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七年级的地理教学

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七年级的地理教学

篇1

本人承担七年级整个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希望该年级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了解了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技能。但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较差,并且地理是中考选择的科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不是一名地理专业教师,这样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毕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通过上期的本区期末质量检测成绩的名次,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这样对学生的各方面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为本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好了脉,明确了本期的教育教学重点。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离不开潜心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由于第一次参与地理教学工作,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不足,所以,我经常为了备好一堂课,不厌其烦的问同事,尤其向那些在地理教学中积累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到图书室查找资料,到网络上查找各种媒体等,为上好一堂课竭尽所能,付出了许多的精力,也为课堂良好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每次课堂下来,我都有种充实的感觉,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同学们开心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鼓励与快乐。

(二)精讲精练抓提高。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避免了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四十人左右,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没有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深感责任之重,是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业是与他们最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很少划“×”,对于错题我只是在题的旁边划上“?”,或者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以及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我都不吝笔墨,用鲜红的话语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台阶。期中考试结束后,有些学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他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改变,变得厌学了。这样作业便成为我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我给了他们更多鼓励的话,也谈到了我得期许,希望他们在期末的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安慰。在最后一次的作业中,我的批语是“现在进入复习阶段,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期末的复习当中,为了自己的梦想加油!”。

(四)地图训练抓能力。学生地理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高低。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三、深入教研教改,加强校本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篇2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地图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

所谓阅读地图,就是要使学生能够通过地图上的各种符号、颜色、注记和比例尺等获得各种地理知识,并能从地图上找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习水平考查中,普遍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不乐观。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时常无法正确认识地图,无法获取地图中的知识点,从而影响地理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从初一开始重视读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对读图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积累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不完全的。有的学生连经纬线、经纬度都不熟悉,何谈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呢?因此,教师要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例如,掌握地图三要素,认识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是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教学“经纬网”时,组织学生收看视频、操作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度数东增为东经,度数西增为西经;度数北增为北纬,度数南增为南纬”的规律,提升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兴趣。

此外,地理各章节的内容也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构建起地理知识体系网络,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基础知识库,这样便于在需要解决问题时能随时“取出”使用。例如,在教学泰国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时,教师应着重分析已学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方便学生进行记忆。这种知识联系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初中地理知识。

二、养成看图习惯,掌握读图“三步走”

众所周知,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不断地正确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让学生掌握读图“三步走”很重要,具体是:一看地图名称,识别地图类型;再读地图图例,认识地理事物;三是精读地图具体内容,获取相关地理信息。“三步走”的读图方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掌握读图方法,加强读图技能训练

在七年级教材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世界气候类型图的判断”等内容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学好这些内容,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历程和思维特征,导致他们阅读这类地图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应灵活运用不同的读图方法,帮助学生读图,获取图中蕴涵的地理信息。

1.“五读一分析法”

等值线图是地理教学中常见而重要的地图类型,学生读这类图时倍感困难。针对等值线图的阅读,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运用“五读一分析法”:(1)读数值:注意同线等值,全图等差距一致;(2)读极值:读出最大值和最小值;(3)读延伸方向;(4)读疏密程度;(5)读弯曲状况;(6)分析成因。

例如,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读图,并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河流发育在山谷”。使学生体会到读图过程中正确掌握读图方法的重要性。

2.“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法

判读世界气候的类型图是七年级地理知识难点之一。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运用“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法帮助学生突破读图困难。

例如,下面四幅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A.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针对这气候类型图的判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曲线和柱状所表示的正确含义,然后运用“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法:

(1)以温定带:看1月平均气温的高低判断气候类型。读图时以1月平均气温(T)中的两个数值(15℃和0℃)作为气候判读的参考值。一般来说,当T>15℃为热带气候;当T在0℃~15℃之间为亚热带气候或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当T<0℃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如果7月T<5℃则为寒带气候。

(2)以水定型:依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情况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一般降水类型分四种,即:冬雨型是地中海气候;全年多雨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或温度海洋性气候;全年少雨型是热带沙漠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或寒带气候;剩余四种气候类型为夏雨型。

