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业的现状

银行业的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银行业的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银行业的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TU247.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规制现状

我国银行的规制机构主要有银监会、人民银行、证监会,当银行处于非上市阶段时,主要由银监会、人民银行执行规制职能,而上市银行除了银监人民银行之外,又引入新的规制机构――证监会。本文主要从上市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进行讨论。

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仍是分业经营为主,所以对上市商业银行的规制也是采取分业规制的思路分别进行规制:针对上市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属性,由银监会对上市商业银行实行规制;针对上市商业银行的上市公司属性,由证监会对上市商业银行实行规制。

二、我国银行业规制的内容

(一)市场准入规制

这里的市场准入规制包括对进入银行系统、商业银行上市和再融资等经济活动进行规制:1.开业的审批登记制度。商业银行设立的审批权主要在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上市需要证监会的审批,审批主要包括审批注册机构、注册资本、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等一些内容。2.经营范围规制。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二)日常运营规制

1.资本充足率规制。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银行机构资本安全的尺度。我国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我国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规制能够促使银行正确处理资本与风险资产的关系,提高银行经营业务的安全性,保障金融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2.资产质量规制(银行资产规制)。资产质量是衡量一家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最重要的依据,而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由于上市银行不同的资产业务(比如贷款质量)有不同的风险,所以要协调证券业和银行业等金融体系主要分支协同规制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3.内部控制规制。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指对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一整套制度和方法。上市商业银行的规制关乎与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理、股票市场信号功能是否发挥作用,以及保障银行资产安全和信息及时可靠的传递。

(三)风险危机和退出规制(破产规制)

一直以来,在我国银行体系中,由国家承担风险的做法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中风险意识淡薄,加上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诸多因素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银行坏帐率高,出现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现象。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且中国商业银行上市的步伐较晚,尚未出现过重大金融问题,因此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破产问题如何规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三、我国银行规制存在的问题

(一)规制体系低效率及规制成本高昂

我国银行规制体系存在着内在弊病。虽然目前有关我国的银行规制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建立了一些基础性制度安排,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金融保障体系建设;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等等。但现实中,上市银行规制缺乏规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银行业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处置系统,规制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分散性,缺乏各种规制手段的有效配合和对规制信息的综合运用,缺乏对风险的跟踪监测,从而导致规制成本的不断提高和效率的低下。

(二)规制机构自身的困境

正如前面的分析,上市银行面临来自银监会、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制,但由于历史渊源和组织结构上的关系,这些规制主体内部以及各规制主体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职权存在重叠、错位和缺位。规制主体缺乏独立性、稳定性,规制主体之间工作不协调。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制作为一个市场行为,自身运营既有收益,又存在成本,其中成本主要是行政成本,即一个庞大的规制机构要运作起来需要各种费用。而我国规制机构的多元化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规制成本的高昂。

(三)缺乏对规制者的规制

我们在分析银行的规制时,主要强调规制活动是以各规制主体对银行从不同角度的规制,却忽视了对规制者的规制,有可能会导致寻租成本的产生。虽然当前实行分业规制,而对银行更是可以凭多方力量相互制衡进行规制,但操作层面上却暴露出了缺乏对规制者规制的问题。我国人民银行是金融规制的主要执行者,处于实质性的核心地位,所以各方力量并不是平等的制衡,规制体系缺乏平等力量的制衡也必然导致规制机构非规范化和规制体系效率低下。

(四)规制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银行规制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法律真空,操作性较差,如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个人责任的法律规制尚不健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规则对“审计监督”机制没有予以高度关注等等。

(五)银行风险危机和退出规制落后

在我国,面对危机,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仍主要采取行政方式,尚未建立危机金融机构顺利退出的市场配套机制。同时,由于金融事件往往带有突发性强,规制组织机构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缺乏应急机制和协调机制,尽管当前尚未遇到重大金融事件,但这也仅仅因为一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而且国际金融活动以国家财政和外汇为依靠。随着经营国际化和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其中的问题也愈加突出。

(六)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内控机制是在监管当局的帮助、指导、督促下建立起来的,且把监管当局的监管意图完整地贯彻其中。由于历史和现实、制度和认识的原因,过去的规制主要强调对上市银行的外部规制,却忽视了上市银行的内控机制,银行内部工作程序组织简单,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和工作人员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明晰,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自我信息披露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在协调上市公司身份和商业银行身份方面有欠缺经验,没有明确合理和透明的业绩评估程序等等。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起来。

篇2

在美国,所谓私人银行业务,就是向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个别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包括接受存款、贷款、个人信托、遗嘱处理、资金转移、开立转付账户、在外国银行开立账户,以及其他不向一般公众普遍提供的金融服务。然而,真正的私人银行业务不仅有资产组合管理和财富管理,还包括防范经济、政治风险的资产保护。这就意味着,如果政府不充分尊重银行私密,私人银行业务就难以开展。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并不是随处可以开展的。根据国际银行业开展私人银行服务的实践,笔者认为,所谓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面向社会富裕人士提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一揽子高层次金融服务。

一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各中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对其经营利润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从2007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在贵宾理财业务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

2007年3月,中国银行与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私人银行部,准入标准为100万美元。2007年8月,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深圳中心正式开业,准入标准设为1000万元人民币。招行私人银行把服务团队形容为“1+N”,1是指专业稳定的一对一客户经理,而N是指私人银行高级经理与招商银行的全部资源,随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2008年2月,交通银行设立私人银行业务管理中心开始涉足私人银行业务。2008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门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这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商业

拉开了向私人银行业务进军的序幕,2008年7月,建设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另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筹划私人银行服务。

但是面对拥有四百多年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史的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开展方面仍显薄弱。

二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基于中国近十几年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乐观预期,以及不断增加的富裕人口基数,国内外各大知名银行纷纷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而我国私人银行正处于由零售业务向私人银行业务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阻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环境制约因素

第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制约。由于中国严格的分业经营金融体制和资本管制制度,在岸业务尚无法直接进行资产管理,并因为增加委托、环节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和风险的上升。以商业银行体系内的私人银行业务为例,由于不能直接进行投资资产管理,凡涉及资产管理类的产品都需要借助信托公司通道,同时聘请具有相应资产管理经验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作为投资顾问进行各种资产类别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直接面对客户的机构,其固有的严谨的风险管理文化难免与合作方产生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进而影响产品管理流程上的衔接。

第二,严格的外汇管制。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球化配置资产,既可以在全球范围设计产品,同时也是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虽然我国已经放松了个人项目下的外汇管理,但是为了我国处于稳定本币汇率,防止资本外逃或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流动,减少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外汇风险,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等方面考虑,现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对居民使用外汇及金融机构从事外汇业务实行相对严格的控制,这就限制了私人财富在国际上自由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得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无法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进行资源配置,无法分散风险,严重阻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第三,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尚不健全。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这些造成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银行在

受理客户申请,到调查、签合同、办理公证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这大大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监管政策。迄今为止,监管部门尚未出台系统的私人银行业务监管条例或业务指引。仅在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在“综合理财服务”的框架之下提及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客户对象,但未最终形成正式文件。这对现阶段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开发、服务开发、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方面,难免造成一些困惑。因此,为了境内私人银行业务的长期健康开展,还需明确监管层面的约束和支持。

篇3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8-054-05

交叉销售是以企业与客户的现有关系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满足客户多种需求,销售更多的产品的营销方式。早在1965年,交叉销售的概念就出现在国外银行业,目前是跨国银行获取盈利的重要方式。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发展迅速,同时还是金融服务发展最快的区域,但竞争也最为激烈。北京地区的银行业不仅要面临着众多国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而且还要应对国外强大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威胁。因此,伴随北京地区金融需求的增长,促进交叉销售对北京地区银行业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一、银行业开展交叉销售的利益

银行业通过实施交叉销售可以为自身带来多种利益,尤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交叉销售能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交叉销售是关系营销的体现,通过对同一客户销售产品使得银行能够更好的理解客户、搜集到客户的有用信息,并从中分析客户的行为模式和购买规律,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随着购买产品的增多,银行与客户之间越容易建立信任和依赖关系越强,客户越不容易流失,银行也就有更多的信息和机会交叉销售其他的产品和服务。研究表明,如果顾客在银行中只有一个支票帐户,银行留住顾客的概率为1%;如果顾客在银行只有一个存款帐户,留住顾客的概率为0.5%;如果顾客同时拥有这两个帐户,则银行留住顾客的概率会增加到10%;如果顾客享受到3种服务,概率将会增大到18%;而如果顾客使用4种或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则银行留住顾客的概率将会增大到100%。

