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篇1

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为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使用教材的问题。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历史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与要求,正确使用历史教材意味着要综合把握与教材相关的多重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特殊性,正确使用教材还意味着要把历史教材摆在教学活动的正确的位置上。

一、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一)历史教材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将新课程教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应准确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二者间的关系,使教材使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历史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是课标原则和思想的具体化。所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指引了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反之,历史教学活动应当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与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深入解读和探讨新课程标准,尤其是准确理解其规定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历史教材和教学活动所体现的课程理念应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符,在教学活动中和对历史教材的使用中应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对历史新课程教材的解读和研究,综合多种主客观因素灵活处理教材使用,包括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因素,对教学内容与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便引导其逐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作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必修课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其系统化地了解古今人类社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方面以及科技、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历史选修课的专业性更强,其授课对象是历史基础知识较好、对历史这门学科有浓厚兴趣的部分学生(多数省份理科生只修读必修3册,文科生需再修读选修中的2-3册),其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热情,开拓学生的历史眼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想深入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毫无疑问,多样化的选择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有很大帮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序,要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册,与必修一在内容方面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尤其是主题、理念以及知识线索等方面与必修课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将必修一中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该专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温习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本质上的不同,教师应有所侧重地以新的角度讲授该专题,即不同于必修一对于政治文明历程发展脉络的侧重,该册书更加强调各国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问题的解决对策以及对各国改革范例对后人影响的讲解。

(三)必修模块间的关系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三个互相渗透、彼此联系的必修模块,它们以各自的不同视角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线索,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关注历史事件的联系性,充分利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灵活整合三个模块,对于每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要加以一定的灵活性策略调整,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角度解读历史,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从而完整地掌握专题知识体系,建构起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增强其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进行某一模块的教学时应适当建立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对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的相关内容。又如在讲解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时可适当引入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相关知识。总之,要在实际教学中处理好模块间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同一专题间的关系

在编写体例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选择了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历史,各个专题以所在模块的某个宏观问题为中心展开探讨,与此同时,在专题内部,又按照不同的小问题分成多课,这些小课构成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恰当把握好同一专题内部的关系,综合新课标的规定与学生具体学习状况两个因素,合理增删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可分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两个主要问题,对于后者新课程标准规定“简述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教材中,这些内容被编为两课,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之进行阶段性划分,将中国近代发展分为产生、初步发展、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统治前期进一步发展以及统治后期的困境这五个基本阶段,借助于对各个阶段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分析,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该专题的基本内容。

二、摆正教材的位置

(一)钻研教材,细化新课标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材不是用来“教”的,而是用来“用”的,换言之,教材不是教学对象而是教学所借助的材料、资源和工具。在我国,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师参照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则以教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深入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有效的“动态性资源”,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历史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注重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对整个模块的课程标准有所忽略,所以为了在教学中摆正教材的位置,教师应加强对模块课程标准进行宏观性的整体解读。以整体解读岳麓版选修六第17课“全村同在画中居——皖南古村落”一课为例,可以从其他章节中提炼相关内容为该课教学选取所需材料,如第一单元“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了与该课相关的内容,可将其视为该课的序言和纲领,对该课的教学很有价值。根据第一单元“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的教学要求,可在讲授该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西递村和宏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自然环境保护与文化环境保护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后,教师还应认真钻研教材,搜寻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带着一定的问题有目的地阅读,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第一,要通过钻研教材提炼核心知识点,其依据有二:一是新课标,二是各版本教材的共有或相似内容。第二,对于同一版本内部的相似知识点要注重对比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筛掉偏离课程标准较大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的质量更高,提高教材使用的质量。第三,要认真核对细化后的新课标要求与教材钻研成果,查漏补缺,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新课标要求的遗漏,将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内容或其他相关材料补充到教学计划中,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

