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

篇1

体育和体育新闻的固有特性及社会的需求心理

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社会地位。随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参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表演、关注体育动态的人的比例不断上升。体育升值来源于它自身的特性:

激励性。体育具有强烈的激励性,是除了战争之外,最能激励民族情感的社会活动。例如,在亚运会、奥运会举行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几乎都在关注着中国运动员的表现。

凝聚性。体育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一场足球比赛,在体育场周围就凝聚着数千数万人,至于通过电视观看的人数则无法统计。地球上有1/3的人通过各种形式观看第29届奥运会,一个时期内全球都在议论奥运会。

欣赏性。体育是健与美的综合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华的展示场,人类在体育场上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展示自己。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欣赏体育表演时,无论是对力量、速度、技巧、智力还是形体,都表现得如痴如梦。

竞争性。竞争是体育的固有特性。争强好胜是人类的本性。在和平时期,人类便通过体育活动来决定谁强谁弱。

多样性。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其他没有被列为奥运会的各民族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爱好,把更多的人吸引到体育事业中来。

连续性。体育的连续性表现在多方面,一场比赛有选拔赛及初赛、预赛、复赛、半决赛、决赛等;一项赛事,连续进行多届,例如奥运会,每四年一届,已经进行了一百年。由于其连续性而使竞争越来越激烈,连续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体育的上述特性使之在某个特定时空里成为人们注意力的中心,并被社会和传播工具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社会,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像体育这样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新闻媒介快速、广泛、全面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正因为如此,它成了企业界的“宠儿”。

体育新闻的特性及其社会地位。体育的社会影响是通过新闻传播辐射给社会的,是通过新闻传播产生的。这种以体育活动为新闻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便是体育新闻。它是新闻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新闻范畴。新闻的特性使之产生特殊的社会效应,即信赖性效应、快速性效应、轰动性效应、全息性效应、选择性效应、导向性效应。这六方面的效应使新闻传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传播受体的信息需求心理。社会是新闻传播的受体,即接受信息的群体。传播受体希望从传播中获得什么呢?综合起来,大体可称为“五求”:

求力,即思想动力。从传播中获得精神力量,这种获得包括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和短期的、立竿见影的。长期的可称为精神教育,短期的可称为精神激励。例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英雄主义的教育,使传播受体受到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从而坚定信念,形成精神力量,为了一个明确的信仰而奋斗。短期的精神激励,能使传播受体产生必胜的信心,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奋勇向前!例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赛前激励,军队长官对士兵的战前动员等。这两种教育除了接受口头传播外,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传播媒介的传播,而新闻传播是其中的重要渠道之一。

求乐,即娱乐的满足。传播受体从传播中获得娱乐。例如欣赏电视中的体育节目和娱乐等。

求新,即信息的需求。任何一个人,都希望更多地尽快了解自己周围的新鲜事。这种满足,只能从传播中去得到。这是人们除娱乐之外对传播的第二大需求心理。这种信息需求心理因文化素养的不同而不同,文化素养较低的人,往往偏重于娱乐需求。

求名,即扩大知名度。通过传播工具的作用,扩大覆盖面,并随着传播的不断加强而不断扩大影响。这种需求在政界和商界表现得更为强烈。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社会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因而充分利用传播工具来“鸣锣开道”。

求利,即经济效益。如果求名是社会效益的话,求利则是经济效益了,而经济效益是通过社会效益来实现的,于是,有远见卓识的实业界人士便充分利用传播工具的桥梁作用,通过媒介将自己传播到社会上去,让社会接受自己,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体育新闻对经济效益提高的可行因素分析

体育活动已成为社会和传播工具关注的对象,但如果忽视体育新闻这个载体,便使整个新闻链失去了中心环节,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便无从产生。因此,引起新闻传播机构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新闻传播机构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主要因素包括:

技术因素。高档次的体育活动是吸引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高水平体育活动的来源,一是招徕外地高水平的体育团体;二是提高当地体育技术水平,一个体育水平不高的地方,是很难有高水平的体育队伍光顾的,当然也不会引起新闻传播机构的兴趣。在争夺观众和新闻传播机构的竞争中,只有高水平的体育活动才能稳操胜券。

工作因素。包括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和现代化的通信工具。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是举办高水平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而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则是将体育活动传播出去及吸引新闻传播机构的物质条件。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如果没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无异于聋哑人。

服务因素。良好的服务能极大地提高服务对象的积极性。给新闻传播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能刺激他们更多地传播信息。条件服务――给新闻传播者提供采访条件是最基本的服务。每个体育场要有固定的记者采访席位,其位置处于最佳角度。可是我们的许多体育场馆根本没有记者席位,记者来了,或是满场跑、或者只能站着、或者打游击,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传播积极性的正常发挥,当然也就影响了体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体育活动组织者必须在办事机构中设立新闻管理部门,一般称作新闻委员会,统一协调新闻传播工作,包括发放证件,举行新闻会等。会不仅在活动开始前要举行,当活动中出现有价值的新闻时,要及时举行会,为记者提供更多的采访机会。资料服务――一次大型的体育竞赛,有许多赛场,一个赛场中有许多运动员,一个记者不可能到达各个赛场采访,在一个赛场里,不可能同时了解所有运动员的情况,为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组织者必须为记者提供详尽的资料。以前的资料要求只需一个最终结果,这对于需求欲越来越强烈的新闻受体来说早已成为历史,他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数据。同时,必须为记者提供监视设备,使他们在新闻中心就能观察到各个场地的情况。对于比赛结果,以前只要求在比赛全部结束时提供,如今则要求每场比赛结束时便要提供。记者们有了众多的、丰富的资料,便可发出更多的新闻稿件,得利的当然是体育组织者们。但是,我们一些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甚至连秩序册也舍不得为记者提供。生活服务――记者们的工作节奏很快,因此,搞好记者的生活服务,为他们提供一个较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一些大型比赛活动均采取有偿服务,而在省一级的或省级以下的体育活动中,往往对新闻单位采取无偿服务措施。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无偿服务终究会被有偿服务所代替。既然是有偿服务,就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

结束语

体育的经济价值来源于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随着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体育的广告利用价值也就会越来越高。体育组织者如果充分发挥了新闻传播机构的作用,体育的经济价值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王大中、杜志红、陈鹏:《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李红、王静、张珍:《试析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6)。

篇2

体验经济的产生背景及其核心特征

体验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Ⅱ)和詹姆士・吉尔摩(James H.Gilmore)全面分析了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他们指出:体验经济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物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因此,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经济,正如20世纪70年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一样,我们步入体验经济同样也是经济价值形态自然演进的结果,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成为大势所趋。

体验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核心特征

体验的实现与员工参与无必然联系:参照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对服务的定义,服务强调的是员工参与,没有员工也就无所谓服务产品;而体验强调的则是顾客参与,没有顾客也就没有体验商品,员工只是体验过程的配角,而且体验现场不一定需要员工的参与。

顾客成为体验商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体验型企业出售的是独特的体验商品,对体验的需求源自顾客内心的期望。由于体验是顾客的个人主观感受,所以企业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形成体验价值的环境条件,真正对体验价值的产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顾客本身,顾客成为了体验商品的真正主体。

