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诠释了深化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可见,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由此,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原始土壤”,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依托地理课堂教学,基于桂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乡土资源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又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获得的较为稳定且更能影响学习者适应时展、未来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林培英老师基于对高中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认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二)乡土资源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所谓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们生产生活等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感知性、原创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透彻地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和地理素养。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乡土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即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湘教版地理必修 Ⅱ 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以桂林市的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人地协调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见表 1)。

【案例分析】本节课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使土地理案例和教学案例融会贯通,着重强调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设计的意图为:(1)利用桂林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2)利用鲁山水泥厂、苏桥电厂、桂林市交通、居住和就业状况等案例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同时,利用临桂新区和桂林到永福的交通方式变化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3)结合教材中昆明市城市化案例,探讨桂林市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促使W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使用乡土图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去分析、归纳和判断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剖析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关结论的思维方法。地理图表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地理图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技能,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并结合乡土资源,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 2)。

【案例分析】本节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资料,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设计的意图为:(1)读桂林市乡村、城市聚落图掌握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将教材中阅读材料“半坡村落”换成“桂林史前洞穴聚落”,增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了解。(4)以“桂林市”为例作为扩展探究,使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区域认知结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赋予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差异、区域开放性等认知结构。此外,区域认知可下设“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等不同层次水平的二级指标。因此,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感知度,能更全面地进行环境感知描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易于激发学生地方归属感。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方与北方”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结构,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的形式对南方(以桂林市为例)和北方(以哈尔滨为例)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限制、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 3)。

【案例分析】本环节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利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扩大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迁移。(1)让学生从总体上分析哈尔滨市与桂林市这两座不同城市所代表的区域各自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体现整体性思想。(2)对比两个区域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3)分析南北方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体验区域评价和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区域间的联系性,并懂得区域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探索空间扩大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学习后,可以设计对桂林市猫儿山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见表 4)。

【案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1)积极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体验式的学习平台,通过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参与、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发现、总结,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加强团队合作,加深实践体验。(3)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Y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扩大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加强乡土地理资源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提出更多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素养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鲍涵,崔天顺,赵爽,李小敏.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教育部将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改的核心。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完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中的素养是指个人在应对复杂的问题时,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是指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遇到事情时所具备的处理事情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核心素B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具备的处理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是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数学思维

只有具备数学意识才能形成数学思维,正确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数学意识和科学的直觉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人对数字及数字运算有着极强的敏锐感,喜欢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所隐含的数学特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小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也要重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书本、玩具、水果等物品,随意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这样摆好看吗,哪位小朋友能将这些东西分类摆放整齐呢?”,教师让一名学生整理,其余学生观察整理过程,引导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再利用图片创设商品货架的情景。提出问题:途中有几个货架,有哪些物品,说说如何将物体摆放整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答案。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提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形成良好的教学素质。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创设了森林里喝酒比赛的情景。然后提问:(1)“老虎喝了6杯没醉,狮子喝了两杯就醉了,那么,老虎的酒量一定比狮子大吗?”(2)“容量的定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老虎与狮子谁的酒量大?”(3)自己动手,观察水壶里的水可以分到几个杯子里?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同样的一壶水,如果杯子的大小不同,倒出来的杯数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老虎喝了6杯水就判定老虎喝的水比狮子多。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这个民族才能进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也是教会学生进行创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兴趣,他们常常脱口而出的话就是这个是什么、为什么,这就是创新意识产生的萌芽。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多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多些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例如,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除了用常规的解法解题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鼓励,鼓励其自主求证,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学生的课后作业要适当的增加一些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不仅是一系列的抽象知识,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数学素养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素养,实施数学教育也就是实施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解放小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精神和数学意识。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并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最终使小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而学校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大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力度,开发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接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中学生大多都专注于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部分中学生专业技能不多,其他综合素质含量不高,音乐作为一门娱乐性、专业性强的学科,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往往被忽视,音方逃要从基础做起,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课程安排一周一节,或者两周一节,甚至有些主科老师为了增加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常借故占用音乐课程,导致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2.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入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在中学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从宏观上说,它通过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1.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

