订中还是履行中,作为出让方的土地管理部门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出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始终处于主导核心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土地出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规及政策,行使土地管理职权,按照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取得最佳土地利用效益,而非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合同本身是出让方进行土地管理和执行土地政策的一种方式。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出让土地是土地管理部门法定的行政职权,不行使出让权或越权行使,土地管理部门应负行政责任,而非民事后果。

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

作为出让方的土地管理机关在合同中仅负有交付土地的义务,享有收取出让金的权利,并且享有监督检查权、处罚权、单方解除合同权等行政权力,这些都是民事合同中民事主体所不能享有的特权,并且土地管理机关不得放弃这些权力,否则构成不作为。而出让合同中的受让方除负有缴纳出让金的义务外,还负有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条件开发利用土地,不得闲置、不得改变用途等义务。民法中的契约自由在出让合同中受到极大的限制。

另外,合同的性质还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的基础行为的性质来认定。如商品买卖合同,签订这种合同的基础行为是商品买卖,而商品买卖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商品买卖合同也自然而然是民事合同。同样的道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也可以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这种行为的性质来认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性质在《行政许可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行政许可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行政机关按照招标、拍卖程序确定中标人、买受人后,应当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依法向中标人、买受人颁发行政许可证件。行政机关违反本条规定,不采用招标、拍卖方式,或者违反招标、拍卖程序,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申请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由此可见,国有土地出让是行政许可行为,而且是一种双方行政行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行政合同,应适用行政法规则。导入民事合同规则,是对行政法规则作出的修正。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行政权力和契约精神的有效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以合同方式来行使管理和配置土地的行政职权的一种手段,相对于单方行政行为而言,这种方式更灵活、更柔和,更符合现代民主行政的精神。

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纠纷的救济途径

实践中,因土地管理部门违约而引起纠纷的情况比较少见,更多的是因受让方违约,土地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制裁而引起的纠纷。出让方和受让方因合同的有关条款发生争议时,应寻求何种途径解决纠纷,《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均未作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6月18日公布的《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5号)也回避了这一问题。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不适用于仲裁机构仲裁

根据《仲裁法》第二条规定,民事仲裁仅适用于解决“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非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其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行政属性,因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纠纷不在《仲裁法》的适用范围之内。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不适用于寻求民事诉讼救济

首先,依民事诉讼审理对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利。这有多方面表现:一方面,在民事诉讼中法庭认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地位是平等的,土地管理部门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与相对人签订合同,因而法庭可能会否认土地管理部门在合同行为中的制裁权、处罚权、提前解除合同权等行政优先权。因此,土地管理部门正当行使行政优先权的行为可能被法庭认定为是非法利用行政权的行为,从而认定是违法的,这对于土地管理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不利。另一方面,民事诉讼不适用行政诉讼中的不停止执行原则,这会导致合同因提讼而被迫停止执行,影响行政职能的有效运转和实现。例如,土地管理部门因受让方闲置土地而解除合同,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时,若适用民事诉讼规则,则在诉讼期间,土地依然被闲置而不能被有效利用。

其次,民事诉讼的规则也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的举证规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提出主张而举不出证据证明者则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土地出让方可以在不与受让方协商的条件下单方面作出行政决定,改变合同的正常形态,而对于出让方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受让方没有足够的举证能力,从而可能会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最后,监督制约行政权是行政诉讼区别于民事诉讼的重要功能,依民事诉讼规则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不利于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适用民事诉讼审判程序,法庭仅仅能审查合同本身,注重合同的订立、履行情况,而忽略对行政行为的审查,从而使违法的行政行为可能得不到纠正,无法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宜寻求行政诉讼救济

篇3

环境岩土工程涉及气象、水文、地质、农业,化学,医学,工程学等诸多学科,是岩土力学与环境科学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学科,既是应用性的工程学,又是社会学,是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的新型学科。它主要是应用岩土力学的观点、技术和方法为治理和保护环境服务,就目前涉及到的问题来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这类问题的动因主要是由自然灾变引起的,如地震灾害、土壤退化、洪水灾害、温室效应等。这些问题通常称为大环境问题。

第二类是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工程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它的动因主要是人类自身。例如,城市垃圾、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废渣等有毒有害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工程建设活动如打桩、强夯、基坑开挖和盾构施工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过量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等。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统称小环境问题。

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非技术因素的影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要比单纯的技术问题复杂得多。多年来,为解决大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即用岩土工程方法来抵御自然灾变所造成的对人类的危害,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各国学者都致力于小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本文着重就小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一些介绍和评述。

一、环境岩土工程定义

环境岩土工程(EnvironmentalGe otechnology)一词,源自1986年4月美国宾州里海大学土木系美籍华人方晓阳教授主持召开的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井在其著名的“IntroductoryRemarks 0n EnvionmentaIGeotechnology”论文中,将环境岩土工程定位为“跨学科的边缘科学,覆盖了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及地质微生物圈等多种环境下土和岩石及其相互作用的问胚”,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环境周期(循环)作用下水土系统的工程性质。

二、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及分类

环境岩土工程是研究应用岩土工程的概念进行环境保护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涉及面很广,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农业,化学,医学、工程学等等。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环境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来抵御由于天灾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抗沙漠化、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等。这些问题通常泛指为大环境问题。

(2)环境卫生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抵御由于各种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城市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污泥的处理等。

(3)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打桩时,由于挤土、振动、噪声等对周围居住环境的影响,深基坑开挖时,降水和边坡位移等。

三、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方法

环境岩土工程学之所以是交叉学科,主要因为它是岩土工程学与环境科学两大学科的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本文就这两个学科的某些共同特点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系统工程理论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分析,并对这些方法的分析思路和具体应用进行简单的论述。

1、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首先要求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认为环境意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强调的是“发展”,但它认为环境保护是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它作为衡量发展的质量、水平和程度的标准之一,可见环境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所以发展一定要有整体现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概括为生态观、社会观、经济现和技术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很广泛而丰富的,这里仅讨论与环境岩土工程有关的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受限制的。发展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必须保持子孙后展的潜力,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按照传统的观点,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的原则是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方便。但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后,还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也就是说,地基处理方案还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

2、系统工程理论

这是环境工程界研究的热门问题,它就是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环境问题。系统工程是一门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学科,其应用十分广阔,也遍及很多领域。

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大型复杂系统和人工系统,其研究内容是组织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活动、使各要素为实现整体目标发挥适当作用,目的是实现系统整体目标的最优化,是一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是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跨许多学科的边缘科学。

系统工程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在时间和空间上,总体功能大干各部分功能之和)、综合性原则(目标、决策、结果和途径的多样性),优化性原则(不追求各部分的最优,而是追求整体目标的最优化)、模型性原则(对系统进行抽象与概化,建立数学物理模型)。

系统的目标是保证支护结构,坑壁及周围建(构)筑物等系统要素协调工作,系统的输入为施工方法、边界条件等,输出为周围建筑、坑壁和管线等的工作状况。深基坑工程中采用的岩土工程信息化(动态)设计与施工符合系统工程的思想和观点。但模型的建立不单是采用一般的数学、物理模型,而且系统动力学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等,同时建立计算机仿真系统,根据仿真试验求取模型参数,对系统进行静态和动态优化,最后对系统的可靠性和风险性作出评价,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3、数据挖掘技术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很多著名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家知识的获取,尤其是经验知识的获取,这已成为专家系统的“瓶颈”。

数据挖掘正是应这一问题而诞生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知识获取和知识发现。预测是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就是预测,且任何情况下的预测和决策都是基于数据的。另外对于岩土工程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与其说是计算,不如说是预测。绝大部分的岩土工程计算,其实质都是预测。科学史证明,方法的革命必然导致科学的革命,所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岩土环境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必将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数据挖掘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门高新技术。

篇4

DOIDOI:10.11907/rjdk.171863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6-0198-04

0 引言

图像分类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核心问题,具有大量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案例。很多典型的计算机视觉问题(如物体检测、图像分割)都可以演化为图像分类问题。图像分类问题有很多难点需要解决,观测角度、光照条件的变化、物体自身形变、部分遮挡、背景杂波影响、类内差异等问题都会导致被观测物体的计算机表示(二维或三维数值数组)发生剧烈变化。一个良好的图像分类模型应当对上述情况(以及不同情况的组合)不敏感。使用深度学习尤其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用大量图像数据进行训练后可以处理十分复杂的分类问题。

卷积神经网络是为识别二维形状而专门设计的一个多层感知器,这种网络结构对平移、缩放、倾斜等扰动具有高度不变性,并且具有强大的特征学习与抽象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训练获得图像特征,避免了复杂的特征提取与数据重建过程。通过网络层的堆叠,集成了低、中、高层特征表示。AlexNet等网络模型的出F,也推动了卷积网络在海量图像分类领域的蓬勃发展。

1 卷积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其“局部感知”“权值共享”[1]等特性使之更类似于生物神经网络,网络模型复杂度大大降低,网络训练更容易,多层的网络结构有更好的抽象表达能力,可以直接将图像作为网络输入,通过网络训练自动学习图像特征,从而避免了复杂的特征提取过程。