上述读图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学会思考。

不同的地图类型,承载着不同的地图信息,读图方法也各有差异。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在教学中注重读图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

四、加强学生绘图训练,提高读图综合能力

绘图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观察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绘制简单图示的过程是通过动脑后的动手过程。

例如,“七大洲四大洋”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世界地图描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概况。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七大洲的轮廓图的特征: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其余大致呈三角形(欧洲正三角,其余倒三角),在此基础上用笔勾勒出七大洲在世界地图中的位置分布图。然后,老师运用“一笔画”的绘图技巧,在黑板上绘制示范图,并引导学生模仿绘制“一笔画世界”,同时以顺口溜方式记忆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和大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完成绘图后,在图中填写相关名称的地理信息。

图“一笔画世界”

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初中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地图学习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解决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紧抓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 唐少霞,毕华,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篇3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

二、学习目标

结合本单元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逐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在美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大量地图、数字、图表、资料的综合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了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

难点:培养学生查证事物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关注学生分析判断过程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学习本课。

五、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播放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歌曲“拯救世界”,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二)新课内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分析。

1.播放幻灯片,介绍教学内容

说说几位美国公民的祖籍,明确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美国今天的成就不是由某一个单一民族或种族独自创造的。如: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祖先在英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生在中国。

2.情境体验,角色扮演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利用教科书中9.3图,采取“角色扮演”扮演形式来进行学习,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让同学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3.指导点拨、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阅读课本图9.2和美国人口构成和分布数据,判断美国是不是移民国家,请学生自己对各种资料进行查阅、统计、分析,最后确定不同人种在美国的总数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结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4.课堂辩论、小组合作

阅读资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受到启发,智力得到了互补,也逐步建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并让学生总结出文中提到的华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课堂小结

篇4

1.沿用原教材体例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地理》沿用了原教材的基本体例,即“章首语—节—黑色标题”,这种体例简约而又适用。章首语是问题式的内容提要,黑色标题大部分是课程标准中的某一项或其中一部分。每个章节的结构框架分为三部分,即“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 “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阅读材料”多为趣味性和扩展性的知识;“活动”部分由材料(文字叙述、图表、案例)和设问构成,内容紧扣正文,既是学生的练习,又是正文的扩展。在教学中可以将“正文”与“活动”有机结合,视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能力而调控好两者之间的使用比例。

2.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增减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总体变化不大,只是根据新课标做了相应的内容增减。如课标在地图部分增加了“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 两项要求,因此,教材第一章的“地图”部分由原来的一节扩展到两节,即“地图的阅读”与“地形图的判读”,充分体现了新版教材更加重视地理技能的学习。课标对地理性不强的“国际组织”等已不作要求,因此,教材也将这部分的内容删去。基于新课标对地图的重视,建议在教学中要加强地图判读、分析等能力的训练,并在以后的各种情景中反复应用地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用图习惯。

3.章节的设置及标题稍有改变

章节设置上,第一章由三节改为四节,即“地图”部分增加一节。标题变化有四节,即第一章的第三节“地图”改为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三章的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三节“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改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几节标题的改变使教学内容的重点更加明确。建议教师重点领悟章节及标题变化的意图,特别是在气候的教学中,要注重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的归纳和演绎,至于气温等的定义可以用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表达方式,如用“气温是大气的冷热程度”等加以表达。

二、“活动”和“正文”内容变化较大

1.“活动”内容变化明显

“活动”增加了一些技能训练和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删除了一些目的性不够明确的内容。如“学会阅读地图”部分的“活动”,原教材有3题,第1 题是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方向,第2题是在指向标地图上判读方向,第3题是根据航空照片绘制草图,第1、2题不够精炼,内容重复较多,第3题难度较大,不易开展。新教材将这部分题目全部更换,且改为两题,第1题是地图三要素的巩固练习,第2题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的训练。这两道题设计精炼,目的明确,把虚拟的某地平面图改为山东省地图,让人觉得案例更真实。P22第2题与旅游结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标理念,这是新增的活动题,题目问题设置情景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问题指向性明确,便于操作。再如,P63“阅读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这也是一道新增的活动题。该题先用图示法介绍了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然后再比较温带大陆东西岸两地的气候差异。通过该活动,学生可以了解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可以学会如何分析、归纳气候特征以及如何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建议教师要特别关注新增的活动题,理解其意图,真正用好这些题目。

