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态势

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发展态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发展态势

篇1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民经济收入较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意义是,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1、观赏性

是指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和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品种繁多,特别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农作物、林草和花木,对城市居民是奇趣无穷。这种观奇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多种美感。

2、休闲性

指依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构成多种具有观光、休闲和娱乐性产品,供人们欣赏和休闲。在不同类型观光农业区设计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在树林中设吊床、秋千;在海滨滩涂区踩文蛤、跳迪斯科舞;在水塘垂钓、抓鱼、套鸭子、;在草原区设跑马场,开展骑马、赛马等娱乐活动。

3、参与性

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比如对其有趣的观光农业项目,让游人模仿和学习,如嫁接、割胶、挖薯、摘果、捕捞、挤奶、放牧、植稻、种菜等,还可以开展当一天农民的活动,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从而了解农业生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4、文化性

观光休闲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因此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者必须认识这种市场定位的特点,研究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及其对观光休闲农业功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休闲旅游项目。

三、休闲农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分重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1990年是萌芽和兴起阶段,在少数改革开放较早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首先发展观光采摘农业;二是1991-2000年是初步发展和成长阶段,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三是2001-至今是较快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均发展起来,而且制定评定标准,走向规范化经营。回顾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休闲农业已从初期自发发展,进入有组织的规范性发展;2、休闲农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3、休闲农业产品从最早的采摘、农家乐发展到现在的休闲农庄、生态农园、休验农园;4、休闲农业功能从单纯观光,扩展到观光、休闲、体验、健身等多功能;5经营理念从单纯的生产经营,扩展到休闲与体验,增加了文化和生态内涵。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一)按区位可分为4种类型:

1、城市郊区型。一般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好,农业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条件优越。

2、景区周边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区,农业产品丰富,农村环境好,农民经营意识强,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3、风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风情,地域特色鲜明,农村土特产品丰富,可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4、基地带动型。农业种养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可以让游客采摘、品尝农产品,参与农业活动,购买农产品。

5、资源带动型。农业资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等,可以发展森林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生态休闲等休闲旅游业。

(二)、按产业可分为7种类型:

1、观光农园。利用花园、果园、茶园、药园和菜园等,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拔菜、赏花、购物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2、休闲农园。利用农业优美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为游客提供欣赏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及文化等活动。

3、科技农园。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耕栽培、农技博物馆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学习、体验等活动。

4、生态农园。以农业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绿色农园等,为游客提生态休闲、生态教育、生态餐饮等活动。

5、休闲渔园。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为游客提供垂钓、观赏、餐饮等活动。

6、市民农园。农民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块(一般以一分地为宜),将这些小块地出租给城里市民,根据市民要求,由农业园人员负责经营管理,节假日城里人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7、农业公园。利用农业环境和主导农业,营造农业景观,设立农业功能区,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活动。

五、发展休闲农业效益、问题与措施

1、发展效益。发展休闲农业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了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2、带动了运输、餐饮、旅馆、商业及相关服务业,有利于农民的转移和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3、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和交流,推动了城乡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4、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5、提高了农民的生态观念,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6、有利挖掘、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7、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提高了农村资源和农产品的价值;8、加深了城市人对“三农”的认识,开辟了城市支援农村的新途径。

2、问题与措施。几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产品雷同,特色不明显;2、规划滞后,业态单一;3、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健全;4、经营管理粗放,服务水平不高;5、功能单一,文化内涵和生态内涵不强;4、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7、农民缺乏资金,发展受到限制;8、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客源不足。为此,建议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主要措施:1、提高认识,积极引导和扶持;2、做好规划,突出特色;3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防止城市化和商业化;4、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5、调整产品结构,树立品牌;6、加强营销,扩大市场客源;7、制定法规,完善行业标准。

六、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1、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有利时机,这要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在假日里到郊区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改变环境,放松自己,恢复精力和体力。2、广大农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3、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以后,就会产生精神生活的追求,外出休闲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城市在岗人员有了双休日,又有私人汽车,这也为外出旅游提供了可能条件。4、广大农村一般远离繁华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农业自然环境,美好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的农家生活,这些都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篇2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线,农业结构将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调整,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望继续增加,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将得以缓解。

粮食产能保持稳定、结构不断优化,水稻、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优质稻谷、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种植面积预计调减1000万亩以上,大豆种植面积预计调增900万亩,棉花、糖料种植将有所恢复。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生猪区域布局优化、生产基本稳定,牛羊肉增速较快,奶类产量恢复性增长。渔业减量增收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水产品产量将小幅调减。

农产品消费总量将继续刚性增长,玉米加工消费增长超过10%;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多层次、高质量、品牌化需求特征进一步显现。农产品进口格局继续分化,谷物、棉花、大豆等进口增长空间不大,但猪肉等畜产品进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随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特征更加明显,稻谷、小麦价格稳中偏弱,玉米价格触底企稳,大豆价格有一定下行压力,蔬菜价格水平低于上年,猪肉价格稳中有降,水a品价格有望持续上涨。

未来10年保持稳健

未来10年,中国农业发展将保持稳健态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粮食由阶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未来10年,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条件下,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稳中有升,粮食、蔬菜、禽蛋、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0.5%~1%,水果、肉类和奶制品产量年均增长1.2%~2.0%。

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趋于合理。稻谷、小麦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将调减至5.13亿亩,比2015年减少约6000万亩,高库存压力明显缓解,玉米供需实现基本平衡;2026年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到1.41亿亩,比2015年增加约4300万亩;“菜篮子”产品区域布局结构继续调整,畜产品生产向粮食主产区转移,奶类和蔬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单产水平等核心指标将显著提高,2026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每亩单产分别比2016年提高29千克、12千克、27千克、20千克。

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未来10年,大米、小麦消费总量保持小幅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和0.7%,玉米消费总量继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2.8%;城乡居民对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等的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2026年人均食用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02千克、56千克、40千克、23千克,比2016年增长12%、36%、23%、20%;农产品加工消费需求增长较快,2026年中国蔬菜加工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将达到16%,水果为15%、肉类为17%、禽蛋为16%、水产品为36%。

农产品贸易保持健康发展,农业国际竞争力有望增强。期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活跃,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小幅增长态势,并继续呈贸易顺差格局。随着国内外价差趋于合理,农产品进口基本稳定。受国产大豆生产恢复较快、食用油消费增长趋稳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中国大豆进口增速明显放缓,2026年大豆进口量将达到9600万吨。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价格总体温和上涨。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改革完善,稻谷、小麦市场价格在展望前期将稳中有降,后期受成本推动稳中趋升,优质口粮品种的价格可能持续走高;玉米、大豆、棉花、食糖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市场波动风险加大;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价格总体趋涨。

