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摊经济健康发展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51-03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地摊经济也是日益活跃在城市周边。地摊经济以其少有的低门槛、低成本吸引了大批低收入人群。地摊经济由来已久,只是城市政府没有给予正式的名分,是一种民间默许的经济补充形式。但是,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形象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
一、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其非合法性存在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地摊经济对某一地区或城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地摊摆设的使用面积、布局和摆地摊的时间等都既要方便当地居民,又不能影响城市形象和道路交通,也要方便管理,同时要考虑地摊经营者的成本和税收的平衡,这些还与所在城市的地域、区位、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实践证明,对于地摊经济,只有通过合法的手段,规范和引导其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摊经济的由来
著名的古罗马城中有一个大型的露天跳蚤市场,它是罗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方,成为游客来访的一道著名的风景线,露天跳蚤市场,也就是本文所讲的摆地摊,而这个跳蚤市场是规模更大,并有一定组织管理的小商品零售交易市场。
所谓城市,一是‘城’,二是‘市’,前者主要是居民集居的社会意义,而后者主要是一种经济的意义:在‘城市’里可以自由、方便、有效率地进行大量的交易活动。经济学上有个互惠性基本原理,如果不受外部的负面影响,一般的自由交易,都能增进交易双方的利益,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和繁荣市场。由市场来主导城市经济。市场经济形式有正规和非正规之分,利用城市信息、交通、人多消费旺盛的优势,占据一定的城市空间进行加工小产品、给市民提供服务和小额商品交易,并且形成一种习惯的经济活动形式,这便是所谓的“地摊经济”。近年来大学扩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剧增,下岗职工连绵不断,就业需求增多,而市场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他们为了生存,在街道两边、在码头、在车站等地方摆摊设点,以挣点外快。使地摊经济注入了新鲜的力量和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三、地摊经济的现状
地摊经济由来已久,笔者常亲眼目睹小摊贩是在城管的严管之下“灵活应变”,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城管之所以这么严打地摊,是因为其脏乱差的形象,影响市容,滋生小市民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劣根性。当然,这是某些管理者的意见,至于广大市民怎么看待地摊经济,必须通过调查来了解。近年来城管对小摊贩的管理力度减小了,而且小摊的形式也逐渐规范化。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许多经济学家都大力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支持全面解禁对地摊经济的限制,这是反映民意的意见。2014年,笔者就娄底城区地摊情况作了关于娄底摊贩生存状况的调查,在娄星广场、石马公园、孙水公园、城区学校附近等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抽样调查。共发问卷120份,走访摊贩160余人次,调查市民220人次。调查了摊贩家庭信息、经营方式、收入情况、居住情况、教育状况、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调查市民对摊贩的看法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娄底城区摊贩的工作时间长,收入不稳定、职业受社会的危险、生活水平一般,但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相对较高。市民对摊贩的容许度较高,与摊贩有经济联系的占调查人数的78%。娄底地摊经济状况可归纳为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便民、利民,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购买需求。地摊商品包罗万象,价格低廉,其“短、平、快“的优势使交易更加活跃,并拥有一大批顾客群。由于其成本低,摊主无需高价出售商品就能获得利润,这也是地摊经济能够生存的重要原因。
二是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拉动了城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地摊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并为地摊集结地带来了人气、商气。与商场、店铺一起造就了城市的繁荣。
三是非合法性。尽管地摊经济存在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但其一直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并取得合法地位。
四是低成本性。摆地摊无需工商注册,无需交房租,无需支付雇佣工资,无需交税。摊主只需支付购买批发商品所需要的资金就能开张做生意。
五是规模小、非正式。地摊经济的规模一般比较小,一个地摊只有一到两个人经营,经营的商品种类少,数量也不多,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
六是流动性。地摊经济的经营没有固定的地点,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其经营方式灵活,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全凭摊主自由决定。
四、地摊经济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地摊,作为市场经济中一个最底层的存在,对于市场的繁荣起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对于城市经济确实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方便群众,活跃市场,有快捷的交易效率
绝大多数市民对摊贩的经营活动持肯定的态度。摊贩一般在远离大型超市或缺乏市场而又人口较多的地方出现,如,道口、工棚区等售卖日用品,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消费者以低收入或无收入的人居多,打工者、学生等是他们的重要消费对象。地摊商品在消费者眼里是价廉物美,因为经营者几乎不需要多大投资,无需租门面店铺,流通环节少,经营灵活。同质商品售价较正规商场低,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大的效用,节省双方的交易费用。
(二)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法治经济,在中国这个经济不发达,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度里,要保障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岗位很难做到。只要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口相继涌向城市,城市消化富余劳动力的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进城的人有的顺利找到工作,有的没法立足,不得已在城里摆摊张罗生意,再者,一些小商小产品的卖买确实宜于通过摆摊形式进行交易;这就决定了城市即使是现达城市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
(三)丰富城市生活
地摊经济从实物上看,好像是一种物质形态,其实还有的是以精神形态服务市民,能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丰富城市的精神生活,让外来的游客和本土市民体味着地方特色。北京的快板、长沙的街头象棋比赛、杭州的故事会等地兴起的“城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地方之一,那里欢声笑语,一片祥和;那里人才辈出,是民间艺术家的自由天堂。他们利用城市地摊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就是地摊文化的一种升华。柳永有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纵观世界各地,但凡有底蕴,有文化的城市,“地摊经济”都较为发达,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聚集,更是一道人文景观。正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展示的那样,开放地摊经济也可以使城市更加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可以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调查中人们也表示支持地摊上出现更多的商品,如小吃、衣服、日用品、手工艺品等,从而使得地摊经济更繁荣,使得城市文化更加自然地展现。
(四)带动城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据调查,凡是经济活跃的城市,地摊经济是重要的活跃因子之一,它的活跃,能加快小商品的流通速度,增加服务量,服务业的引入和发展,带动区域内相关小商品的生产。如近几年在新九龙、新体育馆、孙水公园等地组织的大型农博会、年货展销会等等,就属于正规化的地摊经济,大大促进了其周边商铺的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启发创业,促进就业
摆地摊对于有创业头脑的人来说,不仅是争取小利润,更是个获取市场信息的直接渠道,为创业提供市场和个人决策参考。许多个体企业就是通过个体老板了解和积累原始资本建立起来的。而且摆地摊投入小,技术要求不高,风险小、灵活性大、利润可观,经营方式易于复制,门路广阔,进退方便,多层次容纳就业人员。
五、地摊经济挑战城市社会管理
地摊经济属于非组织经济形式,经营区域分散,没有行业约束标准,自由化程度极高,经营不规范,给城市管理和经济活动制造麻烦也不少,其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没有行业标准,常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因为摊贩的商品固然廉价,但是多数商品来源非正规厂商,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屡见不鲜。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43%的人认为地摊上的商品质量一般,更有23%的人认为质量较差。事实上,地摊80%以上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参与市场竞争,会扰乱商品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
(二)地摊影响市容、市貌并妨碍公共秩序
在地摊往往集中于交通要道或人口密集区,如学校、商超门口,公共活动场所等地方,见缝插针,摊点乱摆乱放是摊贩们的习惯,影响市容市貌,造成交通拥堵;兜售商品刺耳的吆喝声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所有的不良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给外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招商引资的质量。
(三)存在安全隐患
摆地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摊的主要商品通常是随用随食的生活食品或日常用品,他们的食品并没有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消毒处理加工,如凉粉、烧烤、煎饼之类,看起来比店铺中的同类食品便宜很多,消费者喜欢贪便宜忍住诱惑,盲目食用,身体健康因素受到潜在危害还不知;不仅如此,消费者在逛街时买的食品,吃完之后随手把食品包装丢在地上而造成环境污染。二是摊位不是固定的,谁占有谁取得。这样一些有利的地理位置就成了众多摊贩必争之地。摊贩法律意识淡薄,摊贩之间为了占据有利位置而大打出手,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危害社会治安。
(四)影响城市管理
以前曾有摊贩为了争地盘而大打出手,也有摊贩因为对城管的不满而拳脚相加,这些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对地摊主来说,大多数认为城管管理严格甚至非常严格,而对城管来说,地摊经济的存在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难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管与地摊主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突出,执法简单和暴力对抗就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五)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
消费者在买了廉价便捷的产品之后可能会打消了在正规店铺的消费念头,使得正规店铺的商家收益减少。虽然笔者未对正规店铺的商家设立问卷调查,但通过询问一些商家了解到,如果小摊上的商品跟自己店面出售的商品类差不多的话,小摊的存在的确会或多或少影响正规店铺的经营收入。
六、解决城市地摊经济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国外经验借鉴来的发展对策
地摊经济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把它彻底取缔。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地摊经济形式很普遍,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巴黎、罗马,都有小摊贩、集市、夜市、周末市场、跳蚤市场等各种不同的地摊个体经营形式。那么,他们是如何治理的?法国对“跳蚤市场”约法三章定时、定地,轮流开办,只许在交通不受阻止、环境污染少的地方摆摊设点,宜于开设夜市就划定夜市区域。韩国,把地摊打造为为“道路文化”,美化摊位,把五花八门的摊子统一装饰为“旅游马车”,使零散的摊位变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规范摊贩的行为上,采取行业协会式管理。所有摆摊设点者必须加入“小摊业主协会”,才可取的营业资格,同时必须服从行业管理。在我国香港地区,采取法制化手段管理小商小贩。
(二)政策法规对地摊经济的地位确立和支持
1.消除误会,不要认为地摊经济行为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放开对地摊经济过多的束缚,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和“有序开放马路摊点”。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够促进双方的利益增进,这是种双赢的方案,而且地摊经济无须政府的投入,市场便能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发形成,促进就业,增加小摊主的收入,而政府要做的只是少些限制。一份份路边摊解禁的地方性文件,则体现出了“权力的弹性”,彰显了民生权利与公共权力的互让性。公权力的“弹性”理论认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非不可调和。“合法的决定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行政职权的个案使用离不开行政主体的掂量、比较、评估、权衡和决定。这本身就隐含着对公权力的处分。”而现在,这场牵涉到数百万城市边缘群体生计的变革,说明公共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合法的决定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政府适当把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矛盾这个度,在避免公共利益受损,哪怕对公共利益没有丝毫增加,只要对摊贩个体有益的前提下,政府不应干预和禁止摊贩的经营行为,反而要正确引导,营造环境,给城市的这些边缘化群体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空间,因为他们生活稳定就是对公共利益的增加。
2.加快城市立法,给地摊经济一个合法的名分。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中,地摊经济被视为违规经营的经济形式,而城市的社会生活中,它被许多市民所青睐。这种古已有之的经济形式为什么不被政府认可或许可经营呢?因为它没有取得正式营业执照,没交税,所以不受保护。但是它存在的合理性是明显的。从满足市民生活需要来说,应该允许它存在和发展,它也能创造社会效益。至于合不合法不是地摊经济自身就有的,可以放低入市门槛准予入市。有些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上海市2007年已出台了《城市设摊导则》,允许一部分小商小贩存在,并为他们颁发临时许可证。让地摊经济这个“私生子”变成地地道道合法“公民”。
3.加强对地摊经济的监管,提高地摊经济的品质。地摊经济是一种自由职业,无论经营场所还是经营项目都由摊贩自己决定,会引起经营场所的混乱,彼此抢夺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流通商品时,商人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对商品的安全性、质量忽略不计。因此,政府既然让它合法化就必须加强监管和引导。指定经营地点和限制经营时间,规范商品入市手续,确保商品质量,避免地摊经营陷入混乱状态。
4.加强政府引导,促进经验交流。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对地摊市场进行一些专门调查研究,听取地摊主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摆摊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不盲目发展,同时,鼓励地摊主成立自治机构,选举机构代表,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也可以在政府的组织下,划定区域,规定时间策划较为大型的地摊展会,如农博会、年货团购等,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地摊经济是当前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城市政府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受到了政府、学界的普遍关注。地摊经济的出现和良性发展不仅具有推进城市经济协调的功能,更具有促进城市民生工程和就业问题解决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提供了生存空间和通过努力改变生存状态以及增加就业的机会。现代化城市对待地摊经济应持宽容之心,作为政府和职能部门则应更多地通过人性化科学管理,使地摊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抵消城市生活受影响的成本后尽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地摊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必要的,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地摊经济的双重作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切实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出有利于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地摊经济走进新时代。让经济更加繁荣,让群众更加幸福,让城市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韩民春.国外地摊经济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6-14(10).
