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篇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local compulsory education requires three major tasks to be done, including “inheriting instead of going backwards to”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s in China, “borrowing instead of copying” practice teaching models from abroad, as well as “integrating instead of relying too much on” teaching theories of various school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local compulsory teaching as the study basis, with the solution to those problems as the study purpose, and with the concept of organizing efficient classes, the paper is aimed to offer reasonable advice as how to loc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inherit;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在Υ传统基础教育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传承而非返古的思路,进而才可以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对待外来基础教育文化问题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而非拿来主义,更不能在中西陈旧的理论体系中往复循环,而应该根据基础教育的客观情况直面教学实践的本身,并以此纽带融汇中西已有的各种理论,提炼适合地方特色的模式构建方法,解决地方问题。

1 融汇与传承

在面对已有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理论指导问题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三个着力点:一是传承融汇传统教育文化积淀避免文化倒退;二是将西方理论融汇为已所用避免效颦;三是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本身对中外教育理论进行融汇,创造智慧课堂

1.1 坚持传承而非返古

基础教育传统是围绕着教育领域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关于教育的处事方式,是一种对教育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号召力的文化力量,为此基础教育改革绝不能丢弃传统。

一方面必须坚持传统,我国实践教学从源流来说, 主要是以儒家课程与实践教学思想为主线的教育传统, “以孔、 孟、 荀为源, 以董、 韩、 朱、 陆、 王(夫之) 等为流, 以王国维、 、 黄炎培、 陶行知、陈鹤琴等为变”。这些教育思想在教育历史中获得赞许和认可,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传承。

坚持而并非返古,传统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权威的“前见”逐渐成为“死板教条”时,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积淀进行融会贯通的“领”与时俱进的“悟”,传承合理的文化内核,从而使传统的基础教育理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地方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汲取的元素和灵感,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1.2 坚持借鉴而非效颦

在对待西方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问题上,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着“东施效颦”的困境:近代以来,我国大量引入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代德、日、法、捷、美、苏、英等过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上常以谱系学、行动学、现象学、建构主义等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分析视角透视地方教育实践,陷入了西式思维和表达,有的无视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生搬硬套,最后东施效颦、南橘北枳。对待西方教学理论的方式不应该屈膝相望,而将其作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工具书,仔细根据目录查看能解决地方实践教学哪个方面的问题。“冷存”各种西式理论,在适时于中国传统理论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用之不竭的养分,并在寻根、流传、质变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地方特色。

2 检验与升华

地方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不能只在理论范畴里做思辨,而必须深入地方基础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域,在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升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解决地方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直依赖经验流传的不完整性的问题。

2.1 坚持“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从根本上讲,实践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学研究范畴一样都是事理研究,因而必须以教学实践本体为基点。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必须紧跟教学实践,将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作为教学论证的起点,从而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追寻适应时间、空间要求的教学事理,要想掌握真实的教育状况,就必须深入教育实际,进行亲身感受走访调研,在课堂上为研究导航,在学生与教师的口中探寻问题。必须在学校课堂的讲台上找出“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口分析 “为什么”的问题,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及教育体系理论深入梳理解读下找到“怎么办”的问题,完善具有地方基础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表达。

2.2 坚持实验校正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是教育实践中平息争论的唯一方式,是检查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是排除了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丢弃古老智慧的危险的情况下创建的不停地退出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有效的教学实验参与是可以判别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是教学经验的堆积还是具有时效性的科学范式的有力工具。正如王策山所说:“理论先行,进行教育实验,生成教学模式,进而上升理论,乃是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描述式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实验室定量分析式对样本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拒绝文学式的笼统表达,同时确定主客分离的关系,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作为独立的主体,合理把握主体间性,避免研究成果受到研究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3 转化与创新

将国外的实践教W模式创造出中国范式、将古代教育智慧改良时代范式、将实践教学经验理论转化成为地域范式,这些变化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转化以基于地方、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为呈现形式的实践教学理论。

3.1 以地方问题为转化与创新的基础

地方教学理论构建的基础在于如何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地方性突出的针对性实践教学问题。地方教学问题域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地方特色实践教育范式的形成:一是地方特色教育智慧的传承有了基础,使文化积淀得以丰富,从而有效处理了传承和复古的辩证关系;二是国外教学实践模式中国范式有了平台,有了在平台上展示、量化、选择的依据,从而有效避免了“东施效颦”的闹剧;三是使现代中国教学实验有了重点,有效地避免了主观意识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真正地在教育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对实证研究所产生的教育现状、问题、事理及规范进行地方式的描述与归纳,最终构建显著地方特色教学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提升地方教育问题研究对客观教育实践的引导能力。

