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篇1

四川省因为独具的地理、地质、气候、物产优势而号称“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就是中草药的主要产地,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据资料统计,全川中药资源有5000多种,其中植物药4600多种,动物药320种,矿物药130余种,约占全国中草药的75%。其中著名的原产地中药材和主产药材就达30多种,如川芎、麦冬、黄连、川贝母、冬虫夏草等。“川药”在中医中是不可替代的金字招牌,为医家和患者推崇备至。故我区应当传承历史优势,对接现代科技,顺应生态文明,将中药产业作为我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农业的换代升级。

二、区情

高坪区素以“鱼米之乡、柑桔之乡、蚕桑之乡”闻名,土壤以冲积土、紫色土、黄色土为主,土层厚、土质肥沃。属亚热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年均降水935.9毫米,无霜期达33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为26%。嘉陵江流经区内76公里,区内河流密布,水网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32座,提灌站85处,全区农田的自流灌溉和提灌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5.8%以上。区内原生的木本植物达60余种,草本植物达150种以上,其中可入药的原生植物种类就有50余种。

三、设想

1、总体设计:以生态农业为载体,以发展木本、草本药材为主体,结合林业、水保、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区域性的特色品种基地,以嘉陵江沿岸乡镇为主,建设中药材“绿色走廓”,逐步将高坪建设成为四川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并争取半夏、大黄等成为全国的主产地之一。

2、主攻品种:木本药材以杜仲、桔皮、枳实、枇杷叶、花椒为主,草本药材以半夏、苡仁、麦冬、丹参、、黄连为主。

3、加工流通: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以加工中草药半成品、成品的企业,采用“农户+基地+公司”的模式,确保产品的销路与加工,并与成都中医大学建立联系,争取他们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联合开发柑桔、蚕桑的副产品,提升产值。

4、基地布局:以凌云山为中心,建设千亩杜仲基地;以永安、石圭为中心,建设万亩桔皮、枳实基地;以大山坡农业生态园为中心,建设千亩枇杷叶、花椒基地;以东观、长乐为中心,建设千亩半夏、麦冬基地等。

四、建议

目前,我区中药产业尚处于原生状态,农民的产业观念尚未形成,栽培技术、种子种苗、销售渠道均较为缺乏,因此,笔者建议:

1、区政府成立专门的产业推进机构,主抓此事。负责全区中药产业的规划、指导、督促及目标考核,每年将此项工作列入乡镇经济目标单独考评。

2、形成“一乡一品”。以乡镇为单位,根据本地的土壤、地质条件,确定一项主导品种,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种植科技含量,申报无公害、绿色原产地称号,逐步形成地域优势和传统优势,进而形成“一乡一品”。

篇2

(二)任务目标

1、新发展中药材基地1万亩,其中,在*等乡镇发展金银花5000亩,在*等乡镇发展柴胡1000亩,在*等乡镇发展板兰根1000亩,在白桑、大柳、南化等乡镇发展苍术1000亩,在*发展杜仲500亩,在叶*营等乡镇发展丹参、连翘、五味子、山茱萸等其它中药材1500亩;

2、建立中药材育苗基地40亩,兴办百亩以上的样板示范块4个;

3、引进金银花深加工龙头企业一家,金银花茶生产线两条,建成加工网点10个;

4、制定以金银花为主的GAP生产标准和基地的GAP认证。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应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移民、发改、财政、科技、扶贫、科协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下设中药材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开发、科技服务和苗木生产体系与市场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强有力的组织平台。

2、强化资金扶持。将中药材产业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库区移民补偿、扶贫开发等项目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年度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要谋划包装一批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3、大力招商引资。在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放宽政策,提升服务,优化环境,吸纳省内外制药企业、中介组织、个体承包业主通过买断经营、土地转让、入股、租赁等方式建设基地,购销药材,从事中药材深加工。特别是要以申报GAP基地认证为基础,采取宣传推介、网上招商、专班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引进一家以金银花为原料的绿源酸加工企业,建成金银花烘干加工网点10个,金银花茶生产线两条。

4、健全服务体系。药材产业办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本县人才,引进外地人才,全力配合龙头企业做好科技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站。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及时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同时,通过兴办金银花等中药材规模种植,野生连翘、山茱萸去杂连片,五味子、苍术、柴胡、丹参等药材的野转家试验和退耕还林地套种短品种药材四个示范样板,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5、强化督办检查。县药材产业办要加大基地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及时督促各乡镇保质保量完成基地建设任务,加强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并对药材产业的发展进行目标考核。

六桑蚕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把桑蚕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坚持走基地连片化、品种优质化、养殖标准化、蚕农组织化、服务网络化、(桑)农企(业)一体化道路,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科技助动的发展格局。不断加大桑蚕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把桑蚕产业培植成出口创汇农业,从而实现桑园增效、桑农增收,推动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任务目标及工作重点

1、任务目标

新发展桑园面积5000亩,年养蚕2万张,产鲜茧680吨,为桑农增加收入1300万元。

2、工作重点

(1)稳步推进基地建设

①规范建园标准。新建桑园基地,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修建反坡梯田,平整土地,对无法平整的地块,实行等高线栽植。新建成块成片桑园,要按照桑园快速丰产的要求,抽槽施肥,客良。一般丰产密植桑园亩栽1000株的优质嫁接桑苗,要求按行距150cm抽槽,槽宽、深各60cm。

②严格技术操作。新发展的基地,品种主要以农桑14号、农桑12号、育71-1号等优良品种为主,良种率达到100%。栽植技术要求按每亩100担有机肥(即农家肥、厩肥、城镇生活垃圾、稻田土、河塘泥等)施入槽内作为底肥,然后填盖表土至槽深2/3。等高线栽植桑园,一般为中干桑园,以穴栽为主。栽植穴要纵横成线,以70cm为直径,50cm为穴深开挖。每穴按50斤有机肥作底肥(肥源同前),有机肥施入后覆盖表土至穴深2/3。

