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科学有哪些价值

化学科学有哪些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科学有哪些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科学有哪些价值

篇1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当前某些初中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将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涵盖较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同时要记忆繁杂的知识点,常常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降低了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由于某些学校缺乏完善的化学实验设备,没有丰富的化学材料,难以使教师顺利开展化学实验活动。特别是某些农村地区,甚至没有化学实验室。当化学理论知识未能结合实验来教学时,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质概念,从而对化学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二、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丰富课程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化学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将教案作为化学课程教学主体,而是结合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备课。在备课期间,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发挥化学教材的优势。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整合优化化学资源,将生活中常见的技术知识、自然现象引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付教学内容,更好地突出课程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譬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课里,为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促进燃烧的条件,即提高可燃物温度、增加与O2接触面积等,教师可以先提问“哪些模式能促进物质的燃烧”,使学生联系前几章学过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随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式有哪些”。当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化学情境中学习时,能活跃初中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朝正?_的方向思考。为了提高备课质量,化学教师应定期总结备课内容。

(二)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为了将人文关怀渗透于化学课堂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整合优化课堂资源,提供给学生生动有趣的化学学习平台。为了使学生对化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化学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的重要性,向学生讲解化学史,学生可以从化学家的探索历程中意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家们的贡献。我国历史悠久,古明中的火药、造纸术等被划分到化学领域中。近代居里夫人提出了“原子说”,推动了世界科技的进步,当学生知道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后,会增强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信心。又如教师可以讲解某些地区工程的烟囱中排放的浓烟,其为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会构成一定的污染。为了提高空气质量,工厂可以将碱物质融入浓烟内,使有害气体被碱溶液吸收,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师不应直接给予学生问题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来归纳出结论。由此可见,化学教师应积极挖掘化学素材,对学生开展科学的训练活动。譬如在CO2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介绍该物质的特点,并且让学生借助实验器材研制调配CO2的材料。学生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能归纳出对应的化学观念,证明了化学理论的正确性,该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篇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课程功能目标排在首位,即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强调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加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1 ]。化学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主义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社会、技术、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有机地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每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要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首先教师就要全面把握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读化学教材,掌握其中有哪些章节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学生视界,只有学生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怎样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才会使学生喜欢化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1 通过实验创设新奇的情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情景的创设,情景创设是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就要科学设计教学,借助情景的创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比如,上绪言课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传授,重点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观察能力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能力,要求大家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要仔细,并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绪言课”我给学生演示了几个和化学原理有关的小魔术: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用“水”点火、水变“牛奶”、溶液颜色变化等, 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又充满好奇。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形状各异、洁净透明的玻璃仪器,五颜六色的药品,丰富多彩,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最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思维。利用实验创设新奇的情境,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神秘,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化学课堂中,其核心是注重情景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

 

2 通过科普知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的故事片段,用化学的科学观念、化学科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观察、认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利用青少年都爱听故事的特点,在化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讲到石墨的导电性,我用美国轰炸南斯拉夫为例子,美国用几颗廉价的石墨导弹,就把南斯拉夫的所有的供电系统全部毁掉,为什么石墨导弹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上“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课,我讲述在欧洲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附近,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山洞的名字很特别,叫“狗死洞”,为什么呢?因为不论谁牵着狗走进这个山洞,不一会儿,狗就扑通一下,晕倒了。人却没事儿,可是人要是弯腰救狗,那也会立即晕倒,趴在地上起不来。人要是不蹲下就可以平平安安出来,奇怪吗?“狗死洞”由此得名。经过科学家查明,才知道那个洞的岩石有些裂缝,从这些裂缝里不断地往外冒出一种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能供给呼吸吗?”

 

这些科普知识和化学史,让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化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所起的作用,逐步树立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关系,感受化学科技给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客观看待社会上有关的热点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3 通过多媒体和模型建构微粒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微粒观是人们对物质微粒性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地在原子、分子、离子的水平上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变化现象的思维倾向 [2 ]。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对宏观物质的微粒性认识,使学生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形成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认识。

 

微观粒子是看不见的,如何把微观粒子宏观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微观世界的变化,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是怎样得到的。这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比如,上分子和原子课时,先做好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生成物确实是氢气和氧气,再用视频把电解水的实验微观变化过程播放一遍,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如何重新组成新分子。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每个学生都给两个水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出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通过把微观宏观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投影解释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

 

教学过程用实验,视频,课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结合想象、类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发现、解决抽象问题,达成三维目标,实现观念建构。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感知物质的存在,体验物质之间转化的精彩过程,逐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唯物主义观点。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大脑对知识的重新组合、理解和建构,“生产”出自己的知识。

 

4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利用教材中空气,水资源保护,燃烧与灭火,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与学生的生命活动、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共生关系。教师将化学知识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利于学生从更开阔的视野,更综合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从而热爱环境,珍惜生命,充分认识到化学在环境治理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方面的积极贡献,树立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3 ]。

 

总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在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思维特性等方面下一番苦功。

 

篇3

一、探究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模式和目标

(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

小学科学通俗的讲是指导小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中涉及的,与他们成长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训练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逐步确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自己的教学,讲真课,做真人。科学知识要让学生记,科学方法教师要扎扎实实的教,科学能力要反复的训练;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的日常生活学习与教学活动中进行持之以恒的渗透。先学会讲课,在尝试指导学生探究。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探究活动,教师要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在探究中教学生探究。而且小学教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创新不能只是落实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

(二)小学科学学科“探究教学法”基本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满足学生求知欲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探究式教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究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因此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反思;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感受,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精是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三)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课堂环节和目标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是:1.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2.对结果做出猜想和假设;3.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的实验计划;4.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5.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和实验结果;6.分析和解读数据、思考及得到相应的结论;7.表达、交流和评议。

探究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学生能通过自己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且发现和提出疑问;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对问题的设想答案;学生能根据设想的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并且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学生会查阅、整理从课本及其他途径获得的一定的资料;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进行验证的;学生也能学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与学生和老师进行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要据此来考虑后面的教学安排。教师要考虑、设计一些情景,使学生暴露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重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交流中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告知科学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广义:实验、观 察等)重建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想法理清,去伪存真。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情景,暴露思想

如: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同学们外星人从来没有看到过水,你们能告诉他们什么是水吗?