[2] 朱铁臻.现代城市管理:21世纪管理学的重课题[J].城市管理,2003(1).
[3] 王 乔.城管员之死:警钟为谁而鸣?从崔英杰案看社会管理的模式[J].企业家天地,2007(1).
关键词 :城管;流动商贩;博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户籍制度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农民融入城市自谋职业,但由于文化水平程度不高,技能不熟练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进入城市的正规行业工作,于是街头摊贩成为他们维持生活的最佳职业选择。流动摊贩1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且流动性大的摊贩。不可否认的是,流动商贩在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因为乱摆摊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给城市环境、交通、市容等带来损害;给市场监管部门统一管理带来不便;侵害正规商贩的正当权益等。因为流动商贩摆摊的外部不经济,城管部门负有监管责任。本文中的城管是指行使对无照占道经营的摊贩的集中处罚权的城管执法组织或非特定的个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条件下,流动商贩生存需求与城管部门职责管理之间产生矛盾。针对城管与流动商贩的矛盾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很多的管理方法建议,如颁发许可证使流动商贩走向正规经营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博弈论基本原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分析城管与流动商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城市和谐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文献综述
纵观文献对流动商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流动商贩治理模式的研究。黄文芳认为,对于地摊的作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地摊的存在提升了城市的活力,展现了城市的特色,彰显了城市多样化,并且提高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效率,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主张通过构建社区摊贩自治管理模式和完善相关制度环境,实现治理和包容并重的方式。徐善登认为,城管形象被垢病,使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一元化城管模式陷入了困境。徐善登主张采取多元化治理模式,通过改进政府治理理念,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和扶持摊贩组织,依靠社区这个较为健全的城市基层自治组织,让市民参与城管事务,最终形成城市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合作的治理合力,使城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流动商贩与城管的博弈研究。王菲建立了流动小摊贩与城管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错误预期,博弈陷入“经营、围堵”的结果。同时城管部门管理形式单一、执法方式不当加重了两者的矛盾。向彦任通过城管与小商贩合作前后博弈模型的分析指出,如果城管选择帮扶小商贩,他们的效应可同时提高,两者将最终走向合作。
虽然学者们对流动商贩的治理模式以及简单罚款、颁发许可证、帮扶等模式下的流动商贩和城管的博弈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没有对流动商贩规范经营的积极性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没有区分流动商贩因政府帮扶获得的收入及因规范摆摊导致的收入减少。本文在修改帮扶策略即引入赏罚分明策略下,分析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博弈并研究流动商贩规范经营的积极性问题。
二、赏罚分明策略的博弈分析
1.赏罚分明策略模型建立
赏罚分明策略模型的基础是帮扶策略。帮扶策略是指流动商贩免费参加城管部门组织的小商贩经营教育,在实施该政策后,对小商贩的检查就集中在检查小商贩的摊位经营是否按照规范,对于不按规范的小商贩予以罚款,对于按照规范经营的小商贩实行帮扶;询问其经营中是否存在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其解决困难。这样,一部分小商贩为免于罚款会选择规范经营,一部分小商贩会为追求违规经营,如延长营业时间、扩大地摊范围等产生的额外利润而选择违规经营。但帮扶策略并没有区分流动商贩规范经营中因政府的帮助而获得的收入增加部分和非政府帮助的营业收入部分。赏罚分明政策正是基于这两者的区分基础下的一种策略。
赏罚分明对策即对积极配合城管管理的流动商贩予以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因政府指导其规范经营而获得营业收入增加的奖励等)。而对不配合城管管理或对城市环境和交通造成破坏的流动商贩予以一定程度惩罚的一种策略。假设城管实施赏罚分明策略所得到的名誉收入为R(当城管检查或流动商贩规范摆摊时,城管部门能获得名誉收入),检查所付出的人力成本为D,不检查时流动商贩对外界环境和交通等造成的破坏损失为C,流动商贩违规摆摊所获得的收入为S,规范摆摊所获得的收入为S1(S1是排除了流动商贩因政府奖励或政府指导经营导致的营业收入的增加额),规范摆摊得到政府的奖励为A,违规摆摊得到政府的惩罚为B。在这种假设下,流动商贩的战略空间为违规摆摊、规范摆摊和不摆摊三种战略选择。当城管在选择检查时,流动商贩的三种战略支付分别为-B,S1+A,0,对应城管的支付为R-D,R-D,-D;当城管不检查时,流动商贩的三种战略支付分别为S,S1,0,对应城管的支付为-C,R,0;可表示为表1:
可以看出对小商贩来说不摆摊策略劣于规范摆摊和违规摆摊策略,故将这个策略剔除,剔除后的支付矩阵可用表2表示:
2.赏罚分明策略的结果分析
(2)流动商贩和城管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与检查的人力资本投入D,获得的名誉收入R及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等的破坏C有关。投入的人力资本越多,即检查成本越高,获得的名誉收入越多,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的破坏越大,流动商贩选择违规摆摊的概率就越高。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等的破坏损失C越多,流动商贩选择规范摆摊的概率越高的原因是因为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等的破坏损失C越多,城管检查的概率就越高、投入检查的成本就越高,从而流动商贩违规摆摊的概率就越小。
(3)在赏罚分明的策略下,流动商贩的期望收益是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S1<S和S1=S两种情况下,虽然在政府的支持和奖励下,流动商贩的期望收益πF 仍然没有高于违规摆摊下的收益S,也就是说明了在帮扶补贴下流动商贩仍然没有积极性去遵守城管的管理。那么要使流动商贩积极主动遵守城管的管理,就要使城管的管理能带来正的外部效应使得S1>S,那么流动商贩就会积极遵守城市的规划管理,进而帮扶补贴政策就会奏效。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由前人研究获知:免费帮扶策略虽然比简单罚款和颁发许可证等策略增加了流动商贩的期望收益,也降低了城管检查次数,节约了政府开支,但并没有使流动商贩的期望收益高于没有城市管理制度下的利润,即流动商贩没有积极性去遵守城市的管理制度。在修改帮扶策略即赏罚分明策略下,流动商贩的期望收益为πF = A ?S +B ?S1+S2A +B +S ,只有当S1>S 时,流动商贩才有积极性去遵守城市管理制度,真正影响流动商贩遵守城市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因素是收入,只要收入增加,流动商贩遵守城市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就越高。
2.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真正解决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就要使没有城市管理下,流动商贩所能获得的利润高于在赏罚分明制度,即补贴下流动商贩的期望利润。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提高在有城市管理下流动商贩的利润,以期降低流动商贩遵守城市管理制度的不积极性。那么政府应做到:
(1)针对我国现阶段城市管理问题中的流动商贩治理问题,政府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创业、提供再就业培训机会以及进一步出台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才能使人民真正摆脱贫穷。
(2)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很大,政府要着力解决贫富问题,保障民生并保护流动商贩在城市中生活的基本权益,给予流动商贩更多的关怀。
(3)城管部门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柔性执法,避免对流动商贩严厉训斥而是采取劝说教育等。对违规摆摊的流动商贩告知其对城市交通、环境等的危害,进行思想教育并使流动商贩相信在长期的城市管理制度下,经济能更好地发展,进而能为流动商贩带来利润。劝说流动商贩配合城管执法,选择按规范经营,避免直接冲突。同时政府也要向公众申明,政府并非排斥流动商贩,而是希望流动商贩能按规定经营,希望他们能在不影响城市交通、卫生等前提下实现利润。
除了上述三条增加流动商贩经营利润的建议外,还需要对正在经营的流动商贩制定规定,即为流动商贩规定营业时间、划定经营区域、提出垃圾投放要求等。只有制定了明确的规定,流动商贩才能知道规范摆摊和违规摆摊的界限,城管才能判断流动商贩是合法经营还是非法经营。
引文注释1 王亚新.公共视角下城市流动商贩管路[J].当代经济管理,2009(8):77—80.
2 李洪普. 上海市流动摊贩的治理研究[D].2010:1—7.
3 黄文芳.试论摊贩管理中的治理与包容[J].环境卫生工程,2008(5):55—58.
4 徐善登.城管形象重塑的治理之维——一种有限治理的视角[J].消费导刊,2009(l).
发展夜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夜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夜经济高度契合了这一要求,夜经济的繁荣,必将极大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拉动消费的增长,从而为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增添动力和活力。
有资料显示,目前美国人已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收入、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在国内,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三分之二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正因为如此,许多城市都将夜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倾力打造。石家庄将发展夜经济列为城市发展战略,桂林更是花巨资打造“两江四湖”夜景,而北京的酒吧、上海的Party、长沙的演艺、成都的吃喝更是声名远扬,让每一个生活与行走在其中的人流连忘返。
夜经济不仅迎合了城市文化和人们的消费需求,更体现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有“不夜城”之称,当地的市民夜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夜经济异常繁荣。从主题内容来看,夜经济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劳务、餐饮、购物等服务业,是人们一般需求之外的增量需求,这些增量需求的增加可以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催生新的服务内容。夜经济的繁荣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
夜经济最直接的经济效果是使得经济活动时间延长,通过延长服务时间、提供服务新内容,可以增加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对解决就业矛盾、缓解就业压力有重大作用。
如何推动夜经济发展繁荣
目前中国的夜经济还不发达,但有些大城市已经尝到了夜经济的甜头,那么,如何将夜经济做得更火,点得更亮呢?