Yann LeCun等[2]设计的LeNet-5是当前广泛使用的卷积网络结构原型,它包含了卷积层、下采样层(池化层)、全连接层以及输出层,构成了现代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组件,后续复杂的模型都离不开这些基本组件。LeNet-5对手写数字识别率较高,但在大数据量、复杂的物体图片分类方面不足,过拟合也导致其泛化能力较弱。网络训练开销大且受制于计算机性能。

2012年,在ILSVRC竞赛中AlexNet模型[3]赢得冠军,将错误率降低了10个百分点。拥有5层卷积结构的AlexNet模型证明了卷积神经网络在复杂模型下的有效性,并将GPU训练引入研究领域,使得大数据训练时间缩短,具有里程碑意义。AlexNet还有如下创新点:①采用局部响应归一化算法(Local Response Normalization,LRN),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有效降低了分类错误率;②使用Dropout技术,降低了神经元复杂的互适应关系,有效避免了过拟合;③为了获得更快的收敛速度,AlexNet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s)来代替传统的Sigmoid激活函数。

Karen等[4]在AlexNet的基础上使用更小尺寸的卷积核级联替代大卷积核,提出了VGG网络。虽然VGG网络层数和参数都比AlexNet多,但得益于更深的网络和较小的卷积核尺寸,使之具有隐式规则作用,只需很少的迭代次数就能达到收敛目的。

复杂的网络结构能表达更高维的抽象特征。然而,随着网络层数增加,参数量也急剧增加,导致过拟合及计算量大增,解决这两个缺陷的根本办法是将全连接甚至一般的卷积转化为稀疏连接。为此,Google团队提出了Inception结构[5],以将稀疏矩阵聚类为较为密集的子矩阵来提高计算性能。以Inception结构构造的22层网络GoogLeNet,用均值池化代替后端的全连接层,使得参数量只有7M,极大增强了泛化能力,并增加了两个辅助的Softmax用于向前传导梯度,避免梯度消失。GoogLeNet在2014年的ILSVRC竞赛中以Top-5错误率仅6.66%的成绩摘得桂冠。

网络层数的增加并非永无止境。随着网络层数的增加,将导致训练误差增大等所谓退化问题。为此,微软提出了一种深度残差学习框架[6],利用多层网络拟合一个残差映射,成功构造出152层的ResNet-152,并在2015年的ILSVRC分类问题竞赛中取得Top-5错误率仅5.71%的成绩。随后,对现有的瓶颈式残差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直通结构[7],并基于此搭建出惊人的1001层网络,在CIFAR-10分类错误率仅4.92%。至此,卷积神经网络在越来越“深”的道路上一往直前。

2 可变形的卷积神经网络

2.1 空间变换网络

空间变换网络(Spatial Transformer Network,STN)[8]主要由定位网络(Localisation net)、网格生成器(Grid generator)和可微图像采样(Differentiable Image Sampling)3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定位网络将输入的特征图U放入一个子网络(由卷积、全连接等构成的若干层子网络),生成空间变换参数θ。θ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需要实现2D仿射变换,那么θ就是一个2×3的向量。

2.3 本文模型

本文以自建的3层卷积网络C3K5(如图6所示)和VGG-16作为基准网络,分别引入空间变换网络、可变形卷积和可变形池化,构造出8个卷积神经网络,用以验证可变形模块对浅层网络和深层网络的影响,如表1所示。

图6中C3K5网络模型包含3个带有ReLU层、LRN层和池化层的卷积模块,卷积层采用步长为1的5×5卷积核,输出保持原大小,池化层采用步长为2核为2×2的最大值池化,即每经过一个卷积模块,特征图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3 实验与分析

3.1 实验设置

本文实验环境:CPU为Intel i5-7400,8G内存,显卡为GTX1060,采用Cuda8+CuDNN6.0加速。

实验数据集包括公共图像数据集mnist、cifar-10、cifar-100和自建图像数据集pen-7。公共数据集分别有50 000张训练样本图像和10 000张测试样本图像。自建数据集pen-7为京东商城的七类笔图像库,每类有600张图片,图像分辨率为200×200,总计训练样本数3 360,测试样本数840, 图7为其中的14个样本。

3.2 结果与分析

分别将表1中的10个卷积网络应用到mnist、cifar-10、cifar-100和pen-7四个数据集进行训练,batch-size设置100,即每次传入100张图片进行训练,每训练100次测试一次(记为一次迭代),总共迭代100次,取最后10次迭代的准确率计算平均值,得各网络应用在不同数据集的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在卷积网络中引入空间变换网络、用可变形的卷积层和可变形的池化层替换传统的卷积层和池化层,不管是在浅层网络还是在深层网络,都能获得更高的分类准确率,这验证了空间变换网络和可变形卷积(池化)结构,丰富了卷积神经网络的空间特征表达能力,提升了卷积网络对样本的空间多样性变化的鲁棒性。包含3种模块的网络获得了最高的分类精度,使空间变换网络、可变形卷积层和可变形池化层在更多应用场景中并驾齐驱成为可能。

4 结语

通过在现有卷积神经网络中引入空间变换网络、可变形的卷积层和可变形的池化层,使得卷积网络在mnist、cifar-10、cifar-100及自建的pen-7数据集中获得了更高的分类精度,包含3种模块的网络获得了最高分类精度,证明了空间变换网络、可变形的卷积层和可变形池化层都能丰富网络的空间特征表达能力,协同应用于图像分类工作,这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OUVRIE J. Notes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J].Neural Nets,2006(1):159-164.

[2]Y LECUN,L BOTTOU,Y BENGIO,et al.Gradient-based learning applied to document recogni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98, 86(11): 2278-2324.

[3]KRIZHEVSKY A, SUTSKEVER I, HINTON G E.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Curran Associates Inc,2012:1097-1105.

[4]SIMONYAN K, ZISSERMAN A. Very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large-scale image recognition[J]. Computer Science, 2014(6):1211-1220.

[5]SZEGEDY C, LIU W, JIA Y, et al. Going deeper with convolutions[J]. CVPR, 2015(3):1-9.

[6]HE K, ZHANG X, REN S, et al.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C].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IEEE, 2015:770-778.

[7]HE K, ZHANG X, REN S, et al. Identity mappings in deep residual networks[J]. arXiv,2016(1603):5-27.

[8]JADERBERG M, SIMONYAN K, ZISSERMAN A, et al. Spatial transformer networks[J].Computer Science, 2015(5):1041-1050.

篇5

艾灸是以燃烧的艾绒在体表皮肤熏灼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传统针灸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现代医学也从多方面证实灸疗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循环系统功能,调节神经功能,促进与调整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系统功能的作用。灸法的种类很多,其中隔物灸因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对艾灸尤其是隔物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对提高灸法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是针灸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表明,除艾绒和间隔药物的药理作用之外,温热刺激在隔物灸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从生物物理学角度,分析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

1 隔物灸的温热特性

艾灸燃烧时的表面温度,并未见明确的报道。从其辐射光谱的波峰所在,根据维恩位移定律,可计算出其温度当在550℃左右。若以洪文学等报道的波峰位置计算,则其温度更高达800℃。这样的高温直接作用于机体,短时间内就会造成皮肤、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等组织的严重烧伤,因此临床直接灸的应用较少,即便使用也需严格控制灸量,防止机体过度损伤。在隔物灸时艾绒燃烧产生的高温经附子、生姜、大蒜等药物间隔之后大大缓和,作用于机体的温热较适宜,容易为患者接受。这可能是隔物灸的临床应用比直接灸更加常用的原因之一。但艾灸产生的温热经间隔物的作用,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间隔物的质地、大小、厚薄、含水量的多少等,均会影响其传热特性,造成隔物灸温热特性的变化。这使隔物灸温热特性的研究更趋复杂。韩忠等研究隔物灸底部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列出的影响因素就多达12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隔物灸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操作方式、材料品质、药饼与艾炷性状等。上述研究虽证实了不同条件下隔物灸底部温度呈不同的变化规律,但不同施灸模式与疗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持何种灸治模式能产生最佳疗效。不同灸法的温度时空模式与疗效关系的研究,对艾灸最佳参数的确定将是具有挑战性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

2 隔物灸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物传热过程

隔物灸的热量传至穴位皮肤后,首先是皮肤表面温度升高,与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温度梯度,由于生物组织的热传输,形成动态的温度场分布。艾绒燃烧时其热场随时间而变化,故其生物传热过程比激光照射、红外线照射等治疗方法更加复杂。影响生物传热过程的因素,包括艾绒燃烧时的热场变化特性,间隔药物及机体组织的传热特性以及组织自身的新陈代谢、血液灌流和边界条件等。刘志朋等认为,隔物灸法对皮肤加热作用主要依靠热传导完成,热量由皮肤向深部组织传递时还有微细血管参与的对流换热加速热量传递,进行若干简化之后隔物灸与机体的热传递可归纳成一维稳态导热模型。考虑到生物传热的复杂性,这样的假定失之简单。尽管作者也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检验,但其检验是基于离体猪肉这样一种无血液灌流的死亡生物体,与实际情况有明显的差别。探讨艾灸作用于机体后的热传导问题,应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的传热模型,这就需要从经典的生物传热方程人手。