观察一杯水:看、嗅、尝、听、摸。分组进行,组间交流;教师不断在规范孩子的表达。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是无色的(白色),水是无味的(清凉的)——重建新的概念。

比较水、可乐等饮料与水的不同。抽象出“液体”的概念。

现在你可以再告诉外星人,对水你们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

(二)有效提问

在观察蜗牛一节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教师这样去问学生:1.这是什么动物?知道的同学请举手。2.蜗牛属于什么动物?3.适宜蜗牛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4.蜗牛的特征有哪些?

问题可分为:事实性和思考性两种。事实性问题:如“是什么?”“有哪些?”之类的问题。学生只要照书本,不假思索就可答出,应尽量少提事实性问题。如“鸟类的特征是什么?”不如问“鸟类为什么适于空中飞翔?”;问“两栖纲和鱼纲有哪些不同点?”不如问“如何证明两栖纲是由鱼纲进化而来的? 题目尽可能是开放性的,要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设问。问题提出得越明确,认识任务表达得越清晰。减少那些无效提问:是什么?对不对?对于学生思维活动没有任何帮助。

三、总结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要有个性、有创新,关注已有经验,简单明了,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中心问题。猜想与假设——关注学生有的经验,重视指导学生如何想问题。制定计划——因课而异,方法灵活,体现个性与创新。搜集证据——观察、试验、看书、查阅资料、上网等都是搜集证据的途径,科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应作为首选的搜集证据的方法。重视合作。表达交流形成结论——重视学生交流的实效,重视用多种方法交流自己的成果,重视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重视合作,重视学生的结果。教师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当的评价,教师要重实事。拓展与延伸——知识的应用与巩固,问题的迁移与深化等。研究什么问题,对此问题怎么想,用可行的方法研究研究是否这样,到底怎样,把研究的结果与大家分享。要正确处理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教学时多样化学习方式及相互促进,科学探究要进行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科学探究的重点不要放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应着眼“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的拓展,让学生主体科学对待学习,科学对待自然。

篇4

课程改革推进至今,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已发生了变化,化学课程结构已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活跃了……,但也有不少课堂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学生并未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思维空间并未能真正打开。要使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必须追求教学效益,“有效教学”的研讨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所谓“有效”,即教学有效果,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立自己的教学特色,追求教学的有效、高效。

一、优化教学设计保护积极情感

教学设计是教者对教学进行的规划与安排,它包括课前的备课、上课时的改进及课后的反思等。

课前,教者要研读教参、吃透教材,努力把握教材的思路,找准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同时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流程。课堂上,教者不能唯教案是从,要能够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境随时进行调节,即兴创作,以求教学更加有效。课后,要用心收集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得失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教学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首先,课前备课时,教者不能仅考虑有哪些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哪些技能需要学生练就,还要对课堂上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予以充分地估计。备课,不仅要“备知识”、“备仪器”,还要“备学生”。其次,学生“积极情感”的保护永远比知识性训练更重要。可以这样说,学生的“积极情感”是一种“能量”的原始积累,而枯燥的书面作业则是一种“能耗”――只有当学生对化学学科、对化学课堂、对与化学相关的“STS”(科学、技术、社会)现象有足够的兴趣时,才不会被必要的书面训练击跨,才不至于形成厌学,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另外,衡量一堂化学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的“完成教学任务”指什么?是教者将自己所备之课都讲了出来,并且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到位,还是看学生的实际所获?从“教学有效”的角度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量化学课优劣的唯一标准。

二、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听到了,我会忘记;看到了,我会记住;只有做了,我才理解了。”这里所说的“做”,即“亲身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及对过程、行为的体察,从而掌握某些知识、技能,最终形成能力,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还可以说,学生作的任何一种试图理解所学内容的努力都是体验。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学生的身体参与,二是学生的感情因素,通过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完成学习任务。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化学学科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大的特点就是“趣”,在教学过程中,可用有趣的实验操作,生动的化学现象,有教益的科学趣闻,惊险难忘的幻灯片等,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沉醉在学习氛围中。“在体验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创造学生实践的机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组织形式,包括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感染力,都是引发学生体验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化学情景面前,没有学生会分心。

在这些探究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化学人,在真实的化学情境中参与化学活动,不仅要动脑,还要动口、动耳、动眼、动手,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要调动原有知识积累日和同学关系,锻炼了自己的协调、合作能力,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经历体验、多做实验,表面看费时又费力,学生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较少,但可以激发兴趣,锻炼能力,增强有效记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厌学,“存储”了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这样的学生,经得起中考、高考的摔打,更能成为将来社会的合格人材。

三、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全面提高

十个手指长短不一,但缺一不可。我们既需要参天的大树,也需要要柔嫩的小草。如何处理好“关注个体,面向全体”,让“差异”灵动,实现后进生的有效转化,使后进生同样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身的价值,这可令他们心情愉悦,积极进取。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赏识,可以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动力。

当后进生在课堂上答错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他,可以从侧面引导他重新思考,引导他得出正确结论,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当学生在习惯、品行等方面露出“闪光点”时,老师要善于利用契机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拓宽学生进步的空间。