(二) 交叉销售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由于金融资产的同质性,交叉销售使顾客资源、信息管理、经营管理、技术开发、营销渠道等等方面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尤其是由一个整合后的金融集团提供一整套金融服务,可以比由专业金融机构分别提供一种金融服务的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美国管理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开发一个新客户的费用是保持现有顾客的6倍。而且,将产品或服务推销给原有顾客的成交机会比推销给新顾客高出很多。从成本方面来考虑,交叉销售是建立在现有顾客基础上的,随着银行与顾客关系的深入,向顾客销售的边际成本也随之降低。据美国西北银行估计,对顾客销售2个产品,每年可从他身上获利22美元;销售数增至4个,获利增至113美元;销售数增至6个,获利额将跃升至147美元:一旦销售数达9个以上,获利额将激增为391美元。

(三) 交叉销售能获取协同效应

通过交叉销售可以获取以下几种协同效应:第一,运营管理的协同,即在多种产品上共享资源,如共享销售渠道、信息平台、管理和研发人员等;第二,客户或市场协同,即向老客户销售新产品并提供一体化服务,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稳定性,如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和营业网点,利用营业网点和现有客户群实施交叉销售的边际成本很低,边际收益却非常高;第三,财务协同,即在金融控股集团层面,实现资本和规模优势,使经营风险和资金成本降低,通过对财务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使用,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业务可支持产生负向现金流的业务,使内部资金运用更有效率;总而言之,通过交叉销售可以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减少重复的岗位,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拓展市场增加利润。

二、 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现状

北京地区的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未实现的客户需求缺口同时并存,为交叉销售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一)北京地区银行业实施交叉销售的SWOT分析

北京地区的银行业的分析有两个参照点,一是外国先进水平,二是全国平均水平。从SWOT分析可以看出,北京银行业交叉销售既有广阔的前景,也面临制约:

从内部看,北京地区银行业的优势主要来自银行业的信誉与基础设施,尤其是以银行网点为代表的销售渠道极为广泛,是零售业务开展的绝佳条件。就外部的机会来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身,市场潜力巨大,相对全国水平来说,客户经济实力较强、金融需求多样化。2008年北京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63029元。2008年北京地区银行营业网点3379个,存款总量达3.77万亿,贷款总量达1.98万亿,分别占全国存贷款总量的9.4%和7.2%,实现各类证券交易额9.98万亿,保险收入498亿,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5.5%和3099元,居全国首位。2008年年底,北京共有A股、B股和H股上市公司139家;同期,北京市在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所取得的总市值占全国A股市场总市值的53.4%,总资产占全国上市公司总资产的68%。

北京银行业的内部劣势主要来自分业经营制度、市场定位重叠、产品差异不足,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领先于全国水平,但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所面临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缺乏对交叉销售的法律支持、地区市场竞争激烈等方面,尤其在跨国银行大举进入的情况下,高端客户容易流失。还面临高端的企业客户“脱媒”,以直接融资替代银行间接融资,如2007年,北京企业集团发行1390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期数和发行额分别占全国的22.9%和43.2%。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一些企业集团的直接融资规模超过了银行贷款,降低了对银行信贷渠道的信赖程度。

因此,北京地区银行业实施交叉销售,既面临机遇的诱惑又面临强烈的挑战。

(二) 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形式多样

随着国内银行业营销意识的觉醒,北京地区银行业占据得天独厚的条件,交叉销售的开展形式日趋多样。在我国分业经营的体制下,除了银行业内部产品的销售外,跨行业的交叉销售也较为丰富,如银行代销保险、银行代销基金。针对公司客户和零售客户,交叉销售的内容不一样,并且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之间还可以通过私人银行、保险、信用卡等进行互动交叉销售,如向企业的股东推销私人银行、向员工推销保险和信用卡等。

(三)北京地区跨行业交叉销售模式正从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过渡

在分业经营的制度下,只有光大、中信、平安这样的金融控股集团可以在集团层面通过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的业务互动来实施交叉销售,如2008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产险业务保费收入的14.0%、银行业务新增对公存款的9.1%及新增信用卡的55.8%、年金受托业务新增规模的12.5%及投资管理业务新增规模的12.7%来自交叉销售。但是,绝大多数银行是通过兼业的形式销售保险、基金、信托理财等产品,此类代销协议往往是短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银行的网点、客户资源来销售产品,银行收取一定的费,属于交叉销售的初级阶段。随着金融市场、政策法规的变化,以股权合作为特征的更高级形式逐步出现,如2008年《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允许银行投资保险公司,使进一步的银保合作、交叉销售成为可能。

(四) 银行在金融行业交叉销售中扮演“被动”主导角色

银行借助其优质的信誉、广泛的客户资源、营销渠道,在金融业交叉销售扮演着主导角色。但是,通过分业经营下的代销业务,保险、证券、基金借助银行的网络优势和信誉扩大了客户基础和市场,银行虽借此可获取一定中间业务收入,但主要是为其他金融机构“打工”,而所销售的投资保险、分红保险、万能人寿保险等同时具备了储蓄、投资、保险的功能,因而对银行的储蓄、基金、国债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而非互补性。交叉销售的利益主要是从银行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到银行的利益流向较少。现实上,银行在交叉销售过程中存在被动的一面。

三、 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分业经营成为交叉销售的制度障碍

分业经营限制了银行向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其影响在批发业务方面更甚于零售业务。大部分银行只能在分业经营的框架下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签订的交叉销售协议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属于交叉销售的较低层次,较容易产生不同利益体间的利益冲突。如银保间交叉销售协议中,银行由于其相对强势地位,不断提高利润分成,导致其代销保险的手续费由一开始的0.3%不断上涨到5%-6%,挤占了保险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银行与证券间的交叉销售也因利益冲突的存在而难以深入,如银行需要证券的支持来开展理财业务,而证券业完全有能力自行帮助顾客理财、因此不愿银行分享自己的利润。

(二)基于交叉销售的资源共享层次较低

实施交叉销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由于目前的兼业的交叉销售模式的资源共享多体现为营销渠道共享上,而产品设计、信息平台、后台服务、组织协调、流程优化方面则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客户信息资料方面,数据平台不统一,客户信息难以做到切实共享。绝大部分的银行与证券、保险公司没有数据互通。

(三)各类银行目标市场重叠、产品单一

虽然北京集中了全国的金融资源,金融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金融机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但北京地区银行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依然单一,营销意识仍然停留在以产品为中心上,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流于形式。各类金融机构云集北京,但各自的市场定位并不明确,造成了同一客户群、同一市场中竞争激烈。而针对特定市场开发新产品的经验和技术不足,营销模式仍为大量营销,一对一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依然停留在口头上。

(四)交叉销售的管理比较落后

北京地区银行业对于交叉销售的管理方式上还是较国际水平相对落后的。就交叉销售的四个环节:整合客户信息、识别交叉销售机会、实施交叉销售、评估交叉销售绩效来说,首先,客户信息集中、整合的能力差,难以运用CRM系统识别交叉销售,我国银行业实行实名制还不到八年时间,也就是说银行的历史数据中有客户信息的并不多。实施实名制后,客户信息也也仅限于姓名和证件号。在不同系统中存储的客户信息彼此是矛盾冲突的, 无法全面反映真实的客户信息。因此,北京地区银行业大多依赖柜员推荐、销售人员自身发现交叉销售的机会,实施成功率低。在营销渠道方面,仍以银行营业网点为主要平台,网络平台、呼叫中心、直邮营销渠道的利用率低,尤其是网络平台的交叉销售功能不强。呼叫中心是目前的一个新兴的识别机会方法,但是顾客的接受程度,以及真正能够为银行业带来多大交叉销售机会还有待考察。

(五)交叉销售带有盲目性

交叉销售的直接评价指标为交叉销售率,但根本目的却是提高银行业的利润,然而,迫于竞争压力各大银行的交叉销售存在着盲目性,忽略了获利能力这一根本目标。例如,北京地区信用卡市场如今成为各大银行较量的战场,北京市银行卡发卡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截至2009年4月,全市共发行银行卡9898.85万张,较去年同期增加1218.12万张,同比增长14.03%。其中,发行贷记卡1581.44万张,较去年同期增加509.69万张,同比增长47.56%。但实际使用信用卡的用户数量大约只有这一发卡数字的三分之一。大多数银行的做法是将信用卡交叉销售给自己企业客户下属的员工,但这些信用卡是否被使用、是否能给银行带来增量的效益则没有评估。这种无利可图的交叉销售越多给银行带来负利润越多,因此,营销成本和顾客赢利性是交叉销售必须考虑的因素。通过赢利性分析还可以使得企业在交叉销售的实施过程中正确地分配营销资源。