(二)广泛涉猎,精选教学素材

高质量的教学素材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仅凭历史教材中的教学素材是不够的,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涉猎,认真阅读重要材料,在此基础上以教学要求为依据有所取舍和调整,最终筛选出最佳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应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获得文字、图片、音频、影像等各种类型的必要教学素材。广泛涉猎是精选教学素材的基础,前者仅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在完成素材搜集后,如何使用这些素材使其对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更为重要。在素材选择过程中,通常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选用素材,每个素材都应起到一定的作用、达到特殊的效果,即促进新课标要求的实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要坚持直观化优先的原则,假如教学素材比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更直观、更易被理解,那么就优先选择素材而放弃教材中的相关素材;第三,忠实于教材原则,素材要尽可能地符合教材,史实和理念不应与教材内容有大的出入,这不但更符合课标要求,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第四,要恰当地处理“质”与“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素材时不要过于求多、求全,而应在适量的基础上求精。

(三)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

正确使用历史教材,要求教师充分整合教材,寻求教材使用和教学的新思路。高中历史课堂上涉及的知识丰富多彩,从另一角度上讲,则可以说庞杂纷繁,假如没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将多样而细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那么教学内容会显得混乱无序,对学生听讲来说也十分不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教学内容感到一头雾水。因此,在细化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后,还应整合教材,努力寻求教学新思路。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要注重教材内容和教材外有关知识的整合,将它们进行有目的的增删和取舍。需要注意的是,重新整合并不等于拼凑,还应对选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使其结构和顺序不断优化。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历史课程的课型,防止将历史课设计成理论过于艰深的高校历史专业课,也不能使其成为徒有其表的“导游课”。虽然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存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但在实践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材料需要以新的思路为指导,而新思路的建构则需要来自于材料整合过程的灵感。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之间并非是对等关系,创新思维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新思路同样需要历史教师在学习、教学甚至生活中勤于思考、博闻强识。

三、结语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材料和工具,是连接课程标准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师的授课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参考,如何使用教材关系着课程标准能否达成,更关系着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而言,要正确处理好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多重关系,准确把握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同时要细化新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并积极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从而使教材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教学综合系统中发挥更大功能,达成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作者:杨建雄 韦震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开展有效教学,势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下进行。因此,要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及分类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正确的解读。在新课标当中,对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对学生培养应达到的总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内容标准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可具体表述为: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部分,学生只有实现了“双基”目标才能进一步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实现了该目标则更有利于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该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前两个目标之中的,只有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目标。

二、挖掘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尽管其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进行挖掘,就会发现其蕴藏的知识是无限的。那种只教教材内容显然既达不到高考的要求,也实现不了对学生历史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课程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让他们有机会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历史知识来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借助互联网和图书馆的资源,来丰富历史课堂的学习内容。在课余时间,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学习乡土历史,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并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价值。具体如何选择,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提高课堂讲评和练习的质量,及时巩固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历史课堂缺乏相关的课堂检测,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必要的课堂练习和检测是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效果的一种手段,教师对这方面需要予以重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少量的课堂练习,并通过精彩的讲评来化解知识难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采取的机械背诵课文内容、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等举措,显然是与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要求学生运用已知来说明未知,对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要能以史为鉴,把握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既要有利于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总之,教师应通过提高讲评和练习质量来增强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新课标的实施给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学习,领悟新课标所蕴含的精神。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当中,就要求我们在新课标指引下,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踏踏实实地把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富有吸引力,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的总目标。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有了全方位的更新,给传统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新课改几乎全面普及,历史作为高中阶段必学科目之一,教师也被要求有更高的教学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转变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理念,需先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要求教师尽快理解新课程,进而快速走进新课程。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从教学内容分析,在新课标理念下历史知识从重视系统性与连续性转变成重视专题性及多样性

为了强调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与连续性,高中历史教科书遵循了从古至今的顺序,从不同阶段对其进行解读,这样的教材体系更偏向政治史,而对于横向的经济史、科技文化史等方面则比重较少,内容上知识点多而繁琐,使学生学习起来困难,知识理解也不够透彻。

