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行业遇到的问题

会计行业遇到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行业遇到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行业遇到的问题

篇1

笔者认为,事务所的内部结构问题是事务所在其所有制已确定的情况下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事务所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也可以通过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纠纷清晰地反映出来。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的《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协议范本》和《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章程范本》,着重研究了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中相关法律的协调,特别是考虑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注册会计师法》以及有关登记和审批管理规则之间的衔接;同时,尽可能地结合行业“人合”特点,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将行业规则、惯例作为自治性条款加入其中。另外,根据事务所内部治理经验,加入了一些提示性、选择性条款,以体现事务所“人合”特点和行业规范导向。但是,两范本并不具有强制性,事务所的体制问题只能依靠事务所自身的努力去解决。当然,这当中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事务所的治理结构问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事务所的核心领导、关键人物对改善事务所治理结构的决心和态度。

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文基础

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一点不难理解。但是若能做好则很难、很难。因为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起一个健康、和谐、高效的企业文化是不容易的。志不同,不相为伍;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缺少相互信任,缺少合作精神,缺少团队思想,缺少……他的审计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上吗?“如日中天”与“天道酬勤”一定不是同一类型的企业文化!

会计师事务所的思想基础

这主要是要强调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认知上的一致性。当然,在专业上我们不反对来自任何角度的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应该是仅就在学术上的探讨,在理论上的争执,最终应达成和谐的统一。这里更应该体现的是“民主—集中”的过程。而不应是一种不和谐的、杂乱无章的音符。

试想,当一个项目或一个注册会计师遇到审计问题(也可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时,当事人一定非常希望得到机构的帮助和同事们的帮助。设想一下,机构中就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事不关己,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不负责任地乱说一通,或者明知处理方法有问题,审计结论不当,就是不表态,不去负责任地指出来……这样的事务所能够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吗?

还有另一种现象也同样可怕。一个事务所内形成了若干个小“团体”。他们分别以小“团体”的利益为重,仅对小“团体”的利益负责,而根本不顾及事务所持续发展的大利益项目负责人故意隐瞒被审单位真实情况,以欺骗形式通过事务所内部控制,或者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故意对一些高风险审计领域不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因为项目负责人或主管合伙人与该项目的成败利益直接相关,在利益面前这些项目负责人或主管合伙人已将事务所整体利益抛到九霄云外。

大家不怕遇到问题,而害怕的是遇到问题而不视为问题或视为问题而处于某种不可公开的目的而隐而不报(当然这属于道德范畴)。除此之外,在一个有着良好的思想基础的事务所,遇到了审计风险问题,依靠众人的力量,应该能够得到一个至少他们这个团体认为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道德风险,不是一个可以小视的问题!因为职员的道德风险毁掉一家公司,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甚础

这里所说的专业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专业知识,而应该是更加宽泛的、广义的专业知识。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注册会计师对各行各业都精通,但至少应做到基本了解,应该掌握怎样有效地利用其他专业人员为审计工作服务。同时,事务所也应该做到具有一些其他特殊专业的人才。与此同时,事务所应该有计划地分别培养对某一行业熟知的专业型审计队伍。不论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这一点上都应该适用。不能让我们的审计工作人员达到全能型人才标准(本身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若要培养出对某一行业或领域熟知的人才确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篇2

笔者认为,事务所的内部结构问题是事务所在其所有制已确定的情况下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事务所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也可以通过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纠纷清晰地反映出来。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的《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协议范本》和《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章程范本》,着重研究了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中相关法律的协调,特别是考虑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注册会计师法》以及有关登记和审批管理规则之间的衔接;同时,尽可能地结合行业“人合”特点,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将行业规则、惯例作为自治性条款加入其中。另外,根据事务所内部治理经验,加入了一些提示性、选择性条款,以体现事务所“人合”特点和行业规范导向。但是,两范本并不具有强制性,事务所的体制问题只能依靠事务所自身的努力去解决。当然,这当中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事务所的治理结构问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事务所的核心领导、关键人物对改善事务所治理结构的决心和态度。

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文基础

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一点不难理解。但是若能做好则很难、很难。因为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起一个健康、和谐、高效的企业文化是不容易的。志不同,不相为伍;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缺少相互信任,缺少合作精神,缺少团队思想,缺少……他的审计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上吗?“如日中天”与“天道酬勤”一定不是同一类型的企业文化!

会计师事务所的思想基础

这主要是要强调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认知上的一致性。当然,在专业上我们不反对来自任何角度的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应该是仅就在学术上的探讨,在理论上的争执,最终应达成和谐的统一。这里更应该体现的是“民主—集中”的过程。而不应是一种不和谐的、杂乱无章的音符。

试想,当一个项目或一个注册会计师遇到审计问题(也可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时,当事人一定非常希望得到机构的帮助和同事们的帮助。设想一下,机构中就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事不关己,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不负责任地乱说一通,或者明知处理方法有问题,审计结论不当,就是不表态,不去负责任地指出来……这样的事务所能够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吗?

还有另一种现象也同样可怕。一个事务所内形成了若干个小“团体”。他们分别以小“团体”的利益为重,仅对小“团体”的利益负责,而根本不顾及事务所持续发展的大利益项目负责人故意隐瞒被审单位真实情况,以欺骗形式通过事务所内部控制,或者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故意对一些高风险审计领域不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因为项目负责人或主管合伙人与该项目的成败利益直接相关,在利益面前这些项目负责人或主管合伙人已将事务所整体利益抛到九霄云外。

大家不怕遇到问题,而害怕的是遇到问题而不视为问题或视为问题而处于某种不可公开的目的而隐而不报(当然这属于道德范畴)。除此之外,在一个有着良好的思想基础的事务所,遇到了审计风险问题,依靠众人的力量,应该能够得到一个至少他们这个团体认为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道德风险,不是一个可以小视的问题!因为职员的道德风险毁掉一家公司,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甚础

这里所说的专业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专业知识,而应该是更加宽泛的、广义的专业知识。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注册会计师对各行各业都精通,但至少应做到基本了解,应该掌握怎样有效地利用其他专业人员为审计工作服务。同时,事务所也应该做到具有一些其他特殊专业的人才。与此同时,事务所应该有计划地分别培养对某一行业熟知的专业型审计队伍。不论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这一点上都应该适用。不能让我们的审计工作人员达到全能型人才标准(本身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若要培养出对某一行业或领域熟知的人才确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篇3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发展不平衡

