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篇1

一、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目标宗旨

1.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即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如果得不到转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某些知识点很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这种状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案例教学则应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而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化的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宽阔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思维的思路,进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

2.营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为学生的合作讨论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课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自我探索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更加深刻持久,如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立足于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有利于创设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案例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相对宽松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顺应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放,有利于建设民主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受这样的氛围耳濡目染,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合作平等等观念。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精心选择案例,优化课堂教学程序。案例选择要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吻合,这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关键。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要立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将趣味化与知识化相融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精心筛选,案例要选择的恰当,选择范围可以开阔化,无论是从教材提取还是从生活中提取或是相关的文献材料中都可以,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住客观真实、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案例的应用要对实行的效果做好预测评估,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立足点,要保障选择的案例能够切实吸引学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研讨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果应用的案例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时候教师要有充分的补救性策略,例如可以换一个案例,继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择案例,对于应用的案例可能性带来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提前做好预测评估。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34-02

从1991年起在我国进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成功结合,使得案例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大规模的运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正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在世纪之交的共同的“新宠”,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阅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大部分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章节中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质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形成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致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仅仅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说明,案例的启发较为简单,案例的点评不够深入,从而也难以形成对学生教学的启发,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体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选择地理教学案例,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

(4)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国内案例教学论文、参加地理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地理的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地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程序,并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适当调整。

篇3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篇4

一、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编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那么案例如何选编,有哪些获取途径呢?

1.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

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必须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可选择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拓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但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如:学习人口迁移时,能充分利用“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环节的分析讨论,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就可很好地掌握了。

3.教材“活动课”可改编为案例

课文末尾的“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中有些内容很好很新,具有典型性,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如“交通条件改变对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个活动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4.高考题等试题资料中寻找教学案例

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和选编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不特别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各类试题资料,不妨尝试从各类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选择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料,稍加处理,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案例了。

二、案例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呢?

1.针对教学目的的设计提问,切忌随意性

课堂上只设计或抛出案例,而不注意预设问题或即兴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该堂课的目标,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从而对案例设计相关的提问。

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思维的递进性

注重地理分析过程是地理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串串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也就无兴趣探究了。例给出京九铁路的有关图文资料后,直接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为:①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③京九铁路跨越发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④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铁路建设有何意义?这样分解后,学生很容易顺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探索过程。

3.问题设计,语言表述要准确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否则易引起思维混乱,无从判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尤其是某些常见的“开放式”提问,往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应如何进行呢?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D分析案例D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篇5

1.构建策划

课堂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模式与构建策划都应在相对应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下形成的,同时也意味着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划应在继承批判、创新的前提下和摒弃以往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进行的。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模式同样包括在内,其吸收和参考借鉴其他的教学模式的长处,在此基础上更加提高自身的广泛性、区域性、综合性。

2.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案例教学模式自身存在有一定的教学基本流程:提供案例――分析案例――探讨得出结论――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在提供案例这个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依据事实和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学生比较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此外,在案例教学模式中结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在文字和图像上的运用恰当合理。并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大胆地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从地理教学目标的整体角度出发,在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折射出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研究分析等方式,激发出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和摸索的兴趣。对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同时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案例多数来源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并且很多都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案例,这些案例具有鲜明的科学特点,可充分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同时在案例教学中也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了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

3.教学的互动性

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角度出发,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上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对教师提出的地理案例进行激励的分析探究,进而达到学生相互合作研究的能力;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解决现实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通过案例提出问题

由案例提出问题情境,进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中讲到的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这时我们会列举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对河流的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有关河流早期不合理的开发所导致的后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及有关田纳西河流域后期的整治和成功开发和在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对其他地区对河流流域进行开发利用有哪些值得参考借鉴和指导的意义。通过具体比较有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案例教学将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通过案例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课堂中地理案例基本全部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中,这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有关问题的地理知识、规律对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也需要对案例进行相关的延伸与拓展,创造性地对案例进行评价,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独特看法和见解,仔细制定出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我国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一,但是目前对其开发利用还是比较少,结合前面所提到的田纳西河的开发利用,针对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哪些值得借鉴参考的地方,进而达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以及身边的地理,要符合社会实际,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然案例教学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还是以教材为主,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案例的来源又过于单一等问题,为此,选择正确的案例才可以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虽然案例教学存在一点欠缺,但其自身存在的优点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界的不断深入和改革,案例教学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并且得到了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更应当要结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案例教学模式有着更加深刻和清晰的了解,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以及激发出广大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6