要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必须正视音乐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付诸实际,做出一定的行为。要合理设置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加大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并且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任何教师都不得随意增减或者占用音乐课程,保证学生每周得到一定的音乐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加强自身的人文底蕴,通过自主举办音乐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在音乐竞赛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和自身进行比较,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另外还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纳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中,适当加入综合素质评分,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2.正确把握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

初中生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音乐是一门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成功的,音乐教学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基础的看谱识曲到合唱训练,都需要具备音乐素养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学课程时间的局限性,针对中学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中学音乐的教学往往都集中在音乐赏析和歌唱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盲目追求对音乐教学的深化,在音乐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给学生灌输高深的乐理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难看出,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中要正确把握中学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加强基础性教学,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由于音乐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往往利用其他老师的课余时间兼职给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兼职老师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理论知识不够充分,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音乐知识,在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是照搬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理解,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无法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促进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篇4

一、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

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包括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并使之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刚好就包含于素质教育中,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果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使二者融为一体并肩齐走,那么就能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建立。

语文课――增加新闻理念、新闻载体和新闻事件的内容,使学生接触新闻选题、采访和新闻写作知识,并可亲自采访写新闻,张贴班级墙报栏,给学校广播站或者报社投稿,通过亲历新闻采访过程,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同时通过正向传播提升感恩意识。

信息技术课――了解网络新闻运作流程以及各种互动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初步掌握通过电子媒介表达和沟通的技能,力争做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

数学课――可以学生为视角对错题、难题运用手机摄像制作微课,并在班级公共邮箱共享及课堂上全员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同时让老师感受被尊重的快乐与享受。

音乐课――儿童很容易沉迷于流行音乐,教师同样可以把流行音乐作为教学资源,通过比较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联系,教师帮助学生研究两种音乐中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和商业含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开展媒介素养主题实践活动可在此课程中实施,如组织学生参观报社、到媒体融合室进行体验活动、到社区进行采访活动等,通过多元合作,学会观察身边人和事,对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人致敬。

学校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采用“参与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形态的媒介和不同的媒介信息所代表的不同涵义,学会正确地辨识、判断和选择媒介,学会有效地把握、运用和利用媒介,尤其要让学生清楚不同媒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价值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系

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100-01

新课程改革重点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时期,其理想人格尚未完全形成,是非观念认识还不够明确,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对于初中生来说极其重要。如何开展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并使之有效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在课程改革中的提出较晚,但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改革教学理念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推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因此,想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就必须先改革教学理念。首先,学校与教师要正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并分析其原因。其次,要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学理念,用新型有效的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将新理念传递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学习理念的改变。例如,在“亲近师长”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当今的许多家庭关系已经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将严父慈母定义化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访谈会,请学生来讲述他们眼中的父母以及分享他们与父母的相处之道。这时,会发现其实许多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甚至是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而部分学生的家庭状况却并非如此。教师可以请“朋友型”家庭的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向其他学生传授经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对学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通过交流正确认识了父母,找到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升华课堂的高度。

二、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以怎样的形式接受教学内容,是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传统教学的灌输式培养不仅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低下,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兴趣减弱,长此以往,将十分不利于教学。因此,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首要任务的素质教育改革中,教师务必重新审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高。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中合理利用资源这节课时,教师要改变通过板书教学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在第一个视频中,给学生播放非洲缺少水资源的地区人们用水状况的视频,在视频中人们嘴唇干裂,每一滴水都要一直用到不能再脏才倒掉。在第二个视频中,给学生播放很多人日常洗手忘记关水龙头等浪费水资源的视频。学生在第一个视频的冲击下,感慨于水资源的重要性,在第二个每个人都可能会做的视频下,深深认识到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达到了该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素养也随之提高。

