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球生态现状

全球生态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全球生态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球生态现状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zero energy buil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zero energy build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for a number of classification, the architect of reverie future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zero to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Keywords: zero energy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energy; Biotechnology; future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纲】:

1.什么是“零能建筑”

1.1“零能建筑”的概念和起源

1.2“零能建筑”的现实意义

2.“零能建筑”的现状

2.1国际现状

2.2国内现状

“零能建筑”的生态化需求

3.1什么是生态学和生态建筑

3.2建筑的生态化意义

3.3“零能建筑”的技术手段

4.未来“零能建筑”的设想

4.1其他科学家的概念设计

4.2本人对生物“零能建筑”的遐想

参考文献

【正文】

零能建筑即“零能耗建筑”

建筑能耗一般指建筑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所消耗的总能量,不包括生产和经营性的能量消耗。零能耗建筑即不用任何常规能源的建筑。

--《百度百科》

无论任何形式的建筑,在日常使用时,总是在不断的消耗能源来保证室内各种环境条件符合人类活动的需求。如何保障建筑在使用中的能源收支平衡,是现在“零能建筑”中最主要的环节。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传统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据IEA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预测,全球2005年到2030年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增加55%,年均增长率为1.8%。能源需求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而2005年为114亿吨油当量。

另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PE)的统计显示,建筑能耗占全球能耗的25~40%。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全球总量的30~40%,其发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0~40%。在中国现在每年的新建房占世界的一半,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0%。

根据以上数据,控制建筑耗能将成为控制全球能耗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建筑能耗问题是人类解决能耗问题的关键。

“零能建筑”是随着建筑节能技术不断发展而提出新的目标。早在1952年德意志标准研究所(DeutschesInstitutFür Normen)就制定了建筑保温的设计标准:《DIN4108-建筑保温(Wärmeshutz in Hochbau)》。上世纪末,保护环境在全球引起普遍重视。各种绿色计划在不同国家地区推出。北美推出绿色建筑计划,美国和加拿大前后成立半官方性质的绿色建筑委员会(Green Building Council)。1992年,德国弗赖堡落成了一个实验项目--全零能耗建筑。2010年6月,由美国能源部设计、建造的“研究支持设施”(The Research Support Facility,简称RSF),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正式启用美国启用,并且通过了LEED Rating Syste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环保建筑认证,是一座“零耗能建筑”。建筑物本身生产的能源高于其消耗的能源,除了自给自足,更能供给他人,是目前世上已知最大的环保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更是领先世界标准15年。

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在国内也有多家单位进行尝试。如: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区东亚大厦;莘庄工业区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万通生态城新新家园零能耗会所等不断涌现,均称自己为国内第一个“零能建筑”。

同时,国内对于“绿色建筑、零能建筑”的过分商业化行为,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在“2011年国际低碳城市暨可持续建筑环境技术研讨会”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颖心教授表示,应堵住“把绿色建筑当成纯粹商机来炒作”。 这就涉及到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绿色建筑应该如何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彻底改变节能、环保和绿色指数的规划初衷。

国内现有的零能建筑。大多强调使用新能源技术去减少旧能源消耗;而把建筑空间本身的生态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被动节能作用)放在第二位。一个建筑空间本身形体、主要的空间设置都从根源上决定了一个建筑的基础能源消耗量。美国能源部的“研究支持设施”本身的能源消耗量就比普通建筑降低了50%,这也是其能达到零能标准的重要因素。

如果节能建筑仅仅是建立在使用一种新的非可再生能源去替代一种旧的非可再生能源,那本身就不是生态的行为。即便建筑本身达到了旧能耗的自我平衡,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零能建筑。只能看做是新能源技术的堆砌物。

生态建筑应该是零能建筑的基础,而零能建筑应该是生态建筑的目标。

568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任何事物都不能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分离出去,它强调共生和再生原则。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o 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生态建筑学首先提倡的是建筑的节能性;其次是建筑材料的环保可再生性;最后的与地域文化的兼容性。所以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

零能建筑未必一定是生态建筑。部分所谓低能耗/零能耗建筑,仅仅是新能源技术的堆砌。为了所谓节能而增加的初期投入与节能的后期成效不成正比;单独考虑新能源而不注意新能源的可持续化问题。这些有失偏颇的建筑背后体现的不是绿色建筑的核心思想,而是社会的功利主义。

一个真正地零能建筑,设计首先要从被动节能入手。增加建筑自身的节能效能。采用建筑的生态化手段,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地形、自然光、自然风、降雨等天然要素,使建筑达到被动节能的最佳状态,再依靠新能源、新科技调节现有环境,使建筑达到零能状态,甚至负能状态。