新课标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问题进行分类再整合,使历史科目主体上的内容大致被划分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思想文化这三个必学板块,在每个模块里编写一些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专题,并对影响深远的历史重大事件进行更细致的讲解。

二、从教学目标分析,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实现了从传授历史知识到授予知识方法与过程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目标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思想教育目标。在内容教学目标上需要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与事件,认识历史现象,理解关键的历史概念,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等。另外,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国际的意识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概括来说,传统大纲重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

新课标具体表现有这些变化:(1)课程教学目标细分为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三个层面,其别强调过程与方法,在过程性内容中强化知识的总结、历史的传承、问题思考与能力的培养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进一步拓展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广域定义上,注重人文科学、综合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现了历史与人类的发展教育相结合。(3)与传统大纲相比,每个学习目标更明确。

三、从教学方法分析,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摒弃了传统讲授法,实现了师生之间灵活互动、多变的教学法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以老师为主导,按照老师讲课,学生笔记、记忆与复习的规律进行教育活动,这种方法学生参与较少,几乎少有思考、感悟的空间,确切来说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除了课堂教学,还增加了历史小制作、调查活动、历史小剧制作与表演等教学活动,更全面直观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另外,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进而为国家培养科学性、创新性的人才。

四、从教学评价分析,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将单一的考试转变成了方式多样、主体多元、内容综合的评价

在传统教学中,不管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估,还是教育部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以及学校对老师教学活动的评估,大多都是单一的试卷考试,以最终的成绩做最后的评价依据,其他很多方面往往遭到忽视,比如,创新教学、具体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素质等,缺乏学习能力上的培养和品德的养成,会使学生未来难以适应新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只是考试机器。

新课标坚持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原则,所以采用了有效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1)对学生实现内容上的综合性评价,新课标不再是单一的考试评价,而是注重学生内在的兴趣爱好,激发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总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评价方式上变得多样化,采取灵活的方式,比如历史习作、历史调查等。(3)评价主体上实现多元化,可以引导家长、社区、学生以及其他课业老师参与其中,形成交互式作用的评价制度。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的转变,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真正实现了改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做到了与时俱进,开启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篇章。

篇4

二、新课标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措施

新课标下,为了更好的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学活动予以完善。第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高中历史使故事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教师为了更好的保证其教学效果,便要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使其从大量的历史材料中抓住核心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细读。新课标下,教学实际使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而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为了保证该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且结合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以提升。此外,通过历史阅读的训练,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综合提升。在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适时的提问,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以及提问的适时性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其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多的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分析,并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其进行适时的总结思考,通过这一训练来锻炼学生的概况总结能力,并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二,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标下,对于学生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度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可以有多种理解和解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其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同一历史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以及其思维能力等,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实现其思维的独创性,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新课标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所学历史知识。通过高中历史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应给与学生及时的指导,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理念,使其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均能得以提升。第三,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点,为了更好的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便要从多方面出发来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好的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来完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完善,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其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使其通过历史资料的阅读等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的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将社会调查等活动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使其更好的将历史与社会相联系。通过这种社会调研的开展,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究历史的规律等相关内容,激发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最终实现其历史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提升,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篇5

学界一般都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承载着历史信息,能比较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了解过去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历史学家都是依据相关的史料,如,历史遗迹、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等来认识、重建过去的客观历史事实。

2.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史料教学

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以下简称为新课标)。通过研读、学习,可以看出新课标就是根据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对史料教学十分重视,提出了许多要求与建议。如,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课程要完成的能力培养中有历史技能的培养,那么,在新课标中具体要求阐述为“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材料和解读图表材料),能分清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解读图表材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地图和统计表格),要能从中发现有助于对历史理解信息、分析或概括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等”,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阶段必须促使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那么,在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出能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先培养学生获得通过多种途径最大限度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二就是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做到“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阅读材料的技能”“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证”“史”即为史料的问题,这就对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3.新课程改革下高考趋势要求重视史料教学

