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艺术品投资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古今中外,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不计其数。这就需要独具慧眼,沙中淘金,胆识才情具备,精通投资之道,不失时机地选择适合自己企业或个人投资的艺术品。精明的投资者,对古代的、现代的、大小名头作品都要研究到位,他们的作品市场行情各异,一定要看准机会,分别藏之,该出手时就出手。应使藏品呈现多元化的结构组合,这样有利于防范和分散投资风险,回报获利的机会就相应增多。应该了解鉴定、估价、拍卖、成交等过程,理性分析,掌握先机。
(一)艺术品投资的成功要素
投资艺术品的人需要勤,不单身体要勤勉,脑袋也要勤勉,有头脑和擅于掌握机会的人,才会成功。
投资艺术品时一定要先了解这个艺术家,多读书,多研究。不仅要了解这一艺术家的生平、经历、性格、气质,还要了解这一艺术家的艺术技巧、风格;不仅要了解这一艺术家作品的市场行情,还要了解这一艺术家有没有伪作的先例及伪作的特点。在投资名家作品之前,如把握不准,应尽可能请行家鉴定并做参谋。如果对一件艺术品没有把握,就不要投资。
书画投资收藏行当内的所谓“名头”,实际上是指书画家具有被普遍认可的社会知名度。而实际上,社会知名度是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标准的。书画家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价格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是评判书画家“名头”大小、即真实反映其实际的社会知名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艺术市场角度来看,可以将画家分成五类:即宗师、大家、名家(大名家、小名家)、画士和学书画者。“宗师”者,开宗立派者也。其艺术成就标志一个历史阶段,艺术语言形式能上承下合;其艺术风格能影响数代人;其艺术作品应有国际流通性和稳定的国际性拍卖价位,即在国际艺术品市场有一席之地。宗师往往能进入艺术史而永载史册。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一批不同的宗师;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画派也会有自己所共识的宗师。如在当代画坛上,被世人共识的宗师级画家有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吴昌硕等。
纵观历史,看傅抱石、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黄胄等宗师,可以总结出三点成为宗师的必要条件:一、很强的绘画功力;二、独特的艺术风格,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
而“大家”者,一般是某一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对画派的地域风格面貌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的地域特征很强,他们往往在艺术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在艺术风格上有独特的创新,并具有全国性的知名度,作品在国内有良好的流通性和稳定的市场价位,即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有一席之地。就江苏画坛而言,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傅小石、喻继高、萧平和宋玉麟等人当归为“大家”之列。
所谓“名家”,其或应具备较强的书画笔墨功力,或应有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面貌,并在一定的地域内有较为广泛的知名度,同时其作品在该地域内具有稳定的市场价位和流通性,即在某地艺术品市场有一席之地。而“画士”,是指一类书画笔墨功力既不过关,又无独特的艺术面貌,在社会上无知名度或知名度仅局限在很少的人群中,作品在市场上没有价位和流通性,是一批尚在家中苦苦奋斗的以书画为生的职业书画人士,或者为艺术市场上“行货”的制造者。而“学书画者”,仅为对书画艺术有兴趣,但尚未入门之人,他们既没有掌握基本的书画理论知识,又无起码的书画基本功力,只能是算作书画爱好者而已。
“大名家”往往已功成名就,艺术地位稳定,社会知名度高,收藏其作品的风险较小,作品的转让和变现均较容易,但往往较贵,大多早已经名“画”有主,即被起步较早的有眼力的藏家所藏。因此社会崇尚大名家,行内承认大名家,而艺术市场也主要只认大名家的书画作品,可谓“追名逐利”。
由于投资收藏的书画作品,通常要数年以后才可能有较大的升值空间,而届时人们的鉴赏眼光将会更高,质量较次的书画藏品很难被别人看得上,由此也就很难转让变现得以保值增值了。因此,对中下品和下品,无论其名头多大,价格多低,对其均理应谨慎投资。
对艺术品投资找到一定感觉后,碰到好的艺术品就该当机立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艺术品虽多,但适合你投资收藏的精品却不多。物以稀为贵,稀世珍品是可遇而不可及的。把握先机历来是成功投资者的最重要元素,同时艺术品收藏投资必须有精品意识,最佳的投资不宜只把眼光放于已成名定位的画家作品上(因价位已高、选择已少),而应注意眼前现代艺术家精品(因价位偏低、选择多),这就是艺术品投资的先机。必须明白,历代艺术珍品都是各时期的艺术家在创作高峰期(大多数画家在思维活跃、技巧成熟、体力良好、灵感高涨的中年时期)之心血之作,这是人类文化共有的财富,没有国界,没有新旧,也永远不会过时。
(二)艺术品投资的相关技巧
在商言商,有些企业热衷于艺术品投资这块蛋糕,就是看中了其巨大的增值空间,对其趋利避害、规避风险的行为理当无可厚非。对企业投资者而言,根据艺术市场的变化及时和合理地将某些藏品“出手”,以调整书画藏品的结构,回避相关风险,也是现实而又明智之举。
对于企业投资,一般会有投资顾问对艺术品进行调查分析。首先是熟悉艺术市场商业环境,这一部分主要是分析艺术品的行业状况、业务特点。这对于银行和投资者来说很重要。其次是具体分析艺术市场,主要包括艺术市场需求状况、艺术市场发展趋势、艺术市场增长前景。最后是行业分析,同行分析、分析主要的同业者的情况。既有对投资同行的分析,也有对各家拍卖行、画廊的分析。最后的选择具有战略性,将影响你将来的投资回报。
另外,对艺术市场的竞争和购买模式,主要竞争者、主要商业信息也该了如指掌。 对主要拍卖行、画廊,主要竞争者的情况要作透彻的了解和分析,详细分析其艺术品、价格、声誉、管理、财务状况及品牌意识等诸多方面。做到知己知彼,即使不能百发百中,也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工资较高的新兴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白领,可以从兴趣出发,量力投资。短期内有较大增值机会。如果对你投资收藏的书画作品,有机会能使其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较大幅度的增值,即如遇到有特殊收藏需求的收藏者――往往是专题收藏者或资金雄厚的机构收藏者,愿意以远远高于你的购入价,甚至远远高于当时的市场行情价(50%以上)请求你转让时;又如当书画艺术市场的交易行情突现火爆,而你又预计这段行情不久后将会回落时;再如当你发现了自己手中所购藏的书画作品有了较大程度的升值潜力,即该作品曾参加过重要的展出,或有过重要的著录和发表时,那你就应该抓住此等良机,将藏品“出手”变现了。
书画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谋求投入资金的保值增值,“不出手”变现,就无法最终体现你投资的目的。而真正的收藏则该另当别论。
(三)艺术品投资的最佳境界
藏家是最后的赢家,藏家是艺术市场良性循环的主要力量。藏家需要素养,需要智慧,更需要大智若愚,大藏家往往藏而不露。以藏养藏 ,修身养性,是艺术品投资的最佳境界。
名家书画的投资收藏之道是“取法乎上,得其中焉”,因此经济条件较佳的投资收藏者,要力争投资收藏大名家的高质量作品;经济状况一般者,购藏作品时也应宁可“少而精”,切忌“杂而劣”。而高质量作品,即指精品或上品,最起码也应是中上品。所谓精品,为书画家在身体状况和心态情绪等因素极佳的状况下,将自己的艺术水平超常发挥至极限时创作出来的不可重复的作品。精品往往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市场价格往往是中品的数倍,长期的保值增值的幅度极为可观;而上品或中上品,是书画家在良好的创作心态中,较好发挥自己的艺术水平而得出的佳作,是受到投资收藏者普遍欢迎和可遇可求的。
对一些企业家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风卷残云,气吞山河之势,固然能震惊全场,但完全将艺术品作为增值工具的人,未必是最后的赢家;最后的赢家往往是藏家,藏家往往是艺术珍品的最终得主,藏家不仅口袋要鼓,更重要的眼光要准,脑袋要富。腰缠万贯,抵不过学富五车。对于画家创作,需要眼中有竹,胸中有竹,手中有竹。而对于藏家,也可达到这种境界,完全可以做到从眼中之画,到胸中之画,再到手中之画。收藏的乐趣不只是增值,更重要的是收藏过程中享受的无穷乐趣。
据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每年以10%-20% 的速度递增。在中国艺术品价格比国际低廉许多的指导意识下,出现了媒体在鉴宝、卖家在藏宝、藏家在憋宝、买家在找宝的全民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大好局面。艺术市场上的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全面进入了艺术品投资和收藏时代。
投资艺术品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更需要在其身价倍增之前慧眼识才,认准它蕴含的无可限量的价值。然而,对于这种高回报亦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许多人仅仅是略知皮毛甚至知之甚少。
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艺术品本身具有极大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对于非专业人士的眼力和发掘力要求是较高的。
艺术品是商品,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其价值,如果丧失了应有的美学、历史和文化价值,其经济价值不是荡然无存,就是严重缩水,投资艺术品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把握价值。
如青铜器,从采矿、冶炼、设计、制模、浇铸到成型,几十道工序,成百成千人付出无数劳动,它的价值量必然大。同样一件青铜器,由于有没有纹饰、铭文,价格就天渊之别。又如陶瓷中的清瓷,由于距离年代不长,就造成许多民国仿品,投资清代瓷器,就增加了买到民国瓷的风险。
信息透明度不够
艺术品收藏或投资的门类复杂,按大的种类说,分古代和现代艺术品;按具体门类说,则有几十种,如邮票、钱币、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古籍善本、明清家具、首饰、奇石、文房用具、民俗用品等。在每一种门类中又有小分类,如钱币中有古币、今币、纸币、硬币之分,青铜器中有礼器、实用器;兵器、青铜镜之分,书画中有书法和绘画之分等。市场上不同门类的艺术品价格会有天壤之别,相应的投资回报率就会不同,加之市场炒作,信息不完全导致的逆向选择就会产生,某些刚入行的投资者不免要被忽悠一番。
艺术品投资要懂行
台北美林拍卖行的美女拍卖师舒林媛曾这样说:“行外人很难感受到投资艺术品的那种特有的快乐!”每年将自己收入的60%投资到艺术品上的她笑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财计划能比得上艺术品投资更让人身心愉悦。她建议,职场女性若要为自己贴上“知性”的标签,最巧妙的办法,莫过于做一个理性的收藏金女人。
收藏市场越来越热,可距离我们却始终有段空间,似乎并不容易介入,《品位》为你请来专家支招解疑。
踏准基础10步
如果你仅仅是看过三五场画展,翻过一两本闲书,那你还远远没找到艺术品投资入门的正确路径。想要以最短的方法变身收藏达人,你只需要在繁忙的OFFICE里,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练习有关收藏的最简单十步舞。
第1步:定位
到网络书店里以“收藏”为主题词搜索一下,买几本你最感兴趣的小册子,确定哪一种或哪几种艺术品是你最感兴趣的。
第2步:参观
进行资料研究及开始参观艺术品展,多了解相关的知识。
第3步:集成
到所在地城市的收藏网站上注册一个账户,学习高手的经验。
第4步:涉足
去本地的古玩或收藏试水,磨炼一下自己看物和砍价的技巧,当然,最好叫上一位行家帮忙。
第5步:初购
经验缺乏的人最好通过观展的方式,购买一些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精心选择,比较有代表性。
第6步:精算
仍觉得价格偏高?联络到艺术家,直接向他们购买优惠得多。
第7步:存珍
开始坚定持有,至少两年之内不要将其卖出。个中,不妨多深入学习相关的收藏知识。
第8步:估值
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拍卖资讯,每隔一个月估算自己的收藏价格起伏,制作曲线。
第9步:重觅
开始找寻下一个收藏目标。
第10步:获金
在你差不多忘了第一件收藏品时,如果它升值超过20%,可将其卖出。恭喜你,你的第一次艺术品投资活动完美成功!
