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技工院校劳动教育

技工院校劳动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技工院校劳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技工院校劳动教育

篇1

2020年,面对疫情,学院第一时间制定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方案及线上教学攻略,对外学习先进经验,对内培训青年教师。第一时间调整教学计划和授课课程表,保障了242门网课、236名教师、186个班级、5961名学生的正常授课。据统计,网络授课期间,学院学生网络到课率保持在95%以上。面对复学及逆势增长的招生人数,第一时间拟定复学方案,制定复学授课计划,本学期完成329名教师、每周1,134余门课程的统筹安排。

全院立项市级以上课题65项,198篇,出版及参编教材、著作40本,发明技术专利19项。师生获奖上,本年度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人次,国家级39人次,再次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双赛引领促发展,本年度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目前技工教育领域代表师生发展水平最高层次的两个大赛,学院成绩斐然,在山东省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谋新篇,打开教师大赛新局面,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学院斩获文化艺术与综合类、工业综合与农业类两个一等奖,服务类三等奖,刷新参加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的最好成绩。久久为功破难题,开启世赛发展新格局,在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选派参加烹饪(西餐)、光电技术、木工、美容、餐厅服务及餐厅服务(国赛精选)6个项目的6名选手全部获奖,3名选手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也是我院历史上首次一次性荣获3个全国技术能手;同时,我院选派的5名世赛选手,有4名进入国家集训队,占选手总数的80%,战绩辉煌,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以项目促发展,高职进程更进一步,一张蓝图绘到底。

本年底,学院以“高职攻坚”行动作为年度发展任务,组建高职项目小组,完成《xx学院高职申报材料》、《xx学院创新发展“一校一案”方案》等材料,主动对接教育厅,上交《申报转设高职的基本情况》表格。2020年12月,《x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指出:“支持XX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我院高职申报工作迈出坚实一步。

在高职项目引领下,学院教学工作对标高端,蓄力启航。

其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本年度引导专业群以“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对接”为核心,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全面提升学院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统筹各专业完成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组织了专业研讨会,各院系迅速走出去,到重点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展开专业调研30余次,并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及专业发展报告,在我院专业建设上,属首次。

其二,筑牢品牌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对于4个品牌专业,6个特色专业及1个特色课程体系进行了验收及中期汇报工作。以验收全面推进专业发展。

篇2

作者简介:章勤芳(1963-),女,江西南昌人,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学业务立项重点课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人格状况调查及培养研究”(编号:1-13),主持人:章勤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1-0040-04

准确地说,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全人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全人教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其实质是相似的,即大多数观点认为全人教育指的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核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它强调被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致力于追求被教育者智力、素质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且强调让被教育者首先学会做人。通俗地讲,全人教育就是一种将人培养成“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道德、素质高、有知识、有能力、能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它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可以说是人类教育的最佳状态。

全人教育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全人教育具有整体性,不仅要求被教育者的学习成绩好,还要求其素质、身体条件好;第二,全人教育具有发展性,它强调的是被教育者的长远发展,不仅只看重其在学校的表现,也不只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它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动态过程;第三,全人教育具有转化性,旨在将一种外向的教育转化成为内在的变化,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受教育程度有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能与社会、环境、他人、自然融合的人,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技工院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围绕着“你认为目前技工院校的德育存在什么问题”笔者抽取了本校335名学生(其中男生185人,女生150人),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认为造成目前技工院校德育收效甚微的原因主要有三类,其中认为对德育缺乏重视的占32%,认为德育教学模式陈旧的占51%,认为德育缺乏实践的占17%(见表1和图1)。

(一)片面的职业教育观导致对德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认为对德育缺乏重视的学生(占总比32%)中,有占总比17%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时少,有占总比15%的学生认为德育在考试中比重较少。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被片面地认为就是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让学生找一个赖以生存的饭碗,受此影响,一些学校更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将德育课时一减再减,且多列为考查课,平时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追求等深层次的引导和教育。

(二)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德育教学缺乏吸引力

在认为德育教学模式陈旧的学生(占总比51%)中,有占总比10%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为中心,忽略学生的内心需求;有占总比19%的学生认为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落后,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普遍存在;占总比22%的学生认为德育教学课堂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德育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缺乏实践致使德育效果欠佳