③抓好示范样板。计划建设丰产示范样板1000亩,具体布局为胡家营镇土地沟村200亩;鲍峡镇200亩,辽坡村、鲜鱼寺村各100亩;城关镇黄土梁村200亩;刘洞镇孔沟村200亩;白桑淘沟河村200亩。

(2)争取政策扶持。继续与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他们积极向国家商务部争取国家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继续在我县实施。同时,积极向省农业厅申报,争取把我县的桑蚕产业列入全省优势板块予以扶持。

(3)引进龙头企业。今年要引进培育蚕桑龙头加工企业一家,培育养蚕专业村20个,养蚕1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100户。

(4)加大技术培训。全年计划培训蚕桑实用技术20批次,5000人。培训对象是桑蚕技术员、产业信息员、村组干部、养蚕农户。通过培训,使每家养蚕户至少有一人掌握栽桑养蚕技术,每个村有2至3名技术骨干,每个乡镇有一支技术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

(5)健全服务体系。形成县有桑蚕技术服务中心、乡有桑蚕技术服务站、村有桑蚕技术服务员的服务网络体系。

(三)工作措施

1、坚持集中连片,扩大基地规模。在受国际经济危机冲击、桑蚕产品出口大幅下跌、蚕茧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要教育群众树立长远意识和“向前看”的思想,做到“逢俏不赶、逢疲不丢”,巩固管护好现有的桑园。同时,选择群众有积极性的专业乡镇、专业村,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建设新基地,确保5000亩新基地和2000亩更新改造任务按期完成。

2、想尽千方百计,引进龙头企业。一方面,要拿出优势资源,加大对桑蚕产业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降低进入门坎,创优发展环境,给予优惠政策,提供专班服务。通过采取盯紧现有线索抓住不放、借用各种平台宣传推介、网上查找线索专班登门拜访、利用各种途径以商招商等方式,确保引进一家龙头企业。

3、整合现有资源,加大产业投入。对新建标准桑园,优先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优先纳入丹江库区及其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农业建设规划,优先纳入石漠化治理规划,予以项目、资金扶持。发改、农业、移民、扶贫等部门要把支持桑蚕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尽可能为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提供优质服务。

篇3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39-0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骨干地区,多年来在产销量、品种、效益方面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中医药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与其他医药大省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和不断提升广东中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稳固其在中医药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帮助山区农民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广东具有“南药”资源发展的多种综合优势,中医药产业发展应采用以“南药”资源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广东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运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从战略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的思想、原则、方案及途径。

1战略思想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广东最具特色优势的南药资源为导向,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统一规划,形成以广东特色南药资源为导向,集农工商贸科教及信息、金融于一体的大产业链结构,以南药资源发展带动整个广东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南药资源基础研究平台、信息化平台,完善南药质量标准体系,营造广东“南药”品牌,掌握优质南药资源的主动权;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布局,在全省范围按照GAP规范建立南药产业化生产基地;以广东大型龙头医药企业为中心,建立现代化南药产业中心和南药贸易中心;利用广东区位优势,建立“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并保持广东的主导地位;充分挖掘南药学术文化资源,研发基于优势南药资源的拳头产品和系列产品,进一步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巩固和增强广东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战略原则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突出南药,营造品牌;优化整合,发挥优势;科技带动,规范生产;开发有度,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统揽全局,科学制定南药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优化整合中医药产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合力,促进南药资源生产和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强南药资源生产和产品开发的科技建设,推行南药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制定南药质量标准,开发南药新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濒危南药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对特种野生南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证南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战略方案

广东南药资源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通过统一规划,周密部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积极推行南药资源的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南药文化战略。

3.1南药品牌战略

中药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为人们的健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入世后中药产业成为唯一拥有知识产权,可以和国外抗衡的行业。南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特殊影响力的中药, 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导向,其品牌地位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其品牌效应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实施南药品牌战略,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和市场覆盖面较广的南药产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3.2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早已成为继物力、财力、人力三大经营资源后的“第四经营资源”[1],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南药生产流通领域,充分利用专利、商标等手段,提高广东南药信誉度,树立广东南药品牌,从而进一步提高广东南药的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强化南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及南药知识产权教育。南药产品在注册商标时应标明其地理标志、专利以及知名产品等。

3.3 标准化战略

中药标准化研究涉及药材的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驯化技术、采收加工、贮运、饮片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等复杂因素[2],中药标准化是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必须根据广东中药研发到生产的现状,结合国际通行标准规范,在我国现有各项中药标准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符合广东南药优势特色的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临床应用及生产等标准规范体系,争取得到国际认可,并使之成为南药的最高标准,形成有效的质量标准壁垒,对内有效控制中药质量,对外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加速南药标准化的进程,对于确立广东南药资源的领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4 区域化、国际化战略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逐步全面走向国际[3]。如何控制和发挥广东南药资源优势,以优势南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竞争中比较优势的形成,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发挥广东南药资源的区位优势,掌握南药产区南药资源的主导权,建立区域南药联盟,形成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以大兵团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与港澳台以及东盟间的地缘优势,以南药资源为导向,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市场,使广东成为世界中药资源贸易的枢纽和信息中心。

3.5 南药文化战略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岭南医学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要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在广东人民群众之中。”充分保护和挖掘岭南医药传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岭南医药文献、历代名医名方、民间验方、医院传统制剂,编辑出版南药文化系列著作。加快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和“本草园”建设[4],丰富其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的窗口,成为中小学生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鼓励中医药企业开展医药文化建设,在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的同时宣传南药文化。开辟基于南药文化,集南药生态观赏、传统南药加工、炮制、制药工艺、药膳、凉茶、保健品、礼品、文化熏陶于一体的旅游休闲新产业。采用各种文化和传媒渠道,以与南药有关的典故、传说、历史事件以及医疗、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的系列丛书、影视作品、网络等形势,大力弘扬南药文化,对于广东实施南药资源战略创造更为有利的人文社会环境。