2006年,我省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2009年,迎来了新课程改革下的第一次高考。在2008年9月,省普教室出台的复习教学建议中就提到了新高考与史料教学有关,如,“选修模块以情境材料题为主。非选择题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大多以材料入题,问题出自材料,而不是出自教材”。2009年省教育厅出台的考试说明历史部分第一条要求就提出:“(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试题的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些指导建议、原则就要求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进行关注、重视。

如果再对高考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史料引入考试已成趋势。如,2009年的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就运用了大量的史料,设置了新情景、新材料,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必做与选做),13~24题,综合题38题,与选做41题,几乎全都是材料题,涉及学者观点、历史图片、报刊报道、文献资料摘录、中国史料、外国史料等,史料使用都十分丰富。

二、如何运用史料教学

1.精心、合理、慎重选用史料且运用要得法

上文所述课标版的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多样,有文字史料与大量的图片史料。这些史料做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引用的史料都是精心选择的,一般都是为了说明教材的重、难点,精心选取的,具有典型性、情景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文字史实为直接史料的居多,可信度较高,图片史料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上灵活地运用,可以促进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教材中的史料,要注意充分合理在运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舍近求远,盲目补充大量课外资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篇6

一、高中历史课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历史课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新课标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历史课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靶点,设计探究方向和探究内容,并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分析和讨论,从而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新课标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新要求。

2. 自主性原则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高中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历史课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历史文化的奥秘,因而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运用时,教师要把握好自主性原则。即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通过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和能力,从而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

3. 多样性原则

受生活环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每个人对历史事件解读的角度不同。在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个性思维,反而应该鼓励学生针对同一历史事件阐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历史课,教师要把握多样性原则,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自我分析,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利用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课中探究式教学应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一般包含“质疑――探究――释疑反思”三个阶段,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就要把握好探究式教学流程的几点要求:

1.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因此,在高中探究式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运用好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新颖的问题情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将历史事件还原;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历史事件发生时更完整的社会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精华所在,只有成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思考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好历史知识点,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2. 多渠道搜集材料,探究分析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教师的辅导,使学生能自主地进行探索发现、掌握认识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根据问题对历史事件展开探究和分析,但探究过程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探究程序开始前或探究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参考资料,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有一定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提高探究教学的开展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让学生在合作、思考和讨论中提升综合能力,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学习质量。

篇7

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是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据笔者从一线和有关文献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基于此,笔者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以系统论为指导,使教学目标和流程更为清晰明了,便于一线教师把握和操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

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

1.让学生明晰史实。史实是指人类过去活动的客观事实。其最大特点是过去的东西,史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史料只能反映史实的某些部分和某些现象,不能反映史实的全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史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2.让学生知晓历史结(定)论。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在教学中提出个人意见,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历史课程中的史论主要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线索、阶段特征、历史规律等等。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史实本质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是通过对史实和概念的升华,对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归纳和预测。阶段特征是对历史某一个阶段规律的判断,如“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等。

3.让学生学会史能。指历史学科能力。从信息处理角度而言,包括阅读、获取、整理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如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史实、编制历史图表、表述历史观点等等。从认知能力角度来看,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从思维能力角度来说,包括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能力,并以此解决问题。从学习方法角度而言,包括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交流观点的能力。

4、让学生能够明辨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全面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这就离不开史观的教学。根据新课标要求,从宏观来看,历史观主要包括:唯物史观、人文史观、民族史观、世界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代谢史观等等。唯物史观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文史观是指用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来理解和分析历史。民族史观是指站在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历史,展望未来。世界史观是指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多元视角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全球史观是指用全球从分散走向整体的眼光,认识和分析各局部和阶段的历史。文明史观是指站在文明传承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的延续。代谢史观是指用历史规律来看待历史事物的更迭兴衰,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二、创新课堂教学

下面以《开辟新航路》一课为例讲解一下创新历史课堂教学。

1、掌握历史事实。由学生根据教材,查找、罗列、筛选和整理史实。包括:著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即开辟的过程,可让学生识图、列表。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