琴瑟琵琶,达人集雅
越来越多有经济能力的职场女性不满足于以前的投资方式,希望介入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不过在集雅鉴真这条路上,由入门到精通的路途并不太顺畅。在这一点上,行家的指导绝对一字千金。听听他们的意见,你的收藏天地或许会豁然开朗。
鉴赏派代表人:曹壹霖
(曹壹霖工作室,画家)
《品位》:你收藏的第一件艺术品大约在什么时候?那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曹壹霖:大约2002年收藏的,是我老师的一幅花卉。那幅作品非常有冲击力,虽然用的纸、颜料都不是特别好,但作品中的生命力真的很强,每次看都能让我感动。
《品位》:站在创作者的立场,认为介入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有门槛吗?
曹壹霖:没有任何门槛!关键你是否喜欢,把这个心态放下来就没有门槛。
《品位》:你认为投资艺术品的入门阶段,最容易踩什么陷阱?
曹壹霖:大部分女性对艺术品还是了解不多,所以一定要改变一些固有认识,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拍卖行拍卖的不代表一定是真品,小画廊的展品未必升值空间小,一定要买真品而不是复制品。
理财派代表人:杜艳
(瑞银财富管理部,资深顾问)
《品位》:你觉得现阶段,职业女性适合投资艺术品吗?
杜艳: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市场还在逐步成熟中,介入每一个不太熟悉的投资领域一定都是要交些学费的。我认为现在就是女性投资艺术品的最佳时机。
《品位》:与大家现在接触较多的其他投资方式相比,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有何特点?
杜艳:艺术品收藏就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啊。投资金融产品的收益有相对明确的期限,然而艺术品在这方面的期限就模糊一些,有些艺术品的升值速度不一定特别快,而金融产品一般都会承诺一个预期收益值。
《品位》:介绍一个您认为最有用的诀窍给大家好吗?
杜艳:但凡投资都有风险,艺术品也是一样,投资的回报也需要耐心地等待。入门阶段注意控制投资规模,了解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要盲目跟风。
精神派代表人:赵丹虹
(上海尚画廊,艺术主持)
《品位》:很多职场女性有兴趣但是还没有勇气进行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给她们一些建议好吗?赵丹虹:无论什么时候走出第一步都不晚。收藏艺术品是一个给自己未来积攒回忆的过程。选择并相信自己真心喜爱的,至于赚钱和投资,那是其次的事情。
《品位》:有人说玩收藏特别不能冲动,你觉得感性的人是否适合投资艺术品呢?
赵丹虹:当然可以!收藏艺术品是寻找情感共鸣,只想着按照条条框框去选择艺术品,那就失去艺术品投资独有的乐趣了。很多女性刚开始收藏艺术品时,会不够自信,会被别人的说法和标准牵着鼻子走,这样不好。
《品位》:如果给你的好朋们推荐最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你会推荐什么呢?
赵丹虹:自然要数当代的艺术创作品。我建议有兴趣的人,先收藏跟自己同龄、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一方面你和创作者没代沟,另一方面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升值空间较大。30到40岁年龄段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成熟,发挥稳定,值得收藏。
体验派代表人:陈浩扬
(沪申画廊,资深策展人)
《品位》:现在职场女性关注艺术品投资的多吗?
陈浩扬: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升值空间,市场的活跃度也在提高。对艺术家来说,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创作。积极创作就有更多好的作品,给收藏者的选择也更多。
《品位》:有不少人认为艺术品价值难以界定,是这样吗?
大环境一定时期的持续稳定,可能会给艺术品收藏带来增长暴利,但艺术品投资相对于股票、房地产等高风险投资,其不稳定性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当代艺术品的价值不确定性,在作为资本流通时的滞后性,决定了在持有人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它无法迅速并保值地兑现,这些缺陷都已经在收藏家群体中形成了不争的共识。
艺术品价格方面的不菲,也注定了艺术品收藏只能局限在一种装点生活、炫耀富有的奢侈品消费领域。以上弊端决定了注入艺术市场的资金,必定是市场资本流通中所谓的闲钱和金融冒险家们的投机资本。在艺术品市场火爆时,他们将这些资金从社会其他领域抽出,转而追随艺术品市场的炒作;当市场出现危机时,这些资金随着艺术作品的流拍与画廊的关张倒闭,一起滞留到了大大小小的库房中。
第一,艺术品与金融资产结合的步伐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速度迅猛,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势头明显。除个人爱好者外,在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进程中,投资者机构化趋势明显,但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诉求增加。目前,参与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企业主要来自文化传媒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领域。二是大量金融投资机构开始在艺术品投资领域试水。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方式不同,其借助的是雄厚的资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更专业的资本化操作方式。由此推断,随着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将逐步从散户市场向机构市场转变。
第二,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中金融化产品逐渐增多。以艺术品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是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标志。目前我国推出的艺术品金融化产品主要有: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保险产品等。艺术品基金的发起人通常是一些艺术家或者金融投资人,召集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或对艺术品有投资计划的投资者,通过组合多种艺术品,获得理想收益。艺术品基金投资市场的发展经过了散户阶段、专业机构投资阶段和艺术品衍生品投资阶段。专业基金投资艺术品和个体-易受个人喜好影响的方式不同,基金主要考虑的是艺术品的未来出售增值价值,因此,前一种方式的收益率往往要比后一种方式收益率高[7]。随着我国提供给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成长环境逐渐向好,艺术品投资基金市场频传捷报。2010年各种艺术品基金开始试水,先是年初中国民生银行消息称推出“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再是同年6月怡桥财经艺术基金宣布启动。同年7月,德美艺嘉艺术基金正式,发行规模数亿,发行面向全球。目前情况下,由于艺术品投资基金的门槛不高,其广泛参与性使得艺术品投资的另类价值显现了出来。同时,艺术品基金让投资者不用费心思去照顾那些娇贵的艺术品,还能有所收益。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所以其未来十分值得期待。把艺术品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的机制和过程称之为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与信托的结合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在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及资产定价时发挥作用,即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二是首先将艺术品资产化,然后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发行投资基金;最后,将整合的资金重新投放到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品信托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阶段:一是以散户市场为主的起步阶段,即个人或者投资机构在没有采纳任何专业指导和咨询的情况下,作出的个人直接购买行为。二是以机构购买为主的发展阶段,例如,购买由金融投资机构发行的艺术品按揭产品、艺术品基金产品等。这种背景下导致的问题是艺术品没有所谓的所有者,只有当投资者收购后,才能获得艺术品的所有权。三是交易艺术品衍生品的成熟阶段,即跨过艺术品变现的过程,通过艺术品指数挂牌上市进行交易。与之相适应,艺术品保险业务也开始起步。2010年12月,我国《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8],指定了一批文化产业保险试点,确定了11个与文化产业“联姻”的险种业务。自此,保险公司就有资格提供从保管、展览到运输等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项目。但考虑到艺术品确真估值以及出险后评估的瓶颈,保险公司目前只向公信力强、规模大的机构提供这类保险服务,艺术品个人持有者的保险服务尚未出现。
第三,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艺术品正逐步实现由商品向资本的转变。艺术品投资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9]。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年增长率达到41%,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所占份额已超过英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闲散资金,使艺术品交易市场成为金融资本寻求利益的价值洼地。虽然发展势头向好,但是,艺术品金融化交易火爆的场面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少业界人士提出异议,即过分强调艺术品在资本投资市场的作用,会磨灭其自身的文化属性,让艺术品单纯沦落为金融炒作的工具。西沐教授也曾指出:“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还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缺乏有力的风险监管体系,等等,都需要政府政策与时俱进”[10]。
目前我国艺术品金融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