自2007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在我国会计研究者中刮起了一阵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狂潮,使得我国会计理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过于重视会计理论反而忽视了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导致了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会计实务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大量的理论研究不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状况,会计学者和专家只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研究,反而忽视了会计理论应该与实际相结合。另外,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发生的热点问题上,忽视了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操作中的会计基本工作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从而使得我国出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会计实务混乱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引入西方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阶段我国会计行业中《会计法》的地位独一无二,相应的还有《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内部会计准则与会计核算制度》。虽然在理论上各个法律法规负责的各个岗位互相协调、各司其职,但是从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针对于我国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还是十分匮乏。我国企业众多,规模有大有小,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特殊问题,一旦企业遇到这种特殊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就会比较随意的进行处理。所以我国现阶段会计实务十分混乱。例如,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在遵守一致性的原则下对会计事项处理可以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种。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但在同时对于备选的方案限制的条件不严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很痛以被大企业利用,进行调整利润,从而违背了一致性的原则。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简单说就是低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较多,中级或高级的会计从业人员十分紧缺,像ACCA、AIA等国际证书更是少之又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了会计实务活动开展的效果。所以,各个企业都要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行业从手工做账转变到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会计运算操作的效率。这也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在有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具备电脑操作的能力,熟悉会计软件。

二、促进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状况提高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统一

我国会计企业众多,会计理论也多种多样,不仅不统一,甚至有的观点互相矛盾。会计行业的矛盾观点不像政治中的矛盾问题可以辩证的去分析。会计行业中的矛盾观点,应该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得出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论,而不是互相矛盾。现在,我国会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行业,这就要求会计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去伪存真,摒弃错误的观念和理论,缩小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之间的差距,使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结合,促进会计行业积极健康发展。

(二)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主要是关于两个方面。我国现阶段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企业内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也相对来说不完善,因为会计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的小的问题就会在最终结果上导致账目不清,无法真正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其次,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对会计凭证弄虚作假,甚至逃税漏税,违法了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而使自身获得利益。这些行为违法了社会秩序,影响会计职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会计人员在收到上级指示后对会计凭证进行弄虚作假的行为,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确保会计工作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

(三)会计理论研究具有客观性

首先,会计理论的研究必须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会计研究者和专家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与实际相结合。另外,会计研究者和专家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应该使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借鉴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会计理论,使会计理论得到更好的发展。根据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同,适用于企业的会计理论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会计理论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基础上,客观的反应企业的运营状态。

(四)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

篇4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的一场技术革命,给会计人员带来不仅仅是信息处理工具的改变,随之带来的更是一种新的信息系统的理念。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数据处理之中解脱出来,从事到更高级别的财务管理之中去,使财会人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挥,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起的边缘学科,它结合了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两门学科,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密切相关,会计电算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开展。

一、以财务软件为信息处理平台,明确教学内容

1.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是:2010年,80%左右的中小型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为了提高会计业务处理效率,政府在推广会计电算化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会计人员的财务软件知识单一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组织方式有几种:企业自行组织学习、企业与软件供应商合作开发软件和各地财政部门组织统一学习,还有一种人才来源于学校的毕业生。在各种人员培训中,往往是以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为主,而且是针对着一种财务软件进行学习,缺乏对会计软件工作原理的学习及理解。当面对不同的财务软件时往往不能举一反三,随机应对。

(2)不能活用软件

部分企业在开展电算化过程中,对相应财务软件只能做到基本运用。比如,只能使用某些特定的模块,对功能模块的初始化功能掌握不透,不能应付复杂的工作需求。

这些情况都制约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推广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人才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实际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中职会计专业擎需解决的课题。

2.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误区

会计电算化教学应避免进入“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是会计核算软件操作教学”的误区,甚至有些教师拘泥于到底要用哪种财务软件来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是培训实务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至两门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不少学校的老师因为学生难于掌握理论知识或者认为“理论知识无用”,只关注会计财务软件实训教学,或关注于选择用友软件还是金蝶软件教学,这样都是不可取的。我国会计软件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市场销售的会计软件品种较多,这种只要求学生掌握特定会计核算软件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财务软件。

3.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中树立以软件为信息处理平台的理念,其实质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用实训的软件只是做为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一种工具。

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才具有针对性。会计电算化知识体系中,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只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理解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熟悉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了解会计信息在会计功能模块中的联系等同样重要。教学用财务软件的选用,只要有代表性就行。在教学中,把实践教学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紧密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以某种会计核算软件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平台,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操作技能的同时,掌握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才能应付实战工作中的各种状况。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1.采用分段式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往往是以企业一个或连续几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为背景,它涉及到企业会计部门的各个工作岗位,涉及到会计软件中的各个功能模块。怎样才能在有限的两节课内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有赖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实践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如何保证账套资料的延续性问题。学生电脑一般装有还原系统的软件或硬件,机器一旦重新启动就会恢复到上次的状态,学生操作的账套状态不能维持在一个连续的状态,而会计持续性原则是不允许失去账套前面的资料的。即使没有系统还原这个问题的存在,也可能有前面的账套业务没处理好,导致后面的业务难以进行的情况。

采用分段式教学方式,是解决账套资料延续性问题的方法。所谓分段式教学,指的是对实践资料进行合理的划分,准备好实训用的前期账套资料。

如何对账套资料进行合理分段,是保证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应事先对整个账套资料进行操作,把本次实践前的账套做成一个断点,备份好账套,以便学生实训时引入。分段要考虑知识点的完整,列出实践内容及要求。如总账系统,建账及各种基础资料的输入可以做为一个分段内容,凭证的输入,编辑,审核,记账环节可以设置成一个分段,自动转账凭证可以设置成一个分段,每一个分段练习,学生都能掌握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另外,要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的熟练程度,如打字速度及操作系统运用能力,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践练习,并预留有适当时间讲解,及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阐明软件的工作原理。

2.设置信息“地雷”,提高实战能力

实践练了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操作方法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发现问题。学生的课堂实践往往能顺利完成,在工作时却遇到各种问题无法解决,这与实践教学资料设置的全面性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练习资料是模拟一个企业的真实业务状况来设置的。实验资料的安排一般是按业务流程进行编排,学生按资料顺序操作可以较顺利完成操作,但无法出现的意外情况,不利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练习凭证输入的资料是按照凭证的日期按顺序排列的,按顺序输入凭证是不会触发“序时处理”选项规则的。现实的情况是:操作员可能漏输入了一张凭证,由于“序时处理”规则,将无法输入该张凭证,遇到这种情况时,学生将不知怎样解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账套资料全部都是正确的,同样无法触发到会计软件的某些规则。如科目代码规则设置为4222,当我们录入科目代码100201时,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我们把科目代码提供成1002011,必然触发科目编码规则。

