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

篇1

关键词 绿色农业 农业技术 秸秆

一、绿色农业的涵义与研究范畴

(一)绿色农业的涵义

什么是绿色农业?从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出发,所谓绿色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应重点加强农业的生态技术推广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在我国积极倡导与发展绿色农业,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

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是绿色农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代表生产力要求的、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其基本要求应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绿色技术创新也是绿色农业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转向,必须大力提倡绿色技术创新,使绿色技术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绿色技术创新是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组合型技术创新和发明技术创新。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把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从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来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围绕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技术来展开。

二、在绿色农业体系下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一)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

1.秸秆饲料化技术

农作物秸秆虽然所含营养成分低,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少,但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补充适量的粗饲料和其他必须营养物质,仍能满足牲畜的各种营养需要。我国具有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畜禽的传统,并由此培育出了具有高繁、耐粗饲的诸多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的秸秆饲料化技术。因此,利用秸秆养殖,仍是发展畜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物理处理技术方法

利用人工、机械、热、水和压力等作用,通过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使秸秆破碎、软化、降解,从而便于家畜咀嚼和消化的一种加工方法。实践证明,秸秆未经切短,家畜只能采食40%-60%,而经过切短或粉碎后的秸秆,可以几乎全部被家畜采食。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切断与切碎处理、揉搓处理、软化处理、热喷处理、膨化处理、颗粒处理及碾青处理等方法。

3.化学处理方法

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秸秆,在打破秸秆营养物质障碍的同时,提高家畜对秸秆的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秸秆氨化后可提高消化率约10%。秸秆氨-碱复合处理后,麦秸的消化率可提高到66.5%,稻草的消化率提高到71%。同时,动物的采食量大幅度增加。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碱化处理、氨化处理、酸化处理、氧化剂处理、氨-碱复合处理和碱-酸复合处理等方法。

4.生物处理方法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秸秆中难以被家畜消化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一种方法。据实验测定,麦秸微贮处理后,干物质体内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纤维体内消化率提高43.77%,有机物体内消化率提高29.4%。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酶解技术等。

(二)秸秆养殖蚯蚓技术

将秸秆经过粉碎堆制处理后,作为蚯蚓饵料饲养蚯蚓。蚯蚓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粗蛋白,不仅可用来补充畜禽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还可入药。实践证明,25-30kg秸秆饵料可以生产1kg鲜蚯蚓,并可获得70%蚯蚓粪。蚯蚓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植酸、氮、磷、钾,并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氮基酸,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料。

(三)秸秆作为基料生产食用菌技术

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不仅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可以缓解诸如棉籽壳等其他基料日渐紧缺且价高而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同时,生产菌菇后的菌糠是一种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既能作为饲料过腹还田,也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直接还田。

(四)秸秆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镁、硫和微量元素,将其通过机械或生物性处理后直接还田,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项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秆压扁还田和堆沤还田等形式。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

目前为了在绿色农业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加大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力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深化农作物是宝贵资源的认识

过去几年绿色食品的成功实践,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就整个绿色农业发展来看,还缺乏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要把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确立为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导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知识的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对秸秆饲料、肥料、燃料和原料价值。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应大大拓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广绿色生态化种养结合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该种方式是将秸秆饲料化技术、还田技术和能源技术组装配套起来的一种综合利用技术。即是先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青贮、压块、氨化或生物处理等),然后用于饲喂牛、羊等草食牲畜,再将秸秆过腹转化后的排泄物,如粪、尿以及剩余的草粉渣等装入沼气池,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还田沃土。或者用秸秆饲养蚯蚓,蚯蚓既可作为饲养畜禽的动物蛋白饲料,又是制药的原料。这些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秸秆,既可生产出供人们放心食用的优质肉、奶等畜产品,又可改善环境,产出清洁能源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料还田壮地,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循环链。

(三)科学调整绿色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秸秆品质

绿色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绿色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一是要加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完整适用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减少营养和利用价值较低而秸秆产出相对较多的作物的种植面积。二是要从作物育种入手,选育出籽实产量高、质量好而秸秆饲喂价值也高的粮草兼用新品种。三是要加快可以利用秸秆的草食动物(牛、羊、马等)的发展,培育具有高繁殖、耐粗饲、生长快的优良畜禽品种,扩大饲养规模。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加快“土地―作物秸秆―家畜”的良性循环和产出系统的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绿色农业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连馥.绿色农业初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4-36.

[2]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6-200.