4实施途径

4.1开展南药资源普查,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

20世纪80年代,广东进行过全省范围的中药资源做了普查,也基本摸清了中药资源的情况,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化,广东中药资源状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广东南药资源进行普查。在南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南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机制,对影响南药资源发展的各种因素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及时全面掌控南药资源的各种信息,为南药的开发利用创造更为有利的信息服务。

4.2 实行集团化发展,优化医药产业结构

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尽快培育若干家中医药产业集团,重点开发若干南药拳头产品和系列药品,拉动广东南药产业链快速发展。

4.3 整合医药科研力量,加快南药新药研发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整合广东医药科研力量,提升广东南药的科研开发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增加南药产品科技含量,创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南药,集中各方面力量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药新产品。

4.4 发展南药规范化种植,满足工业化生产需要

将南药的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切实抓好南药资源的生产与质量管理。大力扶持南药GAP种植基地建设,确保工业化生产对南药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4.5 创新营销机制和方法,扩大南药产品市场份额

药品营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生存发展。引导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营销机制和营销方法,建立强大的南药营销网络。同时,加大南药品牌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广东南药的品牌效应。

4.6 加强濒危南药资源保护,保证南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广东南药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和优势,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出现了中药资源不断匮乏、品种退化甚至枯竭的现象[5]。因此,建立南药种质资源库,进一步深化对南药资源的系统研究,对南药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广东名优南药研发的质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指导南药资源生产、中医药产业以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战略构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南药资源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既能够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又能提升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涵盖政策、机制、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有效的保障体系,保证南药资源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昔贵,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卫生产业,2007(1):93-95.

[2]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

[3]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年6月30日.

篇4

目前世界范围内被证明对禽流感有效的药物只有瑞士罗氏公司的达菲,达菲的主要成分莽草酸来自于中国的一种调料――八角。尽管罗氏公司已经利用其他方法合成了莽草酸,但庞大的市场需求依然让达菲在供不应求的同时为罗氏带来了年销售逾10亿美元的业绩。

日本“中药”已领先于中国中药

世界天然药物市场每年有大约1000亿美元的交易额,中国的中药占交易额的3%左右,而这3%中,中药制成品的出口量每年都在一亿美元上下,这一亿美元的份额中,中药原料提取物的比例又在不断提高,所以说,中国出口的大多还是原料药。这样的一个格局清楚地揭示了中药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以达菲为例,如果把中国八角茴香的性味、归经讲清楚,说明它的功能主治是健脾、祛风,再说明白它的炮制方法和在处方中君臣佐使的位置,它就叫中药,而从中提取或合成出某种活性成分,在充分的药理、病理、毒理实验之后,制成适宜的剂型,用来预防和治疗某种疾病,完全就是西药。让全世界的人理解并接受阴阳五行、升降沉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告诉人们哪个成分有效相对直观简便得多,这也许是推广方面中药和西药的一个天生的差距。

目前世界上承认中药“药品地位”的国家大约有11个,九个在亚洲,亚洲之外,只有澳大利亚和南非。我们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药品被当作食品补充剂和保健品出售,既然是食品,理论上讲就会比药品的摄入量大很多,所以对重金属、微生物的要求就很严格,加之近些年来关木通、麻黄、朱砂等中药因为种种原因被一些国家禁止,国际濒危动植物保护条约又限制一些疗效独特的中药交易,在中国大量种植的木香也在限制交易之列,再加之中药自身的一些硬伤,比如农药残留和黄曲霉素,中药“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

当然,中药也在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的含金量,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强制执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紧接着,我们好像又陷入了发展方向的迷局。国家曾经大规模鼓励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但这个旨在控制庞杂混乱的中药原料药市场的规范,同样引来了质疑,中药是在野生条件下发展的,家种对疗效是否会有影响?人参是野生的好还是家养的好,从相差上百倍的价格就可以看出。

同样的质疑也出现在对剂型的发展上,日本中药的名称叫汉方药,他们认定的处方大多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处方,他们不使用提纯的方法,提取采用的多是混合水提,他们认为这样才仿照了传统中药煎药的传统工艺。可就是这样,现在公认的事实是,汉方药的现代化水平领先于中国中药。

而在中国,似乎没有多少人在为如何把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而处心积虑,面对日本、韩国已几乎垄断的市场,中国的精英们在网络上吵得昏天黑地的话题是:中医中药是否是伪科学?这样的理论环境对于产业发展绝对是不利的。提取某种原料制成浸膏粉末也许可以称之为中药西药化,这在欧洲的植物化工厂早已经不是难事,而要搞清楚安宫牛黄丸可以救人于弥留的原理并加以现代制剂水平的提高也许才是中药现代化。

传统产业创新成为沉重话题

篇5

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regarded as the “living fossil" of culture and memory of a nation. It is the outcome of certain natural environment in certain period. The particular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ws cultural difference,which is important cultural capital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Industry;Cultural Capital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他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美术音乐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无不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我们今天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了。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所呈现出的是各种文化符号的活态聚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可以发展旅游业,各种民间戏曲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各种民间服饰中的民族元素可以进入纺织业,提升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成为可能。但并非所有的文化符号都可以转化为符号价值,只有那些具有独特性,具有文化示差作用的文化符号才能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在人类历史中的不可复制性而呈现的独一无二性,使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资本。