分品种展望未来10年

稻谷产量保持稳定,口粮消费刚性增长。种植面积稳中略减,总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口粮消费保持增长,2026年消费总量预计为15583万吨,年均增长0.5%;2020年之前,稻米价格受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将小幅下跌,之后有望稳中有涨;受进出口政策和国内外价格变化影响,大米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预计2026年进口量为233万吨。

小麦消费增速快于生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年均下降0.04%,单产持续提升,年均增长0.3%,产量保持稳定,2026年将达到13269万吨,年均增长0.3%;口粮消费、工业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长0.7%;消费结构升级将拉动优质、专用小麦需求上升,普通小麦与优质小麦价差将逐渐扩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预计2026年为329万吨。

玉米种植面积先减后稳,价格走势由弱转强。生产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种植面积持续调减后趋稳,产量先降后升,预计2026年种植面积将稳定在5.2亿亩,产量恢复到2.21亿吨;由于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消费将恢复较快增长;国内外价格基本接轨,进口将呈下降趋势;展望前期价格触底企稳,2020年之后价格可能再度进入上升期。

大豆生产恢复至历史高位,进口增速放缓。生产、消费将呈现同步增长态势,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年均增幅2.7%,单产水平提升,年均增长1.6%,产量年均增长4.3%;食用消费增长较快,压榨加工消费平稳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9%;进口量维持高位,但增速趋缓,预计年均增长1.4%。

油料生产小幅增长,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生产稳中有增,2026年预计产量较2014年至2016年平均水平增长10.8%,其中小品种增幅明显;人均食用油消费将稳定在一定水平,植物油总消费量将稳中有增,未来10年年均增长0.7%,明显低于过去10年4.5%的年均增速;食用油籽进口量总体继续增加,市场价格化形成机制增强;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未来10年预计提高0.2个百分点。

篇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的需求,生态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并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加强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1武汉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1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是指在保护、改善武汉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武汉的生态农业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有因地制宜性、综合性、稳定性、社会性这4个特点。

第一,因地制宜性。农业种植的作物、畜牧业饲养的牲畜等都是生物,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并受到武汉自然条件的一定限制。生态农业系统正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综合性。综合性具有2层含义。首先,生产的发展绝不能建立在对武汉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之上,反之,也不能片面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联系武汉当地的加工工业、运输条件、市场需要与竞争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综合考虑到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第三,稳定性。武汉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除表示系统的生产力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动而频繁变化以外,还包含营养物质与能量平衡的动态稳定和系统产出经济效益稳定增长2层含义。一般说来,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生产结构越复杂,食物链越多,则系统越稳定。第四,社会性。生态农业系统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这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变化频繁,能量和物质均有大量的输入与输出,如果经营管理不当,系统就会崩溃。

2武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1以旅游、科学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我国旅游业由以往对著名景点的追逐,开始向生活体验转变,武汉作为历史名城,也吸引到很多旅游爱好者的目光。而武汉市旅游主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也正在积极开辟本地市场,并提出以农业为核心的旅游策略,具体在于:一是通过木兰文化、红色文化吸引旅游者,提升地方性旅游收入,并由此向民众传达生态旅游。二是直接以生态旅游作为出发点,例如,武湖生态园等,另外,一些景点临近的村落,也根据政府的号召纷纷开展农家乐等活动。同时武汉市政府的农业部门也力求从根本上帮助农业转变,使农业由“靠天吃饭”中所解脱,例如,高新聘请农业专家,改善地域产业结构,丰富农业种植种类,提升地方性农产优势,进而以农业推动经济发展。目前,武汉市开设了芦笋、茶叶等新种植项目,效果颇丰。

2.1.2发展态势从封闭低效向开放高效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市积极展开了“开放富强”的发展道路,这也消除了以往封闭所造成了的各类问题。仅从发展上来看,武汉市首先转变产业链,以鸭肉产品,特别是“周黑鸭”作为武汉市旅游食品的标签,并得到了全国的广泛认可,这也促进了本地活鸭养殖、羽绒产业的发展。另外,蔬菜和乳业也随着鸭肉产业链而突飞猛进。随着经济的活跃,武汉市政府财政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并将大量收入再次投放到农产中,包括以政府补贴促进农户种茶等,该行为在商业方面开创了政商合作的创举,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之中。

2.2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2.1生态农业意识不强。虽然生态农业已经改善了武汉市的经济状况,但是,不得不吸取内蒙古畜牧扩大化导致沙化的教训。近年来,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过度化的趋势,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武汉地区正面临着水土流失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的农业行为,其终究要考虑到生态性,否则即使农业行为拥有了生态,却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这样的做法也有悖于生态农业的初衷。

2.2.2生态农业缺乏完善体系。整体来看体系问题在于:一是人才资源的不足,武汉市地处内陆,人才竞争力低于东部沿海城市。二是资金匮乏,短短10余年的发展,并不足以支撑武汉全境实现生态农业。三是产业缺乏关联性,武汉的农业产业各自独立,难以实现互相带动发展。

2.2.3政府激励措施不足。生态农业是一种原始的农业形式,在如今也是特殊的农业发展方向。所谓生态农业,主要在于非转基因、无公害2方面,甚至一些地区为了真实还原产品的绿色性,不使用任何的农药和化肥,这也让农产量急剧下降。若此时政府仍旧是以鼓励大型企业发展为主,而忽视普通农业种植户,促使农户对生态农业产生抵制情绪,导致武汉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遭到阻滞。

3武汉市生态农业发展走出困境的对策探讨

3.1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态农业宣传

很多农户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清晰,也不了解农业市场需求,所以,并不敢于以牺牲产量的方式转变耕种方式,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多层面的宣传,不仅要帮助农户认识到生态农业的种植方法,也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农民的市场认识,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使其主动选择生态农业耕种,由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3.2以科技提升农业

科学技术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升生产效率的唯一方式,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农业技术型人才,帮其巩固地方生态农业的基础建设,加强区域教育,结合本地农业优势,高效率的培养农科人才,使武汉市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注入。

3.3建设生态农业补偿制度

篇4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13-02

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是为了应对石油农业对环境、资源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追求人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生态农业以其高效、可持续的特点被世界各国确认为21世纪首选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历来被视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成效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提出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强调必须坚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就明确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战略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长期以来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又受石油农业的影响,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在当前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把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才能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巴彦淖尔市地处西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巴彦淖尔市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为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退化的农村生态环境等种种问题又对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市场化经营为动力的现代生态农业,真正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又受到环境、技术、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生态农业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经营方式仍然落后

巴彦淖尔市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较低,目前仍有近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灌排设施老化,土壤肥力低下;农牧业生产的设施化、工程化、机械化措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农业发展仍然受到水土流失、异常气候、盐渍化等多种威胁。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全市现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百多个,但其发展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作用发挥不明显。规模化生产与土地使用权分散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偏低。

