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统计学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等数学课程为基础的,同时又是经济管理类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科。统计学的教育模式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太大变化,而社会需求现状在几十年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满足了更多考生上大学的愿望,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民意所趋。独立学院属本科三批层次,整体分数分布在二本和高职高专之间,生源素质一般。而且,随着近几年全国整体生源数量的减少,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分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面对这样的学生,独立学院和普通一二批本科教学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普通本科院校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主要以理论为主,而独立学院则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学有所用。
下面笔者将讨论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的一些特点以及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它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难学的“数学类”课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独立学院招生分数相对较低,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通过调查,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的数学分数大多较低。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讨厌学习数学的学生,统计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在授课过程中,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应注意两点:首先,统计学在多数学生眼里都将它视为枯燥的数学类课程,所以教师应善于运用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制作出动静结合,色彩浓重的画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教学,幻灯片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接受起来往往有些难度,这时可以要求学生不再记笔记,而是将不明白的部分作标记,每堂课的课件可以发至班级公共邮箱供学生下载使用,便于及时复习课上讲过的知识。
三、使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所谓适当,是指一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二要难度适中,但要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太难则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参与讨论;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
第三,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独立学院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独立学院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本科,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独立学院更应该重视统计学实验室的教学过程,可以安装一些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或者学生们早已熟悉的Excel软件。这两款软件各有优缺点:Excel在数据分析中最为基础,很容易掌握,图形工具强大而完善,但不适宜大型统计分析;SPSS软件是专门为统计而开发的软件,一般用于大型统计,而对于图形工具上不太全面,不易掌握。但二者常常兼用互补。结合独立院校学生理论较差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只需把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介绍给学生,再演示一些实例,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来检查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就具体问题,模拟问卷调查,从得到的调查数据里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张予杰,《统计学》案例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2)
关键词 地质统计学 理论 现状
上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它与数学科学紧密联系,首次应用于地质学领域,促进了地质统计学这么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一、地质统计学的诞生
地质统计学是由法国马特隆教授于1962年创立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是一种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对既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变量进行统计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数学地质方法。它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数学地质的一个独立分支,在数学地质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和发展势头。
二、地质统计学的现状特点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地质统计学已经成为数学地质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学科,也是表征和探究各种自然资源的工具学科,目前已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力的推动了数学地质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长足进展。首先,地质统计学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展,经历了二维平面分析——三维立体空间——四维空间动态研究这种发展历程,并逐渐深入化。其次,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步,提出了协同区域化理论,这是单变量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从而推动了多个区域化变量在时空域的结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线性和非线性地质统计学的发展、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发展,促进了多种地质统计学方法的相互弥补和融合。再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与多种学科相互影响和弥补,丰富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拓展了地质研究的新方法。
(1)地质统计学与数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地质统计学有效引入数学中的布尔随机函数概念,对于解决地质统计学中的观测尺度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2)地质统计学融合非线性科学理论。随着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这使得它与混沌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协同论、耗散理论等非线性科学的融合更加紧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这种多学科的并线应用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完善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
(3)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两大派系:一是以马特隆教授为主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继续开展析取克里格法及条件模拟的研究,并结合协同克里格技术,创新提出多远地质统计的基本思想,形成了依赖于样品数据并求得区域化变量理论模型若干参数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包括简单克里金、泛克里金以及析取克里金等。二是以A.G.Journel(儒尔奈耳)为首的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研究发展了不对数据分布做任何假设的指示克里金法和分位数克里金法等一整套体系方法。这两个派系在对地质统计学中的稳健性问题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绩。
(4)条件模拟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除了评价可采矿石和局部评价问题外,还可以对工程位置部署提供帮助。条件模拟使观测点上的虚拟数据等于实测数据,很有可能实现三维空间模拟。其中,儒尔奈耳的“非高斯分布快速模拟法”很有代表性。
2、自上世纪70年代,地质统计学发展迅速,而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实际应用,高度依懒地质统计学算法程序的设计,这就使得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研究有了长足进步,高水平、高实用性的软件层出不穷,如法国地质统计学研究中心的ISATIS软件系统和HERESIM软件系统,还有加拿大的GEOSTAT软件系统就很有代表性。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在今后地质统计学的应用和发展中意义重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地质统计学在西方国家起步早、发展稳健,已经成为高等工科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必修课程和研究课题,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矿业开采等项目。但是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并没有取得辉煌成绩,表现在地质统计学的很多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地质统计学在国内应用领域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发掘。
4、目前,地质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环境科学的研究、农林科学、矿山地质、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海洋工程、材料工程、生态保护等,可见,地质统计学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地质统计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在逐步完善,应用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已经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从地质统计学的发展前景和实践应用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完善。
一方面,地质统计学核心基础理论研究逐渐成熟,且这个研究主题与其他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将时间序列分析与多元地质统计学技术相结合是现代地质统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根据这种结合,发展了纯时间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时空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及各种动态建模技术。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地质统计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和不完善,要使地质统计学达到非常成熟和实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还有人质疑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甚至不相信地质统计学的成果。这种状况对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继续加强新理论、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特别是非线性地址统计学(析取克立格法)、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指示克里格法),各种条件模拟方法,充实地质统计学。尤其是地质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会渗透,如贝叶斯理论,模糊数学以及分维理论的结合,我们期待会产生新的发展与突破。
2、线性平稳地质统计学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反映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增强储量计算精度,提高应用价值。
3、多元信息综合提取和合成研究将会进一步发展。信息的广泛采集和合成分析无疑会促进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结合现代科技,借助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和多元动态模拟技术的优势,增强地质统计学的多元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为统计决策提供支持。
4、人工智能化的提高应用。未来发展中,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加强软件系统的可视化程度,提高反馈信息的输出质量,这是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强化地质统计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结合,也是促进地质统计学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手段。
5、资料综合问题的有效完善。目前无论是矿山开发还是石油勘探,都存在获取资料综合问题。由于所获得的资料及其获取方式不同,观察尺度各异、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今后如何把这些资料统计在一个模型中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资料的有效信息准确反映地质的空间结构信息,有待完善。
6、提高地质统计学软件包功能。各种软件包是进行地质研究的可靠工具,是地质统计学的“左膀右臂”,完善软件包程序系统、提高其功能是推动地质统计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
7、地质统计学在地学领域的实践应用会更加广泛,比如矿产勘探、油藏描述、农业生产、水资源研究和保护等。
四、小结
时代的进步给予了地质统计学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地质统计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丰满与应用水平的不断先进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它的发展空间十分宽广,正朝着理论体系化、方法多样化方向健康迈进。
参考文献:
[1]石书缘,尹艳树,冯文杰.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的发展趋势.物探与化探.2012(4):655-660.
[2]刘占族,张雷,霍丽娜,等.地质统计学反演在煤层气薄储层识别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S1):30-34.
[3]王家华,于海茂.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研究.石油化工应用.2012(10):72-74.