篇2

一、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现状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产品,虽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发展变化,这种竞争优势却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技术壁垒的兴起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等贸易措施正逐步被以技术壁垒所替代。农产品中的技术壁垒也称为“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的实施大多数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和苛刻,而这对于技术比较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会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门槛。

2.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

从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知识型和科技型产品已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对于农产品贸易而言,也是如此。人们更倾向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绿色环保和安全卫士的农产品。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低,效益差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能够使一国商品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从而也使这些国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以我国农产品出口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248.3亿美元,同比扩大78.2%。这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有着直接的关联。综上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已成为影响和决定一国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技术创新与农业国际贸易的关系

“创新”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先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还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转换媒介,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了起来。现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出现了很多定义,概括起来讲,技术创新就是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引进到经济活动中,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其具体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具体因素相当复杂多变,包括技术、FDI、产业集中度、汇率等多种因素。技术创新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产业竞争力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能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进而积极影响国际贸易

技术创新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革。农业机械化时代已经来临,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推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比如采用智能收割技术研制的收割机,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使得原来小农业的生产方式向大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既提高了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供给,也促使剩余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配置,积极影响产业变革,也推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积极影响国际贸易农产品结构的升级,进而对国际贸易带来显著影响

技术创新促使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呈现绿色产品贸易的趋势。绿色产品的研究依赖于技术创新,比如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节能技术的使用,使得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成为绿色产品的一大特征,因此,技术创新积极影响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改进和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

3.技术创新极大地增强国际贸易农产品的竞争力

产品的竞争力体现在产品是否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和达到消费者重复购买和忠诚的地步。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满足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的产品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另外,当产品定位明确后,在生产环节则表现为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的研发方面。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来降低库存成本,加快周转,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增强竞争力。

4.技术创新的消极作用

技术创新在给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以下消极的作用:化学农药长期、大量和超常的不合理使用,严重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致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问题凸显,进一步引发生态安全危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严重威胁大众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让我国农产品在国外失去认可。

三、以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尽管技术创新有其消极的一面,但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3.5%,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70%-80%。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技术创新,在每一项科学技术研究都包含非常明确的目的的今天,要用价值理性引导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依据是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技术创新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自然在生产能力和经济再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循环经济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系统集成,既可容纳农业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又可容纳传统优秀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完全可以也应该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

2.培育农业科技创新新型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以国家科技机构为先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科技组织为骨干,农业科技专业队伍和农民技术创新示范户为主力的产、研、学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农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保障体系。在创新体系中,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

3.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的经济活动,这些投入单靠农业自身的积累是难以支撑的。在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过去农业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加强和壮大,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也应以“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尝试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4.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应对系统

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跟踪研究我国农产品在重点出口市场上的发展动态和竞争情况,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及时预警和掌握国外针对我国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此外,还应建立部门协调、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系统,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有目的的开展农业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因此,农业技术创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改造自然为我存在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本身的利益及内在价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韶丽.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篇3

“十二五”农药技术创新规划

我国的特殊国情致使国家支持农药技术创新;总院应该继续担当项目组织重担;国家已经连续3个五年计划对农药创制和技术创新工作给予了支持:“十二五”获得支持的主题、目标;组织研讨农药技术创新路线图;农药研发方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目标:绿色、生态、和谐。

绿色生态农药(含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经济适用;研发阶段:研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活性成分;生产阶段:采用绿色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环保型制剂;使用阶段:低残留,减少对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

“十二五”农药技术创新规划总体思路:依托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重大病虫草害,倡导绿色生态和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农药强国转变。

“十二五”农药技术创新规划主要目标:创制10个农药新品种;开发20个农药品种和关键中间体的绿色生产工艺;开发15个环境友好型新助剂;完善农药生物活性测定、安全性评价、生态评价体系。

“十二五”农药技术创新规划创新点:通过创制新技术的研究,发现具有全新作用机制(或新化合物结构)的新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从根本上摆脱国际大公司的专利覆盖,开辟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农药原始创新;通过对主导农药品种与重要中间体的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等工程技术的开发,实现这些品种的规模化、低成本化的绿色化制造技术,实现集成创新;通过农药生物活性筛选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以及生态性评价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创制公益技术,为提高我国农药技术创新工作水平和效率奠定的重要基础。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药项目安排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药项目安排总体目标:通过农药创制品种和技术的研究、关键品种与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开发,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和疑难病虫草害的防治难题,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环保的绿色农药,为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药项目安排主要考核指标:针对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重大病虫草害防治需要,创制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建立化学、生物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发现技术体系,发现3个具有原创性结构的先导化合物;完善农药生物活性测定、安全性评价、生态评价体系;开发15个环境友好型的农药专用助剂;通过对20个主导农药品种及重要中间体的绿色生产工艺开发,实现生产过程的规模化、连续化、清洁化、原料路线便捷化,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示范意义的生产技术和装置;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件,取得企业及行业技术标准45项,发表SCI收录文章80篇。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药项目安排,项目分为四部分研究内容,设9个研究课题。