2、引导学生提炼归纳历史观点。由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提炼教材中的历史观点:主要包括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具体来说,如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等等。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观点的能力。

3、让学生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历史观点。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和论证历史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结论的解读。如设计问题:“请用史实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这一命题”。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并实现主动建构历史结论的目标,避免学生机械接受教材现有结论。

4、训练学生运用历史的能力。选取经典题目或自编题目,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篇8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来源于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课堂整体效率有待提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完成思维的创新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现状反思

(一)制度的不完善。高考问题是学生、学校以及家长在高中阶段关注的最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考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制度,以分数论英雄。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倡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大量的招生,需要以升学率来吸引家长与学生的注意力,而升学率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成绩。所以学校会对成绩有尤其重视。相对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历史课太不显眼。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大都课时较少,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量很大,光是讲完课本知识都已经竭尽全力了,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创新思维的锻炼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改进。历史课程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过去进行反思,让他们深刻的知晓“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能有远大的理想及积极的态度。目前许多教师将历史课程当做语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大量的教科书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历史教学始终要坚持的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是非常不明智的。

(三)教材内容政治色彩浓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多种多样,需要学生对此有全面的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是锻炼学生思维及综合素质的高效方式。但是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其中存在很多思想灌输内容,这对学生的未来思维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对策

(一)贯彻落实“人本”思想。“人本思想”的核心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基准实施教学工作。并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自主自发的完成历史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要贯彻落实“人本”思想,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课堂上要相互尊重,在课堂下还可以互为好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己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设计、选择课堂内容。无差别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注重对其的差异性培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完成自身的基础引导工作。并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历史教育来说是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因素,且是对课堂的有效性评判的基本依据。新课改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也要贯彻落实该项政策法规,不仅仅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新课标思想时,认为当前知识的传授已经不重要了,这是错误的。知识是学生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途中产生疑惑后,在寻求疑惑的解答方法是才能达成对学生思维及能力的锻炼。

(三)科学利用教材。我国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范围广,需要顾及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此时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利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本身要对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通过自身对教材的不同解读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确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例如在讲解《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与《在民的政治启蒙》是,由于这两节内容有许多的相通性,教师可以将其联合开展教学工作,加深学生对启蒙运动的整体印象,使学生对启蒙运动有清晰的概念,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当前科技的发展十分讯速,我们历史教学工作也要对科技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面历史,直观的感受到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技术起到的作用是教材不能比拟的。例如,在讲解相关内容时,教材上只有图片与数字,这不能让学生有清楚的概念,明白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到的实况,感受到这份屈辱,铭记耻辱,奋发图强。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要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作用,让历史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还要注意创新,与学生同等的发展自身创新思维,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的更加深入、更加高效。并同时完成对历史课程本身问题的思考,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兴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A,2011(11)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70-02

一、问题的提出

反思教师对课标的使用,大致存在这几种情况:

1.不看课标,觉得课标与教学没有关系,或者是凭着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

2.看课标,但是不会解读或者不能准确解读。

够不着:觉得课标说的太笼统、太高深、弹性大,不具有操作性。

说不清:有什么、包括哪些、有哪些规定等说不清。

理不明:对课标中的一些术语、概念理解不明白,例如相关的概念、历史意识、行为动词所表达的学习水平等。

片面的解读:只看内容标准,不看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

3.教学中不落实或者不知道怎么落实。

那么这些现象的实质都是“标教分离”。“标教分离”其结果是使教学没有方向甚至是背离方向,在教学中只强调知识的掌握,仍旧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教”和“学”的实效性,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从长远来看甚至影响国家基础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二、研读课标,树立自觉依标施教的意识

教师要研读课标,并务求内化,要把课标这一外在的、客体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内在的、主体的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还是听课、评课、教学研究,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标”,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必须紧紧围绕课标来实施,不能偏“标”,更不能离“标”。使所有教学行为都是课标要求的必要反映,这就是依标施教的意识。