篇5

关键词 化学观 化学学科特色 生命活动 蛋白质 葡萄糖

1 教材分析和教学理念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五“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由2个单元组成的,重点介绍了糖类、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生物学科交叉,如果教师没有作好处理,会让学生感觉有重复之嫌,故如何在这个章节中突显化学的研究手段、化学的思维方式、化学的关注焦点,从而体现化学学科的特色,揭示“化学观”,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专家和教师们都越来越关注“观念教学”。“化学观”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观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层理解力和学科素养,使现在的学生、未来的公民具备并长久地运用化学这一“科学工具”。专题五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化学中的“元素观”“分类观”“变化观”和“实验研究观”,是教师进行化学观教育的有效知识载体和良好契机。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关注焦点。如何利用专题五的教学展现化学学科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学科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化学研究手段和思维方式,将“化学实验”、“化学思维方法”和“化学语言”这3大特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中。事实上,专题五是高中化学别能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特色的部分。正是与生物学科存在内容上的交叉,才有机会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从而学会对比整合,促成自身认知结构层次的提升。

学习化学有3个层次:宏观现象、微观结构和化学符号。专题五的教材内容安排了许多学生平时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到形形的宏观现象,这是化学学习的第一层次。在这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由常见的生活现象转入到背后微观结构的变化,领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再用特定的化学符号将这些过程进行表述,形成统一的化学专业语言,从而实现化学学习的3个层次。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将“化学观”教学融入到传统的复习课堂中,让“化学特色”成为复习课堂的方法主线,促成学生在复习课堂中实现学习化学的“3个层次”。

复习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掌握复习方法。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以生活现象为平台,创设情境,以实验为载体,挖掘理性思维,揭示微观结构,以化学符号的表征为抓手,训练化学语言能力,并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培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笔者从一瓶饮料出发,让学生挖掘其中折射出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思维,再深入到生命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处处都存在化学语言和化学观念,最后将观察的视角拓宽到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发现化学原理依然渗透其中。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掌握“分类法”、“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生命和整个自然界,感受“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特性与共性是辩证统一”的哲学观。于是,确定了课堂的教学框架:从化学视角看食品一从化学视角看生活一从化学视角看自然界,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2 教学流程

2.1 从化学视角看食品

首先由营养快线饮料的广告(最营养的蛋白饮品+含维生素最丰富的果汁饮品=最营养的饮料、纯正果汁与香浓牛奶的完美结合)和成分等图片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发了学生关于“饮料中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疑问。接着,笔者展示一瓶营养快线,并将它缓缓倒入烧杯中。当看到饮料缓缓流出时,学生发出“哇塞”的叫声。此时笔者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好稠,肯定很营养。笔者反问:“为什么稠就营养?”学生推测:应该富含蛋白质吧?笔者追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说:“感觉吧,鸡蛋清就是黏稠的”。笔者赞许地微笑,继而启发学生:“你们能很好地结合生活经验。那能否设计显性的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断呢?”学生开始议论,有的说用浓硝酸,有的说用双缩脲试剂,还有的说可以用茚三酮试剂,甚至有说丁达尔效应的。笔者在肯定学生的答案之后,选择了前面2种试剂进行演示验证。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下,饮料中的蛋白质得到了检验,学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笔者发问:“大家知道为什么蛋白质溶液是黏稠的吗?”学生再次陷入了思考。“平常大家看倒水,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学生摇头。“你能从微观的结构解释蛋白质和水倾倒出的不同现象吗?”有学生说因为蛋白质是高分子,也有学生说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还有说是不是蛋白质分子有黏性的原因。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蛋白质不仅是大分子,而且还是长条状的分子。它在水中的粒子直径在1~100 nm范围内,故形成胶体。而许多胶体在加热过程中,黏度会增强,形成胶状物质。”学生恍然大悟。

“那么,组成蛋白质高分子的基本单元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形成高分子?能否用电子式表示出这些基本单元的官能团?”此时学生迅速回忆氨基酸的特有结构。“营养快线的厂商标明饮料中含有一种氨基酸,叫做半胱氨酸。大家能写出半胱氨酸形成二肽的方程式吗?”学生根据提供的键线式练习氨基酸的脱水反应,进而体会到氨基酸缩聚成多肽的原理。“氨基酸和蛋白质是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组成的物质基础。所以市场上有氨基酸口服液、蛋白粉等物质。大家在平常的饮食中需要适当摄入这些物质”。

“饮料主要成分中还标明有糖类,其中含有葡萄糖。大家认为该如何证实产品的这一说法呢?”学生马上想到用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溶液。笔者取用了前面加入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白质)的营养快线进行加热,结果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由此,学生理解了生物中的双缩脲和化学中的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在成分上是基本相同的。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书写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葡萄糖的结构列举它还可能进行的反应。在学生交流校对后,笔者投影工业中葡萄糖制备银镜、葡萄糖作电镀的还原剂、葡萄糖成酯作食品添加剂、葡萄糖检验方法在医院中的特殊作用等图片让学生感受葡萄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针对营养快线中的2种主要成分,笔者又设计了“如何分离营养快线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的问题让学生对2者性质进行区别。学生提出了盐析、渗析、结晶和调节pH等方法。笔者再追问“根据这2种物质的性质,该如何保存饮料”的现实问题。学生提到了要避光避热防止蛋白质变性、密封防止葡萄糖被氧化。笔者及时展示营养快线上“低温、避光、密封”和“开盖后需冷藏,清当天内饮完”等标签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意义。至此,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分析了营养快线的成分,认识到饮料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这样,笔者再让学生总结蛋白质、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性质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意图:利用熟悉的饮料所含成分的检验并表征过程中的变化,意在突出“微粒观”、“变化观”和“实验研究”等化学观的教育,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宏观与微观联系”的学习方法,并训练化学语言,在关注“双基”的同时,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