一是让“夜生活”多元化,为不同层次的夜间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休闲方式和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增加。白天奔波于职场的人们其实很渴望晚上可以好好地放松一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能够舒缓压力的夜间消费,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但现在的一些娱乐场所定价普遍偏高,远非普通百姓所能承受。娱乐场所多数做的应该是大众化生意,花钱不多,却可以得到很好的身心放松。因此,可以通过对夜经济市场细分和逐步升级,让人们在夜间均有一个适合消费的场所。
二是结合城市特色,塑造城市的独特个性,发展特色夜经济。特色即个性,个性即魅力,魅力聚人气,人气生财富。结合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及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等,从文化、娱乐、休闲等消费形式着手,积极引导其向高品位、高层次发展,做到文化和娱乐并重,在娱乐中注入文化的内涵,这正是夜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还要着力营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文娱消费氛围,如定期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满足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休闲性消费要求。
三是形成有特色的夜市中心。城市的夜市有自发形成的背景,但需要有序引导。笔者建议有关部门搞好夜市总体规划,设立诸如酒吧街、小吃街、文化广场等多种多样的夜市中心,满足市民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夜间经济的繁荣,有赖于推出一批引导消费潮流的特色消费场所、建设一批应时应景的夜间观光旅游项目等。像上海外滩、夜重庆那样,一个现代化都市的亮化工程格外“抢眼”,特别能激发人们走出去看一看的愿望。
四是加强管理,创建健康文明的夜生活方式。目前不少城市夜市的地摊商品有许多假冒伪劣产品,而歌舞厅那昏暗的灯光会让人想起许许多多暧昧的流言。因此,给夜市一个恰当的定位,就成了发展夜经济的当务之急,加大对夜市的管理力度,依靠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把夜经济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创造良好的夜生活环境,为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坚实的基础。政府要结合实际,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保证结构调整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是大力宣传,吸引市民广泛参与,推进夜经济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再好的夜经济规划也免不了冷清收场。市民的生活习惯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激活市民的热情。有关部门可通过举办一些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来吸引市民眼球,整合夜间的旅游产品和资源,把餐饮、娱乐、健身、休闲和各项服务项目按照市场的需求有机整合,形成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真正有市场吸引力的项目,将休闲文化做到极致,就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参与,拉动城市夜经济,推动城市旅游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六是做好夜生活的后勤服务,确保夜生活的安全、有序。夜经济的外延不仅仅是别具特色的自然美景、商贸购物,还应包括高度发达的金融交通系统、配套的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和安全保障等。通过立体化服务,打造城市特色夜经济,形成以夜间旅游观光、逛街购物、娱乐休闲为特色的消费格局。
总之,繁荣夜经济,政府部门要提供有力的支撑,创造良好的环境。夜经济亮起来的是城市,火起来的是文化,文化与城市在交融中相得益彰,城市品牌得以树立。繁荣夜经济,政府是推动力量,市场是主导力量。如果无法调动起市场主题的积极性,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繁荣的夜经济。
一、家庭服务业市场现状
1.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偏低
在被调查的家政从业人员中,城镇下岗、转岗就业人员占50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占40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40岁以上年龄段的占70%,持证上岗的仅占总人数的34.5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是“4050”大龄人群、下岗职工以及农民工,他们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年龄偏大,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2.现有培训专业人才能力不足
以需求最大的家庭服务业专业——育婴师为例,市北区现有培训基地两处,培训层次皆为中级,年均培训育婴师600余人,而参与调查的65家服务机构的育婴师登记需求量已经超过1500人,现有培训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对育婴师技能人才的需求。
3.企业规模小行业管理不够规范
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家庭服务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高,行业竞争处于自发的、无序的、散乱的状态。不少从业企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无证照、地摊式经营的小作坊仍然存在,缺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与服务对象之间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和约定,口头约定较多,没有行业工作规章和标准。同时,家庭服务大多会进入民宅,与老幼残弱近距离接触,缺少对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设备设施简陋、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对服务对象身心和财物的损害。
4.存在行业偏见急需舆论正确引导
传统观念认为,家政服务社会地位较低,大多数人不愿从事该行业。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员工和雇主之中,也存在于社会舆论中。社会舆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报忧不报喜”的现象,对家庭服务中发生的纠纷和问题往往大肆报道,而对优秀的家庭服务人员、良好的服务质量、和谐雇主关系缺乏宣传。社会观念的偏差严重制约了家庭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服务业发展前景
1.市场需求日益高涨
家庭服务不仅包括做饭、打扫卫生等传统家庭服务,还包括居家养老、月子护理等专业性越来越强的新兴服务。服务对象已经涵盖从新生儿、幼儿、少年、白领,到单亲家庭、老人和残障人士等各类居民群体,覆盖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家庭服务业市场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根据调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经济水平的提高,如果物质条件允许,50%的居民在观念上是接受正常的家庭保洁、保姆服务的,70%以上的居民希望家庭服务公司提供月嫂服务,20%左右的居民希望提供养老服务,暂不考虑接受家庭服务的仅占10%左右。
2.吸纳就业总量逐年增加
截至2013年9月,我们调查的从业人数为1657人,吸纳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05.33%;调查员工制从业人数为632人,员工制从业人数同比增长40.76%,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市场逐步规范、政策逐步完善、监管逐步到位的情况下,家庭服务业发展将更加充满活力,吸纳就业人数将会稳步提升。
3.政府支持力度空前强大
为支持家庭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对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工资补贴资金,真金白银的实惠扶持,力度空前。
三、家庭服务业发展建议
针对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远景需求,我们认为从以下六方面入手,是加快培养高水平家庭服务业人才、提升家庭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
1.加强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建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家庭服务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引导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二是不断优化家庭服务业行业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建设家庭服务业综合服务平台等措施,强化对行业投诉的监管,扎实开展家庭服务业服务评级工作,加强家庭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家庭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带动家庭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培训
把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作为职业培训工作的重点,在上级部门财政已有培训补贴的基础上,基层区市财政适当投入,进一步加大家庭服务业培训补贴力度,从而引导从业者提升职业素养,相关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层次。一是对参加家庭服务职业培训,通过鉴定考核获得证书并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失业人员,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二是对吸纳经培训合格后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失业人员的家庭服务业机构,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吸纳就业补贴;三是对家庭服务业职业培训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给予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
3.建设高水平基地带动培训
以扩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措施,一是提升公共职业培训基地的培训能力,在现有育婴师等热门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家政、养老、病患陪护等家庭服务专业,并把培训服务与中介服务、就业服务整合起来,打造一处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过硬、促进就业效果显著的家庭服务业综合公共实训基地,以专业化、精细化的态度培养高素质家庭服务业技能人才,统筹做好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就业工作。二是以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心,以社会办学机构为枢纽,在联合办学中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的核心示范和带动促进作用,吸引更多优质培训资源参与到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中来,逐步建立覆盖范围广、培训效果好的大培训网络。三是提高教学硬件设施水平,提高培训层次,贯通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从初、中、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发展通道。
4.通过行业继续教育提高从业素质
建立从业者继续教育制度,依托家庭服务业综合服务平台,每年对现有从业机构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作为服务评级的重要依据。立足实际工作需要和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对从事家庭服务业工作的持证人员实行跟踪服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层次,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家庭礼仪、操作规则等一系列操作性、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业务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家庭服务业市场不同层次的雇主需求。
5.强化家庭服务业行业组织管理
(1)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并规范行业协会,一方面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监督服务质量,规范家政服务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对行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家庭服务业经验交流,适时行业标准,促进行业做大做强。
(2)发挥品牌竞争优势。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家庭服务业,创建、深化一批具有特色鲜明的家庭服务业品牌,带动行业发展。
(3)因地制宜推广“社区模式”。根据不同社区的人员构成、经济状况、受众需求等情况,鼓励社区组建针对性强的社区家庭服务企业,引导社区内有就业需求的下岗人员、“4050”人员从事社区家庭服务业,对其就地培训、就地安排、就地管理,把满足社区对家庭服务业的需要与促进稳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二、唐山市油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研究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作为一体化核心区域的唐山必将受到来自周边的文化冲击,唐山市油画市场将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改善劣势,抓住即将到来的历史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⑴树立学术评估领域职能关于如何构建多元化学术评估体系,树立批评家在学术评估领域中的权威性这一问题,不防回归到艺术批评的起点寻找答案。所谓艺术批评,其对象既包括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包括艺术运动、思潮、流派、风格与批评本体等。因此,批评家不应仅限于采用跟进的方式对画家或团体绘画脉络和风格的发展与演化进行研究,而是可以在批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术立场发挥策划整合功能。此外,批评家还可以主动成为艺术事件的策划人,在画廊、大型展览等机构中有计划的主持展览与艺术活动。在塑造、推广中提高自身在学术评估体系中的话语权与权威性。2014年5月31日,由青年策展人高远及石冠哲策划的展览“超级景观———图像世界的多重逻辑”在石家庄美术馆的成功举办就是批评家参与主持艺术活动的成功范例。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并邀请到王春辰、郝青松、何桂彦等批评家参与学术研讨会。两位年轻的策展人在作品的选择和组织上颇为用心,进行深入而扎实的学术梳理,诸位资深批评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展览的学术价值保驾护航,最终,展览获得了学术界和大众的一致好评。⑵创新思维,改变现有画廊经营模式画廊作为一级市场的主力军,其能否发展壮大对整个油画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经过长期走访调研发现当前唐山画廊业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可对以下三方面建议予以关注:首先,画廊应具备严肃性特质。画廊在画家画作时应对其艺术价值、发展潜力等作出专业判断,善于发掘优秀作品,发挥第一道过滤屏障作用;充分认识到画廊是艺术家和收藏者间的沟通桥梁,熟悉签约画家的艺术简历、风格特点及创作动态,有计划地向受众群体进行介绍,使其在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获知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涵;恪守诚信、坚守艺术品位,培育自身信誉度。其次,画廊间需加强合作。如上所述,当前唐山为数不多的几家画廊正面临经营惨淡的困境,如何才能让画廊业在唐山艺术市场中生存下去进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各自为营的态势,建立画廊间的互助合作不失为一条途径。例如通过联合举办新锐作品展览、编印画册、组织青年艺术家集会等形式,凝聚新生力量,引领美术潮流,从而提高画廊影响力。再次,构建网络交易平台。鉴于当前唐山油画交易受地域限制相对封闭,不妨建立以画廊为中介的网络交易平台,即在制度性的网络交易安全防范模式下,通过画廊网站、论坛等多种形式,运用网络的灵活和宽度实现油画市场的多样化和灵活化,拓展中间商活动空间,加深不同地区间艺术家和买家们的联系和互动,增加网络画廊的利润。(3)寻求政府财政支持,呼吁完善制度建设第一,政府财政扶植。唐山油画艺术市场要步入正轨,需要政府给予积极导向与财政支持。如,通过调节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赞助商将资金流入文化艺术建设;加强文化公共事业建设及美术馆、博物馆等建设;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划拨一定范围的区域,作为专门的画廊街区或画廊集体展示的区域,保护其发展的艺术特性,推动城市独特气质的塑造培养等。通过一系列举措,相信唐山油画艺术市场将走上政府部门主导、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道路。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当前市场上存在行画泛滥、违规交易、恶意炒作、哄抬价格等现象。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可借鉴一些艺术品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对市场加以规范,保护经营者、收藏群体及油画艺术家的正当利益,为艺术品交易营造一个良性的发展氛围。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常见方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转贴于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二、现代孩子差强人意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造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纵观社会,不难发现,现代家庭教育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成天把孩子关在高高的院墙里,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硬逼孩子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不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成天不是做作业就是读书,不是读书就是做作业,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单调的生活别说天生活泼好动的孩子十分讨厌,就是成人也难以适应,难怪孩子不喜欢家长,甚至讨厌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有的家长则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甚至干坏事,这样的家长在纯真的孩子心中简直就是大坏蛋,深恶痛绝,彻底没有地位,这时你的教育会有效吗?……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家庭教育的对策
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面对两代人的关系日益恶化,现代家庭教育该如何适应呢?
