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篇1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编辑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成果变化情况明显,当前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流程、传播速度等方面无法控制,致使对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要求下降,一定情况下导致编辑无需考虑社会责任。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编辑的传统工作模式。新媒体时代下,面对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本文从新闻价值判断力、专业素养、社会责任入手,提出了有效的媒介素养培养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内容,主要如下:(1)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作为新闻编写中的最基本判断内容,要求新闻编辑只有客观判断新闻内容价值,才能够从新闻中提出有效信息。随后通过对信息的合理编排,实现新闻内容的再生产。(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的具备与否会从根本上决定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目前发现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体系存在缺漏,要求新时期要做好素养提高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调整工作模式,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强化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为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3)社会责任感。新闻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正确引导新闻舆论,以往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工作是单向的。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结合社会需求,采取双向性新闻传播形式,突出新闻传播的互动性特点,走进群众中,拉近自己与群众的距离。不仅如此,新闻编辑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1]。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有效培养措施

(一)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措施

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培养措施,以下建议可供参考:(1)作为新闻消息的收集者,新闻编辑需要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采集工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这种信息采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实时性消息的高需求,建议新闻编辑准备做好迎接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新闻编辑要分析新时期其自身的价值定位,要摒弃传统和大众脱离的工作形式,要深入到群众中,为媒介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新闻编辑应提升职业技能,将自己从信息收集者与接收者的身份转为信息的掌控者。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平台中充斥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实时更新,新闻编辑需要从海量信息内加以筛选,选取有价值的内容。为了保证信息的高质量展现与传播,新闻编辑要广泛收集客观受众提出的中肯建议,深入探究受众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稿件撰写体系,实现新闻产品的升级。(3)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超载问题要求新闻编辑能够进一步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建议新闻编辑努力构建自身知识管理体系,做好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利用自己的工作职能加强对司法部门的联系。打击“网络水军”和低俗网络文化平台,为新闻消息的真实性辨识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作为新闻编辑的重要阵地,网络平台应以法制为基础,建议新闻编辑与教育机构相合作,共同为新闻传播创造和谐氛围[2]。

(二)专业素养的培养措施

新闻编辑应根据自身工作需求,结合专业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大众角度科学提取新闻信息,深入分析后挖掘其中有用内容,并寻找相关事件的发生原因,要求新闻编辑依靠其专业素养,借助已经掌握的外派记者资源、其余传媒渠道资源等,最终打造多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高信息的可靠度,并提高的个人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等需要具备的素养。此外,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要求新闻编辑提升对海量消息的高效整合能力,强化网络沟通能力,了解新媒体数据的发展特色,将零散化的内容重新整合。以单个话题作为突破口,创造出新的价值,新闻编辑应积极参与网络讨论,提示与受众的融合效果,通过有意识的舆论走向引导,科学转化受众的思想。

(三)社会责任的培养措施

篇2

1.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控制权和新闻编辑工作方式的的影响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新闻编辑掌握着对信息的控制权,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等,都必须由新闻编辑来决定[1]。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都是信息的主体,新闻专业者不再拥有信息的占有权,新闻编辑也逐渐冲击了新闻传播控制权,使信息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此外,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逐渐的受到了冲击,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由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得不从幕后转向了台前,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公共论坛的主持人。然而,也并非是所有的新闻编辑工作者都可以适应这样的变化,有些编辑不是删除微博和评论,就是直接将其关闭。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利于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培养。

2.对新闻编辑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影响

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让受众获得知晓权,以便做出应对,更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新媒体虽然使社会大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但信息的模糊性却大大增加。各种犯罪、灾难、事故等不断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理,使新闻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逐渐的减小[3]。此外,新闻编辑精神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闻媒体本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的工作,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其应该仅售的原则,但新闻业逐渐的商业化,使得新闻从业者受到商业利润的诱惑,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而逐渐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偏离了新闻专业的主义精神。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1.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信息把控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社会大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闻编辑会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控制,传与不传,什么该传,什么不该传,都必须经过新闻编辑的严格把控,而新闻信息的传播大多不必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但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下,随着新闻主体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经不能对信息起到很好的控制权[4]。新闻信息在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因此,要求新媒体下的新闻编辑必须十分注重受众者的感受,倾听受众者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新闻信息的质量。要求新闻编辑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严格的把控,不能将新闻信息变成趋于迎合大众的随意工作,对新闻信息不仅要求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良好的的把控力。