(二)农业生态环境呈逐年退化趋势

巴彦淖尔市地处西北地区,风大沙多,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自然植被稀疏,气候时空差别大,再加上近年来的过度开发利用,当地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呈逐年退化趋势。风沙化、盐碱化和地力退化成为三大主要生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同时,农牧业高速发展产生的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日趋加重。当地农牧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投资不足、措施不到位、治理达标率低等问题。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巴彦淖尔市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与加工发展不协调。当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中,大型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多;企业加工能力的扩大往往以低水平的扩张方式进行,表现在精深加工少,粗初加工多,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农畜产品加工业效益未能与产量同步提升。二是生态农业多功能开发不足。当地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产业化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服务组织,产业化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些特色名牌产品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农牧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综合功能还未得到有效开发,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四)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巴彦淖尔市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尤其在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市场流通、动植物防疫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使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五)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生态农业的发展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需要建立完善各项保障体系,才能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目前,巴彦淖尔市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财政支农机制不规范,资金筹措与投入不足、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不够深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农业理念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广大农民真正树立起生态农业理念,感受到生态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才能使生态农业得到有效推广和普及。当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通过网络在线咨询、生态农业知识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围绕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问题等内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和广大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在建设生态农业中的自觉性,为生态农业建设创建良好发展氛围。

(二)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生态农业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组织与领导,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和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体系,规范和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及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多方位、多元化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最后,要根据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现状等自身条件,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研究制定并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营造有利于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扶持环境,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投身巴彦淖尔市的生态农业建设。

(三)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完善的质量安全、市场流通和防疫保护等服务体系。巴彦淖尔市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加快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生态农产品;要加强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等科技培训,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利支撑。其次要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监管手段,加快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能力,指导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并引导消费,保障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最后要健全市场流通体系,优化调整农畜产品贸易市场布局,规范农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充分发挥农牧业产业带头人、批发大户和运输大户的作用,大力开拓生态农畜产品国际市场。充分体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四)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使生态农业与现代市场更好地对接,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延伸、循环,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巴彦淖尔市首先应当引导企业加入到生态农业领域,重点扶持和培育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特色和基础的粮油、蔬菜、瓜果、绒毛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绿色产品品牌战略,增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带动能力。同时围绕粮油、番茄、脱水蔬菜、瓜籽、乳制品、肉羊、绒纺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五)加强生态农业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巴彦淖尔市首先要加强河套平原农区的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降低种植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量,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大农畜产品加工污染防治力度。同时要重视资源生态保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拉特草原、乌兰布和沙区、阴山、乌梁素海等资源是河套农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源生态保护力度,才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环境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边疆.进一步搞好生态农业县建设[J].生态农业与合作经济,2002,8(1):22-25.

〔2〕金鉴明,卞有生,田兴敏.生态农业――21世纪的阳光产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刘聪.长丰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4〕骆世明,卢永根.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J].山东农业,2006,1(3):4-6.

篇5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告别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充满智慧的工业文明之后,世界慢慢在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旅游业也在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界新宠儿。农业旅游开始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欧洲,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举办荔枝节,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始。近年来广西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快,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沼气-养殖-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南宁上林县澄泰乡形成了“春赏油菜冬看葵,夏秋烧烤乐漂流”的特色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文明是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因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资源县如何利用优越的生态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打造一张具有区域特色,旅游与农业生产两不误的生态农业旅游的新名片,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及发展意义

(一)生态农业旅游阐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为生态农业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并要求与生态农业旅游齐头并进,即必须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而生态农业旅游是指以生态保护为背景,以农事活动为主题,结合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活方式,满足城市居民追求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的一种体验性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也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农业+旅游”,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标杆方向,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意义

1.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资源县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将转变农村增产方式,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把农村生活与农业劳动过程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会带动交通、建筑、社会设施、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把城市最新信息、理念等带到农村,增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面貌,使资源县成为兴业、富民、美景的生态乡村。

2.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水平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解决农村问题。生态农业旅游改变以往死板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使封闭的农村走向开发的道路。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助于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村村民的经济收益,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解决农民隐性失业问题,并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为资源县建设“幸福资源”新生活。

3.丰富旅游者的体验内容,提供旅游者新型的旅行感受

生态农业旅游涉及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农村生活方式、农产品制作、农业高新技术、民族风情、节日庆典等,游客还能从中获得游览阅历、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旅游使游客身心亲近自然,了解当地农村和农业发展历史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城市的简单生活,深入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颖,体会科技带来的社会改造魅力,获得丰富的旅游阅历和活动经验,使旅游者产生了新型的旅行感受。4.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事实证明,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充斥着矛盾,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出现恰好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开发农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文明的一种旅游方式。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并仔细酌量生态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与保护措施,结合生态农业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融合农业、服务业等产业,保证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为广西西北大门,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一)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有特色

基于番茄、猕猴桃、金银花、红提等生态特色农产品,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已具规模化。已建成毛竹生产基地260000亩、药材生产基地100000亩;资江流域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60000亩;瓜田乡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田12000亩;车田乡、两水乡、梅溪乡和瓜里乡建成无公害高山夏秋蔬菜基地518000亩,无公害红提生产基地总共10000余亩;以中峰乡、资源镇为主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38000亩,从而建成以中峰乡为中心的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和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并实现“一乡一景”、“一乡多景”的发展布局。

(二)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好

资源县在农业发展扎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已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等称号。资源镇梅溪乡梅溪村民族农家山庄和修睦村曹家冲自然屯桂圆农家乐获得“广西三星级农家乐”称号。2013年资源县共接待游客105.69万人次,同比增长48.9%;旅游总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38.61%。

(三)可借助桂林旅游业知名度高的优势

桂林是国际旅游胜地,入选“最美中国榜”、“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榜单,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其发展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源县拥有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兼有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可充分利用桂林这张王牌,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四)政府扶持力度较大资源县被列入《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确立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道路。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县加快旅游项目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已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14个,建立农家乐旅游点、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21(处)。

三、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体验性旅游项目缺乏

目前资源县旅游经销商大部分是个体经营户,缺少正确科学发展指导,生态农业旅游主题不够突出,展示不强,体验性项目存在模仿误区,没有就地取材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突出的项目,大多数是采取观光的形式发展。除此之外,生态农业旅游缺乏参与性。资源县中峰乡的红提以“自然红、原生态”的独特品质而著名,尽管建立了集种植、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两公里红提观光大长廊,但从生态农业的特点来看,游客没有参与红提的种植和收获的过程,走马观花,旅游经济效益不高。