三、加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代表着一个大体的环境,可影响着在此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初中生的自我观念不强,常会在无意识中随波逐流,因此优良的环境对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初中生的个人成长,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可从多方面入手,如使校园环境建设更加人文,使校园文体设施更为完善,使学生参与人文活动更为积极等。例如,在教学 “面对不良诱惑学会说不”的“网络不良诱惑”一课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许多学生上网时间较多,有时候会接触到不健康的网络诱惑,十分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在教师的提议下,学校举办了“健康网络交往”的宣传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网络交往的认识,对其在今后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其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四、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可谓不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种超越纯粹知识传授的教学,教师不仅需要令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将知识点活学活用,从而在生活中切实提高自身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以及教学水平,以自己的言语行为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科教兴国”一课时,教师意识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稍有陈旧之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根据现实情况更新了教案,从而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带来最先进的科技信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有效传递科教兴国的思想。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使得其个人发展更优秀。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务必时刻把握教学方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改革为纲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篇6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历史知识作为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对历史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历史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国家教育教学工作逐渐转变了重心,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跟随国家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没有付出百分百的精力学习历史;再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课本教材的知识,教学方式呆板,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认为历史课程的学习十分枯燥,学习积极性较低,历史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善初中历史的教学局面,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用历史角度分析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的重点内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应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策略

历史的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学习内容。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历史,分析和研究历史事件的产生与发展,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断,汲取其失败的教训,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为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积累知识与技能。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教师应抓紧这一阶段对学生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学会用公正客观的角度对待历史问题,借鉴历史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实践技能。

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知识文化,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考方向对学科知识进行理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本教材较为死板枯燥,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春秋争霸》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的史实资料或者影视视频,以及对主要人物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资料、视频资料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播放之后鼓励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再由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在主动交流学习中增强学习历史的乐趣。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回望漫漫历史之路,存在着许多与现代相近的事件与内容,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正面影响。改革是国家振兴发展的主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素养渐趋落后而逐渐腐朽,不但不能帮助国家进步,反而会加剧国家的落后与衰亡。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自身的进步、适应世界的发展,都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并且成功的改革先例,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应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事件,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已经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向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前提下从事件中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借鉴历史中的精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缺乏重视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安排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时难免会遇到较多问题,教师应悉心为学生解答,引导讲解的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史实书籍,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学习,并且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其他学生讲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问题。

总之,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将在学校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围绕着“核心素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篇7

新课改以后,针对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通过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而且对于其以后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分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意识进行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进行施展,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添加一些有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知识,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启发,进而完成创新素养培养的启蒙。而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始阶段。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我们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增强自身的创新素养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且开放性也比较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的时候,解法不止一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给学生分析例题,讲授知识的时候,往往只按照课本所给的例题的解法进行讲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把自己遇到的题目按做法分类、按照题型解决,这就是常说的“常规解法”。但是这种做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依靠我们的记忆,并没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没有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新的解法解题,这样就能培养与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教授小学数学的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时就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我们通常都是利用方程的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常规解法。但是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定创新思维的培养后,学生在面对这个题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新的解法,现笔者以课程实例来说明:

题目:已知鸡和兔共有15只,共有40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传统的解题思路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将其转化为习惯的解题套路,然后将鸡与兔分别设为x与y,然后建立方程,经过一定的计算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样的解法没有一定的新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一定创新性引导学生出现了新解法:

假设鸡和兔训练有素,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就会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还会抬起一只脚,(25-15=10),这个时候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靠两只脚在那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

这一解法就完美地结合了数学思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这种解法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进行丰富的书面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从实践中体会如何创新,怎样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付诸实践的创新能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在教授了一定的知识之后,让学生通过操作性的动手活动去学习知识。我们可以针对课堂知识巧妙地进行课程设计,让我们的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实践,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就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剪一剪、叠一叠、画一画,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形成很多创新的图形,这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自己树立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我们的学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借助一定的课程实践,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真正体会到创新思维的乐趣,这样他们就能真正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形成创新素养!