体验价值表现为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主要体现为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从本质上讲,消费体验商品所获得的不再是物质效用,而主要是精神效用。体验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程度与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越明显,则顾客感知的体验价值越大。

顾客对体验付出的经济成本相对不敏感:体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顾客的个人感觉(体验的感知成本)。由于顾客消费体验产品主要表现为对个人价值的超越与精神意义的追求,他们往往愿意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因此对经济成本的感知相对不明显。在体验经济时代,一杯经过特殊体验场景包装的咖啡,其价格卖到普通咖啡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仍然会吸引大量的顾客。

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及价值链生成

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点分析

知识经济的推崇者在互联网热潮中过分强调了技术、信息之类客体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消费主体的价值,迷失了人类的主导性。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经济最终将会取代知识经济,因为体验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提供物,而知识提供的只是信息,只有独立的经济提供物才能构成经济形态。将消费者的主体价值置于经济的第一位,从主体需求本身来推导供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了新经济盈利的关键,而这正是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点。

不同经济形态的价值链对比

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生产、物流等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特有的价值链,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中实现价值的组织流程具有区别(见表1)。

体验经济的价值链生成过程

体验经济的价值链是围绕顾客体验的过程而生成的,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体验前――价值设计阶段:针对顾客的个人价值与体验期望来设计体验剧本,从而形成体验活动与价值创造的主题线索。

体验中――价值生成阶段:整合企业核心资源有效地控制体验现场,创造独特而美好的顾客体验,实现具有强烈冲击的体验感知价值。

体验后――价值维持阶段:超越顾客期望,实现顾客的全面满意(态度―行为―认知三个维度),建立企业的顾客忠诚,维持企业的长期价值链。

基于体验价值创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意义

体验经济时代的竞争焦点就是对顾客体验感觉的争夺。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法则,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法则将是“美鱼吃丑鱼”、“感觉至上”。以体验价值为核心来构建企业的竞争力,将有助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设计出令顾客满意的独特体验,不断提高企业附加值,从而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原则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顾客体验为中心。体验价值的创造必须以顾客体验为参照标准,从了解顾客的体验期望出发展开思考,将企业价值生成过程与顾客体验感受的意识流过程对照起来加以管理。顾客对理想体验的心理需求与体验价值的感受将成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设计的重点。

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框架设计

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企业与顾客交往方式(场景剧本的设计)、顾客关系维持方式,以及由此提供给顾客的整体感知价值。它包括企业在四个方面的竞争能力:

体验设计能力。体验经济是一种人性化经济,能够针对顾客实现自我的心理期望来实施大规模定制,设计出相应的体验剧本将成为企业首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创造体验价值的起点。体验剧本设计的独创性以及具有能够满足顾客期望的鲜明主题是关键。

现场控制能力。体验现场是顾客参与体验剧本、实现体验期望的舞台(场景),它可以是体验型企业自己拥有的,也可以是企业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的结果。

现场控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体验剧本的实施效果,影响顾客的体验感知和满意度。

客户沟通能力。企业通过与顾客的沟通可以影响顾客对企业的认识和感知,同时还可以引导体验过程中的顾客行为。愉悦的沟通氛围将会提升顾客对体验过程的感知价值。

关系维持能力。顾客是体验型企业的核心资源,能够有效地维持顾客关系将成为体验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体验现场经历心灵洗礼的顾客会对体验效果与体验期望作出比较,通过比较,满意的顾客会产生关系维持的倾向,忠诚的顾客则会将这种积极付诸行动。

基于体验价值链的企业竞争策略思考

定位策略

围绕体验价值链阶段分工,准确定位企业的核心能力。体验型企业是以提供体验型产品为主的企业。体验价值链将体验型企业的价值活动进行了有序分解,使企业能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参与体验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围绕体验价值链的阶段分工,选取相关业务领域对自身参与体验价值创造的核心竞争能力做出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长期培育本企业的体验供给能力。(见表2)

创新策略

立足体验价值的个性化,创建灵活的学习型组织。具有灵活适应能力的学习型企业会不断更新自我,从而针对顾客需要适时整合内外部资源,创造新的体验方式来满足顾客体验的个性化需求。体验经济时代将会出现大量的具有快速市场反应能力、拥有特色核心专长的虚拟型组织:它们或负责体验产品设计与开发,或负责调度体验产业资源;或负责顾客调研与关系沟通,或承担体验外包服务等等。

沟通策略

以了解和满足顾客期望为主线建立新型商业沟通。顾客体验价值的创造来自多个环节的协作,由于体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知价值,所以顾客的“期望―满意”评价将贯穿其参与体验的全过程。企业在提升自身实际的服务绩效外,应充分利用顾客沟通来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总体感知:在沟通范围上开拓泛客户,以了解顾客体验期望和创造体验价值为主线来重新审视客户关系,将有可能把上下游企业或业务也纳入到企业客户的范畴之中。在沟通特征上体现人性化,企业在对客服务过程的各环节中,充分体现“以客为尊、以人为本”的理念,沟通方式更为细致化和个性化,沟通效果更注重顾客的愉悦的心理感受。在沟通方式上呈现多样化,最大程度地体现顾客导向,根据不同类型的顾客实施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有效地引导顾客的体验价值感知过程。

总之,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精力将投入顾客沟通,企业惟有以了解和满足顾客体验期望为主线来建立新型商业沟通,才有可能确立起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

成本策略

增加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成分,发掘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当咖啡厅因为增加了令顾客倍感温馨的体验氛围而将一杯普通的咖啡买到成本价的几十倍时,服务型企业的成本―利润结构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盈利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飞跃。体验经济内生于服务经济,当服务型企业为增加的体验成分而收取额外费用时,体验的边际价值由此实现了最大化。

伴随顾客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不断飞跃,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进。体验经济是一种人性化的经济,以顾客为主体来审视体验价值链将有利于企业从价值创造角度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在企业经营的各环节不断发掘出产品与服务的独特体验成分,可以强化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当我们不断从传统经济的企业经营哲学向体验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美学演进之时,我们将会惊喜地看到:企业的魅力与日俱增,企业新的利润中心会象源泉一样不断涌现!