所以编排实验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到会计软件初始设置中选项的各项规则,在资料里面设置适当的人为错误信息,这种错误信息能触发一些异常情况。学生日后工作的处理状况是复杂的,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通过人为制造一些“错误”资料,提早让学生遇到各种状况,锻练学生实战操作能力,我们把这中信息资料称为信息“地雷”。

3.组织好学生的岗前实训,加强适应能力

毕业前,组织会计电算化的岗前培训,能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前一般都安排有手工会计业务的实训资料,会计电算化的岗前培训资料可以用手工业务资料在软件中进行操作,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双轨运行。会计电算化日常教学的实训方式是一人担任着各项工作岗位,具备有所有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整个账套资料的练习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这种实践方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整个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流程及掌握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技能。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工作,还应该根据情景模式,设置好工作岗位,让学生分组分岗练习。组中轮流让一人担任电算主管,负债工作的分工,明确相应工作岗位的权限及职责,一个会计期间业务处理完毕后,由电算主管对各岗位人员做业务评价。通过岗前实训,可以起到如下效果:(1)加强职业岗位认识,清晰会计资料的传递流程;(2)加强分工合作训练,培养团体意识;(3)对教材中工作岗位职责的规定有深刻的认识;(4)通过双轨运行,加强了对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异同点的对比。加强岗前强化训练,有利适应工作岗位。

4.开展校企合作,拓展软件的应用能力

校企合作是对常规教学的一种有较的补充,校企合作有两种方式:

(1)教师参与的校企合作

教师会计理论知识丰富,但缺少实际会计工作经验。通过教师深入到企业调研,可以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状况,熟悉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热点。通过实践调研,教师还可以收集到实际的会计业务信息,整理出满足课堂教学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材,使实践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质、实战性。

(2)学生参与的校企合作

让软件公司走入校园,在学校开展培训业务。此举带来两个好处:

其一,软件公司把信息产业及会计软件行业的最新动态带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了解软件行业的热点。

其二,有利于拓充课堂知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定位是初级水平,即掌握软件一些主要的功能模块的使用,如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而且是在单机状态下进行的。通过参与软件公司的相关培训,学生可以了解到网络版的会计软件工作情况,掌握进销存相关功能模块的操作甚至是ERP软件的操作技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另外,可以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财务部门见习调研,直接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会计核算软件应用中的热点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趋势,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的需求,需要我们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实务处理能力,搞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根据对我国现在商业银行正处在一种会计内部控制状态,总结归纳出了一些现在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规章制度方面,还是人文方面。并且小结出来一些解决措施,希望有所帮助。

一、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一)商业银行在会计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上还存在问题

在2007年,新的会计准则正式颁布与实施,至今为止也已经有6个年头了。但是,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于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新的会计准则在一些业务的要求上做了一定的更改,而落后的规定会使得一些操作不能进行或者说是盲目进行,这样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因为银行行业的特殊性,对待规章制度要求也更加的严谨,虽然当前的会计内部控制规定也在业务监督工作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控制作用,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商业银行制定的各个规章制度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虽然在针对单个事件时十分有效,但是,归纳到一起后有时会出现相互抵触的情况,使会计内部控制存在巨大的隐患。

(二)实质的会计内部控制与现在商业银行中的内部控制

会计内部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的主要作用是:志在管理和约束银行内部所有员工的规章制度,上到经理、下到员工。它是一项可以对银行的资金与财产状况进行有效保障、使商业银行当在运营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风险时进行规避、在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中的错误和弊端,来保证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规章制度。但是,可能是受到我国在银行行业的一些不良传统影响,使得许多的会计人员在思想上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认知,从而使得我国的会计内部控制出现如今的情况,在许多的商业银行领导层认为,把有关于会计工作的相关规定和在业务上的规章制度进行良好的汇总,就是很好地完成了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完全的没有体会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也只是在做“面子工程”,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完成会计内部控制规章的有关规定,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规定失去大半的作用,这是需要我们的从业人员认真改正的根本性问题。

(三)会计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中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已经完全是信息时代了,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覆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应用,也使银行在处理业务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提高了银行员工的办公效率,但是问题也依然存在,计算机的应用十分的成功,它可以快速而准确的完成业务操作,可是如何对操作本身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控制,却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没有对操作风险设定相应的管理控制系统,这就是在会计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中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在计算机管理上的技术问题和其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的普及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需要我们去解决。

(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组建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其实就是根据银行的相关业务流程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来找出业务操作的风险点,并对其加以注意,从而使得业务在到达相关的工作人员手中时进行重点检查和控制,重点就在于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化。所以在商业银行中会根据业务需求,在每一个环节进行定人定岗。可是,目前因为编制和人员的问题,有一些是因为银行本身的问题,会在工作中出现兼岗的现象,这样就使得一些岗位之间的分工情况出现模糊,出现跨岗作业的几率十分高,而且,因为人员分工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财务内部控制规章的无效化。

二、针对商业银行在会计内部控制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更新内部控制的方法,提高灵敏性

能够尽早的发现和得知在操作中的风险项,就能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减少损失,对风险的重视不单单可以体现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在计算机系统内,通过网络技术加入风险项的检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可以在硬件上提高内部控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内部控制规章的实施率,解决可能出现的隐患

规章制度的制定不应该局限在某一类业务操作上,而是对工作进行总结,根据在现实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来制定,这样的规章制度才会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且,规章制度在制定后,也不要盲目遵守,要随着银行行业的发展来进行更新,当然也不能朝令夕改。在规章制度的实施中,银行会计要学会灵活运用,标准实施,切忌机械性的按照一字一句的去执行。但是一定要做到规章制度在工作中的落实,不出现空制度,建立完整的责任体系。

(三)合理的加强内部的稽查和监督审核制度

把合理的内部稽查和监督审核工作作为保证会计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门。不要让审核部门成为一个花架,放在那里,只是完善公司的组织部门的构成。而是要把这个机关部门运作起来,树立其在银行内部的威严性和权威性。稽查部门必须是一个独立体,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稽查作用,稽查部门要在会计对业务的操作前后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操作的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核,审核人员的素质和品德要是在公司内最好的一批,这样才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这也是解决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三、结束语

人是企业的根本,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的行业。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办法,完整且灵活的制度和人与人之间交流式的沟通审核,可以很好地解决在会计内部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硬件上的锦上添花就更加完美了。