(一)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年代已逝,父母与孩子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而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孩子有他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父母应该时常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做积极的肯定与支持,即使发现孩子有错误,这个错误是父母认为的,孩子却不认为是错,毕竟孩子的社会阅历不深,还有许多东西是他们未知的,这是的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除了打就是骂,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孩子也许当时服从,但内心都在咕哝,不服气,甚至产生逆反心,如果长期积存,一旦爆发出来,后果可想而知。
(二)家长应该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你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成不了“李四光”、“陈景润”,但他也许能成为“徐虎”、“刘翔”之类的人才,你有何必苦苦要“分”、要孩子考大学呢?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都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光有高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不好,即使考上了大学,将来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被社会淘汰出局,甚至走上歧道,那时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结合教育的现状,笔者总结出了现代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十原则,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1.爱:孩子都需要爱,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胜于对玩具的需求。
建议: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
2.规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你应该教给他一些为人处事的规则,让他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建议:使用严厉的但能被孩子理解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不管你什么时候再犯这样的错误,我都会阻止你的,直到你自己改正为止。”
3.以身作则:对孩子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往往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的行为,因为在孩子整个成长中,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榜样。
建议: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正在看着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4.自尊: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
建议:即使孩子的发展与你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或者他的表现令你难以理解,你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你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作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还要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
5.表扬、批评恰当: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称赞是重要的,但如果言过其实,反而有损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的健康发展。相反,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则会破坏孩子的成就感。
建议:让孩子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在他做完后说一声好,让孩子有成就感。
6.良好的健康习惯:父母注重身体、饮食卫生,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照料好自己的身体很重要。
建议:让孩子定期去医院接受必要的体验,让孩子了解坏习惯对身体的危害。
7.多跟孩子在一起:即使工作再忙,你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每周和孩子一起计划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期盼这个时刻的到来,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和他在一起。
8.学习动力:要注重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切忌拔苗助长。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过大的压力会影响他内在学习动力的形成,影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在幼儿期就开始指导孩子阅读;培养他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好奇心;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和他一起讨论问题。
9.幽默感: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和孩子一起欢笑: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要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建议:和孩子一起阅读幽默书籍,看喜剧电影;当孩子尝试幽默行为时,父母应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45-02
1 引言
目前,我国直销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行业规范、公众认识、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历史性的原因,但更多是由直销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
直销进入我国之后,由于缺乏立法约束和相应的监管措施,其变异产物――非法传销大肆猖獗,直销业曾一度失控,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2005年,涉及《直销法》的两部核心条例《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正式出台并于同年生效,这标志着我国直销业进入了规范化发展时期。但在目前,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许多消费者对直销采取排斥态度,不相信直销企业和直销的产品,把直销和传销相等同。
直销企业的内部管理包括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员工管理、直销员管理等。直销行业与传统行业的经营方式不同,直销企业容易在直销员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直销员代表直销企业面对消费者,是企业销售业绩的直接来源,其整体水平决定着直销企业的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直销企业在直销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作为行业的主体,直销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直销业取得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分析直销企业在直销员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加快直销企业发展、推动直销行业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直销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常来讲,直销的从业门槛较低,直销企业对直销员的从业资格要求较低。直销员自身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学历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从业地点、从业时间相对自由,这加大了直销企业对直销员管理的难度。
2.1 价值观管理
在直销企业中,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各种管理措施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
在实际中,仅仅凭借一套人事管理制度,直销企业很难实现对直销员价值观的有效管理。一方面,直销企业与直销员的价值观、愿景难以达到一致,一些直销员背离企业经营理念运作直销;另一方面,没有统一的价值观,直销企业的各种管理措施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2.2 培训
直销企业针对直销员的培训是企业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面对数目迅速增长的直销员,企业有限的资源无法为每一个直销员提供培训。在距离直销店铺较远的地区,直销员可能会因为不能接受到企业的培训而放弃从事直销的机会,这阻碍了直销市场的拓展。
另外,一些直销企业的培训机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比如,一些直销企业对不同级别的直销员所透露的公司信息以及所培训的内容是不同的,而且企业规定,培训的内容和信息绝不能让其它级别的直销员知道,这阻碍了直销员与企业之间的沟通。
2.3 行为规范
直销员的从业地点、从业时间相对自由,直销企业难以把握直销员行为。缺乏有效管理的直销员在运作市场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一些直销员仍采用传统的销售模式运作直销,其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一些直销员急功近利,把直销当作实现一夜暴富的途径,以摆地摊、降价销售、虚假宣传等方式运作直销,或同时参与多个品牌的直销;一些直销员缺乏行业素养,在销售产品时打击、诋毁其它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这些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使直销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
2.4 公众认识
在公众层面,部分直销企业管理不当,其直销员的行为损害了企业的形象,造成了公众对直销的误解。一方面,人们容易将直销和推销、传销混为一谈,不相信直销员及直销企业的产品;另一方面,在人们寻找创业机会时,由于不了解直销和非法传销的区别,容易被人诱骗进入非法传销团伙。
3 策略建议
文化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观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手段的管理模式。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效地实施文化管理可以解决目前我国直销企业在直销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直销企业的文化管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打造魅力文化
直销是文化的营销,具有魅力的企业文化是文化管理的基础,更是企业发展的必需。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更是与时俱进的、具有科学管理特性的文化。世界直销巨头安利公司的创始人吉•温安洛和理查•狄维士的创业理念――为所有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为没有资金、没有背景、勤奋努力的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事业机会――帮助安利公司建立起一套“亲情合作,粉碎自私,爱的教育,铁的纪律,家庭,希望,自由,奖励”的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符合人性,融合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安利公司在直销界翘楚的重要保障。
直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应该是一个文化组织,企业所营销的不仅是产品,还应包括文化。直销企业应着力打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具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是企业的一种产品,是企业的标志。
3.2 系统的文化
在直销企业的文化管理中,文化是意识范畴的,它包括了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观标准、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是一种系统的文化。这种文化应涵盖产品文化、市场文化、管理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多个层面,涉及到直销企业和直销员活动的方方面面。产品文化体现了直销企业围绕产品打造的文化理念以及传播这些理念的载体。市场文化和管理文化分别是直销企业在开发市场、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所奉行的理念、所形成的价值观体系。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在开展直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直销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化体系,并利用该文化体系来规范企业的直销活动,指导和约束直销员的行为。
3.3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文化管理最大的特点,直销企业应利用企业文化来凝聚和引导直销员,使企业形成文化力,进而带动员工的行动力,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直销企业应以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为基础塑造直销员的共同价值观,并建立共同愿景。其中,直销企业要引导广大直销员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让直销员理性地认识到直销是一条给勤奋努力、不甘心的人准备的创业之路,而不是实现一夜暴富捷径。同时,直销企业要从制度上严格规范直销员的行为,强化行业规范意识,对参与非法经营、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违规操作的直销员予以严厉处分,以建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行业规范。
此外,直销企业要认识到“人力资本”的价值。直销员代表着直销企业的形象,其整体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销售业绩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营销和管理的水平。直销企业在关注销售业绩的同时要注重提升直销员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是直销企业取得长远发展的保障。
3.4 团队管理
首先,直销企业应重视团队文化的打造。团队文化是直销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传承。良好的团队文化环境是激励和凝聚团队、塑造直销员共同价值观的基础。
其次,直销企业应将团队中的教育作为培训直销员的重点,而不能单纯依靠直销企业直接开展的培训。直销员在团队中的学习是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直销企业应重视直销团队中的教育,利用企业培训、团队教育两条途径培养人才。
最后,直销企业应规范直销团队的运作模式。企业要指导直销员运作团队,并用企业文化来管理团队,用企业文化来吸引更多直销员的加盟合作,用文化打造企业的品牌。
3.5 复制文化
传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背景,是可以传承、可以交流,但不能复制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为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创造的文化,是可以传承和复制的文化。直销企业的文化应具有复制特性,应是一种简单、容易模仿、容易复制的文化。