一、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理论由布尔迪厄首先提出。布尔迪厄认为,社会领域是一个积累的世界,为了理解社会领域的积累性,必须引进资本的概念。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已经深化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直接转换成金钱,这一转换过程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第二种是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这种资本也能够转换成经济资本;第三种是社会资本,它由社会义务(“联系”)所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而这一转换过程是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由此可见,“经济资本”是所有其他资本类型的根源。布尔迪厄主张,一方面必须防止把其他资本形态统统简化为经济资本,进而忽视其他资本形态所产生的特殊功效,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到一个严酷的事实,这就是所有的资本形态最终都可以在经济学中被简化。“……正是通过这种简化,经济理论将交换的其他形式隐喻性地界定为非经济的(non-economic)交换,因而也就是超功利性(disinterested)的交换。这种经济理论之所以要改变某些资本的性质,并把它们定义为超功利性的,是因为通过改变性质,绝大多数的物质类型的资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经济的资本类型),都可以表现出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的非物质形式;同样,非物质形式的资本(如文化资本)也可以表现出物质的形式。”[1]在布尔迪厄看来,文化资本的这种超功利性和非物质形式,是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经济资本通过交换改变了本身的性质产生的。也因此,布尔迪厄有时候也用“象征资本”或“信息资本”来形容它。由于文化资本的传递和获取的社会条件比经济资本具有更多的伪装,因此文化资本预先就作为象征资本而起作用,即人们并不承认文化资本是一种资本,而只承认它是一种合法的能力,只认为它是一种能得到社会承认(也许是误认)的权威。[2]

布尔迪厄区分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态:一是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形式存在的具体形态;二是以文化产品方式存在的客观形态;三是通过外化的可观察得到的各种规范、资质体现的制度形态。实际上,布尔迪厄所说的三种文化资本形态大体上可以对应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力资本、文化产业和文化制度。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强调了文化产品是客观化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统一。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资本借助经济资本得以转换成文化商品,而在进入流通环节之后,文化资本又通过接受者的文化消费再次转换成经济资本的收益。文化资本就是文化商品的一种资本形式。交换是文化资本得以转换生成的条件。文化资本是在进入流通环节、在可交换的基础上才能够成为一种资本的。在没有进入交换之前,文化资本往往只以资源的形式存在着。正是交换过程把文化资源资本化,成为可以在文化产品中积淀和传递的象征资本(或信息资本),并最终在交换之后获取资本的收益。就此意义而言,布尔迪厄说:“文化资本的象征性功效的最有力的原则,无疑存在于它的传递逻辑之中。”[3]

众所周知,交换或“传递”的前提是差异性的存在。正所谓“互通有无”,无论是交换,还是“传递”都要以差异性的存在为前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更是如此。作为符号消费的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同样是一种差异性消费,没有独特性,没有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独特的符号价值,文化产品就缺乏竞争力。不能进入交换领域,文化资源就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所以,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文化差异中提取可用的文化资本。在当前文化全球化文化同质化大行其道的语境下,我们更加应该重视文化产品的差异性,而非同一性。对此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当冯小刚拍摄由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投资的《大腕》时曾说:“需要做的是,减少影片中的地域性,使受众更广泛一些,不仅仅是中国的南北方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语种。”[4]在把自己的影片推向国际时,冯小刚采取尽可能抹平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策略,以更具同质化的形态去扩大文化认同的范围,结果遭遇惨败。究其失败的原因,梅特·希约特说得好:“只有当我们以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时,我们才可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企图径直接近符合国际口味的现存标准,至少在三个方面来看是失策的。首先,这样做会破坏对自我表现的真实性所做出的承诺,使获取国际认同的愿望南辕北辙;其次,如果我们根植于弱势文化,我们把握标准和达到标准的可能性便不会大;最后,要具有主流文化的影片制作技术,要使其摹仿能力让人拍手叫好,确是一件罕事。”[5]由此可见,差异性对于文化产品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也不乏由于成功地从文化差异中提取了文化资本而大获成功的文化产品,如《霸王别姬》、《洗澡》、《秋菊打官司》等,由于成功地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资源,京剧、方言和旧式澡堂等引入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此,我们可以并不夸张地说,差异性之于文化产品可以说能够点石成金,尤其是当我们的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时,这种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本就更加重要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文化资本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多样性,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创性,这就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和惟一性及其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消亡的命运,有的已经消失。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景象,但是,不可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又是不可避免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的现实更加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而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并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

文化产业究竟能够生产怎样的差异,这是一直以来困扰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迈克尔·波特提出“差异化”竞争战略后,企业家们莫不将其视为圭臬。但是,究竟实现什么样的差异化,各个企业理解的层次是不同的。起初,企业比较重视产品实用功能的差异,这表现为强调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然而,现在产品和服务变得越来越难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一方面,这种以实用功能为内容的差异的运作空间十分有限,人们所需要的实用功能并不复杂,过多的实用功能反而是一种浪费。另一方面,在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产品功能很难再成为人们购买行为的激励因素。而且,就技术层面而言,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并不占优势,如果只在技术层面争短长,无异于以吾之下肆对其上肆,所以,就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只有利用我们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我们的文化产品附加丰富的文化符号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但有很多没有有效地开发、利用,包括民间手工业、民间戏曲、民间活动和传统节日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包括内隐性和外显性两个部分。比如民族服饰、特色建筑及生活方式等民俗文化及生活事项属于外显性部分,而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内隐性的。它一般通过载体或文化氛围表现出来。高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是非常注重文化环境及文化氛围的营造,它不仅仅需要表征的民俗文化载体,而且还必须有一种能充分体现该文化的环境及氛围,即旅游者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民俗仿照景观在这方面是有其欠缺性的。我国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的土壤丰厚肥沃,几乎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至每座桥梁、每个街坊、每一种地方特产,都有着脍灸人口的美丽传说,这就使祖国山水、风物带有更浓郁的诗情画意、浪漫色彩,赋予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正是这些大量的民俗传说、风物故事,强烈地吸引了游客,增加了旅游情趣。就旅游资源而言,要在保护文物资源的前途下,大力开发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开拓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等等。就休闲产业而言,我们要开发工艺美术品、字画、珠宝以及花卉产业等。还有些公共文化设施包括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也要提高其文化价值。