第一,发展环境问题。首先,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携带资金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活动,但相应的市场监管与法规建设缺位,这一不利因素在金融资本大量介入之后显得尤为突出。艺术品交易市场涉及的资金量大、专业化要求高、风险程度大,没有专门化的监管机构与法规规范就容易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规则失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的同时也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其次,在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缺乏对于软性方面的有效控制,例如,职业道德等。此外,大多数扶植艺术品投资的金融服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这些无疑都是阻碍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因素。另外,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差也是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绊脚石。首先,自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后,艺术品造假现象就从未停止,这也使得我国艺术品的投资风险居高不下;其次,由于综合性人才以及专业鉴定机构的稀缺,对于艺术品的确真鉴定目前没有公信的方式,许多所谓的鉴定专家以及专业机构唯利是图,缺失职业道德,有意推高艺术品价格。
第二,发展体系问题。我国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处在初始阶段。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品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紧密程度上,而且还体现在配套金融服务不完善等方面。在艺术品交易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与艺术品相结合的资本市场,那么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就将前景灰暗。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艺术品与资本的结合。例如,艺术品估值体系随意,缺乏公信的艺术品鉴定机构,都增加了专业金融机构对艺术品进行资产化的难度,从而使金融机构在面对艺术品投资时只能望而却步。另外,专业监管机构的缺失以及税收制度的不明确都是制约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发展的因素。
第三,运作制度问题。与证券的标准合同化方式相比较,艺术品金融化在完善运作制度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必须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进行标准化交易、完善体系建设,才能保障艺术品金融化市场的平稳发展。
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情况,对未来我国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提出五点可行性建议:
第一,转变传统艺术品交易观念。有质疑者指出,非理性炒作与投机是艺术品金融化的最大特点[11]。而其实,目前进入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投资者很多都是有金融投资背景的专业人士,他们不是利益的投机者,他们的关注点放在运用现资理念投资艺术品上。所以,艺术品金融化并不是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倒退,而是新理念、新观念介入后的一种良性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传统观点,不断提高投资技巧,总结鉴藏经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品金融化,在充分研究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把握投资机会。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艺术品金融化的法律规制,需要在传统立法的基础上,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立法。在立法层次上,可先出台行政法规或者多部门联合规章,形成多部门法律、法规共同规范的局面[12]。
第三,完善艺术品金融服务体系。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使得艺术品交易市场得到了扩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也提到了战略高度。面对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如何建立与艺术品交易市场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紧要课题。艺术品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有利于国家对艺术品交易市场进行保护;充分考虑艺术品金融化的特殊性;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13]。
这似乎只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展览,但是俱乐部里一丝不苟的装潢,绝对私密的物理空间,以及工作人员制服上佩戴的“民生银行”的工牌,时刻都在提醒我们,这是私人银行给高净值人群的增值服务,是中国富裕阶层的艺术福利。
兴业银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2013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白皮书》显示,在中国600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有280万人。约有85%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正在使用私人银行服务。
如何为这280万人配置资产?中国的富裕阶层极少有通过继承遗产、婚姻等方式快速致富的,一般都是创办企业而赚的“辛苦钱”,所以在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让投资理财使财富不受到损失,保值、增值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也是银行家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一点上,艺术品业务与财富阶层的需求则不谋而合。
而这份报告中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在另类投资中最受欢迎的是艺术品,其次是珠宝玉石、酒、钟表和飞机。此前花旗银行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国内32%的投资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增持另类投资,51%计划在未来12个月维持有关配置。
私行艺术品业务 并不新鲜
私人银行在西方发展了几百年,而在中国内地,还只是近些年的事情。
私人银行在全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一般来说,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为富豪们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在较大型的国际金融公司或银行中申请开设此类服务的门槛是:至少100万美元以上或者1,000人民币以上的可投资资产。
2005年9月,瑞士友邦银行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国际私人银行,到2007年4月,花旗、汇丰、渣打、东亚这些外资银行中国区法人银行,都先后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
2007年,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为标志,之后交、工、招行均陆续推出该项业务。本土私人银行的业务发端伊始,迄今已有6个年头。随着各个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服务项目有基础的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遗产安排,自然也涵盖有艺术品的收藏、拍卖。
当然,银行业进入艺术品领域,在海外已经不乏先例。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这几家银行的艺术品投资、收藏和服务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本身的重要标志项目,而大型金融资本的一举一动,都对艺术品行业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而对于这些经济上先富裕起来的高净值客户,银行需要提供更加鲜明的服务。而艺术品投资与传统资产管理、投资、信托不同,但是与资本市场相关性较低,而且艺术品价格变化遵循内在价值,受其他资产波动影响小。所以将艺术品纳入高净值人群的资产,为财富阶层配置资产提供新的渠道,也为银行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沪苏浙作为富人的集中地,上海是最多的私人银行总行所在地。不过北京有不可比拟的的文化优势,更多的私人银行开展艺术品业务,首选北京。
定制 专属的“艺术管家”
私人银行业的基础理论是,私人银行家应精心组织一个由投资经理、财产规划师及其它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这个团队策略协调程度以及对信息掌控能力是零售银行无法比拟的。而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中,可以有更开放的结构,包括有针对性的慈善规划、多类型知识的获取等,简而言之就是定制服务。
有着20年瓷器收藏经验的闫健武是民生银行私人银行的特聘投资顾问,是北京古玩城一家老店的主人,他为私人银行的客人提供过许多个性化专业化的建议,他也量身为客户制定过收藏体系。民生银行的俱乐部的业务中就包括艺术品私人税务解决方案、个性化的专业养老、以及vip策展定制服务。
光大银行会定期举行艺术品鉴定的活动,此前该行与一鉴宝节目定期共同举办鉴赏活动。2013年4月,原本只计划邀请30位客户参与,但最终却吸引了超过50余名高端客户携各自藏品出席。
在国外更加成熟的私人银行市场,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经常会代表客户到拍卖场竞标古董或者到全球采购艺术品。在坊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2012年国内某私人银行的理财经理带着几个客户,直奔国外某艺术品拍卖现场,斥资几千万,捧回了数件艺术品。”但是更多的人相信带着他们上拍场的是艺术行业类的专家,是私人银行为富裕阶层专属定制的“艺术管家”。
外包 与艺术机构的好姻缘