一、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统计活动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最初利用手指、石子、贝壳、小木棍以及绳索等工具进行的一般计数活动就蕴藏着统计萌芽。“结绳记事”是最典型的原始社会的记事统计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感到“结绳记事”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于是便开始向“书契记数”的时代迈进。 进入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了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开始进行较系统的入口、土地等的统计活动。 在封建社会,统计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开始建立人口、土地登记调查制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活动日益复杂,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幅度增加,以简单汇总计数为主的静态统计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需要。统计工作逐步由人口、财产等领域扩展到工业、贸易、运输业、保险业等领域。随着统计领域的迅速扩大,统计的内容和方法也不断发展。统计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迅速发展为统计学的创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统计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都成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制定、颁发了统计法规,统计工作逐步实现经常化、规范化、专门化。
二、统计研究在工程造价中的特点
(一)数量性
数量性是统计研究的基本特点。客观事物都是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体。统计学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是与质量密切联系的,即研究的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必须考虑质量特性,并通过量反应质。对质量的研究称为定性研究,对数量的研究称为定量研究,统计研究的过程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在工程造价中,这个特点极为明显。 在工程造价中,在开始工作前,需要进行市场调查,这个过程中,将会产生各种数据,因此,统计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了。
(二)总体性
统计研究就是总的、综合的数量研究。统计研究的目的不是计量个体的特征表现,而是对个体的特征表现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到总体的综合的数量特征。总体性也有综合性的含义。对客观事物的同一特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的分析研究就是综合性统计研究。
统计研究也不排除对个别事物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进行个别事物的综合性统计研究。例如,进行个人综和素质测评,是把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个别素质加以综合得到个人综合素质。 工程造价在进行预算时,个体的综合性质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市场各个用材的具体价格的大致估计极为重要。
(三)具体性
具体性即客观性。统计对象是具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统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是具体的数据。这是统计和数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数学的对象可以是脱离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的数量。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能将在市场上得到的价格规律更加客观准确的展示出来,给预算工作人员提供了极有利的帮助。
三、统计分析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一)提供信息服务
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的信息职能,也是统计的首要职能。在工作之初,所有搜集上来的原始数据在未经过统计分析工作前,只是一堆“资料”以备查询,为了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蕴涵其中的对造价管理有用的信息,则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深入而细致地进行统计分析工作。 统计分析在工程造价中运用的重要表现为:统计分析是西方国家制定企业定额和投标报价的基础;统计分析是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定额和行业定额或投标报价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我国工程造价的改革方向是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控制量,放开价”。实际工作过程中,工程造价需要提前收集分类,分析一下那些能用,那些只能参考借鉴。
(二)提供咨询服务
统计工作不仅要完成提供信息的基本爱要任务,还要进一步利用已掌握的各种统计信息资料,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各种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当收集完资料之后,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表面价值,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使收集到的数据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提供监督服务
监督职能是指根据长期大量的统计信息,按照标准和规范客现象发展变化状况进行监督,确定其是否正常,有无警情。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持续不断地进行观察,是工程造价的计算更加准确无误。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由于骨髓来源的自我更新的干细胞或祖细胞恶性转化引起的克隆性疾病,表现为分化障碍、增殖过度和凋亡受抑。有15%~20%的儿童白血病起源于髓系,是一类独特的血液系统肿瘤。免疫分型可利用细胞抗原表达差异来识别白血病细胞克隆的来源及分化阶段,伴随着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形态学难以分类的AML分型检测在其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该研究采用四色FCM和CD45/SSC设门检测了127例儿童AML患者的免疫表型,并对免疫分型结果以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AML患者127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52例,年龄从1岁到14岁,中位年龄7岁。按FAB标准分类M11例,M241例、M330例、M418例、M531例、M62例、M74例。
1.2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在初诊时采集骨髓标本,肝素抗凝,24小时内检测。每管中加入标本(1×106/ml)100μl及四色直接标记荧光抗体。所用单克隆抗体包括多甲藻叶绿素蛋白(Percp)标记的CD45、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别藻青蛋白(APC)或藻红蛋白(PE)标记的CD34、CD10、CD19、CD7、CD117、CD33、CD9、CD2、CD56、CD15、CD38、HLA-DR、CD16、CD13、CD11b、CD4、CD14、CD64、CD123、髓过氧化物酶(MPO)、GlyA、CD41、CD61、CD42b及同型对照IgG等。所有单克隆抗体及阴性对照均由美国BectonDickison公司。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CellQuest软件获取并分析100000个细胞。通过CD45/SSC设门识别幼稚细胞,分析并计算该幼稚细胞群中各白血病相关抗原的阳性率。除胞浆抗原MPO(≥10%为阳性)外,幼稚细胞群中其它抗原阳性率≥20%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t检验及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ML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标记抗原和髓系抗原表达情况
127例儿童AML患者中,各FAB亚型的免疫表型特征见表1。造血干/祖细胞标记抗原CD38、HLA-DR、CD34在儿童AML患者中呈高表达,分别为97.6%、71.6%、53.5%;但在30例M3患者中CD34和HLA-DR的阳性率分别为13.3%和16.6%,明显低于其他亚型(P<0.05),且在30例M3中CD9、CD13、CD33、CD117、CD64表达均明显高于CD34和HLA-DR(P<0.05)。127例儿童AML患者中主要表达的髓系抗原有CD33、CD13、CD117,分别达95.3%(121/127)、90.6%(115/127)及90.6%(115/127)。CD14和CD15主要在M4和M5中表达;CD64主要在M5、M3、M4、M2中表达,分别为83.9%、80.0%、66.6%、53.7%;CD64和CD15同时阳性表达多见于M4和M5。
2.2AML患者淋系抗原表达情况
在127例儿童AML患者中,有65.4%伴淋系抗原表达;以CD56表达最高,占38.6%,其次为CD7(21.3%)、CD19(11.8%)、CD2(7.09%)、CD10(0.79%)。30例M3、2例M6和4例M7不表达CD7,其他AML亚型中均可见CD7不同程度表达,CD7最常见于M2、M5。CD56最常见于M1、M7,其次为M5、M2。127例AML患者中,CD19表达于11.8%患者。所有淋系抗原中CD10阳性率最低(0.79%),见于1例M6。另外2个淋系相关抗原共表达者也较多见,CD7+CD56+共表达者7例(M11例,M21例,M41例,M53例,M71例);CD19+CD56+共表达者5例(M24例,M41例);CD2+CD7+共同表达者有3例(M21例,M52例)。
2.3LymAg+组和LymAg-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根据淋系抗原(LymAg)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LymAg+组和LymAg-组。127例儿童AML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见表3,其平均年龄、男女比例、平均白细胞数、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平均血小板数、平均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在LymAg+和lymAg-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然而,LymAg+组CD34及HLA-D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LymAg-儿童A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随着细胞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流式细胞仪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白血病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对白血病做出更精确的分型。
本研究对127例儿童AML病例中免疫分型结果进行分析,其中髓系抗原CD33、CD13、CD117在各亚型AML中均有较高的阳性率,分别达95.3%、90.6%、90.6%。髓系相关抗原的表达可反映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细胞起源,而不同的髓系白血病往往停滞在细胞分化的不同抗原表达阶段,因此可通过相应的抗体对细胞发育阶段进行鉴别[2]。HLA-DR和CD34抗原表达见于分化较低的类型,如M0、M1、M2、M4、M5。M3患者的免疫表型有一定特性,CD13、CD33、MPO高表达,而CD34、HLA-DR很少表达。30例AML-M3病例中有22例CD34与HLA-DR均为双阴性,因此强自发荧光、CD34与HLA-DR双阴性并且表达相关髓系抗原,对于M3与其他亚型AML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3,4]。同时30例病例中有5例HLA-DR为阳性,高于文献报道成人M3中HLA-DR的表达[5]。CD9在M3患者中呈高表达,阳性率为96.7%。CD11b作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相关的分化抗原,在M4、M5中阳性率分别为44.4%41.9%,与其他类型AML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单核细胞分化抗原CD14在M4和M5的阳性率仅为22.2%和19.4%,虽然与其他类型A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阳性率偏低,这主要是由于CD14主要强表达于成熟单核细胞,而在原始、幼稚单核细胞表面低表达[6]。
中图分类号:G80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57-05
A Study on Design of Children Shoes and Children foot Biomechani cs Character
ZHANG Xiuli1,ZHU Xiaolan2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South Chi 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Guangdong China; 2. Beijing Spo 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rphologic growth rule of the children foot shape,the mechanism of the foot ar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ldren gait by means of d ocument summarizing,and proposes the principles that children shoes design and selection should follow. In the end of the paper,two conclusions were made. F irstly,domestic makers of children shoes should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two style and threestyle,and the quantity of shoes whose right and left number a re different. Secondly,the children shoes store should arrange and label shoes according to the shoes style and number rather than the brand.