当前应用较广的生物传热方程包括Pennes方程和W-J方程。

(1)Pennes方程(Pennes bioheat equation)[s]

该方程由Pennes于1948年提出。Pennes的假设将组织内血液传热的贡献归结为标量一灌注项,未考虑局部组织的血管结构,因此Pennes模型反映的只是平均传热效果,预示的温度是平均温度,是一种宏观的生物传热模型。因其简捷实用,成为当时生物传热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为计算生物组织温度分布奠定了基础。此后,许多学者在Pennes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得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

(2)w-J方程

w-J方程为Pennes方程的修正模型,由Weinbaum和Jiji等在20世纪80年代推导出的肌肉组织传热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血液灌流项影响的约束条件,是生物传热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进展。

上述两种方程何者更适合于艾灸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物传热过程,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这需要对隔物灸治疗中机体各部温度变化的精确测量,从得到的数据计算模型中各未知系数。艾灸作用后机体温度变化情况的实验观察,对艾灸生物传热研究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 隔物灸对机体温度的影响

要观察隔物灸对机体温度的影响,必须对体温进行精确的测量。早期研究者应用电子测温装置,得到了相当有意义的结果。高淑嫒等观察了艾灸作用下各经穴位温度变化的情况,发现除肺经外,其余各经穴位灸中温度普遍升高,温度变化与循经感传出现与否没有明显关系;灸后温度比灸中明显下降。而对照点则无上述变化规律。董新民等观察着肤灸、隔姜灸、悬灸及聚光灸和氦氖激光灸等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的影响,结果除氦氖激光灸外,其余4种灸法均可对皮肤至肌层温度产生明显的影响,并各具规律与特征。但电子测温装置必须置于需要测量的部位才能起作用,由于温度传感器与皮肤之间不能完全接触,测量值受周围环境的干扰较大。同时,温度传感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对变化的温度场而言,这种滞后对测量精确性的影响难以消除。温度测量的困难限制了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红外热像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实时、准确地测量温度的难题。红外热像仪接收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信号,再对信号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即可获得较精确的温度数据。因与被测量物体无直接接触,避免了对测量物体的干扰。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红外热像中的应用,解决了数据的实时显示与存储问题。红外热像仪一个更为明显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对整个平面的数据同时进行检测,克服了不同时间测量带来的误差。目前红外热像技术已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可用于乳腺疾病、血管病变、糖尿病以及脊柱病变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对人体经络的研究也获得了一些新进展,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发现及对其特性和变化规律的认识为经络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红外热像技术结合不同温度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些新的测温方法,将有可能获得艾灸后机体各部温度变化有价值的数据。生物传热理论与方法引入到艾灸研究中后,这些数据对传热方程各项系数的计算以及传热模型的验证极有帮助。从生物传热学的角度对以温热刺激为主的艾灸疗法进行深入研究,阐明艾灸机理,提高临床疗效应是

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4 隔物灸的红外辐射光谱

在艾灸燃烧过程中,隔物灸的温度可从室温上升至80℃左右。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隔物灸大部分热辐射集中在5~15μm波段,其最大辐射峰的波长在9.5μm左右。这个波段在光谱学上属中、远红外辐射,其测量较为困难。有关隔物灸红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的文献较少。沈雪勇等、丁光宏等采用航天高科技碲镉汞传感器和先进的锁相放大技术自行研制了红外光谱测试系统。应用该系统对隔附子饼、姜片和蒜片3种传统隔物灸间隔物的底部1.5~16μm间的红外辐射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隔物灸红外辐射光谱与从燃烧端直接测得的艾条温和灸的红外辐射光谱有明显差异,与其他间隔物灸的红外光谱也完全不同,而与人体穴位的红外辐射光谱则极其相似,其辐射峰均在7.5μm附近,这一结果与理论值较为接近。不同间隔物灸红外物理特性的变化应反映其治疗作用上的差异。隔附子饼、隔姜和隔蒜3种传统隔物灸与人体穴位辐射光谱惊人的一致性,看来并非偶然巧合,应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联系。这3种传统隔物灸的治疗作用中,除艾和间隔物的药理效应及艾灸的热辐射物理效应外,隔物灸和穴位的红外共振辐射可能起更为重要的作用。模拟人体穴位的特征性红外辐射光谱对放、化疗肿瘤患者良好的升白细胞作用和对垂体后叶素致家兔心动过缓和心肌缺血的明显疗效表明,上述的推测具有一定的根据。

篇6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80-01

一、分镜头中几何元素构图的理论依据

分镜头中几何元素构图来自古典美学经验。在镜头语言中关于几何元素构图不完全是机械的画面分割,很多时候这种几何元素的排列是灵活机动的。尤其是中国风的水墨动画大多源自于古典审美经验的构图法。比如水墨动画《山水情》中,人物作为一个点在镜头中游走,他不停地移动在似动非动的山水之间,这是一种中国古典的散点式构图,符合了古典画卷中可观、可游、可居的审美经验,而且古画是不动的,动画真正以动态还原了这种古典审美效果,更为直观更为意似。不但中国风传统动画有这种散点式构图的几何元素构图,而且在商业动画中也常用这种源自古典美学经验的构图法。比如《龙猫》中经常出现的层叠的山峦和自然景象,就是借鉴古典美学中的蜿蜒迂回式构图,它的透视点是符合人物可观、可游、可居的散点透视位置,仔细观察并不完全是西式的一个透视点,而是活动的多个散点透视。

二、几何元素构图对镜头语言效果的影响

(一)几何元素构图在单帧静态画面中的运用

在影视动画作品中,单帧的静态画面经常运用九宫格构图、各种线性构图和面积对比构图这几种主要的几何分割构图方式。以《埃及王子》为例,在开场摩西斯见法老和王后的宫殿场景中,镜头就将画面分割成完全对等的三份,大殿两边的卫士和宫殿的正门正好是三等分的分割,凸显了宫殿的庄重和法老的威严。在下一个静帧画面当中,已经是宫殿的内景,王子立在画面正好九宫格的下方交汇点上并没有处于画面正中,给法老和王后留出了足够的空间,王子的位置正好处于观众合理的视觉趣味点上,这个正是影视动画的画眼,区别于纯绘画的是视觉趣味点并不是在正中或者偏下的不严格位置。影视动画这种特有的九宫格构图是配合表演和运动特性而来的,放在屏幕上即使是不动的静帧视觉趣味点也不能同纯绘画一样。线性构图有些是直线构图,而另一些是斜线或者曲线式构图。类似的各种背景分割屡次出现在静帧镜头里,有时前景被划分成独立的三角面积,有时一条河流将大地分割成S形的蜿蜒曲线,等等。从这些镜头案例来看,无论是对角色位置的处理,还是对背景的处理,几何元素构图的运用无处不在,在静帧画面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镜头元素。

(二)几何元素构图在连续动态画面中的运用

动画片是连续活动的画面,在动态镜头里几何元素构图也无处不在。例如国产动画《大闹天宫中》御马在天空中飞翔穿梭于云朵之间的动态镜头,就连续使用曲线轨迹来调动视点。云朵有时是一个点,有时是一个面,有时连续排列成一串断续的线,使镜头画面非常吸引人,带观众进入一种兴奋和自由的愉悦中。在动画片《星际宝贝》的一组镜头里,身着草裙舞的夏威夷土著女郎,按照规则的几何队列时而一线时而成面不断变换着队形,看起来镜头运动的变化多端又不失稳定,不会让人觉得毫无次序和眼花缭乱。其中小女孩窜梭于跳舞的队形里,时而跳跃出规则的几何运动中,时而加入队列,整组镜头让小女孩的活泼憨态呼之欲出,规则的几何运动和打破规则的运动交互出现,让整组情节非常具有可看性。几何元素的构图在动态连续的镜头画面中,除了角色运动轨迹的设计之外,还对摄影机的机位也就是镜头的运动轨迹进行设计安排,这些在运动轨迹中采取的几何元素总是跟随角色和摄影机而变化的。日本动画看起来非常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调动镜头的方法,所以他们的画面看起来角度变化多端,镜头非常的炫。

三、小结

综合起来,几何元素构图只是一种镜头视觉语言的方法,它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价值,如果每种几何元素单拿出来不结合故事情节和气氛来考虑,会变得非常的枯燥乏味,又回到平面构成的系统里去。关键是要考虑清楚哪种情节和氛围需要运用哪种视觉语言。水无形态而形态在盛水的杯子里,镜头语言好比水,而驾驭它的是人,我们运用好了做出的镜头才有人的感情,才可以和观众心灵相通,这些才是掌握镜头语言合理运用构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

篇7

..........