2.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技能素养

由于传统的新闻编辑技能更多的注重的是新闻的“幕后制作”,对新闻的加工和提炼更为关注,而在新媒体时代下,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由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得不从幕后转向了台前,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对新闻信息的全面整合技能、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以及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论坛主持人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对受众有用的新闻素材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找出新闻信息的最大价值所在,然后将新闻信息的内容通过网络沟通来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3.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

篇3

全媒体“主要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是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①”“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形式的不断变化,能够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进行立体式传播,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在全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媒介素养的定义

新媒介素养,是指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李・雷恩尼和巴瑞・威曼在他们的新著《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提出了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我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

在新媒体繁荣昌盛的时代,关于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应该注意重新建构,定位上也应该从信息把关人逐渐转变成为管理信息产品的经理,知识结构应该从知识复合型人才转变为行知并重型人才,编辑技能也应从幕后制作者走出来逐渐转变成为公共论坛主持人的形象走到舞台前面来,管理理念方面要从信息管理方面转化成知识管理方面。②

传统的新闻编辑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单纯地掌握这些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新闻编辑不仅要有专业的职业技能,更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加强新闻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视野更加广阔,新闻编辑更加贴近生活。同时,要加强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促进新闻业的发展。

1.掌握各种媒介特性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不同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广播媒体的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是四大传播媒介中最为迅速及时的媒介。电视媒介覆盖面广,公众接触率高,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分众性、高科性等特点,拥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可以更有效地针对消费群,信息传播率高。在信息社会,新闻编辑需要积极地接触各类媒体,掌握其不同的特性,具备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分析和整理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2.掌握互动传播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的“互动传播”是指传播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双向传播模式甚至多向传播模式得以广泛应用。互动和分享是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与受众互动、与信息者互动、与其他编辑互动。编辑要在各种BBS、微博、新闻组、论坛、书评等平台上传播媒介产品的信息,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争取受众,拓展市场。

3.掌握全球传播的能力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随着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在全球化趋势之下,传播突破了国界的局限,全球传播是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编辑需要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具有民族文化的精品,另一方面吸纳西方优秀的经验加以借鉴和运用,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

4.掌握全媒体制作能力

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编辑需要运用全媒体技术来制作和信息,媒介产品需要加以多次的、深度的、全媒体的开发。编辑需要制作文字、图片、网络、广播、电视、微信等多种形式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媒体渠道和不同的受众需求。

三、结语

现代传媒生态面临着媒介形态、媒介数量、媒介技术、媒介环境的变化,这使编辑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编辑培育自身的媒介素养已刻不容缓。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既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把控能力、专业的技能素养,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传媒的唯一目标,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③新闻编辑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编辑技能,努力成为社会舆论的领导者和发起者,促进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身处新媒介环境中的每一个媒介使用者都应具备新媒介素养,今后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和努力,媒介素养教育要向全民化、社会化转变。

注释:

篇4

当今时代新媒体发展的大潮有着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其中,青少年在自媒体运用中表现出的弊病和教师行业对媒介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师范生是高校媒介教育的对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就业方向指向性非常明确。然而,当今高校的课程设置下,高校师范生并没有接收到能够匹配自媒体形式转变的大趋势。对于师范生的教育需求来讲,媒介素养的教育应该得到相应的诉求。

对于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达到师范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在其同时,达到对即将接触这一批师范生的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多样化和高速度的特征,这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带来了要求与鞭策。师范生作为教师群体的直接后备军,从高校教育期间入手,对师范生开阵媒介素养培训,是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负责,同样是对教育工作的完善与支撑。

一、提高师范生的甄别及正确运用能力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多元化,集教育、娱乐、传播于一体的特点,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的广度与速度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对信息的传播和信息环境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大学生在新媒体领域的认识水平和安全意识令人担忧。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具备完善的信息甄别的能力,才能在良莠不齐的新媒体环境中建立自主的,健康的认识。良好的信息判断,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够对自媒体环境产生反作用,在高校群体中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的门槛,信息的自由度大为提高。大学生欠缺相应的媒介素养,就会带来信息的随意性。这种高度的自由同时也是对高校学生媒介运用能力的考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信息内容的指导是良性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反作用于价值观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信息中对于个人安全信息的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新媒体的自由性也带来了个人信息的泄露的安全隐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网络环境。对于师范生来讲,从大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对于其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将这种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有重要作用。