认为德育缺乏实践的学生(占总比17%)中,有占总比6%的学生认为案例融入少,有占总比11%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少,可以说这占总比17%的学生看问题比较深入。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价值、高素质的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而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德育实践至关重要。但目前的一些技工院校,就像是一个“模具加工厂”,教师似乎变为了“机器操作员”,学生则成了被批量生产的“模具”。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因为社会实践课耽误时间、浪费精力,所以不太愿意开展社会实践课,以致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实践性不强,主动性、创新性和社会参与性也逐渐丧失,难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二、全人教育在技工院校德育中的价值

(一)矫正教育目标,弥补学生的人文素养缺陷

多年来,技工院校德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学校只是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德育的主要部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成为一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意义。而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社会参与能力、道德等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必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理想人格的确立,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大有裨益,对矫正目前技工院校的德育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以人为本,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智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道德水准、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课外活动等常常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典型的重成绩、重考试、重技能,轻素质、轻综合、轻全面发展,师生之间难以建立平等的关系。全人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人”,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仅强调对学生知识、文化的教育,更强调对学生的个性、人格、道德的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全人教育可以促使技工院校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结合实践,提高技工院校德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使教育产生价值,并且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的被称为是教育”。全人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性,所以技工院校的德育仅满足于传授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理论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德育融入生活,加强其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社会参与等方式,使学生在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德育的成效才得以真正体现。

三、技工院校全人教育模型的构建

(一)技工院校全人教育模型的构建

构建“技工院校全人教育模型”,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运用概念目录列表或名词性短语找出问题领域中的候选概念,由于学生的智能、人格和情商均会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产生影响,所以本模型的主要元素有:人、智能、人格(基本人格和职业人格)和情商;第二,通过对四者关系的梳理和分析,绘制清晰明确的概念图形;第三,为概念添加关联关系,模型中的箭头线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四,针对影响人全面发展的元素,分别添加更为详细的培养内容关键词,使学生的人格、智能和情商均达到理想的状态,全人教育才能够实现。通过梳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技工院校全人教育模型图”。

(二)学生素质及相关系数分析

通过抽取本校335名学生(其中男生185人,女生150人),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对德育的看法”、“希望从技工院校中学到什么知识”、“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展开了调查,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德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专业课成绩好就行,德育属于辅助科目,没有硬性要求,不必多花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素质高、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根据该调查所取得的基础数据,笔者将学生的德育的重要性作为本次分析的因变量,而被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和性格作为自变量,建立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如表2中列出了变量两两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等于0的一个单尾显著性概率的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083、0.059、-0.95,表明学生认为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决定着自身的素质。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所以表4中移出了性别、专业、性格等自变量,从而建立了综合素质和学生体能、智能与人格之间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表5中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257,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显著性的关系。所以说学生的体能、智能,特别是人格对于学生能否成为“全人”有重要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学生德育实效,主要应从学生体能、智能、人格三方面入手。

四、技工院校德育中融入全人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人格及职业人格的培养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具备“完全人格”的人。根据表2中对技工院校学生素质及其相关系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生的人格,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坚持“先做人,后学习”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职业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基本人格的培养,将道德、信仰、法纪、兴趣、性格等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培养,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等内容放在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今后适应职场环境,以阳光心态度过幸福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智力、知识的全面挖掘

1.加强跨学科的知识互动和整合。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图2的模型分析和表2-5的数据分析来看,影响学生道德水平和素质的因素很多。也就是说德育是一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其辐射性很强,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所以,技工院校的德育应注重加强跨学科的知识互动和整合。如:教师在讲专业课的时候,可以融入环境保护的内容、“7S”训练等;在语文、礼仪等学科的教学中,可以融入社会学、伦理学、人际学、管理学、逻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可以说德育无处不在,只有在各门学科中均融入德育,才能拓展其教育的范围,使德育时时、处处触及学生的灵魂。

2.加强对学生智力的挖掘。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和学生自身的天赋有关之外,教师的引导和挖掘也至关重要。如果德育面狭窄、功利性过强、文化陶冶不足,那么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其潜能也难以发挥出来。以全人教育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完全发展,应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学生的智能、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让他们自由发展,全面发展。

(三)加强社会实践力度,体现学生的社会价值

全人教育强调人的完整性,社会是人生存、生活的空间,所以德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实践场所。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技工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更要创造机会和条件,为学生争取更多与综合素质提升、道德强化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社会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真实的案例供学生在课堂讨论、分析和学习;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灾区献爱心”、“山区送希望”、“环境保护志愿者”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全面、能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德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以全人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教育工作已在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现代职业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高。毫无疑问,将全人教育理念应用于技工院校的德育,使德育渗透到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值得技工院校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文杰.全人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36-39.