1.2 静压桩的施工介绍

相比于其它基础施工机械来说,静力压桩法不仅能在市区、医院、学校等人口集中的地区施工,甚至还能在危房与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施工。这取决于静力压桩法在噪音与污染上的强大环保优势,而且可以直接作用于地基深入,不会由于施工的不可见性而产生施工问题,可以为桩基施工设计提供良好的支撑。如果在静力压桩法中出现施工难点,如达不到设计深度,压桩时压力与深度达不到要求等,都可以直接进行改进。还能根据施工进度与深度灵活调整桩长,以达到加深和减短桩长的目的,并保证施工要求。1)施工时不产生振动,不产生噪音,对地基的影响小,不影响周边建筑;2)在静压沉桩施工中,不产生振动所以不需要进行缓冲材料的铺垫,桩顶的影响小,不会产生拉力与应力,有效保护了施工过程顺利进行;3)沉桩过程中由于施工精度得到提升,所以偏心沉桩现象少;4)静压桩的施工时成桩质量有所保障,比之沉管灌注桩有更好的施工效率;5)静压施工时的压桩阻力可测可见,力学参数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可掌握,施工精度高;6)施工时间无限制,可全天施工,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合理减少施工成本;7)施工过程中不产生泥浆,环保卫生,施工环境良好;8)施工桩长不受施工机械制约;9)地质条件适应范围广,可适应软硬相间或者软硬突变的土层和溶岩地区。

..........

第 2 章 静压桩沉桩机理研究

2.1 静压桩沉桩机理概述

对于软弱土等具有一定粘性的地基来说,需要应用到静压预制桩。静压预制桩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利用桩机自重与配重作为反作用力,来抵消压桩过程中遇到的桩侧摩擦力和桩前端受到的阻力[13]。在工作过程中,预制桩的作用力方向是自上而下,压桩过程内,桩侧土会在强力挤压中导致孔隙水压力上升,进而造成抗剪强度降低,使得桩身顺利下沉。在桩身下沉的过程中,桩身与土体产生一种剪切位移运动,运动过程中的抗剪强度与摩阻力,再加上土质本身的粘力作用共同作用于桩身。土质越硬,桩身与土间的剪切而越倾向于发生在两者间的直接接触面上,土质越软,剪切面则倾向于发生在桩表面的附近。对于粘性土来说,桩身越深入,土体的抗剪强度越小,直到临近土体的重塑强度值。对于砂性土来说,松砂的情况除外,整个压桩过程里抗剪变化小,且桩侧摩擦力的变化处于实时变化中。其中的桩下部摩阻力与沉桩过程阻力作用明显,摩阻力占沉桩阻力50%-80%,并且与桩周土体强度呈现正比关系,与桩入土深度呈现反比关系。在压桩过程里,扰动重塑力与超静孔降水压力共同作用,粘性土抗压强度直线走低。砂性土所具有的松弛效应在密砂土体与松砂土体的表现不同,压桩过程中密砂土体抗压强度下降,松砂土在产生的挤密力作用下抗压强度则会上升。而在成层的土质地基中,硬土的桩端阻力同时受土层分界处的粘土影响,如果成层土质的覆盖层为软弱土层,临界深度之内会产生内桩的端阻力随着硬土内深度上升而上升的效应。如果成层土质的软弱土层处于下卧层,临界深度之内会产生内桩的端阻力随着硬土内深度上升而下降的效应。在整个压桩过程中,接桩力与压桩对桩尖的阻力影响可以甚微,桩侧摩阻力增值变量则与间歇时间成正比关系。综合以上因素,静压法沉桩施工中,对于接桩位置的设计应作为施工关键点进行控制,且应尽量不要硬土层中进

行接桩施工[14]。 .........

2.2 粘性土层中的沉桩特性粘性

土进行沉桩操作时,所产生的侧摩阻力不大,桩尖冲剪土体进而产生压桩的阻力。在此过程中,土体对桩尖产生的阻力即为端阻力。对于土层来说,桩尖处于同一土层时,压桩阻力不变或者微变[15]。而当桩尖突破不同土层时,阻力变化明显。在施工结束后,单桩的承载力会逐渐提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个是触变时效。触变时效是指沉桩过程中土体由于在挤压作用中,会把水变成自由水,整体土体强度下降。施工结束后,水分、土粒与离子的状态逐渐重新组合后达到新的稳定度,土体的强度也就随之提升。第二个原因是固结时效,这种时效下,桩侧土沉桩过程中扩张应力与自重应力同时作用下产生固结,在此作用下,土体中的水应力消失,密度上升,强度上升,甚至超过最初的强度。第三个原因则是沉桩过程中的阻力虽然在强力挤压下变小,只要时间足够,桩周土体会自然回填回复,且其剪切强度更会超过原有土层。再加上桩土摩擦系数增加,土体密度提升,土层的硬度上升也就提升了其稳固度[16]。

..........

第 3 章 静压桩压力值与承载力理论分析与模拟..........15

3.1 压桩时单桩超孔压的计算.......15

3.1.1 圆柱孔扩张理论求解超孔压.......15

3.1.2 超孔压的消散..........16

3.2 沉桩过程压桩阻力计算....17

3.2.1 压桩阻力的特性......17

3.2.2 压桩阻力的计算......20

3.4 有限元模拟及其计算........22

3.5 本章小结.......25

第 4 章 工程实例分析静压桩压力控制.....27

4.1 施工现场情况概述.....27

4.2 各土层地基承载力评价....28

4.3 参数的确定.........29

4.4 有限元模拟..........31

4.5 初打桩压力确定........34

4.6 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与相应对策.....35

4.7 本章小结.......38

第 5 章 静压桩承载力与初压的关系研究........39

  5.1 静压桩承载力的研究意义......39

5.2 影响静压桩施工的因素..........39

5.2 静压桩承载力时间效应..........43

5.3 静压桩承载力与初压力关系研究........42

5.4 小结.......43

第 5 章 静压桩承载力与初压力的关系研究

5.1 静压桩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上一章分析了初压力的确定方法与实例分析,但初压力与单桩承载力是两个性质、大小和作用效果完全不同的概念,初压力是终止压桩瞬间出现的荷载,其每次出现持续的时间通常仅5一10秒,而单桩承载力是桩能抵抗由上部结构传来的长期荷载作用的能力。如何准确合理地确定桩的承载力,充分发挥桩基的经济效益是工程技术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当前工程应用中对于静压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有静力学理论计算、利用静力触探测试成果计算、利用地基土的物理指标查规范表计算、高应变动力测试、静载荷试验测试等。其中静载试验作为最基本的方法,是目前应用中可靠性最高的,但缺点是费用高、耗时长、人力物力大,有时对试桩有破坏作用,试桩数量有限造成对整体样本的反映性欠佳,桩身应力测试元件只有在预制时埋设,但运输、压桩时容易被破坏时,故工程上基本不用,所以无法区分端阻力和侧阻力大小,对桩体受力机理不清楚,只有用于对设计方案适宜性和合理性的验证,无法事前准确指导桩基设计和优化。静压桩的沉桩过程自始至终都能快速观测到沉桩阻力,一般在最终压桩力下还要进行若干次复压,每根桩都类似地做了一个快速载荷试验。尽管沉桩对桩周土的扰动作用使桩的承载力有一个后期恢复提高的过程,但压桩力反映的承载力还是非常直接的,在某种程度上比动测法还要好。

..........

结论

篇8

收稿日期:2011-11-10

作者简介:刁丽莉(1988―),女,广东河源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工作。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181-02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及我国加入WTO以来,动物及其产品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地区交流不断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动物及其产品的大范围流通也带来了外来动物疫病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同时还威胁着人民生活的安全。因此在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保证人民生活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外来动物疫病概述

外来动物疫病是指在我国本土原本不存在,通过外来动物传入,以本土传染病的变异以及地方隐性流行病的突发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影响动物甚至人类的动物疾病。比较典型的外来动物疫病有口蹄疫、禽流感、疯牛病等,这些外来动物疫病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当前的全球一体化的局面使得动物及其产品通过人类活动的移动、运输工具的全球通达等形式实现了全球的广泛传播,使得外来动物疫病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线,与14个国家陆地相邻,同6个国家隔海相望,复杂的周边国际形式使得我国的外来动物疫病情况也相当复杂。同时,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的剧增也为外来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周边出现的口蹄疫、禽流感、非洲猪瘟、疯牛病等动物疫病已经严重威胁着我国,如2003年的禽流感便对我国的人民群众的安全和财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在我国,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行预防和控制。

3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媒介及途径分析

3.1传入媒介

外来动物疫病的传播媒介是多样的,既有自然的媒介,也有人为的传播。自然媒介主要是指自然界的病原携带体的传播,一些生物通过生物链的传递性引发不同地区动物的疫病,这些疫病多是非直接接触感染引起的,比如虫媒疫病。常见的流行动物疫病有近年来发生频繁的禽流感、非洲猪瘟、西尼罗热等。在这些动物疫病的传播过程中,特定的虫类、鸟类等在其中扮演了中介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动物疫病可以通过空气、物体依附实现传播。