但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项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前,首先要做的是对该资源进行立项研究,对开发的可行性、投入产品等都要有实质性的分析数据,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度”,过与不及都应尽量避免。而且,既然是一个产业化的过程,那么必然受到投资环境、人力资源、投资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准入制度,相对有效的监督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然后就是要突出特色,说到特色,有人常常想到的仅仅是外在形象,其实特色是一种文化的反映,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的反映。较之外在的形象或形式,特色产品所具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才是“特”之所在。而这恰恰是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有些地方人为建设民俗景点却不尊重原本民俗的基本习惯。如某地建设永宁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的房子,却舍弃了房中独具特色的象征女、男的中柱,而这种中柱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颇受尊敬的标志。又如鄂伦春族的居民点,原本五、六个并排的“撮罗子”,变成了前后排列的现代格局,殊不知鄂伦春族房后有供神树,并排的“撮罗子”可以有效防止人们随便看到神,以示对萨满神灵的敬畏。还有的地方生搬硬套,搞所谓“标新立异”的“图腾柱”,柱上雕满西南民族的傩面具,看似民族风情浓郁,但却犯了相当严重的常识性错误。图腾柱本是北美东北部印第安人的信仰,在世界上并不普遍,中国有无图腾尚无定论,而且这种傩面具汇集的图腾柱既是对傩面具所代表的神灵的亵渎,也不是原本的图腾柱。这些凭主观想象,不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不但不能有效保护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还会对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极其重要,也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已经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应当遵循一定的“度”,达到某种“特”。而这种“度”与“特”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严格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中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应遵循的真实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发展原则,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从而危害到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这是我们万万不愿看到的。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篇6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72

1“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

2013年在外出访问中首先提出要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提议,同年总理提出要抓住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的重大机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以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趋势,契合了包容共赢、合作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有利于沿线国家跨区域经济合作,提高资源流动和配置效率,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就业提供便利,也让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发展迎来了契机。

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对中医药产业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具体的发展部署及目标原则进行了详尽阐述。由此可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国际发展,既是响应党和国家政策的现实要求,也是顺应时展、国际形势的必然选择。

2“一带一路”战略对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21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为中医药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产品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是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20亿美元。除此之外,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辽宁省与沿线其他国家在中医药领域也签订了众多合作f议,这些协议将极大地推动辽宁省中医药领域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22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打开了各国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中医药作为文化交流的新载体,受益匪浅。沿线中亚国家本身具有较好的中医文化基础,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中医诊疗的方式、作用、疗效、价值得到了更深程度的认可,而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本身也与全球老年化趋势和亚健康状态相吻合,这进一步加速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医药已经替代武术成为中国文化元素的代表。

23中医药产业投融资环境的变更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为辽宁省中医药进出口贸易和投融资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相应消化了省内过剩产能,推动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放宽市场准入,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要广泛向社会资本开放。中医药行业金融环境的良性变更将大大推进中医药产业化进程。

24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机制的建立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辽宁段的建设,辽宁省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走出去”发展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人才、技术等各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高了资源活跃度和配置效率,而活跃的资源流动性恰恰是国际化合作机制的必要条件。目前,辽宁省政府已经组织开展国际医疗机构合作,通过组建中医药服务贸易跨国公司,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机制提供便利,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理念的推广和认可。辽宁省可利用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借“一带一路”战略与各国加强文化交流之机,结合中医药开展中医药特色旅游服务贸易,创办中医药养生文化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基地,提供药膳、药浴、针灸、推拿等服务项目,以此带动省内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可以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向各国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品牌。

32加强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是联合周边国家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伟大举措,辽宁省政府可借此机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互动,通过签订相关协议,加强文化交流,联合创办医院,共同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同时鼓励人才交流,推动智库建设和项目合作,加快中医药领域的研发步伐。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各国民间中医药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借助论坛、会议等形式,加强中医药理论信息的沟通与探讨,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广中医药理念文化,丰富中医药国际数据系统。

33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不受认可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医药从种植到生产很难实现标准化,因此辽宁省政府可借“一带一路”战略之机,明确中医药标准化原则,规范中医药产业管理,健全中医药标准相关法律体系,重视中医药质量安全,全面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国际标准,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

34创建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医院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互补、人才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产业孵化器建设,引导官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也同时重视中药资源的项目对接,加强各方合作,突出专业优势,加深研究深度,凝练专业方向,形成完善的中药研究系统。建立开放的中药资源数据库和决策系统,药材基地数据库和网络系统,通过数据化管理提高中药研究和收集整合效率,以此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4结论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做出的迎合国际新形势的伟大决策,是迎合了沿线各国提高本国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需求的重大举措,它符合我国构建和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诉求,对于提高中医药产业地位、推广和传播中医药理念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辽宁省应借“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完善丰富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推动创办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也为省内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经济整体跃增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篇7

调整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药品零售业还处于成长期,由于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仍然没有摆脱“等客上门”的坐商经营格局。因此,零售药店应针对消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开辟形式多样的服务模式和营销渠道。例如,重庆出现的汽车药店,经营者以汽车为店,有目的地选择农村集市,为广大农村消费者提供流动的药品销售服务,方便了农村边远地区群众购药。上海第一医药商店设置的OTC自动售药机,以及江苏、浙江等一些地区推出的“24小时药房”服务,都给老百姓的购药带来了便利。再如,国外比较成熟的经营方法━━超市药店,典型的做法是采用开架方式让消费者自选购药,这种服务方式有效地增加了药店的亲和力和与消费者间互动性,使消费者获得自主购药的便捷服务。 

丰富服务内涵   

扩充服务内涵,是药品零售企业提升服务品位和档次的重要前提。零售药店应建立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以提高药师素质、管理质量、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层次,用细节来体现服务质量,用行动来强化服务营销,打造零售药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服务品牌。一是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训练,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使其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选药、导购、用药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消费者建立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二是与消费者建立稳定关系,经常保持联系,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跟踪服务,形成消费者用药档案,从而建立了企业稳定的消费群体。例如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一些药品零售商家借鉴现代商业营销模式,推出的优惠卡、会员卡、贵宾卡等营销服务,既留住了老顾客,又发展潜在的消费人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做好药品零售的事前、事中、事后服务。根据来店消费者的病情和需求,向其准确介绍相关药品的疗效、价格、不良反应等信息,并真诚地提出推荐建议,使之想买;在消费者选定所需药品后,能给予其正确的用药指导,使之会用;同时做好对消费者用药情况的及时随访,为消费者用药提供真诚细致的全程服务。 

