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球生态现状

全球生态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全球生态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球生态现状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zero energy buil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zero energy build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for a number of classification, the architect of reverie future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zero to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Keywords: zero energy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energy; Biotechnology; future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纲】:

1.什么是“零能建筑”

1.1“零能建筑”的概念和起源

1.2“零能建筑”的现实意义

2.“零能建筑”的现状

2.1国际现状

2.2国内现状

“零能建筑”的生态化需求

3.1什么是生态学和生态建筑

3.2建筑的生态化意义

3.3“零能建筑”的技术手段

4.未来“零能建筑”的设想

4.1其他科学家的概念设计

4.2本人对生物“零能建筑”的遐想

参考文献

【正文】

零能建筑即“零能耗建筑”

建筑能耗一般指建筑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所消耗的总能量,不包括生产和经营性的能量消耗。零能耗建筑即不用任何常规能源的建筑。

--《百度百科》

无论任何形式的建筑,在日常使用时,总是在不断的消耗能源来保证室内各种环境条件符合人类活动的需求。如何保障建筑在使用中的能源收支平衡,是现在“零能建筑”中最主要的环节。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传统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据IEA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预测,全球2005年到2030年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增加55%,年均增长率为1.8%。能源需求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而2005年为114亿吨油当量。

另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PE)的统计显示,建筑能耗占全球能耗的25~40%。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全球总量的30~40%,其发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0~40%。在中国现在每年的新建房占世界的一半,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0%。

根据以上数据,控制建筑耗能将成为控制全球能耗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建筑能耗问题是人类解决能耗问题的关键。

“零能建筑”是随着建筑节能技术不断发展而提出新的目标。早在1952年德意志标准研究所(DeutschesInstitutFür Normen)就制定了建筑保温的设计标准:《DIN4108-建筑保温(Wärmeshutz in Hochbau)》。上世纪末,保护环境在全球引起普遍重视。各种绿色计划在不同国家地区推出。北美推出绿色建筑计划,美国和加拿大前后成立半官方性质的绿色建筑委员会(Green Building Council)。1992年,德国弗赖堡落成了一个实验项目--全零能耗建筑。2010年6月,由美国能源部设计、建造的“研究支持设施”(The Research Support Facility,简称RSF),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正式启用美国启用,并且通过了LEED Rating Syste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环保建筑认证,是一座“零耗能建筑”。建筑物本身生产的能源高于其消耗的能源,除了自给自足,更能供给他人,是目前世上已知最大的环保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更是领先世界标准15年。

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在国内也有多家单位进行尝试。如: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区东亚大厦;莘庄工业区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万通生态城新新家园零能耗会所等不断涌现,均称自己为国内第一个“零能建筑”。

同时,国内对于“绿色建筑、零能建筑”的过分商业化行为,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在“2011年国际低碳城市暨可持续建筑环境技术研讨会”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颖心教授表示,应堵住“把绿色建筑当成纯粹商机来炒作”。 这就涉及到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绿色建筑应该如何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彻底改变节能、环保和绿色指数的规划初衷。

国内现有的零能建筑。大多强调使用新能源技术去减少旧能源消耗;而把建筑空间本身的生态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被动节能作用)放在第二位。一个建筑空间本身形体、主要的空间设置都从根源上决定了一个建筑的基础能源消耗量。美国能源部的“研究支持设施”本身的能源消耗量就比普通建筑降低了50%,这也是其能达到零能标准的重要因素。

如果节能建筑仅仅是建立在使用一种新的非可再生能源去替代一种旧的非可再生能源,那本身就不是生态的行为。即便建筑本身达到了旧能耗的自我平衡,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零能建筑。只能看做是新能源技术的堆砌物。

生态建筑应该是零能建筑的基础,而零能建筑应该是生态建筑的目标。

568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任何事物都不能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分离出去,它强调共生和再生原则。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o 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生态建筑学首先提倡的是建筑的节能性;其次是建筑材料的环保可再生性;最后的与地域文化的兼容性。所以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

零能建筑未必一定是生态建筑。部分所谓低能耗/零能耗建筑,仅仅是新能源技术的堆砌。为了所谓节能而增加的初期投入与节能的后期成效不成正比;单独考虑新能源而不注意新能源的可持续化问题。这些有失偏颇的建筑背后体现的不是绿色建筑的核心思想,而是社会的功利主义。

一个真正地零能建筑,设计首先要从被动节能入手。增加建筑自身的节能效能。采用建筑的生态化手段,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地形、自然光、自然风、降雨等天然要素,使建筑达到被动节能的最佳状态,再依靠新能源、新科技调节现有环境,使建筑达到零能状态,甚至负能状态。

篇2

关键词:水电站、生态系统完整性、现状与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对生态完整性的评价要从评价区自然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稳定性两方面分析。本评价通过现场实地测量,得到评价区背景的净第一性生产力,通过比较对评价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并预测工程实施后评价区生态完整性的受损程度。自然系统中生物组分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是识别非污染生态影响程度的首选判定因子。