人为传播则主要是指以人的活动为载体,人在此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动物疫病的传播媒介。人为传播是我国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主要方式。人为的传播主要包括以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动物及其产品的出入境引起的动物疫病的传播。首先是非法入境的动物及其产品,我国明确规定从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但基于我国漫长的国境,许多非法走私活动带来了大量的疫区动物及其产品,使得传染性疫病在我国境内蔓延,严重威胁了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以及食品安全。同时,合法的动物及其产品贸易也是潜在的传播方式。由于动物疫病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动物养殖中,在生产加工以及贸易过程中,疫病处于潜伏期以及质检的检测方法、对新出现的疫病认识不足等原因都可能引入动物疫病疫情。此外,基于动物及其产品的深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制品等也可能成为动物疫病的病原携带体,也是外来动物疫病中不可忽视的一种传播媒介。

3.2传入途径

(1)外来动物疫病传入主要为陆运、海运、空运等方式。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众多,而且在这些国家都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动物疫病,比如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地方性牛瘟,蒙古的山羊痘,印度、老挝等国的口蹄疫,俄罗斯的非洲猪瘟等。而我国与这些周边国家的陆运是其传入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地区,陆运的传入途径给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海运作为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对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有着较大的影响。沿海众多的港口使得动物及其产品的贸易和旅客携带以及走私等多种传入途径十分常见。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航运也因为乘客携带动物以及货物的运输成为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重要途径。

(2)自然途径的传入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传入的途径主要包括虫鸟的携带传入和物种的引进传入。虫鸟的携带使得外来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变得困难,也难以从源头上进行充分地监控。而物种的引进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在其中,必须从人们的主观上开始引导,加强监管。

4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对策研究

4.1加强组织和体制建设

我国当前的动物疫病防控管理力量比较分散,必须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统一管理,提高防控管理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形成有效的国家全面管理和地方辅助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兽医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培养其动物疫病的防控意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加强领导、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方针的指导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防控体制。

4.2加强相应的法规制度建设

结合动物疫病疫情的形势,对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进行修订,并在其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配套法律措施;建立起严格的市场动物检验准入制度;建立起重大疫情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机制;及时补充完善禁止入境的相关物品的名单以及动物传染病名单;加强外来动物疫情疫病的检验、监管和防控制度。此外,还要加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控战略规划,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

4.3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的防控

针对我国周边复杂多样的动物疫情形势,采取重点区域重点防范的措施,对可能出现的疫情疫病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将基层监控和总体战略结合起来,对已有疫情及时控制,并防范外来疫情的传入。在海口、港口以及陆运国境口岸加强对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严格要求准入制度,同时建立起入境物品的档案记录,为预防和控制提供充分的资料并降低疫病疫情爆发的风险。

应注重对外来动物疫病的科学研究,加强对疫病的预测,争取在源头上阻止外来动物疫病的爆发,同时加强疫病的检测检验研究,提供全面科学的检验,杜绝外来疫病的传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起疫情疫病信息通告机制,多重角度防控动物疫病。

参考文献:

[1]

篇9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人口的飞速增加使得住房问题越来越严峻,这些在客观方面督促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然而,随着以下事件的产生——某某建筑工程久久不能完工,影响生产;某某小区房屋出现严重裂痕;某某建筑工地施工人员遇难

1 建筑成本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1建筑成本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制度不完善由于缺少较为完善、规范的预算编制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很多的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较为随意且不切实际。

2)预算人员素质较低。

3)整体管理意识较差由于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对于施工过程的整体管理还不够完善,只是重点对不同的阶段进行预算管理,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缺少沟通和交流,很少会从全局出发对整个工程进行综合的预算、管理。

1.2建筑成本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途径

1)采用先进方法,合理预算建立及时最新的数据库信息,把握价格变化,根据市场上材料、机械设备和劳工费等费用的涨跌确定合理的工程投资指标和预算依据来编制工程预算,即为实时、动态的将预算定额进行改变,提高其准确度。

2)完善监管、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预算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一个完备的建设施工监管组织,进行预算责任分担,加强对工程预算编审相关人员的工作监督管理,对进行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组织对其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等进行严格的审查,或者可以委托经核实批准的部门进行预算管理。

3)构建有效的综合预算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综合预算管理体系,将整个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合理的结合,有效的控制工程预算。必须加强对立项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进行造价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加强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沟通,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使信息能够及时更新,其他部门就可以实时的进行相应调整。

4)控制施工阶段的成本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的成本控制是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要进行提高标准、改变设计和扩大面积等等较大的变更时,要对照预算成本进行及时的计算与核实,并且要补充相应的工程预算内容,确保预算编制内容的实效性,防止支出超过预算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2 建筑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建筑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市场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在建筑中,常常见到的不少质量问题,就其根本原因就是质量管理乏力。

2.1 建筑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市场管理不完善

当前,在建筑业时常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重质量、轻安全、最低价中标和包死价工程,从而使得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或完全没有安全管理的经费。

2)工人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建设一线人员90%以上是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严重。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事故伤亡者也多属于此类。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该培训的人员没有得到培训,特别是新人场工人大多没有受到过安全教育,班前活动没有进行。二是“三类人”、特种作业人员、岗位技能工种、企业三级教育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明显。

3)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某些企业普遍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不能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得不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大力支持而使管理薄弱化,对文明工地标准敷衍、应付,特别是对转包和靠挂工程,建设单位的指定分包商存在着只收管理费而疏于管理的现象,项目部安全员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制止违章、消除隐患的作用。这必然会造成施工现场管理混乱,隐患多多。

4)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

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

2.2建筑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途径

(1)加大安全教育,政府应勇于挑起农民工的安全基础教育的责任。

(2)大力培育专业劳务公司,对劳务公司进行资质评定、资格评审,通过劳务公司,建立一支稳定的施工队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性的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政策法规等。

(3)禁止挂靠施工。a.从招投标开始,严格审查承建资格,不准超范围施工;b.政府实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凡是挂靠、私自分包的工程经查出,坚决严肃查处c.开展群众举报制度,实行社会监督。

(4)加强三级安全教育,即进厂教育、二级单位(项目部)教育和班组教育。

(5)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

3 建筑进度管理方面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建筑进度管理是确保按时完工的主要管理措施,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进度管理问题。

3.1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建筑进度控制的制约因素很多,如:工程本身的管理、施工环境、劳动力施工、风险问题、物资供应问题等,有些建筑工程的承包方通常实施的是粗放式管理,往往在施工的细小环节容易出现疏忽,从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正常竣工,不得不使工期后延。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成本等息息相关。从理论上讲,加快速度的前提必须增加成本,但是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承包方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得不够周全,常常顾此失彼,或者注重了进度忽略了质量,或者注重了质量却延误了工期。

3.2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的解决途径

1)明确指导思想,增强施工进度控制的意识。

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构架。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建设,由于工程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保证工程质量、加快进度的关键。因此要针对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勇于管理,善于管理,精心管理,按施工计划深入施工现场管理。

3)加强施工项目的信息调查和管理。

注意有关现场施工条件的资料,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气候环境资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情况,辅助生产能力等。还要在编制项目施工进度计划之前,对已建成的同类或相似项目的实际施工进度资料进行收集,并认真进行分析、整理,列出控制的约束条件,明确影响工期达到强制时限,为编制项目进度作好充分准备。

4)针对建设项目的进度目标进行施工进度控制。

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就是根据进度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调整,以实现进度控制的目标,具体的讲,进度控制的任务是进行进度规划、进度控制和进度协调。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应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和总计划;第二、要对进度进行控制,必须对建设项目进展的全过程,对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第三、进度协调的任务是对整个建设项目中各安装、土建等施工单位、总包单位、分包单位之间的进度搭接,在时间、空间交叉上进行协调。

当然,建筑管理是一项庞大、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改进建筑管理的新方法,才能适应时展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毒性神经病;EEG;BEAM;CT

【中图分类号】R5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9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全部为男性,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的73岁,平均52.5岁。其中30岁以下的1例,31岁~40岁的3例,41岁~50岁的11例,51岁~60岁的16例,60岁~70岁的2例,71岁以上的2例。全部病例均饮烈性白酒。饮酒史最短的4年,最长的50年,平均25.5年,其中10年以下的3例,11年~40年的7例,41年~50年的7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全部病例均有记忆力减退衰竭状,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计算力均有所减退。分析能力下降的28例,表情呆滞的26例,情感障碍的13例,幻视幻听的4例,姿式性震颤18例,癜痫发作2例,柯萨可夫综合症1例,同时还有失眠32例,头痛27例,头晕12例,乏力30例,肢体远端感觉减退31例。