参考资料:

篇3

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内在价值

1.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教育价值

1.1.1建立哲学的世界观,引导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多处于零散、自发状态,需要提炼和升华,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最后上升为哲学。运动员必须具备哲学的思维,以哲学的世界观为基础,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发展等重大关系,才能在艰难的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定位在崇高的理性追求之上。

理想和信念基于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理想和信念等作为世界观的体现和具体化内容,对运动员的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起着一定作用。

运动员要想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就要把建立理想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开端和基础,通过立志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内在的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增强自身行动的方向性、目的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1.1.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绝大多数人都以一种普遍性价值统率自己的爱好和行为,并使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从属于这些普遍价值。价值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是人们思想行为的“软约束”和诱导信号。它既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又潜移默化地诱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运动员的价值取向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大环境。

1.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竞技价值

竞技体育运动寄托了人类追求自身极限能力甚至超越极限能力的美好梦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运动员创造了竞技体育精神,同时这种精神又激励运动员去追求更高的梦想。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的竞技价值主要为:

1.2.1运动员的竞技激情。

运动员比的是技术,但竞技赛场更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竞技体育也就没有魅力可言。激情就是将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并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在竞技场上,拥有激情的运动员会自始自终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会用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勇气去战斗,从而拥有更多如愿以偿的机会。激情使运动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激情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成就事业的精神武器。

1.2.2运动员的竞技勇气。

勇气是运动员在竞技中表现出的一种气质。运动员在竞技中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自然会丧失很多机会。凡是优秀的运动员,必定是果断刚毅,关键时刻不犹豫,将勇气贯穿于整个比赛之中。在高水平比赛中,彼此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基本很小,实力并不是绝对的,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比的就是勇气和对胜利的信心。在竞技场上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无畏的勇气,能够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创造理论上人类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1.2.3运动员的竞技斗志。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人们常常被运动员旺盛的斗志所折服。竞技赛场上,两队相逢,总有落后失败的一方,但失败并不是丧失斗志,如果斗志不灭,转败为胜并不为奇。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虽先输两局,但她们并没有因为失败而丧失斗志,而是一局局拼,一分分拿,最后反败为胜,获取了胜利。旺盛的斗志会使人在坎坷困境中勇往直前,并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但如果丧失斗志,失望颓丧,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往往是人的整个精神系统。运动员对待失败的态度比失败本身更重要。“胜败乃兵家常事”,竞技体育更是如此。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的运动生涯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你被失败打倒,还是失败被你打倒。斗志是运动员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精神支撑,它能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帮助运动员顽强地走出困境。

1.2.4运动员的竞技毅力。

“毅力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矢志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和决心”。竞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运动员职业的残酷,在竞技赛场运动员会遇到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坚韧的毅力就无法坚持比赛。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面对困难时不仅有追求目标的毅力,更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爱因斯坦说出了成功的真谛:“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

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激励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

运动员不断地战胜对手和超越自我,体现着人类的崇高追求。竞技体育运动从思想体系到活动体系都激励着人类努力奋斗,永无止境地追求。无论是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还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是、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都号召人们努力拼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竞技体育直接挑战的是人类的生理极限,而其精神激励着人们向更多的极限挑战。

2.2推动国家间的交流

竞技体育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并已成为跨越各种文化、民族、国家的人类重要活动之一。体育交流被人们视作政治、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纽带,如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使东西方两个巨人的手终于握在一起,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曙光。竞技体育在促进国际交往和传播民间友谊方面,发挥了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2.3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竞技体育己成为最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形式,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运动员彼此间技术和智慧的较量,但它实质上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奥运会上一次又一次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使得现场观看和收看电视的国人心潮起伏,甚至热泪盈眶。海外华人的心更加紧紧地贴在一起,为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2.4引导人类社会的公平竞争

竞争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公平与平等是人类对竞争的共同要求。竞技体育为人类公平竞争的有序行为起到了示范的效用。竞技体育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退缩、个人与祖国、家庭与事业乃至生与死之间进行选择。这种将体质、意志和道德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催化剂。

结语

竞技体育精神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有的竞争性、超越性、公平性和功利性。良好的竞技体育精神是高水平运动员不可缺少的文化品格和灵魂,它不仅能引导运动员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且是在激烈竞争的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竞技激情、竞技斗志和竞争勇气的展现。在充满竞争创新和发展意识的年代,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整个社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5.

[2]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3]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初探[J].体育科学,1992,(6).

[4]刘翔著.我是刘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4.

[5]申相星.论体育文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5.

[7]中国体育报.不能忘记的大松博.2004.6.7.

篇4

第一,先把题目中已知的商品价值量用等式表示出来。比如,1台电脑与3部手机的价值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为:1台电脑=3部手机。一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可以用等式表示为:1件=6元。此方法一般不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商品价值量。

第二,把题目中变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换成社会劳动生产率(如果题目中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就不必转换了)。比如,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即生产手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第三,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如果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n倍(整数倍)或n%(百分比),则在等式中该商品的原有基础上乘以(1+n)或(1+n%);如果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n倍(整数倍)或n%(百分比),则在等式中该商品的原有基础上除以(1+n)或(1+n%),等式仍然成立。然后简化计算即可。有些学生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1倍、2倍、3倍等,容易计算出来,但是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20%、50%、75%等,就不理解了,其实二者在计算方法上是一样的。比如,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3部手机的价值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为:1台电脑=3部手机),假如现在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即生产手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 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按照上面方法,可以迅速计算1×(1+50%)台电脑=3×(1+1)部手机,简化得出:1台电脑=4部手机。

综上所述,计算商品价值量只要掌握三个步骤,归纳起来就是:等式―转换―乘除。先用等式表示价值量,再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换成社会劳动生产率,最后运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乘法,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是除法”的方法,简化等式即可。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商品价值量计算问题,运用这一方法都能快速准确地算出来。但仍然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注意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换成社会劳动生产率(二者成反比);二是如果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n%,计算时不是乘以或除以(1-n%),而是在该商品的等式这边除以(1+n%),也就是“降低”不能用减法,社会劳动生产率不管是“提高”还是“降低”都用加法,“提高”用乘法,“降低”用除法。

【例1】 假设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成立,若手机行业劳动生产率翻两番,自行车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黄金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一倍,其他条件不变,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

B.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

C.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

D.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

解析:首先,等式已建立。其次,把题目中变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换成社会劳动生产率。黄金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一倍,即黄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一倍。还要注意的是,题中“翻两番”即是在翻一番(提高一倍)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提高一倍)。最后,运用“提高”用乘法,“降低”用除法,等式仍然成立,简化即可。即1×(1+1)×(1+1)部手机=3×(1+1)辆自行车=2÷(1+1)克黄金,简化得出正确答案B。

另外,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公式还有:商品价值量(可用货币表示,也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商品价值总量/商品数量。

【例2】 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去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今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今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为( )小时。

篇5

通常在考察建筑物的价值或进行方案优选时,往往更多的注重建筑物的建造成本和是否能实现其基本使用功能,而没有重视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费用支出和对环境的影响,没有对建筑物的整体价值全面分析。一般认为建筑物的整体价值分析包括它是否能以最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其必须具备的功能,是否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为使建筑物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本文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中找到解决的思路,通过引入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外部环境的理论加以分析。

一、理论分析

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单位功能的额外成本,是与其边际收益相比较的,在建筑物的价值分析中,若增加一单位的边际成本能带来大于一单位的边际收益(功能提升),那么即会带来价值的提升(价值=功能/成本,功能增量/成本增量>1,价值提升)。如何才能更好的分析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关系,分两部分进行权衡。

(一)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

全生命周期成本有资金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等。对于后两种成本的影响在后面的分析中会涉及到。这里以建筑物的显形的资金成本构成进行分析。全生命周期资金成本是指工程项目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直至工程寿命终结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可直接体现为资金耗费的投入的总和。全生命周期资金成本=建造成本+使用成本。下面仅从目前价值分析中容易忽视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考察建造成本的增加能带来使用成本大幅下降来使得建筑物的价值提升