个别“活动”顺序有所调整。如P54“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P59“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由先读图后绘图改为先绘图后读图。这是教学理念更新的一个重点,体现了“做中学”的过程教学目标,建议教师转变观念,给予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体验。

修订后的教材解决了原教材中一些“活动”主题不够明确的问题,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与“正文”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正文”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

2.“正文”比例增加

篇5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64-02

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是常被忽视的一门学科,但地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将来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呢?这个问题是摆在中学地理教师面前严峻的任务,我在多年地理教学中,成功摆脱困境的方法是――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学会学习,最终有效地学习。

一、列表比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列表比较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有条理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区别各地理要素的差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列表分析内容简练,条理清晰,记忆更深。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在讲授经纬度知识时,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列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分析,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师生相互配合,列表比较,抓住地理知识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理解深刻,便于记忆,为今后地理读图分析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讨论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要摆脱教师照本宣科、独占讲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又收效甚微。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重中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其次,教师要把握教材,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再次,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研究性,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否则,或枯燥乏味,学生不知所云,或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达不到教学目的,又浪费教学时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海陆变迁》内容时,趣味性不大,理论性又强,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如坠入云里雾里,无精打采。教师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先提出二种观点:“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和“海陆轮廓是不变的”。然后,根据赞同哪种观点,把学生分成二组,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读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图,各大洲特色动、植物图片,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适当引导,水到渠成进行归纳小结,提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观点。

三、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培养,要不露声色,要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潜心研究,创设情景,多运用角色扮演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不同立场的观点,身临其境,主动参与,从浓烈的课堂气氛,愉快的表演活动中,体会学习地理带来的乐趣,真正从扮演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学习人教七年级《人口与人种》一节时,我先让几位学生穿着不同的服装,扮演中国人、日本人、埃塞俄比亚人、英国人、巴西人,站在讲台上,并展示各人种图片,学生猜一猜,他们各属于什么人种?从皮肤、毛发和眼睛方面各有什么特征?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然后,请几位学生各表演一个人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节目,学生从形象、滑稽的表演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课本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地理教学的思路、方法产生很大影响,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可快速传递地图和资料,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节约地理图表绘制时间,课堂容量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拓展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世界气候》一节,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和主要气候的特点,图表多,内容繁杂,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多媒体地图,快速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温度曲线图,引导学生从降水、气温两方面特点,区别不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回答几种常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

五、课内外实践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7

新课程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让学生“学会生活”应是主要目标之一。“学会生活”应包括关注生活、具备生活常识和应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三方面。教师在教学起点行为分析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教学中多引用生活中的案例,指导学生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了有用”,进而“学得有趣”。如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教学中,不同理念下的教学起点行为分析及教学设计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 关注学生策略性知识的形成,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出“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理念,其核心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知道什么)、程序性知识(知道怎样办事)、策略性知识(知道怎样有效办事)三个类别,其中策略性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最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把认知策略作为学生的最重要技能,充分关注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如“时差计算”的教学,学生可很快记住“每15°经度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等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但一旦碰到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变式,学生便会不知所措。在地理学习中,问题解决的认知策略主要是两类,即基本命题建构策略和具体解决方案建构策略。教师应通过有效途径来了解学生上述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三、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教学“因材施教”

新课程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理念,就是要让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地理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从而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能力与特质的差异分析。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能力与特质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差异。纵向差异指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地理学习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高中学生为例,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中生的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反思能力和意义识记能力等明显提高。在地理学习兴趣、注意与情绪等方面,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稳定,但会受报考学校有关考试科目的影响,学习情绪不如初中生表现得强烈。横向差异指同一年龄段,地理学习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学习能力方面,有的同学善于理解记忆,有的却善于机械记忆;有的的学生缺乏洞察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差。在特质方面,一些学生善于交际,组织能力强,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往往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很难融入到集体中,影响学习效果。