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特征,即阻抗和恢复。阻抗是系统在环境变化或潜在干扰时反抗或阻止变化的能力;而恢复是系统被改变后返回原来状态的能力。因此,对自然系统稳定状况的度量要从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两个角度来进行。恢复稳定性与评价区稳定元素(如植被)的数量和生产能力较为密切,阻抗稳定性与景观异质性关系紧密。

2、评价区生态系统完整性现状评价

2.1 背景生产能力调查

生产力的背景值是指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现状值。自然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反映了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根据现场调查和有关资料,红山水电站所在评价区内植被的生产力情况见表2.1-1。

注:评价标准采用全球大陆生态系统平均净生产力值。

2.2 评价区生态稳定状况分析

从表2.1-1中可以看出红山水电站项目所在评价区平均净生产力为967 gC/(m2.a),评价区针阔混交林面积占的比重较大,使评价区的平均生产力较高,比全球陆地水平高247 gC/(m2.a),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生长力较高。评价区内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植被类型,该植被有较强的恢复稳定性,表明评价区本底的恢复稳定性较强。

3、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评价

水电站工程的实施,使评价区景观中拼块类型发生变化,引起评价区生物量发生变化。红山电站淹没占地面积为433.71 hm2、工程设施永久占地面积为9.33hm2,主要占用林草地,其中占用林地面积247.85 hm2、草地12.36 hm2;淹没区水域面积增加了280.43hm2。在工程建成后,整个评价区的绿地面积将减少,导致评价区自然生态体系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发生改变,但对本区域生态完整性影响不大。

3.1评价区自然体系生产能力变化

红山水电站建设完成后使评价区的各拼块类型发生变化,结合其植被立地情况,其变化面积和生物量变化情况见表3.1-1。

从表3.1-1可以看出:工程建设完成和运行后,与工程建设前评价区生态系统自然生产力相比较,评价区自然体系的生产力有所下降,平均减少26gC/(m2.a),生产能力由现状的967gC/(m2.a),下降为941gC/(m2.a),说明工程实施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仍然远高于全球大陆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水平,处于该自然体系的生产力范围的上限水平,即自然等级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工程对自然体系生产力的影响是能够承受的,项目区域自然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和调控能力。

3.2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评价

①恢复稳定性

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是根据植被净生产力的多少度量的。如果植被净生产力高,则其恢复稳定性强,反之则弱。

从表3.1-1可以看出,工程建成后,土地类型发生变化,林地和耕地减少,水域面积和建筑面积增加,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加了280.43hm2,与生态评价区面积相比,对景观没有太大的影响。工程建设造成评价区生态系统生物量减少,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加以及水文条件的变化,使水库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将会增加,但由于陆地生物量的减少量大于水域生物量的增加,从而使区域自然体系的生物量减少了20297.2t,生产力下降26gC/(m2.a),平均生产力为941gC/(m2.a),仍远高于全球大陆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水平,表明评价区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仍较强。

②阻抗稳定性

自然系统的阻抗稳定性是由系统中生物组分异质性的高低决定的。异质化程度高的自然系统,当某一斑块形成干扰源时,相邻的异质性组分就成为干扰的阻断,从而增强生态体系抗御内外干扰的作用,有利于体系生态稳定性的提高。

评价区地貌比较多样,有中山、低山、丘陵、水面等,自然生境为生物组分较高的异质性提供了可能。评价区具有多种典型的植物群落:小叶樟草甸群落、榛子灌丛群落、蒙古栎林群落、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群落,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混交形成了异质化程度较高的地带性植被,评价区自然系统本底的阻抗稳定性较强。

工程建成和运行后,林草地的面积减少了260.21hm2,与评价区林草地面积22.70km2相比较,减少面积所占比例为11.5%,表明评价区生物组分的异质化程度依然较高,有利于植被抵御来自内外的干扰。因此,评价区具备较强的阻抗稳定性。

4、 结语

总之,评价区景观模地为森林,具有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生态恢复能力和调控能力,对受损环境的恢复非常有利,库区周边植被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但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依然较强。

其次,评价区植被群落丰富,包括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草丛等,表明评价区景观异质化程度较高,有利于植被低于来自内外的干扰。因此,评价区具有较强的阻抗稳定性。

综合分析表明,伊春水电站工程的建设对评价区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较低,自然系统仍可维持较好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一、绿色发展的本质

近年来,关于如何通过绿色、低碳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首要任务。作为发展大国的中国,更需要有这样的觉悟及义务,因此,坚持绿色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从广义上说,绿色发展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能源及物资消耗的降低,来发展环境友好型,循环低碳的产业,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从狭义上说,绿色发展又可以分为以人自身生产为主要形式的均衡发展,以能源生产为主要动力的低碳发展,以环境为主要空间的清洁发展,以废弃物为主要对象的循环发展,以科技革命为保障的安全发展这五种形式。