2.2 从化学视角看生命活动

在这一环节,笔者由“为什么广告商还不忘宣传营养快线中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脂肪呢?”的问题引入。学生马上联系到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于是,笔者进入到本专题的核心知识:(1)完成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称它们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2)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都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上述问题,解释营养快线中添加这些成分的原因。这时候学生阅读教材的心理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学生需要主动寻求知识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结合油脂可以水解生成营养物质、可以水解制备肥皂,并且许多食品中都含有氢化油、单甘酯、双甘酯等添加剂后,学生认识到油脂不仅是重要的营养物质,还起着改善食品味道的重要作用。随即,笔者要求学生书写油脂的通式和水解反应式以加深对油脂应用的理解。通过这2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每种营养物质在人体中都有特定作用,无论哪种营养成分不均衡都会引起生理疾病,于是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感悟到化学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为了让学生科学看待食品和生命活动,笔者在此还设计了2个实际问题:(1)如今,人们呼吁健康饮食,提倡低热量的食品,于是大面积地出现了“零脂肪”的饮料或其他食品,大家认为这些广告可信吗?为什么?(2)娃哈哈公司“用营养快线代替早餐”的广告以说明饮料的营养价值。请大家展开讨论“营养快线能否代替早餐”?

教学意图:通过2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本章节主要知识内容,自主建构知识网络,促进融会贯通,再呈现生活中的2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 从化学视角看自然

在完成上述2个环节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学了专题五,你认为该专题与前面专题有哪些联系?你在学习本专题时都应用了哪些已学知识?学生提到了“分类”、“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方法。笔者一进行小结强化,并提出问题:在本专题中还涉及到了立体异构的知识,葡萄糖是D型,氨基酸是L型。我们的宇宙是否就存在这样的对称性呢?于是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出宇宙中是否存在“有智慧的右旋氨基酸生命”的质疑,也引出了科学家们的困惑:宇宙中是否存在着一种奇特的普适性的对称规律?课堂最后鼓励学生今后继续运用科学知识的武器去探索自然之谜。

教学意图:透过化学视角看自然才能让学生感知化学无所不在,领悟化学的学科魅力。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呢?掌握化学方法才是根本。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复习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正是本节课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所在。

篇6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级教改项目:基于三维目标的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O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71-01

无机化学是化学类本科生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绪论课是无机化学课程的第一次课。一方面,无机化学课既要完成无机化学自身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承担着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的特殊任务,绪论课是对该课程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对教材的学习将起到引领、提示、导向等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的过渡,也将在学习无机化学阶段得以完成。因而无机化学绪论课对于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课程的兴趣乃至专业思想的确立和巩固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

三维目标是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提出的三个维度,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自提出到现在 ,三维目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大学课堂上的应用文献报道却很少。本人在大学工作了七年,深感三维目标对大学课堂教学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并且将“三维目标”应用于无机化学绪论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知识与技能在无机化学绪论课上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机化学绪论课内容丰富,但时间有限,因此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绪论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第一堂课,为今后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无机化学绪论课中,知识与技能应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及人类社会的关系;2.掌握“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了解无机化学的历史,了解无机化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无机化学的应用前景。不同的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在绪论课中,有些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确切含义,知道它具有哪些本质属性及包含哪些对象;有的知识需要学生掌握,能指出知识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并能按一定标准对知识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有些知识需要学生正确地运用,知识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知识的本质属性,运用知识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比如:“化学”、“无机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就需要学生理解、掌握;无机化学的历史、与其他学科及人类社会的关系、无机化学的应用前景就需要学生要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化学物质及化学现象,并清楚地意识它们就是所学知识的运用。在讲化学发展史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的本质,进而有助于学生对无机化学的知识的运用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在无机化学绪论课上的应用

通过无机化学绪论课堂实践,发现绪论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答疑解惑、传道授业者,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导演、一个组织者。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上和自身驾驭教学能力的提高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联系生活、分析思考、判断推理、自由发言、分组讨论、探究交流、得出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教材、看图片、想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构建知识体系、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出总结!那么绪论课中的过程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过程与方法,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二是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无机化学绪论课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概念的复习与巩固,认识无机化学的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2.运用提问、举例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归纳、描述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3.利用分类、比较的思想探究新知识、提高迁移能力;4.通过无机化学领域最新科学研究活动、研究成果及前沿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在绪论课中,我主要利用了“问”与“讲”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通过七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什么是化学?化学与其他学科及其人类社会的关系如何?什么是无机化学?无机化学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大学无机化学将要学习哪些内容?无机化学的前景如何?如何学好无机化学?通过这七个问题,让学生经历、感知、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讲绪论课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借助多媒体,应用大量的图表和图片,充分展示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无机化学的发展前景,同时比较我国无机化学的现状及差距,让同学们产生一种使命感。在各个提问环节,也要富有激情,富有悬念,使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无机化学绪论课上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与教学生涯,使我认识到让人真正受益终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内在价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课程目标,涵盖“化学兴趣,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意识,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情感”等内容。

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发展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在绪论课的教学中,和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做自我介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见老师的第一感觉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喜欢老师,是否喜欢化学专业,是否喜欢无机化学课。

在绪论中,引入化学科研前沿知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增强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学好无机化学是他们学好专业的基础。引入与化学有关的能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入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让学生发现“化学美”,学会生活!