Key words: biomechanics; children shoes; gait; foot arch
设计Dordorhorse儿童健康鞋的英国著名足科医生David Hayes多年的经验发现:98%的 初生婴儿都有一双健康的脚,但60%的成年人的脚有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 在儿童足部发育期间穿鞋不当所造成的;无独有偶,丘理等人负责的国家级公益项目“中国 人群脚型规律的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幼儿园孩子的脚,绝大多数是健康的,而同一地区 的中学生,健康脚型竟然达不到20%;第二,中国人群拇外翻畸形、平足发生率高,尤其是 经济发达地区,而且低龄化现象严重(丘理,2005)。以上所述均表明,国内外普遍存在儿 童穿鞋不当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童鞋设计不够合理造成的。
儿童足同身体一样尚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鞋子设计的合理与否,舒适性程度如何等直接 影响到儿童足部的健康,因此,童鞋生产开发的第一要素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脚获得生理上最 好的呵护,其次才是通过款式变化和色彩搭配表现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国际各大著名品 牌童鞋设计已从理念上改变,把童鞋定位于保健品。然而,纵观中国童鞋生产,绝大多数生 产商的注意力还仅仅局限在通过款式、颜色以及造型上的变化来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 更多的利益,童鞋生产企业中几乎没有研究儿童生理发育的人员,更没有与生物力学相关的 研究设施和仪器,顾客消费观念尚有很多误区(钱卓丽,2003)。
童鞋在鞋类产品中占有非常重要且特殊的位置,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足发育期间的生理机 能、发育特点及生物力学特性,对童鞋的设计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对消费者进行合理地选 择童鞋具有指导性作用。本文从儿童足的形态发育规律、骨骼生长规律、足弓形成机制 、步态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国际童鞋的研发、设计理念进行综述,为提高国内童鞋设计水平提 供参考,提高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选鞋的合理性。
1 儿童足的形态规律
丘理等人“中国人群脚型规律的研究”表明:第一,30年前,中国儿童脚的肥度分布曲 线是“草帽”状的,脚的肥度在二型半的人数最多,而现在中国儿童脚肥度的曲线却变成了 两座驼峰,瘦型脚约占45%,肥型脚约占33%(丘理,2005)。此研究结果一方面说明中国儿 童穿鞋不当,引起脚型的变化,另一方面,儿童制鞋业如果还按照以前的规律以生产二型半 的鞋为主,不仅使儿童买合脚的鞋难,而且也会造成积压、囤货的资源浪费。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足的生长规律如下:无论男女,出生第一年足的生长是最快的,平均每 年生长25 mm,4~12岁的女童,比男童平均每年少生长3 mm,国外研究还发现,在发育过 程中,50%的人左右两足有轻微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左足较右足长,而且始终是同一只脚发 育较快,一直延续 至成人,因此,成人足普遍存在两足不一样的现象,平均2 mm左右(Sforza C,2000),中 国虽然没这方面的数据报道,但经常出现买鞋时不知以哪个脚舒适为准的现象。因此,童鞋 设计,一方面应考虑同龄男款童鞋比女款童鞋大一号,另一方面根据脚长规律,考虑生产左 右号码不一样的鞋,以改变人们无缘无故穿“小鞋”的现象。
1.1 婴儿期
刚出生的婴儿脚与先天性畸形脚没什么区别,从出生后7个月开始尝试站立,到18个月 稳定地控制平衡独立行走,脚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Markus Walther,2008)。在此过程中 足的发育同样经历生长期、青春期、成熟期,各部位的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发育变化 是有序的,如出现障碍、损伤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畸形,使足对人体所起的支持与平衡功能 受到影响。
由此可知,没有学步的婴儿,处于自然生长阶段,从足的正常发育角度来讲,最好的状 态是赤足,但在某种场合需要穿鞋时,其主要目的是在户外环境下保暖御寒,使娇嫩的双足 免于受粗糙硬地等的伤害。因此,此阶段童鞋的设计考虑因素相对较少,可主要从外形上下 功夫,选用环保的、手感舒软的材料,保持童鞋的透气性,让婴儿足有湿度、温度合理的鞋 内环境,或直接用棉质舒适的厚底袜子来代替;刚刚学步的婴儿阶段,其活动还离不开成人 的视线,一直处于被保护状态,步行的速度较小,穿鞋的目的有:第一,让幼儿在学步过程 中免于外界地面及气候的伤害;第二,能让足象赤足一样灵活,自然弯曲,在摇摇摆摆的蹒 跚步态中,使肌肉力量得到加强,使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发育;第三,有助于增强学步时身 体的平衡稳定性,减小摔倒几率,保持学步的积极性、加快学步进程。因此,学步初期一方 面舒适、合脚,另一方面鞋底要防滑、略硬、薄、平。
1.2 2~6岁阶段
此阶段,发育正常的幼儿足比较胖,有大量的脂肪组织,五个趾头几乎是平的,从脚的 骨骼发育来看,儿童的距骨颈较长,其长轴与脚的长轴外侧成40°夹角,成人距骨颈缩短, 且颈的长轴内收,夹角减至约20°,因此儿童附骨前方较成人宽,前掌部分较宽呈扇形(钱 卓丽,2003),但随着脚的生长,脂肪逐渐减少,跖骨与趾骨趋向于平行,不再成扇形。然 而从大量的个案分析来看,笔者认为,从扇形到窄长形的变化与其说是儿童足的发育规律, 倒不如说是由于穿前端狭窄的鞋子造成的。
儿童脚的趾骨、跖骨和附骨的长度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变化。据日本专家统计幼儿的跗 骨约占脚长的46%,跖骨约占31%,趾骨约占23%,成人跗骨约占脚长的52%,跖骨约占30%, 趾骨约占18%。这种变化,使脚部的静态和动态受力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钱卓丽,2003)。
为了保证儿童足的正常发育,第一,此阶段的童鞋应与脚的形状相似,成扇形,为足的 自然生长发育创造条件;第二,此阶段的童鞋设计应考虑儿童走路时鞋子产生弯折的部位符 合儿童足的比例,不应只是成人鞋的翻版。
1.3 6~15岁
从6岁开始,儿童足型的性别特点明显,女孩的足细长,男孩的足中部较肥厚,一般最 常用的指标是相对足围(足围/足长)。10岁以后,是足生长的又一个高峰期,而且男女儿 童因发育时间不同而出现足生长的两次交叉现象。10岁后,女童进入青春期,身体各部位迅 速生长发育,许多女童的脚长超过了男童,这是男女童足长生长的第一次交叉;13岁,男童 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女童的生长速度却减慢下来,男童的足长又超过女童,出现男女 童足长的第二次交叉,直到女生脚长停止生长之后,男生脚长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丘理 ,2005)。儿童足长在这个年龄阶段达到最大,14岁以后,女童足停止生长,而男童足到16 岁才停止生长,比女童晚两年(Cheng JC,1997;Gould N ,1990;Wenger DR ,1983); 中国的研究调查数据表明,足长等的生长发育相对要晚1~2年,女童脚长的发育完成约在13 ~15岁,男童约在16~18岁(丘理,2005)。
2 儿童足骨及足弓的生长发育规律
儿童脚与成人脚的主要差异是足骨的骨化没有完成,足弓不稳定,具有可塑性。这个过 程从胚胎至出生,一直持续到成人为止。
足骨的钙化是从足后部的外侧开始到足前部的内侧结束,最早可识别的骨核是在怀孕5 、6个月时,出现在足跟部的跗骨,7、8个月时在距骨又双有两个骨核出现,到出生时骰骨 的骨核也清晰可见;足弓于胚胎期已能见到它的原形,有关婴儿足部解剖特点的研究表明, 新生儿有较高的足弓,而且早产儿的足弓比足月婴儿的足弓还高,但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星 期内,足弓被肥厚的脂肪垫填充而消失,延续几年,直至幼儿时期。
0~1岁,虽然脚的外型看起来已发育的很完整,但大部分骨质是没有骨化的软骨,可塑 性很大,受不得各种形式的力。
1~2岁,从生长发育的角度讲,刚刚学步的婴儿阶段,脚骨大部分还是没有钙化的软骨 ,即使穿着不合适的鞋,也没有特别痛苦的感觉,因此,鞋子的软硬要适度,即要提高学步 时的身体平衡稳定性,又能使鞋足成一体,象赤足一样灵活,可自如地弯曲,目前定性的标 准是鞋底可轻易对折。