研究内容一:防治重大病虫草害的农药创制开发

针对水稻螟虫、迁移性病虫害、土传病害、病毒病和恶性杂草等难防治和我国特有的病虫草害,创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

课题一、防治水稻螟虫等重大虫害的农药创制开发

课题二、防治流行性病害的农药创制开发

课题三、治理恶性杂草的农药创制开发

研究内容二:绿色生态农药的创制技术研究

以天然产物、生物转化、结构多样性合成等为基础,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信息学等高新技术,建立农药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的共性技术

课题四、以天然产物为母体的绿色农药研究

课题五、化学、生物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三:农药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专用助剂开发

研究农药重要品种、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专用助剂的应用开发和环境友好型剂型的共性加工技术

课题六、农药专用助剂的创新开发

课题七、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及共性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四:农药生物活性、安全性、生态评价研究

建立微量快速、定向筛选的农药评价方法,完善农药生物活性、安全性的测定评价体系

课题八、农药生物活性筛选技术研究

课题九、农药安全性、生态评价研究

项目实施年限:2011年1月-2015年6月;项目组织单位: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经费:经预算评审,最终确定项目总经费77072万元,国拨经费22072万元,其余由地方部门配套或承担单位自筹。农药创制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高回报;新农药创制的基础研发(化合物合成与优化、筛选)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主;新农药创制的开发需要企业参与(中试、田间试验、登记、推广);农药技术创新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同承担,以企业为主。

新农药创制的主要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南开大学;湖南化工研究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贵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农药创制的新生力量,产业化能力弱。

农药技术创新工作主要承担单位:新安化;扬农股份;南通江山;诺普信;四川利尔;山东省农药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沈阳科创;湖南海利;江苏安邦;南通泰禾。

“十二五”愿景

篇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国来说,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是一件需要实实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费层面上,国家应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培养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在产品制造层面上,要用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全程绿色生产,对绿色生产行为给予奖励,对黑色生产行为给予惩罚。国家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制造技术,建立更科学的运销体系,减少产品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促进报废产品的再循环。[3]

管理结构技术生态化创新的进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对经济产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工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副产品再循环。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生态工业园的企业以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为纽带,以掌握关键资源的企业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这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治污费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社会来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变小了;在农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提高单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出口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作好准备;规模化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大面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广;在第三产业领域,生态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绿色服务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绿色标识制度,激发公民的绿色消费热情;宣传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适度消费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视消费品的回收、交换,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第三产业管理生态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产业的融合,而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新兴的交叉产业的发展,交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产业。近年来,生态环保企业在世界上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已有数百万人为此工作,大量的环保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据估计目前每年起码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额,而中国的环保产品,估计年生产不过40-60亿美元。与国外比较,我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环保工业技术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环保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很不令人满意。大力扶植生态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规范环保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对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较,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产业。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生态化的状况。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工业化进程,一般有一个先“重工业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术集约化”,最后“经济服务化”的“由硬到软”的趋势。这意味着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要受到本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顺应其自然发展进程,对我国来说尤其如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印度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据统计,2004年工业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务业已占到52%。而同期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9%,第三产业只占31.9%。这样的数据导致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发展,已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能源过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已经造成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健全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制;就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集群效应;就要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金融服务、创意产业、IT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管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节约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国人应全力进取,共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国来说,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是一件需要实实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费层面上,国家应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培养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在产品制造层面上,要用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全程绿色生产,对绿色生产行为给予奖励,对黑色生产行为给予惩罚。国家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制造技术,建立更科学的运销体系,减少产品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促进报废产品的再循环。[3] 

管理结构技术生态化创新的进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对经济产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工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副产品再循环。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生态工业园的企业以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为纽带,以掌握关键资源的企业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这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治污费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社会来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变小了;在农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提高单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出口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作好准备;规模化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大面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广;在第三产业领域,生态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绿色服务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绿色标识制度,激发公民的绿色消费热情;宣传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适度消费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视消费品的回收、交换,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第三产业管理生态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产业的融合,而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新兴的交叉产业的发展,交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产业。近年来,生态环保企业在世界上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已有数百万人为此工作,大量的环保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据估计目前每年起码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额,而中国的环保产品,估计年生产不过40-60亿美元。与国外比较,我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环保工业技术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环保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很不令人满意。大力扶植生态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规范环保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对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较,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产业。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生态化的状况。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工业化进程,一般有一个先“重工业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术集约化”,最后“经济服务化”的“由硬到软”的趋势。这意味着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要受到本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顺应其自然发展进程,对我国来说尤其如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印度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据统计,2004年工业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务业已占到52%。而同期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9%,第三产业只占31.9%。这样的数据导致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发展,已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能源过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已经造成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健全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制;就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集群效应;就要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金融服务、创意产业、it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管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节约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国人应全力进取,共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