篇6

1引言

开展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是西方很早之前就开始在高职院校中推广的一种模式,是学校链接企业的一个抓手和纽带,是学校创新办学思路和机制的一个探索。而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起步还很晚,只是在试点阶段,所以我们要多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展试点和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宗旨的,并且与国家现在大力弘扬的“大国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特别注重人才的专业性,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要上岗基本都需要会计从业资格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来给学生上课,特别是给学生上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证课程和实训的课程,通过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来慢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改进步伐,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发展才会有竞争力,才会有希望。

2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已经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院校在和行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开展正在意义上的合作,特别是不知道怎么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去,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看着是普通的校企合作,没有找到双方合作的共赢点,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怎么开展双方有意义的合作。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问题,笔者具体分析如下:

2.1国家层面的体制缺乏,大部分地区没有出台激励企业参与的政策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合作的很大一部分企业是名企和私企,这些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熟练上岗的员工而不是没有什么经验并且专业知识缺乏的学生,所以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是注重签订一个协议,而没有真正的在培养学生,而西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和行业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自身的政府和行业的背景来引导企业与院校进行深度的融合和人才培养的合作,以企业培养多少个合格的员工,解决多少个学生的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为考核的依据,依照这个标准对企业的税费进行减免,而我们国家由于在顶层设计上的缺失,现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出台激励企业参与的政策,所以我们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展。

2.2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必须有教师资格证书,并且应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这样的老师我们认为才是正在合格的高职教师。但是现在高职院校的很多课堂和很多教师特别是没有行业和企业背景的年轻教师,他们直接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根本就没有进入社会和行业,他们培养的学生怎么可能得到行业和企业的认可呢?我们都在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要能够动手,要能够解决企业问题,而企业的优秀员工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但是他们可能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有水平、有能力但是讲不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上进行实践和创新,大力推进班级“双导师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2.3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学校开设的一些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践课程是不是让学生出去之后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有用,能不能解决在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有些课程已经被行业、企业所淘汰,或者有些课程已经被新的课程所代替,总之我们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是几十年不变,课程标准也不变,课程体系也不变,既没有找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进行论证,也没有找一些优秀的毕业生进行调研和座谈,可想而知我们学生学到的知识基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对以后的顶岗实习和就业也没有帮助。所以说我们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要进行改正和提高。

3对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会计专业的技术性和政策性比较强,我们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区位优势和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走出去与会计类相关企业谈合作,通过取得当地政府或者教育部门的同意和支持,对企业在税收和员工的培训方面进行减免或者照顾,让企业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让他们意识到学生不是在为自己培养人才而是在为整个会计行业、会计类相关企业在培养人才。

3.2改革师资队伍管理制度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通过改革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好的员工要经常到学校的课堂中去,给学生上课,给学生灌输行业精神、企业理念,教给学生怎么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怎么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残酷、社会的压力,让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适应行业、适应岗位。让企业员工和学校老师之间“双师融通”,通过顶岗实践、双导师制手段让合作企业的优秀员工和高校的教师不仅能够成为行业中的专家还能够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

4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课程体系,推动互联网模式下的课程建设。现代学徒制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是加强学生(即徒弟)和师傅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建设互联网模式下的课程来实现,这样学生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问题就可以及时地通过互联网与师傅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篇7

一、典当企业新旧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

一场金融危机推进了典当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典当企业成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对象。随着典当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典当企业的管理也就成为了必然趋势。其中,规范典当企业的会计核算就成为加强管理的重点。

1. 典当企业在执行新旧会计准则中遇到的问题

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前,典当行业会计制度五花八门,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每家典当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都按照自己单位的规章制度来处理会计业务。在评价典当企业经营业绩时,由于会计制度不统一,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导致不能客观有效地判断一家典当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商务部要求典当企业于2010年1月1日开始统一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这对典当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挑战性。考虑到典当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磨合时期还不太长,笔者就仅对当前典当企业在执行准则中出现的问题稍作一些总述。

在执行新会计准则前,典当企业一般是按照金融企业的性质进行会计核算。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以后,典当企业按照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事实上,这仍然不符合典当企业的业务性质。综合起来看,典当企业是一种既有金融性质又有商业性质的独特的社会经济个体。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不能准确反映出典当业务的特殊性。另外,对准则环境转变的不适应性,使财务人员产生紧张和畏难情绪,造成典当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磨合。

2. 典当企业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

典当企业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主要体现在资金流向的问题上。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典当行赚取的利润,资金流向必须在账面上有所反映。在沿用旧会计制度之前,典当企业在谈业务时,与客户商定的利率要高于行业规定,多余的这部分可以用服务费、综合费来在账面上处理,这样做出来的账目“水分”比较大。但是现在就很难如此蒙混过关了。

另外,之前典当企业要是做借贷时资金不够,有时会采取变通手法,同行拆借,事实上这是不允许的。而如今,典当行的资金是从银行贷款还是私下收集,表面上是做业务,事实上资金究竟是流进还是流出,从账面上就能看出个所以然。

二、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典当企业的影响

1.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具体要求

在财政部下发的《典当企业执行若干衔接规定》文件里规定,对于典当企业发放的当金,企业应当设置“贷款”科目或分别设置“质押贷款”(适用于动产及其他财产权利典当)和“抵押贷款”(适用于房地产典当)科目,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发放的当金,典当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同时考虑利息和综合费用的因素,按实际利率法确定各期利息收入。企业应收或预收的综合费用,通过“应收账款”或“预收账款”科目进行会计处理。另外,新会计准则还要求典当企业增加“绝当物品”、“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等会计科目,用来核算相关经济业务。

2. 在新会计准则下典当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探讨

(1)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方法中的应用。典当企业对发放的当金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但目前来看,典当行业涉及的当物品种多、范围广,对当物的估值多依赖于本企业评估人员的经验判断,难以建立可计量的估值模型,而且在各典当企业间还存在估值差异性问题。如何获取合理的公允价值,将对典当行业的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提出挑战。

(2)资产减值确认的程序。新会计准则对典当企业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典当企业按现金流折现法计提减值准备,即按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该金融资产实际利率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负差额进行计提。在进行贷款减值测试时,典当企业还需要考虑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提前还款率、抵质押品的变现能力和折现率等因素以及贷款形态迁移率、损失概率等反映各类金融资产风险特征的历史数据。

三、规范典当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会计处理

1. 结合典当企业的特殊需求,认真学习新会计准则

典当企业可以多举办有关新会计准则的培训,帮助参加培训的人员全面认识和理解实行统一会计制度和加强全国典当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新会计准则和配套的典当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应用进行讲解。针对组织新会计准则的培训,典当企业还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后续服务,比如说将培训内容刻录成教学光盘,帮助企业财务人员加强记忆、加深理解。

