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教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占据核心地位和起重大作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999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教育已经开始走进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轨道。

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力度偏弱。长期以来,心理教育一直未被列入中学教育课程结构,也没有相应的目标体系、教材和人员编制。许多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大部分形同虚设,或是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临时调整;或是没有专任教师随意指派。这样既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以引导和治疗。其次,“应试教育”带来的误区。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教育行政部门以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为准绳,评价学校优劣,造就了一批只会抓升学率的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也按传统思路进行“苦教”,要求学生按老方法“苦学”。这样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身不由己地卷入“升学大战”,与接踵而至的各式试卷频频交手。程序化的应试现象,不仅淡化了素质教育,而且对许多学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其次,家庭教育配合不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亲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因此,他们不惜重金从小对孩子进行多方面培养,千方百计开发孩子的智力。到了中学阶段,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购置了大量的辅导材料和学习设备,而且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他们在高度重视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家长与孩子之间连一点交流和沟通都没有,更不用说解答孩子心理发展中萌发的问题了。父母的这种重智力轻心理的教育结果,使孩子变得自卑、胆小、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心胸狭窄,知识单一。

2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构建

篇2

中职生年龄大多处于青春时期,正是心理变化大的时期,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与冲突,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构成主要为品德、学习或行为方面的差生,多为被忽视并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语文教学作为兼具实用与基础的素质课程,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优良品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中职院校中,中职学生存在情感、个性、人际交往与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情绪情感作为人们客观事物态度反映,能有效体现中职生内心世界的多彩复杂性,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也比较弱,易出现激动、兴奋或悲观愤怒两极情绪,社会情感方面表现冷漠,对他人存有敌意及戒心,面对社会偏见与文凭歧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中职学生通常感到压力巨大,并深受伤害,中职生多有失败者或多余人的心态,这使他们难以具有积极个性面貌与健全健康人格,缺少积极追求与理想,社会适应力也比较弱,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老师、同学、父母与朋友间的交往,随着中职生进入异性接近期,希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但不少中职生不能分清爱情与友谊间的界限,早恋现象严重,有些学生迷恋网络交友,荒废了学业。就业问题也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就业上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与思维定势方面的心理,很多中职生担心自身学历低,技能水平不高,一毕业就下岗,还有些中职生热衷体面轻松、高收入及有地位的岗位,被热门专业困惑,心理矛盾大。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1.运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不再局限于传统工具论思维当中,还注意到了语文所承担的人文信息教育功能,人文精神包含知情意及心理品质等方面,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如《荷花淀》一文的学习,可让学生体会民族精神和侵略战争的邪恶,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又如《致橡树》一文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准确爱情观,独立平等,同甘共苦与相知相恋情感,对于现代社会所存在扭曲爱情观进行分析讨论。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要传授全面系统的心理知识,还应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介质,让相关心理知识大众化与通俗化,以培养学生一些优秀品质,如通过"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培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树立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就业观。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构建良好的互动师生关系,这直接关系着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需求,化身成辅导者,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非通常意义中的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形式淡化,并以美情感动人,避免生硬灌输,而是自然渗透,潜移默化的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真挚关心,教师通常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对象,真正了解学生心理情感,才能找准其心理问题点,并采取恰当措施,将其教育落实,体现出效果,以树立学生健康情感与完美人格。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个人心境的优化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运用面部表情、语音语调与细节动作等,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也可运用讨论式、自主式、启发式及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雷雨》一文学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看话剧,并对学生表演进行指导,替代讲解分析,让课堂教学由严肃变得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我的母亲》时,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母亲的坚忍、善良、宽容、勤俭和好客的品性,并感受作者老舍对母亲怀念感恩之情,从而让学生意识亲情可贵。还可运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角色扮演、典故成语交流会与讨论会等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感受成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责任感与实践力,从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注重模范榜样的力量,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与乐观积极的心境。