篇2

关键词:水电站、生态系统完整性、现状与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对生态完整性的评价要从评价区自然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稳定性两方面分析。本评价通过现场实地测量,得到评价区背景的净第一性生产力,通过比较对评价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并预测工程实施后评价区生态完整性的受损程度。自然系统中生物组分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是识别非污染生态影响程度的首选判定因子。

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特征,即阻抗和恢复。阻抗是系统在环境变化或潜在干扰时反抗或阻止变化的能力;而恢复是系统被改变后返回原来状态的能力。因此,对自然系统稳定状况的度量要从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两个角度来进行。恢复稳定性与评价区稳定元素(如植被)的数量和生产能力较为密切,阻抗稳定性与景观异质性关系紧密。

2、评价区生态系统完整性现状评价

2.1 背景生产能力调查

生产力的背景值是指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现状值。自然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反映了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根据现场调查和有关资料,红山水电站所在评价区内植被的生产力情况见表2.1-1。

注:评价标准采用全球大陆生态系统平均净生产力值。

2.2 评价区生态稳定状况分析

从表2.1-1中可以看出红山水电站项目所在评价区平均净生产力为967 gC/(m2.a),评价区针阔混交林面积占的比重较大,使评价区的平均生产力较高,比全球陆地水平高247 gC/(m2.a),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生长力较高。评价区内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植被类型,该植被有较强的恢复稳定性,表明评价区本底的恢复稳定性较强。

3、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评价

水电站工程的实施,使评价区景观中拼块类型发生变化,引起评价区生物量发生变化。红山电站淹没占地面积为433.71 hm2、工程设施永久占地面积为9.33hm2,主要占用林草地,其中占用林地面积247.85 hm2、草地12.36 hm2;淹没区水域面积增加了280.43hm2。在工程建成后,整个评价区的绿地面积将减少,导致评价区自然生态体系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发生改变,但对本区域生态完整性影响不大。

3.1评价区自然体系生产能力变化

红山水电站建设完成后使评价区的各拼块类型发生变化,结合其植被立地情况,其变化面积和生物量变化情况见表3.1-1。

从表3.1-1可以看出:工程建设完成和运行后,与工程建设前评价区生态系统自然生产力相比较,评价区自然体系的生产力有所下降,平均减少26gC/(m2.a),生产能力由现状的967gC/(m2.a),下降为941gC/(m2.a),说明工程实施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仍然远高于全球大陆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水平,处于该自然体系的生产力范围的上限水平,即自然等级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工程对自然体系生产力的影响是能够承受的,项目区域自然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和调控能力。

3.2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评价

①恢复稳定性

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是根据植被净生产力的多少度量的。如果植被净生产力高,则其恢复稳定性强,反之则弱。

从表3.1-1可以看出,工程建成后,土地类型发生变化,林地和耕地减少,水域面积和建筑面积增加,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加了280.43hm2,与生态评价区面积相比,对景观没有太大的影响。工程建设造成评价区生态系统生物量减少,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加以及水文条件的变化,使水库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将会增加,但由于陆地生物量的减少量大于水域生物量的增加,从而使区域自然体系的生物量减少了20297.2t,生产力下降26gC/(m2.a),平均生产力为941gC/(m2.a),仍远高于全球大陆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水平,表明评价区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仍较强。

②阻抗稳定性

自然系统的阻抗稳定性是由系统中生物组分异质性的高低决定的。异质化程度高的自然系统,当某一斑块形成干扰源时,相邻的异质性组分就成为干扰的阻断,从而增强生态体系抗御内外干扰的作用,有利于体系生态稳定性的提高。

评价区地貌比较多样,有中山、低山、丘陵、水面等,自然生境为生物组分较高的异质性提供了可能。评价区具有多种典型的植物群落:小叶樟草甸群落、榛子灌丛群落、蒙古栎林群落、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群落,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混交形成了异质化程度较高的地带性植被,评价区自然系统本底的阻抗稳定性较强。

工程建成和运行后,林草地的面积减少了260.21hm2,与评价区林草地面积22.70km2相比较,减少面积所占比例为11.5%,表明评价区生物组分的异质化程度依然较高,有利于植被抵御来自内外的干扰。因此,评价区具备较强的阻抗稳定性。

4、 结语

总之,评价区景观模地为森林,具有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生态恢复能力和调控能力,对受损环境的恢复非常有利,库区周边植被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但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依然较强。