企业员工熟悉企业文化是文化发挥管理功能的前提。在直销业中,扩大文化的覆盖范围依赖于直销员在培训中的学习,同时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属性。一套简单、容易模仿的文化体系有助于直销员精确地复制企业的理念系统、价值观系统,对直销员充分领悟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反,一种相对复杂的文化难以传承和复制,不利于文化发挥其管理的效用。
3.6 消除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主体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主体掌握得多一些。直销知识的不对称是造成公众对直销业误解的重要原因,部分直销企业中消息、培训的不对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直销企业在产品销售的同时,应注重文化的营销,要把文化传播作为实施文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在开发市场的环节,直销员在关注业绩的同时有责任向公众传播正确的直销知识,传播直销企业的文化,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直销,逐步消除公众对直销的误解。
直销员因级别不同,所获得的消息内容及所接受的培训内容不同是直销企业中信息、培训不对称的主要表现方式。直销员接受培训的层次性可以理解,但接受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不合理的,这种人为的差异妨碍了直销员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降低了企业的威信。直销企业应建立起透明的信息传播渠道,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4 总结
直销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趋势,各直销企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应意识到其直销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文化管理是我国直销企业有效管理直销员、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树立行业规范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直销企业应将文化与管理相结合,发挥文化的激励、导向、凝聚和塑造等功能,利用文化解决直销员管理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直销企业与直销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章.直销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声怡,谢向英.企业文化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一、调查学习目的
这次调查学习的目的是在我县水果习惯于销售南方城市的基础上,尚未打开北方城市销售市场,为此对北方四城市的水果销售市场作一个调查。同时掌握去年我县水果大蓬车北方行反馈情况。目前,我县水果销售已面临严峻形势,特别是橙子销售,全县还有4万2千多吨未售出,习惯销售的南方城市现在市场不尽人意,很有必要拓开北方市场。鉴于此,县委、政府果断决策,派出以水果流通办刘崇卿为组长,以县流通办人员和县内水果销售大户代表等为成员组合成7人的调查小组,赴**、**、**、**等北方城市调查水果销售情况,及时掌握外面水果市场行情,针对我县具体情况,提出对我县水果销售的建议,解决全县水果(尤其是橙子)销售困难问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推动果农种植的积极性,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二、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这次活动,从4月14日早上出发,4月19日凌晨回到**,历时6天,到了三省(******)四城市(**、**、**、**),行程近万里。对四城市7个水果大批发市场的销售行情进行了调查。我们的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当地市场的销售批发门面老板经营情况进行实地查看、询问;二是与当地销售大户座谈,请他们介绍情况;三是向当地摊位经销商发放我们**水果情况宣传资料,并对当地果商宣传我们的优质果品;四是请当地果商品尝我们**的橙子样品果,针对销售大户,我们还赠送橙子给他们做销售样品,在当地进行宣传;五是请当地市场管理部门人员、销售果商代表为我们提建议。(一)4月14日下午,我们到达**市,找到当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他们的支持,当日下午看了4个临时摊点。15日上午,在市工商局
市场分局殷副局长的陪同下,对**市2个最大批发市场——马王堆果品批发市场、红星果品批发市场进行调查。马王堆市场位于市中心地段,红星市场位于市南部。我们在马王堆市场走访了31个摊点,在红星市场走访了22个摊点。这两大市场水果品种繁多,尤以时鲜水果西瓜、芒果、菠萝、枇杷、早李、苹果、梨为多,当地脐橙量大,胡柚多,还有部分沙田柚、椪柑及冰糖橙、甘蔗等。两个批发市场尚未见新会橙销售摊位。当地脐橙批发价为0.5~0.7元/斤,胡柚批发价为0.4元/斤,而时鲜水果西瓜达2.0元/斤。当地果商品尝了我们的新会橙后,一致认为口感、甜度都不错,就是果太小,不是品牌果,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16日上午至下午三时对**市的二大果品批发市场——汉口区黄家墩华中果品批发市场、武昌区沙湖水果批发市场进行调查。两个市场上的水果品种基本与**情况类似,不同的是在这两大市场中潮州柑、胡柚好卖,销售量大。潮州柑价格达1.3元/斤,胡柚价格达到0.5元/斤,市场主导果品仍是苹果,西瓜。西瓜的价格已达2.1元/斤。在沙湖果品市场上有**椪柑销售,但品牌标明为永春芦柑,价格1.0元/斤,市场上也出现了**柿饼,价格1.3元/斤左右,但市面上仍未见新会橙销售。当地果商品尝了我们的样品果后,一样认为口味不错,就是果子没有看相,上不了档次,同时果皮难剥。建议我们要分级包装,并进行打腊装扮,同时他们愿意帮我们试销果品,余辉老板准备叫他弟弟过恭
城购一车20吨样果回**试着卖,看能不能让市民接受,打开市场。
(三)16日晚上到达**。17日上午在当地市场管理部门张建东所长陪同下,对**市华中物流中心水果市场进行了调查。该市场由于是淡季,水果品种明显不如**、**市市场丰富。主要以苹果、胡柚、梨、冰糖柑为主,芒果、菠萝、椰子、西瓜等南方水果占领了半个市场。市面上未见有新会橙销售。通过向当地最大的销售商师建华老板了解情况。我们的新会橙品味不错,就是果型太小,包装太差,没有市场吸引力。师老板建议在分级包装,用不同类型的纸箱包装,不能太大箱,同时要进行打腊包装,提升水果的档次。近期,他准备派人到**看果,试装车回去销售。
(四)17日晚到**市。18日上午对**市花果山水果批发市场调查,该市场与**马王堆市场果品情况相似,品种价格不相上下。在这个市场见到了**新会橙,但标名为冰糖橙销售,是栗木上枧潘平友老板运过去的。卖价为0.5~0.75元/斤,刚进入市场,销量不是很大。当地的老板还准备到**采购水果,想打开**市场。从四城市七大水果批发市场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新会橙水果在北方城市还没有打开市场。由于市场上脐橙量大,胡柚、冰糖橙水果丰产,且这类外地水果个头大、包装好,易于市民接受,加上时鲜水果(如西瓜、菠萝、香蕉、早李、枇杷等)冲击着橙类市场,我县新会橙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先机。面对现在市场情况,必须多方位销售橙子,既要巩固已开发的南方市场,同时也要努力开发北方市场,拉动东、西部市场,形成全面开花的销售局面,推动全县的水果销售。
三、建议
水果的销售与种植是是相辅相成的,种得好了才能卖得好,但关键还在于市场的需求,有了市场才能带来效益,才能提高果农种植的积极性。针对当前我县的水果销售形势,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要有销售的紧迫感,认识销售形势的严峻性。当前我县尚有4万2千吨橙子未销售,果子保鲜期越来越短,天气一变化,果子质量会受影响,时下新鲜水果冲击市场最大,对我县新会橙销售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各级管理部门都应提高认识,要有销售紧迫感,要正确认识到售不出的水果会给果农带来巨大的损失,会打击果农的种植积极性,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群策群力、想方设法,把我县的水果销售出去。
(二)不要有惜售思想。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引导果农克服低价格不售的观念,不要死咬定一个价格不卖,只要有合适的价格(根据质量定价)即可销售,售出总比不售为好。同时要清楚现在市民对橙子的需求是可有可无,并不是唯一需要的水果,不销售,橙子就会变成垃圾。
(三)注重包装效果、分级售果。一定要从打扮上下功夫(以红色包装最好看),最好能将果进行认真精选、分级、清洗、打腊、精细包装、绿色包装。这样,价位可以上升,也可以促进销售。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要及时提供信息,加强技术指导,正确引导群众分级包装售果。
(四)通过多种途径吸引老板。一定要大力发挥销售协会、销售大户的作用,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加强老板间的联系,不要在家等人来买果。
(五)品牌问题。建议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搞好商标注册、搞水果打蜡生产,同时组织各位老板去搞水果展销,以打响**水果品牌。没有形成自己独特品牌,放在同一摊档上,一般消费者都只会感性地从价格、形状上去决定是否购买,很少有消费者能够分清果品品质的优劣。传统的新会橙市场不好,可以打别人的品牌(如冰糖橙)销售。
唐山作为河北省的经济中心,紧邻京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各种收藏投资异常活跃。白震后八十年代以来,油画艺术品多是以画家与买家之间的私人交易为主,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油画市场。直到近年来受全国艺术市场的影响,唐山油画市场才逐渐形成。但由于起步较晚,呈现出了单一化的结构特征:目前唐山仅有的几家画廊多是以出售“行画”为主,原创艺术作品无人问津;除了代表一级市场的画廊销售外,代表二级市场的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在唐山仍属空白领域;从购买者的角度出发,唐山收藏家群体不够成熟,普通大众对油画艺术的欣赏与收藏也落后于其他大中型城市……
一、唐山市油画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1)文化气氛较差,本地油画家生存堪忧
唐山是典型的重T业城市,以煤炭、钢铁、矿业以及延伸出来的周边产业为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常年位居河北省首位,但是唐山的文化氛围却相对冷清,书店、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处于边缘地带。在这种文化气氛的影响下,唐山本地油画家大多选择了到外地发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贾维是一位才华出众,坚持自己艺术理想的年轻油画家,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唐山创办“伊梵画廊”,是唐山唯一一家只经营白已油画作品的正规画廊。刚回来时信心满满“觉得这里的创作环境还不错,离家也近。”可最近也萌生了去北京发展的想法“周围能交流的人太少了,有点失望。”文化、学术氛围的匮乏导致优秀油画家大量外流。
(2)画廊业经营举步维艰
除了画家与买家之间的私人交易外,油画流通的主要渠道是画廊销售。在西方,艺术品流通的主要流程为艺术家一画廊一批评家一收藏家,正规的画廊不仅仅是艺术家展示和出售作品的场所而已,它还担负着发现并培养优秀艺术家并向收藏家推荐的责任,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使艺术品市场与学术相互支持、相互繁荣的关键所在。画廊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艺术市场是否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位于“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骏方画廊”和“伊梵画廊”是笔者经实地调研访问过的唐山规模最大、最正规的以经营艺术家原创油画作品为主的画廊。骏方面廊主人霍骏,于2013年12月创办“骏方画廊”,画廊占地200余平米,是集作品展览、收藏投资、艺术沙龙为一体的大中型画廊。最初霍女士创办画廊的动机很单纯:“我认识很多艺术家朋友,唐钢的、开滦的、民盟的还有各大高校的,这基本上可以代表唐山市绘画的整体水平,也涵盖了绝大部分绘画供应市场,画家们可以在这里举办展览,相互交流,卖了画,皆大欢喜。”但是开业半年来的经营状况与预想相去甚远。画廊客流量不小,但是看的多,买的少,也有一些对艺术品有需求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想用极低的价格买艺术家的原创作品,这与艺术家的心理价位悬殊较大;另一方面,真正有实力的收藏家大多斥巨资购买全国一线油画家的作品。画廊每年租金8万元,加上宣传、雇人、艺术沙龙等一系列开销,每个月支出1.6万左右,就现在的经营状况来看,收支远远不能平衡。
(3)学术评估领域职能薄弱
批评家是艺术品流通领域里的关键一环,在西方,权威批评家的评论可谓一字千金,艺术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批评家的推荐。在唐山,批评家还没有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地位,艺术品学术价值的认定绝大多数依赖于官方组织,由此带来了艺术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这样不利于催生多元风格,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更无从谈起。
(4)收藏家群体(个人或机构)眼光狭隘
就目前唐山油画市场而言,短期投资群体是构成收藏群体的中坚力量,该群体具有油画作品买卖周期短,资金流动快且资金量相对较小等特点。他们具备对油画市场动荡的高度敏感性,市场需求量大、能够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热画场泡沫破裂后的首批淘汰者。
(5)大众艺术消费低层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西方名画鉴赏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实现了油画艺术在中小学阶段的启蒙。然而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没有机会亲见实物油画,取而代之的是印刷品,造成了起步阶段理论教学与实物体验之间的阻隔。此外,尽管近年来唐山的美术馆、博物馆会不定期举办美术展览,但没能较好地起到吸引普通民众目光、提高其知识背景和视觉经验的预期效果。
在大众口味文化市场环境下,油画作品“三高”的特点,即成本高、艺术含金量高、文化品位高,致使其“曲高和寡”,价格低廉的电脑仿真画以及大量行画成为了低俗消费的宠儿,形成了如今地摊市场经营火爆,正规画廊门可罗雀的尴尬境遇。
二、唐山市油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研究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作为一体化核心区域的唐山必将受到来自周边的文化冲击,唐山市油画市场将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改善劣势,抓住即将到来的历史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1)树立学术评估领域职能
关于如何构建多元化学术评估体系,树立批评家在学术评估领域中的权威性这一问题,不防回归到艺术批评的起点寻找答案。
所谓艺术批评,其对象既包括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包括艺术运动、思潮、流派、风格与批评本体等。因此,批评家不应仅限于采用跟进的方式对画家或团体绘画脉络和风格的发展与演化进行研究,而是可以在批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术立场发挥策划整合功能。此外,批评家还可以主动成为艺术事件的策划人,在画廊、大型展览等机构中有计划的主持展览与艺术活动。在塑造、推广中提高自身在学术评估体系中的话语权与权威性。
2014年5月31日,由青年策展人高远及石冠哲策划的展览“超级景观――图像世界的多重逻辑”在石家庄美术馆的成功举办就是批评家参与主持艺术活动的成功范例。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并邀请到王春辰、郝青松、何桂彦等批评家参与学术研讨会。两位年轻的策展人在作品的选择和组织上颇为用心,进行深入而扎实的学术梳理,诸位资深批评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展览的学术价值保驾护航,最终,展览获得了学术界和大众的一致好评。
(2)创新思维,改变现有画廊经营模式
画廊作为一级市场的主力军,其能否发展壮大对整个油画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经过长期走访调研发现当前唐山画廊业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可对以下三方面建议予以关注:
首先,画廊应具备严肃性特质。画廊在画家画作时应对其艺术价值、发展潜力等作出专业判断,善于发掘优秀作品,发挥第一道过滤屏障作用;充分认识到画廊是艺术家和收藏者间的沟通桥梁,熟悉签约画家的艺术简历、风格特点及创作动态,有计划地向受众群体进行介绍,使其在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获知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涵;恪守诚信、坚守艺术品位,培育自身信誉度。
其次,画廊间需加强合作。如上所述,当前唐山为数不多的几家画廊正面临经营惨淡的困境,如何才能让画廊业在唐山艺术市场中生存下去进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各自为营的态势,建立画廊间的互助合作不失为一条途径。例如通过联合举办新锐作品展览、编印画册、组织青年艺术家集会等形式,凝聚新生力量,引领美术潮流,从而提高画廊影响力。
再次,构建网络交易平台。鉴于当前唐山油画交易受地域限制相对封闭,不妨建立以画廊为中介的网络交易平台,即在制度性的网络交易安全防范模式下,通过画廊网站、论坛等多种形式,运用网络的灵活和宽度实现油画市场的多样化和灵活化,拓展中间商活动空间,加深不同地区间艺术家和买家们的联系和互动,增加网络画廊的利润。
(3)寻求政府财政支持,呼吁完善制度建设
第一,政府财政扶植。唐山油画艺术市场要步入正轨,需要政府给予积极导向与财政支持。如,通过调节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赞助商将资金流入文化艺术建设;加强文化公共事业建设及美术馆、博物馆等建设;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划拨一定范围的区域,作为专门的画廊街区或画廊集体展示的区域,保护其发展的艺术特性,推动城市独特气质的塑造培养等。通过一系列举措,相信唐山油画艺术市场将走上政府部门主导、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道路。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立项,项目名称:通货膨胀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以蔬菜价格上涨为例;项目编号:SJYB2012005;项目主持人:舒心;辅导老师:马德林、杨鹏程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4日
一、引言
蔬菜在中国农业生产发展中地位显著,中国人均消费蔬菜在1999年就已经超过了每人每年270公斤的水平,居世界第一(2002)。但是,由于低温霜冻抑或是枯燥干旱的自然灾害,加之后危机时代并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使得全国蔬菜价格整体产生了较为剧烈的波动。个别品种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价格非正常上涨,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然而,在消费者中普遍反映蔬菜价格过高。(图1)有59%,共107位市民选择了工资上涨无法应对菜价上涨,大部分市民反映随着菜价上涨,他们在蔬菜上的消费比重有所增加,部分生活习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购买更加便宜的地摊菜、选择平价菜场购买蔬菜等。在采访中,市民表示:政府在菜价上涨方面提出的应对措施较少,相对明显的措施主要是平价菜场和指导价格。
菜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表示并未因此获利,有42%的菜农选择了对当前菜价不满意的选项,另有32%的菜农选择了较满意的选项。(图2)结合以上市民方面的数据,可见蔬菜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实际传导作用在菜农的身上,生产和销售环节之间产生了分歧。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两个终端都没有受益的情况下,从整个产业链入手寻找,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进行研究,对于如何在菜价上涨背景下增加菜农的收入,对于提高菜农生活水平、稳定蔬菜市场价格、建立健全蔬菜交易市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蔬菜价格的波动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研究供求的市场分析和价格分析。马克思指出农产品是按照由劣等土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在市场上出售的。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会造成农产品供不应求,使其价格上涨。石再(1964)指出马歇尔以生产费用论作为分析供给的基础,得到了供给的一般规律,即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则供给少。
国内学者对我国蔬菜的供给及价格变化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农户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划分。黄宗智将农民经济看成是生产关系、小生产和小企业家的组合,认为这是一种应付人口压力下维持生计的策略,而非为了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式的策略,不会带来资本积累。邱国军(2001)总结归纳了我国农户经济行为的特征。他认为我国农户的经营活动组织具有自我独立性,然而思想意识却相对传统。农户作为独立的行为主体,具有其经济行为目标,存在趋利性。
二是对蔬菜价格的变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孙倩(2011)指出蔬菜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并逐年上涨,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季节指数对2011年蔬菜价格进行了预测。虞华(2011)指出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的上涨,种植面积的减少等。汪洪琼和何震(2010)认为生产资料价格的普遍上涨、运输成本上涨等原因导致了蔬菜上市成本的上涨,推高了蔬菜价格。王晶晶和陈永福(2010)认为居民对蔬菜需求的增长也是价格上涨的原因。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关注了蔬菜价格波动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因素,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上对蔬菜价格作定性分析,并未具体着眼于菜农的角度。因此,分析菜农对蔬菜价格变动反馈的研究相对缺乏。而且,大多文献最后所提到的解决措施及建议范围过于宽泛,多为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少有细化到菜农自身层面的解决方案。
本文以菜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在菜价上涨背景下菜农的增收情况,从菜农角度切入,希望提出切实有效的增收方案,为菜农实际增收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二、影响菜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农民增收问题有着长久的历史。1992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仅为784元,而同期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026.6元。截止到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增长为6,977.29元,相较上年涨幅增加了3%,而同期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21,809.78元,是农村居民的3.13倍,城乡差距由此可见。研究菜农在菜价上涨背景下的增收问题,对于整个农民增收问题有着指导借鉴意义,有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我国农民的增收问题从大体上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1、历史因素。20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促进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此而产生了工农差别、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格局,导致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
2、体制因素。一方面农村土地制度并不完善,农民自有的土地逐渐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大,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匮乏,从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市场因素。我国的蔬菜流通体系存在着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蔬菜的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有些地区,政府实行收购指导价。这就使得蔬菜价格在供求影响之外,还受到国家定价的影响,不利于市场供求形成价格,容易误导菜农种植。
4、个人因素。经过调查分析,从事蔬菜种植的人大多为中老年,少有青壮年。因此,菜农的个人素质并不会很高。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大多数菜农的种植目的仅为自产自销,补贴家用,并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当前许多学者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前三个因素已经在理论、甚至是实践上得到了缓解。然而,针对个人因素的解决方案并不多。根据在南京周边乡镇(以浦口区永宁社区为例)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普遍较小,少有大规模的蔬菜种植,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多在两亩以下,有些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甚至不到一亩,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同时,近3/4的受访菜农表示不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图3)
蔬菜种植面积较小由多方面原因造成。有很多菜农提到粮食作物的种植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相比蔬菜而言,粮食作物需求稳定、更易于规模化种植、销售渠道更为宽广便捷。此外,我们发现当地的菜农普遍年龄较大时,问及原因,多数人表示比起在家务农、种植蔬菜,外出务工更加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外出务工能够赚取更多的收入,同时比种植蔬菜获得收入更为稳定、有效。这一方面的内容与以上所提及的人为因素紧密相关。菜农的年龄偏高也是造成蔬菜种植面积偏少的原因之一。就目前的农村发展情况而论,虽然国家采取了种种保护耕地、禁止占用的措施,但是这些制度并未形成全面、有力的体系,导致目前农村的种植用地的不断流失,可用于蔬菜种植的土地面积整体减少了。
由蔬菜种植面积偏小而带来的后果就是菜农的蔬菜种植年均收入水平在几千元至一两万元。结合以上关于蔬菜种植面积偏小的分析,这二者构成一个恶性循环,相互造成影响:菜农的老龄化与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从而使种植蔬菜的收入较低,最后这又加剧了农村的劳动力流出。
大部分菜农的蔬菜销售渠道都趋于单一。以南京市浦口区永宁社区为例,绝大多数菜农都选择了在本地就近的菜市场,销售给本地人,只有16%的菜农选择将蔬菜批发给菜市场。同时,也有菜农反映他们销售蔬菜是在自种自吃的基础上进行的,即种植蔬菜并不是以销售为目的,而是在有剩余的情况下销售以获得一些收入。菜农普遍没有发展商品化蔬菜种植的意识,没有将蔬菜种植作为重要收入渠道的想法。这种情况在浦口区永宁社区普遍出现,与劳动力构成不无关系,菜农年龄偏大使得他们在规模化种植、商品化市场化销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在这方面也相对缺乏一定的引导。(图4)
另外,菜农普遍反映政府对于蔬菜种植的补贴不足。很多菜农都表示他们接受的补贴更多的来自于最低收入保障,尤其是一定年龄才能够享有的低保金,例如人均收入低于540元而获取的低保收入以及由于重病、残疾等获得的其他医疗等方面的补助。87%的菜农都反映政府对他们的蔬菜种植没有补贴。国家对农业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是国家在蔬菜种植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就目前现状而言还是不够的。
三、应对方案与建议
结合目前的菜农总体情况、菜农增收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存在、调研的结果与分析等,我们就菜价上涨背景下菜农的增收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与应对问题的方案: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的财政投入,并具体化投入方向。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应当更注重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更多地关注蔬菜产业,加大扶持的力度。此外,由于蔬菜种植与粮食作物种植的诸多差别,可以考虑将农业产业投入更加细化,将蔬菜产业单独、区别性地提出,针对蔬菜产业的一些特殊性质,将财政款项更合理、科学地运用。
2、在蔬菜种植上给予优惠与补贴。国家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诸如农业方面各项税费的减免,购买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的补贴等。这一举措可以达到激励菜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蔬菜种植成本负担的功效。蔬菜种植的优惠、补贴可以采取农机补贴、相关农药补贴等方式展开。
3、注重、展开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此过程中推进蔬菜种植的规模化、专业化。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划分为多个方面。例如:(1)在蔬菜种植上就要考虑更加机械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的推广,用于蔬菜种植的土地面积不断受到工业、房地产等的挤压而缩减,在注重保护耕地、保证基本农业用地的同时,也应当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对现在的蔬菜种植土地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政府应引导菜农走上现代化的蔬菜种植道路;(2)在蔬菜运输与配送上加大投入,降低跨区销售的成本,将“最后一公里”的消耗尽可能地降低。流通环节是菜价高涨的重要因素,无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菜价平稳与菜农增收就无从谈起。政府可以对蔬菜运输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尽量节约资源,将蔬菜产地与较近的菜市场联系起来。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普遍利用的“农超对接”方式降低菜农种植蔬菜的风险和成本;(3)在蔬菜消费量较大的地区建立蔬菜储存基地,可以利用例如冷藏技术等对蔬菜进行储藏,尤其是在冬季以及交通运输繁忙、不便的时候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受气候异常与游资炒作造成的菜价的不合理变动,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为市场较稳定地供应蔬菜。
4、建立健全权威、全面的蔬菜价格信息体系。当前大部分菜农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都是滞后、不全面的,他们通常只能通过蔬菜的实际销售情况和较为狭窄、不准确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
对此,可以考虑以网络、广播等为载体,由各地地方政府全权负责本地区的蔬菜价格实时变动信息。在全国形成一个较大、较全的蔬菜价格信息系统,打破目前很多地区生产与消费几乎脱节并由此给菜农带来损失,以及一些商家与投机者对蔬菜价格进行炒作,散布虚假信息以谋取利益的局面。这一举措将帮助菜农有目的性地进行蔬菜种植,能够相对避免供给与需求脱节,只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里特.农业结构调整与果蔬业健康发展.安徽省菜篮子工程信息网专家论坛,2002.