[2]唐红亚.“全人教育”视域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1-83.

[3]方荣春.从全人教育理念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思路[J].科教导刊,2012(19):46-47.

篇3

1.1依法治教,法律保障体系健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制比较健全,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中对教育的条款是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组织实施,也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先后颁布了许多职教法规,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街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川。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组织、实施、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对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也作了一定要求,这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这部法令的出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全面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之后,德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1981年12月,联邦政府又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需求挂钩,使“职业教育成为公共事业的责任和义务”「2口。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德国联邦政府职业教育法及有关法律还对职业教育经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内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但国家对承担职业教育的企业有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正是由于德国政府通过建立体制、机制、制定法规以及提供经费等来发展和规范职业教育,使参与职业教育成为企业义务并有利可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外部环境与教育保障,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1.2优化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德国是16个州的联邦制国家,每州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为减少资源浪费,又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为国家通用,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由国家订立。学校都培养国家认可的职业,而不能自己另立专业和培训项目。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政府都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叫。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监督系统的监督,减少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方面的重复,形成了各有侧重、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学校既不需要为生源苦恼,也不需要为学生就业发愁。

1.3规范行为,行业协会职能发挥充分

德国十分注意发挥手工业协会和工业与贸易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负责制订职业教育技能标准与培养方案,以及组织职业资格考试川,监督检查企业与学徒(学生)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是否规范、各工种的劳动强度及给学生的薪酬是否合适等,同时接受企业和学生咨询、调解企业与学生的矛盾,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对中小企业因为设备不够先进、师傅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和涉及的实习实训内容,则由协会下属的职业学校(科技中心或培训中心)负责。协会下属的职业学校(科技中心或培训中心)除为学生提供培训外,也为企业工人进修和成为满师提供再培训。

1.4产教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突出

“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在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后,自己或通过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经过考核得到一个培训位置,再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然后再到相关的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学校。学员或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进行。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作为学徒工,企业发给学生每月500一60。欧元的生活费用。学校只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学生的选择和最后的考核都以企业为主,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服务企业培训,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并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训的比例大(如三年制职业学院学生前三学期n周在企业、12周在学校,后三学期15周在企业、8周在学校)。各行业协会负责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工作。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岗位上的合格工人。正是由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将学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或工程实践中去,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因而学习更有针对性,就业也更有保证。

1.5严格准入,教师任职资格标准高

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强调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在大学学习五年,获得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在大学学习期间除开设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专业教学理论课程以及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另外还要开设实践课,主要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时间各州不一,有的州四至五周,有的州一周去对应学校实习专门学科一天。这些实习都有相关法律保障,职业学校或企业都要设置相应的实习岗位。教师毕业前要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由州教育部批准,大学教授或考试委员会商定,考试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书面考试、试讲和教育实习。通过后进人第二阶段即教师准备期,共二年时间,由实习(录用)学校教师培训中心负责评定,准备期到期后要进行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内容分为职业教育主修和副修两门。第二次考试主要考察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困。大部分州规定应用科学大学(faehhoehsehul-en)(相当于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n)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和本专业实际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闲。有的州还规定专职教师任教满4年后脱产半年时间去专业对口企业进修,了解最新技术成果,或从事应用研究,以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的需要。应用科学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中除专业教师外,还有实训教员。实训教员为既有经验又掌握职业教学理论的一线技术人员。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1.6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行动导向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川,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德国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很多具体的教学法都是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蓝图和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如项目教学法、工作计划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1.7目的明确,学生求知欲旺盛