二、强调绿色发展的原因

1.面对全球资源短缺的必然选择

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已经由于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大规模推进在以人类所预想不到的速度不断减少,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们的总量是确定的,由于人类的贪婪,这些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日益显现。

正是由于全球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迫使我们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强调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绿色发展,可见世界各国都对资源短缺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绿色发展道路中,起步晚的我们更应该迎头赶上,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国的贯彻实施。

2.面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

说到全球的环境危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全球的气候变暖,然后全球气候变暖仅仅只是全球环境危机的一个部分而已,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海啸、水灾等等,无不体现着全球的环境危机。

越来越严重的工业污染已经污染到了南极地区,每秒在世界上都有一个物种在消失,伴随而来的是人类健康状态也由于环境的恶化而恶化。从2000年到2007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以每年8.4%的惊人速度在增长,而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率也在不断退化,这些裸的现实都在不断给人类敲响着保护环境的警钟。

3.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现状的必然选择

2008年波及众多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快十年了,可是它所造成的危害至今仍在,在现今社会,只有依靠新技术,依靠新能源的不断突破才有真正走出那场金融危机,而这些与绿色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不断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

纵观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展都是在经济危机的促发下形成的,因此在现在这个危机中,也同样孕育着一场以新能源为主体,以节能环保为主要目标的新技术革命。无论是新能源还是节能环保技术都是在绿色发展的范畴中,因此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现状,坚持绿色发展是走出这场危机的必然选择。

三、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

1.强化责任考核

一套科学合理的责任考核制度,则是确保绿色发展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只有将低碳循环的目标落实到具体个人,才能保障这个指挥棒真正发挥指导作用。从而使各地区依据区域功能的不同,形成有差别的责任考核制度,同时对在职干部实行任期内的自然环境效益的问责制。

2.加强法治建设

根据多年来在改革进程实践中总结的有效经验教训,完善我国法律在立法方面的不足,让我国在绿色发展中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确保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能够切实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要加强生态法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其次,一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化制度必须不断建立;再次,在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执法部门的公开文明执法必须要强化。

3.完善经济政策

我们国家为了要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关的积极经济政策,要进一步发完善经济政策,可以:

第一,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加快淘汰落后的产业,鼓励支持新兴节能环保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益。

篇4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0-0155-0

引言

社会时代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方针策略。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其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同时,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国际间资源争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我国如何在国际贸易间贯彻落实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在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生态化战略中做出选择,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讨论话题。

一、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趋势研究

1.经济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可否认,当前国际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动下,总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然而,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全球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重,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以及清洁能源等新能源的开发水平,远远不及经济发展的速度。换言之,当前全球的经济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策略建设及落实,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必然不能置身事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我国也必将更加严重。

2.保护环境战略的实施效果南辕北辙。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早在社会工业发展之初,就已经被许多经济及社会学家提出,基于这样的事实,各国也将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纳入自身国家发展的战略中。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当前国际间国家贸易相关法案中,普遍制定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相关规定,在诸如进口税收、海关查验等经济层面及管理层面都有相关的管理措施。然而,在实际的國际贸易实践中,这些法案规则不仅没有从根源上治理环境污染,反而成为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的巨大绊脚石。相关的环境保护法案,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逐渐演变成各国间的绿色贸易壁垒。所以说,当前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趋势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战略在实际的实施中,产生了南辕北辙的效果。

3.原本的相关贸易协定有待更新。谈及当前国际间贸易的主要机制,双边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是当前国际间贸易的基本准则。随着各国在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中,逐渐将关注点从贸易自由化转移到双边贸易及区域贸易中,对应的国际贸易生态化战略也应当有所调整,这对当前世界各国的国际间贸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不足

1.集约化程度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本文认为,所谓集约化,即为“集中简约化”,是指在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利用相关人力物力优势,以及管理发展战略及手段来达到生产发展效益提升的经济学发展策略。而我国作为当前国际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首先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不能算是稀缺。但就当前国际间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竞争不断激烈,世界各国贸易规则及策略层出不穷的情况而言,我国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整合,集中组合的程度并不高[2]。这也使得我国在面临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动荡局势时显得十分被动,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形势的稳定。再进一步具体分析,资源无法实现集约化,这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付出的环境代价较世界发达国家更高,在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

2.产业转型面临压力。就科学技术而言,我国近些年来可以说是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且科技手段也逐渐在我国的各行各业渗透,在各个方面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这些技术手段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并不显著。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国际间的贸易中依然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出口贸易依然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生产制造业依然是我国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动力,也同时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依然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生产附加价值低的产品。这使得我国在耗费大量资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因此,我国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对环境污染大的生产制造业转向相对清洁且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3]及服务业。