2.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归因倾向直接影响其学习动机。如:在受到发现学习的挑战时,有高水平成就动机的学习者可能学得很快,善于自主学习;而低成就动机的学习者可能表现很差。在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一些学生认为,外部因素导致了他们的学习结果,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学习结果归功于他们自身的努力。在学习中,后者会更努力并对学习有积极的倾向,具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

3.学生地域的差异分析。地理学科与生活联系密切,不同地域的学生对于某一地理事物的感受和了解不尽相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以高中地理必修III的教学为例,从学生知识掌握、生活体验、技能训练等不同角度来衡量,部分教学案例就可根据学生的地域而作适当的调整。

四、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成学生人格完善

新课程提出“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要求地理教学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关心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严谨、求实、辩证的科学态度;要求地理教学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这些都是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起点行为分析中,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就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价值观的形成情况,进而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总之,在地理教学起点行为分析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为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依据,而且在完善学生的人格、体现地理教学的人文精神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孙大文.地理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篇8

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正在向前推进,这次课改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学生一味地接受学习,以地理知识学习为主,不太重视地理能力培养的状况,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地理课程专家、学者和教师关注及研究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课程改革以来有关初中地理教育的主要期刊和论文,写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文章数量多不胜举,而涉及接受学习的文章却寥寥无几。这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的学者或教师认为接受学习是落后的学习方式,不符合课改的要求,要提高学生地理基本能力就要摒弃这种“落后”的学习方式,就得让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学习。于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过度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结果导致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甚微等情况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地理教师从“满堂灌”的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教学内容、类型如何,都让学生使用探究发现学习,而教师少讲或不讲,导致学生上课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发现,也不知道发现的知识是不是正确,渐渐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另外,笔者参加贵阳市地理公开课交流活动中发现绝大部分的教师都采用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教师使用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甚至区培训中心教研员听课中只要发现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就会提出批评意见。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接受学习方式备受冷落,甚至被否定。这引发笔者思考: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探究式教学是否适合所有的教师?我们该怎样看待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在地理课堂中是否还存在价值?如何在地理课堂中使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笔者分析和整理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内容,从而探究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

地理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内容取向主要为地理陈述性知识、地理概念及一些地理规则。笔者主要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同化”学习模式来分析适合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知识内容。

1 适用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知识内容

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l)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或新概念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为新知识或新概念的学习提供固着点,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2)通过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旧知识。

七年级上册主要学习的是一些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从七年级下册开始主要学习区域地理,所以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过程中,某些知识可以通过提供概括性、包括性、抽象性更高的学习材料,即“先行组织者”来习得,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更全面的意义联系,促进新内容的习得和保持。以下是对七年级下册适用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知识内容的归纳。

篇9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基础学习转入各科知识全面学习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学生骤然面多种类繁多的科目、繁重的作业量和学习任务,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热情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培养和养成健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地理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1读图用图的能力

培养读图用图是学生的首要能力。首先地图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主要学习对象,学习地理,某种程度就意味着学习地图,学会地图,就学会了一半以上的地理知识。七年级的地理课本和附属教材中,大量的地图现于其中,包括地球外观图、中国各地区图、各地气候图、各地地形结构图以及世界大洲大洋图等。其次地图是地理的第二种于语言,一幅地图可以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读懂地图,就读懂了这些图中所蕴含的非文字信息。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而掌握这一能力,也是学生地理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地理地图种类多,含有很多专业名词和辅助知识,包括经纬网图、地球运动图、坐标图、比例图、分布规律图、区域图、等值线图、剖面图、景观图和模式图等。教师在讲授这些图时,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型的图,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图时,教师要注意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书面到脑海,从具象到抽象这几个层面入手,适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灵活准确的教学工具(如地球仪),生动直观的简易图画以及简单常见的生活实例来为学生讲解。这类地图的教学目标也要注意区分阶段,不能企图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要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循循善诱。