二、师范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专业技能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显然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以学促教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对教师群体素质的又一次完善。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教师开展网络学习,并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课题研究,专业实验,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在线课程的学习,完成交流活动。在媒介素养的辅助下,教师视野和教学能力都能够得到综合提高,而这种能力如果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显然是不够迅速的。师范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应该夯实基础知识与教法教技,同时应该也应该了解扩充知识维度的工具与方法,做到未雨绸缪。

在大学启动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公民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下,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对于师范生来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将多数运用于教学工作,这是对又一个阶段的,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的青少年的影响。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会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实现二次传播,健康的师范生价值取向会对公民素质教育形成助力,二者形成合力,对教师这个行业的完善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师范生媒介素养培养有助于辅助提高教学质量

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环境的便捷和自由,教师可运用的信息量大幅提升,这使得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板书与枯燥的说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种软件辅助教学,并利用这些媒体进行授课以增强课堂的灵活度和活跃性。学生在新媒体教学形式的辅助下,课堂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可以得到提高,同时课堂兴趣与注意力都大幅提升,这对教学质量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对吉林省实验中学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已经成为年轻教师子在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数学,语文等学科中,先进的媒体加工课件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节省了板书时间。同时,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度也得以改善。很多教师在调研中表示需要相关课件的制作和新媒体运用的培训,这对于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与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策略和关注点。

媒介素养的相关培训最基本的体现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多媒体的依赖性已经与日俱增。在师范类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同时,这种训练的影响是持续性的。能够适度、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能够在技术支持下得到教学内容上的丰富,课堂设计上的创新,给予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在知识传播的同时提升其综合能力。

四、结语

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总的来说不是对于一代人的教育,而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弥漫性的教育活动。师范生因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向性和单一性而需要在大学期间接受特殊的,更具有人文性的训练与陶冶。对于师范生媒介素养的重视与投入,应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有助于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更有助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健康成长。

本论文系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师范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东三省部分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10200018)成果论文,项目负责人为赵竞凡。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14-0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由于新兴技术的成熟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新媒体传播以其自发的、扩张性的独特方式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宣传的同时,其自身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广泛。然而对于现在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们,他们作为新兴的新媒体使用者,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媒介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新媒体究竟会对大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在接触新媒体时,由于对其中所呈现内容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不同,形成的理解方式、需求满足程度和使用偏好也不同,同时大学阶段还属于人格发展过程中,因此新媒体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更是长远。

1.正面影响

(1)积极人际沟通与消弭时空隔阂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重写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固有传播模式和传播思维进行解构和颠覆[1]。在大学生群体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应用里,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使得信息沟通更为及时、互动频率更高,同时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满足了用户分享心情、表达自我的需求和欲望。用户既可以和亲朋好友等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联系,还可以同陌生人进行交流,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交往”增加了人际传播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玩微信、开微博,还可以在土豆网、新浪网等平台中内容,与人分享自主创作的视频或文本。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社区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创作的平台,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2)主动获取知识与启发开放思维

以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书本上写什么大学生看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新媒体以广阔的信息量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获取知识,比如搜狐新闻、新浪微博、网易客户端等。这些都不断地启发大学生的开放思维模式,使之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

2.负面影响

(1)沉迷虚拟世界与脱离现实社会

“本店不提供WIFI,请和身边的人交流”,不知何时,大学生已经这么离不开手机了,睡前刷一遍微博,进教室第一件事是拿出手机,宿舍里、公交车上、甚至课堂上马路边,随处都是低头看手机的大学生。饭店、商场、KTV等,走到哪都有无线网络,同学聚会再没有了欢笑打闹,一人一个手机头都不抬,安静地让人都没有说话的勇气。因此,大学生们应当提高警惕,不能无限度地依赖手机,否则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可能性会变大,人际交往也可能会出现障碍和隔阂。