三、对应策略研究及案例论证

1.强调集约化发展,提高资源整合利用能力。针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趋势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关于集约化水平低,自身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低的问题,本文给出加强集约化水平的正面突破建议。具体而言,加强集约化水平即提高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限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对所有社会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例如,浙江聚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4]就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正面的示范。首先,该公司的创立理念就直接结合当前我国十分火热的电子商务理念与国际贸易手段,使得我国现有的科技资源充分地在国际市场中发挥作用。其次,该公司在近年来的经营中不断开拓新的行业领域市场,从传统的矿产、能源、化工及农产品等制造业产品到全球高端的服务资源、大数据、技术、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务,可以说是充分地整合了我国现有的社会及经济资源,充分发挥了集约化资源发展的优势,在拓宽国际市场的同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对我国的生态化国际贸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反,山东能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省级大型国有企业二级公司,却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资源利用结构,导致出现融资困难等资金周转问题[5]。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煤炭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市场上的煤炭需求下降,导致企业产品囤积,全行业企业受到极大打击,进而导致山能国贸在融资中出现困难。但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来看,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应该只依靠单一类别的产品来经营发展。尤其国际贸易竞争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要想在其中立足,就应当尽可能地整合自身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而不能只单一地依靠煤炭市场,导致其在面对煤炭行业出现下滑,失去发展优势的或遭遇行业发展变故时难以应对,进而使经营生产陷入僵局。与此同时,山能国贸主营的煤炭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清洁能源,且可再生能力低,循环周期长。这与当前国际间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理念并不相符,虽然当下可以倚仗社会发展进程不足,尚未出现可替代其运用的能源而始终保持重要发展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避免最终被替代而丧失市场,应当早做决断,加强资源整合,适当做出发展战略调整,适应社会发展节奏。

2.加快科技与资源生产发展的融合利用。科学技术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或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可以说是在社会发展的驱动能源方面做出调整。而加快产业转型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本身做出调整,加快科学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融合运用,优化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等,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我国基于国际间贸易的主要生态化战略选择。

篇5

一、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承德的生态旅游

(一)承德市的旅游现状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周围毗邻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及河北省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地级市。“十一五”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6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亿元,保持了年均16.8%的增长速度。通过跨越式发展,承德旅游呈现出皇家文化与生态休闲同步、城市与乡村联动的喜人局面。

“十一五”期间,承德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新目标。五年共引进重点旅游项目96个,完成投资218亿元。其中,承德皇家围场体育休闲基地一期、双滦元宝山滑雪场、东杉假日酒店一期、蒙古大汗行宫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已基本完工,碧峰门民俗文化街、元宝山山地体育文化公园、中国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区、隆化御泉湾温泉度假庄园等项目建设正在顺利建设。不断涌现的新项目催生出日益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承德旅游形成了新的产业布局,加快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品的发展。

(二)生态产业形式十分多样

生态产业即将成为承德市经济建设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生态产业的形式已经发展出很多形式,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生态种植园、生态餐厅、生态旅游和屋顶绿化等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餐厅有如将饭桌搬进了森林里,提供一种舒适祥和的就餐环境,这种方式深得大家的喜爱。屋顶绿化是比较新的技术,还未大范围的应用,在屋顶让种植绿色植物,能有效的保护屋顶墙体,能大大增加墙体寿命,并有效减低室内温度节省空调电力。

(三)承德市生态旅游建设应提高的地方

加强项目建设、提高生态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是生态旅游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如果旅游供给水平上不去,那么生态旅游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承德与海南、昆明、桂林等旅游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缺乏资金投入,旅游项目建设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形不成规模,缺少新的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此今后要把项目工作作为生态旅游的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谋划、建设一批能带动全局的大项目,改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的现状,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的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篇6

一、全球生态危机的现状

1. 水危机

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饮水紧张”的国家,并且在接下来的20年内,这个数字还将飞速上升。同时,全世界有10多亿人饮用的水达不到卫生标准,因为饮用不安全的水、卫生条件差而死亡的人数超过220万。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也不容乐观,我国多年平均的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立方米,总量上排在世界第六位,但我们的人均水资源量是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近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按照国家经验一个国家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以上,则可能发生水危机,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将会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对水资源采取的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期达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来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气候变暖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更是明显上升。全球变暖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着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近10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地区差别和长期波动较大。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

3. 能源短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例如中国建筑能耗超过发达国家2~3倍,而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使中国本来紧张的资源形势日趋严峻。

二、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3个方面入手。

1. 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 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

3. 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

2.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3.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4.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5.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6.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

7.建立无废工业区。

篇7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980-1990年间,农业生态经济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并被广泛的运用到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中去,农业生态经济受到了极大重视,各地都集中力量要为农业生产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农业生态环境。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正确的认识到我国在农业生产中经常收到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可能也会破坏到生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形的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耕地面积却相对有限,但是我国的人口数却是全球第一。以仅仅约占全球7%的耕地去养活占世界人口的20%的人口,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我们不可能想已经拥有高科技含量、高生产力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一样,一味追求保护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也必须重视农业经济效益。只有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区域特点,选择正确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有机统一,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