篇8

内蒙古地域辽阔,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成矿条件好。截至2009年,已探明铜保有资源储量623.53万吨,铅矿保有资源储量814.36万吨,锌矿保有资源储量2037.31万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公布的全国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产品基础储量(即是指已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能够满足现行开采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是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部分矿产资源),内蒙古铅和锌矿基础储量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位,铜矿基础储量仅次于江西省居全国第2位。因此,内蒙古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做强,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着力加快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做强,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色金属产业企业达到337户,比2005年增加19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173.4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1%,比2005年增加956.71亿元。有色金属产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33.4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达到117.5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4倍和3.37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全区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产业企业中,从事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中有色金属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比2005年下降12.3个百分点;而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38.5亿元,占的比重达80%,比2005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在岗职工人数达到9.24万人,占规模以上在岗职工人数的8.4%,比2005年增长64.4%,年均增长13.2%,快于全区规模以上在岗职工人数增速6个百分点,成为工业中吸纳就业人数比较高的行业。

(二)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基地初具规模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有色金属矿山开发结构,严禁低水平建设,重点建设了包头铝业生态工业园区、霍林河煤电铝一体化工业园区,建成了包头铝业有限公司、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中电投霍林河煤电集团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赤峰金峰铜业有限公司、巴彦淖尔西部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开采冶炼加工骨干企业。同时,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加强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注重环境保护。“十一五”前4年,全区有色金属产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77.02亿元,2009年比2005年增长2.82倍,累计建成投产项目达到815个,增强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后劲。到2009年底,全区电解铝的产能力达到162万吨/年,形成精炼铜产能60万吨/年,铅冶炼能力31万吨/年,锌冶炼能力41万吨/年。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比例达到40%以上。2009年,内蒙古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80.75万吨,占全国的6.8%,比2005年增长1.56倍;电解铝产量达到128.09万吨,占全国的10%,比2005年增长1.49倍;精炼铜产量达到21.08万吨,占全国的5.1%,比2005年增长2.66倍;铅锌产量达到23.76万吨,比2005年增长1.29倍。内蒙古还是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的重要产地,金、银、锗、钼等都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且具有比较先进的冶炼加工技术。内蒙古正逐步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基地。

“十一五”以来,虽然内蒙古的有色金属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经济规模还不够大,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不足,产业支撑力不强;上游的初级产品较多,而下游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发展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比较大等。

二、对未来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全区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依托资源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路径,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大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发展大产业,培养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形成大集群,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技术跨越,提高加工深度,保护生态环境,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一)坚持高起点和规模化,突出主导产业

内蒙古要按照大基地、大集群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引导和促进规模化经营,推进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根据能源基地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以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为支撑,积极拓展关联产业。在产业布局上,以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为中心,以铜、铅、锌为重点,加快大兴安岭中南段(包括赤峰、锡林郭勒东北部、兴安盟北部和呼伦贝尔北部)和狼山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建设。以包头市和通辽市为重点,建设铝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培育和发展与大项目、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形成联动机制。

(二)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抓好大项目培育和引进,重点发展深加工产品和新材料,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重点依托包头铝业、希望铝业、大唐铝业和霍林河铝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铝的深加工产品,突出发展精铝、铝板带、高档铝箔、稀土铝及铝基系列合金材料,适度扩大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生产规模,支持以铜冶炼为基础的敷铜板、铜箔等深加工产品的发展,实现有色金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东北经济区乃至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基地。重点支持霍各气铜矿、白乃庙铜矿、白音诺尔铅锌矿、东升庙铅锌矿、甲乌拉银铅矿开发,以及对巴彦淖尔狼山地区多金属矿和呼伦贝尔乌努格图矿区进行大力度勘探开发。

篇9

【关键词】

SWOT分析法;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0 引言

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医疗科学类产业,中医药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产业。放眼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中医药生产中心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等发展特点。重庆市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研究对策,笔者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得出促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是一项国际兴起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就内部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条件两点进行较为统筹全面的分析结论,以科学系统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为详实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分析,并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外界的机遇、威胁等进行列举并绘制成矩阵排列,从而使研究对象从自身角度的缺点与优势、外界角度缺点与优势较为具体地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从而加强人们对所研究事物的具体了解,既然得出相应的结论,进一步制定出相关发展决策。

2 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2.1 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

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2.2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2.3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2.4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 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3.1 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3.2 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

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3.3 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

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 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东梅.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08

[2]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05-01

[3]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2013-05-20

[4]李春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01

[5]刘红宁.时洪洋.薛铁瑛.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10

篇10

引言

生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链接各类经济发展的桥梁,也对商品贸易及工业生产具有积极意义。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转变,生产业有了大的发展,这是基于发达国家为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变化。由于服务业的无形性、非生产性等特点,一些学者等对服务业发展的观点持消极态度。但现实中,生产业充实了经济理论,把经济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基于经济发展程度还不高,作用相对较小,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展迅速,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进展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服务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国外的服务业发展基于大城市的经济优势,生产服务业多集中在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加之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但对于我国的服务业而言,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国没能较早地参与到服务业革命,服务产业发展较慢,虽然对其日益重视,但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拓展。

1979-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放慢,2002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由于重化工业化加速,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下降。近年来,我国生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末,生产业增加值达15.8万亿元,生产业将占到全部服务业的55%,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在一些地区,生产业甚至呈现出高于工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的发展态势。

从相关的文献来看,大多研究在生产业发展水平和空间聚集方面,较少涉及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韩德超和张建华(2008)、庄树坤等(2009)、胡国平等(2012)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专业化、提高效率、金融发展和政策、非国有产权比重、市场因素、城市化、制度因素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但研究也有一些不足,如生产服务业的统计缺失、重要因素被忽略等,因此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