3.2 以原创理论解决地方需求、成为地方特色为研究路径

利用传统与西方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出发点,从不同的侧面观测地方实践教学,提出假设进而验证是研究方法之一,但必须明确的是:根据这个起点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能够满足地方经济需要,促进地方教育特色改革发展的原创性问题的产生。想要问题的特色与原创就不能按照中国传统理论和西方理论的思维范式研究问题,而必须“冷存”各种理论,直面地方实践教学的本体,以原创性问题为基点,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让研究成果流向课堂、流向讲台、流向教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构架。将基础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当作源点就能够给清晰判读论点与依据比例。找到“为什么”“是什么”的根本成因。

3.3 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发声

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原始组成部分,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离不开课堂的评价。试想在实践教学模式虽然按照原创性、地方性、时效性的产生研究成果,当成果放置于课堂进行检验时效果堪忧时候,所有的研究一文不值。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应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确定正确的方向。

智慧课堂如何构建,课堂效能如何提升,这是实践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在实践教学研究中在确定方式内容等内容后,最终着力点不论是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体。什么是技术?一般认为, 它是 “产品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工艺或提供的服务或技能”有学者指出,“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由教学的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构的行为样式。”可见,课堂技术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技术与课堂艺术有机融合创造智慧课堂 、特色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目的。在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降低课堂重心,放手学生去学习、去思考, 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学生去完成;提炼 “核心知识组块”打造简明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实践出真知”是智慧高效课堂建构的核心因素,实践教学模式创建就是高效课堂的创建、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讲与练的整合和配方技术,将高效课堂背后的隐秘技术性结构呈现出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传燧.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8.

[2] 彭正梅,张玉娴.德国普通教学论传统、危机与新方向――对德国教学论专家迈尔的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10-17,24.

[3] 詹姆斯.H.麦克米伦,萨利.舒马赫.教育研究:基于实证的探究[M].曾天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43.

篇2

二、案例描述

我以《震惊世界的金字塔》一课为例说明。

课前,我利用慧云互动平台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在平台上微课和任务,通过平台监控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看了没有、看了几遍、哪些节点重复看等。看完微课后,再进行检测,得出数据,精准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哪道题做的还不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再练习。

以上只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课上要交流和思考的那些问题呢?我利用了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微信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我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分M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困惑,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信息,向同学、家长求助,向各科老师求助,从而完成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

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汇报交流、评价讨论和提问质疑的时间,并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当每个小组在汇报研究成果时,我还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记录下各小组汇报时的影像。它不仅记录下学生的研究成果与表现,也记录下生生、师生之间的质疑、交流与生成。课后,我会将这些录像上传到平台中。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为他们非常愿意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家长、同伴看;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上没跟上、没听懂的地方,学生回家后还可以再看。此外,各班之间还能分享不同的研究成果与智慧。

此外,小组展示的方式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在学习的课程、手边的资源、独特创新的想法有关。如有的小组利用画画的爱好来展示、有的小组利用正在学习的选修课材料粘土展示,有的小组喜欢设计导游词、动手做试验的方式展示,还有的小组利用电子小报、Keynote、Ithoughts(思维导图)展示等……当他们有困难时,我引导他们求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这样,就将多学科整合在一起,既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完后,我让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收获与感受,实现了100%的参与度,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你觉得打字慢的话,新工具还给我们提供了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的功能,几乎是在说话的同时,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文字了。

课后,我将各组汇报与表现的录像上传到平台中,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可以评自己、评同学、评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已知彼,更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总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微观行为,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进而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三、案例反思及效果分析

反思自己将iPad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行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翻转学习,线上线下。课前,线上完成:前测+微课+再测=掌握基础知识。课中,线下成为交流学习成果和释疑解惑的场所,是线上学习的扩充。这样,节省了课上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用数据了解和监控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说服力。

篇3

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新的学年。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准确理解教学内容,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把握教学要求,

重视研究教材体系,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教学行为。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不断的调整。

二、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新的一年里。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提高课堂效益。二要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①目标上。

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②内容上。

面向全体学生上来,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④要求上。

变学会为会学。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

三、强化管理。

把握基础知识,1加强集体备课。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落实常规。2加强教学管理。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篇4

孔子是素质教育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开设“六艺”大课堂,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借鉴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关于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其教育访谈录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强调了三点: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理念得到贯彻,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所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时代呼唤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社会化的三大挑战,教育既要创新又要传承。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成长,主动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做智慧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建立充满智慧、和谐的课堂。学习实践在课堂,一切教学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教师和学生,最终评价指标则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营造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才能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实现和谐课堂的终极目标。