(一)明确课标地位,把握课标精魂

课标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简称,是学科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所以必须依标施教。

研读课标应把握精魂。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目标多元化及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的显著特征之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策略,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只有把握课标的精魂才能使教学立意明确、方向正确。

(二)完整、科学的解读课标

从课标构成来看:课程标准是由学科课程地位、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组成的。

第一,教师在解读课标的时候往往只解读内容标准,内容标准绝不是课标的全部。

例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在课程性质中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现实性、科学性、鉴赏性、启智性、借鉴性、人文性等人文教化、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二,教师在解读内容标准时,由于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过于笼统不具体的目标不仅没办法操作也不容易达成,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结合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时代要求解读课标、分解课标,使行为内容和程度具体化、层次化;行为动作可观察、可测量化;行为条件和途径清晰化。

(三)准确掌握课标行为动词的基本概念,明确教学目标要求的“度”

课程标准大体是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的规范适当,具有一定的清晰度,比较便于教师的操作。那些动词就是学习行为、思维活动、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清晰知道每一个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概念的内涵,就是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并找出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训练的量、序、度在教材中的辐射点或位置,使目标实施有载体、有途径等,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出,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标”理解为“内容标准”,事实上,施教者应该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整合地去实施课程标准,即“依标施教”最终是为了学生发展,是教师的自觉意识。

三、融会贯通依标施教、理解教材、理顺教学

(一)分解课标层次,确定学习目标——就是解决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的问题

学习目标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重要作用。分解课标层次,确定学习目标是有效地实施“依标施教”的基本前提。学习目标并不是课标要求的重复,而是对课标要求的创造。在目标的分解和目标的排列顺序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目标的量、序、度问题,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结合知识的系统性,科学地分解、细化课程标准,并始终考虑:“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以高中历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为例,从目标分解、目标构成、目标陈述三个方面谈一下确定学习目标。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目标分解:

第一步,分析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

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新变化(知识点的细化、具体化过程);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举例、分析(掌握基本史实和相关内容);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全面、客观;

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

目标构成:

目标陈述:

包括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动词(用词清晰、可把握)、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最低要求)四项要素。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通过分解内容标准,确定知识目标: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针对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相关知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混合经济、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进行理解,还需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实质和影响,这些细致教学内容目标构成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

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教学活动建议、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三维目标。例如:学生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会到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感悟到任何一种制度都必须不断调整完善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跟得上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的错误陈述:教师通过……使学生……

(二)“落实目标”,就是你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

落实目标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施教过程。

1.结合课标要求,选择学教素材。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就应选择合适的学教素材开展学教活动,进而达成学习目标。这些学教素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生成的。预设的学教素材最重要的是教材,教材具有普适性,应是最合适的学教素材,所以理解教材、对教材的剖析逐渐深化是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前提。一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二是开发新的学教素材。教师选择合适的学教素材,使目标落实有了载体,更有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2.依据课标理念,开展学教活动。学教活动落实课标理念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依标施教”能否产生实效主要落脚于教师能否依据课标理念,开展学教活动。基础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让学生参与教学。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看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一步:宏观引领,掌握核心内容;

第二步:目标导学、明确任务;

第三步: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第四步:展开联想、获取新知;

采用谈话法教学,让学生结合某一方面方面变化谈自己的了解,就学生所知道的所感兴趣的顺势而教,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

第五步:主题探究、突破重难点;

第一幕:探新变化之源——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第二幕:走新变化之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阶段;

第三幕:寻新变化之果——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第六步:感悟提升、内化升华;

第七步:总结提升、建立知识体系。

这些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围绕三维目标实现的设计,是注重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等新课程理念的设计。

(三)“检测目标”,就是解决你如何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问题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23-01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高中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而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多在于教材死板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学生。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取上高中历史课。在笔者看来,好的历史课应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和文化性,鉴于此,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要提高现有的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新教材