篇8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它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并能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首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拥有高度的学习自,因此,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该尊重学生的建议.其次,由于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方案,这就是所谓的校本研究.再次,由于运算训练的过程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尝试改变原有的训练方式,从学生的喜好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最后,由于每名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训练做出过多的干涉,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

一、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正视运算能力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的观念中,数学学习基本上等同于题海战术,高中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们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反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从高中学习的现状来看,由于知识有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初步形成系统.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来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能够及时给予帮助.教师应当发现学生运算能力的匮乏,同时认识到运算能力教学对知识的积极意义.由于多年的教学,教师对教学的流程已经形成固定化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改变这种认识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遵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制订教学计划,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毕竟每名学生的数学能力存在一些不同.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用以检验学生的整体运算水平.在高中时期,高考是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教师制订计划的时候还应该考虑这个因素.根据高考的特点,学生需要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一定的运算正确率.为了达到这种需求,教师应该为学生模拟高考的紧张环境,让学生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训练运算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况的不同,营造不同的教学环境.在高中教学中,数学可以大致分为新课学习以及高考备考两个阶段,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所要掌握的运算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备考阶段,教师应该尽可能模拟高考的环境,让学生感受紧张的氛围,同时在这种环境中锻炼运算能力可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在新课学习的阶段,运算训练则应以常用方式为主.教师应该教授学生系统的运算技巧,让他们掌握在不同时期中的训练方法.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着手,进而掌握一些带有针π缘慕萄Т胧.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纠正对运算的错误理解,正视它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这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之处.

二、运算训练计划要参考学生的建议

在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学生享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形式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建议成为教师的主要参考依据.在运算教学的校本研究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角色转变,新课改的要求是和传统形式有所差异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这种教学中,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此增加他们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虽然拥有高度的学习自,但是他们还是要在一定的课堂秩序中进行运算训练.同样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他们的话语不再具有权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教师的要求进行评测.若是教师的教学和自身需求有所差异,学生应当勇敢地向教师提出建议,维护自己的学习权利.对教师来说,虽然教学角色发生些许改变,但是他们仍然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许多学生容易混淆二者的定义,其运算方法也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进而集中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建议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他们处于问题之中,建议相对片面.教师需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因此,笔者得出一些结论:学生的建议虽然带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甄别,从中发现学生面临的困难,对学生遇到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解决困难.换言之,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学生的运算问题,给予最有效的帮助.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带有特殊性,教学计划也应留有一定调整的空间.在学生进行自主训练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运算属于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学生们往往更加喜欢富有变化的解题部分.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学习方法,运算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喜好着手,改变原有的训练计划,从学习方法中提升学生的运算兴趣.教师可以改变运算的形式.过去,运算往往作为解题的必要步骤存在,学生需要完成解题部分,进而进行运算.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忽略了对运算步骤的重视,进而导致运算兴趣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运算错误的出现频率也是最高的.教师可以将解题与运算二者分离,教师可以在运算中设置一些挑战,用以提升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重视,教师还可以在一些步骤中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整.

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运算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运算拥有不同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增加一些训练题目,将运算作为日常的考查项目之一.在高中生的认知中,教师的建议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遵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意识,合理利用这种心理.在运算训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一些奖励措施,根据学生在运算训练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会获得一些不同形式的改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惩罚措施.在日常的作业以及试卷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整理,对一些运算错误进行集中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表明一种态度,让学生对运算错误感到一种畏惧,在这种紧张感中端正对运算的态度.在这种奖罚分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积极性会得到一些加强.

四、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学往往针对整体学生进行,而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名学生的发展,培养每名学生的个性能力.在运算教学中,教师同样要遵从这种要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两手准备.首先,教师要制订一个满足所有学生基本运算能力需求的计划,让学生在这个计划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个计划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同时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例如,某学生的运算能力十分出色,那么教师应该鼓励他将学习精力放在别的学习项目中;若是某名学生的基础能力较差,那么学生则应该以夯实基础为主.运算是一切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高中生来说,教师的态度仍然占有一定的分量.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教师应该让学生接受这一点,并以平常心处之.相应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培养这些长处.从运算的角度来看,学生则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运算能力,以平常心待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训练,发展自己的长处.