“双元制”教育要求企业必须按规定设定培训岗位并在媒体上公布,学生向企业申请想获得的培训岗位,企业审查申请学生的资格,并将合格的经批准的学生名单交职业学校,接着企业与学校商定教学安排,并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来于什么,现在学什么,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比较清晰,方向很明确,加上德国技工、技师的社会地位高,形成了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学生把大学毕业后当高级技工看作比当工程师更重要。因而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学习、锻炼上表现出特别的主动、专注和刻苦,具有较强的敬业爱岗精神和求知欲望。

2德国职业教育对武汉市高等教育的启迪

德国职教的运行机制,教育和实训时间的分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方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对武汉市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1调整学科专业,服务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市属高校无论是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市属高校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服务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符合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如光通信、移动通讯、激光、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集成电路、软件、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光电子信息、钢铁及钢材深加工、船舶制造、纺织服装、金融、物流、会展等予以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人。对社会需求少的学科专业予以调整、改造,甚至停招,从而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藕合,使市属高校为武汉支柱产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2.2突出办学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同德国职业院校资源优化、特色鲜明相比,武汉市市属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趋同,专业和实验实训设施建设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人,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市教育局应引导市属高校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师资水平、学科特色,妥善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办学理念,各有侧重,从武汉城市圈的区位特点出发,建设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形成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强化自身的稀有性,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威胁,以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3注重实践经验,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在德国,大学工程技术领域里的教授和专家必须来自企业,来自工业界,不允许直接从高校毕业生或博士生中聘用。德国的这一措施保证了大学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所以,德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懂得实践,了解企业,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非常受企业的欢迎。市属高校应该向德国高校学习,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要按市教育局要求,认真实施“高校教师企业锻炼计划”;二是从企业聘请一部分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达到既请他们讲课,又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解决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三是聘请身体健康的企业退休技师和工程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既保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又可以减少学校的师资队伍,提高办学效益。

2.4强化技能培养,加大实验实训设施投入

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除企业非常关注“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市场的占有”阁,主动向行业协会教育中心或职业院校实训室捐助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外,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比较充裕,有能力购置较精良的设备。为此,市属高校要加强与企业互动,寻求企业部门支,在学校或企业建设实验实训设施或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能与生产一线紧密接触,增强学习目的性;同时,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要加大对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市属高校共享、产学研一体的公共专业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训中心,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5满足岗位要求,推进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借鉴德国职业院校经验,市属高校一是要准确定位,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实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模块式教学”,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积极探索产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道路;三是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以职业工作为导向,以工作中主要任务或环节为对象,结合相应能力来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五是深化教学方法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2.6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的品德

劳动能对自我品行的养成、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生成、价值认同和劳动观念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为个人顺利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市属高校应把劳动教育作为每位学生顺利毕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并计算学分。在利用思政课、专业课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观教育的同时,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专题讨论,邀请劳动模范座谈或作报告,开展职业观教育,使学生明白在第一线工作同样能取得社会的承认,实现人生的价值,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热爱和尊重劳动。

篇4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都在围绕项目教学法进行论述的比较多,但对如何将通过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加以升华的方法研究较少,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深入研究如何利用项目教学流程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将来就业铺垫好基础,是大有益处的。经分析观察,发现学生在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被动的现象。

(一)不能很好地把握项目中的有效思维

要求学生始终把握项目目标是项目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项目教学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往往是从开始接手项目就没弄清楚项目的目标是什么;或虽然清楚项目的目标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做与项目目标无关的事。尤其是涉及人员多,方法复杂,实施周期长的项目,随着项目的逐步开展,很多学生会逐渐因为个人思维方式而忘记了项目教学的目标。往往是忙了半天都未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事倍功半的现象,浪费实施教学的时间。

(二)不会预判项目教学中思维方向

始终把握好项目方向,保证项目计划得以顺利执行,偏差控制在可控风险范围内是项目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但在项目实施中总会有很多不可控和未知因素。这就要求学生一定时刻都要保持头脑清醒,对项目无益的事情不做,对项目有风险的事情更不能做。学生一定要明确项目大目标,清晰地识别哪些是项目成功的机会,哪些是会给项目带来损害,才能使项目在实施中少走弯路,并能最终成功。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判断自己思考、实施的过程是否正确,容易形成一个错误的过程,这就会成为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三)不能有效归纳知识的过程