(二)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匀

一是旅游旺季和淡季差别大。一年中第三季度因天气较为凉爽,红提冠梨等特色的农产品丰收,客流量接近60%,而第一季度只有10%。二是客源市场有局限性。据调查,资源县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广西及其周边省市。游客游玩时间大约为一天,并未留宿,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微薄,不能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客源市场;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导致客源市场狭小,好的品牌打不出去,先进项目进不来,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三)生态农业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因景区经营者大多数为本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只会照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发展,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经营商变形包装,乔装打扮成为所谓的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虽数量比较多,但不具特色,农家乐、农庄、观光园相互模仿,没有意识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中的农业文化,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主要表现在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并未有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只是一味地认为旅游资源是获取利润的一个工具。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带来大量的人流,产生各种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固体垃圾,但经营者却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景点卫生越来越差,不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道德感弱化”,出现乱涂乱画,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

四、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一)注重体验性项目的开发

应该坚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资源县可利用中峰乡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中峰乡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等的农产品大产量,建立具有资源县特色的“五彩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展览的形式,把猕猴桃、番茄、红提、金银花等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县农产品展现给游客。应坚持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应多开发参与性强的体验性旅游项目,构建挖笋区、采藕区、垂钓区等生态区;生态农庄建风车、踩水车、牛棚、猪舍、农家院等,开展让游客学习编织手工艺品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旅游活动。红提长廊除了采摘葡萄以外,还可以建立葡萄酒品尝区和以葡萄和农家菜为主打菜式的特色餐厅,并让游客学习参与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从而提升项目的层次,让游客充分感受生态农业旅游带来的新型魅力。

(二)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充分利用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将客源市场带到资源县,丰富客源结构,稳固客源基础。首先要打出“畅游资源生态农业园,感受自然恩泽”的口号,积极参与到桂林生态农业旅游联合路线中来,让游客感受各个地方不同文化的旅游,从而丰富淡季旅游活动内容。其次要细分旅游市场,分析淡季和旺季主要市场人群,针对不同的市场做出相应的旅游项目调整和宣传策略,加强淡季和旺季市场宣传的有效性。三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客源互补,加强与龙胜各族自治县、阳朔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合作,形成桂林生态农业旅游圈;加强与柳州三江的联系,形成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拉长游客停留时间,有利于增加旅游收入,缩小淡旺季的差距,解决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三)产品融入地方文化内涵

首先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利用资源县的“罢果节”、“挂社青”、舞狮舞龙等是具有民俗特色的节日与民间体育活动,引导帮助游客更好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生态农业的内涵,并加深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精品。其次要提升生态文化魅力。创造制作具有资源县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宣传片,并大力宣传和传播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提高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文化魅力的形象代表,引导农民做好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工作。

(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资源县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宣传,注意引导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被环境养着转变为主动养着环境,走生态保护的道路。其次,旅游经营者应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推出环保主题的旅游产品。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就会提高,既为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又给生态环境带来进一步的效益。再次,旅游者应明确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提升自己的消费品味。最后,提升生态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不断引进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技术,实现节水、节能和环境保护,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环境得到不断优化、生态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曲格平.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J].人民论坛,2010,(2):11-13.

[2]牟晓娟,阚如良.生态文明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学习月刊.2012,(10):76-77.

[3]张东祥,董丽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6-27.

[4]易忠应.资源县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EB/OL].

[5]唐琮沅.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EB/OL].

[6]庄盈.去年桂林旅游业交出漂亮成绩单[N].桂林晚报,2014-2-23(8).

篇6

1、旅游休闲延伸农业产业链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禀赋拓展农业。充分挖掘殷商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和二程理学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拓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全新理念与宏图。二是打造农业观光休闲景区延伸农业。南部有武湖生态农业园,组织开展观农家乐、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农家货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旅游活动。

2、普及科技延伸农业产业链

为了支持产业发展,黄陂区整合技术力量,新组建了芦笋、种业两个技术研究所,高薪聘请南京农业大学资深芦笋专家,集中精兵强将,打破传统技术部门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以产业为核心集并技术人才,合力开展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并在芦笋、种业、茶叶等方面已取得新的突破。

(二)黄陂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做法

1、发展水平从低迷徘徊向高速增长转变

近年来,黄陂人民不再局限于“菜篮子”工程,而是把眼光瞄准“如何服务中心城区,丰富城市居民生活,实现城乡人民利益的'双赢'”,从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互进。从黄陂田头采摘的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在各大超市“登堂入室”;花果飘香的田间地头,成为武汉市民趋之若鹜的休闲观光去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搞起了时髦的“农家乐”,这些都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2、发展态势从封闭低效向开放高效转变

近年来,黄陂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开放先导”战略,先后引进以打造中国鸭肉第一品牌的精武美食公司、以生产加工羽毛为主的华发羽绒制品公司、以生产科技饲料为主的明天科技饲料公司、以芦笋及蔬菜加工企业为主的武汉新辰食品公司、以生产奶制品为主的蒙特利乳业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今年,黄陂区以每亩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支持蔡榨、李集新开发茶叶基地1万亩,并成功将红岗山茶场整体转让给武汉尤尼特茶叶公司经营,引进黄鹤楼茶叶公司合作建设有机茶园,引进台资尚好商贸有限公司开发冷泡茶加工和有机茶园。

二、黄陂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了空前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牺牲了其他生态系统,导致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少数领导和部门还没有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真正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给予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除此之外,农业劳动人口素质偏低,农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致使不少生态农业试点开始建设时很好,但几年以后科技人员一旦撤离,生态农业建设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了。

(二)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

黄陂区在确定以芦笋、蔬菜、种业、优质稻、小龙虾、水禽、茶叶和乡村休闲游等为八个主导产业中,除少数加工企业带动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生产之外,全区的产业化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现阶段,黄陂区的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无论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是政府提供的科技指导,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这样才能使黄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缺乏必要的政府激励政策

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企业,由于不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肥、农药,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但生态产品的价格远高于传统农产品,加之得到政府的各种生态补助,故企业总利润及人均收入均普遍高于传统农业企业。目前黄陂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部分龙头企业,政府的政策大多偏向于这类型的企业,对大多数普通农户的政策支持仍然较少,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调动,直接导致了黄陂区生态农业发展普及程度不高。

三、黄陂区生态农业发展走出困境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

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生态农业建设才能付诸实践。要做好农民工作,动员农民自觉地积极参加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要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依靠科学技术,强化创新人才团队培养与基地建设

大力加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优秀人才引进的力度,强化稳定支持,保持科技人员、科研团队研究工作的整体性、延续性。积极创造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培育造就一批站在学科前沿、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只有在技术发展上走在前面,才能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具竞争力,使生产的农产品更有市场活力。