“目前,私人银行参与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方式,银行直接购买具有投资潜力和增值空间的艺术品,作为收藏或投资,同时接受艺术品作为信贷融资抵押。这种方式存在于欧美的一些私人银行间,如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二是间接方式,将艺术品的投资交易纳入理财产品中,私人银行作为第三方,不直接参与艺术品的交易买卖。由于直接方式要求私人银行具有较高的艺术品鉴赏能力,而国内私人银行在这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间接方式是国内私人银行涉足艺术品领域采用的主要模式。”社科院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段雅丽这样认为。
富裕阶层虽有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的需求,但大都缺乏对艺术品鉴赏的眼力和经验。这就需要私人银行充分整合资源,帮助客户提升对艺术品的品鉴水平和投资技巧。传统金融领域出身的私人银行家显然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所以绝大部分私行的艺术业务都会选择外包。
早年间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与墙美术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从“艺术银行”的角度切入,共同进军文化产业,并在咨询与制定投资策略等业务方面开展合作。
招商银行近些年一直与佳士得、苏富比都进行过合作,将其私人银行客户推介给拍卖公司。邀请客户观看它们在内地和香港的预展,请工作人员为客户现场讲解,以及直接去香港参加拍卖会等。
建设银行私人银行与北京匡时拍卖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高端客户的艺术沙龙中往往不能缺席匡时的高层,在2013年的艺术北京上,建行也承办了由匡时主办的“青年收藏家邀请展交流论坛。”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与北京保利拍卖也有着类似的关系,不仅艺术民生俱乐部就距离北京保利办公楼仅一条小路,而且在保利拍卖所有豪华的预展拍卖中我们都能见到私行的理财经理坚守着预留的咨询展台。
私人银行与艺术机构共享客户,尽管动用昂贵的专业资源,而且参与度相对较低获得的利润也会有限,但是相对而言风险也低,也会给私人银行服务带来更好的声誉,并进一步吸引高端客户。而对于艺术机构来说,让更多的新钱,新脸进入艺术品市场,也是他们一直所追求的,所以私人银行与艺术机构的合作是一门不折不扣的好姻缘。
调整期 从高调走向私密
2009年美林集团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名下“净值”至少100万美元者的“高净值个人”约有36.4万。2009年,北京保利推出的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拍出了1.69亿元的高价,中国艺术品市场在那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率先回暖,一举进入“亿元时代”。
同年,招商银行调赞助博鳌论坛亚洲艺术展,举办艺术沙龙,6月该行私人银行正式推出艺术品赏鉴计划——这是一款类期权艺术品投资产品。投资者可以从招行推荐的当代艺术品中任意选择其喜爱的作品,存入相当于该艺术品现价的保证金,即可拥有该艺术品的鉴赏权益,期限一年。一年内,如果其选定的艺术品升值,投资者可随时以原约定价格购入该艺术品。如果不满意,投资者也可退还艺术品,只需支付2%的管理费用就可拿回保证金。
而时间再回溯的两年前的2007年,包括陈丹青《牧羊人》等在内的61幅当代艺术品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国内当代艺术行情超过的海外,画廊数量剧增。那一年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作为国内首只私人银行艺术品投资产品推出,存续期为两年,主旨是购藏中国近现代水墨画、油画作品。产品到期后,年化收益达到12.75%。两年期满后圆满达到预期收益。
不过自2011年起,从艺术品成交额的大幅下滑开始,这样创新的私人银行服务和金融创新就鲜有耳闻。资本是敏感更是谨慎的,它们更趋向于中短期、低风险、收益适当的产品。正如2013年上半年仅发行了4只信托产品和2009年同期却发行几十只这种鲜明的对比一样。在艺术市场进入调整期,私人银行并没有太多振奋的可以公之于众的举措,仅剩下以培育客户为目的的鉴赏类讲座和艺术私人洽购的活动。当然可以预测的是,作为私行客户,他们在拍卖前依旧有高规格欣赏的礼遇,专业的讲解,竞买中也会有更适合的渠道。
而且银行业的人也有一致的认可,目前中国私人银行的主要方向依旧是金融类的,艺术品的鉴赏和相关业只是一种增值服务。任何市场都有高低起伏,艺术品市场自然不例外。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多客户把一些资金抽走做更有效地投资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且经历了经济环境和艺术市场的双重动荡,有一个平和的投资心态更有助于市场的培育。
发展 稳健不激进
某银行财富管理部的理财经理曾坦言,虽然很多银行介入了艺术品投资业务,实际上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操作。而很多银行私人银行部门成立虽然早,但是对艺术品投资依旧保守。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非艺术的自然物品和人工制品可以经过审美的加工、创造,转化成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 (2)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相互渗透,这在无形中拓宽了艺术品的领域,不仅丰富了艺术品的种类,还给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增添一份色彩,使生活更具审美性、艺术性。就像自然界的花花草草,经过搭配、组合变成了精美的装饰品;房子的使用价值在于它的可居住性,人们对房屋进行装修、装饰,使其变成伴随人们生活的最大艺术品。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物品经过加工、修饰后都可以变成艺术品,艺术品的门类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丰富。
艺术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1)艺术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具有特殊性;(2)稀有性和可替代性差;(3)艺术品供应数量少,艺术家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复杂的艺术技巧,具有不可替代性。(4)艺术品具有一定文化内涵。艺术品必须置于一个社会背景中,为习俗的法则所支配,如必须在一个艺术展厅或音乐厅中展示等。艺术习俗决定着艺术品所能达到的审美水平,否则,艺术品只是纯粹的物理事物。艺术品具有的审美层面。优秀的艺术品是既表现艺术家的观点或意图,又可能给人造成审美愉悦、有表现力的作品。《拿破仑加冕》由雅克.路易.大卫所做, 卢浮宫的是原作 ,凡尔赛皇宫里的这幅画里有一个公主变成了粉色的衣服因为大卫当初在观看一世加冕时对那位公主一见钟情,日夜思念,20年后又画了一幅收藏在凡尔赛皇宫,大卫想要突出这位公主的不同 ,所以给她穿上了粉衣服。
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1.客观环境
(1)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因此,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价值会根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需求越大,价格自然就会被抬高。艺术品的平均成交价格和拍卖时的经济形势会随着经济景气程度的波动而波动。
(2)文化情趣:是在同一个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中,大部分人都认可的社会标准, 同时也要有属于艺术品本身的个性差异。如,西方推崇油画,东方推崇水墨画,而每幅画中都赋予他们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的个性。
(3)供需状况:艺术品的需求弹性很大,供给弹性却极小。在需求方面,艺术品无法像生活必须消费品那样成为人类的刚性需求。在艺术品的买卖的市场上,影响艺术品价值最直接的因素是艺术品的瞬间供求关系;从供给方面看,一部分重要艺术品会通过出售、捐赠等形式进入各类博物馆,而另一部分艺术品会被收藏爱好者收藏,他们一般都不会轻易拿出来交易,因此,具有重要历史的艺术品的供给会逐渐减少。
2.主观环境
(1)艺术品质:除了艺术品本身的精品、次品之分外,技术工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就像中国宋代的建窑,是目前拍卖市场上价格最高的瓷器,其技术的精湛是后人无法摹仿和超越的,它不可复制性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越来越具收藏价值,像这类艺术品,数量供应越稀缺,后来的收藏者对艺术品的迫切追逐将会导致历史艺术品的价格呈一个长期上涨的趋势。
(2)辨伪难度:任何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包括拍卖公司),都不会跟客户保证所出售艺术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易于摹仿、仿造,不易鉴别的艺术品受市场投资者的追捧率比较低。
笔者建议,在资料无法查证之时,还是以停为好。虽然会错过一些投资机会,但是,比起“吃药”之后再后悔,那要强上一万倍。
十一、遛摊儿的路线
投资者如果能正确地选择遛摊儿的路线,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遛摊儿的路线可以选择先浏览、再系统、再重点这种步步推进的方式。在场内先粗粗地浏览一遍,再有重点、有目的、有方向地细看,这样有如下好处:
1. 能及时发现新的、有特点的藏品,免得去晚了让其他人占先;
2. 能及时了解新的流行趋势,以及时跟上新的投资时尚;
3. 能及时了解场内热门成交的品种,判断自己的投资规划是否应该进行调整;
4. 能及时了解自己已有藏品和欲购藏品的价位变化,感受场内特定藏品的成交气氛;
5. 能及时发现场内的整体市场价位变化,了解市场的景气情况;
6. 能及时发现场内造假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利于投资之时的鉴定;
7. 能及时发现新的赝品种类;
8. 能及时了解各省来货的新趋势。
十二、和摊主们交朋友
和摊主交朋友是为了能获得他们的特殊服务,已经是朋友了,他们会更尽心、尽力;同时,也是为了能拿到第一手的货,能见到第一眼。在艺术品投资之中,这第一眼非常重要;这样做还是为了让他们帮投资者找货。和摊主成为朋友,货品的品相就相对更有保障。摊主们若是入了好货、鲜货,会想着给您留着。他们会为投资者收集各种信息,会成为投资者的情报站。能和摊主交朋友,对于鉴定也有帮助,对于弄清藏品的真、赝问题,相对有更多的保障。而且,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买到便宜的东西。
十三、其它交易技巧