经过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发生非常大的变动。原有的旧教材的历史观是片面的、教条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虽然教师的理念开始转变,却忽视了对新史学观的吸纳,史学理念依然陈旧。因此,旧教材及历史教师在新史观方面相对缺失,这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学的滞后,也不利于考生的发挥。

二、标本兼顾,全面领会

新课标的改革,体现的是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观念。学生学习历史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发展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受到熏陶的阶段为感知历史阶段,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忽略了该阶段,从而影响历史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史实教学。首先,教师应认识史实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等,更生动形象的展现史实。再次,应尽量详细的介绍历史,这样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把历史细节讲的足够生动具有穿透力。

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1、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或者单纯靠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结论都不是完美的教学形式,应该做到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历史教学中需要学会创新,创新是历史意识和现代思维的结合,我国近现代的历史教学鲜明的突出了这点。高中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历史教学应教会他们用历史眼光看待社会,提高其觉悟,做到明辨是非。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过创新的机会,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大力倡导科学的思维活动。总所周知,历史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二重性。客观性是指史实的客观,主观是指结论的主观。虽然史实具有客观性,但也不排除个别谬误,并非绝对的客观。历史结论由编者编写,是编者对历史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需要质疑。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历史教学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点到线到面到立体的过程。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内在的联系,要做深度的分析和评价,只有这样大学历史教学才能得到拓宽可加深。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见解很重要,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产生探讨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篇11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要求教师主动摒弃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创新,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面对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观点的各项要求,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如何更好地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呢?这是值得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要实现新课改下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理念、策略的改变

1.从重视知识到重视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在新课改理念下,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找准方向、自主归纳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掌握基本史实和观点,加强运用能力训练以及学会探究新知识。

2.从重系统到重专题

原来的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对历史的各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其优点是注重历史知识的连续性、全面性、系统性,但过分地强调政治史,对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知识讲解不够,知识点太大、太繁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将历史细分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几个专题模块,学生能够针对不同专题,展开有效学习。

3.问题式教学

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及合理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搭建有效性的问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提出合理的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还要注意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多是以教师的口头讲授为主,而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如通过排演历史剧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趣点往往是课文中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历史课本文章中正是有了这些趣点,才显得跌宕起伏,学生们阅读起来,比较有情趣,而不死板无聊。被历史里面的人物、事件所吸引,学生会不知不觉想象出当时的画面,更好地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趣点,为理解提供动力。以前的教学模式,学生大都是在课堂中被动地听课、学习,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使许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构思每节课的教学环节,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通过生动的讲解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情趣。例如,教师用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精彩的故事导入课堂,吸引学生对历史人事的好奇心,抓住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或者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教育视频,借用一些有名的诗词从而结合历史事件来带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真正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角”,摆脱单一无味的老师单独教学的局面。

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活动,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史学的基本观念出发,对学生循循善诱,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人物、解读历史时间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可以采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动脑,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当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产生疑问时,说明他们主动地去思考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灵活,学习起来也就愈加轻松。疑点是思维的火种,疑点看似与事实相矛盾,实则统一。由于学生浅层思维及现代观念的影响,不能一下子判断出子丑寅卯来,必定会心生疑窦。这些疑点常常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发现疑点,然后再一次阅读分析,解开疑惑,最后通过讨论得到合理而清晰的答案,培养其探求真知的好品质。

三、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历史学习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事半功倍,例如在涉及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历史事实讲述“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结合现在的时事新闻,更好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这种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专题辩论、社会调查以及历史知识竞赛等,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把实际中学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与课本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适量的课外活动会把课内和课外学到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加以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多元综合的教学评价

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甚至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其次,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历史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综合评价他们的德育教育、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在关注他们学业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不再是沉闷乏味的,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和教师有效互动,使学生在快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掌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和教师的默契达到最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但实际上,种种因素却影响着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加大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1. 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差异,造成知识链的脱节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三维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

知识侧重点不同,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教材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能力要求不同,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要求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初高中也存在差异。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以主题的形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历史的时序性,但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而高中历史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