理论假设

从理论研究和生产业发展来看,生产业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需求因素,如专业化分工、服务效率、工业化程度、外部环境等。也有供给因素,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如制度的市场和干预因素,科技创新是其发展动力,产业融合是其关键因素等。因而,笔者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从供需方面研究生产业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一)制度等环境因素

制度因素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如积极的政策可促进产业分工和优化产业结构。就我国来看,政府主导的考核体系下,制造业生产率要大于服务业,政府一般会通过税收等政策扶植产业发展,这就是政府的干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政府干预较多。因而,与制造业相比,政府的某些不正当的干预会阻碍生产业的发展,产生副作用,服务业也就难以发生作用。因此,政府提供的制度、政策等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本文用商务经营环境来表示。

假设1:商务经营环境是影响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促进生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融合程度

产业融合有利于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等,对生产业产生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生产业和制造业正处于发展、调整和融合,优化了经济结构。生产业通过信息等渗透到制造业,扩大市场潜能。

假设2:提高生产业产业融合程度,有利于促进生产业发展。

(三)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在市场规模和迂回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市场规模可影响厂商数量、促进分工,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迂回生产是深化和发展分工,发挥“干中学”的效应,创新技术,降低成本,延伸价值链。

假设3:专业化分工对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生产业的发展。

(四)生产业服务效率

产业部门的发展需要有效率作保障,生产服务业也是如此,提高其效率,成本会降低,利润增加,会引起新一轮的投资,影响下游产业并提高竞争能力,也能提高制造业价值链的附加值,进而对生产业也有积极影响,这种良性循环会促进生产业的效率和发展。

假设4:生产业服务效率高,有利于生产业的发展。

(五)工业化程度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制造业是其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相互融合以致深化。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服务业需求较大,不同的工业发展会对生产服务业产生差异,作为中间投入品,生产业积极为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提供服务,将会进一步影响生产业的发展。

假设5: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工业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发展生产业。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根据相关文献,如胡国平(2012)、刘纯彬(2013)等学者的研究和上述理论分析,笔者构建如下模型:

PSi,t=β0+β1DIVi,t+β2INDi,t+β3EPSi,t+β4ICi,t+β5 BDi,t +β6 DMi,t +β7 OPENi,t Ui

PSi,t表示i地区t年的生产业发展水平,以生产业增加值比表示;DIVi,t表示i地区t年的专业化分工,以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表示;INDi,t表示i地区t年的工业化程度,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表示;EPSi,t表示i地区t年生产业服务效率,以地区生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除以生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表示;BDi,t表示i地区t年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以衡量商务经营环境好坏程度;DMi,t表示i地区t年制造业集中度,用该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除以同期全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代表;OPENi,t表示i地区t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之比,代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本文选取1997-2011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港澳台、未考虑,数据选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本文使用 STATA11.0计量软件完成。

采用面板数据验证前,检验模型的设定,各地区面板数据的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各地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虚拟假设,可选用固定效应模型,R2值为固定效应的相应数值且F值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最终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基于全国层面,就对我国生产业发展作用来看,专业化分工对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影响力相对较小;工业化具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当前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生产业效率可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商务经营环境、市场竞争秩序具有正向作用;工业集聚度也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因为工业企业需要大量的需求;经济开放度不显著,表明我国的生产业正处于初级阶段,参与国际市场少,但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基于区域层面,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而言,东中西生产业具有差异性。专业化分工的作用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因为中西部地区无法像东部发达地区创造更多服务需求;中东部地区高于西部,是因为东部地区工业化率高,对生产业需求减弱,中部崛起发展,对服务业需求起主导作用,西部地区工业化层次不一,需求较少;生产业效率,中东部地区比西部好,或许与人才丰裕程度有关;商务环境的影响更说明了东部市场化较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是其保障,而西部这方面较为滞后;工业集聚度方面,东部产业发达,中西部更多的工业企业选择远程服务外包从东部获取生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地生产业的发展;经济开放度方面,对外开放对中西部具有重要意义,而东部开放程度较高,中西部对生产业需求显示了比东部更强烈。

我国生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中得出启示,以推进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积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做出贡献。首先,就东部地区来看,要依靠现有的工业基础,引导工业企业促进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创新企业,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建设服务配套和平台,推动集聚化发展。其次,就中部地区来看,推进市场化改革,多渠道吸引投资,各地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关配套保障,重点发展急需的生产业。最后,对西部地区而言,利用能源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充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要提供好全方位保障。

参考文献:

1.Andersson M.Co-Location ofManufacturing & Producer Services[R].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Studiesin Science and Innovation,2004

篇11

1农业产业结构的组成

农业产业的组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而所谓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就是农林渔牧四大主要农业结构的区域分布。农业产业结构组成在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释义,例如从产业构成角度去进行理解,农业产业结构就是农林渔牧四大农业产业在指定区域内所占比例的结构组成。从空间划分角度去理解农业产业结构组成,就是指定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所占空间的比例协调。而从产业发展角度去理解农业产业结构组成,其主要含义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与其他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1]。对于陆良县而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对农业产业中农林渔牧四大产业所占比例的调整,实现最优化的农业产业配比,以此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当地农业从事者的经济收入,提升陆良县的农业经济产值,以推动陆良县发展。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而推动陆良县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陆良县整体的农业经济产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足农业产品市场需求原则。新时期的农业产品市场需求变化明显,由原来的数量需求逐渐向着质量需求和档次追求进行转变。基于此,要想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就首要满足市场需求原则,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提升当地的农业经济收入。第二,立足当地农业产业资源优势的原则。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立足自身的农业经济资源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农业经济资源优势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当地农业经济资源的优势进行科学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资源不仅仅指土地资源,还包括农业发展所必须的水资源、光照资源、气候条件等等,对各方面资源进行全方位考察,进而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第三,提高农业经济产值的最终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立足于提升当地农业经济产值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严格的科学计算,确认最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增长,提升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第四,提升现代农业设备利用的原则。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农业设备的利用,通过农业设备,能够有效提升农业工作效率,提升农业工作的质量,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先进的农业设备支持[2]。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类农业机械设备不断在农业产业中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工作的效率,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事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设备支撑与保证。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篇12