2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地理这门学科背景下,以解决地理问题为目标,以地理规律和知识为手段的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地理能力的基础,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做到勤问,鼓励学生勤答。由于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进入初中,自学和思考很难做到主动,教师有必要成为一个引领者,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都转化为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地理问题,或小组合作讨论,或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图形图像帮助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例如在讲授世界的气候这一章,教师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结构等几个方面,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和启示,或者以实际生活中典型案例如地中海地区的地形特点,而启发学生思考地中海气候的而形成原因和特点。

3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使在类似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学习中,记忆能力也是极为重要和基础的能力。而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记忆能力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果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千万不要走进“记忆能力是学生的天赋使然,学生老师无能为力”的怪圈中,要明确知道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时,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图。初中地理地图占据很大一部分教材,地图既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其次要注意使用常见的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记忆,并督促养成固定的习惯。再次,地理学习中的记忆能力,一定不能依靠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在实际问题中,在运用的同时进行识记。例如,在讲授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章时,就要充分借助地图。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属于经济和社会类,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拉回到地图上,为学生创设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地理的情境中,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有通过地图,学生才能认识、牢记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掌握他们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明白他们对于我国交通的重要性,熟记这些铁路干线的大致形状和沿线省市。

4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能力和方法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从运用和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更是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

篇10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五大特征。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并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因此地理教学要注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一、地理综合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否需要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依据课程标准及现实情况,我们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和观察评价方法等。地理综合性思维的培养来源于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指导与思维养成,而纸笔测验刚好能很好的反应地理课堂教学综合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纸笔测验分析: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纸笔测验题目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对于气候、地形、水文甚至是生物等自然环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便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理解的十分不好,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因此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的脚步必须跟紧。

二、地理综合性思维培养策略

通过纸笔测验评价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地理综合性思维的意识不够,很难将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从课堂入手,从分析学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或重组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让知识迁移并建立起应有的联系,最终达到课堂有效性高、学生地理思维逐步培养的课程标准要求。

(一)分析学情,为综合性思维培养做准备

对于教师来说,分析学生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关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起于儿童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也是关键点,教师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这里的小学是指中学地理教师要对小学科学课程有所了解,明确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清楚有哪些知识可以为初中的地理教学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可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细心了解和调查,有了这种调查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

(二)重视基础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进行综合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打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其他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结构。通过夯实基础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发生,还可以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明确学习的目的,综合性思维便可一点一点的培养起来。

(三)优化或重组教学内容,搭建认知结构

教材的编写是按照地理的区域性为基础进行内容编排的,在七年级上册进行地球地图部分以及地理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内容来讲解,七年级下册进行分区域的学习,这种编排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的体验到地理的区域性,但使得自然地理要素分散于各个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建立与塑造,因此在世界地理部分的教学中要落实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优化或重组,来实现地理课程标准的保质保量推进。

(四)联系实际,提升地理综合性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要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该知识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意的地理,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提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解释或创设情境,将问题、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升华学生初步具备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渗透了许多综合性思维的内容,虽相对比较分散,但经过一学期的强化,学生对地理综合性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八年级的中国地理部分刚好将综合性思维统一的应用到固定的区域,合理的联系实际的农业、工业生产以及实际生活方面,从实际生活入手,将学生原本已有但不是很明朗的综合性思维提升,逐步健全地理思维,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农业分布特点的分析,需要调用综合性思维来归纳总结。可以先从南北方饮食习惯入手,《舌尖上的中国》中的部分内容可以用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清楚地形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之前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知识都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样的综合性思维的提升必然在遇到地理问题时可以及时调用,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1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堂课的效果,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刻苦研究教材,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由于第一次参与地理教学工作,第一次接触新的教材,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不够,所以,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

(二)、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

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炼,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