篇7

    第二,人地矛盾突出,后备耕地不足。2009年耕地总面积223.76万hm2,占全市农用地土地面积的27.2%。人均耕地仅0.07hm2,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76.09%。未利用地70.85万hm2,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6%。大部分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化肥投入强度为407.45kg/hm2,中、低产田占多数。全市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5.3%,平坝耕地占4.7%,后备耕地开发殆尽[3]。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第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201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万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土壤侵蚀总量达1.46亿吨,流入长江约1亿吨,其中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2010年重庆市水利局查处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就达265起。水土流失造成地力下降甚至出现石漠化,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性,阻碍农业持续发展。第四,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污染形势严峻,规模化养殖场负载较大。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2010.51万头;家禽存栏出栏19647.24万只,大牲畜总量131.39万头,山羊存栏168.41万头。全市畜禽养殖排放污染物11927.8万吨。2010年全市农药使用量为2.09万吨。这些肥料和农药有相当部分随降雨径流流入江河。第五,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直辖以来,虽然农民收入在不断增加,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07年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度超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依然落后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与之相差642.3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使得城乡统筹速度减慢。

    二、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种养加工循环发展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1.以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城郊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种养基地为模板,体现集约利用土地。以粮食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修建沼气池,实现“粮蔬种植—畜禽养殖—沼气工程”循环。畜禽产生的粪便在沼气池经过发酵产生沼气,可供生活燃用,家禽保温。沼气池的沼渣和沼液可以肥沃土壤,给粮蔬生长提供养分。另外,对大面积田地产生的腐烂蔬菜等田园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一部分经过技术处理变成农业绿肥,返回到田园,另一部分则可以成为畜禽养殖的饲料来源。

    2.以养殖和加工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铜梁县蒲吕镇沙心村汪兴平的循环生态农业园区为模板。园区地上部分主要由挂面厂、饲料加工厂、养猪场、鱼塘、果园组成,地下则由沼气池、净化池两部分构成。整个园区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挂面厂生产的副产品麦麸作为养猪场的饲料,排出的废水流入沼气池,与猪场排出的猪粪一起发酵。这样,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产生的沼气又作为能源供挂面厂使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液通过净化池净化后流入果园,为果树提供养分,同时将氨气等气体挥发。最后,沼液流入鱼塘,为鱼带去大量微生物。

    (二)立体循环发展模式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种植型立体农业

    立体种植包括农作物的间作、轮作与套种和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禾本科作物和非豆科作物间作也适合重庆山区,比如玉米与红苕、土豆间作。在一些低山区,树体较小空地较多的地方,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空间,可以间套种生长期较短的一年生作物。中山区或者高山区,树林茂盛、多层次,则可在树林间作中药材。许多中药喜阴喜湿,利用树荫给药材提供阴凉湿润的环境,可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并促进林木生长。

    2.养殖型立体农业

    立体养殖包括陆地分层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利用不同的空间层次,将养殖场分为3层空间。上层空间饲养家禽,中层为猪圈,下层为沼气池。家禽的粪便直接落入猪圈,或收集起来发酵后喂猪。猪粪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利用鱼类的不同的食性和栖息的习性进行混养,也可在不同的水层饲养不同的鱼类,从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节约饲料资源。

    3.种养结合型立体农业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体系。如稻鸭共育、稻渔共育、稻鹅共育等。在稻谷生长期,鸭子昼夜放养在稻田中,捕食水稻病虫,同时鸭子的排泄物也能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山区缺少湖泊溪流的地方,稻田里养鱼的模式可以满足农民对鱼产品的需要。鱼和杂草存在竞争关系,可帮助减轻杂草和稻对养分和光照的竞争。鱼和稻存在共生关系,鱼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提高水的碳储备,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活力[4]。在稻田冬闲季节,种植优质牧草,养殖肉鹅,可以提高水田的利用能力,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再生利用型发展模式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加工处理变为可用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从而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通过几种食物链型动物的养殖,延长产业链,提高畜禽养殖的综合效益,减少畜禽养殖对环保的压力。涪陵焦石镇农民建立了“种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养土鸡—鸡粪和蚯蚓粪—沼气池—种草”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变成可以供下一链利用的资源。这种模式适合在较高山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面积种草可减少水土流失,废物的再利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秸秆、稻壳、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均可加以再利用。利用植物纤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固化炭化、气化、制复合材料、制化学品等,可将其生产为炭、焦油等能源[6],也可以作为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原料来源,还可生产纸板、人造纤维、轻质建筑板等包装和建筑装饰复合材料。另外,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可制成可降解快餐餐具。重庆山地多平地少,大分散小聚居,不适合广泛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在山区可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经营灵活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循环型庭院,充分利用庭院资源,以沼气为纽带,建设小型封闭的生态系统,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如开县以家庭沼气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线,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高效循环型生态农业,就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加快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举措

    第一,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开展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技术、实用技术的研究、引进或集成。如不同地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良经果林品种选育培植技术、本地优良畜禽的选育与繁殖技术,中药材品种的规模化栽培与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的贮运保鲜与加工技术、节地节水农业技术等[7],这些实用技术的研制实施将为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开展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对县乡(镇)两级技术员和广大农民进行培训,重点是在各村培养一批即懂理论又懂技术的青年骨干,起到带头作用。

篇8

1.1国外研究现状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随后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较大发展。国外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视生态食品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目前生态农业在很多国家的用地面积已成规模,生态农业产品产值不断增加。

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生态农业,并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农业"、"精准农业"、"都市农业"等概念。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2.1时间与空间结构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时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生长发育周期的不同和季节性差异,在时间上满足不同物种对资源的需求,协调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空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特性的差异,实现空间位置和相互配比的合理搭配,获得更大的生态优势。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科学调整,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物种的高效运营,最终达到有效利用环境条件、组合增值的目的。

2.2食物链物种和养分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不同的物种构成了不同的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到动物再到微生物的逐步演进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绿色植物需要的养分有"相互回避"的特性,所以通过改进食物链实现生态农业模式内的资源利用成为必然。通过把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并延长食物链,实现养分的补给,提高生态农业的单位产品数量和生产率。

2.3地域性和多样性较强生态农业是根据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运行法则开展的农业模式,其前提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季节性影响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在不同的区域不能照搬同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在该模式中还要注重物种的搭配,提高抗灾能力,这就决定了要实现物种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搭配,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依存关系,实现共生互利、趋利避害和相生相养,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3.1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在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中,多种生物之间通过良性循环的多级利用模式联系起来,形成上一个环节的产出是下一个环节的投人的形式,使能量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并可以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例如通过建设沼气池治理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粪便、污水乱排问题,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条,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清洁化和能源化利用,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比如畜-沼气-作物循环、作物-畜-废弃物-作物/食用菌循环等。

3.2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目前,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中以立体农业的研究最为广泛。在这种模式中,遵循生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时空布局特点,合理的配置资源,构建新一级的高层次的生态系统,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层次性三维立体结构,使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能够互惠互利,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现在比较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有果林地立体套种、湿地立体养殖、山地立体种植模式等。