2~4岁,处于足短骨骨化阶段,舟骨的骨核开始出现,时间的早晚与性别有关,女孩一 般 在22个月,而男孩则要晚8个月。适当的负荷是骨得以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在一定范围内 ,骨的生长发育快慢主要取决于加在骨上的负荷大小,负荷大,生长就快,负荷小,成长就 慢。
此年龄段的儿童普遍存在生理性扁平足,因此澳大利亚矫形师曾提出童鞋应该有足弓支 撑,而从一些实验研究的结果综合来看,笔者不支持这种观点,认为这不仅是没必要的,而 且会对正常发育的足造成危险。
扁平足分为先天性扁平足和生理性扁平足。先天性扁平足是骨骼结构性的,也称为真性 或僵直性扁平足,足骨结构畸形,患儿多伴有内翻足,引起了小腿和脚的生物力学改变,出 现异常步态,所以要进行矫正,调直力线,一直到小腿和脚恢复正常关系,严重的需要手术 治疗;生理性扁平足也称假性扁平足,是儿童身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其足部肌肉、肌腱 、韧带等各组织的力量性能不能满足儿童站立、行走、跑跳等活动造成的压力而起的足弓变 形,是某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过渡阶段。美国德州曾进行了一项研究,将100 多个患有生理性扁平足的儿童分成四组,第一组没有使用任何矫正器具,另外三组则分别穿 上矫正鞋、矫正垫,三年后根据X光片来测量足弓,结果四组儿童的足弓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医学上认为生理性扁平足是不需要矫正的,可以通过锻炼肌肉来支撑足弓,通过穿着 具有防护功能的鞋来减缓对足弓的损害。同时,实验也证明,步行时肌肉在足弓的变化过程 中有关大量的互补性的瞬间改变,负荷引起了肌肉的拉伸,肌肉便会作出相对应的反射性收 缩,这个过程不断反复加强,有利于保护足弓,而有足弓支撑物的鞋,对于儿童来说,足弓 支撑物缩小了足弓的伸展空间,使正处于发育期的足弓肌肉得不到必要的锻炼,足各关节的 稳定性得不到增强,长此以往变成扁平足也就再所难免了。不同的是,14岁以后,骨骼处于 成熟的阶段,扁平足的情况难以改善,但仍然可以用合适的足弓承托及运动去减少扁平足的 后遗症。因此,14岁以后童鞋的设计可根据足型设计不同程度的足弓支撑垫。
影响足弓的不仅仅是足部的骨骼肌肉、肌腱发育水平,与下肢的骨骼形态也有很大关系 。股骨颈前倾不足,可使足产生近20°外旋,形成外八字脚,而股骨颈的过度前倾则会由于 下肢功能性内旋所掩盖,下肢的内旋导致足跟强烈外翻,形成内八字足,是扁平足的主要原 因之一,因此,尽量让儿童避免下肢处于外旋状态的“W”形跪坐和趴卧也是预防扁平足的 方法之一。
4~6岁,脚的脂肪逐渐减少,正在发育的足弓开始显现出来,但由于足肌力量不够,迈 步时腿部摆动的推动力较小,踝关节软弱不稳定,还不能形成有力而轻松的步伐,非常容易 造成损伤而且不易被察觉,需要格外保护。
因此,2~6岁年龄段童鞋的鞋底可稍硬些,一方面可端正走路姿势,另一方面可借助地 面的反作用力,使走路省力,同时使足受到适当的应力促进骨骼的发育;另外,最重要的一 点是此阶段童鞋内不应有足弓垫之类的支撑物。
6~10岁的特点是:第一,开始出现跟骨骨化中心(钱卓丽,2003);第二,与幼儿相 比 ,此阶段的儿童足部各肌肉、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的力量增大,足的稳定性增加,灵活性 下降。但足仍处于骨骼钙化,关节、肌肉、韧带的发育时期,是形成稳定关节及有力足弓的 重要阶段,是脚疾及畸形的高发期,被称为脚的脆弱生长时期(钱卓丽,2003;丘理,2003 );第三,学龄儿童多参加一些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而室内地面的软硬度多是以成人体重为 参考设计的,对儿童来说过硬,再加上活动强度的增加,儿童足部所受压力大大增加,尤其 是足跟承受的足底压力较成人高,相对地面反作用力(单位体重的地面反作用力)在8岁时 与成人相等(Sutherland DH ,1992;Takegami Y,1992)。因此,此时儿童鞋吸震功能的 设计就尤为重要,尤其是童鞋足跟处的缓冲能力,而不激烈活动时穿的便鞋和皮鞋等可不用 考虑减震效果。
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是赤足状态,因此,以往人们认为最好的鞋是没有 跟的平跟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适当高度的鞋跟是必要的,鞋跟的设计成 为现代鞋设计的主要内容。成人运动鞋的跟高为12mm比较理想,26码的童鞋鞋跟高度10mm显 然高了。因此,此阶段的童鞋除了考虑男女足外形的特点外,鞋跟的高度是不容忽视的。设 计鞋跟高度最好也是最合理的方法是从儿童6岁的鞋码开始增加鞋跟的高度,一直到成人鞋 码的12mm,中间几个鞋码按梯度逐渐增加(Staheli LT ,1994;Kristen KH ,1989)。这 是国外早期的研究结果,目前专家推荐的鞋跟高度略高于此,认为儿童鞋跟不超过15mm即可 。
10~15岁儿童各部位结缔组织发育成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接近成人,强壮的骨骼、 发达的肌肉及有力的韧带、肌腱完全可以承受随运动强度及负荷量而增加的应力,但此阶段 骨骼骨化融合、关节发育还在继续,仍处于相对脆弱的生长期,体重和运动量的急剧增加, 给足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需锻炼形成坚强的足肌来维系足弓(Markus Walther,2008)。因 此,此阶段儿童运动鞋的设计可以完全按照成人运动鞋的设计理念进行,主要考虑脚型特点 、运动项目特点及一定程度的、必要的减震装置。减震不是考虑足的承受能力,而是出于对 硬地面的考虑。如果穿着没有减震效果的运动鞋,地面冲击力大而增加损伤的几率;如果减 震能力太强,一方面使落地不稳定程度增加,增大扭伤几率,另一方面影响神经肌肉系统信 息的传递速度及强弱导致某些损伤几率加大。
3 儿童的步态特征
3.1 儿童步态的运动学特点
婴幼儿在12~14个月的过程中,步幅小、步频快,两足间距大;腿抬得很高,足尖先着 地,着地时踝关节跖屈,而且脚着地较重,对侧手臂没有摆动;大约2岁时,可以大步行走 ,膝、踝关节出现明显的屈伸动作,对侧手臂开始出现摆动;至4~5岁时,腿部动作才连贯 ,能够较稳定地进行从脚跟到脚尖的着地过程。约7岁以后行走模式已成熟,步频流畅有节 奏、步长保持一定,两脚的间距小,脚尖点地的动作基本消除(徐士强,2003)。
初学走路幼儿的步态更象灵长动物,其髋和膝都是屈的,双足处于外翻状态,而且有点 自然的“O“型腿,所以2岁左右的幼儿走路时身体重心线不通过膝关节中心,而是偏内侧。 如果体重偏内侧产生的压力使膝关节内侧压力增加的幅度刚好合适,可使股骨髁及胫骨平台 内侧较外侧生长快,最终使腿伸直。但多数情况下,内侧的快速度生长并不能恰到好处的使 腿处于伸直状态,而是导致身体重心线外移,使幼儿在3~4岁时形成“X”型腿(Markus Wa lther,2008)。同样的道理,“X”型腿则使膝关节外侧压力增加,使股骨髁及胫骨平台外 侧生长快于内侧,最后趋于正常状态。这样生长规律反复交替进行,正常情况下,腿纵轴不 偏不倚的位于正中位一般要到6岁左右。但是肥胖儿或超重儿由于体重的原因,身体重心偏 内侧或外侧形成的压力过大,在促进骨平台内侧生长的同时,使骨产生弯曲变形,则会加剧 “O”型或“X”型腿的形成,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措施,当然也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直立,如 果到14岁末腿外翻角还在5°~7°,则表明腿是病态的。
目前,大多数童鞋的结构并没有考虑稳定性,而是强调功能的动态稳定性,这种观点认 为:人的本体感觉的有动态稳定性的功能,会潜意识地进行自然、正常、合理的活动,而抵 制生理上不健全的活动方式。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考虑到之所以提到稳定性,主要由 于在活动时,较硬的地面产生的额外静压力,作用在未经训练的稚嫩的足上时,其踝关节处 肌肉及韧带尚不能承受其此负荷,而出现左右不稳定的现象,严重时引起扭伤。因此,笔者 认为另一专家的观点:此阶段的童鞋应该提供足后部支撑的,这样就不仅可以使足的主要活 动轴集中在踝关节,以避免儿童过度“O”型或“X”型腿的出现,使儿童顺利渡过关键发育 期,而且可使跖趾关节被解放,犹如赤足一样活动自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幅越来越大,相对步长与年龄的增长曲线表现出非线性关系,而 儿童相对步长的增加主要是足底跖屈肌肉越来越高。Brenère and Bril研究结果认为:5岁 之前的儿童步速的增加以相对步长的增加为主,一方面,相对步长的增加导致单支撑阶段垂 直方向的不稳定性加剧,另一方面,此时儿童肌肉、肌腱力量及肢体远端神经系统的发育水 平不能满足姿态控制能力提高的需求,最终导致儿童走路时控制身体平衡稳定性的难度增加 (Brenère and Bril,1988)。从这个角度考虑,2~6岁童鞋设计应适当加大鞋底硬度,加 强儿童走跑时的稳定性,提高运动的积极性,促使儿童肌肉、神经的发育。
3.2 儿童步态的动力学特点