以上差异就造成目前初高中历史知识链脱节严重,也增加学生对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解的难度,不利于课改目的的实现。

2.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也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相对欠缺,而且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缺乏正规的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从而使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且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深奥、抽象,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体验,也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知识要求。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也就成为高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历史教学现状探究对策

1.加强校际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校组织初高中教师学科交流活动,以及下乡支教等,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

2.钻研课改标准,分析新教材的重难点。

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是按文明史来构建历史课程体系的,分别介绍了人类的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明白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而高中历史课标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样,依据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使教学教学详略得当。

其次,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开阔教学视野。每套教材都是编者对《标准》的理解,通

过对教材的研究,找到其共性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教学的重点,课标的要点。如人教版和岳

麓版的教材,两者间是骨与肉的关系,前者注重知识的概括,后者注重史料的解读。

3.加强对学生新课程知识的指导.从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和内容方面突破,逐步消除初中阶段的旧习,通过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逐步养成,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适应课改的要求。

4.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能力的提高。

(1).要重视课前预习。初中历史学习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的,普遍养成了机械的学习模式。然而,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此外,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必要,这样上课才能抓得住学习要领,才能弥补初中知识的不足。

(2).要讲究教学策略,整合教材知识。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多和时间少的问题,应讲究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课堂中,采用挂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历史知识,可节省课堂时间,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提升概括和归纳史实的能力;而教材编写理论性、概括性强,历史概念多,这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历史规律。故此,在实践中要注意:以新课标理念的更新来促使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研究学生的变化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重视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新课程在学习能力方面强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学会搜集和整理材料,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训练,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解的能力。

第四,重视史料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读-找-想-答-查”,抓住材料主旨,获取有效信息。

5.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面对“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浓厚的教材,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专业进修。只有通过专业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篇1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9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中,史料教学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史料教学的价值并未真正凸显出来,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即使应用史料教学,也仅仅是为学生补充读本,没有实现史料的拓展。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历史中应该如何有效应用史料教学呢?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

历史教学的历史感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史料教学则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我们知道,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更是我们发现和解释历史的依据。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呈现出丰富、直观、形象的史料时,会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气息。以此便增加了历史课堂浓郁的历史氛围,使得历史课堂丰富而充实,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历史教学的历史感。

(二)有助于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方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教师更多地偏向于理论讲述,而学生则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记住历史结论与典故。这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事件。但与之相反,史料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方法,使学生自觉进行历史学习的交流与探究,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有助于高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积累历史经验,培养爱国精神,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及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将来进入社会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些历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学任务已足够重视学生在认知、能力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历史史料教学,能将学生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的史料教学策略

(一)合理选择史料

古今中外的史料浩如烟海,如何对众多史料进行科学选取,是史料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和理解教材,同时还要明确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综合设立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史料。一般来说选择史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真实性。史料是课堂知识的佐证,真实的史料能给学生构建真实的历史场景,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快速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原始史料,对二手史料要充分论证和研究。

其次,典型性。史料要符合当堂教材的知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在构建历史表象中,增强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

再次,多样性。史料的多样性,有助于丰富课堂,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增强学生兴趣,教师课堂采用文字以外的图片、表格、影响、实物等史料,提高课堂效果。

最后,思想性。教师选择史料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史料中注入教师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科学有效地设置问题

在史料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问题的设置不应该出现科学性错误,同时,问题难易也应该适中,如果问题难度较大,就需要为学生提供铺垫,让学生可以实现逐步提高。

2.启发性原则。史料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启发性,需要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过程中。

3.开放性原则。问题的设置需要具有开放性,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元化解读,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三点教学目标其一“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规定了知识的范畴包括具体历史与抽象历史,而能力范畴则包括了认知历史的能力与掌握历史学习技巧的能力。此教学目标要求现代史料教学务必改变过去仅仅重视历史结论的教学方法,更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史料的运用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完成课堂任务全面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新教学目标之二便是“过程与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