1.3 方法:采用日本光电16导7314型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仪,根据国际脑电学会制定的10―20系统标准安放电极,采集描记脑电图,筛选采样,大部分病例于清醒及安静状态下进行,行睁闭眼试验及过度换气试验。时间常数0.35,纸速3cm/S,记时为10―20min。选择无伪迹或伪差较少的部位,记录和储存,然后输入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波型,进行频谱分析,显示α1、α2、β1、β2、θ、δ 或慢波(s+θ)的能量分布图,般为0―15级,慢波的5级以上视为异常。

CT机是美国产,Gemedica/syt.EMS3000型全身CT机,头颅扫描参数50mA,120kv,400mAc层厚10mm,矩阵512、256。

2 结果

本组病例与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头颅CT同步进行对比。

表 慢性酒精中毒者的EEG、BEAM、CT对比

在CT扫描的28例中,显示皮质萎缩的有12例,其中BEAM异常的4例,正常的8例,EEG轻度异常的3例,正常的9例。皮质萎缩的12例中2例饮酒史长达50年,每日饮酒150g,EEG轻度异常,BEAM可见5―6级慢波带,1例饮酒史8年,原日饮白酒250 g,EEG正常,BEAM却显示额、颞、中央区5级以上慢波带,CT显示皮质、髓质均有萎缩的也有12例,EEG轻度异常的2例,中度异常的2例,正常的8例。CT显示缺血性脑梗塞的4例,其BEAM和EEG均正常,1例饮酒史长达40余年,每日饮酒250 g,EEG中度异常,BEAM示右额,左后颞,顶,枕呈现5级慢波带。

慢性酒精中毒可导致全身各脏器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胃肠功能失调,酒精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广泛的,病理基础是轴突变性,断裂,消失,伴继发发生器髓鞘脱失,而主要病理改变以间脑和脑干的灰质为著。可能为酒精对大脑皮质Bet2细胞或皮层脊髓束,脊髓前角细胞的直接损害引起。

2 讨论

EEG、BEAM在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已被肯定,BEAM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脑血营病的诊断的阳性率均高于EEG,略低于CT。

在CT显示单纯大脑皮质萎缩的12例中,有4例显示异常的BEAM,在既有皮质萎缩又有髓质萎缩的12例中,也有4例显示BEAM异常,说明髓质萎缩对BEAM的异常无明显影响,在4例CT扫描显示缺血性脑梗塞的病例中,腔隙梗塞者BEAM和EEG均正常,说明腔隙梗塞时,脑功能损害不明显,只有在梗塞比较大时,脑功能明显受损因此BEAM出现异常。

额叶病变者最常有对新近事件的记忆障碍,对周围及自身都漠不关心,无任何兴趣与要求,而EEG、BEAM异常的12例中,5级以上异常慢性主要分布于额区的有6例,5级以上异常波主要分布于聂区的有9例,说明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是由于额叶和颞叶的功能异常所引起。

长期大量饮用烈性白酒,常导致中毒性脑病外而且脑功能减退,可能还会直接引起或是在某些病理基础上诱发运动神经元疾病,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篇11

贵州省旅游业通过近几年的政府的大力扶持,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如表1所示:

从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2014

由表1可知,从2001年到2014年,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虽然稍有波动,但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保持增长。就2016年春节六天假期全省就接待游客1548.78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实现旅游总收入67.42亿元,同比增长32.7%。虽然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进展和大的跨越,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从而影响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基础设施、市场营销、服务质量等方面分析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省内地貌以山地为主,由于其多山的缘故导致贵州省交通通达度不高,在2014年以前,贵州省都没有通高铁,对于选择来贵州旅游的游客大部分只能选择火车或者飞机,但由于机票价格较贵,而火车由于历时长、环境嘈杂,多数旅客不愿选择,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交通的不便直接影响了人们将贵州作为旅游目的地首选的欲望;而景区配套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影响了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满意度,在大多数景区对于相应的住宿、购物、餐饮等方面的配套设施由于当地经济的不发达,导致环境不佳,在经营上也缺乏现代化气息和特色,并且零散,不能给游客带来良好的体验和旅游经历。

(二)市场营销不佳,知名度不高

贵州省拥有者美丽的自然风光,山清水秀,境内的“红枫湖”景区,素有高原明珠之誉,面积相当于6个杭州西湖,但国内外对于该景区的知晓度却很低,而杭州西湖却每年都会吸引上千万的游导致出现人群拥堵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杭州西湖本身具有的“美好的传说”,而另一方面不得不归功于江苏省在旅游业推广方面对于西湖的品牌营销,已将杭州西湖打造成杭州名片,是游客纷至沓来。

诸如此类的还有贵州省的“镇远古镇”,镇远古镇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省级风景名胜区高挂河,以及保持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省、县级文物古迹160余处。城内氵舞阳河自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但同样该古镇的知名度却远远低于湖南的“凤凰古城”,因此市场营销力度的不足导致了景区知名度不高,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

(三)景区服务人员素质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贵州省旅游业特色在于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大多数景区的从业人员和经营商家以当地居民为主。而贵州省由于其经济不发达,并且地理位置不优越,教育普及程度相对于发达省份较低,对于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就更是如此,这直接导致了景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总体不理想,在职业素养上不如发达地区,景区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经营管理能力就直接影响景区的对外形象和对游客的吸引力。

在分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后,本文提出以下五条关于贵州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途径。

(一)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个旅游景点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它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光,其次就是该景点的基础设施。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很少会一直在行走,当他们累了时,如果正好有一个场所可以让他们休息,或是每隔不远处就有一个公共卫生间,那么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会少了很多烦恼,这会让他们对这次的旅行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就很可能会再次来游玩,或是推荐身边的亲朋好友前来游玩。这样一来,整个贵州省的旅游业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所以,完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一定要多样化。最基础的就是电视、报纸、广告等宣传,但在当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也不容小觑。首先,应该利用这些方式多多宣传贵州省的著名旅游景点,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其次,就是要在互联网和电视上更多的展示贵州省的自然风光和风情文化。市场营销渠道也应该随着宣传方式的增加而变得丰富,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销售,在不让游客觉得反感的前提下,完美地展现自身的优点,让游客自己有来贵州游玩的想法,以此来不断拓宽市场。在这样的宣传和营销下,总会有人慕名而来。

(三)加强对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景区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比如:娱乐设施操作员的操作方法、饲养员的基础知识以及景点解说员的语言能力等。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先把职业技能提升上去,才能让游客觉得专业和可靠,而且只有这样,他们在工作过程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有能力去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第二就是对景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要提高他们整体的素质,培养他们的耐心,使他们面多接踵而来的游客能始终保持激情,微笑为每一位游客服务。如果他们不能保持微笑,当游客人数一多时就变得急躁,态度也变得不友好,那么会使游客对整个贵州省的旅游业都留下不好的印象。只有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游客才能真正在游玩的过程中得到放松,获得快乐。

(四)大力发展本地的特色旅游路线

贵州省在旅游业上有着先天的地域优势,适宜的温度和优美的风景就是他最好的资本。所以,贵州省应该把握这一优势,继续发展其特色路线,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具体来说,可以按照日程的长短,将不同的景点划分在一条路线上,重新组成更多的特色方案,让游客在选择一条路线的同时,可以直接游玩好几个景点。

(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

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贵州省政府应该给予本地旅游产业更多的帮助。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这样,各旅游景点才能更好的制定适合本景点发展的新的模式,开发出更能吸引人的旅游方案。其次,政府应当适当地给予旅游行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减少他们运营过程中的负担。最后,政府在与其他城市的交流中,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宣传一下本地的旅游景点,以此来更进一步地促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贵州省正处在发展的阶段,政府应该抓住机遇,把握优势,积极制定合理的政策来解决贵州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寻求更多的发展途径。这样一来,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稳定,整个贵州省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

篇12

中图分类号:S153;X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8-1468-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8.017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Research of the Soil Selenium

in Jianghan River Economic Zone

DING Xiao-ying1, XU Chun-yan2,YANG Jun2, DUAN Bi-hui2, HUANG Bin2, YAN Jia-li2

(1.College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2.Hubei Institute of Geoscience,Wuhan 430034,China)

Abstract: Large amounts of data statistics on the basis of multi-target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in Jianghan River economic zone of Hubei province show there are many selenium-rich soil resources existing on Jianghan plain and the surrounding hills mountain. According to double grid sampling mode in multi-target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specification, the calculation of soil selenium resource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near formula of unit of soil selenium content. And the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was respectively from soil typ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ent materi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data indicate surface(0~0.2 m) soil’s selenium resource is 5 314.69 t. And deep(0~1.8 m) soil’s selenium resource is 38 764.66 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soil store selenium easily which are grey alluvial soil and waterloggogenic paddy soil, and soil selenium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quaternary soil parent material.