儿童脚在步态周期负重期间,纵弓与横弓呈重度被压迫状态,脚底变形明显,在进入离 地摆动期间,脚底承重减小,脚型即恢复原始形状(这种变形在成年人中表现并不明显)。 如 果压力过大或负荷时间过长,会引起脚的永久变形,脚的变形会使得站立和行走过程中力的 重新分布,这些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压力和冲击力的变化使肌肉、肌腱、关节、骨骼产生病理 学变化,最终导致相关的并发症。而是主要的是由于骨骼尚未骨化完成,即使变形,也不会 感到特别的痛苦,很难引起大人们的重视(丘理,2003),因此,童鞋的保健功能需要宣导 。
目前,对国内外对儿童步态动力学特征研究较少,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从仅有的研究 成果来看,7岁以下儿童步态动力学共同特点如下:
1) 正常体重儿童步行的地面反作用力跟年龄是相关的。正常体重儿童行走时,其动 态足底压力曲线与成人相同,表现为2个峰和1个谷的双峰曲线,不同的是,第2峰值略低于 第1峰值,即着地时刻所产生的冲击峰,要略大于蹬地时刻的峰值。由于冲击峰出现在足跟 着地时,这说明儿童走路时足跟着地比较生硬,缓冲能力较差,导致足跟负重较大。(王玫 ,2008),从这个角度来讲,儿童运动鞋应考虑足跟处的缓冲特性。
2) 足跟着地,重力作用于踝关节并通过距骨由跟骨结节传递到地面,此时足弓负重 仅为跟骨一个支点,造成跟骨下软组织最大压缩。儿童此期间过程较成人短,再加上幼儿步 态不稳定,易向后跌倒。从这个角度讲,童鞋后跟不能太软,而加重着地时的不稳定性。
3) 整个脚底与地面接触,足弓受力支点有三个,即后跟、第一及第五跖骨头,重力 作用在前后支点之间,纵弓高度下降,横弓展宽,前脚掌与后跟软组织均被压缩。儿童此期 间过程较成人长,脚底变形明显。把足各部分压力减小到最小,是童鞋内底研发的重点。
4) 脚跟抬起,脚前掌着地,足弓受力支点在前部,造成前脚掌软组织的最大压缩, 此时,足纵弓升高,横弓展宽,纵弓下软组织复原,脚跟完全抬起,仅脚趾部着地,足弓负 荷明显减少,脚底变形减少,重力完全作用在趾骨上。因此鞋尖部位应有一定的翘度和硬度 ,以保证足尖的顺利蹬离地面。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综合以上儿童足形态发育特点、足骨足弓发育规律及 步态特征,童鞋设计的原则应是:保证足的正常发育。综合儿童足部的形态发育规律、足弓 发育机制、骨骼生长特点以及步态特征,笔者认为童鞋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没有学步的婴儿(0~1岁)阶段。穿鞋的目的主要是在户外活动时保暖御寒,免 于受粗糙硬地等的伤害,童鞋的设计考虑因素相对少,可主要从外形上下功夫,应选用环保 的、手感舒软的材料,保持童鞋的透气性,让婴儿足有湿度、温度合理的鞋内环境,或直接 用棉质舒适的袜子来代替。
2) 刚刚学步的婴儿(1~2岁)阶段。以舒适、合脚、防滑、薄软的平底鞋为较合理 ,定性的标准是鞋底可对折。目的是让幼儿在学步过程中,足能如赤足状态一样灵活,既可 自然弯曲,在摇摇摆摆的蹒跚步态中,使肌肉力量得到加强,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发育,又 能提高婴幼儿学步时的稳定性,促进学步进程。
3) 2~6岁年龄段。(1) 2~4岁的童鞋应与脚的形状相似,成扇形,为足创造自然生 长发育的条件;(2) 童鞋设计使儿童走路时鞋子产生弯折的部位符合儿童足的比例,而不 应只是成人鞋的翻版;(3) 不需要额外的吸震功能及足弓支持物,较硬的平底既可促进足 底肌肉及神经末梢的发育形成强有力的足弓,又不容易疲劳;(4) 童鞋后帮的设计应稍高 于踝关节以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应有较硬的后跟杯以形成良好的步态及防止不良步态的恶 化。
4) 6~10岁阶段。(1) 此阶段儿童足型的差异性加大,应据男、女童足型特点,应用相对 足围(足围/足长)进行分类设计;(2) 学龄儿童鞋吸震功能的设计尤为重要,此阶段的 儿童鞋设计可考虑通过增加足中部及后部稳定性的方法达到减小过高的足底压力的目的; (3) 适当的鞋跟高度。设计鞋跟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儿童6岁的鞋码开始增加鞋跟的高 度,一直到成人鞋码的12 mm;(4) 按照鞋码依次逐渐增加翘度和硬度,以保证足尖的顺 利蹬离地面。
5) 10~15岁阶段。此阶段童鞋设计主要考虑合适的减震装置,减震太强或太弱都可能引起 损伤。
4.2 建 议 从促进儿童健康发育的角度,结合中国儿童的脚型 规律,有以下建议:
1) 童鞋的设计应以儿童年龄、骨骼、肌肉等发育的生物力学特点为准则生产鞋楦,而不仅 仅以脚的长短、胖瘦来决定。
2) 小童、中童、大童鞋应以年龄来划分,而不应以鞋码为标准来划分,因为同龄的儿童足 骨骼的发育规律是相同的。
3) 应该考虑增加二型、三型鞋及左右脚号码不一致鞋的生产比例。
4) 童鞋专买店里鞋的摆放应该按型号和尺码分类,便于顾客找到适合的鞋。
参考文献:
[1] Cheng JC, Leung SS, Leung AK, Guo X, Sher A, Mak AF. Change of fo o t size with weight bearing. A study of 2829 children 3-18 years of age. Clin O rthop,1997:123-131.
[2] erosch J,Mamsch H. Deformities and mis alignment of feet in children―a fi eld study of 345 students. Z Orthop Ihre Grenzgeb,1998,136(3):215-220.
[3] Gould N, Moreland M, Trevino S, Alvarez R, Fenwick J, Bach N. Foot growth
in children age one to five years. Foot Ankle,1990,10:211-213.
[4] Hefti F. Deviations in the axe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Orthopade,2000 ,29:814-820.
[5] Kristen KH, Kastner J, Holzreiter S, Wagner P, Engel A. Functional evaluat io n of shoes for children based on gait analysis of children in the learning to wa lk stage. Z Orthop Ihre Grenzgeb,1998,136:457-462.
[6] Markus Walther,Dirk Herold, Angela Sinderhauf. Children sport shoes-A syst e matic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J]. Foot and Ankle Surgery,2008A(14):180-1 89.
[7] Rao UB,Joseph B. The influence of footwear on the prevalence of flatfoot.
A survey of 2300 children. J Bone Joint Surg Br,1992,74(4):525-527.
[8] Sforza C, Fragnito N, Serrao G, Ferrario VF. Harmonic analysis of footprin t symmetry in healthy adolescents. AnatAnz,2000,182:28591.
[9] Simon J, Doederlein L, McIntosh AS, Metaxiotis D, Bock HG, Wolf SI. T he
Heidelberg foot measurement method: evelopment, description and assessment. G ait Posture,2006,23(4):411-424.
[10] Staheli LT. Footwear for children. Instr Course Lect,1994,43:193-197.
[11] Staheli LT. Shoes for children: a review. Pediatrics,1991,88(2):371-375 .
[12]Sutherland DH, Valencia F. Padiatric gait. In: Drennan JC, editor. The ch ild’s foot and ankle. New York: Raven Press,1992:19-35.
[13] Takegami Y. Wave pattern of ground reaction force of growing children. J
Pediatr Orthop,1992;12:522-526.
[14] Wenger DR, Mauldin D, Morgan D, Sobol MG, Pennebaker M, Thaler R. Foot gr owth rate in children age one to six years. Foot Ankle 1983;3:207-210.
[15] 钱卓丽,丘理.儿童鞋,中国皮革[J].2003,(4):150-151.
[16] 丘理.中国人群脚型规律的研究之二――中国儿童脚型基本规律,中国皮革[J].20 05(11):135-137.