投资者遛摊儿之时,还有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小节。比如,您的衣物鞋帽、钢笔、手表、鉴定工具、汽车钥匙、戒指、佩饰等,如果过于光鲜、豪华,摊主们给您开的价,相对于给其他人开的价,也就会相应“光鲜”和“豪华”些。所以,投资者去遛摊儿时,请在着装、饰品和鉴定工具等方面保持低调,车辆停得远一点,车钥匙收好。对于同一位摊主,不宜多次使用同一种交易手法,也不宜经常按一定规律、周期变换手法。总之,尽量不要让摊主掌握您的规律。
具体的交易技巧还有许多,投资者还可以不断地总结出新的交易技巧、交易门道,希望投资者能与笔者交流,更好地为广大投资者服务。
(三)遛摊儿的规划和预算
投资者千万不要因为地摊儿的投资代价小、不成规模,就忽略或者放松对它的投资规划和预算。投资者对地摊儿投资的规划和预算,应注意考虑风险控制、投资规模、回报测算以及再流通性等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地摊儿投资的风险
投资者应该清楚,地摊儿投资同样也需要有风险意识,同样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因为许多艺术品的增长潜力有限,更何况某些艺术品是行活,是低价值的物品,甚至是赝品、假货。地摊儿投资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需要知道风险的来源。地摊儿投资的风险主要来源于:
1. 再流通性低
投资者不要以为在地摊儿进行投资,所买藏品的再流通性就不会低。其实,就是在地摊儿进行投资,所买藏品的再流通性才可能会低。因为在古玩店、画廊、拍卖公司等地进行投资,藏品已经是被各种专家一级、一级地筛选过的,所以再流通性就相对有保障。
2. “打眼”、“吃药”
因为投资者的鉴定功夫不到位,或者是投资者所聘请的专家比较“水”、“菜”,致使投资者买了“打眼”货、吃了“药”。
3.买了不该买的东西
因为便宜,投资者买了所谓不该买的东西,或者更惨,以高昂的代价买了一时的流行性藏品。
4. 买了格格不入的藏品
因为贪便宜,买了与其它藏品格格不入的藏品。
5. 买了不能配套的藏品
因为地摊儿的条件限制,无法与已有藏品进行对比,买回去才发现藏品在色泽、大小、重量、质感、品种、质量、内部结构、系列、套路、附件、功能及附属功能等方面与已有藏品不一致、不统一、不般配,因而不能配套。
6. 买了不了解的藏品
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或者决策失误,买了投资者不了解的藏品。
二、地摊儿投资的规划
许多投资者都持有“地摊儿投资数额细、影响小”的观点,根本就不进行投资前的规划,或者即便规划,也不细致,不准确,经常会买来一大堆无用之物,到头来大量堆积。等发现之时,已经损失巨大。
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划在地摊儿上的投资
1. 科学地确定投资品价值范围
投资者在分析自己的投资实力之后,需要科学地确定所选择投资品的价值范围,并且严格遵守,这样就可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比如,当投资者确定了在地摊上的投资品价值范围在人民币300元至1200元之后,凡是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的藏品,就坚决不买。这样做可以保证不突破预算。可以保证该在哪里买的东西(比如古玩店、画廊、拍卖公司)就去哪里买。
2. 确定投资品档次级别
在确定了藏品的价值之后,还应当确定投资品档次级别。这两项看起来好像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因为比如绣片这类藏品,再高档的藏品价值也不是非常高。而且,在大型拍卖公司的年度大拍之上,投资者也不见得能买到它。又比如钻石等珠宝,再便宜的东西也不会低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可能在地摊儿上买到。所以,投资者要做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投资品档次级别。地摊儿投资档次级别确定之后,严格遵守的难度比较大,需要投资者有着严格的纪律性。
3. 确定投资规模
投资者为地摊儿投资所分配的资金数额,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投资者不能随便给地摊儿投资定一个标准,而且在执行过程之中,也不应随便进行削减,或者随便进行追加。在一般投资者的年度艺术品投资财政预算之中,地摊儿投资的资金配额,应该占总投资盘子的25%至35%以下,绝对不应该高于这一水平。
4. 确定投资频率
投资者保持一定的投资频率,可以和市场有一个相对紧密的联系,让资金和藏品有一个连续的运转和流动,并令投资者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获得不断地学习并熟悉艺术品投资和鉴定方法、技巧的机会。
5. 确定投资品方向
投资者在确定了投资品的价值范围、投资规模、档次级别和投资频率之后,应该根据个人喜好来确定投资品方向。因为只有喜好才能持久,而艺术品投资是属于长线投资,必须持久才能有所成就。
三、 地摊儿投资的预算
地摊儿投资预算的原则要适当地强调灵活性,因为地摊儿藏品不论是种类、数量和价值,都相对比较杂。投资者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益,就不能被太多、太具体的条款限制死。所以,地摊儿投资预算的原则要适当地宽松。但要求预算项目要尽量严谨和细致。笔者建议,地摊儿预算占投资者总体艺术品投资的25%至35%比较适宜。主要因为:地摊儿不是,也不能作为艺术品投资的主渠道和主要形式,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地摊儿投资的资金确定之后,应按季、月度与按淡旺季将这笔资金分配好,一般不得超用、追加,只可节余流转,以及节余划拨至其他投资渠道。如果一个投资者有两个以上的主要投资品类,比如书画和瓷器,那么就要分别对每一品类的预算进行规定。如果两个品类的市场周期或者淡旺季不一致,就更应该分别建立预算账册,而且应该严格执行,不提倡在两个品类之间相互挤占、挪用预算款。
捡“漏儿”
捡“漏儿”指投资者以极小的代价,买入一件价值极高的藏品;或者以赝品的价格买入一件真品,以普通藏品的价格买入一件珍品、极品,以常见藏品的价格买入一件罕见品、绝世品。捡“漏儿”是许多投资者所期望的,甚至是梦寐以求的。
在我们周围,捡“漏儿”的机会其实并不多见。投资者希望“捡漏儿”的心情、愿望是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捡“漏儿”的机遇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易得到的。许多举世瞩目的大收藏家一辈子可能也没有捡过几次“漏儿”,有些甚至终生也没有捡过一回“漏儿”。可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没捡过几回“漏儿”,而就不是大收藏家了。但是,能捡“漏儿”毕竟是投资者的一大愿望。能捡到“漏儿”,其实是功力厚积薄发的一种集中体现,也需要同时符合许多条件:
1心态
捡“漏儿”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的投资者,即使有大“漏儿”当前,大“漏儿”临头,也会因为紧张、慌乱,或者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而与其失之交臂。
2基本功
捡“漏儿”需要有良好的训练和扎实的根基。捡“漏儿”所需的基本功是:
对行情及行情的动态有着十分透彻、及时的了解;
对藏品的真、赝,有明白、正确的鉴定;
对藏品真、赝的鉴定迅速、果断;
对藏品的内在价值有深入、细致和特别的研究;
对藏品市场未来的趋势有超前、敏锐的见解;
面对认准的藏品,还要大胆、果断购进,遛摊儿的人多,藏品不会老在那里等您。
这六项基本功同等重要,互为关联、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3. 机会
相比较而言,地摊儿上应该是捡“漏儿”机会最多的地方,其次是在古玩店,至于拍卖会和画廊,则是捡“漏儿”机会最小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讲,地摊儿上的藏品真假难辨,地摊儿投资需要快速决断。大多数人恰恰是快速决断的能力相对较低。
在古玩店捡“漏儿”的机会,要较之在地摊儿上低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古玩商是行家,他们已经对藏品进行过筛选,给投资者的机会基本上没有。但是因为古玩店的客源方向有限,有时因为上来的货不一定适宜其基础买家,古玩店又需要套现,投资者还是有可能捡“漏儿”的。
拍卖会在开始之前要公告天下,而且拍卖公司的运作能力、招商能力、经济实力要比一般的古玩店大许多倍。而且,在许多情况之下,拍品即使溜拍,拍卖公司照样有未成交费可以拿。拍卖公司以及客户们,一般对拍品的发掘工作也较深入、细致。所以,在拍卖公司捡“漏儿”的可能性不太大。
画廊是推广和运作现代作品的,对于古代作品也是以的手段做持续性的经营,他们对自己所经营的作品了如指掌,投资者在画廊捡“漏儿”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存在着捡“漏儿”的机会:
① 搬迁
艺术品投资市场还有一个极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一般的古玩或艺术品市场都是自发形成、多年延续下来的。有些地方因规划发展的需要,将自发形成的艺术品市场进行搬迁,这些都会导致市场的停滞,甚至消亡。所以在某一古玩市场即将进行搬迁的前后一段时间,是投资者捡“漏儿”的大好时机。
② 店家倒闭
一般情况下,做古玩的摊位、店家是不容易倒闭的。可是如果出现特殊情况,有的摊位、店家经营不下去了,要将存货盘出,此时就是投资者捡“漏儿”的大好时机。
③ 新开张、新扩张
做古玩的摊位、店家或拍卖公司等新开张、新扩张时,有些人可能是新手,或者可能对新扩张时、新增加的品种不熟悉、不了解,或者对所经营的藏品信心不足,估价也可能不准确,对藏品品名的确定也有可能出错,将品类划分错误,或者他们的基础买家不充分、实力不强,他们招商不力、招商渠道不畅,他们的信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很高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藏品交易的通畅性,增加卖方资金的占用时间,降低藏品的成交价格。这些都是投资者捡“漏儿”的大好时机。
④ 某地受灾如果某地遭受自然灾害,或者有战争、动乱,当地的艺术品会大量流出,或者本应流向该地的艺术品会转而流向他方,此时的价位也会有波动,这时可能是投资者捡“漏儿”的时机。
⑤ 留心处处都有“漏儿”
引言
谈到奢侈品,人们往往最先想到世界品牌的轿车、瑞士手表,实际上艺术藏品也是当之无愧的奢侈品。据我国学者朱明侠对奢侈品的定义:消费者对某件特定商品预期会给自己带来的体验价值远远高于该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的一类特殊商品。形成奢侈的体验价值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源自某种天然资源的稀缺,如玉等。其二,人为的稀缺,如作者已故的艺术品等。随着2011年第六届广州国际奢侈品展上古董、收藏品、陶瓷等中国元素奢侈品的亮相,买家购买艺术藏品已经成为一种品位、身份和荣耀的象征。
社会和谐离不开媒体对和谐价值观的倡导,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便是通过营造和谐的传媒舆论环境,建构健康的媒介文化,引领大众奢侈消费。本文试图揭示奢侈消费在今日中国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和现实影响,探讨在大众媒介与奢侈消费相衍而生的背景下大众媒介所应持的立场和价值观。
电视对奢侈品消费现象的传播突出表现在收藏鉴宝类节目,央视《鉴宝》栏目自诞生之日起便定位高雅,以教授观众鉴宝知识、明晰理财观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节目围绕艺术品收藏行为的赏、鉴、藏三个主要环节展开,传递着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在从事奢侈品消费行为时,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注重奢侈品独特的传统、工艺水平、象征的文化底蕴;对奢侈品进行投资消费时,把握其市场行情,掌握投资技巧,提高消费理财能力。