通过比较中学与大学的学习环境的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考试方式的不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转变:养成对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善于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坚持认真、深入、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需要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与能力等。

事实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本质是一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品质和信念信仰,它不可能像专业知识那样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在课程结束时,可以跟学生讲一个关于化学的笑话或者化学故事或是唱一首歌曲,这些看似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却会为课堂添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喜欢上无机化学这门课,那无机化学绪论课也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无机化学绪论授课过程中,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对技能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无机化学绪论课的重大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创新与教育观念转变闭[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48

[2]赵巧丽.教学“三维目标”在大学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121

篇7

一、走近学生——生成高效课堂的前提

 

1、让学生喜欢上化学教师。教师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学生喜欢上某位教师,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假如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学生就与那位教师不配合,教学效果就自然低下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还体现在个人的涵养上。教师欲在学生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课后还要做好自身的“充电”工作。其次,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不敢对所学的知识“插嘴”、“多话”。这种课堂,貌似师道尊严,但学生的内心不敬佩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同开展合作学习,因此,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

 

2、让学生喜欢化学。化学是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学化学时,常常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等。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策略——生成高效课堂的根本

 

1、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当前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现,很多以谈话的方式出现,因为对每个话题的探索,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优点能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对学生的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化学问题思考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化学的有关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比如,描述物质性质的时候,先描述物理性质,然后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而进行化学计算的时候,总是先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代量计算;化学实验仪器的装配,通常是从上到下、由左到右;合作探究学习,总是先假设,再设计探究方案,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化学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的。

 

2、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地球上改变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如,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的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那么针对上述的因素,你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有什么观点呢?很多学生进行了预测:有的学生说,二氧化碳的含量会越来越高;有的学生猜测,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不变;有的学生说,要视具体的环境而定,风能将含量高的吹向含量低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晚上没有光了,光合作用不发生了,所以晚上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于白天。在设计方案的环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以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思考。

 

3、进行分层次教学。学生之间是存在各种差异的。但并不是说将学生分层几个等级,而是在教学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只重视学优生,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重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切入的起点,在要求上有所区别。教学的低起点,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有利于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而多层次,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分层次教学呢?教学证明,开放性的问题最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比如,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这是个低层次的问题,学生都愿意回答;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部分学生容易答错,学习好的学生能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重视反思——生成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血。在课堂教学之后,如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另外,再具体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忽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聪明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忽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记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2)记录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3)记录教学中的亮点。

 

篇8

1.让学生喜欢上化学教师。

教师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学生喜欢上某位教师,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假如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学生就与那位教师不配合,教学效果就自然低下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还体现在个人的涵养上。

教师欲在学生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课后还要做好自身的“充电”工作。其次,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不敢对所学的知识“插嘴”、“多话”。这种课堂,貌似师道尊严,但学生的内心不敬佩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同开展合作学习,因此,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

2.让学生喜欢化学。

化学是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学化学时,常常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等。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策略(方法)――生成高效课堂的根本

1.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当前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现,很多以谈话的方式出现,因为对每个话题的探索,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优点能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对学生的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化学问题思考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化学的有关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比如,描述物质性质的时候,先描述物理性质,然后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而进行化学计算的时候,总是先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代量计算;化学实验仪器的装配,通常是从上到下、由左到右;合作探究学习,总是先假设,再设计探究方案,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化学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的。

2.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在设计方案的环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以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思考。

3.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之间是存在各种差异的。但并不是说将学生分层几个等级,而是在教学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只重视学优生,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重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切入的起点,在要求上有所区别。教学的低起点,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有利于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而多层次,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分层次教学呢?教学证明,开放性的问题最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比如,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这是个低层次的问题,学生都愿意回答;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部分学生容易答错,学习好的学生能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9

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凸显出了各种教学弊端,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所欠缺,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枯燥,教学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等等,导致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一直处于低下的效果。而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推进,积极遵循新课改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是每位高中化学教师当前都应该重点思考和热点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谈几点个人看法和意见。

一、化学教学生活化,充分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抽象的书本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觉得化学知识枯燥呆板,没有学习的兴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将一些生活元素加进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为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节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有一句俗语‘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由这句话可知苹果中含有很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谈一谈苹果中都含有哪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还有,在生活中我们有一个常识,即瓜果蔬菜应该吃新鲜的,那么,如果果蔬长期放置,它里面的营养成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拉近了化学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了化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兴致勃勃地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又如,在学习“硫的转化”这一节时,对于二氧化硫这一化学知识点进行讲授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早年一位老人卖包子的事例:老人在包子出笼之前,会在勺子内放些硫粉,用红热的碳点燃,放入蒸笼内,结果,白花花的包子就出笼了。这样,我就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化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