其次,评价区植被群落丰富,包括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草丛等,表明评价区景观异质化程度较高,有利于植被低于来自内外的干扰。因此,评价区具有较强的阻抗稳定性。

综合分析表明,伊春水电站工程的建设对评价区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较低,自然系统仍可维持较好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一、绿色发展的本质

近年来,关于如何通过绿色、低碳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首要任务。作为发展大国的中国,更需要有这样的觉悟及义务,因此,坚持绿色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从广义上说,绿色发展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能源及物资消耗的降低,来发展环境友好型,循环低碳的产业,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从狭义上说,绿色发展又可以分为以人自身生产为主要形式的均衡发展,以能源生产为主要动力的低碳发展,以环境为主要空间的清洁发展,以废弃物为主要对象的循环发展,以科技革命为保障的安全发展这五种形式。

二、强调绿色发展的原因

1.面对全球资源短缺的必然选择

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已经由于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大规模推进在以人类所预想不到的速度不断减少,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们的总量是确定的,由于人类的贪婪,这些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日益显现。

正是由于全球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迫使我们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强调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绿色发展,可见世界各国都对资源短缺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绿色发展道路中,起步晚的我们更应该迎头赶上,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国的贯彻实施。

2.面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

说到全球的环境危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全球的气候变暖,然后全球气候变暖仅仅只是全球环境危机的一个部分而已,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海啸、水灾等等,无不体现着全球的环境危机。

越来越严重的工业污染已经污染到了南极地区,每秒在世界上都有一个物种在消失,伴随而来的是人类健康状态也由于环境的恶化而恶化。从2000年到2007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以每年8.4%的惊人速度在增长,而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率也在不断退化,这些裸的现实都在不断给人类敲响着保护环境的警钟。

3.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现状的必然选择

2008年波及众多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快十年了,可是它所造成的危害至今仍在,在现今社会,只有依靠新技术,依靠新能源的不断突破才有真正走出那场金融危机,而这些与绿色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不断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

纵观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展都是在经济危机的促发下形成的,因此在现在这个危机中,也同样孕育着一场以新能源为主体,以节能环保为主要目标的新技术革命。无论是新能源还是节能环保技术都是在绿色发展的范畴中,因此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现状,坚持绿色发展是走出这场危机的必然选择。

三、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

1.强化责任考核

一套科学合理的责任考核制度,则是确保绿色发展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只有将低碳循环的目标落实到具体个人,才能保障这个指挥棒真正发挥指导作用。从而使各地区依据区域功能的不同,形成有差别的责任考核制度,同时对在职干部实行任期内的自然环境效益的问责制。

2.加强法治建设

根据多年来在改革进程实践中总结的有效经验教训,完善我国法律在立法方面的不足,让我国在绿色发展中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确保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能够切实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要加强生态法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其次,一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化制度必须不断建立;再次,在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执法部门的公开文明执法必须要强化。

3.完善经济政策

我们国家为了要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关的积极经济政策,要进一步发完善经济政策,可以:

第一,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加快淘汰落后的产业,鼓励支持新兴节能环保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益。

篇4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0-0155-0

引言

社会时代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方针策略。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其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同时,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国际间资源争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我国如何在国际贸易间贯彻落实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在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生态化战略中做出选择,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讨论话题。

一、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趋势研究

1.经济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可否认,当前国际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动下,总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然而,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全球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重,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以及清洁能源等新能源的开发水平,远远不及经济发展的速度。换言之,当前全球的经济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策略建设及落实,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必然不能置身事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我国也必将更加严重。

2.保护环境战略的实施效果南辕北辙。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早在社会工业发展之初,就已经被许多经济及社会学家提出,基于这样的事实,各国也将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纳入自身国家发展的战略中。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当前国际间国家贸易相关法案中,普遍制定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相关规定,在诸如进口税收、海关查验等经济层面及管理层面都有相关的管理措施。然而,在实际的國际贸易实践中,这些法案规则不仅没有从根源上治理环境污染,反而成为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的巨大绊脚石。相关的环境保护法案,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逐渐演变成各国间的绿色贸易壁垒。所以说,当前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趋势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战略在实际的实施中,产生了南辕北辙的效果。

3.原本的相关贸易协定有待更新。谈及当前国际间贸易的主要机制,双边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是当前国际间贸易的基本准则。随着各国在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中,逐渐将关注点从贸易自由化转移到双边贸易及区域贸易中,对应的国际贸易生态化战略也应当有所调整,这对当前世界各国的国际间贸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不足