(2)“人人都是记者”的双刃剑

新媒体信息的确具有便捷和快捷性,人人都可以在新媒体上面自己的言论,不可否认,在如此便利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大量充斥,人们不再依靠日销的报纸来获取新闻资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信息更新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也实现了大学生们想要发出自己声音,在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要求。但是新媒体的信息并没有经过审查,其中不乏一些虚假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比传统媒体更迅速,新媒体的传播范围、传播内容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且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时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使得新媒体在传播时并不会经过审查,虚假新闻借助于新媒体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而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核实一些信息的真实性,就无原则地传播了虚假信息。这样不经核实的报道不仅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的话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3)“手机人”与“充欲主义”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日本学者提出“电视人”[2]和“容器人”[3]的概念,指出电视对现代人的消极影响。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引起了大家对“鼠标人”和“键盘人”的讨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手机新媒体的兴起,手机网民的井喷式增长,又催生了“手机人”这一话题。其实,无论哪一种“人”,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媒介依存症”的基础上。例如,手机新媒体大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各种网购应用充斥大学生的手机,没事逛逛手机淘宝,转转唯品会,看看大众点评,无论男生女生,手机上总有几款网购APP,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以鲜明的色彩和唯美的意境展示在大学生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受欲。

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规范性的培养

有学者指出,媒介信息能否被正确的判断和评估以及积极的媒介信息能否有效的被传播,这取决于人们媒介素养的高低。大学生可以看做是我国媒介素养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接触媒介、使用媒介、关注媒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大学阶段正是青年的一个最重要时期,大学阶段的人格思维特征,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新媒体采纳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思想先进、思维敏捷、积极接受新鲜事物,这些为新媒体在这个年轻群体的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年龄较小和阅历不足,大学生的心理尚未真正成熟,情绪容易产生波动,意志也较为脆弱,其媒介行为易偏激、易被误导,使得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做出规范性指引。

1.法律规范

先前谈到过,虚假新闻在新媒体上面的传播使得大学生不能有效辨别新闻真实性,从而对其自身在新媒体上的媒介素养的形成有了误判,因此,首先要有对新媒体媒介审判的法律规范。新媒体媒介审判主要是通过凝聚巨大的网络民意,形成社会舆论导向影响司法公正。我国《刑事诉讼法》要求:“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而新媒体的媒体审判并没有直接地宣判责任人有罪,只是用舆论施加压力影响法院作出判决,再加上新媒体出现时间不长,人们对其运行规律并不是十分了解,这才使媒介审判的滋生得到适宜的环境。相关法律的缺失,也间接拉低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得整个社会媒介不再法制化发展。

2.“把关人”监督

把关人,顾名思义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一种审核,对积极正确的新闻信息推动其在受众中的传播,对可能造成社会价值观冲突的信息进行传播阻止的行为。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需要净化新媒体内容的传播环境。一个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第一道防线,而把关人则是信息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而新媒体的低门槛,弱化了媒介组织把关的功能。新闻报道因注重时效性而忽视了理性导向,缺少了把关人,新媒体容易做出一些煽动性报道或断章取义性的报道,激起受众的激烈反应,特别是在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物的报道中,有意或无意地在标题上突出“官员”、“富二代”等非正常字眼,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仇富”、“仇官”心理,让舆论明显倒向弱者的一方。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愤青”思维,不利于规范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把关人的作用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由于新媒体的共享性、自由性、交互性、隐匿性强等特点,网络成为受众表达内心情绪的重要途径,人们从“羞涩的表达者”蜕变成“情感表达的巨人”。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使大学生能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制约着这些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的认知和行为。因此在与新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接触过程中,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增强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的能力,要从多方信源搜集信息,用置疑的目光接触新媒体信息,对不良信息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要遵循选择性定律,做到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正确地、建设性地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避免成为无良新媒介的侩子手,新媒体媒介审判的暴力军。

4.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大学教师,在新媒体浪潮的猛烈袭击下,更应当明辨是非,在新媒体的潮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首先教师更应当积极了解前沿的理论和观点,虽然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但在新旧媒体融合的现代社会中,还是有许多新媒体为在争夺受众的战争中存活下来,不惜提供虚假信息以提高点击率,为吸引眼球数和流量发表哗众取宠的新闻和报道。这种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媒体的社会效益。教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到新媒体的弊端,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对学生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并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途径,才是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三、小 结

面对新的媒介环境,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以高效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是每个有责任感的人都应思考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也应该提供媒介素养的学习环境,高校教育应以新的媒介形势为背景,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运用多种素质教育手段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智分析信息、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也展现了现代大学生的媒介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罗杰斯.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