[17] 丘理.儿童脚的动力学,中国皮革[J].2003(5):117,120.
[18] 丘理.儿童鞋后跟的合理高度,中国皮革[J].2003(7):110-111.
[19] 王玫,邹晓峰.7岁健康男童裸足行走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 ].2008(4):104-105.
[20] 徐士强.关注儿童鞋的设计,中国皮革[J].2003(10):106.
[21] 杜坚,丁绍兰,陈钊钰,等.影响鞋底止滑性能的双因子交互作用[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9,32(7):136-139.
[22] 朱晓兰,杨辉.我国青年田径运动员不同载荷下足部三维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008,31(12):1649-165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目前的小学教学情况来看,大约有20%的儿童在心理与行为上存在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性格,同时对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必须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提高文化素养,优化心理结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人师表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
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在消除不良心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以及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这过程中,语文老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更要重视自身修养,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实施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用长辈的身份对有问题或者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者沟通。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上好语文课,还具有多重责任。因此,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语文教学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通过幽默或者游戏教学法,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这也是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的过程。
二、发挥榜样作用,做好心理渗透工作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素质作为教材最关心的内容。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作用,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托,加强学生感悟过程,并且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学生情感,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树立挫折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抗挫能力。在传递教材含义的同时,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结果,并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另外,还可以利用作文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阳光的心理,让学生在锻炼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例如:在学习《挑山工》时,可以根据儿童所见所闻,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通过总结,让其更好地理解文中劳苦大众的辛劳与勤奋。
三、放飞儿童的想象,帮助他们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
小学阶段是充满幻想的季节,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素材很多。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放飞儿童的想象,帮助他们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
例如,在学习《蓝色的树叶》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于文章主旨的认识与理解,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林圆圆看到李丽画蓝树叶时脸红了,他会想到什么?他会说些什么?李丽又会有何反应?”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局。学生兴致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来,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艺术化与个性化融合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发挥老师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进而推动素质教育。
一、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提高儿童文学素养。
三、培养分析和鉴赏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导语:(模拟经典儿童文学对话语言)同学们对这些儿童文学形象都非常的熟悉。美国《新闻周刊》一期报道说,儿童文学作品以天真的情怀、纯净的语言、分明的善恶和曲折离奇的故事,不仅受到儿童的欢迎,而且也受到成年人的喜爱。1997年在百老汇首度上演的《狮子王》赢得六项托尼大奖,现在仍然长演不衰。儿童小说更是纷纷抢走那些本来为成人书籍准备的奖项。吸引成年人的到底是什么?儿童文学被称为浅语的艺术,我想请问同学对这个“浅”字的理解。
鲁迅先生在翻译《表》时曾打算“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仍也可以看”,结果“译得不三不四”(《表译者的话》),这种自谦的说法从另一角度说明浅易、简洁的艰难。
高尔基认为:“文体的简洁和清晰,并不是用降低文学质量的办法来达到的,这是真正艺术技巧的结果。”正像郭沫若所说“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达到这样的境界,必然要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梯:(板书)
一、儿童文学语言由于它是语言,它的读者又是正在学习语言、正在长知识的儿童,因此更应该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儿童文学语言由于它是艺术语言,它必须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或通过词语的选择,或通过语法关系的多样组合,来唤起读者的形象感。
三、儿童文学语言由于它是儿童文学语言,它必须从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与欣赏趣味出发,通过“巧妙运用”形成儿童读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一同摆脱文学以外的种种功利目的和戒备心理,进入到一种与儿童的纯净的艺术交流和对话之中。
俄国乌申斯基的作品《风和太阳》(教师阅读,内容略)
以上描写的风和太阳都能说话,还争论谁的力量大,这是童话、寓言经常采用的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或非人类的人格化,构思人类发生的矛盾、事件,给人以某种启示。人们看了以后,不觉得是胡编乱造,反而感觉情真理真。
台湾诗人杨唤的诗作《家》,(与学生作品对比)引入儿童熟悉的各种事物,用鲜明生动、自然贴切的比喻把“家”这个生活中最平常的所在描绘出来,充满温馨、快乐、美好的情感。(老师配乐朗读,内容略)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和思想家,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很突出,因而形象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把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自己所具有的经验世界相连接,获得新的或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例如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中的拟人化的语言:(学生朗读,内容略)
通过这样的描述,溪流、树叶和蝌蚪的情态就活跃在小读者的脑海中,清新、美丽的大自然都映现在孩子们的心头了。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这是安徒生《海的女儿》的开篇,它生动优美地描绘了海的湛蓝与深广,令读者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聆听,更可以想像。这些语言没有具体说明海水的清洁程度和深度,却抓住了海水的特征,并给人以巨大的想像的空间。
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具体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或如北风和太阳也会说话,或如小溪流也会奔跑,这类与现实不符的“差错”,却符合儿童的感知、表象、随意联想、无意想象,这种现象世界成为儿童文学特有的通向艺术的桥梁。
在儿童文学语言中有叙述性的语言,有描写性的语言,还有人物对话等。如法香的《格丽赛达》这样写: 她10岁,曾祖母110岁。……可是她和格丽赛达竟像同龄人一样。 以上具体形象主要显示格丽赛达和曾祖母年龄上的差异和性格上的九九归一,内含天伦之乐,适合孩子的口味,也有成年作家的情趣,人物之间的关系既稀有,又合乎情理,有一种内在辩证关系或自然规律寓于其中。与这具体形象联系一起的艺术语言,虽然在用词上少有华丽词句,但经过词的巧妙组合,却给人以生动、幽默与新奇感,很能调动孩子的想象,并刺激着他们对形象进行寻味、思索。
还有一种对话语言,如贝洛童话《小红帽》中的一段对话:
“我的外婆,你的胳膊怎么这样粗?” (分角色朗读)
……
“这样,才可以吃你!”
以上两个形象一个是年幼善良、对外婆怀着深情与信任感的小红帽,一个是狠毒、狡滑、诡计多端、急于吞掉对方的恶狼,两方面一问一答,问者随意、真切,答者欺诈、做作,二者交锋,步步逼近。句式重复,既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又符合情节需要。由此将故事情节推向,并完成了小红帽和恶狼两个不同形象的塑造。
语言学家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性”。例如对语词排列的敏感性,对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语词节拍的敏感性。
如林焕彰的《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可感、可思、可咀嚼,亲情母爱情结互相辉映。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立。很多同学都是在初中时代就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打下很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与孩子沟通才能起到引导和帮助孩子,促进他们学习的目的呢?最根本的是我们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生有几个显著的
特点:
一、强烈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老师,出了问题,不能对孩子一味地训责,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我们需要好好引导,将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转化为上进心、自信心。
二、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而是自己单独思考。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一方面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有好处。
三、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
其是坏的影响。诸如:上网、吸烟、赌博等,而且容易着迷,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还较欠缺,所以,应尽量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不妨多学学孟母的精神。
四、孩子浑身带“刺”
经常听家长说,自从孩子上初中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脾气越来越坏,不听说,稍不如意就横眉冷对,就像浑身长满了刺一样,碰不得。其实这说明了孩子在成长,我们需要的是尊重与引导。
五、孩子容易偏激,逆反心理加重
因为孩子正处于心理成长时期,对外界的看法相当敏感。可能一句话,也可能一点小问题,就会对老师产生偏见,甚至会影响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在遇到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能上来就否定他,而是要先肯定他正确的部分,然后话锋转到他不妥当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各个方面,如果沟通不当,师生间的矛盾就会加大。本人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得出以下一些经验供同仁们探讨:
1.在初一,用第一、二节课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交谈,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鼓励孩子,转变观念,树立信心
很多孩子刚步入初一,经历了辛苦的小升初,都会出现松懈。所以,老师一定要帮助他们树立目标,为他们添动力。
2.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训责
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最强的阶段。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同学的面前。
3.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4.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随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5.切忌总是在孩子耳边讲,应该如何如何,而不该怎样怎样。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论事,具体地分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和说教
6.多与老师交流,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
7.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成长。一个坏的朋友却恰恰相反。
8.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遇到不懂的问题,跟孩子一起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是该如何做。
9.在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鼓励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预后要好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因为供应下壁的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所支配的心肌比前降支支配的前壁心肌要少,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如合并右室梗死和正后壁梗死,其病死率仍较高。现总结分析本院近年来住院的不同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连续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标准:(1)胸痛>30 min;(2)心电图Ⅱ、Ⅲ、AVF导联至少2个导联ST弓背抬高≥0.1 mV;(3)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升高超过正常2倍以上。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 h内入院,符合条件共100例,其中男82例,女18例,年龄在37~81(64.0±9.7)岁。