【中国分类号】G633.55

在高中学习地理的阶段,地理案例是指具体地理情景的描述,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给定案例中进行观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实践学习。通过这些来思考和总结归纳,从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方式不仅能实现学生快速的接搜知识,还能够更高的程度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案例教学中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1.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概况

新课标确立以后,在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的要求下,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显得越来越重要。案例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素质的高低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改革等。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高中地理老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用案

例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用现实中的地理案例论证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1.1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一个新引进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地理案例教学只是教学的初期,在初期很多知识和方法都需要学生不断的适应。

1.2学生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时候,对于学生有可能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案例的理解性不够积极。这样就影响了案例教学。其实,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应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的积极配合来实现。由于地理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都老师和多学生都有一定的较高的要求。在案例提出来的时候,要理解这个案例就要求学生有很多的社会阅历,这样才能有效的理解这些。对于老师要有丰富的教学敬仰,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解答好这样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学。

1.3老师问题

对于老师来说,案例教学作为一个新引进来的教学方法,老师会有一些教学技能上的不足,没有地理案例教学的经验。这样就会影响到案例教学。地理教师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指导与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记”得陈旧的方法。而现在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已经和以前不一样。

地理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以及地理案例教学

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其实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地理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资料分析和解决资料中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没有这样的案例教学经验,这样就要求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这样就能够帮助地理老师增强他们案例教学的经验。

1.4实际案例问题

在地理案例教学初期会出现可用的案例少,而且案例的类型和知识不能够相符合,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所以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地理案例的内容要丰富多样。教师要不断的搜集符合课本知识的案例,不断的进行案例研究。可以鼓励学生寻找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周围存在很多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能够理解地理案例。另外案例的选择要多方面的,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知识深度,选择一些能够容易理解的案例。这样有简单到复杂能够让学生不断的接受到这些,为地理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条件。

2.解决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办法

地理案例教学中对于老师、学生和案例都存在相应的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老是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还是要靠老师自身解决,在没有实际案例经验的时候。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地理案例,不断的探索身边的地理案例。学生在没有积极性上案例课的时候老师要想方设法的去增加课堂的幽默性。另外学校和一些教育组织要定期的组织一些地理知识的培训。这样能够帮助老师增加一定的经验。

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时候不能快速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要多多的接触一些课外地理知识,因为很多材料都来源于课外资料。在阅读课外资料的时候要不断的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这些资料就能够更好的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对于案例少,而且实用性不强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靠学校和老师的不断努力。老师要多方面的搜集一些案例的资料。可以通过电视以及网络等平台进行搜集。如果还不充足还可以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互动,两个学校的地理老师一起进行案例研究,这样就能够填充一个学校学习资源的不足。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重要性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知识,案例教学就像一个课外读物课堂。他能够能加丰富整个教学环境。其次,地理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加入到课堂。在课堂中更加活跃,能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在课堂中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那些案例知识,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最后在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增加很多社会经验,地理课堂的案例有很多和生活有关,学生深入理解之后就能够更加热爱生活等。

结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老师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做到让学生喜欢上地理案例课,让学生加入到整个课堂中来,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氛围。作为学生要深入的理解案例这样能够增强自己的素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倡导案例教学要把新课标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45-03

【作者简介】朱学尧,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优秀班主任,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德育带头人。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景的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进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深刻揭示地理规律、有效训练学生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经过广大地理教师的种种实践探索,案例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并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提升了地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然而,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很多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使用仍较为混乱。

为了能使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笔者以本校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余份,问卷涉及三类问题:选编案例质量优劣、教学实施环节完整性、学习评价合理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度普通较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并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接受的,学生也认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合作小组的异质组建方式。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三类问题。

1.选编的案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案例优劣的首要标准是案例的典型性,而且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一般,16%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比较差。近30%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背景材料复杂,缺乏典型性”,25%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缺少思维量”。

2.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存在困难。50%的学生认为案例材料应该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而近70%的教师是在上课前才将案例学习材料发给学生做课前准备工作,而事实上只有近10%的学生课前认真阅读了案例学习的材料。

3.案例学习评价不合理。从调查中得知,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笔试评价形式是合理的,超过50%的学生认为此种评价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超过5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评价形式不合理的原因是笔试形式的评价过于简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案例选编质量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高质量的案例,案例的类型、案例的内容和案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课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是教师教学的首选,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教材的案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不是完全匹配的;二是案例思考题的答案已经明显地出现在案例中,因此教材案例没有太多的思考价值和讨论空间。所以教师常常要自己选编案例。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案例呢?研究案例的著名学者(Towl A. R.)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存在为基础的,而有效的案例教学是以高质量的案例为依托的。