以某一建筑物的墙材选用为例,一是保温墙材,二是普通墙材,使用保温墙材比普通墙材的成本要高10万元,但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取暖能耗每年可节约2万元,以住宅建筑使用期50年计算其使用成本的节约远远超过了建设成本的增加,使得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所以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2.在成本略有提升的前提下,考察功能的大幅度提升带来的建筑物增值。

在满足建筑物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额外一单位成本的支出,能带来大于额外一单位的收益,也会带来建筑物整体价值的提升。比如,在建筑物中采用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进行建造,虽然所起的功能可能相同,但成本要偏高,但建筑物拆除后,可重复利用,并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污染、处理难题。使得建筑物的环境、社会价值有所提升。

(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环境成本是指工程产品系列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对于环境的潜在和显在的不利影响。对于建筑物来说,它在建造和运行阶段是否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若建筑物的活动带来的不利的影响而又未能对此不利影响付出相应的补偿(有效处理)时,可以认为建筑物的活动属于“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也可把此认为是建筑物未被体现出来的额外成本。

比如,对于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运行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都使得其环境成本不断增大,从而导致建筑物的环境、社会价值地下降。

(三)资源的稀缺性

在建筑业中,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的耗用也是非常惊人的。资料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近40%,其中建筑使用能耗占建筑能耗的88%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3倍。在我国现行建筑运行中,北方建筑取暖每年多消耗2000万吨标准煤,直接损失达70多亿,多排放CO2达52万吨。另外,据统计,我国拆除房屋(住宅)的使用年限约在30年左右,而英法等欧洲国家住宅平均拆除年限在80~100年之间。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普通建筑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也即是说,我国的住宅建筑的寿命期仅是其设计使用寿命的60%,那么由此带来的拆、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和大量的建筑垃圾。

二、解决措施

(一)在建筑物的前期决策阶段,从设计角度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和环境成本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设计阶段完成后,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资金成本的85%已确定,所以建筑设计是建筑物价值全面提升的决定阶段。从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稀缺资源的使用等综合进行分析,进行节能、节水、节材的设计。

对于节能设计。一是采用新型技术,比如地源热泵技术,它使用一套设备实现了建筑物的供热与空调的两种要求,取消了锅炉房,消除了大气污染,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供热时比直接电热方式、燃油或燃气锅炉方式的运行费用大幅度降低,增加的初始投资一般可在3~5年内收回。另一方面建立能源效率的观念。把单纯地抑制需求、减少耗能转变为提高能源效率。对于节水设计。使用节水器具,采用再生水利用系统。对于节材设计。结构形式采用大空间,结构体系向预制化、装配化方向发展,尽量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通过结构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实现多样化的批量生产。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新型保温隔热的轻质墙材,推广工业化集成装修方式。

对于这些设计,一般都会带来初始建造成本的增加,但使用成本的下降足以补偿建造成本的增加,并可带来更大的节约收益,而且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可大幅度下降。通过设计理念的更新、设计技术的成熟和绿色设计工具的使用,使得在设计阶段即可决定建筑物整体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取得的效果。

(二)政府的宏观调控

1.政府的政策规制

推行绿色建筑、环保建筑,推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建筑,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建设部并于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该标准将住宅性能划分为适用、环境、经济、安全和耐久等五个性能。根据打分来全面评价住宅建筑的价值实现程度。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经济激励措施等,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 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经济的政策体系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征税和补贴

征税和补贴是应用经济学中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原理,税收是大棒,而补贴则是胡萝卜,两者的目的都是调整私人成本使之趋向社会成本。这种方法比规制方法更能促进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征税使污染成本成为企业为维持经营所不得不抵补的成本。因此企业有激励尽可能减轻污染,并设法找到新的、低成本的减轻污染的方法。而对治污设备的税收抵免这种补贴时另外一种提供减轻污染的激励手段。

通过设计手段解决建筑物价值提升的技术支持和实现方法,而政府的宏观干预则为建筑物的价值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实现环境。

三、结论

利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相关原理,分析影响建筑物价值的因素,根据(价值=功能/成本)的公式,分析既定功能下的成本最小化和成本增加能带来功能更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对建筑物价值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一直以来在建筑物评价过程中忽视的环境成本的影响。从设计的角度和政府的角度,综合考虑成本和功能的关系;找出建筑物价值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竞技体育是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的,其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竞争观念和竞争行为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深化竞技意识和竞争理念,不断丰富并将其应用到具体体育活动之中,也使得整个竞技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实质上,竞技体育也被称为竞技运动,也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广泛开展也使得其内涵价值不断被开发、吸收,从而影响人的成长,发挥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

2竞技体育的本质认识分析

想要有效利用竞技体育这一活动形式,就必须认识竞技体育的本质与内涵。竞技体育作为一项极具竞争力,且富有挑战性,而很多参赛选手为了击败对方,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实力,同时个人状态、心理变化也都会达到极点,可以说竞技体育是一场体系化训练和竞赛活动。通过借助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两种活动形式,不仅能够突出反映比赛的对抗特点,同时更能充分调动运动者个人的潜力。

竞技体育除了竞技和对抗之外,娱乐性与观赏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随着竞技体育发展不断规范和完善,加上竞技体育运动不断普及,欣赏和喜欢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员逐渐增多。而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激发青少年成长兴趣,从而普及健身意识,发挥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仅是比赛和竞争,这只是部分表现形式。竞技体育的内涵已经逐步丰富和深化。作为社会化文明的产物,竞技体育的引导和示范教育意义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明显,更应该被重视。不过结合竞技体育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还存在负面的教育价值。

3竞技体育的积极教育价值解读

3.1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中,多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中庸”等思想,尽管这一系列教育理念有一定道理,但其结果往往会制约和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愿望表达。而在体育活动中更没有将个人潜能有效发挥,从而限制了人的个性创造和体育水平有效提升。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对人的竞争意识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有效培养个人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要求的竞争意识,实质上正是竞争体育的内核精神,通过比赛形式,培养人形成积极向上,不轻易服输的超越精神。可以说通过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参与竞争、不自满,不断拼搏。

3.2 竞技体育能够教育人们形成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协同发展思维

与其它体育形式不同的是,竞技体育的结果完全依靠选手的实力和具体比赛状况来决定,同时很多竞技体育项目往往需要多数人配合来完成,这就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完成,同时参与成员也要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结果胜利,每一位参赛成员都成为竞技比赛的关键点。竞技体育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配合,需要互相协作,任何一环节衔接不到位,就会导致竞技比赛结果失败。因此,教育人养成互相尊重、协同发展的思维就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因此通过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协同发展的工作思维。

3.3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的效率意识和开放思维

在竞技体育开展过程中,体育活动的形式及特点要求执行者要从结果必胜这一制定导向出发。通过合理安排,优化比赛程序,从而能够促进竞技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并为最终竞技体育胜利提供保障,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参与者的效率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就教会了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只有重视自身效率的高效发挥,才能确保比赛胜利。而竞技水平想要有效提升,就需要以开放者心态来对待竞技体育比赛,通过有效培养参与者的开放思维,从而实现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