五、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习惯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学生需要掌握自主学习的要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运算的角度看,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仍然属于整体上的学习,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训练才是提升能力的有效方式.自学应该成为高中数学的主要学习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运算尚未成为学生的日常训练项目,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训练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保持较高水平的运算能力.

从习惯的养成方式来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多次重复的运算训练,让学生认识到运算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某一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的运算训练,让这种意识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习惯的养成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需求,运算训练对学生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训练中获益很多,教师要做的便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出发,制订有效的计划,而学生则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成.

六、结语

运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石,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每名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改变对运算的认识,从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计划.其次,新课程下的学习还需要参考学生的建议,以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学习.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运算训练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贯穿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提高笛Э翁玫男率.最后,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还要伸出援助之手.

篇9

一、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向我们的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发展具有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和高比容量的可充电锂电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用现实情境及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并借此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有关科学前沿问题,并且联系实际,自主提出申报课题,并积极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培养其化学信息素养。

作为活性炭的主要原料,以木材和秸秆等为代表的生物质材料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以稻壳为例,全国每年可产生4000万吨,资源相当丰富。稻壳碳化后的产物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达30wt%),且多为纳米级别,因此具有很高的电化学活性和吸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纳米氧化物可以有效地提高硫的电化学活性,有利于提高其充放电可逆性。将高含硅量的稻壳加工成具有优异电化学活性的锂硫电池正极载体材料,无疑是一种变废为宝、一举两得的方法。基于此,本课题拟以生物质废料为原料,开发具有一定二氧化硅含量的高比表面积稻壳活性炭,用于锂硫二次电池正极的载体并优化硫/碳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为低成本、高容量的锂硫电池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它是贯彻新课改思想,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进行上述课题过程中,学生通过文献数据与资料,交流确定进行实验的材料及实验过程。在实验室中进行探究,课题的实验过程如下:

(一)稻壳的碳化过程

稻壳碳经过水洗,除去表面黏附物,在100℃烘箱中烘干。将其放入管式电阻炉中,通氩气,以每分钟升温6℃的速率升至450℃,然后维持2小时后降温。

(二)稻壳的活化过程

活化剂选用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与碳化产物的质量比为3:1,加入10毫升水,搅拌充分溶解混匀后,在60℃烘箱中干燥。干燥后在450度预活化30分钟,然后在700度活化1小时,升温速率在6度每分钟。自然冷却至室温,稀盐酸洗涤至中性,干燥,得到稻壳活性炭载体。

(三)制备硫/碳复合材料,组装锂硫二次电池正极

制备硫/碳复合材料:将稻壳活性炭与升华硫以3:1混合,研磨30分钟后均匀后置于反应釜中,加热至155℃保温24小时,使硫充分渗入到稻壳活性炭的孔洞之中,从而获得一定负载量的硫/碳复合材料。

电极制作:将稻壳炭材料、导电炭黑和聚偏氟乙烯(PVDF)黏结剂按质量比7:2:1 混合,在N,N二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搅拌成均匀的浆状物,将其均匀地涂在铝箔上,然后在60℃下真空干燥24 h。

组装电池:在手套箱中进行电池组装成锂硫电池,并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性能测试。

三、分析数据,深入思考

学生通过化学概念原理和化学事实来对实验现象与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与概括,从而提高自身的化学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的实验过程,可得到一系列的实验数据与图表,再对其进行分析:

(一)SEM表征

硫/碳复合材料的SEM图表面看不出有很多孔,说明S很可能嵌入活性炭的孔里面了。

活性稻壳炭TEM的图上有许多黑白的点,它们代表的是小孔。这说明活性稻壳炭表面有许多小孔。

(二)热重分析

由图2可知,升华硫在250摄氏度左右因加热开始质量减小,在350摄氏度失去全部质量。而硫/碳复合材料也在250摄氏度左右开始质量减小,但在600摄氏度左右质量不再下降,此时剩余碳的质量分数约为32%。因此,我们得出硫/碳复合材料中硫的质量分数约为68%。