四、 若干策略选择

(一) 不同银行确立不同的交叉销售目标市场

为了提高交叉销售的效率,不同层次的银行需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依托核心竞争力,确定交叉销售的目标市场。在推进其他业务的同时,深度发掘目标市场,提高交叉销售的精度。

(二)从银行整体上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1. 从组织结构上保障以客户为中心

为了提高交叉销售效率,促进银行利润提高,应当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改革,优化流程、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建立起包括市场部门、业务支持和管理部门以及保障服务部门三个层面的组织机构,将所有的营销资源集中于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按授权管理原则,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全面提高部门间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同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人员之间的协作,使各部门自觉地将利益同银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员工之间的交叉销售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而调动各个客户经理及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开展交叉销售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实现交叉销售。

2. 从产品的设计上满足客户需求

2008 年北京市银行业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分析发现,北京市消费者对银行业服务的满意度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北京地区银行的服务与客户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客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我国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存在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加剧了同业间的盲目竞争。因此银行一方面要对已有的金融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定位,在深入分析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开发出个性化产品,把细分市场做深做精。

(三)建立有效的客户数据库、利用CRM发现识别客户实施精准营销

在建立客户信息为中心的综合业务系统平台之后,需要建立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实现经营模式由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因此在CRM建设中,银行应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策略性的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准确、及时的业务和管理信息,更能对信息进行功能性的查询、分析和决策建议,为营销活动的开展提供详实的信息支持。并且要进一步切实落实银行的交易系统对接信息管理功能,及时更新和完善客户信息。使银行的信息建设充分与业务接轨,使IT投资产生具体的业务价值。

(四)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渠道,拓展网络银行的销售功能

根据国外研究,不同销售渠道的销售效果是不一样的,三种营销渠道――零售营业网点、呼叫中心、直邮交叉销售的成本由高到低排列,但营业网点的预期回报率最高、呼叫中心居中、直邮最差。根据2008 年北京市银行业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北京地区有53.56%的消费者选择自动存取款,有34.78%的消费者选择到柜台办理一切业务,有5.93%的消费者选择自动缴费,有5.14%的消费者选择网上银行,只有0.59%的消费者选择电话银行。这意味着北京地区的营业网点仍然是与客户接触的主要渠道,也是实施交叉销售、建立客户忠诚度和深化客户关系的最佳选择。因此,在营业网点现有的交易服务功能基础上强化销售和咨询功能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以ATM为代表的自助终端、在北京的普及率非常高,但是主要限于存取款功能,没有实施销售功能的附加,随着网上银行的迅速发展,银行不但需要继续增强网上银行的交易与结算功能,同时需要拓展网上银行的销售功能。

(五) 加深银行业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

目前, 北京地区的银行通过代销各种集合理财计划、基金产品、保险产品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线, 但在与证券、保险公司的渠道共享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的合作模式上看, 按照整合的程度,自低而高分为普通关系、排他关系、战略联盟关系。可考虑通过与证券、保险公司相互渗透的联盟战略, 将银行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 并通过客户资源整合与销售渠道共享, 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结论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银行业在交叉销售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既面临机遇又遭遇挑战,需要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通过市场定位、组织结构改革、流程优化、产品设计、信息资源集中等措施来提高交叉销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汪涛、崔楠.国外交叉销售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J],2005(2):43-50

2.汪涛,崔楠.金融业的交叉销售研究――实施过程、案例及探讨[J].管理科学,2005(12).

3.郭国庆.营销方式新进展:从CRM到交叉销售.管理评论[J].2003(2):40-44。[4]Vermeulen.Managing Product Innov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Firm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1.2004,22(1)

4.Wagner A.Kamakura, S.Ramaswam, iand R.Sriv-astava. Applying Latent Trait Analysis in the Evaluation of Prospects for the Cross-Selling of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Target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Marketing.1991.

篇4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乐山民营经济在乐山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13年以来的经济下行中,乐山民营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名企的上游企业要现款,下游企业要赊账,结算周期和应收账款周期普遍拉长,企业资金链紧绷。如何重新认识经济转型新常态下乐山民营经济,如何在支持其转型发展中化解风险,缓解资金瓶颈,捕捉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民企和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乐山银行业努力探索,取得了成效。

一、民营经济是乐山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组成

乐山民营经济占非公有制经济的94%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近年来,乐山市民营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乐山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5年乐山市国内生产总值1301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10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六成,税收也占到六成,解决就业占7七成。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随着民营经济涉足的产业从主要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小型制造等传统行业为主,拓展到三次产业的多个领域,并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本和技术不断聚集提升。以民营企业为主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精细盐磷化工、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如碳纤维复合材料、新型专业陶瓷、化工双甘膦等,结构优化成效明显。乐山市立足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规划发展和结构导向调整,2016年乐山确立了旅游主导产业的地位,民营企业积极介入与旅游匹配的绿色产业,高新区的总部经济区,五通,犍为传统产业的低碳发展,沐川、井研的生态农业,建设全省最大的有机茶叶、有机竹笋基地。通过PPP等方式等参与打造与旅游相适应的美丽城市的“三江六岸”、“特色小镇”。在与旅游相联动的生态脱贫中展现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在新一轮的民企“参军”中,走军民融合之路。

二、乐山民营经济获得了银行业机构较好的金融支持

各银行提高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取性和覆盖面。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贷款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额外提高门槛,不设玻璃门弹簧门。截至2016年3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表内外授信余额103亿元,支持各类民营企业1.7万户。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方式逐渐多样化,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结算服务、财务顾问服务、结构化投融资业务,着手为民营企业设计债权承销业务等。辖内银行业机构中非授信业务民营企业客户数5万余户。各银行改进优化服务网点和设备,向城郊、集镇、园区延伸扎根。普及推广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等。丰富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2016年上半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0个百分点。

各银行提升了对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各银行通过制度、流程和产品创新满足民营经济的差异化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全市现有挂牌的小微支行3家,一些银行也将部分传统支行定位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除传统的“三表、三品、三流”以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客户发票、税务,POS数据,以及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出具的交易数据作为客户分析的基础。积极推动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推进“银税保互动”等新服务模式。乐山建行与税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纳税评级高的客户可向建行申请最高额度为200万元的纯信用“税易贷”。借助省财政和产业园区补偿金,为园区企业提供“园保贷”融资、网银循环贷等。在转贷续贷上也不断完善制度办法和IT系统。乐山商业银行主动争取并用好央行政策工具,如全省首家试点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至2016年上半年已累计运用专项资金77亿元,主要投向了民营经济。为降企业融资成本,农行等采取自己内部评估抵押资产、资产价值确认函等。有的银行不仅担保费率控制在2-3%以内,而且不收取保证金,抵押率提高到70~80%,对部分优质客户还可以足值贷、征信互认。招商银行一次抵押评估可以办理三个一年期贷款。中行“中银信贷工厂”通过专营机构和采用标准化流程集中审批提高效率,与海外分行协调,举办跨境交流合作会,打通国界开展业务。对企业的金融服务中,各银行减免合并收费项目共300多项。有的银行对新增收费项目公示三个月。全市一年期担保贷款的总成本一般控制在10%以内,抵押贷款8%以内,如邮储银行2016年上半年平均6.54%,相比2015的7.15%降幅较大。工行促进互联网金融服务,推动19家本地企业零门槛入驻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国开行四川省分行自2015年起开展专项建设基金工作,以股权投资或股东借款的方式解决乐山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各银行落实经济转型期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安全等可以整改后达标,业主有意愿,也有信心度过难关,配合银行理清理对外的负债,担保,包括民间借贷情况的,银行业机构为企业转贷、续贷,降低利率,改变还款方式,不抽贷、断贷压贷,保持企业的资金链不断裂。在监管部门的督导下,各债权银行还成立债权银行委员会,相互交流债权企业的基本信息,通报企业重大投融资活动,共同研究风险化解方案,对企业采用一致的共进退行动。

支持乐山民营企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四川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改革试验区,乐山有传统的核工业等基础。军民融合产业创新性强,技术密集,附加值高,也正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乐山银行业把握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探索以老军工企业为基础建立融合发展园区的机会,针对“民”和“民参军”的企业不断更新服务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给予较高的利率优惠。在符合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态分析。银行监管部门完善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专项考核评估,形成了正向的激励和负向的约束。

三、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的制约因素

首先还是政策支持的问题。近年来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出台不少,但落地不到位。越往下走,政策的影响越来越低。国家和省里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一整套优惠政策体系,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但到市县一级,要么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照搬,要么是干脆迟迟不落实。对待民营企业也缺乏政策宣传和解读,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在执行中不到位时也往往缺乏督促机制。