4竞技体育的负面教育价值解读

尽管竞技体育有一系列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直接、快速高效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仍存在一些负面教育价值,成为竞技体育教育作用发挥的隐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双面效应。在竞技体育中,人的追求与社会满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获取胜利,人们往往不能与对立面保持和平共处,反而会激化二者矛盾,甚至超出个人所能具备的能力。而竞争的残酷性和直接性也容易致使人们走向竞争的误区和困境。

5结语

篇7

法的不同部门对国家、非公组织以及个人的保护与制约的侧重点也不进相同,因而产生的法律调整模式也不相同。[2]经济法作为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将社会整体利益作为最高的准则。实际上,社会整体利益是独立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这是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经济法在调整以上各种经济关系的过程中,应当始终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保持干预的适度性,以此保证社会经济的良好的运行。经济法系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和垄断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其社会经济根源是因为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整个社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要通过市场进行的。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盲目性,这经常造成市场的失灵和混乱。在经济法产生以前,存在于经济领域的各类法律关系主要是由传统的民商法进行调整的。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们认为:个体的效益与社会整体的效益是具有一致性的,只要每个个体能够实现自己效益的最大化,那么社会也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3]民商法基于这种理念产生、发展。然而,民商法在社会出现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尖锐矛盾的情况时没有能力去解决市场失灵及效率与公平、个体营利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因此,经济法作为新兴的法律部门应运而生。可以说,经济法从产生一开始就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的,它标志着在经济法调整的领域里,传统的法律价值发生了变化,新的法律价值,即追求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产生了。经济法的产生弥补了民商法的不足。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利益,体现在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有充足的公共产品能够保障人民的生活,完善社会的福利,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地发展物质文明和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而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化人们的自身价值,促进人类的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国际地位等等。

(二)税收的经济法之价值

税收制度构成了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国家在制定税收制度和政策的时候,必须依法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不能为了扩大税收收入就设定各种不合理的税收;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在纳税的过程中也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不能片面地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的利益,从而损害他人甚至社会整体的利益;而社会的中间层主体应当独立于前者,为政府通过税收干预市场和市场主体进行经济交易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在经济整体环境之下,任何主体的活动都应当依照经济法的规定,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根本的。

二、房产税之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

2002年以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出现了过热现象,房地产开发规模太大,投资结构不合理,商品房价格飞涨,商品房空置率太高,房地产投机买卖行为盛行,造成一定的市场混乱,给房地产业的平稳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抑制了囤积房源、炒买炒卖等现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住房价格,调整了供应结构,遏制了投机需求,消除了一些导致房地产发展不健康的因素。房产税试点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障了社会整体利益。

(一)在消费环节抑制需求,打击各类房地产投机行为

现行的房地产税费方面的制度,在税种、计税的依据、税率的设置、征税成本等方面都没法很好地限制房地产投机行为,这一切所导致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缺位。征收房产税通过增加所有者的持有成本,提高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成本,减少投资投机行为,同时有利于多套房屋所有者将房屋转让或出租,增加存量房的供给。因此,在消费环节减少房屋的需求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房价的走向,使社会大部分的个体能够从中获益。

(二)为地方财政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根据世界上国家的经验看,房产税收入大多作为地方财政的支柱主要用于进行当地的公共服务。而我国现行的房产税制度中,房产税对地方财政的支持作用极为有限。我国分税制改革至今,中央财政拿走了大头,而地方财政得到的却很少。所以我们可以将房产税主要用于地方财政,也可以把房产税作为主体税种保证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协调中央财政、地方财权分配的平衡。这一种平衡可以使得地方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而且中央也能够提供充足的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满足社会整体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效的实现。

(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凭借政治权力,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国家通过征税获得财政收入,进而履行国家职能。通过对房价较高的房产征税,所获税收用于建造保障性住房,可以保证低收入家庭也拥有住房,从而通过税收调节财富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保障社会整体利益。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7-02

体育舞蹈与其说是一种体育运动,不如说是一种休闲方式,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展示,能够给参与者带来健康的美丽,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良好目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塑造参与者良好的体型,养成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方式。体育舞蹈在我国流行的时间不长,但其存在的价值却已然被日益放大,并逐步成为一种健康流行的休闲养生运动。

一、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

(一)体育舞蹈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体育舞蹈是一种健康的舞蹈,是一种快乐的体育运动,它将体育锻炼和舞蹈充分结合在一起,寓训练于乐趣,能够有效地减少参与者对体育运动的繁重性、重复性的心理负担,使得训练者以一种快乐的心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中。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体育舞蹈的价值所在。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转型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水平高了,挣的钱多了,人们的亚健康状态却日益严重。这种以乐趣为基准,以锻炼为目的的体育舞蹈,成为当下人们的喜好,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此外,体育舞蹈本身还是一种团队型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参与者还可以结交到朋友和知己,一起分享信息,交流知识,探讨文化,扩大交友圈,让生活快乐充实起来,让生活充满健康和趣味。

(二)体育舞蹈能够充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休闲性的运动,它不像跑步、球类那样激烈,但它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强身健体的目的。参与者在训练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基本无需考虑身体因素,也无需考量体育舞蹈的运动量对自身的影响。因为体育舞蹈的节奏是变化的,是可以选择的,任何参与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舞蹈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参与群体,也降低了参与门槛。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锻炼肢体,还能够有效缓解某些疾病的发作,养成一种快乐的心态,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同时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该项目本质上属于运动项目,所以还可以有效地矫正人体的某种不良习惯,使人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走路姿态、身体姿势。此外,体育舞蹈还属于舞蹈的范畴,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中,还能够训练人们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有效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

(三)体育舞蹈扩展了人们体育运动的空间

现代人忙碌的节奏、激烈的竞争态势等都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专业的健身房,甚至去大型的操场参与体育运动。但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随时可以训练的项目,人们可以在办公室的休息场所,可以在家里的客厅参与体育舞蹈。与广场舞相比,体育舞蹈有着科学的依据,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依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相关规律,使得人们在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中,以科学正确的方式来参与体育训练。此外,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可见,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健康科学的体育项目,能够有效地优化人体的生理机能,这也是体育舞蹈日益得到推广的重要基础。

(四)体育舞蹈还兼具艺术性和美感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体育锻炼、体育训练往往与大汗淋漓的场面,与身体机能扭伤等联系在一起,一些年轻的女士往往抗拒参与体育训练。但体育舞蹈则不同,体育舞蹈将体育训练、趣味性、美感度、艺术性有机融合在一起,体育舞蹈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项舞蹈。体育舞蹈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舒缓的节奏,统一的着装,不仅仅需要个体动作的优美和熟练,还需要整体动作的整齐划一,这些都让体育舞蹈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个人进行体育舞蹈的训练,本身就属于一项艺术品,更何况团队运动,若干名动作熟练的体育舞蹈人员在广场上,跟随音乐,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动作和形态,能够使得观众获得完美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同时也能够愉悦参与者的心态,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来。可见,体育舞蹈既是一种充满美感的运动项目,同时也能够让参与者在训练中达到良好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使他们永葆激情,永葆活力。