1.2 方法
入院后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常规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图ST段的测量:T-P段为等电位线,以J点后0.08 s为标准,胸前导联ST段压低以相邻两个导联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 mV判断为缺血型压低。所有患者均采用Judkins法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罪犯血管的确定:100%闭塞或严重狭窄伴溃疡,或血栓形成;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2组。A组为RCA闭塞76例,B组为LCX闭塞24例。
1.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成组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白细胞总数、CK-MB峰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51%±14%)显著低于B组(57%±10%),P
心电图ST段变化。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的患者中A组显著多于B组,P
ST抬高>0.1 mV的患者A组显著高于B组,P0.1 mV患者共47例,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狭窄>70%的有35例(74.5%),显著多于胸前导联sT无下移的患者53例合并LAD狭窄的患者12例(22.6%),P
3 讨论
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引起的智能化普遍应用的情况下,深入探索智能教学环境下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成果,研究更加先进的智能网络教学模型,不仅可行,而且也是智能网络教学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拟主要分析当前智能化教学系统的特点与设计方法。
一、智能化教学系统的特点
智能教学系统是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成果而形成的一种对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技术。系统的智能性主要表现为能够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被誉为是最有效果的教学方式。“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测试和问题的方式来探测学生实时的知识状态。(2)在学生开始学习某个知识之前,指导教师能够为他设计一条从最基础知识到某一个具体知识的学习路径。(3)在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潜在的探测此学生所具有的学习风格,并且提供风格匹配的教学材料给学生进行学习。
基于以上的实践经验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计算机的智能教学系统来模拟人类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已经成为可能,并且很有前景。使用具有智能性的智能教学系统,将可以有效地弥补其教育教学上的缺陷和不足,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对教育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1.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原理
进行科学的教学系统设计,必须从了解学习的发生机制和学习的本质问题入手。教学系统设计,是架设于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纵观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习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最为深刻。每一次学习理论的发展,都必然为教学系统设计带来巨大的触动和冲击。学习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广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所以相应地出现了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2.智能教学系统的的主要功能
智能教学系统关键在于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并能够给出相应的学习建议,从而实现学习过程的智能化。主要功能包括:
(l)建立教学内容的智能知识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知识体系结构进行知识点的划分,并建立学习要素的数据库。
(2)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效果是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习过程包括在线学习、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实践教学,收集学习过程信息,进而对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评价。
(3)学习指导和建议。根据学习情况给出学习效果评价,然后根据学习效果给出学习指导和学习建议,从而使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4)学习导航。及时收集学生的应答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评判学生的成绩;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学生不具备学习条件的知识过滤掉;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判断并标示出学生当前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提供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适当的补充材料。
(5)教学方法。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导师进行交流,这样就突破了传统的学法指导和教法,并且教法还可以针对特定学生进行,即“一对一”教学模式。
3.智能教学系统的组成
(1)领域模型。存放传授给学生的课程专业知识,还能生成问题,提供对问题的正确解答以及求解问题的过程。领域模型一般包含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有关课程的内容,二是有关应用这些知识来求解问题的知识,即过程知识。知识表示方法有语义网络、规则等。
(2)诊断模型。利用诊断规则来分析学生的响应,判断学生己经懂得的知识或学生产生的错误概念,并传递到学生模型的当前状态中去。
(3)学生模型。准确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为系统实现个别化教学提供依据。
(4)教师模型。结合教学策略和课程结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选择问题供他们解答,监督和评价他们的行为,当学生需要时为他们选择适当的补习材料。教师模型中,交叉和解释模式以及学生模型是实现“面向个人以交互方式进行教学”的具体手段。教师模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诊断或排错法、苏格拉底法、教练法等。
(5)人机接口。人机接口作为学生与系统之间交流信息的媒介,它所提供的表达知识和信息的手段必须是学生熟悉并便于使用的。
4.智能教学系统的使用
学生使用教学系统进行学习活动时,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在教师模型的作用下由系统引导进入某一教学单元。教师利用测试结果,通过诊断模块和诊断规则来判断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总体认知能力来决定学生下一步的行为。
(1)教学诊断模块。主要负责判断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能判断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为判断学生的认知能力提供依据。
(2)能力测定模块。主要负责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学期间和教学之后都要进行。通过评价取得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教学计划,为教师模型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提供条件,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它是本系统的重要部分。
(3)学生行为评定。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依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两种方法,系统中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进行绝对评价,以掌握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和诊断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的缺欠,即根据专家知识库中的测试题目信息及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分析结果及相应各认知能力不同层次的分数比重,为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数据依据。
(4)试题评定。主要是对试卷的要求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测试的内容是否是学习过的,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试题分数的比例是否符合难度比例、认知层次比例和各章节的分配比例。
(5)教学内容生成。系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当前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历史,利用教学策略生成个性化教学内容。
三、结语
智能教学系统能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教学各环节的知识共享与交互,从而实现学生的按需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是,目前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可以说仍然处于基础理论的研究阶段,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将远程教学技术与传统的智能教学系统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谢忠新,王林泉,葛元.智能教学系统中认知型学生模型的建立[J].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229-232.
家庭、社会、学校语言环境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智障儿童语言较好地发展,使他们的语言缺陷得到部分补偿。相反则会妨碍儿童的言语活动,使智障儿童的言语缺陷更加严重。因为儿童不可能凭空获得语言,他们首先是在家庭语言环境的熏陶下逐步学会发音和说话的。调查发现由于某些智障儿童在家庭里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很差,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言语典范,因而语言比家庭教育重视的孩子明显落后,如:我班的孙××与李××相比,孙××智力相对比李××好,但语言发展却落后于李××,这是因为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于这些孩子,在学校,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第一,用普通话与他们交谈,平时说话发音正确,用词恰当,语句符合语法规范。第二,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多练习说话,多问些“为什么”,力求每次都能讲一句完整的话。第三,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说话。第四,适时引导家长创设宽松、愉悦、语言味浓的家庭言语环境。只有这样,智障儿童的口语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二、找准病因,分析情况,进行矫正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我们应该为每位孩子备好个人详细档案(包括从出生到入学的病史),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汪××由于脑瘫语言障碍,能理解和表述单字、单词、单句,并能说完整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含糊不清,不分四声。我就为她制订了一份个人计划:(1)听觉训练,每天课间十分钟让她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的,有故事、歌曲、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2)发音器官训练(包括舌操训练、发音训练和拼读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为此,我每天要求她做两次舌位操,使她舌头灵活,经过训练有一定的效果,她的发音有了明显的好转。还如:袁××说话时易把三个字的词语说成两个字,我就常教他念儿歌,叫他说话慢些,把每个字咬清楚,现在他已能说三个字的词语了,有时还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
三、汉字构造规律和听觉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
听觉识字教学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因此在教学时要掌握方法,不能一味死记硬背。识字教学方法要考虑到汉字构造规律与听觉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
1.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进行教学。最初的汉字来源于“图画”,随着汉字方块化结构的需求和汉字认知功能的演变,汉字逐渐成为抽象的语言符号,特别是在汉字隶变后,字形已脱离了“图画”。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人主要通过相似联想来完成汉字的符号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相似联想的不同方法出现了构字的不同规律,即所谓的六书。在对听觉障碍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更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联想,掌握识字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汉字的偏旁部首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同一偏旁的字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比如“马”字旁,作为形旁,表示马类动物(驴、驹等)或与马有关的行为(驰、驾、驶等),“马”字旁作声旁,可以提示字的声音。识字教学要帮助听觉障碍学生掌握好偏旁部首,运用偏旁部首大量识字。