其次是民营企业自身存在明显短板制约融资业务。特别是有的企业公司治理不健全、股东监事风险意识弱,公司章程中权利责任等条款模糊不清。不少企业是新一轮经济上行周期发展起来的,没有经历过下行周期的冲击导致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弱。发展战略不清晰稳定,盲目扩张,绷紧资金链。不合理的企业经济结构在经济下行期业务风险不断显现。在环境过热时盲目的脱离主业的投资很快暴露出来,一些企业盲目投资资源产品初加工企业和房地产项目,业务跨度大。随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又不愿果断止损导致主业资金链紧张。资产价格的下跌又导致企业的投资欲望减少,2016年上半年,乐山占总投资61%的民间投资增速仅仅0.4%,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一些中大型企业关联关系复杂,形成理不清楚的“担保网络”和“连环担保”。不少企业还涉及高息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线。科技创新投入少,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弱。据初步调查,三分之二以上的非公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或固定的科研合作单位。研发投入强度低导致新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5%。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民营企业在军工市场的合作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有保密协议的约束,客观上影响了经营和财务透明度。

再次,对银行业机构来说,贷款等债权的违约率不断攀升,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占到不良贷款的一半,不良资产管控压力增大,内部问责和外部监管也更严厉,如有的大型银行,不良贷款的追责情况需要报总行的监察部。出于对风险、利润等指标的综合考虑,商业金融毕竟不是政策金融,各行社的授信和贷款增量下降的幅度比较大。长期以来银行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强,产品宣传主动营销力度弱,让银行自己和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企业之间形成了“沟壑”。

四、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市县落地

民企具有天然的创新基因,国家和省级层面近年来出台了不少鼓励和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有的配套措施还很具体,职能部门的可操作性强,但在市县一级就出现政策措施递减的情况,民企的获得感不好,一方面地方财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工作效率问题。市县一级要加快落实民间资本投资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性措施,进一步细化行业领域准入规则、标准和条件等,建立健全具有操作性的支持体系,活跃产权交易和技术交易市场,疏通民间资本进入和退出渠道。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知识产权入股和产业投资基金等领域;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专项政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产业引导作用。通过实施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担保代偿损失补助、保险费补助等政策,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对民间投资的保护也非常重要,民间资本最关心的是辛苦投资和积累的财产或产权能否保值增值和完整安全。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债务纠纷中,要体现司法的公正。

(二)督促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

银行自身不仅有资金优势,还有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对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在资金和结算,还要辅导和促进民营企业清晰化发展战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打造绿色健康品牌,加大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技术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银行要为企业做好总体财务策划,引导企业多维度拓宽融资渠道,除传统的银行贷款外,探索“新三板”挂牌、产业发展和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专项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使用。

(三)督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力度

突出银行机构建设的专营定位,完善符合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特点的信用评级授信制度,量身打造特色信贷产品,通过设定合理的贷款条件、期限结构和产品定价等手段强化风险防控。探索发展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对现有的担保公司进行整合重组,依托省级政府背景的再担保公司,在新常态下探索担保的制度和方法,建立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担保公司实力。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2)-0070-03

企业社会责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模式开始逐渐成型后,在企业积累和社会财富达到一定程度下,企业意识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背景下产生的企业管理理念之一。经过20世纪欧美国家兴起的企业责任社会运动的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被广泛接收,如每年一度的《财富》、《福布斯》评选的世界企业排名等,都会将企业社会责任贡献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予以参考。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被普遍接受相应地也产生了一些与此相关的行业标准,诸如赤道原则就被认为是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践行社会责任的最高标准。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是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在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中逐步接受并实施的,是我国企业自身内省与社会外部要求共同推动的结果。

2006年,浦发银行公布了我国银行业的第一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为了倡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界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股东、员工、金融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道义责任和法定责任都属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文件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积极保护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致力于环境保护及公共利益维护等公益事业,实现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我国银行业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分析

从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外的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看出,针对社会责任工作,2011年,4家银行专设了工作部门,20家银行明确了工作承担部门,20多家银行了社会责任报告,10家银行制定了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等管理制度。2012年,23家银行明确了工作的责任部门,并制定了信息披露等专项责任管理制度,49家银行了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底,12家银行形成了社会责任指标体系,15家银行出台了社会责任战略规划,15家银行制定了社会责任专项制度;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社会责任工作的专职员工达1,200余人。《2015年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69家机构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1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了社会责任理念,专职从事社会责任工作的员工达到3,315余人。

从责任报告披露的绿色信贷发放数据看,2012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6.14万亿元、2013年5.98万亿元、2014年7.59万亿元,2015年8.08万亿元。其中,数据显示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2013年5.2万亿元,2014年6.01万亿元,2015年达7.01万亿元。2013-2015年,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在各项贷款的占比分别为8.7%、9.33%、9.68%。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数据看,2011年、2012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分别为3634亿元、3866亿元,发放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分别为1.47f亿元、3.58万亿元,2013-2015年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分别为2.1万亿元、2.2万亿元、2.4万亿元。

发放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及支持节能环保项目数量的数据显示,2011-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节能环保贷款余额分别为1.47万亿元、3.58万亿元、1.60万亿元、1.87万亿元和2.32万亿元,支持节能环保项目数量分别为9349个、10,874个、14403个、15718个、2.31万个。

从披露的数据看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发放余额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且大型商业银行贡献最大,虽然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绿色信贷数量在总体贷款发放数量中的占比在稳步攀升,但绿色信贷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依然较小。2011-2015年五年间,银行业支持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支持节能环保项目数量都呈现大幅上升态势,2015年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较2011年增加了80%,节能环保项目支持数量2015年较2011年增加了1.5倍。中国经济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57万亿元。银行业在促进环境保护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作为空间依然巨大。

二、我国银行业接受赤道原则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分析

在我国,银行贷款一直在项目融资中占据重要比例,银行业通过其资金投向和数量,体现其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和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上评价金融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高标准,通常认为是赤道原则。根据赤道原则网站的最新数据,目前全世界已有35个国家的85家大型跨国银行正式宣布接受赤道原则,项目融资总额覆盖全世界70%的项目融资。在这85家赤道银行中,不但包括如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世界主流商业银行,还包括发展中国家如乌拉圭、智利等国家的商业银行,我国正式对外宣布接受赤道原则的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原则作为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制定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社会与环境风险的自愿性原则,确立了金融机构遵守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已发展为国际项目融资领域内的行业惯例,是成为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趋势。而我国仅有兴业银行接受了赤道原则,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国际项目融资领域提高参与度,在国际项目的银团贷款中提高份额,必然要参照花旗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金融机构,注重对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接受并实施赤道原则,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中取得话语权。

分析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从赤道原则的自身特征看。一是赤道原则的产生是大型金融机构在发展到一定规模背景下,为协调促进自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发起草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业规则,虽然其内容根据实际进行过修订和补充,但其仍属行业惯例范畴,无强制要求,由金融机构自愿选择接受,不具有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性。二是接受赤道原则针对的项目融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对融资方及融资需求者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操作框架,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三是由于赤道原则不属于法律法规、监督管理范畴,其执行情况的监督通常为非政府组织、媒体及其他民间力量。在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非常成熟,在社会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和平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不但工作具有完整体系,在社会规则的制定中享有话语权,对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构成了压力。

(二)从金融机构角度看。首先是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选择。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时期,是我国第一、二产业,银行行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在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经济转型观念前,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样,以牺牲环境换发展。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后,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形成较为严格的信贷审批条件,会减少在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项目上的融资成功率,或要求其增加额外成本以消除对环境的影响。不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增加,同时项目还本付息的净营业收入减少,会导致银行盈利减少,经济利益受到影响,银行通常都会偏向保护经济利益。其次,赤道原则的内容均为原则性的框架要求,需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内部治理与业务管理中进行相应的转化和整合。宣布接受赤道原则,意味着银行机构在国际项目融资中要遵守项目所在国家社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要求,提高了银行机构的运行成本。在国内项目融资中,对于一般项目建设通常会涉及的拆迁、少数民族、土著文化、装备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规范普遍相对落后,这样可能导致在开展项目环境评估时无法找到规范依据,而银行业金融机构宣布接受并实施赤道原则后,媒体、非政府组织及舆论机构对各环节的严密关注,会形成监督压力,驱使银行机构不主动接受赤道原则。