农业生态经济以何种模式发展更具优势?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不能仅仅居于庙堂之上,只研究理论知识,更重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这样的实践探索,而且有较为成功的成果产生。通过实践总结农业生态经济理论,有以相关理论促进以后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目前已有的农业生态经济模式主要有:

1.渐进式发展模式

渐进式发展模式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的。我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世界人口数最多的国家,占全球人口的20%。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耕地面积却是十分有限的,仅仅约占全球的7%。人均耕地面积少带来的问题,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这与欧美等许多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经济仍有很?L的路要走。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现实,不过分冒进,渐进式发展。

2.多元化发展模式

多元化模式是要求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各地的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方向的发展适合当地,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在农业上打造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氛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在学习国外的农业生态经济先进经验、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要选择适合我国的,并依据现实情况加以改造,使其真正与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相融合。不同地区,分类引导,发展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农业经济,不能一概而论。

三、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术思考

不同的地区,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产力一定会存在着差异。因此,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区域内农业自然资源和生产力实际状况,统一规划,做到整个区域内要均衡发展。当然,区域局部也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存在局部不均衡。以局部非均衡促进全局均衡,以某一时段的不均衡促进全过程的均衡,多层次多方面的灵活发展。从宏观上看,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空间上、时间上都允许不均衡,但是要合理分配,控制好尺度,是整体均衡,是整体效益大于部分效益之和。从中观上看,要将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和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二者要相互适应。从微观上看,在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实践探索过程中,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加以解决。

篇8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  河北省  068450)

摘要: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需求与自然环境不断优化的过程,把社会、生态环境目标,融于经济目标之中,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的协调,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断寻求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林业产业国际化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国际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现行林业政策体系不健全,面临着人口压力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形式严峻的现实。我国的自然资源结构、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林业产业的国际化,使之既符合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1、从现行自然资源思考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自然资源表现出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总量庞大而相对量较低的特点,致使我国国土的生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和质量呈现出不均衡发展态势,我国占有世界61%的森林覆盖率,但是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还不足0.13公顷,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而且我国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没有实现树木的高效、合理利用。因此林业主力发展目标要定位于森林资源的均衡性发展和完善,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护,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高树木利用率。

2、由我国经济社会思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导产业,我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时期,经济活动不断丰富,加工制造能力迅速提高。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一些大规模的木材加工、造纸、家具制造等行业中,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许多企业引进外资从事木材相关产业经营,将自主生产产品出口到国外,供应海外市场,随着市场对木质产品的迫切需求,必将消耗大量木材资源,毁林开荒、过度采伐行为屡禁不止,给我国林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严峻的考验。

3、由经济全球化思考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活动飞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行为频繁,世界资源的国际化利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交流和依赖不断增强,跨国的商品流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因此需要从全球范围内实施林业的全面再生产,开展对外开放的全面管理,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国际化背景下,发展林业生产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4、从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探索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人们不惜以自然资源为成本,大量的毁林开荒,过度采伐林木资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自然资源面临严峻的危机,森林资源严重被破坏,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虽然我国由国外市场进口大量原木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可以缓解我国林木资源紧缺的现状,但是国际范围内的资源趋势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我国林业产业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首先,全球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拉美、非洲东部、北美、欧洲北部

林业资源丰富,而亚洲中部和西部、非洲北部林业资源紧缺,而且全球人口分布失衡,因此国际间资源的互通有无是满足各国社会经济生活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世界林业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要求我国林业向国际化迈进;第二,发展林业经济需要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结合,林业的生产、培育和管理技术、生产力能力、资本等同样影响着林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可进树种培育、植树造林,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管护,控制树木的过度采伐,林业发展所需的经济与技术需要国际间的相互合作;第三,由于上述两类的不均衡,各国间的互通合作是促进各国林业发展的有效有段。我国的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为了生产需要,需从国外进口木材原料,有些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需要从国外进口半成品木材,而发达国家在我国进行木材产品的加工制造,再将产品返销母国或者转销别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将资源出口到别国,可以获取一定的外汇收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林业产品的国际化必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以林业产业国际化全面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借鉴国家现代化的技术经验培育我国自主林业资源

紧跟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促进我国林业第一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展开多边的国际化交流,进行多项目合作,引进国际性的先进治理资源,利用国际资本来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强化我国林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完善进出口,合理保障林业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国际化贸易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充分调动国际化市场和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和广泛的产业规模优势,解决我国林业资源紧缺的现状。此外,要科学赚取外汇,全面促进我国林业和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走出去”战略,降低我国林业发展负担

全面、准确掌握国际森林自然资源信息,大力开展实地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可重点开发与投资的目标国家,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原则,在“引进来”的同时,合理实施林业走出去发展战略,降低我国产能过剩等负担,使我国林业产业走向国际。

4、不断加强国际组织合作、履行国际义务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合作,遵守国际组织的相关公约及协定,同时履行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主动承担起有害气体的减排义务,科学实施碳购买策略,将温室气体减排与植树造林结合起来,为子孙后代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林业环境。

结束语

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促进社会生态资源平衡,丰富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有效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晖.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绿色中国,2004,(4):36~40.