4.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内容,加强学生道德情怀培养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活动当中,可通过电影观后感、读书活动及音乐共同欣赏等形式,对学生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有益活动当中,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怀,如父亲节或母亲节前后,可开展感悟父爱、母爱活动,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给父母准备一份礼物,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爱不能只获取,还应懂得回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对社会从业者的职业观念、态度与纪律等要求不断提高,加强中职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与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情怀就显得较为重要,如学习《卖白菜》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对诚信深入理解,并树立正确职业观与人生观。语文教学当中,还可运用体育、音乐、文娱与美术等科目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杂志、新闻、网络、报刊及影视剧等媒体,对四周生活的世界进行感知与体验,以广泛汲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积极生活态度与活跃思维方式。

结束语: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院校基本课程之一,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一定教学方法,优化中职学生心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怀,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3

美术属于视觉的范畴,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造型艺术的原理和写生绘画的方法,就离不开美术欣赏和分析,学生的成才过程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极其密切,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方面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开阔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是就能大大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心培养:

一、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克服学生厌学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放映幻灯片和录像教学,比单纯拿美术图片给学生介绍作品更能吸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幻灯片的特点在于画面色彩亮丽,视觉观察力较大,投放的画面是静止的,因此,教师在讲解分析作品画面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讲解传授有关知识,通过录像欣赏集声、光、色为一体的画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介绍、分析。基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量大的特点,比较适宜欣赏一些如画家及其作品介绍、时装表演及绘画写生方法过程、演示中外美术史与名画欣赏等。

结合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是多方面教育的结果,是在良好有效的教学环境中调动起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欣赏作品时都有自身独特的情感和思想。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是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二者统一起来的一种新思想、新观念。进行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在言谈举止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的、崇高的生活道德情操和积极进取精神,正确理解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美术欣赏教学是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美术造型的技能和记忆观察力,更重要的是启发、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康×曾一直对主课有偏爱,后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逐渐迷上了美术,后来居然在全疆画展中荣获一等奖,如今他不但在美术课的成绩是优异的,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各门课的成绩都非常优秀,连续几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二、启发学生对艺术集美学问题的思考,对学生进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意志力,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艺术审美、欣赏和表现力。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在分解、分析画面过程中,不仅只局限于美术范围内,应避免就事论事的教学形式,比如,欣赏图案作品时,不但要分析图案中的点、线、面的形式,美术及色彩的对比、冷暖、灰处理,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民族图案、建筑图案以及音乐中的节奏、韵律说明表现形式与图案的联系,使学生运用这些美学上的形式法则寻找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要从学生的感知入手形成表现,从而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进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目的。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理解巩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技能。只有具备了必要的技能,才能将知识用于实践。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应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而练习也是通过培养启发因素中得出,独立思考,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并积极地运用知识与实践联系,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绘画课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学生于是对绘画课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感到自己的情感体验需要让人知晓,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才能充满童心、童趣。有一次我在上绘画课时,让学生临摹儿童画报中的一幅画,其中赵×在临摹时不但改动了部分人物形象,而且布局组合也别出心裁,画出了许多背景道具,这幅画不禁让我惊叹学生的创造力之强。果然这幅作品不仅在首届“迎回归”儿童书画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而且在“中国儿童书法美术大赛”中获得银牌奖,这幅作品还参加了伊犁州儿童书画大赛,并荣获二等奖。

三、经常性带领学生参加、参观美术作品展,进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从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入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尤其是师生感情,更能吸引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教师经常性带领学生参观美展,并在现场介绍作品形式及表现内涵,这都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师生情感交流。在讲解交流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结合的,而主导作用也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良好的教学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师生协调一致,师生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与爱戴,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息息相通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及教育本身都产生积极作用。学生参观美术作品的同时,首先是画家的原作。教师在讲解分析过程中具备了真实的审美对象,为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展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常性举办学生作品展览使学生能看见自己亲手绘画的各种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到艺术的浓郁性,更能体会众多观念对自己的绘画提出不同的思想和见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绘画的技巧,促进现代美术素质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