Key words:Jianghan River economic zone;selenium-rich soil;multi-target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soil selenium resource

硒是人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或硒过量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1-3]。人体中的硒主要通过植物摄取,植物中的硒来源于土壤,土壤中硒的含量、形态以及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转化等都直接影响着食物链中硒的含量水平,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4]。湖北省拥有丰富的硒资源,恩施被授予“世界硒都”称号,江汉平原及周边丘峦存在大量富硒土壤资源,硒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系统取得包括硒在内的土壤各类元素等54项指标,对实测土壤元素储量、氧化物储量以及研究地球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地利用、农业种植和环境评估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现实作用[5]。2015年湖北省政府批准通过《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提出将富硒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和产业优势,但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和硒资源量评价等工作相对薄弱。因此,开展江汉流域经济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资源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湖北省土壤硒资源开发利用和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概况与样品采集、测试方法

1.1 区域概况

江汉经济流域区主要由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山峦组成,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为长江、汉江冲积平原,位于东经110°13′-116°04′,北纬29°26′-32°12′,包括武汉市、荆州市、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的全部,宜昌市、荆门市、孝感市、咸宁市的部分县市。

由于长江、汉水携带大量泥沙质冲积物沉积,江汉平原形成独特的土壤资源类型[6]。本区土壤共分7个大类,20个亚类。分布面积较广的土壤类型为潮土、水稻土和黄棕壤,潮土广泛分布在长江和汉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河流阶地、河漫滩地及滨湖地区广阔的低平地带,调查区各地、市、州均有分布,以荆州、潜江、天门、仙桃所占面积最大。水稻土广泛分布于长江、汉水两岸平原区和湖积洼地区。黄棕壤类的土壤主要分布于调查区江汉平原的武汉黄陂-新洲、孝南-孝昌、京山-天门、钟祥-荆门、枝江-宜昌等县市地区。从成土母质上分析,由于长期受长江、汉江等泥沙冲积和江汉盆地沉积,成土母质以第四系河湖沉积为主。

本研究主要在收集“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硒元素数据基础上进行,共收集湖北省江汉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硒元素数据24 584个,其中表层土壤硒数据19 713个,深层土壤硒数据4 871个,去除水体属性,可利用的表层土壤数据18 503个,深层数据4 558个。

1.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依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普查规范相关规定执行,表层土壤样品采样密度为1个点/km2,城区加密至2个点/km2。表层土壤样品的采样深度为0~0.2 m。采样时,用工兵锹在每个取样位置上锹取深0.2 m土片后,切除两边留存中间土条。采用3~5处多点采集(100 m距或母质相同田块中间部位50 m范围内),合并为一个样品。土壤样品原始重量大于 1 000 g,同时按规范要求在设计预布点处进行重复样采集[7]。深层土壤样(含滩涂)采样密度为1个点/4 km2,采样深度为0~1.8 m,为保证取样深度,丘陵低山地区多选择在坡脚土层较厚地带采样。

本次调查样品测试包括表层和深层土壤样54项指标分析,样品由具有国家级资质认证的武汉岩矿测试研究中心测试。

野外组合分析样(大于200 g)送交实验室,测试单位对样品进行无污染加工,其中用于分析硒元素的样品加工步骤为将样品混匀后,取约100 g碎至200目,取10~20 g装入塑料瓶,供硒分析[8]。取0.5 g样品试剂,采取王水分解、KBH4还原,氢化法进行消解,然后用原子荧光光谱仪上机测定,其余元素和氧化物分析指标用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表层和深层组合样中,每50个样品插入1个重复样进行分析,其相对偏差(RD)的合格率均达到规范要求(8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汉流域经济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

2.1.1 表层土壤硒的含量特征 由表1可知,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多目标表层土壤硒含量在0.03~10.80 μg/g范围内,平均硒含量为0.29 μg/g,等同于全国硒含量平均值。

按照目前通用的富硒分级标准[1,3],把硒元素划分为5个含量等级:极贫乏(≤0.15 mg/kg),贫乏(0.15~15.00 mg/kg),适中(0.20~0.40 mg/kg),丰富(0.40~3.00 mg/kg),很丰富(>3 mg/kg)。统计分析得到江汉流域经济区表层土壤硒元素各含量等级分布见图1。

从图1可见,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多目标工作区内有11%的表层土壤达到硒富集水平,富硒土壤面积为8 653 km2。70%的硒适中土壤区,分布面积达55 311 km2。

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呈现出3个特征:一是土壤硒含量总体上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二是硒富集土壤分布于两带两区。两带中的一带指北西向沿着汉江冲积带分布的襄阳-钟祥带,另一带为西北向沿长江冲积带分布的巴东-秭归-宜昌带。江汉平原区主要分布硒适中土壤和硒丰富土壤,硒丰富和硒很丰富土壤则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①鄂东南地区,其分布主要与富硒地层有关,同时与鄂东南地区硒的伴生矿床的分布有关;②沿襄广断裂分布的随州-武穴一线少量的由寒武系地层引起的硒富集土壤区;③城市周边特别是武汉市周边主要由人为污染形成的硒富集土壤区。

不同土壤型Se含量特征见表2。由表2可知,本区土壤类型共分7个大类,20个亚类。

表层土壤硒含量与土壤类型关系密切。占比最大的水稻土各类型土壤硒平均值为硒适中等级。从标准差中可以看出,水稻土的硒含量整体变化不大。占比其次的潮土各类型土壤硒平均值均达硒适中土壤标准,其中硒含量最大值(10.80 μg/g)来源于灰潮土。

决定土壤中硒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成土母质,成土母质由基岩风化而来,故地质背景与土壤硒含量息息相关。不同成土母质类型硒含量特征见表3。由表3可知,表层土壤数据主要采自于第四系地层,其次为白垩系、中元古界地层。三者的硒含量平均值均达到硒适中土壤标准(0.20~0.40 μg/g)。硒含量平均值最高样品来自二叠系和侏罗系地层中,达0.34 μg/g,其次为石炭系和三叠系(0.32 μg/g),太古界老地层区硒含量平均值最低。硒含量最大值来自于第四系地层中,达10.80 μg/g。

2.1.2 深层土壤硒的分布特征 由表1可知,江汉流域经济区多目标深层土壤硒含量在0.03~1.29 μg/g范围内,平均硒含量为0.17 μg/g,标准差为0.08。

1)不同土壤类型硒含量特征见表4。由表4可知,深层土壤不同土壤类型的硒含量平均值远小于表层土壤硒平均值,深层土壤只有样品数量不多的黄棕壤硒平均含量达到适中水平。深层土壤中分布面积较广的两种土壤类型是水稻土和潮土,硒含量平均值未达到硒适中标准,其中硒含量最大值(1.29 μg/g)来源于潴育型水稻土。

2)深层土壤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成土母质即不同地层区岩石硒含量的特征。不同成土母质类型硒含量特征见表5。由表5可知,深层土壤不同成土母质类型的硒含量平均值远小于表层土壤硒平均值。分析数据66%来自于第四系地层,其次为白垩系、志留系地层。三者深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均低于硒适中标准(0.20~0.40 μg/g)。硒含量平均值最高样品来自脉岩中,为0.47 μg/g,其次为古生界侵入岩(0.28 μg/g)。硒含量最大值来自于第四系地层中,为1.29 μg/g。

2.2 土壤硒资源量研究

2.2.1 土壤硒资源量计算方法 土壤硒资源量计算统一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土壤碳储量及各类元素(氧化物)储量实测计算暂行要求》提供的计算方法,按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7]中所采用的双层采样网格化模式,计算土壤0~0.2、0~1.8 m两个深度的土壤硒资源量。土壤元素含量由土壤表层至深层主要存在指数分布模式和直线分布模式,本次硒资源量按照直线公式采取单位土壤硒量的方法计算土壤硒资源量,单位土壤硒量用USEASe,h表示,h为深度。然后对单位土壤硒量进行加和计算取得土壤硒资源量。

1)深层硒单位土壤硒量计算:

USEASe,0-1.8 m=[(Se表+Se深)÷2]×D×4×104×ρ (1)

式中,USEASe,0-1.8 m表示0~1.8 m深度单位土壤硒量(t),Se表、Se深为土壤表层、深层硒含量(%),D表示深层采样深度,一般为1.8 m,4为单位土壤面积(km2),104为单位土壤面积换算系数,ρ为土壤容重(t/m3)。其中,土壤容重采用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测定的资料。

2)表层硒单位土壤硒量计算:

USEASe,0-0.2 m=Se表×D×4×104×ρ (2)

式中,USEASe,0-0.2 m表示0~0.2 m深度单位土壤硒量(t),Se表取表层土壤硒实测含量值,D表示表层采样深度,取0.2 m,其余参数与式(1)中的参数保持一致。

2.2.2 土壤硒资源量

1)江汉流域经济区土壤硒资源量按土壤类型统计分析的计算结果见表6、表7。由表6、表7可知,按照土壤类型解析本区硒资源量,潴育型水稻土、灰潮土是该区两大主要储硒类型,深层硒资源量分别占28.45%和21.94%,表层硒资源量分别占28.10%和21.76%,硒含量丰富,可能因为灰潮土表土和潴育型水稻土土壤中的耕作层疏松多孔,有益于腐殖质和有机质的积累,从而增加了土壤的硒资源量。