三、对我国银行业的建议

(一)监管部门应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价值导向。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赤道原则的宣传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履行提升到战略层面,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方式,在经营和管理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多方因素,协调好自身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推动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接纳赤道原则。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下发,明确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内容,但从起步到成熟,还需足够长时间的培育。在政策法规制定上,应以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根本目标,将赤道原则的精神融入到“绿色信贷”管理,融入到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环节,制定出贴近赤道原则要求又符合我国实际的操作实施细则。在我国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经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初期,应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监管细则,同时加快生态补偿、绿色贸易、环境税等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进程,以经济杠杆调节企业环境行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银行履行环保责任,将银行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等纳入监管范围。

(三)加大信息共享和环保行为激励力度。央行应进一步加强与环保监管部门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协调环境保护各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将环保信息纳入征信系统,提高征信系统的环保信息数据采集的覆盖面,拓宽环保信息数据共享范围,为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参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纠正单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理念,积极响应落实国家的产业转型政策,顺应国家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趋势,在项目融资中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主要因素予以考虑,大力支持环保项目的融资需求,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商业银行环保贡献激励机制,对在项目融资中积极开展环境影响审慎审查的金融机构行为进行奖励和宣传,使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银行受到激励,强化银行业的环保责任意识,在行业内部形成示范激励作用。

(四)定向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对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要在国际项目融资市场中增加份额,接受国际惯例是必然选择。可采取派人赴国际金融公司、花旗银行等开展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大赤道原则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因地制宜的赤道原则宣传的同时,将赤道原则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治理相结合,在内部治理中进行符合赤道原则要求的内部整合,为正式接受赤道原则做好支持和准备。

参考文献

[1]胡珀,强晓捷.基于赤道原则对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责任的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5):33-42。

[2]李彩.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133-134。

[3]李丽君.赤道原则对我国绿色金融建设的启示[J].管理现代化,2015,(6):118-120。

[4]邱鹏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J].中国市场,2016,(37):158-159。

[5]陶昱.我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5[J].金融会计,2015,(12):48-53。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quator Principles

WANG Chengyao

篇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7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国外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银行业发展带了强大的冲击。同时,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业也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走上了商业化经营的道路,我国银行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引发银行业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都将会给银行从业人员带来强大的思想风波,导致无法适应当前的思想文化要求。因此,加强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可以最大限度调动银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同行业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地位,专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重视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意识。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坚持“以人为本”,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的主体,关心人、培养人、塑造人,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银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人的自我完善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可以促进银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根源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还涉及了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在当代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将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银行经营管理相结合,从根本上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和正向的思想传导,合理的激励和惩罚制度,推动银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银行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之中,随着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人们的利益关系越来越明显,内部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带有明显的群体趋势和隐形危险。银行是国家的小金库,人民财富的小管家,无论是银行员工的不良作风问题,还是工作失误、处理不当,资金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引发国家的动乱,经济的停滞,社会的不稳定,而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从源头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对银行业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日益淡化

随着全球化经济形势日益严重,大部分银行业领导及员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日益淡化,忽视了党的理论和政治学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个别工会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也是流于形式,不讲求实际效果;部分领导贪图享乐、拜金主义严重,不惜触碰风险底线,来达到分行的营业指标;还有个别员工只计较个人得失,置人民财产和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每年各大银行内部员工发生的盗用银行存款和外部人员勾结骗取银行资金的例子屡见不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减弱

当今部分银行网点负责人误读了总行下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料和营销工作任务文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独立于银行管理和业务活动外的工作,忽略了其对银行管理及营销工作的促进作用,甚至将其与银行经营管理相对立,一味地追求绩效和考核;个别市分行没有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而是由银行领导兼职,多数银行领导更关注网点的管理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思想政治学习会议变成了绩效考核会等,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工会人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者和实施人,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现阶段银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第一,银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为退出一线的老员工,工作方法和思想都存在局限性;第二,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用论”充斥其间,其工会人员自身对党的理论政策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自身修养不足也很难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第三,由于部分银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工会人员自然得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培训,这就导致在对其他的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都严重影响了银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相对传统、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不断地发生了变化,但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多数银行工会工作还停留在发宣传资料、开汇报会议、面谈教育等活动方式,交流的形式也只是“我讲你听”、“我说你做”、“我压你动”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同事之间互动性差,员工参与度低,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部分教育内容陈旧,方法死板硬套,与实际工作联系较差,宣传作用和实际开展效果并不明显;个别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措施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物质倾向,错误地引导了员工的思想,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衷。

篇7

一、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现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银行业成了推动国民经济的一个最大的投资来源,这为银行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银行业的体制改革步伐一直落后于国民经济大局,产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落后、僵化,从而导致资产质量低下,盈利能力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利率的不断降低,银行获利的绝对主要来源存贷利差越来越小,进一步限制了银行的获利能力,国内效益较好的中国银行200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1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金融业的收益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非银行金融资产不断增长,而经营非传统银行金融资产的收益要比传统业务高许多,许多银行业开始尝试办理以代收代付为主的中间业务,但这类业务的收益较低,再加上国内银行的无序竞争,使得来自这类业务的收益也非常有限,对于一些高收益的非传统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咨询服务等业务,也由于政策的原因和人员素质的因素而不能开办或开办得很少。

(二)国内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和国民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居民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新的出路,刚起步的证券市场由于存在获取高额收益的可能性吸引了大批居民个人资金和其他机构剩余资金,机构和个人的剩余资金不再仅仅存放在银行,而是根据收益的比较确定投资方式。除了证券市场外,各类型的保险,特别是分红性的保险业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猛的基金业也对传统的银行的资金来源造成很大的冲击。这些都造成了国内金融资产结构的根本变化,非银行金融资产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将远远超过银行金融资产。据统计,目前我国居民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各种债券、股票的价值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外币储蓄近800亿美元,两项合计占近17%。所以银行若固守传统业务范围,其市场份额必将越来越小,获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三)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

与国内银行单一的经营模式和方式形成鲜明对照,近年来大举进入我国的外国银行大多是全能型的跨国银行,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和全能型的经营方式在目前仅对其开放部分业务的情况下就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显示,2001年9月底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达到440亿美元,存款65亿美元,贷款186亿美元。在国内银行业的主要国际业务出口结算这一业务领域,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0%以上,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也远比国内银行好,据估计不良贷款仅为12%,而国内银行最保守也为25%。在资本市场领域,目前对外资的开放程度有限,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咨询服务类,即使如此,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方面仍占据了主要地位。

(四)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现状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满足客户对国际业务的需求,中国银行业纷纷开始国际化进程,除在国内设立办理国际业务的机构外,还采取在国外开设分行、代表处的形式增加在国际市场的存在,并大量采取与国外银行建立关系等措施建立基本覆盖全球服务网络。但由于中国银行业服务于本国贸易的考虑是设立分支机构的首要因素,而服务于本土化客户的战略考虑几乎被忽略了。所以尽管拥有几乎遍及全球的网络,但由于行的业务范围非常有限,且行在与当地客户打交道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委托行的利益往往受到损害。这些都大大削弱了这种国际化方式的战略效果。

为摆脱国内政策对银行开展全能业务的限制,国内一些银行也开始了深入国际市场的尝试,一种是通过与国外资本,特别是与外国银行建立合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利用其国际网络发展国际业务,目前我国已建立7家合资银行,但由于这些合资银行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无论对投资方还是对中方的战略意义都不大。另一种尝试,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抉择是在境外一些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并购和重组建立独资的控股的金融子公司,然后这些子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同时开展业务运作,其意义远远超过其他形式的国际存在。目前我国银行在国外设立的子公司主要由中国银行的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和中银国际,中国工商银行的工银亚洲等,这些银行甚至已经或者正准备上市。这些公司的运作极大提高了母公司的国际形象。

银行业国际化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这种现实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规律。通过以上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现状的分析可知:中国银行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其必然的选择,但在中国目前并不允许混业经营的政策前提下,国际化的目的和效应应该是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二、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效应分析

(一)内部化效应内部化

效应主要体现在降低成本上。国际化的这种效应在无论是否希望实现全能化的情况下都很重要,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国外银行建立关系,都将使银行在开展涉及国外的业务时,利用其自身的分支机构和事先已约定好的处理程序,减少业务处理的时间和成本。最重要的是,这些分支机构(不含机构)其最终利益往往和总部是一致的。内部化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效应就是共享客户资源,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进入一国和国际市场的成本,也大大缩短了建立客户和机构网络的时间。中国的银行目前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是因为这些银行的客户大多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有专业往来,或者银行为从该地区获取管理经验。

(二)学习曲线效应

学习曲线效应是指一个市场的后来者往往用较短的时间就能赶上甚至超过市场的先入者,这是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入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并吸收先入者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创新,而先入者由于长期的发展形成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可能会陷入经验主义而不能随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创新。中国银行业走出国门的最初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习国外银行管理水平和改善经营管理体制。