《鉴宝》的奢侈消费观念建构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田维钢和顾洁认为,像《鉴宝》这样的节目,对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收藏意识,促进中国传统艺术品价值的回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①本文主要从《鉴宝》的内容框选、话题、风格、功能四个方面对其奢侈品消费观做以解读:
内容框选:展示华夏传统文明。《鉴宝》的内容紧紧围绕鉴藏活动的四个要素即欣赏、鉴定、收藏、流通展开,节目以展现瑰丽多姿的民间宝物,展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展评内涵丰富的历代珍品为己任。其注重娱乐的精神拉近了普通观众和珍贵艺术品的距离,也正是这种娱乐的方式稀释了专业节目的晦涩,实现了小众化节目的大众化传播。如伯德・H・施密特在《娱乐至上:体验经济时代的商业秀》里所说,“娱乐作为体验的一部分,并非意味着浅薄,也可以是非常深奥、复杂或者非常私人化的”。②使观众感受着实际生活中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体验到的鉴宝乐趣,体会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话题设置:隐喻民族文化精神。每次节目的艺术品展出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专题,集中介绍某一艺术品收藏类别的专业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向普通观众系统细致地讲述基础知识,引领大众叩开艺术品世界的大门。《鉴宝》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象征着某一种民族文化精神,或者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几千年的文明凝结在这一件件藏物上,将藏品所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充分挖掘出来,让观众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感受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风格呈现:突出高雅节目品质。从风格上看,自诞生之日起,《鉴宝》就定位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播艺术知识、延承历史文明、提升人文素质”。在具体操作中,为防止娱乐过度而奉行“有限参与原则”,拉开了审视距离,即参与者需保持一种相对悠闲的态度,在表达方式上拒绝过多地将自身利益和喜好情感置于其中。这确保了人们在节目中能够独立思考,规避煽情性因素的干扰,净化了节目的制播空间。而节目中展出的藏品本身也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寓意和悠久的历史,这使得《鉴宝》从内容、形式到成效上都尽显高雅。
功能定位:传授投资理财技能。《鉴宝》的功能表现在普及鉴宝知识和传递投资技巧上。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收藏爱好者急欲了解藏品知识,因此在制作时,节目刻意将传授艺术品知识和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作为重点,也使得不从事收藏活动和不清楚藏品背景的观众获得了一次艺术品知识的洗礼。《鉴宝》在节目策划中,考虑到藏品具有经济和文化观赏的双重属性,从投资的角度指点藏品投资的前景,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使观众把握投资理念,掌握投资趋势。
综上所述,《鉴宝》发掘宝物所折射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并使观众在了解收藏知识的同时,明晰投资理财新趋势,在辩证客观认识奢侈消费存在的前提下正确地引导大众奢侈消费。
中国奢侈消费大行其道的原因
社会制度变迁是深层原因。中国早期奢侈品的产生,既是社会权力与财富阶层分化的表现,也是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发达国家的奢侈品品牌得以登陆中国,在奢侈品消费上对中国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国际示范效应”。本世纪伊始,国家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对奢侈品进口所征收的关税逐步降低,这极大地促进了奢侈品的销售。另外,个人社会价值的评价标准已从传统的政治评价转向现在的经济评价,奢侈品的拥有成为新的获取“正面”社会评价的方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富裕阶层日渐形成,历史艺术藏品因其具有物质稀缺和不可复制的特性,引起了先富群体和普通百姓对艺术品趣味和利益的双重追逐,带动了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繁荣复兴。
大众传媒的奢侈消费报道热。大众性是现代奢侈消费的显著特征,而大众媒介无孔不入的渲染无疑是其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媒介的角色由信息的传播者拓展到市场中的推销者。报刊、电视、网络纷纷加入到此浪潮中,以“为奢侈代言”态势的时尚期刊更是宣扬奢侈品消费的旗帜先锋,此类杂志一开始就将读者定位在“新富人”阶层,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杂志装帧都竭力展现美轮美奂、时髦超前、富丽豪华,并常常采用想象性的手法,选择一些极具煽情性的画面,为读者打造极具诱惑力的奢华王国。时至今日,随着艺术藏品市场的繁荣,也在电视传播领域催生了鉴宝类节目,鉴宝节目在荧屏上遍地开花,央视《鉴宝》更连续几年创下收视新高。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奢侈消费报道的双重效应
大众媒介的报道加剧了奢侈消费的负面影响。经济学家拉茨勒将奢侈品消费分为“创造性奢侈品消费”和“浪费性奢侈品消费”,“浪费性奢侈”是指非实用性的排场、张扬和铺张性消费。现代中国社会的浪费性奢侈品消费大量存在是与大众媒介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的,媒介刺激着大众的奢侈品消费欲望,最终将大众的奢侈品消费欲望一步步地推上一个没有归路的制高点。功能主义大师马林若夫斯基认为:“每一种文化成就都是人体功用性的进步,它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了人体的需要,这些文化成就包括人工制品的使用和符号的应用。”??这种观点启示我们,看待媒介奢侈品消费报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对大众心理的吸引力。
第一,西方“体验经济”理论创建者Joseph Pine和James H Gilmore认为,“体验经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在于从过去单纯看中实物销售转变为提供体验产品场景、氛围的体验营销,其营销方式借助于宣扬文化消费和虚拟的精神传播活动”。??若说奢侈品消费是精英的舞台,那奢侈品报道则是大众的看台。“奢侈品牌的传播之道就是通过精准而持续一致的传播巧妙地利用消费者和媒体对于奢侈本身的兴趣,维持自身的高端形象,不断强化自身差异化的定位,建立、维持、强化消费者头脑中的‘渴望’。”??《鉴宝》取得高收视率的关键就在于通过与专家、主持人、藏宝人的互动,使观众获得一种“宝物共拥有”的内心境界。
第二,从奢侈品消费的附加值、符号价值的诱惑上着眼。社会普遍存在身份认同和区分的需要,而奢侈品消费在这两种心理的实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富”阶层的奢侈品消费冲击了社会心理的平均价格承受能力,经由媒介的大肆传播,对社会起了一种强烈的社会风气示范作用,其结果导致奢靡之风和攀比之风兴起,社会腐败现象频发。《鉴宝》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有的节目给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天价”只为制造噱头;鉴定专家把自己收藏的假画作拿到节目中估出高价,欺骗观众;大肆宣扬藏品能升值而不谈风险,加剧了大众有限购买力和对奢侈品消费与日俱增欲望的矛盾。
创造性奢侈品消费报道的经济效应、文化功能和社会激励作用。在中国社会,奢侈品消费一般被视作炫耀消费的代名词,这与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事实上,它具有很强的经济效应、文化功能和社会激励作用。
拉茨勒对“创造性奢侈品消费”的定义是消费通过劳动和技术而创造的更优良、更精致、更高档的产品,因其成本价格昂贵,暂不进入大众化消费阶段。创造性奢侈品消费为国民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奢侈品价格昂贵,不仅在于其材质稀缺,还在于其细腻精致的加工甚至独一无二的精品品质,这往往能刺激革新,塑造品位风格,引发产业技术的升级和对专业人才、员工的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奢侈品品牌的顽强生命力来自其永葆创新精神的品牌文化的打造,这使更多的企业家和生产商将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极具意义和情感的行业。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坚船利炮硬实力的竞争已渐渐远去,品牌文化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软实力的主要力量。
社会成功人士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媒介对于成功人士特别是新兴奢侈品消费群体品位、形象以及生活方式的描述,极易激发年轻人对于劳动、工作、人生的热情,而成功人士和新兴奢侈品消费者大多拥有丰富的学识且极具品位,这对年轻人形成了示范作用,成为激发社会其他群体追求成功的动力。
结语
“在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影响下,人容易变得缺乏深度,容易受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的塑造和影响,甚至走向新的无知。”对于日常生活诸如奢侈品消费等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媒介应充分反映冲突对立的内容,致力向受众呈现多角度的视觉观察。大众媒介在奢侈品消费报道中,应密切注意对报道量和度的把握,力避报道内容、形式的庸俗化,提升品位,传播品牌内涵文化,在奢侈品报道中营造理性健康的媒介环境。
注 释:
①张立行:《浅谈收藏报道(节目)的勃兴――兼论当下传媒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新闻记者》,2008(2)。
②伯德・H・施密特、戴维・L・罗杰斯、卡伦・弗特索斯:《娱乐至上:体验经济时代的商业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Malinowski: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4,P171.