四、课外加强欣赏辅导教学,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课外辅导教学培养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就是鼓励促进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反馈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要根据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扩大知识面,并适当给予具体的帮助、解答、演示,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新方法,端正学生思想和态度,并鼓舞学生的积极性、进取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学生的绘画作业中,只要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例如,我曾经教过的向×,在我的激励下他参加了伊犁州儿童绘画比赛,荣获了二等奖,后来她逐步喜欢上了美术,并考入伊犁师范学院美术系,如今他也站到了美术教学的讲台上,正是爱好促进了学生今天的成功,这正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最好例证。美术欣赏中培养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是统一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认识过程是这两个不同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着眼于人的素质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向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在掌握艺术审美、欣赏和表现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全面完成现代美术素质教育任务。

篇4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要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1、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篇5

关键词:班主任;学困生;转化

在班管理中,对学困生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稳定住学困生才能保证整个班级的学习生活秩序,改变一个学困生,才能让一个孩子更好地生活,给家庭带来幸福。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那些毛病多,思想波动大,屡经教育没有改变的学生,他们在班里占的比例虽小,但往往是“一条鱼腥了一锅汤”。为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变成了班主任的一项长期任务,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想转变学困生,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必须要了解这类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往往越是这样的学困生,他们越是班级教育的焦点。由于认识和行动上的错误,他们具有一个普遍的心理特征,就是怀疑心理和防御心理特别敏感,对他人的言行采取一种怀疑或戒备的心理状态,在心理上对其他人,尤其是对班主任来说,筑起一条无形的高墙。特别是初中的孩子,他们处于青春期,本来就比较逆反,往往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引起老师的关注,其实这样的孩子,更希望老师的关注与理解,但他们更害怕别人的讥笑与嘲讽,很难吐露他们的真实行为,由于这种心理作用,他们不轻易吐露真诚。因此,要想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班主任就必须要在了解这一特点的同时,还要具备一颗赤诚的心。从而依靠情感的交流来消除他们的隔阂心理。为此,班主任要与这类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之情,才能深入他们的心中,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积极发现他们蕴藏的积极因素,有效地开展工作。我觉得教师只有走进他们的心灵,他们才会与教师交心。我做法是,先找到学生与我所拥有的一点共同点,夸大其词,让他觉得老师和他一样,往往这样,他就会放下戒备心,与我逐渐靠拢,因势利导地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学困生,我经常带着一颗赤诚之心走入他们的世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学习上稍有进步就大力宣传,加以鼓励,背地里我做班干部的工作,要求他们主动接受这些孩子,帮助这样的孩子,而不是拒之于千里之外。在生活和学习中,我常常对他们加以引导,给他们讲道理,谈人生谈理想,使他们能够改掉坏习惯,重振旗鼓。

学困生由于较长时间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在与外界的接触

中,常常不被人重视,甚至受到过多的批评指责和歧视,对他们形成了持久的心理压力,感觉被人瞧不起,于是自暴自弃,认为前途悲观失望,甚至破罐子破摔,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地认识和把握这个心理,不从树立信心方面去引导,而是靠训斥、威胁、压迫等强硬方法去征服,那就永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面对这一心理,班主任必须要树立信心。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后进、先进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差生,只要充分相信,认真分析,找到他们成为学困生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做好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学困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另一方面,对学困生来说,信任是医治他们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要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充分给予信任,做到不记老账,不揭伤疤,增强信任感,如果把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比作坚冰的话,那么,班主任饱含的热情无疑会使坚冰融化。可见,信心是班主任具备的第二个心理素质。

学困生之所以差,绝非旦夕所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能够真正地驾驭学生,让学生能够佩服自己,才能使学困生认识到教师的那份真诚。