(三)体制效应

体制效应是指通过参与国际化改善银行的股权结构、治理机制,进而改革银行的经营体制。这种效应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非常重要,中国的银行业大多是国家独资银行,这种单一的股权结构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非常不科学,银行的经营战略往往在执行过程中受到扭曲,致使银行业向商业化银行转变进展缓慢。通过国际化,特别是通过在国外并购和设立合资分支机构,在股权上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并最终使国际资本以股权形式参与中国的银行业,将改善中国的银行的股权结构,完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机制。

(四)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是通过并购实现的,并购可以很快扩大银行的赢利规模,并购还可以提高银行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以股权交换形式实施的并购可以使所有者获得额外的被并购银行的股票,而这些都会提高银行在股票市场的股价,进而使原所有者持有的股票价值上升,股东财富增加。由于中国大多数银行为国有独资银行,所以评价这些银行往往使用资本规模、资产规模或利润总额这些绝对指标,而按现代财务理论的原理,这些指标不能体现一个公司的真正价值。因此,中国的银行的价值很难判断。单一的资本结构也使国际上对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水平感到疑惑,从而也影响到中国的银行业在国际上的拓展。为此,中国的银行业可以向一些中国的大公司一样,通过境外上市谋求股权的国际化。当前最可行的是在海外,特别是在一些国际金融中心选择一些有一定知名度、规模不一定很大或暂时处于困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并购,成立一家子公司,这家子公司就成为总部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通过总部的支持,子公司的价值会不断上升,这时,总部的价值也随着增加。

(五)全能化效应

全能化效应就是指通过国际化实现银行业由分业经营向多功能的混业经营转化。由于中国目前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市场已经饱和,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赢利的空间越来越小,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商业银行无法通过混业经营去分散和化解风险。目前,新兴的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对银行形成了资金上的压力。同时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机构)资产的多样化也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机构为其理财。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当局出于稳定金融发展局势,降低金融风险和便于监管的需要,仍然坚持在近期不会开放国内银行的混业经营。而中国法律对银行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的类型没有明确的限制,这为中国的银行业通过国际化实现多元经营留下了政策空间。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全能化效应,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通过在国外新设或购买一家或几家经营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或者是并购一家从事全能经营的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这类国外子公司在国际市场从事全能化的经营,以达到在国际范围内的全能化经营;二是,中国的银行作为控股的母公司,控制设在国外的几家从事不同类型的金融业务的子公司,这些公司在以外资金融机构的名义进入中国国内从事经营业务,从而达到在国内市场实现多元化经营。我认为第二种形式的全能化战略更具现实意义,它可以抓住中国蓬勃发展的巨大商机。而从长远看,第一种形式的国际化才是国际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在当前由于管理和人才的不足,很难较快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惠忠、许卫全,国际服务贸易动因及开放市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2期。

篇8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逐渐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客户。对公网络银行是银行为方便与企业或者机构之间的交易,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而形成的业务。作为银行业的龙头,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也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银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的又一重要砝码。因此,对中国银行对公网络业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概念辨析

1.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产物。最初起源于国外,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是1995年建立的美国安全第一网路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简称SFNB),我国第一家网络银行是1999年招商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同年中国银行开通国内银行信息查询服务。网络银行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商业运行模式基础之上,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因特网向个人或者企业提供各种投资理财和金融服务的银行,可以分为能够提供网络银行业务的银行和专业网络银行两类。目前,我国银行多数是传统的实体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网络银行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交易模式,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经营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2.对公网络银行业务

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是网络银行业务精细化和市场化的结果,将主要客户群体定位为企业或者大集团,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以贷款、债券等形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向客户提供各种融资、投资和客观关系管理等业务。按照业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对公网络银行存款业务、对公网络信贷业务、对公网络理财业务、对公网络资产清算业务、对公网络基金管理业务等。与对私网络银行业务相比,这种业务主要是面向企业单位,资金流动量加大,交易次数较对私网络银行业务数量来得更多,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要求更高,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更稳固和持久。

二、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的对公业务主要包括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业务、客户集中支付业务、票据托管产品业务、工商入资e线通业务。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主要通过汇划即时通、集团理财、银企对接、对公账户查询、报关即时通、境外账户管理、工资等产品,向各个企业或者机构提供服务,满足其需求。

1.业务范围广,服务种类多

各个公司或者集团只要在中国银行营业网点开设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就可以享受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服务。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可以分为查询对账版、企业理财版、全球跨境版、海外版四类。各个类别都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实现特定的功能。该业务涉及范围广,服务种类丰富。例如,除了基本的账户相关信息查询和支付外,还可以提供以下服务:(1)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中,依照法律程序,提供第三方存管服务,帮助客户管理资金。(2)根据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代付、代收业务协议,客户完成工资或者其他指定款项的代收和代付的业务。(3)为境外客户提供转账、外币结汇、跨境汇款业务,方便企业交易,提高效率。(4)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对接建立渠道。(5)帮助企业进行资金托管、外币结汇服务。(6)以直接向客户提供电子账单或者客户凭借密码进入相关网站查阅电子账单的形式,帮助企业完成电子对账业务。(7)根据交易双方的相关数据,为客户提供B2B或者B2C网上支付或者网上保付业务,保障交易安全性,降低企业交易风险。(8)为集团公司总部及相关子公司提供主动调拨、自动汇划、统一对外直接或者间接支付业务,简化程序,加强集团内部之间的联系。(9)以电子汇票承兑人的身份,根据相关业务流程,满足客户对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付款、融资服务等的需求。(10)能够实时实现对不同银行账户的查询及汇划交易信息及结果的反馈。

2.安全系数高,交易成功概率高

企业或者集团开通网络银行业务时需携带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开户许可证、经办人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在业务开通过程中,中国银行会对证件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对,以确保安全性,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为保证安全性,使用CA数字认证、E-TOKEN动态口令、手机验证码等方式,多重保护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规定了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和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例如,多数交易都可以同时使用动态口令牌(e-Yoken)或者CA数字证书,但是以动态口令牌(e-Yoken)作为认证工具时,转账划汇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1亿元,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5亿元,工资及其他业务、代收业务、B2B支付业务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1百万元,工资及其他业务、代收业务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1百万元,B2B支付业务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5亿元。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跨行实时汇划和协议付款签约业务而言,只能使用动态口令牌(e-Yoken)作为认证工具,二者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50000元,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1亿元。中国银行通过多种认证工具,从不同的角度保护交易过程,降低交易风险,交易成功率高,意外事件少。

3.各地银行开展对公网络业务,交易金额巨大

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整体发展事态良好,2011年度在新兴业务的带动下成本较2010年的34.16%下降1.09%,净利润高达1303亿元,其中集团客户存款总额88179.61亿元,增幅14.02。并且获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荣誉称号,这是我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的唯一一家入选银行,提升了中国银行的品牌知名度和在国际上的市场影响力。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是中国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因其能够给企业和集团提供帮助而深受欢迎。中国银行各地分行都已经开设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并且该业务发展形势良好,累计交易金额数量巨大。例如,中行郴州分行具有良好的安全、便捷、稳定和实时的技术及服务优势,成为企业客户财务管理、资金调度、支付结算服务的有力工具,赢得众多高端客户的重视和青睐。在2004年度中对公网络银行累计交易量达到6.27亿元,实现资金交易3253笔。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对公网络业务迅速发展,企业客户和交易金额不断增加,同年对公网络业务客户新增927户,完成了近40万笔交易,交易金额高达48亿元。中国银行河北分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业务、客户和资产业务结构,对公网络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底客户数量达到1.55万元,比年初增长70%,重点行业和BBB级以上客户贷款占比分别上升14个和14.5个百分点,对公客户增速达到19%,个人中高端客户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全行61个网点升格为支行,城区网点机构占比较年初提升0.6个百分点,日均存款余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点达到75家,较年初增加12家,网均效能不断提高。中国银行福建支行2010年确立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战略,不断扩大企业客户群体,实施动态调整和差异化管理,对公网络银行结算账户达到1.85万户,并且在交易过程中注重对风险和相关流程的监管及管理,解决了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存在问题

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领军者,中国银行的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

1.金融和日常监管有待加强

中国银行的对公网络业务并未形成纯网络银行模式,仍然是建立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之上,并没有严格的与之区分,相应的运作职能仍然归属于传统业务部门,仍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而实际上,无论是从客户群体还是交易方式来看,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具有和传统银行业务的不同特点,应该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采取个性化的管理,从而促进对公网络业务的发展。对公网络银行作为经济时代的产物,其监管问题更要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公网络银行的监管问题主要存在于虚拟服务的品种、交易价格和行为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该业务的长远发展,应该高度重视。

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准则,也是指导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标。但是目前,相关的银行法规仍然是针对于传统银行业务,针对对公网络银行甚至是网络银行的金融法规和行业标准尚未建立,缺乏法律保障。网上交易较现实交易有特殊性,并且发生纠纷和矛盾的可能性大,需要一个成熟、健全好统一的法律及仲裁机构作为标准进行调解和解决。而现有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对公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处理具体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给银行和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这也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战略规划性有待加强

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坚实的技术和商业基础作为支撑,需要银行、系统软件开发商、计算机硬件供应商的相互协作才能实现。随着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服务种类、相关数据、客户信息、业务流量等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银行的客户信息都是十分有价值和重要的,一旦丢失将会使中国银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目前中国银行部分支行面临着企业信息系统已经到达承载数据量的最大限度,必须采取更换系统或扩展系统等相关措施以解决此问题,这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在开展业务之初做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经过不断地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只要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就能够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网上银行企业服务业务规则,?keywords,中国银行官网.