二、体育舞蹈社会化推广的主要措施

(一)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将其纳入教学规划

体育舞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地扩大参与体育舞蹈的人群,为了提升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识,关键在于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直接决定了体育舞蹈的分量和认可程度,因此有必要将体育舞蹈纳入教学体系,并将其列入教学项目确定下来。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体育项目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但占较多分量的仍为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运动、田径类项目等。一些时尚性的体育运动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将体育舞蹈列入教学计划,将体育舞蹈以课程形式予以确定下来,能够引导人们关注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一项轻松愉悦的体育项目,将体育舞蹈确立为一门课程,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思想,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在工作间隙,随时进行体育训练。高校体育部门应该将体育舞蹈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确立下来,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体育舞蹈学习氛围,同时高校还应该着重提升和培养体育教师对体育舞蹈的重视程度,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体育教师热爱体育舞蹈,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才能综合性地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

(二)加强舆论引导,逐步提升社会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

体育舞蹈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但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薄弱,仍然有不少人将其与广场舞杂糅在一起,认为体育舞蹈应该属于老年人的舞蹈,不适合年轻人的品位。甚至不少人认为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或者训练,会降低自身的身价。显然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但这些错误的观点仍大行其道。鉴于此,为有效地推广体育舞蹈,为有效地提升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有效减少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误解。首先,社会媒体应该充当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者,通过专题报道、大篇幅报道来呼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来。其次,体育舞蹈的获益者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以自己为宣传排头兵,通过口口相传,通过口碑效应来提升社会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此外,社会体育部门还应该运用行政职权,通过组织体育舞蹈比赛,通过为体育舞蹈提供场所、资金、技术的扶持来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最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门的企业,应该积极投身到体育舞蹈的推广和扶持工作中来,通过投入资金来赞助体育舞蹈比赛,通过奖励体育舞蹈明星来引发社会对体育舞蹈的重视和认可。因此,在体育舞蹈的推广宣传中,需要社会大众的参与,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才能让社会大众都参与到这项健康、快乐的体育训练中来。

(三)加强体育舞蹈组织教学的创新

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是重大的,在体育舞蹈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应该强化体育舞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和改革。在很多高校中,体育舞蹈的组织方式往往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由于广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存在误解和误读,这使得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往往不会轻易选择体育舞蹈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参与性。鉴于此,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着力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将体育舞蹈作为必修课,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学校在其他体育项目中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将舞蹈课程等融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同时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如果想要快速地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还应该以俱乐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可以将体育舞蹈独立出来。学校体育部门应该积极学习校外健身机构的俱乐部组织模式,探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俱乐部教学模式。通过会员制,一对一的辅导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此外,体育舞蹈更应该形成一种社会化的风气,政府体育部门应该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化俱乐部的存在和发展,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对社会群体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此举既可以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也能够让人们充分感知到体育舞蹈的时尚与健身作用。

(四)着力培养和塑造专业技能高的社会指导员

在体育舞蹈的社会推广过程中,社会指导员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通过社会指导员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社会指导员,可以实现“一对一”,甚至是“一对多”的辅导,进而确保人们充分掌握体育舞蹈的技能,实现体育舞蹈的大力推广。高等体育院校作为体育舞蹈指导员的训练基地,应该加强指导员的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体育舞蹈社会指导员既是体育舞蹈的专业学习者,也是一个社交高手。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舞蹈社会指导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其综合素养,既要加强体育舞蹈技能的考核与筛选把关,同时还应该加强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

体育舞蹈是一项兼具艺术、训练的健康的休闲运动方式,既能够帮助人们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能够有效训练人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在体育舞蹈的社会推广中,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多措并举推动体育舞蹈的广泛传播和扩散。

【参考文献】

篇9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户外新媒体是否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未来期间的规模效益,其关键在于这种新型媒体从方式到内容上是否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趋势相吻合,是否能够与新媒体所实施的渠道环境相适应,使新媒体最终成为整个实施环境基础设施中的一部分。

据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将基本构建出一个连接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以及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大型城市的高铁网络,这一网络从总体面积上来看将覆盖我国近90%的人口,全线历程也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这说明:现阶段我国高铁行业的建设及发展正在一步步地带动着城市社会经济走入更活跃的发展新局面,“高铁经济圈”的形成指日可待。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大部分消费者的外向趋向、行动范围以及机动半径都会呈现出一定的扩散性发展趋势,高铁连接之下各个城市之间的商业、信息以及物流交往活动也会日趋频繁,最终推动高铁媒体的建设发展。笔者认为:立足于高铁经济的高铁媒体能够将各种信息精准地传递给在这些高铁站点中所聚集的规模人群,以LED为主的高铁媒体传播载体势必会成为这部分人群获取信息新闻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途径,这也证实其广告传播价值的最集中表现。

二、高铁媒体广告传播的效果及价值分析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媒体受众主动关注一个媒体或是持续关注一个媒体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他们通过关注这个媒体所获取或是所潜在的报偿大小来决定的。这带给新媒体最大的启示在于:新媒体传播价值的体现需要赋予新媒体受众愿意主动参与及主动关注的内容或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能够直接冲击并影响媒体受众注意力及焦点的停留。从高铁媒体角度上来说,以大型LED为主的高铁媒体依托于高铁站点的发车信息成功地将媒体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这种媒体形式上来,以媒体受众所必须关注并了解的信息为依托实现媒体受众注意力的吸取是高铁媒体广告传播最大的特点与前提。

与此同时,媒体受众对于媒体的关注程度及关注意愿的表现还与关注媒体的费力程度这一指标相关。例如,屏幕过小的媒体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往往需要媒体受众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读,因而媒体受众的关注意愿并不明显。而以大型LED为主的高铁媒体所具备的屏幕大、清晰度高等优势能够使媒体受众比较轻松地获取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证实了一点:一般来说,媒体受众通过视觉传达对所获取的某一条信息的记忆程度仅为30%左右,而通过视觉传达与听觉所获取的信息记忆程度有70%左右。这也就是说,媒体受众对于媒体传播信息的途径及方式还有着比较明显的倾向。以大型LED为主的高铁新媒体以其高分辨率的图像传输及立体式的声响传输较传统意义上单一式的媒体形式而言更容易获取媒体受众的关注度,借此所获取的广告传播价值是潜在且巨大的。

最后,高铁媒体传播价值的实现还需要以准确的媒体受众定位为其提供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一点:高铁环境人群是价值人群,不仅适合各种快速消费品及日化产品的投放,同时也适宜各种耐用消费品以及时尚用品的投放,并在高铁人群高速的流动性及扩散性的作用之下,为整个高铁媒体带来源源不断的传播价值。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经济社会不再是一个以传统意义上强势媒体为主导的社会,大量的咨询信息及媒体将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公众区隔开来,而高铁经济的发展无疑再一次促进了这些区隔公众的融合,社会大众出行半径的扩大为依托于高铁经济的高铁媒体注入了新鲜的动力,以此为主导的户外新媒体的发展才是整个行业乃至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马继.对中国网络媒体生态传播现状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

[2]时亚如,周泓平.高速铁路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影响[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09).