篇6

一、心理素质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以讲读启感,朗读激感,写作抒感。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是有差别的,加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所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也很多,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仁共同探讨,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二、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篇7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特殊年龄群体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部公布的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3.3%。中科院心理所调查的比例是28.8%。”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凸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实现。“据调查我国仍有70%的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深入研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体系,更有助于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形成的,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等。其中,学校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早在1998年8月13日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从那时起,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即使开展了,情况也不是很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笔者通过对交城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

虽然现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但在升学压力下,部分学校还是以学习为重,不关心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多小学的领导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更不知道怎样进行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份由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对全省425名小学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仅8%的乡镇学校教师回答自己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的乡镇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6%的乡镇小学建立了心理档案;正在考虑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的乡镇小学仅占26%。

2.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规范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由哪个部门管理还处于模糊状态,有的由党委书记负责,有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有的由政教处管理,有的由教导处管理,有的由科研室管理,这种学校间管理的不一致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一致,很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调查的2所高中均由政教处管理,这样就局限了它的范围,无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去,这也就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应有的作用。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问津,下来视察也多是形式管理,做做样子罢了。

3.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其主要的影响源,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家庭有关,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但据对泉州地区部分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中,认为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占23%,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大约为5%,认为目前学校最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占80%。

4.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校的教师大多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他们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甚至承认从未发现过学生有心理问题。还有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每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建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建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学校要不拘泥于学习辅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发展性教育为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方面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把课内心理教育和课外心理教育连在一起,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和督导机制

通过对交城县小学的调查,发现初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也只是搞形式,并未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体系中。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有效地展开,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健全组织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科研组,并给予其经费支持,探索适合的课程和教材,给每个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并且要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运行。其次要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入编制度、考核制度等。最后就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3.培养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参与对子女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但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观念落后,不会教育孩子,有时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学校要针对家长的情况,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家长进行教育,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

篇8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篇9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56-04

文学社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中学文学社团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笔者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中学文学社团栏目工作,形成了一些思考,并于2013年和东台市实验中学合作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本的初中文学社团建设研究”。在此过程中,笔者梳理了学界同人撰写的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本文拟从“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特性与基本内容研究”“中学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中学文学社团对素质教育及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和“中学文学社团的推进策略研究”四个方面,对中学文学社团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

一、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特性与基本内容研究

(一)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的特性

有两篇文章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邹国春的《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四项原则》认为,校园文学社团应遵循四项原则:组织性原则――保障开放性原则――前提活动性原则――根本整体性原则――目的[1]。丁春锁的《语文新课程视野中的文学社团》则指出,“文学社团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具有课外活动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即“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和“群体性”[2]。其他文章或多或少也有论述,但基本没有超出上述范畴。

(二)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的基本内容

较为集中地对此进行论述的依然是邹国春的《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四项原则》,他认为文学社活动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1.举办文学讲座2.指导课外阅读,并提出要组织一年一度的文学采风活动,举办文学晚会、辩论会,鼓励学生参加影评、征文比赛[3]。

其他文章则多是以某所特定学校文学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概述总结,例如郭志贤的《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以该校“俊园文学社”为例,将活动总结为定期编印社刊,每季度举办现场作文竞赛,小记者采访,每学期组织一次课本剧展演,组织系列讲座,走出学校服务社区等[4];杨建秋、沈根元的《加强文学教育,区域性推进中学文学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则以浙江桐乡中学文学社为例,指出文学社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出社刊”“踊跃向外投稿”“向学生推荐不少于10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等[5]。

二、中学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

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文学社团要求参与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读多写多说,因而与语文教学形成了密切的联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重要补充。

邵天伟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文学社团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可以发挥学生语文方面的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6],因而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深受学生欢迎、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刘兴华的《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主要探讨了构建高效益的初中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模式,认为文学社必须在语文教研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所有语文教师都兼任文学社的辅导教师,语文教学与文学社团活动都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7]。