3.3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的精准控制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空间内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的转化率和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如果违背生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一味过度开发,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配置资源,采取种养结合的形式来调节生态系统,达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对土壤进行养分监测,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生产目标总量,从终端系统得到相应的施肥方案。通过这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的方式,实现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4.生态农业模式运用对策

4.1注重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让广大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了解生态农业,接收生态农业,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全方位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推广,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便于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的推广开展。

4.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技术人员支撑和农技服务网络支撑,培训并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另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促进农业持续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篇9

一、商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商南县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交接地带,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境内河流广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较之平原可谓山高坡陡、河谷纵横、石多土少、土层浅薄、植被覆盖率低,不适宜大面积农耕。近十几年来大规模的上山垦殖,导致了整个自然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水土流失为中心的、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了以下严重问题:山坡耕地占总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

(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民增收困难

农产品完全竞争化,并且由于实行,导致农产品产量小,市场供给少,而产品利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销售量成正比,再加上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几乎没有任何利润而言,甚至是一种亏本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规模报酬递减,基本不能获得垄断利润;另外商南发展未来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多山多低洼,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如果不转向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即生态农业化道路,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陷于更加窘迫的处境。

二、对商南农业问题的分析

(一)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的发生和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食为纲”思想为指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有效的发挥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玉米种植的不足,进而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商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来实现。我国的农产品处于完全市场竞争中,产品大部分无差别,就一般的生产而言,很难获得较高利润。另外,由于商南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并且以山地为主,而与目前的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相比,商南农业发展未来形势严峻。结合实际情况,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走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四)商南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身优势

(1)自然条件优势

商南位于秦岭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2.4%;降水较为丰沛,年均降雨量为800―1300ml。复杂的地形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低纬度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才剂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的县情优势

陕南多山地丘陵,工业发展较之平坦的关中,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虽从工业进程看,这是个劣势,但是从生态建设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低,土壤中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一系列的绿色产品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加上,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绿色食品的观念,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根据对一些市民对绿色食品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也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可见,商南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又有力保护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特色农业

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有我特、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商南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有:辣椒、板栗、核桃;当地特色畜禽产品有,如土猪、乌鸡、野鸡等不仅肉质鲜美,纯正,且产品质量上乘。除此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红薯、魔芋、红小豆等,总之,商南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还有猪牛羊肉、核桃、板栗、龙爪、杜仲、黄姜、猕猴桃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序,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二)发展绿色农业

商南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使用水平低,生态环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县各类植物1696种,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野生动物278种。这些资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最近几年沼气的普及,农家肥和有机肥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创造了条件。商南还是全国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兰花、小叶竹等花卉苗木种类繁多,应该根据市场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度规模的发展,而从县情看,要把绿色农业产业放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化调整的重要位置,应从政策和资金等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看,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三)发展高效农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抓特色。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果、药、花、树、茶等特 色产业;第二、抓基础。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较差,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的管理工作。第四、抓管理。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纽带作用。第五、抓服务。抓服务的内容很广很多,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抵押担保贷款和农业政策型保险,提供应有的制度供给。

(四)发展循环农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农业部门来说,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重点支持领域和保障体系“。二是推进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衔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极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绿色消费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创新,建成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五)适度发展畜牧业

要抓好畜牧业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畜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要健全饲料供给体系,确保饲料的供应及时、充足、安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好良种繁育规划,建立良种准入制度。以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良种发展,加大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防控站点,发挥畜牧部门作用。逐步引导养殖户建立可追溯体系。完善动物疫情控制办法。二是健全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营造畜牧业结构升级良好市场环境。加强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保持畜制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最大程度上保护养殖户利益。不断完善定点屠宰制度,建立定点屠宰场,完善定点屠宰场的监督政策和服务。加快冷库建设步伐,扶持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2][3][5]陕西省商南县政府网.http:///.

篇10

生态优先,兼顾效益,是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农业逐渐朝集约化、现代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近年来,许多地区尝试推广生态农业,并探索出了多种新型产业模式,如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劳动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客观认识生态农业积极作用的前提下,还应立足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将本地资源利用起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1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之所以能够得到重视和推广,取决于其自身具有的特点。

1.1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传统农业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上涨,降低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生态农业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压缩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消耗,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效果明显。

1.2杜绝农村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强调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同时积极推进产业模式的多元化,如依托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色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在挖掘农业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还起到了保护农村生态的效果。

1.3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生态农业的出现与发展,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的,如无土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等[1]。因此,重视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技术推广打好基础。

2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2.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传统农村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具有生产周期长、经济附加值低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特点。而倡导生态农业则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如建立农产品冷藏与深加工企业。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各种商品,然后利用电商远销省内甚至全国各地。构建“生产-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既可以吸引农民就业,帮助农民拓展增收渠道,又能够丰富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向好发展。另外,发展生态农业还可以变废为宝。农作物收获之后,可将秸秆收集起来用于沤肥、制作沼气、加工成牲畜饲料等,既可以解决就地焚烧导致的污染问题,又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

2.2保障农村生态稳定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或是以资源换发展,或是以环境换发展,无论哪一种模式都会使农村生态失衡,导致农村经济失去活力和潜力,甚至会加速农民的逃离。生态农业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维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以环保求发展,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休闲观光农业就是生态农业的一种典型模式,利用农村地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前来观光、游玩。随着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也会变得更加稳定。

2.3吸引更多资金投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而对于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创新发展动力。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资本。有了资金保障以后,农业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速度将会加快,农业人才的规模将会扩大,农产品附加值将会得到提升,农业经济实现健康与持续发展。目前国家对于生态农业提供了政策扶持,在“三农”领域的投入资金呈现出持续上涨趋势,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生态农业视域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始终坚持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并且从产业初期发展到成熟需要较长的过程,期间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阻力。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连同农技部门、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始终坚持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2]。地方政府应出台鼓励措施或优惠政策,支持涉农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的发展方式,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地方农技部门也要做好宣传和推广,让广大农民养成生态种植、养殖的习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利用沼气池将禽畜粪污变废为宝,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农业真正落地和稳步发展。

3.2着力培养新型农业产业项目

篇11

一、天台的农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近年来,天台立足自身特色,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以效益农业为主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势稳步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新绩效;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天台区域、生态和资源等特色优势,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做足农业特色文章,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天台农业发展潜力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首先,生态资源优越,“三品”农产品发展潜力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更趋热衷。丰厚的利润与庞大的市场,为有机食品生产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天台是省级生态县,山林覆盖面广,生态环境良好,这为生产高效生态的“三品”农产品提供了资源条件,塑造了差异竞争的优势。