篇10

科技的飞速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它对商品价值量有何影响,应该具体分析。其中,有一类科技进步主要表现为科学基本方法的创新、科学规律的深入认识、科学理论的发展及科学发现等。它们是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能力,但它们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之前,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起间接作用,不直接参加到劳动过程中去,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的决定没有直接关系。另一类科技进步表现为新产品的发明,生产方法、生产工具、原材料、工艺技术的改进,信息的加速传递,运输的方便快捷等,它们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更好的产品,对价值量的决定直接产生影响。

后一类科技进步直接引起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它们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又如何呢?有人坚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有人却主张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没有分清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多次指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原因就在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量的劳动生产出的商品量增多了,使用价值量也随之成比例增加;但与此同时,耗费在单位商品上的劳动量却相应缩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按比例减少。比如,今天的汽车、电视机、电脑等比起它们刚刚上市的时候,质量、性能大为改进,而价值却大幅度地下降了。因此可以说,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会增大商品的价值量,但如果从个别企业观察,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就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即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价值。不管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了多少劳动,同质同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具有同等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因此,如果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企业,在同样的时间里能生产出比一般水平多一倍的商品,该企业创造的价值就会加倍。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一般水平的企业,以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出较少的商品,虽然它在每个商品上耗费了较多的个别劳动,但那些额外支出的劳动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形成价值。

发达国家产值迅速增长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据测算,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相当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43倍。到1994年,这种差距扩大为62倍。如果仅从劳动时间看,低收入国家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显然多于高收入国家。为什么较多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却大大低于较少的劳动?劳动价值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否失灵了?显然不是。这种价值量的差别就其主要部分而言,完全可以用劳动价值论加以说明:一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密集发展引起的,二是由国际市场竞争条件下国际价值的形成过程决定的,三是与垄断价格有关。

在现代经济中,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劳动者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素质较高,他们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就大得多。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迅速开发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一般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样,高附加值的产业大量集中在发达国家,创造的价值总额就多;而发展中国家多半只提供原料、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产品,附加值当然低得多。一高一低,就把生产总值的差距拉开了。

国际价值的出现,不仅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反而证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在更大的范围,即国际市场得到了体现。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突破国家和地区的局限向世界范围发展,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国际化了。这时,世界范围的价值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在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凭借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在国际市场上,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相同的时间里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由于发达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方的剥削和掠夺,也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南北世界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差距的拉大。

发达国家还利用其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掌握和控制先进技术及其产品,制定垄断价格,从落后国家攫取大量的垄断利润,使自己迅速富裕起来。垄断价格虽然不等于价值,但发达国家利用垄断价格获得的收入,却成为其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全球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加的原因

1945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0亿美元,1980年约为110000亿美元,1998年则增为280000亿美元,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增加了8.33倍。与此相比,劳动者和劳动总量的增长却缓慢得多。那么,迅速增长的生产总值是否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先进技术和工具是否也创造了价值呢?

篇1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9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94

临床路径是一种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有计划准备、路径的准备、具体实施、评价改进4个阶段。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时代,更需要建立一套全面而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来进行临床路径的使用和管理。

临床路径是一种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有计划准备、路径的准备、具体实施、评价改进4个阶段。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时代,更需要建立一套全面而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来进行临床路径的使用和管理。

通过研究多种评价因素,试图构建一种标准和指标体系来客观而又准确的评价临床路径的管理以及使用,并深入探讨一系列评价方法,不仅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评价工具来运用和改良临床路径,而且促进了临床路径工作的不断发展。

通过研究多种评价因素,试图构建一种标准和指标体系来客观而又准确的评价临床路径的管理以及使用,并深入探讨一系列评价方法,不仅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评价工具来运用和改良临床路径,而且促进了临床路径工作的不断发展。

研究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研究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临床路径全面评价的需要:临床路径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医疗费用和合理地运用医疗资源,制定和执行临床路径要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一循环法则,要想实现最终目标,在循环中一定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临床路径全面评价的需要:临床路径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医疗费用和合理地运用医疗资源,制定和执行临床路径要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一循环法则,要想实现最终目标,在循环中一定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临床路径应用和推广的需要:研究现有的临床路径评价体系,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现在国情的临床路径评价方式,可以为广泛推广和正确应用临床路径提供科学的指导[1]。

临床路径应用和推广的需要:研究现有的临床路径评价体系,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现在国情的临床路径评价方式,可以为广泛推广和正确应用临床路径提供科学的指导[1]。

医疗质量保证的需要:临床路径的科学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规范医疗过程,使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不同医生的医疗差异减少,它用图表的方式将全部患者的病情和诊治过程直观的表现出来,并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全程监控某一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完成质量管理自终末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化。建设临床路径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明确建设临床路径的环节目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使用的费用,缩短患者在医院的居住天数,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竞争实力,所以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医疗质量保证的需要:临床路径的科学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规范医疗过程,使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不同医生的医疗差异减少,它用图表的方式将全部患者的病情和诊治过程直观的表现出来,并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全程监控某一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完成质量管理自终末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化。建设临床路径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明确建设临床路径的环节目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使用的费用,缩短患者在医院的居住天数,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竞争实力,所以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建立临床路径评价指标存在的误区

建立临床路径评价指标存在的误区

我国开展临床路径的建立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对临床路径的评价都集中在临床路径实施的结果上面,实施后的经济指标是选择评价指标的重点,例如多用药物药价的高低、住院时间的长短、所花费用的多少等。片面的从实施效果方面来考虑临床路径的好坏是不科学的[2],由于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最终结果会受到很多未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实施临床路径之前的前提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单纯的从实施结果方面来评价临床路径的存在确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对推进和改善临床路径存在很大不利。因为执行路径的各个医院和科室之间的基础差别很大,实施过后的评价指标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不仅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其结果也不能科学合理的反应实际情况。

我国开展临床路径的建立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对临床路径的评价都集中在临床路径实施的结果上面,实施后的经济指标是选择评价指标的重点,例如多用药物药价的高低、住院时间的长短、所花费用的多少等。片面的从实施效果方面来考虑临床路径的好坏是不科学的[2],由于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最终结果会受到很多未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实施临床路径之前的前提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单纯的从实施结果方面来评价临床路径的存在确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对推进和改善临床路径存在很大不利。因为执行路径的各个医院和科室之间的基础差别很大,实施过后的评价指标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不仅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其结果也不能科学合理的反应实际情况。

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确定筛选指标的重要性:筛选指标的重要性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3]:①指标筛选的意义:这一指标能否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②政策的重要性:这一指标能否反映患者、政府、社会所关注的问题。③干预的敏感性:这一指标的变化是否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服务的改善能否积极的干预该指标的变化。

确定筛选指标的重要性:筛选指标的重要性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3]:①指标筛选的意义:这一指标能否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②政策的重要性:这一指标能否反映患者、政府、社会所关注的问题。③干预的敏感性:这一指标的变化是否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服务的改善能否积极的干预该指标的变化。

确定筛选指标的一体性:作为一类很多相互关联的医疗活动相结合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具和手段,临床路径有着高度一体性的特点,因此,一体性是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构建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组织环境以及科学评价各种相关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正确掌握评价问题的相关因素。