(三)稻壳炭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图3是稻壳炭锂硫电池在电流密度0.1C时,循环50次的充放电性能测试。该电池初始放电比容量为780mAh/g,循环50圈之后为250mAh/g,充放电的库伦效率为95%左右。

为了锂硫电池的碳材料开发,本课题选择稻壳炭将其制成电化学性能良好的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该材料具有如下优点:

(1)活化的稻壳炭具有多孔性。(2)硫/碳复合材料中硫含量高达68%,且硫很好地嵌入孔内,提高了硫的利用率。

篇10

一、理论依据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篇11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对高校科研水平的强化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数量众多,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因此,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科学研究的正确认识,将被动化为主动,将会成为高等院校未来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后续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在工作能力、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一个学术素养较高的人,往往拥有更扎实的学术写作能力,在接触一个新问题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判断思考,在学习新知识时则能够更快的理解它的内涵原理并掌握其用法。而较好的创新能力则可以是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并且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营销学的学习应用,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较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在学习、应用中自行发现一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更好的指导后续学习和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状

就整体情况而言,中国当代大学生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在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整体水平较低。高校本科生在完成平时的小论文或案例分析时都普遍存在抄袭他人文章数据,不会主动、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通过总结分析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反面原因,一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别,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都有所缺失,导致学生从小未曾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更不知应如何进行该方面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大学的人学教育中,并没有对此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与培训使得学生缺少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的意识。在针对河北省22所大学、142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只有173人表示曾自主、有意识的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这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学术素养、创新能力不够重视的现状。

三、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课堂培养考虑到大学本身的教学作用,加强课堂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每天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教学更是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要注意引导性。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教学在课堂上应改变传统一味说教的方式,通过增加吸引力,使大学生对学术产生兴趣、愿意接受,增强吸引力的手段包括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增加趣味性等,确保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兴趣[3]注意引导性,是指教师不能以讲解的方式将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教授给学生,而是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结论,对于有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加以纠正,同时,将一些学术界存在争议、尚无结果的问题交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二)加强课外培养

加强课外培养,主要是指利用大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其主要手段可以包括参观学术机构、请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人士进行相关教育活动两个方面。学术机构一般而言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也可以由学生或者辅导员、教师进行申请,同时,选择其中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给予特权,使其可以参与到学术机构的相关研究中,在实践中提升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营造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的营造主要有赖于学校,学校应在进行正常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术方面的教育和氛围的营造,利用大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的有利条件,通过多媒体、图书馆等进行全方位的学术宣传,同时,可以选择有学术研究兴趣、有能力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组成学术研究小组,选派一到两位导师进行指导,再通过这些学生感染其他对学术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从而使学术氛围渐渐变浓,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分析,了解了相当基本内容。目前看来,通过加强课堂教育、课外教育、营造学术氛围等手段,可以有效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使其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建设。在后续工作中,也可以应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培蕾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李桐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篇12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随之带来的是生源素质和入学动机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却相对减少,因此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急迫的课题。传统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主要致力于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而当前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从以往单一的知识创新扩展到技术创新、开发应用和知识转化等更广泛领域。因此,“二元模式”、“双轨制”、“校企协作培养”等模式悄然兴起,并成为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总趋势。

1.什么是硕士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

二元培养模式实际上探究的是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教育”功能并行的教育模式,是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平衡处理的结果。所谓二元培养模式,即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根据其个人特点和就业倾向,设置两种培养模式:应用型和研究型。

研究型培养模式强调理论学习,对学生主要进行科研训练,培养的目标不是为某一特定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美国授予这类毕业生的是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s)。

应用型培养模式强调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理论与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理论、技术和开发能力,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在美国,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授予的是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s)。

虽然高校己经对二元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并未加以足够的重视,只停留在概念的认识上。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培养模式,对研究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精于学术研究,又不擅长于应用研究。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硕士研究生的二元培养体系,促进硕士研究生培质量的提升。