其次,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天台地域特点具备优越自然资源,孕育了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特别是天台山区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种质资源,使得一些产品特色十分突出,近年来,畜牧业、中药材、山地蔬菜产业比重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些产业比较效益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可见,在平原地区可利用土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天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空间、开发潜力主要在山区。

再次,文化底蕴深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前途光明。从文化层面提升对农业的认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深入挖掘具有天台特色的农业文化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农业文化和饮食文化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拓展农业市场的先导,既可大大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可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

最后,农业生产水平偏低,农业发展后发优势明显。目前,天台农业与台州南边县市相比较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土地等资源利用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水平较低,农机化应用水平较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该县农业发展潜力之所在。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欠发达地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在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这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大机遇。通过认真分析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挖掘优势,扬长避短,天台农业完全可以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当前制约天台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土地经营规模小

天台总体上人均耕地少,而且土地平整度差,地块小,规模分散,直接影响了农机作业和土地流转,使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以组织,也导致了众多小规模兼业农户难以与龙头企业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下“订单”难,兑现更难。

(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作坊式生产、初级产品加工占主导地位,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业产业链较短,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产品精加工少,导致相应的高端消费市场的占领份额也少。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低(档次低)、小(规模小)、散(经营主体分散)、弱(抗风险能力弱)”状况,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服务能力有限,难以带领农民闯市场、组织农民扩大再生产。

(三)市场体系很不完善

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偏少,除高山蔬菜、茶叶有较规范的专业市场外,其他产业都还没有相应的专业市场,新建的城区农产品综合市场尚处于起步状态,流通中介组织也不健全,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量增、价贱、卖难和结构性过剩现象依然存在。

(四)留守劳动力的素质不高

留在家中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劳动力结构性素质下降,接受农业科技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对于采收季节性较强的茶叶、水果等产业,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对茶叶采收造成了很大影响,已经制约天台云雾茶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科技支撑较为薄弱

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加上原有基础、体制、投入、人力资本等原因,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依然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较小,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更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县级农业科技人员断层严重,乡镇科技推广服务后备力量短缺,村组科技推广服务基础不牢。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全面谋划天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农业平衡协调发展

1、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注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保护收购价格保障种粮基本收益,继续将小麦、早稻谷和晚籼谷列入订单范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与种粮农户按最低收购价签订“储备订单”,凡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的,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高于最低收购价的,按市场价收购。

2、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等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严格执行耕地抛荒“黑名单”制度,加强耕地抛荒明查暗访、开展通报、整改通知书等,减少抛荒面积,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9.7万亩、粮食总产11.9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

3、积极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鼓励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支持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着力提升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等服务,实现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4、重视粮食作物高产示范方建设。推广超级稻种植,各乡镇水稻示范方实施面积不少于当地水稻播种面积的10%,其他粮油作物的示范方面积必须达到百亩以上。

(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壮大发展主导产业

1、牢固树立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理念。依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7大主导产业和新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包装项目,引导不同的产业联合包装项目,引导不同的生产环节联合包装项目,并重点包装好以小狗牛、信息化大联动为内容的项目,全力争取中央和省级扶持。

2、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抓住当前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探索和创新工业反哺农业、工商投资效益农业的新途径、新方法,走产业招商与资源招商相结合的路子,特别注重健全完善产业与资源合作长效机制,实现长期合作、长期共赢,努力形成全县农业新的增长点。

3、创新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批配套政策”的思路,分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协调和专家会商机制,整合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加大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区的投入,总结推广三州乡的生态养殖等先进发展模式,推动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建设,加大绿色安全的标准化技术指导力度;完善质量监管网络,全力实施《高山蔬菜质量检测点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初级农产品监管工作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工程;加强农业执法,以全县269家“小农资店”专项整治和规范为重点,加大对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源头的整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全力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提高突发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农业文化新内涵,培育扶持新产业

1、发展创意农业。鼓励和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实施创意农业项目化管理,注重挖掘高效农业新的内涵,在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营销、农业旅游开发等环节注入农业文化、农业文明的新元素,使其产生更高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挖掘产业新亮点。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度挖掘小种蕃薯、紫莳药、黑鸡、小狗牛等地方特色资源,在石梁、龙溪、泳溪、三州、南屏建立3个小狗牛保护区,成立小狗牛产业协会,开拓牛肉和副产品深加工,研制小狗牛名品、名菜。

3、实施“万元田”建设。编制全县“万元田”建设规划,加强技术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种子种苗的引导和研发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加大节工省本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引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和经营机制创新,争取制定、出台鼓励“万元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万元田”建设。

(四)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1、搭建农产品走出去宣传平台,借助台州电视台农产品宣传专栏,常年性免费宣传时令的特色农产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级农博会、对接会,促进全县农业品牌的进一步提升。逐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在更大、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联合,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复合型组织模式,引导苍山顶2600亩有机茶基地、2200亩三州乡茶叶基地与上海蒂芙特茶叶市场相联合,缔结稳固的产销合同关系,既为蒂芙特茶叶有限公司提品的原材料保障,更为茶叶产业拓展销售空间,提升茶叶价格的话语权。

2、搭建绿色农产品进社区新平台,设立常年性农产品展示厅,展示展销时令的名优特农产品,邀请台州市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开展“绿色农产品进社区”活动,扩大绿色农产品进社区平台的影响力。

3、搭建品牌整合平台,引导制定开放式的品牌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利益带动统一打同一品牌,供成员单位使用,成员单位可在集体品牌下,再加注成员单位的个别品牌,这样既有统一的品牌标识,又不失个性化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五)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全面开展责任农技人员提素质项目建设,实施首席专家课题研究负责制度,落实每位首席专家每年8万元的科研保障经费,根据农业生产的源头性需求,研究提出相应行业或专业领域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等方案,带头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加速新科技推广应用,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本产业或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2、农技指导员在首席专家的指导下重点承担面上的工作指导、咨询培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试验示范,联系乡镇责任农技员、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示范户、种养殖大户等。

3、乡镇责任农技员分片包村履行农技推广“班主任”职责,做好责任区内的农技推广服务,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并且积极开展农业科技试验和示范,加强乡镇农技阵地――农技快餐厅建设,配备电脑等设施,使乡镇责任农技员有加强自身学习培训、为老百姓提供咨询服务的阵地。

4、实施农村信息化大联动工程,以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整合远教平台、农民信箱、农业在线、天台气象网等网络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设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大型数据库,畅通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为广大企业、农户广泛接触网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信息提供便捷的平台,提高农业外向度和开放水平,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加宽阔的平台。

5、全力培育职业农民,支持大学生毕业生、打工返乡农民投资农业进行创业,着力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使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农业创业时能详细了解政府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了解当前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以便选择自身最适宜的产业进行创业;进行技术服务与培训,全力跟进科技增收能力、实用技术、市场经营能力等方面的服务与培训,解决创业者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意识偏差等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篇12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农村沼气已经成为现代循环农业的核心和纽带,形成了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 和西北“五配套”等经典循环农业模式。发展农村沼气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新的亮点。