确定筛选指标的一体性:作为一类很多相互关联的医疗活动相结合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具和手段,临床路径有着高度一体性的特点,因此,一体性是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构建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组织环境以及科学评价各种相关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正确掌握评价问题的相关因素。

指标的引导性:评出好坏名次和优劣程度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被评价的对象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通过指标体系的统一评价控制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引导其向最终目标靠近,即是目标的引导作用。

指标的引导性:评出好坏名次和优劣程度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被评价的对象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通过指标体系的统一评价控制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引导其向最终目标靠近,即是目标的引导作用。

指标的可对比性:不同时间和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是通用可比性,即是横向和纵向对此。纵向对比,即某一对象在另一时期同这个时期作比较。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有通用可比性,其条件是所用的指标体系与各项参数、各种指标的外延和内涵保持绝对的稳定,用以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对值各个标准值不变化。横向对比是指在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其存在的共同点,按照共同点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应该有比较普遍的统计学意义,使得评价指标能够实现时间上的纵向对比和医院之间的横向对比。

指标的可对比性:不同时间和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是通用可比性,即是横向和纵向对此。纵向对比,即某一对象在另一时期同这个时期作比较。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有通用可比性,其条件是所用的指标体系与各项参数、各种指标的外延和内涵保持绝对的稳定,用以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对值各个标准值不变化。横向对比是指在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其存在的共同点,按照共同点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应该有比较普遍的统计学意义,使得评价指标能够实现时间上的纵向对比和医院之间的横向对比。

指标的可操控行:在满足最终评价目的需要的基础上,评价指标概念应该足够清晰,有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设置指标体系是要尽量避免堆积庞大的指标群[4]。指标数据应容易采集,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简单的评价过程,利于掌握和操作,利于较少成本以及提高管理的时效性。

指标的可操控行:在满足最终评价目的需要的基础上,评价指标概念应该足够清晰,有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设置指标体系是要尽量避免堆积庞大的指标群[4]。指标数据应容易采集,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简单的评价过程,利于掌握和操作,利于较少成本以及提高管理的时效性。

建立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路径评价指标要素的确定:分析临床路径的管理过程和操作流程,明确路径的控制点,确定路径评价的要素。通过对各种文进行回顾、比较和归纳,筛选并确定临床路径的管理评价指标;依据临床路径管理流程的主因素、分因素等绘成流程图,全面而直观的将临床路径流程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临床路径评价指标要素的确定:分析临床路径的管理过程和操作流程,明确路径的控制点,确定路径评价的要素。通过对各种文进行回顾、比较和归纳,筛选并确定临床路径的管理评价指标;依据临床路径管理流程的主因素、分因素等绘成流程图,全面而直观的将临床路径流程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构建:为了进行进一步论证,应使用4轮专家进行相关咨询,从而确立科学的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起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构建:为了进行进一步论证,应使用4轮专家进行相关咨询,从而确立科学的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起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讨 论

讨 论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掌握临床路径的结果和缺点,为此后的改进提供科学的参考,而且有了评分标准的身患,尽可能地使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科学。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掌握临床路径的结果和缺点,为此后的改进提供科学的参考,而且有了评分标准的身患,尽可能地使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科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杨炯,徐卫国,李劲松.临床路径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中的变异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0):28-29.

1 杨炯,徐卫国,李劲松.临床路径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中的变异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0):28-29.

2 吴燕子,曹祝萍,马集云,等.对临床路径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5):23-24.

2 吴燕子,曹祝萍,马集云,等.对临床路径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5):23-24.

3 董军,李军,周亚春,等.临床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2):67-70.

3 董军,李军,周亚春,等.临床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2):67-70.

篇12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与科学性;2)统一性;3)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转贴于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

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篇13

关键词: 效用成本分析;顾客让渡价值;商业模式

Key words: utility cost analysis;customer delivered value;business model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39-02

0 引言

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CDV),又称顾客感知价值,是由顾客获得的总价值与顾客付出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决定的。顾客让渡价值的高低是顾客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因此,对顾客让渡价值的关注不仅是企业营销策略层面的,而应该是企业使命和战略层面的。近年来,对顾客让渡价值的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提高顾客让渡价值的营销策略方面,中外学者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提高顾客让渡价值的营销策略,例如提高生产效率、向消费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加强员工培训等等。另一方面,顾客让渡价值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也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较多的问题。本文旨在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提高顾客让渡价值的五种可行的途径。由于顾客让渡价值等于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额。因此通常认为提高顾客让渡价值必须提高顾客总价值,降低顾客总成本。从数学的角度分析,提高顾客让渡价值并不只这一条途径,实际有五种途径:①提高顾客总价值,降低顾客总成本;②提高顾客总价值,顾客总成本不变;③大幅度提高顾客总价值,小幅度提高顾客总成本;④顾客总价值不变,降低顾客总成本;⑤小幅度降低顾客总价值,大幅度降低顾客总成本。究竟这五种途径是否成立,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

1 提高顾客让渡价值的五种途径

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假设产品的边际效用不变,顾客总价值随着顾客的购买量的提高线性变化,同时不考虑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顾客总成本也将随着顾客的购买量的提高线性变化。

1.1 提高顾客总价值,降低顾客总成本

如图1,当顾客总价值提高,顾客总成本降低时,阴影部分即为增加的顾客让渡价值。Dell的直销模式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途径,戴尔电脑公司从消费者那里直接拿到订单,接下来自己购买配件组装电脑。这就意味着戴尔电脑公司无需车间和设备生产配件,也无需在研发上投入资金。消费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电脑配置,戴尔公司也避免了中间商的涨价。第一,顾客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购买戴尔产品,甚至是深更半夜电脑专卖店已经关门的时候,又或者是那些没有电脑零售店的地方。第二,戴尔产品的总成本因减少了中介费用而下降了。第三,由于戴尔的产品是在顾客下达订单后才进行组装的,所以戴尔不需要囤积存货。这样戴尔不但减少了储囤成本,还降低了电脑过时淘汰的风险。第四,这一模式可以最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配置。经过长期的实践,Dell公司的成功也印证了Dell模式的可行性,Dell模式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之一。

1.2 顾客总价值不变,降低顾客总成本

如图2,在维持顾客总价值不变的前提下,降低顾客总成本,顾客让渡价值也提高了,阴影部分即为增加的顾客让渡价值。当前,电子商务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对企业降低成本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卖方节约了渠道成本等中介成本,而且体现在电子商务使顾客能够更方便地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有效地降低了顾客总成本,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对降低顾客总成本的作用也将大大地提高。

1.3 大幅度提高顾客总价值,小幅提高顾客总成本

如图3,顾客总价值和顾客总成本同时提高,但顾客总价值提高的幅度大于顾客总成本提高的幅度,阴影1和阴影2的差额即为增加的顾客让渡价值。名牌战略在提高顾客总成本的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顾客总价值,顾客获得的感知价值提高了。名牌产品的总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尤其是考虑其无形资产的价值转移)[1]。IPHONE手机的成功是对名牌战略最好的诠释。

1.4 顾客总价值小幅降低,顾客总成本大幅降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