2.二元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二元模式确立的基础,高校首先应该为两种培养模式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两种培养模式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同规格类型的研究生。

(1)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并且应该向攻读博士学位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应将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一个过渡性学位来看待;这一类人才对知识系统性要求强,要必须建立广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点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水平。

(2)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用型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对应于具体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生走向社会。这一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应用理论知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提倡向二元模式转变,但同时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力,在研究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上有所侧重,一些学术水平、师资素质、办学条件较好的研究型大学可以侧重于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并且通过硕博连读,免试保送等方式把硕士培养与博士培养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多培养高级研究人才,而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则应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另外应该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的,一些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文、史、哲类的专业,应该坚持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3.二元培养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质量的提升除了受学生自身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还直接取决于导师的指导。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始终处在一个关键位置,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有一支素质精良的导师队伍作保证。因此对应于二元培养模式,导师队伍也必须二元化。

(1)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队伍建设。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和能力是担任研究型导师的必要条件。研究型导师必须突出科学研究导向,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型学生在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是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这一类导师不仅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造诣,而且还必须承担重量级的科研项目以提供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具有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型导师需要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成本,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提高项目研究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虽然每个导师学术专长各有特色,但个人的知识面还是有所局限的。因此,对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可以逐步推广“导师组”的团队联合指导方式,即以一名导师为主、其他导师为辅,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这一模式既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又有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吸取各家之所长,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导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更好的提高培养质量。

(2)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队伍建设。目前高校的硕士生导师绝大部分是“学校走向学校”,很少有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经历,因此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的缺乏是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高校应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尽快提升硕士生导师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施“双导师制”,即从企事业单位筛选一批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参与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也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家给学生开设实践性课程,从而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第三,对应用型硕士生导师的指导资格进行审核把关,对其科研能力和理论造诣的要求应该低于研究型导师,但必须要求应用型导师有一定时期的企业工作经历,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课题和项目以提供学生进行企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通过企业课题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4.二元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规格上实施二元或多元化,但实际培养过程中两者的课程设置确没有体现各自的特色,导致学术型硕士理论性不足、应用型硕士动手能力不强。

(1)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在注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把提升职业能力纳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重视职业素养的专门训练,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尤其需要增加实践性环节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学生毕业时不必公开,学位论文也不能用学术性论文标准来衡量,应强调论文的应用性、实践性标准,可以是综合性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方案或工程项目设计、技术专利等多种形式。

(2)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则应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为研究生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其次增加选修课比重,使得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研究领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激发,同时适当开设一些跨学科和综合性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第三,强调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和正规的科研训练,因此这类学生毕业时必须发表科研论文。在对研究型学生的培养中尤其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动态性,随时把握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研究动向,高校可以设置一些讲座类的课程,通过聘请国内外的优秀学者讲授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便于学生掌握研究前沿,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5.二元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一直以来“以科研为重”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大部分研究生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本科教学无明显差别,更不用说对两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建立二元培养模式的基础。

(1)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首先是从理论定向转变为实践定向,可以设置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等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是从传授为主变成活动为主,由教师提出讨论和活动主题,由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再次是课堂由教师控制模式转变为教师参与模式,教师的身份需要从“导师”变成“导游”,使学生成为主体,学生与教师关系从受教关系变成一种从游关系(王洪才,2010)。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采用弹性学制“1+n”的模式:第一年采用集中授课模式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选择1-3年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撰写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而且能通过论文的写作真正培养自身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除了充分利用和发掘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导师指导的效能外,一方面应该加强学术活动交流,建立学术交流例会制度,依托于网络平台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之类的学术平台,并将研究生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激励研究生研究和学术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重视研究生研究过程中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校内科研立项的方式,鼓励研究生自己组织研究团队申报校内研究课题,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实践中可以尝试将科研贯穿教学全过程,研究生入学后即可安排进入导师所在的研究所,参与研究所的各项研究活动,及早熟悉和了解导师组和高年级同学正在从事的科研活动,与此同时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学习任务、进行科研技能的训练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以科研助手的身份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对于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独立主持一个子课题或者申报课题的形式来开展科研活动,以培养他们的独立科研能力,沟通和组织能力。