当前农村沼气发展进入了建管并重、多元发展的新阶段。农村沼气建设数量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沼气功能进一步拓展,沼气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经发展到3050万户,小型沼气工程2.4万户,农村能源管理服务机构1.2万个,专业技术人员3.8万人,沼气技工22.7万人,农村沼气呈现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投资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底以来,农村沼气已列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国家对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强化,今后农村沼气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2.中国农村沼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系统缺乏精确设计和科学配套 户用沼气虽然小,但“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也是需要“精确设计、精准建设、精细管理”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圈舍――厕所――沼气池三连通”系统需投资4000元左右,但由于农户自筹资金困难,大部分地区只能保证沼气池本身建设,不能按照“系统工程”整体协调、科学配套的原则,进行“圈、厕、沼三连通”系统配套建设,实现“一池三改”的建设目标。 养殖小区中小型沼气工程同样因为投资问题,部分地区采取对户用沼气池简单放大的办法来完成建设任务,对沼气工程系统缺乏整体精确设计,没有配套原料清杂调质、系统保温增温、发酵传质搅拌、沼气净化贮存、沼肥贮存利用等沼气工程必不可少的设施和装置。

2.2建设质量缺乏监管和竣工检验农村沼气建设量大面广,遍布千家万户,建设周期长、环节多、要求高,需要完成规划放线、施工准备、土方施工、结构施工、密封施工、管网施工、设备安装、质量检验等工序,每个工序都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成的沼气工程要满足整体结构强度合格和整体气密性合格的基本要求。 由于建设任务数量过大,监管力量有限,部分地区不能按照沼气工程建设规律进行严密的技术监督和管理,缺乏精准的施工工序质量标准和检验措施,导致部分技工随意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建成后无人验收,投料后不能使用。

2.3沼气启动缺乏合理配料和指导 沼气发酵是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工程,是复杂的微生物应用过程。只有有了大量的沼气微生物,并为各种类群的微生物创造最佳的生长条件,各种有机物原料才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沼气。沼气工程的正常、快速、高效启动制约和影响着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高度重视科学启动关,严格按照沼气发酵原理、工艺条件及操作规范进行科学配料和启动,才能保证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行。由于农村沼气建设数量大、时间紧、区域广、人力少,已建成的户用沼气池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原料配比和正确的启动指导等问题,导致沼气池不产气或产气少,出现启动故障。用户缺乏沼气发酵专业知识,无法处理这些故障,因此直接影响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2.4日常管理缺乏长效的服务机制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是沼气工程科学管理重要性的真实写照。只有构建科学规范、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配备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沼气系统管理规程科学管理,才能保证沼气系统永续、高效、均衡运行。农村沼气长效运行不能依赖于政府的长期补助,而需要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市场机制。通过研究和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产品后补助的方法,扶植沼气专业合作社和沼气专业公司发展壮大,使其成为农村沼气长效运行的主力军。

2.5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农村沼气是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需要对从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长效的专业培训。目前,通过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培训鉴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已达22.7万人,但是多为农民技工,尚缺乏对各级、不同层次的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和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考核机制,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素质,适应农村沼气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

3.中国农村沼气未来发展的技术对策

3.1精确设计,科学配套 中小型沼气工程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多设施、多装备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精确设计对于发挥农村沼气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小型沼气工程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精确设计,配套原料清杂调质、系统保温增温、发酵传质搅拌、沼气净化贮存、沼肥贮存利用等沼气工程必不可少的设施和装置,为工程长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3.2精准建设,确保质量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阶段,应通过招投标,寻求有相应建设资质和施工资历的建设单位,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专业监理人员的监督下,按照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设计的施工图纸进行科学施工;工程验收阶段,应按照国家标准,做好沼气工程和配套设施的质量检验工作,使其达到整体结构强度合格、整体气密性合格、整体协调美观、装备操作方便的基本要求,为沼气工程的永续、高效、均衡运行奠定基础。

3.3吐故纳新,增强动力 为保证沼气发酵微生物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使沼气工程产气正常持久,应按照沼气微生物生长繁殖规律,定时定量、科学合理地补充新鲜原料和营养元素,及时排出发酵剩余物用作肥料。沼气工程日常管理要避免只进不出、大进大出,应连续均衡进出,选择适宜发酵负荷。

3.4整体保温,提高效率 温度是制约沼气池产气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做到全年持续产气用气,必须对沼气池进行保温和增温。目前,农村沼气池通常采用“三结合”、“四结合”的方式,用太阳能畜禽舍、四位一体太阳能畜禽舍和简易温棚进行保温增温。

篇13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980-1990年间,农业生态经济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并被广泛的运用到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中去,农业生态经济受到了极大重视,各地都集中力量要为农业生产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农业生态环境。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正确的认识到我国在农业生产中经常收到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可能也会破坏到生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形的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耕地面积却相对有限,但是我国的人口数却是全球第一。以仅仅约占全球7%的耕地去养活占世界人口的20%的人口,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我们不可能想已经拥有高科技含量、高生产力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一样,一味追求保护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也必须重视农业经济效益。只有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区域特点,选择正确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有机统一,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

农业生态经济以何种模式发展更具优势?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不能仅仅居于庙堂之上,只研究理论知识,更重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这样的实践探索,而且有较为成功的成果产生。通过实践总结农业生态经济理论,有以相关理论促进以后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目前已有的农业生态经济模式主要有:

1.渐进式发展模式

渐进式发展模式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的。我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世界人口数最多的国家,占全球人口的20%。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耕地面积却是十分有限的,仅仅约占全球的7%。人均耕地面积少带来的问题,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这与欧美等许多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经济仍有很?L的路要走。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现实,不过分冒进,渐进式发展。

2.多元化发展模式

多元化模式是要求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各地的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方向的发展适合当地,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在农业上打造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氛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在学习国外的农业生态经济先进经验、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要选择适合我国的,并依据现实情况加以改造,使其真正与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相融合。不同地区,分类引导,发展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农业经济,不能一概而论。

三、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术思考

不同的地区,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产力一定会存在着差异。因此,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区域内农业自然资源和生产力实际状况,统一规划,做到整个区域内要均衡发展。当然,区域局部也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存在局部不均衡。以局部非均衡促进全局均衡,以某一时段的不均衡促进全过程的均衡,多层次多方面的灵活发展。从宏观上看,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空间上、时间上都允许不均衡,但是要合理分配,控制好尺度,是整体均衡,是整体效益大于部分效益之和。从中观上看,要将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和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二者要相互适应。从微观上看,在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实践探索过程中,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加以解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