潘进福的《文学社――语文教学的良师益友》则指出,文学社是语文先驱者的摇篮,是语文与生活的结晶,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走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老师与学生情感的桥梁[8],对语文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不难看出,论述者均注意到了文学社团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影响,认为文学社团是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关注的方面。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有义务有责任对文学社团建设予以更多重视。

三、中学文学社团对素质教育及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心理素质教育功能

赵冰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认为,校园文学社团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并能逐步积淀成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素质[9];丁春锁的《语文新课程视野中的文学社团》认为,文学社的活动是学生自愿参与的,因而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能较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这有助于他们增强信心,重新认识自我”[10];陈光明的《中学生文学社――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则指出,文学社活动能让一些差生发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起自身的内动力,对学习充满希望和自信,积极向上,改变落后面貌[11]。

(二)创新功能

赵冰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认为,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参观访问、调查采访、听文学讲座鉴赏名著名篇、写作中的字斟句酌等,都激励着创新意识,“学生获得某种成功之后,会体验到创新的欢乐,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变得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形成创新习惯”[12];周国正、夏雨娟、夏小娟的《学生社团建设:文化立校的重要载体》则指出,社团是“创新能力体现的文化载体”[13]。

(三)美育功能

李秀明的《校园文学活动的作用及发展对策》指出,校园文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活动中,学生参加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评论、创作及演出实践,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且,文学活动本身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抒感缓和焦虑情绪、转移苦闷心情的手段,让学生看到自己周围环境中就有许多美的事物,崇高的人物,能够真正启发他们对身边现实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德育和美育之目的[14];赵冰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认为,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具有培养学生审美品格的功能,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审美活动过程,能够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逐步地既形成一种审美的能力,又积淀成一种审美的品格素质[15]。

此外,李秀明的《校园文学活动的作用及发展对策》则指出,教师及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应从中提取信息,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改进[16],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中学文学社团的推进策略研究

研究者对中学文学社团推进策略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争取各方支持

郭志贤的《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指出,领导重视是社团的坚强后盾,优化队伍是社团的有力保障[17];邵天伟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教学》提到,文学社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赢得校领导支持,教师群体(特别是同组教师)支持,家长、学生支持,此外,还要争取名家指点[18];王霜玲的《浅探学生文学社组织的指导》认为,配备常务指导老师是提高文学社活动质量的必经途径[19]。

(二)规范组织形式

王霜玲的《浅探学生文学社组织的指导》提出,要办好校园文学社团,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只有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文学社团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出成果[20];胡秀芳的《中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指出,文学社团建设要“规范制度,明确导向”[21];刘兴华的《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认为,文学社要建立一个完整而富有弹性的文学活动体系[22],使文学社活动有章可循;郭志贤的《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则提到,规范有序是社团的坚实基础[23]。

(三)丰富活动平台

邵天伟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教学》指出,文学社的活动除举办写作专题讲座、写作欣赏与会诊等常规活动外,还可开展读书心得会、朗诵会、名著(或影视)研讨会、演讲会、名家书法赏析、小品演出、采访、与作家见面等等活动,并争取发表园地[24];刘兴华的《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认为,文学社团活动要注重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要面向生活、面向校园、面向社会,多实践、多动笔,寓教于乐[25]。

(四)培育文学骨干

胡秀芳的《中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指出,文学社团不仅要提供学生社团活动的时空,还要对社团骨干加强指导,要创设条件,培养骨干[26];郭志贤的《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认为,文学社团要凸显主体,培养骨干,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27];刘兴华的《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则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学社干部的作用,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使其在文学社团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28]。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学界对中学文学社团的研究,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推进,除了单篇论文外,也有几篇硕士论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例如刘欣荣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学社建设》对文学社团的管理形式、评价方式进行了研究,康辉的《中学文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探讨了文学社团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但总体而言,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度依旧不高,直接以中学文学社团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只有屈指可数的十几篇,其余多是对高校文学社团或其他种类社团的研究。而在这为数不多的研究文章中,和初中文学社团相关的研究几乎缺失。