篇9

一、教育生态理论的内涵

生态学理论最早提出于1866年,是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Ernst提出,初期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1]。二十世纪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衍生出教育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文学,并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为教育理论改革创新注入了新鲜活力。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是教育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关注的是教育环境的塑造与构建,通过教育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能处于一种良性状态。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把课堂环境看做一种特殊的生态,构建课堂生态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课堂是生态主体活动的特定场所。教育生态理论下,通过调节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系统的关系,根据教育规律,解释教育现象,为学生塑造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是一种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理论,关注教育效益和学生个体,研究教育生态要素间的作用关系和机理,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导向。

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生态失衡现状

只有保持教学生态的平衡,才能获得预期教学效果,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很多教师缺乏教育生态平衡意识,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学习效益,沿袭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以“教”为中心,师生间缺乏互动[2]。教师讲考点,而学生则很少提出自己的疑问,主要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缺乏学习信心,缺少学习动力,课堂上没有塑造起良好教学生态,完全是一种僵化的范式化教学,教学生态失衡非常普遍,很多时候难以获得预期教学效益。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英语语言实践能力,虽在考试中能考得高分数,却无法建立流畅英语会话,这已偏离素质教育初衷。为转变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局面,应积极融入新的教育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新型外语教学课堂,以促进教学生态的平衡。

三、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

从前文分析中可知道,当前外语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有效性并不高。而教育生态理论则为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导向,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教育生态学理论,基于教育生态适于进行外语教学设计[3]。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

(一)以“学”为中心

教育生态系统中,毫无疑问学生是主体,所以外语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主体性,以学生视角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学生认知条件和心理特征构建课堂,关注学生学习效益,而不是只关注考试成绩。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削弱外语知识抽象性,使学生适应外语学习要求,适应跨文化语言学习,感受到语言学习魅力,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体验快乐,而不是抱怨外语难学。

(二)构建平衡课堂生态

语言具有工具性,是一种交际工具,想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能力,具备语言意识,必须构建良好语言环境,建设一个平衡的课堂生态。教学设计中不能仅侧重理论教学,更进一步加强语言实践教学,如:口语教学、写作教学、词汇教学等等,从而转变教学现状。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论口头表达方面,还是书面表达方面都存在诸多错误,混用、错用现象非常严重,英语实践能力差,无法正确表意。因此,教学设计应多设计一些语言实践活动,例如:英语辩论、英语情景对话、英语朗读等。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锻炼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而且丰富的课堂内容,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三)知识的内化

想要学会英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建立流畅英语会话,依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而是要真正学会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因此,为使学生透彻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教学设计必须对学生知识内化进行考虑,主动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内化。教师可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课前课后知识得到更好衔接。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且能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后作业则能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但作业布置不应局限于传统笔头作业,应布置灵活的生活化作业。笔头作业一些时候不仅无法发挥教育效能,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生活化作业则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完成。结束语外语教育是当前各阶段教育的重点,但一直以来教学质量都并不是很理想,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基于教育生态视域下的教学设计,课堂灵活性更强,突出了学生主体性,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外语教学设计中应积极融入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一种课堂生态平衡的外语课堂形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和缺陷。

参考文献:

[1]王林海,张晴,马兰.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状况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6:46-51.

篇10

Abstract: Songhua Wind national scene spots ecological footprint needs of the finding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Songhua Lake scenic area planning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surplus obtained data, evaluation planning area tourism planning rationality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Keyword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deficit; ecological surplus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与其同时段所拥有的生态承载力相比较,就会产生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表示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

反之,生态盈余表示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足以让人口在现有的资源消费水平下,继续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并且在这种发展情况下,自然资本有可能增加。可持续的程度可以用生态盈余的大小来衡量。

本课题采用松花湖风国家级景名胜区生态足迹需求的调研结果,分析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承载力,获得生态盈余数据,评价规划区可持续发展状况及旅游规划的合理性。

1松花湖风国家级景名胜区生态足迹

据调查,松花湖风国家级景名胜区现状、2015年、2020年、2030年总的生态足迹需求分别为27822.01ha、30681.12 ha、38994.92 ha、55894.76 ha。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规划区内常驻人口和旅行者总需求生态足迹

2生态承载力计算

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内能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自然资本量。为了同生态足迹相比较,在计算时,也将其划分为六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并进行相应的均衡化处理。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生态承载力模型:

式中:EC为生态承载力;

aj为j种土地类型的人均生物生产面积;

rj为j种土地类型的均衡因子;

yj为j种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

N为人口规模,Aj为区域内j种土地类型的面积。

计算承载力时耕地和水域用地的产量因子分别依据吉林市每年的粮食、水产品的平均产量与全球平均产量的比值,分别得出耕地和水域的产量因子。其他类型土地的产量因子则采用Wackernagel等对中国生态足迹计算时取值,建筑用地均为1.66,草地0.19,林地0.91。

计算结果见表2-表5。

表2 现状生态承载力

表32015年生态承载力

表4 2020年生态承载力

表52030年生态承载力

3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计算

3.1 计算方法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S——旅游生态盈余;

ED——旅游生态赤字;

EC——生态承载力;

EF——生态足迹

计算结果见表6。

表6规划区生态盈余/生态赤字

通过对规划区现状——2030年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得知规划区内现状、2015年、2020年、2030年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存在生态盈余。但2030年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出现赤字(表6)。

3.2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分析

3.2.1需求生态足迹

常住人口的生态需求从现状到2030年变化不大,2015年、2020年、2030年比现状需求足迹分别增加了1.57%、1.74%、5.69%(图1);耕地需求生态足迹最高,现状、2015年、2020年、2030年占常住人口总生态足迹的51.25%、51.22%、51.13%、53.22%;常住人口生态足迹现状、2015年、2020年、2030年分别占总生态足迹的60.42%、55.65%、43.86%、31.78%。

游客的需求生态足迹随着时间的延伸,不断增加,2015年、2020年、2030年比现状需求足迹分别增加了23.56%、98.81%、246.25%(图1),化石能源地需求生态足迹比例最大,现状、2015年、2020年、2030年占常住人口总生态足迹的95.93%、83.91%、83.19%、82.33%。游客生态足迹现状、2015年、2020年、2030年分别占总生态足迹的39.58%、44.35%、56.14%、68.22%

图1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

3.2.2生态承载力分析

规划区生态承载力从现状到2030年变化不大,但逐年略有下降。2015年、2020年、2030年比现状承载力分别下降了1.12%、1.88%、1.39%(图1)。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主要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所至。

3.2.3生态盈余/赤字分析

现状、2015年、2020年均有盈余,生态盈余均呈下降趋势,2015年、2020年较现状生态盈余分别下降12.93%和32.53%;生态需求未超过承载力,规划较为合理。生态英语/赤字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生态盈余/赤字变化趋势

2030年出现了生态赤字。如果不控制旅游人口,2030年后,生态赤字有增加的趋势(图3)。生态赤字与旅行人口的关系可以用y = -0.0474x2 - 36.168x + 28276(R2 = 0.989)表示。生态赤字的出现,主要是由游客数量的增加所至。当游客数量为479.93时,生态盈余/赤字为0。

图3 游客数量与游客生态盈余/赤字变化趋势相关关系

4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松花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

篇11

关键词: 生态社区;绿色人居;成都市

Key words: eco-residenee;green inhabitation;Chengdu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95-02

1绿色人居及生态社区营造理念

1.1 绿色人居及生态社区营造理念随着国内人口的日益增多,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对于生态社区以及绿色人居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生态社区的规划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生态社区规划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辅,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②复合社区规划模式。规划为先进制造、研发和生产服务业的综合基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型的居住小区错落分布,包括了工作、居住、娱乐等复合形态。③健康社区的规划模式。强调空间结构与领域空间的结合,注重交往场所的营造,通过交往空间设置和交往活动组织,为居民提供交流、对话、共处的机会和场所,营造亲切和谐的人文氛围。

1.2 绿色人居及生态社区营造考察指标清洁能源指标、宁静洁净指标、绿化美化标准、社区餐饮业管理达标标准、文明施工考核标准。

2我国绿色人居与生态社区的现状及策略

2.1 我国绿色人居与生态社区的迫切需求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各地不平衡、耕地资源匮乏的国度。在今后的20-30年内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由此预计,21世纪上半叶,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居高不下。在各类消费品中,住宅是其中耐久性最长、耗用资源最多、同生态环境结合最密切的产品。房屋投入使用后,仍需不间断地用水、耗电、供热、制冷、产生垃圾等,使得生态、环保和节能的任务尤显重要。目前,我国生态社区建设主要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各地区所开展的生态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未来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成都市生态社区规划理念的发展途径

2.2.1 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以及对生物能的利用,能够使能源更多地脱离传统的供应模式。同时将小型热电联产、太阳能、风能装置这些具有分散式特点的能源用于综合供暖、供电,更具能源效率,且无污染性。

2.2.2 采用环保材料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建造材料的取得上秉承“就地取材”的政策,以减少交通运输,并选用环保建筑材料,可利用回收或是再生的建筑材料。