[2]孙倩,穆月英.蔬菜价格变动、影响因素及价格预测——以北京市批发市场为例[J].中国蔬菜,2011.9.
[3]虞华,陈光亚,程鑫等.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原因探析及调控对策——基于盐城市蔬菜价格高位运行的思考[J].蔬菜,2011.2.
[4]汪洪琼,何震.南充市蔬菜价格高的原因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0.6.
[5]王晶晶,陈永福.2010年我国蔬菜市场分析与预测[J].农业展望,2010.6.4.
[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相比之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势在必行。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主要职能
1、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事业单位应参考以前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与财务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2、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3、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决定了它的记账基础既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又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核算应采用收付实现制,对经营资金的核算需采用权责发生制。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作为投资方的国家,要求国有资产不流失,能做到保值增值,事业单位应每年或定期做好资产清查,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
5、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事业单位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财务预算运作,以此强化财政管理。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宏观上考虑
1.会计制度滞后。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它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其一,市场经济要求事业单位成为相对独立、自求发展的实体,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事业经费的分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合理的模式,不论是教育事业费按“学生数分配”,还是卫生部门按“床位数分配”,都仍停留在“基本数字(人数或床位数)×开支标准”的老框框上,这就导致许多事业单位没有将主要业务放在寻求发展上,而是一门心思跑财政,跑上级单位要款要经费。其二,从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没有做出规定,使制度本身对这些业务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实践表明,要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及社会力量兴办事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职能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财务核算、存货计价、折旧方法、投资管理和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难以按国际惯例与国外交流。
(二)从微观上考虑
1.会计科目的设置未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做出了明确界定。事业单位也有许多类似之处。企业、事业单位同被征缴企业所得税,那么无疑就应该享受同等待遇,执行同一标准,否则就必然导致税负不公。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缺少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纳税核算,假若仍依赖于纳税申报调整,势必再度加大纳税核算差异,增加纳税成本。
2.事业支出与年终报表不统一。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的界线,实行统收统支,即事业单位的支出统一形成事业支出,预算外收入是事业收入的一部分。而在企业单位的预算、决算报表中,要将预算外资金单独立项填报,反映其支出情况,这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为了满足报表要求,不得不从事业支出中“切出一块”来填报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单位不按制度规定,单独设置“预算外支出”科目。要求设置明细科目单独核算,最后再将预算外支出分项并入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这种预算外资金单独填报决算报表的处理办法加大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报表数据的完整性、严谨性也有待探讨。
3.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不规范 。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活动千差万别,无视两者的差异,机械地进行纳税调整,等于否定了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实际上,事业单位大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或提供劳务服务为主旨,它不同于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相对清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精神产品或劳务服务,很难准确地把当期的成本、费用完整地摊销进去,特别是一些知识产权之类的无形资产,更不易计量和摊销,如果简单机械地按税收征管办法纳税,更有失公平。
三、改善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吸收和借鉴预算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改革趋势,尽快修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其更趋完善、科学和国际化。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下,归并企业会计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制定机构的权限,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限加以区分,由现有的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并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各司其职。
2、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虽然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等内容也做出了规定,却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服务市场的资金运动的特殊规律,造成事业单位科目体系设置上的某些空白。由于制度没有相应设置这方面的核算科目,致使接受投资的各单位在这方面的账务处理随意性很大,如不加以规范,容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因此,建议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实收投资”二级科目,专门用来核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其贷方用来登记外来投资数,借方用来登记外单位投资撤回数和清算转销数,贷方余额表示接受外单位实际投资数。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局的安排部署,我局自2月中旬起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截至目前,已完成准备动员、学习调研两个阶段。我局高度重视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立了科发办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局学习实践详细的实施方案。通过“三讲一谈一考试”,营造了学习活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创办“五个平台”,保证了学习宣传落实到位。通过深入基层和群众,广开纳谏之门,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通过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23篇。通过开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统筹工作,发挥职能,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全局干部对这次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持续改进服务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支持和促进市场主体繁荣发展
(二)立足登记职能,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今年以来注册登记工作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主动向重点项目实行延伸服务,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项目,全力支持龙潭工业园区发展工作,严格限制工业园区外新上工业项目。截止6月底,共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723户,注册资金6213.9万元;新设立有限责任公司739户(其中零首付企业226户),分公司89户,注册资本55697万元;个人独资8户,注册资金55.5万元,受理企业各类变更1297户,(其中债转股企业增资登记1户)。
(三)构建服务体系,营造公开高效的政务环境。一是进一步推行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3月底,注册科整体进驻区政务中心,各项行政审批职能全面纳入窗口办理,实行“首席代表制”,真正实现了“人”、“事”、“权”的集中和到位。二是严格执行
“一审一核”、首办责任制、一次告知制、责任过错追究制等各项登记制度,以及
“一厅办结”、“一条龙服务”、“一口清”、“普通话”等服务制度,优化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资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一律当场办结。截止6月底,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共接待企业群众电话咨询5418个,受理各项审批事项(包括服务项目)8933
件,其中当场审批办结7624
件。各类登记(审批)受理合格率达到95%,承诺时限办结率达到100%。三是深化并联审批工作,凡进入并联审批的企业注册登记,一律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截止6月底,共受理并联审批316件,全部实行当场办结。
(四)加大招商引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动介入企业设立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对我县引入企业主动提取档案,并确定专人与各招商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作好各项跟踪服务。对区上重大招商引资企业直接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程序和工作流程,开辟“绿色通道”。5月上旬,对区商务局工作人员进行了工商法规培训。上半年共完成招商引资11230万元。通过“绿色通道”办理的企业314户,注册资本21670万元。及时做好我县企业发展状况分析,逐月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五)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营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新《合伙企业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完成了首件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积极帮助辖区企业拓展出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完成*区首件股权出质登记及*区首件以债权转股权增资登记。
(六)认真部署,有序开展年检工作。认真组织并做好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年检工作,积极推广网上年检,截止6月底,共年检企业3116户,其中参加网上年检的企业2312户,个体验照8527户,收取年检费16.9万元。
(七)全面落实工商优惠政策,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认真贯彻落实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促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和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上述人员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再就业,鼓励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其就业。截止6月,凭《再就业优惠证》办理个体工商户享受优惠政策139户,减免登记费3197元。
(八)开展商标服务进企业,积极推进品牌战略。科所联动,主动深入到*西航食品有限公司、*狮子楼大酒店有限公司、*市富森木业工贸有限公司、*温鸭子餐饮有限公司等企业,帮助企业策划和推进品牌战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顺利完成*市将军碑建筑模板有限公司图形商品商标、*狮子楼大酒店有限公司“狮子楼”服务商标的*市著名商标到期复审认定工作。积极引导帮扶我县的*市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努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上半年,我县新申请认定省、市著名商标5件(其中,省著名商标2件;市著名商标3件)。
三、强化行政职能比较优势全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九)充分发挥专门执法优势,全力查处各类经济案件。今年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虚假违法广告、侵权商标、商业贿赂等案件的打击力度,强化大要案件的查处。上半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共31件。其中:万元以上案件23件,千元以上案件6件。案件类别主要有不正当竞争案、企业(公司)登记案、商标违法案件及无照经营案等。
(十)直销企业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打击传销有新突破。积极建立健全线索发现、日常监管、处置应急、部门协调、教育预警、责任追究等打击传销新机制,坚持打防并举的工作态势,建设和谐平安*。3月,我局联合区公安分局、区新鸿街道办事处举行了以“打击传销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创建“无传销社区”座谈会。
(十一)商标行政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加大对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农产品商标以及区域内名优企业、知名商品、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区域性的联合维权、打假扶优工作。确保知名商品、名优企业健康发展。查处相关案件1件,罚没入库金额1万元。
(十二)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清吊”工作相关培训,为“清吊”工作提供法律指导,解决吊销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保证了我局营业执照清理吊销工作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务实支持搞活市场流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十三)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落实城镇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综合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和容貌整治。一是规范市场硬件设施,统一设计了菜市场硬件设施和管理标识系统。二是规范整治市场及商品经营者行为,在提升菜市场软件上下功夫,实行“市场举办者第一责任人制度”、“预先赔偿制度等19项市场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以属地管理为基础,落实市场巡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市场经营户“经济户口”管理等措施,严把商品进货关、严把商品价格关、严把商品促销关、严把经营场所安全关。四是增强服务理念,加大服务。进一步简化工商办事环节和工作流程,与各街道办事处建立以传真或电话的方式,直接进行工作信息反馈,主动上门为市场经营户办理发放执照。
(十四)积极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共组织检查46次,查处无证娱乐场所105家,开具《责令停止违规经营行为告知书》92份;取缔黑网吧3家,关停黑网吧24家,取缔非法游戏厅30家,销毁各类违法机型200余台;查处取缔无证经营盗版出版物游商地摊90余家,收缴盗版图书1000余册、非法报刊500余份、盗版音像制品48000余张。
(十五)认真开展“清吊”工作。自年初始,积极按照市局规定开展清理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的相关工作,共计完成应检企业3895户,发函3901户。
(十六)加强广告市场监管,开展广告内容监测。先后开展了2009年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5.12”大地震一周年等专项户外广告检查活动。积极实施对重点行业及重点商品广告行为的动态监管,对省、市局下放的11户媒介经营单位主动联系和走访,同时对部分重点报刊、杂志的广告内容依法进行了监测,其中,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存在部分不规范的情况,及时通告媒介单位,责成自查整改并公告。
五、倾力关注社会热点,维护市场消费安全,切实促进区域积极协调发展
(十七)六大类食品市场准入实施工作进展顺利。一是注重宣传,从20*年12月中旬起通过培训、现场答疑、张贴公告及食品安全七字歌等形式开展宣传。二是加强市场日常巡查。自2009年1月1日实施六大类食品市场准入起,加强日常巡查力度,认真指导、督促市场开办方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三是加强工作督查,确保落实到位。目前,预包装食品、生鲜肉、豆芽执行准入标准较好,禽蛋经营户和现做现卖经营户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执行准入标准的自觉性。
(十八)加大“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力度,扩大“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覆盖面。对*华联、好又多新鸿店、*华联双桥店等6个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店”和*区红旗连锁有限公司11分场等42家区级“食品安全示范店”进行复查,同时,对其它食品经营连锁店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活动,力争在7月底前完成此项工作。
(十九)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扎扎实实做好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工作。上半年,相继开展了节假日食品安全监督、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百日执法行动”、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等食品安全专项执法行动。上半年,完成了食品、豆制品、干菜、肉及肉制品、水产品等品种1025批次的食品质量快速检测,配合省、市工商局完成了85批次的抽检任务,对抽检不合格商品进行了相应处理。
(二十)进一步加强12315维权体系建设,提高维权能力,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半年,已受理消费者咨询2183次;申诉393件,办结393件,办结率达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5.3万元;举报151件,办结151件,办结率达100%。
六、着眼效能提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行政执行力提高
(二十一)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为重点,着力加强班子建设,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带头学习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带头廉洁自律、勤政务实,顾大局、讲民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班子团结,并通过班子和谐带动队伍和谐,促进全局和谐规范服务。*年至*年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好班子。
(二十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建设活动。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为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半年共组织教育培训4期。积极加强党建工作,先后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向谭东、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践行‘务实求成
事尽精华’*精神”、“好书赠社区送灾区活动”、“打造活力机关党建,服务*科学发展”等活动。注册登记科荣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局党组书记、局长肖东义同志获市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二十三)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层层下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启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全面深化廉政文化建设,制定下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任务分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分工。共督查3次,发通报和指导意见3期。