2. 规范典当经营行为,完善典当业务会计处理流程

典当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应完善典当业务的会计处理流程。通过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典当企业的会计核算。另外,典当企业还可使用专门的财务核算软件,以满足典当企业业务的特殊性,从而升级企业的财务软件优化典当企业的会计核算环境,提高典当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

3. 加强典当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能力

风险评估系统能够识别典当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其经营管理构成的风险程度。典当企业应建立风险防范系统来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及时汇总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解决,从而降低会计风险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印发《典当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若干衔接规定》的通知,财务与会计,2009.19

[2] 霍秀梅: 《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处理》,中国农业会计,2009.03

篇8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对于会计人员而言,电算化不但简化和便利了他们的工作,更是为其参与会计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更多可能。这种影响不仅是工作的简化,更是工作的丰富,对会计工作质和效的改善意义重大。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及其发展现状

(一)会计电算化含义

所谓会计电算化,实际上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相关工作,实现简便化、效率化和质优化的目标。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而信息化则是其特点。会计电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强调的是,会计电算化不是简单的将会计工作用计算机处理,更强调处理的信息化和系统化。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由于我国计算机发展起步较晚,以其为技术基础的电算化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运用自然也处于摸索阶段。探索中前进,问题在所难免。

首先,一些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知偏差。不少企业领导将会计电算化简单等同于会计工作中引入计算机手段,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工作,却忽视了完整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和做法,导致不少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方向不对、重点不明。

其次,管理不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有效运转需要严密的管理,但是我国不少企业在此方面的基础工作不到位,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一旦遇到问题难以协调调动、统一规划。

再次,人才素质不足。由于会计电算化是近些年兴起的新事物,对于已经工作多年的会计人员,其接受力、适应力都存在一定难题。知识的陈旧化和更新的滞后性已经成为会计行业电算化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带来的变化

一种新事物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必定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会计电算化能够兴起并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总体来说,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面貌一新,在现代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一)会计本质的变化

数据核算是传统会计的本质,其目的就是记录数据信息以进行核算,用以分析和指导工作。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其本质更为丰富。例如,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就是会计工作的一项全新内容。服务业利用会计电算化提供的系统信息,可以对自身的发展规划作出有针对性地部署。

(二)处理方法的变化

会计数据处理方式的全新变化是会计电算化之下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改变。传统的手工记账和人力工作方式逐渐为计算机取代。计算所具备高效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无论是记账还是核算,无论是报表的编制还是数据的分析,电算化的计算机都可以一一实现,而且效率和质量都有极大提高。

(三)报表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会计方法中,报表都是手工进行,且其对象主要集中于财务数据,会计工作内容因此受到很大限制。计算机技术引入会计工作,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极大拓展了会计报表的业务范围,报表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外,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则成为当下电算化时代会计报表的新特点。

三、当前电算化环境下报表编制难点

(一)资产负债表编制难点

资产负债表的借贷双方期末的合计数可能会不一致,这是会计电算化环境中会计人员在报表编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种不相对等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报表模板取数函数设置错误

一些财务工作者过度信赖和依赖既有的财务软件,在进行资产报表编制时没有经过严格检查确认。实际上,任何软件从开发到运行,始终都有一个更新完善的过程,没有完全正确和绝对有效的软件,更何况每个企业的会计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取数设置自然各异。

2、科目编码不对等

科目编码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重要标识信息,是其识别数据内容的重要工具。如果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基础设置上出现差错,前后科目编码不一致,最终自然会出现期末合计数不对等的情况。

3、期末损益类科目结转差错

要保障资本负债表借贷双方期末合计数的一致性,不仅仅需要确保每一笔的合计数量对等,更要考虑期末损益结转的情况。对于一般业务来说,也许只要在单笔的会计借贷合计数上保证一致性,就能满足期末借贷合计数具有对等性。但是若富哦期末损益结转环节出现差错,那么即便之前的合计数一致,也会出现期末合计数不对等的问题。

(二)利润表编制难点

1、取数函数的不确定性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利润报表的填制规定缺乏细致有效的规范,导致在实际填制中可能出现每个会计人员填法都不一样的情况。例如,在“本期金额”一栏中,对于是填本月金额数量还是填从年初直至本月的累计金额数量,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2、红字处理业务误用蓝字处理

对于一些与损益类科目相关的特殊业务,本应用红字进行操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会计人员却采用了蓝字。这样的错误可能导致某个数据无法识别和获取,造成数据丢失,进而最终的期末利润报表的数据准确性难以保障。

四、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不断革新,电算化的推进就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结果。当然,实现电算化之后会计行业的面貌出现了很大变化,这种改变主体是良好的,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相伴而生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具体到会计报表编制上,资产负债表可能出现借贷双方期末合计数不一致的问题,而利润表则或许会出现数据错误。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电算化环境中,会计报表编制的主要难点。本文中,笔者只是就自身经验粗略分析了这种问题产生的背景环境,以及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试图为今后的会计工作提供参考。(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1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管理者主观认识不到位。管理者是企业这艘大船的领航员,在企业进行电算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主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对于整个企业是否采用相关的技术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实的情况是,当下相当一部分企业主并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是行业发展的潮流这一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和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给企业带来的良好收益。囿于企业主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个人阅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存疑,这种毫无依据的存疑往往成为会计电算化普及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二)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薄弱。尽管事实证明,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使用能为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减轻工作负担和压力,然而事物常常分为两面,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尽管会计一线的从业人员已经掌握了使用电算化软件的相应规范,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的会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掌握和理解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使用操作流程,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的薄弱,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普及失败。

(三)电算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需要操作者同时具有会计和计算机两个方面的双重知识,这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普及使用。当前的情况是,尽管很多的正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从业人员曾经接受过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操作培训,但是必须承认的的一点就是,这些从业人员在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掌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和漏洞,还不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相关软件。这种会计人员个人能力上的缺陷很多时候就造成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落后。