二是大多数研究文章或以某校或某一地的文学社团为样本,在对其活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概括提升,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意义;或泛泛而谈理论,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导致研究层次不高。这意味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大多数研究者还未找到契合点。

三是对文学社团活动的研究还显得不足,活动开发尚缺乏体系性、层次性,从而制约了文学社团相关活动的开展,也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是研究视野还未打开,例如,文学社团与地域文化、校本文化的关联,文学社团的管理、评价、激励机制,文学社团中教师的作用等,都是可以研究而且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相关文章对此几乎未作关注。

以上种种,应该成为未来中学文学社团研究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3]邹国春.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四项原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5).

[2][10]丁春锁.语文新课程视野中的文学社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4).

[4][17][23][27]郭志贤.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5).

[5]杨建秋,沈根元.加强文学教育,区域性推进中学文学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12A).

[6][18][24]邵天伟.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08(1).

[7][22][25][28]刘兴华.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7).

[8]潘进福.文学社――语文教学的良师益友[J].教学与管理,2002(5).

[9][12][15]赵冰.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J].中学语文,2001(3).

[11]陈光明.中学生文学社――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6).

[13]周国正,夏雨娟,夏小娟.学生社团建设:文化立校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5(5).

篇11

数学这门课程,在教育领域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中课程的教学中,数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部分.现今阶段,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渗透,会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学习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压力的来源

(一)家长方面给学生的压力.21世纪以来,我国从刚开始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的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全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带来的也是就业难的问题.现阶段,很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有着非常大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将来能够上一个好大学,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很多的家长只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考虑,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压力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成为使人前进的动力,但是过大的压力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是非常少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处在一种高强度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紧绷的状态很难得到释放,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当一名学生思维疲乏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学习,会感到一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会促使他继续学习,长久以往的处在紧促的学习氛围中,精神得不到放松,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二、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培养的渗透

在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内容是枯燥的理论知识,从某种程度上看,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提不起兴趣的话,学习进度就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进度.所以说,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入情感培养的内容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真正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进行学习时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学习起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磨炼

(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数学这个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度相差很大,在平时课下生活时,数学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客观的认知,教师可以帮助基础稍微差一些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指导,也可以提醒学习稍微好的同学多注意课下的练习,通过这种情感渗透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缩短学生课上的学习差距,对教学进度的正常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对学生的压力进行一定的消除.高中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讲授理论知识,课上留给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的时间远远是不够的,这就导致了数学模拟训练的产生.虽然数学考试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但是模拟训练成绩的好坏也会对学生施加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通过课下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用真情实感消除学生对成绩好坏所产生的压力,在给予一些学生学习帮助的同时,打消他们对考试成绩的顾虑.

(三)增加磨炼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一些符合学生能力的模拟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解题在加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扩大了知识的接触面,但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构建的问题情境可以适当的让学生感到一些挫折,对学生影响更大的正是那种进行解答时的挫折感和完成解答后的成就感.这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有着深刻的意义.

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有这种想法,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逐渐拥有属于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学生为其制定学习计划或是提出一些学习上的建议.学习生涯中教师和学生的眼光是不同的,学生经历的这些教师以前都经历过,作为一个过来人,教师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在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教师要把鼓励式教学方法带入课堂,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进行教学,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身心也变得健康积极起来.

五、小 结

近年来,教育领域也一直在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摒弃,对“生本理念”进行落实,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学生在潜意识里更加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和老师拥有平等的地位,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渗透的话,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实践研究,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谢武松.浅谈中职数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教师,2014(14).