1.集约化程度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本文认为,所谓集约化,即为“集中简约化”,是指在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利用相关人力物力优势,以及管理发展战略及手段来达到生产发展效益提升的经济学发展策略。而我国作为当前国际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首先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不能算是稀缺。但就当前国际间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竞争不断激烈,世界各国贸易规则及策略层出不穷的情况而言,我国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整合,集中组合的程度并不高[2]。这也使得我国在面临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动荡局势时显得十分被动,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形势的稳定。再进一步具体分析,资源无法实现集约化,这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付出的环境代价较世界发达国家更高,在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

2.产业转型面临压力。就科学技术而言,我国近些年来可以说是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且科技手段也逐渐在我国的各行各业渗透,在各个方面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这些技术手段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并不显著。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国际间的贸易中依然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出口贸易依然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生产制造业依然是我国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动力,也同时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依然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生产附加价值低的产品。这使得我国在耗费大量资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因此,我国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对环境污染大的生产制造业转向相对清洁且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3]及服务业。

三、对应策略研究及案例论证

1.强调集约化发展,提高资源整合利用能力。针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趋势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关于集约化水平低,自身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低的问题,本文给出加强集约化水平的正面突破建议。具体而言,加强集约化水平即提高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限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对所有社会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例如,浙江聚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4]就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正面的示范。首先,该公司的创立理念就直接结合当前我国十分火热的电子商务理念与国际贸易手段,使得我国现有的科技资源充分地在国际市场中发挥作用。其次,该公司在近年来的经营中不断开拓新的行业领域市场,从传统的矿产、能源、化工及农产品等制造业产品到全球高端的服务资源、大数据、技术、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务,可以说是充分地整合了我国现有的社会及经济资源,充分发挥了集约化资源发展的优势,在拓宽国际市场的同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对我国的生态化国际贸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反,山东能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省级大型国有企业二级公司,却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资源利用结构,导致出现融资困难等资金周转问题[5]。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煤炭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市场上的煤炭需求下降,导致企业产品囤积,全行业企业受到极大打击,进而导致山能国贸在融资中出现困难。但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来看,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应该只依靠单一类别的产品来经营发展。尤其国际贸易竞争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要想在其中立足,就应当尽可能地整合自身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而不能只单一地依靠煤炭市场,导致其在面对煤炭行业出现下滑,失去发展优势的或遭遇行业发展变故时难以应对,进而使经营生产陷入僵局。与此同时,山能国贸主营的煤炭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清洁能源,且可再生能力低,循环周期长。这与当前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理念并不相符,虽然当下可以倚仗社会发展进程不足,尚未出现可替代其运用的能源而始终保持重要发展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避免最终被替代而丧失市场,应当早做决断,加强资源整合,适当做出发展战略调整,适应社会发展节奏。

2.加快科技与资源生产发展的融合利用。科学技术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或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可以说是在社会发展的驱动能源方面做出调整。而加快产业转型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本身做出调整,加快科学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融合运用,优化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等,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我国基于国际间贸易的主要生态化战略选择。

篇5

一、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承德的生态旅游

(一)承德市的旅游现状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周围毗邻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及河北省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地级市。“十一五”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6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亿元,保持了年均16.8%的增长速度。通过跨越式发展,承德旅游呈现出皇家文化与生态休闲同步、城市与乡村联动的喜人局面。

“十一五”期间,承德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新目标。五年共引进重点旅游项目96个,完成投资218亿元。其中,承德皇家围场体育休闲基地一期、双滦元宝山滑雪场、东杉假日酒店一期、蒙古大汗行宫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已基本完工,碧峰门民俗文化街、元宝山山地体育文化公园、中国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区、隆化御泉湾温泉度假庄园等项目建设正在顺利建设。不断涌现的新项目催生出日益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承德旅游形成了新的产业布局,加快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品的发展。

(二)生态产业形式十分多样

生态产业即将成为承德市经济建设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生态产业的形式已经发展出很多形式,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生态种植园、生态餐厅、生态旅游和屋顶绿化等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餐厅有如将饭桌搬进了森林里,提供一种舒适祥和的就餐环境,这种方式深得大家的喜爱。屋顶绿化是比较新的技术,还未大范围的应用,在屋顶让种植绿色植物,能有效的保护屋顶墙体,能大大增加墙体寿命,并有效减低室内温度节省空调电力。

(三)承德市生态旅游建设应提高的地方

加强项目建设、提高生态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是生态旅游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如果旅游供给水平上不去,那么生态旅游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承德与海南、昆明、桂林等旅游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缺乏资金投入,旅游项目建设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形不成规模,缺少新的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此今后要把项目工作作为生态旅游的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谋划、建设一批能带动全局的大项目,改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的现状,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的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