二、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科学求知意识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采用的是以自身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将化学知识平铺直叙地教授给学生,学生进行死板接受和记忆,学习主体性被忽视,这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教师的学习依赖性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教师的带领和指导,就不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化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所以,我们应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充足的保障。比如,在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这一节时,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学案内容大致为:(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3)思考:金属、废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盐、碱分别可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并分别用化学方程式举例;硫元素有多种价态,分别列出各种价态的物质并注意物质的种类。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这份导学案,对课本教材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并和其他学生一起交流学习的感悟和心得。这样,我通过实施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化学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能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又如,在学习“碳的多样性(上)”这一节时,在学生对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进行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自制一份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比较的表格,表格中性质比较的内容为俗名、色态、溶解性、稳定性、与盐酸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与氯化钙反应、转化、用途等等,并且,由我们提出问题: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列出三种方法);将足量的CO2通入到装有饱和的NaCO3溶液的试管中将会观察到有何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NaOH和NaHCO3固体混合加热,有哪些相关的反应?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这样,既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强化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帮助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不要总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理论知识点的灌输,还要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而且化学教材中本身就涵盖了很多具有环保教育意义的知识点,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挖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全面的化学理论知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以为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提供保障。比如,还是以“二氧化硫”这一知识点进行举例,在向学生讲解了二氧化硫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后,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酸雨,酸雨中包含二氧化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甚大,如会导致土壤酸化,抑制林木的生长,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会使废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使人类的居住场所产生不安全因素,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然后,在学生了解了酸雨的种种危害后,向学生传授酸雨的防治措施。这样,通过向学生讲授这一部分知识,让学生知道了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进而深刻地明白,若想让人类的生活不受威胁,就必须学习好化学知识,用科学文化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积极探究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和高中生认知水平的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投入饱满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低下的学习效果,促使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提高。以上为笔者对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策略的几点感悟和看法,在这里分享给诸位同仁,希望可以给他们在相关主题的研究上起到帮助作用,从而一起为我国高中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04-03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等新型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使得这个时代的本科生几乎与大学课堂的教师同步地接触来自国内外最新的新闻和咨询。与此相比,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更新换代较慢,四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基本上接受的是本专业最基本且已形成共识的专业知识,或者说学了一些本专业领域最基础的知识,而对本专业科技前沿的知识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甚少。这就造成理工科学生进实验室做毕业论文开题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选题时不知道查阅哪些资料,不知道选择什么内容或者具体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撰写开题报告时不会进行分析和归纳等等[1-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学教育在课堂教育阶段过于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注入,造成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已有知识的理解上,忽视了对学生归纳、整理、分析并输出知识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输出毕业论文的质和量取决于其对专业知识输入的质和量,缺乏对本专业科技前沿研究现状的了解,就不能发现比较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现就各个阶段学生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及指导老师应给予的专业引导浅谈几点看法。

一、确定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的第一步,研究方向应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个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好的研究方向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该学科科学前沿和发展前景的机会,也是学生能够窥探本学科未来发展的一个窗口。由于一个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与本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非常繁多冗杂,让毫无科研经验的学生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本专业的、难度适中的研究课题,无异于大海捞针,毫无头绪。

绝大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课题基于本学科现有老师研究方向基础上的,是由本学院老师所指定的,是指导老师已有研究的深入和创新。本学院老师从事的科学研究大都与本学科相关联,这些研究方向中有些属于本学科已有基础知识的延伸,有些属于本学科新兴的边缘学科,有些属于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运用本学科已有的基本知识理论去解决其他学科存在的问题或者运用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去解决本学科当前存在的问题。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所指定的研究方向大都是自己在本学科多年科研探索和积淀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些比较偏基础理论,有些比较偏实际应用,有些属于比较成熟、前期研究较多的,有些属于科学前沿、带有探索性质的等,需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个性化选题指导。对于学有余力,有志继续从事科研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安排与前沿科学有关、比较基础性地研究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研究生阶段地学习打下基础,也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地质量。对准备参加工作的学生,选择更接近生产实际的或者与就业方向密切相关的课题,将毕业论文课题与将来就业要应用到的知识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关联,切实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性[3-4]。学生需在明确自己兴趣的基础上,经过查阅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深刻理解该研究方向的具体内容、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二、熟悉研究现状

任何研究过程都是本学科知识探索领域中的一个环节,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的,确定研究方向后,学生就需要熟悉本方向的研究现状,梳理前人的成果并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学生首先围绕研究方向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来自互联网上本专业常用的中英文数据库,如化学专业常用的有中国知网(CNKI)、美国化学学会全文数据库(ACS)、Elsevier/SCIRUS、John Wiley、Springer Link、Sciencedirect、RSC和Beilstein等数据库,也有部分资料来自图书馆、阅览室和专业资料室。要想透彻地了解本方向的研究现状,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查阅中英文文献,全面的资料搜集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研究现状。

其次需要学生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分类,并认真阅读。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浩如烟海,一一梳理总结难度太高,可以找指导老师找一些该方向具有代表性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论文进行精读,挑选一些本方向做得比较好的课题组或者牛人写的综述进行通读,其余关联性不大的论文可以泛读全文或者仅仅读取摘要即可,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对于英文不怎么好的同学,英文文献的阅读是必须要克服的一道障碍,理工科现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大都刊载在英文期刊上,包括国内大牛也都在英文期刊发表自己比较重要的近期研究结果。阅读过程中要写好笔记,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的理解和想法,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便于梳理归纳。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对本方向的研究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在研究内容上有了初步的知识积淀,结合自身已有专业知识能够初步了解本专业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点上,现在研究到什么程度,未来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哪些,还有研究人员是为了何种原因而展开科学研究工作的,如何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等等。

再者需要学生对本课题组前期所做的研究有透彻的了解,主要包括实验室有哪些实验条件,主要开展哪方面的研究,前期研究生和往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通过哪些实验手段做了哪些相关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比较有意义的发现,哪些发现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将近3―5年内自己所做的研究比较大概地讲解给学生,明确其中比较有意义的内容,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与学生交流沟通。

三、选择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理工科的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第一步。在学生有初步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指导老师应鼓励学生梳理本方向已有研究问题,要求学生理清研究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清晰揭示研究问题的演进,支持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本研究方向已有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提出独特新颖且有价值的问题,选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理出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理工科科研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影响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对可能影响研究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找出该影响因素与实验现象之间已经存在的关联,从而对已有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或者改进与批判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以不落俗套的思维尝试性地解决问题,避免毕业论文中低水平的重复或者模仿,思考未来研究中是否可找到更有意义或者更有价值的结果。在这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问题不能提的太大,必须是有限时间内自己独立或在指导老师协助下相对独立完成的问题[5]。