事实上,案例教学实施的困难之处不在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在于如何选编适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选编出高质量的案例呢?首先,教师选编案例的前提是吃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第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条件;第三,教师在选编案例时必须在案例中包含教材所阐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第四,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免学生通过案例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现实不符;第五,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可能路径,不能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有足够的思维量和启发性。基于以上六点教师选编案例的大致过程是:“撰写案例说明书、草拟案例、关键评估、编辑修改、配置教案、案例定稿等环节。”

二、优化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精心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总结,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五个环节。教师和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导致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除了教师要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如果学生对研讨案例所包含的地理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或根本不熟悉,课前没有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例材料,对思考题没有认真分析和思考,要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是不可能的,这会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的课前,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案例材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围绕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写出个人发言提纲,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划分的合作学习小组或学生自愿组合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目前高中学生每天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平均只有半个小时,而根据调查得知,学生要做好一节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平均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在课业负担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下,学生投入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首先必须精简案例的篇幅和内容,压缩学生阅读案例的时间,把相关内容纳入课堂学习中;其次提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最后给出3~4个相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了解案例。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一套与案例教学法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但这历来是一个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从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笔试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原因是笔试形式过于简单。所以,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中,要兼顾案例知识的习得和案例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历程,将教师规定的全部学习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活跃度、参与度、讨论的焦点与案例核心问题的相关度、观点的深度与广度。重点考查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判断、决策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学生的个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案例准备、课堂表现、讨论深度及协作配合程度等构成,期末成绩由笔试成绩构成。在笔试方面,丰富考试形式,除了传统的选择、问答等题型外,选择案例题分析作为笔试的题型,通过针对案例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来考查学生对案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在案例教学的评价中,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机制,通过持续的、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使学生能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更加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会使学生素质得到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然而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优化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还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探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相信经过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会越来越完善,也必将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尚正永,陈炳飞.地理案例教学的利弊分析与灵活运用[J].地理教学,2011(24).

[2]康小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7).

[3]康星.中学地理“变式案例”教学研究及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

[4]李茂森.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4).

[5]戴黍.参与式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写作――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6]王玉萍.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4).

篇8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学生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加之作为高中教学指挥棒的高考在近年来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地理考试中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也为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实例为媒介,引导学生进入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内容的探究与思考,是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在分类上,案例教学法属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案例一般分为例证型案例、分析型案例与讨论型案例;在教师的角色上,由原来的灌输讲解的教学者转变为引导思考的引导者,不再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了如下的优势:其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的年龄,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处理事情也有了自己的风格与习惯,此时教师如果毫无针对性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自行思考、处理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其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前文已述,新课改对于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要求进一步提升,高考中也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而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恰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其三,巩固所学知识。地理课本的知识点往往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且涉及面广,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的地理较好理解,但对于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较远的地区的知识就会有陌生感,甚至需要死记硬背才能记住,运用案例教学法,用真实而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二、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1.选择高质量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挑选高质量的。案例选择首先要在学生接受范围内,并且尽量与学生兴趣相贴合;另外,在选择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与课本案例不同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案例的新鲜感,不会认为是对于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在选择例证型案例时要与生活实际相贴近,可以选择一些名胜古迹或者风景区等作为讲解的例证,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加强可信度;对于分析性案例的选择,要相应的设定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讨论性案例的选择,更要求真实生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话可说。

2.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

地理教学对于实践要求较高,也与生活实际切实相关。例如我们每天的天气、土地的颜色、太阳的升落等都可以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也都可以被教师引用为案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案例变得可观、可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地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案例既包括天气等这样随时可感的,也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等,这部分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经常做一些调研,并经过处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

随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应用的普及,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加以探究,也可以在课下以及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后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的进一步探究,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也会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教师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深入的思考,逐渐完善案例教学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案例的选择,也不能固定于已有,虽然已有案例已经成为经典并被记录,但教学贵在创新,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不能拘泥于已有,大胆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

作者:陈文治 单位:江苏新沂市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9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通常是教师对地理知识作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对地理原理作一一的印证,教学依然没有摆脱教师讲授的模式。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是强调以地理知识为载体,以获取结论过程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地理现象,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在案例中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注重案例材料的选取