2.根据听觉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汉字识别过程接近图形识别,它具有整体识别先于局部识别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先整体后部件,先轮廓后内含,先上部后下部,先左部后右部,先熟悉后生疏。因此,教师在字形教学时,要根据这种特点运用一些方法重点讲解和复习汉字中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例如在学习新字时,将容易出错的部分用彩笔等突出出来,重点练习,特别要注意汉字的内部(包围或半包围结构)、下部(上下结构)、右部(左右结构),以及学生不熟悉的部件;复习时将一些相似的字进行比较,防止错误的发生。此外,由于整体识别优于局部识别,因此在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后,识字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从通过笔画记忆字形过渡到通过部件记忆汉字,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有研究显示,汉字的笔画和熟悉度是影响听觉障碍学生汉字识别的重要因素。当笔画数增加时,识别的难度增加,识字教学要遵循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汉字的熟悉度同样影响到汉字的识别,对于熟悉的汉字识别快,因此识字教学应识写分开,对于一部分常用的但写起来比较复杂的字,可以要求学生会认而暂时不要求会写,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早展开阅读,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反复遇见这些字,会增加对这些字的熟悉度,从而降低将来书写这些汉字时的难度。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智障儿童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归纳、概括能力低,只能进行简单的形象思维活动。他们普遍对活动比较感兴趣,通过活动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兴趣、爱好,通过“做中学”能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时时保持新鲜感、兴奋感,这样能提高注意力,大脑也不容易疲劳。
四、教学氛围愉快化
尽管弱智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比一般儿童滞后,甚至无动于衷,但在情感上,他们不亚于正常儿童,他们更需要得到关爱。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要有人道主义的崇高情怀,唯有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教师应有深刻的理解力和足够的耐心,时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课堂上我以饱满的热情,面带微笑地将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课上,学生拍桌子,离开座位,有的学生喉咙里一直发出嘟囔声,还有的学生尖声叫喊……这一切,我都用微小的动作和表情制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做游戏,学生始终洋溢着快乐和自信。正如一些老师所说:特校的老师演绎的是关爱每一位孩子,着眼每一位发展中的特殊儿童的角色,用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幼稚的孩子,为他们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感动着这些智力低下,却纯洁无瑕,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孩子。
[中图分类号] R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b)-0023-02
库欣综合症即皮质醇症,主要是由于多病因引起以高皮质醇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临床常表现为多血质外貌、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紫纹等,并可诱发继发性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对于青少年则可对其身体发育及性成熟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皮质醇具有潴钠排钾的作用,当库欣综合症患者表现为血皮质醇指标异常升高时患者可表现为血钾指标降低,并且机体钠总量显著增加,血容量增大,患者血压上升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该组研究整群筛选2013年12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库欣综合症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不同血钾水平的库欣综合症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发生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整群筛选2013年12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库欣综合症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钾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血钾始终未低于3.5mmol/L)与低血钾组(目前或曾经血钾低或正在接受补钾治疗),其中正常组62例,低血钾组94例,见表l。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年龄在20岁及以上者;确诊为库欣综合症患者。排除标准:原发性血钾水平异常者;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这。
1.2 研究方法
比较低血钾组与正常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表现,如性别比例、年龄、病程时间等,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血液进行组血清ACTH、F和24h UFC水平检测,并进行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取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后保存于一20℃环境中,采用RI A法进行测定,试剂由天津九鼎公司北方研究所提供,仪器为我院FJ-200 8Gγ计数仪。
1.3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正常组男女比例为1:6.75(8:54),低血钾组男女比例为1:2.13(30:64),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9,P=0.038
2.2 两组患者激素水平比较
所有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醇(F)都失去正常昼夜节律,低血钾组不同时点的ACTH和F、24h尿游离皮质醇(24h UFC)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的兴趣以及未来歌曲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质量较差的问题,学前儿童没有实际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创新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能够带给学前儿童更多的音乐学习情感体验,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文章将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分析歌曲创编的具体方式,希望能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学前儿童特点
学前儿童主要具有性格活泼好动,思维具有直接行动性以及喜爱模仿等方面的特点。
(一)性格活泼好动
学前儿童性格比较活泼、好动,比较喜欢游戏等活动,游戏类活动能够快速调动学前儿童的参与兴趣。所以在学前儿童音乐创编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幼儿性格活泼好动的特点,创编一些跳动性较强的音符,使学前儿童能够伴着音乐开展游戏活动,真正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1]。
(二)思维具有直接行动性
学前儿童思维具有一定的直接行动性特点,按照动作和视觉进行思考,他们通常在做之前没有特殊的想法,而在做之后会结合自身的活动进行总结,学前儿童活动参与中通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2]。
(三)喜爱模仿
学前儿童比较喜欢模仿,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动作,模仿各类卡通形象的动作等等。在音乐创编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卡通形象或者动物形象,比如小羊的声音是“咩”,小狗的声音是“汪”,小猫的声音是“喵”等等,将更多动物的声音融入到音乐创编中,使学前儿童能够跟着声音进行模仿,增添学前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元素。
二、学前儿童歌曲创新策略
学前儿童歌曲的创编,可以通过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等方式深入实施。
(一)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
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需要面向全体学前儿童,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使每一位学前儿童都能够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价值。学前儿童性格活泼好动,如果在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仅仅选取一些单调的歌曲,难以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前儿童歌曲的学习质量也会相对较差。传统的学前儿童歌曲主要包含《鲜花开》、《虫儿飞》等歌曲,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前儿童的相关生活经验不足,也会存在音乐学习欲望较低的问题[3]。
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能力,通常是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需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使学前儿童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音乐、音乐中的生活,激发学前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经验,使学前儿童能感受到音乐学习与自由表达的乐趣。
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儿童的实际认知特点进行灵活创编,可以创编更多具有欢快节奏的歌曲,这种能够有效展现出学前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将更多生活中的元素融入于学前儿童歌曲创编过程中。比如可以将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小花、校园中的小朋友以及父母的爱的等等融入到歌曲创编过程中,使音乐能够成为学前儿童成长的好伙伴,使学前儿童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能够在不拘一格的音乐中,自由的表达,与其他同学一起载歌载舞,边唱边跳,在音乐学习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优美的歌声陪伴幼儿快乐童年。
例如在学前儿童歌曲《下雨歌》中,便与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歌曲中源自于生活的雷鸣声、雨声,能够快速调动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淅沥淅沥、哗啦哗啦”等歌词内容模仿下雨的声音,整个音乐内容围绕着“淅沥淅沥,哗啦哗啦,雨下来了,我的妈妈来了来了拿着一把伞”重复性展开,简短的音乐歌词内容更便于学前儿童的记忆。学前儿童通常比较喜欢下雨天,而这首歌曲中主要是模仿暴雨经过的声音,在有效激发学前儿童歌曲学习兴趣的同时,歌词朗朗上口,有助于成为学前儿童日常所喜爱的歌曲之一。与此同时,通过这首歌曲还能够指导学前儿童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不能站在树下等等,全面提升学前音乐教育的质量,彰显学前音乐创编的丰富意义。
(二)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动、想象力丰富、思维形象具体等心理特点,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选材的内容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易懂,真正满足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营造快乐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理念下,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也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基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创编一些趣味性的音乐内容。
比如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拟人的手法,使儿童能够理解并接受音乐的内容,通过树叶莎莎的声音仿佛在与小朋友打招呼等等拟人化的方式,使学前音乐创编更加富含趣味性特点。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营造音乐情境,模拟动物或者植物,这种方式更易于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前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音乐学习体验。
同时,音乐的创编需要保持短小、活泼的特点,篇幅较长可能会使得学前儿童由于感觉太难而放弃学习,不利于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的深入开展。学前儿童音乐创编需要采用流畅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前儿童的活泼天性。学前儿童歌曲主题旋律中的音调需要明亮,主题更加鲜明,旋律欢快,学前儿童音乐创编的歌词内容、题材、演唱形式等等均需要密切联系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引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欲望。
(三)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想象呈现出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正在发展的特点。丰富音乐活动是发展学前儿童想象力的有效途径,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水平又会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变得尤为重要。当前学前音乐创编主要可以采用Cakewalk 9.0(Sonar)作曲软件等进行创编,在创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展现音乐旋律,可以采用重复法、变奏法、对比法、再现法等多种方式创编良好的音乐旋律,注重音乐主题的设计,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基于学前儿童的实际性格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进行音乐主题创编,展现出学前儿童的童心,避免音乐创编内容过于成人化、专业化,难以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也会使得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失去价值。
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歌曲的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丰富且富含张力的音乐,使学前儿童能够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并且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展现儿童对音乐的理解。
比如学前儿童音乐创编中,可以融入“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融入一些有趣的小寓言故事等等,加之活泼的音乐,使学前儿童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并在音乐中展开想象、联想浮篇,将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德育教育等相互结合,基于此,教师还可以重点指导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前儿童学会文明谦让,真正发挥学前音乐教育的价值。学前音乐歌曲创编活动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平台,使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并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与智能的发展,促进学前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