2)分析区土壤表层硒资源量为5 314.69 t,面积为74 012 km2,平均资源量为0.07 t/km2;深层硒资源量为38 764.66 t,面积为72 928 km2,平均资源量为0.53 t/km2,可见分析区深层硒资源量和平均硒资源量均大于表层,这与分析区土壤硒含量的特征不同。因为从硒资源量的公式中可知,深层硒资源量的深度远大于表层,且深层的面积也较表层的小些。

3)按系或界统计分析各成土母质土壤硒资源量,结果见表8、表9。由表8、表9可知,土壤硒资源量主要集中分布在第四系的成土母质类型中,因为在特殊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河流、山前冲积平原,一般在其沉积物母质的源区或水系上游分布有二叠系等硒元素高背景地层,且在母质中有机质较丰富的条件下亦形成富硒土壤[10]。

3 小结与讨论

1)江汉流域经济区深层土壤的硒含量普遍小于表层土壤硒含量,这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积累的腐殖质较易形成吸附亚硒酸盐的胶体颗粒有关[10]。

2)江汉流域经济区的土壤硒含量受成土母质等地质背景影响明显。主要来源于硒高背景地层的岩石,如含炭硅质岩、含硅|炭质页岩、黑色页岩、炭质板岩等岩石,这些岩石风化易形成硒相对富集的土壤。

3)江汉流域经济区硒资源量较为丰富,且深层硒资源量和平均硒资源量均大于表层。从土壤类型上看,潴育型水稻土和灰潮土是该区内两大主要储硒类型;从成土母质类型上看,土壤硒资源量主要分布在第四系的成土母质类型中。

4)江汉流域经济区土壤硒资源量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可通过加大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措施来增加有机质含量,此外,还可以在成熟的耕作层上施加硒肥,亦可增加土壤硒资源量。

参考文献:

[1] 李家熙,张光弟,葛晓立.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及其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 齐玉薇,史长义.硒的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22(2):63-66.

[3] 谭见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4] 张华华,康玉凡.植物吸收和转化硒的研究进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3,32(3):270-275.

[5] 奚小环,张建新,廖启林,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壤碳储量问题――以江苏、湖南、四川、吉林、内蒙古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8,28(1):58-67.

[6] 张德存,李金平,杨 军,等.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总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调查院,2011.

[7] DD2005-0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S].

篇13

中图分类号:TP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1-003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1.010

Research on Land-use Classification of Nanjing City with New Type Landsat 8 Remote Sensing Images Based on QUEST Decision Tree

LI Xu1,2,CHENG Tao2,CAO Wei-xing2,ZHU Yan2

(1.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of Tarim University,Alaer 843300,Xinjiang,China;

2.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gr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Taking Nanj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Landsat 8 OLI remote sensing image of the study area was acquired and classified using the QUEST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ISODATA(Iterative self-organizing date analysis technique)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of vegetation were added to the classification band as the geoscience auxiliary data factors. Multi-source data was constructed to fuse different feature, and nonlinear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arget categories was analyzed. This method had great flexibility and better accuracy than conventional methods, with accuracy was 91.045% of the total and Kappa coefficient was 0.851.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ccuracy could help to solve complex planning,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 of Nanjing city.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quest decision tree;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Nanjing city

及时有效地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对指导社会、经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发展及科学管理土地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具有获取信息更新周期短、信息速度快、信息现势性强等特点。遥感图像分类是指根据遥感图像中地物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时相特征等对地物进行识别的过程[2]。

遥感影像分类的研究方法大体分为两类[3]。一是基于像素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4],如传统的监督、非监督分类方法,这些方法利用像元的亮度特征对影像进行分割,分类的精度低,从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人们对遥感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分类方法不断被提出,如多重滤波、波段组合法、基于主成分分析光谱角度制图的分类法、纹理分析法、模糊分类法、植被指数法、神经网络法等[5]。这些分类方法虽然大大提高了分类精度,但是在分类结果中仍然存在“椒盐效应”[6],且分类后需要大量的处理工作以修正结果。二是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处理的最小单元是含有更多语义信息的多个相邻像元组成的影像对象,在分类时利用的是对象的几何信息以及影像对象之间的语义对象、纹理信息、拓扑关系等[7]。但此类方法多应用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在山地丘陵地区大范围资源遥感调查中,分类结果精度尚需提高[8]。

决策树分类方法(Decision tree classifier)是以各像元的特征值为设定的基准位置,按照一定知识规则进行分层并逐次进行比较,继而从影像分离出目标地物的分类法[9]。在决策树的划分过程中,可以融合影像以外的各种信息,且不需要任何先验假设条件,能使漏分和错分误差最小化,因此在遥感信息提取以及影像分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农业资源调查、耕地变化遥感监测、城镇土地规划以及土地开发综合评价[10-12]等。基于QUEST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方法是依靠多维遥感信息复合技术,提高遥感影像在复杂地形中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区分度的一种快速、无偏、高效的方法[13],此方法用于复杂多变地貌的分类比普通决策树分类法精度更为提高。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全国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由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是江南典型土地[14]。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QUEST决策树影像的分类方法,将南京市各种地物的光谱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融入决策树,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计算机自动分类。结果与采用普通决策树分类法进行精度对比,以检验该方法在地形复杂地区的多光谱遥感影像精度。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1.1 研究区概况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行政区域总面积6 582 km2。南京市横跨长江,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以及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与其接壤。南京市区东倚钟山,海拔448.9 m;西傍长江天堑,流经南京段约为95 km,距长江入海口347 km。南京市地貌特征属于宁镇扬丘陵地^,其以低山缓岗为主,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3%,低山占3.5%,岗地占53%,平原及河流湖泊占39.2%。在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的土壤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少量的红壤,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3%[15]。

1.2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2013年2月11号,NASA成功发射了Landsat 8卫星,OLI陆地成像仪包括9个波段,空间分辨率为30 m,其中包括一个15 m的全色波段,成像宽幅为185 km×185 km。根据南京市地理特征,研究采用的数据源为2013年10月5日Landsat 8两景影像,在研究区域范围内影像没有云层覆盖,图像清晰,质量良好,所在时期研究区域植被生长茂盛,利于地物识别与分类工作。

使用ENVI5.1软件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图像镶嵌、几何校正与配准,误差控制在一个像元以内,同时利用南京市的行政边界矢量数据进行影像的掩膜裁剪,从而得出南京市遥感影像的范围。根据Landsat 8影像的各波段特征以及研究内容需要,对影像的7、6、4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颜色,获得近似自然彩色的合成图像,有利于提高图像最佳目视解译的效果。

2 影像决策树分类

2.1 土地类型及训练样本选取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呈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 km,中部东西宽50~70 km,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 km。根据野外遥感调查以及结合实际的土地利用现状,得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体五大类,其中林地与草地大多为建设用地内部以及附近的绿化用地,分布比较零散,所以将林地与草地合并为林地一种类型,综合以上考虑,将研究区土地划分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体4种土地利用类型。

训练样本的选取是影响遥感影像分类的关键因素,参考南京市1∶10 000比例尺及2009年土地利用图,在遥感影像上均匀地选取各样本训练区,如表1所示。

2.2 QUEST算法

QUEST(Quick unbiased efficient statistical tree)是Loh和Shih[15]在1997年提出的建立决策树的一种二元分类构建方法。其基本思想主要涉及分支变量和分割值的确定问题,但它将分支变量选择和分割点选择以不同的策略进行处理。一方面既要适用连续型变量又要适用离散型变量,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其他一般决策树算法更倾向选择那些具有更多潜在分割值的预测变量。QUEST在构建决策树变量选择上基本无偏差,同时还可以在特征空间中通过多个变量构成的超平面区别类别成员以及非类别成员。它的运算速度和分类精度优于其他决策树方法[9,10]。

算法构建流程如下:

1)首先进行预测变量的选择,依次对所有的预测变量X和目标变量Y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若X为离散变量,使用卡方检验计算X与Y的关联强度,并且求出归入该类的概率P值;若X是有序的或者连续的变量,则利用方差分析计算P值。

2)通过将所有变量的P值与预先设定的界值α/M进行比较,α为用户指定的显著性水平,在(0,1)之间,M为预测变量总数。如果均小于界值,就选择最小的一个P值作为分支变量;如果均大于界值,则当X为连续的或者有序的变量时,利用Levene方差的齐性检验计算P值,并且在P值小于界值的时刻,选择最小的一个P值作为分支变量。若方差的齐性检验P值均大于阈值,就选择在第一步中的P值最小变量来作为分支变量。

3)如果选出的分支变量为离散型分类变量,需经过变换,使不同X取值的目标变量Y取值的差异最大化,并且计算其最大判别坐标。

4)如果Y为多分类,就为每一Y取值计算X的均数,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这些类别最终合并为两大类,因此将多类类别简化为二类判别问题。

5)利用二次判别分析方法最终明确分割点的位置,获得所选预测变量X原始取值,从而构建分类规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