项目是在限定的时间要完成的事。对于学生而言,所有的决策都要围绕项目目标进行,学生用什么知识、技能、工具、方法来圆满完成接受的项目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单单针对某个项目的训练不能让学生项目的计划、方法、活动、持续时间、所需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实施中排列出严格的先后次序、里程碑和关键路径等重要的保障体系,保证每个项目任务都得以执行。学生往往不能清晰地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偏差情况,评估并及时有效的控制项目风险。综上所述,笔者觉得必须对独立的项目教学进行完善,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借鉴思维导图,尝试创新利用思维导图模式渗入到项目教学中。

二、基于思维导图模式的项目教学界定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 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 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方法通过引入新知识,明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询资料,制定方案;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共同动手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展示点评,评估检测,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可以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新意识。思维导图(MindMapping)是英国人东尼・博赞创造的一种记录思维活动的方法。它主要运用关键词、文本、图像、颜色、连线等方式,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思维导图模式的项目教学是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规律,每个项目按据思维导图模式来分析和探讨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三、基于思维导图模式的项目教学在机械制图的应用

机械制图项目教学多以零件图和装配图为项目,其教学过程一般按照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展示成果和评价反馈等环节进行。思维导图能迅速建立起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完整的框架体系,使学生对绘图和看图的方法与技巧既有全局又有细节的认识,帮助学生快速制订计划,做出决策。该方法可挖掘大脑的潜能,发散思维做头脑风暴,标新立异;也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看到问题所在,对学生完成绘图有着极大的帮助。以下通过“轴承座”绘制为例进行说明。

(一)分析零件,明确任务

教师通过展示轴承座,让学生分析其构造和作用。根据轴承座的摆放位置提出若干个问题,由学生一起讨论轴承座视图的选择,通过头脑风暴法来最终确定轴承座主视图选择方向,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清晰且快速掌握主视图选择原则和其他视图选择要考虑的问题。

(二)确定视图,制定方案

学生确定轴承座的主视图投影方向后,利用机件表达方法(基本视图、剖视图和断面图等)正确、完整、清晰地表达轴承座所需的一组图形,该方案的选择表达方法要合理且图形数量越少越好,才是最优的方案。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对小组内的学生所做的制图进行学习和观察,从中发现问题,进行讨论,找到更好的制图方法,确保制图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其制图的能力,同组成员间的写作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技巧。

(三)绘制视图,实施计划

当确定方案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将所有要绘图的步骤先列出来。先选比例,再定图幅;先绘制基准线到画支撑板;先绘草图,再检查加深,标尺寸和技术要求到完成零件图。就可得出一个清晰具体的绘图步骤了,对提高学生制图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确定各自分工的任务之后,按照绘图的顺序和步骤进行工作。首先,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利用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促成学生形成整体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所学新知识的联系整体把握。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概念网络。其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再探讨中迸发出知识的灵感。最后,小组的每个人首先要说出自己已知的知识或做法,然后对每个人的思维导图进行合并,大家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四)点拨引导,检查视图

教师可用思维导图讲述某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与解决步骤,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找出各个小问题的知识点,技能点,找出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检查到尺寸时,可通过如何选择尺寸的主要基准等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标尺寸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层层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往复地绘制、修改、反思、再设计。从而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展示视图,修正完善

学生在展示成果时,可按照教师事先绘制好的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进行对展示视图的讲解。从思维导图可知:讲解从标题栏、结构分析、表达分析、尺寸分析到技术要求方面的讲解从哪方面去入手,如标题栏里包括名称、材料、比例和功用等方面来可以帮助学生在汇报时理清自己的思路,令汇报更具组织性及更容易记忆。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可令听众容易明白,印象更深刻。如果有发问时,学生可灵活地在思维导图上处理扩张,不会迷失在其他思路上。

(六)评价视图,拓展升化

篇5

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为革除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挖掘人的潜能,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社会适应性,独立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和考试为目的,单纯围绕考试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知识教育,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处于薄弱地位,而且在智育方面,也只是偏重于分数,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人才的素质也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先导;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体现,身心素质是载体,四者缺一不可。现在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倾向必然会影响全球化时代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造成部分学生辩别是非能力差,思想水平低,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强,人格残缺,道德行为失范,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社会适应能力低,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等等。因此,理工科院校应在全球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下,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加强人文关怀,强化人文修养,重建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充实的精神生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完善自己的文化品格。