对于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第一年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后通过考核对学生进行中期分流,对于有科研潜质的学生采用“1+4”提前采取硕博连读的方式攻博,使得这一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更系统、更深入。对于无法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学生允许其自由选择培养模式,可以继续采用研究型培养方式培养,也可以调整为应用型模式培养。

6.二元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元培养模式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质量监控是基本保障。由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评价导师指导能力和指导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质量监控的主体不能是导师本人,应该由学校或学院成立专门的质量督导小组承担监控责任,监控的内容包括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指导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要重视过程监控,也要重视结果监控。但是对两类研究生的监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应用型研究生应该侧重于过程监控,每一阶段对教师的指导责任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诊断性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检查是否按照应用型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如果采用双导师制,还需要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控,核实校外导师是否真正承担相应的指导任务。对于研究型研究生则应该侧重于结果监控,综合运用考试成绩、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等硬指标进行鉴定性评价,如果采用导师组方式进行指导的,还需要对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和学术交流方式进行监控到诊断性评价。

本文从培养目标、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质量监控体系五个方面分析探讨硕士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这两种培养模式既有培养环节上的共性,也有培养方式上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在探索二元培养模式时,必须兼顾共性与特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对二元模式的科学性、完备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原.硕士研究生教育“双轨制”研究[D].北京邮件大学,2008.

[2] 王洪才. 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J]. 复旦教育论坛,2010,8(4):47-57.

[3] 付晶姣. 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钱增瑾,张建宇.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4):43-44.

[5] 甄良,康君,英爽. 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18.

[6] 程斯辉,王传毅.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7] 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5.

篇13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高素质人才,关键看是否能成为公司的核心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其次是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水平,英文水平,计算机水平,是否有驾照和驾驶经验,有何种特长等等。另外还需要有一些相关的工作需要的精神,比如敬业精神,诚实,坚持,团队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等。

近几年来,我院在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过程中,积极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机制,以期适应企业、行业需求。

一、创建“学院+政府+行业+企业”的专业建设机制

创建“学院+政府+行业+企业”的专业建设机制,以学院为主体,通过政府协调,在行业的指导下,引导和调动物流企业参与,通过企业调研,明确区域产业或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按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建设原则,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真正体现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使学院成为企业的“员工教育中心”,企业车间成为学院的“学生实习基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通过系统设计,按物流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完善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了行业专家论证,已建成3门核心课程,开发5门工学结合课程,形成了一大批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在该机制的指导下,物流管理专业主动融入了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赢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信任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

二、健全“两结合” 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将教学质量由校内评价向校外的快递运输企业延伸,吸收快递和运输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健全“院内与院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引导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三、完善“三共建”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反馈与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管理。

(一)完善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机制

引入快递运输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院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二)完善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依托行业、企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生产过程、教学组织、成绩评定、产品销售等共同管理,探索校企共管运行机制。成立校企成员岗位互聘的组织机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四、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了“四平台”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院、处室、系部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院、系部、专业、快递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构建了由“创新教育课程平台”、“学生技能竞赛与创新实践平台”、“创新素质师资平台”和“社团活动平台”构成的“四平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系统,重点探索专业群、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以物流管理为核心的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成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人士、一线技师、工程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教学文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学院、处室、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五、建立“四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吸收行业协会、快递运输企业等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与快递运输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各专业群成立教学质量工作机构,行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1/10,充分发挥社会的评价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院、学生”四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通过 “探索、启动、计划、实施与控制、反馈”五循环过程,逐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不断丰富、完善“四融合、学做融通”培养模式。

六、发挥数据平台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逐步完善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依托数据平台,开发“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与在线互动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学院与20多家快递运输公司建立人才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并以每年新增1-2家公司的趋势逐年递增,公司回访及教学验收评估率平均达95%以上,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校企合作互动式人才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