④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夏业良、鲁炜译:《体验经济时代》,台湾经济新潮社,2009年版,扉页。
⑤孙雷:《制造渴望的奢侈品牌传播》,《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2)。
投资版画之:天时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虽然起步较晚,然而发展势头一直良好,尤其在2003年爆发“井喷”以来,中国艺术品交易的各个领域均显出极为迅猛的态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又一股强劲势力,引领起中国新的消费与投资热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艺术界的所有潜能都在逐渐被发掘。传统的中国书画、古籍善本、陶瓷玉器依旧以居高不下并继续上涨的态势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吸引着众多收藏者与投资者的眼球和购买热情;中国油画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成熟、市场培育以后,终于在近两年中崛起,市场价格迅速攀升,受众人群越来越多,大有与国画平分秋色之意;中国当代艺术也不甘示弱,从国内即吸引到国外的关注,再凭借国外的风光杀回国内,俨然成为当前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
然而,尽管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如同中国的经济一样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瞩目,但是相比较于国外市场的多样化、规律化、稳定化,中国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离成熟还有好大一截。单就交易品种而言,纵观近年来中国各大拍场的上拍与交易情况,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依旧难逃单一化的框定。虽然比较于前些年中国传统艺术独领的国际罕见景观,当前的艺术品交易种类、类型已经向多样化、多元化迈进了许多,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购买人群本就各异且日渐提高的审美需求和投资要求。中国艺术品市场正亟待注入新鲜血液。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对于任何艺术品都可谓虚席以待。一方面是出于完善中国艺术品市场、与国际接轨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对于中国日益增长的艺术品购买力和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的满足。于是,一些原本不被重视、并非中国传统收藏领域的艺术门类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崭露头角,如雕塑、素描甚至更为前卫的装置艺术等等,所谓的“黑马”一匹接一匹地冲上艺术品交易的前台,让众多参与者在瞠目结舌的同时感慨艺术品市场的风云变幻,版画――正是其中之一。
从国际市场上看,版画一直是与油画并驾齐驱的收藏门类,投资额、交易量都很大,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近些年精品油画价格的持续上涨,大师作品的价位更是到了一般人不敢问津的地步,原作不是唯一、价格相对较低的版画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正面临这样的情况,国画、油画作品日益攀升的价位已经不能满足更多的中小投资者的购买需求,版画在此时进入市场,相信不失为一个好的时机。
投资版画之:地利
版画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画种之一。一些专家认为,出土于我国新疆明风县的蓝色棉花布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版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以将版画诞生的年代追溯至汉代。关于版画的起源另外还有东晋说、六朝说以至隋朝说等不同说法,但归根结底,版画确是诞生于中国无疑,其久远的历史情结也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在中国的古代,版画主要用作佛教经卷、文学作品等中间的插图,曾有过相当繁荣与辉煌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而独特的工艺、技巧、风格,甚至还出现了风格、技法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彼此竞争、影响,铸就了中国版画史上光辉的一页。尤以文学作品的插图为例,中国历史上由宋元开始的通俗文学的流行即是版画艺术进入千家万户的标志,技艺美轮美奂、创作内容生动、普及范围广大、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由于版画艺术与印刷术的紧密联系,使得多数人在欣赏版画的同时却并不认为其中蕴含着独有的艺术价值,而是将这种可以多次反复拓印的画作归入复制品、印刷品之流。这种认识根深蒂固,成为版画在中国艺术领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版画市场始终难以建立的最根本因素。
中国的现代版画,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在鲁迅先生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创作者,并在战争时期形成了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在当时,大量反映抗战题材的版画作品极受欢迎,但大多数中国人却只是将其视为战争的宣传武器,而没有意识到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相反,倒是很多当时在华的盟军对于中国抗战版画极为追捧,他们离华前购买的那批既具时代气息,又具艺术美感的优秀抗战版画,现在都已成为稀世之宝。
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在建国后至“”。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艺创作要求,催生出了一大批所谓的“红色版画”,成为那个时代保有的一份档案、一份“遗产”,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存留于那个时代人们的脑海中。与其他追忆、模仿或讽刺、批判“”时期社会生活的带有红色印记的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红色版画”是那个时代真实遗留的产物,主要功用是被当作宣传政治的工具,这就使得其时代感尤其强烈、真实性震撼人心。这些红色题材的版画作品在近些年开始受到海内外藏家的关注,与战争版画一起成为带动中国现代版画市场启动的重要力量。
中国版画由于历史以及传统审美的影响,与西方版画追求精密细致、注重现实感的审美特质有截然不同的取向。中国版画讲究味道、意境,追求用简洁的线条与构图营造一种写意的效果,同时又不乏学术味,再加之由于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版画家的创作更注重当代性与创新性的发掘,一些极具个性且不失传统的版画作品在近些年出现,已经引起海外藏家的关注。
版画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生长土壤,不可能继续仅仅作为艺术价值被埋没的技术性、实用性工具而存在,中国版画市场的前景应该是乐观的。
投资版画之:人和
中国现代版画的创作在经历了战争时期和“”时期的两次集中式创作的高峰之后,渐渐趋于平缓。然而,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中国的版画界在创作和市场上相对沉寂,虽然很多专业培养出的版画人才都已经或正在向其他领域转行,但这并不代表消沉和放弃,而只是在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中国的版画家已经由其年代特点、风格特征而划分为老中青三代,各有其成熟的技法与风格,市场一旦启动,中国的版画人才势必回归。
遛摊儿不管怎么说都是投资行为,是投资就要进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就要讲究方法、技巧,就要研究市场行情和规律,就要懂得相关法律、法规。
一、 在地摊儿上买什么?
投资者经常有这样的疑问:在地摊儿上购买什么藏品是正确的、正常的呢?地摊儿投资有没有时间性和季节性呢?
初涉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投资者,一般以为在地摊儿上能买到任何他们想投资的藏品,或者认为地摊儿基本上是赝品、假货,买不到什么像样的好东西。其实,地摊上既不是什么都能买到,也不是什么都是赝品。只要端正认识,放正心态,在地摊儿上还是可以有所斩获的。
地摊儿上的物品成千上万,品类繁多,但真正适合某一投资者个人投资方向或爱好的藏品其实并不多,有机缘能入藏到特定的投资者手中的藏品就更加有限。可是,有些投资者也许就要问了:我们经常听到某位收藏家、投资者,在地摊儿上轻易就收到了好东西,捡了大“漏儿”。那么,在地摊儿上购买什么藏品是正确的、正常的呢?
地摊儿属于艺术品交易的最低级市场之一,在它之上有古玩店、拍卖公司。以往人们以为在地摊儿上买到的东西流通性会好,其实不然,这是因为需要筛选的范围更广,而到古玩店、拍卖公司这些级别的市场中,已经有许多专家、行家们为您筛选过了。所以,在地摊儿投资之时,要特别注意所购藏品的流通性。对于流通性不好的藏品,即使价钱再便宜,也不应该入藏;而对于流通性好的藏品,在价格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即使稍微高一些,也应当果断投入。
其实,投资者在地摊儿上并不是轻易就能收到像样的藏品的。而且,在地摊儿上收到的东西,还经常是不能成对、不能成套的,更难以成堂,几乎就没有可能成系列。
不错,地摊儿上的东西是相对比较便宜,但是地摊儿上绝不仅仅是买便宜货的地方,而且,有的时候地摊儿上的货也不见得真的就便宜,投资者千万不要有贪便宜的心理。在艺术品投资领域里,便宜的概念不仅仅是价钱,还应该考虑藏品的品相、稀有性、完整性、文物性等等方面。
在地摊儿投资,千万不要因为贪便宜就乱买一气,也不要因为物品小、花样多,就可以多买一点。作为投资,每花一分钱都要计较,都要经过周密的策划。投资的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爱好,因为喜欢,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藏品变现,会因为是投资者所喜欢的而不致影响您的投资心态。在投资之中,冷静、客观、自然的投资心态非常重要,良好的心态本身就已经是投资者的财富了。
地摊儿上的藏品经常是没有经过清洗和处理的,或者相反,是经过特意处理的,这就要求投资者炼出火眼金睛,能看穿隐藏在污垢之下的藏品的本来面目。有些藏品的本来面目可能很亲切、可爱,只是摊儿主们不了解、不肯定藏品的真正价值,或者是没有能力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清洗和处理。而有些藏品可能本来面目非常可憎,是摊儿们有意将它们隐藏起来的,或者是对藏品进行故意化妆所致。当然,也有时因为其它干扰因素,使得摊儿主们对藏品进行了不当的清洗和处理所致。
遛摊儿其实也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并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今天,商品经济的意识已经是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利益的驱动,不法分子的制假、贩假现象极其普遍。在有些地方的艺术品市场中,假货的比例相当大,甚至超过真货的数量。而且,现在造假者们已经不满足于造大名头、大名牌的藏品,也开始造新奇藏品、不出名藏品的假,小名头的假了。所以,投资者所能见到、所能经手的所有品类的藏品,都有是赝品的可能性。
俗语说:“古董毛了边,不值半文钱。”投资者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投资品相不好的藏品。
还有,笔者要特别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投资者从地摊儿买回新的藏品之后,千万不要急着进家门,更不能将藏品直接入藏,而是要先对藏品进行隔离、消毒、清洁、整理的工作,以免新买回的藏品之上所沾染的有害物质传染给其它已有藏品,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而徒添遗憾。
地摊儿投资,虽然不像农副产品市场上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时间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投资者如果不按品类的淡、旺季节(应市周期)进行投资,
不在理想的时间进货、出货,不按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客观运行规律进行操作,其实就是承担了艺术品市场所具有的最大风险之一。
厚积才能薄“卡”
“艺术品投资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投资某一个艺术品需要对它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它的渊源,深厚的积累是卡位出击的必要准备,厚积才能薄发。”