一、为什么要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教育

第一,为完善我们教育体制的缺陷

首先这要从理工科学生本身的素质缺陷说起,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中时期就有了文理科的区分,虽然近些年有了一些改变,但文理分家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造成了理工科学生严重的人文素质缺陷。许多理工科学生在中学的时期就开始偏科,除了应付高考这个表面的现实原因外,更深层的就是认为文理分家理所应当。还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看新实旧的观念的影响,使理工科学生虽有缺陷反以为荣。使好多在校的理工科学生认为专业学好就可以了。

第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高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面对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教学很容易落入“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陷井,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高校大多急功近利,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砍杀人文课程,人文教育为本的格局尚未形成,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乏可能造成人才素质结构的严重缺陷。全球化时代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人才。这就要求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学一些人文知识,学习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多样性,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使学生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语文教学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而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其他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理工科学生口头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1 可以促进理工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的敏捷和系统性。口语表达的目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用最精练的语言迅速、准确地把自己要想发出的信息传达给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既要考虑场合,又要考虑对方心理接受力和要考虑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最恰当的口语达到最佳的效果,应用写作一般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快速作出反应,快速成文。这些就需要快速的思维能力。怎样说好、写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反复训练就能促进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主要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用的是逻辑思维,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其它学科研究的人有同有异,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思维上方式是统一的,搞文学的人,首先要进行非常细微的考察,然后才能天马行空,浮想联翩;而搞科学的人则要多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先大胆假设,而后进行严密论证。所以说文学创作中的想像、灵感,幻想等活动对科技工作同样有帮助。

2 可以培养理工科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个人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也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这个工具,才能理解学的内容。而且,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递途径多样化,所有的信息媒体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传播和储存的,没语言文字能力,是不可能在浩口的知识海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是自学中必需的。自学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而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培养这几种能力。

3 可以通过语文能力,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来弥补和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大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文学是人学,是人心文学,是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和感情,是一种学问。对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带给欣赏者的愉悦和享受,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修心养情。还能使学生得到审美愉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是对人自身素质深层次的开发。审美素质教育就在于使学生认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欣赏和评价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发展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培养审美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文学、艺术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专长而在于通过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艺术审美知识与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 学艺术修养,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想像能力和评价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发展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培养理工科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进而更有利于塑造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他们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理智的、正确的、豁达的、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走好自己的人生。

二、高校理工科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

在很多高校有为数不少的理工科学生语文能力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口语表达能力差,许多学生不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明白地告诉对方;开座谈会时一言不发,怕讲不好;发言时没有完整的思路,面对老师和领导的发问面红耳亦,语不成句等等。(二)书面表达能力差。经常出现错别字,写字不规范。不会用标点符号,词不达意。这些问题在他们的作业上、论文中甚至便条上常常出现,并且不是个别现象。毕业生写不好毕业论文,做不好毕业设计,连求职文书都需要别人帮忙。很多理工科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知识贫乏,对常用的实用文体知识知之甚少,写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不能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把“请示”写成“报告”,把“通告”写成“公告”,甚至把“启事”写成“启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再加上字迹潦草,语言不通,真的给人以“大学文凭小学水平”之感觉。(三)文学鉴赏能力差。在很多理工科学生中,男生喜欢看武侠、侦探、恐怖小说,他们被武侠和侦探小说所吸引,对侠客们行侠仗义,铲恶除奸,对他们的情与义、悲与欢,通过想像到了如幻如梦的境界。而女生们喜欢看言情、幻想等侧重情节的小说,她们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的不能自己。他(她)们从这些武侠、言情等侧重情节的小说中获得了某些满足。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心理,也能领略到趣味和审美的享受。但是,这种满足是浅层次的,渲泄的,不是把握人生与社会后的满足,而是一种虚拟。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虚拟和浮躁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说它是一派胡言,也不算过分。”学生们离优秀文学作品越来越远,看小说只是一种消遣。如此种种现象说明:大学生整体文学艺术鉴赏水平低了,文化的底蕴越来越薄了。改变理工科学生语文能力现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三、如何加强理工科院校的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