篇12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展示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的图片,并配上这些宗教在世界地图上的分布图,提问学生:是否能够总结出各个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图,并结合地图分析出这些宗教流行的地区,各地人民主要是以什么语言作为母语。在学生通过分析地图、总结得出最后的结果之后,教师要注意不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引导学生尝试着从后面的学习中进行自我判定,再次进行答案的修缮和综述。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彻底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也能在教学初始阶段留下悬疑,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地理知识学生中。最重要的是在再次总结中,学生还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地图能力。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地图创设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地图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地图能力

七年级是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初始阶段,很难快速掌握学习方法。对此,地理教师在把握住这一时机后应充分借助地图、图形等各种形式的地图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更多地创设地图实践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最终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譬如,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际,改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或者是开展分类授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抑或是进行绘图示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地理教师都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图教学方法。

例如,在“世界的气候”一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出四副不同的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不同的地区为什么景观相差如此之大。设计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差别。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特征,同时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尝试着让学生总结、分析世界气候的分类和特点。这样对提升地图分析能力十分有效。当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地图分析。最后,教师让学生对四副景观图进行气候的分类,指出它们所在的气候区域。

总的来说,通过地图分析、信息收集等学习活动既能增强地理课堂的生动性,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现学生的地图能力迁移

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重视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性,改变学生学习地理无用的认识。也只有不断引入生活实际才能促使学生运用地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况且我国新课改也强调教师要重视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优化课堂。

例如,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学习中,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展示出世界经纬图,让学生辨析七大洲包括哪几个?大概位置以及对各个大洲的直观印象。这样学生便能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笼统的概括,从而认识到亚洲在七大洲中的作用。随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充分应用地图能力解决问题,如为什么亚洲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各个地区的居民生活都有哪些特色?这样学生既能运用之前的地理知识进行亚洲位置的分析,也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概述出亚洲各地区的不同风俗,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完成对地理知识问题的解答。

篇13

1.用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学生刚进课堂往往还想着课间的玩乐,用游戏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引起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从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括号中填几”这课时,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学生齐声说:“好。”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老师,思想高度集中。此时我再轻声慢语地提出问题:“袋子里有9个面包,妈妈拿走了一些,还剩下3个,谁知道妈妈拿走了几个面包?”“妈妈从袋子里拿走了3个面包,袋子里还有5个面包,请问袋子里原来有几个面包?”在这样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学生从猜数中感悟到数量加减之间的关系,并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2.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们通过报数游戏,使学生对数的排列顺序、大小、数位、数的组成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等都有了一种亲身体验。10人围成一圈从1数到100,数到10的人第二圈、第三圈……就数20、30……,数到8的人第二圈、第三圈就数18、28……。数着数着学生就会发现:(1)100以内数的排列是从小到大的;一个一个地数到10,十位上就多个“1”。(2)十位上的数也是从1~9逐渐增加的。(3)100是由10个十组成的。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学生更多地感悟到数学好玩,数学不难。学生由喜欢游戏而喜欢数学,这样就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在游戏中学数学能体现“做数学”的学习方式

1.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概念

例如,我们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引入了数花生粒的游戏。想不想看1000粒花生究竟有多少?(想)――我们先数出100粒,看谁数得快。准备――开始!(学生数花生粒,教师计时)刚才我看了一下手表,最快的用了1分钟,最慢的用个2分钟,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计算,试想一下一个人数1000粒,要用多少时间?(10分钟)怎么算的?(1×10=10分钟)。再试想一下,一个人数10000粒,要多少时间?(100分钟)怎么算的?(10×10=100分钟)这样,学生从游戏中感知了百、千、万的大小,初步建立了百、千、万的概念。

2.用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先用儿歌“马兰花”导入,然后用班级人数分组:47个学生加数学老师共48人,6个人组成一朵,能组成8朵,没有多余的人;7个人组成一朵,能组成6朵,还多6人;8个人组成一朵,能组成6朵,没有多余的人;9个人组成一朵,能组成5朵,多3人……为什么有时没有多余,有时多6,有时多3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样,学生从无意注意到发现问题,在他们的心灵上初步有了“余数”的痕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