上海大璞文化公司老总张茂永谈到自己投资卡位的心得时首先强调这一点,“要好好去读几本书,多听听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我家里关于绘画的书籍没有一万也有好几千本,许多专家还有我的朋友给我提供大量的资讯”。张茂永在看准并且决定投资某一幅作品或者艺术家之前,总是做足了功课。1996年,他在瀚海拍卖行以304万元的价格买进傅抱石画作《茅山雄姿》,在此之前,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又找了专家论证,听取圈内好友的意见,最终他认为近代中国画山水画的,以傅抱石功底最为深厚,其画意境深远。这幅画在2004年以1900万元的价格卖出,回报接近1600万元。“当时我看了许多关于傅抱石的书籍,这些都对我正确地选择投资对象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拍板前我还必须衡量一下,我手头究竟握有多少资金。”
由于艺术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牛性,因而具有极强的保值功能,一旦购入,很少会贬值,属于比较安全的投资。当然,投资艺术品也并不意味着毫无风险。艺术品投资不同于其他的投资,很多人易犯的毛病在于以为自己在其他行业投资成功了,在艺术品投资方面就一定成功。艺术品种类繁多,专业性极强,对艺术品投资者而言,主要在于对艺术品的了解程度和鉴别能力。
“现在有一些投资者比较盲目,觉得是画家的画就是原始股,其实是大错特错。”张茂永投资中国古画多年,对中国古代绘画投资方面已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他告诉记者关注中国古画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的宋元画,因为那是中国古画的顶峰期,这段时期的作品比较有投资价值。最近,张茂永开始将眼光放到油画上,他的油画都是在5月春拍以后买的,并且开始筹备一个名曰“视觉遭遇”的画展。面对自己认识比较浅薄的油画,他觉得首要的功课就是学习,练习基本功,“在油画方面我还是一个学生。”
卡位对象:“二三线”
“目前国际艺术品市场的话语大权仍然是由外国人保持。例如中国一线画家的作品基本都存国外藏家手里,其拍卖价格也相当不菲。”张茂永觉得国内顶尖的艺术家的作品离普通的投资人来说还是比较遥远,“在艺术品投资领域,国外艺术品投资人和海外收藏家大都是拥有几十年投机收藏经验的老盘计,集中在一起,财大气粗;而中国人比较散,一股都是单打独斗。”
所以对于仍然掌握在国内藏家手里的二三线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就成了投资者应该关注的卡位对象。在这些投资者或经纪人看来,一些有观念、有创意的中青年画家,他们看得见,买得着,价钱还不太贵,升值潜力比较大,非常适合投资。
“与初我买进韦嘉的画10万元左右,今年春季就能卖到30万了,5年后估值就有六七十万,没问题!”张茂永非常相信他看中的年轻画家的作品的升值前景。
张茂永的朋友,创办国内最早一家按照画家制经营的专业性画廊――“世纪翰墨”的林松,更是由于对青年艺术家的发掘与推广,而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他们首先的夏俊娜、季大纯、闫博等,现在已经是非常有影响的青年艺术家了。“大师都是从年轻一步步走过来的,要看到年轻艺术家的潜力,只要他真诚去奋斗,我们去投资卡位,我相信会得到良好的同报。”
美术学院出身的背景,让林松有了自成的人脉和发现年轻艺术家的便利之道。拥有良好的艺术语言,受过良好的教育的“美院系”的年轻艺术家是他卡位投资的主要对象。1996年年底签约曾在学校里获得金奖的夏俊娜,认为她有才气,有艺术家的独特的语言。以5000元一幅画签下3年,3年之后每幅画的价格就达到十几万,现在已经有六七十万了。
“一旦看到好的艺术家,就会和他签约,把他大部分的产品买下来,负责作品的包装、宣传、推广和展览等所有事务性和销售的工作。”学艺术的专业眼光,也帮助林松更好、更准地卡位中青年画家,他签约的70年代中青年画家大都获得了成功。
善于发掘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似乎也成为投资者们的共识。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老板郑林对《新周刊》记者说,在最近一次艺术群体展中,他们推出参展的有16个艺术家,但是所有的海报和请帖,都用16人里面资质最浅的蒋志作品做封面。“尽管他的资历最浅,但他的作品很有感觉,很有创意。我们愿意为他进行包装和推广。”
但“低价捡漏”也并非稳赚,不是所有便宜的作品、年轻画家的作品都是具有投资价值的。投资人最终看重的还是年轻艺术家有没有良好的技巧,有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能够被外界认可,更重要的还是年轻艺术家有没有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的恒心。“不适宜投资太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看不清方向性,不知道能否坚持下去。就算卡到位,也不知道卡到这个位子是否有价值。”郑林认为目前已经在业内有一定专业认可和知名度的年轻艺术家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他们只会在艺术这条路上走下去,变化的可能性不犬,“特别是新进的投资者,资金不是非常充裕的话,应该把眼光放在一些比较有成就的年轻艺术家身上,他们的作品往往价位不足特别高。比如赵能志有比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度了,但是他的每一幅作品在三四万左右,况且他也不会去从事绘画之外的事情了。”
寻找落差,积极卡位
“投资者应该关注那些尚未完全体现其商业价值,但是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学术定位的作品。这样才能正确地卡位,买到未来的方向标。”在郑林看来,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很高,只是作品还较少拿出来拍卖,商业价值还未完全开发出来。他们的艺术成就和目前的商业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空间,这就是郑林觉得可以卡位投资的关键所在。
遇见伍劲还是在上海800号艺术论坛,他受邀在那里作了一个演讲。其实在这以前,记者已在圈内听到了不少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许多当代艺术品所掀起的汹涌巨浪中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闪现。画家刘小东作品的价格呈几何数上涨的背后也留下了他的影子,《烧耗子》、《三峡》以及《十八罗汉》等著名代表作都是由他出面替收藏家买进,由于眼光的独到和准确,这些作品给投资者带来了超过千万元的回报,而伍劲也因此获得了不菲的佣金。
一战成名造就神话
伍劲现在是大名鼎鼎的,然而真正使他进入公众视线的还是2005年的那一战。这是第二届国际画廊博览会,在这届博览会上,有一幅参展作品就是刘小东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最后出人意料地以50万美元成交,这绝对是创记录的“天价”,市场一片哗然。而这宗交易“幕后”操作着也终于被曝光了,这就是伍劲,当时他的身份是一名艺术经纪人。然而更令人咋舌的还是后来发生的故事,一年半之后,伍劲就将刘小东的这幅“天价”作品转让了,成交价格达到了150万美元。似乎是在短短的瞬间,300%的利润率,100万美元的利润,这无疑会让许多人惊叹不已。当代艺术品书写的是令人不可思议的神话,2008年4月9日,在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上,《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以近6200万港元高价成交。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刘小东的作品,当时简直就与‘白捡’一样,我们那时买入《三峡》也只有100万元,而现在它的价格已经涨到了5000万元。”说到这里,伍劲的声音中微微透出了不少感触。而最终让他成名的还是在那时他得到100万元佣金,这在当时同样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在那时超过100万元的作品都很少见。
市场大潮的见证人
伍劲说他喜欢用经纪人这个称呼,因为他说喜欢用经纪人的眼光去看待艺术,而这同时也造就了他许多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投资者,取得的战绩会让所有在投资市场跌打滚爬的人都感到羡慕,因为在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投资上,他获得了100倍的回报。
伍劲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这也给他日后的投资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功底。之后他在中央电视台工作达8年之久,而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在那段时间里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接触了许多艺术家。后来他又当过策展人,而最终则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艺术品投资人。
伍劲最早投资的是夏俊娜等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当时他还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由于每月的收入并不高,所以他就找了同事联合起来一起干。但对于这样的投资项目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伍劲那样有着丰富的想像力。有人中途退出了,更有人熬不过漫长等待的季节,然而伍劲仍然执着地前行,因为他看好这一领域极具爆发力的前景。1995年他以5000元购买了一幅夏俊娜的作品,到2005年最终以55万元的价格成交,10年100倍,它成了这波艺术品大潮最为经典的案例。“现在,夏俊娜从‘创业板‘挤进了‘蓝筹股’的阵营。”伍劲这样打趣地对我说。其实,细细品味这几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又何尝不是一位位像夏俊娜这样的艺术家脱胎换骨的过程。
伍劲这10多年来的投资经历恰好就是一个市场完完全全的缩影,何多苓、罗中立、曾梵志等当代名家的作品在拍卖场上的“风起云涌”,背后也闪现了他的影子。对此伍劲说得很谦虚:“市场有一个最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先是中国画价格出现了上涨,然后油画迎来了更大的上升浪,而当代艺术品的起飞是从2006年5月的春拍开始的,罗中立的画作我们主要是在2004~2005年通过拍卖市场买进的,价位高低都有,最后获得了10倍回报,略微跑赢了大盘,因为大盘总体是将近7倍的涨幅,罗中立是艺术品市场中一个典型的蓝筹股。”
伍劲是艺术品大潮的亲身经历者,用他的话来说那几年的市场只能用“激动”这样两个字来形容。那段时间里他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出差,说到这里伍劲的目光仍然掩饰不住兴奋:“这是市场的巨变,大家是坐不住的。”而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一波大潮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板块,那就是当代油画板块。
还有增值百倍梦想
伍劲现在的生活很悠闲,他花了大量时间来从事于收藏,而这次他的投资完全用的是自己的钱。他又有了一个“新百倍计划”,目标是那些70后画家的作品。
读了伍劲的故事,相信读者在羡慕他成功之余,也都肯定想了解一下他究竟有些什么可以借鉴的诀窍,面对当前市场发生的动荡他又有些什么看法,而那个“新百倍计划”更是引发了记者进一步探究的兴趣。那么,伍劲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以前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是和经济不怎么相关的,但现在艺术品市场的变化与整个经济环境的起伏已经有了很大的关联。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非常艰难的局面,证券市场更是连连下挫,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品市场出现阶段性的调整也是正常现象。”对于近期发生的市场震荡他这样分析道:“不过要说艺术品市场会崩盘,这完全是危言耸听,崩盘这两个字根本就不能用在艺术品市场上。”
其实对于这一年多来市场的变化伍劲也是感慨万千:“其实去年以来,我们都有些忐忑不安,总觉得市场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调整,但就像股市一样,大家在4000点时就开始讨论拐点的问题,但真正的拐点却要等到6000点时才出现。”
他说:“现在市场终于出现调整了,为此我们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它反倒是一件好事,让市场能够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也让我们有了更多观察市场的时间。”
伍劲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我有一种特别的感觉,那就是‘段落感’。一般来说从非典之后到08年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已经持续了5年,到了可以总结一下的时候了。市场不可能无休止地疯狂,现在是中场休息,下半场就将上演。”
而对于当前艺术品市场的许多负面新闻,伍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千万做局可能是有些评论家对此并不了解,千万级的作品廖廖可数,不少作品的买家是谁我都知道,据我了解大部分指标性的作品都是真实成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