四、撰写开题报告

理工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包括选题的意义,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具体的研究方案,主要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一个好的毕业论文必须要明确清晰地阐明选题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而不做其他课题,这个课题让你感兴趣的关键点在哪里,比如或是前期研究出现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或是性能更好的新化合物,或者是新的概念,或是新的能够大大地提高现有生产效率的工艺路线。而目前本科生所做的开题报告中,普遍存在选题不明确或者选题不合适,根本原因在于对选题内容的认识不足,本科生对很多科学前沿的了解来自于报纸、杂志或者网页等一些科普性的新闻,这些新闻为了吸引眼球,通常会夸大或者歪曲一些基本研究科学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结果。实际上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新闻都有对应的更专业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表达相对来说更客观,也是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更应该关注的东西。摒弃偏见和成见,从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研究课题的意义是做毕业论文过程中应该具有的态度。选题过程中另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或者难度太大,不切合实际。如有的学生提出“丝素蛋白在固液界面的有序结晶及其应用”,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影响丝素蛋白结晶的因素太多,实现起来难度也很大,后具体细化为“流动剪切力对丝素蛋白有序结晶的影响”,将影响丝素蛋白结晶的因素缩减为单一的流动剪切力的影响,研究内容明确,范围进一步缩小,就具备了可实现性。明确选题意义后,就需要对所选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围绕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分析总结以往研究人员大都是从哪些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运用了哪些理论和方法,对这些理论和方法存在的优点长处及其缺点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指出自己相对于其他研究者的长处,理出自己围绕关键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并制定更加具体的研究方案。

大学及后续的研究生学习均是为了培养某一方向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毕业生在开题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切记要运用专业术语进行更准备的表达。对于理工科学术性的论文,富有主观色彩或浓郁个人感情的语句,是开题报告撰写过程中必须要避免掉的。开题报告内容属于专业的、学术性的论文,要求学生用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词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客观的描述,在相对合理范围内对已有实验现象进行推断。另外,思维和逻辑的连贯性也是开题报告撰写时要注意的要点,开题报告中引用他人的文字及说法要标明出处,所引用的论文和专利等都是要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密切相关的,不能为了凑字数或者凑内容而加些与研究问题无关的东西进来。

五、开题答辩

开题答辩就是要求毕业生详细地口头阐述毕业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就是该课题的研究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案,研究意义等。对老师和学校来说,组织开题答辩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认识程度,所选课题难易程度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是否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参与开题答辩可以深化对研究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为接下来的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答辩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开题答辩通常包括学生口述、问题答辩和建议评价等环节。学生口述阶段需要学生事先做比较充足的准备,深入透彻理解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本专业知识,用简单的图表或文字展示本学科前沿的其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问题答辩环节答辩老师可以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如针锋相对的观点或完全不同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研究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针对老师提出的不同观点,学生应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理论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证明自己的理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评价环节答辩老师要给予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明确其缺点与不足,并给予改正的建议和方向。毕业生应根据开题答辩中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加以补充完善,是自己更加透彻地理解课题,力争取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开题答辩的过程是学生和老师就接下来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的学术思想交流过程。开题答辩一方面为老师提供了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对研究课题理解程度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术思想,展现自己自信心的平台,能够锻炼学生理论概括、语言文字、口述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总结:

本文从培养具有初步创新能力人才的角度出发,围绕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的五个阶段,浅谈各个阶段学生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及指导老师应给予的专业引导,为学生和老师的毕业论文开题工作提供建议,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奠定基础。总之,毕业论文开题阶段是学生和老师就研究课题和研究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阶段,好的开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站在前人的肩上”进而“看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83-86.

[2]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3]路辉,宁焕生.“以人为本”促进本科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9,(4):55-57.

[4]周仕东.论科学探究中的科学问题[J].化学教育,2005,(8):15-17.

[5]罗海鸥,包国庆.学位论文答辩:一堂智慧升华的课程[J].学园,2008,(2):34-38.

To Improve the Specific Ideas of Innovati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Thesi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JIANG Yan-ke,GAO Xue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76-02

新课程明确提出化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蕴含着无数的化学奥秘,化学教学中更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引领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化学的奥秘。化学教学中,笔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材料外,还紧密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材料,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规律,并指导学生从化学学科视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关注和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时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的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例如,在讲“铝”一节的教学之前,笔者是这样设计情境的: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用途广泛,铝合金材料日常生活用品中大家随处可见。然而,在一百多年前,铝却是稀缺之物,比金子更珍贵,是达官贵人显示富有和尊贵的象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成就卓著,获得的是一个铝制奖杯;拿破仑在宫廷盛宴一人独享铝制餐具的殊荣。铝的储量在金属元素中第一,而被广泛使用却历史短暂,这是由铝的性质决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再如讲“乙醇性质”一节内容笔者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粤北地区南雄每年都有酿制糯米酒酿的习俗,大家知道糯米酒是越陈越香,因此许多人家都有储存陈年酒酿的习惯,但是保存不当酒不但不香还会变酸。其中的原因还得从乙醇的性质说起。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讲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非常迫切,自然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化学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美国科学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成为课程内容。例如:在“Fe2+和Fe3+的性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的缺铁性贫血最重要的是补铁治疗,补铁剂常用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药物都是含有大量二价铁的药物,但在服用补铁药物的同时应该服用维生素C,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另外根据许多的养生学介绍腌制食品含亚硝酸盐高尽量少食,但我们粤北南雄偏爱腌制的食物,板鸭、腊肉、腊肠、酸笋、酸菜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也是我们日常饮食的最爱啊。难道我们不吃了吗?该怎么吃又能吃出健康来呢?他们也能想到维生素C了,而且觉得维生素C真神奇啊。再问维生素C在哪儿啊?学生又找到了新鲜的水果青菜。于是告诉学生日常饮食不挑食,和多吃水果青菜对健康很好哦,他们明白了很多。再如:在“铵盐的性质”一节教学中,根据我们学校比较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对氮肥比较熟悉,于是让他们课堂讨论了铵态氮肥的储存和施用注意哪些问题,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当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知识与化学课本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使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化学作业延伸到生活,拓展学习空间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将来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是为了考试而做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作业价值是不高的。课外作业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比如:布置学生去超市调查各自喜欢的包装食品有哪些添加剂;我们南雄农村有不少家庭节日有做豆腐的习俗,布置学生了解和拍摄豆腐制作的过程;根据学校农村学生比较多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比较熟悉,布置学生了解并拍摄农药稀释的过程;测定各自家乡饮用水、各类品牌洗涤剂、厨房调味品的PH,应用厨房器具用品完成一些化学小实验等。然后以板报、图片、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展览交流。化学作业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现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并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与动力。