2.2.3 优化社区结构成都市现已建立了住房保障体系,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给量。具体到某个社区,应对社区建筑进行有组织的分配,包括社会公共设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商品房和促进社区居民交流沟通的公共场所。

2.2.4 提倡绿色交通可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实现数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规,改善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区中推行绿色交通,使绿色交通的概念深入人心。

3实践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社区概况棠湖・泊林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依托双流新城前瞻性规划,外得3000亩城市森林公园,内拥30000平米阔景中央公园社区,形成独特的鲜氧生态圈,演绎全新绿色生态人居生活。中非地产论坛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评选中,泊林镇获“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之“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社区优秀奖”,代表了中国绿色生态地产的较高标准,因此作为此次实践调研的对象。

3.2 社区营造理念采用组团式布局方式,多种户型结合,意在通过毗邻市级公共绿地及小区内部中央公园的景观手段提高社区生态效益。

3.3 社区环境指标达标测试

3.4 居民对生态社区满意度调查在对系列指标进行考核以后,为了更多更直接地了解社区有关信息,小组成社区居民发放了相应问卷,问卷共计5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问卷反映的主要问题如图1。

4结语

成都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先行、城市绿化和环境治理、提倡城市空间节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成都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在结合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篇12

2009

Hardback

ISBN 9781402091155

Michelle Allsopp等著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70%的面积,它是海洋生物的家园。曾经有一段时间人类认为海洋可提供无限的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人类以远远超过以前的速度消耗着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着人类的严重威胁,如过度捕捞、破坏性的捕鱼方法、海洋污染、商业养殖等。除此之外,环境变化也已经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本书主要讨论了海洋生态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并讲述了目前世界海洋的状况。

全书一共7章,1.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来讨论生物多样性,这些栖息地包括深海、远洋带、海岸带、珊瑚礁、红树礁和海草;2.目前的海洋渔业状况。首先概述了世界鱼类资源现状,接着分别讲述了鲸目类动物数目的锐减、大量鱼群的消失。最后讨论了如何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3.水产养殖对人类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作者提出应该逐步转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水产养殖系统,并提出了几点建议;4.海洋污染物。选择了目前最引人关注的几类污染进行讨论。这些污染包括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营养盐污染、原油污染和塑料污染;5.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重点讲述了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表面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南极北极地区的冰川消融 、海洋酸化等问题;6.海洋开发的公平性。讲述了非法捕捞和海洋渔业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问题;7.海洋自然保护区,包括定义、实施的好处以及如何实施等内容。

本书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绿色和平研究工作实验室的科学家依据最新公布的科学信息编写。除了提出目前海洋生态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外,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海洋保护全球监测网等。

本书参考了大量现有文献,给出了最新的海洋状况,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作为关于海洋保护问题的最新文献综述。也适合对海洋现状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一般读者阅读。

张永杰,博士生

篇13

[abstract] deal with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zhejia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gent need. This article from zhe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tre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source use reality and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background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compact, convenient public transpor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s the main target of low carb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framework conception, established to system planning and layout for guidance, low carbon cities operation mode for the carrier,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arantee low carb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Low carbon citi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现实背景

伴随着浙江省快速城市化的进程,现存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条件,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供给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成为浙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成为激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和“十二五”期间实现浙江新的飞跃发展的良好机遇。

从浙江经济、社会、环境、能源供给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宏观背景情况分析,加快浙江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已到了十分迫切的时刻。

一是从浙江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趋势分析,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一种客观需求。 “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努力做到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增长相统一,富民与强省相统一的同时,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全面推进城乡、区域的低碳发展,兴起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体制机制和价值观念的变革,这就是低碳经济时代为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目标提出的新课题。

二是从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态势推测,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一种战略选择。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调整,各类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效利用,以及区域性生态环境的改善,浙江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推动本地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文化建设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不但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而且城市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内涵特色进一步发挥。

“十一五”以来,浙江的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54.8%提高到2010年的59%,(图1)五年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了近1个百分点,快速地城市化进程已对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与影响, 在促进工业化的良性循环,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和城乡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状况和趋势,这就为浙江下一步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图1)

三是浙江资源能源的现状条件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现实的迫切要求。浙江是资源小省,“无油、少电、缺煤”是省域能源的基本现状,全省95%的一次性能源从省外调入。“十一五”期间,由于缺电影响了浙江GDP的更迅速增长,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舒适度水平更快提升;进入“十二五”后浙江的缺电情况仍然不容乐观,2011年全省总缺电量将达550万千瓦以上。另一方面,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也导致浙江碳排放总量处于增长状态,2010年人均碳排放超过全国平均数5.1吨的水平,达到人均7吨以上。由于,电力紧缺造成的拉闸限电和节能减排的潜力受限,已严重制约了浙江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从而使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任务更显得迫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