“智和”课堂应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

(1)智慧型课堂研究现状

“智慧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智慧”观。在国外,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智者派就建立了以心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启智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启智教育逐渐被以获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主义教育所替代。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个人最关键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和“智慧教育”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自上世纪90年代来,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研究再次兴起,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目标中,普遍重视学生智慧的培养;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发表言论,阐述“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靖国平博士2002年发表了《“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等文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在《也谈有智慧的教育》一文中指出:“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恐怕已属大势所趋。”总的来看,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较少。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有部分学校开展了该领域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在江苏省,如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小学智慧教育实践研究》,南京市北京东路的“情智教育”研究,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智慧型课堂教学的研究》,无锡市新安中学的《打造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多处在探索和研究的初始阶段,缺少更高的理论建树和极具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2)和谐教育的研究现状

全国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进行和谐教育研究,其中,江苏省开展得较为扎实有效,其中不少小学在“和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开展的《和谐教育与发展模式研究》,张家港市妙桥小学开展的《构建充满和谐与智慧的理想课堂研究》,从这两个课题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看,它的外延要远远大于课题的内涵,实际上它们的研究已突破了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与社会的教育潜环境。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的《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丹阳市建山中心小学的《和谐教育模式研究》则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另外,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本着“智趣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智启智,以趣激趣”,形成了“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的全新的教育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和课堂与之联系及区别

(1)“智和”课堂从智慧教育研究和和谐教育研究中吸取有益的成果,从智慧教育研究中寻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贵的尝试,实施于我们的课堂;从和谐教育研究中借鉴他们的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论是智慧教育研究还是和谐教育研究,都只从某一方面入手,而我们的课题则试图从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本课题与之的最大区别。

(2)“智和”课堂选题即贯穿了传统文化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以“智”为切入点,以“和”为归宿,对如何让课堂充盈智慧的光芒,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并最终实现课堂的和谐,师生的和谐,生生的和谐,乃至生命的和谐。这也是“智和”课堂追求的至真至善之境。

“智和”课堂的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

汲取孔子教育智慧,进行智、和课堂教学探索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课程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任何忽视课堂的教学改革都是短视的、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引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可以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课改齐头并进,从而打造一支立于课改潮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拓展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践性资料。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汲取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一种充满智慧的和谐的课堂,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效益的终极目的。

篇5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俗话也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装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减少,就要通过大量阅读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魅力去激励学生。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教师一旦停止学习,那就将停止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这些都向教师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因此,一个高素质的政治教师要多读书,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本质,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掌握高超的教育艺术。

虽然教师通过大量阅读能够快速提升教育理念。但对政治教师来说,无论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要求抽出大量时间去广泛涉猎各种理论是不现实的,况且没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也难以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政治教师的读书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我们以为围绕开展的政治课题研究进行阅读对提高政治教师理论素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一位专家说的:“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多年来,为了搞好一项课题研究,大量阅读了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如《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教育的智慧》、《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细节决定成败》、《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

二、真做题,增强教研能力

所谓“真做题”即实实在在地开展课题研究,避免形式化、功利性、应付型课题研究。一句名言说得好“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因此,要让主体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源动力,既要着眼于现实,更要放眼于未来,最终把树立正确的教育研究观作为自己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教育教研能力,不断使自己从合格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特长型、学者型教师。

教师的行动在课堂,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师的需求也在课堂。教研能力培育的合力应集中于课堂这一研究载体。“课例研究”无疑是增强教师教研能力的一济良方。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展开,主要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说课、备课、上课、观课、议课全过程。例如2010―2012学年,我们高二政治备课组认真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开放性教学研究》的课例研究。基本流程:备课―开课―议课―改课―复课―反思;主要形式:同伴互助指导、指导教师、名师面对面指导。流程简单,突出教师自主备课,真实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同伴互助指导、指导老师或同组名师面对面指导,共同修改,再在实践中比较,自我完善,自我反思,获得认知。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的构建,寓教育科研于课堂,寓教育研究于平常,营造适合教师成长的良好教研氛围,打破了原来教研活动中的沉闷气氛,点燃教师的教研热情,唤醒教师的成长需求,实现教研活动应有的教研价值。这种务实的教研态度和方法,有效增强了备课组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

三、常反思,生成实践智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教师素质关注,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智慧以适应这种变化。我国教育学者朱永新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反思对政治教师生成实践智慧是极为有效的,因为它着眼于政治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拥有和改善。著名教育家叶澜老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教研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认为,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政治教师,必须先成为一名“反思型”政治教师,正因如此,我十分赞同《培养反思力》的作者的论断:“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高人一等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成长。”可见,教学教研反思是生成政治教师实践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

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笔者以为:首先要常思考,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在教育反思过程中,政治教师应该逐步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以独特的视角、心灵的触动,深层次的分析、反思我们看似正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其次要多观察,发现需要反思的教学教育事件。在教学教研中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教学教研事件,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具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独特的思考角度。通过反思,不仅能够分析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教研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学教研效果,也能使政治教师在不断反思中生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实践智慧。例如针对当前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功利性、形式化等问题。例如我的《去功利,真做题》一文,在反思中生成了实践智慧,也对本组的课题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重推广,提高教学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