2解决当前会计电算化出现问题的几个对策

针对当期会计电算化普及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广大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行业从业者有责任和义务作出一些行动,帮助推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前限制会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在于行业的管理者和会计队伍的直接领导者们对于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不了解、不信任。以此为背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更加轻松自如地进行相关的会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制定,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这不仅对于已经应用计算机电算化的企业来说是件好事,对于那些依然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综上所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值得、并应该被大力提倡。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一般是针对整个行业制定的普适性的原则和规范,遵循着这些原则,只能帮助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受到国家的惩处,却不能保障企业在生产生活中收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回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针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企业在进行相关商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市场反馈。在制定企业内部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严控的权限,对于不兼容的权限要坚决予以分离,严格区分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保密性,做到严守商业秘密;其次引入相互制约的机制,明确负责不同工作的相关人员分工的同时,也要设置一个或多个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为企业的商业秘密设置多重保险;第三,还要建立并完善内部的制约监督机制,谨防由于个别人的不廉洁而给企业整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会计电算化过程中遇到问题,归根到底是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缺失导致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才的问题,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了。为了改变当前高层次会计电算化人才缺失的问题,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在高校中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通过合作办学、提前签约等方式招揽有关会计电算化的人专业管理人才。此外,对于在职的员工,可以进行相关的专业培养,通过对在职员工的再次培养,帮助而员工掌握高新技术,更好地位企业做贡献。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应该设置合理的考核内容,让员工的学习内容与考核内容挂钩,最大限地保证公司的投资不浪费,员工的学习有效率。

(四)制定长远规划。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经济体,企业的长远规划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会计电算化的长远发展,应该切实认识到长远规划的重要意义,要建立覆盖整个企业的会计管理软件,让企业的财政状况始终处于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控制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不受内部财务情况波动的影响。与此同时,制定长远的企业财务方面的规划,还有利于企业内部的高效廉洁的运行,减低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内耗情况出现。

3结语

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很多好的软件正在被实施,很多好的制度正在被运行。然而应该认识到,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制度建立方面,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做,许多的不足有待完善。以此为背景,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加强相关人才培养,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企业主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会计电算化,推动会计电算化的进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储成.有关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的相关问题[M].北京:财会出版社,2013.

篇10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指在校企两方全面配合的基础上,教师与师傅联合对学员进行知识结构传授、相关技能实际操作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综合培育提升,学员的知识体系将得到全方位构架、实践技能和实践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适应现代企业行业的用人需要。对于财会专业而言,作为一种实践性强的专业,只有其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流程对应、教学实践与职业要求契合、职业教育与职场学习相通、毕业证书与会计直接资格证书对等,才能输送质量更高、专业性更强的学员,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不仅如此,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对于校企深度交流融合、师资队伍完善提升也有着广泛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会计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课程体系问题。课程体系作为培养学生的总纲领,在学生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行业的相关设施、工作方式等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被时代淘汰、被企业摒弃的课程仍然出现在教室的课堂教学中,而一些随时展出现的新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不清楚企业对所需的专业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指导和座谈,没有邀请专业人士对教学课程和学生学习进程进行调整和完善。再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与理论知识学习配套的实践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的实践水平普遍不高,进入企业实习时上手慢、难处多。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时并未站在企业生产发展、学生实践需求的立场上进行考虑,以至于一些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带来有效的帮助,不能解决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遇到的种种问题,不能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造成人才培养效率难以提高,影响学生就业率和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二)师资管理问题。教师资源管理问题一直是教学改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现如今要求持证上岗的教学要求下,对教师资格的审查制度也越来越严格。而在当前的师资队伍下,高校贯彻学徒制教学模式中仍然有些“力不从心”。对于学徒制模式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程度和职业素养。高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需要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创新性较强,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专业型技能讲师。只有首先提高高校师资团队的建设,才能够真正为高校会计专业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就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情况而言,大多数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并未引入专业性较强的会计老师,而是选用毕业新生,支付较低的薪资,来提高学校的收益。一方面,新晋毕业老师缺乏具体的实际的工作经验,对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不了解,无法给予学生强有力的经验指导和实际操作需要,“纸上谈兵”是无法满足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的需求的。另一方面,学校聘请资深会计师来学校给学生讲授会计从业经验,实际操作问题,但这些老师缺乏授课经验,缺少和学生相处的经验,无法和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和沟通。由此可见,高校的师资团队建设仍然不够完善。(三)教学资源问题。教学资源的缺乏是教学改革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现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形成了各个高校发展的基本矛盾。即使各高校在课改的过程中加大了对学生课堂实训的比重,也增加了学生所需要的训练室和实验室,但这对于学生的数量和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然而学徒制的订单模式是需要学校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所建造出来的工作岗位,目的在于便于学生毕业以后快速上岗。这就要求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仍然需要“下血本,出重拳”。

篇11

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建立在交易双方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正在努力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上升,公允价值在市场中的运用也在逐渐增多。虽然公允价值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国会计行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国内外会计行业都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公允价值会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行业方面的逐渐应用,一些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成为制约企业、市场发展的因素。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较晚,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面的运用还不够成熟。受到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群体之间对事物的价值衡量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对事物进行可靠的计量。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想要实现真正的公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对公允价值的确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只能以市场价格为参考。会计部门整体工作效率不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虽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逐渐增多,但真正接受过专业学习的会计人员却相对较少。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在价值判断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与眼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对企业信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我国市场经济价格起伏较大,企业在进行公允价值应用时,无法确保财务报表的稳定性。我国会计师对公允价值的审计缺乏专业的技术手段,会计师的估算与决策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数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都会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市场经济发展存在操纵现象,企业管理问题、信息管理体系不足、相关部门规避等,都会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二、公允价值会计优化措施研究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市场在公允价值方面的运用还不够完善,会计行业在进行公允价值应用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上述问题,对公允价值会计优化措施进行研究。主要从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环境、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会计管理制度、会计信息等方面进行研究。

1.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前提便是事物的可靠,而当下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企业在进行会计财务报表时,都没有可靠的参照。市场规模在扩大的同时,应该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提供更多的资源,为会计行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稳定的环境。相关企业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制度,使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透明化。只有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明确化,企业在进行价值计量时,才可以有公允标准。这对维持交易双方的利益,实现交易的公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关部门应对上市公司进行约束,通过法律等手段,对企业中存在的暗箱操作等不法行为进行严查、严办。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对市场经济的价格进行限制,维持价格的平稳。这对企业会计部门公允价值的运用有一定的帮助,对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一系列手段,为会计行业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

2.加强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培养

虽然我国的会计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事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想要在公允价值运用方面有保障,就必须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可以从专业技术手段、公允价值判断、财务审计等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培养。企业可以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使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手段能够得到加强。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要求会计人员进行公允价值运用。对财务人员的财务报表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管理。同时,企业应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标准,激励会计人员对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关教育部门及人才培养区域,应加强公允价值在会计专业方面的教育,为企业提供更多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方面逐渐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财务管理、项目决策等活动,但会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却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这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对会计部门的管理监督工作做的还不到位。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会计部门财务管理的标准。同时,企业应安排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会计部门的管理对企业运营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实际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会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决策管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此,企业应对会计部门的财务报表进行监督管理,对财务人员的财务能力进行考核。对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经济利益的人员进行提拔,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人员进行淘汰。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的职业能力,若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存在缺陷,那企业的财务管理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问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为企业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稳定的发展平台。