[2]魏建玲:《中国银行 2011 年度净利润 1303 亿元》,国际商报,2012年4月.

[3]郴州年鉴编辑部:《郴州年鉴》,郴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篇9

历史上对私人银行起源的说法不一,但大致都归于欧洲古老而显贵的家族需要值得信任的专门人员帮助打理大笔的财富,于是就出现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会计师、律师、银行家等为这些贵族提供投资、避税等一系列规划。这些专门人员逐步形成了第一代的私人银行家。

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正式提出了私人银行的概念,并做出如下定义:“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依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私人银行主要是为最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细分为四个大类:对现有财产的保值、增值;提供独特的金融解决方案;退休计划;财富的延续。

目前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门槛高。与针对普通个人客户的个人银行业务不同,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入门槛较高。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私人银行开户“门槛”最低为5O万美元,最高为500万美元,且有些银行在不同地区的规定也有差别。一是服务个性化。为满足高端客户群的特殊需求,私人银行业务的个性化特征非常突出,更注重产品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服务私密性。私人银行面对的客户,大多坐拥亿万财富,协助管理如此庞大的财富,自然要求保证其私密性。西方私人银行通常为客户提供具备高度技巧、训练有素的客户关系经理(relationship manager),由客户经理针对客户的所有需求提供全方位与专业化的财产管理服务,并设计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四是明显的批发业务性。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高净值财富的总人数约700万,持有 27万亿美元资产。其中私人银行存款规模约1/:请记住我站域名/7万亿美元。从交易角度看,通常一笔交易的金额都以几十万美元为单位,私人银行业务毫无疑问是零售领域的批发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私人银行服务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需求早已出现,然而尚没有一家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全面的私人银行服务。尽管国内也出现了不少为不同客户度身定制的差别化理财产品,但是多数个人理财品种内容相近、投资品种有限、收益和投资期限相近、创新品种也相对较少,不能满足高收入群体多元化的理财需求。而且,现有的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比重较低。这种品种与结构上的缺陷,导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缓慢。

(二)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

随着信息化、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个人金融产品尤其是私人银行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专业人士提供详细的解释。而国内银行过分依赖固定的柜台服务来推销产品,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以及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加之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落后,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前售后服务严重滞后,使得客户对私人银行业务一知半解,不能正确认识其风险收益特征,甚至于一些客户忽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客观规律,认为私人银行的业务一定是低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对银行提出过高的回报率要求。同时,在当前以客户为导向的新时代,私人银行业的经营核心在于收集潜在客户的信息并充分挖掘、调整,设计出高附加值、富有个性的金融产品。但目前我国国内银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普遍还处于初始阶段,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存储和处理技术仍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

(三)人才不足,制约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综合性的财务规划服务,需要从业者掌握关于税收、法律、金融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从业者的要求比一般业务要高。另外,私人银行业务进展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经理与客户的交流过程,在交流中打动客户,使客户产生共鸣和信任才有利于业务的顺利开展。众所周知,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客户对象往往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要使他们产生沟通的,增进其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同,无疑对客户经理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而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尚属新兴业务,国内缺乏对此有较深研究的专业人才。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储备了丰富的专业管理人才,然而因其法律、金融、税收等诸多方面均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国外人才在我国开展业务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人才不足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分业经营所带来的业务限制

篇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bank on the net, combining the domestic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 on the net, from a security mechanism, the principle of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bank supervision, training five aspects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business of the bank on the n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adequate and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

笔者认为网上银行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它是互联网上搭建的虚拟银行柜台,跨越了时空和地理的限制,用户可获得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银行虽然在因特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如果不能在线提供银行业务,那就不能算作是网上银行,充其量只能是银行在网上的一个宣传站点而已。

从功能方面来看,网上银行业务功能实现主要是在Internet上建立网上银行的服务器,Internet与银行核心业务处理和客户信息数据库连接在一起。

二、中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1、总体战略规划上。在总体战略规划上,只有全行的总体要求,没有完整的总体规划;只有同行业的追赶目标,没有制定出具体措施。在系统设计思想上,考虑业务交易方面的多,考虑客户服务方面的少;考虑业务处理功能方面的多,考虑管理支持功能方面的少;考虑网络化建设方面的多,考虑效益汇报的少。

2、系统结构上。一是系统不全面。以法国CALYON银行为例,该行电子化网络支撑系统分为三个主要系统:1、业务处理系统;2、客户服务通道系统;3、分析、管理、决策支撑系统。而农业银行只建立了一个综合业务系统,业务处理不全面,诸如国际结算、外汇买卖、消费信贷等主要业务还不能在系统内处理。二是网上只有纲没有目。

(二)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分散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在分散管理模式下,由于银行尚未完全脱离原有的业务发展框架,网上产品功能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现有业务的网上实现,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全行性网上业务的整体规划;其次,由于银行公司业务部门和个人业务部门各自管理网上企业银行和网上个人银行业务,对网上业务的作用、地位和前景认识可能不同,发展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2、专门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专门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全行网上业务的统筹规划,也能集中资源解决共性问题,但在当前的业务发展阶段下,大多银行仍将网上业务视为服务和巩固现有客户的手段,将网上业务视为辅助拓展手段,在这种环境中,网上银行部门在工作中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频繁沟通,一旦交流渠道不畅,就会影响业务发展。

(三)在银行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必然涉及金融业务创新,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政策的空白点或,主管部门对网上银行指导与监控还需与时俱进。由于网上银行是一个全新的银行业务领域,一方面其业务的开展牵涉到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各方当事人在进行货币交换、资金转移和商品流通时,无论是网络本身的差错还是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争执甚至法律诉讼,这些都巫需相关法律的出台和提供相应法律保证。现有的法律对网上银行业务涉及各方关系人的的权、责、利未有明确、清晰的法律界定,缺少对个人失信行为的有效惩罚机制,这也使网上银行业务的参与各方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对策

(一)在安全机制方面。首先,商业银行要加强网络基础建设。要研究开发新型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防止非法用户侵入银行主机系统和数据库。保证网上银行安全运营还需要运营商重视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规范,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工作,发展安全产品和安全认证。要制定和完善网络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的监察管理,建立安全认证中心,以确保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银行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灾难备份中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灾难备份应该成为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后高度关注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事先的灾难备份方案和恢复计划,就可能会减小损失。

(二)在经营理念方面。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和批量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转变,银行必须将客户关系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依靠发达的网络系统,了解分析、预测、引导甚至创造客户需求,从而获取金融服务附加值,从而真正实现由”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变。

(三)在网上监管方面。网上银行监管有别于传统的银行监管。如前所述,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必然涉及金融业务创新,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政策的空白点或,主管部门对网上银行指导与监控还需与时俱进。商业银行要完善现行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新的非现场稽核系统。其次,商业银行要完善网上银行的信息披礴制度。最后,商业银行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网上银行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吕一林等著:《现代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市场的弊端性逐渐凸显,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迎来了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当认清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内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不健全,运作规范性不高,产权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建立了激励与约束机制,但真正实行起来依旧困难重重。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进行风险管理所必须依靠的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仅仅注重业务量的发展,对于盲目发展业务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风险因素不是非常重视,也并未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很多商业银行业务人员错误的把风险管理放在自己工作的对立面,觉得风险管理工作就等同于降低业务量,而并未真正认清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单纯的将风险管理理解为业务量的压缩,一味的以降低业务量的手段来逃避风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1]。

再次,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信息交流。国外商业银行通常都设立了董事会,同时也建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却放在了资产重组、转化以及清收等事后管理方面,对于事前与事中的风险控制不是非常有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岗位和部门基本上是分头进行风险控制,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风险信息共享,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