篇12

一、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1.练就健康的体魄

中学生的身体正在处于发育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学生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时迫切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那么,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可以练就好的身体。

2.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课上的集体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会让学生逐渐改掉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例如,接力赛、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篮球等。这些团体活动项目,不但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使其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的荣辱放在首位。

3.形成良好的性格

现在有的中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在他们的脸上展现最多的往往是淡漠。很显然,沉默的学生内心是孤独的、痛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极其不利。其实性格内心的学生心里还是渴望和同学、朋友、老师及父母交流的,也很希望融入班级这样的大集体中。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许多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即使是一些小挫折也会使他们小小的心灵不能承受,更会令他们的情绪无法控制,那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体育课上的各项训练、比赛就势在必行。在体育课上多进行比赛并评出胜负,会为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提供锻炼的好机会。

二、体育教学中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1.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

社会上和教育部门推行学生的“减负”工作,使学生每天回到家里有许多剩余时间,很多学生都把这些剩余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上网、看电视、打游戏等上面,无形中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也上不去。而体育家庭作业正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派上用场,不仅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健康的生活好习惯。体育家庭作业不仅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获得锻炼身体的机会,还可以了解更多课外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可以加大各科的知识面。这使得体育家庭作业在整个尝试过程中得到了大多数家长们的认可。

2.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都忙于事业,孩子的课业负担也越来越重,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更是少之又少。而体育家庭作业可以促使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3.促使学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在现在的中学体育课中,把课堂作业和学校的小型体育比赛、运动会的比赛、体育课上的体育活动等项目有效结合,让课堂作业和体育活动同时进行,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团队精神。例如:在去年的学生体育质量抽测和模拟测验中显示,学生的爆发能力、柔韧素质、肺活量指数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体育家庭作业是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4.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有效延伸

体育教学中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动作技术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就会逐渐忘记,所以,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必不可少。它不仅是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延伸,更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和运动能力的提升。

5.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学校的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需要将家庭和社区这一平台很好地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结合校外的体育资源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意识。体育家庭作业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心理健康也可被称之为心理卫生,涉及了维护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状态这两点,并且良好的心理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目前在心理问题的种类上也具有多样性,进而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如犯罪、自杀等,基于该方面,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迫切性,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人际关系差

基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都是千金和王子,这样就使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时候存在障碍,并且平时都是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与外界接触不多,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也不能和他人很好的交流,进而产生寂寞、孤独感,长此以往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2.早恋问题

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较成熟,使得在中学阶段出现早恋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进而就对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孤独、脆弱的封闭心理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忙于工作,进而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逐渐使他们变得性格孤僻、心理封闭,不爱与外界接触,不爱和老师、学生、父母交流。还有就是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依赖与父母,未吃过苦,使得他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有些甚至因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选择轻生,或者是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4.逆反心理

基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是在自我意识,还是在自尊心上都较强,假如师长和家长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就是不接受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批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为之,进而将这种不良的偏执心态养成。

5.养成不良性格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学生的嘲笑和歧视之后,就会变得孤僻抑郁、胆怯自卑、自私狭隘和嫉妒他人,进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要想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必须从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具体方法如下:

1.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促进学生身心、人格和情绪状态的健康发展和改善。

2.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在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教学的必修科目开展,使心理学知识不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不断增强,并且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使学生主动发展心理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将健康意识树立,促进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并能够对心理困惑科学有效调试。

3.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动向及时的了解,进而对相关诱因进行查找,在此基础上将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保证方式方法能够被学生接受,并逐渐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构建。

4.开展心理咨询

基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该时期必须加强正确的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合理的宣泄心理问题。而要想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将心理咨询开展,使学生提升心理危机认识和了解,并将挫折承受能力增强。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还要将自身的感染作用和威信充分的发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及时的疏导学生的困惑。

5.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也就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开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人际关系不断拓展,将学习压力缓解,同时将多余精力释放,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加强学生自我情绪管理

也就是让学生在明确自身青春期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并且能够积极、合适的和家长、老师沟通,尽早将压抑的心理消除和发泄,或者是以运动、唱歌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生存适应能力、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社会竞争力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老师、学生、家庭、学校这几多方面着手,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鑫. 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6:208-2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