4.加强会计信息体系建立

篇12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工信部等部委2011年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随着国家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小微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就业主渠道、创业主平台、创新主力军”,但这些企业普遍以家庭经营为主,资金少,规模小,账务体系不健全,少量而不规范的会计活动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缴的税费,管理的不完善对小微企业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记账是一种社会性会计服务活动,是会计工作社会化、专门化的表现。企业可以只设立出纳人员,负责日常货币收支业务和财产保管等工作,而将会计核算、记账、报税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全部委托给记账机构完成。如何利用记账,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的账务体系,完善其经营管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小微企业账务处理模式的现状

1.1 企业主(或其家人、亲戚)兼职做账

小微企业的家族色彩浓重,本着财不外露的思想,偏好选择自家人做账。但是由于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往往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全面和不准确,财务工作相当不规范。而且从实际利益考虑,企业的负责人更多是应该把精力投入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上,一味的为了节省成本而分散精力在财务工作上面,反而顾此失彼,导致公司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1.2 聘用个体兼职会计人员做账

这里的兼职会计人员是指不是由专门的记账单位所委派,而只是以个人名义进行兼职。这些人员有的在本职工作之外兼职,时间和精力有限,有的以给多家企业代账为业,但不隶属于某家记账机构,法律约束力较小。这样企业付给的酬劳可能相对较少,手续也简单,但是同样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兼职会计同时处理多个公司的账目,每个月里只有固定的几天时间可以管理本公司的账目,公司在平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财务问题就很难得到及时的处理,而且流动性大,公司的账务随时都可能会出现无人管理的状态。

1.3 仅由一名经验缺乏的初级会计人员做账

有的小微企业是雇用一名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应届生来处理所有账务,在遇到必须有一定资历或职称的会计签字的事项时才临时找人来应付,觉得这样既专业又省钱省事。但是这样的人员从业之初,掌握的理论知识多于实践技能,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不能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很好的吻合,完全放手由他来做账,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就不会处理,或者由于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而出现处理上的失误。

2 记账机构的优势

《会计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制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记账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依法应当设置会计账簿但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记账机构办理会计业务。”依法设立的记账机构有以下优势。

2.1 工作团队经验丰富

每个记账公司都会有一支能熟练掌握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操作办法的团队,他们经验丰富,能比较好的处理企业财务方面出现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突发棘手问题,在聘请记账公司管理财务之后,企业自己只需要聘用一个出纳来管理日常财务进出就可以了。

2.2 责权利明确

企业在与记账公司合作之前都会签订业务合同,会详细说明双方的义务权利以及责任明细,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双方可以根据合同来划分责任,减少了企业的损失,而且作为记账公司他们有必要业有义务去保护其客户的财务数据安全。

2.3 费用经济

参考目前记账公司的价格,选择记账结构,与聘请一个兼职会计的费用差不多,或是雇佣一名专职的初级会计人员,所需支付的费用是差不多的。但是记账公司管理财务给公司提供的财务咨询服务、实时问题解决服务却远远不是前两者所能做到的。

3 小微企业选择记账的好处

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和目前财务工作的现状,结合记账机构的优势,小微企业选择采用记账是比较有利的。

3.1 享受低成本的专业服务

小微企业采用记账,就避免了设立独立会计部门所涉及的所有费用包括会计人员薪资、社保、交通、通讯、吃住等费用,而且委托记账,不必担心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会计人员辞职而造成的一切费用和损失,可以持续的享受到高质量的会计服务。专门从事记账工作的机构及其人员,具备比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和丰富的会计经验,对业务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有深入的理解,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专业的会计服务。

3.2 拓宽融资渠道

从融资渠道来看,小微企业目前仍较多习惯通过亲友借款的形式获得资金,宜信公司201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访者中有54%选择亲友借款,而选择贷款的仅有27%,曾申请贷款的企业也仅占30%。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信贷对申请材料和资质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提供房产资料、公司账簿、银行账户流水等全套基础申请材料。而由于小微企业管理相对不规范,在办理贷款时往往不能提供,而无法申请到贷款。选择记账,规范企业的会计账务体系,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争取到银行贷款。

3.3 享有法律保障

专门提供记账业务的机构是有合法的法律地位,是一种法人行为,接受国家法律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即使出现了一些对企业不利的行为,企业也可以直接通过合同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使得企业的会计利益更加有保障。

3.4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了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保障资金安全,企业有必要定期对会计业务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检查,记账公司能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做好会计监督的工作,定期为企业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以帮助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4 小微企业需要更为优质的记账服务

4.1 完善记账方面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记账方面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政府部门对记账业也不够重视,缺乏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专门针对记账的法律很少,只有1994年的《记账管理暂行办法》,沿用了十多年,直到2005年新的《记账管理办法》实施,虽然新颁布的办法更加合理,并且有更多对记账有利的规定,但还是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在记账的法律关系中,受托人的法律责任一直没有彻底的规范,对于记账业的管理,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检查不到位,使得记账的发展缺乏合理的监督。有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对记账行业存在片面的认识,在税款征收上“重定额轻建账”,不支持机构发展。再者记账属于税费较高的服务业,又很少享受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及扶植政策,发展受到制约。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职能,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管理监督。

4.2 加强受众对记账行业的认识

由于各地区的积极发展不同,推行记账的力度大小也不一样,我国的记账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加上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对记账机构的了解不多,记账业的服务对象非常的有限,还有很多人对记账了解很不充分,认为记账只是帮企业报账、报税。而对于记账机构的其他服务却了解的很少,是记账在目前实际现状中出现的比较棘手问题。应该继续大力宣传记账,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

4.3 提高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素质

记账从业人员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实际操作经验能力程度不同,导致从事记账行业的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差异非常大。目前行业中不乏存在一些为了拉拢客户,不拒绝为委托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记账机构,使得行业会计信息真假相当混乱。所以应该加强记账行业自身建设,提高质量,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开展后续教育,不断增加新知识,加强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多元化的教育。

4.4 规范行业内的竞争

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从事记账的公司越来越多,为了吸引客户,加大业务量,许多记账企业实行价格战,以放低价格来获取优势,但降低价格必然会降低企业利润,也势必会影响到会计服务的质量。所以要强化管理监督,对从事记账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全面清理,建立记账档案库,建立定期检查和年检制度,规范记账机构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丽铭.小企业会计事务办理模式的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5).