最后,风险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作为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管理学、金融学以及统计学等各方面知识,另外还可能使用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所以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严不足,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和国外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全面提高银行风险意识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抛弃过去那种重业务、轻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能够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银行未来发展的长期效益,无论是操作层或者管理层人员,都必须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各项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严格掌控。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不单单注重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而应当将风险管理工作渗透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中。最后必须要意识到风险也是成本的一种,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要认识到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工作之间并不冲突,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效益[2]。

(二)不断优化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常来说取决于风险管理理念是否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符合,所以现阶段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处理好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不同的业务应当选择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各个业务之间的风险因素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在对风险业务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具体客户与具体业务的审查;在授信业务中,必须做好企业现金流量的审查;因为零售业的风险不集中,所以应当关注整体违约率的审查。唯有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才能够真正的将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三)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模式依旧停留在手工操作方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基本上属于静态数据,重心偏向于信用分析上,在分析时往往更多的是凭借人的主观经验,如此便很容易导致风险管理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引入量化分析工具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对自身的风险识别、决策、监督以及评价予以改革与创新,从而最终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程掌控。

(四)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要达到风险管理的实际要求,就必须要建立完善而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要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其他管理部门协调,构成多层面、全方位的风险组织架构;其次是完善对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进一步扩展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不单单要注重事后的风险管理,同时还必须要认识到事前检测以及事中管理的重要性;再次是要做好监督与考核工作,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最后是将贷款的发放与贷款的贷后组合分别进行管理,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五)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产品服务

过去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每一次危机结束之后都会出现大量的创新,从而产生一个创新发展的高峰时期。商业银行应当结合企业的新的需求第一时间对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努力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新的层面不断扩展自身的服务能力。这是解决风险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创新应当坚持以做好风险管理为前提,所有的创新如体制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都应当在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经营风险防范制度,科学的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整理经营管理流程,让新兴业务与新的服务产品都能过通过事前的风险论证,确保风险因素能够处于可控状态下[3]。

(六)培养专业风险管理人才

因为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人才的要求较高,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己内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尽快的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队伍。对于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与选择过程中,可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同时利用笔试和实践操作来筛选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训方案不单单针对中低层银行职员,同时还应当覆盖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风险管理决策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有效的提升国内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种管理理念。我们应当不断强化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各部门、各产品、各业务之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让风险意识打破部门限制,融入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至于每一名基层员工的工作习惯之中,确保商业银行中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重视风险管理,掌握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从根本上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以及特征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种类繁多,中国人民银行暂行规定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为九大类,分别是: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类中间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类中间业务以及其他类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一个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个商业银行的重视。2003年6月26日《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不仅仅是靠存贷利差来满足银行需要,随着近几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俨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一个增长极。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不动用银行资金,是商业银行的表外的业务,因此在性质上具有中介的性质,而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近300种,种类非常的多,而且服务面广,通过接受委托,收取手续费来获利。这些性质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

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更好的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本文分别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选取两家对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新的产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总体上成上升的趋势,并且国有商业银行在形式上要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由于负责国际结算类,所以其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明显的高于其他商业银行。

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分业经营的机制,西方国家大都是混业经营的机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同西方商业银行中间银行所占的比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西方商业银行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在50%左右,已经超过了存贷利差。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但是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仍占主导的地位。很多的商业银行仍认为中间业务在其整个的生产经营中无足轻重,有部分银行甚至把中间业务作为其“附属产业”,其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由于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根深蒂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一直只是停留劳动密集型的最基本的方面。并且,由于监管的谨慎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创新上缺乏积极性。没有引起经营领导层的足够的重视。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投入有限,高素质科技人员不足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大多是大力资本和科技含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阶段,但仍处于传统的金融业务与现代的金融业务之间,层次不高。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行业的一个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它涉及范围广,属于高级服务,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既懂技术,又要会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但精通金融、法律以及企业管理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却极度缺乏,服务手段也相对落后,导致中间业务难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

(三)中间业务的产品品种较多,但覆盖范围相对狭窄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逐渐受到关注,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其产品已经有了上千个品种,而且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其覆盖范围却相对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操作比较简单的业务上,比如对技能要求也较低的结算支付类以及委托类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如工资、代收水电气费等。而技能要求高、为客户提供智力服务并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产评估、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理财以及金融衍生类品种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未开展。

(四)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不到位

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状况分析来看,它们的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了维系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扩大其中间业务范围的主要手段;而在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领”作为其经营和占据市场,获得竞争的重点。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设计某种中间业务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是将其实现标准化,然后适合普遍的大众购买。新产品的诞生不仅耗费大量的广告宣传资金,而且由于标准化的特点导致其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因此,其推出的大部分中间业务品种与同一地区的市场需求并不能相适应,缺乏针对性。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推广中间业务产品过程中一般不会使用任何销售手段,而是习惯性的等待客户自己上门。这必然会导致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办理及收费等问不能得到及时的了解,进而对新品种的认同度不高。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市场营销还不到位,总的来说,还是缺少必要的、专业化的营销团队,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银行品牌发挥应有其应有的作用。

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而是分散在其他若干部门。因此各商业银行总行应制定全行的业务经营战略管理,加强中间业务的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促使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其次,必须注重中间业务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内部监控,设立风险评价部门,对潜在风险和防范化解措施进行分析。

(二)市场目标定位

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的调查市场的需求,了解客户反馈,进行同行动态产品的替代等,争取推出市场反映强烈的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行还要明确营销目标,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

为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差别化服务。

(三)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投入力度

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又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员工长效培训的机制,给思想先进、积极肯干并具有业务拓展意识的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壮大银行中间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

(四)营销培养品牌

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研发中间业务新产品,敢于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挖潜市场潜在的客户需求,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设计开出为我国消费者接受的中间业务种类。例如:开办私人银行业务,为私人或企业提供理服务,如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家庭银行等便利型业务;拓展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如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企业上市包装、企业并购重组策划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宋慧.从统计数据分析青海商业银行发展缓慢的原因[J].青海统计,2006(12).

[2]程凤朝.理性看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J].商业银行.

[3]许达丽.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1(8).

[4]卢立富.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间业务[J].

篇13

许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国内商业银行因缺少创新和规模相对小,竞争中处于弱势,只有发展投行业务才能加强竞争力。

(1)是中国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必要补充。金融改革在取得了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中国经济结束了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更需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完善。近年来中国一直以中介贷款为主,证券融资为辅。融资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弱小致使金融市场发展落后。

(2)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面临考验。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问题是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利息收入,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其201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94.43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为1094.4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78.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69.7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4%,主要是手续费的增加。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美国商业银行的相比明显偏低,且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来自手续费,充分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手段单一,很少创新开拓投行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运作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多是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发展经验,相应的业务部门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受制于金融监管环境,主要是通过与证券公司合作的方式实现,如银证转账、基金托管、证券、资金合作和买卖部分债券业务。近年来,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和监管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商业银行可开展的投行业务逐步增多。

当前招商银行的成绩还是可以的,据招商银行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16%,国内全行业净利润增速跌倒个位数的情况下,招行净利润增速仍维持15.22%。其一季度营业收入507.47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333.89亿元,同比增加22.22%。其中手续费、佣金及其他中间服务净收入,同比增加49.23%,且主要来源于除手续费外的财富管理、基金、债券业务等中间服务,这些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首次突破30%。总之,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借鉴国外经验开展的投行业务,为其进一步拓展投行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宏观环境所限、自主创新能力和意愿不足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投行业务增长潜力有限,但当前由于市场过度泛滥,造成基数过大。基数过大就会导致许多情况的变化,如盈利模式、组织架构、经营理念和市场需求等情况,情况的变化会增加投行业务收入跃升的难度。

(2)涉及投行业务的产品种类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现有的投行业务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复杂的需求,投行业务产品大同小异,使得行业内竞争较弱,难以形成良性竞争。且这种结构很脆弱,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会带来大规模的波动。中国的宏观环境转弱,政策监管严格。受经济下行和企业业绩低迷的影响,部分企业投融的计划不断徘徊,投融意愿较弱。国家政策监管日趋严格使得财务顾问业务发展缓慢,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下,利率下调,但有些银行职员为了业绩,却巧立费的名目转嫁给客户。

(3)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不适应投行业务发展。虽然投行业务快速增长,但是一些银行至今尚未真正配备专职人员,而是由从事其他业务的人员兼任,人员的非专业化,难以提供给客户高质量的投行业务服务。

(4)国内银行投行业务增长空间巨大。一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来自存贷款利差较多,非利息收入较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努力拓展创新投行业务在内的中间服务、逐步提升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