教材是精心编写的内容,内含丰富的知识点,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开展教学,能够将知识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生活非常贴近,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感受地貌的壮丽,对于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教师在分析案例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城市功能区分”时,教师可以利用所在的地区为例,讲解功能区的概念,展示城市的地图,利用周边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教师还可以展示学校的建筑物名称,让学生根据之前讲解的内容进行划分归类,接着再展示学校的平面图,看看学校在建造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些建筑物要集中建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学生可以分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这样,课堂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课堂学习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结合时事导入,运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时效性。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世界上每天都有有关地理现象的报道。如果教师能够加入时事元素,便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高中生对于时事已经开始有所关注了,但是自身却缺少理性的分析,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课堂中以时事作为例子,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时事,理性地看待时事。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是否听说过酸雨?最近,北欧大面积森林受到酸雨的侵害,如果北欧国家想要保护好森林,同学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措施。学生积极思考,但无非都是从本国出发,没有什么别的提议。这时,教师接着讲:北欧将英国告上了法庭,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明显与学生的思维相冲突,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并且追问教师为什么。这时教师再导入知识点,学习的效率会提升很多。又如教学“水污染”时,教师可以以日本的水俣病导入,首先展示日本的地域风貌,山清水秀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水污染?更为奇怪的是,当地居民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口齿不清走路摇晃,大喊大叫,指出这些都是由于水源问题导致的,倡导学生要积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三、认真阅读案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案例不仅能带给学生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视野会更加开阔。学生一般在分析问题时,所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只会从几个常见的角度进行分析。相反,如果多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对待问题的看法会更全面。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交待清楚,引导学生在分析时要尽量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着找到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仔细阅读案例。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时,教材中将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归纳为10种左右,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上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先分析一下,如何描述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不同的气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全面,那么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气候的形成肯定不是单一的原因,那么在众多原因中主要因素是哪些,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气候,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思考才能解决。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组员间合作打开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案例中,尝试运用多种思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逐渐提升自身的多种能力。

四、引发案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的思维沿着具体的问题情境产生不同的解决办法可以引发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学生在分析一个知识点之后,接着再从其它角度进行思考,找到问题的典型性,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城市化”时,由于城市化的概念很广泛,学生在分析例题时,可能想到的是城市之中的地理文化,但是城市中最主要的还是人口,那么人文因素就占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人文因素也要进行分析。思考城市的发展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哪几个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时要去思考的,通过思考,明白不能因为地理方面的因素占得多,就全从地理因素出发,还要进行人文角度、交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这样一个典型问题:面对“民工潮”,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想要进入城市?他们的涌入对城市有什么影响?学生在分析时,学会从城市与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进一步挖掘其它知识,从多个角度出发,先分析表面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全面分析之后,再尝试着去分析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内容,答案可能会更加全面。

五、重视案例归纳,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

著名的布鲁纳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的过程,从而让教学活动具有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是社会调查、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等活动。对于一个地理案例,我们在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更要重视对案例的归纳,尽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育价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否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我国很多地方雾霾污染严重,并有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给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危害。对此,教师可结合课本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设计“空气的变化、原因及对策”的案例开展研讨:

1.调查雾霾的污染情况如何?雾霾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

2.调查本地区10年以及20年前的空气变化情况。

3.认真分析引起空气变化形成雾霾的原因是什么?

4.你能找到解决雾霾的具体措施吗?

结合上述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观察、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活动。这样,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资料,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来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这样的案例便具有了一定的教育价值。

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经过教学的长期检验,才能为教学服务,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类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类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念,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有如下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己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如,地理必修3第四章的问题研究中的《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一文呈现了我国西南某大城市郊区的一个乡发展现状,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解决发展的出路,提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想象。到了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们都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学生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不但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现状和家乡发展方向,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展是建立在综合考察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基础上的理性开发,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从地理教学目标看,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作能力。如通过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有关一定的发展地理的知识,而且也可以了解有关国家的政策、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等知识,并且还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前编写的案例进行分析、认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功能。其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是找到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地理案例在我们的周围是很多的,但案例的选择要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提示地理要素的内存联系和地理原理的案例。这些案例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中的交通运输布局时,我选用了“向莆铁路”这一案例,这条铁路就从我们学校旁边穿过,学生对此有很高的兴趣,结合向莆铁路的修建对家乡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而,在课前留多点时间给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搜集,使他们对尤溪的交通运输状况有所了解,为课堂使用的案例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

其次是营造合作的氛围。只有在和谐的合作氛围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合作才能开展案例学习,因为案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讨论、争论的过程。地理教师必须注意营造这种氛围,为案例教学创造和谐的氛围。