[2] 崔玉萍.关于小企业记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09(12).

[3] 苑文.记账利弊与发展探究[J].经营管理者,2009(8).

[4] 刘丽丽.关于小企业记账的探讨[J].商场现代,2008(24).

[5] 赵立新.企业记账发展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

(11).

[6] 曾春华.我国记账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9).

[7] 崔宗俊.记账业务的法定性及存在问题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6(S1).

[8] 林忆雯.企业记账的利弊及代账公司发展趋势[J].徐州工程学院学 报,2006(4).

[9] 卢新国.小企业记账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盐城市的实践[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2).

篇13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之一的审计风险,不同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虽然我们无法得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系统性解释,但究其不同解释中的共同特征,不难发现,审计风险的发生多数是由于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注册会计师可能对报表内容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

审计风险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呈现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并不能公允的反应其财务状况但注册会计师却得出该报表已经公允反应财务状况的审计意见;另一方面,其呈现形式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真实客观的反应出公司财务状况,但注册会计师却得出其未能公允反应的非标审计意见。故一旦注册会计师违背自身的职业操守或因业务不精等了不合适的审计意见,造成投资者的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也就是审计失败。上述两种均为可能造成审计风险的形态,也是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所采取的抽样检查而非全面具体检查的模式决定了未检查部分存在虚假信息的情况在所难免;同时审计方式受限于工作人员的操作方式和专业素养,无法统一行业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方式,基于该行业的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均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

2.潜在性

审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潜在性,是指审计失败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往往是在造成较为明显的不利后果时才采取对策加以制止,风险处理时才逐渐意识到早在一定时间段之前已存在,但因其风险发生需要一段时间,致使审计风险的初期往往蛰伏而难以发现。

3.可控性

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则决定风险虽然不能被完全消除,但通过注册会计师自身专业技能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磨练,通过会计事务所内部对于审计决策的重视,可以将此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和范围之内。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重大错报风险成因分析

1.行业的特殊性

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职能就是从事审计相关业务,主要的服务客户对象就是各类企业,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其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和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然后出具审计报告,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因为该行业谨慎性要求比较高,一旦稍有失误就会在最终的报告当中进行体现,最终造成重大错报问题的发生。

2.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仍然只是注重会计服务能力的提升。或者是某些会计师事务所设置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合伙人并没有重视,甚至为了谋求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还会主动地违反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摆设,根本无法引起会计师事务所全体职工的注意。再加上事务所的经营业务广,从业人员执业能力有限,容易造成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的混乱。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

3.内部管理比较混乱

尽管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审计,时常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提出意见与建议,但是并不代表事务所自身的内部管理质量就高。尤其是某些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会计人员变动频繁,对项目质量控制不严格,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会计事务所内部管理不严造成一些项目没有复核程序或复核程序形同虚设。而某些新成立的事务所由于管理经验不足,人才缺失,重利益轻质量,也会为会计事务所带来不少审计风险。

4.外部监管力度不足

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具有行业规范,但是在外部监督机制上仍然存在欠缺;或者是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某些环节没有进行深入的监管,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对监管失去敬畏心,最终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埋下隐患。

(二)检查风险成因分析

1.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熟练掌握传统的财务审计,还要求审计人员了解新兴行业的产业链和行业特征,并掌握一定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在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行业背景后,会计师事务所应派遣熟悉该行业的专业人才去进行现场审计工作,这样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但现实中某些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中小会计事务所往往缺乏对被审计单位行业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员,造成了派遣的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对行业不熟悉的情况,加大了审计风险。现在社会上具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意识的审计人才缺乏,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因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2.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竞争激烈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3月31日,中注协共有单位会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所)9478家,注册会计师(执业会员)108449人,非执业会员164152人,个人会员272601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和从业人员的加入,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新形势下,会计师事务所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会运用多种手段来吸引顾客,这势必会让会计师事务所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挽留客户,往往会在利益上让步,这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减少。在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未能得到较高的报酬时,就会通过一些手段来降低审计成本,如通过简化审计程序或者是减少审计人员的委派,造成审计工作人员不足,审计程序缺失,质量控制形同虚设,这样会降低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增加审计风险。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一)审计业务方面的防范措施

1.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

为有效防控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充分适当的审计程序,如在实施函证程序时,对其中函证程序的收发函过程要严格控制,回函中遇到的异常事项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同时审计人员应采取高效的审计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保证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公允性,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加强独立性管理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收费、企业聘用年限、委托关系上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保持独立性有助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提出准确的审计意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管理,需遵守以下措施:承接业务时,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重视其独立性原则,规范审计收费标准,对聘用年限较长的老客户要提高警惕性,对无法保持独立性的业务果断拒绝承接;建立必要的反馈制度,促使审计人员能够直接向事务所管理层反馈发现存在的独立性问题。

另外,要强化内部控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保证质量控制人员的独立性。要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得到降低,就要加强事务所内部控制,将一些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避免出现职能交叉的问题,避免各自都没有负担起各自的职责,遇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直接影响到整个内部风险控制和相关的审计风险防范。从提高管理者对于审计风险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入手,对每一个岗位进行岗位评价,了解每一个岗位所具体担任的职责,出现职责交叉,可进行进一步的审核,明确权责分布,树立宏观层面上的控制机制。此外,对整个事务所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一个整体的研究和考评,让每一个岗位能够发挥自己实际的作用,这对于该事务所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有一定的帮助。

(二)审计主体方面的防范措施

1.提高审计人员质量控制风险的力度

审计风险有效的管理和防范能够促使审计行业健康长远发展,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及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应提高审计人员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应避免审计人员工资待遇的不稳定加之工作繁忙,使审计人员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以降低人员流动性。

2.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能力

在目前的审计业务中,由于缺少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虽然很多领域都有涉及,但因一些新兴行业或高科技行业中有着多样的经营模式和复杂经营活动,导致审计内容不断增多,从而增加审计难度。由此,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降低审计风险刻不容缓,会计师事务所应在一项审计项目工作完成后,对该审计项目进行经验总结,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学习,提高审计人员审计经验水平。鼓励审计人员考取CPA证书,增强审计团队的专业实力。

(三)审计客体方面的防范措施

1.强化客户管理层风险意识

客户管理层只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却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加以掩盖,忽略了得到相关利益时所伴随的经营风险。审计人员应引导客户管理层组织学习防范相关管理风险的知识,提高管理层对财务数据客观的判断能力,提高对存在财务指标异常变动的警惕性,提前作出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对企业员工进行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当风险发生时,客户管理层根据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以弥补损失,根据此次风险建立风险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帮助客户完善内部控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