七、以标准促规范以规范促服务进一步深化贯标工作
(二十四)继续以贯彻iso9001:2000标准为主线对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深化,通过进一步优化质量目标查验评判标准,改进查验计划和方法,不断促进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认真组织学习市局20*b版体系文件,积极组织实施我局b版质量体系文件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目前,我局体系文件初稿已通过市局法制处审批。
八、夯实基础畅通“金信”
(二十五)继续强化“金信工程”应用推广,加强信息化设备的维护保养。上半年共开展“金信工程”子系统应用培训5次,现场指导解决问题40余起,排除设备障碍120余起,铺设网络线路15条,配合市局召开视频会议5次。强化网站监督管理力度,在*工商局门户网站,*公众网,*市政务信息公开网信息300余条,未发现有不良信息及泄密信息。
(二十六)认真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上半年共提供企业档案查询2360户,接收区外企业档案28户,转出档案44户。送市局扫描中心扫描档案2700户,未出现遗失现象。积极配合“清吊”工作,翻阅原始档案29100户,登记7500户,复查1100户。
九、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内部行政协调
(二十七)加强目标管理,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年初,认真梳理全局目标完成情况并按规定报送区目标办所需考核资料,获得区目标管理一等奖。认真准备服务质量目标迎检工作,被市工商局评为20*年度服务质量目标先进单位。积极加强对各项目标的分解、督查和落实,分解了09年度服务质量目标及专项目标9项。共办理并回复区人大、政协建议提案1件,完成县委县政府督办事项4件,完成68件,完成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收文379份,印制局发文件36份,编发工商简报55期。
(二十八)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树立工商形象,弘扬队伍正气。不断完善信息宣传工作机制,力求使信息宣传做到总结工作、完善工作、促进工作。上半年,共刊发各类宣传稿35篇,其中,《中国工商报》以“第一要义是发展”为题,《西南商报》以“辉煌靠真抓实干铸就”为题对我局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工商行政管理》刊登调研文章“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工商执政能力”。政务信息方面,区政务信息采用8条,市局采用25条。
十、2009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自我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完成各阶段各环节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切实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向心力,有效提升行政效能,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把提高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立完善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着力构建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干部素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工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二)完善服务机制、推进公平准入、积极推进区域积极又好又快发展
3、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以促进灾后企业恢复与发展为主题,止滑提速,切实做好重点项目市场准入服务工作,积极推进“1413”发展战略的实施。强化并联审批,实现高效便民服务。依法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透明、快捷有序的准入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三)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4、充分发挥专门执法优势。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关注民生民利为重心,加大对食品安全案件、商业贿赂案件、虚假广告、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各类经济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认真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各项工作,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执法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
5、努力推进商标品牌的实施。积极拓展创牌领域,提高商标总量。重点培育著名、驰名商标,并加大对著名、驰名商标的扶持力度,推进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6、切实加大广告监管力度。积极适应现代化监管需要,注重借鉴发达城市广告监测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广告诚信度。要以药品广告、房地产广告、教育类广告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广告为监测重点,加大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
(四)积极构建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7、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结合《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健全和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和经营者自律制度,继续推进六类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同时,积极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应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我国的灵活多样就业形式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因:一是当时传统的就业模式已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已无力单纯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安置数以千万计的城市新成长劳动力和返城知青,“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应运而生,大批就业者走上自谋职业的道路;二是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兴起也是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就业观念变革的结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应付瞬息万变的产品市场,随时调整自身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企业也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灵活用工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流通业、生活服务业、保险业的兴起,客观上需要采用不同于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灵活的用工方式。此外,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极大地促进了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兴起和发展。我市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群体。
灵活就业就是指在正规形式就业之外的其他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而且,这一就业群体会随着全市企业改革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实现正规就业的人员会大量从事到灵活就业队伍中来。据统计,2003年到2005年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分别为38.3万人、36.3万人和35.2万人;2003年到2005年全市私营个体等非正规就业人数分别为11.2万人、23.6万人和29.6万人。相比较可以看出,全市的就业形式已经出现城镇单位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而个体私营企业中非正规灵活就业人员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数占城镇其他劳动力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劳务性、承包性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60988人的30.7%。最近,我们对主城区灵活就业人员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就业状况是不稳定、不充分和没有完全参加社会保险的。其现状是:
1、无固定劳动关系。灵活就业的人员从事就业的范围广泛,但各类用人单位都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自我经营就业的也没有领取营业执照。下岗职工还与原单位保留着劳动关系。
2、劳动报酬低于最低工资。在与灵活就业人员座谈时,他们一致反映劳动收入低,如给人卖服装、餐厅、家政服务等每月收入300元左右,有供养老人、抚养孩子上学的生活就很困难。
3、低收入家庭的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无力参加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调查中,我们了解了部分双下岗、双失业或有病人、单亲等生活负担较重的家庭,他们靠打工维持生活,有的还得靠低保、靠下岗生活费来维持家庭生活,有的失业人员勉强缴纳养老保险费;有的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只好中断缴费;想参加“医保”也没有能力。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对自己今后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十分担忧。
4、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职工在40岁左右,男职工在50岁左右)、文化偏低(基本上是期间的初高中生)、普遍技能单一,实现正规就业确实很困难。
5、灵活就业人员普遍感到心理压力大。他们反映:下岗时间长,再就业困难,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家人不理解,生活压力大,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6、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滞后。对灵活性就业人员,目前只限于不规范的统计和新出台的对“4050”就业困难对象的社保补贴,而对整个群体的管理、服务、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制约,是劳动之法的缺位。
调查显示,我市的灵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中型企业中的灵活就业形式
目前我市大中型企业所采用的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即临时工、季节工、劳务工、承包工、派遣工、小时工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有企业、劳动部门或社区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将下岗失业人员有组织地派往这些企业—劳务派遣;另一类是企业直接面向社会招用的临时工、劳务工、季节工等,企业与受雇者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2)依托“劳动组织”的就业形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组织”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下岗、失业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其特点是: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扶持;二是公益性劳动组织或安置型劳动组织。这类组织是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由地方政府扶持开办,通过在社区开展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公益性劳动,帮助从业人员获得基本的收入和社会保障;三是劳务派遣型的劳动组织。即通过这些劳动组织将下岗失业人员派遣到大中型企业或其他部门和单位就业。
(3)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就业
这类企业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由于工资待遇低,劳动条件差,而且也没有社会保险,在这些企业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流动性极大,在这类企业就业的劳动者,大多将此工作当作应急措施或打零工,处于边缘就业状态,一有机会就会“跳槽”。劳动关系极不稳定。
(4)自我经营就业
这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专业素质较低,在自己的居住地或早市、夜市摆摊等自我经营就业,收入极不稳定。
二、灵活就业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日益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着用工不规范的问题,如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费统筹,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公有制企业在临时用工方面也存在着随意性;劳动者个人自主就业,如靠做小生意、小修理、小饭桌、摆地摊和家政服务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的。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也只是对其中的失业人员提供个人档案托管和代办社会保险缴费服务工作,对这种形式就业的下岗职工只能任其存在,自由发展,这就是社会上存在的隐性就业。而我们却无章管理,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1、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难,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被动。一是吸纳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用工不规范的原因,导致了国家出台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了。如:从2003年国家开始对商贸、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执行的减免税费政策,就因为这类企业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享受不了税费减免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导致了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难;二是因为一些用人单位用工不申报,不规范也给下岗失业人员隐形就业留有了空间;三是用工单位的空岗信息和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不进入公共劳动力市场,也给公共就业服务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下岗失业人员个人在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从事了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灵活就业)后,没有任何政策扶持而劳动保障部门除了主动进行就业情况统计外,没有管理办法。
2、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与否只能由自己承担。据统计,截至8月底,失业人员在市劳动力市场档案托管的有9457人,仅占下岗失业人员灵活性就业人员的50.6%,其中:个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有9165人,参加或接续医疗保险有5613人,分别占档案托管人员的96.9%和59.4%。这一统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受利益的驱使,一些用人单位不承担用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责任,职工无奈自己缴费;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的个人只好中断养老保险缴费关系,有的参加不起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另外下岗职工因与原企业保留着劳动关系,就不就业都等原企业给缴纳社会保险费。
3、对灵活就业人员缺乏扶持和管理。在2006年以前,我们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管理,只是通过2003年以来全市建立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将他们纳入了就业统计,而国家和省市没有相应的就业管理规定。建立的就业服务也只是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个人档案托管和代缴社会保险费业务。主要原因:一是各类用人员单位不愿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现正规就业;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刚开始向社区延伸,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滞后,社区就业管理缺乏工作经验,而且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都没有制度性保证,也影响了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对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自主灵活就业人员,因为政府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也导致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无法对其进行就业管理。
三、解决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加强和改进公共管理
既然灵活就业已发展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形式之一,国家就应当确立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为劳动者灵活就业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和稳定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规范劳动关系,提供政策扶持,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开辟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渠道,更好地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1、尽快制定和出台旨在保护,扶持灵活性就业人员合格权益使其发展的法律、法规,使灵活性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规范劳动关系,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用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规范和维护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基础和前提,也是劳动关系双方履行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契约。对此,因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类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意识和自觉性;二是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劳动保障执法检查活动,对非法用工行为依法纠正查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以增强灵活就业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3、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劳务派遣工作,不断探索组织起来就业的路子。如社区卫生保洁、家政服务、小商品配送、托老托幼、水暖家电小修理等适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各类就业组织,使零散就业组织化、隐性就业显性化、灵活就业稳定化。目前的工作,一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社区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二是要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促进各种灵活多样就业组织新机制;三是要加强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化建设,增强就业服务功能,拓宽就业渠道。
4、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扶持创业带头人,促进社区就业。要结合城市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鼓励社区各类服务业、加工业等大力发展,特别是要鼓励社区内有创业能的人,积极开展适合自己发展的创业活动,为他们提供服务,营造条件,解决困难,符合条件的一定要落实好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帮助鼓励他们直至创业成功。
5、政府应取消对灵活自主就业人员的一切行政收费,鼓励、支持和帮助他们自主就业,为他们从事小修理、小摊点、小服务等提供规范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