第三进行必要的引导。在讨论中,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应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例如:当学生讨论冷场时,应及时启发,活跃学生思维,使每个人都能进入角色;当学生离题太远时,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效果。

第四做好总结。案例讨论完毕,应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是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引导其深入思考。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否则案例教学法又会在本质上回归于传统教学法之中,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只有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放式教学,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身体力行之感受。

1.有利于改变传统概念教学

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传统从书本到书本,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是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不论是“从例到理”,还是“从理到例”,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概念,并从中发现书本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较好地运用概念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从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不要学生去寻求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1

情境化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探索,符合学生的思维实际,也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所以被很多老师所采纳与实践。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就具备了情境化,案例是现实中的或者是教学的需要安排设计同时符合逻辑的材料,无论怎么样,都是把学生放在了一种生活的情境之中了,不再是干瘪的知识展示了。比如:在讲授“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把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件引入过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随着去吗?如果你也加入这种移民队伍,是什么驱使的?这样的话就会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其在真实的场景中去思考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在天马行空的自己瞎琢磨了。在实际的课堂中,收到的效果会超出预想,有的学生说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加入这种移民的好处、坏处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与可行性;有的学生从时间上说现在不适合去移民,等自己的学到了知识,再去,因为他想做葡萄酒生意,而现在自己还小,不具备这种能力与可能性,所以暂时不会去加入这种移民;学生各抒己见,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产生了极其好的效果,明显的课堂氛围不同,学生的积极性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具备极其强的情境化特征。

2案例教学具备探究性特征

既然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媒介,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客体,那么对这一客体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然学生无法感知案例,也无法进行对其思考,如果老师关闭了开放性,那高中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就成了讲故事课堂了,因此探究性成了案例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如在讲授我国南水北调的知识时,笔者把三条线的研讨成行过程大致的给学生展示了一遍,然后引导:我国为什么在借助古运河争论很大,而且耗时很长才决定下来呢?学生立刻进入的深思,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其实在刚才展示的研讨历史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学生是可以归纳出来的,那么在这一思考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要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如果单个学生思考真的有困难,我们可以分组讨论,那么案例的探究性就彰显无疑了。

篇12

二、以点带面全面分析知识点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不应只局限于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应该以点带面,以一个案例将整个知识体系给梳理一遍。这样虽然比较耗费时间,但一遍遍地梳理知识体系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搭好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比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教师在举汾渭谷地的例子同时,不应只局限于其地处平原人口聚集。这时可联系课本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防治以黄土高原为例的内容,进而分析人口大量集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治理的措施及方法。由此铺开,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章的印象。地理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地理中都有很好的交叉和体现,我们不能把他们硬分成两块,所以在讲课时,要注意进行交叉式教学。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开放教学思路,理解案例自身的内涵,对案例进行必要的加工,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

三、加强师生互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学生在台下听老师一个人照本宣科地讲解案例,然后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练习和记忆,这不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案例教学。真正的案例教学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良性互动,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以案例为平台,教师可以将更多地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其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地展开研讨和探究,引导他们自由地展开交流和合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解答者,当学生遇到困惑时为学生解答疑惑。而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在台下缺乏兴趣,昏昏欲睡,不仅打击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课堂效率也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的搜集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案例的针对性,更切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又能够丰富案例的获取途径。学生参与了案例制作过程,在老师讲解案例的时候会觉得这个案例与自己有关,因而会听的更为认真,更容易接受,课堂效率也大为提高。(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篇13

    虽然学生们对月亮的圆缺的各种形状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农历每月某一天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时间可见,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面(即半圆面)朝哪一个方向?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几乎没有文字说,只有一幅月相成因示意图。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月相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月相成因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找到了月球仪,可以很好的演示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和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但是,在预演时我发现月球仪也有缺陷,就是仪器太小了,而且整个演示过程中只能靠近仪器时才可以看清楚。这样一来,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无法看见。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近距离观看。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我把篮球当月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图。

    在上月相课之前,我从隔壁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并且将篮球的一半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你收的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找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四个班级中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班级活泼的学生比较多,积极要求演示的学生也比较多;有的班级本身比较安静,学生不够积极。但是,最后,我还是在各班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月球”。在我的指挥下,地球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八个方位作为月球移动的位置。首先,我让“月球”站在观测者的右侧,(观测者要随着月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和月面的朝向。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我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月相与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图总是一致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月相这部分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月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这一问题,是我的指导老师给我指出的,并且在后面的两个班时我也及时做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月相,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