本文为江西理工大学校级课题《基于SWOT模型的赣南稀土产业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xxj11082)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30日

稀土元素被誉为“材料维生素”,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元素。稀土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国防、航空、稀土永磁材料等应用领域有着特殊的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是世界上主要的稀土生产国和供应国,但是之前我国稀土一直存在稀土贱卖现象。随着国家对稀土资源的调控,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SWOT模型对赣州稀土产业竞争力研究。SWOT模型是由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提出。本文将从赣南地区稀土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其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出一系列提高稀土产业发展的对策,对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赣南稀土产业发展现状

赣南地区稀土资源丰富,素有“稀土王国”美誉,其离子型稀土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探明的工业储量占全国同类型矿藏的50%以上。经过30年的发展,赣州已初步形成了从矿山开采、冶炼加工、科研应用到对外贸易较为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稀土产业已成为赣州重要支柱产业。根据赣州工信委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稀土企业32户,工业产值过百亿,在稀土金属和中重稀土氧化物方面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稀土应用上,稀土合金、荧光粉等已初具规模,是国内最大的稀土节能灯生产基地之一。赣州虔东稀土集团公司、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公司等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稀土金属生产企业,赣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赣南稀土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产业集中程度低、高端应用产业发展滞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稀土人才缺乏等问题。

二、影响赣南稀土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一)优势与劣势

1、资源优势突出。赣南地区稀土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便于资源的开发。根据中国稀土信息网资料显示,赣南地区稀土资源占江西省90%以上,占南方七省的36%,尤其重离子稀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土资源优势,在探明储量中占全世界的50%左右,丰富的稀土资源给该地区行业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条件。随着国家对稀土资源的战略调控,采矿证成为稀土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赣南地区拥有南方7省104个采矿权证中88个,为当地稀土产业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

2、产业优势。赣南地区较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体系,稀土冶炼技术和工艺水平高,为稀土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产业集中程度较低,产业链延伸不够。相比内蒙古稀土产业,以包头稀土企业为整合的模式,赣南稀土行业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上市企业,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结构矛盾突出。该地区稀土企业主要以稀土冶炼和分离为主,上游企业占据70%左右,产品附加值低。在稀土应用型产品、高端产品应用上几乎为零。产业链比较落后,应用产品低,产品附加值低。

4、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稀土人才缺乏。由于赣南地区深处老区,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该地区稀土企业普遍缺乏独立的研发机构,产品创新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二)机会与威胁

1、政策契机。近期国务院出台了振兴原中央苏区发展若干建议,其中明确指出对稀土、钨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在国家下达新增开采、生产总量控制指标时给予倾斜,这是赣南稀土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2、稀土市场需求广阔。随着稀土应用领域的进步扩大,稀土消费量增加迅速。由于稀土的特殊性能和不可替代性,稀土在新能源、环保、国防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和环保产业迅猛增长,将极大地拉动对稀土产品需求。

3、对稀土资源领域监管缺乏,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稀土价格的大幅上升,稀土产业已成为赣南地区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税收来源,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屡屡“突破底线”,对国家稀土管制政策视而不见,放任企业任意开发稀土资源,大量矿产品遭到无序开发,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稀土价格的上涨,诱发稀土盗采现象。上述粗犷性的资源掠夺手段,造成稀土资源逐渐枯竭,山体植被严重破坏,水质遭到污染给当地百姓生计带来很大影响,尤其赣南地区处于赣江源头很可能给整个江西水资源带来破坏,严重损害经济可持续发展。

4、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威胁。稀土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带来的不是企业强劲的研发需求,而是上游企业囤积居奇,下游企业面临无米之炊;另一方面稀土价格的暴涨和剧烈波动造成下游企业经营困难,产品利润萎缩严重,整个行业有序发展遭到威胁。以磁性类行业为例,面对稀土价格暴涨时,很多企业由于资金实力薄弱缺乏稀土资源储备,在不断上涨的价格面前束手无策,面临停产的局面。

三、对策建议

(一)以国家振兴苏区为契机,建设稀土产业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财政、税收、金融、产业配套等方面支持;另一方面加快行业整合,促进产业集中,建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稀土应用产业,延长稀土产业链。一方面赣南由于深处老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要在该地区对稀土人才实行政策倾斜。同时,加强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的配合,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研发新技术,努力打破西方国家专利技术壁垒;另一方面稀土的价值在于应用,在稀土产业链中,下游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的特点,我们改变产品结构,努力提高稀土在新兴高科技领域的利用,使我们从初级原料产品到深度加工产品过渡,使我们产业发展模式从粗犷型到集约型转变,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稀土开采。一方面在稀土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在环保方面投入,努力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避免资源浪费和对环境带来的损害;另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稀土开采政策,合理有序地开发稀土资源。

(四)进行稀土战略储备,建立南方离子型稀土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随着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稀土资源储量正在日益耗尽。由于稀土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等领域拥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国家未来利益。赣南地区拥有丰富的重离子稀土资源,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稀土矿产品体系,特别有针对地储备一些稀有元素和重金属氧化物等。同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稀土储备制度化。

四、结语

伴随国家振兴苏区计划的实施,赣南稀土产业迎来发展的良机。我们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培育龙头企业;施行人才引进政策,加强科研投入,积极发展稀土高端应用产业。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施行稀土战略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地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给当地人们带来实惠。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基本原则。

以分享节能效益为基础。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一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加强行业监管。营造有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通过制定完善激励政策。强化行业自律。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支持和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符合相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资金。

二)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

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暂免征收营业税。免征增值税。

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

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另行制定。

三)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当分别予以核算,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四)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创新信贷产品。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拓宽担保品范围。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四、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一)鼓励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品牌建设,节能服务公司要加强服务创新。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

二)发挥行业组织的服务和自律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