四、化学实验引入生活用品,提高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可以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例如:“海带提碘”、“市售白醋中醋酸浓度的测定”、“检验自家食盐中是否含碘”、“自制肥皂”、“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等实验。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实验探究中去,提高了实践能力。

篇12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经过第一轮章节复习之后,初三化学教学进入综合性的专题复习阶段。在以往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简单罗列知识点、用习题练习代替知识点等教学方式,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不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效率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锻炼,更谈不上提升科学素养。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要与新授课一样有明确的教学设计,确保复习课效率。下面以笔者在江苏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中开设的观摩课“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探讨专题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领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合理整合知识点

“我们周围的空气”有以下五点要求: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4.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针对我校具体学情,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将知识点重新整合为:空气的成分及重要作用碳、氧循环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定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来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简化模块,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出来,突显知识框架。

重新整合后的设计有助于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看待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这些内容为载体,理解、掌握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最基础的化学原理知识,了解学习化学的最基本方法。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形成化学学科观念

教师在专题复习课中往往会设计一些纯知识性问题,如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割裂开来,学生不能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需求。实际上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应用化学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中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引入课题,笔者向学生呈现我市二月份空气质量日报,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污染物的成分和来源。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建设绿色淮安等建议。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教师适时倡议学生改变生活方式,进行“低碳”生活,为世界增添绿色。这些环节设计成为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教师将碳氧循环、空气中的污染物及防治方法、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机的融合在情景中。在碳、氧循环教学中,学生学习用元素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用转化的观点看氧气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在归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通过“为什么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较大”“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存在什么关系”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感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内容中,通过具体的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思想和基本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别新增了对化学实验的阐述,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突出化学实验对于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功能,各地中考化学试卷将化学实验作为一项重点考查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加强实验内容与功能的联系。明确教材实验所涉及的核心知识是什么,该实验对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具有怎样的功能。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题中,新课标中涉及的实验要求有: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等实验。其中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实验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必做的八个基础实验中的两个。这几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实验技能有: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等。

笔者在透彻分析教材实验所研究的知识类型,针对实验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选择了如下复习形式:对于技能性的实验要求,采用回顾实验操作要点、这样操作的原因等分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对于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要求,综合设计问题,特别对于实验原理重点复习和变式训练。例如在复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实验室要制取一瓶干燥、纯净的氧气,需要哪些药品和仪器?2.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并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没有观察到火四射现象,原因有哪些?3.兴趣小组的同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了不同的发生装置,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具体思路。再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是各地中考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足,导致失分严重。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设置的问题由易到难,梯度明显,关注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1.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描述,实验误差的分析。2.除了红磷外,能否用C、S、Fe等其他物质代替?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你还能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你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这样处理后既较好地复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又对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通过加强实验原理的教学有效的落实核心知识和化学实验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组织方式多样,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对于往常一些如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等教学方式早已厌烦,课堂学习效率低,主动思考在课堂中较少发生。同样如单纯从中考考点的角度进行知识点和习题的复习,学生会觉得是炒夹生饭。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知识的有效呈现方式,采用课前任务单驱动学习,课堂上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和学生竞赛等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本节课笔者采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科价值和学科思想的设计,知识成为学习的载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在解决生活生产中问题得以体现,设计的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高,主动思考占课堂问题的70%,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和树立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归纳总结知识的同时,构建知识网络,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知识网络的构建是在复习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显得水到渠成。

篇13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此,就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谈一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走近学生

1、让学生喜欢上化学教师

教师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学生喜欢上某位教师,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假如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学生就与那位教师不配合,教学效果就自然低下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还体现在个人的涵养上。

教师欲在学生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课后还要做好自身的“充电”工作。其次,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不敢对所学的知识“插嘴”、“多话”。这种课堂,貌似师道尊严,但学生的内心不敬佩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同开展合作学习,因此,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

2、让学生喜欢化学

化学是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学化学时,常常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等。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策略

1、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当前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现,很多以谈话的方式出现,因为对每个话题的探索,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优点能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对学生的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化学问题思考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化学的有关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比如,描述物质性质的时候,先描述物理性质,然后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而进行化学计算的时候,总是先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代量计算;化学实验仪器的装配,通常是从上到下、由左到右;合作探究学习,总是先假设,再设计探究方案,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化学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的。

2、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3、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之间是存在各种差异的。但并不是说将学生分层几个等级,而是在教学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只重视学优生,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重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切入的起点,在要求上有所区别。教学的低起点,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有利于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而多层次,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分层次教学呢?教学证明,开放性的问题最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比如,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这是个低层次的问题,学生都愿意回答;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部分学生容易答错,学习好的学生能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重视反思

友情链接